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保障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医疗保障工作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保障工作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疗保障工作的重要性

第1篇:医疗保障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一、工作目标

采取线上线下多渠道、多形式相结合的宣传方式,系统宣传解读《条例》、《实施意见》和《举报奖励暂行办法》,切实增强社会各界关注,实现行政部门、经办机构、定点医药机构、参保人员、医药企业等监管主体和监管对象全覆盖,营造“人人知法、人人守法、人人护法”的良好监管环境。

二、活动主题

宣传贯彻《条例》,加强基金监管。

三、活动时间

2021年4月1日—4月30日。

四、活动重点

(一)宣传解读《条例》和《实施意见》等相关法律法规。

(二)通报欺诈骗取医疗保障基金典型案例。

(三)宣传《市欺诈骗取医疗保障基金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畅通举报投诉渠道。

五、宣传方式

紧紧围绕宣传月活动主题,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集中宣传月活动。

(一)多种形式宣传。通过海报、折页、标语、宣传栏等,运用通俗易懂、印象深刻的宣传形式,注重宣传解读与典型案例警示相结合进行宣传。

(二)多种渠道宣传。通过法律法规宣讲会、典型案例通报会等形式,对单位职工、参保群众等进行宣传。充分利用短信、微信公众号、网站、公开栏、显示屏等多种渠道,加强信息公开,构建良好舆论氛围。

(三)贴近群众宣传。以定点医药机构、医疗保障经办窗口为主要宣传场所,在人群密集场所醒目位置广泛、长期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折页,LED滚动播放标语。乡镇卫生院要结合本地实际,进街道社区、村社广泛张贴海报,科学、有效组织宣传活动,解答群众疑问,提高公众知晓率。

六、组织领导

为确保此次宣传活动顺利、高效、有序开展,取得良好宣传效果,县医疗保障局成立“宣传贯彻《条例》,加强基金监管”集中宣传月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

副组长:医疗保障事务中心主任

成员:医疗保障局基金监督与大数据股股长

医疗保障局办公室主任

医疗保障事务中心医管股股长

七、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宣传贯彻《条例》,加强基金监管”集中宣传月活动,充分认识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强化宣传责任,落实宣传力量,保障宣传经费,确保宣传取得实效。

(二)精心组织,讲求实效。

1.精准制定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责明确任分工,确保工作到位。

2.精心准备宣传资料。参照发下的宣传资料模板,医药机构要及时印刷宣传资料,制作宣传标语及宣传栏等,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3.扎实开展宣传活动。结合实际,把“宣传贯彻《条例》,加强基金监管”集中宣传月活动与日常宣传结合起来,突出活动主题,做到全面、准确的宣传和解读《条例》等法律法规,争取社会共识,团结群众,形成打击欺诈骗保的高压态势。

第2篇:医疗保障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农民工;医疗保障;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049-02

引言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来一支新生的劳动大军,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变革的巨大力量。这一群体主要从事建筑业和制造业等高危险性行业,各地积极探索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大部分农民工的医疗保障仍处于一个缺失的状态,农民工的医疗保障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在参阅了大量文献基础上,课题组在河北省秦皇岛、唐山、保定、石家庄进行了实地调研,与农民工进行了接触访谈,了解情况。自行研究设计了“农民工医疗保障调查问卷”,在全国范围内发放问卷427份,其中有效405份,有效率为94.8%,运用Excel软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大量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完成此文。

一、农民工医疗保障现状

随着近年中国对于农民工问题的重视,农民工的医疗保障水平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还存在问题。调查显示:参加人数最多的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达到64.6%,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针对农民工医疗保险的都为6.8%,8%的农民工参加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13.8%的人口没有参加任何医疗保险。

首先,参加人数最多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达到64.6%。这与新农合自身的特点与中国政府的大力推行是分不开的。新农合是一项以政府资助为主,针对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农民投入少,受益大。截至2008年,全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县(市、区)数达到2 729个,已经覆盖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参加新农合人口8.15亿,参合率为91.53%,当年基金支出662.3亿元,补偿支出受益人次5.85亿 [1]。新农合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农民工参加人数多。然而,新农合以县为统筹区域,农民工医疗保险报销地与工作所在地距离远,新农合对于农民工最大的困难就是不能解决异地就医问题。

其次,8%参加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6.8%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而中国现有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只适用于与城镇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由用人单位代替农民工申报,并要提供劳动合同或形成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而调查显示:50.7%的农民工未与劳动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另外,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费用由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共同缴纳,但是保险关系不能转移,退保只能退个人账户的部分,社会统筹部分则留在当地。

最后,各地虽然纷纷出台了针对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制度,然而在城市级别较低的地区,这项制度还不够完善。调研数据显示,各地的参保率普遍不高,而且随着城市级别的降低而降低。资料显示,农民工就业地分布在直辖市的务工人员仅占9.6%,省会城市占18.5%,而地级市以下的农民工占绝大部分,为71.9% [2]。通过以上数字,不难看出农民工参保率较低,各地针对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制度并没有切实解决问题,尤其是地级市以下地区的农民工。

通过以上对于农民工医疗保障的现状分析,我们将其总结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大多数农民工参加了新型农村女合作医疗制度,这部分群体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异地报销;第二,参加城镇医疗保障的农民工主要是与城镇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而这部分群体面临的是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问题;第三,参加针对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比例低,尤其是地级市以下的农民工。

二、农民工医疗保障困境的原因分析

农民工医保困境的原因主要包括农民工自身特点以及政府和体制方面的原因。

1.农民工的低收入与医保高消费之间的矛盾。调查显示:农民工的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下的比例达到92.4%。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他们很难迈入高收入、高层次工作的门槛。农民工进城所从事的大多是一些非正式职业或边缘职业,如建筑业、服务业等,调查显示,年均收入15 000元左右,而这部分收入通常要维持家庭的正常开支,如子女教育、住房等,他们难以拿出多余的钱参加医保。

2.农民工的流动性决定其参保困难。农民工外出寻求工作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一般从事技术含量低容易进入的行业,工作稳定性差。我们对农民工务工计划的调查中, 30%固定在原城市长期打工,70%几乎处在流动状态。这种状态一方面使得社会保障政策的调查、宣传、制定、管理等异常困难;另一方面,医疗保险是具有一定延续性的制度,由于不同流入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制定方面的巨大差异,使得农民工的高流动与社会保障地区的小统筹产生矛盾。

3.政府方面的原因。政府及体制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户籍制度是产生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的根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将城乡严重分离,户籍制度将人民分为“城市人”和“农村人”,造成城乡严重不平等,农民工受到歧视,享受不到应与城镇职工相同待遇的医疗保障。第二,政府对于农民工的信息掌握不够,导致监管力度不够,造成用人单位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更拒绝为其缴纳医疗保险,以降低生产成本。第三,宣传力度不够。在对农民工关于各种医疗保障制度了解程度的调查中,71.2%的人表示不了解,在没有参加任何医疗保障的农民工中,有41.9%的人表示缺乏这方面的信息,不知道怎么办理。

三、农民工医疗保障的对策

根据农民工医疗保障现状和困境分析,我们提出了以下六点建议: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根据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特点及流动程度不同,可将农民工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为职业稳定,有固定收入的农民工,也就是30%在原城市长期打工的农民工,这部分与城市居民差别不大;第二类为职业不稳定,也无固定收入的农民工,此类一般流动性较强。针对第一类,应该尽量降低户籍壁垒,将其纳入城镇医疗保障体系。

2.以新农合为基础构建中国农民工医疗保障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可以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筹资高,政府补助多,农民受益面大,为患大病的农民建立了保障,已深得民心,我们进一步的工作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可行性更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规定,“允许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在统筹区域内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简化到县域外就医的转诊手续。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探索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就地就医、就地结算办法。”目前新农合以县为统筹区域,由定点医疗机构组成医疗网络,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网络链接,以户籍所在地的账户作为报销账户。运行的过程中加强部门合作,做好监督工作,逐步形成以新农合为基础,全面覆盖农民工的医疗保障网络。

3.探索基本医疗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模式。基本医疗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是解决流动人口医疗保障问题的长远措施,也是中国未来基本医疗保障发展的必然趋势。

跨制度主要是指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而第一大障碍就是城乡居民在获得医疗保障质量与水平上的差距,政府应加大卫生资源在投入中向边远山区倾斜的力度,只有城乡差距缩小,医保的衔接才具有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探索城乡医保衔接的有效模式。

跨地区则主要指医疗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建立农民工可转移、可折算的永久性个人账户,当农民工流动时,个人账户随之转移到新的城市,按流入地的标准将缴费额和缴费年限折算后转入当地农民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

4.加强对于农民工基本信息的掌握。中国流动人口的“弱势”既来自于户籍制度,又源于流动人口的频率迁移。国外没有“户籍”的概念,流动人口问题大多源于跨国迁移,而跨国迁移人群存在“国籍”问题,与移民国本地居民的福利待遇可能存在差别,比如说,是否给外国人提供医疗保险,本国人可以获得免费服务的公立医院是否也对外开放等等。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都是对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有一个很好的掌握。

与中国目前的状况相比,农民工输入地政府并没有掌握足够信息,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对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也不能进行有效管制,导致企业未能履行为农民工缴纳医疗保险的义务,这不利于农民工医疗保障的长期发展。因此,应该尽量掌握农民工的基本信息,尤其是在地级市以下的地区,掌握这些信息的部门应该与卫生部门、社会保障部门通力合作,推动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良好运行。

5.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农民工参与医疗保障的积极性。农民工的观念相对滞后,医疗保障意识薄弱。农民工是医疗保障的责任主体,他们的认识关系到医疗保障的实施效果,必须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参加的重要性。但由于农民固有的传统观念,当务之急是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工参与医疗保障的积极性。

6.同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降低医疗费用。在农民工支付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探索降低门诊费用的有效方式。除了要通过大力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并以合理的价格将门诊疾病解决在基层社区医院,降低农民工医疗的支付费用,还要对定点医疗机构实行科学管理,推进医药分离,管办分离,逐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通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降低医疗费用,使农民工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是一切医疗保障能够顺利推行的前提,只有医疗费用下来了,医保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

[2]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3.

[3]房莉杰.农村流动人口医疗保障研究综述[J].甘肃理论学刊,2006,(5).

[4]刘苓玲.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城乡衔接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5]简伟研.国外流动人口卫生服务管理[J].海外传真,2008,(2)

第3篇:医疗保障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一、提高对医保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我院全面加强对医疗保险工作的领导,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从制度上确保医保工作目标任务的落实;其次,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文件,讲述身边的欺诈骗保的典型案例,并按照文件的要求对不符合规定的治疗项目及不该使用的药品严格把关,从各职工思想上筑牢“医保的基金绝不能骗,政策的红线绝不能踩”的意识;坚决杜绝弄虚作假恶意套取医保基金违规现象的发生,打造诚信医保品牌,加强自律管理,树立医保定点单位的良好形象。

二、存在问题

1.串换药品收费:存在部分不在医保支付范围内的药物替代为医保支付药物;

2.住院病人存在开出无适应症的药物;

3.住院病人开具口服药时超出7日的药量,与住院天数不匹配的情况;

4.门诊购药存在使用他人医保卡的现象,并有一家开多种药品的情况;

第4篇:医疗保障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一、合作医疗概述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农村医疗保障问题一直被社会各界所关注。“看病难、看病贵”是农村医疗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限制因素[1]。然而,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与发展,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上述问题,为农民看病提供了基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引导、组织,多方筹资,并以农民自愿参与为原则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其本质目标是通过农民群众互帮互助,以抵御疾病风险。在新农村合作医疗实施过程中,政府通过加强宣传组织工作,让农民对合作医疗的优势充分了解,以提升农民参合率。当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其首要原则为“自愿参与”,农民群众完全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参与到农村合作医疗当中,选择权完全交给农民自己。总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为农民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应给予重视。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特点分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的完善与延伸,它既借鉴了传统合作医疗的成功经验,又在其基础上有所创新,并表现了一定特征,具体如下[2]:(1)筹资渠道多元化。与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相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筹资渠道方面体现了多元化特征。传统合作医疗筹资主要是以个人投资为主,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则将集体扶持、个人缴费与政府资助充分结合起来,有效扩充了筹资渠道,为合作医疗实施及发展提供了基础。同时,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关注度及重视程度愈来愈高,政府与集体组织也加大了投资力度,保证了资金的持续性支持,让农民长久看病的问题得到了缓解。(2)政府承担责任有所增加。传统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农民自发组织的,其筹资责任由集体或个人承担。然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明确指明了政府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无论是资金资助、监督管理,还是制度构建、宣传推广均由政府负责。通过政府调控、引导,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提供了根本性的支持。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营过程中,政府发挥了绝对性的主导作用,在其作用下,让医疗基金变得更加透明化、制度化,并通过政策扶持,为农民看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3)监督工作更加透明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开展过程中强调了监督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把监管权、知情权赋予农民群众。对于农村合作医疗而言,农民群众才是其构成主体与核心,是最为重要的参与者与受益者,他们完全有权对医疗基金去向充分了解。地方政府通过成立农村医疗协调小组,并配合乡镇机构充分落实相关监督工作,让医疗资金落到实处。同时,地方财政部门及审计部门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医疗基金使用情况、用药情况、补助方式等公开展示,以增加新型农村医疗工作的透明度,使其能够真正取信于民、服务于民。总之,通过落实相关监督工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创造了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为其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相关策略

尽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近年来发展较快,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部分环节上依然存在改进空间,具体如下。

1.加强合作医疗机制建设

合作医疗机制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开展过程中发挥了导向性作用,为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深入发展,必然要加强合作医疗机制建设,通过完善相关机制,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指明发展方向。在加强合作医疗机制建设的过程中,应遵循公平与效率相统一、权力与义务相平等、收支平衡等原则,以保证合作医疗机制充分发挥作用。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以适应各类发展需求。例如,可先建立分阶段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再逐渐过渡至城镇一体化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以实现农村医疗与城市医疗相互融合,让农村医疗与城市医疗同步发展。另外,需要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结合起来,为部分困难农民或弱势群体提供帮助,让更多农民享受到农村合作医疗服务。

2.完善合作医疗服务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期间,服务质量优化与制度建设必须同步进行,才能让相关工作充分发挥作用。但从当前现状来看,服务质量较制度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对此,可通过加强机构人员素质培养、加大医疗设备投资、转变服务理念及模式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合作医疗服务质量。与此同时,还应该完善合作医疗信息化平台建设,由此来提升服务工作效率,让农民群众能够第一时间准确掌握合作医疗动态情况。利用合作医疗信息平台还能促进互动工作顺利开展,这对农民医疗电子信息档案建设也具有促进作用,应给予密切关注。

3.重视合作医疗宣传工作

宣传工作也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加强相关宣传工作,可提升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首先,应将相关政策文件、通知以农民熟悉的方式公示出来,以实现政策大众化,加强农民群众对新型合作医疗的接触与了解,获取其认可。其次,在宣传过程中,应做到实事求是,将合作医疗最根本、最真实的一面传递给农民群众,以获取其信任。再者,要加强农民群众思想文化素质建设,转变其传统思想与观念,以降低合作医疗过程中存在的潜性道德风险。通过落实宣传工作,让更多的农民参与至合作医疗当中,让合作医疗充分发挥作用。

第5篇:医疗保障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农民工 转型期 社会保障

中国目前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随着我国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转型的加速进行,中国面临的社会风险日益增多,而社会保障的缺失成为社会风险中一个主要的风险。其中,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缺失显得尤为严重。

一、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较低的医疗保障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具有城镇户口的工人已经逐步建立了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保障制度,但农民工却没有平等的享受这项待遇。对于在城镇中打工的农民工来说,最大的困扰就是疾病问题。虽然农民工中大多是青壮年,但由于缺乏医疗保障,在疾病发生时常因不能及时就医而导致病情被拖延。一旦农民工出现工伤医疗事故,由于缺乏必要的工伤医疗保险,他们的生活通常会变得异常艰难。

(二)很少的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

由于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民工不符合享有城市福利和救济的有关原则。广大农民工的社会救助状况让人担忧,农民工兄弟的住房条件、社区服务、补贴、进修、在职培训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到目前为止,城市“低保”网还没有向向农民工打开,少数制定了地方性救助措施的省市也只是将保障覆盖到少数有工作的农民工身上,一旦他们失业,保障也就随之消失。

(三)较高的失业率

我国很大一部分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比较低,交往与视野有很大的局限性,生活地域狭窄、封闭,农民工在工作过程中,除了少数人懂得抓住机遇,凭借自身的优势去发展外,大部分农民工在城市中处于弱势地位,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加上政府服务系统和社会信息机制的落后,农民工有的时侯待业时间很可能比就业时间还长,大量无业农民工闲留在城中,无事可做,成为城市中的不安定因素。

二、不断完善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对策

在我国,农民工所享受的待遇和他们为社会所做的贡献严重不符,社会经济转型期,为了推动城镇化建设,就要为农民工建立有效的保障,实现农民工与市民的平等,积极解决农民工遇到的问题,实现农民工的“城市梦”。解决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对我国社会转型也有重大意义。

(一)转变观念,加快制度创新

应该着重转变政府的管理理念。从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看,各级政府对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不够重视,没有意识到农民工社会保障与城镇居民社会保障的同等重要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一样,不仅是生产要素,也是消费主体,他们不但有生理、物质方面的需要,也有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有政治上的需要。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规划措施的时候,都应当把农民工考虑进去,切实关注农民工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转变政府的管理理念,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具有重大意义。

(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首先,政府要加快建立并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立法。要针对我国目前农民工社会保障层次低、空白区域大的现状,对已有的社会保障立法进行修订,并出台《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其中应对农民工应享受的各项社会保障进行明确规定,同时加强立法的可操作性。

其次,要意识到执法工作的重要性。制定了法律以后不能把法律当成摆设,法律是执法的依据,应当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侵害农民工权利的行为应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三)广开财源,扩大资金来源

财政对于我国社会保障的支持,是我国建立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条件,因此各级财政需要转变其职能,调整各级预算支出,拨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进行投入。但由于政府能够拨出的资金有限,不可能一下满足农民工各方面的社会保障需要,这就决定了我们要把资金用在农民工最迫切需要帮助的地方。其中,农民工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项目,农民工的工伤保障制度,应尽快得到确立。另外,农民工的大病医疗保障也不容忽视,同时,社区也应该为农民工建立相应的社会救助制度。

(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界限,把农民工市民化作为扩大内需和城镇化的战略重点。户籍制度改革要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对不同类型的城市实行不同的政策。当前我国中小城市相对于大城市而言发展不足,加快中小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另外,由于农民工多流向于东南沿海地区,同时推进中西部地区户籍制度改革,皆有利于调节人口流向,引导农民工合理流动,是推动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手段。

(五)建立适合农民工自身实际的社会保障制度

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应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农民工的实际需要,不可能一步到位。重点注意几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基金的缴费工作,对农民工缴费进行指导,使有保障意识的农民工有地方缴费。另一方面,加快我国社保制度改革,尽快出台适合农民工自身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随后,采取多种政策性措施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完善农民工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设定与当前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相适应的农民工救助标准,同时,鼓励各级政府积极发展福利事业,倡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

三、总结

近几年,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逐渐引起群众的关注,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社会各阶层对农民工问题的认识也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发展到理性,不断改革创新,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在我国经济转型期,建立健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有利于保证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全民保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因此,建立健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京书安.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损益预估[J].中国社会保障,2010,(3).

第6篇:医疗保障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市场失灵;医疗服务;政府;治理

一、市场失灵理论

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但在现实经济中,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理论上的假设前提条件过于苛刻,现实中不可能全部满足。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出现市场垄断和价格扭曲、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负效应等因素,从而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仅仅依靠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无法实现效率―帕累托最优时,就出现了市场失灵。

二、医疗服务市场失灵

比照充分竞争的完备的市场所需满足的条件,医疗服务市场失灵是显而易见的。

三、克服市场失灵的基本观点

针对如何克服市场失灵,学术界存在两种基本观点:一种观点是将市场和政府作为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制度安排,认为在完备的市场上由市场来配置资源,在不完备的市场上由政府来配置资源,当出现市场失灵时必须由政府取代市场来实现资源配置。这种观点虽然没有完全地、明确地否认市场对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但实际上却容易造成走向否认市场而片面夸大政府的极端;另一种观点认为“市场失灵并不是把问题转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条件”,主张通过市场的自我矫正力量和机制来调节市场失灵。公共物品、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是产生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这些因素在阻碍市场理性化运行的同时,市场也会相应产生维护市场理想化运行的力量,即矫正市场失灵的市场力量。这种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市场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玛丽・鲁吉在一部比较研究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医疗卫生体制的文章中,精辟地指出:诸如“国家对市场”、“强国家对弱市场”以及“监管与竞争”这样一些二元对立型概念,已经无法用来分析当代社会组织(包括医疗体制)的复杂性。“市场化”和“反市场化”诊断最大问题恰恰就是在于把市场和国家的关系简化成了这样一种二元对立关系。然而事实上,在正常的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干预的存在是极其自然的,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依靠行政手段干预不同,政府可以通过扮演诸如保险者、购买者、规划者等多种角色来参与市场活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干预市场的方式主要是参与市场而不是取代市场。

四、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失灵的治理

医疗服务市场存在严重失灵,但如果存在市场失灵就抛弃市场让政府接管,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过度依赖政府干预,往往会陷入“大政府”模式,造成政府管制的“越位”,不仅没有起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反而伤害了市场力量的自我矫正、修复的能力,既造成政府财政的巨大压力,又降低了效率,使政府陷入“出力不讨好”的尴尬境地。

医疗服务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医患双方掌握信息不对称,具体体现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就是买卖双方不对称。因此,我们假设如果存在一种制度安排,使得医疗服务市场上买卖双方能够达到或接近某种平衡,那么市场化的医疗服务体系完全可以保持其公益性。基于这样的诊断,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不是放弃市场化,而应当是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

因此,针对医疗服务市场失灵,在市场配置资源效率低下的情况下,政府干预是必需的,重要的是政府干预市场的具体内容和方式。

1.政府充当保险者,实现全民医疗保障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建立普遍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推动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极大地促进并实现医疗卫生公平,实现全民医疗保障。同时,更为现实的是,他还有助于过度医疗问题的解决,更好地解决“看病贵”问题。建立普遍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全民医疗保障,使得医疗费用不仅可以在健康人群和患者之间分摊,而且针对每个个体可以在健康和生病不同时段分摊,起到避免患者在某一特定时段承担大部分医疗费用的局面,从而降低患者及家庭负担;同时,实现全民医疗保障,使得保障的组织者成为医疗服务的第三方购买者,这样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患谈判主体实质上也发生了转嫁,第三方购买者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必然想减少赔付,必然会对医疗行为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督和审查,对于提供过度医疗服务产生的医疗费用自然不会愿意赔付,第三方购买的介入,医疗服务买卖双方市场力量对比失衡的问题因此迎刃而解。建立普遍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既可以保障公平,使得低收入家庭成员都能看得起病,又能够有效控制过度医疗,抑制医疗费用过快上涨,节约医疗卫生资源,可谓一举两得。

第7篇:医疗保障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理论

当前,全面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成了经济新常态背景的必然要求,医疗保险基金面临着资金筹措困难、缴费能力不足等问题,医疗保险平衡性不稳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纵向发展,医疗保险基金管理难度直线上升,对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文章对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制度策略进行研究,以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推动新医疗改革进程,为同行业其他事业单位提供参考。

1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内部控制理论最早出现在1936年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上,目的是保证资产安全和账簿记录的准确性。1992年《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出现意味着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基本形成。针对医疗保险基金的内部控制在国际上建设较早,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任务是普及基本医疗保障,构建先进的,符合个人、财政及社会变化的医疗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和使用必须保证动态平衡,但其中的制衡点很难找到,内部控制可以利用多方利益诉求,将医疗保险基金的控制与自身相结合,提升其平衡和共济能力,保证医保机制顺利运转[1]。

2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2.1医疗保险基金存在一定的监管风险

(1)医疗保障服务中心工作量大、面广,管理基数大,很难保证日常监管工作面面俱到,同时其监管手段较为落后,基本上都是在事后才发现问题,尚未形成网络全程监控局面,信息化、网络化及智能化水平低下。(2)目前,虽然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正在逐步拓宽,但是非公经济参保扩展依旧较为困难,部分参保单位并未按照要求为职工购买社会保险,瞒报、漏报行为依旧存在,仅依靠人社部门难以执行到位,由此可能产生各种劳动纠纷,难以保障公民的参保权益。(3)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一些医务人员在诊断过程中存在超过患者实际需求的治疗行为,甚至出现非参保人员使用参保人员医疗卡的现象,极大地造成了医疗保险基金的流失。仅靠医保部门监管,并不能杜绝这些情况,存在很大的监管风险。

2.2医疗机构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易诱发管理问题

很多企事业单位受上级部门刚性约束,对内部控制尚未形成深度认识,导致内部控制工作始终停留在初创建设阶段,认为只要不出事,内部运行良好,就是内部控制做得好。导致其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控制制度当作可有可无的存在,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很多内部人员的医疗保险管理意识较弱,管理不到位,甚至出现违规操作,主要是因为其工作量与人力配置之间的矛盾、有限服务能力和无限服务对象之间的矛盾等。这些都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长此以往势必引起职责纠纷,导致内部控制管理失控[2]。

2.3医疗机构内部相关管理人才匮乏

(1)部分人员并非医疗专业或财务管理专业毕业,即使后续参与了相关的技能培训和专业培训,但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效果并不明显。(2)医疗保险基金的内控管理创新性较差。内部控制是一种新型管理模式,诸多事业单位从2014年左右才开始慢慢引入内部控制概念,缺少建设经验,同时事业单位的职工在长期工作中已经形成了固态的工作思维和工作模式,对这种新型概念的接受存在一定抵触心理,导致其创新力较差,跟不上新时期医疗保险基金事业发展的变化。

3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的策略

3.1加大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力度

要想构建科学的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工作,就要加大对相关医疗事业单位的监管力度,通过上级部门监管、网络线上监管及审计、社会监督等形式,致力于形成全过程、全系统的监管模式。(1)加大线下机构服务行为监督力度。以医疗保险基金为出发点,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严厉打击冒名使用医疗保险基金等欺诈行为。(2)形成社会共同监督机制。仅靠医疗单位的职工加以监督远远不够,必须要求相关部门和公众的参与。一方面,可加强与公安机关、药品监察局、审计部门等的联系,发挥部门联动作用,形成监管合力,开展专项清理行动,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供透明、干净的内部氛围;另一方面,可与第三方保险公司合作,借助其力量进行三方监管,确保社会监督渠道畅通无阻,打好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基础。

3.2完善内部管理组织架构

科学的内部控制组织架构是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正常运转的关键,具体可从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方面入手。(1)构建权责分明的组织层次,秉持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进一步细化岗位职责,排查各节点风险,同时进行自查、互查、上下级检查,结合法律法规深入分析组织架构在层层流转的工作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3]。(2)把握医疗保险基金审计关卡,发挥内外审计作用,以专项审计为契机,强化医疗单位的审计工作,尤其注意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及时发现问题,并责令整改。(3)建立健全内控相关规章制度,以系统性、制衡性、科学性为基本原则,做好政策解读工作,深入分析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的实际需求,构建相关规章制度,如医疗保险基金征缴程序、医疗保险基金会计管理制度、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岗位管理制度、医疗保险基金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等,逐步实现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使其内部控制制度真正发挥作用。

3.3利用绩效考核强化基金管理

大多数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主要针对重点项目、重点业务及职工对既有标准的完成情况,不符合当下内部控制的管理需求。因此,医疗单位必须将预算管理和收支管理纳入绩效考核,以评价职工的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工作。(1)丰富相关预算绩效管理内容,明确预算绩效管理指标,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强化预算执行监控,做好预算分析总结,使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与个人绩效挂钩,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端正职工态度,保证管理效率。其中,尤其要注重预算绩效目标的设置,保证其既能顺利实现,又能发挥个人最大价值,具有一定操作意义,这也将作为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重要依据[4]。(2)规范医疗保险基金收支业务绩效管理,加快收支风险机制建设,将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情况与职工个人绩效挂钩,提高其重视程度。针对收入管理中基金筹集不到位及补贴不能及时到账的问题,医疗单位可建立稽查机制,将资金落地效率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加快资金流转。针对部分骗保、套用医疗保险基金及会计核算错误导致的责任回溯不到位问题,单位可加大监管力度,通过线上监控和线下监控结合的方式加以遏制,同时加大对相关职工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水平,保证基本财务信息安全[5]。

3.4搭建医保信息系统

信息化时代,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与信息化的结合是大势所趋,监督、绩效考核等都需要信息化技术的帮助。虽然目前医疗单位的工作量逐渐趋于饱和,但是工作效率的提升依旧较缓,这就要求医疗单位创新内控管理模式,努力跟上现代经济格局的变化。(1)搭建医保信息系统,加大内部控制信息化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投资力度,保证医保信息系统涵盖医疗保险基金政策、基本业务等,设置系统标准参数,避免错误赋权,同时构建刚性复核机制,保证资金的安全流转和透明度,逐步形成智慧医保监管系统[6]。(2)强化企业内部沟通系统建设。由于工作性质不同,部门存在一定沟通壁垒,再加上各自为政工作模式成为固态,久而久之,部门之间便不愿交换信息,这不利于医疗保险基金内控制度建设,因此单位可在保证工作任务完成的基础上,统一部门沟通系统和数据标准,或拓宽不同系统间的渠道,实现数据无差别传输[7-8]。

4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医疗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不仅是提升其内部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关键做法,更是其适应现代经济社会、践行国家政策的必然措施。2021年,经济下行压力明显波及了医疗事业单位,医疗保险基金筹集难度不断加大,再加上人口老龄化加剧,利用内部控制强化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陈敏英.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现状和内部控制策略探讨[J].经贸实践,2017(24):116,118.

[2]张俊杰,李满威.社会医保机构内部控制体系研究[J].会计之友,2021(8):87-93.

[3]莫奕.N市医疗保险基金审计优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9.

[4]潘汉西.新医疗改革形势下医院医保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投资与合作,2021(9):155-156.

[5]谭琳.新医改背景下的医院财务信息化管理[J].工程技术研究,2018,3(1):189,235.

[6]时永哲.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类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2016.

[7]周家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医保基金管理[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0,21(1):31-32.

第8篇:医疗保障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整个经济社会市场化的大环境相适应,中国的医疗部门经历了众多制度变革。在医疗保障方面,改革前覆盖了大多数国人的城市单位制医疗保障制度(即公费和劳保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城市,单位制医疗保障逐步为社会医疗保险所取代,而在农村各级政府正在为建立新的 医疗保障体系而奋斗。问题在于,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新兴的医疗保障制度在发展的道路上步履蹒跚,结果导致医疗保障覆盖率较低,多数国人完全没有医疗保障。他们一旦生病,必须自行负担全额医疗费用。在医疗服务方面,各种类型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尤其是医院,已经全面走向市场化。

“看病难、看病贵”现状

医疗服务市场化的一个结果是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令百姓怨声载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成为 大众媒体报道的一个焦点,沉重的医疗负担被百姓称为“新三座大山”之一。

“病人难”:

现状1:病人找不到正确的医院看病,现在医疗很好的,很容易上当,一不小心就中招,花了大钱,还延误了病情,即使到了正确的医院却也找不到正确的地方看病,医院那么大,老百姓一进去就晕头转向,看到了医生,医生说你的化验检查是外院的不行,要再做一次,于是开了化验,东跑西跑,搞了半天,病看没看到,医院下班关门了。

现状2:另一个是看不起病,现在医药费用相对较贵,看一次小则几十,多则成百上千,住院更是需要成千上万,老百姓一说起看病就是贵,看病不少农村百姓中出现,谈看病色变,看一次小病,三月没肉吃,住一次院,三代人省一年。

“医生难”:

现状1、医生性质三个时期的改变:60年代医生是技术人员,90年代医生是技术服务人员,21世纪医生是服务行业者。消费者协会也来管医疗了,医疗是服务,是消费。

现状2、官司多多,对于难惹的病人,疑难的病症,能不看的尽量不看,不得不看的,也要找人分责任。天下太平第一,饭碗不丢第一,什么创新,什么改革,与我无关。

现状3、病人看坏了打医生,医生被打还挨骂。是医生就没有不出错的,不出错的不是医生,人体那么复杂,疾病那么复杂,能一看就知道的那是鬼神。

从“看病难、看病贵”看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困境

1.市场化与社会公益性的冲突

与医疗保障体系在通向普遍覆盖之路上蹒跚而行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医疗服务体系在市场化的道路上却是快速前行。由于服务提供方和需求方(也就是医患双方)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即提供方因为在医药知识掌握方面的优势可以主导医疗服务的质和量,因此仅有医患两点关系的医疗服务市场存在着严重的市场失灵。

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品性质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与一般消费品不同,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具有公共品性质的服务是营利性市场主体干不了、干不好或不愿干的。同时,也是个人力量所无法左右的。因此,必须而且只能由政府来发挥主导作用。否则就一定要出问题。SARS所暴露的公共卫生危机以及其他诸多问题的出现已经充分显示出问题的严重性。

2.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

造成医疗费用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或者说为人们所诟病的主要因素,在于医疗服务提供者常常对患者进行重复检查、不必要的检查、开大处方等,也就是医疗政策或卫生经济学文献中概称的“供方诱导的过度消费”。对于这一问题的根源,目前社会上存在种种不同的论辩。无论辩论的各方意见如何,大家众所公认的一个事实是,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相对来说越来越少,而全社会投入医疗卫生的资金主要来自民众的腰包。这样一来,全社会的医疗资源配置由未受管制的市场力量所主宰。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部分医疗资源流向了医院,而且越高级的医院吸收的资源越多,从而一方面导致了低级的、基于社区的(或基层的)、农村的医疗机构服务量不足、效率滑落,另一方面导致了医疗资源日益向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向高级医院集中。高级医院本来就在医疗部门拥有较大的政策发言权,当它们拥挤不堪之时,这些医院便有更加充分的理由要求国家追加投资。这样,国家在医疗卫生事业上有限的投入又更多地流向了大城市、大医院,农村医疗机构的能力建设、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等关涉到全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事务,反而遭到忽视。由此,在医疗资源的配置上出现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同时存在的严峻局面。

我国体制改革进一步改革面临挑战

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来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看病贵”和“看病难”的问题,以及医疗保障覆盖的不公平性,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最大的社会问题。如果采纳“有管理的市场化”这一新的改革思路,那么政府正确地行使其职责就成为进一步改革的重中之重。针对中国医疗体制的现状,政府至少应该扮演以下四个重要角色。

第一,政府充当保险者,建立普遍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为全国人民提供适当医疗保障。几乎人人都赞成,政府的最大职责是推动建立一个普遍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抑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救治“看病贵”、“看病难”的社会问题,还能极大地促进医疗卫生公平性的实现。一旦所有的民众都获得了医疗保障,低收入者自然不会因为费用问题而对医疗服务望而却步;一旦所有的民众都获得了医疗保障,那么保障的组织者就成为医疗服务的第三方购买者,民众也就不必作为单个病人出现在医疗服务点,医疗服务买卖双方市场力量对比不平衡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第二,政府充当购买者,约束医疗服务的费用。医疗保障体系的首要功能,顾名思义,当然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保障,确保人民不会因为支付困难而不去看病。但是,医疗保障体系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建立医疗服务的第三方购买者。当人们把医疗费用预付给医疗保障机构之后,医疗保障机构就可以以集体的力量,成为医疗服务市场上具有强大谈判能力的购买者,从而有能力运用各种手段控制医疗服务机构的行为,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与价格相匹配。

第三,政府充当规划者,建立健全的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中国医疗服务递送体系的改革上,政府的重大职责之一就是扮演规划者的角色,大力推动城市社区卫生体系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壮大。在医疗资源配置的问题上,政府行使职责的要旨在于弥补市场不足、纠正市场失灵,而不是被市场力量牵着鼻子走。简言之,政府要扮演好规划者的角色,可以遵循“抓小放大”的思路,即国家应该把有限的资源更多地配置到城乡初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而不是在等级高的大医院上花大钱。

第四,政府充当监管者,抑制医疗服务中的市场失灵。政府参与市场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监管者。首先,必须明确指出,政府扮演监管者的角色与政府扮演保险者与购买者的角色是不同的。作为公立机构的医疗保险管理者并没有任何执法权力,它们只能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同医疗服务提供者发生关系。因此,这种关系是一种市场关系。其次,政府扮演监管者的角色,与政府作为行政管理者的角色,也是大不相同的。行政管理乃是在同一个行政体系内部上级对下级所管辖事务的干预,而监管则是政府对其辖区内某些事务的控制。

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不仅只是为了降低医疗价格,更重要的是研究出适合中国特色的医疗体制。医疗行业运营,有市场经济的属性,又有社会福利的属性。

参考文献

第9篇:医疗保障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医患关系 医疗改革制度 医方 患方 政府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构成,医患关系正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针对目前医务人员队伍中存在的医德医风问题,一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医德医风教育活动,把医德医风的教育贯彻到医院工作的始终,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弘扬正气,宣传典范,树立良好的道德风范。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医患双方的相互尊重,医务人员设身处地地为患方着想,患方也应该尊重医生的工作,充分信任医生,对医务人员工作的开展进行积极的支持和配合。只有医患双方将心比心才能有效地化解医患矛盾,实现医患和谐,患方也才能获得比较理想的医疗服务。在构建和谐社会之风劲吹的今天,营造一种和谐的医患关系,已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中之重。笔者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就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谈几点认识。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权和知情权日益看重,对检查治疗方案的选择权也日益重视,这使得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医患矛盾越来越突出,导致发生很多极端事件。全国各地多家医院频繁发生轰动社会的医疗纠纷和医闹事件,全国的医疗纠纷数量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医患矛盾有明显激化的趋势。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2001年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326个医疗机构中,321所医院存在着被医疗纠纷困扰的问题,发生率达到了98.47%。2002年4月,南京大学专家组对30所医院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对医务人员不信任的比例达到了43.8%,医务人员认为双方相互信任的比例仅为25.9%。我国近年来的医患投诉和纠纷原因分析统计的文献中也显示,医患沟通不良引起投诉和纠纷的占26.9%~70%,国内研究发现,在患者中,相当一部分的内容是反映医务人员的解答不尽如人意,处置草率,诊治时间过短,医务人员态度生硬等。归因发现,患者与医务人员缺乏沟通,医患沟通不畅是首要原因,正是因为医患之间缺乏正常的交流与沟通机制,导致了相当一部分患者选择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二、医患关系产生矛盾原因探析

当前,医疗纠纷已成为国内医院管理的一个难点,有些医疗纠纷甚至已经严重干扰医院的正常运作。而据一份不完全的医疗投诉资料分析显示:80%的医疗纠纷与医患沟通不到位有关,只有不到20%的案例与医疗技术有关。这说明部分的案件是可以通过改善医患沟通而避免的。如何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医患沟通是当前医院必须面对的重点问题。

1、医患关系产生矛盾的社会原因

(1)改革开放引起医患观念的冲突。随着30年的经济大发展,中国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医务人员的思想观念和职业行为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改变,大部分医务人员站在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形成了以“利”为主导的医患观念,与此同时,患者和潜在患者仍然以“义”作为医患理念,于是当医疗事故发生时,社会总是谴责医务人员的不是,而医院方面为了早点结束此事,总是选择沉默,大事化小,使得一部分人钻了空子,明目张胆去医闹,由此导致医患沟通矛盾的凸显和医患关系的紧张。

(2)医疗体制改革不完善。随着我国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医疗体制也发生了诸多变化,过去城镇的职工医疗费用是国家出的,自己不需要出一分钱,现在改革之后,患者需要自身承当一部分医疗费用,对于患者来说,小病小伤也就算了,如果得了重病、慢病,自身承当的费用很多,心里有些不平衡,使得医务人员成了他们的出气筒。

(3)社会舆论一边倒。作为潜在患者的记者媒体还有网民,每当发生重大医疗事故时,总是选择站在患者一方,一方面是因为发生事故时受伤的是患者,为患者讲话总是站得住脚的;另一方面,因为自己也是潜在的患者。而媒体的报道、网民的评论直接影响了整个社会对这起医疗事故的看法,患者有可能会更加嚣张,致使医患关系更加紧张。

(4)没有建立起医患沟通的制度保障。现在患者咨询医生,医生往往认为自己清楚就够了,有时跟患者说不明白,所以一般就草草了事,或者直接不回答。这不仅仅是医生自身的问题,也是政策不完善的结果。所以,需要从法律的角度建立起一个保障医患沟通的制度,让医生重新认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2、医患关系产生矛盾中医务人员自身原因

(1)部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下,服务态度差。有些医务人员没有职业操守,认为只要学好医学技术就可以为所欲为,甚至忽悠、摆布患者。也有些不道德的医务人员随便评论给患者治疗过的诊断方案,让患者对医务人员产生怒气,引起医患紧张。

(2)医务人员在诊断过程中缺乏和患者的沟通。正如上文提到的,医生往往认为患者无需知道自己的病情,只要医生自己清楚就行了,当患者追问医生病情时医生选择避而不谈的态度,于是患者就会怀疑医生的能力,这就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

(3)对患者隐瞒最坏的结果,仅告知治疗成功的可能性。有些疾病风险很高,但是医生却没有向患者及患者家属提及失败的可能性很高,而仅仅告知最好的结果,这往往会增大患者家属的信心,提高患者家属的期望值。然而一旦治疗失败、手术不成功之后,医生再来告诉患者家属这疾病的风险,只会增加患者家属的怒气。

(4)医务人员误诊或者误治疗患者的病情。有些疾病的临床表现很相像,部分技术不扎实的医务人员可能会存在误诊的情况;也有可能医务人员诊断对了,但是治疗时,却用错了方法,或者一时疏忽忘记某一步骤,导致治疗失败。这都会引起医患关系的紧张。

(5)医务人员过度依赖仪器设备。有些医务人员当病人一来就叫他去检测这个检测那个,对于医务人员来说,仪器检测的比较准确,但是对患者来说,每检测一次都要花钱,如非必要,仪器检测只是徒增了患者的金钱负担。所以,医务人员应根据病人自身情况和意愿,合理安排身体检测。

3、医患关系产生矛盾中患者原因

(1)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值过高。大部分的患者认为自己已经花了钱,医院就有义务治好自己的病,而不是告诉自己这种病有多大的风险,有多少可能性会失败。这种思想的存在究其原因是患者对现代医疗水平的认识不够,对医学行业的风险认知不足,对医学知识也半知半解。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医学水平还远远达不到能治疗所有疾病的程度。

(2)患者的法律意识增强,懂得保护自己。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满足越来越跟得上大家的需求,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进步。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是有些患者对医生过度戒备,往往先顺其自然,稍有不妥即持怀疑甚至对立的态度,给医生带来了较大的消极影响。

(3)患者对医疗行为的误解。有些疾病确实需要一些仪器设备的检测,因为很多疾病的临床表现很像,但是患者对疾病的临床表现不知,认为自己只是小病,不需要仪器检测,如果不能和医生沟通一致,医患矛盾就此产生。

(4)部分患者或者潜在患者素质过低,歧视医务人员。

4、医患关系产生矛盾中教育原因

(1)缺乏医疗方面的沟通技巧培训。学校有关医患沟通的课程很少,有些学校干脆就没有医患沟通的课程。医患沟通的重要性目前还没有提高到和医学技术同样的地位,直接导致医学生不重视医患沟通,为后来成为医务人员以后和患者关系紧张埋下伏笔。

(2)缺乏患者的心理素质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前计划经济的元素都将远去不再,医学领域也不能逆势发展。以前城镇职工就医不需要自己出医疗费,现在所有人都需要自己出一部分医疗费,这会使得一部分心理素质不高的患者心理不平衡,抱怨社会的不公平,然后把怒气撒向医务人员。

三、解决医患关系矛盾的措施

面对如此严重的医患关系,根据本文提出的各项原因,应有针对性地采取行动。

1、医方自身建设措施

首先要重视医德医风建设,提高人文素养。现在很多医生,只重视患者的生物性特点,忽视患者的社会性特点。习惯的把患者当做机器一样,像对待机器故障一样处理人身体上发生的疾病,哪个部位、哪个零件有问题,就修一修,整个医疗过程变得冷冰冰。患者不仅是疾病的载体,更是一个有个性、感情的人,医务人员重视人应该胜于重视疾病,不要以疾病为中心,而应以人为中心。因此,在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该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整体考虑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并且以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调动患者的主动性,获得患者的支持,使患者积极参与到健康维护和疾病治疗的过程中,通过医患的密切合作提高治疗效果。针对目前医务人员队伍中存在的医德医风问题,一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医德医风教育活动,把医德医风的教育贯彻到医院工作的始终,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弘扬正气,宣传典范,树立良好的道德风范;另一方面制定规范医德医风的规章制度,狠抓制度的落实,把医德医风与单位的评先受奖和个人的奖金挂钩,促使科室和个人从内部消除不正之风。

其次要加强医患沟通。世界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分别是语言、药物、手术刀。我国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认为,语言是三者中最重要的,医生一句鼓励的话,可以使病人转忧为喜,精神倍增,病情立见起色;相反,一句泄气的话,也可以使病人抑郁焦虑,卧床不起,甚至不治而亡。因此,医疗活动不但是治疗,还包括帮助和安慰,这就要求在医疗活动中,更多的进行有效的医患交流和沟通。医患沟通是医务人员的必修课。要做好医患沟通,医务人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医务人员要有积极的心态。医务工作风险高、压力大,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医务人员会出现不良心态,但是医务人员在面对患者时,社会角色的要求,又必须摒除私心杂念,要以仁爱之心,平抑和化解自己的不良心态,保持和发扬积极心态,才能做到有效的医患交流和沟通;第二,了解患者的就医心态。患者因为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容易引发急躁情绪,如果在就诊过程中不能受到重视,缺乏心理支持的话,很容易引发医患纠纷。所以,在医患交流和沟通时,医务人员必须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态,予以包容和关爱;第三,注意讲究医患沟通的技巧。医患沟通的技巧很重要,细心的观察,耐心的倾听,敏锐的交谈,热情的鼓励,认真的解释等技巧在沟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患方建设措施

一方面要有理性的预期。一个正常人因生病由正常人角色转变为病人角色,在疾病的折磨下,总想尽快改变病人角色,心理期望遇到一个医术高明的医务人员,很快把病治好。但由于条件所限,要求一旦达不到,这类病人就会失去心理平衡,对医方产生埋怨甚至愤恨。由于医务工作非常辛苦,风险高、压力大,患者应该理解和宽容医务工作者,学会“换位思考”,客观地看待医疗过程和医疗风险。政府和媒体应该正确地引导患方,对基本的医学知识进行宣传和教育,例如医疗结果误诊率的客观存在、医学发展的局限性等等,帮助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的患者对医疗结果形成一个比较理性的预期。

另一方面要做到尊重和信任医生。医生的职业具有崇高的价值,承担着救死扶伤的责任,是生命的救护者。不可否认,近几年全社会对医生行业的整体评价有所下降,这其实只是个别医院和个别医务人员的不良行为造成的,绝大多数的医务人员兢兢业业的奋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履行着自己救死扶伤的职责。与此同时,医务人员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面临着职业的高技术、高风险、高责任乃至高赔偿。设想,患者若以不信任的心态处处以审视的目光看待医者,而医者则以谨小慎微的戒备心态对待患者,在这种不协调的氛围中是难以获得最佳诊治效果的。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医患双方的相互尊重,医务人员要设身处地地为患方着想,患方也应该尊重医生的工作,充分信任医生,对医务人员工作的开展进行积极的支持和配合。只有医患双方将心比心才能有效化解医患矛盾,实现医患和谐,患方也才能获得比较理想的医疗服务。

3、政府加快医疗卫生改革的具体措施

政府应该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势在必行。政府财政应加大投入,医疗卫生事业兼具公益性和福利性,要保证公平地为每个公民提供健康保护,这是政府的责任。政府的资金投入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增加对医方也就是医疗机构的投入,二是增加对患方的投入,即主要通过对医疗保障制度增加投入的方式来实现。

第一,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目前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不合理,大医院往往病员拥挤,导致了医疗成本高,医疗费用上涨;小医院则病员稀少,设备闲置,造成了卫生资源的浪费。据调查,医疗成本较低的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不到城市大医院总诊疗量的30%,而城市大医院却承担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任务,这就造成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闲置和浪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转诊制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病人首先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在确诊不能进行有效治疗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的转诊手续才能到大医院接受专科医疗服务。而在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治疗和手术后的康复则可再转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样以来就可以对病人合理分流,有效利用各级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去医院”的目标。

第二,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目标是建立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医疗保障制度追求公平性,为此应该不断地扩大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互助共济的特点,使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能享有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同时,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我国还不能用“一个”制度覆盖所有的人口。因此,医疗保障体系必然是针对不同人群的各种医疗保障制度的组合。尽管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内部结构参差不齐,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医疗保险待遇也有所差异,但却可以在现有条件下,做到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发生疾病,尤其是身患重病时有所依靠和指望。

四、结论

对于中国医患关系的良好发展,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而不仅仅是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责任。我觉得要缓和甚至反向亲和医患关系最重要的是换位思考,医务人员在了解患者病情后应思索患者的痛苦,并想办法消除这一痛苦,患者也应站在医务人员的角度想想他们身上巨大的压力。当然不仅仅是医务人员和患者需要换位思考,因为这仍然有可能发生医疗事故,这事故是由医疗技术水平导致的,这时候就需要媒体记者乃至整个社会都换位思考,体谅医务人员的压力,也体会患者的痛苦。换位思考是社会矛盾的缓冲剂,大家都需要换位思考。

总之,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患之间相互理解、信任、尊重、积极配合、共同战胜疾病的融洽关系。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医患双方相互尊重和积极努力,也需要政府及全社会的大力支持。相信随着全社会对医患关系问题关注程度的提高,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以及各种协调医患关系的制度逐步建立,我国紧张的医患关系会逐步得到改善,并最终实现医患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 阳欣哲:媒体传播对医患关系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2] 李正关、冷明祥:医患关系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医院管理,2009(3).

[3] 宋华、宋兰堂、黄涛、陈文敏:对医患关系现状的多维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9)

[4] 康益龙、王杉:医患关系的博弈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