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务业的五大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9)04-0030-05 收稿日期:2009-01-01
一、引言
以来,伴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崛起和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的完成,现代物流、会展、信息、商务等新兴生产业快速崛起,使广州市服务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总量规模及产业比重不断迈上新台阶。2007年末,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317万人,占全社会就业比重的47.9%。2008年,广州市实现生产总值(GDP)8215,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3%。三次产业结构为2.04:38.94:59.02。其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167.72亿元、3198.96亿元和4849.13亿元,分别增长1.8%、10.9%和13.6%,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3%、35.1%和64.6%,第三产业拉动全市经济增长7.9个百分点,是广州市经济增长的主动力。2004-2008年间,广州服务业比重大致稳定在57%左右的水平上。依据世界经济论坛所界定的标准,广州已站在“服务经济”的门槛上。
二、文献综述
我国最早的“现代服务业”概念出现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十五大报告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产业结构转换特征,认为这个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十五大报告通过引入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将农业和服务业各自一分为二,进一步描述了工业化时期就业人口结构的演变特征。
朱晓青、林萍(2004)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传统服务业的对称,与传统服务业相比。它具有高技术性、知识性、新兴性三大基本属性。韩云(2005)认为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有三个重要的特征:即高人力资本含量,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常修泽(2005)将现代服务业内涵界定为两个方面:一是“新崛起”的服务业,二是传统服务业中改造提升后的那部分服务业。杨翠兰(2005)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与传统服务业相对而言的,是指以生产为主的服务业形态,即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金融保险业、不动产业(即房地产业)、信息咨询服务、科技开发、技术服务、商务服务、教育培训等行业。刘志彪(2005)认为现代服务业是那些依靠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服务的部门,如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技术与网络通讯服务、教育培训与卫生保健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以及一部分被新技术改造过的传统服务等。荣晓华(2006)提出现代服务业又称新兴第三产业,一般包括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房地产及社区服务业等。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潘海岚(2007)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与传统服务业相对应的,是一种现代化、信息化意义上的服务业。它既包括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型服务业,如网络通信、数字影视、网络传媒、IT信息服务、现代物流、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也包括以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的传统服务业如通信业、信息咨询、金融服务业等。
现行的统计中,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没有分类统计。本文结合广州市的发展实际,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九大行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然后根据这九大行业的相关数据对广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总结其存在问题,最后对其存在问题提出建议。
三、广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据广州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07年广州现代服务业中,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的产值共占了现代服务业的72.86%。
(一)产业规模
1 总量
广州服务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至2008年广州第三产业总产值已达4849.1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9.02%。现代服务业产值逐年上升,在2007年达2202.94亿元。占第三产业的54.09%,占地区总产值的31.24%(如表1)。信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总比重的39.41%,有力地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其中房地产业的贡献最大,占第三产业总比重的12.22%:同时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489.22亿元,增长14.8%。
2 就业规模
2003年广州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口62.83万人,至2007年增加41万人,并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是32.73%(如表2)。2007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17.50万人,增长10.5%。联系表1,我们可以看到,2007年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数量近三分之一的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创造出了50%以上的产值。可见,现代服务业的高附加值特征。
(二)产业结构
1 各产业部门产值比重
广州现代服务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产值绝对值均呈上升趋势(表3)。2004-2007年产值均居于前四位的分别是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金融业。近几年来,各产业部门占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均比较平稳,没有出现较大的波动。如租赁和商业服务保持在21%;教育保持在10%;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业保持在5.6%;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保持在5.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保持在4.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保持在2%。而房地产业的比重在2005年有所上升,接近23%,然后趋于平稳;信息服务业则在2005开始逐步下降,从15.91%下降至2007年的13.73%:金融业在2007年呈现出上升态势,达到15.51%。可见,以物流、金融、信息等为代表的现代化服务业加速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广州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
2 就业人口分布
从图1,我们可以看到2007年广州市现代服务业的就业情况。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教育、信息服务业及房地产业共吸纳现代服务业中就业人口的58.9%。可见,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很强,金融业、房地产业就业人口仅占现代服务业就业总人数的18%,但它们却产生了现代服务业产值的38.12%,体现了现代服务业高附加值的特征。
3 营业利润率
根据广州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我们可以获知2004年广州现代服务业各行业的营业利润率(如图2)。广州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7%)、房地产业(23%)和信息服务业(18%)占有绝对优势地位。这三大产业外加金融业的营业利润率共占现代服务业营业利润额的96%。所以,广州市应该加大对这四大现代化服务业的投入力度。
4 固定资产投资
广州市用于现代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2006-2008年分别占现代服务业固定资产总额的64,13%、66.86%和67.06%,而且呈现递增的趋势。其次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分别占了16.95%、16.91%、16.19%。值得关注的是,在2004-2008年间,教育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逐年下降,从2004年13.16%下降至2008年的4.13%,降幅超过50%。广州现代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保持在75%左右。
(三)空间布局
根据广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求,“十一五”期间,广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布局思路是充分发挥区位比较优势,错位发展与协调发展相结合,重点打造集聚区。梯级推进协同层,积极培育增长极,大力构筑辐射网。以珠江新城等广州城市中央商务区为高端服务业集聚区,以中心城区作为内圈、环城高速公路以内为中圈、环城高速公路以外为外圈的服务业梯级圈层,以广州港南沙港区、白云国际机场、广州铁路新客站和地铁沿线为新的增长极,以广州科学城、广州大学城、白云新城、广州新城和花地新城为新的辐射源,构建“一区集聚、三圈协同、四极带动、五城辐射”的现代服务业区域发展新格局。通过高标准规划建设广州科学城、天河软件园和广州国际生物岛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合理配置产业资源,强化产业集聚效应。广州市是华南最大中心城市,独特的区位优势、完善的交通体系和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使广州对国内外资源和形成了强大的集聚辐射力。与此同时,在原市区发展高层次的生活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房地产、信息、金融、保险、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文化、广播影视等行业。两个新市区(番禺和花都)则是生活服务业与生产服务业并举,重点发展旅游、房地产、批发市场、物流、仓储、运输等行业。两个县级市(从化和增城)主要发展生产业,包括批发市场、物流、仓储、运输等行业。努力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与人口分布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产业空间布局。
四、广州发展现代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增速缓慢
尽管2004年至2007年间,广州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在GDP的比重逐年升高,由2004年占GDP的28.61%升高到2007年的31.24%,这表明广州市的现代服务业已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但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占该国GDP的比例一般在60%-70%之间,美国、加拿大已达到74%,一些现代大都市的服务业一般要达到80%。可见,广州现代服务业增加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发展远远滞后。同时,增加值在四年的比较期间只增长了2.6%,增长速度非常有限。
(二)现代服务业不同行业间发展不平衡,投资比例失调
近四年间,服务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2.5%,其中信息服务业与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低于服务业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1.13%和10.21%。其他行业的年均增长速度均高于服务业,而增长幅度较大的行业有金融业、水利与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分别为18.22%,17.09%,16.75%,因此各行业间发展不平衡。此外,用于现代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2008达到67.06%,其次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16.19%。远远低于房地产的水平。但对教育的投资偏低。并且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却逐年下降,2008年只占4.13%。
(三)现代服务业人才匮乏
现代服务业中的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如金融业、信息服务业、教育、科研技术服务业、卫生、文化等的从业人员接受教育的程度比较高。与国际大都市相比,广州高端服务人才供应不足,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这是广州现代服务业的一个瓶颈。
(四)现代服务业领域还比较狭小,质量不高。竞争力差
许多现代服务业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经验还不够,政府的统一规划也正在逐步的完善中,因此这些领域还不适应经济一体化、竞争全球化的格局,服务品种少,服务成本高,服务水平低,还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同时,像金融、保险、证券等行业,由于过去政府垄断,和国际同类跨国集团相比,无论实力还是竞争力都还有很大差距。所以,现代服务业总体上技术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
五、广州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策略
围绕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总体目标,广州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市场化、规范化、现代化为方向,实现集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的全面提升,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十一五”期间,预期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9%,服务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0%以上。广州市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是加快发展金融、物流、会展、中介等生产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文化、公共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巩固提升商贸、旅游、房地产等优势服务业。2010年第16届亚运会将会在广州召开,届时除了体育产业本身,亚运会还将带动广州现代服务业包括工程建筑、金融、物流、教育、旅游等方面的蓬勃发展。
(一)加大政府对现代服务业的投入力度
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政府要加大对有关行业或重大工程的投资,有计划地发展各个行业。制定灵活弹性的产业扶持政策:同时还要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多渠道增加对现代服务业的投入,优化招商引资的质量,以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二)加强区域合作。共同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广州应该深化与香港的合作,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优势互补,全方位吸引香港企业进入广州现代服务业领域。积极落实CEPA的服务贸易与投资便利化进程,形成服务业基础配套设施和提高管理水平。要吸收和借鉴香港发展服务业的先进经验,促进生产与消费的协调发展,突出在金融、旅游、商业、餐饮、酒店、房地产等领域的合作。另外,广州还要加强与周边省市的互助合作,形成强劲的基础配套设施和资源资金后盾。共同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三)加强培养和引进现代服务业所需要的人才
目前,广州缺乏国际服务贸易方面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所以要加快专业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工作。在现代服务业企业内部建立人力资本自我积累机制和多渠道竞争的人才培养机制。另外,还可以结合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把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列入广州地方高等院校和社会各种培训机构的教学计划;大力引进国内外现代服务业方面有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以此提高广州现代服务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四)加快现有服务业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钻石模型;竞争优势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最早出现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十五大报告概
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产业结构转换特征,认为这个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十五大报告通过引入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将农业和服务业各自一分为二,进一步描述了工业化时期就业人口结构的演变特征。此后,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十六大、十七大报告又不同程度地提出了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主要包括增加值和就业人口)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水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理论界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准确概念和范围仍然没有取得一致的认识。
一、现代服务业概念的界定
对于现代服务业的界定,朱晓青、林萍认为现代服业是传统服务业的对称,与传统服务相比。它具有高技术性、知识性、新性三大基本属性。庞毅、宋冬英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依托电子信息和其他新高技术,以及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刘志彪认为现代服务业是那些依靠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服务的部门,如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技术与网络通讯服务、教育培训与卫生保健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以及一部分被新技术改造过的传统服务等。顾乃华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当前那些能够向其他行业释放出较强外溢效应,从而有利于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的服务行业的集合体。在世界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拓深的背景下,现代服务业最本质功能不是提高服务业的增加值,而是通过产业关联效应,提高整个地区经济的竞争力。由以上定义可以归纳出:现代服务业的现代性,即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发达阶段的产物,和传统服务业相对,是新兴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高新技术性,尽管现代服务业是属于服务业的范畴,但它的服务过程和服务活动是依靠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通讯技术而进行的;现代服务业的知识密集性,和传统服务业不同,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提供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供专业性的服务,具有较高的知识含量,是知识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动态性,现代服务业是一个产业发展演进中提出的概念,其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现代服务业的生产性,作为服务业,既包括为企业等提供的中间服务的生产业,也包括为居民提供的最终服务,但是专业性的生产业无疑在现代服务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波特“钻石”模型及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启示
(一)钻石模型
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最直接相关的战略模型乃是波特的“钻石”模型。波特将产业竞争力置于企业、产业和国家这3个主体的互动过程中进行分析,认为特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取决于如下4个因素:生产要素条件――要素条件涉及国家或地区在该行业发展中所投入的各种要素,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基础设施等;需求条件――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不仅为企业的投资和创新提供初始的动力,而且促使企业对投资和创新进行动态调整,包括需求结构、消费者的行为特点等;相关及辅助产业的状况――产业竞争力不仅取决于该产业的企业,而且同其相关及辅助产业的状况有密切关系;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企业经营的得失常常可追溯到企业的经营战略。在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中,竞争对手最为重要,竞争为产业的高级化和创新提供了推动力。竞争对手在地域上的集中又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了适宜的组织环境。由上述4项关键要素形成的“钻石”模型,关系到一个区域的产业能否成功。而且“钻石”模型中任何一项因素的效果必然影响到另一项的状态。拥有“钻石”模型的每一项因素并等于不必然拥有竞争优势,只有将这些因素形成自我强化、自我发展的系统,才是真正的竞争优势。
(二)我国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四大影响因素发展状况
波特模型中的要素条件不仅包括传统的资源因素,还包括人才、资本、科学技术、基础设施等依赖于个人、企业和政府行为的高级要素。其竞争优势表现在将自然资源、教育、基础设施等基本条件转换成特殊优势的能力。当今服务业的竞争受自然资源等初级要素的影响越来越小,相反,对知识、人才、通讯手段等高级要素的依赖性却越来越大。在人才、知识技术方面,我国服务业人力资源等初级要素较充裕,但整体来看,我国各服务行业普遍缺乏高素质资本、管理、技术等高级资源要素。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具备相对成熟的教育体系、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机制,构建起现代化的人才高地。目前,我国多数地区,无论从人才总量上还是结构上与现代服务业发达的先进国家比都有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缺乏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优秀团队和领军人物。在基础设施方面,要想发展现代服务业,就需要有先进、发达的金融和物流业作基础,这样才能形成现代服务业必不可少的集群联动发展态势。就我国的运输、物流业的发展来看,其服务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费用仍存在进一步降低的空间,在很好满足整个国家发展的需要方面存在欠缺。
波特模型强调国内需求对竞争优势获取所起的推动作用。对于服务业来说,需求不足就会抑制企业竞争,从而影响其规模经济的实现。目前,我国现代服务业绝大部分仍处于幼稚期,其面临的国内市场是不成熟的,许多服务行业的发展还远远没有达到规模经济的水平。由于生产成本较高,服务提供价格也较高,影响了这些服务行业竞争优势的获取,大大提高了其他行业获得信息的成本。同时城市是消费的主要载体和流动中枢,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也使得需求不足。
服务业是一个大的关联行业群。服务业对其他行业以及各服务业间具有极强的相关作用,某一行业的发展或滞后会促进或制约其他行业的发展。各服务业之间也具有较强的相关作用。波特理论认为,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发展水平对区域竞争优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相关产业间合作的紧密程度、相关产业企业密集度、产业集群环境和产业服务环境。目前,我国服务业在这几个方面都存在不足。因此,要协调好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关系。一方面,制造业的发展会拉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注意到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越来越紧密的相互融合的国际趋势,使得产业经济活动中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附加价值提高,加工制造环节附加值比重下降。因此,我国在着力打造国际制造业中心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产业组织和生产经营方式,加速产业升级步伐。同时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波特认为,决定每个行业的竞争力的因素之一就是如何组织、创立和管理公司以及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整体而言,我国服务业组织化程度较低、规模效益不高,服务企业在组织规模尤其是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际化的公司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从市场竞争程度来看,众多服务业领域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市场配置的基础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且市场规范化程度低,竞争秩序混乱,企业信用度差。市场的无序竞争和企业信用的缺失抑制了相当一部分消费需求,也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加之现代服务业中的一些行业中存在政策性进入壁垒和垄断现象,这种垄断性质的市场结构导致了服务供给质量差、价格高、抑制了需求,同时严格的进入限制使得不少现代服务业的经营主体投资渠道单一,竞争能力差,经营效益不佳。
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路
波特认为,在钻石体系中,每个因素最终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他因素的表现,任何一个方面出问题,都会限制整个产业进步与升级的潜力。从波特的“钻石”模型来看,想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就要做好如下两点:一是在详尽分析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特点的基础上,识别出最具有发展比较优势的现代服务业。二是创造条件弥补上述四方面因素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使四因素能协调地发挥功能。
要想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应以政府为引导、需求为导向、产业为主体,通过模式创新带动服务业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服务模式的升级;深入展开现代服务业理论体系与工程实验研究,支持自主的技术和产业创新,构建我们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技术标准和规范;坚持自主创新,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现代服务业帮助第一、二产业的提升和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就业人口的重大转移和社会物质能源的显著节约做出重大贡献。通过政、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技术与服务龙头企业,促进国家创新服务体系的形成,推动现代服务业商务链的建立和传统服务业的提升。
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全面改造将为我国农业、工业制造业、建筑业等传统产业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机遇。我国应切实利用世界经济全面服务业化的趋势与机遇,促进现代服务业对传统要素的改造与更新,提供有利的制度环境与政策措施,利用我国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以及在新经济中的“后发优势”等有利条件,加快形成和发展生产业、研究业与消费业,利用服务经济改造传统经济,促进我国早日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形成并保持我国在21世纪的“国家竞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晓青,林萍.北京现代服务业的界定与发展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4).
2、庞毅,宋冬英.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0).
3、刘志彪.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决定因素与政策[J].江苏社会科学,2005(6).
4、顾乃华.对现代服务业基本内涵与发展政策的几点思考[J].学习与探索,2007(3).
关键词:产业结构 资源消耗 自然资源 社会资源
一、引言
据现代经济发展的历程显示,如今产业结构已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状态指标,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不仅体现为生产总值的增长,还必然伴随产业结构的优化。而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引起资源的变化,进而会对资源消耗产生影响。
本文通过对产业结构和资源的分类可以得出,产业结构中三产业的变化会引起资源的变化,其对应如下:第一产业主要引起自然资源的变化,第二产业会引起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变化,第三产业主要引起社会资源的变化。
二、泉州产业结构的变化及特征
第一次产业基本呈直线形态回落,从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38.59%至2010年的3.7%,初步形成了粮食、水产、畜牧、林业、水果、茶叶、竹笋、花卉和蔬菜等农业主导产业,产业化、集约化等特征日益显现。由此可见第一产业仍以农业和渔业为主体,而以满足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需的特色产业较少。
第二次产业一直平稳上升,且领先于第一、三次产业,其中工业支撑着整个第二产业,是泉州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核心。传统产业虽然给泉州的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光环,支撑着泉州经济的高位增长,但是总体竞争力不强,而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给传统产业不断注入生机,但总体份量仍非常少。
第三产业在1990年之前一直低于第一次产业,之后逐渐上升,在小范围内上下波动。根据《泉州2011年的统计手册》上的数据,可知仅批发和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占第三产业总值的50.64%。其次是营利业和非营利业,这两个服务业在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相当。住宿和餐饮业比重最小,仅为4.32%。现代服务业欠发达,新兴服务行业明显落后。
从历史变化趋势看,泉州的产业结构进行了两次转型,先由“一二三”型到 “二一三”型再到“二三一”型。而在2010年泉州市一、二、三产业的比值3.7:60.2:36.1。据钱纳里工业化进程的研究表明,二产业的比重超过一产业,工业化进入中期第一阶段;一产业比重下降到20%以下,二产业比重高于三产业而在GDP中占最大比重时,工业化进入中期第二阶段;一产业下降到10%左右,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达到基本实现阶段。可见,泉州市工业化已达到基本实现阶段。
三、泉州产业结构的变化对资源消耗的影响
1.对自然资源消耗的分析。泉州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一,泉州市耕地面积大量减少,一方面是其自身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基本上以家庭经营为主体,产出效率低;另一方面是建成区的面积扩张快速,耕地面积的减少量远大于建成区的扩张面积。这些都归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即耕地调整为园地、林地等非粮食类生产用地,以及农村居民地扩建。农业结构调整除了占用郊区耕地面积外,在山区和丘陵地带也大量占用了耕地,退耕还林占的比重相应较小,消耗了土地,环境容量,环境景观,生态平衡等资源。第二,泉州的工业生产类型并不以耗水量大的产业为主,但是其主要以纺织鞋服等五大传统工业为主,对电能的消耗非常大。同时,这些传统的工业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人力等资源,对当地环境也造成极大的污染。
2.对社会资源消耗的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第二产业平稳上升及第三产业逐渐上升,但相对于发达地区,泉州的第三产业相对落后,在政府的调控下,正在积极引导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园区经济,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现有的传统工业企业进行大力改造,这主要会消耗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产业结构升级可以相对缓解紧张的普通劳动力资源,但是需要引进更多有才能的高技术人才。同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不断拓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和完善包括生产销售、科技、信息、金融和生活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这需要消耗更多的社会资源主要包括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
四、结论
1.众多的数据已经证实产业结构变化与资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不同的产业结构变化对资源的影响程度不同,本文的研究也证实了上述观点。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产业结构“一二三”型到 “二一三”型再到“二三一”型,产业结构已达到工业化基本实现阶段,但产业结构转换滞后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对资源的影响总体呈现平稳略有加重的趋势。
2.泉州各行业对资源消耗的影响程度依次为五大传统工业、建筑业、新兴五大产业和交通业。未来一段时间,泉州市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对资源环境的消耗存在着潜在压力。因此,应加强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第二产业中的石材加工业、建筑业等行业的规划与管理工作,以新兴的节能环保的技术达到传统石材业的节能减排,以减少其对资源消耗的影响程度。
3.产业结构的变化应该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三个产业互为融合、互为促进,减少产业结构变化对资源的大量消耗。例如,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结合,发展休闲产业,将其逐步发展为集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行业,经营方式已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海萍.泉州产业结构的漂亮转型[N].东南早报,2007年07月09日(4).
[2]泉州2011年的统计手册[EB/OL].
国外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已有100多年历史,在传统业务方面已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一些新领域的业务发展迅猛,其中法律服务业务占有很大比重,如普华水道国际会计公司在西班牙成立了律师事务所,并与当地两家领先的律师事务所合并,正在筹划建设全球法律服务网络,计划5年内建立拥有10亿美元、3000名律师的全球第五大律师事务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恢复只有20年历史,截止1998年全国共604家会计师事务所,很多事务所规模小,其他专业人才缺乏,普遍没有系统开展法律服务业务,我国不久将加入世贸组织,正在起动中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将进一步深化,我国必将成为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法律服务业务是很有前景的。
一、会计师事务所法律服务业务的性质及特点
1、专业性和综合性。受国家对跨行业经营的限制,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的法律服务业务,很大程度上被局限于自身专业范围内。综合性与专业性并不矛盾,专业性指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是针对自身专业方面的问题开展法律服务业务;但具体到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又要求注册会计师综合运用相关法律及方法。
专业性表现为:一是结合传统业务,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及内部管理制度的合法性进行评价。二是开展自己专业方面的法律咨询服务或培训。三是结合专业理论和实践,通过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为企业设计合法的内部管理制度。综合性表现为:一是注册会计师必须综合应用相关的法律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方案。二是按整改方案并结合客户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整改。
2、技术性和可操作性。注册会计师资格取得,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和具备一定时间的专业实践工作经验,这就是因为注册会计师业务具有较强的技术性,法律业务也如此。客户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法律服务业务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技术性表现为:一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及相关工作人员掌握注册会计师传统业务的技术。二是要求其精通相关法律,并能熟练运用。可操作性表现为:一是会计师事务所开展法律服务,其工作人员容易操作。二是客户采纳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建议后,能很自如地进行整改和执行。
3、咨询性和服务性。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服务业务很多是咨询服务业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开展专门的法律咨询和服务业务。(2)客户在日常经营管理中遇到法律方面的问题时,常常向会计师事务所咨询。(3)会计师事务所为客户经办业务时,常常出于为客户服务的目的而指出其违法行为。(4)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服务还能发展到为公共事业服务。如日本注册会计师担任各省、厅的审计委员会、地方公共团体的审计委员会等。我国政府应借鉴日本的经验,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中立的社会组织,为国家的立法提出建议,在执法和司法中提供法律服务;政府可大胆利用注册会计师参与某些政府审计,如国务院稽查特派员及其他专项审计,或接受法律方面的咨询。
4、强制性和自愿性。强制性表现为: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如审计、评估等业务时,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并在报告中对其合法性发表意见。自愿性表现为:一是会计师事务所是社会专业组织,出于职业道德以及为与客户保持长期业务关系等原因,自愿利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为客户服务。二是客户在某些专项法律咨询业务中具有委托的自愿性,会计师事务所具有接受委托的自愿性。
5、效益性和社会性。效益性表现为:一是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受专项法律服务委托时,要衡量其风险、业务量和效益。二是会计师事务所开展一般业务时,额外进行的法律服务,要考虑时间性和效益性。社会性表现为:会计师事务所为树立良好形象,常参与社会的一些法律援助活动,这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性。
二、会计师事务所法律服务业务范围的界定和发展方向的定位
从广义上看,会计师事务所法律服务分为综合法律服务和专项法律服务。从狭义上看,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服务就是专项法律服务。要界定清楚其法律服务业务的范围和发展方向定位,应处理好法律服务业务与其他业务的关系,并要认清与其他方面的关系。
1、会计师事务所法律服务业务是其咨询服务业务的一个重要方面。会计师事务所法律服务业务是随着其咨询服务业务的发展而发展的。从五大国际会计公司看,其法律服务业务迅速增长是由其咨询服务业务带动的。如德勤会计公司1998财政年度业务收入90亿美元,其中,咨询收入达32.4亿美元。随着咨询业的发展,德勤也开始大举进军律师业。会计师事务所咨询服务业务包括:管理咨询服务、税务咨询服务、人力资源咨询服务、法律业务咨询服务等。会计师事务所要发展法律服务业务,必须发展全面的咨询服务业务,这样才能培养出开展法律服务业务知识的人才,并能获得开展法律服务业务的实践信息。另一方面,开展法律服务业务也促使其咨询服务业务的发展。
2、发展法律服务业务应结合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定位。几乎所有的会计师事务所都可以开展法律服务业务,但具体开展何种类型的法律服务业务应分析各会计师事务所的人才结构、资产规模等实际情况。一般情况下,小所只能开展一些日常小型法律服务业务或结合其他业务开展综合性的法律服务;大所聚集了各种类型人才,既可以开展小所进行的业务,也能开展诸如经济案件证据鉴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法律咨询服务,上市公司经营战略、改造战略等法律咨询服务,接受政府委托的一些大型法律服务活动等。当然,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有时小所也有知识全面的人才或聘请社会专业人士参与。
3、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法律服务业务应分阶段进行。从全国分析,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还处于发展阶段,其法律服务业务仅处于起步阶段,但我们应以高起点发展,并规划好各阶段的发展蓝图,实现高起点、分阶段发展。从各个会计师事务所的具体情况分析,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执业水平不高,每个会计师事务所都应该认真分析自己的如资产、客户、内部管理、经验积累、市场前景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后,定位自己近期、中期、远期的法律服务范围和方向。
4、正确处理会计师事务所法律服务业务与其他业务的关系。从以上论述看到,正确处理好二者关系,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并最终影响到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市场状况和前景。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其他业务时,应关注委托方经营行为是否合法,并为开展法律服务业务积累相关信息;另一方面,若对一个单位既提供法律服务,又开展其他业务,会计师事务所可以相互参照各种业务的信息,并相互映证。
5、正确认识会计师事务所与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业务的关系。从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看,会计师事务所与律师事务所提供的法律服务在很多方面是有差别的。在多数国家都有行业竞争禁止的规定。国际律师协会已号召各国立法机构阻止会计公司向其所审计的公司提供其他服务;二者传统主业也是不同的。尽管很多国际会计公司已经与律师合作开展业务,但各自的业务还是径渭分明的。一些国际会计公司也通过其法律服务公司直接提供一些律师事务所执业范围内的法律业务,这些法律服务公司已具备了律师事务所的很多特征,或者就是独资或合资的律师事务所,其提供的这些法律服务已不是完全意义的会计师事务所所提供的。
当前二者法律服务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律师事务所开展的一些主要业务,会计师事务所还不予获准经办,如律师事务所能直接参与法律诉讼程序,经办刑事、行政、民事等各领域的业务;而注册会计师只能提供其业务范围的法律咨询和服务。
尽管当前二者法律服务在很多方面还不能统一,但笔者认为:二者的法律服务是相互联系的,从长远看,二者在法律服务的很多领域将出现统一的趋势与更多的合作。合作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会计师为律师事务所提供经济案件证据鉴定;律师派出精通注册会计师业务的律师担任会计师事务所常年法律顾问;相互获取对方占有的客户资料;相互聘请对方工作人员参与自己的工作;签订协议,进行某些业务领域的长期合作;合资创办法律服务公司或律师事务所。笔者认为,二者均是独立的社会中介机构,尽管二者所坚持的执业原则不尽相同,但只要两个行业的自律性管理、执业水平和国家法制高度发达时,可以选择执业水平较高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相互出资持股,但相互出资组建的事务所必须有一方绝对控股,并按控股方业务性质进行注册,只能按所注册业务性质和范围开展业务和纳入一个协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律师协会)管理,否则将出现两个行业之间的混乱。从长期发展来看二者甚至可以共享客户资源和利润分成。
三、发展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法律服务业务的对策
1、转换机制,改变观念。全国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后,这对事务所的生存与发展提出挑战,要求有更大的发展,要不断开拓市场。从国际形势和我国实际情况看,法律是注册会计师行业潜力巨大的市场。会计师事务所应以此为契机,勇于转换自身机制,抢占这方面更大的市场。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注册会计师就是审计,我们应放眼世界与未来,转变传统观念,站在更高的高度去开拓业务。
2、引进和培养法律人才。注册会计师不可能精通所有业务,会计师事务所应根据实际情况,引进或利用一些精通业务和知识全面的人才,同时将自己的注册会计师培养成既精通注册会计师业务,又精通法律知识的人才,以便更好地开展法律服务业务。
九大“新常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的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系统论证了新常态的特征。就经济形势判断进行如此深入地分析,在历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极为罕见。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对过去经济发展理念、经济发展角度的再调整。长期从事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研究的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九大趋势性变化的阐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这些趋势性表述也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八个“更加注重”
“八”突出了在哪些方面补齐经济管理的短板。在“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的表述中,突出的是企业、市场的作用而非政府的主导作用,突出的是对人力资本的整合升级而非对人口红利的依赖。可以预期,八个“更加注重”将成为今后扶持新兴战略产业的一个指南。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原副院长曹和平认为,在调结构方面,没有提出“农业、工业、服务业各占多少百分比”之类的说法,而是把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关注依靠需求方面的力量来调整结构,而不是通过产业内部的百分比来调整结构。
五大任务
会议部署了2015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主要任务:一是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二是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三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四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五是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五大任务中,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属于常态目标,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这三大任务中,稳增长被提到了五大任务的首位。这表明,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仍是2015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指出,这凸显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必须稳定经济增长,才能为社会稳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保障,而稳增长的关键是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由此可以预判,尽管2015年将连续第五年实施“积极财政”和“稳健货币”的政策组合,但在操作节奏、力度、工具使用等方面,都将出现更大的灵活性,适度降准、降息的概率有所提高。
三大战略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是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文化品位和高技术含量、高增值服务、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结构和高精神享受服务质量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二十多年来,上海物业管理从传统的住宅物业和一般意义的办公楼物业管理,向创意园区、科技示范园区、交通枢纽、文化体育场馆、超高层建筑、大型国际展览、旅游商业、港区码头、金融贸易、度假休闲等新型物业管理业态发展。比如,上实物业管理的环球金融中心摩天大楼、浦江物业管理的虹桥机场枢纽、怡德物业管理的黄浦江两岸码头、生乐物业管理的大学园区、保利物业管理的证券交易大厦、漕河泾物业管理的开发区、新市北物业管理的高新企业园区、百联物业管理的购物中心、豫园商城物业管理的旅游景区、淮海物业管理的商业街、东方明珠物业管理的电视高塔、化学物业管理的工业园区、地铁东方物业管理的地铁交通等,这些新的服务业态和实施管理中形成的服务理念、服务模式,呈现出融入现代服务业的良好势头。
上海一批品牌企业,如明华物业服务企业近期新增钱学森图书馆、外滩源33号、中国农业银行私人银行部、东方绿舟体育训练基地、上海美术馆等管理项目,创新尝试“集群组织模式”,在公众物业管理领域提升服务团队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东湖物业管理的张江创新园、世纪金融大厦、浦东机场保税区、虹桥机场2号航站楼等,以“设备设施专家”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形成办公楼物业管理的传奇品牌;陆家嘴物业建立的以物业服务为主体的“96916”呼叫中心,用电子平台实现了“一个电话,五大功能”,集报修、应急抢修、投诉、家政服务、租赁中介于一体;上海徐汇区房屋维修应急中心,利用各类先进仪器辅助维修决策,通过现代物业维修“望、闻、问、切”的技术手段,解除了千家万户的烦心事。又如上置物业集团开通的物联网,跨越了传统物业服务产品的边界,跨越了物业管理固有的服务模式,跨越了住宅小区的管理区域范畴,深化了“点对点”的管家式服务理念,帮助业主解决工作与生活中需要帮助的各种难题;德律风物业成功培育了一系列为运营商提供“一揽子”服务所需的先进技术,管理幅度延伸到国家重点工程洋山深水港,成为上海信息化领域生产的主导者、信息和媒体运营商最大的物业服务商。
在2010年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期间,各物业服务保障单位采用严格的团队管理、科学的作业流程、先进的维保工艺、节能的环保技术,创造了中国物业管理史上超大型国际展会物业服务保障的成功范例,尤其是开、闭幕式的礼仪服务、VIP贵宾接待、外语小语种翻译、咨询引导、租借播音、参观讲解、出入口管理、大型停车管理、司机之家服务等,超出了传统物业管理的范围。面对持续超大客流、持续高温、突发应急事件处置、高强度安全标准等考验,锤炼了一大批具有现代服务意识的年轻物业人。虽然以上企业在整个物业管理行业中只占小部分,从事的物业服务建筑面积占全市物业服务的比重不大,但是,其所发挥的引领、示范作用催人奋进,恰似优良的种子,播撒在物业管理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我们要珍惜、爱护和使用好这些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弘扬、传承世博物业服务的“五敢”精神,期盼着物业管理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收获更多成果。
二、加快实现物业管理的历史性跨跃
《2009-2012年上海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发展服务业对提升产业能级和居民生活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在理论界尚有争议,但是发展现代服物业管理务业,已经提升到国民经济发展宏观战略层面和当前重点任务之一。物业管理是我国服务业中不可忽视的板块,其对城市经济发展、就业等的贡献能力在不断增强,大力发展物业管理经济,是推动服务业整体发展的重要力量。上海物业管理行业要根据上海服务业发展的规划,加快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步伐。如围绕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总体目标,发展陆家嘴等金融集聚区的物业服务;配合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蓝图规划,发展北外滩、外高桥港区、洋山保税港区、临港航运服务集聚区等物业服务;结合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总体部署,发展虹桥商务区、地区总部、地标性建筑、特色商业街等商业物业服务;依托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政策,发展面向消费、面向社区、面向业主的物联网经济;利用世博园区重新改造功能转变的契机,发展会展、长三角区域旅游集散中心等物业服务;紧跟数字媒体技术创新步伐,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影视传媒、数字出版等园区的物业服务;适应社区服务新特点,延伸社区养老安居型物业服务等。
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市经济总量连续17年呈两位数增长,1997年突破千亿元,2003年达2092亿元,2006年达3440.99亿元,2007年更是突破4000亿元大关。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2001年、2005年分别突破3000美元、5000美元,2007年超过8000美元,按常住人均逼近7000美元。综合实力呈快速提升势头。
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看,杭州经济发展周期总体为7年,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周期有延长的趋势。第一周期(1975~1982年):经过前三年的经济回升,1978年起全市经济出现高速增长,1982年进入相对低谷;第二周期(1982~1989年):1983年经济开始回升,并于次年进入增长高峰期后开始逐步走低。第三周期(1989~1999年):1989~1992年持续回升,1993~1995年持续增长。因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及洪涝灾害影响,于1999年达到了增长低点。第四周期(1999年至今):经济回升并稳定增长,2002~2007年生产总值连续出现13%~15%增幅。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执行情况看,“八五”时期出现高增长,年均增速达23.4%;“九五”时期处于发展调整期,年均增长12%;“十五”时期出现稳步增长,平均增速达13.6%。“十一五”时期,已实现良好开局,2006~2007年GDP增速均超过14%。目前,受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走低影响,初步呈现增速放缓趋向。
从产业结构的变化来看,呈现不断优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较为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1978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例为22.3:59.6:18.1,以1982年后农产品出现“卖难”为标志,杭州开始进入工业化阶段,1985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7.6:57.6:24.8。以1989年小家电产品出现“卖难”为标志,杭州工业步入由轻转重阶段,1990年产业比例为16.3:50.7:33,1995年农业比重下降至9.3%;1996年能源、原材料出现“卖难”,工业开始由重化转向重加工升级和服务业加快发展阶段。2002年产业比重调整为6.3:50.7:43。2007年,杭州三次产业比重达4.1:50.2:45.7。纵观30年杭州经济发展过程,工业总量多次翻番,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8204.8亿元,增长19.4%,工业成为推动杭州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值得一提的是,杭州服务业比重30年增加27.6个百分点,年均增加0.92个百分点,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经过30年的发展,在区域、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杭州的经济总量处于全国大中城市第8位、全国副省级城市第3位、省会城市第2位。杭州连续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城市总体投资环境最佳城市第1名,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第1名,被新华社《望东方周刊》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1名,民生质量综合得分居全省首位,还荣获联合国“最佳人居奖”,被世界康乐组织评为“国际花园城市”,被世界休闲组织授予“东方休闲之都”称号。相继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治安最佳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
发展方式持续转变,产业转型升级加快
从区域发展模式来看,世界各国(地区)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可分为资源驱动型、资本驱动型和知识驱动型三种。从世界生产过程的总体变化来看,西方工业化国家在经历了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技术密集型阶段后,已进入技术智力密集型阶段,即知识经济时代。
改革开放30年来,杭州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
资源和劳动密集型阶段(1978~1992年)。激发了农业生产力的解放,至1992年,全市农业产值占GDP比重仍在10%以上。各级党委、政府鼓励与扶持乡镇、村和农民个体积极从事各种形式的加工工业和家庭工业,至1991年底,全市乡镇个私工业企业为3.6万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9.64亿元,集体工业企业达1.06万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56.6亿元,占全部乡镇工业总产值的88.86%。在1998年前,杭州公有经济比重占76.9%,国家、集体投资及运营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基于区位资源配置的国有工业仍是经济发展主驱动力。这一阶段仍具有较强的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及产品的计划调节色彩,创业与投资仍处于初始阶段,产业具有明确的劳动密集型特征。改革开放带来的生产力解放,以及工业化进程的起步,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这一阶段发展的持续推动力。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初始阶段(1993~2003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加快。在这一阶段,以市场取向为标志的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包括商品流通体制、企业股份制、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经营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等,为加快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提供了重要条件。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杭州商品市场迅速发展,短短几年内,城区出现各类商品市场百余家,成为个私经济的市场聚集地。早在1992年,市委市政府就把要素市场发展纳入工作重点,相继成立了人才、科技、产权交易等要素市场,商品市场流通体系快速形成。199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99.3亿元,比1990年增长204.9%,2000年比1995年增长71.9%。
从1996年起,杭州在乡镇加快“以明晰产权关系、实现投资主体重组”为内容的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乡镇集体企业改制,实现向民营、股份制变革的转变。到2000年,全市乡镇企业转制面已达96%,个私工业企业已达5.8万家,占乡镇工业企业的93.28%;实现工业总产值1098亿元,占全部乡镇工业企业的67.85%。同时,杭州在全国率先积极推进以产权制度和用工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有力地推进了国有资产优化和战略性重组。到2002年,市属工交、商贸、园林、旅游和农口系统279家国有企业基本完成改制;除授权企业集团和公用行业外,全市国有企业已基本改制为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
制企业,扭转了亏损局面,激发了企业活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奠定了工业兴市的体制基础。按照同一口径计算,改制后企业实现利税总额从2000年的15.9亿元提高到2004年的41.6亿元,年均增长27.2%。
随着政府一系列扶持措施以及改制的深入,企业更加注重技术引进、研发和改造,从而推动工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方向转型。2001年杭州形成了食品、化工、机械、轻纺、电子仪器、医药等主导产业。此外,内资投杭州的主要产业有:房地产、通讯电缆制造、医药等。到2003年,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6120家,实际吸收外资56亿美元,外商投资主要分布于机械、电子、化工、医药、食品、轻纺等产业。而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房地产业,在1999年和200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中均居于首位。因此,这一阶段,杭州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特征十分明显。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萧山、余杭撤市设区,对杭州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布局创造了新的契机。
资本、技术、智力融合并驱阶段(2004年至今)。这一阶段,商贸等传统服务业得到提升,旅游、金融、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现代物流、房地产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医药化工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59.6%。工业技改投入加快,2007年市级重点技改项目增长13.6%,工业投入增幅同比上升近15个百分点,资本及技术投入促进了传统优势产业的提升发展,推动了汽车整车等新型重化工业的加速布局,更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由点到面发展,当年新产品产值增长49,5%。与此同时,城区产业集聚和转移升级步伐加快,下沙开发区、高新区(滨江)、萧山开发区、临江工业园区、钱江开发区、余杭开发区加快发展,2007年主城区市属企业搬迁达12家,全市新建标准厂房319.9D-平方米,盘活存量土地505万平方米。
同时,这一阶段也是服务经济、知识经济加速发展期。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6.1%,占GDP的比重提高了0.6个百分点。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信息软件、数字电视、动漫游戏、艺术交易、商务会展、女装设计等行业优势突出。金融业发展迅速,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在长三角城市中仅次于上海。新增上市公司10家,阿里巴巴成为国内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新一轮旅游国际化积极推进,开展三评西湖十景活动,接待国内外游客分别突破4000万和200万人次,分别增长11.7%和14.6%。
值得注意的是,以知识分子创业、文化人创业为主要特征的和谐创业模式,成为引领杭州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以高等教育为例,在杭高校及学生人数由1999年的18所、8.91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36所、37.36万人。目前全市人才总量已经达到80多万,在长三角各大城市中位居第3位,并以每年11%以上的速度增长;每万人口中人才资源数已达到1200人以上,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高级人才指数,在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的《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7位。多年来,杭州不断推进与浙江大学、中国美院等名校大院和国家级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注重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以企业为主体,加强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开发,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杭州科技综合实力和进步水平总量连续10年保持全省首位。2007年,文化创意产值跃居服务业产业之首,实现增加值490.23亿元,增长19.7%,占GDP比重达11.95%,国际服务外包和软件业营业收入达280亿元,软件出口与离岸服务外包收入总额4亿美元。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科技研发等知识型、服务型产业快速兴起,增强了杭州经济集聚辐射功能,加速了杭州经济发展方式向技术智力密集型转变。
体制机制改革走向深入,经济活力持续增强
在顺利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同时,1999年以来,杭州其他领域的改革也不断深化,并实现了两大转变:一是改革的重点逐步由经济转向与社会、生态、文化并重:二是政府职能从促发展转变为与造环境、保民生并重,通过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利益平衡机制,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不断强化公共服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注重发展战略的前瞻性与全面性。从2004年起,市委、市政府实施“五大战略”,破解“七大问题”,引领“和谐创业”,促进社会和谐。2007年,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总目标,将战略目标由经济增长转变为与以民为本并重,促进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环境五大品质的同步提升。
注重区域联动发展和城市集聚辐射功能提升。以长三角率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推进杭州国际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长三角创新创业中心、综合交通物流中心、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全省科教文化中心建设。从而开始由城市单一发展向区域联动发展的转变。
注重民外合璧,增强经济活力。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积极创造公平竞争的体制环境,坚持“非禁即入”,大力消除市场准入的制度障碍。经过多年努力,杭州实现了由省内“国有经济第一大市”向“民营经济第一大市”的历史性跨越,民营企业进入全国民企500强数量连续五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杭州与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建立了贸易关系。“十五”期末实际利用外资比“九五”时期增长1.4倍,利用外资结构不断优化,外资进入领域逐步从制造业向第三产业延伸,着力构建公平、公正的多元竞争的市场格局。
注重持续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并强化公共服务。1999年,杭州市在全国率先开通了“12345市长公开电话”;2000年,又在全国率先推行市直机关满意不满意单位评选活动,同年10月成立了市投资项目集中办理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2002年7月,开通了96666效能投诉公开电话,接受社会各界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工作态度和办事效率等不良作风的投诉。在此基础上,2005年起,组建了市行政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推进区、县(市)和乡镇招投标统一平台建设。还推进了国有资产管理改革,调整并组建了工业、商业、城建、交通、旅游和教卫文体等领域的国资营运机构。此外,还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申报工作。深入推进乡镇综合改革、行业协会和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完成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从试点向面上推进,文化创意产业方兴
未艾。经世界银行评定,2006年度杭州企业与政府打交道的平均时间最短(仅8.1天)。公平为本、公开为重、效能为先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格局在杭州加快形成。
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加快杭州产业转型升级
2007年,杭州常住人口人均GDP接近7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设定的标准,已进入中上等发展水平。从国际经验看,预示着经济发展开始向后工业化、知识经济阶段过渡。这一阶段,知识、创意、技术和信息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要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约为80%,生产业占服务业比重为60%~70%左右),并逐渐成为主导产业。而生产业、信息、创意产业的发展,以及环境、人才的竞争,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重点。因此,杭州要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实现突破。
加快发展生产业。生产业是知识型、科技型、资本型密集领域,是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制造业升级的主导方向,是新型城市业态发展的沃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点。生产业需要人才、资本、技术、创新体系的支撑,因此,应重点推进创新、实用、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推进以创业创新扶持、风险投资、直接融资为重点的资本市场的培育,推进政产学研合作等创新体系的形成;另一方面,应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省会经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研发经济以及现代物流、金融、空港经济、旅游综合体等新型城市经济业态。
加快推进信息和创意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产业和创意产业是生产和生活的催化剂,是受众范围大、资源能耗低、融创造与消费于一体的产业,也可以称之为“以人为本”的产业。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网络经济热潮,使科技设施、技术手段、传播方式等工具问题得到了革命性破解,加之信息产业对传统产业具有强大的改造提升功能,因此日渐成为发达国家的核心产业之一。后因产业内容的虚化而一度衰退。1997年起,创意产业从英国兴起,并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经济学家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而美英两国的增速分别达14%和12%。这一产业以“人脑+电脑”方式,致力于产业、文化、消费的创造,属于典型的内容产业,从而赋予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以丰富的内涵和发展空间。创意经济多以个人或少数人为核心,可以迅速将独特创意转化为具有知识产权的成果、设计或产品,在具体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市场竞争力;可以提高城市比较优势的质量,扩大城市无形资产价值,加快吸引人才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英国议会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人民的想象力是国家的最大资源。想象力孕育着发明、经济效益、科学发现、科技改良、优越的管理、就业机会、社会交流和更安稳的社会。”总之,作为创业创新的高度结合体的信息和创意产业,杭州应给予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力加以推进,以此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两大支柱产业,为实现向杭州创造和杭州服务的转变提供强大动力。
发展服务业是山西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出路,也是节能减排的内在要求,更是扩大就业、增加地方财力的现实选择。服务业要得到迅速、健康的发展,应该从思想认识、推进思路、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四个方面加以保障。
增强发展服务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发展服务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方向。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当物质产品的短缺基本消除之后,经济增长必将更多地依靠服务业来带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基本都是遵循着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格局演变。国际经验也表明,当人均GDP发展到1000―3000美元之间时,服务业将进入一个高速增长时期。去年,山西省人均GDP已达到2200多美元,进入了服务业加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其次,发展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与第二产业相比,服务业客观上具有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特点。2006年山西省第二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是服务业的8倍多。未来三年,如果服务业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同时第二产业比重相应下降1个百分点,总共可以减少能耗940万吨标煤,相当于“十一五”时期全省节能任务的17%。
第三,发展服务业是扩大就业的客观要求。2006年山西省服务业万元增加值所创造的就业岗位是第二产业的近两倍。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增加就业岗位约6.7万个,相当于山西省这几年来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目标任务的六分之一。
明确发展服务业的思路和方向
首先,要统筹发展各类服务业。要把握产业发展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要加快推进其产业化、规模化;文化产业、科技服务业、信息产业等新兴服务业,多处于产业初创阶段,企业数量较少,管理技术相对不成熟,市场规模较小,要扶持其尽快进入快速成长阶段;对商贸流通业、酒店餐饮业等市场化程度高、多处于产业成熟阶段(乃至产业衰退阶段)的传统服务业,要规范市场秩序,消除过度竞争和高度垄断,通过创新促使其焕发新的活力。
其次,要突出重点领域。从全省的角度来看,要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将山西省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到旅游业发展中,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比如,积极开展主题旅游活动,打造宗教古建、晋商文化、寻根祭祖、红色经典等旅游精品;加大与北京、西安等特大型旅游城市及周边省份大型旅行社的合作,构建区域旅游客源互换合作新机制。
物流业方面,山西省地理位置优越,货运量位居全国第二。要制定和细化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规划,重点发展太原、大同、运城、侯马、晋城五大物流园区,下决心率先将这两个产业做大做强,根据国内外发展新趋势,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发展服务外包。要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抓好农业生产销售、农业科技、信息、金融以及农村生活服务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第三,要以项目为载体发展服务业。要推出一批影响大、带动力强、具有示范效应的重大服务业项目,带动全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各市县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筛选和抓好本地区服务业发展项目,形成服务业上下联动、互相促进的发展局面。
第四,要注重实效。从地域上讲,省会太原要形成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地级市中心区发展服务业的力度要更大一些,县城也要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从服务业类型上讲,省会太原要大力发展金融、科技、信息、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要大力发展旅游业;交通便利,特别是处于交通枢纽的地方可以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等高素质人才较多的地方在发展服务外包方面要多下功夫;工矿型城市(矿区)要积极发展生活型服务业,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完善城市功能。
综合运用各项政策措施
要制定和完善服务业发展规划。在认真落实全省服务业总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各市县要加快制定本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具体规划,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重点行业的具体规划或发展战略。
要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要深化改革,推进服务业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打破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破除所有制歧视和行业垄断,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进入的服务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凡是向外资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内资开放;凡是对本地开放的服务业领域,都要向外地企业开放。对服务业现有的不合理规定坚决予以取消。要降低一般服务行业的注册资本和工商登记门槛,放宽对其业务品种、业务对象和经营区域的限制。要借鉴推广其它地方的成功经验,引导鼓励煤炭等资源型企业投资发展服务业。
服务业的发展对基础设施有较强的依赖性,要大力加强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旅游业和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要建设和完善重要旅游景点与支线机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的便捷通道,使任何一个重要景点到最近机场或省辖市实现“一小时通达”;铁路方面,要推进石太快客专线和太中银铁路建设,建设大运高速铁路,启动建设中南部货运出海大通道。市县两级也要加强县乡、乡村公路的配套建设,丰富交通毛细血管。
要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安排的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同时,省财政也要增加用于服务业发展的资金,特别要从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设立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贴息、补助、以奖代补等方式,重点支持一批带动力强的服务业项目。完善城市用地结构,合理确定服务业用地比例,对列入鼓励类的服务业在供地安排上给予倾斜。完善价格政策,对服务业逐步实行与工业企业相同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价格。
强化组织领导和考核评价
落实发展服务业,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领导、综合协调和解决全省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有效推进服务业大发展,省政府建立了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省发改委是联席会议召集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通力协作,切实形成发展服务业的合力。
其次,要明确工作责任。在完善细化政策方面,发改委、工商、税务、建设、价格等部门分别牵头负责调整和完善产业政策、放宽市场准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城乡规划政策、完善价格收费政策。在加大要素投入方面,发改委和财政、商务、国土、科技、人事等部门分别牵头负责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投资力度、吸引利用外资、适当增加土地供应、技术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金融部门也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在培育服务企业,推进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方面,各行业都要大力培育发展领军企业,鼓励服务企业产品创新,劳动保障、质监、工商和金融部门分别牵头负责支持服务业从业人员社会保障、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关键词]平价时装;品牌;零售市场;北京
[中图分类号]F2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0085-02
本文研究对象包括:西班牙ZARA、德国C&A、日本UNIQLO、瑞典H&M和美国GAP,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被称为“快速时尚”品牌。上述品牌以其低廉的价位,紧跟时尚潮流的设计,快速反应的商业模式(从设计到打版到工厂加工,最后到上架出售的周期为15~90天)进入我国市场,表1显示五大品牌的历史、价位、经营定位和成衣周期等主要特征。本文通过对国际平价时装品牌在京零售市场布局及其特征分析,以便了解北京服装消费市场格局变化的趋势,为国内服装零售商提供参考。
1 国际平价时装品牌进入北京的时间及选址
表2显示,2007―2010年国际平价时装品牌在京开店数量迅速增加,其中,2009年店铺数量增长最快。ZARA早在2007年就率先进入北京,随着2010年11月全球服装销售额居第一位的美国GAP在京首批两家门店的开业,截至2010年11月,UNIQLO在京店铺12家,ZARA店铺8家、H&M店铺5家、C&A店铺4家,至此,全球最具影响力、最知名的平价品牌,国际服装连锁巨头齐聚北京,北京市场将成为国际巨头们的服装零售竞争大战的重阵。
表3显示,世界时装界前四位的平价时装品牌,GAP、ZARA、H&M和C&A,及位居第六位的UNIQLO(优衣库)在北京市场的布局和店铺选址情况。
2 国际平价时装品牌在京市场布局的主要特征
2.1 纷纷抢占北京中心商业街区
从选址的商圈分布看,国际平价时装品牌在京店铺选址,主要分布东城、西城、崇文、海淀和朝阳五个城区的著名中心商业街区,如王府井大街、前门大街、西单商圈、中关村大街商业区和望京商业区等有利的地理位置(见表4)。
在上述商业街区中,历史最悠久、最成熟的传统商圈为王府井大街、西单商圈和崇文门商圈,修缮后的前门大街已成为云集国内外服装服饰零售品牌的商业街。上述品牌不仅抢占京城最昂贵的黄金地段,并将其巨型旗舰店、专卖店纷纷设在这里,巨额的资金投入是本土品牌难以效仿和承受的。同时还纷纷抢占新兴商圈,如中关村大街商业区和望京商业区等人口密集地。
2.2 周边店铺大都以国际平价时装品牌店为伴
从在京店铺的周边环境看,上述平价时装品牌店选址“扎堆儿”,例如:H&M店铺周围一般均有ZARA、UNIQLO、C&A和GAP的店铺,互为邻里,虽为竞争对手,在选址时往往选择比邻竞争者的店铺周边的位置,从不回避与竞争对手同场竞技。
2.3 店铺选址覆盖了北京城区不同的消费者群体的需求
从北京商圈的消费者构成看,王府井大街和前门大街以中外游客为主,是在京旅游观光和购物的重要商业街区,新修缮的前门大街,目前云集了103家店铺,其中,国内品牌81家,国际品牌22家。西单商圈是北京最热闹的商圈,不仅商场数量多,也是北京本地年轻消费者购物首选的街区。
2.4 店铺面积大,装修保留品牌原有风格
从五大品牌在京店铺经营面积看,一般都在1000平方米以上,H&M最大的店铺是前门店,地面三层,面积达2600平方米;UNIQLO新东安店和三里屯店面积为1300平方米;C&A的欧美汇商城店有二层楼,面积超过1700平方米。
2.5 实体店和网点并举
虽然GAP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进入中国市场晚了几年,但GAP采取实体店和网点并举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2010年11月GAP的北京和上海首批四家实体店同时开业,与上海奕尚网络信息有限公司合作,利用在线购物平台,向全国范围内提供免费送货服务,产品价格与门店价格相同。
早在2002年UNIQLO就率先进入了中国,最初几年品牌知名度不高,销售业绩平平,2008年UNIQLO在华重新定位,与淘宝网合作开设UNIQLO淘宝旗舰店,UNIQLO淘宝旗舰店上线11天后,仅一件女式运动连帽开衫就售出近3000件,目前,UNIQLO淘宝店每天销售额近40万元,按照这样的交易速度,UNIQLO在淘宝网一年将实现至少1.5亿元的销售额。UNIQLO淘宝店与实体店并无两样,几乎是将一个实体店克隆到了网上,但是网上门店,却无限延伸了传统渠道的长度,所覆盖的消费群更广泛,品牌知名度大大提高。
3 结 论
总而言之,国际平价时装品牌的进入,已对北京服装零售市场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低价时尚已逐渐成为大众服装主流消费方式,国内服装企业应予以高度重视,积极调整经营方式,以应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