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物知识汇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策略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方法简析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生物互动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培养之我见 谈初中生物实验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浅议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思维及观察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策略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策略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生物是初中时期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教学项目,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完善、动手能力培养以及综合素质提升都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观察能力是初中时期学生的一项重要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提升生活能力的一项基本素养,初中生物也以其学科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有着极大的积极效用。本文笔者就自身的一些工作经验以及近些年来的学习心得入手,从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培养策略等角度谈一下我对初中生物教学的一点思考。旨在为提升初中生物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初中生物观察能力培养策略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学生观察能力对于生物科目的学习有着很大的意义。生物是一项研究生命的科学,涉及到各个领域的大约200万种生物,而各种生物之间又有相似,也有不同,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只有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能力,才能在学生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效率,实现他们良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生物是一项科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培养他们科学的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初中时期的学生正是各项习惯、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时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习惯对于他们日后的发展可谓意义重大。观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只有拥有良好的观察能力才能够保证探究的科学性以及客观性。
另外,观察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自身发展影响深远。作为一项学科,我们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些学科知识,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更重要的任务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一种学习理念。生物学科作为一项实验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其实也是在培养学生更好的个人素质。二、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影响因素
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人素质的差异或者学生能力的不足,在进行观察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观察能力的提升,笔者根据近些年来的教学经验,汇总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学生的观察目的不明确。学生由于刚接触生物科目,对于知识的学习目的、学习自主性认识不足,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出现目的不明确、不知从何下手的状况。观察活动有着很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其次是学生的观察精确度较差。初中时期的学生还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对于事物的整体认知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有限,这就导致他们在进行观察的时候,观察的精确度往往不足,比如在观察花的时候,他们对于花的结构分辨倒是清楚,但是对于雌蕊、雄蕊则分辨不清或者分辨错误,这就体现了其观察的精确度不足。三、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策略
鉴于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学生重要性以及学生观察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一些影响因素,在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就需要我们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同时也要教会他们观察的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习惯,多方面的促进他们观察能力的发展。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他们的自主学习,观察教学也是如此。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基础,个性特点,心理素质不同,学生在学习和观察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水平。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加强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
初中时期的学习各项知识积累有限,特别是在进行观察的时候,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教学,他们的学习就会显得漫无目的,所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教学引导,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实现他们观察活动的有效进行。比如在观察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察方法:
重点观察:在观察中,要把注意力集中到重点观察对象上,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如在观察“种子的结构”时,对种子的形态、大小、颜色等作一般观察,而对种子的内部结构应作重点观察,弄清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及其功能,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顺序观察:进行观察时,要根据观察的目的,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仔细看一看观察对象具有的特征和特点。例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构”时,先让同学们观察各种形态的叶,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的临时装片,从上到下观察叶片的结构——上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叶脉,下表皮,气孔,再重点观察各部分细胞的结构特点。
对比观察:对比观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间的共性和个性,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例如,通过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让同学们找出它们的相同点(都有种皮和胚)和不同点(菜豆种子有两片子叶,肥厚,营养储存在子叶里,没有胚乳。玉米种子有一片子叶,有胚乳,营养储存在胚乳里)从而确定了这两类种子的共性和个性,对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要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
良好的观察习惯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教学中也需要教师注重学生的习惯培养,重视观察的目的、步骤、方法以及学生观察态度的教育:
探究性学习是国家课程改革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它在具体实际运用上有许多需要探索和实践的内容,在阐释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基础上,对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弊端,试图重建可以适合课堂教学的探究式教学策略和教学程序。
关键词:
探究教学;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策略;生物教学
探究性学习在目前知识经济兴盛的背景下对提高我国人才研发能力和自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明确了探究性学习这一概念,并在目前我国义务教育中进行推广。本文就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意义和探索价值进行分析,努力把握探究性学习的精髓和探究性学习对学习效率学习质量的贡献。
一、传统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弊端
探究性学习在目前依旧是十分年轻的概念,对于它是否能够适应现代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一些疑虑和困惑,但是相比传统生物课堂的教学方式,探究性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不可忽略的作用。目前初中生物教学主要是以课堂讲解为主,实验为辅,但是这样一来,学生真正动手实践的机会相对而言就会少很多。课堂讲解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死记硬背在生物课中是无法很好地把握这门课的特点的。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生物是注重实践和亲身体验的学科,要求学生兼具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就我国目前教学水平和教育制度而言,很少有条件真正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首先我国教育人口巨大,学生人数多,管理难度比较大。教师队伍建设不齐全,导致管理不够到位。另外,生物课需要的基础设施很难做到配套齐全,部分发达地区和城市可以实现,但是对于偏远落后地区,基础设施是十分稀缺的。而且,生物课主要是看学生的动手能力,然而学生个体差异性导致老师难以跟进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让老师难以在兼顾学习效率的同时控制好课堂纪律,老师的素质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也很难有效提升。相对于其他学科,生物学科所具备的特殊性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当中克服学习中所存在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困难。
二、初中生物探究式学习的实践
探究性学习可以使生物课堂更加灵活、更加生动,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问题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有自主学习的欲望和追求知识的渴望。在生物课堂中,老师就一个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要改变以往老师自圆其说的方式,而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进来,形成一个热烈的谈论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选举出小组长和小组成员,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知识点,或者大家就同一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最后进行对比分析。生物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生物知识,因此,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鼓励学生去户外进行观察,让学生做好对植物、动物的记录,观察动物的习性和生物特点,做好记录。最后在课堂上进行归纳汇总,起到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的作用和提高学生分析事物、观察事物的能力,使学生的能力得到综合性的提高,而不是在课堂上单单只是死记硬背地获取知识,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从而加深他们对生物知识的印象和对动植物自然界观察的敏感度。生物科学是人类发展进步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学生而言,生物学科对学生了解人体生理构造和身体机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学生了解自然界和了解自然规律生态环境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因此,大到宏观的自然界生态,小到人类基因粒子,都处于生物的一环中,人类同时也是许多环中最为环环相扣的一环,其独特意义不必多说。因此,学生学习生物学是不断了解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的重要途径,生物学科在初中阶段是进行启蒙式教育,对学生的生物知识框架进行启蒙,因此单纯从书本上学习,学生无法得到一个清晰明确的知识框架,它必须具备完整而直观的印象。因此,在探究式学习中,我们可以借助影视图片等形式,让学生在具体脉络的探究中获得更为清晰、更为完整的知识启蒙,并从中受益终身。
三、探究式学习的探索意义
关键词:初中生物;合作学习小组;构建;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091-01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初中生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建立学习小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学生在学习任务方面的相互作用将促进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学习内容,解决认知冲突,阐明事实原理,从而最终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对生物小组进行有效管理和评价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因此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学习小组的构建与管理评价研究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一、生物学习小组的构建与管理
1.按座位异质分组。按座位就近分组,一般是前后排相邻的四个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这样划分的优点是有利于课堂的教学,前排两个学生一转身就可以互相进行讨论、交流,观察实物和参与实验也很方便。由于每个小组人少,每个学生动手的机会也多一些。异质分组是指在座位编排上最好将优、中、差的学生按1:2:1的比例编成一组,这样有利于小组学习及组间竞争。
2.为小组起名,激发学生兴趣。为避免小组名字无特色,对初中生缺乏吸引,采用小组成员自己讨论后为小组命名。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要求各小组起名时须以动物或植物的名称为小组名字,这样既与生物学科紧密联系上,又让避免了像“第1组、第2组”这样的小组名字的单调性。起到了发挥学生自主性,增强小组凝聚力和吸引力。如“野菜部落”、“狡兔小组”等,各小组因为有了自己特色的名字而增强学习生物的兴趣。
3.建立小组档案管理制度。采用“档案袋”的目的是对学生学习生物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的兴趣。“档案袋”封面贴上学生的姓名、所在班级等情况。伴随学生的学习过程,逐步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收获。“档案袋”中可含有以下内容:
a、小组总体情况评价表
b、小组讨论记录本
c、探究活动实验报告单
分阶段展览学生的“档案袋”,尤其是学期末进行汇总展览,有利于学生间交流学习。让家长参与到档案袋的管理中来,定期让家长审查学生档案情况,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促进学生学习。
4.设立《合作小组讨论记录本》。《合作小组讨论记录本》的封面注明组次,这样有利于小组成员形成整体意识。每个小组由1~4号四人组成,分别为不同层次的学生,1号为组长。
《合作小组讨论记录本》的内容包括记录人、课题、日期、星期、节次、讨论的问题、发言人、发言内容、交流和评价。
“记录人”从1号(组长)开始组内四人轮流担任,这样可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深入参与其中。“课题、日期、星期、节次”这些内容,为节约课堂时间,由当日的记录人课前预习时提前填写。“讨论的问题”在教师提出讨论要求后填写。“发言人和发言内容”要求记录员客观、精要的进行记录,特别要求记录下每个发言人的主要观点和大家激烈争论的观点变化情况。“交流人”记录下代表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讨论结果的同学姓名。每节课后,将《讨论记录本》放入“档案袋”,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分算入小组总分。
二、建立生物学习小组取得的成效
经过一年的尝试,生物学习小组的建立取得一定的成效,事实证明生物学习小组的建立是有利于生物课堂教学,是切合学生实际的。
1.建立生物学习小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通过生物小组名称的设计、小组评价方法的实验,学生对生物科的学习有了空前的高涨,以前上课讲话的同学也变得认真,为小组争分、不给小组扣分成了学生的一种约束力。小组探究活动的评分也将学生的吸引到教学中来,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
2.建立生物学习小组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和谐、民主、自然、积极、真实的学习情境。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果是在一个支持和鼓励的、交际性的、适宜发展和丰富及时反馈信息的环境中进行,那将很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得。生物小组合作式学习环境则对学生更具支持激励性,因为他们有更高的机会表达思维,表达对每一个问题的基本看法,他们为了完成目标必须相互合作,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小组探究性学习课中,他们学会相互肯定和表扬,变得更加独立。
3.建立生物学习小组可以培养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通过生物小组的建立,使各小组成员有了进一步的团结,使学生明白了团结合作更能提高效率,从而引导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为小组争光,为班争光,长大后为国争光。在学习中,通过小组的讨论、合作,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增强了同学间的交流,也对学生的交往能力有了促进。如在“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小组探究活动中,我给每组发三个塑料袋。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到学校植物园选用植物进行套袋,并观察植物蒸腾作用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探究问题,如“植物的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什么?植物蒸腾作用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不同时间段植物的蒸腾作用有何不同?”。教师下发一份实验报告单,让学生在实验后完成。从学生完成的情况来看,通过小组的成员的集体智慧,各小组都能很好地完成探究活动,一些小组更是设计出了非常新颖的实验方案,体现了在探究活动中的创新能力,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没有合作的课堂教学,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对学生一生是有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物教学;课程资源;利用
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包含有形的课程资源和无形的课程资源。近年来,地方课程资源在学术界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从目前笔者所接触的研究来看,地方课程资源的概念在我国还没有比较统一的定义,基本上都是从课程资源的概念中衍生而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谭娟晖认为,地方课程资源是指本国家内各个地方独特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各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组织等各个方面。孟凡丽认为,地方课程资源是指各地方根据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和需要而设计开发的课程资源,目的是为了增加课程资源对本地区不同需要的适应。王建虎认为,地方课程资源是指能作为地方课程的构成要素,支持和服务于地方课程实施,由地方开发,具有地方教育价值的一切因素的总称。所以地方课程资源就是指课程教学中一切可用于课程的实施、能够促进课程目标实现的当地资源。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采用统一的教材,一部分内容受时间、地域的局限,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结合本地社会、生物以及学生的实际开发利用本地生物课程资源,适当充实教学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还可以保证课堂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
一、甘南藏区初中生物教学现状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黄土高原西部过渡段,是藏汉文化的交R带。独特的地理位置,生态系统多样,生物资源丰富。所以通过开发和利用这些学生身边常见的地方生物课程资源,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生主要以藏族为主,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学生由于汉语基础知识薄弱,对课文内容理解相对困难,加之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教学模式依旧处于“你听我讲”的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大。针对这一现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利用一些学生所熟悉的生物资源、生活经验,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目前的教学现状。
二、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1.牦牛对高寒草原环境的适应
教材内容展示的是骆驼与骆驼刺如何适应沙漠环境来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观点,对于本地学生来说,理解并不困难,但是由于学生在本地并未见过骆驼和骆驼刺,所以对此内容理解并不直观,不能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如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发和利用一些当地的课程资源,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例如牦牛素有“高原之舟”美誉,它是如何适应这种高寒环境的?由于学生大多数来自农牧区,自然熟悉牦牛的特征,所以课堂上学生有更多的想法,课堂的参与度就会提高,通过大家的汇总,可以总结出牦牛体躯紧凑,颈短耳小,皮厚表面积小,全身被毛,浓密细长等,这些形态特征更有利于抵御高原寒冷环境,通过学生的讨论能够更好更直观地认同“生物适应环境”的观点。
2.狼毒花对高寒草原环境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二部分内容以《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实验的形式展开,讲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知识点,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虽然有了一定认识,但对于学生而言,这个探究实验仍有较大难度,它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概括表达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对此,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当地生物资源展开教学,会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更容易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狼毒花是本地草原上最常见的植物,其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能适应干旱寒冷气候,周围的草本植物很难与其抗争。其根系越发达,毒性越大,已被视为草原荒漠化的“警示灯”。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自己常见的狼毒花特性的了解来提出问题,进行探究,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对环境影响”的观点。
综上所述,在地方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生物教师可以紧扣课程标准将搜集到的有价值的地方课程资源结合教学时间、教学对象、教学内容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实现地方课程资源与课本资源的整合,弥补课本资源的不足,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并且通过教学能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养成勤于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还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以家乡为自豪的情感,以此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
[2]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
论文关键词:日常生活,初中生物,关系
现在教育提创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由于对于初中生来说,生物是一门全新的学科,是在过去的学习经验中很少接触到的。为了学生能很快的进入到学习生物的思维中,那么就需要教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状态引入,生物课程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的。所以教师要以学生熟知日常生活知识为手段,在生物课堂上,设出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这样可以让学生由生活情境自然过渡到学习的情境中,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被吸引过来了。由于是生活中的常态在课堂上呈现,学生本能的求知欲得到了激发,他们会发现原来我们平常日常所见的事物是如此奇妙的组成。他们会知道蚕是如何化茧成蝶的,了解之后会对学习到的知识在生活中的体现越加关注。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之后,然后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猜测以及与同学、教师的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体会到生物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并且在其中有着独特而积极的情感体验。
比如,教师在讲授“生物变异”这一堂课前,教师可以利用我们学生所熟知的俗语导入。常言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种在生活中,学生再熟悉不过的现象,其实是自然界最普遍的遗传现象,也是我们生物的学习内容。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又会出现一对皮肤很白的夫妇,却生了一个皮肤很黑的孩子,这是生物学中会学到的基因变异现象。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展开教学,既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能很好的理解和接受所学习的内容。在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下,一方面是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另一方面是激发了学生探究生命的好奇心。
二、将日常生活和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
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可以让学生知道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有利于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在生活中的生物奥秘,学会在生活中应用生物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最好是应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讲解生物知识,这就是需要教师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生物问题,然后将其呈现在课堂上,将生物知识巧妙的融入在生活化问题的讲解上。学生感觉到生物知识让自己对大自然更加的了解,从而也更懂得保护大自然。而也正是由于教学内容和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学生可以亲身感受、亲身经历、亲身感悟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从而形成自身很直接的情感体验,也更懂得将生活中的知识与生物课本联系起来。
比如说,在生活中,特别是在夏天的时候,我们常常喜欢在荫处乘凉。但是在大树的树荫下乘凉却比在房屋下躲太阳显得凉爽得多。这其中的因果也是可以用生物知识来解释的。这是因为植物会进行蒸腾作用,植物本身蒸腾出的水分变成水蒸气时,会吸收热量,也就是带走了大树周围的热量,所以会显得凉爽得多。这种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就是对植物蒸腾作用最好的证明。
教师通过将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由浅入深,将复杂难懂的生物学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打消了学生的畏难心理,学习起来更加轻松也能更加有效率。这种变繁为简的方式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物知识是有用的,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很多现象和解决很多问题,有利于为我们创造更好的生活。
三、作业与练习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和练习等任务时,也应该选择生活化的内容。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 其实是生物课程的实践过程。让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真正的投入到日常生活中,理性实践,并不是片面为了追求所谓的分数和升学率,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开发和锻炼。教师在布置练习时,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当学生亲身体验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是有用的,是能解决问题的,那种喜悦感是无可取代的,也是学生所享受的。
比如,教师可以给出一个诸如“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课题当作练习让学生课后完成。学生在完成这个题目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家的周围或者是学校周围的主要污染现象、分析污染因素。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确定各个小组具体的研究项目。比如有的小组研究的是“噪声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有的小组则是“水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等。最后学生将各个小组的研究成果汇总,进行交流、评议与质询,形成一份完成的研究报告,并可以提供给有关环保部分作为环境治理的参考。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都得到培养。
四、最后总结
在讲授“生物变异”这一堂课时,利用我们学生所熟知的俗语来导入的。常言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种在生活中的俗话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现象,其实是自然界最普遍的遗传现象。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又会出现一对皮肤很白的夫妇,却生了一个皮肤很黑的孩子,这是生物学中会学到的基因变异现象。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展开教学,既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能很好的理解和接受所学习的内容。在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下,一方面是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另一方面是激发了学生探究生命的好奇心。
一、将日常生活和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
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可以让学生知道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有利于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在生活中的生物奥秘,学会在生活中应用生物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最好是应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讲解生物知识,这就是需要教师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生物问题,然后将其呈现在课堂上,将生物知识巧妙的融入在生活化问题的讲解上。学生感觉到生物知识让自己对大自然更加的了解,从而也更懂得保护大自然。而也正是由于教学内容和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学生可以亲身感受、亲身经历、亲身感悟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从而形成自身很直接的情感体验,也更懂得将生活中的知识与生物课本联系起来。
比如说,在生活中,特别是在夏天的时候,我们常常喜欢在荫处乘凉。但是在大树的树荫下乘凉却比在房屋下躲太阳显得凉爽得多。这其中的原因也是可以用生物知识来解释的。这是因为植物会进行蒸腾作用,植物本身蒸腾出的水分变成水蒸气时,会吸收热量,也就是带走了大树周围的热量,所以会显得凉爽得多。这种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就是对植物蒸腾作用最好的证明。
教师通过将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由浅入深,将复杂难懂的生物学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打消了学生的畏难心理,学习起来更加轻松也能更加有效率。这种变繁为简的方式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物知识是有用的,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很多现象和解决很多问题,有利于为我们创造更好的生活。
二、作业与练习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和练习等任务时,也应该选择生活化的内容。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 其实是生物课程的实践过程。让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真正的投入到日常生活中,理性实践,并不是片面为了追求所谓的分数和升学率,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开发和锻炼。教师在布置练习时,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当学生亲身体验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是有用的,是能解决问题的,那种喜悦感是无可取代的,也是学生所享受的。
比如,教师可以给出一个诸如“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课题当作练习让学生课后完成。学生在完成这个题目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家的周围或者是学校周围的主要污染现象、分析污染因素。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确定各个小组具体的研究项目。比如有的小组研究的是“噪声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有的小组则是“水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等。最后学生将各个小组的研究成果汇总,进行交流、评议与质询,形成一份完成的研究报告,并可以提供给有关环保部分作为环境治理的参考。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立思考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都得到培养。
三、最后总结
关键词 生物教学 生活知识 融合
1联系实际,走进生活
长期以来,大部分教师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生物学理论知识上,强调学科体系上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局限于对生物学事实和概念的记忆,忽视生物学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指导。初中生虽然年龄较小,但对丰富的生活现象充满了好奇心,这些都是教学的有利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挖掘和利用这一有利因素,使他们对生物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乐于学习。例如,在学习“动物社会行为中的信息交流”时,可从这个问题入手:当你吃的面包不小心掉到地上,如果有一只蚂蚁发现了,接着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马上会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会有一群蚂蚁出现……”选择这个既简单又生活化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紧扣了课题。
2运用生物知识,教会学生健康地生活
“学以致用”是教学目标之一,如果学生不会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合理应用于生活实际,而只会“纸上谈兵”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因此,让生物学教学向社会和生活实践延伸,拉近学生的“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距离,这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项核心内容。
在青少年时期,养成一些健康地生活习惯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地生活习惯是生物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经常见到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等,我们要让学生通过生物学的学习来改变这些不良习惯,使学生成为一位具有文明习惯的人。
通过对人体各个系统及青春期等知识的学习,学生们对自己的身心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知道了健康的饮食和良好的饮食习惯,还有适当的运动,能给自己打造一个强健的身体,对自己出现的一些想法也有了正确的认识。生物教学中,还有一部分关于预防疾病和急救措施的内容,这些也是对日常生活帮助非常大的。 例如《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一课中,讲到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时,问:“为什么开校运会时有些同学跑完步后就会出现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甚至晕倒的症状呢?有些同学很在乎自己的身材,常常不吃早餐,长期不吃早餐有什么危害吗?为什么不能空腹喝牛奶?”学生马上会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选择这些既简单又生活化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紧扣了课题,使得学生能紧跟教师的思路,并且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又如?在学习“合理膳食”一节时,我们针对大多数学生存在挑食、偏食、迷恋洋快餐等不良饮食习惯,让学生写出近日自己的一日三餐,对照各项指标来评价自己的营养状况。当我抛出“你能否用15元钱为全家准备一顿营养搭配合理、经济实惠,又能体现家庭特色的食谱?”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你一言我一语,一个个特色菜谱很快陆续出_了……在不知不觉中,合理膳食的观点已潜入学生脑海。在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和“米酒的制作”之后,让学生尝试自制豆芽菜和米酒,当鲜嫩的豆芽和香甜的米酒端进教室时,课堂立刻生动鲜活起来了。
3作业与练习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和练习等任务时,也应该选择生活化的内容。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 其实是生物课程的实践过程。让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真正的投入到日常生活中,理性实践,并不是片面为了追求所谓的分数和升学率,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开发和锻炼。教师在布置练习时,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当学生亲身体验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是有用的,是能解决问题的,那种喜悦感是无可取代的,也是学生所享受的。
关键词:科学学科课程标准 目标分类 问题 建议
《科学课程标准》是规定科学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是科学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科学课程的基础。随着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的提倡,我国教育部对《科学课程标准》的编写开始建立其较为完善的目标分类体系,但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发现《科学学科课程标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此,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存在的问题分析
1.各科目就目标分类来说是各自为政
7~9年级的科学课程作为一个整体,同各分科课程相比,科学课程试图超越学科的界限,统筹设计,整体规划,强调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这样的课程,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但是,原有的人数众多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教师,如何在短时间内转型成为合格的科学教师,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也影响了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相关科目的学习。如:《科学课程标准》在学习目标领域划分中,学科之间存在着差异性,每个学科自持一方学习内容;而在课程目标领域划分中:学科之间更是不相同:物理化学一样,但是生物却与其不同;此外,同一学科、同一学习段,其学习目标和课程却不相同:像物理课程标准中学习目标为: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三方面,课程标准却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而生物和化学也是同样的情况。这样一来,各学科领域知识很难达到相互整合,优化,同时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业带来诸多的不便,内容不一致,容易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各自为政,产生分歧。
2.教学过程中器材准备不充分
在科学课程中,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等方式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能,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科学探究课前准备工作需时较多,还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往往由于实验器材准备不足,而导致探究课无法按要求上。家长、社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期望值过高,而探究课费时费力,对考试成绩帮助不大,往往会影响教师上好探究课的积极性。如: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其中知识与技能实际上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掌握、灵活运用科学知识阶段;过程与方法为学生经历、体验和探究阶段。而引导学生探究需要为学生提供平台、工具等,这在大多数农村教学过程中是很难完成的,学校的贫困、条件的落后等,使得教师无法按照《科学课程标准》的内容来严格执行,这样一来也就使得《科学课程标准》成为理论、空话,缺乏实践。
3.同学科不同学习阶段其课程标准不同
一般情况下同样的学科在整个教学阶段中目标分类框架前后应保持相同,然而有些科学学科学习阶段之间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初中生物和高中生物在课程标准领域划分上内容一致,只是在高中阶段因学习需要稍加了一些行为动词的要求;但是小学科学与初中科学两个阶段的课程目标内容却不相同:小学科学分为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三大领域,初中科学则分为科学探究、知识与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四大领域,其中差别较大,这样一来使得小学生在步入中学时,容易产生知识不衔接或者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适应的现象。
二、建议将各科的目标框架进行统一修订
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将科学教育领域的所有科学统合起来,并从幼儿园到高中进行全程性的整体规划和设计,所以很容易实现课程目标、科学技能、学习行为与结果的统一分类。基于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建议相关部门组织力量对《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即:首先,同一个学习领域内的学科在目标分类框架上实施统一、和谐,其中包括学科与学科之间;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课程目标应为各年级的层次目标提供案例、相关解释等,借以帮助教师、学生、评价者等进行正确认识和把握;最后,学习目标分级的思想应该体现在课程内容标准的具体表述中,加强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从而使得教学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借以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科学学科不同于一般的教学内容,实践性比较强,一些知识原理要在实验的配合下才能详细地、具体地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因此,同时,在《科学课程标准》中还可以将器材的准备等相关内容列为教学目标中,加强各个学校对器材准备工作的进行,全力配合实验的完成,推动科学学科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结语
总之,科学学科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学科,它还担任着对学生科学素养等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科学学科教学内容中需要大量的实验来证明、验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体验、总结原理。在此,希望相关部门对此引起注意,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课程标准内容进行修改,从而使《科学课程标准》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郝京华.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不管是新课程,还是老课程的培养目标,都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由此可以看出,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怎样才能在生物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因材施教。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认真的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日常的知识分析中。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巨大的。教师的语言的表达、板书设计、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影响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为了上好一堂课,老师做了大量充分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认真欢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
三、利用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生物活动课和生物主题活动,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生物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意识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生物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四、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 在生物中,有很多知识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能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针对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在一起学习,既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又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学生的学习环境就是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了。在这种情况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在上述中,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策略性,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一定不能喧宾夺主,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情况,和知识的接受能力,进行有机渗透,潜移默化,从而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工作总结2
××××年,在呼和浩特中心支行支付结算处的正确领导下,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全区支付结算暨反洗钱工作会议精神,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全体会计人员齐心协力、尽职尽责,圆满地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提加强反洗钱知识培训
由于我市反洗钱工作起步比较晚,并且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反洗钱意识淡薄,经验不足的现状,所以特意邀请呼和浩特中心支行支付结算处两位反洗钱专业人员亲临现场授课,举办了全市反洗钱业务知识培训班。来自各国有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全市政策性银行、邮政储汇局及其分支机构200多人参加了本次培训。参训人员对洗钱犯罪的隐蔽性和手法的多变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积极参加呼市中支举办的银行业及相关部门参加的反洗钱业务及规章制度培训,与各金融机构共同探讨改进反洗钱工作机制和如何建立合作型反洗钱工作关系,为做好我市的反洗钱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银行业及相关部门开展反洗钱工作的主动意识和实际工作水平。
二、建立健全反洗工作机制
始终把建设反洗钱工作机制放在首要位置来抓,在工作中严格明确岗位设置、职责分工、加强信息交流与协调。一是建立了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反洗钱工作报告、联席会议、信息报送等制度,有效规范了工作操作流程,为开展反洗钱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二是加强反洗钱工作组织机构建设。结合本地区实情成立了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做到统一领导,分工明确,切实加强对辖区反洗钱工作的管理,确保反洗钱工作及时、准确的得到落实。三是通过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反洗钱工作,密切与地方政府、司法部门及其他各部门在反洗钱工作中的政策协调、执法合作和情报交流,提高了打击洗钱犯罪的力度。
三、 认真做好大额可疑支付交易数据的上报工作
《大额人民币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我们建立了岗位责任制,明确了支付交易报告监督和管理的职责,要求各金融机构落实专人,负责对可疑支付交易进行汇总、分析和报告。及时分析上报大额可疑支付交易,全年共分析上报可疑支付交易203笔,为上级行准确定性及时提供了相关资料。
四、大力开展反洗钱宣传活动,提高反洗钱工作的社会效应
为推动反洗钱工作的深入开展,使社会各个人员充分认识当前国内外反洗钱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确保《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的宣传、实施的顺利进行,防范和遏制洗钱犯罪行为的发生,会议就有关内容向与会者提出几点建议:(1)各金融机构要加强对本单位工作人员,尤其是柜台一线工作人员的反洗钱培训,以便更好地履行反洗钱职责;(2)重点强调保险业和证券业要以学习、宣传《反洗钱法》活动为契机,抓紧制定和完善适合本行业、本部门的反洗钱各项内控制度,更好地履行反洗钱法规定的各项职责和义务;(3)抓紧制定各自的反洗钱宣传活动实施方案,通过悬挂横幅、散发传单等多种方式,开展形式多样、范围广泛的反洗钱法制宣传活动。
五、展望××××年开展反洗钱工作
1.制定工作规范,明确反洗钱业务流程;
2.建立协调机制,形成反洗钱工作合力;
3.广泛宣传反洗钱知识,提高全社会对洗钱犯罪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