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别出心裁;独具慧眼;求异创新;因势利导;随心所欲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一个人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基本素质,也是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基础,它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而21世纪又是人的智力潜能的世纪、创造教育的世纪、创造性思维的世纪。创造性思维又是人类独有的宝贵财富,它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要适应飞跃发展的社会,必须用创造性思维教育下一代,使他们具备极强的创造力,所以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趋势。美术作为一种以发展形象思维为主的教学活动,可以发展儿童的观察、感受和认知能力,能激发儿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欲望,顺其他们的稚性,发展他们的独创性和个性,并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因此,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开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成了现代素质教育和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形式,而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级形式。创造就是打破旧的,建立新的。因此,要培养少儿的创造能力,关键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就是提出新颖、独特的想法,从有限思维到无限思维,从常规思维到创造性思维。因此,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独创性
表现为别出心裁、独具慧眼。如牛顿发现人们年年都看到苹果落地的万有引力定律,这就是因为他具有独具卓识的慧眼和思维的独创性,他把认识事物的第一要素——“观察”同思维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创造。一个观察力极强的儿童能发现画面以外的东西,就是别出心裁。比如:老师画出一圆,叫同学们添画,结果有的同学把圆添加成太阳、苹果、圆圆的脸蛋、游泳圈、面具和各种动物的头等,五花八门,各自具有独特创造性。
2.发散性
也叫求异性,表现为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不按常规寻找变异。经过选择,寻求最佳方法,注意思维活动的灵活和知识的迁移。如故事:一画家、一卖气压计的商人、一科学家、一工程师各自测量教堂高度的方法,结果画家以看一下图纸设计就以最快、最准的速度测出了教堂的高度,这就是画家在创造性思维中的运用,选择最好方法而取得了胜利。因此,我们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应加强学生灵活、新颖的扩散性思维方式。
3.灵活性
人们在解决千变万化的事物的创造性思维中,不只是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集中性思维),应多种思维方式综合运用,相互配合,突破刻板僵化思维的束缚。如在几年前我市学生头脑运动(奥林匹克竞赛)中就出现过一题:“树上有10只鸟,被枪打掉1只,还有几只?”竞赛结果令人震惊,有人说:“1只也没有,都给吓跑了”;有人说:“打死1只,还有9只,因为10减去1得9”;有人说:“打死1只还有1只,那是小鸟的妈妈,别人可以飞掉,但她不能飞”;有人说:“打死1只还有无数只,那是死鸟的伙伴,它们来看死去的朋友”;有的说:“打死1只,还有9只,因为那9只都是聋子,没听见”。多么感人,令人倾情啊。这样的回答既合情理之中,而又于意料之外。思维开阔,令人拍案叫绝,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典范啊。
二、儿童创造性的三个阶段
一是直线想象阶段,为初级阶段,只能思维想象出事物的一般关系。如画《跳绳》,就只画单人跳绳或多人跳绳。
二是自然思维阶段,为中级阶段,思维想象更进一步。如画《跳绳》,在课间,背景画上许多同学或教学楼;在山坡上,画上满满的草背篓,几个小朋友在打好草后跳绳。
三是跳跃联想思维阶段,是高级阶段,从一个领域联想到另一个领域,是一种灵感思维。如画《跳绳》,几个扎着长辫的姑娘将绳子套在两棵小树上跳绳,头顶上画的小鸟对他们叫着,象是说:“小姐姐们,请爱护树木,那是我们的家”。这种奇思妙想是创造性思维的升华。
三.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设置宽松的环境及情景 是开发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环境,是一种无声的刺激。一种是学习环境,是指学生在校时师生间、同学间所形成的关系氛围。在学习活动中,少年儿童们拥有自动选择的权力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能够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轻松活动的状态,有利于激发他们努力进取、勇于探索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种是家庭、社会环境,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能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条件好的家庭能给孩子以各种活动工具的提供如各种纸、颜色、笔等,从外能够参与参观展览,参加比赛等社会实践活动,有了这些条件,孩子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选择,使他们不受限制地发挥自己的思维想象力,按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进行学习、创作等,开展好各项美术活动。但在活动时对他们不能带有任何的强迫性,而是要求儿童们毫无顾虑地按自己的想法去画,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思想及情感。所以,要萌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必须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的、开放的、自由的创造环境,并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无拘无束地观察、思维、表现生活,从而培养他们的动脑、动手能力。
2.指导观察培养儿童好奇心 是开发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心理学家认为:“好奇心是驱使去探索、去创新,实现自我愿望的一种内驱力,它是学生积极进行‘智慧’、‘迁移’的巨大潜能,是求异创新的内在激素。”因此,引起好奇心能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美术教育不同于其它说理性的科目,它是一种有形、有色并有一定情节的艺术活动,它要靠认真观察、思想的启迪、情感的激励才有利于敞开儿童心灵的大门,增强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创作的欲望。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去认识大自然和周围世界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指导他们养成爱观察的好习惯。走到街上,要注意观察人们的活动及建筑物的形状;观察动物时,注意它们的外形特征和动态;观察花卉时,注意它们的色彩及生长变化。大自然、大社会这种活教材,对少年儿童产生很大的吸引力,有利于对他们的创作收集素材,使他们能创造性地表现周围的现实生活。
3.充分发挥儿童的个性 是开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
蒙台梭利指出:“如果儿童具有自己内在的发展模式,就应允许这个内存向导在自由的环境中去引导儿童的成长。”因此,教师在指导少儿绘画活动时,允许并鼓励少儿个性的发展,要顺其儿童的稚性,因势利导,发展其个性,充分尊重孩子们独立思考、独立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觉得在绘画过程中,学会认识自己和发现自己的潜能。根据自己的观察印象,随心所欲、尽情表达。不但可以画出云、雨,而且可以画出人们根本见不到的“风”来,长颈鹿长长的脖颈可为动物们搭桥,过河嬉戏,乘着月船,遨游太空,吊着月儿打秋千、鱼肚开花等,人们看了似乎滑稽可笑,根本不合情理,但儿童就可大胆尝试地发挥丰富的想象,以满足自己的主观愿望。因此,发展儿童个性在开发他们创造性思维中起了重要作用。
4.正确对待儿童作品 是开发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儿童作品完成后,非常渴望成人的赞赏和认可。因此,教师在评价儿童作品时一定要给予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善意接受一切孩子的画,以发现他们创造思维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大胆作画。只重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不重学习结果,尽可能尊重学生作品多样性,珍惜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评价时不能说“不能这样画,应该那样画。”而应以“说说你为什么这样画”来代之,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动脑、动手没有白废。所以,正确评价儿童作品是提高少儿审美能力、创作热情和进一步发现少儿创新火花的过程。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基础性教育改革内容的不断颁布和落实,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尤其是小学体育学科中的创造性思维。它不仅有利于全面开发儿童的智力,还极大地推进了儿童的健康身心发展。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到儿童的实际学习能力,全面激发儿童的体育学习兴趣,同时它也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条件。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小学就教育阶段中的学生年龄比较小,活泼好动、心智不成熟等特点,可能看似平常普通的一个动作实质都是一种无形的创新,并且班级中儿童的思维都是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通过教师的科学教学,进一步形成了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当前阶段中,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
1.体育教师并不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中的小学生,每个人都具有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而且都可以在进行参与体育课的过程中得到放松和快乐。但是由于我国现有的小学体育教学观念的严重滞后性,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熏陶,体育教师并没有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培养,只是按部就班式地采用过去的教学理论进行体育教学,严重缺乏体育教学的创新性,促使学生对体育课程失去学习的兴趣。追根溯源,都是因为部分小学教育院校并不重视体育课程的科学开发。大部分的体育教师只是沿用过去传统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并没有全面激发学生体育课的兴趣。
2.体育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我国大力推崇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大部分家庭选择只要一个孩子,学生在进入学校学习之前,在家庭中都是被爸爸妈妈一直娇生惯养到大的,基本没有参与过正式的体育锻炼活动,更谈不上体育训练。为此,儿童在进行小学学习之后,大多数的儿童忍受不了体育教学中的训练强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为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良好学习品格,我国的体育教学就必须不断加强对学生实际耐力的训练。还有体育教师在进行增加学生耐力训练活动的过程中,班级中的学生表示十分不理解,更无法支撑下来。学生往往选择不停抱怨,甚至去和体育教师进行协商。而一部分体育教师就会因此而产生怜悯的情感,从而放弃学生的耐力训练,或者进一步地降低训练的强度,教师这样的做法不仅无法实现原定的教学目标,还会使体育教学思维训练模式变得杂乱复杂。小学体育教师必须时刻铭记体育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切实地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要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力。
3.体育课程时间设置的不合理
依据大量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现有的小学教育院校不仅无法保证体育课程的课堂教学时间,还会经常性地出现此课程被其他课程占用的问题。这样一来,就无法全面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缺少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全面锻炼。为此,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的教育部门需要充分考虑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同时立即采取一些解决方法,进一步保证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路径
1.体育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注重知识性的引导和启发
由于小学教育阶段中的小学生年龄小,自身的思维构建能力比较薄弱,生性活泼爱动,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小学教育阶段中的体育课程又需要耗费学生大量的体力,所以,应做到充分满足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与班级中的学生进行知识的共享。教师需要让班级中的儿童一直保持放松的状态,使其更加高效化地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合理地利用影像、画面、音乐、Flash动画等教学元素来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2.体育教师需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模式
当前阶段中,班级中小学生数量比较多,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也比较明显。学生的学习特点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个体间不同性质的创造能力。由于学生个体所处的家庭成长环境,学校客观因素的不同,使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发挥成效也有所不同。为此,在小学教育阶段中,体育教师需要充分结合班级中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特性和兴趣爱好,进而制订合理的教学内容。学生在体育教师的细心指导下,可以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进而在比较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实现体育学习的学习目标,同时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3.教师需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小学体育;儿童;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016-01
一、前言
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启蒙和培养是目前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工作中,始终贯穿有意识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理念。近年来,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已经逐步从基础课堂走向更加开放化的平台,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有意识的或引导性的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挖掘,成为各个学科教学工作的重点。体育教学通过情景创设的方法,有效的引导学生思维发展,将小学的体育教学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体育活动对创造性思维的推动作用
体育活动一直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活动,体育课在校学生中具有相当高的受欢迎程度。因此,将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体育教学融合起来,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真正做到有益身心的体育课教学目标。
1.创设活动情景,引导儿童思维的创造性。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内容中,除了按照课程大纲要求的必要训练科目以外,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各种体育活动项目、体育游戏等。因此,在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组织时,应当注重体育游戏的穿插,并营造一种活动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体育游戏可以采用富有情节的设置来进行安排,通过教师生动的讲解和气氛的渲染,将学生带入一种富有想象力的意境,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体育游戏的真实情景,提高体育锻炼的兴奋点。儿童的思维本身就具有相当强的发散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可以将场景想象的非常具体,可以将操场想象成为森林、太空、池塘等,令学生进行角色性的扮演。例如,森林里的各种动物之间的追逐,通过游戏来接触动物之间的习性与生物链上的先后关系等,学生们接触的情景越多,从中得到的知识也就越多,想象的空间也越大,从而一步步实现对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启发过程。
2.适当的激励,刺激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进步。体育活动的另一方面魅力在于,学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实现最初级的竞争,从中获取胜利,得到肯定与成就感上的满足。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荣誉感基础,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争取的信心,从而推动学生继续参与体育活动,跟随教师思维引导的步伐。从竞争激励的角度来看,学生思维的灵活程度,需要有较强的内心主动意识来驱动,对学生的鼓励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肢体上的协调,同时可以深入学生的内心,从克服身体极限到树立坚强的意志,形成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对周围的事物积极对待,善于思考,表现出思维的清晰性与独创性。
三、体育活动中对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结合右脑的潜力开发来组织体育活动。众所周知,右脑是人创造能力的管理区域,很多人将右脑开发与创造性思维训练结合起来,从生理角度来看,这种方法不无道理。体育活动正好可以为我们创造一个这样的契机,通过体育活动全面锻炼的优势,对儿童的右脑机能进行一定的锻炼,促使学生在发展左右脑协调工作的基础上,给予右脑更多的锻炼,降低对左脑的过度依赖。在体育活动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放松每天用来写字、吃饭的右半身躯体,强化左侧躯干的灵活性,从而刺激右脑区域积极运转。
2.注重观察力与求异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很多体育游戏中,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动脑来发现其中的窍门,并最终赢得胜利。这一过程,一方面锻炼了学生最基本的观察能力,是否能够通过细致的观察而发现问题;另一方面是对学生求异思维一种鼓励,发现问题之后能不能够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并达到最终赢得游戏的目的。观察力与求异能力的结合,很好的诠释了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过程,在这种体育活动中,能够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意识,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3.通过体育活动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体育活动之所以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体育活动带来的趣味性,体育教师应当抓住这一特点,从而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深度的开发,从中培养学生乐于动脑的习惯,而不是将体育教学当做单一的肢体运动来对待。通过不同的体育活动,使学生得到不同的体验,一方面可以融入体育教学,更好的配合教师指令,另一方面通过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来提高学生的动脑能力,强化思维训练,使思维锻炼与身体锻炼同步完成。新时代的体育教学应当具有更加深远的教学意义,在学生的基础素质教育领域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思维教学的重要辅助课程。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性思维的启蒙与引导,是小学教育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落实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活动来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一种十分行之有效的方法。体育教育在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锻炼的同时,也是一种间接化的思维训练过程,从体育活动而引发的好奇感与丰富的想象力,就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最根本的来源。在体育活动中,不仅应当考虑到学生的个体特点与群体特性,还应当注重与儿童沟通的方式,从而形成与学生良好的互动性,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参与思维活动的兴奋点。由此看来,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可以对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训练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作为基础学科知识层面训练的补充方式之一,值得体育教育工作者继续深入研究下去。
参考文献:
一、创设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环境
学生的创造力比智力受环境的影响更大。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实施者。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就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而言,儿童的心理安全和自由是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
(一)努力构建校内外沟通
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极大的影响着儿童的创造力。家庭气氛和管教方式是影响儿童创造力的主要因素,教育过分严格,过分要求孩子服从,孩子的创造力就差;家庭气氛民主,家长有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情况就好的多。学校教育过分重视纪律的规范,学习中过分强调答案的准确的标准,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社会文化的管理体制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二)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小学生创造力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动态进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但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进行,小学生创造力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点:(1)好奇心强,喜欢提出问题。正是有了好心,才体现出对事物探索的热情。(2)善于大胆幻想。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创造力更多的带有幻想型的特点,同时,小学生创造想象和思维大多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情境激发的,思考问题是表现出一定的主见。(3)直觉思维和灵感在儿童创造力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更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首先,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和观点。
其次,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从事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
再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培养,应该综合起来加以训练。
其四,鼓励首创性,允许学生在自由探索和实践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看法。从而,使学生远离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冲破“标准答案”的樊篱,能够用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有所发现。
二、凭借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创造力的核心成分是创造性思维,其中发散性思维,形象性思维和直觉性思维更是创造性思维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成分。如何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教学中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提问
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最直接的手段。因为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教师提问的种类不同,对学生思维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同的。那么课堂中如何进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一、运用判别性、叙述性、说理性提问。教学中,运用“……是不是?”“……对不对?”让学生作出判断,再让学生说明“……原因何在”“……为什么”“……道理怎样”这样就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判断、分析、研究,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有很大作用。这也是常用的提问方式。二、运用发散性提问方式,要求学生尽可能产生多而新的想法。主要运用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那些?”“……还有什么新的见解?”“如果……那么会怎样?”等,重在启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维操作,对思维进行求异引导,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条措施。在传统教学中,教材乃至教师授课的内容,往往都被学生认为是完全正确的,若自己的想法与之不符,习惯的做法是修正自己以求一致。事实上是被教材或教师授课的教学内容禁锢了思维,因此,教学中随时和学生讲明,教材或教师授课并不总是正确和完善的,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活跃思维、积极的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而且也是对发散性思维的一种促进,因为提出质疑问难的本身就是摆脱学习材料原有的思想路线,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一、创造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环境。
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创造力比智力受环境的影响更大。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实施者。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就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而言,儿童的心理安全和自由是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
(一)尽量构建校内外沟通。
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极大的影响着儿童的创造力。家庭气氛和管教方式是影响儿童创造力的主要因素,教育过分严格,过分要求孩子服从,孩子的创造力就差;家庭气氛民主,家长有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情况就好的多。学校教育过分重视纪律的规范,学习中过分强调答案的准确的标准,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社会文化的管理体制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因此要努力构建校内外联系,与家长多联系,多交流,多沟通,同时,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改变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共同为儿童创造有利的环境,使儿童的生活环境充满创造的气氛,使创造性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儿童自然可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一代。
(二)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小学生创造力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动态进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但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进行。
二、凭借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创造力的核心成分是创造性思维,其中发散性思维,形象性思维和直觉性思维更是创造性思维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成分。如何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运用判别性、叙述性、说理性等提问。教学过程中,擅于运用“……是不是?”“……对不对?”让学生作出判断,再让学生说明“……原因何在”“……为什么”“……道理怎样”这样就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判断、分析、研究,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有很大作用。这也是常用的提问方式。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条措施。在传统教学中,教材乃至教师授课的内容,往往都被学生认为是完全正确的,若自己的想法与之不符,习惯的做法是修正自己以求一致。事实上是被教材或教师授课的教学内容禁锢了思维,因此,教学中随时和学生讲明,教材或教师授课并不总是正确和完善的,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活跃思维、积极的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而且也是对发散性思维的一种促进,因为提出质疑问难的本身就是摆脱学习材料原有的思想路线,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例如:第五册的练习4的第三题:改正下面句子中用的不恰当的词语。这是这个单元练习中的重点与难点。在教学第一句如何修改的基础上,其余四句,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讨论说明原因的方式让学生来完成。学生都积极投入,独立完成。每一句都有争论,此起彼伏,气氛热烈。尤其是第二句的“小刚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员。”一个同学说“光荣”错了,因为做了好事才光荣。马上就有人反对,说加入少先队也是光荣的,光荣没有用错,错的是“少先队员”应该把它改成“少先队”,“少先队员”指人,“少先队”指一个集体。所以应该是加入少先队。此时,我马上给予表扬,因为和教参上的答案一样。这时,我问有不同看法吗?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有不同看法,说少先队员可以不改,把“加入”改成“成为”。这样就成了“小刚光荣地成为了少先队员”虽然他原因说的不是很正确,但我依然把他大加赞扬。同时告诉学生要相信自己,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或疑问要大胆的提出来。学起于思,多思考,有助于促进智力发展。因此这样就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关键词:小学教育;体育教育;创造性思维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身体素质是一切学习的基础,体育教育不仅对学生身体的发育和身心的成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其全方面素质的发展也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教育方面,要不断重视学生创新性的学习,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对其全面素质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一、保护儿童的想象能力及好奇心
好奇心是一直伴随人们成长的,但是在儿童时期,人们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这个时期的好奇心是最为强烈的,接受能力也是最强的。传统的教育方式,如“填鸭式”的教育,教师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无条件地传授给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不仅无法锻炼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反而抑制了其原有的好奇心及创造能力。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也会问很多的问题,很多的为什么,很多家长和教师对这时的学生会有不耐烦的态度,好像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回答这些问题,这就压抑了儿童的好奇心,也就阻碍了对其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但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促使儿童向好的方面发展,实现全面素质的培养,所以这就有悖于教学的目的。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时要尽量对学生耐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尽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上课时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氛围,给学生更多想象的空间和自由发挥的空间,或者主动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使学生主动发挥想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时不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其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提供条件。
二、通过让学生参与进去训练其创造性思维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上课之前都会设计好教学方案,然后按照教学方案一步步地教给学生,学生也会按部就班地跟着教师的步调接受知识。在创造性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就需要撇开传统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大家都可以参与的、活动式的教学环境。在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引领学生参与进去,采用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小组活动,给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一个发挥其才能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表现出充分的耐心和信任,并能给学生及时的点拨,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游泳教学活动中可以创造一个这样的场景,一个小朋友,走到一个小河边,发现小河上的桥断了,这时小朋友要如何过河呢?可以让学生将这个小朋友想象成自己,充分发挥其想象力,有的小学生会说,等有船来了坐船过去,有的会说等桥修好了再过去,还有的会说游过去。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氛围,及时对学生说,大家的办法都很好,但是如果会游泳的话是不是就可以直接过去了,俗话说,艺多不压身,会游泳是不是很好呢?这时小学生的兴致已经被带动起来,大部分的学生也会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游泳的兴趣。这不仅激发了学生想象的能力,也带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训练了其积极思考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通过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训练其创造性思维
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可以锻炼其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在学习中举一反三是很重要的。与其他学科相同,体育学习也是需要反复练习的,但是不断的重复性的练习会使小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降低其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练习上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比如,在课堂练习中,可以让学生之间互动,让熟练的学生指导进度比较慢的学生,既使前者主动练习,同时还能帮助后者,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情。在课后,比如学习韵律操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将学到的动作教给家长,并根据已学的动作进行重新组合,编出新的动作,上课时邀请家长参与进来,进行家庭组的表演,并进行评比,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个过程不仅凸显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着重了在学习中对其兴趣的培养,也在学习中增进了学生和家长的互动,使其充分发挥了创造力,训练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实现身心结合发展。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要从低年级开始,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创造性的学习,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的参与进来,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开放式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在学习中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魏劲松.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漫谈.学校体育报,2013(33).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体育教学实践证明,在专断的师生关系中,教学氛围沉闷,学生精神忧郁,学习很被动。而在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教学氛围活跃,学生精神振奋,心情愉快,学习积极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强调技能技术的掌握,而忽视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至教法僵化、死板,强制学生顺从,教学氛围沉闷,学生精神抑郁,学习被动。而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学氛围活跃,学生精神振奋,心情愉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心理学家罗斯认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低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儿童从小到大生活在压抑、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环境中,儿童的创造性便被扼杀。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起师生平等、尊重学生人格和"为创造性而教"的思想,尤其对身体素质较差,掌握技能慢的学生,要以更大的热情去关注和激励他们,培养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亲切感,从而形成有益于课堂教学的亲合力。
民主的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亲切感,从而形成有益于课堂教学的亲合力。同时,民主的师生关系还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学生产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和爱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翅膀,创设情境,很容易把学生带入想象的天地,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育活动内容,特别使体育教学内容的新教材通过教师生动有趣的讲解和气氛渲染,很容易将学生带入想象的天地,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篮球战术教学中,教师设置对抗场境,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使其积极提问,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接触的情境越多,发问的能力就越强,设想的方案也就越具想象。不仅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同时也培养和增强了学生创新的勇气和信心。
三、适时进行激励,激发创新需求
在体育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激励措施可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可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
期望激励: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应用期望激励学生,学生会朝教师所期望的方向靠近。针对学生学习、比赛中的表现,用"加油"、"坚持"、"再快一点"等语言鼓励,常用"我希望你怎么"、"我相信你一定能怎么"的语气表露对学生的期望,使其受到鼓舞。
目标激励:针对具体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目标,引导学生的行为,调动其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完成既定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就感。
表扬激励:多表扬、少批评。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和荣誉感,在体育教学中应多表扬、少批评。尤其对待"差生",因为经常性失败会使他们对体育活动产生自卑乃至畏惧感,久而久之,意志消沉,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当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表达自己独立的想法和见解时,应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其产生"别人行,我也行"的积极思想。
竞争激励:心理学家托伦斯"竞争条件下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表现的实验"表明,每个年级的学生在思维的灵活性、清晰性和流畅性等方面均与非竞争条件下不同,且具统计学意义。体育教学在竞争条件上有独具的优势,这些教学优势通过教师的组织教学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动机。
成功激励:努力创设机会,将学生的想法和创造融入体育教学中去。
四、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学习需求
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儿童时期是学生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创造性思维有创造想象的参与,创造想象是一切创造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是创造者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因而想象正是"创造之母"。
体育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储备丰富的表象,而表象丰富的学生思维灵活、敏捷。如何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比较表象之间的不同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如技巧中的"前滚翻"教学,用"推手后,前滚低头腿贴胸,举臀收腹团紧身,两手肩上屈臂撑"的形象语言描述,同时再辅以优美的动作示范,通过直观观察和语言启发,使学生初步感知动作表象,了解动作的程序、结构,明确动作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建立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有直观感知、记忆,头脑中储存了多种多样的表象,便于展开联想和想象。
五、强化发散思维培养
体育发散思维是针对所给的体育信息而产生的问题,大胆的提出各式各样的解答问题的一种思维形式,也可称为求异思维。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是破除学生对事物认识上思想惰性的重要手段,使学生从种种聚合思维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去大胆地追求发散思维给他们带来的创新意念。
六、拓展逆向思维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235-01
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时代赋予素质教育的中心任务,在新大纲中明确提出“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育应成为语文教育素质的核心。因为语文课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言本身既有严格的规范性,同时,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随着交往的需要,会表达出丰富多彩的语言样式,有时,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语文教材就是作者的文学创作,小学生作文就是儿童的语言创作;小学生正是思维发展时期,更需要发展儿童的创造思维。因此必须充分利用语言本身和教材的创造因素以及儿童待发展的创造思维,提高语文教学的创造性,才能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造能力的提高,必然会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创造性。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针对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特点,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经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就是想象力,在小学低年级段的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小学的语文教材中,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首先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已有的生活印象上进行想象,这样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并且对于创造性思维有着良好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积极地进行讨论,现在的小学生知识面并不窄,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加以引导。记得有一次在北师大版二年级教材中的《狮子和兔子》这篇课文学完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一番讨论,针对课文中谁是谁非的话题进行一系列的讨论,并将学生引入到一定的情境中去,大力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而教学效果是非常出乎意料的,孩子们畅所欲言,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几个孩子都争着续编故事的结尾。在课后布置的写话《狮子和兔子》续写任务时,孩子们用他们奇特的想象力写出了狮子和兔子后来发生的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从这次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如果教师引导得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你会看到每个孩子的内心那绚烂的天空。
二、创设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一种兴趣,对创造性思维的兴趣。因为学生还小,注意力难免不集中,所以要想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抓住学生的兴趣。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时候,一定要先找一些能够增加学生兴趣的方法,在日常上课的时候,要和学生平等的交流,让学生对教师有信任的感觉,这样学生对教师上的课程就会有兴趣,学生在有了创造性思维的时候,就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如果想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情境中去。例如,在学习《乌鸦喝水》这则寓言的时候,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把自己当成主人公,用自己的思维去看这则故事,教师也可以组织表演,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在语文的审美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现在小学语文的课本中,有很多精彩的句子,这些句子都很有生动性。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句子引导学生相应的联想,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想象来理解这些句子,这种联想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诱发来进行的。教师在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中,对知识的传授远远没有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重要,所以针对这一点,教师不要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对知识的传授上,要将一部分的时间放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上。比如,人教版六年制第四册《画风》中三位小朋友画了飘动的红旗、斜斜的雨丝、转动的风车、弯弯的小树,我先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在深入了解课文之后,我引导学生看插图,并再次体会课文,让学生在这篇优美的课文中知道从表面上看,这是与风不沾边的几种事物,但细细读来会发现:这些事物都体现了风的特点,风能让那些柔软的物体都动起来。所以,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当学生建立了“风”能让柔软的东西动起来的观念之后,即可让学生仿照课文的样子画风,让学生发挥创造才能,在取得对“风”这一观念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并在迁移的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四、注重“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环境
学生的创造力比智力受环境的影响更大。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实施者。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就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而言,儿童的心理安全和自由是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
(一)努力构建校内外沟通
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极大的影响着儿童的创造力。家庭气氛和管教方式是影响儿童创造力的主要因素,教育过分严格,过分要求孩子服从,孩子的创造力就差;家庭气氛民主,家长有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情况就好的多。学校教育过分重视纪律的规范,学习中过分强调答案的准确的标准,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社会文化的管理体制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民主、宽松、尊重个性的环境将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所以要努力构建校内外联系,与家长多联系,多交流,多沟通,同时,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改变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共同为儿童创造有利的环境,使儿童的生活环境充满创造的气氛,使创造性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儿童自然可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一代。
(二)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小学生创造力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动态进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但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进行,小学生创造力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点:(1)好奇心强,喜欢提出问题。正是有了好心,才体现出对事物探索的热情。(2)善于大胆幻想。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创造力更多的带有幻想型的特点,同时,小学生创造想象和思维大多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情境激发的,思考问题是表现出一定的主见。
其次,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从事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再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培养,应该综合起来加以训练。
(三)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条措施。在传统教学中,教材乃至教师授课的内容,往往都被学生认为是完全正确的,若自己的想法与之不符,习惯的做法是修正自己以求一致。事实上是被教材或教师授课的教学内容禁锢了思维,因此,教学中随时和学生讲明,教材或教师授课并不总是正确和完善的,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活跃思维、积极的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而且也是对发散性思维的一种促进,因为提出质疑问难的本身就是摆脱学习材料原有的思想路线,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例如:苏教版第五册的练习4的第三题:改正下面句子中用的不恰当的词语。这是这个单元练习中的重点与难点。在教学第一句如何修改的基础上,其余4句,我放手以先独立完成再讨论说明原因的方式让学生来完成。学生都积极投入,独立完成。每一句都有争论,此起彼伏,气氛热烈。尤其是第二句啊“小刚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员。”一个同学说“光荣”错了,因为做了好事才光荣。马上就有人反对,说加入少先队也是光荣的,光荣没有用错,错的是“少先队员”应该把它改成“少先队”,“少先队员”指人,“少先队”指一个集体。所以应该是加入少先队。此时,我马上给予表扬,因为和教参上的答案一样。这时,我问有不同看法吗?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有不同看法,说少先队员可以不改,把“加入”改成“成为”。这样就成了“小刚光荣地成为了少先队员”虽然他原因说的不是很正确,但我依然把他大加赞扬。同时告诉学生要相信自己,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或疑问要大胆的提出来。学起于思,多思考,有助于促进智力发展。如此,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还让学生知道要相信自己,不能人云亦云。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