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

生物旅游资源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旅游资源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旅游资源的特点

第1篇:生物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

1、特点:观赏性和体验性,时限性和区域性,多样性和综合性,垄断性和不可迁移性,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

2、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四大类。

3、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可归纳为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生物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旅游资源;地区比较;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H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2-0090-06

区域旅游资源评价是因旅游资源开发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最初是以定性描述为主,随着旅游学界开始探索更科学的旅游评价方法,由定性描述逐渐转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目前对旅游资源的评价大致可分为3类,即体验性评价、技术性评价、综合性评价。但是国内的研究往往限于旅游资源的评价过程,对评价结果缺乏细致、全面的分析。对一个省域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并进行多层次的比较和评价,国内外学者多从各地市旅游资源的数量(包括丰度和密度)、品质、组合状况等方面入手,得出的结论是各地市间存在横向差异,区域旅游资源综合情况与该地区所在区位特征存在一致性。

本文尝试采用定量的方法,按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以下简称“国标”),将陕西旅游资源划分为主类一亚类一基本类型3个层次,分属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等8个主类、3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选取陕西省11个地市共9972个旅游资源单体为基本对象进行地区分异的综合研究。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经陕西省旅游资源普查,截至2009年9月,陕西省旅游资源共有9 972个,自然类型654个,占6.6%,人文类型9 318个,占93.4%。在11个地市、区中,旅游资源单体最多的是西安市,共计2148个,其次是宝鸡,拥有1240个;延安居第三,拥有1129个;最少的是杨凌区,共计86个,以上数据充分表明,陕西省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人文类型旅游单体占多数,空间分布广泛。

本研究是对陕西省旅游资源地区差异的研究,首先通过对陕西省旅游资源普查中所获得的各地市8大类旅游资源单体资料进行统计,采用旅游资源丰度和密度两个储存量指标对各地市旅游资源分区比较;在研究陕西省旅游资源组合状况时采用概率论中的均方差系数表示配合指数以近似反映各地区内部的资源组合状况;均方差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Xi表示各类旅游资源占全省的比重;X表示各项旅游资源占全省比重的平均值;N表示资源种类数;

在研究整体优势度的分区时采用公式法,依据地区旅游资源的优劣与资源丰度(绝对个数)成正比,与资源组合指数成反比,这两个指标组合起来,即可得到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度,计算公式为:

Pi=Wi/Ei (2)

其中:Wi为第i个地市的丰度;Ei为第i各地市的配合指数;Pi为第i个地市的整体优势度。

二、陕西省旅游资源数量的空间分异

本文主要对地区旅游资源丰度和密度两个储量值进行比较,研究旅游资源数量的空间分异。地区旅游资源丰度是指一个地区拥有各类旅游资源的数量和旅游资源的总数,是反映旅游资源丰富程度的绝对量,是衡量旅游资源数量的最直接指标;旅游资源密度是一个相对丰度的概念,通常一个地区资源的密度可用两种方式表示,一是该地区单位面积内资源的储量,二是按一定区域范围内人均拥有资源量。考虑旅游资源开发和吸引主要取决于一个地区的观赏价值要素和规模几率,故采用单位面积法计算地区旅游资源的密度,即密度一资源单体个数/所在区域的面积(万平方公里)。

旅游业的发展和布局既要考虑到旅游资源的绝对量,也要考虑到相对量,才能正确估价旅游资源的潜力。旅游资源相对丰度实际上是为排除区域间地域面积相差悬殊的影响而设置的指标,具有区域间资源丰富程度的可比性;旅游资源的密度体现了一个地区资源的集中程度,密度大的地区,资源分布就相对集中。从旅游者旅游效益最大化原则出发,如果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密度高,活动内容丰富,就会降低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成本。因而资源集中地区,通过合理的整体开发,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一般较大,较容易形成规模效应。为了在评价地区旅游资源过程中尽量客观地反映其资源储量,有必要对该地区旅游资源的丰度和密度进行综合评价。

(一)陕西省旅游资源丰度的分区比较

资源与发展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资源丰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地区旅游资源丰度的大小关系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和对旅游业发展的保证程度,影响着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等诸多方面。通过对陕西省旅游资源普查中所获得的各地市8大类旅游资源单体资料进行统计,得到各地市旅游资源丰度的分布情况(见表1),在表1的基础上对某类旅游资源拥有量高于全省平均值的地区进行了归类(见表2)。

从表1可以看出,按照区域旅游资源总丰度高低,陕西省11个地市占全省总量的排序依次为西安、宝鸡、延安、渭南、榆林、安康、咸阳、汉中、商洛、铜川、杨凌。表明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与地域面积大小、自然环境多样性、历史文化丰富性有密切关系。陕西省各类旅游资源丰度较高的为西安、宝鸡、延安,且各类旅游资源集中程度的彼此重叠度较高,说明陕西省旅游资源分布相当不平衡。

按照陕西省划分的三大旅游区域情况分析,关中旅游区(西安、咸阳、宝鸡、渭南,杨凌除外)资源丰度最高,占全省53.2%;陕北旅游区(铜川、延安、榆林)其次,占全省的24.9%;陕南旅游区(汉中、安康、商洛)占全省21.9%。

1.关中地区。关中旅游区各主类拥有的单体数量排序依次为:建筑设施类、遗址遗迹类、人文活动类、旅游商品类、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和特殊景象类。其中建筑设施类资源单体比重为40.9%,比全省平均值42.2%低1.3个百分点,遗址遗迹类资源单体的比重为32.3%,比全省平均值33.8%低1.5个百分点;人文活动类资源单体比重为16.2%,比全省平均值12.1%高4.1个百分点,其他主类的单体比重均与全省平均值相差不大。从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储量丰度看,关中旅游区的人文旅游资源比重为93.4%,自然旅游资源比重为6.6 9/6,说明关中地区人文资源突出,这与

该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经济地理区位是一致的,同时也反映了该地区较强的都市性特色。

2.陕南地区。陕南旅游区各主类拥有的单体数量排序依次为:建筑设施类、遗址遗迹类、地文景观类、人文活动类、旅游商品类、生物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特殊景象类。该旅游区的遗址遗迹类资源单体比重为26.2%,比全省平均值33.8%低7.6个百分点;人文活动类资源单体比重为6.8%,比全省平均值12.1%低5.3个百分点;建筑设施类资源单体比重为49.4%,比全省平均值42.2%高7.2个百分点,其他主类的单体比重与全省平均值相差不大。从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储量丰度来看,陕南旅游区人文旅游资源占明显优势,尽管自然类旅游资源单体比重超过全省平均值,这与该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长期处于全省边缘地带的地理区位相吻合,且该区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安康、汉中强而商洛弱的特点。3.陕北地区.陕北旅游区各主类拥有的单体数量排序依次为:遗址遗迹类、建筑设施类、人文活动类、旅游商品类、地文景观类、生物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特殊景象类。该旅游区遗址遗迹类资源相当突出,单体比重(44.6%)比全省平均值高10.8个百分点;人文活动类的单体比重(8.0%)比全省平均值低4.1个百分点;建筑设施类资源单体比重(37.7%)比全省平均值低4.5个百分点;旅游商品类略高于全省,其他主类的单体比重均与全省平均值相差不大。从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储量丰度来看,该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依然很突出,自然景观占小部分比重,该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依然不平衡。

(二)陕西省旅游资源密度的分区比较

根据2003年陕西省旅游资源普查结果,计算得出陕西省各地市各类旅游资源分布密度和总密度,见表3。

从旅游资源在全省占比来看,密度比重高于丰度比重的地市只有杨凌和铜川。杨凌、铜川密度排序位次同比丰度分别上升10和5个位次,这与它们面积大小有关,杨凌是全省面积最小的地区,仅占全省面积的0.02%,铜川占全省面积的1.8%,杨凌的旅游资源“密度占比”较“丰度占比”高40.1个百分点,铜川旅游资源“密度占比”较“丰度占比”高近2.6个百分点,榆林旅游资源“密度占比”较“丰度占比”低9.0个百分点,延安旅游资源“密度占比”较“丰度占比”低9.0个百分点。旅游资源密度除了出现杨凌、榆林两个峰谷外,其他地区则较平缓,说明全省各地市旅游资源分布的相对丰度总体较均衡,旅游业发展潜力较大。

从旅游资源的丰度和密度差别看,各地区主要旅游资源的丰度与密度的位次排序不一致。密度与丰度相比,位次上升最明显的是杨凌、铜川、咸阳,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地市旅游资源绝对拥有量不大的缺陷。旅游资源丰度较大的除宝鸡、延安、榆林因地域广阔而旅游资源密度的位次明显下降外,其他地市旅游资源丰度和密度的位次排序变化不大。

三、陕西省旅游资源组合状况与整体优势度的分区比较

(一)旅游资源组合状况的分区比较

区域旅游资源条件及其开发价值,不仅取决于其丰度和密度大小,还取决于其组合状况。为比较各地市资源组合的协调程度等因素,本文采用概率论中的均方差系数表示配合指数以近似反映各地区内部的资源组合状况。因为方差是衡量随机变量取值的分散程度的,为使一致性较好,实际运用时常计算随机变量的平方根(称“均方差”或“标准差”)。本文取各类资源占全省的比重值为随机变量,取各项资源占全省比重的平均值为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计算不同地市各类资源比重的均方差,再除以全省比重的平均值得出各地区内各大类旅游资源在全省比重的均方差系数,用来表示配合指数。如组合指数低,说明一个地区旅游资源门类比较齐全、数量较多、差异明显、旅游资源组合状况较好,有利于区域内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反之,说明区域内旅游资源组合较差,配套能力弱。

根据公式(1),在表1数据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将各字母所代表的数值代人,即可计算出各地市的配合指数,其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以往对旅游资源赋存差异的研究,配合指数在50以下说明各项资源配合较好,配合指数在50-80之间说明资源配合较不协调,配合指数在80以上说明资源配合很不协调。从表4可以看出,只有杨凌示范区的旅游资源配合指数在80以上,渭南、商洛、铜川配合指数虽都超过了50,但资源配合明显不协调;咸阳、汉中、延安虽然指数超过了50但幅度不大,资源配合比较协调。配合指数在50以下且资源配合也较好的地市有西安、宝鸡、安康、榆林。全省各地市旅游资源组合优势的空间分布相对平衡,关中旅游区尤为突出。

(二)旅游资源整体优势度的分区比较

1.陕西省各地市的区域差异。地区旅游资源的优劣与资源丰度(绝对个数)成正比,与资源组合指数成反比,这两个指标组合起来即可得到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度,即整体优势度为资源丰度与资源配合指数的比值。比值越大,说明丰度相对高而配合指数相对低,整体优势度越好;反之整体优势度越差。

根据公式(2),将各地市丰度和配合指数分别代入,即可计算出该地市的整体优势度,其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可知,陕西省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度居前5位的地市依次为宝鸡、西安、延安、榆林、安康,其排序与旅游资源总丰度的排序保持一致性,说明旅游资源丰度大的地市,旅游资源组合也处于良好状态,西安、宝鸡、延安、榆林4市尤为明显。

2.陕两省三大区域旅游资源总体差异比较。通过对陕西省11个地市旅游资源的数量(包括丰度和密度)、组合状况、整体优势度的综合评价及各地市间的横向比较,研究归纳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陕南地区在资源丰度、资源密度、组合状况、整体优势及分布均衡状态,见表6。

四、结语

第3篇:生物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1.旅游资源的类型

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与因素,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其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具体如下表所示。

种类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形成天然形成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人类创造的文化事物和现象规模一般较大一般较小变化一般比较缓慢一般比较迅速分布野外较多居民地较多功能生态旅游、探险、运动、度假、健身等文化旅游、宗教旅游、休闲娱乐、购物、会议等示例山体、水域、植被、野生动物群、气象奇观、天文奇观、地貌、自然灾害遗迹、自然保护区等历史古迹、园林、工艺品、表演艺术、民俗、宗教礼仪、城乡风貌、社会风情等2.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旅游资源由于各方面的差异,表现出多样性、地域性等特征,具体如下表所示。

旅游资源的

主要特点含义多样性①由于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形成了千差万别的自然旅游景观;②各地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民俗不同,以及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各地文化旅游景观各不相同;③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地域性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往往具有不同的特色观赏性和吸

引性自然、人文要素是否富有观赏价值和吸引力,是旅游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的本质特点。观赏性越强,吸引力越大,旅游资源的价值也就越高不可移动性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地理位置,一般都具有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游客参观游览,带走的只能是印象而非旅游资源本身可创造性人们的旅游兴趣、旅游需求随时间推移和社会发展会不断发生变化,这使得人为创造新的旅游资源成为必要和可能二、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与地理成因

1.选择观赏位置

在不同的位置,由于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造成了透视关系、纵深层次、视野范围的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美感。

景观类型观赏位置的选择景观举例高大雄伟的山峰远眺、俯瞰庐山、黄山、泰山、武陵源群峰(湘西北)江、河、湖、海在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之上俯览、远望岳阳楼与洞庭湖、黄鹤楼与长江、滕王阁与赣江、大观楼与滇池山中的峡谷、溶洞、一线天置身其中近观美国西部科罗拉多大峡谷、长江三峡、桂林芦笛岩溶洞湖沼、池塘多低临水面建亭、榭、廊,水边铺小路,近观、俯视济南大明湖、北京昆明湖、南京莫愁湖、杭州西湖瀑布适当距离仰视贵州黄果树瀑布、尼亚加拉瀑布山水有机组合的景观乘船(筏)沿水路观两岸风景长江三峡、桂林漓江酷似某造型的地貌在特定的位置观赏黄山石猴观海、云南石林阿诗玛、广东肇庆七星岩2.把握观赏时机

景观类型景观举例及其最佳观赏时机随季节变化的自然景观北方山水风景――夏季;南方千米以上高山――夏季(此季节雨水多、云雾多,气象景观丰富且有变化,兼收避暑之效);北国风光――冬季随天气变化的自然景观泰山观日出――凌晨;黄山观日落――黄昏;海拔较高的名山――雨过天晴(即可观云海,又可观日出、日落)特定时间出现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青海湖观鸟――五月份;海市蜃楼、峨眉山“佛光”、吉林雾凇――特定的气象条件3.旅游景观的地理成因

探究各种旅游景观的地理成因,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从审美特征到欣赏方法,再到探究成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各种景观的地理成因如下表所示。

景观类型形成原因举例自然景观地质

地貌

景观地质构造、岩性和地貌因素,是形成地质地貌景观的重要原因断块隆升形成了雄伟的泰山、华山、庐山;构造断陷形成了鄱阳湖、青海湖;火山活动形成了五大连池;在石灰岩分布区,流水溶蚀形成了溶洞、石林;在节理发育的砂砾岩分布区,形成奇峰突兀的丹霞山;长期风蚀作用形成了雅丹地貌,如新疆“魔鬼城”天气

与气

候景

观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本身就是自然景观;气候对地貌的雕塑、风景的形成、观赏性植物的生长与演化,也有影响哈尔滨的冰雪、长春的雾凇、黄山的云海、风力侵蚀形成雅丹地貌、北京香山红叶适合在秋季观赏等水域

风光水文是旅游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的作用是许多旅游景观形成的重要原因海洋、湖泊、河流、沼泽、泉、瀑布和冰川等都是重要的旅游景观;水的溶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河水的下切作用形成长江三峡;海洋的潮汐作用形成钱塘江大潮生物

景观取决于气候、水文、土壤和地形条件的综合影响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特色生物景观,都是富有生机的自然景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卧龙自然保护区、黄山松、青海湖“鸟岛”、珍贵的古生物化石等)人文景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人文景观的地域差异;各地不同的历史文化、人口特征、生活习惯和政治经济状况,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旅游景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有利于壁画的保存,而南方地区气候潮湿,以雕刻造像为主;古都、风俗民情、宗教文化、各地生活习俗等,这些都是重要的人文旅游景观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项目内容开发条件评价资源

价值旅游资源的价值取决于资源质量(即自身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高低),还与资源的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有关资源质量高、集群状况好、地域组合好的旅游资源游览价值大,开发条件好;反之开发条件差地理位

置与交

通地理位置及交通通达性通过影响经济距离和游客心理进而影响旅游资源的价值交通闭塞,进出不畅,开发条件差;反之开发条件好客源

市场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客源市场的距离。旅游者出游受经济距离(游客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再返回出发地所用的时间和费用)的影响,与旅游地的经济距离越长,旅游需求越低;旅游者的经济收入越高,出游的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资源的开发要考虑在其最优吸引半径内的旅游消费市场,位于或者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大;反之开发利用的价值小基础

设施旅游资源的开发既要考虑当地现有的接待能力,也要完善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地区接待能力强,开发条件好;反之开发条件差四、旅游规划设计

1.旅游规划的概念和类型

旅游规划的概念:为满足游客需求和促进旅游地的发展而确定旅游发展目标、配置旅游要素、选择并制订合适的未来行动计划的过程。

旅游规划的类型: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区规划。

2.旅游规划的内容

(1)旅游开发条件评价:对规划区域的区位、交通、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旅游资源、客源市场、旅游产业基础、旅游竞争状况、旅游容量等进行分析和评价。

(2)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与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旅游发展的目标和开发方向;明确旅游产业地位,旅游主题、功能,市场与产品定位;确定旅游发展的“三战略”,即战略思想、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

(3)旅游空间布局与旅游产品规划:进行旅游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布局旅游要素。

(4)旅游服务设施规划:主要对衣、食、住、行、购、娱等进行规划,具体如下图所示。

(5)旅游实施与保障体系规划:提出旅游区分期建设规划方案和规划实施的步骤、措施、方法,对旅游区开发建设的政策、制度、资金、环境、安全、人才、科技等保障系统作出规划。

五、旅游及环境保护

1.旅游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合理的旅游开发和建设有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作用,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活动也可能产生多种旅游环境问题,具体如下表所示。

2.旅游环境保护

针对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应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旅游环境

保护策略具体措施实施主体法律法规健全旅游环境保护法规编制旅游开发规划中的环境保护法规立法机关工程建设建设污染处理设施政府建设各种环境保护区旅游研究专家、政府禁止破坏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工程旅游开发商经营者旅游

项目评价评定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开发商和经营者评价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旅游研究者旅游环保

教育倡导绿色旅游政府普及旅游环境保护教育教育专家六、旅游线路设计的原则

旅游线路设计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有:旅游资源(旅游价值)、与旅游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旅游专用设施、旅游成本(费用、时间或距离)等。设计旅游线路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突出特色

旅游路线设计是组织管理者作出的一种导向性安排,应该突出所设计路线的主题。旅游线路所串联的旅游区、景区或景点,既要各具特色,又要共同烘托同一个主题。只有特色鲜明的旅游线路,才是一条成功的旅游线路。

2.讲究韵律

旅游活动要有节奏感、韵律感。组织旅游活动既要使旅游者始终保持一定的兴奋度,又要做到有张有弛。

3.“冷热”兼顾

不同季节,不同旅游者需要不同的旅游路线。设计旅游路线要从全局出发,做到“冷(不太知名、旅游者较少的景点)热(著名、旅游者较多的景点)”兼顾。

4.发展创新

旅游路线设计可以体现创新精神,也可动态地反映旅游者的需求。旅游线路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需要不断创新。

5.安全可靠

旅游路线设计,一方面要保证旅游者的生命财产安全,使旅游者游得开心,玩得放心,走得舒心;另一方面要遵守旅游区的安全保护规定,避开军事、保密设施等。因此,旅游路线的选择,首先要考虑旅游者出行的目的、经济承受能力和闲暇时间;其次要根据各地区旅游景观的特色和交通状况、环境承载能力、地区接待能力,进行合理的选择。

设计旅游线路时,要充分展现旅游地丰富多彩的旅游景观,使游客在有限而集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欣赏到不同的旅游景观,感受到不同的旅游特色氛围。但是,不能一味地堆砌和罗列某地的全部旅游景观,而应做到既要景观丰富,富于变化,又要突出重点,避免雷同。

【典例感悟】

例1(2012・四川文综卷)下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该山山顶海拔3099米,属山地针叶林带。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A.断裂上升B.褶皱弯曲

C.冰川堆积D.风力侵蚀

(2)该山山顶能够出现可供游客欣赏的景观是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C.层层梯田叠交错,犹如海上泛碧波

D.春蚕作茧桑园绿,睡起日斜闻竹鸡

思路分析:此组题以景观图片为载体考查了地质构造和自然景观。

(1)图片为峨眉山景观图,图中有明显的断层面,所以是断裂上升。

(2)该山的山顶海拔为3099米,垂直温差大,山顶气温低,夜间气温更低,所以早上能看到“雪满山”;海拔高,晴天观日出景观较好;山顶海拔为3099米,属山地针叶林带,而桃树是阔叶植被,所以A不对;梯田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所以C不对;D项所指在丝竹之乡,该项不正确。因此选B。

答案:(1)A(2)B

例2(2012・浙江文综卷)专家认为,欣赏旅游景观,尤其需要的是提升感受力和理解力。完成(1)~(2)题。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这是宋朝诗人王禹谪居陕西时,描述山村风景的《村行》。

第4篇:生物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

湘西自治州属于亚热带山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垂直分布差异十分显著,生态旅游资源多种多样,有庞大的植物生态资源和动物资源,整个湘西州可以说是一个初开和尚待开发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宝库。

一、湘西旅游资源状况

(一)自然风光优美

湘西旅游资源独特秀美,境内奇峰独立,山中有山,融秀美与雄奇为一体,这里岩溶地貌分布广泛,石林,石峰拔地而起,如猛洞河、南华山、不二门、坐龙峡、红石林等,光地下溶洞如凤凰的奇良洞、龙山火岩乡,就有地下溶洞200多座,我国著名画家黄永玉游览后曾绘画作诗“龙山二千二百洞,洞洞奇魅不可知”,对地下溶洞作出高度评价。

(二)自然资源丰富

湘西自治州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十分丰富。有维管束植物近4000种,经济林、用材林、药材林、果木林等树种达100余种。仅乔木就有300多种,比整个欧洲的总数还多一倍,裸子植物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左右。永顺小溪有13公顷的原始次森林,林中保存有大量的古第三纪植物种类,是一座古生物基因库。这些古老珍稀植物是湘西宝贵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

(三)人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湘西地区不仅有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还有浓郁纯朴的民族风情,都使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异彩纷呈,内涵丰富,并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相互辉映,赋予了湘西旅游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巨大的潜力。

1.湘西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湘西是独具特色的土家族、苗族文化蕴底深厚的旅游区。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如苗族织锦、蜡染、民族服饰、金银饰品等都是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的丰富遗产。

2.湘西历史文物古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城内有保存完好的元明清古迹。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芙蓉镇”的有两千余年历史的王村古镇。有千年古都老司城,及湘鄂川黔根据地旧址塔卧纪念馆。

3.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土家族民居吊脚楼,土家族跳摆手舞的摆手堂、土家族婚嫁、土家族原始舞蹈毛谷斯舞、打镏子、梯玛神歌、咚咚喹、哭嫁歌等土家族音乐、民间传说和故事、土家族的民族服饰、工艺织锦、刺绣、挑花、竹藤编织、石木雕刻等。泸溪古老的盘瓠文化、目连戏、花垣苗族的傩文化、苗族工艺蜡染、扎染等,有苗族的四月八、六月六、赶秋等节日文化,苗族风情浓郁古朴。

4.民族民俗风情:苗族村寨如国家级民俗文化景区吉首德夯苗族民俗村、凤凰山江苗族民俗村、还有凤凰的石板寨、勾良苗寨等。这些民族村寨体现了民族的居住、建筑风格,风俗、生活、服饰、饮食、礼仪等,是湘西最有优势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湘西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构想

湘西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自然、文化等旅游资源,如何有效的保护这些资源,并合理的开发旅游资源是我们应该大力研究的问题,主要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旅游资源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注意合理有序的开发旅游资源,以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的保护为中心,编制旅游开发的长期规划。要注意科学合理地利用旅游资源,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从自然环境的特征入手,组织各部门结构人员做好旅游资源的全面调查,进行科学论证,制定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管理与保护的总体战略规划。

学习发达地区的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先进理念,切忌盲目开发与扩大规模。各旅游开发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到国内外的旅游先进的开发地,学习自然资源保护的先进理念,多批次,全面的考察学习,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环境保护的某一个细节,而应该注重其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的整体关系层面。

成立旅游环境监测第三方机构,独立于旅游开发部门和政府部门之外,这样才不会受到旅游开发企业部门的利益驱动,才能够保持旅游环境监测的客观性、公正性,做到严格监督旅游资源开发的各个环境,建立健全快速的旅游信息网络,一旦出现旅游环境监测问题,以四级标志给相应的部门反馈旅游环境告警信息,提供给旅游开发部门和政府部门决策,旅游环境监测机构有权利对反馈的结果给予考核,如果反馈不及时,不充分的,按照相应的地方旅游环境监测条例给予处罚。

(二)有效地利用市场经济手段为了保证湘西州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当首先充分理解和掌握市场经济的内涵和湘西地区旅游产业特点。市场经济这个概念是为不同社会制度服务的。它首先表现为国家可利用经济的、政治的手段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其次,使市场竞争对价格、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并且产权关系的界限特别明显;再次,各国的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根据的湘西地区市场经济的特点,制定出适合湘西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因此,我们应当有效地利用市场经济手段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实质上就是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合理确定环境和资源的价格,从影响成本和价格,引导经济当事人进行行为选择,促进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如何合理的利用环境和资源,那么资源环境和服务就会同其他要素一样.在市场上受到同等对待,并因此确保丁要素配置的经济有效性。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我国政府已明确提出:“将环境成本纳入各项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改变过去无偿使用环境并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的作法,要“有效地利用经济手段和其他面向市场的方法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多渠道筹集旅游资源开发资金

旅游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高创汇的产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依靠雄厚的经济基础。目前湘西地区是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旅游业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缺乏资金。为了解决资金不足,一是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争取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项目资金和国债的支持。二是组建旅游股份公司,实行资本运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快旅游企业上市的步伐,利用上市增强融资功能,把旅游业做大做强,使旅游业真正成为湘西名副其实的优势支柱产业。三是从现有的旅游收入中提出一定的比例,建立旅游资源开发基金,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促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采取可持续消费方式:消费问题是环境危机的核心

这是因为不可持续消费方式会引起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引起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的玻坏。因此,要想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可持续消费方式。大量事实证明,中国不能重复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绝对不能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重污染为代价。来换取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消费方式要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决不能搞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消费资源的高消费。

湘西州本属于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之一。地区消费方式应坚持可持续方式,同时也应注意对到湘西旅游的旅游者传播这种可持续消费方式的观念。鼓励旅游者注意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鼓励健康的消费方式。

(五)提高旅游人才素质,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

湘西要发展旅游业,人才是关键,要提高人才素质,必须培养大量的旅游人才。必须加入更多的旅游投入,建立旅游人才的培养基地,建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

开放型的办学模式。同时对现有旅游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升旅游体验的满意度,提高湘西旅游产业的服务水平。

三、结语

旅游业是依托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开发而进行的服务性产业,发展旅游业目的是促进旅游地经济发展,提高旅游地居民生活福利水平。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但旅游资源开发既要限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之内,为后代人保持和增加发展的机会,避免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开发和环境污染,又要满足市场需求,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分析旅游产业和旅游资源的各种关系,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的最佳途径,是湘西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坤民.可持续发展理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2]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5篇:生物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

随着城市生活速度的加快城市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人开始喜欢上了享受农村旅游的过程,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是非常不错的,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业正处于开始发展阶段,进一步的发展需要科学的规划和学习,本文将分析乡村旅游资源的构成,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及开发的原则。

关键词: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开发原则

乡村旅游资源对于游客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其纯净安谧的环境,能够使人们浮躁的心感受到稍许的平静,浓郁的乡土气息能够让长期生活与高楼大厦中的人们充分接触大自然缓解身心的压力,而且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可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于城市中的人们和当地都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

1乡村旅游资源的来源

1.1自然因素

乡村旅游景观的形成离不开自然环境这个基础性因素,地址、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因素决定乡村景观的风貌,优美奇特的自然风貌更能够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光临。自然因素还影响着当地农作物类型、观赏性高低、居民的生活方式等,直接影响着一个乡村旅游资源的类型和开发难度。

1.2物质因素

在乡村旅游资源中物质因素是人们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如当地的地形、森林、植被、山丘、房屋建筑、民族服饰等,物质基础不同形成的农村景观也不尽相同,如南方乡村细腻柔美的景观与粗犷的景观一定是不同的,也会给人不一样的感受。物质因素是乡村旅游资源中最基本的部分,没有物质因素就不会有旅游资源。

1.3非物质因素

在乡村旅游资源中有一部分要素是人们不能直接触碰或者直接观察到的,而是只能感受到的,这部分内容就是非物质要素,虽然是人们触碰不到的物质,但是却对人们产生不小的影响,这种非物质因素主要包括风俗习惯、民族特色生活习惯、、思维模式等,这种文化内涵是乡村旅游资源的灵魂所在,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2.乡村旅游资源的独特之处

2.1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乡村旅游资源是经过长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形成的,在乡村人们不会使用现代化程度太高的机械去影响自然环境,只是通过比较传统,从某种意义来说还有些原始的行为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这就使得乡村的自然风貌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乡村人民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就了一方环境优美,有蓝天白云新鲜空气的乐土,让人们真正感受到自然原有的样子。在人鱼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中,能够让久居城市的游客们感受无垠的蓝天与自然形成的植被,这对于净化人们的心灵,环节身心压力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2.2乡村旅游资源的丰富多样

由于乡村旅游资源是由自然要素,物质要素以及非物质要素构成的,因此无论是自然要素,还是物质要素,或是非物质要素都可以决定乡村旅游资源的种类和特点。因为我国乡村的自然要素丰富多样,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也是各不相同,所以我国的乡村旅游资源是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例如农业型的乡村景观就可以分为牧村,林区和渔村等多种类型,再加上当地自然风貌的不同和民俗文化的差异,就可以开发出不同的乡村旅景点。

2.3时令性农村的景观受

季节和时令的影响是非常强的,如春季一般都是播种,夏季很多农作物都会长得郁郁葱葱,冬天基本上只有温室大棚内的植物才可以挨过寒冷的天气,因此,如果在冬季游客想要看到秋季硕果累累的景观是非常难的,这种受天气季节影响太强使乡村旅游资源的一个缺点,同时也是乡村旅游资源的一个特色,因为可能只有对于稍纵即逝的景色人们会更加的珍惜。

3.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应该遵循的原则

3.1一边开发一边保护的原则

自然环境很容易受到人为的影响,尤其是当把乡村景观开发成为真正的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对环境进行加大的改造,这种对环境的大改应该是本着保护环境的原则进行的,如果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之后使当地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那么这样的乡村旅游资源就失去了自然的魅力,如果对于环境的改动过大,乡村旅游资源就会失去其原本的特色。

3.2系统规划,整体开发的原则

虽然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是结合当地的实际坏境进行的,但是在开发之前应该进行系统性地规划,使某个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满足区域整体旅游资源开发的总体布局,当乡村旅游资源项目完成之后可以结合区域整体的旅游资源的规划一起发展,使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既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又满足区域旅游事业的整体规划要求。

3.3当地居民参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时,人是其主导作用的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看法和意见,让当地居民参与进来。当地居民对于当地的自然状况和风土人情最为了解,对于一些禁止性的开发行为当地人民能够及时指出,避免对当地环境造成伤害,也可以避免因文化差异与当地居民产生冲突,让当地居民参与进来也可以解决一定的就业问题,使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项目能够得到当地人民的支持,使乡村旅游资源项目的开发进展更加顺利。在乡村旅游资源投入使用之后,也应该本着让当地居民参与进来的原则,因为当地居民是最了解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可以使一些民俗风情原汁原味地呈现在游客们的面前,使乡村旅游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引人入胜。

4.结语

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只有充分尊重自然才能够得到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如果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不尊重自然,伤害自然环境,自然也会给予惩罚和反击,因此,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既应该重视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应该重视自然环境和民俗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王玉玲,汪惠萍,桂凯等.“三农”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基于乡村旅游产品视野[J].中国农学通报,2013,(11):208-212.

[2]张骏,方法林,卢凤萍等.基于生态美学视角的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7967-7969.

第6篇:生物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开发对策;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S788.2S75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168(2011)03-0106-06

Tourist Resource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al Strategy of Shiwanda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SHI Cheng-yuan

(Guangxi Forestry Survey & Design Institute, Nanning 530011, China)

Abstract: Shiwanda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with the total area of 5286.2km【sup】2【/sup】 includes Songbai Management Station, Dalongshan Management Station, Baishiya Management Station and Pinglongshan Management Station. Shiwandashan with rich tourism resources, exotic scenery of steep and a wide variety of plants is a wonderful treasure-house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a excellent scientific educational base.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on of GB/T18972-2003, there have been 31 and 35 locations evaluated as excellent grade and normal grade respectively. Thus the developmental strategies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like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simultaneously, implementing stag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highlighting features, emphasizing science, standardized business travel, tourism resources to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also have been proposed.

Key words: eco-tourism resources evaluationdevelopmental strategyShiwanda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收稿日期:2011-04-18;修回日期:2011-05-06.

作者简介:石程远(1977-),男,工程师,广西上林人.主要从事区域性林业发展规划、林业工程项目咨询、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及林业产业规划等相关林业工作.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的旅游,强调对观赏对象的保护.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它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既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区造成大的破坏.它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产生保护、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意愿.

十万大山国家级保护区地处广西防城港市境内,整个生态旅游区规划范围为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部分区域,分为4个片区,即松柏管理站、大龙山管理站、白石牙管理站和平隆山管理站管辖范围,总面积为5 286.8 hm【sup】2【/sup】,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0%.生态旅游区充分利用保护区的知名度、丰富的动植物和旅游资源在其试验区结合防城港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展生态旅游.

1自然概况

十万大山国家级保护区总面积58 277.1 hm【sup】2【/sup】,东西最长处74.4 km.南北最宽处45.0 km.十万大山属于沟漏山系,山脉呈北东―南西走向,山脉地势险峻,峰峦连绵,全长约100 km,宽约20~30 km;海拔1 000 m以上的山峰有82座,最高峰海拔1 462.2 m.生态旅游区范围内最高峰为平隆山片区的七星岭(972.0 m).

十万大山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北亚热带、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温21.2℃,冬少严寒,夏无酷暑,夏季平均保持在22~25℃,气候十分宜人.生态旅游区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全年温暖湿润,没有暴冷暴热的气温急剧变化,温差小,湿度适宜.

十万大山保护区有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丛、草丛等5个自然植被型组和用材林、经济林、农作物等3种人工植被型组,分14个植被型,以森林植被为主,其中又以阔叶林为主,其次为针叶林.保护区内共有维管束植物219科912属2 233种,其中蕨类植物30科76属150种,裸子植物8科9属16种,被子植物181科827属2 067种.在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154科648属1 713种,单子叶植物27科179属354种.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5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2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13种.

林区内陆栖脊椎动物共有396种,分别隶属于4纲33目82科243属,其中两栖类29种,爬行类69种,鸟类217种及兽类81种.发现广西鸟类新记录种有3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4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45种.本次开发的生态旅游区内动物分布较少.

2旅游资源评价

十万大山生态旅游区分布范围大, 包括5类16个基本类型共66个资源点(表1).生态旅游区共分4个片区:皇袍山片区、应天府片区、白石牙片区和平隆山片区.旅游资源类型以森林、溪谷、山峰等自然景观为主,建筑设施以及人文活动等景观较少.其中皇袍山片区以中山地貌、沟谷溪流、松阔混交林为主;应天府片区以低山地貌、马尾松纯林为主;白石牙片和应天府片区则以中山地貌景观和天然植被景观为主.

2.1定性评价

2.1.1旅游资源丰富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十万大山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在类型结构上包括5个主类16种基本类100余处(个),主要旅游资源单体60处(个).

表1 十万大山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分类

Tab.1 Tourism resource classification of Shiwandashan

eco-tourism area

2.1.2旅游资源奇特险峻,千姿百态

旅游区内的万蝶谷、奇石谷、银河峪、白石峪、平隆大峡谷等沟谷险峻,峡谷景观独具魅力;河谷中溪涧纵横,泉瀑处处,清潭众多,河水清澈凉爽,水质优良,清澈明净,晶莹碧透,清洌甘甜,沁人心肺,是旅游区旅游资源的灵魂所在;河谷间河石众多,形状奇特,壮观美观,与沟谷、池潭、溪涧、森林相映成趣,是旅游区的一大景观特色;沟谷间林木葱茏,终年碧绿苍翠,林木间鸟雀欢悦,林相优美、潭瀑溪涧、古树河石,是一处难得的大自然乐园.

2.1.3良好的生物资源宝库和科普教育基地

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辖区内植物种类达2 233种以上,动物种类有700 多种,有动植物王国之称,是我国南方沿海地区自然植被保存较好的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具有很高的科普旅游价值,是开展科普教育的好地方.

2.2定量评价

2.2.1评价标准

采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2-2003)对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单体进行定量评价,从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3个方面进行.赋分标准见表2.

2.2.2旅游资源评价

评价结果见表3.

2.2.3综合评价

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单体得分在30~44分的属“一级旅游资源”,有5个,占现有资源单体总数的

表2 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

Tab.2 Evaluation standard of tourism resources

表3 十万大山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单体评价指标及结果

Tab.3 Evaluation index and results of tourism resources of Shiwandashan single eco-tourism zone

续表3

7.5%;在45~59分的属“二级旅游资源”,有30个,占45.5%;在60~74分的属“三级旅游资源”有27个,占40.9%;在75~89分的属“四级旅游资源”,有4个,占6.1%.属于“优良级旅游资源”即“三、四级旅游资源”的有31处,占47.0%,几乎占一半,说明旅游资源等级和品位较高.

3生态旅游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

3.1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

十万大山邻近南宁区域性国际交通枢纽,紧邻大西南出海通道,与北部湾区域旅游资源存在差异性.以十万大山为中心,北部有钦州至崇左高速公路(在建),东部有南宁至北海高速公路,南部有防城区至东兴高速公路(规划),西部有南宁至友谊关高速公路,形成了4条高速公路紧密环绕十万大山的空间格局,旅游区位极其优越.通过开发,将上思县、防城区、东兴市、防城港市的旅游资源连线、连片、集群式地发展,对防城港市山地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推动作用.

2)政府重视旅游区的开发

十万大山是《北部湾旅游发展规划》的重点区和优先发展区之一.规划明确提出:“构建十万大山国际山地生态度假旅游区,将防城港十万大山国际山地生态度假旅游区打造成为国际山地生态度假旅游目的地、国家5A 景区,以观光游览、山地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生态旅游、山地体育为主要发展方向”.地方政府十分重视对十万大山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和建设,将其作为全市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全县(区)旅游开发的重中之重.

3)市场依托条件良好

生态旅游区北邻区域性国际城市、广西两大集散中心之一:南宁市,南邻广西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北部湾国际旅游目的地,可依托这2个支撑极,具有良好市场依托条件.

3.2制约因素

1)保护与开发的制约

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已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但受到开发利用与经济需求的影响,在保护区边缘地带的生物资源正受到极大的威胁:森林的退化、现代农业的干扰已影响到一些物种的生存,周边社区居民迫于经济的压力对动植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开发旅游业过高的期望值等都对自然保护区形成压力.

2)周边生态旅游区的制约

与大明山、猫儿山、大瑶山等区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比,十万大山生态旅游区的资源垄断性和独特性不高,在旅游资源互为补充的同时,客源的竞争不可避免.

4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4.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精神,以北部湾经济大发展为契机,加快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进程,从防城港市旅游发展现状、旅游资源及环境特点以及目前旅游市场的走势出发,在对环境、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通过有效开发和管理,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利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当地群众收入.

在开发利用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过程中,遵循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理念,以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森林生态景观化、科普内容趣味化、基础设施生态化、旅游项目休闲化为理念,高起点、高品位、高规格地发展生态教育和生态旅游产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确保生态、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多目标协调与和谐发展,将其建成环境优美、自然景观特色鲜明,集生态教育、生态休闲、生态度假于一体、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旅游区.

4.2保护与发展并举,阶段实施,因地制宜

自然保护区发展旅游的目的是促进当地社区的发展,通过社区的发展更好地加强自然保护工作.自然保护区发展旅游业和保护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做到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与可修复能力,在规划布局和项目筛选上为未来发展预留发展空间,以满足产品的更新换代要求,又要充分考虑保护区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统一规划和加强控制管理,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阶段实施.同时,要尽量利用现有地形地势,少动土石方,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山体、土壤、水体、生物资源的损害.建筑构筑物的布局、造型、风格、体量、色彩、材料等力求与自然环境有机协调.

4.3保护为先,科学设计,合理规划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生态旅游区在保证开发的同时使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寻求科学合理的开发措施.①对旅游区进行全面地调查,确定开发的方向,合理、科学地测定旅游区的旅游容量,尽量减少人为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②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让游客更多地体会自然之美;③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景区开发时要尽量保持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做到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景区建设与保护区相匹配.旅游服务设施应尽量安排在保护区试验区或保护区外,避免将城市现代化建筑移植到旅游区.除安排必要的建筑设施外,其它设施应尽量避免.

4.4突出特色,强调科普

特色是旅游产品的灵魂.在旅游开发中应充分利用自然作为载体,发掘民族文化作为精神内涵,使旅游产品成为天人合一、共生和谐、独具特色、无法替代的精品,以强劲的竞争力抢占市场.十万大山生态旅游开发范围内生态环境良好、动植物资源丰富、景观优美,具原始特色和稀有性.旅游开发要强调环境保护、生态教育、科普宣传和科学管理,通过开展生态旅游使旅游者亲身领略十万大山的神奇,享受大自然的恩泽,获得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增强生态意识,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

4.5社区协作,共同促进

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目的是促进当地乡村经济的协同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改善环境,减少社区群众对保护区自然资源的消耗性依赖,从而达到有效保护的目的.目前,十万大山保护区周边涉及有几个村屯,旅游开发必须同当地社区的发展相结合,坚持与社区共建的原则.要吸引社区参与旅游活动,鼓励发展社区旅游,让社区群众通过参与旅游开发而真正受益,使村民与生态旅游区相互依存、共同促进.

4.6规范经营旅游,妥善处理关系

景点的开发建设必须按规划方案进行.要综合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规手段对旅游区的旅游经营进行有效管理,依照国家有关的行业管理政策法规、标准及规定,制定具体措施,完善管理手段,定期重点整治,把旅游区的旅游开发与经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积极与周边村委会联系,建立旅游综合协调小组,以便有效地指导、组织、协调解决好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和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周边社区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发展与旅游相关的生态农业、特色旅游,促进旅游区及地方的经济发展.

4.7拓宽投资渠道,制订优惠政策

旅游区的旅游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要多渠道、多形式地引入资金.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资金扶持,将旅游区的开发建设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另一方面,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进行招商引资,吸引外资进入旅游开发,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强人、财、物、市场营销、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的科学管理,探索一条适合旅游区自身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

4.8加强营销宣传,导入“CI”战略

加强对外、对内宣传,依托政府的主导,多渠道、多方式大力宣传生态旅游区的区位优势、资源特点、旅游产品特色, 以期以优良的形象、突出的特色、一流的品牌获得最大的旅游市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CI(Corporate Identity)战略是一种企业形象策划、设计、传播和管理的战略,即形象战略.旅游区应导入“CI”战略,运用整体传达系统,将经营理念、精神文化等传达给企业关系者,以突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使旅游者和社会公众对企业产生深刻的认同感,从而达到营销目的.其内容包括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3个方面.以此为依据,进行多方位、多渠道的宣传促销,突出旅游区的经营理念,展示和塑造鲜明的整体形象.

致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广西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办公室提供了详实可靠的相关资料,并给予热情的帮助和诚恳的建议,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刘家明.生态旅游及其规划的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 1998 (3):104-108.

[2]张华龄.森林旅游中的几个重要概念[J].贵州林业科技, 1998(4):50-52.

[3]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4]林振华.浅析深层次旅游开发[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2): 58-61.

[5]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广西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 [Z].2010.

[6]杨桂华.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 2000.

第7篇:生物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

福州生态旅游的发展依托于福州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本文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的一种旅游形式,是一种狭义范围内的探讨,因此在探讨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过程中,并未将人文类旅游资源纳入进来。关于生态旅游的类型,早在1999生态环境旅游年就提出了主要包括观鸟/野生动物旅游、自行车旅游、漂流旅游、沙漠探险、保护环境、自然生态考察、滑雪旅游、登山探险、香格里拉探秘游、海洋之旅等十大类专项产品共193项;经过多年的发展扩展和完善,我国生态旅游已从原生的自然景观发展到半人工生态景观,旅游对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护区、农村田园景观等,生态旅游形式包括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主体活动等,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结合现有研究文献,将福州市生态旅游发展所依托的旅游资源类型概括为四类。

1.森林山岳类生态旅游资源。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是生态旅游较为原始的一种开发方式。这类旅游资源往往具备多样性的动植物资源,负氧离子含量高,自然环境优美,有利于陶冶情操,寄情山水,适宜于开展休憩、疗养、科考、观光、露营和户外素质拓展等活动。福州市山岳森林类生态旅游资源情况见表1。

2.海滨湿地类生态旅游资源。福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闽江和乌龙江穿城而过,与台湾岛隔海相望,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岸港口城市之一。全市海域面积11.0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37公里,占福建省的1/3,沿海多天然良港,像福清湾、罗源湾、兴化湾等;砂质海滩长达560公里,如长乐下沙海滩、平潭龙王头海滩等都有优质沙滩;福州东南的海坛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岛屿风光独具特色;另外,海洋生物种类繁多,仅鱼类就达到500多种。福州市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优质的海滨沙滩、优美的岛屿风光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福州市闽江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是福州市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极具代表性的资源,是目前福建全省最大湿地,也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徒途中重要的一处落脚站,具有红树林、滨海盐沼、滨海沙生植被3个主要植被类型,拥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54种,比如中华白海豚、中华鲟等,而且每年都有上千万只的越冬候鸟飞临此地栖息,是一处集湿地保护恢复、科研监测、宣传教育、湿地观光、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滨海湿地公园。

3.温泉地热类生态旅游资源。温泉是一种由地下自然涌出的泉水,其水温高于环境年平均温5℃,或华氏10℉以上,大多数温泉中都含有丰富的化学物质,比如碳酸钙、硫磺、钙、钾、氡、钠等,泡温泉不仅可使肌肉、关节松弛,消除疲劳,还可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人体新陈代谢,具有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凭借着有利的盆地地形及丰富的降水量,福州市温泉资源具备了储量丰富、水温高、水质好、易开采等特点,成为了福州十大旅游名片之一。据有关部门调查,福州温泉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市区以及永泰、闽候、闽清、连江等周边县市,共有20多个温泉点40多个泉眼,无论是在城区享受SPA式温泉,还是到周边青山绿水环抱的温泉景区泡温泉,都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据统计,2013年福州市温泉旅游景区全年累计接待游客146.81万人次,同比增长16.2%;其中增速最快的是龙泉山庄、源脉温泉、赤壁温泉,分别为118.6%、47.8%、19.7%,占温泉景区接待量的51.1%。现将福州市温泉生态旅游资源统计如下(见表2),必须说明的是,福州市区的温泉因开发充分、城市景观居多且商业化氛围浓厚,在资源统计时仅选取了几家,并未全部纳入。

4.休闲农业类生态旅游资源。休闲农业生态旅游是近年来较受欢迎的生态旅游的新形式,其充分利用生态农业资源,以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及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为内容,便于旅游者认识、了解、享受和保护农业生态资源,开展观光、劳作、民俗体验等旅游活动,具有极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不仅能普及自然农业知识,还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福州市休闲农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最初以游客借宿农家的休闲形式为主,一些农户创办农民餐馆,提供吃农家菜、住农家屋等简单服务。20世纪9O年代开始出现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比如永泰大樟溪的千江月休闲农场等。截至2014年6月,福州市共有各类休闲农场143家,包括农、林、牧、渔、茶、园艺等多个项目,其中,3家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6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5家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还有一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闽侯县,福州市休闲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市级及以上)一览表见表3。福州休闲农业生态旅游活动涉及到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休闲、温泉理疗保健、民俗文化、娱乐健身和科普教育等各方面,年游客近8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16亿元。

二、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

在对福州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统计过程中,福州生态旅游发展的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旅游资源种类多样,景观齐全。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涵盖了森林山岳类、海滨湿地类、温泉地热类、休闲农业类等多种类的旅游形式,另外,福州濒临东海,闽江口、罗源湾及海坛岛的滨海海洋类资源也独具特色。地貌类型多样,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不乏珍稀动植物品种,湿地、温泉、河湖、外海景观丰富,各类景观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为观光、科教、度假、体验等多种生态旅游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2.资源品质较高,但知名度低。在四类生态旅游资源中,森林覆盖率高居全国第一、空气质量位居全国前列,森林类生态旅游资源品质居全国前列,闽江口湿地公园凭借着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类、众多的稀有物种以及候鸟迁徙、珍稀濒危鸟种的栖息地等多项要素在2013年“美丽中国•湿地行”活动中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湿地”;而福州温泉品质居于全国前列,休闲农业依托了良好的自然及原始生态环境。四类生态旅游资源的品质极高,但是,由于开发不足和宣传不力等因素的影响,福州的诸多生态旅游资源知名度却很低,品牌效应缺失,在全国的影响力不足。

3.大多分布于郊区及周边县域,空间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经过上文对福州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可知,福州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为:集中分布在福州城区以外的各个县域;市区范围内生态旅游资源较少,且分布地点多位于市区及郊区的城乡结合区域。这一特征是由福州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境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北部和西部为山地;南部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东部丘陵平原相间。这种地理环境使得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西部北部和南部县域地势较高,自然景观优美,环境宜人,因此森林类生态旅游资源和休闲农业类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市区及周边相邻的连江、闽侯位于福州盆地,其温泉地热资源丰富;而东部闽江入海口则因地势较低且与东海相连,成为了优质的海滨与湿地资源区。

4.生态保护观念不足,生态旅游形象不鲜明。福州市的生态旅游的游客多选择中短途游,以福州市区居民为主,其次是周边浙江、广东、江西等省市的游客;客源结构以散客为主,生态旅游所涉及到的地区大多是市区周边的原始乡村和景观优美的自然地区,使得福州市的生态旅游更加倾向于乡村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客源市场对生态旅游的认知也多为乡村旅游和乡村体验游,因此,福州市的生态旅游形象模糊,定位不准确,从而带来旅游过程中重体验而轻保护、重旅游而轻生态的现象。

三、结语

第8篇:生物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旅游资源;分类;评价;开发构想;花溪

花溪位于贵州高原中部、贵阳市南部,地处东经106°27′-106°52′,北纬26°11′-26°34′之间。北邻贵阳市南明、乌当、小河3区;东接龙里县;南与长顺、惠水两县相邻;西界清镇市、平坝县,总面积957.6平方公里。花溪风景名胜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面积350.5平方公里,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溶洞异石和峡谷景观众多。花溪风景区主要由3大部分景区组成:以花溪河为主线,在20公里长的河滩上沿岸分布有天河潭景区和十里河滩景区等,共包含20多个景观;以明清建筑人文景观为主的青岩古镇景区;以高坡黔陶融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 为一体的景区。

一、花溪旅游资源的分类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构成吸引和满足旅游者参观游览要求,并对旅游业产生经济价值,包括已经开发和尚待开发的自然和历史景观。就其客体属性来说,可以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前者主要指山水名胜、自然风光,如风景区、珍贵动植物的生息地、特殊的地质构造等。后者主要指历史古迹、文化遗迹,以及文化艺术、民族习俗、城乡建设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分类系统,对花溪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该旅游区旅游资源主要有7个主类,20个亚类,33个基本类型,详见表1。

根据统计,花溪区旅游资源单体数共计83处,按照新国际标准的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花溪区涵盖了新国标的7个主类,占87.5%、20个亚类,占64.52%、33个基本类型,占其21.29 %。从表1中可以看出花溪的旅游资源排列F建筑与设施第一位,H人文活动占第二位,而水域风光与生物景观并列第三位,由此看出花溪的自然

资源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

二、花溪旅游资源的评价

(一)定性评价

1、优势评价。(1)气候优势。花溪区地处云贵高原斜坡上,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明显的高原气候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花溪区常年平均气温14.9℃,最冷月(1月)的平均气温4.70℃,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3.3℃,常年适合旅游,有高原避暑之都的美称,为贵州旅游发展提供良好条件。(2)客源优势。目前贵阳旅游业正在迅速的发展中,贵阳城市人口有100多万,属于一个区域性的旅游大都市,对于花溪的旅游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在客源市场。(3)政府政策优势。根据国务院批准的《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花溪区被确定为贵阳市的一个城市片区,发展定位是生态区、文化区、旅游区。花溪区政府提出了把花溪建设成为全国文明旅游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人居环境示范区的目标,把“旅游兴区”作为发展战略,力争用3-5年的时间,基本建成观光、休闲、度假、会议旅游大区。(4)资源和技术优势。花溪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还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丰富的革命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生态文化颇具特色。贵州省大批科研院校坐落区内,这不仅利于花溪区旅游环境的优化、旅游文化的发展和旅游产品知名度的提高,而且,科研院校本身也可成为旅游体系的一部分。

2、劣势分析。花溪地处西部内陆地区,基础设施与经营设施比较落后,尤其是交通设施方面,一些景区如镇山、高坡云顶草场、黔陶桐野书屋还没有直达交通,可进入性差。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项目种类单一,特色不突出,普遍存在旅游项目雷同,参与性娱乐性少,民族性和地方性展示不够。花溪是一个省级风景名胜区,目前其知名度仅在本省及周边地区。其旅游的宣传途径太少,没有一个完整的信息交流平台。由于其开发不到位,游客即便来过,评价也较低,影响了旅游者的重游率,且有些景点开发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和资源的破坏。缺乏规划、管理、经营旅游专业人才,其旁边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且多重管理妨碍了旅游的保护与发展。对于旅游景区的经济投入远远不够。

(二)定量评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评价体系,对花溪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共有因子综合评价赋分,详见表2。

从表2中综合评价赋分值结果70分可看出,花溪旅游资源属于三级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其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民族习俗活动较多。全年适合旅游期比较长。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旅游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三、花溪旅游资源的开发构想

(一)利用资源优势,开发多种资源特色鲜明的旅游形式

花溪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应该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开发多种旅游形式。如根据花溪丰富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可以开展青岩古镇历史民俗游,镇山布依村的民俗风情游。依托景区景点,发展休闲观光型的乡村旅游。依托花溪“大寨农业生态观光园”,可以发展科教观光型乡村旅游。

(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景点内的交通问题是今后重点解决的对象,但不能以牺牲景点的整体环境为代价,因此应尽量避免现代化交通道路和设施大量泛滥于景点,而应选择有个性化的、能与景观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道路系统和设施。景点应配置食、住、行、购、娱的基本设施。

(三)加大宣传力度,塑造花溪区旅游整体新形象:花溪高原明珠生态旅游区

要综合运用互联网、各级电视台、报纸、杂志、公交车广告、灯箱广告等方式提升青岩古镇、天河潭景区等景区的知名度。可以积极举办各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节事活动,达到宣传自己的目的。

(四)加快旅游人才培养,加强与地方高校的联系

定期的加强对区内景区景点的旅游工作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增加业务知识,把旅游产品以完美的形象推向我们潜在的客源,重视导游培训,让其在游览期间做更多的宣传,讲解花溪区旅游概况。通过与高校合作,积极发挥其旅游管理人员的才能。

(五)加强旅游资源的精品开发,开创自己的品牌

花溪区旅游资源数量众多,如要将其不知名或尚未开发的景点将其一一开发,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应该精品重点开发。比如说天河潭景区,基本上涵盖了喀斯特所有景观,开发的形式就有多样化。还有像花溪河,少数民族风情等,虽不是很出名,却是开发潜力较大的旅游资源,需要加强开发力度,扩大影响。在精益求精的开发下建立自己的旅游资源品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滕建珍,苏维词.贵州省旅游资源特性及其开发[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

第9篇:生物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洪湖湿地;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G 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077-02

一、洪湖湿地生态旅游策划的研究背景

ズ楹位于湖北省东南部,1996年洪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以洪湖围堤为界地跨洪湖监利两市县,以洪湖为主要保护区域,总面积37088公顷,以水生和陆生生物及其生境共同组成的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未受污染的淡水资源以及湿地生物多样性为主要保护对象。2000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评审批准晋升为湖北省首家湿地类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其恢复和重建已被列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优先项目”和国际湿地公约局数据库。

ジ檬地地处北亚热带,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生境复杂,在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中下游河湖湿地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为生态旅游的开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作为长江中游的重要湿地,是进行湿地、生物、生态、地理、水文、气候等科学研究的理想基地

プ苤,洪湖湿地资源不但有很高的景观视觉美学价值,而且蕴涵着极高的科学文化价值,具备了厚实的生态旅游资源基础。

二、洪湖湿地生态旅游策划研究的开发条件SWOT分析

2.1 优势(Strengths)

(1)区位优势

从宏观地理位置来说,洪湖湿地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四湖流域的下游,是湖北省最大的湖泊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7088公顷。内陆腹地十分广阔,客源市场庞大而稳定。

(2)生态环境优势

ズ楹湿地生态系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名副其实的物种基因库,而且它在维护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被誉为“长江流域的一颗明珠”,是“世界濒危物种的主要栖息地之一”。已被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和《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并被确定为优先发展项目,同时列入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流域重要生态规划区。

(3)洪湖湿地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ズ楹湿地是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湖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内陆淡水湖泊湿地。该湿地自然风光优美,四季各有特色,是理想的水上旅游风景区。春天渔帆点点,绿草依依;夏天则荷藕丛丛,野花盛开;到了秋天,湖区莲满菱熟,品香莲,尝鲜菱,好一派水上渔家生活图。冬季来时,更是吸引令人大批珍贵候鸟来此栖息、越冬,是观鸟的绝好时间,每年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4)历史文脉久远

ズ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作为革命老区,其在全国都具有较大的知名度,一曲“洪湖水,浪打浪”引起多少人的遐思,附近的湘鄂西革命烈士纪念馆已经成为人们缅怀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此外,该地区还保存有三国“赤壁之战”火烧乌林的古战场、瞿家湾的明清建筑一条街等古迹、古建筑,这些都对外来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3.2.2劣势(Weaknesses)

(1)旅游季节的限制

洪湖区域位于北亚热带中纬度南缘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炎热多雨,多为东南季风或西南季风;控制春秋两季两种季风交替出现。而受季风的影响,77%的降水量集中在6、7、8三个月。由此,洪湖湿地的最佳旅游季节集中在5月至10月,旅游季节相对较短。

(2)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矛盾尖锐

洪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是洪湖市最具影响力的资源依托之一,但是由于该区域处于国际重要湿地范围,如何科学规划旅游开发与湿地保护的关系成为洪湖湿地旅游发展的突出难题。

2.3 机遇(Opportunities)

(1)有利的国内外发展环境

ゴ邮澜缧问评纯矗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符合当前所提倡的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主导思想,我国有许多湿地都被开辟为旅游目的地,而本文所提及的国内著名湿地无一例外的都开发了项目繁多的旅游项目,每年都有大批游人前往,湿地观鸟等旅游项目在我国湿地也已经非常常见,市场范围逐渐扩展,发展前景良好。

(2)政府高度重视

ナ地生态旅游由于其追求的是旅游经济与湿地保护的协调发展,逐渐引起有关政府、国际组织和湿地周边社区的关注。荆州以及洪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洪湖湿地这块宝贵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都很重视,纷纷提出不能闲置洪湖湿地这块珍惜资源,要求在在搞好保护的大前提下,全面规划,并依据规划搞好综合开发利用,而洪湖湿地现也已被列入荆州市近期重点开发的两大旅游景区卖点之一,有关洪湖湿地开发与保护的项目也相继上马。另外,由于生态旅游注重当地社区居民的利益,遵循分配相对平等的原则,普遍受到洪湖当地社区人民的支持,湿地开展生态旅游深入人心。

(3)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城开建

ニ孀鸥绫竟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国际社会对于生态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顶峰。为确保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安全和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适应湖北省“两圈一带”(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圈、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将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及洪湖环湖地区整合成为完整的新农村旅游区,并把该旅游区建设成为湖北省滨湖湿地生态休闲旅游度假的标志性旅游区迫在眉睫,因此“湿地生态旅游城”被提上湖北省、洪湖市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建成后,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城将不仅成为一生态科学研究与环境教育基地,还将为市民再添一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保健疗养的好去处。

(4)湿地生态旅游迅速发展

近年来,由于资源枯竭、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问题出现,生态旅游和湿地保护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普遍重视。生态旅游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这些无疑都为洪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经验,也为洪湖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和知识支撑。

(5)节假日政策调整,短线旅游升温

随着2008年节假日制度的调整,中国的国内旅游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短线休闲游成为旅游业的主打产品。洪湖湿地位于荆州洪湖市境内,地处洪湖之滨、长江北岸,其必将成为众多县市短线游的最佳去处。

2.4 挑战(Threats)

プ芴謇纯矗洪湖湿地生态旅游的挑战主要来自周边其他湿地生态旅游区的竞争挑战。目前,国内湿地旅游项目纷纷上马,相类似的旅游开发项目层出不穷,一些起步较早的湿地生态旅游区其产品开发已经相对成熟,拥有了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和相对稳定的客源市场。相对而言,洪湖湿地旅游开发起步较晚。作为旅游吸引物,其市场知名度较低,游客积聚功能尚未发挥。要实现“建成我国著名的湿地生态观光和水乡风情度假胜地以及湖北省滨湖湿地生态休闲旅游度假的标志性旅游区”的目标,洪湖湿地就必须应对来自已被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众多湿地的旅游竞争威胁。此外,临近的石首市天鹅洲湿地和洞庭湖区湿地也必将分流一部分的客源。

三、洪湖湿地生态旅游策划规划

3.1 开发原则

3.1.1 严格保护,适度开发

ナ地生态旅游是在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开展的旅游活动,保护是其前提。对洪湖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景观的保护和修复是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开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必须以生态学理论指导下,把“天人合一”的开发理念和资源的永续利用放在第一位,贯彻“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突出重点,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

3.1.2 科学规划,试点先行

ド态旅游是集约型可持续旅游,是旅游业中的知识产业,其旅游对象是具有生态保护色彩的旅游资源,因此对其开发必须按生态学原则,把它转化成高知识含量的生态旅游产品,而这个转化过程的前提就是制定科学的规划。规划要体现生态旅游的保护性、生态性和知识性,要科学地确定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合理分区,制定资源和环境保育规划,并从试点开始,分步实施,取得经验后再推开。

3.1.3 关注特色,突出重点

ヌ厣是旅游业的灵魂,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才有竞争力。湿地生态旅游的特色反映在它的生态性、知识性和科学性上。洪湖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湖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内陆淡水湖泊湿地,因此开发时要突出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水乡风情的特点,要紧紧围绕珍稀资源“水杉、银杏、中华鲟”以及特色资源“粗梗水蕨、野莲、野菱、胭脂鱼和花鳗鲡”做文章,规划设计洪湖湿地的旅游活动和项目,把它建成特色鲜明的国内湿地生态观光和水乡风情度假胜地,最终使其成为我湿地生态保护的示范区。

3.1.4 居民参与,共同受益

サ钡鼐用竦母叨炔斡胧鞘地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观光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生态旅游开发中,要鼓励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经营、管理,让他们亲身感受发展生态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提高办旅游的积极性,促进旅游与当地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他们直接参与一些旅游活动,促使他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价值,从而自觉地保护生态旅游资源,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1.5 尊重自然,追求和谐

ナ地生态旅游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做到景点布局、景点与景区建设与保护区相匹配。洪湖景区的开发要保持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要与原有的自然背景相协调,避免将现代化的建筑物搬到保护区中,杜绝自然保护区的城市化。景区中除了必要的游道、观景亭廊、生态厕所外,其他服务、娱乐设施都应放在景区外的旅游服务区,游道的建设尽量利用原有路径,不破坏自然环境。

3.2 发展举措

ズ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加上洪湖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人们在对湿地资源开发特别是对湿地农业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围湖造田、滥捕乱猎、工农业生活污染等,使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洪、涝灾害频繁,极大地的影响了湿地生态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因此,我们在进行洪湿地生态旅游的策划研究时,应注意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承载力,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3.2.1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ッ娑院槭地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我们只有在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珍惜湿地资源,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稳定洪湖湿地面积,特别是湖泊、沼泽等自然湿地生态景观的面积,才能保证湿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开发,要达到此目的,必须标本兼治。保护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是保证湿地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前提基础。

3.2.2 恢复重建,确保自然湿地生态系统面积

ケ3忠欢面积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是开发洪湖湿地生态旅游的前提,是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根本保证。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根据生态学原理,人为地改变和消除限制生态系统发展的不利因子,尽快成功地恢复已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使其健康地发展。在有些地区则可建立湿地水禽保护区,发挥保护和抗洪滞洪双重功能。

3.2.3 合理规划,开展湿地生态旅游

ナ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洪湖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湿地综合开发与保护规划。必须对湿地旅游资源的生态敏感性、抗干扰性和湿地的生态环境质量、湿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湿地旅游资源的环境容量及湿地面积的大小等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科学地制定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确定开发的目标和方向及开发利用规模,严禁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充分利用洪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展湿地生态旅游,通过生态旅游提高与恢复湿地自然环境质量,以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3.2.4 建立湿地生态旅游管理体系,促进湖区湿地生态旅游发展。

ズ楹湿地生态旅游业必须遵循旅游经济规律和生态学规律,在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中一要提高开发层次,建立高水平的旅游服务体系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并带动生态旅游产品的生产;二要扩大国际旅游的比重,采取得力措施招徕尽可能多的境外游客,以此增加创汇并推动湿地生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三要加强与周围景区的旅游联系,共同组成高层次的内容丰富的生态旅游线路,比如洪湖―荆州古城景区就可与武陵源景区、三峡景区联袂开发。

3.2.5 加强管理,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ニ孀藕区经济发展、湿地保护区建立、“洪湖岸边是家乡”湿地生态旅游城等工程实施,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出现了新的局面与矛盾。目前洪湖已建立了洪湖蓝田生态旅游区,并准备建成“洪湖岸边是家乡”湿地生态旅游城,因此,其旅游区更应通过建立健全法规、政策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执法检查,对洪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保护和管理。建立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以“3S”技术为基础,加强湿地监测,编制湿地信息管理系统,促使旅游区系统不断完善,有效地保护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严禁盲目开发和破坏湿地,彻底改变只重视湿地生产功能而忽视其生态功能的倾向,合理地保护和开发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使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

四、结束语

ズ楹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在保证湿地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积极进行旅游开发,将湿地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探讨旅游对洪湖湿地资源乃至整个洪湖湿地环境的影响,按照可持续发展公平原则,对当代人和后代人负起同样的道德义务,使他们都能有享受洪湖湿地旅游的平等权利。

おげ慰嘉南祝

[1]任宪友,吴胜军,魏显虎.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探讨―以洪湖湿地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06(12):40-43.

[2]任宪友.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 当代经济管理,2010(12):271.

[3]徐青.体验湿地生态休闲文化创意城镇低碳旅游格局_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城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解读[J].小城镇建设,2010(3):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