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渔业资源保护范文

渔业资源保护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渔业资源保护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渔业资源保护

第1篇:渔业资源保护范文

严重的海洋环境污染引起了舟山市人大代表的高度关注。2008年初的舟山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钱自行等代表提出了《关于加大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的建议》。

建议指出,浙江是海洋大省,舟山是海洋大市,舟山乃至浙江经济对海洋的依赖度非常高。而要建设海洋强省、海洋强市,保护海洋环境是先决条件。代表们建议,一定要加大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宣传力度,增强全民对保护海洋环境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同时,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切实做好污染源的这标排放。包括对重污染行业进行重点监督检查,对污水直排入海的水产企业加大整治力度,对新建的工业园区必须先行建设油污水处理装置,加大港区航行作业船舶排污的专项整治,加快城区污水处理厂和截污管线的建设,尽快使城区的雨污合流管道分离。

另外,要建立健全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为海洋环境质量的评价和污染事故损失的索赔提供科学的依据;建立海域污染补偿机制,开展海洋生态修复。

办事结果 坚持标本兼治打造海上花园

代表的建议引起了舟山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舟山市环保局和市海洋与渔业局共同协作,进一步加大了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为强化环保宣传力度,增强公众环保意识,舟山市环保局着重对重点污染治理工程建设进程进行跟踪报道,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曝光,并加大处罚力度,以引导企业正确处理好开发海洋和保护海洋的关系,从而提高全社会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其次,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排放。着重加强对城市生活污水、水产品加工业及船舶修造企业等重点污染源、环境风险企业及工业园区的污染治理;加强对化工行业、油品业等高环境风险企业的监管力度,把有毒有害物入海污染的环境风险降到最低。2008年,舟山市先后新建、改造了5座污水处理厂,污水日处理能力这8万吨以上。同时,通过对全市56家涉污企业进行关停及结构调整等举措,较大幅度地减少了陆域污染物排海量。

目前,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还在舟山成立了“舟山海洋工作站”,建成了岱山、嵊泗两个县级站和六横岛观测站,另有两个区级站和金塘、大巨岛观测站也已着手筹备。为加强对入海排污口的监督监测,强化对海洋污损事件及赤潮、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监视监测,还大幅增加了海域环境监测临时站点。据统计,监测站点已从2005年的23个,增至目前的100个,监测频次也从原来的每年1次增至每年2次。

与此同时,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还在全省率先实施建设项目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由相关涉海企业出资,在有关部门的监管下,对特定海域进行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等海洋生态修复。截至2008年4月,全市已对8家新建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引入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共筹集海洋生态补偿资金近300万元,并于2008年7-8月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资源增殖放流。

第2篇:渔业资源保护范文

关键词:林业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分析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d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forestry resources, good forestry resource protection measures,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forestry resources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Keywords: forestry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protection;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 F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林业资源包括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林业资源有着它内在的循环链条与生命周期,人类的开发与利用强行介入了原来森林资源内部的循环模式,破坏了其生命周期,造成林业不可自主发展的形态,所以人类在开发利用林业资源的同时,应考虑与资源保护的协调发展。

1 我国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国地大物博,有着丰富的林业资源。林业开发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有力的保障作用。其开发主要用于建筑业、装修业、家具制造业、餐饮业和造纸业等生活用品材料业,这些都属于消耗型用材,从生产、加工、上市、销售都为国民经济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具有经济效益高、用量大、循环使用率低、污染与浪费严重的特点。林业资源虽然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1 后续力量不足

在林木资源使用中,大多会选择熟龄树木进行砍伐,造成了森林资源龄组比例失调,再加上林木生长速度缓慢,导致后续力量无法跟进,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1.2 过度开发林木资源,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土层经常年雨水冲刷、风吹暴晒、霜冰冻裂,使表层土壤贫瘠,沙化严重;水土流失,造成泥沙淤积,堵塞河道,环境恶化,灾害频繁。

1.3 大量野生动物被猎杀,森林物种濒临灭绝

森林中的物种形成自然生物链,由于人类无节制地满足自身欲望,对大量野生动物进行猎杀,作为餐饮业暴殄异珍的美食、皮毛装饰行业的奢侈品、养颜补身的名贵药品,致使很多珍稀物种濒临灭绝,破坏了生物链条,影响了大自然的生存发展。

1.4 只顾眼前利益,只采不育

由于林业资源的培育、种植时间较长,见效慢,花费大,所以资源的开发者大多只盯准眼前既得利益,而不顾长远的发展,只采不育,走竭泽而渔的经济模式。

1.5 管理粗放,品种单一,经济效益差,技术含量较低

已开发的林木果园虽然开发面积较大,但是管理粗放,不重视土壤肥力的培置,常年种植低产量的单一品种,造成土壤有机质缺失严重,单薄贫瘠。另外,不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造成林木产量低、品质差、经济效益差、林副产品产值不高等现象。

1.6 林业资源加工进出口效益呈现较大差异

由于我国对林业资源的加工大多处于初级阶段,而且集中体现在量上,虽然也形成了可观的出口效益,但是相对进口而言,这些原材料经国外深加工后,以不菲的价格又进入中国林业成品市场,用林业原始资源量的效益抵对林业资源深加工费用,这其中形成的买卖差价实际上造成了中国林业资源明赚实亏的局面。与此同时,中国出口的经济利益是建立在破坏生态效益之上,两者相比较显得更加得不偿失。

2 林业资源的保护

森林能净化空气,平衡全球二氧化碳,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减少土地沙化,促进大自然和谐发展,为人类提供各种能源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林业资源的保护也将是人与自然继续生存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项任务。

2.1 进一步完善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法律法规,加大资源保护法的惩罚措施与宣传力度

林业资源给开发者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诱惑,所以在金钱的驱使下,很多人滥砍滥伐,不顾法律的威严,不计后果,以身试法。面对如此的情境,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以预防为主,不断完善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更要加大惩处力度,对破坏林业资源的犯罪分子绝不姑息。

2.2 关注濒危物种的生存状况,保护珍稀物种进化繁衍

林业资源中包含着巨大的物种基因库,孕育着多种多样的生物,而一些不法分子肆意猎杀,使很多珍稀物种濒临灭绝。因此我们要对这些物种加以关注,保护它们进化繁衍、生存发展,防止因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的破坏对濒危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保障整个生态的平衡。

2.3 大力开发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调整林业发展结构

保护水源涵养林、交通防护林、水土保持林,城市景观林等重点的生态公益区域,建设更加合理、完善的生态林业体系。做好用材林基地、五大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与绿地、湿地和野生自然保护区,增加防护林体系的搭建。

2.4 注重林业资源防护工程的培育

构建防火林业带、防火阻隔带森林防护工程,提高森林消防的防护意识,完备森林防火的抢救设备以备使用,提高工作人员防火防护意识。定期对林业间有害物质进行监测与监察,把林业疫情与病虫害的破坏降到最低。

2.5 加大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增值效益,促进循环使用

充分并循环利用林业资源,加大林产品和林副产品二次加工;加强林产品的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提高林业资源利用效益,减少资源的大量浪费;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提高经济效益契合点,使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向贸易、效益型转变,促使林业资源增值。

2.6 健全林业行政管理体制,提高林业人员素质,以科技兴林

林业的振兴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林业保护与繁育也离不开科学的手段,因此需要适当增加林业技术研究人员,并对现有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引进并推广先进的科技成果,使林业科技转化为第一生产力,达到科技兴林的目的。

3 开发利用与保护协调发展的方法

经济要发展,资源要利用,生态要保护,所以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要做到经济、环境、资源的和谐发展。

3.1 坚持“双向”适度原则

开发利用的过度对资源的破坏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林业资源得到合理保护是林业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但是保护过度也会阻碍经济的发展,造成资源的堆积与浪费,不利于资源再生。因此要做到“双向”适时适度,促进长久化、合理化、规范化发展。

3.2 坚持结构匹配发展原则

开发利用要以林业资源现状为依据,把握发展方向,对较多资源进行大力开发,对资源较少或消耗殆尽的资源要保护或禁止开发。资源的保护也要针对开发利用需求大的,加大栽培种植。如适地培育用材林地、经济林地、防护林地,以达到最大量的供给需求。一方面调整林业经济发展结构,另一方面调整林业保护与繁衍的结构,使其二者结构相匹配。

3.3 把握相辅相成原则

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要针对资源的本身因物制宜、因地制宜的开发。以生态发展为原则,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护,以保护为前提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多样化为原则,根据不同用途的林业资源,使开采出来的资源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实行谁投资、谁受益,谁破坏、谁治理的政策。林业资源不仅有经济价值,还有维持生态平衡与保护生态环境等多重功能,林业的防护还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与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要把握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促进和谐发展。

3.4 遵循可持续原则

正确处理好森林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找到二者维系之间适度的平衡点,建立一个平稳和谐的经济、社会、生态结构,维系一个既有利于当代经济的发展又造福于子孙后世的体系,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持久的发展。

4 结束语

林业开发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有力的保障作用。林业资源内部存在自身的循环链条与生命周期,人类的开发与利用强行介入了森林资源内部的循环模式,破坏了其生命周期,造成林业不可自主发展的形态,所以人类在开发利用林业资源的同时,应考虑到与资源保护的协调发展。把林业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与林业资源保护措施相结合,从“双向”适度原则、结构匹配发展原则、相辅相成原则、可持续原则等4个方面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 邓坤枚,韩裕丰.林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探讨—以“三江”流域六县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1999(7).

第3篇:渔业资源保护范文

关键词:林地资源;保护;管理;生态林;建设

中图分类号: S757 文献标识码:A

经济发展提升社会对林木的需求,不仅需要实实在在的木材资源,还要有真真切切的森林生态服务资源。因为我国林地资源紧缺,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就显得刻不容缓。林地是森林的载体,没有林地,林业生态建设就无从谈起。保护林地资源就是保护森林资源,保护森林资源,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作为一名林业工作者,保护林地资源是我们的神圣职责,开展保护林地资源研究和宣传,可以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

1 林地资源保护管理和生态林业建设的必要性

林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也是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我国地大物博,可森林覆盖率只有18.21%,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林地资源保护不仅能够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还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近年来,城市化、工业化建设进程提速,加上人口增长,消费意识发生改变,这些都对林地资源保护造成一定影响。有些地方不注重林地资源保护,盲目追求工业化进程,随意做木材加工项目,给森林资源造成严重破坏。特别是过量采伐天然林木,导致林地生态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遭到损害,林地涵养迅速降低,水土流失不可避免。因此,加强林地资源保护管理和生态林业建设,已经成为富民强国的重要战略。政府相关部门更要成为林地资源保护的主力军,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保护措施,把林地资源保护管理工作落实到村到户。这样才能确保生态林业建设的顺利进行。

2 林地资源保护管理与生态林业建设的措施和方法

林地资源保护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也是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基础。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颁布,具体措施的落实,都要从实际出发,把保护管理工作日常化长期化。这样才能确保林地资源保护管理富有成效。

2.1 加强林地资源管理,提高生态林业保护意识

林地资源保护管理不只是林业部门的责任,全社会全体公民都应该成为林地资源保护管理的倡导者和保护者。要加大宣传的力度,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宣传手段,让广大干部群众都能够明白保护林地资源搞好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性,自觉成为爱林护林的模范。宣传工作要覆盖全社会,让男女老少都能够培养林地资源保护意识,因为保护林地资源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任何人都不该置身事外。特别是各级领导更要率先垂范,把林地资源保护管理看成是自己的工作和职责,坚决不做对不起今人对不起后代的错误决策。其实,搞经济建设搞工业化城镇化建设都没有错,但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做到兼顾,就必须要搞好生态林业建设,为打造青山绿水宜居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2.2 促进林权制度改革,落实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林权改革主体内容是分山到户,确定林地的使用权、经营权和所有权。这对有效保护林地资源非常重要,在林地集体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用承包经营的方式,确立林农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能够充分调动林农经营林地的积极性,给林农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够有效保护林地资源不受侵害。特别是国家对生态效益林还有专项的补偿制度,这对提升生态林林分,保护森林资源都有决定性的意义。各地政府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相关规定,本着“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把专项补偿资金及时落实到位。要通过各种渠道筹集生态林补偿资金,特别是那些生态效益直接受益的单位,像旅游、矿山、水利等,从经营中抽取一点,用于生态林的保护,让林农得到实惠,这样生态效益林地就会充满生机。林农植树造林的热情就会被调动起来。这当然是双赢的局面,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2.3 增加植树造林面积,提升生态林地资源总量

林地资源保护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就是一手抓造林,一手抓保护。抓造林,就是要利用宜林荒地开展造林活动,增加森林面积总量;抓保护,就要严格执行森林限伐政策,要严格执行征林占地审批制度,严格执行相关补偿制度,“谁占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治理”。还要大力提倡退耕还林,营造各种生态林,推广混交栽培技术,实行封山育林。另外,加强林地资源的防火灾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也是生态林地资源保护的重要举措。只要多管齐下,保护与造林并行,林地资源保护管理和生态林业建设就会获得发展良机。

2.4 提高执法管理力度,维护林地资源保护秩序

林地资源保护离不开法制建设,我国关于森林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比较健全。《森林法》、《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林地管理暂行办法》、《林业行政执法监督办法》等,都从法制角度给予明确规范。在森林保护管理中,相关执法部门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对无证采伐、无证收购、非法运输等破坏林地资源的行为,要坚决查处。根据相关法规,还要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强化苗木检疫程序,全面执行林业法律规定标准。

要建立一支过硬的林业执法队伍,进一步理顺森林公安管理体制,将森林公安编制纳入政法专项系列,提高森林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努力打造森林资源保护的钢铁长城。相关监管部门也要加大监督力度,对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及时给予纠正和处理。建立全覆盖的法律法规网络,林地资源保护就有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火墙。

2.5 科学规划生态工程,正确处理保护利用关系

林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历来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常常会顾此失彼。林业主管部门要根据生态环境保护为先的原则,对现有林地资源加强保护,认真编制林地利用规划。要对林地开发利用进行统筹安排,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实施开发利用行为。对名胜风景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道旁树等林地,要重点加以保护。对一般用材林、经济林等商品林木,要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利用。政府部门要有长远规划,提高生态保护意识,本地区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资源为代价,坚决摒弃透支消费生态环境的做法。要采取强有力措施,制止非法改变林地用途的做法。

2.6 制定多种经营策略,提高林地生产经营效率

林地资源保护不是被动地看护管理,而应该是让林地资源生产更多的资源效益。林地经营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林地具体实际情况。幼林可以间作套种一些农作物,也可以间作药材,成林中可以搞活林下经济。林下养殖、林下种植、林下旅游等,都是很好的经营方式。进行林地经营,最好能够按照生态林地和商品林地的不同要求进行。要依靠科学管理,用强大的科技力量做支撑,建立适合的经营运行模式。只要经营方式选择正确,林地经营就可以获得可观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结语

保护林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林政部门要建立科学管护网络体系,提升管护水平;政府部门要做长远规划,制定保护规程;林农要实施林业管理措施,搞活林地经营。只要全社会都能够建立“保护森林就是保护人类”的意识,林地资源保护管理就不再是难事,建设青山绿水宜居环境就不再是梦想。

参考文献

[1] 冯恩旭,孟瑞,王斌勇.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6).

[2] 苏杰南.林权改制对森林资源保护的影响[J].人民论坛,2010(20).

[3] 李润.浅谈如何保护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2009(11).

第4篇:渔业资源保护范文

关键词 林业资源;保护;开发;安徽黄山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175-02

随着近几十年来外出人员增多和节能柴灶的推广,树木砍伐减少,黄山市林业生态等到了保护性恢复,林业资源逐渐丰富。如何更好地保护林业资源,做到以林养林是当前一项重要的工作。森林作为一种可以产生价值的资源,只有合理适当的开发,才是保护林业资源的出路。

1 黄山市林业资源现状

1.1 目前黄山市林业资源的基本情况

黄山市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林区地级市,其2011年森林覆盖率高达77.4%。林业资源相对丰富,林业收益在群众收益中占有一定比例。全市2011年度林木采伐总蓄积量843 983.9 m3。主要林型为亚热带森林,落叶阔叶林也是当地森林主要的存在方式之一,主要树种为松树、杉树、各类杂树等,海拔较高的黄山松是当地最为出名的树种之一。高的森林覆盖率蕴藏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据统计,黄山市拥有野生动物种类逾550种,植物种类约1 600种,其中珍稀动植物有红豆杉、金钱豹等。各种野生资源如毛竹笋、野山笋、蕨菜、食用菌是当地主要的土特产。徽菜作为全国菜系之一,其中山珍是徽菜的主要特色。

1.2 黄山市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黄山市作为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森林资源保护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林业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是黄山市林业生产中的重要任务。林业资源的开发类型主要有旅游型、采伐林木型、林下种养殖业型、花卉苗木型等。黄山景区、齐云山景区、牯牛降景区等是旅游型森林资源开发的典范,黄山旅游景区实行轮休式开放景区也是林业资源保护的重要举措。通过旅游既带动了该地区农民的收入,解决了山区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也带动了当地其他经济产业的发展,为森林资源保护提供了经济支持。采伐型是所有有林地区的林业开发的主要方式。通过适当的采伐,一方面有利于森林的更新,同时为当地农民提供经济收入补充。林下种养殖业型也是林业资源开发的一条重要途径,当地以祁门县林下种养殖业型最为典型,如食用菌的种植等。花卉苗木型森林资源开发最具特色的是歙县卖花渔村盆景产业的开发。

2 黄山市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资源保护和开发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在现实中始终将保护作为重要的一面,而忽视了合理的开发。这有其一定的历史原因以及人们的认识问题。林业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目标就是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

2.1 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意义

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做好保护工作,才能为开发提供可能,因此林业资源的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禁止乱砍乱伐、森林防火等工作,可充分保护林业资源。但仅仅是保护而不加以适当合理的开发,必然产生2个问题:一是群众保护林业资源的意识降低。因为群众看不见林业效益,保护的意识就会降低;二是不进行适当开发,则没有效益,对于保护来说其经费来源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防火道建设等护林防火工作都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因此适当合理地利用林业资源创造效益可以为林业资源的更好保护提供保障。

2.2 林业资源保护开发存在的问题

林业资源的开发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体就是要实现合理、适度并促进林业资源的可再生,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空间[2]。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合理开发认识缺乏,二是林业开发和利用科技含量低,三是林业资源产业化水平低,这三大因素制约了林业资源保护开发的可持续性。林业资源的商业开发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长远利益。采伐林木等低技术含量的方式是目前林业资源开发的主要方式,但却没有形成有规模的林业开发企业来统筹全市林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 目前黄山市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方式

3.1 林木资源的合理采伐

黄山市林木资源采伐要以间伐为主,不能让山头。一方面当地土壤贫瘠,森林恢复较慢,过度砍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另一方面破坏了当地的风景风貌。此种方式也不易在当地大规模运用,要尽可能地成立有规模的公司,通过合理规划,合理间伐,兼顾保护,充分合理地利用林业资源。

3.2 合理利用林下资源

林下资源即林冠层下各种动植物的总称。在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中,开发利用好林下资源对于调整林区经济结构和改善人民生活有着重要意义[3]。黄山市林下资源丰富,各种中药材、食用菌的开发利用是当地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重要途径。同时,适当发展林下养殖业,也是一条可行的道路。通过林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增加林区群众收入,同时也可增强群众保护林业资源的意识。

3.3 结合旅游保护和开发林业资源

黄山市作为重要的全国旅游市,林业资源保护和开发与旅游事例较多,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黄山景区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就是典型的案例。将森林资源与旅游结合,既对林业的破坏性小,又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4]。需注意的是由于旅游人员较多,对森林有一定的破坏性,需要进行轮休,恢复景区林木生长。

3.4 林业资源保护和开发与农业生产的协作

林业生产与农业生产存在一定的交集,黄山市农业是一种典型的山区农业,与林业存在一定的争夺土地空间的情况,特别是黄山贡菊的种植,有些地方毁林种植,对林业的破坏较大。因此,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需要与农业生产协作,尽可能做到既保护林业资源,又不影响农业生产。

3.5 园林盆景艺术的开发

园林盆景艺术作为林业特色产业,有着强大的市场潜力。黄山市在卖花渔村盆景制作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徽派盆景的发源地,利用园林盆景产业对林业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是一条可行的道路[5-6]。

4 结语

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工作,需要广大林业生产科技工作者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实现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这一项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5 参考文献

[1] 孙金波,初小红,张永海,等.从森林保护到林下资源的开发利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67-68.

[2] 祝思明.浅析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J].安徽农学通报,2012(14):118-119.

[3] 代秀东.浅议林下资源的开发利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216.

[4] 孙晶波,初小红,张永海.从森林生态保护到林下资源的开发利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67-68.

第5篇:渔业资源保护范文

关键词:林业资源;保护;利用

1林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

首先,我国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待提高的人口大国,尽管有非常丰富的森林面积以及储量,不过由于人口众多,加之高速增长的经济需求,使得林业资源的利用不规范,消耗很大,以至于林业资源保护的严重不足。一般的说法为:我国人均森林储量仅有世界人均储量的1/8,这一实际情况值得林业工作者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要时刻提醒自己。其次,受气候以及地形的影响,我国的森林资源分布很不均匀,再加上投入不够,不完善的林业体制、机制,以及水土流失、旱涝灾害、土地荒漠化等问题突出;最后,因人们受利益所趋对林木大肆地砍伐,没有重视林业资源真正的价值,因此造成了不合理的开发与保护,导致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最终使整个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再就是管理体系的缺失、执法不到位等。尽管林业资源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但消耗的却要多得多,这就要求在开展林业工作的过程中要做到保护与利用,科学地管理和保护。

2林业资源的保护

2.1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认真做好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奠定基础。在管理局及当地政府的全力支持和协调下,通过林业勘查设计技术人员和当地相关部门的辛勤努力,完成了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按照林改试点实施方案的要求,积极开展宣传发动工作,深入调查摸底,坚持“先试点、后推开”的工作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展了试点。

2.2森林资源管护与培育

落实森林管护责任制,签订《森林资源管护责任书》及《森林资源管护合同》。按上级要求完成森林管护任务,针对森林覆盖率下降,森林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提出要积极营造人工林和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积极营造人工林发展速生丰产林。认真贯彻执行“六定、两落实”制度(定四至、定面积、定人员、定责任、定报酬、定期考核,将管护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落实到人头),并组织人员对第一、二、三季度的森林管护工作进行了督促检查。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使之成为木材生产基地、绿色屏障、实现东北林业可持续发展。实行保护、恢复、发展并重的方针,既充分发挥本区森林系统对全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又不断提高林地的经济产值,持久地发挥全国林业基地的作用。

2.3完善林政资源管理

林政资源管理工作主要进行“森林分类区划”区划调查工作,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制度、凭证运输制度,认真按程序和相关规程做好民用材审批工作,加大民用材管理;对违法使用林地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林业行政处罚;积极配合办理木材运输、林木采伐、林木采集、野生动物驯养繁殖、野生动物经营加工等行政许可项目;对管辖区内内的木竹材经营加工企业进行全面清理。林业产业转移:从以原木生产为中心转移到以营林为基础。综合利用为重点,既充分发挥本区森林系统对全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又不断提高林地的经济产值及附加值。

3加强森林生态工程建设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带动林区养殖与栽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充分利用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等重点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民致富奔小康。北部有寒温带针叶林动物群,平原地区为草原动物群,还有温带针阔混生林和阔叶林动物群。因此黑龙江省的野生动物种类非常丰富,其中鸟类有320种以上,哺乳类有87种、鱼类有105种。黑龙江省有高等植物2200多种,中药材共有627种,蕴藏量约20亿千克,有很多名贵药材。食用植物有1000种以上,已开发利用的有百余种,可分为野菜、野果、食用真菌等。野菜有蕨菜、薇菜、山芹菜、黄花菜、山韭菜、猴腿菜、明叶菜等。可见从事采集、养殖和栽培,是林区人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更是本区林副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4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第6篇:渔业资源保护范文

关键词:老字号;文化保护;资源开发;文化产业;政策导向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5.007

我们所处的时代,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和增长动力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在这一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文化与经济在经过长期的相互分离之后,重新走向融合,文化的完整意义及功能被重新发现[1],文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这种主导要素的变迁带动了文化产业的蓬勃兴起,文化力将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经济学家和商业预测专家都认为,文化产业和知识业,将大力推动整体经济的发展。老字号如何借助文化产业的强大引擎,挖掘和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探寻新的创新发展之路无疑是一个重要命题。

一、老字号文化资源价值的重新审视和保护、开发的新机遇

经验表明,老字号之所以能够穿越历史走到今天,关键就在于它们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可贵的产品价值、品牌价值和人文价值。因此,开掘老字号的价值,应当在实现产品价值、创造品牌价值、弘扬人文价值上下功夫[2]。5 000年的中国文化积淀在中华老字号上,每个老字号背上都镌刻着用时间撰写的传奇,经历沧海桑田的历史巨变,饱尝风霜刀剑的磨砺,凝聚着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人生梦想和酸甜苦辣,成为承载中华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大致而言,老字号企业的文化资源包含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两类。其中,物质文化资源主要包括老字号企业的老店名铺、生产工具、使用器物等历史遗留物以及和老字号企业相关的名人使用物、名人手迹、名人故居、名人纪念馆等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等。这部分文化资源属于有形文化资源,以物质形态存在;非物质文化资源主要包括老字号企业的商道(主要是商业文化、品牌文化)、传统手工工艺技能、传统工艺流程和相关的口头传说故事、传统民风民俗、民间文化等,这部分文化资源属于无形文化资源,以非物质文化形态存在。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老字号企业文化资源价值的独特性和双重性。一方面老字号文化资源属于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承载中华历史文化的载体功能;另一方面,部分幸存下来的老字号文化资源还属于现实文化资源,通过其在当代社会的经营活动继续创造着新的文化价值,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承载当代文化的载体功能。如果把老字号界定在国家商务部和各个省市公布的老字号名录,老字号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当代文化双重资源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也是独特的。

老字号除了具有民族的整体性特性之外,还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在老字号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和体现,这一特点形成了老字号发展的源动力,其独特的文化资源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综观当今发达国家发展历程,经济国际化程度愈高,其文化产值所占比重也越高,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从国内来看,1991年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的报告》中正式提出“文化经济”的概念;1998年7月,我国文化部成立文化产业司,标志着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得到了国家的正式认可。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文化消费已成为我国最终消费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加快,特别是一些新兴产业发展迅猛。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将文化产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提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这为老字号企业的发展与振兴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新机遇。

第一,老字号企业文化的整体性保护和保护性开发将获得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一方面,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定期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不少就是老字号企业的文化遗产,如张小泉、王星记等一大批非遗项目的背后,都是一家家中华老字号企业,浙江省还专门就老字号保护了省一级纲领性文件《关于保护和促进浙江老字号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浙江老字号文化的整体性保护和开发制定了相应的制度性约束和规划;另一方面,政府加大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财政投入,据中国网报道,截至2009年7月,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6.59亿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至2009年地方省级财政共投入约11.3亿元,截至2010年 6月,中央和省级财政已累计投入17.89亿元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3]。其中,自2006年来,仅浙江省财政就专门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每年投入1 500万元用于发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力度可谓不小[4]。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已经取得社会有识之士的共识,老字号由于具有先天的文化遗产优势,更容易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关注。这些对于老字号企业的发展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机遇。

此外,老字号企业在“非遗”申报过程中系统地梳理和搜集了关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历史、文化积淀、文化遗存等方方面面的资料,这对老字号文化遗产的保护本身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更有助于企业深入挖掘自身的文化潜能和发挥自身的文化优势。如可以把“非遗”准备的资料用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形成企业的品牌文化优势,一方面在硬件装修方面,从建筑装修,到装饰装点各个方面使这个企业和它的文化传承吻合;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企业文化策划一系列活动,如老字号技艺展示活动、老字号知识大奖赛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使企业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湛的技艺与广大市民产生互动,使“非遗”的成果转化到老百姓心中,体现在老百姓的消费行动和情感认同上。此外,还可以抓住“非遗”保护工作带来的企业形象宣传和企业发展新机遇,进行产业延伸和文化开发,使“非遗”带来的社会效益变成新的经济效益,形成一个产业链,使老字号“非遗”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在老字号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方面,老字号企业可以获得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这也给老字号文化的整体性保护和保护性开发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如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省的浙江省,开始通过举办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形式“开创性”地跳出保护传承的老模式,通过搭建产业园区平台实现非遗产业化,其中就包括大批老字号企业。

第7篇:渔业资源保护范文

【关键词】林业资源;保护;结合经济机构

林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居于重要位置,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产业,而且是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公益事业。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关键期,必须要走出一条生态和谐发展的文明之路,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等的相互协调,从而确保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因此,强化林业资源保护,对于加快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与促进我国林业产业的良性发展,建设美好的社会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健全完善林业资源经营管理机制

为切实加强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应不断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森林分类标准,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企业在森林分类中各行其是,或者为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将生态价值大幅度地降低。从公益林的经营管理的角度来考虑,不论是由国家直接管理,还是完全由企业进行代行管理,都要重新建立起相应的组织管理及其监督机构,从而健全完善新型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体系。要十分注重森林资源档案的管理,依据森林类型的差别,分门别类地建立起重点生态公益林、兼容生态公益林及商品林等类别的档案,并分别确定各不相同的经营方案,从而便于强化林业资源管理。从森林经营的角度来看,要分别根据不同的森林类别,采取有所差异的经营管理机制。一是商品林的经营管理。由于以前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往往都只是侧重于数量上的管理,却忽视了森林资源自身所具备的资产属性。尽管国家投入巨额资金来建设与发展林业企业,但是,企业只是简单地开展森林砍伐,在变为货币之后再上缴,企业的经营行为几乎等同于变卖国家财产。有鉴于此,商品林经营应当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作为目标,其经营活动要完全按照市场机制来运行,在经营管理上要也全面实施企业化经营管理。唯有对投入和产出价值进行认真比较,才能真正体现出企业所具有的经营价值,从而让企业经济步入到一种良性循环的轨道。二是重点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理。经营这部分林业资源的根本目的在于发挥最佳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其价值之大小无法直接用货币进行衡量,而是根据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来进行考虑。所以在经营管理上一定要以国家作为主体,在投入及产出上也一定要由国家负全责,将其与其他森林类型进行严格区分,并进行单独核算与管理。

2.大力调整林业经济结构

开展林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工作,是促进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第一产业发展中,要以市场需求作为导向,全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它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名特优经济林等的建设力度;在第二产业发展中,要不断加大新产品开发的力度,从而实现从低层次原料加工转向高层次深化加工的转变;在第三产业发展中,要积极发展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等。要大力调整生产力布局,快速淘汰落后产业,继续改造传统产业,积极扶持新兴产业发展,致力于加快产业重组,以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林业事业发展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与此同时,还应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林业产品的内资结构,争取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及优势产品,并拓宽木材林产品的经济结构调整新途径,并加快延伸产业链,进而提高附加值,解决林业产品中的结构不合理与产品缺少竞争力等问题。

3.加强护林员队伍管理

护林员所具有的主要职责如下:一是要积极配合本地林业站,负责落实好管护区域内的管护任务、管护措施及各种保护标志;二是要认真细致地做好管护区内的森林防火、防治病虫害、防止乱砍滥伐等林区“三防”工作;三是要全面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与植物资源,坚决制止各种乱捕乱猎等行为;四是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防止造成毁林开垦和破坏林地等后果的采沙、采土、采石等各种错误行为;五是要积极配合相关部分,落实查处人、畜破坏森林资源的各种行为。

从护林员所肩负的职责可以看出,加大护林员队伍的管理力度,是检验工程任务是否能有效落到实处的关键环节。根据护林员工作地点较为分散,时间自由度十分大,而整体素质又偏低等鲜明特点,林业站在开展护林员的公开选聘、学习培训、考核奖惩等各个环节中,务必要加强管理,具体来说,应当有以下三方面的要求:首先是坚持护林员公开聘用制度。要全面规范聘用护林员的相关程序。在本人提出申请后,一定要经过村民委员会小组的同意,并由当地乡镇林业站进行选拔,再通过乡、镇政府的严格审核,随后再由上级林业主管部门进行公示,在公示期满之后再予以批准聘用。其次是坚持护林员定期开展学习培训等制度。乡镇林业站要定期组织护林员开展林业法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让护林员们都能明确了解管护对象与管护内容,在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最后是坚持护林员管护目标责任制。林业站应当和护林员签订劳动聘用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等,并要求护林员定期报告工作情况,以便于上级管理和群众监督。

综上所述,林业资源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资源。保护森林资源,减少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一项造福后代、福延子孙的伟大工程,有待于更多有识之士的积极参与,从而共同推进我国的林业资源建设。 [科]

【参考文献】

第8篇:渔业资源保护范文

农业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的总称。农业自然资源含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自然环境要素,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农业经济资源是指直接或间接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成果,如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技术装备及包括交通运输、通讯、文教和卫生等农业基础设施等。本文重点介绍农业自然资源中的生物资源,通过对四川地区几种农业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介绍,来展望四川地区农业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

一、四川省农业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1.作物资源多熟制在四川地区有着悠久历史。在近几十年中国粮食的持续增产中,多熟制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成为种植制度的主体。四川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优势区域,其具体表现是作物资源丰富,复种指数高,到2000年为止,四川地区平均复种指数为180%,比全国平均指数高出45个百分点。随着育种水平的提高,品质高、生育期较短的农作物品种日益增多,四川省主要作物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达18.6%(其中稻谷占14.8%),油料占15.3%(油菜籽占14.6%),糖料为20%(其中蔗糖占为19.2%),烟叶占16.8%,茶叶占30.5%。四川农业资源利用情况主要体现在结构调整和优化品种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根据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四川近期确定优质水稻、“双低”油菜、玉米、柑桔、商品蔬菜、蚕桑、茶叶、棉花等8种农产品为重点扶持发展的优势农产品。建成柑桔、“双低”油菜、棉花等3种全国优势作物的8个优势产区,建成西部地区有特色、成规模的优质水稻、饲用玉米、商品蔬菜、茶叶、蚕桑等5种优势作物的16个优势产区。使作物生产上的布局得到综合性、合理性的规划,地区特色农业得到强化。

2.园艺资源四川省园艺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产量可观。采集野生和栽培的园艺植物,历来是山区农民副业生产的主要项目之一,它为繁荣山区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其中经济价值较大,蕴藏量较多,分布广泛的就有蔬菜植物。四川作为特殊的蔬菜种质起源中心和水果起源中心,起源的蔬菜主要有竹笋、荸荠、莲藕、茭白、辣椒、蒲菜、芥菜类、莴笋等;起源的果树主要有砂梨、秋子梨、桃、山桃、中国樱桃、木半夏、枣、拐枣、银杏、核桃、山核桃、甜橙、宽皮桔等。目前,四川省政府主要是采取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鼓励和支持业主开发,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思路上,应围绕提高农业装备水平,优化农业发展环境,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坚持以效益为中心,把基础设施建设与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和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力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目前,四川省彭州市蒙阳镇蔬菜基地是川西平原最大的绿色疏菜生产基地,主产青菜、蒜薹、茄子、秋莴笋、冬莴笋、西芹菜等,四川省彭州市是全国五大蔬菜基地之一,形成了青芹菜、蒜薹、花菜、圆叶波菜、莴笋等规模生产基地,全市蔬菜总产量近10亿kg,南菜北运量占全国总量的1/8。

众所周知,北纬28°以南的国家不产落叶水果,而28°以北落叶水果的成熟期要晚于四川,加上四川盆地的独特地貌和气候对某些水果生长特别有利,故四川省出口水果主要以落叶水果为主,出口目的地最远为北美加拿大,其中最主要销售地是东南亚地区。四川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柑橘出口基地之一。

分布于我国滇、川、藏的野生黄牡丹、滇牡丹等都是举世公认的宝贵花卉资源, 针对四川特殊的气候条件,四川省政府制定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我国气候、品种和劳动力优势,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以依靠科技创新为手段,突出加大花卉新品种培育力度,加快花卉种质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树立名优民族花卉品牌,培育拳头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出口创汇能力;以制定和完善相配套的政策法规标准为工作重点,加快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加强规范化行业管理,引导和推动全省花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我省主要利用四川兰花、高山杜鹃、桂花、梅花、天彭牡丹等花卉资源优势,选育花期较长、花色丰富、花型各异、花香浓郁、抗性良好、观赏性强的花卉新品种。引进并选育一批适合我省发展的多色彩、多形态、多用途的城市园林花卉品种和高档盆花品种,开发规模化种苗繁育和产业化配套栽培新技术。收集地方特色花卉种质资源320个,建立特色名贵花卉品种资源圃或种子基因库。构建花卉资源评价利用体系。改良或育成新品种12~20个,示范推广面积6 200亩。成立了全国最大的杜鹃花野生资源保护基地,广泛引入外来品种,在成都市温江区成立了四川最大的花卉展览基地。此外,在成都周边地区建立了较大的花卉市场。

3.畜禽品种资源四川生态环境复杂,气候差异很大,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为四川造就了一大批优良的地方畜禽品种。1995~1999年,在全国畜牧兽医总站组织下,通过调查,发掘和整理出70个优良地方畜禽品种(种群)。其中既有适应特定生态环境的生态型品种,如藏马、建昌马、河曲马、川驴、九龙牦牛、麦洼牦牛、藏羊、藏猪等,也有独特遗传品质的珍稀品种,如金阳丝毛鸡、藏鸡、旧院黑鸡等;既有特殊经济性状的米易鸡、建昌鸭、凉山猪等,也有较高繁殖性能的四川白猪Ⅰ系、美姑巴普山羊;还有肉用性能良好的天府肉鸭、南江黄羊、四川白鹅、钢鹅以及毛、皮性能良好的凉山半细毛羊、丹巴黑绵羊、成都麻羊等。其中内江猪、四川白鹅、九龙牦牛、南江黄羊、天府肉鸭等不少品种以其独特的生产性状和生产性能而著称于世。

二、四川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措施

1.因地制宜,分类管理这是四川省政府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长环境制定的相关政策。在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中,把畜禽品种资源分为3个类型,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措施。在四川省西部高原地区实施黑颈鹤保护工程;在四川、云南两省完成金丝猴种群及栖息地保护工程和虹雉等特有雉类栖息地保护。在产品开发上,全省供销系统最大示范养猪场在四川达州建成并且投产,最大的瘦肉型猪场在成都市双流县建成,最大的猪肉产区在成都市邛崃建成。以优良地方猪种资源和现有的外种猪资源为育种素材,形成了一套以杂交育种为基础,结合分子育种技术的专门化品系培育技术。培育出适宜加工外销的高瘦肉率猪配套系1个和适宜鲜销的优质风味猪配套系1个。提出高瘦肉率猪适度规模养殖标准化生产技术和优质风味猪配套生产技术各1套。

2.综合利用资源创新机制,完善农业“七大体系”。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七大体系”建设,是为现代农业从整体上构筑起稳固而有力的支撑保障体系,应抓住机遇,创新机制,增加投资,整合资源,加快建设。要深化改革,大力调动工商企业、专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等社会力量参与“七大体系”建设,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体系。

在实际操作中,各地各部门走出了很多可行的路子,如把传统的郫县豆瓣进行品牌包装,组建郫县豆瓣集团;以郫县豆瓣为核心,打造中国川菜产业化基地;又以基地为支撑,带动周边数万亩蔬菜、食用菌等基地。这样,规模经营的土地既为中国川菜产业化基地提供了成本较低而质量高的原材料,同时又使农民成为集约化生产中的产业工人,形成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9篇:渔业资源保护范文

关键词:县域文化资源;保护;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2

一、关于县域文化

“县域文化”是指在县的行政区划内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它是以县城文化为中心、以城镇文化为依托、以乡村文化为背景的文化综合体,是对一个地域的发展理念的文化显现.具有提升该地民众精神气质、激励该地全方位发展的重要功能。县域文化是文化事业的各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事业在特定区域内的延伸。我国有2000多个县和县级市,县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县域文化的研究对于振兴地方经济、实现我国文化强国战略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县域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1.县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以保护,不可缺失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数千年积累至今的文化瑰宝理应被珍视,这是炎黄子孙的根基,是华夏儿女的骄傲。无数的直流汇聚成海,无数小区域、小范围的文化汇聚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文化共同体。在经济、科技等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与考验,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文化的传承应在特殊历史时期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如果一个民族失掉文化,那这个民族注定不会有未来。县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在不同地域的特色表达,对县域文化资源的保护同样应被广为重视。而由于县级行政区划对当地文化资源收集、整理、传承、创新的意识普遍较差,所以县域文化往往是文化资源保护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个体,我们应更加重视县域文化的保护,将县域文化发扬光大。

2.只有有效保护县域文化资源,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传承并合理开发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根本,如果没有文化资源,文化产业自然也不复存在。我国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大量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目前对县域文化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的的保护体系还没有受到重视,只有在实践中有效地保护县域文化资源,才能在此基础上对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让文化产业与更多的产业相关联,让更多的人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文化,继而参与到对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中去,才能稳固住文化的根,并使其枝繁叶茂。

3.保护县域文化资源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2002年,“县域经济”一词被写入十六大报告,标志着我国从国家战略层面开始使用这一概念。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以地域文化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逐渐被各地所重视。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比重占GDP的2.75%,到“十二五”末要实现占GDP的5%的目标。在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带动势头已经显现,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文化资源是产生文化产业经济效益的原动力,县域文化资源是文化资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保护县域文化资源,就是保护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4.保护县域文化资源有利于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

在2003年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这说明在关注城乡经济协同建设的同时,国家也关注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保护县域文化资源,发展县域文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县域地区综合实力,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城乡二元格局,增强城市与乡村资源、文化、生态上的互补与共生,促进城镇化建设。

三、县域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将县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县域文化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和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要在保护县域文化资源的同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使其大放异彩,形成县域文化产业力量,树立县域文化品牌。县域文化产业是指在一个县级区域范围内,县域经济与区域文化耦合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产业的总和。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要脱离简单的继承与推广,进而谋求可持续的良好发展模式。随着县域文化资源被关注、整合及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将不断被加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县域人民生活水平,鼓励更多的人投身文化产业发展,从而实现县域文化资源由精神到物质的承载与涵养,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2.在县域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寻求成熟的商业模式,保障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市场化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也必须投入市场,经受市场规律的考验,否则无法获得持续的生命力。只有突破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壁垒,建立成熟的经营模式,才能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大部分县域地区经济发展较城市地区落后,产业意识薄弱,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处于先天的劣势。在推动县域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当地政府要引导企业和个人对县域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在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寻求成熟的商业模式,提高知识产权意识,维护权益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县域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促进文化消费供需关系对称,消除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障碍

文化消费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制约了产业链循环发展的运营机制。与传统的生活日用品消费不同,文化消费需要涵养、激发和带动。首先要将消费者置于市场主体的位置,从市场的角度探讨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以文化消费的需求来引领文化产业的发展。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可以带动广大乡村地区人民关注文化资源,投身文化经济,刺激文化需求,全面促进文化消费的供需关系对称,实现文化市场的多元化,多层次发展,解决文化产业市场供需关系不平衡问题,消除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障碍。

4.培育县域特色文化项目,以特色谋求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非均衡发展是事物发展的常态和规律,县域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要着眼全局,统筹考虑,在保护县域文化资源的同时,应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产业核心资源进行比对,培育具有县域自我特色的文化项目,以小搏大、以弱胜强的要义在于以特色求生存。地方政府应鼓励县域文化产业将发展方向重点放在“人无我有”上,对散落民间的优秀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用现代的营销理念重新包装,迎合市场需求,打造特色,发挥优势,着力打响一两个文化品牌,蓄力跟进一批特色文化项目,以特色谋求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5.以文化产业发展塑造县域形象,提高区域竞争力,为可持续发展输送原动力

文化是地域内涵的深层次表述,在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都在积极探索如何以良好而鲜明的区域形象“包装”自己,以期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提高区域竞争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发展不仅具有现实经济价值,地域“原生态遗产”的特质决定了其还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而这些正是城市形象的载体。县域文化产业资源应被加以深入研究和利用,成为塑造城市形象的核心推动力,进而增强城市凝聚效应,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丛坤,侯儒.关于县域文化战略发展的理论思考――以提出“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目标的黑龙江为例[J].学习与探索,2013,10.

[2]王彦林,姚和霞,曹万鹏.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确定与培育[J].学术交流,2014,1(1).

[3]胡郑丽.文化资源的保护理论探析[J].金田,2013(3).

[4]杨吉华.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瓶颈及其破解[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0,9:16(3).

[5]张利.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中国文化产业问题浅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4,25.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