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脊柱运动锻炼方法范文

脊柱运动锻炼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脊柱运动锻炼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脊柱运动锻炼方法

第1篇:脊柱运动锻炼方法范文

1,在该病患者中,20~30岁的男性占多数,其中男性患者是女性患者的4~10倍。

2,该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有缓慢持续进展性的下腰部疼痛。在该病的早期,患者可自觉下腰部脊柱周围疼痛、活动不灵,且有僵硬感(尤其在晨起后),也可在脊柱的两侧出现交替性的坐骨神经痛。该病患者在卧床休息后其疼痛症状也不会有明显的缓解。

3,晚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大部分或全部脊柱会呈强直状态(呈圆背样畸形)。双髋关节受累的该病患者可出现行走不便、上下楼困难和不能下蹲的情况。

4,为该病患者查体时可发现其腰椎的生理前凸不明显,伸屈活动受限,脊柱两侧有压痛。患者所做的“4”字试验、骨盆分离试验和骨盆挤压试验均会呈阳性。若患者的胸椎受累,该患者在做胸廓运动时会明显受限,其肺活量也会相应地减少;若患者的颈椎受累,其下颏部可与胸部相贴,该患者张口时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5,约有80%的该病患者在病变的活动期经化验检查会出现血沉增快和类风湿因子呈阳性的情况,其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的阳性率在90%以上。

6,为该病患者做x线检查时一般会发现其骶髂关节下2/3处有异常改变。在该病的早期,患者的骶髂关节会出现被侵蚀的情况:在该病的中期患者的关节间隙会变窄、关节边缘会呈锯齿状;在该病的晚期患者的关节间隙会消失。此外,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做X线检查时还会发现其他一些病变,如骨质疏松、小关节间隙模糊、关节囊钙化、韧带骨化、腰椎的生理前凸消失或出现后凸等。

目前,临床上尚无彻底治愈强直性脊柱炎的方法,治疗该病的目的主要是缓解疼痛、最大限度地保持脊柱的运动功能,防止受损的关节发生畸形改变。一般情况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首选药物疗法,使用较多的药物有非类固醇类消炎药(如消炎痛、扶他林等),同时还可以通过干扰电、调制中频正弦电等物理疗法来缓解疼痛。病情稳定、疼痛不明显的该病患者可以适当地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如游泳、打乒乓球、打羽毛球、打网球等。其中游泳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最理想的锻炼项目。病情较重的该病患者须在用药治疗的同时重视受累关节的功能锻炼。下面就介绍几种适合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方法

1,脊柱的后伸锻炼:该项锻炼包括:①做俯卧撑运动:患者可俯卧,双手掌着地,双肘屈曲,两腿自然伸直,两脚尖点地。然后伸直双臂撑起身体,同时上身向上抬起。挺胸仰头。可重复做12~16次;②做“船形”运动:患者俯卧,两臂伸直于体侧。然后将双臂和双下肢伸直并用力地向后上方抬起,同时挺胸抬头。可重复做12~16次。

2,胸廓的扩张锻炼:患者一方面要进行规律性的呼吸锻炼同时做上背部的伸展体操。患者可重复地做双臂外展扩胸和双臂上举扩胸运动,在做双臂外展扩胸和双臂上举扩胸运动的同时吸气,在双臂还原时再呼气,以保持较大的肺活量。此动作可重复做20~30次。

3,四肢关节的锻炼:该项锻炼主要是以髋关节、肩关节和膝关节的活动为主。其中髋关节的活动主要是指扭胯运动;肩关节的活动主要包括肩部上耸活动和肩胛内收活动;膝关节的活动主要是指下蹲运动。

第2篇:脊柱运动锻炼方法范文

关键词:脊椎旋转复位术;功能锻炼效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最为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也是腰腿痛疾病中最常见一种。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表现为持续性腰背部钝痛,如平卧则疼痛减轻,如站立则疼痛加剧,一般情况下,患者还是能行动自如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少则2 w,长则数年[1]。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手术治疗非常少,通常采用非手术的治疗方法,辅助功能锻炼,效果明显。我院2014年2月开始采用脊椎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同时辅助功能锻炼,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月~12月收治的脊椎旋转复位术患者1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26~58岁,平均年龄(42.3±5.8)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病程(2.1±1.2)年;臀肌萎缩5例,脊椎侧弯3例。所有患者都有腰痛,且们有下肢痛,通过直腿抬高试验,抬高角度均

1.2脊椎旋转复位法 所有患者使用生物力学原理,将椎移排正,恢复至正常解剖位置,对位错缝的关节突关节,恢复椎体间力的平衡。所有患者实施脊椎旋转复位法两周后开展功能锻炼,每个项目交替时行,30 min/次,2次/d。

1.3功能锻炼 ①床上锻炼:直腿抬高锻炼股四头肌,飞燕点水式背伸锻炼,仰卧位梨状肌舒缩锻炼,仰卧位拱桥式背伸肌锻炼。②地面锻炼:脊柱小角度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环转腰部活动,站挺胸运动,起蹲运动。③器械锻炼:包括关节康复训练,肢体训练,平衡训练等等,此锻炼在康复室进行。

1.4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患者的腰椎活动度、直腿抬高、脊柱侧弯和肌萎缩等症状和体征。

1.5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当数值P

2结果

功能锻炼30 d后,16例脊椎旋转复位术患者中腰椎活动度正常的有14例,占比87.50%;直腿抬高>70°的有16例,占比100%;脊柱侧弯消失的有4例,占比25%;肌萎缩恢复的有4例,占比25%,功能锻炼对脊椎旋转复位术后患者的康复起关键作用,见表1。

3讨论

腰椎间盘是人体组织中最易发生退行性变的部位。腰椎间盘突出后破坏了原来脊柱及椎间力的平衡,造成脊柱内外平衡失调。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是脊柱运动的基础。在脊柱处于任何时,椎间盘髓核的张力,关节突关节的压力和周围韧带的张力,都是相互平衡地保持椎间关节的稳定,构成脊柱的内平衡。脊柱内外平衡的协调一致是胜任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重要前提[2]。由于劳损和退行性变破坏了脊柱的内外平衡,导致病损部位解剖位置发生微细变化,是产生损伤退行性变性脊柱疾病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病理基础。脊柱周围的肌力低下,对脊柱保护作用不足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功能锻炼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后期康复的主要措施。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局部及远处放射痛,主要是神经根传导特性的损害和神经根营养的障碍所致[3]。功能锻炼时,血液循环加速,大量的血液流向肌肉,血流发生明显重新分布,既有助于稀释致痛物质浓度,又能带走致痛物质,加速代谢产物排泄。其次,功能锻炼可增强腰背肌力,纠正不良姿势,改善腰背柔韧性和调整局部肌肉的肌张力,特别是对脊柱内外平衡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有助于恢复脊柱的生理曲度,促进损伤组织的恢复,改善肌肉萎缩、肌力下降等病理现象,使腰背肌起着肌肉夹板作用,有利于腰背功能的恢复。

本组研究中脊椎旋转复位法后,虽然症状有所改善,但不是非常明显。而通过功能锻炼30 d后,16例脊椎旋转复位术患者中腰椎活动度正常的有14例,占比87.50%;直腿抬高>70°的有16例,占比100%;脊柱侧弯消失的有4例,占比25%;肌萎缩恢复的有4例,占比25%,功能锻炼对脊椎旋转复位术后患者的康复起关键作用。对脊椎旋转复位术后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锻炼,可以改善患者各项症状与体征,预防复发。

参考文献:

[1]闫保平.功能锻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脊椎旋转复位法疗效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6,10(3):26-28.

第3篇:脊柱运动锻炼方法范文

【关键词】 学龄期 儿童 强直性脊柱炎 康复护理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基因位点突变所致的慢性骨关节疾病,以侵犯骶髂关节为主,逐渐累及整个脊柱,最后导致脊柱弯曲、僵直失去功能,早期表现为下腰背及单侧或双侧下肢关节周围的肌腱起止点的疼痛,伴有困倦乏力,贫血症状,活动受限,晨僵,翻身困难,起床费力,少数可伴有发热,男患儿发病多见,如治疗不当,不仅可使患儿致残,对家属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护理工作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极为重要,作者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通过对患儿的心理护理,功能锻炼和饮食指导,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均为男性,年龄8~15岁,平均10.8岁,有遗传倾向7例,均有髋关节、下肢大关节受累,腰椎活动受限,行走不便,晨起症状明显,活动后减轻,临床特点为HLA-B27PCR测定阳性,但它对疾病预后并无可靠的指导意义[1],而类风湿因子阴性,急性炎症期均有C-反应蛋白的升高,血沉增快,X线摄片示单纯骶髂关节受损5例、单纯髋关节受损3例、骶髂关节、髋关节均遭破坏4例。

1.2 治疗方法 均采用药物加物理疗法,口服药物为消炎痛75mg、阿司匹林0.6~0.9g、复方雷公藤4~5片,3次/d;常用的物理疗法有矿泉水浴,电透疗法,音频或超短波治疗,3次/d,20min/次,15d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时间为3~4d,12例患儿中治疗时间最短2个疗程,最长84d。

1.3 疗效评价标准[2] 痊愈:临床症状完全缓解,腰椎定向活动无受限;有效:临床症状缓解,腰椎定向活动部分受限;无效:临床症状存在,腰椎定向活动受限。

1.3 结果 本组12例中,痊愈5例、有效7例。

2 康复护理

2.1 心理护理 (1)16岁以前发病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简称AS)称为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juvenile-ankylosing-spondylitis.简称 JAS)[3],此患儿进行心理护理具有特殊性,主要是由于发病年龄小,多数处于青春前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均尚未发育成熟,疾病对其身心造成的损害较成人严重,而且疾病的承受能力差,理解能力低,故在宣教过程中必须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详细地讲解;同时必须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因患儿年龄小,父母一般均非常焦急,对患儿表示溺爱,因此必须指导家长正确地配合,以取得满意的疗效。在护理过程中,还应密切观察患儿的言语、行为、动作变化,加倍地关心,理解和爱护他们,取得信任和配合。(2)激发患儿的积极进取精神 在不影响患儿休息的情况下,鼓励患儿发挥自己的特长,如绘画、书写、折纸、下棋等活动,对他们所取的成绩给予表扬,并设立宣传栏张贴以示鼓励,使其有成就感,为患儿营造一个充满温馨友爱的环境。

2.2 康复训练 青少年的骨骼和肌肉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尽早地进行功能锻炼可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活动应按计划循序渐进,屈膝、屈髋、转头或转体,扩胸,游泳活动最佳,根据个人情况采取适当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在锻炼前先行按摩以松弛椎旁肌肉,以免肌肉拉伤,锻炼同时可配合理疗和水浴。(1)卧位:指导患儿尽可能仰卧,睡硬板床、低枕。明确因疼痛而卧床不起,只能使病情进展加速,导致关节肢体废用性萎缩,因此,要采取积极主动的锻炼,减轻脊柱及关节的畸形程度。(2)游泳及扩胸运动:①游泳:水温宜适宜,不宜过冷;游泳既有利于四肢运动又有助于增加肺功能和使脊柱保持生理曲度,是AS最适合的全身运动。②扩胸运动:收腹挺胸行深呼吸,扩胸训练。(3)颈腰椎活动:颈椎活动:头颈部缓慢做左右侧屈、前屈、后伸、旋转运动;腰椎活动:站立弯腰、左右旋转、后伸、卧位三点式、五点式挺腰和飞燕式锻炼;下蹲活动:屈膝下蹲、站起锻炼;50次/d。(4)由于患儿年龄小,自制力差,常不能主动锻炼,故在这个阶段,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儿及家长沟通,有条件者或年龄过小者可由家长陪同指导锻炼。(5)运动初期8例患儿出现肌肉,关节酸痛及不适,特别是年龄较小者耐受力更差,其中7例作短时间休息后即恢复。1例疼痛持续2h以上不能恢复,表明运动过度,予减少运动量和调整运动方式。

2.3 饮食指导 饮食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病情发展,康复均有关系,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和肠道感染有关,故饮食要有规律,且注意卫生,防止肠道感染;宜食辛辣之品[4],因其具有抗风湿祛寒邪的作用,如辣椒、花椒、大料、茴香、大蒜等。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蒜具有杀菌抗病毒的作用,适当进食可预防病毒感染,肠道感染。忌烟酒之品;宜食豆类和果实类食品,同时多食富含钙、铁的食物,如牛奶、菠菜、水果、瘦肉等,可改善患儿的营养状态,提高机体抵抗力,也补充了青少年成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参考文献

1 王永明,李茂强. 强直性脊柱炎护理新观点.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2):58~59.

2 孙黎娟,冯玉,魏琴.体操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观察.职业与健康,2003,3(19):120~121.

第4篇:脊柱运动锻炼方法范文

【摘要】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护理问题及如何给予实施有效地护理措施。方法 对5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心理、用药指导、功能锻炼、预防感染和饮食各方面,实施具体的护理措施,并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不同,进行有侧重点的、针对性的护理。结果 通过及时有效的护理及积极治疗,患者病情得以好转和控制。结论 实施有效的个体化护理,对控制症状,防止畸形,降低复发率、致残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治疗;功能锻炼;护理;体会

强直性脊柱炎是以中轴关节病变为特征的一种病因不明的全身性疾病。临床上以弯腰痛、脊柱畸形强直、弯腰活动障碍为主要特征。随着病情的进展,最终可导致脊柱关节活动受限,功能逐渐丧失[1]。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其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炎症,缓解症状,控制病情的发展,保持关节功能,防止出现畸形。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患者做好各项护理工作,是使病情得到控制的关键。我科自2008年3月―2010年6月共收治强直性脊柱炎患者80例,经过有效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病情均得以好转和控制。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14~36岁,平均25岁。均有不同程度的骶髂关节酸痛、腰背痛、脊柱活动不利,晨起症状明显,活动后减轻。所有患者均符合强直性脊柱炎1984年纽约诊断标准。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强直性脊柱炎好发于青壮年男性,20岁左右是发病的高峰期。这些患者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很有可能致残。强直性脊柱炎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患者往往会悲观失望,意志消沉,思想负担重。另外,强直性脊柱炎起病早期往往症状轻微,容易被忽视,从而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导致不良后果的出现。,强直性脊柱炎除脊柱、关节受累外,还可累及心、肺、眼、肾脏和神经系统。本组30例患者出现自卑、焦虑、多疑、失望、抑郁等负面影响。因此,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必须准确把握患者的各种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本病的有关知识,宣传治疗成功的病例,使患者对本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治疗和预后有所了解。并指导其重视疾病,正视心理问题,学会自我调整来保持乐观的情绪,正确处理与社会、单位和亲人的关系,使患者能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正确对待疾病。同时,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是个漫长的过程,病人出院后还需按时随访复诊,这个过程稍有不慎会导致前功尽弃。医护人员要帮助患者对该病予以足够的重视,充满信心,积极配合。经过精心的心理护理,本组所有患者均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并能按时门诊随访复诊。

2.2 用药指导 帮助患者了解药物的作用、注意事项和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及其处理方法,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用药中断或发生不良后果。非甾体类抗炎药能减轻关节、肌肉疼痛,起效快,是应用最广泛的药物,可作为治疗疼痛和晨僵的一线药物[2]。但不能控制疾病本身的过程。常用药物有西乐葆、扶他林等。常见副作用为消化道反应。应注意饭后立即服药,不能同时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药物,以免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有消化道溃疡及出血病史的病人应慎用,可选用特异性COX-2抑制剂[3]。柳氮磺胺吡啶主要副作用为消化道症状,偶见皮疹及血液系统、肝脏、肺部损害,故肝病患者慎用,为减轻症状,可以从小剂量开始使用。用药期间定期复查肝肾功能,以防药物损害。甲氨蝶呤(MTX)、硫唑嘌呤等慢作用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或阻止疾病的进展。MTX的副作用主要为胃肠反应,其他如骨髓抑制、口腔炎、脱发、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较少见。所有副作用于停药后均可恢复。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时,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血象。合理使用以甲泼尼龙为代表的糖皮质激素,在疾病急性期能迅速消除关节肿胀,减轻疼痛和晨僵,但不能阻止关节破坏,不能改善病变的发展。本组有一19岁女性患者因害怕使用激素后引起外貌及体形变化而私自减药,后被护士查房后发现,及时给予了护理干预,告知其不规律用药可引起很多不良后果。后经过劝导和心理护理,该患者在以后的治疗中一直积极配合。

2.3 功能锻炼 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正确有效、适度的机体功能锻炼,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关节的活动功能,取得更满意的效果。如:床上伸展运动、膝胸运动、猫背运动、腹部运动、转体运动、转颈运动和扩胸运动。根据患者受累关节的部位不同,而选择适合患者的训练方法。每天训练3-4次,时间安排在起床后、午睡前、晚饭后、睡觉前各1次,每次训练20~30min。训练强度以患者感觉轻度疲劳为宜。根据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采用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的方法。个别患者因疼痛而卧床不起,不愿活动,这样只能使病情进展加快,医务人员应做好充分的解释工作。另外,散步、游泳、太极拳、气功等,均可达到锻炼的目的。应指导患者认识正确行为的重要性,如为维持脊柱的功能位,患者应仰卧睡硬板床,枕头的高度以能保持颈椎的正常前弓度而又不至于增加上胸椎后突为度,一般8-12cm左右,枕头尽量放在颈中段,枕部应尽量少枕枕头,不能在膝关节下垫枕[4]。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坐、行、立的姿势,坐位时尽可能挺直并坐垂直的硬靠背椅,坐或站立时不要弯腰屈背并经常变换位置;看书、读报时要使书报与视线保持平行高度,避免颈椎久仰、久俯[5]。疾病活动期应减少活动,适当休息,不要长时间垫高疼痛部位;避免长期弯腰工作;避免脊柱负重和创伤,如提重物等,以免造成脊柱畸形。

2.4 预防感染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往往存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紊乱;在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中,往往需要使用如SASP、MTX等免疫抑制剂和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物的副作用会使患者抵抗力下降,容易并发感染。应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保持口腔和皮肤的清洁卫生,保持居室清洁,把好病从口入关,预防感冒,鼓励患者每日进行扩胸运动,进行深呼吸。对不能自理的患者应注意经常翻身拍背,同时督促患者做深呼吸、咳嗽,以提高肺活量。医护人员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以免发生局部或全身感染。如有感染症状时要及时进行治疗。

2.5 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多进食肉类、蛋类、奶类、蔬菜、水果,忌食辛辣、肥甘、醇酒、烟等食物。饮食宜多样化,保持营养均衡。3 体会防治本病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早、中期的病变有相当部分是可以避免的,甚至是可逆的。在治疗过程中加强临床观察和护理,及早发现和处理存在和潜在的问题,实施有效的个体化护理,对控制症状,防止畸形,降低复发率、致残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兆申,梅长林.内科学与野战内科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803-804.

[2] 肖征宇.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进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1):71-74.

[3] Cornell T.Professional Nurse,2004, 19(8): 431-432.

[4] 熊恩富.强直性脊柱炎的康复治疗.中华临床康复,2002,7(13):191.

第5篇:脊柱运动锻炼方法范文

从事文字工作的小邓,平时走路有点弯腰,而且越来越明显,同事们有时开玩笑说:“你这样拼命工作,腰都累弯了。”面对同事的话,小邓总是一笑而过。可最近他总感觉手麻、胳膊麻、浑身没劲,症状越来越严重。不得已到医院检查,接诊医生说,这是脊柱变形的早期症状,是后突驼背。脊柱包括颈椎、胸椎、腰椎、尾椎,其中颈椎、腰椎因其活动度大、灵活性强,是最易受伤发病的地方,如颈椎、腰椎劳损等,脊柱变形中一般后突驼背最常见,而脊柱侧弯的不多。

长期弯腰低头是最常见诱因

上班族,长期伏案工作、久坐、长期保持一种姿势,尤其是长期从事电脑操作、教师、司机、煤炭工人等职业的人,长期弯腰、低头,会导致脊柱长时间保持前弓的状态,腰背部肌群得不到休息,久而久之就易出现颈椎、腰椎劳损。早期的症状多是颈椎的疼痛和不适,严重的脊柱失代偿状态下,可导致脊柱变形,如脊柱后突驼背和脊柱侧弯。脊柱的变形压迫神经,从而出现背疼、腰疼伴有腿疼,甚至大小便失禁,晚期可能导致瘫痪。很多人不太注意早期症状,不注意坐姿,有些上班族没有地方午休,干脆趴到桌上、躺在车里睡,这些不当的姿势也是导致脊柱变形的主要原因。

脊柱变形最好先保守治疗3个月

脊柱变形影响到生活质量,就应及早到医院治疗。治疗的方法,可通过牵引、按摩、理疗、锻炼、药物等保守治疗,而一些保守治疗3个月效果不明显的就需考虑手术治疗了。

上班族久坐、运动少,是发生脊柱变形的主要原因。应注意良好的工作方式,尽量避免脊柱长期处于张力状态,上班时保持正确的坐姿,30~40分钟站立休息一会儿,或做往后伸腰动作,缓解疲劳,避免长期低头,下班后多锻炼,如游泳、倒走都是很好的缓解脊柱疲劳的方式。

腰部最好的运动是游泳,通过游泳,强健和加大肌肉的力量平衡,调节骨骼的力量。有腰部不适感和明显腰疼的人,试图通过练瑜伽的方式得到改善,但有时却得到相反效果。因为如果已经患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只是症状不严重,或者已经有潜在病变,瑜伽只能加重症状。

缓解脊柱疲劳不妨试试以下几个动作:

“拱桥”运动:久坐人群的整个颈椎、腰椎都是异常弯曲的。做仰卧起坐时,用手扶着头部,依靠腹肌力量,把上半身带起来,整套动作无疑会加重腹肌的弯曲程度和颈椎、腰椎的紧张感。如果运动不当,非但不能改善身体肌肉、骨骼的负荷状况,还可能加重骨骼病变。而“拱桥”运动的动作要领是脸朝上,用四肢撑起身体,抬高臀部,能起到松弛颈椎与腰椎的作用。

爬行运动:两手和两脚尖着地,像婴儿一样在地上爬行,距离和速度可量力而行,每天坚持1~2次,每次10~15分钟。

打滚运动:每天休息时可平躺在硬板床上,让身体完全放松,在床上打几个滚。

打太极拳:太极拳要求以腰为轴带动四肢,使腰部始终保持自然舒适直竖状态,虽对脊柱变形没有直接的治疗作用,但能很好地改善脊柱疲劳。

第6篇:脊柱运动锻炼方法范文

关键词:核心稳定性核心力量训练训练方法

一、核心稳定性提出及其内涵

核心稳定性与核心力量训练是一种新兴的现代体能训练方法,最初用于医学康复领域,近些年又用到健身和运动训练中。在20世纪60年代初,Holdsworth 就研究过脊柱稳定性与脊柱结构之间的关系,创立了脊柱二柱理论(即前柱和后柱)。1972年Rood根据脊柱周围肌肉功能的不同,将附于脊柱的肌肉划分为稳定肌和运动肌两类。80年代早期,Denis提出了三柱理论,即前柱、中柱和后柱。2000年运动医学专家willson等认为人体核心由腰、骨盆和髋关节的肌肉组织构成,其稳定性可以预防脊柱弯曲受伤,提高脊柱部位的平衡能力。以上所有研究成果都是应用到损伤的预防与康复领域的,而2006年kibler把核心稳定性引用到了竞技运动训练中。从生理解剖学的视角考虑,人的身体“核心”区域是指骨盆、髋关节和脊柱及其所涵盖的肌肉群。具体是指人体膈肌以下,至盆底肌之间的区域。它们所处的位置是人体上下肢结合的部位,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在运动训练、身体活动过程中,基本上所有的运动都是通过上下肢协调配合将力量作用于外部物体,使器械或人体自身产生能量运动。所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无论是在竞技体育运动中还是在日常身体锻炼中,人们一直将人体力量训练的重点放在上下肢,忽视或放弃了躯干部位的肌肉力量的锻炼。如今这种以往用来康复和健身的力量训练方式,扩展到竞技体育运动的领域中,并在体育训练研究过程中提出了“核心稳定性”问题。这里“核心稳定性”是指在运动中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姿态,为四肢运动创造支点,并协调上下肢的发力,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

二、核心稳定力量训练原理

核心稳定力量训练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神经――肌肉本体感受控制机制原理的研究。核心稳定力量训练是在动态的核心稳定肌的本体感受性训练的同时进行的核心运动肌的力量训练,这种训练摒弃了传统力量练习中借助稳定的外力支撑身体的弊端。通过神经肌肉功能不断调整自身的不稳定的状态,实现稳定肌群功能能力提高的同时使运动肌力量也有所提高。

三、核心稳定性的生理机制分析

人体的运动是多关节与多肌群参与的全身运动,在运动中如何将不同关节的运动和肌肉收缩整合起来,形成符合专项力学规律的肌肉运动链,为四肢末端用力创造更有效的运动效果,是所有运动项目共同有待提高的途径之一。尽管人体核心区域的肌群不像上下肢那样直接完成人体运动,但它们的稳定收缩可以为四肢肌群建立支撑点,提高其收缩能力,同时还可以协调不同肌群之间的运动,加快力的传导,提高运动的效能。

四、核心稳定力量训练的主要作用与功能

主要作用:稳定脊柱、骨盆;提高身体的控制力和平衡力;提高运动时由核心向上下肢及其它肌群的能量输出;提高上下肢与动作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和工作效率;预防运动中的损伤;对力量有传递、组合和控制功能,降低能量消耗;提高身体的变向和位移速度;对运动技术具有关键的支持作用。核心力量存在于所有运动项目中,对运动中的身体姿势、运动技能和专项技术动作起着稳定和支持功能。这也是由其所处身置及其肌群所储备能量所决定的。从身置分析,核心部位是应最接近身体重心的中心环节,同时也是整体发力的主要环节,对上下肢的协同用力起着枢纽作用。

五、核心稳定力量训练的方法

核心稳定力量训练应该是兼顾深层稳定肌和表层运动肌在内的力量的训练。,由于核心稳定力量训练是全身整体性的、多肌群在多个维度内同时参与的,同时力量训练中加入了不稳定因素,促使核心稳定力量训练中出现了多种训练方法。练习方式上有如下特点:不仅采用一端固定的向心收缩而且强调两端固定的静力性收缩;运动方向上不仅进行一维运动,而且重视两维和三维运动;核心稳定力量的负重较轻。

(一)不借助任何器械的单人力量练习。例如仰卧挺髋、仰桥、单臂俯撑控腹、腿臂交叉两头起等。这类练习适用于核心力量训练的初级阶段,能使运动员体会核心肌群的用力和有效的身体控制力。

(二)借助单一器械进行的力量练习。例如平衡板、弹力绳、瑞士球、平衡球、悬吊绳。在这种方法中主要是在不固定轨迹的训练器械上进行的力量训练。此方法可有效调动人体躯干部位深层肌肉参与运动,并在运动中控制身体始终保持正确的运动姿态,从而摒弃了传统力量训练中练习时借助外力支撑躯体的弊端。

(三)使用综合器械进行练习。例如单、双脚站立于不稳定器械上,同时做各种上肢持轻器械举、推、拉、下蹲、躯干扭转等多种练习方式。这种破坏平衡性力量训练是通过自身调整不稳定的身体状态,达到训练神经――肌肉系统的平衡和控制能力以及本体感觉的一种练习方法。这种练习既可提高相应练习肌群的力量水平和本体感受能力,又可激活核心肌群参与运动的比例。

(四)阻断视觉感知状态下的各种身体平衡练习。这种练习方法主要是为了锻炼人的肌肉本体感受控制能力。人体在阻断视觉感知或无参照物情况下若要保持身体平衡,主要依赖肌肉的控制。例如睁眼或闭眼的屈膝单腿站立或蹲起,就能很好的锻炼核心肌群维持身体平衡的能力。也可逐步增加难度,例如站立或蹲立在瑞士球上做同样动作。

(五)我国传统核心稳定力量训练方法。其实在我国很多传统体育项目的训练中就包含了很好的核心训练方法。例如蒙古族的摔跤,其中凭借长时间的抱缠、投摔练习,能够增强人体核心部位的控制力与稳定性。武术中的扎马步要求练习者收腰捻臀、下肢要稳,上体保持正直,是一种静力性的核心力量训练。太极拳要领中提出:手眼相应,以腰为轴,移步似猫行,虚实分清:指打拳时必须上下呼应,融为一体,要求动作出于意,发于腰,动于手,眼随手转,两下肢弓步和虚步分清而交替。意体相随,用意不用力。用意念引出肢体动作来,随意用力,劲虽使得很大,外表却看不出来,即随着意而暗用劲的意思。意气相合,气沉丹田:就是用意与呼吸相配合,呼吸要用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正好与动作一开一合相配。从太极拳要领中就能分析出太极拳很重视身体核心区域的联系,在提高呼吸肌能力,维持较好身体姿势,体会身体核心肌群对力的传导,以及训练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和本体感觉都起到良好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卫星,李海肖.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8)

[2]彭云钊,秦子来,王攀,谢晓艳.武术专项力量训练引入核心稳定力量训练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院报,2009(3)

[3]王本杰.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员核心稳定力量训练[J].辽宁体育科技,2009(06)

[4]郑伟涛,屈萍,石清,马勇,李铎.第十三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9

[5]邓万金.核心力量的定义及作用机制探讨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

第7篇:脊柱运动锻炼方法范文

[关键词]脊柱骨折;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274.1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2(b)―072―01

脊柱骨折占全部骨折的5%~6%,多见于男性青壮年,可由间接或直接外力引起,如高处跌落、重物压伤、火器伤等,病情严重者可致截瘫,甚至危及生命。本院2006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58例脊柱骨折患者,经积极治疗及护理,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男47例,女11例;年龄19~36岁,平均37.4岁;职业分布:学生1例,干部3例,工人26例,农民28例;文化程度:文盲5例,小学8例,中学38例,大学7例;致伤原因:车祸伤40例,高处跌落伤6例,塌方挤压伤12例。均采用手术治疗,经精心治疗护理,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2 护理

2.1 术前康复教育和训练

2.1.1 心理护理脊柱骨折病情危急,患者及家属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缺乏心理准备,对疾病及康复等问题难以正确认识,最突出的心理反应为焦虑和恐惧,甚至有濒死感。对此,护理人员要主动关心患者,实施护理时,要操作规范、动作轻稳,给患者以安全感,并主动介绍同类患者成功的经验,耐心倾听患者主诉,给予鼓励,使其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1.2 训练训练床上大小便,正确使用便盆,以适应术后生活。俯卧位训练,主要用于颈后路手术,本组17例患者在术中俯卧时间长,考虑易引起呼吸道梗阻,均予术前加强训练使其适应。

2.2 术后护理

搬运患者时,要保持脊柱水平位,使身体在同一纵轴上,防止脊柱弯曲、扭转,注意搬动时动作要一致。密切监视生命体征和呼吸情况。本组术后1例患者出现了呼吸困难。当时观察其颈部增粗,考虑为局部血肿压迫所致,立即采取相应措施。给予气管插管与呼吸机应用。终使患者转危为安。此外应观察患者吞咽及进食情况,对颈前路手术患者应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呼吸道分泌物,除常规雾化吸入每日3次外,嘱患者多食冰凉食物。以减少咽喉部充血或水肿。

2.3 并发症护理

2.3.1 压疮脊髓损伤患者发生压疮后比一般人更难愈合,卧床期间应每2-4小时按摩受压处,并检查皮肤受压情况,注意操作时动作轻稳,以防引起疼痛或加重脊柱损伤。本院采用气垫床缓解局部皮肤受压,效果良好,无一例发生压疮。

2.3.2 泌尿系统感染本组有43例患者留置导尿管,每日常规消毒尿道口2~3次,注意引流管位置不高于耻骨水平,并定时,拔除尿管后认真观察排尿情况,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本组无一例发生泌尿系感染。

2.3.3 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梗阻和感染是高位截瘫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组5例高位截瘫患者,术后因怕伤口疼痛及由于肋间肌和腹肌麻痹,故不敢咳嗽,因此应给予经常翻身变换,并叩击胸背部,以利排痰,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经过上述护理后患者未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

2.3.4 消化道功能紊乱患者脊髓损伤后,躯体神经功能发生障碍,可出现一系列消化道紊乱症状。本组有30例出现肠鸣音减弱,排便次数减少,并有腹胀。对此应做好安慰解释工作,饮食上给予易消化、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如青菜、水果等,并采取腹部按摩,以刺激肠蠕动,同时嘱大量饮水,促进排便。

2.3.5 中枢性高热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患者可出现持续高热,当患者体温超过39℃时,给予冰袋、冰帽降温,必要时输液及药物降温。

2.3.6 血栓性静脉炎患者长期卧床,活动少,下肢血液回流不畅,护理上应注意:可将一肢抬高15°~30°,踝关节做背屈运动,从而避免血栓形成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本组病例均未出现此并发症。

2.4 功能锻炼分为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瘫痪的肌肉和关节进行被动运动,每日2次,每次30 min;未瘫痪的肌肉、关节进行主动运动。本组患者利用拉簧锻炼上肢及胸背部肌肉,其方法有:挺胸背伸,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等。练习时护士在旁督促其循序渐进,避免操之过急。通过锻炼,可促进患者全身血液循环,预防并发症,增强其生活自理能力,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第8篇:脊柱运动锻炼方法范文

关键词:脊柱结核手术;综合护理;效果

随着高层建筑的增多,低矮、潮湿的环境使肺结核的发病率呈不断升高趋势,脊柱结核的发病率也不断攀升。目前,脊柱结核仍无很好的治疗方法[1]。为提高脊柱结核手术的治疗效果,本院自2011年开始对脊柱结核手术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脊柱手术后的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2013年12月本院脊柱骨科收治的42例脊柱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有椎间隙变窄、骨质破坏,经X线或MRI予以确诊[2]。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其中观察组男12例,女9例,年龄27-59岁,平均年龄(36.2±1.58)岁。观察组男14例,女7例,年龄28~61岁,平均年龄(37.5±1.42)岁。所有患者均行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特征(P>0.05)。

1.2方法 实施脊柱骨科常规护理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法。

1.2.1心理护理 脊柱结核患者由于病程长,症状重,治疗消耗负担较大,心理压力较重,甚至部分患者因担心手术后导致瘫痪等严重手术并发症而害怕手术。护理人员应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积极和患者进行沟通,简单讲解脊柱结核手术的治疗方法、治疗目的,使患者对脊柱手术有所了解,并保持合适的心理预期。同时鼓励患者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自觉、自愿接受手术治疗,提高脊柱手术治疗依从性,积极主动配合手术。

1.2.2术前准备 术前对患者病情、机体免疫状态、营养等进行全面评估,调整好患者身体状态,提高患者抵抗力;指导患者完善各项术前辅助检查,术前12 h嘱患者进食水,常规备皮。脊柱手术采取俯卧位,告知患者术中配合方法,并指导患者锻炼床上大小便。术日晨为患者安置导尿管。

1.2.3术后护理 手术后将患者平移至病床上,术后24 h内取平卧位,以压迫切口,防止出血[3]。注意保持肢体功能位,防止发生足下垂。24 h后为患者翻身1次/2 h,注意同轴翻身,防止脊髓损伤、植骨体移位等[4]。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下肢血运及感觉、肌张力等,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切口情况,固定好引流袋,定时(1次/2 h)挤压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观察记录引流物的颜色、量、性质。术后用0.2%的碘伏消毒液擦洗尿道口,防止尿道感染,1次/d。拔除导尿管前,定时夹闭尿管1次/4 h,然后放开,以锻炼膀胱肌肉功能。

1.2.4术后康复锻炼 术后第ld指导患者进行肌肉收缩运动,在床上活动手、脚等关节,3~4次/d,30min/次。并适当为患者按摩,促进患者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直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患者正确佩戴支具下床适当活动。

1.2.5健康指导 术后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食物,忌食辛辣,注意膳食纤维的补充,保持大便通畅。术后卧床时间较久,指导患者做深呼吸,鼓励患者咳嗽,防止呼吸系统并发症。提醒患者遵医嘱按时、正确服用抗结核药物。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双下肢感觉、运动度、肌力情况,对比切口愈合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及肢体周径,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上学生活能力。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时间等比较 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12.3±1.35、14.5±1.65)明显低于对照组,肢体周径明显(35.9±5.68)cm高于对照组(P均

2.2两组术后2 w及1年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两组手术后2 w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特征,术后1年观察组评分(89.5±12.4)明显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脊柱结核常由肺结核发展而来,常累及多个椎体,使患者椎间隙变窄或消失,出现脊柱周围脓肿、瘘管、死骨。疾病迁延不愈,导致骨质严重破坏,继发椎体感染时,病变脊柱椎管平面以下出现疼痛、麻木等神经症状,患者不得不长期卧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6]。

脊柱结核的治疗原则是积极控制原发结核病灶,辅以功能性修复手术治疗,包括病灶清除,脓肿切口引流、植骨融合、脊柱内固定等手术方法。由于结核是慢性消耗性疾病,脊柱结核手术后效果不是很理想。综合护理干预对脊椎结核手术患者术后康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院在脊柱结核手术患者的护理中,实施综合护理法,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协助患者取正确的卧位,减少患者切口出血,保持四肢功能位,注意同轴翻身,减少脊柱损伤;重视术后对症护理,减少并发症;及早指导康复锻炼,促进功能的恢复。由于脊柱结核患者术后还要服用较长时间的抗结核药物,因此,鼓励患者遵医嘱按时、正确服用抗结核药物,以巩固治疗效果。整个护理过程实施全方位、规范、合理的综合护理措施,促进了患者切口愈合,缩短了住院时间,使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肌肉得到有效的锻炼,防止了肢体的费用性变性、萎缩,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风云,李平安.综合护理法在脊柱结核手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22):93-94.

[2]徐淑红,曾丽雯,李燕容.脊柱结核手术后患者使用躯于支具的护理及康复指导[J].全科护理,2010,4(8):1043-1044.

[3]刘海容,蒋海兰,靳青,等.脊柱结核患者出院后服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02):113-115.

[4]彭继志.脊柱结核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的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9):137-138.

第9篇:脊柱运动锻炼方法范文

吕 斌

骨关节炎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最具代表性的退行性疾病之一,患上骨关节炎后,应适当锻炼。这对防治骨关节炎也有一定的益处。关节炎病人急性发作期应当减少运动,甚至停止做运动,以减少对关节滑膜的刺激。但病情缓解后则需要做运动,否则关节的功能就会退化。所以,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非常必要。那么,哪些活动是中老年人健身活动中应该提倡的呢?

游泳游泳是一项比较适合中老年人的全身性健身运动。这项运动对全身关节基本没有压力,却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使肌肉发达有力。减少腹部脂肪,保持匀称体型,在对关节没有损害的前提下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非常适合广大骨关节炎患者。这项活动可每天进行,每次游程不要过长,以免身体过度劳累。

散步散步对中老年人来说,是一项随时随地都可进行的活动。最好选择空气清新、林木幽静的环境。平时出行如果路程不远,时间充裕,以步当车,及时到达目的地,也是锻炼的好方法。步行要达到健身的目的,需要有一定速度(每分钟90步为中速,100步以上为快速),路程要有一定距离(一般每天6000步左右,体力强的可达10000步)。每天走路1小时左右,一次完成或上下午分次完成。做到自我感觉良好,没有心悸气促,全身温暖舒适或微微有汗。

腿部肌肉力量的锻炼这种锻炼对膝关节炎和髋关节炎病人很有帮助。平时在家中看电视时可以这样做运动:坐在椅子上,腿伸直和地面成30度角。脚尖绷直保持10秒,然后脚尖翘起,也保持10秒,使小腿肌肉有紧张感,然后放下腿,放松。这样脚尖交替绷直、翘起、放松。就会锻炼腿部肌肉。每天上下午各做15分钟,坚持锻炼,改善关节的稳定性。

关节有响声是病吗

高家骏

有些人手指关节、膝关节,甚至颈椎和腰椎活动时会发出嘎嘎的响声。关节为什么会有响声,是不是生病了?一般来说并非全都是病态的。

手指弹响 好发于家庭主妇、手工劳动者和管弦乐演奏家。在远侧掌横纹深处,掌骨头上可摸到一豌豆大小的压痛结节,这种弹响是狭窄性腱鞘炎的一种表现。年轻女性若手指活动时嘎嘎作响,又伴有晨僵,要当心类风湿性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