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教育资源的概念范文

网络教育资源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教育资源的概念

第1篇:网络教育资源的概念范文

一、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理念

中山大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理念:

1.系统性

网络教育资源作为中山大学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工程。正确处理资源建设与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建立网络教育资源统一管理门户系统,真正从系统观出发,实现统筹协调发展,科学发展,网络教育资源才能避免重复建设。

2.规范性

由于网络教育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造成资源的不易管理和利用。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各类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促进各类资源之间的数据共享,提高网络教育资源检索的效率与准确度,保证资源建设的质量,制订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是十分必要的。为此,中山大学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的学习元数据规范(CELTS-3)和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1),结合中山大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中山大学教育资源描述规范与技术要求》、《中山大学网络课程技术规范要求》、《中山大学网络课件技术规范》、《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教改试验研究规范要求》和《立体化教材建设规范要求》。

3.开放性

中山大学的教师、学生和校友可以用中山大学的网络身份证(NetID)登录中山大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网站,访问、点播、下载网络教学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山大学网络教育资源将逐步向社会开放,网络教育资源公平地开放和共享,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必经之路。

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成果

网络教育资源的传输、储存、管理和应用,必须依靠网络教育平台提供技术支撑。在网络教育资源统一管理门户系统的框架内,中山大学引进和开发了五大数字化学习平台。这五大数字化平台,构成中山大学数字化教学环境,实现了网络教育资源的传输、储存、管理,为中山大学的数字化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

1.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resource)

中山大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是一个由学校各学科的教学资源集合而成的公共网络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其内容广泛,资源的类型主要包括:媒体素材(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教学课件(网络版和单机版)、文献资料(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专著)、教学案例和试卷等。中山大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资源由学科老师根据教学所需要进行建设、更新和管理,中山大学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提供硬件和软件的技术支持。

2.BlackBoard数字化学习平台()

中山大学于多年前引进了BlackBoard数字化学习平台,采用负载均衡架构技术,把该平台分为本科、研究生系统和远程教育系统,分别用于在校本科生、研究生校内跨校区的远程教学和中山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远程教育。目前,BlackBoard数字化学习平台校内本研系统上线网络课程1347门,中山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远程教育系统上线网络课程468门。

3.逸仙网络大讲堂()

中山大学名家大师荟萃,他们优秀的品格和精湛的学术造诣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中山大学逸仙网络大讲堂是一个集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讲座的视频点播、实时直播平台。目前开设的栏目有:中外优秀文化讲座、文理医拓宽视野名师系列讲座、博雅讲座、名师名家讲坛、医学名家讲座和院系讲座等,内容十分丰富。目前,中山大学逸仙网络大讲堂有各类讲座1090部,点播超过165000人次。

4.知识社区()

中山大学知识社区旨在为中山大学的师生提供一个个性化的交流和展示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师生可以就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讨论,可以将个人的想法、技能、观点和经验等通过该平台进行归类、管理,建立个性化的个人空间,向人展示,与人分享。

5.移动学习()

2010年8月25日,中山大学正式登录苹果iTunesU。中山大学通过iTunesU平台,为全球学习者提供免费的下载内容,包括教学讲义,语言课程,学术讲座和演讲,校园新闻和学生活动等,用户可以一次下载iTunesU的音频和视频作品,也可以订阅整个课程,订阅下载项目可以自动推送更新,从而获得实时可用资源。

三、问题及对策

1.资源搜索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在网络教育平台上运行的教育资源种类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给资源的搜索带来一定的困难。虽然每个资源平台都有自己的资源搜索功能,但对于广大师生和校友、甚至社会大众来说,这样的资源搜索功能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基于中山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五个统一的理念,建立一个网络教育资源门户网站,把多个平台上的教育资源信息集中起来,提供方便快捷的检索服务,这样可以解决教师和学生资源搜索难的问题。网络教育资源门户网站没有放置任何教育资源本体,主要是一个教育资源元数据描述的记录数据库加一个搜索引擎,把各类教育资源联系在一起,为教师、学生提供大量的教育资源信息服务。网络教育资源门户网站的建设,可以参考美国教育资源门户网站(/)的经验。

2.教师的积极性

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参与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并不积极,或有参与,但不积极维护和更新资源。教育资源的建设不是一步到位,而是一个动态的建设过程。教师的积极性直接影响着网络教育资源的质量和知识的更新。分析原因,主要是教师认为从事网络教学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所付出的精力和时间要比传统教学多。在国外,也有类似的研究,美国公立与赠地大学史隆全美在线学习委员会(APLU-SloanNationalCommissiononOnlineLearning)2009年的调研报告显示,64%的教师认为从事网络教学所付出的精力和时间比传统教学多;涉及网络教学资源和网络课程开发时,更有85%的教师认为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为了调动教师参与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积极性,要对症下药。对教师从事网络教学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额外付出,应该建立稳定的长期有效的补偿和激励机制。另外,要关注教师在从事网络教学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时的额外付出消耗在哪里,如何通过技术支持和更加周到的服务尽量减少他们的额外付出。只有通过提供技术支撑、优质的服务,以及长期有效的补偿和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才能开发出高质量的网络教育资源。

3.网络教育资源评价

第2篇:网络教育资源的概念范文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系,承德 067000)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Hebe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engde 067000,China)

摘要: 文章将信息生态学引入当前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用信息生态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和解决当前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出现的问题;用信息生态学的思想来优化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组织机构和体系,提出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nformation ecology into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the network education resource bank, and guides and solves the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the network education resource bank by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methods of information ecology. It also optimizes the organization and system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twork education resource bank by the theory of information ecology,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twork education resource bank.

关键词 : 信息生态学;网络资源库;网络教育资源库

Key words: information ecology;network resource database;network education resource bank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4-0264-02

基金项目:2013年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项目“信息生态学视角下的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JJS2013-181)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房健(1979-),女,辽宁鞍山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网络教育和计算机语言。

1 信息生态学

信息生态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20世纪80年代,信息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信息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分支,与社会学有密切的联系。20世纪90年代,张新时院士在国内较早提出了信息生态学的概念,不过,其研究主要局限于生态学领域,以自然生态系统而非信息为研究对象,强调运用信息技术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建模并加以分析,为国内对信息生态学研究的开端。此外,还有许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生态学进行了界定,使信息生态学在国内得到很大的发展。尽管如此,关于信息生态学在网络教育资源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总之,信息生态学所研究的是人-信息资源-网络工具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信息生态系统,目的是在这个系统核心价值的指导下,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认识信息生态系统中三个要素之间的联系、产生和发展;用生态学的方法解决信息生态系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用生态学的思想来优化信息生态系统的结构体系,实现网络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

2 网络教育资源库及国内建设现状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逐步实现了教育信息化。网络教育逐步打破传统学校教育的桎梏,成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保障和渠道。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是网络教育得以顺利实施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网络教育效率的核心因素之一。目前,我国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逐步建立了具有多种建设模式、管理模式和多样形式的资源库,如中国知网、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数据库、大学博物馆数据库、清华同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及各省市地方的教育资源库等都为教学提供了快捷的教育资源。但是,我国的教育资源库建设基本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上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没有统一建设标准和开放的资源评价和管理体系;网络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资源库系统形式单一,缺乏新颖,技术含量低;教学资源不能共建共享,资源库的利用效率低,不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从信息生态学的角度,提出网络资源库建设要注重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地域性、多样性,注重以人文本,提高资源的流动性,提高资源开放性和使用率,最终保持数据库的可持续发展。

3 信息生态学视角下的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对策及建议

信息生态学中强调的是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信息空间中人、人类组织、社区与其信息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与信息循环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其核心要素是人、信息、信息环境;具有人为性、整体性、层次性、地域性、开放性等特点。信息生态平衡是信息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是指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人种类和数量等合理匹配、信息生态环境因子相互协调、信息人与信息生态环境高度适应、整个系统的信息流转畅通高效的相对稳定状态。基于此,以信息生态学的视角提出以下四点针对我国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3.1 针对网络教育资源库的特征,建设合理科学的标准体系、评价机制和审核标准 网络教育资源库是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中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科学化和标准化是其重要特点。在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中,如果缺少必要和统一的标准体系、评价机制和审核标准,资源的检索就会杂乱,资源的共享就是空谈,资源的科学标准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在教育部“信息化标准专家委员会”和教育部“学科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充分结合我国各类教育教学的特点和区域性状况,制订形成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基本规范和标准体系,把网络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元数据规范。

3.2 针对网络教育资源库各因子的关系,注重教育资源库建设个性化、多样化,满足不同需求 信息生态系统中强调以人为中心,而系统中又涉及到不同类型的人。因此,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要协调好人、教育资源和网络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于教育资源的使用者有年龄、学历、职业、学习方式、学习专业等的差别,而且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教育资源传播途径的不同,这些因素要求网络教育资源提供者要根据不同的使用者采用不同的网络环境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网络教育资源,注重网络教育资源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同时,网络教育资源的使用者要依据相关要求规范和自身条件,适应网络信息生态环境,提高网络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3.3 根据信息交流和信息循环特点,提高资源的流动性和使用率,最终保持数据库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生态平衡理论中强调整个信息生态系统的信息流转畅通高效的相对稳定状态。因此,努力使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的价值在流动中实现增值成为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进一步完善国家教育资源库建立,避免现在中央和地方多头投资、重复建设的教训,注重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安排。一方面要加强宣传,采取有效机制使参与建设的学校和教师获取一定效益,实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和合作开发;另一方面要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网络教育资源质量,使网络教育资源不仅有富有吸引力的在线视频呈现,也能够提供测试、即时反馈、学生分级问答、学生自主学习与互助学习讨论等功能。

3.4 利用信息生态系统规律,加强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科学合理规划和管理 尽快建立国家级的网络教育协调机构,全面系统规划国家网络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制定国家教育资源平台的战略规划。由于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是一个跨各个教育阶段、需要各相关部门协调的系统工程,建议国家主管教育部门领导亲自挂帅,其他相关部委全面参与。国家教育资源库要建立按照不同阶段、不同学科的专家委员会,认真审查引进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将经过严格挑选的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通过远程方式与全国大学生以及全社会分享,同时在网络考试、学分、学制、老师角色转换等方面实现突破和创新。各地方教育部门也要按照国家整体规划部署,因地制宜,制定针对地方的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规划和管理措施,从国家到地方形成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一盘棋”。

总之,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在信息生态学相关原理和信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的指导下,用整体的系统的观点来研究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科学性,解决当前网络教育资源有效资源匮乏、利用率低下、主体和客体存在矛盾、缺乏合理规划与管理等问题,以达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优化现有资源结构和体系,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增和与共享,满足个体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张萍.中外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5:10.

第3篇:网络教育资源的概念范文

搜索引擎的排序算法就是当用户输入查询关键词后,迅速在索引库中检索出文档,并将文档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合理排序,以使用户需要的文档尽可能排在前面几页,以便用户能快速查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对于基于关键词检索的搜索引擎,通过Robot收集并索引的信息资源量非常庞大,比如Google可以搜索的网页高达33亿页。当用户进行搜索时,系统往往回返回数量巨大的检索结果,增加用户的负担,也降低了搜索引擎的效率,因此排序算法研究在搜索引擎中占有一种核心的地位。

一、现代搜索引擎的排序技术

1.1传统搜索引擎的排序技术

传统搜索引擎的排序算法是对提取的每个关键词赋予一个权值,表示该网页与关键词之间的相关程度,不同的搜索引擎在计算权值时使用了不同的方法,但它们都以关键词在网页中出现的位置和频率为基本依据:

1、关键词出现在标题中的网页可能比只出现在其它地方的网页更符合要求;

2、关键词出现在网页的前面可能比只出现在网页的后面更符合要求;

3、同一个关键词的出现多次的网页又可能比只出现一两次的网页更符合要求;

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考虑便可得出一个计算关键词权值的公式。

然而这种排序算法却有其局限性,由于网络资源的数量巨大,权值相同的两个网页质量却可能相差很远,而且很多网页设计者为了使网页能排在检索结果的前面,在其页面上堆砌关键词,或在重要的位置放置和网页内容无关却很流行的词汇,以达到增加浏览量的结果。

1.2现代搜索引擎的排序技术

现代搜索引擎为了达到较好的检索结果都使用新的基于超链分析的排序技术。其中以L.Page等提出的PageRank最为经典。PageRank算法由于在Google中得到成功的应用而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1999年度十大网络技术”之一。

1、PageRank算法

PageRank使利用网络自身的超链接结构给所有的网页确定一个重要性的等级数[1],当从网页A链接到网页B时,就认为“网页A投了网页B一票”,从而增加了网页B的重要性,最后根据网页的得票数评定其重要性,以此来帮助实现排序算法的优化。同时PageRank还要分析为其投票的网页的重要性,重要的网页所投之票有助于增强其他网页的“重要性”,也就是说网页的重要性决定着同时也依赖于其他网页的重要性,而这个重要性的量化指标就叫PageRank值。

2、算法的实现

当搜索引擎接受到用户的关键词提问后,对提问式进行分析并从索引库中找到和搜索关键词匹配的所有网页信息,然后通过排序系统对网页进行相关性排序。

3、PageRank算法的发展

现在搜索引擎一般采用基于网页内容分析和基于超链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相关度分析,也就是排序系统将网页的PageRank值与文档分词后的信息以及链接文件中的网页描述信息相结合起来确定检索结果排序的权值,这样就能客观地对网页进行排序,从而极大限度地保障搜索出来的结果与用户的查询相一致。

二、网络教育资源的特色对搜索引擎的要求

网络教育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但却又不同于互联网,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的特点和学生的行为方式上。

2.1网络教育资源的特点[2]

同互联网上的信息一样,网络教育资源在数量上也是巨大的。但是,不同的网络教育资源分布虽广,但其内容之间的关联度和稳定性却是很强的,而且具有良好的可分类性。

2.2学生学习行为的特点:

网络教育中的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从网络中查询自己需要的教育资源,但是学生不同于一般的网络用户,具有自己的特色:

1、学生处于学习状态,对专业知识了解少;

2、学生对网络的驾驭能力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3、对于海量的信息资源,学生往往缺少耐性,不容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2.3对搜索引擎的查询排序要求

1、搜索引擎要能从学生的查询语言中提炼出学生的查询要求,并能更加知识结构对查询要求进行扩展联想,对所需资源进行准确定位。

2、搜索引擎要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其提供资源,要能建立学生的兴趣“档案”,确定学生的兴趣范围,以便更准确的将学生所需知识排在前面。

三、一种基于兴趣模型的排序方法研究

3.1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

在网络教育环境中,学科领域知识的分类是相对稳定而且准确的,因此首先以此为基础构建一个学科知识分类结构[3],这个结构是用分类树的方法建立各种学科知识概念之间的上下层关系,上层概念是其所有下层概念共同属性的概括,下层概念则是对上层概念的细化。整个概念树形成一个整体,每个概念节点都可以以学科分类代码为基础进行概念编码标识,并且每个概念都带有一个集合,是该概念同义但不同描述元素组成的集合。集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每个概念可与其它概念建立相应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不同于分类中上下层关系的横向关系。

3.2兴趣模型的建立

对于学生来说,其学习行为基本上是在本学科范围之内的,因此其兴趣范围较一般用户稳定,同时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不同,对知识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理解也不相同,这就构成了每个学生的个人兴趣所在。因此可以通过智能系统根据学生所表现出的兴趣趋向去构建学生的兴趣模型。

1、智能系统的研究

1)智能的特点[4]

智能技术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新成果,是信息世界种的软件机器人。它是代表用户或其他程序,以主动方式完成一组操作的机动计算实体。智能的特点是具有不断学习增长智能、适应信息和用户兴趣动态变化的能力,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2)网络教育中的智能兴趣

智能兴趣[5]是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和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需求、能力、进度、兴趣等,从而呈现符合个性的学习资源,使得每个学生身边仿佛有了解针对自身特点进行教学的“老师”而获得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其智能化的表现在于不断学习,适应学生兴趣动态变化的能力,从而实现查询的个性化。

智能兴趣的基本思想是在概念树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对检索结果的反馈信息,逐渐建立各概念节点的横向联系,采用对学生的学科概念子树上的各节点及节点之间关系的等级计算,得到学生兴趣点的概念和关联等级排序。不仅可以得到学生感兴趣的关键词,还能得到学生所感兴趣的一组相互有关联的兴趣词,以此来确定学生的兴趣趋向。

2、兴趣模型的建立

当学生在第一次使用该搜索引擎系统时先进行基本信息的注册,包括个人信息、学科信息等。系统根据学生的基本信息,将概念网中相应的学科类别记录在学生的个人信息库中。当学生提出查询请求时,检索模块对学生的查询请求进行概念扩展,并将检索到的网页按照与各关键词的相关度进行排序,并将结果返回后,智能兴趣开始对学生的反馈行为进行分析,这里可采用学生打分及分析学生行为模式的方式:

1)由于学生浏览网页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需要学生对其浏览的网页进行评分。兴趣只关注评分及格以及学生进行下载或复制部分内容的网页。对于这些网页,兴趣提取出词频大于一定值的领域词,在学生的个人学科子树上将这些领域词之间加上关联等级值。

2)在学生对一次检索结果进行遍历后,将每个关联边的所有等级值相加,存入信息库中。对学生的每一次检索都重复上述过程,对关联边进行等级值的叠加。这样经过叠加后,关联边的等级值越高,概念之间的关联性越强,如果多个概念之间的关联性都很强,则可认为反映了学生的兴趣趋向,构建了学生的兴趣模型。

四、结束语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搜索引擎的智能化将会越来越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尤其是在网络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应用智能来更深入的挖掘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监控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对现代教育的发展都能起到强大的支持作用。(文/朱素媛 编选:)

参考文献

[1]曹军, Google的PageRank技术剖析,情报杂志,2002.10,15-18

[2]程智,《网络教育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11

[3]逢焕利等,基于概念检索的中文搜索引擎,计算机工程,Vol.23,No1,Mar2002,8-10

第4篇:网络教育资源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教育公平;网络教育;教育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延伸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领域,实现网络与教育的契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教育具有开放性、远程性、服务性和共享性等特点,对实现教育公平化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实现教育公平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既推动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网络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1.体现全民教育的教育思想

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泰国召开了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明确提出“全民教育”的概念。全民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满足全民的基本教育要求,要每位公民都能够通过教育学习满足自身需要并为国家和人类做出贡献,是现代社会民主化、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要求。如今,互联网的发明改变了人类世界的空间轴、时间轴和思想维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今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预计到2018年12岁到44岁人口的网络普及率达到90%,而中国由于人口多以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1]。教育资源以互联网市场为依托,构建网络学习资源,任何人,无论年龄和性别,无论学历和职业,都可以随时随地踏进网络教育的大门,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来发展自身。因此,利用网络覆盖下的教育来实现全民教育思想,将教育资源用更便捷的方式提供给更广大的用户,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2.实现终身教育的有效手段

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关于终身教育”的提案,他指出“人从出生到死亡为止的一生都必须接受教育”[2]。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校作为一个实体存在的场所,教育制度严格,规定着学生学习的年龄、统一学习时间和内容等。脱离学校之后,大多数人都不再接受系统教育,而是走向社会。在面对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得不继续学习适应社会、发展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要实现终身教育就不得不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提倡学习型社会,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而网络教育恰恰为这种学习提供了可能。现在网络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的任何地方”进行学习变成现实,这无疑为全民进行终身学习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使终身教育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3]。

3.实现互联网连接人与教育的战略目标

互联网的发展是人们有目共睹的。曾经,人们以为是互联网“颠覆”了这个世界,现今都认识到是互联网“连接”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距离。教育既是传统产业,也是现代产业,是与时俱进的衍生物,是潜力巨大、被世人所期待的产业,它的特殊性就在于所指示的对象是人,是具体的、有着个体差异的人。因此,通过互联网合理地连接人与教育是当下做好教育的一大战略目标。如今,通过互联网所呈现的教育越来越多样化。那么以网络技术的支撑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本着开放和连接的目的,实现互联网所支撑的教育资源、教育主体等各个方面的大融合,用互联网连接一切人和教育才是真正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

二、我国在教育公平上存在的问题

实现教育公平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教育政策,是党和国家一直致力于的教育公平建设事业。然而我国教育公平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却很难一概而论,具有其自身的矛盾和局限性。

1.宏观上,区域差异性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也体现在对教育公平的追求上。我国地区经济差异显著,尤其表现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发达与贫困地区的差距。在农村、贫困或边远地区,国家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加大,但由于这些地区本身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一些学校基本的办学条件还未得到保障,硬件设施存在着残缺不全的现象,不能满足教学与学习的需要,再加上教育系统职能的监管不力,学生高辍学率的现象犹存,学校里的骨干教师也会因为贫困或者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大量流失,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这就从硬件上和软件上直接制约了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

2.微观上,传统教育自身的局限性

首先,受“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主导。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之下,城市中的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实验学校”等占据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办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强,生源条件好。而处于贫困或边远地区的学校则与之相反,教育起点不公平。其次,教学的工具性、利益性目的突出。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人们普遍认为升学才是主要目的。即使面对有着明显差异、不同需求的学生,还是以相同的教育方式来对待,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片面追求整齐划一,个性化缺失,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以及创造性思维等受到压制,以致于教育过程不公平。在面临社会选择时,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平等现象也体现在教育结果上。

三、网络教育如何弥合教育公平的鸿沟

教育公平应该是在保障所有人享受最基本的教育资源基础上,让更多的人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促使他们达到自己最佳的发展水平[5]。在当今世界,互联网迅速壮大,通过互联网实现人与教育的连接成为现实,使得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成为可能,因此,互联网教育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一大重要途径。

1.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扩大网络教育的惠及面

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是我国公民所享受的并由国家保障实现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公民受教育程度反映着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通过教育来提升国民文化素养,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是宏伟大计。我国人口众多、差异显著,就必须得坚持政府宏观调控,以政府为主导,合理调配教育资源,扩大网络教育的惠及面,缩小区域间差异,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提高公众受教育机会,让任何公民都有接受到网络教育的权利。在政策理念上,对处于社会不利条件、低收入群体给予积极的补偿和帮助,实行国家政策倾斜,弱势补偿,从观念上接受网络教育,政策上倾斜网络教育,形式上利用网络教育,真正实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当前网络使用率在城乡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接受网络教育的起点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网络教育渗透率低下。研究表明,财政用于教育经费的投入与教育公平存在着一致的关系。因此,合理增加网络教育经费的投入有利于实现教育起点公平,况且,在网络的普及之下,惠及的不仅仅只是教育,更加彰显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修养等。

2.发挥网络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优势

在传统教育里,各级各类学校有一套严格的课程纲要、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相关规定,受教育者只能在规定的场所、规定的时间里学习规定的内容,其次才是自行安排学习。而网络教育不仅能够突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且还可以扩大学习的对象、内容,转变学习方式。在网络教育的普及之下,每个人都拥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根据个体差异、需要等合理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规划学习进度,培养自我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往的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由于学科众多,学生不但感觉学习任务繁重,而且大多内容并不是自己所感兴趣的,在追求高升学率的导向下,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学生迟到、缺席、效率低下等问题也常常受到忽视。而网络教育作为一种个性化教育,要求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求知、主动探索,将教育转变为不再是以牺牲个性为代价,必须把培养和造就具有丰富个性和良好品格的人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6]。它不仅有利于实现教育起点上的公平,而且能够保障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受到公平的待遇,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兼顾学生的差异性,实现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但并不是有了网上教学,现实中的传统学校就可以取消,我们须明确的是,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加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工具,不可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交往与接触。我们应该在互联网技术之下,学会面对生活、面向社会,深入生活、走进社会。

3.整合教育资源,保障网络教育资源的优质性

因特网的开通使各种资源如泉水般涌来,而网络教育资源良莠不齐,它需要不断地充实、更新、创造。只有不断地提升网络资源的质量、实现资源共享,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网络教育以数字化的生态资源呈现在人类的生活中,需要以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人力资源的强弱是以人们上网参与交流、合作、服务的规模与深度来衡量的,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网络建设伊始,学校没有专职人员,我们根据需要,首先培训出一批既有丰富教育理论又懂得网络技术的教师。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有利于打破校际之间的不平衡,让更多的人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化[7]。网络教育隶属于整个教育体系中,它是教育界的未来之趋势,构建“发挥基础资源以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为准,个性化资源以市场导向为主,企业之间的合理竞争为手段”的网络化学习,与学校教育形成双向交互式的方式来影响受教育者,这样既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而且有利于建立起丰富多样的优质教学资源,完善国家的网络教育服务平台。学大教育CEO金鑫在解放教育“互联网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上发表了《培训教育的未来发展》主题演讲,他表示平台化将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教学及管理平台的发展,即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建立多样化平台,为行业提供基础平台服务。开放和连接将会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关键词,最终将会实现用互联网连接一切人与教育[8]。

4.提升网络道德水平,实现网络教育内的公平

第5篇:网络教育资源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校网络教育;迅速发展

现代化高校网络教育提倡的理念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毕生学习。在网络教育发展的历史中虽然日益进步,但是网络教育进程仍出现了许多问题令国内外学者无从解决。在现代社会,教育愈来愈趋势于国际化,在此大形势下,自主学习的理念愈发突显,高校的网络教育需求大大增加,大学的国际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基于我国教育资源欠缺的基本国情,加快教育发展,最有效的捷径便是提高网络教育质量,同时网络教育也是知识经济时期人们达成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有效的工具。本文就高校网络教育现代化研究与发展,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高校网络教育的意义及问题

跟随着时代的步伐,人们已不再只关心饱暖问题,更高层次的重视精神文明。而基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高校教育虽已向大众普及,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为某些原因而未能接受高等教育。高校网络教育有充足的教育资源,为那些想要学习的人提供了方便。特别是对无法在校园内完成学业的成人学习者而言,网络教育让他们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同时贯彻落实了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施行现代网络教育工程,是在我国欠缺教育资源的条件下开阔国民文化视野、提升国民文化素养最有效的手段。然而,任何东西都是利弊结合的,网络教育也不例外。伴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许许多多的问题层见叠出。首先,国民的观念无法响应现代网络教育的号召。现代社会方方面面(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都在飞速发展,人们不想被时代所淘汰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而建立时代需求的现代学习型社会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提升现代网络教育质量。国民只有更新观念才能把终生学习变成现实而不再只是虚无缥缈的概念,从而顺应现代新时期的要求。第二,网络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身发展。自从出现网络教育之后,它的发展便一直与时代的发展保持一致。以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当代社会经历了信息革命后,人们的生活迅速改变,网络教育在各国的许多所高校蓬勃发展,尤其是英国和美国的高校。但是,中国的网络教育的发展现状需要提高现代教育质量。目前,我国的网络教育的试点院校的发展并不是很好,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网络教育,怎样借鉴国外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怎样去发展网络教育,使它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作用,取得最大的利益,是学习型社会建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课题。网络教育理论一直是教育理论的薄弱环节。理论研究的开放式网络教育和网络教育在国内外的发展有助于中国开放网络教育的理论建设。网络化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重要的转型,它就像灯盏一般为我国的教育现状指明方向;以国内外的实际经验教训为借鉴,得出质量贯穿网络教育,是网络教育的生命,并通过对网络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深入研究,使用一些基本理论,开辟出一条与我国国情相辅相成的现代化网络教育之路。

二、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史

网络教育以前又叫做远程教育,它在中国已经有了三展史。它的第一代是函授教育,函授教育虽然存在着大量的局限性,但是它的发展还是为我国培养了许多的人才,为网络教育打下了基础;第二代是在80年代广播电视教育的兴起,中国的远程教育在世界的中央电视大学享有盛誉;第三代网络教育是基于90年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现代网络教育。在国家教委的主持下,1994年底“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由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联合建立。1996年清华大学王大中校长率先提议发展现代网络教育;1997年,湖南大学与湖南电信共建第一所网络大学。清华大学在1998开设了在线研究生课程。1998年9月,教育部正式准许为国家现代网络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的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邮电大学、浙江大雪和湖南大学。1999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九月,CERNET高速骨干网络建设项目;2000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网站和网上管理暂行办法》,同时试点高校继续扩大办学规模。2012年,试点院校已有68所。

三、高校网络教育的质量标准研究

每个国家都存在自己的评价主题和质量观,因此不同的国家对网络教育的质量标准的界定也存在着异同。评判网络教育的质量高低包含多重标准:(1)传统教育的资格标准一样,即以得到社会的肯定、成功申请到政府支持资金为其评判质量标准;(2)根据学生综合素质的素质要求,即在识别和量化教学绩效指标的基础上衡量网络教育的优劣;(3)以能够成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作为他们的质量标准。我国和外国相比较,我国对高校网络教育现代化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相对来说还比较稚嫩,不像外国,有专业的团队和专业的资料对网络教育现代化进行研究。在翻译过程中,他们也提出了一些网络教育质量标准。在学术界,大家普遍认为网络教育质量标准有两种取向:一是体现在人才职业分类的市场取向的标准;二是教育标准分类中的学术定位标准。但不管是什么取向,都存在很多形式.。

四、提高高校网络教育质量的对策

关于如何提高高校网络教育质量,有以下几种对策:(一)始终保持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加大考试管理力度,严抓考风考纪,积极上进,勤奋务实。(二)提高中国网络教育质量的对策,首先要明确网络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而完善管理模式,强化学习支持服务,精品课程设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三)根据中英网络教育的现状比较,它的结论是,在中国的远程教育质量的提高,可用于构建基于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的框架。(四)通过现代网络教育理论、实际实践的经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及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得出“以学习者为本”的核心思想,充分激发网络教育学习者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五)要规范招生入学制度,确保生源质量,加大高校网络教育教师团队建设、提高师资力量,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和采用系统化的教学质量管理。(六)从教师的自我突破和自我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进步,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来提高网络教育的质量。综合以上论述,当前人们对高校网络教育十分关注,颇有许多研究与见解,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自然就会发现网络教育大多问题集中于教育质量标准与教育评估。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发现网络教育还存在以下缺点:一是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研究缺乏系统性,相对比较松散,没有整合;二是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研究没有针对性,不能一刀见血的指出我国网络教育的问题所在,对我国网络教育的质量发展没有太大的帮助,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所以,本文在结合我国网络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网络环境下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和质量,分析了各个时期远程教育的主要质量问题,为了衡量网络教育的质量,有必要根据网络教育的特点对远程教育质量进行评估。我国的一些教育者通过对高校网络教育的特点和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把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归结于五个方面:教育系统的设计;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审核;课程的学习率;网络教育院校的招生率以及学习使用者的支持率和评价。网络教育要学会自身持续发展,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大家的支持,若要如此,便就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进行不断的实践检验。

五、高校网络教育的质量保证研究

说到教育质量的保证,首先,什么是教育质量。有些文件是这样进行诠释的,教育质量即是指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教育效果的好坏,最后的成效自然是体现在接受教育的人身上。根据国内外对网络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可以把网络教育质量归纳为以下几点:质量即是评论;质量即是效果;质量即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质量即是提升;质量即是自我发展;质量是一种复合的概念。只有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高校网络教育进行监控才能保证高校网络教育的质量。由此便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网络教育监控体系。按照教育的目标和质量标准进行监督与管理,从而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改正,从而达到不断完善网络教育的效果。教育监控体系可以使教育的每个过程都得到监控,从而使教育质量更上一层楼,有效缓解当前我国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六、高校网络教育质量及质量观研究

学术界对于高校网络教育质量及质量观研究提出了几种看法。首先是教育质量观要科学。在“远程教育”一书,远程教育机构的质量的教育服务输出,满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和提高劳动力素质培训需求和能力。我们必须坚持以质量观为科学发展观的渗透,树立质量科学的质量观念,作为高校网络教育健康发展的第一前提;坚持以学生为本,支持服务,促进质量改进;坚持质量全球意识,使系统的运作沿着内涵的发展道路。其次,是网络教育质量要满足观念多元化、多样化。如在《论高校远程教育的定位》中认为网络教育与传统的高校教育应有明显的质量区分,即质量的好坏与学生的喜爱程度影视评判高校网络教育定位的标准。陈乃琳在“远程教育”思想素质作为远程教育质量评价应坚持教育质量多元化和指导原则的基础上,认为像黄蓉怀、曹苑一样。除此之外,网络教育的质量观还必须具有特色性。随着网络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教育院校开始广招学生,竞争日益激烈。若想在如此多的院校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网络教育能真正学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网络教育是人们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实行者,所以高校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来因材施教,从而培养不同的人才,充分展现网络教育的优点。“张俊在建立质量远程教育新概念”的文章还谈到了看法。

七、关于网络远程开放教育的现状研究

当前国内的高校网络教育发展趋势较为平稳,大体局面已基本形成。国外的高校网络教育已发展较为成熟,国内的还比较稚嫩,并且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但这并不影响网络教育的发展,现在已有好多所院校用实际效果向人们展示了网络教育的优点。网络教育当今已成为一种潮流,正在以破竹之势的劲头向前发展。当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发展阶段,这样的情况是不足以保证人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的,而网络教育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使每个人都成为有知识的文明人。

八、高校网络教育的未来发展前景

第6篇:网络教育资源的概念范文

(一)传统的远程教育的不足

传统的远程教育,如函授教育和电视教育,虽然也注重和强调学员的自主性,但交互性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难不能得到即时解答,学生难以与教师相互交流。教师也难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影响了教学效果。同时,学生对教师有一种陌生感,不利于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热情。传统的远程教育仍然采用集中式的教学方式,它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人们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要求,因而特别不利于在职人员的学习与培训。因此,时代呼唤一种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模式—远程网络教育模式。

(二)远程网络教育的特点

1、网络教育具有自主性和交互性的特点

Intemet上Web技术的应用,使得上网操作已变得非常容易,只需轻轻点击鼠标,就可看到你想要的信息,这就是超链接技术。采用超链接技术编写的电子书籍和讲义,彻底改变了传统印刷书籍的不足。对书中出现的定义和概念,人们往往还得查找很多相应的参考书籍,而在互联网上,人们学习时只需点击电子书籍中相关概念的链接,就可以获得对概念的全面的解释,因此大大提高了自学的效率。同时,在网络虚拟课堂上,人们不仅能够观看老师的讲授和演示,还可以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并获得老师的现场解答。网络教育的交互特性,使人们在学习中有身临其境之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进度和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对于没能参加网络适时学习的人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上网收看教学录像,或查询老师的讲义,并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提交作业。人们还可以通过BBS交流学习经验,讨论学习中的问题。网络教育的自主特性表现在:人们可以自主选择进人什么学校、学习什么内容、选听什么教师的授课以及什么时间学习,自行确定学习计划和研究方向。网络教育促使以老师为主导的教育方式正在向以人们自主获取知识的形式转变。学习方式将是双向的、合作式的、小组讨论式的,教师的责任是提出学习的目标和问题,辅助学生进行讨论。自主性的网络教育就是建立一个新型的、开放的,没有围墙的虚拟学校,创造成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总之,网络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2、远程网络教育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

Intemet是一个没有国界、没有区域限定的开放式网络。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你有一台电脑,并接人Intemet,就可以很方便地进人网络中的任何地方。以Intemet为支撑平台的远程网络教育充分体现出这一特点。只要你能接人Iniemet,不论你在什么地方,都能得到网络中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和权利。在进行网络学习的人们中,没有人学条件的限制,也不会有所谓的重点大学的学生和非重点大学的学生之分,各阶层社会成员都能够平等享受网络教育提供的方便、优质和广泛的教育服务,而不会因地域位置和经济的差异受到制约。传统教育受地理范围的限制,使得学员只能在固定的地点和时间,接受指定教师的授课,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共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获取众家所长。完善的网络教育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因为网络课堂可以存储,人们可以随时打开它,再现授课内容。在互联网上所有的网络教育资源都可以存储,因此也就都可以再现,这为人们随时学习提供了保证,也很好的解决了人们工作、学习在时间分配上的矛盾。总之,现代远程网络教育使学员能够根据需要自行安排学习的时间和地点。

3、网络教育更能适应人们对继续教育的要求

在现代信息社会,随着高新技术的大量应用,社会生活中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同时,技术更新也越来越快,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的要求。而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知识更新慢,周期长,并要求在职人员脱产集中学习,使得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出现了矛盾。因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继续学习的需要。远程网络教育不受时空限制,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并且网络教育还具有知识更新快,紧随时展的特点,这也正符合人们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需要。受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然而,在世界物质分配不均衡的条件下,有些人却出于地理或经济等原因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远程网络教育的出现有利于消除这种差异。网络上有最好的老师,人们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学习到专家浓缩精炼的教学内容,并在较短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通过网络可以与世界各地的学员交流,讨论最前沿的科学技术。随着Intemet普及到千家万户,人们在家中上学将成为现实,这为更多的人提供了享受各种教育的机会。只要你需要,就可以在网络上得到充分的教育,从而大大推动教育的大众化和终身化。

4、网络教育的多媒体性和高效性

现代远程网络教育,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革命。许多网络教学都采用动画教学,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图形数据处理能力使得学员在声与像的结合中增长学识。一些用文字难以准确描述的现象,通过网络中强大的多媒体影视图像功能,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避免了教学内容的枯燥和教学手段的呆板,有利于学员对问题的理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员的学习效率。

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远程网络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1、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目前,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高速主干线亦相继连通。经常发生在网络服务供应商和最终用户间的“最后一公里”的传输瓶颈问题,也正在得以解决。以下是目前较为流行的几种方案:综合布线:在城市各小区和各企业单位,建立高速局域网,再将它们接人市区高速主干线。光纤人户:将光纤直接连人用户家里,这是一种极佳的理想方案。有线铜轴线缆:利用用户家里现有的有线电视线缆高带宽接人。DSL:DigitalSubseriberLine的统称,意即数字用户线路,是以铜电话线为传输介质的点对点传输技术。DSL技术在传统的电话网络(POTS)的用户环路上支持对称和非对称传输模式,解决了经常发生在网络服务供应商和最终用户间的“最后一公里”的传输瓶颈问题。如ADSL(非对称DSL)在现有的铜质双绞线上接供约IM的上行线速率和SM的下行线速率,非常适应如Web浏览、多媒体点播、信息等。

2、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JPEG标准是图像专家联合小组(JPEG)对连续色调静止图像压缩标准,它常能产生20:1甚至更高的压缩比。MPEG标准是运动图像专家组PEC的标准,它是用来压缩视频的主要算法。由于电影包括图像和声音两部分,MPEG即可压缩视频,也可压缩音频。视频点播(VOD)技术:用户可以像使用电视机的遥控器一样,直接选择想要的视频,如网络课堂、电视讲座等。多点播送主干(Mbone):它是用于通过因特网向全世界广播数字形式的实时音频和视频。从技术上讲Mbone是在因特网之上的虚拟覆盖网络,它由用隧道连接的多点功能岛屿组成。新技术的应用,使网络速度更快,性能更加稳定,人们能享受到更加优质的网络服务。多媒体教学传输的大量信息之所以能够在网络中畅通无阻,是因为影响网络教育的传输带宽不足的问题已逐步解决。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也大大降低了上网的费用,这又将吸引更多的人进行网络学习。

三、远程网络教育模式将吸引更多商业资本的投入

1、传统教育发展的“瓶颈”

教育需要巨大的资金投人,资金便成为教育发展的“瓶颈”,长期以来,教育主要依靠政府投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不能多渠道吸纳资金,致使教育发展资金不足。如何扩大人们的教育消费,将教育与市场化运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育投资多元化,是我们巫待解决的问题。

第7篇:网络教育资源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网络教育;元数据;XML;模式;逻辑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11-20388-03

1 引言

网络教育[1](E-learning)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它以计算机网络、卫星通讯和广播电视为主要传输手段,综合采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主要设计目标是使教与学的双方通过互联网络,可以便捷地进行实时、双向的交流,更好地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广大的受教育者可以实破传统教育在教育资源(师资、教材、实验等)和教育方法(统一进度、集中式和单向传授等)方面的限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时间安排学习计划,实现个性化的4A(Anyone,Anytime ,Anywhere,Anything)教育。

在E-learning系统中,由于教育资源的分散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使人们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出现了大量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如果在对教育资源进行描述时没有统一的规范,就会导致其在E-learning间共享复用困难。为解决此问题,本文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提出了一种教育资源元数据模型设计方案,用于规范化教育资源的描述,以支持这种异构环境、异构系统间异构资源的共享,以及个性化学习资源的整合与。

2 相关定义及说明

2.1 学习对象及教育资源

在E-learning系统中,学习对象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动态交互的各个对象,包括教育资源、学习者、教授者、学习策略等。

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学和培训的任何学习材料,它属于学习对象的一个子集。在本文中教育资源特指的是电子化了的学习材料,包括文本、声音、图像、课件等可以被计算机处理的信息。

2.2 教育资源元数据

元数据[1]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教育资源元数据[1]指用于描述教育资源的数据。使用元数据,可以在不操作资源的情况下就了解资源的相关属性,从而选择适合的资源;可以通过元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实现对资源有效的分类管理和检索;可以从元数据信息中获取对资源的评价信息,也可以把自己的评价加入到元数据中,以便和他人共享。

2.3 教育资源元数据规范[1]

目前,世界上有很多标准化(学术)组织都正在致力于基于网络的教育资源标准化的研究,并起草了一些相应规范,其中影响较大的有:IMS的Learning Resource Metadata(学习资源元数据规范),IEEE LTSC(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 Committee,学习技术标准委员会)的LOM(Learning Object Metadata:学习对象元数据模型)、OCLE(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Dublin Core的Dublin Core元数据标准等。

我国教育部科技司在2001年组织正式成立了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开展有关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标准工作,在广泛借鉴国内外有关科研成果基础上,起草了《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中央电大源建设规范》。

《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中央电大源建设规范元数据规范分册》[1](以下简称教育资源元数据规范)主要包括资源的属性描述与著录规范、资源的分类方法、编码原则等内容,它综合了“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中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基于规则的XML绑定技术和内容封装等方面的标准,根据远程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需求作必要的扩展和补充,并提出了贯彻相关规范的具体操作方法。

教育资源元数据规范定义了教育资源元数据的语法和语义,用于描述教育资源元数据实例的结构。定义元数据规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给教育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提供一致的设计规范,以利于教育资源的使用者方便查找,节省人力物力。

2.4 教育资源的粒度[3]

设计教育资源的目的是为了教授知识,知识是有层次划分的,我们把教育资源所属的层次定义为教育资源的粒度。

举个例子来讲,知识一般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领域知识,领域知识又可再分为学科知识,学科又可以分专业,专业又可分课程,课程又可分章节,章节又可分节,节又可分小节,小节再分知识点。我们可以将一门课程的一个章节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资源,也可以将其中的一个知识点做为一个独立的部分。教育资源可以相互组合使用,粒度越小,在我们使用这些对象时必然更灵活,但同时管理的复杂性在增加,反之,粒度的增大,内容全面的同时也带来了灵活性的丧失。

2.5 知识元

我们将教育资源的最小粒度划分称之为知识元。它有以下性质:

(1)原子性:知识元作为最小的单元,不可分割;

(2)功能完整性:知识元被具体用来说明某一类或某一点的知识,它在功能上是完整的;

(3)可重用性:知识元是为了说明某一类或某一点的知识,不局限于某一次的使用。

在E-learning系统中,一般以知识元作为一个基本的学习单元,如数据结构课程中树的遍历可以看作一个知识元。因此可以将知识元与日常教学中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将知识点定义为知识元。

2.6 知识簇

知识元的组合我们称之为知识簇,知识簇可以自包含,即知识簇可以是由知识元构成,也可以由更小的子知识簇构成,还可以是由知识元和子知识簇混和构成。

3 教育资源元数据概念模型

我们来定义教育资源的概念模型,主要目的在于明确定义资源属性及资源之间的联系。

教育资源元数据模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将资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描述的基本属性集,二是资源间的相互联系的定义。

3.1 教育资源的基本属性集

良好的分类机制能高效地实现对教育资源的组织管理与使用,对教育资源进行分类的目的有助于确定教育资源的基本属性集。在本文中,分类体系的设计以国家教育资源元数据规范作为基础。

根据规范,教育资源分类体系[1]分为二级,既包括对每类资源都适用并与资源组织建设过程密切相关的通用分类,即一级分类;又根据不同资源的特殊属性,提供了更细一级的分类,即二级分类。每个分类元素都作为资源的一个属性,记录在属性描述表中(如图1)。

一级分类包含学科、适用对象、资源类型、技术格式、语种五个分类元素。这五个分类元素是对资源进行组织的基本依据。

在图1中,我们首先以学科为总的分类依据,再根据适用对象和资源类型对教育资源进行详细划分。对于其它的分类元素,如技术格式、语种等可作为资源的一般属性,记录在属性描述表中。

第二级分类就是针对第一级分类的属性值作为分类元素对教育资源进行进一步细分。例如,第一级分类中的资源类型,可以是文本、图像、声音等。在第二级分类中就要以文本、图像、声音作为分类元素进行扩充,例如声音可以有采样率、格式、要求等属性,然后再分别对采样率、格式、要求等再设置扩展分类,以此类推……

目前,为了使标准相对宽泛,增强通用性,国家标准只规定了第一级分类,现有国际国内教育资源分类体系对二级分类的说明和要求都较宽泛,可视需要自行扩充。我们所做的主要工作,一是对一级分类中的学科属性进行层次划分,扩展到知识点这一层,支持对教育资源的准确定位,完善规范的基本属性集,二是对教育资源之间的联系进行定义。

3.2 知识的层次结构

各种类型的知识以教育资源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因此教育资源的结构可以与知识的结构相对应。下面我们主要讨论知识的层次关系。

现实中的知识具有领域性、专业性、继承性等一系列特性,知识的这些特性决定了知识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

参照国内外的相关规定,我们将知识划分为六个层次[2]。第一层是所有的知识,第二层是领域知识,第三层是专业知识,第四层为课程知识,第五层为知识簇,第六层为知识点。

图2表示了知识的这种层次划分,结点表示某个具体的知识单元(可以是知识元,也可以是知识簇或更高一级的形式),有向弧表示结点间的关系。学习的过程,可以描述为从起始结点到目标结点的遍历路径。

3.3 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一般来说,知识之间存在继承、平行、关联等几种关系。

继承:两个知识A、B,若A包含了B,就称B继承于A。这体现了知识的细化。

前驱和后继:两个知识A、B,若AB而没有BA, 则称A是B的前驱,B是A的后继。这体现了知识学习的序列性。

平行:两个知识A、B,若AB 而且BA,则A和B是平行的。这体现了两个知识学习不具有序列性,掌握不分先后。

关联:三个知识A、B、C,若A∩B=C,则称A和B是有关联的,B关联A,这体现了知识间的联系。

图2中层与层之间的知识只有继承关系,在同一层次内的知识可以有前驱和后继的关系[4],也可以是平行、关联、继承等关系。图3我们以知识簇这一层来示意同层元素之间的联系。图3中结点表示某个具体的子知识簇,有向弧表示这些子知识簇之间的联系。

参照以上概念模型,我们以某门课的教学大纲为依据,就可将知识层次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学科-专业-课程-章节(知识簇)-知识点的体系结构,以对教育资源进行清晰地描述。

4 教育资源元数据的逻辑模型

参照第三章的概念模型,我们使用XML模式来对上述模型进行表述,就生成了教育资源元数据的逻辑模型,参照现有的分类词汇表,依照此模式生成的实例化XML文档就是这个教育资源元数据的实例。

5 结束语

教育资源元数据的定义是E-learning系统实施的基础性工作,我们以教育资源元数据规范为基础,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对规范提出了一些扩充。在实际操作中,E-learning系统的建设者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修改,使其更加完善,作为对国家网络教育标准化工作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网络教育技术标准CELTS-3.1(CD1.6)――学习对象元数据》,/download/CELTS-3.1(CD1.6).zip,2003.

[2] 张玉芳,熊忠阳,吴中福. 基于WWW的远程教育系统实现[J]. 计算机应用,1999.10.

[3] 张玉芳. 基于媒体素材库的学习内容构建方法研究[M]. 重庆大学, 2001.10.45-80.

第8篇:网络教育资源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开放标准 开放协议 研究评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09-02

1.引言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由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引领的在线学习风靡全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指出我国急需“扩大教育开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国际合作水平”,在全球化和本土化双重视野下,建设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成为我国扩大教育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知识社会的有力工具,更是中国教育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驱动力量。

现阶段,已有许多高校加入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在线学习平台上公开,供学习者免费学习,国内已有知名的学习平台如“好大学在线”、“学堂在线”等,聚集了海量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然而实践中只有少量数字化教育资源被广泛传播与运用,在资源建设过程中重复建设现象十分严重,许多高校都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标准。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系统整合和内容共享方面,开放标准与协议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中实现内容性资源、技术性工具之间的交流与互用,以及解决各种版权法律问题的基础。随着开放共享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共识,现有资源标准已难以支撑大规模共享的情况下,作为资源组织架构的首要核心组成部分,共享标准与协议的制定应纳入现阶段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重点中来。当前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标准与协议研究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有哪些,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2.数字化教育资源研究现状

在CNKI数据库中检索发现,最早的文献是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撰写的两篇文章《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及《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概况》,[1][2]文中介绍了美国一些较成熟的行业标准,欧洲正在进行的几个标准化研究项目,以及若干国际组织的标准化行动,并结合我国实践需要提出具体的标准需求。2001年,我国成立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专门从事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数字化教育资源是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这一年是国内关于数字化资源标准研究的起点。在起步阶段,研究内容多以对国外教育资源技术标准的介绍为主,围绕不同粒度的教育资源,介绍了国外常用的标准。在已经制定的教育资源规范与标准中,资源的元数据标准受到最多关注,元数据标准也是影响数字化教育资源互操作性的重要因素。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有学习资源元数据规范(IMS LRM),学习对象元数据标准(IEEE LOM),都柏林协议(Dublin Core)、可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ADL SCORM),研究方法多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例如《描述教育资源的元数据标准》、《国外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化比较研究》(、《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标准和规范综述》。[3][4][5]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对不同的资源规范与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包括结构体系、元素繁简、描述能力、扩展规则、互操作性等。通过阅读这些文献可以发现,对几类数据标准的比较维度各不相同,研究者都希望通过呈现出对几类教育元数据标准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为我国制定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提供借鉴。

自2004年起,我国建立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相继出台,该体系涉及教育管理相关标准、学习者相关标准、教学资源相关标准、教学环境相关标准以及本地化/行业化规范。与教育资源相关的标准以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LOM)为核心,针对教育资源的特性建立起相应的子规范,有《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CELTS-3)》,《简单课程编排规范(CELTS-8)》,《内容包装规范CELTS-9》,《测试互操作规范(CELTS-10)》等。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在国内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及其他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区域范围内的资源共享。

平台与元数据标准是影响开放教育资源互操作性的重要因素,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自2010年开始很多研究的重点转向讨论国际标准在平台的应用上,基于某一特定的国际资源标准如何建设数字化资源库,将资源的标准与支撑平台、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连接起来,例如《教育资源元数据规范标准及支撑平台的设计研究》(贺志强等,2010),《基于SCORM标准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2011),《基于LOM标准的个性化网络课程推荐方法研究与实现》(2012)等。[6][7][8]随着教育资源的标准的不断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专业或领域,在建立元数据标准时都采用都柏林协议(DC标准)或者SCORM标准作为基础,在数字图书馆、开放信息系统中也都有过尝试和应用。

随着技术和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SCORM标准的一些不足之处也逐渐暴露,例如只能对资源进行静态的描述,不能跟踪学习过程等,已有的这些协议很大程度上都难以实现互操作性,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协议的操作以互补的方式进行,因而国内对教育资源的标准研究也逐步加深,姜晓旭等(2012)介绍了“教育资源标准化”的概念模型,教育资源标准化有两个重要步骤:一是分类编码,给出两种不同的分类编码方式;二是属性标识,将资源的各个属性整合为元数据实例表。余平博士等(2014)最新发表的两篇论文,针对开放教育资源的可重用性、可自由获取性、开放共享性以及可互操作性的特点,基于国际知名的资源信息标准模型提出了一种扩展的信息模型,该模型分为物理和教学两个层面,清晰地描述了8种不同粒度的内容形态,基本涵盖了各种不同结构形式(非结构化、半结构化和结构化)的资源。

综上,国内对开放教育资源标准的研究正经历着从最初由各类学者引进介绍国外的教育资源的标准与协议,逐渐聚集到对各种教育资源标准的分析、比较、应用以及对未来教育资源建设革新的建议上。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内对数字化教育资源标准的研究已经从描述性的比较研究逐渐转向深层次的元数据共享模型建构的研究,国内研究者已开始关注教育资源元数据的互操作性的研究,对未来建设开放教育资源的元数据标准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3.数字化教育资源标准发展的挑战

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的障碍,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互操作障碍。一些标准试图处理更多的领域,这些标准中有部分成功,但还是没有得到标准化并广泛运用,重要的原因是其中的互操作性。例如W3C Web Cont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 2.0 (WCAG 2.0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很有用,但是在互操作方面存在障碍,特别是当学习者在不同地域进行学习时,商业化的内容需要遵守不同的标准协议或者版权规定,且不同的标准或版权规定只是针对某一个国家的,因此在不同的国家之间推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传播有很大障碍。

第二,管理障碍。有一些e-learning 互操作规范和标准,由许多机构或联盟在推动,处于发展和建设的不同阶段,缺乏一致的方法允许多个利益相关者合作和参与。在标准建设阶段,必然会存在不同利益方或已有协议之间的分歧,例如网页资源、多媒体资源或者文件资源,都包含有不同类型的标准,在建设开放教育资源标准过程中都会被考虑到,但是这些标准归属于不同公司,这些公司有自利去改变一些许可来控制使用。如何协调好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是面临的挑战。在授权和执行方面,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例如要求遵循HTML的标准,但是如果不遵从会怎么样。此外,还有一些疑问,建立了标准以后,会不会影响到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者的积极性,或者是否会影响学习者的积极性,难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呢?

第三,经济障碍。当前经济方面的障碍是许多非教育领域专用的规范化标准在逐步标准化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正式的标准大多由公共资金项目资助,由学术研究者和大型供应商开发,非正式的标准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正式的标准有完整的商业模式,销售标准文件限制了一些非标准化的规范被广泛采用。封闭的会员制和付费的访问大大约束了非标准化的规范被广泛使用,同时,非正式的标准缺乏创造衍生品的能力,缺乏市场的占有性。

4.讨论与建议

当前对开放标准与协议的研究,更多关注资源内容性标准的研究,元数据标准的研究占据大量篇幅,对开源的平台和工具性标准与协议研究不足。国内对开放教育资源标准的研究正经历着从最初由各类学者引进介绍国外教育资源的标准与协议,逐渐聚集到对各种教育资源标准的分析、比较、应用以及对未来教育资源建设革新的建议上。许多标准组织有不同的商业模式和过程、共识和开放性的原则。在标准化过程中,需要有一个一致的方法以允许不同群体的利益相关者和专家有效沟通、协作。未来对建设统一数字化的资源标准建议如下:

(1)注重标准与协议的互操作性。

全世界有大量的开放教育资源组织、标准机构,围绕共同学习目标和动机,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这种合作不仅包括机构之间,还应该包括国家之间,才能推动开放教育资源的传播与广泛共享。多方位合作中需要重点解决的是资源归属权的问题,尊重知识产权,协调多方利益,推动不同平台对资源的互操作性。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的负责人需要关注资源的底层设计,增加资源的透明性,促进资源的广泛共享。在元数据的设计方面,可以选择分层与树状结合的层次结构,控制对资源描述修饰词的数量,尽量选择XML或者RDF作为编码语言,设定具体的拓展规则,增强标准的可操作性。借鉴OAI-PMH协议中通过元数据收割这种模式实现在web平台上不同组织或者系统的互操作。

(2)注重资源内容性标准及内容分类。

开放教育资源的核心是内容,依据标准开展内容性建设是实现开放性的主要途径。内容分类是影响内容开放共享的因素之一,目前这方面还缺乏使用的、统一的分类方式。对于海量的教育资源需要进行分类,才能为建立相应的标准提供明确的依据。当数字资源的类型较多时,可以考虑使用几种元数据标准描述资源,通过建立不同标准的中间构件,使得不同媒体类型、不同粒度的开放教育资源(单一知识点、微课程、完整课程)更加系统化。为了支持教育技术创新,有必要对规范和标准的制定采用敏捷开发模式。围绕开放教育资源不同的开放层次和等级,建设不同的开放等级标准。建立开放教育资源的标准可以分为概念性标准和执行性标准,概念性标准是提供理论的解决方案,包含对标准规范的具体说明,对于执行标准,可以借鉴并考虑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程度,建设不同等级的标准。在资源标准建设前期,需要大量的调研,对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性形成可量化的评价指标,此外,对开放教育资源标准的建设,在学习者之间的一些涉及互操作性的调查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够充分了解学习者需求,毕竟,建设开放教育资源标准的目的是促进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而理论上的互通性和友好性都远不如来自学习者的评定真实而又有价值,有更多的学习者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

(3)提高标准化过程的管理。

在管理层面上,提高认识,尤其是决策者,认识并理解开放标准的各个部分。找出解决专利、所有权、许可问题的方法,使得不同的组织能够采纳、批准、配置或者在已有的技术规范基础上创建衍生品。提高整个制度的透明度,通过更有效的传播增加不同机构之间的协调。理解不同领域标准的建设初衷,管理冲突预期,增加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借鉴非正式文化和轻量级的流程规范社区,为应用提高支持,通过早期实施和评估提高质量规范和标准。提供财政支持,使规范文件免费提供和,这样他们可以被纳入应用程序和适应满足新的需求。确保完成所有标准文件和更新持续识别并供人参考。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概况[J].开放教育研究.2001,(04):12-16.

[2]祝智庭.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1,(08):73-78.

[3]曹树金,马利霞.描述教育资源的元数据标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02):5-9.

[4]何明熊,李兆延.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标准和规范综述[J].科技创业.2006(11):190-191.

[5]郑雯译,吴开华,赵阳.国外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5(1):107-111.

[6]贺志强,宋衍,高越.教育资源元数据规范标准及支撑平台的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109-111.

第9篇:网络教育资源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网络课程 课件 开发 问题思考

近几年来,各高校都在大力发展网络教育,也逐步加大了网络课程的开发力度和网络课件的制作速度,网络课程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除了网络学院在开发网络课程外,也有些信息技术相关学院在开发自主的网络课程以供学习或共享。随着Internet技术及其向宽带、高速、多媒体化方向的快速发展,教育资源在网络教育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为决定网络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而网络课程是教育资源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适用于网络教育的高质量的课程成了我国发展网络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纵观全国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发展,在建设过程中,在对网络课程及有关概念的理解、对网络课程设计开发中的一些重要因素、网络课件开发实施等过程中都存在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现结合我校对网络课程开发、建设推进中的实践经验,对网络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做以下思考。

一、要分清网络课程和网络课件的概念

2001年国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定义了网络课程基本内涵:网络课程是指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按一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三个组成部分。[1]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是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课件(Courseware),指专门为进行教学活动而设计的计算机软件,包括用于控制和进行教育活动的程序、帮助开发维护程序的文档资料以及帮助教师和学习者使用程序学习的课本和练习册等[2]。网络课件,就是应用于网络环境的课件。而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可见,网络课程和网络课件根本就不能混同为一个概念。网络课程首先是课程,其次才强调它具有网络的特点。网络课程还要考虑到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并由此而产生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的极大改变。课件把课程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用软件的方式实现出来,但缺失了很多课程的内涵,如社会需求分析、课程规划等。而这些缺失在教学中不能显现出来,因此也造成了这两种概念的混淆,有些网校或网络学院就把某些章节、某些知识点的材料作为网络课程了。[3]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网络课件是对一个或多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辅助教学软件,可以表现为一个或几个知识点,也可以是某门课的若干章节或段落,而网络课程是某一学科的教学内容,可以包含若干网络课件,还可以带有素材库、案例库,以及教师上网辅导、考试等系统。

二、明确网络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

网络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也称“图式”)内的过程;顺应是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4]

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理论是网络课程建设最直接的理论依托。与传统课程相比,网络课程的优势在于学习的个性化。而建构主义正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如情景式教学、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等都是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性”,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创造能力培养。网络课程建设必须以此为依据,才能真正体现由网络技术而延伸过来的优越性。

三、开发网络课程切莫做课堂搬家

目前网络课程开发的一个趋势是制作成网页的形式到网上,这样做符合网络教育的特点,也容易实现,但随着网络学院的大量成立,各式各样的网络课程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造成网络课件制作水平的层次高低不同。目前网络课件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静态文本和图像,以线性方式排列;

(2)演示文稿型,将制作好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直接放到网页上,也是线性排列;

(3)视频文件,由授课教师讲解课堂过程,录制成视频文件,经压缩后到网上;

(4)流媒体文件,以数据流的方式将教师授课和演示讲解的内容同时展现在一个画面中,分左右两个窗口,左边窗口放置讲解的演示内容,右边窗口放置教师授课的画面。

现有的网络课件,还主要以前两种居多,一是这样做工作量少,成本低,容易实现,但这种形式就等于是利用了现代化的网络环境做了原始的课堂搬家,内容表现方式改变了而内容却没有任何改变,静态的文本和图像只起到板书的作用,没有任何交互性,内容的排列也是按教材的先后内容排列,内容死板,缺乏灵活性。这两种学习方式不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既没有对教育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设计,也没有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后两种由知名教授或专家讲解课程内容而录制成视频文件,以流媒体数据流的形式,这样制作成本大,耗时长,对网络的要求也比较高,一般不容易实现,好多网络学院也就只好避重就轻,只用容易和方便实现的方法来大量催产网络课件。这样必然就形成了网络课件质量不高,造成了教学内容的课堂搬家,在开发网络课程时要尤其要避免这种情况。

四、要充分利用教学设计的理念进行教材内容设计

在系统化教学设计中,将设计分为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对于我们要呈现的教学内容,我们要明确呈现出来的内容是属于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还是需要他们合作学习才能解决问题的,是属于锻炼他们的探究能力的还是激发他们进行创新思考的,是属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还是属于虚拟现实环境下的探究等等。我们只有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系统设计,才能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地提出适合教学内容的制作手段和方法。我们可以充分利用Web quest的探究方式,也可以采用像国外的“虚拟青蛙”和“虚拟果蝇”一样的设计方法,设计出能吸引学习者感兴趣的课件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环境的设计,不能只考虑教材内容而轻视教学环境,只有创设情境,才能让学习者置身于环境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也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下学习者借助于我们的帮助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网络课程开发所倡导的建构主义理论思想。

五、课程开发要充分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实现

运用文字和课堂搬家的手段来实现的课程开发方式早已不再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网络教育应用步伐,也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了,而且传统的线性排列知识内容很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不能因材施教,又缺乏交互性,体现不出教学设计理念。我们必须在开发上充分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实现教学设计指导下的教材内容的展现,制作出既有交互性,又符合学习者认知水平和习惯的课件来,避免教材内容的单一呈现。可以利用Flash MX 2004、Authorware、director、JavaScript、VbScript、ASP、PHP等技术手段来实现,用这些技术制作出来的课件形象、生动、直观、音视频同时呈现,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和互动性,课件还具有可伸展性,实现教材内容的非线性排列,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随意跳转知识点,检索和查找相关知识进行学习。目前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相关知识点的案例可以很好地联想,制作者也可以从相关案例的制作中找到可借鉴的制作方法。

六、要建立起网络课程的反馈和评价体系

反馈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和重要环境,传播学上信息的传播过程加上反馈环节才算是完整的,现行的网络教学的评价只限于教师对学习者利用作业的考试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或总结性评价,很少能实现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和教师的评价,很少有学习者对自身的评价。这种单向传递性无法实现反馈和评价。大多网络学院意识到这种局限性后开始摸索能解决这种不足的方式或方法,目前比较可行有效的方法是利用论坛、BBS、QQ群、网络教学大讲堂、Blog、视频会议等形式来弥补这种不足,现在许多网络教育学院都在尝试利用这些技术实现来解决反馈和

评价机制还不健全的网络教育。

七、教学人员和技术开发人员要有效合作

“教学的人不会开发技术,会技术的不懂教学内容”,这是在全国都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开发课件时,要提前做好教学人员和开发设计人员的沟通工作。因为课程的设计和开发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指导,而课件的制作离不开技术保障,技术人员无法运用系统教学设计理念进行教材内容设计,所以要开发出科学、实用、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教学人员和技术开发人员一定要有效合作,默契配合,提高开发制作效率。

以上分析只是从宏观上指出了网络课程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当然网络课程的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远远不是上述几点思考所能涵盖得了的。网络课程作为信息化教育时代的产物,其发展空间随着新技术、新理念和出现必将会发生大的改变,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教育必将有新的发展,而网络课程的建设也会更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默契[DB/OL].http://省略/biao_zhun_gui_fan/jishuguifan.htm#guifan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第7卷,P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