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政课程建设思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以黑龙江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警察体育课教学实际状况为视角,剖析了警体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改革思路,提出改革设想,力争使警体课程真正成为符合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符合司法警官职业院校和监狱人民警察工作实际的实用性课程。
1 我院警体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1.1 我院的警体课程主要由散打、擒拿、擒敌拳、手枪射击四个模块组成,各个模块之间衔接不够紧密,缺少警械具使用、警务战术和体能训练内容,课程体系不够完整、系统、科学。
1.2 教材内容滞后,不具有先进性、前沿性、科学性,不能反映出最新的司法实战迫切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具体表现为:①现有的射击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实战需要,局限于单一的枪种固定目标精度射击,缺少应用射击和战术射击内容。在训练中普遍存在“轻使用武器的法律法规,重射击技能”的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打枪、用枪,不清楚在什么情况下依法用枪、合理用枪。②擒拿格斗的教学内容缺乏对抗性、系统性、实用性,反映不出实战要求,不符合“面向实战、贴近实际、务求实用”的原则。③警械具的训练不统一规范,内容不丰富,缺乏技能战术与执法程序要求、法律法规要求、战术意识及安全意识的有机融合。
1.3 “警”字号专业与非“警”字号专业在警体课程内容设置上没有明显区别。
2 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背景下警体课程改革与创新
2.1 创新“体制改革试点班”警体课程体系,加强实战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警”字号专业和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专业重点开设《徒手防卫与控制技术》、《警戒具与武器使用》、《缉捕与防暴战术》三门课程,而其他专业只需开设散打、擒拿、擒敌拳三门课程。招改班的警体教学改革与创新具体内容如下:
2.1.1 规范武器使用,提高实战应用射击技能。①在精度射击的基础上,还要增加近距离快速射击、掩体后射击、多种姿势射击、运动射击等内容,加大学习难度,强化实战应用射击能力,真正提高学生快速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实战。②注重武器使用的法律依据介绍,规范武器使用,培养学生安全、合法的用枪意识。教师和学生都应树立安全意识,增强和提高武器使用在实际执法中的可操作性,并确保其合法性。学生应该掌握《警察法》、《监狱法》、《枪支管理法》、《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刑法》以及有关部门或系统对警械具与武器使用的相关管理和使用规定。③结合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班学生今后岗位要求,适当增加防暴枪等长枪射击科目训练内容,了解不同种类枪支的实弹射击体会,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
2.1.2 以行业为依托,考虑到培养目标的职业技能需求,将课程重新配置,内容重新选定,形成新的一门课程——《徒手防卫与控制技术》。这门课程建设思路是,理论课强调系统性,实践课强调实战性和综合性,因此,它的教学就绝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讲解、示范、练习的过程,而是集理论讲授、技能学习、战例分析、运用演示和训练于一体的综合的复杂的教学过程。
2.1.3 增加警械具使用教学内容,使学生不仅能识别各种警械具,还要能熟练使用各种警械具,能在警务实战中合法、有效地运用各种警械的技术方法处置现场问题,了解警械具在执法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2.1.4 在警体课程的完整性上还要充分考虑到缉捕与防暴战术的学习。
2.1.5 增加体能训练内容,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手段,提高身体素质,具备进行警务活动的体能基础。
2.2 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明确警体课程建设重要意义。①要加强警体课程建设,应从教学规律和实际情况出发,提高自身对课程建设的认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全新的理念支撑课程建设与改革。②注重素质教育,融知识传授、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相互协调。③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④优化课程资源,创新训练模式,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⑤以教材建设带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的调整、更新和教学目的的实施。针对警体教材缺少的情况,我们应该组织教师编写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配套教材或讲义,紧密结合实战,将最新的经验、热点问题等吸收到教材中,确保教材内容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实用性。⑥创新警体课程考核制度。实行教考分离制度,真实反映教学质量和教师授课水平。采用情景设定的考核方式,使学生能够灵活地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合理有效地处置。采取随机抽取考核内容,来检验学生对所学技能掌握的熟练性和全面性。
警体课程必须准确把握现代司法警察警体教学发展改革趋势,从课程体系建设入手,以培养司法警察的职业能力和实战能力为核心,优化课程组合,更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模式,采用先进教学方法。也只有结合行业标准,体现职业需要,讲求人才培养,突出实战应用,体现教学改革,才能使学院警体教学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尹伟.警务战术基础教程[Z].2006,1.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的概念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逐渐形成、发展并在社会各个领域渗透。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对“互联网+”进行了权威的解释,即“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这里所说的“经济社会各领域”自然包括教育教学领域。在高职教育教学培养中,思想政治课程是提升学生政治素养,优化学生价值观的主要途径。目前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的思想意识层面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因此,推动“互联网+思政”模式的构建,成为了高职院校应对思想政治教育新环境,实现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思路。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首先,“互联网+”推动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在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中,高职思想政治课程强调的是课程自身的建设,而不是学生个体的发展。但是在互联网环境中各种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交织错综,为学生追求个性发展提供了思想依据,因此,课程构建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高职院校要想适应当前的教育发展要求,必须要调整思想理念,将学生作为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从而利用创新理念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的渗透。其次,“互联网+”拓宽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获取范围。互联网是一个近乎无限的资源库,在高职思政教育中,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设计不再局限于教材以及自身的主观经验,而是利用信息技术将课堂与网络虚拟空间建立联系,并从中获取各种类型的课程资源,如文字资料、教学图片、微课慕课等,教师依托丰富多元的课程资源,拓宽了教学思路,实现了对学生的个性化引导。最后,“互联网+”创新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引入是互联网在教育领域应用最直观的体现,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一改传统以讲解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图片、视频,利用微课、慕课引导在线学习,利用微博、微信开展互动交流等,让教学方法更加契合当代学生需求,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挑战首先,开放的互联网环境带来了多种价值观念,这对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建设必然会造成巨大的冲击。思想政治课程是渗透主流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但是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平台,各种价值理念都有其存在的空间,而这自然也为西方价值观念的进入,以及一些不良价值理念的存在创造了条件,使学生陷入信仰缺失、道德意识淡薄、功利主义的困境,影响了主流价值体系的构建。其次,当前网络环境管理存在诸多漏洞,“互联网+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面临着严重的信息安全。互联网并不是法外之地,其运行与发展需要严格、完善的管理体系。但是目前我国的互联网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还有待完善,部分网民的网络行为较为低端,恶化了网络生态。对于高职“互联网+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而言,教育资源建设在某一个角度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信息共享缺乏明确边界,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降低了专业人员的参与动力,影响了课程建设质量。最后,当代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存在“互联网崇拜”倾向,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存在认识误区。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对于高职生而言,其对于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热情,而在似乎无所不知的互联网面前逐渐产生崇拜情节,例如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剖析理论的相关资料,收集社会热点问题的各方点评,获取国际形势的发展动向等,这些内容相较于枯燥的课堂讲解生动且全面,在对比中,学生自然会倾向于通过互联网完成自主学习,忽视课堂教育价值,从而弱化了思想政治课程的地位。
二、“互联网+”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推动“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构建高职院校在推动“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构建的过程中,需要从教育理念上做出调整与转变:第一,渗透信息化教育理念,将信息数据作为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主要依托,利用数据分析平台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进而依托数据模型做出科学的教育发展决策。第二,渗透个性化教育理念,根据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发展需要选择教育培养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展示、发展个性,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价值。第三,渗透多元化教育理念,拓宽教育培养思路,打破教材理论的局限,从多角度获取课程资源,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以构建开放、自主的思政教育环境。
(二)打造数据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成为未来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高职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应立足教育共享理念,积极打造优质课程,并依托“互联网+思政”平台,推动教育沟通与合作。高职应根据思想政治课程教育要求,对教材内容加以整合,并结合时事政治制作精品课程,以供学生在线学习以及校际之间的课程交流;依托互联网平台建立思想政治课程数据库,拓宽课程获取数据范围,做好整合、归纳与分类,满足相关人员的查找与使用;搭建数据分析平台,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分析思想政治课程需求结构,并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丰富数据库资源,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推荐,以提高“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的服务水平。
(三)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教育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但随之而来的各种安全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警惕。高职院校在建立“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应从监督管理层面不断优化互联网环境,不仅为学生在线学习提供优质课程,还应塑造学生的网络行为规范,提升其网络道德水平。思想政治课程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抵制不良信息对学生的侵蚀与伤害,因此,高职院校在设计“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应利用技术手段对不良信息进行筛选、剔除,以净化在线思政课程教育环境;在课程中明确网络行为规范,并结合相关案例分析网络道德存在的价值,网络行为的边界等,强化学生的自我规范;配合国家相关部门,做好网络监督,及时发现学生网络活动中的问题,并做出相应处理,利用外部压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四)推动在线学习,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前面在阐述“互联网+”发展机遇的过程中,对教育手段的创新做出了说明。基于此,高职在建设“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入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引导学生开展在线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慕课、微课,推动传统课堂的翻转,结合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并要求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进而在课堂上进行探究、讨论,完成课程要求。教师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软件,为学生推送时政分析的相关文章,利用学生习惯的信息浏览方式开展在线教学;研发思政课程教育APP,为学生提供在线自主学习导航,充分利用其碎片化时间完成课程学习与交流,从而延伸课堂教学领域,提升思想政治信息化教学效果。
(五)加强教师培养,融入“互联网+思政”教育平台在“互联网+”背景下,部分以理论教育为主要知识构成的思想政治教师已经难以适应信息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发展需要,因此,高职院校根据“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要求,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打造专业教师团队也显得更加迫切。高职院校应制定科学、系统的教师培训机制,结合“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的运行与使用,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特征,以及新时期思政理论创新等实现对教师的教育培养,优化教师的理论结构,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此外,教师自身也应加强职业规划,深入分析“互联网+”对教师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并广泛涉猎相关知识,探索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新途径,从而更好地参与到“互联网+”教育环境中来。
(六)注重协同合作,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单纯依靠学校来完成,家庭、社会在学生的成长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在“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构建中,应将家庭、社会等因素纳入到教育平台中来,例如增进与家长的互动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充实学生行为分析资料,完善个性化教育培养方案;利用社会资源,增加互联网硬件设备的投入,优化在线课程服务平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在各方的协同合作中形成教育合力。
【关键词】新形势;高专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
与时俱进不仅是社会中各行各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同时对于教育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高专教育要想与我国教育发展保持在同一水平,给学生创造出更好的学习氛围,就要对社会的发展实际进行了解,顺应新形势的要求对高专思政教育工作进行改革,并对高专思政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把握,为高专思政教育寻找到新的出路和发展方向,使得高专思政教育的作用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帮助高专学生形成正向的思想观念,增加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
一、新形势下高专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团队建设不足,考核制度缺失
高专院校在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忽视了日常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在学校内部建立完善的思政教育团队,思政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发挥作用外,在课下与学生的接触较少,学校内的辅导员以及相关肩负思政教育的工作人员之间缺乏足够的联系,使得日常思政教育一直处于割裂的状态,根本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同时也浪费了高专院校的思政教育资源。除此之外,高专院校虽然注重思政教育工作,但是只将重点放在了前期的投入和建设方面,并没有制定出完善的监督制度对整个思政教育工作进行监管,考核工作也依旧沿袭原有的考核制度,不能对实际的思政教育进行综合的评价,与现代的思政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出入。
(二)创新思维不足,教学效果不佳
首先,高专思政课堂教学过分死板,教育教学仍然围绕理论知识进行,没有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很多学生受到现代社会上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对理论性的知识主观上进行排斥,认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没有用途的,是一种唱高调,不切实际的行为;其次,在思政教育展开的过程中,思政教师以及相关工作人员都没有充分的对学生进行尊重,没有将民主、平等的思想贯彻到教育之中,因此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等的,学生的思想和天性,被思政教师的权威所压制,因此使得思政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学生也很难对教师产生全面的信任;最后,思政教学的创新力度不够,很多有效的教学资源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其中信息技术、互联网络在很多专业中都得到了重视和应用,但是在高专思政教学过程中信息化建设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并没有意识到网络对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这使得高专思政教育失去了一条优化思政教育的捷径。
二、新形势下高专思政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深化教育建设,强化内部合作
首先,要注重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的结合,并提升对日常思政教育的重视,要充分发挥出辅导员在思政教育中的辅助作用,让辅导员与思政教师进行紧密的联系,构建一个覆盖全校的思政教育的团队,保证团队内部的每个成员都能有较高的责任意识,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细致的帮助,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影响;其次,要构建良好的校园氛围,通过氛围的影响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改变自身的行为习惯、思想认识。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的作用,将其作为思政教育宣传的平台,同时还可以通过出示展板、举行主题演讲比赛的形式,增加学生对思政教育方面的关注;最后,为了防止思政教学出现问题,难以达到最初设定的目标,高专院校还应对思政教育团队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对团队内部的每个成员进行任务的下派,并通过监督系统对思政教育中的弊端进行及时的发现,准确的解决。同时,教学考核制度的设立要更加符合思政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将教师授课的质量、与学生沟通的情况、团队合作能力等都纳入到考核之中,并对考核表现突出的教师或者相关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褒奖。
(二)拓宽教学思路,鼓励教学创新
思政教师应该拓宽教学的思路,不断的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注意力进行吸引,并努力培养学生对思政学习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周边敬老院、孤儿院等取得联系组织学生去为老人和孩子进行服务,让学生感受到助人的快乐,培养学生助人爱人的思想。同时,思政教师还应将一些与学生紧密相关的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思想感情方面的问题。教师还要选择直面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虚假信息,帮助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形成坚定的思想信念,不受外界不良习气的影响。并且,教师要加大对生本思想的研究,积极的改善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以师长的身份去对学生进行说教,而是和学生处于同等的位置,作为一个倾听者、帮助者,让学生减轻思想上的负担,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进而达到强化思政教育的目的。除上述之外,还要促进思政教育网络化的实现。当前互联网络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捆绑在了一起,忽视对互联网络的应用,实际上就是对社会发展的背离,所以教师应该将互联网络作为思政教育的平台之一,并积极的与其它学校形成合作关系,扩大网络思政教育的影响力,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和生活中都得到全面的引导,降低思想出现偏差的可能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专思政教育的整体基础较好,在最近几年的改革下很多方面的问题也已经得到了相应的解决,现在暴露出来的问题多半都是深藏在高专思政教育内部较为隐蔽的弊端,所以在对这些弊端进行解决的过程中,需要从新形势的角度出发,把握高专思政教育的发展方向,通过弊端的解决,增加高专思政教育的发展动力,让其在未来能够拥有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力,可以帮助高专学生抵御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并将正向思想、正能量传递给高专学生,让高专学生能够真正做到“长大成人”,在社会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职业性
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和整体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重要任务。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2015年8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因此,新形势下必须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程,推动课程综合改革创新。而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统一,有助于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是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重要环节。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迫切性。
自05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高职院校根据新课程体系教学的基本要求和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加强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专题教学,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引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建立课程网站等,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总体来看,教育成效上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学生主观认同感不高,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重专业理论学习,轻思想理论学习,重专业技能训练,轻社会实践能力训练”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重视不够,投入不够,教学上细枝末节的改进以及教师单兵作战式的推进,并不能真正形成教育合力。因此,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方法,实施课程综合创新改革是提高教学成效的迫切需要。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主要思路
1.从教学内容上看,坚持思想性和职业性相融合的需要,构建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教学体系。
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内容是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都使用的国家统编教材,教材体系具有系统性和权威性,但是高职院校近年来推行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得思政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情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受到了很大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承担着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在加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中,学生的学习场所由校内延伸到校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特征越来越鲜明。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要顺应职业人才培养需求,坚持思想性和职业性相融合,构建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体系。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的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突出体现职业人才所需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教育内容,从而保障思政课在职业人才培养中既坚持政治导向、价值引领功能,又切合人才培养的职业性、技能型需求,满足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
2.从教学载体上看,坚持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相融合的需要,构建多元立体的教学模式。
首先,思政课要充分发挥好课堂理论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教学方法改革的主导力量是教师,思政课教师要着眼于“基于学”而设计“教”的教学方法改革和学生“学法”的革命,充分把握和引导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需要打牢理论功底,提高教学技艺,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实施不同类型的教学计划方案,做到分专业、分年级、分专题的因材施教,才能有的放矢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当前,思政课教师需要着重研究、完善专题教学法、模块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以及微课、慕课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取长补短,综合使用。其次,思政课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有效补充作用,使课堂教学的空间延伸和拓展到企业和社会,形成“课堂、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多元立体教学空间。实践性是理论的本质属性,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力度,把实践教学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是加强思政课教学的必然要求。新媒体时代,引进网络教学手段,建立课程网站,开展网络在线互动,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活动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实验活动有机融合的新模式、新机制。
3.从教学改革体系看,坚持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从来都不是孤立地去探讨某种教学方法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改革问题,必须不断深化教学研究和学科理论研究,为推动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学理支撑。一方面,现代思政课教学的过程、环节和要素通常都呈现出一种复杂多变的动态性,这种教学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多样性必然要求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教学实践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在教学体系视阈下的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教学模式更关注教学方法的内外部要素之间的整体性关联。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鼓励思政课教师整合资源、群策群力,开展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讨论和辩论,加强对各门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加强对不同课程内容衔接的研究,及时解答教学热点难点问题,才能达到有效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目的。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的实践探索
1.整合教材内容,突出职业教育要求,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根据社会发展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把职业教育中诸如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等内容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培养政治素质过硬、思想道德优良、专业水平高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分别突出相应的职业教育内容,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体系。以当前高职院校开设的四门课程为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意识培训;《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着重渗透职业发展趋势、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发展环境教育;《形势与政策》介绍有关就业和创业形势与政策等方面的内容;《就业与创业》系统讲解就业和创业的理论知识,通过创业模拟、创业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当然,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在确保其教育的政治导向功能和价值引领作用的基础上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二者兼容而不是相悖的,不能顾此失彼。
2.改革创新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的教学理念。
思政课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境界从来都不是教师的单边活动就能达到的要求,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最终都必须通过学生的接收和接受才能转化。因此,教师在实施每一种教学方法时都要进行学情分析,合理设计教学计划方案。比如,在讲解思想时,就“如何正确评价的功与过”这一带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法,布置学生课前调查的生平和事迹,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自己收集到的材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争辩,让学生在大量详实的史料面前领略一代伟人的人格魅力和赫赫功勋,顺其自然地形成对这一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和认识,最终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进师生感情,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教学要求。再如,在讲解爱国主义时,以“谁不说俺家乡美——爱国主义的生长点”为题,设置了课堂演讲环节,通过学生的精心准备、精彩演讲活动,用小中见大的方法自然激发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人生抱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3.重视实践环节的教育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计划安排和组织管理,形成全员覆盖的长效机制。
工学结合突出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的学习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学生学习在学校和企业中交替进行,学习情境从校园延伸到企业和社会。因此,借助丰富的企业实践平台,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融入到到真实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在“边学、边做、边教”的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才能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这也是当前思政课实施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是把知名的劳模、行业专家、社区和街道的负责人以及社会各领域的成功人士等请进教育课堂,以讲座形式或咨询形式给学生讲课;二是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以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为平台,开展思政课实践课题活动。三是精心设计不同课程的实践主题。如,《概论》课程打造“走进新农村,激发新动力”品牌主题实践活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拓展“人生•理想•法纪”主题实践活动(演讲比赛,社会调查,法律讲座,模拟法庭,观摩庭审,扬州好人、劳动模范校园行、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领略传统文化魅力等活动);《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开展“就业与创业”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教学使思想政治教育由“教化”向“内化”转变。
4.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整合教学力量,发挥合力效应。
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各个学校要加强集中领导,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经费投入,加强教学管理,配足培强教师,健全和完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等;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需要抱团作战,集中力量攻克教学热点和难点问题,整体推进教改课题研究和中国化理论研究,以科研促教学,努力形成一批精彩教案、精彩课件,打造一批精彩课堂。思政课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进行研究,一是实施集体备课制度。2015年思政课教材新修订以来,课程内容有了较大改动,课程建设趋向新一轮的综合改革创新。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讨论和辩论,对有效厘清教学重点和难点,相互借鉴高质量的教学研究成果,形成明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起到促进作用;二是开展集体听课评课、互评互学制度。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可以真实、直观地体验课堂教学成效;互评互学制度能够帮助教师有效总结教学经验,取长补短,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三是建立教科研团队。教科研团队中一般要有一两位学术带头人,若干位教学骨干教师组成,围绕教研课题、科研课题、网络课程等项目,集中力量攻关,在取得研究成果的同时发挥传帮带的功能,帮助每一位教师成长。
四、结语
总之,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是一项没有止境的工作。需要各个学校和教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把思政课办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丁国浩.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经验与趋势[J].前沿,2013年第1期.
[2]史英平,于爱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我们从整合课程内容、组织专题教学模块,建立教学团队、实行网上自主选课制度,加强实践教学、采取分段
考核方式,改革教学管理、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新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教师
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为其他理论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团队教学自主选课分段考核
[作者简介]苏谦(1982-),女,北京人,中国农业大学教务处,博士,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张陈文(1967-),女,山西太原人,
中国农业大学教务处教务科科长,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北京100083)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111-01
一、前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的主渠道。作为德育课程,思政课具有政治与学术的双重属
性,既要在授课过程中阐释原理,阐释社会主义的本
质特征,着眼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又要注重课程体系建
设,突出理论体系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为推动思政课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我们于
2006年开始,
本着“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整合校内相关资源,完
善实践教学环节,以解决学生实际思想理论困惑为中心,以提高
学生思想理论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改革目标,
陆续从课程设置的科学化、教材编写的规范化、教学方法的多样
化和教学水平的优质化等方面进行改革,并于
2011年正式实行
团队教学、网上选课和分段考试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
二、思政课教学现状
一直以来,高校思政课都是由教学管理部门统一制订培养
方案和计划,要求学生按教学计划中安排的课程进度学习。教学
管理部门在编排课表时,会为每位同学“强制”分配任课教师
和上课班级,学生无权选择上哪位教师的课和上课时间。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思政课面临内容多但课时少的问
题。教科书中面面俱到的理论知识迫使教师平铺直叙、蜻蜓点
水,都讲到了,但都讲不深刻。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常会
以教学大纲为主要线索,采取灌输式的授课方法。教师照本宣
科,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形式使课堂缺乏活跃气氛,学生缺乏新
鲜感,教师缺乏上课激情。
思政课考核基本上是单一的闭卷考试。死记硬背的考核方
式使学生把课程学习目标定位在应付考试上,缺乏学习积极性
和主动性,教师也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实践能力等。
三、思政课教学新模式
1.整合课程内容,组织专题教学模块。思政课调整课程方
案后,把原来
7门必修课调整为
4门,同时设立“当代世界经济与
政治”等选修课。新课程方案有史、有论、有应用,减少了课程设
置门数,整合了原本重复分散的内容,但从本质上讲,内容并未
减少,要求也未降低。
在教学过程中,配合新编写的具有较强逻辑性、科学性和统
一性的教材,以专题模块的形式进行教学,把政治理论教育融入
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构建符合学生需求的内容体系。实施专
题教学有利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突出理论重点,也有利于教师
有针对性地向学生剖析热点难点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建立教学团队,实行网上自主选课制度。根据教师年龄
梯度、教学经验等多方面因素将
3~4位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
队。专题教学以课程教学团队的形式开展,团队成员按专题进
行分工,共同负责几个班次的课程教学,即某位教师专门负责名
下几个班次固定几个专题的教学。
学生选课实行网上公开选课制度,即在本学期课程结束前,
由学校教务处网上下学期所开课程、开课时间和教学团队,
学生根据课程的总体要求及个人的时间和精力,自主选择所修
课程及授课团队。所有课程每学期均开设,且为方便学生,课程
教学团队在两校区同步开课,学生可就近选课。
3.加强实践教学,采取分段考核方式。思政课除运用多媒
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采取研讨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外,
还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与校学工部组织的“返乡调查”
和校团委组织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春季学期课
程结束前,网上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参考题目。学生参照具
体的课程调研要求,或参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或个人回乡调
研完成实践调查报告(或读书报告)一份,开学后提交给所选课
程任课教师,记入该课程学习成绩。
为真正达到客观评价、科学评价的标准,思政课以注重过
程、淡化结果为原则,课程考核评价根据各课程的专题分布,采
取分段考核、期末汇总的方式,不再另行组织期末考试。
4.改革教学管理,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思政课在学生
网上公开选课模式下,对学生的管理采取团队分工、责任到人的
做法。各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各自情况,明确班级管理责任人,负
责学生的教学管理、成绩汇总等相关事宜。
在课余时间,各教学团队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
共享,并开设课程
QQ群。QQ群由班级管理责任人负责管理,
任课教师参与交流和引导,真正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
四、思政课改革的收效
1.学生自主空间大,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实行网上公
开选课制度后,学生可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自由选择课程修读的
学期、门数和授课团队,增加了自主空间。加之选择了喜爱的授
课团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习主动性也大幅度增强。
公开选课使课堂突破学院、专业和班级的限制,有利于学生
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从而开拓思路,扩宽学生的知识视
野。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内容更贴近
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下加深对课
程的理解和感悟,更增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参与教学的
机会,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
2.教师竞争力增强,有利于提升教学水平。课程改革就像
一把双刃剑,不仅对学生有激励作用,对教师亦如此。教学团队
作为一个互促互补的团体,能有效形成“老带新,优帮弱”的教学
氛围,解决了教师队伍素质不齐、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的
问题。引入公开选课模式,学生可自由选择自己所喜爱的教师,
增强了教师的竞争力,调动了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学灵活度加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多元化教
学方法,征集评选“精彩教案”“精彩多媒体课件”,
“精彩一课”和
使教师教学更具有实效性、感染力和吸引力,不仅提升了教师的
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而且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网络教学平
台整合了教学资源,更为师生搭建出一条无时空限制的沟通渠
道。通过网络教学互动,教师能够更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和
心理,从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学术专长,使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
施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网络聊天也为学生开辟了另一块教
学园地。
科学的考试考核方式对教学具有促进作用。考核方式的改
革,更加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考评。取消期末考
试,采用理论加实践、分阶段考核虽然会给考评增加难度,但能
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生运用思想政治理论立场、观点、方法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的思想道德品质状况,真正做到了知识
评价和价值评价的科学性。
五、结束语
思政课改革为其他理论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经
验。我认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可以从成绩评定和网络教学两
方面着手。
美国哈佛大学经过
10年的努力引入字母等级的评分方式,
它使用宽泛的“等级”取代精确的总分作为排名的依据。国外其
他顶尖高校也大都采用等级制评分方式。这样可以淡化学生对
过分细化成绩的追求。今后的课程改革也可以借鉴等级制的评
分方式,这样在对学生学习情况作综合评价时,可能会粗化对学
生的评价,从而使这一评价更加合理化。另外,课程改革也可以
尝试加入网络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将一些非重点内容和自学内
容制作成网络教学视频,通过学前自测、网络学习和学后考核的
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思政课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今
后的课程建设还需进一步推进,最终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
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生满意度;旅游学概论;课程建设;CIPP模型;路径优化
一、研究背景
学生满意度这一概念是在顾客满意度概念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国外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而我国有关学生满意度的研究则始于21世纪初期,伴随着高等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产生和发展。现有学生满意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满意度;二是学生对课堂的满意度,集中于高等职业教育、在线教学方面。本科高校专业基础课程的学生满意度研究较少。“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也是大多数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对于学生专业认知的形成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推进“旅游学概论”的课程建设,本研究从学生满意度的视角出发,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方面,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建设的优化问题,既有助于课程建设相关的理论内容的丰富和完善,也为未来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型旅游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旅游高等教育创新旅游人才培养观念,由注重“量”的扩张向“质”的方向转变。
二、基于CIPP模型的“旅游学概论”课程学生满意度评价指标构建
CIPP模型,也称决策导向型评价模型,由背景评价(Context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evaluation)和成果评价(Producte-valuation)四项评价活动组成,由于其具有全程性、过程性和反馈性特点,故而广泛应用于各研究领域。本研究运用CIPP模型,结合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学概论”课程的特点,确定各评价指标和评价因子。
(一)背景评价
背景评价是对课程的培养目标进行满意度测评。主要从教学理论和教学目标两大方面进行评价,评价因子包括教学理念是否先进、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特色是否鲜明。
(二)输入评价
输入评价是对课程的师资力量进行满意度测评。主要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两大方面进行评价,评价因子包括教师的师德师风和敬业精神,以及在授课时是否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启发性,能否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之中、能否对理论知识联系行业实际进行分析、能否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是对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满意度测评。主要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三大方面进行。课堂教学的评价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评价因子包括课前是否安排学生预习、教材选用是否恰当,课程内容体系是否完善、授课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授课方式是否多样化、课堂氛围是否活跃、课后作业是否适量、能否给学生提供有用的参考数目和学习资料。实践教学的评价主要从第二课堂进行,评价因子包括教师是否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教师能否对学生的第二课堂进行全程指导。考核方式的评价主要从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两大方面进行,评价因子包括过程考核的形式是否多样、能否做到公平公正,期末考核的试题覆盖面及难易程度。
(四)成果评价
成果评价主要是对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满意度测评,考虑到“旅游学概论”课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主要从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提升和人格培养三大方面进行。评价因子包括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是否积累了足够的专业知识,对行业的认知是否清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沟通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是否得到提升,课程是否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格修养和审美水平的培养。综上,基于CIPP模型的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学概论”课程学生满意度评价共设置6大评价指标31个评价因子(表1)。
三、数据采集与分析
(一)数据获取
本研究以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问卷设计根据课程学生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31个评价因子,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请被调查学生根据个人认知分别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赋分,分值从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依次为1-5分。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线上定向发放的方式,发放对象为旅游管理大类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专业的在校本科生,覆盖面从大二到大四,所有参与调查的学生均学习过“旅游学概论”专业基础课。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260份,均为有效问卷。
(二)信度分析
通过SPSS22.0软件对本次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得到的α信度系数为0.988,可见本次问卷调查的可靠性非常高。
(三)数据分析
1.过程评价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培养目标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2。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培养目标的满意度总体较高,但在教学目标和教学特色方面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2.输入评价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师资力量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3。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师资力量的满意度总体较高,但在教师的专业水平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3.过程评价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课堂教学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4。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总体较高,但在教材选用、授课时间、授课方法、课堂氛围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5。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的满意度总体较高,但在第二课堂的全过程指导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考核方式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6。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考核方式的满意度总体较高,但在过程考核方式和期末考核命题难易度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4.成果评价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7。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满意度总体较高,但在专业知识、行业认知、团队合作能力、审美水平的培养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四、本科高校“旅游学概论”课程建设及优化路径
(一)明确培养目标,突显教学特色
“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是:结合我校“三有三实”人才培养目标和旅游大类学生培养需求,以“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作为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现代旅游活动的种类、表现形式及发展特点,厘清旅游活动的体系构成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掌握旅游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明晰旅游发展对目的地的影响;使学生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旅游现象和解决旅游业发展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获取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培养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旅游学概论”课程是旅游管理类专业开设的首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特色主要体现在:(1)引领性。通过课程学习,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专业认知体系,合理选择自己的专业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2)综合性。教学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涉及旅游者行为、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等旅游学科全方位知识;(3)创新性。课程教学包含大量来自旅游活动和旅游行业的鲜活案例,问题突出,现象明显,有助于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育。
(二)立足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模式
针对“旅游学概论”课程的特点和学生需求,在课程建设中应重点关注三个问题。1.厘清专业认知,激发专业热情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第一志愿率普遍偏低,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学什么、将来干什么感到困惑。“旅游学概论”作为首门专业基础课,肩负着重要使命。课程教学应由各模块教学内容谈及学科整体知识架构,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专业认知体系。课程教学中关注社会热点,分析旅游现象,让学生逐步领略到旅游学科的魅力和旅游业实际工作的乐趣和意义,激发专业热情。2.提升理论深度,培养理性思维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一直存在讲授技能知识多,讲授理论知识少,教学内容较琐碎、分散、浅显的问题。“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应注重旅游学理论知识的梳理和对前沿理论深入浅出的传授,不断调整知识结构与教学内容,确保课程学习的“高阶性”与“创新性”。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资料收集、文献分析、系统阐述和小论文撰写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逻辑思维,具有较为清晰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加强师生互动,实现课堂翻转为解决教师课堂满堂灌,学生成为“低头一族”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在每节课中增设提问、分析和讨论环节,学生思路必须跟着老师走,课堂学习节奏快、动脑多,学生主导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现了课程的“挑战度”。
(三)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课程设计
在“旅游学概论”的课程建设中,应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课程设计,具体包括:(1)更新教学理念,激发创新意识。在“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创建线上线下互动、启发讨论结合的教学模式,坚持问题发掘和科学增负,培育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2)解读社会需求,重构协同育人。立足市场,面向行业,既突出理论教学,又注重实践应用,既强调知识灌输,也重视能力培育,在“立德树人”的指导下重塑协同育人机制。(3)紧扣时代脉搏,关注旅游热点。为让学生获得对旅游业发展的思考,增设大量具有时代意义的旅游发展主题内容。(4)凝聚集体智慧,打造高质课程。课程组集体备课,共同研讨教案、电子课件,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课后作业,并通过学习通APP构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反馈平台,努力打造高质量课程。
参考文献:
[1]谭诤,王欣欣.高校课堂教学学生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J].现代教育科学,2016,(5):101-107.
[2]金明,刘一弦,王媛,李云鹰,魏雪梅,郑娟.护理本科全程教学学生满意度现状调查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6):1762-1767.
[3]胡文静.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优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
Voc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Situation and Causes Research
WANG Yichen
(He'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Zhengzhou, He'nan 451450)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the main channel of University ideologic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combine to carry out a lo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s ow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eaching practice innovation, its effect has been recognized by students,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achieved, and analyze causes of the problem, is intended to explore the direction of improvement.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practice education
1 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状况
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文件对实践育人工作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实践活动探索。为了调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在河南省范围内选择牟、郑州、开封等地的七所高职院校开展问卷调查。
1.1 总体状况良好,主流积极健康向上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我省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状况总体状况良好,主流积极健康。
(1)对学校思政课实践活动开展状况总体评价较好。在对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状况调查中,学生对思政课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上能够持认同的态度,如在问卷的第1题关于学校思想课老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的题的调查中,有59.35%和67.93%的学生选择了思政课教师的讲课经常会有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能够经常举办一些讨论、辩论、专题讲座和视频教学等活动。在问卷第8题学校经常举办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的选择中,有76.96%和58.15%的学生选择了学校能够开展各类社团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
(2)学生对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及意义有积极的认识。在对学生参与意愿和对参与思想课实践活动和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意义的调查中,学生的参与意愿比较强烈,对参与实践活动的意义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在问卷第2题对你最喜欢的思政课教学方式一题的调查中,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方式仍然是讨论、辩论、情景剧、多媒体等多样化教学方式的结合,这一数据占73.15%。在问卷第7题对实践育人重要性认识的调查中,学生在总体上表现出比较高的评价和认知,有60.43%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有54.02%的学生选择在利将课堂所学政治理论内化了学生的政治信仰和行为习惯等。
(3)学生能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参与范围较广,人数比较多。在对学生具体参与行为的调查中,学生表现积极的参与意识与参与表现,如在问卷第11题对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次数的调查中,多数学生参加过不同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有20.22%的学生参加过一次校园文化活动,有29.46%的学生参加过两次以上,有24.57%的学生参加过三次以上,25.22%学生参加过四次以上。在问卷第16题对你有参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活动的经历一问的调查中,有59.35%的学生选择有参加过此类活动的经历。
(4)学生对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给予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在对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调查中,学生多数认为,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如问卷的第3题你认为学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调查中,被调查学生中有76%的人认为教学效果“非常好”或“好”。在问卷第12题对你们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否能够实现覆盖大学生学生一题的调查中,有19.57%的学生选择所有学生都可以参加,有29.46%的学生选择想参加的同学都可以参加,这说明现阶段,各个学校组织活动的数量和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1.2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大多限于课堂内进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仍然在课堂内进行,教师采用传统的片面、单向灌输的方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问卷第5题问及你所在学校思政课是否经常进行实践育人教学活动一题的调查中,有39.02%的学生选择不经常进行,有33.80%的学生选择偶尔进行,有12.93%的学生选择从不进行,这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实践教学无疑为提升思政课教学开拓新的思路和提高的空间。
(2)思政课实践教学没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思政课实践育人中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优质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塑造学生高尚道德人格、提升学生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课题组在关于校园文化开展状况的调查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如问卷第13题中对你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的调查中发现,有30.43%的学生选择活动品位不高,有64.46%的学生选择场地、设备、管理、经费等方面存在问题。在问卷第14题对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是否新颖、富有创意和特色鲜明的调查中,有39.02%的学生选择没有什么特色,有18.70%的学生选择内容陈旧,年年如此,这说明当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政课的教学结合不够密切,校园文化活动没有充分发挥其涵育文明、提升精神、陶冶情操等方面的实践育人功能。
(3)校外实践活动开展不充分,实践育人效果不佳。社区服务、暑期社会实践及考察活动、社会调查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从校内向校外的拓展与延伸,当前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在问卷第16题对学生是否有过社区服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的调查中,有41.63%的学生选择未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在问卷第19题你认为当前你们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调查中,有41.30%的学生选择活动开展经常性不够,有38.15%的学生选择活动目的性、针对性不强,这说明,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活动没有能够将活动内容、形式、育人目标、实施办法等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专业特点和需求、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结合起来,导致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缺乏专业特色、区域特色和行业特色。
(4)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的思政教育开展不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适合高职院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如果校企合作中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利于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的实现,也容易培养出有才无德的危险人才。在调查中问卷第26题中对你所在用人单位是否开展过对实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时,有64.02%的学生选择偶尔开展过,有13.15%的学生选择从未开展过。在问卷第27题中对你认为用人单位是否有必要对实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时,而多数学生认为实习单位有必要开展此类教育。
校企合作中,学校希望企业承担起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但是目前大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感不足、追求利润为第一要务,不愿意主动承担这项责任。
2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育人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教育理念的偏差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性和阶级性,把思想政治教育教条化、绝对化、标准化,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发展的多样性要求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陷入了固定的教学模式之中,在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也仅仅是一种形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够实现自我丰富、自我发展和自我创新。
在学生层面,受当前教育的功利化影响,把顺利找一份理想的工作作为称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在这一功利化心态的驱使下,多数学生认为学好专业课、掌握1~2门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更为重要,在学习中偏重热门专业和热门课程的学习,把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之中,而对于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和有助于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应有的热情,认为思政课是可有可无的课程,缺乏学习兴趣。
2.2 学校领导重视不够,缺乏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各项保障措施
高职院校的领导都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把主要财力、物力都用在专业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教材与课程建设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更多停留在口头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方面提供的支持非常有限,没有能够制定具体的实践课教材、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和考试考核具体措施,还存在着压缩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和减少思政课教师外出考察和实践学习的机会。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难以为继。
2.3 企业用人导向的功利化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活动开展不足
关键词:云班课;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的核心基础课程,是一门旨在让学生掌握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规律,进而引导学生在遵循儿童心理成长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科学适合地教育,进而更好地帮助儿童实现身心健康成长;此外,本课程还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开设———《幼儿行为观察》、《学前儿童保育学》以及五大领域课程———提供心理学依据。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在课程的培养目标制订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学生甚至教师本身均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也就是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不仅讲述着学前儿童的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更是强调人的价值、感受、尊严,追求个体身心的和谐美好,推崇人的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创造性和生活的多样丰富化,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培养具有教育科学理论基础、现代教育素养、崇高职业道德的新时代幼儿教师[1],这和课程思政中“立德树人”的目标具有强烈的内在一致性,而在“立德树人”目标践行的过程中,“立何种德”、“树何种人”更是作为教育者应反复思考的问题,在“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上,必须坚持因时而定、因时而动、因势而行。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一方面要根据逻辑知识体系选择适时的内容,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特点的学生选择适合的教学法和学习法,紧抓这两点,对学前教育专业而言,既对培养高素质幼教人才有着深远的意义,又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更好地推进其自身的课程改革进程。
1基于“云班课+SPOC”的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1.1“云班课+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提出
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就是注重“教”与“学”两者的创新与平衡。教,兼顾知识的传输性和教师的主导基于“云班课+SPOC”的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为例黄一雯(西安培华学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西安710125)性;学,兼顾知识的掌握性、实践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很容易陷入教师死板主动教、学生刻板被动学,教学的过程不是一个双向灵活的过程,但同时,这样的教育模式完全受制于物理空间的环境。随着新技术融入教育领域程度的加深,各种新式的教育观、灵活新奇的教学法,诸如PBL项目式教学法、CBL案例式教学法、TBL团队式教学法等,都逐渐为传统的教学过程注入新的活力与可能性,尤其是从2020年以来不断反复的疫情形势,无法很好地保证教师和学生稳定不变的院校教育环境,这些大的时代背景因素,都对原始的院校教育产生极大的冲击。而混合式的教学模式为走出传统教育的困境提供了一条可实践的新路径,既增强“教”的灵活性与趣味性,又尊重“学”的个性化与自主性,通过混合不同的学习活动、学习方式、学习环境,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更加适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进而达到更进一步深层学习的目标,实现“教”与“学”的双向发展与延伸[2]。对教师而言,充实了教育过程的内容形式、提高了课程本身的趣味性和吸引性,极大增强自身所带课程的自豪感;对学生而言,角色的转变激发了更多自身的参与度与主动性,学生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切切实实的成就感,极大地促进自我效能感的生成和提高;同时,灵活的评价形式,也打破了“唯期末分数”的死律,让部分学困生也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不忽视、不放弃每个学生的教育成长。云班课是一种开展课堂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及时反馈的学习服务平台,在云班课中,教师可完全掌握整个教学过程———根据课堂的实施进度和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相对应活动,充实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而学生可通过平台上的资源,了解教师开展课堂的活动顺序,调整自己的学习速率和时间分配,实现师生学习步调的一致性和互动高效率,进而提升教学全过程的最终质量。SmallPrivateOnlineCourse简称SPOC,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是一种结合课堂教学和在线教学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是以MOOC为基础的改造与重构[3],只针对小范围的指定学生,利用在线资源、在线学习、在线指导等功能弱化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即保留传统课堂的可控性和有序性,又融合网络教学的多样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切实发挥专业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云班课+SPOC”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将教育教学过程分成两大部分组成:一是线上课堂,侧重基础理论知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二是线下课堂,侧重师生、生生的探究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帮助学生梳理内容框架,搭建系统化的知识网络[4]。通过这两种方式,在本门课程中,能更好地实现教育成效的最大化,即促使学生感受到根据心理规律进行学前教育的有效性、幼教工作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加深明确岗位价值所在,激发学生爱岗敬业的责任感,追求卓越的使命感,勇于担当的荣誉感,这本身就与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目标相一致。
1.2“云班课+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1.2.1课前学习———知识导入“云班课+SPOC”可有效拓展知识讲授过程中的时空空间且不失其自身的系统性和逻辑结构。利用云班课这一平台能为学生提供云端的学习环境,并能有效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不再拘泥于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不受地域与环境的限制,充分享受自主安排学习的乐趣[5];同时,教师将SPOC资源———视频、文本、图片、音频、任务活动等———上传至云班课,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求,更具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源进行课前学习,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符合自己志趣的教育,促进教育的公平,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6]。以第一章第二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关联理论为例,这部分知识相对而言更加枯燥难懂,学生很容易因为被动接受而丧失学习的兴趣降低其动机。因此在课前,教师将SPOC资源上传至云班课,其中包括也不仅限于TDE演讲(例;马丁·赛利格曼:谈论积极心理学等)、超级育儿师片段、抖音B站等短视频、动画片选段(《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小猪佩奇》等)、幼儿园活动实录等视频资源,还有幼儿行为观察记录表、绘本童话书(《大卫不可以》、《小小的事》等)、课件、文献阅读等文本资源,并根据某一理论如弗洛伊德对人心理发展划分的五阶段,可分小组,可分个人,创设相对应的活动任务,学生可将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或困难反馈到云班课的头脑风暴中,教师可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解决一些基础简单的理论性问题,对一些现实案例难以分析和理解的,教师可将其收集汇总,引导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因此,在课前学习这一环节中,师生最主要处理的教学问题就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导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课中教学任务的选择和组织,及时调整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中教学的效率;1.2.2课中教学———知识内化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课堂的参与度,同时基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的原则,在课中教学中,分为两个阶段:学生分享报告讨论和教师讲授。首先,教师将学生课前学习的疑惑根据不同的案例背景汇总整合成小项目,由各个小组依次对这些项目问题进行观点分享与汇报,在汇报结束后,教师通过云班课平台中随机选人的方式,选择不同的学生进行生生间的简单点评和打分,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和成绩最后的评定。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时间的分配和难、易度的把控,时间尽量控制在二十分钟左右,不可给学生增加过大的心理压力、控制查阅资料的数量和复杂度。接下来,教师结合大家的汇报,重点讲解相关知识点,梳理点与点之间的逻辑相关性,最终与学生一起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网,最后再回归到一开始的项目问题或者课前的案例视频中,与学生一起进行深度剖析,搭起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桥梁,让理论知识真正的服务于现实生活,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升指导实践的能力,帮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指导于生活”的理念,即学有所用,学有所意;1.2.3课后学习———知识外化经过前阶段的学习,学生目前已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并形成属于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因此在课后,教师应侧重对学生实践内容分析评价和实操能力的培养。在云班课平台中,学生应完成少量的测试题,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理解。教师还会在平台中适量的SPOC资源———课外课程、视频分析、难度较高的小组作业等,拓展延伸学生掌握的能力,并在结束后进行本节课的反思与总结,最终实现实践案例———理论知识———实践案例的学习历程,加深深层学习的水平和效率,进而促进自身能力的深层次提升。总的来说,就是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要求和人才培养方向,遵循学前教育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具体工作任务中对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素养的要求,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并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教学目标为牵引,改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载体、深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评估。这就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一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基本思路,以此延伸至学前教育基础理论课程群的课程思政改革。
2关于“云班课+SPOC”的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2.1教师优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人文素养以及专业化发展水平等都会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最终效果。因此,教师要全方位、多角度、多思路的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实现专业化发展的水平。第一,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提升思政素养。关注时事热点,提高思政意识;与时俱进,夯实思政知识;积极参与党团活动,实时接收最新的政治理论熏陶;树立课程思政的教学新观念,提高思政敏感度,提升捕捉思政点的精准度;第二,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在课堂之外的时间中,大量汲取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修炼自己的教学能力,高效利用好课堂这块教育主阵地,根据课程属性,按照学前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梳理教学内容和知识点,从中找出“专业教育”与“思政元素”的切入点、融合面,促进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元素的完美调和,最终构建以“生命观、价值观教育”贯穿始终的教学体系。
2.2重塑课程结构,完善课程思政内容
挖掘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是实施“课程思政”理念的先决条件。有效的开发这些思政元素,并将其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讲授知识与三全育人双目标。有助于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找到正确方向。第一,强化职业信念教育。通过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成长规律,使学生感悟到学前期受到适时引导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学生对幼教事业的热爱与追求;第二,加深职业道德教育。促使学生思考如何构建健康心理的同时,引发学生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思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具有爱心、耐心和热心的新时代幼儿教师群体;第三,内嵌价值观教育。塑造学生正确的教育观与儿童观。例如,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当幼儿因为挑食而产生强烈消极情绪时,作为教师或家长你该怎么办”来进行主题讨论,亦可根据一些社会热点新闻:虐童事件、高学历保育员、三胎政策等,以辩论赛的形式分成正方和反方对事件进行分析,这种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不仅使学生学到相关具体的解决方案,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的思考,树立职业意识与职业责任,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切实发挥专业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2.3多维度评价,明确课程的测评方式
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在教学中,整合知识、能力和情感三大目标,理清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关系,进而构建“知识、能力、情感”三维评价模式。由于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判定标准并无统一且具有极强的隐匿性和滞后性,因此,评价的方式应更加多维度、多角度进行[7]。在云班课这一平台中,设置不同的活动形式———单元测试、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轻直播等,同时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师生互评、匿名网络评价等;此外,形式多元的SPOC资源,评价本身的尺度也有极大的灵活多变。在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测评中,重点关注个人维度的全面性(脑体协调)、发展性(可持续性)、积极性(生命活力)、乐观性和进取性(自信、自强)等,关系维度的和谐性、合作性、共享性、服务与奉献性等,实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和多元分配,进而达到较高的教学满意度,最大程度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紧密相连,发挥好本门课程的育人功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在专业和思想两维度的高质量提升。
3小结
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民族素质,而这一目的实现的前提一定是以课程、以学生、以教师为子集的提升,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其学习的内驱力和创造性思维,为整个课程改革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证。《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既是学生入门就要掌握的课程能力,也是为其日后学习生涯甚至是职业道路的横、纵向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丰富教学方式,采用“云班课+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线上+线下”的双过程中,在灵活管理和趣味学习的历程中,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整个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中悟、悟中学,紧抓思维和思想又好、又快地发展,最终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学俭,杨昌华.立德树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身之本[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1):54-62+2.
[2]谭椿凡.面向深度学习的信息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D].牡丹江师范学院,2021:9-10.
[3]秦波,杨建.探索课程建设中的SPOC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21(03):32-37.
[4]刘永红,段丽君,李慧慧,陆冬莲,成协设,王运.SPOC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以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例[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42(20):35-40.
[5]郭牧.基于蓝墨云班课的SPOC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D].河北师范大学,2019:33-38.
[6]孔祥宇.“后慕课时代”的SPOC教学模式[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36(05):95-104+114+119-120.
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反思的基础上,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设置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构建以培养学生积极品质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实践以积极体验为核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以达到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名称历经“健康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心理卫生和咨询”、“心理卫生与健康”等变化,直至近十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名称才广为接受。201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开始走向规范化建设道路。经过近30年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卓有成效,全国普通高校大多开设相关课程,呈现出一条从单一到多样,从任选到必修的发展趋势。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主要有三种实践模式:一是学科模式,以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内容作为设计课程体系的主线,注重传授系统与完整的心理学知识;二是经验模式,采取心理训练、活动、实践等形式,旨在让学生获得经验和体验;三是问题模式,注重心理辅导与咨询,从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入手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无论何种模式,以知识本位为核心的课程设计思想依旧占主导,过分突出学科理论体系,忽视人文精神的传递与文化素养的陶冶,没有把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完美发展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一、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新设课程,起步较晚,经验不足,没有太多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因而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学目标上,以“问题矫治”为导向“,成长发展”不够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依据教育的三项历史使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置一般分为三级:一级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预防与发展为主,注重开发潜能和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二级目标面向心理问题学生,解决问题为主,注重心理咨询与疏导,消除心理症状;三级目标面向心理障碍和疾病学生,以心理治疗为主,注重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矫治[1]。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受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影响,在教学目标上没有契合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精神,过于偏重二、三级目标,忽视一级目标,导致过分关注学生心理问题与障碍矫治,忽视了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偏离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预防与发展为主,促进全体学生成长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教学内容上,以“理论”为主,“实践”不足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以“学科取向”为主,知识本位的课程思想严重,过分强调讲授心理学理论知识,在内容编排上呈现重症状诊断,轻预防,重障碍,轻发展的特点,凸显出过于理论化、专业化、系统化的专业心理学教学的特点。这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设置未能紧贴学生实际需要,解决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违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互动”不突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性质决定着其是一门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所开设的课程均是大班教学,教师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缺少课堂互动,更缺少教学实践活动,导致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冷眼旁观,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教学效果较差,学生的心理素质未能有效提升与培养。
二、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教授首发,旨在倡导用一种积极的态度解释各种心理现象,致力于研究人类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支柱是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其中积极情绪体验是核心,积极体验中又以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最多、成果最丰富,在整体上形成了“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的理论体系。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心理学研究的关注点应该从单纯的问题取向转移到人类正向品质的研究与培养,通过挖掘人类自身拥有的潜能和力量来达到积极预防和积极治疗的目的,这与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取向不同。1958年,学者Jahoda率先在反思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积极心理健康的科学概念[2];Cowen更进一步主张“健康应该是积极特征的存在程度,而不仅仅是疾病的缺乏”[3]。由此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主观幸福感等积极指标正式融入心理健康的诊断治疗体系,促使人们对心理健康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我国学者孟万金教授也认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应主张开发心理潜能、降低负性情绪,提升主观幸福感,从而预防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4]。可见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意识、一种理念、一种新的思潮已经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成为引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路径分析
(一)设置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智慧、感恩、乐观、美德、幸福”等积极因素被积极心理学认为是人类所固有的特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这些积极的特质被培育与强化,那么与其相对的消极的特质就会改变与消退[5]。因此,要想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品质和力量,必须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目标,协调发展、预防、干预三者之间的关系,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由关注学生的消极方面转向积极方面即可。在具体的目标设置上,大学身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健康、和谐、幸福的价值核心理念,关注和培养学生的优势心理品质和正向积极的力量,在协调心理问题解决与积极品质培养的基础上,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人格特质的健全、心理潜能的开发。
(二)构建以培养学生积极品质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丰富了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扩大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我国学者孟万金教授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提出了诸如增强主观幸福感、开发心理潜能、改善学习能力、完善积极人格等14项学校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5]。概括起来涵盖三层含义:一是增加积极情绪体验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其中最关键、最根本的就是增强其主观幸福感,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融入“幸福课程”;二是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必须塑造积极的人格,彼得森和赛里格曼提出了6种美德和24种积极人格特质[6],为开展大学生人格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三是创建积极的教学环境,增加积极体验,塑造积极人格离不开营造积极环境,一个良好而积极的教学环境是增加大学生积极体验、塑造积极人格的必要条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实践以积极体验为核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深入心灵的课程,它的开设不仅要让学生入脑,更要让学生入心,只有学生用心、用脑、用感情去实践与体验这门课,才能更好地领悟与体会,才能内化与升华。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应该遵循“以突出学生主体为中心、以创设故事情境为中介、以凝聚成功经验为起点、以提升积极体验为核心、以合作共赢为主线”的原则,通过课堂互动、团体活动、角色扮演、多元艺术表演等手段,形成自觉自愿的自我教育的氛围,培养学生用积极的角度去看待,用乐观的心态去体会,增强他们的心理免疫力和对不健康心理的抵抗力,达到预防心理问题,提升心理素质的目的。
作者:宋传颖 单位: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4.
[4]葛莹莹.积极心理学视阈下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J].科教文汇,2015,309(3):132.
[5]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