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 学校: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学生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学生获取正确理论知识的主要场所。思想品德教材是学生思想教育的理论之源,理论挖掘的深与浅、对与错是学生实践行为的指南针,故而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摆正思想品德教育的位置。我们应该转变人才观、教育观,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牢记思想品德是万物之基础。一个人,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即使有再高的学问,也不会成为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他将会危害社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危害。其二,学校要及时、不定期地开展一些公益活动,如打扫街道,给孤寡老人送温暖等。公益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形成学生的品质,从而真正发挥了理论知识的向导功效。
二、 家庭、社会:用良好的氛围陶冶学生
家庭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启蒙基地。学生的活动时间大部分在家中,故而家长就成了孩子品行教育的启蒙教师。家长的素质高低,教育孩子的方法科学性与否,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那种“父母望子成龙,儿子持刀杀亲母”的人间悲剧,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应注意科学性。那么,家庭中父母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思想品德教育者呢?第一,家长要定期到学校的家长培训班学习,学习是获得新知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接受新事物,了解并掌握新问题的解决办法。如泸溪县白沙小学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时期,为了让家长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让家长真正摆脱那种“只见分数,不见其人”的旧思想观念,让学生真正摆脱来自家庭中那种“望子高分”的思想压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学校及时创办了家长培训班。家长们基本上懂得了分数与能力的关系,一个优秀的学生不仅在于知识的多少,还包括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多方面。通过家长培训,昔日来自家庭中因考试不理想、孩子被家长打骂的现象没有了,家长们真正懂得了教育孩子要全方位地进行。这样,家长就成了孩子们前进途中的导航人。第二,家长要言传身教,做孩子的榜样。在家庭中,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可以说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一次思想品德课上,我叫同学们谈一谈“尊老爱幼”的事例,有一个学生站起来描述了他的母亲经常与他奶奶吵嘴的情况,从他那悠然自得的神态可以看出他对尊敬老人已经麻木了,一点儿感触也没有了。幼小的年龄就受到这样的环境熏陶,长大了他能孝敬父母吗?即使没有恶性循环,在他的一生中那种母亲与奶奶不和的阴影将时刻笼罩着他。家长的言行要成为孩子的正面题材,不能给孩子以不健康的导航。也正如学校的老师教育孩子要爱护公共卫生,家长带孩子上街时随地丢垃圾,你说这种家庭与学校背道而驰的教育方法,能培养出新世纪合格人才吗?第三,家长要有教育孩子的责任感,家长教育孩子是责无旁贷的。随着市场经济到来,一些家长只知道用心赚钱,个人倒潇洒,没有关心孩子的健康发展,他们总认为只要孩子每天不挨饿受冻,作为父母就是尽职尽责了。然而,孩子在他幼小的年龄中,他们最需要父母的关心爱护,哪怕是点点关怀、微微鼓励,都会给他们在前进的生活道路中增添力量。作为父母,既要挑起孩子物质生活的重担,又要扛起孩子精神世界的担子,这样的家庭对孩子来说才是最完美的。
社会作为学生成长的大环境,应给予孩子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关注。首先,要为孩子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在精神产品生产中,要坚决抵制对孩子们身心健康的有害书刊、音像制品,防止他们毒害和腐蚀青少年纯洁的心灵。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各个部门要有为孩子提供健康向上的作品的责任心,让孩子们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受到良好的熏陶。其次,全社会要形成一种正气压邪气,好人好事蔚然成风等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孩子们营造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关键词:Bb网络教学平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网络课程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1-0067-04
Blackboard在线教学管理平台(以下简称Bb网络教学平台)是一个功能强大、集成高效的网络“教”、“学”环境。它以课程为核心,教师负责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则根据自身情况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利用平台提供的同步和异步的交流协作工具,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互动。教师还可以通过平台布置作业,调查和自测,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再结合课程统计工具,从而实现基于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的综合评价。总之,图文并茂的学习资源,交互的学习过程,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全国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2008年河北师范大学开始了本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同年被评为河北省级精品课。2009年河北师范大学引入Bb网络教学平台,我们开始了基于Bb网络教学平台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建设,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动态更新并应用于教学实践。Bb网络教学平台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呈现了本课程的本校教学特色和优势,2010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同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组的大多数教师通过Bb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教学。随着对Bb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我们越来越发现结合课堂教学,实施网络辅助教学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本文将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设计内容以及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和讨论。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于一体的网络教学环境,其内容要涵盖整个教学过程,包括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答疑解惑、学生复习、在线作业、释疑、在线测试等每一个环节。其设计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与课堂教学同步性原则
与教学同步性原则是指随着课堂教学过程的深入,教学资源逐步有序地开放或关闭,从而实现了对学生网络学习的进程进行控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有关课程全局资料(比如教学大纲、教学进度、主讲教师、参考资料等)整体。而教学课件、案例分析、自测练习、作业等主要教学资源,会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根据教学需求将逐步开放。在这些直接教学资源中根据每次课堂教学需要也会有不同的开放次序,比如教学课件和案例分析可能在课前一至两周内开放,供同学们预习,提前思考。经过课堂教学之后将开展自测练习、完成作业等教学活动。经过一学期实际教学,构建成一门完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
2.以学生为本原则
网络时代的大学生自主意识很强,单一灌输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教学。本门课程是大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自身成长的问题、合理分析问题的过程,是大学生构建道德知识体系,并内化为自己价值观念的过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网络教学恰好满足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在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中处处以学生为本。[1]首先在课程资源设计方面以学生为本,以易学易用为目标,从学生学习视角去组织、设计教学资源。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设计过程中,为了方便学生学习,提供了课程结构示意图,建立学习导航,结合学生兴趣和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主体参与为目标,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参与网络教学活动(比如课堂讨论、分组教学等),充分发挥网络教学优势,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再者教学评价也要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突出过程管理,结合教学效果,综合评价学生的整体学习过程。同时还可以通过个人主页、博客等工具给学生提供彰显自我的空间。
3.互动性原则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日益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的过程。[2]而以完善学生个人修养,提高个人法律意识为目标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更需要全体师生全身心地共同参与。教师不了解学生,就会照本宣科,脱离实际;若学生不主动反馈,教师就会无的放矢。学生不参与教学过程,不反思自省,课程就流于形式,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心灵的互动、思想的碰撞,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性质决定的,教师唯有面对学生的真实思想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因而,在课堂教学一对多的面对面情感交流基础上,通过网络课程,充分发挥网络互动的优势,要尽可能多地构建互动机制。Bb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同步或异步沟通工具,可以实现互动的多样化。可以实名互动,也可以匿名互动;既可以一对多,又可以一对一,甚至多对多;既可以人机互动,还可以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通过论坛,学生可以针对关心的内容公开发表个人见解。消息功能可以实现一对一的沟通,直抵心灵误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的结构设计上,还设立虚拟课堂、调查、作业、测试等多种交互环节。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完善备课和教学计划,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一堂高效率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课堂虽然注重课堂生成的精彩,但是更加注重教师在开展课堂之前的准备工作,要求教师必须要制定一个合理以及科学的教育教学计划。与此同时,还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完全受到思想品德教案的控制,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要充分运用教学艺术以及教学机智,教师自身根据课堂开展的实际情况以及突况做出适时和适当的调整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小学思想品德课堂具有有效性,有效的备课已经成为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效率最为重要的环节。小学思想品德课堂备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备教材、备学生以及备教法。教材是实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必备和必须的根据,现行的思想品德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生活和图文并茂,在安排教材内容以及编排教材体系这两方面中都十分适合当今的小学生,因此,教师必须要有自己的教学观念,并且能够处理好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与此同时,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还要根据自己所在学校以及自己学生实际的情况来进行一定调整工作,使得教材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以及教育教学实情。
学生是教师主要的服务对象,因此,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实施全面发展,这也就从本质上决定了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了解学生的情感、爱好、兴趣以及性格,等等,教师只有真正和全面地了解学生,才能够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并且采取正确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要求小学思想品德教师不能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根据不同教育教学内容以及自己学生实际的情况来灵活的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说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情境导入教学法,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
二、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一课时:课前,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勾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
由于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
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教《我送老师一支花》一课时,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提高了教学实效。
2.“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3.角色扮演模式
【关键词】新形势小学教育思想品德思考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245-01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还必须要针对新形势下,小学思想品德工作开展的问题,尝试找到科学的有效的解决方法,我们必须要通过做好小学生品德教学,为学生的价值观念的树立提供科学有效的保障,同时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师必须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地进行探索和改进,以此为基础探索找到新形势下,做好小学品德教学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教师应积极学习,提高认识,发挥主导作用
新编《思想品德》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对合在一起,推动了德育课程由认知教学到活动教学的转轨,变抽象的说教为生动形象的活动体验,通过活动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使师生获得教与学的情感体验,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开展活动课教学,目的是为了“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必须改变已习惯的适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以启发式的引导性的教学取代知识灌输,积极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条件,这样才能实现活动课的目标。同时,教师在活动课的组织上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创设学习情境、指明方向、监督过程、解难答疑、评估学习结果等。活动课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更倾向于是学生活动的伙伴和参与者,是学生言语的倾听者和学生的对话者,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和活动实施的引导者,是不断探索的学习者和课程研究者,在主题探究活动中,老师要培养学生学会多种方法、多种角度、多样思维方式来观察事物。教师这一角色的转变也取决于新的学生观的树立,在活动中,教师尊重学生、欣赏学生、相信学生,用微笑代替严厉与冷漠,师生共同参与探究,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创造小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发挥小学生的主体性
思想品德课堂活动课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其开展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如讲故事赛、朗诵比赛、儿童游戏、主题班会或看录像等形式开展实践活动。例如,“抵制不良诱惑如网络游戏”,可以组织学生针对网络问题进行讨论;“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可让学生查找人和动物的故事,并进行讲故事比赛;在主题班会、讲故事、演儿童剧、歌咏比赛等活动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如音像、图片等,而这些教学形式在活动课中又交替使用,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活动课又是师生共同投入的以活动为载体的课,是教师的教育活动和
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是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
学活动。要开展好活动课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无论从
活动课的目的,还是从活动课的过程分析,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展现都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活动课就成
了教師自编自演的独角戏。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设计与实践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小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实践、领悟、探索、创新。活动课教学过程中,不单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也要关注
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活动内容的选择应以学生为核心,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给每个学生以发挥和展示的机会,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活动教学也就名存实亡了。
三、活动课设计与实践要密切联系小学生生活实际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思想品德教学强调联系生活实际,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因此,思想品德活动课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引导学生向自己的生活世界回归,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走出书本世界,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建立与生活的广泛联系,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体悟,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展开有效的学习知识,避免强制性的灌输、空洞说教。同时思想品德课又是一门时代精神很强的学科,根据这一特点,老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国情教育,向学生传达家乡形势的变化,养成学生关心国家、关心家乡的习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长知识面扩大视野,另外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把瞬息万变的社会信息及学生身边发生的事及时补充进去,开放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教育是培养人的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是教育的根本要义。我党始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思想品德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阵地,思想品德课教师是宣传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喉舌,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代表我国先进教育课程的发展要求,代表我国先进教育科学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学生、家长的根本利益。我们的教科书不是唯一的教材,老师也不是唯一的老师,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方法更不是唯一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顾文芳.分析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路径[J].吉林教育,2014(04).
[2]郭睿.思想品德课教学调研引发的思考[J].西藏教育,2013(05).
【关键词】新课程 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有利于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品德课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努力引导学生学做负责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中,要努力遵循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基本理念,以强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为基点,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打造高效课堂,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共同提升。为此,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课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本人作下面几点思考。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构建落实有效课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根本任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以真实的生活情境、丰富鲜活的时政材料作为素材,创设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新情境,承载知识。父母亲情、朋友交往、网络、合作竞争、诚信尊重等,做到充满生活气息,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提升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同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学习中达成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新课程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要真正从“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出发,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和有个性特长的发展。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德国著名教育家拉伊指出,教学中,要强调驱力、兴趣和注意。在学生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引发新的驱力、兴趣和注意。因此,要使教学成功,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动机,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设计情境是导入新课的基本要求,创设导入情境的作用是打动学生,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所触动,情感上有所感动,心灵上有所触动,进而让学生产生思考,并进行自主感悟,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情感进入新课的学习氛围中。思想品德课的实验情境、歌曲演唱情境、比赛活动情境、记者采访情境等,可以增添教学的新鲜感,引发学生积极体验和探究的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思想品德学科的魅力,感受思想品德课堂不再枯燥、抽象,进而对思想品德学科产生亲切感。同时也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最终形成富有生命活力、动态生成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三、关注知识的生成过程,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
创新教育认为,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智慧生成”,在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催生学生内心沉睡着的智慧之花。没有枯燥无味的知识,只有枯燥无味的教学;没有缺乏智慧的知识,只有缺乏智慧的教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智慧不断生成的过程,每一堂课都要在恰当的教育教学策略的引导下,让学生经受智慧的洗礼!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以知识作为媒介,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把隐藏于学生内部的自我发展的潜质激发、引导出来。因此,课堂应该从专注于“知识储存”走向关注“智慧生成”,从专注于“技能掌握”走向“人格建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核心,通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辩论,去合作,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使学生获得一种成功的自豪感。这样便于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问题当堂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思想品德;专业发展;新课程;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思品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颇具新意的教育理念,与传统的单一强调“以老带新”教师培养模式或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相比,具有综合性、系统性、主体性、前瞻性等特点,所以研究该问题对于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加速推进,教师如何提高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以便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这是基础教育面临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我地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思想品德修养、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等方面的现状、困境和成因,发现本地区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教师专业成长主体理念认识不足,教师专业成长所需要的教育资源十分有限,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不够宽松。针对上述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促进其专业成长:教师要进行科学系统的现状分析,及时地进行反思调控;加强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教研;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等。
一、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教师专业素养内涵
所谓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新课改要求把教师的职业看成专业,教师的专业化就是要求教师应成为更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那种专业素质的过程。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整个教育生涯中,通过终身的专业训练,习得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遵守专业道德,提高专业素质,实现专业自主,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
二、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育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建设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必须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我市各校在培养青年教师、实施教师“青蓝工程”、造就研究型教师等方面虽已进行了积极的研究,积累了不少有意义的经验,但基于种种原因,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优化在不少学校还未得到足够重视,有的还停留在认识层面。
(一)教师对教材的掌握程度不容乐观
从2004年开始,思想品德学科进行又一轮教材改革。教材从内容到结构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所以,有些教师难于适应新教材的要求。几年来,教材的频繁变化,使学科教师很难对整个初中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大部分学科教师只能熟悉1—2个年级的内容,这样不利于学科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体系。这对于学科教师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二)部分教师处理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比较薄弱
通过学校听课了解到:部分教师只能是依据教材的脉络,就教材,讲教材。缺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教材怎么设计怎么讲,教材怎么写怎么说。其结果是教师讲书,学生看书、画书。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部分教师缺乏钻研精神,心气浮躁,不想把本学科教学作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存在应付的思想。原因之二是部分改科教师对教材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教学中只能流于教材的表面。同时,兼职教师由于精力限制,不会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本学科的备课及教学上。(如有的学校教师是数学兼思品)
(三)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
个别教师摆脱不了学科教学灌输式地说教的弊端,多采用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许多学生即使学了也是死记硬背,考试时,题稍一灵活,学生就不会了。平时我们的教学,大多重视实际或死记硬背,从教学效果看,没有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
(四)对思想品德学科的不重视
我市在历年来的中考改革中,将思想品德学科50分降为中考会考科目,然后又变为50分开卷考查中考考试模式。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学校、家长、学生对本学科的重视程度,有的学校甚至随意削减思想品德课课时。
三、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途径
(一)培训
通过校本培训、外出培训、名家讲座、互助学习等形式,帮助初中政治教师树立教师专业化新理念,促进教师角色转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教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全新的教学行为。为此,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对教师进行各层次各方面的教育教学培训,以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我们能够真正肩负起实施新课程的重任。
(二)交流
加强校内、校际交流研讨。即深入研究对教材的分析、教案的设计、课件的制作等。通过教师对教案的分析,优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使教师从交流中获得启迪,汲取成功的要素,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
(三)实践
通过对课堂教学能力的展示,最直接地提升教师的教师科学素养。七、八年级新教材内容鲜活,淡化了知识性,更加注重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而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九年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这一点出发,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用举例、讨论、活动、故事及创设情境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采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用生动、直观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高效教学 实效性
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变化开展教学工作,切实解决好时代感不强的问题。在现今社会中,时代的发展变化相当快,这种快速变化必然影响和波及学生的价值取向、文化观念、行为方式,只有紧扣时代主题,才能增强教育教学的时代感,取得实效,从而达到高效。从当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看,这方面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学生关注国内外时事和形势政策的时间本来就很少,他们对事件分析不清,理解不透。如果老师的教育形式总是老套,缺乏新意,没有赋予教育应有的时代内涵,学生就更加缺乏兴趣。对此,教师一要时刻关注形势发展变化。即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时把握其发展趋势和走向,以及对学生思想的影响,通过组织新闻点评、时事大家谈等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共同讨论,帮助学生正确分析把握形势发展变化,自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社会主流思想上来。二要宣扬时代典型。即要找准先进典型与时代精神的结合点,注重挖掘和培养一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一定影响力和感染力的先进典型,通过网络、电视观看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典型事迹,引导学生学习先进典型的优秀品质,营造学习典型、争当优秀的浓厚氛围。三要弘扬时代精神。即要大力倡导和弘扬开拓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敢于冲破传统束缚,冲破常规方式,冲破思维定势,努力探索新思路,开辟新途径,拓展新领域,创造新办法;大力倡导和弘扬求真务实的学风,讲实话、干实事、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功夫;大力倡导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苦中有作为,努力创造优秀成绩。
要紧贴学生的现实思想开展教育,切实解决好贴近不够的问题。常常有学生说老师没有真正理解他们,其实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不够贴近学生。有的老师对学生现实思想把握不准不真,教育找不准“靶子”,无的放矢;有的老师习惯讲大话、空话、远话,学生对这些“正确的废话”不爱听。要想实现思想品德高效课堂,必须紧贴学生现实思想开展教育。一要紧扣学生的思想脉搏。深入学生中间,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讨论、个别交流和思想形势分析等方法,切实把学生的真实想法摸准弄清。要把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教育课题,与学生思想实现同频共振。要针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模糊点,析根源、解扣子、开处方,使教育过程成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二要讲学生想听愿听的话。抓住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实际需求,说学生想听要听的话,使学生听后感到“解渴”。要运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形式,讲学生听得懂的话,把道理讲得实实在在,浅显易懂。要紧密联系身边实际,讲学生熟悉的人和事,把道理讲得真切可信,深入浅出。三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改变以往一搞教育就是授课、讨论、活动、总结“四部曲”的模式,多开展读书会、辩论会、时事点评、问题大家谈等自我教育活动,广泛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手段,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开展实践性教育,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生动性、互动性和感染性。当然,我们也要切忌为了活动而活动的教学设计,把课堂变成肤浅的菜场与超市,不要为了小组合作而合作,为了动手操作而操作。
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解决好知行不一的问题。现在,教育中说归说、做归做“两张皮”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老师光讲道理,忽视抓实践锻炼和日常养成,教育与实践脱节;有的教育者自身说做不一,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做不到,教育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增强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实现高效课堂,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是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结合。思想品德教育者既要重视言教,更要重视身教,道理讲得再好,做得不好,或者只说不做,教育是没有说服力的,反而会收到相反的效果。要以德服人,发挥人格、品行、学识等非权力因素的影响力,坚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切实以自身良好的道德修养、崇高的思想境界影响和带动学生。二是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辅相成,教育的要求要通过管理来落实,教育的成效要依靠管理来巩固。
要坚持以情感人、交流互动,切实解决好简单生硬的问题。特级教师景洪春说:“教育,应该具有诗意和美感,具有滋养人性的功能。什么时候教育丧失了诗意和美感,失去了愉悦人性的魅力和滋养人性的功能,说明教育一定是出了问题,不管素质教育怎样‘教’,课程改革怎样‘改’,都离不开诗意的课堂。”从目前的教育教学情况看,教育缺乏艺术美感和真情实感是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有的老师讲道理缺乏应有的艺术和技巧,把道理讲得大而空;有的对学生缺乏真挚深厚的感情,给人一种虚假做作的感觉。一要实在,切忌空洞。贴近学生的思想讲道理,把道理讲得具体实在、亲切可信,而不能空洞无物。比如,宣传典型要多讲学生身边的典型,说服教育要多举学生身边的例子,使学生感到所讲的都是真实可信,也是“够得着”、能实现的。二要真情,切忌矫情。对学生要满怀深厚真挚的关爱之情,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做到思想上关心他们,学习上支持他们,生活上帮助他们,使教育双方情感产生共鸣。三要双向互动,切忌单向灌输。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的居高临下式教育方法,多开展启发式、谈心式、引导式教育,以思想交流促认识提高。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像导演给演员说戏那样,创造一种使学生真正处在做和用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2]。
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探求高效教学方法,构建高效思想品德课堂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上下求索”,不断总结。唯有如此,高效教学模式才会日臻完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才会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品德 有效 教学
新课改的理论和实践表明,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它是否具有有效性,而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追求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评价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应具备两个方面:一是效果;二是效率。设想:在课堂上,教师讲得再精彩,学生如果收获少,这也绝对不是一堂好课。
1、思想品德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的重要性
“”形势下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仍然摆脱不了考试命题这个指挥棒。这就使广大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有效课堂; 教师由教书匠走向研究教师转变需要有效课堂。新课程标准倡导人文理念,以学生为本。那么就要从学生角度出发,想学生所想。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只有课堂效率提高了,教师才能教授更多的知识,学生才能获得更多,教学效果就越好。同时,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巩固课程改革成果,推进课改深化发展的关键。
2、思想品德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的策略
2.1树立课标意识,尊重课标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编写教材、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具有宏观导向、指导、规范作用。学习课标、应用课标、尊重课标,可以缩小课程教学使其顺利进行,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2.2从角色转变,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课程标准》是一线教师实践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课改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缺乏情感交流。教师讲得多,学生机械的听、写。师生互动少。课堂就显得枯燥、无味。课改后,教师的角色逐渐转变,更多的是引导者、参与者。学生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占据主体地位。而教师有意识地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2.3自动化教学
所谓自动化,是指最基本的知识要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能够在运用该知识时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达到自动化程度。在思品课中,记忆能力和记忆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知识的呈现方式要力求多样、生动,能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建构知识,指导学生找出重点知识的关键词,把原本是一些无关的字、词,罗列在一起,让学生去联想,甚至利用谐音字来表述意义,让学生在轻松中强化对知识的识记。如义务教育特征:强制性、统一性、公益性强公统美国总统被强攻(公)。再如精神性人格权包括自由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自姓肖名隐自己姓肖名隐,叫肖隐。通过如此联想记忆,一用该知识点,学生就会脱口而出,这就是思品课自动化教学步骤。
2.4情境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各种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建构知识体系。在学习《法律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一课时,教师可拿出一些商品让学生鉴别真伪,如假冒的“飘柔洗发水”和正品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假的香味过浓,且瓶体上说明的字迹模糊、不清晰。还可教给学生鉴别盗版的 VCD 碟片、假人民币等方法,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法律知识,还可提高识别假货的能力。
2.5实践法
所谓实践法是指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提供一定的条件,让学生在做中感受、领悟的方法,达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建构知识的目的。学习“自尊自信使人讲自爱”时,可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曾经有过的不自爱的行为,制作一个告诫卡警醒自己。可在“培养自尊自信”的教学中设计两个活动:一是每个学生发一张 A4 纸,每张纸上写上一个学生的名字,这 56 张纸在全班同学手里轮传,每个同学为另一个同学写上至少一个优点,树立每个同学自尊自信的信念,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2.6注重反思,完善课堂教学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只要广大教师不懈地努力进行教学反思的实践,就能使教学高质高效的进行。反思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可以更好的完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有高尚的人格,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文化知识,幽默的语言。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要吸引学生听下去,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只有优美的声音才能真正打动学生。为此,老师要经常培养自己朗读诗歌和文章的习惯,长此以往,语言基本能做到抑扬顿挫,该煽情的时候煽情,该激昂的时候激昂,该平铺直叙的时候平铺直叙,只有这样的语言,才能使自己也投入到自己的情感体验中去,从而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更积极地去发现世界,更辩证的看待社会,从心灵深处打动自己,打动他人,创设出一门学生乐于接受,教师乐于讲授的思品课堂是思品课教学一个更高的境界。
3、树立教师威信
3.1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身正为范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满腔的工作热情,要用自身的精神力量感召学生。(这种榜样的力量,是潜在的,无形的,正大的,是一种动态的非智力因素的教科书)孔子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生活在学生中间,面对的是一群涉世不深,思想单纯的孩子,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教师的道德品质、教学态度、言谈举止,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2要有一颗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去爱护学生。这就要做到热爱和关心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公正平等地善待学生。我们要改变与学生的关系,变敌对为友好,变统治为平等。我们要用爱心孕育爱心,用民主培养民主,用信任换取信任,用尊重赢得尊重。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才能使思想品德教育如春风化雨,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4、总结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极强的社会学科。提纲式教学、自动化教学是思品课的有效教学的教学策略,是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有效途径。致力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创新,是一种境界和追求,它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功底,较高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表达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需要教师树立创新意识,开拓进取,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3/15-0091-02
“学校教育,德育为首”,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孩子是祖国的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随时都有可能产生难以预料的问题,需要人们有足够的应变本领和心理承受能力,而这些绝不是单靠心理教师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作为一名专职信息技术教师,笔者结合学科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渗透和强化。
一、在课题中明确德育主题
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年龄、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实际,把握住学生思想发展的脉络,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需求,总结出适用于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德育教育主题:礼仪教育、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习惯养成教育、诚信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等。结合《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信息技术使用的教材,笔者分年级和教学内容对信息技术课进行设计。例如:在四年级画图《编辑选定的图形块》一课中,以学生喜爱的动画片《熊出没》中的片段创设故事情境,引出德育主题《森林保卫战》,明确了德育主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在教学设计中,笔者精心设计了松鼠的呼救、赶走“光头强”、我为动物建家园三个练习,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赶走了“光头强”并成功保卫了大森林,不仅达到了寓教于乐,寓乐于教的教学目的,还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因此,以课题为德育主题的教学设计能更加明确德育目标,更好地实现德育教育目的。
二、在练习中创设德育情境
所谓德育情境是指为实现德育目标而创设的情绪场景。在营造的情绪氛围中展开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体验,移情共感,互动交流,最终实现德育目的。
情感是德育不可缺少、十分重要的因素,情境则是对情感的优化和调节。例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制作母亲节贺卡活动,为学生播放Flash短片,讲述了一位母亲从孩子出生起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这种直观的以“爱”为主题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爱,并在制作中唤起其对自己母亲的爱,也就是德育情境中以自身蕴涵的情感激发孩子的情感。可以看出,教师在练习中巧妙地创设德育情境,可使学生关心他人、尊敬长辈、热爱祖国等情感得到一步步的激发、升华。因此,教师应投入情感并运用情境中蕴涵的情感激起孩子与之相一致的情感体验,由此实现道德品质的养成,提高德育实效性。
三、在作品中展现德育成果
一幅作品可以看出一个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感情倾向。在学生创作的电脑绘画、电子报刊等作品中可充分展现小学信息课中德育渗透的成果。笔者积极组织4至6年级学生参加珲春市电脑制作活动,带有环保主题的绘画作品《快乐的清洁工》、《得与失》、《别让地球妈妈伤心》、《铅笔小子的诞生》等和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主题的电子报刊作品《祖国妈妈》、《田园风光》、《乡村美景》等在全市电脑制作评比中纷纷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在作品创作中,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用五彩的画笔描绘出主题丰富的作品,一幅幅电脑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学生心目中祖国妈妈的动人风采,勾画出学生感恩祖国、保护地球的浓浓深情。
四、在课堂中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信息越来越多的同时一些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也夹杂在其中,它们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负面影响。而在我们教学中又不可能硬控制不让学生上网。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安全、健康的上网,培养其良好的网络道德呢?这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加以正确引导,还可以针对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开展讨论。通过教育和引导,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分辨力和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让学生明白网上活动也要遵守人际交往准则,既不能阻碍信息交流、传播不良信息,更不能无法纪地破坏网络安全甚至危害社会。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必须的、肯定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完成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的基本职责就必须做到努力钻研业务、切实提高自身修养,既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结合课程特点,挖掘德育教育素材,整合教育资源,将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和法制安全教育等道德教育有效渗透到信息技术课堂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