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专题研讨范文

教学专题研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专题研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专题研讨

第1篇:教学专题研讨范文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现行的苏教版音乐教材中编排的识读乐谱的知识太过集中于三四年级,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如果把有些识谱知识与低年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从一年级就开始进行识读乐谱,经过一二年级两年时间的学习,学生进入中年级以后识谱的能力将会大大提高,这样就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开展各种音乐活动和音乐创造。本着这样的理念,本学期,我们全区的小学低年级音乐老师在教学中大胆地进行了识谱教学的尝试。今天,维扬实小的吴玉兰老师在二年级上了一节教研课——《过新年》。这首歌曲节奏明快,活泼热情,具有很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旋律朗朗上口,学生易于掌握,由此歌曲渗透识谱教学,效果明显。再加上吴老师对歌曲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和处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既学习了相关的音乐基础知识,又使一些基本音乐技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识谱教学的内容很多,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尝试、探索、研究。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7。提倡学科综合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2。音乐基本技能

第2篇:教学专题研讨范文

--单元整理课专题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

沧州市教育局教科所 张东兴

在新华区实验小学举办的本次活动是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的组成部分。该项课题研究2011年11月份启动;2012年在阅读教学评价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评价标准》已经基本成熟,并再逐渐推广;2013年研究的重点放在“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方面;同时,单元整理课、特色作业、教学质量测评考试改革等方面都在积极推动。

本次活动其实是一个系列的研究活动,先期已经进行了一轮,选出了低、中、高年级组各两节课进行同课异构,由研究团队集体研究,本次展示的就是研究后的成果。通过听课和观摩课后研讨,有两点非常突出的印象:

第一点:一项课题成为“抓手”,凝聚了区、学校、骨干教师乃至更多老师。

做课题研究是在做实事,做实事的过程凝聚了团队精神,这是特别重要的。我们看到,一批教师快速地成长起来,这是新华区在实施了“三名工程(名校、名师、名生)”后的一个非常显著的效果。我们还看到,每个学校都有了自己的骨干教师团队,或者是名师工作室,教师联盟,呈现出很好的发展态势,而且,课题研究也好,教师团队建设也好,都纳入了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第二点:一系列研究成果得以催生,低、中、高年级共六节课,六位老师,人人有特色,课课有成果,而且逐渐形成系列。

通过本次研讨活动,我总结了关于单元整理课研究的几项主要的成果,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并在区域内推广和借鉴。

一、以“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主要呈现方式的单元整理课基本模式已经初步形成。

1.单元主题突出而鲜明。有五节课都是以教材中的“单元主题”为主题的,另一节课“单元思维导图”其实也是一个主题,但是却不同于教材中的“单元主题”。

2.“活动”和“体验”成了主要学习的方式,语文教学已经在开始突破“课”的形式上的束缚。

3.板块模式结构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就是按照条块来呈现的。

二、高质量地体现了主题单元为基本构成的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和优势,并且有了创造性地开发,是对开放而有活力的教材的有益补充。

目前的语文教材大都是由单元构成的,都有单元主题。也就是说,语文学习的内容基本上是文选式的课文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之类的内容构成。

以往,人们往往忽视对“综合性学习”的研究,教学质量的评价研究也相对滞后。现在还是沿袭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这种“秋后算账”式的评价方式,缺少了过程性、形成性的评价。这正是单元整理课所要承担的。

1.单元主题得到了强化。通过单元整理课,原来一根根的手指攥成了“拳头”。这个拳头有了更强的冲击力。单元主题也不再是原来的贴标签,而是更加内化了,更加触动学生的心灵了。

2.教学评价不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再现,而是边复习,边巩固,总结方法,发现规律,从“单项”到“综合”,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3.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这样就使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了开放。如,课堂上的儿歌、漫画、动画片、跳皮筋、编花篮、自编童话等等。

4.使教材和教学从原来的字词句段篇,课内外阅读、口语交际、写话习作等条块分割,变得更加整合,而且有的整合得还非常不错。

5.教学内容上,还有一个可喜的变化,不但强调了单元主题,我们平时所说的“人文性”,还显现出来“文化味”。例如“最美课文人物的评选活动”。

三、单元整理课的研究让我们对“学习”的认识更加全面,“学习的过程”更加完善,“学习的内涵”更加丰盈。

1.三维目标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尤其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到了落实。

2.学习从“单项”的学习到综合性很强的学习。

3.“评价--反馈--矫正--补偿”的完整教学过程使提高质量成为可能。

4.以前的“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分离,现在变成了:整理的过程既是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5.《学画思维导图》这一课,是学习方法指导专题课,它不光是教学习的方法,更是在教思想的方法,教思维方式,这将会使孩子们受益终身。

四、围绕着单元整理课这样一个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采取同课异构的研究方式,经过了磨课的过程,这体现了校本研修和区域研修的魅力,也使语文教学得到了创新。

1.形式上体现了多样化和丰富性。

2.有了基本模式但是又不会陷入模式化的局面。

3.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适当整合,有所补充。

4.课型上既有活动课,也有专题课。

五、单元整理课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1.通过透视这几节课(包括“单元思维导图”)应该将单元整理课从“课“的意义上打破,向学生的“成长记录”方向发展,向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方向发展。

2.目前的单元整理课从原来的“分”走向了“整合”,都是“大”而“全”的思路发展,还应该反向思维,向“分化”“分散”的思路发展,将单元整理课适当分解成几个小的版块,整合口语交际课和书面表达课,避免造成“压缩饼干”式的畸形语文课的出现。

这不是在反复,不是回到原点,而是在提升。

3.顺势研究期中综合复习课、期末综合复习课、学年末综合复习课,小学结业毕业复习课的上法。

2014年年底,将举办第五届沧州市小学语文教师论坛活动,届时,新华区要提供两节课例,期中一节为单元整理课,一节为期中或期末综合复习课,且两节课要用不同的形式呈现。

第3篇:教学专题研讨范文

关键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教学

2013年,我校提出了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了“大矿业、3D制造、大石墨、大安全”四个支撑平台的建设方向。多年来,矿物加工工程专业遵循学校“三大”(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教育理念,重点围绕“大矿业”和“大石墨”平台建设,进行教学体系改革和探索。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教学环节是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为保证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科学、有效,笔者从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总结了目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当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层次化实验模块的核心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思路。

1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实验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尚有一定差距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教学体系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尚有一定的差距。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1]。我校定位为应用型高校,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是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高度一致。因此,实验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尚有一定差距,与行业企业选人用人的标准也有一定的差距。

1.2实验教学课程内容设置存在不合理之处

实验教学仍存在课程设置少、实验项目设置不合理、实验内容陈旧、实验设备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现有的实验教学已不适应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无法满足煤炭企业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人才专业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

1.3创新性实验所占的比重不高

总体来说,对应课程内容的验证性实验多,实验的内容、步骤、设备、药剂等基本都是固定的,学生操作实验的主要过程相同,唯一能体现出不同的是用于不同组别的矿物(煤)的参数不同。这些实验对于学生理解核心课程的基本原理很有必要,但是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却无法达到很好的效果。现有的实验教学中,对于创新性实验的介入方式、学生的参与方式等问题的思考较少,课程所占的比重也不高。

2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2.1近年来同类高校的主要研究现状

根据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选矿学Ⅰ、选矿学Ⅱ、选矿学Ⅲ、实验研究方法等,与其密切联系的专业基础课程有煤化学、矿物学等。目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主要是针对现有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改革思路与具体做法,并进行实践。如陶秀祥提出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充分发挥教师作用,加强实验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荣玲坤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将理论课和实验课紧密结合,实验安排采用随堂+开放的模式和笔试+实践操作的考核模式,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4]。事实上,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主要集中在核心课程,目前对其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结合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在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创新人才,在实验室中让学生主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让学生在实验室中不断探索、不断思索,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5-6]。

2.2近年来我校的主要改革现状

在我校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核心课程实验体系中,浮选最佳条件确定的相关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被安排在实验研究方法课程当中,对煤炭可选性的研究被安排在选煤厂设计课程之中,对煤的水分、灰分等组成测定实验被安排在煤化学课程和煤质检查与管理课程中等。这样的实验安排使得实验内容不够系统,较为松散,与理论教学内容衔接较差,学生不容易理解实验与理论的内在关联。鉴于此,结合2018版培养方案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要求,根据课程体系特点,以“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能力课”为主线,将相似或相近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和融合,集中安排实验,形成有层次、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过程,具体的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教学体系设置见表1。调整实验类型比例和实验学时,增加了独立设计实验项目,并增加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3基于层次化实验模块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思路

我校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全面深化以产出为导向的OBE教育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从层次化实验模块建设的思路出发,形成了以“基础—方向—能力”为一体的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

3.1专业基础核心课实验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主要是煤化学,设有课内实验。我校根据实验内容调整实验类别,适当调整验证性实验比例,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验证性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与仪器设备使用能力;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与课程内容相辅相成,重在加深学生对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培养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组织与分析的能力。因此,我校针对煤的组成及性质,开设了煤的硫分、发热量及粘结指数的测定实验,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掌握煤炭加工利用的方法;针对硫化矿物的分选,开设了对硫化矿物特性进行分析的实验等。

3.2专业方向课实验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专业方向课是选矿学。该课程主要讲解矿物分选、分离、富集等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开设的实验属于综合性实验,具有一定难度。专业方向课实验项目的设置以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及动手和操作能力、初步具备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为目标。例如将“絮凝剂对比试验”的实验内容进行优化,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让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絮凝剂对煤泥水沉降过程产生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佳加药量和最佳操作次数。在此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的不仅是简单地完成了实验任务,更多的是完成科学研究的成就感,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得到有机融合。

3.3专业能力课实验

专业能力课实验包括专业实验和专题实验,专题实验学时3周,属于开放式设计+研究性实验。实验在集中时间进行,保证其持续性和可操作性。实验内容结合大学生科研立项、全国高等学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教师的科研项目等。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学生自主选题、自设方案、自主设计与操作设备,通过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独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并将实验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有效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如针对高泥化煤泥水难以沉降的问题,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分析煤质和影响沉降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来断定选煤厂生产过程中所需的药剂和用量,同时要完成煤泥和洗水回收,保证洗水浓度达标,满足分选作业用水要求,实现洗水厂内的闭路循环。此外,我校还增加专业实验,分为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实验Ⅰ和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实验Ⅱ,并增加了56学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实验。

4结语

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我校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教学进行的改革探索,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在教师的主导下,实验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表现在: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表面应付转变成内心重视实验,能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探讨实验数据和内容,真正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另一方面,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以提高。近几年,学生获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科研立项数目逐年增加,获批各类项目8项,申请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发明专利6项,8篇,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获奖14项,其中一等奖2项。

参考文献

[1]三部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

[2]张菊,邓焕广,董杰,等.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18,38(1):103-106.

[3]陶秀祥.矿物加工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3):124-126.

[4]荣令坤.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11):106-107.

[5]李洋,赵通林,代淑娟,等.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7(13):279-280.

第4篇:教学专题研讨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高职院校是现代教学体系中的生力军,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技能型人才。随着科学和经济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怎样才能立足于各类学校的竞争之列呢?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定位进行认真研究,并采取相应措施,促进高职高专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常说的,“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内容,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强、更加适应经济发展变化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产学研结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下面就高职会计专业如何走产学研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作一探索。

一、产学研一体化的定义

(一)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的意义。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这从根本上为了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产学研的一体化主要体现在产、学、研三者之间的勾稽关联性。在这个三维关系里面,“产”指企业,“学”指高等院校,“研”指科研机构。技术创新的本质特征是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科研、成果、育人、信息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所以,三者之间相互结合的创新模式日益促进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

(二)会计专业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定义。会计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的作用由此凸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财务管理的规范化,社会上各种企事业单位对会计的需求也会大大增加,会计将成为各行业中的一个热门专业,其社会地位和收入也会慢慢地提高,随之对会计就业人群的要求也将逐步提高。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不仅仅要具备应当的职业道德素质,更应该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素养。会计必须要有实践,从实践中学习理论、应用理论。由此可见,会计专业产学研的一体化结合必不可少。

会计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融合,“动脑”与“动手”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边学边实践,在练中学,学中练。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的作用。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实践操作为主,理论引导为辅的教学模式。同样的在这个三维关系里面,对于教学来讲,“产”指的是实践基地或合作企业,会计的需求是广泛的,任何企业都有可能,当然也包括学校自己的模式实验室等类似场所;“学”指的是教学主体单位,即各类高等院校;“研”同样的是指科研机构,是相关理论的聚集地、聚焦点。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学生的培养方向应为“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技能性和技术性”。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这对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是热门专业,学生人数众多,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专业不易找到真正校企合作的单位,而会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怎样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一直是困扰会计学界的一个焦点问题。因此,探索建立符合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特色的,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会计职业所需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已成为高职会计专业的当务之急和核心任务。

“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因此“一体化”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它的最大优点就在于理论与实践互相渗透与补充,达到了有机的紧密联系,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2010年6月12日至15日,全国著名职业教育专家戴士弘教授应邀来我院作教师职教能力测评与课程改革专项培训。此次培训分为两个模块:高职课程设计案例研讨和《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项目化改造》专题讲座。戴士弘教授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人之一,是我国高职教育战线探索“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改革的最早实践者之一,戴士弘讲述了职业教育理念、课程设计、能力本位的项目化改革等内容,并且对我院相关课程(包括会计基础等)的教学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内容,展开了详尽的点评。本位化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以任务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讲求互动”,这与我们以前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完全不一样,对相关的教师测评方法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此次讲座无异于是为课程教学改革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

众所周知,会计专业是一门循序渐进的学科,从基础会计课程到高级财务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开设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并不是学生一入校就要开始接触企业,关于企业的相关信息是慢慢陆续向学生灌输的。首先,要从理论基础知识上进行入门的教学。什么是会计,会计的相关理论,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基本的做账方法。在这一阶段是老师手把手的教学,引导为主,从而体现“学”的教学阶段;其次,在掌握一定的财务基本知识之后进行基础会计实务的操作。进行会计的基础操作练习,按照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完成建账、填制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典型的会计工作任务。这一过程可以在学校的手工模拟实验室里完成,从而简单体现“产”的教学阶段;再次,在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会计学科的基础上,进行专门的专项实践。例如,货币资金的核算、存货的核算、固定资产的核算、收入的核算,等等。在这一阶段,可以通过设置工作任务的方法,由任务出发,指引学生进行模拟训练。这一阶段可以在学校的手工模拟实验室结合ERP沙盘完成,从而进一步体现“产”的教学阶段;第四,在学习了较为完整的会计相关课程后,可以进行综合的实践,包括基本的账簿处理、成本的核算甚或相关会计资料的审计等等。在这一阶段仅仅在学校的手工模拟实验室肯定是不够的,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相关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进行实际演练。理论与实践总是有所差别的,让学生亲身体会企业的做法,不至于拘泥于理论不能自拔,从而更加体现“产”的教学阶段,达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目的;第五,会计电算化实践。这一阶段是会计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升华,即由手工处理升华到电脑数字处理。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必须适应现代会计实践的这一新特点,具备会计数字化处理的能力。顺应这一要求要把会计软件作为会计实践教学的最后一环,使学生在出校门前就能熟练掌握会计信息电算化处理,为会计工作信息数字化做好准备;第六,结合每一步骤的实训,要求学生进行实时的总结,形成理论性的内容,从而简单体现“研”的教学阶段。

三、会计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的配套措施

(一)修改教学计划,教学模式改革要落实到纸面上。对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修改教学计划,压缩理论课时,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二)加强教师队伍改革。传统的单纯理论教学造成任课教师没有实际会计、审计工作经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操作技能,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在教学中照本宣科,理论脱离实践,学生不能适应就业的需要。在新的一体化教学模式里,教师的作用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指导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丰富,更要加强实践经验的累积。

1、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体制。所谓双师既要求有一定的教师资格,同时也要求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历。鼓励教师多参加相关的会计师、评估师、审计师的考试,多参加相关的培训,走出校园,学习其他院校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取长补短。

2、鼓励会计教师到社会上做会计兼职工作。可以承担财政、税务、银行及企业组织的财税培训工作,甚至有计划地为教师到企业短期挂职锻炼,顶岗实习,以全面提高他们的专业实际工作经验,也能够展示其自身价值。

3、聘请企业财务工作者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强化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三)加大教材建设力度。高职会计专业的教材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教材,它必须符合专业的要求,体现实用技能的培养要求,重点突出实践教学。教材的编写要讲求质量和适用性,讲求新颖和具有专业特色。譬如,结合本学院的特点编写《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以及配套的《会计模式实训教材》、《会计综合实训教程》等等。

(四)建设配套的实训教学基地

1、手工模拟实验室建设。虽然现在大多数企业采用会计电算化记账,但是作为最基本的手工记账模式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手工模拟实验室对于任何类别的会计类学校都是必需的。手工实验室的建设要模拟企业手工记账的环境。要配备基本的记账工具与素材,体现出会计人员实际记账的企业环境。

2、电算化实验室建设。会计电算化是现代会计实务发展的大方向。会计软件的操作大大减少了会计记账的成本,提高了记账的效率。电算化实验室的建设相对较简单,购买现在企业采用的财务软件以及相配套的其他程序软件即可。

3、加强与企业合作。加大校外实习工作力度,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与他们建立人才培养――就业实习基地关系,签订联合办学协议,确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校企合作,企方能够每年提供一定数量的会计实习岗位,使学生真正进入企业从事会计工作岗位实习,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和实际会计工作零距离对接。

四、总结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给高职院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只要我们能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找准定位,办出特色,朝着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去努力,高职院校将一定会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美好前景。

(作者单位:山东英才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胡俊芬.浅谈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商场现代化,2008.1.

第5篇:教学专题研讨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新生力量。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职业院校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各专业就必须构建适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设置应突出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应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一、会计实验教学概述

会计学是经济管理学科中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会计实验教学就是以企事业单位在一定会计期间发生的经济业务、内外部经济联系、会计核算程序为模拟对象,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使用真实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实物进行会计实践演练,使学生对会计工作有直观、系统认识的实践教学方法。传统会计学科体系是会计实践和理论高度浓缩、提炼的产物,在这样的体系中有会计实务方面的书面描述,例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账务处理程序等,但是这些内容在传统教学中以概念、种类、意义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认识、掌握,没有实物的呈现和实际使用方法的训练,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因此会出现学生到了实际工作中无从下手的状况。会计实验教学有助于理论教学质量的提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认知规律,实现教育目标的良好方法。由于会计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比理论教学体系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成熟、标准的规范模式,因此在教学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尚未形成一致认识,本文对高职院校会计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教学模式改革

经过几年的探索,现阶段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教学模式改革大体有两类。

(一)保守的教学改革

即在传统教学体系下,为专业理论课增加实训课时,进行尝试性探索,进而为理论课配套开设专项实训课。例如:对于《基础会计》配有《基础会计模拟实训》,《财务会计》配有《财务会计学习指导、习题与实训》,《成本会计》配有《成本会计模拟实训》,包括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也配套有相应的实务训练。这种改革不打破原有教学体系,同时增加了实践技能训练,是一种稳妥的改革方式。师资力量方面,传统理论课教师可以在改革中逐步提升实践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许多本科院校以及高职院校的实训环节都采用了此种模式。

(二)独立于理论教学体系之外,构建针对会计岗位、会计工作流程特点的实践教学改革

在这种实践教学体系下,针对会计岗位特点提取专项技能,例如出纳岗位、制单岗位、审核记账岗位、往来核算岗位、税费筹划岗位、会计主管岗位等,每一个岗位需要哪种技能就设计专项技能训练;同时根据会计工作流程特点设计轮岗训练、综合训练,使学生既掌握专项技能,又能够独立完成整个会计核算、监督过程。师资力量方面,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从业人员开展起来有优势。这种模式开展的难点在于岗位专项技能的提取和设计没有专门对应的理论知识点,每个岗位对应的理论知识点有交叉,整个会计工作流程会用到所有会计理论知识点,这也印证了:理论是大量实践的浓缩和升华。技能是从基于工作过程开始,先会工作再从工作经验积累中领悟知识,达到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即:实践―理论―指导实践。

三、建立两种模式相互交叉的实验教学体系

第一种模式,实践环节依附于传统理论体系,是对纯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但没有独立的教学体系。第二种模式,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训环节相互独立,如何将理论教学与实验环节有机结合是教学改革的突破点。笔者认为,高职财会专业可以逐步构建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符合会计岗位技能要求,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

第一,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以《基础会计》为专业基础课,重点包括会计人员品质素质培养、数字书写训练、点钞训练、数字键盘录入训练、填制原始凭证训练(识别原始凭证)、日记账登记训练、银行余额调节表的编制等。上述训练基本包括出纳岗位职责要求,是会计基础工作的开始,也是从事会计职业必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第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分别以《财务会

计》、《成本会计》为专业核心课,训练重点是根据原始凭证判断经济业务发生情况(读懂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依据原始凭证做出正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总账,能手工编制常用会计报表。同时开设会计电算化实务,使学生在取得会计电算化证的基础上,掌握信息化工具,适应在计算机环境中开展会计工作(预测、核算、监督、管理、分析、决策),相当于会计电算化中级水平。此阶段主要岗位指向是制单会计(既包括手工工作方式,也包括电算化工作方式)和记账会计,是实现会计核算、监督职能的核心工作内容,也是财会人员成长的第二步。

第三,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是要求学生综合运用

专业知识、技能,有创造性地独立完成会计工作,可以开设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以加强训练。

综合性实验是在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某一课程或多种课程的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训练的一种复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包括课程综合、学科综合和专业综合,综合性实验的重点是通过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设计性实验则是结合课程教学或独立于课程教学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实验。在设计性实验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在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的前提下,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指定实验程序,经指导教师审核后实施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理论设计是否与实际相符,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运用知识和文献、提出问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

例如开设《会计综合实训》,它是基于以上专项训练后的综合训练,突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特点。它采用实际工作中会计组织、会计工作方式,即基于工作过程中“人”、

“机”结合的会计工作方式,紧密结合理论教学,科学地设置实验项目。整个实验以下达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完成以下任务:首先分析核算对象性质、整理核算对象会计信

息,针对特定核算对象设计电算化方案、实施电算化方案,进而开展会计核算、编制财务报告,最后完成财务分析、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等项目。分析核算对象性质、整理核算对象会计信息的任务对学生综合把握特定核算对象的要求较高,应增强实验内容的柔性与开放性;针对特定核算对象设计电算化方案、实施电算化方案的任务中,应突出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在开展会计核算、编制财务报告,最后完成财务分析、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的任务中,要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四、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有赖于相关物质、师资、教材等方面的有效保障

(一)专门实验室的建立是保障实验教学有效开展的物质基础

传统会计专业实验室以手工实训为主,设有工作台、会计工作用办公用品、档案柜等,基本能满足手工工作环境需求。随着现代化办公手段的普及,计算机成为会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必备工具,会计信息化的开展,会计专业实训室多以机房的模式存在。无论手工实训室还是机房都不能满足高职财会专业实验教学的实际需求。笔者认为应建造融教、学、做为一体,具备与会计工作相关联的外部环境(银行、税务、工商等),具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仿真工作环境,是今后会计专业实验室的发展方向。

(二)注重“双师”队伍的培养和构建是有效开展实验教学的师资保证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技能的传授人。高职院校要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有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经过几年的人才培养和引进,高职院校拥有在理论教学上经验丰富的教师以及从企事业单位引进的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如何将两者的优势发挥出来形成合力,是现阶段师资培养的关键。另外,应开拓视野立足国际需求。随着会计准则与国际通用准则的接轨,应将国外先进的会计工作方式融于实验项目中,以保证技术的先进性。由于教师受教学任务、科研指标、职称评定等因素的影响,实验教学方面的探索略显缓慢,这有赖于激励机制的推进。

(三)实验教材系统化建设是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教学内容保证

现在市场上有许多自编实验教材,实验内容多取材于企业实际经济业务,但由于没有统一的规范和要求,以至于在企业类型、内容安排、体系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伴随实验教学体系的缺失,实验教材也缺乏层次。例如:基础会计的实验案例是一套业务,财务会计的实验案例又是一套业务,手工会计流程使用一套企业实例,会计电算化实务使用另一套企业实例,不利于学生透过繁杂的业务掌握会计核算的一般规律。实验教材的建设和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

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有系统的理论作指导,通过不断地实践、提炼、总结,才能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郑秀芳.对会计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探讨[J].当代经济,2008(6).

[2] 王忠孝.试析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会计之友,2008(9).

第6篇:教学专题研讨范文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TB30-4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研究材料的组成与结构、材料的性质、使用性能、制备与加工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以及对材料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进行研究的学科。材料科学近年来迅速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呈现出与工程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作为基础学科,单纯的注重培养专业素质明显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改革的逐步实行和迅速发展,高等院校的相关材料专业也从课程教育体系、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该体系应树立新型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案,建设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从而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推动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的改革。

本文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借鉴其他院校改革的相关经验,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一、课程体系建设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应符合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树立以素质为前提,知识为载体,能力是关键的新型人才观。还要把各类材料和相关的合成技术以及分析测试技术当做一个整体,进行分析,真正形成“大学科”,才能满足社会和时展的要求。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社会科学基础课程体系和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体系,占总学分的45%。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工具性知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获取知识的能力。

2.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包括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工程力学等课程,占总学分的6%。专业基础课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工程应用能力和工程技术知识。

专业核心课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点组成部分,密切围绕学科专业的基本要求和培养目松柚茫即可以突出学科专业的共同特点又可以体现不同院校的办学特色。专业核心课主要包括: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物理化学、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科学研究方法、材料设计与制备、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七大课程,占总学分的14%。充分体现了“大材料”学科的共同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更有效的掌握专业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的科学素质、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3.专业选修课。按照二级学科设置专业选修课,占总学分的13%。主要包括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干课程,和金属材料的主干课程。学生通过选修这类课程,可以在掌握“大材料”学科共同知识的基础上,对于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结构体系也能有一定的了解。此外,还开设了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材料成型加工工艺与设备和一些特色选修课,使核心课程得到深化,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包括各种素质类课程和任选课程,占总学分的8%。这类课程开设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学生的人文主义和经济管理等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实验设计。实验设计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及实习等。实验设计是理论教学知识的延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主要的内容包括:课程设计、材料性能实验室、材料设计与制备综合实验室、毕业实习等。占总学分的14%。

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材料和工程专业的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他们应掌握材料现代测试技术与研究方法,并且要具备从事各种材料合成制备、性能与结构分析研究、新材料开发及应用的能力。以深化课程基础实验教学、加强综合实验能力训练、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宗旨,根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构建课程基本知识-专业综合-设计创新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课程基本知识实验教学体系服务于专业理论课程的实验教学;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体系是独立于专业理论课程平台的实验教学,包括课程设计、材料设计与制备综合实验、毕业设计;设计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是为学生自主设计创新服务的平台实验教学。[1]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平台实验室下设材料制备实验室、材料成分测试实验室、材料组织结构分析实验室、材料物理性能表征实验室、材料计算机模拟实验室,形成了即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实验教学体系。这种实验教学体系不但能够满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需要,也为材料综合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自主创新设计创造了条件。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安排了专门的时间来进行材料设计与制备实验,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能够熟练掌握材料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对材料设计与制备、成分与结构分析、性能表征等也有了全面的了解,有助于理解材料的设计思路与研究方法。学生还可以根据教师布置的实验题目,为了获得性能达标的各种材料,设计出较合理的制备工艺制度,利用平台实验室进行材料制备,从而了解材料制备方法、工艺、设备性能与操作方法。利用材料成分测试实验室、材料组织结构分析实验室、材料物理性能表征实验室对所制备的材料成品各种无力性能进行分析,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综合实验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讨论

综上所述,我校在“大学科”的背景下,构建以材料的组成与结构、材料的性质、使用性能、制备与加工等四个方面以及其相互关系为基础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体课程体系,体现了素质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协调发展的原则。构建了以深化课程基础实验教学、加强综合实验能力训练、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宗旨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但是教学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总结经验,才能不断完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以满足社会对相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第7篇:教学专题研讨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药学;有机化学实验;考核;改革

【中国分类号】1191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8—0033—02

《有机化学》是高职教药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如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专业核心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蒸馏、萃取、干燥等药物合成)的培养,对学生养成科学思维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相互学习、共享分享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 现行课程考核的现状分析

1.1 考核观念落后传统的实践操作课程考试模式存在着重评价、轻过程的认识误区。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为考试而考试,为分数而考试,学完一门课程就以考试的形式给出结论,取得学分,获得毕业证。这就造成了实验教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注重实验结果,不注重实验操作过程的基本操作能力的掌握。

1.2 考核方式单调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存在重理论、轻实验思想,实验课上操作不认真;实验内容单一,仅停留在验证性实验,没有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以实验报告为实验考核的模式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学生往往互相抄袭,敷衍了事。

针对这些情况,为了提高学生对实验课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我们从建立实验考核指标体系入手,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平台,可使学生了解自己实验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了解自己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 《有机化学》实验考核体系的建立

本课程考核以百分制计算,其中平时成绩30分,实验操作技能考核50分,实验理论考试成绩20分。实验前,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小组成员三人,并指定一名小组长。

平时成绩30分,包括实验预习后回答问题、积极思考问题、实验操作态度、到课率、实验报告书写质量。

实验操作技能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实验方法、创新能力、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实验中所存在的问题等。考核采取开放式,由学生预习实验原理、方法,教师为其准备好所需仪器设备和试剂,实验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也是可以是小组内成员独立完成。实验过程与结果的考核方式多样。由于学生较多,教师不能对所有小组成员或每个同学的操作过程进行监控。为了便于考核,加上现在手机、摄影机在学生中较普及,所以,各个小组派代表将实验操作过程全程拍视频,这个过程最好在课前或课下完成。然后,每个小组将视频播放,其它小组成员参与互评、分享和评判,对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请所有其它小组同学或是本组同学找出来,并提出纠正或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操作较有创意的环节,其它同学可以分享,受到启发,以便共同提高。最后,由教师、其它小组成员或组内成员按考核评分标准给每个小组或组内学生评分,满分50分。

实验理论考核为课程教学完成后,安排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实验现象、结果的分析及实验中常见问题的解释的考试,按满分20分计入总成绩。

3 改革实验教学

《有机化学》实验分成四个部分:①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②基本操作;③有机化合物的制备;④有机化合物(醇酚和醛酮)性质的鉴定。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既给学生提供了关于化学实验室的一般知识,又利于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内容,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和查阅提供便利。有机化学实验在课程标准中规定需32学时完成,学习和掌握的技能分成三大类。

3.1 有机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培养训练目的:一般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蒸馏;回流;过滤;干燥;重结晶;萃取;化合物的制备;化合物性质的鉴定;熔点测定;沸点测定;萃取;分液漏斗的使用;滴液漏斗的使用。

3.2 层次式教学方案常见有机药物性质的鉴别实验的过程性的实验成绩评价,占课程的总学时的50%,如醇酚性质的鉴定;醛酮性质的鉴定等。

综合性实验,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性实验,共16学时。如乙酰水杨酸的制备、阿斯匹林、维生素C的制备等实训。教师布置实验任务,所有实验过程,如实验目的、原理、实验过程、实验器材、药品、实验操作过程等,由各个小组成员独立设计,在与指导老师交流,认为可行的情况下,小组成员共享完成。为了验证综合性实训过程及结果,每个小组在方案的确立、操作全过程中,用摄影机全程拍录,并将有小组成员参与的最主要环节的图片,连同实训报告,一起上交实验指导老师,由老师按照考核标准,给每个小组成员相应的过程性评价、主要结果评价和成绩。

3.3 实验室模拟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术和能力。如熟悉操作步骤,练习操作基本功,书写实验报告方法。其间老师编写实验指导、实验方案,讲解实验目的。学生了解实验原理,动手做实验,熟悉仪器的操作步骤,书写实验报告。

根据有机实验的三部分的内容,在教学中以层次式方案安排实验,能够更好的完成教学目的。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每个单元实验给出几个未知物,让学生自己对设计方案进行鉴定,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有机合成实验内容的选择,既考虑到培养学生对已学习的理论知识,具有综合分析和实际操作能力,又考虑到化学药品的合理使用,避免药品的纯消耗增加和浪费。有机药品有一定的毒性,制备实验的产品也有毒性。在保证完成操作训练的前提下,通过比较,选择较小毒性的实验。针对每组实验,给出思考题,要求学生通过查、看、思考等过程搞懂实验目的、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等内容,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查阅、思维、综合等能力。

4 建立预习—提问—讨论—操作—总结的实验教学模式

为了适应开放式的实验操作考核体系,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预习—提问—讨论—操作—总结”的新模式。由小组长安排和分工组内成员学生先预习实验原理、基本技术、操作方法;实验中,小组内派出代表讲述预习情况;其它小组成员评判存在的问题并分享预习的成果。教师适当提问,巡回检查,指出注意事项。整个实验过程以学生自己独立操作、提出问题、讨论、探索为主,教师在实验结束后总结,从而使学生养成认真思维习惯,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作风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5 改革成效与问题

我校药学专业新的考核体系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上实验课的兴趣和自觉性大大增强,课程教学效果好,学生有机化学课程成绩也大幅度提高,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了“学会”向“会学”的转化。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工作量加大,所用实验耗材明显增加,还有开发实验室的安全问题等等,有待于改革、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捷。李勤根。周成合,等.药物化学课程群中有机化学的教学改革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72—73.

[2]赵秋堂,曹素萍,邹浩军.加强药物化学实践教学的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5):8—9.

第8篇:教学专题研讨范文

[关键词] 艺术课程;教学创新;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160-1

艺术教育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能更好的适应当前的教学环境;同样的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但现实情况是学前教育专业在艺术类课程设置上与幼儿园老师教学存在脱节的情况。下面我们就对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进行如下探讨。

一、在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的不足

(一)当今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严重失衡。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重视技能的培养,忽视理论知识的教育。由于我国缺乏对学前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评估,使一些教育机构各自为政,这就导致了人才在质量方面的良莠不齐。完全忽视了教师的独特性地位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大量歪曲学前教育规律的错误出现。如一些显示技能课程,像舞蹈、绘画、音乐等课程大量出现;而像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等理论性知识不被重视。导致毕业生缺乏后劲发展,只会“动手”不会“动脑”;变成一个教学的“哑巴”。

(二)老师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无视学生理论的发展。由于学前教育的特殊性,打好学生的基础影响着老师教学。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教授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只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手段。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老师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时,更要加深他们对于理论的理解程度。使学生明白“学”的重要性,发自内心的想学。与其一堂课要求学生会唱几首歌会跳几段舞,不如教授学生唱歌的方法培养学生跳舞的兴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重视课堂教育,忽略课外活动。学前教育不是硬性的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艺术教育更不能生搬硬套的教授学生。课堂教学地时间毕竟有限,课余时间却非常的多,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可以更好的进行以后的教学工作的开展。但现实老师在课堂更多的时候是自己在“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一知半解。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老师要不断改变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有兴趣的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四)缺少各学科老师之间的交流。艺术专任课老师与专任教师缺乏彼此之间的交流,使学生所学知识呈现松散性,不能更好的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不利于知识的储备。各学科之间有其内在的相互联系,人为的进行分割只会对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使教育工作陷入到困局中。

二、对于学前艺术类课程设置的几点看法

(一)在重视学前艺术类课程设置的同时,从根本上强化基础技能的培养。学前艺术类课程的设置能够为学生艺术类鉴赏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一定的唱歌、舞蹈、绘画、表演等方面的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引导下,形成一专多能,形成知识型、艺术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二)更新教学理论,提升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下,老师主要以“教”学生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被动性的接受教学内容,对所学知识大多数是一知半解,没有深刻的领悟到知识的本质。在新课改学前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中要求老师真正把课堂变成一个资源共享、情感相互交流的地方。使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中,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老师下一阶段教学工作的开展。学前艺术类教育更需要老师发挥主体性,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

(三)在积极开展教学课堂的同时,大力引进课外知识。学前艺术类教学是一项实践性、理论性很强的教育。投入高、周期长短时间内很难见到成效。所以就要求老师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多介绍一些优秀的艺术基础知识给学生认识。不能只局限于书本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他们切身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从小培养他们的艺术气息。

(四)运用现代教学用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今科技快速发展,教学用具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着。不但只局限于原来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多媒体、投影仪等全新的教学工具已经走进课堂,正在影响着教学的开展。老师如何巧妙地应用他们;使学生能更好的轻松的学习,是当今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问题。例如: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相关的教学内容的视频、图片、音乐等。并且老师可以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使学生边欣赏他们,边思考问题。大大增强了学习的娱乐性。老师在结合书本,能使学生更好的领悟到所学的内容。

(五)注重课程的整体性,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艺术是不是单一存在的,各个学科之间也保持彼此之间的联系。所以老师在教学的同时,要善于发现总结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找到他们的异同点,在比较中教学。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触类旁通,更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使他们能更好的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三、结束语

学前艺术类教育的实行,能更好的为一个人艺术修养打下良好的基础。解放了孩子的天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要不断的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收益者。这是新时期课程改革对于学校和老师提出的新任务。

参考文献:

[1]秦金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功能定位――兼谈幼儿园教师专业觉醒[J].学前教育研究,2012,(8).

[2]王海英.“顺应”与“引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之间关系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7,(7).

[3]杨世诚.培养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4).

第9篇:教学专题研讨范文

就目前情况来看,死记硬背已经不能适应高考的发展趋势,高考生物考试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实验题的分值比重逐渐提高,这是很多学生拉开差距的一个部分,成为教师和学生感到头疼的问题。合理运用三导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高三生物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三导教学模式模式的理论基础

1.1三导教学模式概述。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三导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现代教育模式,它是一个动态教学的过程,在学生自主学习并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开展课堂研究并给予学生激励评价。所谓的三导就是导学、导疑和导练,将这三者有机的融合到教学中,能够发挥教师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1.2三导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三导教学模式可以很好的改变教师一味的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的情况,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所用知识点的原理,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想要更好的理解三导教学模式,就必须要探讨一下三导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1)问题教学模式,使学习更加有针对性,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确立了学习的目标。(2)发现学习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3)导学和探究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带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海洋[1]。

2.三导教学模式在高三生物实验专题复习课堂上的应用

2.1导学。首先,为学生设置自主学习的目标,这个学习目标的设置要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简单明确、符合生物实验复习的要求,并且要适应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水平。另外,为了使这些目标切实落实到位,在设置这些学习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向,切勿出现"提升生物学习的思维创造能力"这类空泛的提法。

其次,教师要给学生设置一些难易程度适中的生物实验自学题,一定要注意这些自学题必须具有代表性,能够和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同时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例如"孟德尔基因分离规律研究",如果学生可以运用生物实验研究的方法,认真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那么学生就会很好的掌握和这方面有关的一系列的知识。

2.2导疑。首先,对于一些共性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得出的答案,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们讨论的内容以及得出的答案,对其中不合理或不对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而学生已经学会的知识可以言简意赅的带过,避免浪费过多的时间。

其次,针对学生对生物知识掌握比较薄弱的地方,有针对性设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疑难的知识点进行及时的巩固。同时,对于设置的练习题不能仅仅是知识的再现,要注意知识的扩展、迁移和运用,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的掌握这些疑难知识点[2]。

2.3导练。首先,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每个环节,教师都要做及时的评价,并且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真正将导评贯穿到生物课堂上的各个环节,能够使学生及时的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了解自己欠缺的地方。

其次,在课堂结束之前,一定要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帮助学生更清楚、更全面的了解所学的知识。

3.对三导教学模式的思考

3.1转变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在三导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一味的给学生讲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转变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引导者所主要的工作就是在学习之前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学习之中进行辅导,一步一步的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在研究"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教师可以把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实验的设计思路上,引导学生提出有关的问题,如怎样获取色素?怎样对色素进行提取和分离?而解决这些问题又运用了那些原理?这样就可以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主有关的知识[3]。

3.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三导教学模式,必须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使学生由单一、被动接受知识的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要特别注意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适应高三课堂复习的快节奏,更有效率的掌握住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重点知识[4]。

3.3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要想在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复习课上有效的运用三导教学模式,达到运用三导教学模式的效果,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要有相应的管理模式来支撑。首先,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使教师正确认识三导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其次,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导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由传统的灌输型教师转变为组织型和指导型的教师,使教师融入到课堂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最后,认真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坚持方法性、多元化的原则,改革和创新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策略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