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关系范文

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关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关系

第1篇: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关系范文

一、旅游资源在区域经济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

旅游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诸要素中属于自然资源与历史基础要素,是资源的一部分,具有“资源”的共性,在区域经济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和可利用价值。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旅游资源的实用价值和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一)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旅游活动具有异地性,它以人们的地域移动为主要特征;而诱发人们地域移动的主要动力是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资源是人们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旅游资源的存在,人们的旅游活动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旅游活动的行、游、住、吃、购、娱这六大要素中,行、住、吃是旅游活动的必备条件;购、娱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游则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而旅游资源,正是游的主要对象和基本内容。没有旅游资源,区域旅游活动中的核心内容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也就无所谓旅游。

(二)旅游资源是刺激区域旅游需求的内在动因

区域旅游活动的前提条件是旅游需求的形成和增长。决定区域旅游需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旅游资源则是刺激旅游需求的内在动因。一般地说,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决定着旅游需求数量的多少;当其它条件都具备时,旅游资源越丰富,旅游吸引力就越大,旅游需求也就越强。因此,丰富旅游资源,扩大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是刺激区域旅游需求增长的主要手段。

(三)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在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等方面提供的综合性产品。其中,旅游资源方面提供的内容在各项旅游产品中居于主导地位,它是设计旅游产品、规划旅游项目、安排旅游路线的必要前提。旅游资源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区域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因此,要提高区域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首先提高旅游资源在旅游市场上的吸引力。

二、旅游资源开发牵动区域经济发展

旅游资源开发是在选定好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旅游资源而对与之有关接待条件设施进行开发和建设,以便使旅游资源所在地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旅游环境和接待空间。因此,旅游资源开发必然会产生良好效果,牵动旅游地区域经济发展。

(一)经济效应

1.促进旅游地经济发展。旅游业是区域经济中重要的输出产业,特别对于大量的欠发达区域,旅游业甚至是最重要的输出产业。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仅能够刺激区外对本地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使货币流人,提高区域绝对收入和人均收人。

2.提供劳动就业机会。通过旅游资源开发来发展的旅游业是一种劳动密集性产业,其发展需要宾馆、旅行社、交通、邮政、购物等配套设施为其服务,这些设施需要大量从业人员来支撑运作,这就为社会创造了就业机会。而且旅游就业者专门技术较易掌握,对欠发达地区十分有利。通过旅游资源开发来发展旅游业可以吸纳这些劳动力,从而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成功的旅游资源开发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国家的税收收人。同时,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能够促进旅游地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旅游地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需要,必须调整原来的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使之与旅游需求相适应。随着这些领域的发展,又要求其它部门的发展与之相适应,从而改变了原有区域经济结构和部门布局。

(二)基础设施效应

旅游资源开发有利于推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由于旅游业的产业综合性和旅游产品的整体性,旅游资源开发将全面带动旅游地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首先,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投资的规模意味着所能提供固定资产的数量,从而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综合接待能力,以及其他各种设施的规模和大小。这些固定资产的类型、现代化水平等不仅影响旅游客源,而且影响劳动生产率。其次,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建设投资是不断调整和完善旅游业内部结构的重要手段,是有计划地形成综合接待能力的重要基础。旅游业有其独特的结构,它主要由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设施等多部门构成,各部门内部各环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才能形成相互协调的旅游业有机整体。所以,基本建设投资的分配和构成是形成旅游业综合接待能力的重要基础,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建设和其他部门一样,是旅游业不断扩大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旅游业的经济效益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环境效应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空间。旅游资源是构成环境的一部分,旅游资源开发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旅游与环境之间存在三种基本关系:一是独立关系。旅游与环境变化各自发展,相互之间没有接触和干扰,保持独立。二是共生关系。旅游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彼此受益。三是冲突关系。当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时,旅游与环境就会发生冲突。通过旅游资源开发,一些古建筑、古遗址、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纪念馆得以修复和修建,被赋于新的时代内容,成为旅游吸引物;通过旅游资源开发,一些自然资源得到很好的保护。此外,旅游资源通过适度开发而获得的旅游经济收人也是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资金来源,可以帮助欠发达地区摆脱无钱保护的窘况。

(四)社会效应

旅游资源开发能吸引国内外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从而加强旅游地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联系,消除了一些社会、民族、种族等偏见,促进旅游地社会的发展,增强了相互理解。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活动,旅游者以其自身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介人旅游地生活中,会对当地居民,尤其是青少年产生示范效应。这些效应会起到开阔旅游地居民眼界,改善和提高旅游地居民卫生条件、生活习惯、生存意识及当地居民文化水平等功效。

三、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的本质是审美和愉悦,消费性和休闲性是旅游的基本属性。研究证实,当一个家庭的收人不足以购买基本生活必需品时,该家庭成员就很少会外出旅游,而一旦这个家庭的收入水平超过某个临界点时,该家庭用于旅游的支出便可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区域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为现代旅游的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客观条件、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

(一)全球经济发展

从经济条件看,由于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人口膨胀所引起的城市环境的恶化和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使脑力劳动者队伍越来越大,以及由于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善,劳动者在工作上所感到的不是体力的过度疲劳,而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精神疲劳。在闲暇时间消除这种疲劳的最好办法莫过于离开城市外出旅游,以寻求新鲜空气和幽静环境。大量城市劳动者离开城市外出旅游,使旅游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导致以非物质生产为特征的全球性旅游业出现空前繁荣景象的主要原因。

(二)居民收入增加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导致居民个人收人也逐步增加,除了必要的生活开支和储蓄外,有可能将一部分收人用于旅游。从我国的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国内旅游热持续“升温”,出国旅游也悄然兴起。

(三)闲暇时间增多

这方面的表现在西方社会尤为明显。在西方,多数企业和政府机关实行每周五天工作日,有的实行每周四个工作日,加上每年的例行休假和节假日,闲暇时间增多。闲暇时间的增多使人们能够把自己的业余生活安排得更加丰富多彩。闲暇时间是社会经济的产物,经济发展必然导致劳动时间缩短和闲暇时间增多,为人们外出旅游在时间上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2篇: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旅游信息;旅游资源;旅游者;数据库

Abstract:Tourismisahighlyintegratedinformation-dependentindustries,tourism,informationacquisition,processing,disseminationandutilizationofthedevelopmentofthetourismindustryplaysanimportantrole.Onlytheestablishmentoftourisminformationdatabase,acomprehensivetravelinformationforunderstandingandtothetourismindustryasawholetocarryoutmacro-controlandmanagementofthetourismindustrytomakeco-ordination,healthyandorderlydevelopment.ThisarticleonhowtosetuptourisminformationdatabaseoneXPlorationandresearch.

Keywords:Tourisminformation;tourismresources;tourists;database

一、引言

21世纪是信息经济的时代,在信息社会里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资本,而是信息知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者在做出旅游决策前,需收集一些与目的地有关的旅游信息,在信息社会里,旅游者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除了传统方式(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或听人介绍等)外,更多的旅游者借助于互联网(internet)来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旅游信息,传统获取旅游信息方式同网络获取旅游信息方式相比不仅渠道少,速度慢,成本高,而且不确定性也大,而网络获取旅游信息的方式不仅速度快、信息量大、内容新,而且费用低廉,深受广大中青年旅游者的喜爱和青睐。据统计,全球旅游电子商务连续5年以350%以上的速度发展,2000年度,全球电子商务销售额突破4200亿美元,其中旅游业电子商务销售额突破630亿美元。占全球电子商务销售额的24%以上。旅游资源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次旅游活动涉及到众多的旅游服务部门、服务设施和旅游资源,从旅游活动的实现方式来看,“在旅游市场流通领域活动的不是商品,而是有关旅游产品的信息传递引起的旅游者的流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旅游业的核心是信息,旅游业是信息依赖型产业,旅游信息的传播和流通成为沟通旅游者、旅游供给商和旅游商的重要方式。旅游者在决定出游前,必先了解一些与其目的地有关的旅游信息,像当地的旅游发展状况、景区景点分布、旅游活动项目、活动时间、旅游目的地的通达性、气候、交通、住宿、消费、风土人情、旅游的最佳路线等,目的地旅游信息是否容易获得成了衡量目的地旅游业是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旅游资源规划管理部门需要研究当地的旅游资源,以自然资源为主还是以人文资源为主,或者二者并重,旅游基础设施,及其他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和部门,旅游者的需求,旅游的客源市场状况等。建立旅游信息数据库,为旅游者和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和部门提供全面的旅游信息服务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势在必行的;另外,建立旅游资源信息数据库,使旅游信息达到共享,打破对旅游信息的垄断和各种形式的封锁,加速旅游信息的流通,提高旅游信息的使用率。

二、旅游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旅游信息数据种类繁多,数据量大,对旅游信息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本文按旅游信息使用对象的不同对旅游信息数据库进行分类,旅游信息数据库的使用对象主要是旅游者和旅游规划管理开发部门,旅游者使用旅游信息数据库主要是查询一些与自身旅游相关的信息,如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项目、旅游花费、旅游线路、交通、食宿、娱乐、当地的风土人情、当地居民的好客度、饮食习惯等,以便能够做出合理的旅游决策,选择最佳旅游路线和旅游时间,花最少的钱而得到最大的旅游消费;规划管理开发部门则关心如何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如何合理的协调组织为旅游者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的各部门的比例和关系,使旅游业能够持续、和谐的发展。二者对旅游信息数据库的要求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如对于旅游资源,在开发规划管理部门的眼中旅游资源是他们待开发或待售商品,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既能够为游客提供旅游方面的服务,又能使旅游资源产生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旅游者和旅游供给商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普通的供需关系,而是具有独特性,其独特性在于:旅游供给商向游客提供的并不是旅游资源本身,而是旅游资源及其与旅游资源紧密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信息和服务;旅游资源对旅游者来说是其花钱所得到的商品,这种商品又有其独特性,这种商品虽然是以实物的形式存在的,但却不能进行实物的消费,旅游资源并不因旅游者的消费而减少,旅游者通过消费旅游资源这种商品所得到的只是感觉、经历和体验。

旅游者和旅游规划管理部门对旅游信息数据库的利用目的和方式不同,旅游信息数据库对二者来说应有不同的结构和内容,应分为旅游者的旅游资源信息数据库和旅游规划管理研究部门的旅游信息数据库。

1、旅游者的旅游资源信息数据库

旅游者关心的是与自己旅游活动相关的吃、住、行、游、购、娱方面的信息和内容,旅游者的旅游信息数据库内容如下

(1)、景区景点信息:景区的名称、交通状况、景区、景点的宣传手册,音像资料,图像资料,分布图,景区的景点构成、开发状况和特色景点,景区的旅游活动项目,景区开放时间,景区门票价格,景区的最佳游览季节,景区的不同游览路线,景区和相邻景区的通达性,景区景点的旅游管理机关的名称地点、联系电话。

(2)、宾馆、饭店信息:宾馆的位置、级别、服务设施、床位数、收费标准、联系电话;饭店位置、特色菜、服务项目、联系电话,宾馆饭店与景区景点的空间联系。

(3)、娱乐信息:娱乐中心、影剧院、歌舞厅、音乐厅、健身房、休闲广场等的分布,营业时间,联系电话,交通的便利状况。

(4)、购物信息:旅游地的旅游纪念品、当地的特色产品、大型商场、超市、购物中心,购物街等各自的特色和分布。

(5)、交通信息;旅游地的旅游交通

图、旅游区的车站、码头、机场、港口的分布,车次信息及与世界各地的联系,停车场、汽车修理店等信息。售票网点的分布和预定、预售信息。

(6)、其他相关信息:旅游目的地气象气候资料,当地风俗习惯,节日庆典,宗教活动等,医院与药店分布情况,公安报警点及电话号码,失物招领中心及联系电话。

旅游资源信息数据库系统可帮助旅游者选好旅游线路,安排好旅游活动时间与内容,合理计划开支和购物,妥善解决食宿和交通等问题,从而实现以最小的旅游消费获得最大的旅游收益。

2、旅游规划管理开发部门的旅游信息数据库

旅游规划管理开发部门的目的是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及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使有限的旅游资源产生更大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因此,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客源市场是旅游规划管理开发部门研究重点,内容分为:旅游者信息数据库、旅游资源信息数据库。

(1)旅游者的信息数据库

旅游者信息数据库包括旅游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收入状况、旅游者的来源地(省内、省外或国外)、旅游目的(探亲访友、探险、会议、商务、度假、疗养、休闲健身、观光、宗教等)、旅游者获取旅游信息的方式(亲朋介绍、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其他方式)、旅游者的游览方式(旅行社、团体结伴或散客)、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满意程度(通过打分、或划分级别)、旅游者以后是否会重游该地、一次旅游所进行的花费、旅游地对旅游者所留的印象。

建立旅游者信息数据库,旅游规划管理部门通过了解旅游者的信息来研究当地的旅游客源市场,以便更好的开发、扩大和利用旅游地的客源市场。

(2)规划管理部门的旅游资源信息数据库

旅游者和规划管理部门都关心旅游资源,但二者的目的不同,规划管理部门主要是从宏观上把握和调控旅游资源。他所研究的对象并不限于旅游资源本身,所有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和部门都属于其研究范围之内,因此,旅游规划管理部门对旅游信息的要求更广泛、更深入。

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调查资料,旅游资源分类情况,潜在旅游资源、待开发和已开发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和开发现状、旅游资源的布局状况、如何合理的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设计旅游路线,旅游地的环境容量,旅游资源的行政隶属、旅行社、宾馆、饭店的分布状况、接待能力、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旅游业产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受教育程度;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和态度;与旅游发展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是否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是否配套。另外,还有旅游地的人口、交通港口、地形地貌、水系、气候、植被、行政区划、旅游企业等方面的数据资料。旅游规划开发部门只有在旅游资源信息数据库系统的支持下广泛开展旅游开发研究,旅游开发战略、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市场预测、社区经济与环境承载力研究、旅游规划构架研究、旅游区空间布局研究、旅游环境容量研究、旅游影响及调整策略研究等,才能使旅游业快速、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关系范文

一、环境保护与旅游业的关系分析

从基础定义的角度来看,旅游业为第三产业,主要指的是集旅游景点、旅游景区、饭店和旅行社等主体为一体的综合性行业的统称。旅游业、环境二者相互影响和作用,资源导向是旅游业最显著的特征,旅游资源依托于生态环境,如果无法保障生态环境的质量,必然也会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干扰。就旅游景点的历史发展状况来看,其运行效果、吸引力强弱及景点质量均与环境保护工作质量直接相关。所以要想实现旅游业的稳步发展,必须要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工作,改善环境质量,为旅游业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提高环境保护工作质量一方面可以促进景区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居住环境,另一方面还能够使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1.自然生态层面下的旅游资源环境问题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旅游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自然生态环境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首先,水资源污染现象严重,水资源短缺成为一项严峻的问题。国内当前缺乏科学的水资源开发方案,存在严重开发不当的状况,恶化了水资源短缺的状况,一些含有水景的景区数量逐渐减少,使旅游生活用水的可利用量也明显降低。此外,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水资源污染现象,在旅游景区中很多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肆意排放,使大量旅游水资源被污染。

其次,部分旅游地区中存在水土流失的状况,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只关注利益的最大化,并没有注重对植被和地形地貌的保护,致使原有的地貌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土流失问题日益加剧。旅游景区的宾馆、水库、公路等周边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非常严峻,不仅破坏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也给景区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然后,近年来旅游景区大气污染问题也逐渐被提升议程,同其它环境污染问题不同,大气污染可能会出现跨区域蔓延的状况,影响范围较大,对旅游业造成影响的同时,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大气污染主要体现在气候改变、酸雨及粉尘污染三个方面,人们排放的有毒气体对臭氧层造成极大的破坏,气候温度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海平面也逐渐升高,甚至一些海边旅游景点面临湮没的危险。大气污染物还会通过酸雨的形式对水资源、土地造成污染,长期还会导致景点建筑文物被严重腐蚀和损坏。这与气候和酸雨两大环境污染不同,粉尘污染的危害在于降低旅游资源的整体质量,使粉尘颗粒在空气中进行传播,对旅游者的观赏体验造成极大的干扰。

之后,作为旅游环境问题的一种特殊表现,生物旅游资源的降低也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虽然我国在生物旅游资源方面拥有天然的优势,然而因为人们缺乏正确的开发和保护理念,未将生物资源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导致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锐减。生物旅游资源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很多珍贵生物的种类快速减少,濒临灭绝,观赏性较强的植物数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森林资源明显减少,我国当前的森林覆盖率比全国水平要低,人们肆意的砍伐和占用林地面积,净化空气的树木明显不足,影响了旅游质量。

2.人文社会层面下的旅游资源环境问题

旅游资源环境问题在人文社会方面也有着充分的体现,不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首先,旅游景区的很多文物破坏、污染状况非常严重。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多,景区的接客量越来越多,乱写、乱吐痰、乱扔垃圾、违规捕鱼、违规照相等游客不文明的旅游行为都危害了文物古迹。

其次,在一些充满神秘感和少数民族特色风情、文化的旅游景区中,游客并没有遵循当地的风俗习惯,亵渎了当地民俗文化,给当地景区民俗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一些商业人员利用景区民俗文化来赚取利润,使民俗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发生了改变,均严重危害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最后,旅游景点的民族文化艺术逐渐消退,很多艺术文化朝着低俗的方向发展,无法体现出旅游景点的优秀传统文化。旅游景点在向游客销售礼品的过程中,过分重视礼物的外观和新奇性,礼品所蕴含和代表的优秀民族艺术文化根本得不到体现和展示,旅游市场中充斥着大量劣质的产品。

三、实现中国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应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力度,协调处理环境保护工作与旅游业的关系,通过良好和充足的环境资源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中国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如下:

1.基于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基础就是旅游资源的质量,而旅游资源的关键在于环境,只有确保景点环境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价值,提升旅游景观的效益。自然旅游资源是在长期的积累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所以实施旅游景点的保护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制定出健全、完善的自然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按照一定的流程循序渐进的开展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构建出高质量的旅游设施和旅游景点。

应将建设旅游设施与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两项工作整合起来,秉承科学性、计划性的原则和理念,全面贯彻和落实旅游业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制定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旅游资源开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规划制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来开发旅游资源。还应尽量于自然保护区外实施旅游设施建设工作,最大限度的保护自然景观,理性的开发和规划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力度,保持环境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避免出现盲目开发的状况,降低对生态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

2.基于旅游企业经营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在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企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必须要认识到自身承担的职责,有效落实环境保护工作,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以发展和动态的视角来开展旅游业务。承运、组织旅游活动的主体就是旅游企业,其在执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时,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一要开拓全新的环保型旅游业务,研发设计出农业、森林及生态等生产环保型的旅游产品,并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科学的挑选和设计,以免脆弱的生态地区再次遭受破坏和污染,在确保旅游景点具有较强恢复能力;二要对旅游时间、人数进行科学的管控和限制,对游客的消费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提升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使游客能够自主约束旅游和消费行为;三是增强导游的生态旅游理念和理论知识,将生态环保内容更加有效的传输给广大游客。

作为旅游接待设施的一大主体,旅游饭店在落实旅游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工作中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饭店要将“绿色、生态”作为经营的主要理念。具体对策如下:(1)对饭店生活废旧物品进行分类回收和利用,降低垃圾的排放量,并在旅游饭店内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型的设施和清洁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含量;(2)减少水资源的浪费现象,通过有效的节水措施来实现水资源效益的最大化,缓解资源短缺的问题;(3)向游客提供可再生旅游产品,避免使用一次性、污染性较大的产品。

3.基于旅游消费行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游客的消费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保障消费行为的规范化和理性化,才能够有效的推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旅游消费行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如下:(1)明确当地旅游景点的风俗文化,将旅游目的调整为感受民俗文化艺术魅力,遵守当地风俗习惯,在观赏旅游景观的过程中,不要做有损文物的行为;(2)约束自身的旅游和消费行为,将垃圾存放到规定地点,并收集好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垃圾,避免垃圾对景观环境造成破坏,争做文明旅游者。在收集和处理旅游垃圾的过程中,要按照不同的类型来处理垃圾,对具有利用价值的垃圾进行进一步的使用,优化旅游景点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感受;(3)游客要减少一次性消费产品的使用,例如: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碗筷等,这些一次性餐具在较长的时间内很难被降解掉,还会对土壤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使用一些可降解的绿色和环保型餐具。游客要主动参与到有益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中,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贡献自身的力量,推动旅游业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均衡发展。

4.基于旅游管理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机构和政府部门在实现中国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必须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管理机构的主导作用,针对不同地区旅游区的实际状况,制定出配套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并出台一系列的环境保护制度。在健全的法规体制的保障下,要基于责任、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来规范和约束旅游资源开发者的行为,严厉的惩治破坏旅游景区环境的行为。

政府机构和旅游管理部门加大对环境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旅游企业、游客心中,从而使旅游业向着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绿色生态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旅游管理机构和政府部门还要构建一套可行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综合性的分析环境的适应性,创建出全新的生态型旅游区,对旅游区的污水处理、生物保护和地形地貌保护工作内容进行细化。开发旅游资源时,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适度性的原则,把握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工作的重难点,避免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第4篇: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江西;旅游资源生态位;选择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7)04-0106-04

生态学起源于生物学,但已经超越了生物学的范围。它不仅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更多的是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是自然科学通向社会科学的桥梁。而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现已逐步渗透到社会学研究的领域,目前主要是在企业发展理论研究和城市发展理论研究两个方面被重点关注和热点探讨。

一、旅游资源生态位的内涵

生态位是指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同样,应用到社会学领域,旅游资源作为旅游系统中的一个单元,与生态元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相类似,旅游资源在旅游系统中也具有一定的结构与功能,具有相应的生态位。旅游资源生态位是指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系统中依据其特点、品位、市场开发潜力及需求状况而确立的发展地位及由此而致的开发序位和市场定位。旅游资源生态位是旅游资源本体特征与环境条件(旅游资源所处的生态环境条件、人文环境条件、资源开发条件、区位条件、客源条件等)互动匹配后所处的状态,是旅游资源在特定时期、特定区域范围内旅游业发展中所具有的功能与地位。

二、江西旅游资源生态位分析

1.江西旅游资源的总体概况

素享“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誉的江西,山川秀丽,人文荟萃,旅游资源丰富。全省现有世界文化景观l处,风景名胜区(点)400多个,自然保护区14个(国家级3个),森林公园58个(国家级14个),历史文化名城7座(国家级3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5处(全国重点24处)。此外还有丰富的风物名产、地方文化和众多的现代建设项目。

2.江西旅游资源生态位的“三位论”

(1)江西旅游资源价值层位(营养维度生态位)

旅游资源价值层位是指从审美的角度和旅游资源自身特点、属性、开发利用条件出发,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旅游资源的“营养生态位”,也就是旅游资源本身能够满足旅游者需求的程度及旅游者从中所能获得的价值(营养)大小。旅游资源价值层位是旅游资源开发序位和旅游资源市场定位的基础。旅游资源价值层位可以通过对旅游资源品位高低、吸引力大小、旅游资源开发基础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对江西旅游资源的综合评分,可以把旅游资源价值层位分为三个层位。第一层位的为资源品位高、吸引力大、旅游基础设施较好的旅游资源(景区),包括:庐山、井冈山、龙虎山、三清山、景德镇、瑞金、南昌市区、安远三百山、吴城候鸟区、九江浔阳区、赣州章贡区等。第二层位的为资源品位、吸引力中等,旅游基础设施尚可的旅游资源(景区),包括:婺源、湖口石钟山、新余仙女湖、彭泽龙宫洞、萍乡安源、乐安流坑、靖安三爪仑、永修云居山、龙南武当山、柘林湖、宁冈、吉安、龟峰、梅岭、宁都翠微峰、南城麻姑山等。第三层位的为资源品位、吸引力一般或资源品位尚可,.但旅游基础设施较差的旅游资源(景区),包括:瑞昌秦山、峡江玉笥山、遂川白水仙一泉江、莲花玉壶山、万年仙人洞、铅山、浮梁、乐平、樟树、会昌汉仙岩:金溪疏山寺、宜黄曹山、宜丰洞山、万载竹山、武功山、孽龙洞、修水南崖一清水岩等。

(2)江西旅游资源开发序位(时间维度生态位)

旅游资源开发序位是根据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品质、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区位环境条件、区域旅游资源相互关系等因素,确定的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开发中的时间顺序和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功能系统中的地位。旅游资源开发序位包括开发时间先后秩序、开发建设规模和功能体系定位。旅游资源的价值层位是确定旅游资源开发序位的基础,而旅游区位因素(旅游开发难易程度、投资规模、客源市场保证程度、区域社会经济状况等)是确定旅游资源开发定位的重要条件。根据旅游资源的价值层位,旅游资源在区域系统中的空间格局(区位),旅游资源的替代关系与互补关系,旅游资源开发支持体系的能力建设状况等因素确定江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序位。

江西旅游资源开发序位可以从两个层次进行划分:一是旅游资源总体开发序位,如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景德镇、仙女湖等-三百山、石钟山、龟峰、乐安流坑等-龙宫洞、小武当、武功山等一狮子洞、七里窑、瑞昌秦山等;二是旅游资源类型开发序位,如山岳景观系列开发序位:庐山、井冈山-龙虎山、三清山-三百山-武功山、黄岗山,丹霞地貌景观系列开发序位:龙虎山-龟峰-小武当。

(3)江西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定位(空间维度生态位)

旅游资源市场定位是根据区域中旅游资源的价值层位现状,分析旅游资源的辐射距离大小和吸引向性而确定的旅游资源的市场开发方向和预期规模大小,即同一资源在不同区域市场上所占据的位置与市场层次。旅游资源市场定位可以分为旅游资源的市场空间定位(空间生态位)和旅游资源的市场功能定位――目标细分市场定位(功能生态位)。江西旅游资源的特色概括起来就是绝特山水、红色摇篮、陶瓷艺术、道教文化和古色文化。就江西旅游资源吸引力来看以及入境旅游者对江西旅游资源感兴趣的比较和历年来江西各景区入境旅游接待情况分析,入境旅游者对江西旅游资源的兴趣大小依次是绝特山水、陶瓷艺术、古色文化、道教文化和红色摇篮;港澳旅游者对江西旅游资源的兴趣大小依次是绝特山水、道教文化、陶瓷艺术、红色摇篮和古色文化。

而江西的名山胜水及红色文化最吸引国内游客其次是道教文化、古色文化和陶瓷艺术。因此江西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定位,可以其层次关系。

三、江西旅游资源生态位的选择策略

俄罗斯微生物学家格乌司指出,生态位是可以选择的。不同物种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选准自身的生态位,在生存的时间和空间上与其他物种错开。旅游资源生态位的选择是旅游资源开发面对生存与竞争所采取的一种积极的策略。旅游资源生态位的选择必须考虑旅游资源自身禀赋特征与需求、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协调统一。

1.确立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序位――生态位定位

江西在区域旅游系统中,在已有的旅游资源生态序位基础上,为了适应环境变化和竞争实力的提高,不断地开发新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产品,通过不断扩展自身的生态位空间,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拓展旅游资源生态位的宽度,在区域旅游业发展中占据有利的生存位置,确立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序位。第一,优先发展:红色旅游。将红色旅游作为江西旅游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实行红色旅游领跑战略。使红

色旅游成为江具特色与魅力的“红色名片”,带动江西整个旅游业的发展。第二,重点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第三,保护发展:生态旅游,宗教旅游。第四,培育发展:会展旅游,科考旅游,工业旅游,购物旅游,军体探险旅游,自助和自驾车旅游。

为避免区域内旅游资源生态位重叠,避免低层次重复开发,江西旅游资源开发应确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开发重点,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应以井冈山为重点,观光旅游资源开发应以庐山为龙头,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以龙虎山为中心。在区域旅游系统内应有层次、有重点、分阶段地进行旅游资源开发。

2.进行旅游资源错位开发――生态位调整

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旅游资源生态位差异越大,彼此之间的竞争就越小,甚至处于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反之,旅游资源生态位越接近,相互竞争就越激烈,生存压力就越大。因此,为避免生态位重叠而导致的恶性竞争(价格战、广告战和产品战等),寻求共同发展,可以选择旅游资源错位开发模式。旅游资源错位开发可以分为:时间错位、空间错位、产品错位和市场错位四种形式。

(1)时间错位:对江西旅游业的发展应正确选择旅游资源开发的序位,做到分期开发,滚动式发展,确立旅游资源开发的主次关系与次序。对一些具有良好市场前景与预期的旅游资源,应尽早尽快进行开发,充分利用“时间差”,占据有利的市场,确立先发优势。如生态旅游资源是江西的一大资源优势,同时,生态旅游也是21世纪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因此,江西应重视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努力提升江西旅游业的品位。

(2)空间错位:寻找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生存空间,避免区域内在资源开发模式上低水平重复开发。形成区域旅游系统的合理的空间梯度。通过空间错位开发,在区域旅游系统内逐步形成具有强吸引力、辐射力的旅游节点。这些旅游节点对周围地区的吸引、辐射效应,会促成区域旅游系统内部各地区之间进一步发生互动效应,形成彼此之间的旅游职能互补,并逐步形成层次有序的区域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江西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切实打好庐山牌,使其成为吸纳游客和周边旅游区传递客源的中心。要把井冈山作为另一个名牌旅游产品来建设,建成新的旅游热线。要充分发挥庐山的世界文化景观的品牌优势和井冈山的红色旅游圣地的品牌与政策优势,对江西旅游业的发展起到辐射作用与带动作用。

(3)产品错位:同质化的资源,差异化的开发。多元化的旅游市场需求要求旅游产品必须有鲜明的个性和明显的差异性。旅游产品错位开发主要包括:第一,产品特色错位,找出旅游资源开发亮点,形成旅游特色产品,如江西的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第二,产品开发规模错位,通过规模建立自身的优势与个性;第三,产品档次错位,在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做文章,打造旅游精品,同时,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也应开发不同档次的旅游产品,满足多层次的旅游市场需求。

(4)市场错位:没有饱和的市场,只有饱和的思想。市场错位开发就是寻找市场空位,找准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旅游细分市场进行开发。针对江西旅游资源的价值层位和资源禀赋特征,找准江西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定位。

首先,入境市场定位。其核心市场主要是港澳台、东南亚、东北亚(主要是日、韩)、北美(美国、加拿大)4大市场,基本市场:西欧、澳洲,机会市场:其他国家和地区。其市场发展战略重点:针对港澳台市场,主要推出江西名山大湖古城观光、景德镇陶瓷赏购、红色摇篮访习、三百山饮水探源、龙虎山道教朝圣、三清山奇峰观赏等旅游产品。针对东北亚和东南亚市场,主要推出庐山国际会议、景德镇陶瓷艺术研修、龙虎山和三清山道教文化、婺源山水田园采风、乐安流坑古村探访等旅游产品。针对欧美市场,主要推出庐山国际会议、景德镇陶瓷艺术研修、鄱阳湖冬季珍禽观赏、红色摇篮探访等旅游产品。

其次,国内市场定位。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市场,重点推出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景德镇、婺源等旅游目的地的观光、会议、度假、生态等旅游产品。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市场,重点推出京九江西名山大湖古城观光、会议、生态、宗教文化等旅游产品。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旅游市场,重点推出江西名山观光、访习和会议等旅游产品。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市场,应以庐山、井冈山观光、访习、会议等旅游产品为先导,大力开拓北京市场,并逐步拓宽北方市场。

第三,省内旅游市场定位。发挥本省旅游景区众多、旅游产品多样的优势,继续推进以“我爱江西山和水”为题的“江西人游江西”旅游活动,拓宽市场,并适时分流客源,使旅游热线更热、旅游温线趋热。

第5篇: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护

中图分类号:DF922.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174-02

根据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资源保护暂行办法》第二条界定,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合理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至2009年12月止,在国务院公布的共七批20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民族地区就有74处,约占35%①;至2009年为止, 在国务院审批、公布的110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民族地区就占36座,约占33%②。除此以为,民族地区尚未开发的潜在旅游资源还相当丰富。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各地方政府公布的省级、地市级风景名胜区,形成了庞大的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体系。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性条件,在以发展旅游业为重要战略措施的西部大开发中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加强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必须根据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来加强对法律保护。

一、加强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重要性

加快发展旅游业,成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旅游活动的开展必须以一定的旅游资源作为基础,因此,应当加强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保护,保存好旅游资源和保持旅游资源的高品质,为民族地区旅游业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条件。

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可以采用经济的、行政的和法律的多种方式,由于法律具有规范性和普遍性的特征,能够对人的行为起到指引、评价和强制作用,因此法律保护方式成为诸多保护方式中最为稳定、最强有力的保护方式。各项旅游资源保护方法最终都应通过国家立法以成文法律的方式确定下来,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才能保证旅游资源保护的各项措施行之有效。通过对旅游资源保护进行立法,对破坏旅游资源的行为作出界定并使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赋予旅游资源保护措施以法律强制力,规避各种破坏旅游资源的行为来防止出现对旅游资源的实际破坏。此外,通过法律的指引与教育功能,培养、提高人们的自觉保护旅游资源的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正如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所言:在使环境与发展的政策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中,国家的法律和规章是最重要的工具,它不仅通过命令和控制的手段予以执行,而且它还是经济计划和市场运行的规范性框架。

二、现行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不足

目前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一系列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到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的与旅游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但是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存在诸多问题,使得我国现行法律在保护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方面捉襟见肘。我国现行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旅游基本法缺失。我国现阶段虽然有一批与旅游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但缺少一部专门的、统领全局的、效力层次较高的旅游基本法律,与旅游资源保护有关的法律条文主要散见于各种环境与资源单行保护法律法规中。旅游基本法的缺失使得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地方性立法缺少可以参照的典范和制定依据,影响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立法的质量。

2.旅游资源保护专门立法薄弱,不利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目前已经制定颁布的一系列有关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来看,立法保护工作则显得较为单薄。以我国西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截至2009年,新疆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8个,各类的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3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从立法保护上看,全疆关于旅游资源的立法保护截至2004年底不足10项,显得有些单薄。特别是对于极具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的立法保护工作更为薄弱,对于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机制,这将极易导致新疆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逐渐丧失。旅游资源保护立法的不足将影响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3.立法形式单一,缺乏民族性和地方性。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更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因此,在进行管理和保护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立法中,应当突出这一特点,着眼于国家立法不能解决的民族地方的特殊问题,这样立法的质量就高,更具有实用性。而现实中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立法在制定的时候往往缺少对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规定,所制定出的条例与国家和其他地方的条例具有高度相似性,缺乏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针对性,实际操作中难以有效实施。

4.立法缺乏可操作性,法律责任与违法后果不相当。法律的制定最终是要实现静态的制度向动态的实施转变的,既保护守法者正当的权利,也让违法者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目前西部民族地区颁布的旅游资源相关法律规定太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管理条例》有7章46条中大多都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在法律责任一章中规定的处罚方式是行政处罚和罚款。由于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执行,同时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的单位和个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与其破坏行为产生危害后果不相当,无法从根本上起到保护旅游资源的作用。

5.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的执法力度仍有待加强。严格执法是保护旅游资源的重要环节。正如有学者所说: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执行。法律实施是实现立法目的、发挥法律作用的前提,是实现法的价值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法律制裁的方式使违法者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才能使旅游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变成制约人们行为现实规范。目前我国旅游资源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管理权责不明,各部门只顾经济利益,推卸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导致旅游资源保护法规不能落到实处。违法者违法成本不高,以至于部分单位和个人铤而走险,肆意破坏珍贵的旅游资源。同时,从相关管理部门的执法者素质不高,不能切实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切实保证法律法规的实施。

三、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对策

由于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容易破坏,而现行旅游资源立法在保护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方面又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加强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工作显得尤为紧迫。

1.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保护立法理念

旅游资源是民族地区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旅游资源是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处理好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应该采取“保护优先”原则,实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资源保护暂行办法》第三条规定:旅游资源保护坚持严格保护、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实现协调监管、合理利用、科学发展的目标。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当开发条件不具备或不充分时,应主要突出旅游资源的保护,切忌对旅游资源的盲目、无序、掠夺式开发。同时禁止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进行掠夺式经营,决不能以破坏资源为代价,采取“杀鸡取卵”的做法来发展。而应在旅游资源得到保护的前提下科学规划与开发、合理利用,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完善旅游资源保护法律体系

(1)制定国家旅游保护基本法,统领国家层面的旅游资源保护立法。旅游资源涉及范围广泛,根据《旅游资源保护暂行办法》规定,既包括已开发的各类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地质、森林、风景名胜、水利、文物、城市公园、科教、工农业、湿地、海岛、海洋等各类旅游资源,也包括未开发的具有旅游利用价值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因此需要一部具有较高效力层次的基本法律。在制定国家旅游基本法的基础上,构建国家层面的旅游资源保护法律体系,为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立法保护提供上位法依据。而目前我国仅有一部由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资源保护暂行办法》,属于部门法规,效力层次较低,不适应旅游资源保护实际的需要。因此国家立法机关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开展论证,争取早日出台《旅游资源保护法》。(2)以地方旅游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旅游资源保护法律制度。地方立法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富含旅游资源的民族地区而言,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短期内无法出台的情况下,地方立法机关应该根据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主动立法,完善地方旅游资源立法保护工作。在民族地区地方立法中要注意立法的统一性和规范性,避免与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发生冲突。同时要注重立法的可操作性,争取建构比较完整、可操作性强的地方旅游资源保护法律体系。

3.理顺旅游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旅游保护执法工作

《旅游资源保护法》应当理顺旅游资源保护管理体制,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权和职责及相互关系,地方行政法规应当根据《旅游资源保护法》规定明确地方政府保护旅游资源的职权职责。同时,还应根据旅游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具体结合民族地区自身实际情况开展执法保护。执法保护还可以弥补立法保护的不足,在执法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采取一些没有法律规定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有积极效果的变通、补充措施。

结论

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加强旅游资源的法律保护,避免重蹈工业发展中 “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参考文献:

[1] 李崇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的法理思考[J].新疆社会科学,2009,(2).

[2] 付健.西部旅游资源保护中政府管理职能的法律探析[J].改革与战略,2007,(10).

第6篇: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生态旅游评估

自从Ceballos-Lascurain.H于1988年在《生态旅游的未来》一文中正式引入生态旅游的概念以来,在生态旅游的概念以及由其延伸的具体实施方案上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而在我国,尽管对生态旅游的乐观估计时有报道,生态旅游也被广泛地认为是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被期望能促进资源的保护和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生态旅游项目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之一就是对生态旅游的内涵缺乏一个统一的认识,从而导致缺少一个评估生态旅游贡献大小的明确的指标体系。而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力图初步建立一个对生态旅游进行评价的框架。该框架是基于对生态旅游内涵的正确认识以及对当地居民、自然资源和旅游三者间关系上进行设计。

关于生态旅游内涵的认识

由于缺乏一个被广泛认同的生态旅游的概念,因此生态旅游和其他旅游方式的区别显得模糊不清。王家骏选择了44个具有代表意义的生态旅游定义来进行分析,将关键词一一选出,按聚类方法将其归纳为6大类11组分,构成了生态旅游定义分类系统。然后根据构成生态旅游定义分类系统的6大类组分的内在联系,参考Edward·S·等人的模型,构建起理解生态旅游的概念模型。这一模型对于我们理解生态旅游的概念有一定的帮助。从这一模型中,可看出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生态旅游既可以促进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大部分的定义仍将生态旅游对象局限在自然生态、自然环境方面,忽视与自然相伴而生的历史遗产、传统社区等文化生态。也就是从旅游资源角度来看,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狭义的生态旅游是基于自然资源的一种旅游形式,包括风景、地形、水文特征、植被和野生动植物等;广义的生态旅游资源则把当地的民俗风情、传统文化等人文景观也包括了进去。也就是说,广义的生态旅游还包含了民俗旅游等文化生态的内容。笔者的观点倾向于后者。

笔者认为对生态旅游的内涵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认识:从旅游者角度来看,生态旅游是对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同时具有高质量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的一种全新体验过程;从环境保护和文化保护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破坏较小,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文化保护为目的的旅游方式;从当地居民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对当地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影响较小、并可为当地社区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新型产业。总的来说,生态旅游应当以实现当地居民、生态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及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为终极目标。而这个终极目标的实现必须是以对生态旅游产品的正确规划设计和有效管理作前提的。

生态旅游评估框架的设计

通过上面对生态旅游内涵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旅游应当以实现当地居民、生态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业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并以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生态旅游评估指标框架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对当地居民和生态旅游资源之间联系的评估;对当地居民和旅游业之间关系的评估;旅游业和生态旅游资源之间关系的评估;对规划和管理有效性的评估。选择评估因子时应注意其是否具有相关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敏感性等特征。这样才能使设计出的评估体系不仅能够实时监测生态旅游点的状态以及发展趋势,并进行优劣判断,而且还可为管理决策体系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

当地居民和生态旅游资源的关系及其评估该关系的指标

在现实中居民和环境间的冲突时常发生,这一情况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来自当地政府一相情愿的保护和开发政策,没有征求和顾及当地居民的意见、想法和利益,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居民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缺乏对生活、生产方式加以选择的余地。持续的环境压力不仅会影响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而且会危及到脆弱的生态系统和旅游业的发展,以至造成不可逆转的灾难性的后果。当地居民和生态旅游地资源之间应建立一个和谐的关系:一方面,居民主动地参于生态旅游点的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同时从良好自然环境带来的旅游产业中获得回报;另一方面,居民完全可以通过适度的农、林、牧、副、渔等产业从自然资源中获得回报,但同时应避免资源的过度开采掠夺,造成生态系统处于过度的环境压力之下。

对两者关系的评估可从居民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对待资源保护的态度、地方参与资源保护的程度(数量和类型)、当地居民和保护区内员工的关系、对资源的使用频率等方面来进行。

生态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关系及其评估该关系的指标

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自然景观(包括风景、地形、水文特征、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等)和人文景观(包括过去和现在)决定了生态旅游点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自然景观连同人文景观同时可以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自然体验和文化交流,这是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同时一个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也会加强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环境和文化保护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就是一个生动的环境和文化保护课堂。反过来,对环境和文化保护必须在资金上给予保障,在当地旅游业所带来的财政收入中,必须保证充足的资金返还到环境和文化保护中去,促进旅游业发展与环境、文化保护的良性循环。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生态旅游的开发不能使资源退化,而应当实现一种敏感于环境的发展方式,即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避免超出旅游景点的环境本底,破坏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因此评估生态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要评估生态旅游资源对旅游业的贡献率,这可从生态旅游资源是否提供了有质量的旅游经历,是否提供了高质量的环境教育的场所,对现有容易利用的物质改进的潜力如何,对文化生态的体验质量怎么样等来进行;其次要评估旅游业对生态旅游资源所应做出的贡献,这可从旅游业是否对生态旅游资源有意识地进行保护,保护如何,对当地居民和旅游者进行的环境教育怎么样等方面来进行。如果这两个方面的贡献都比较高,说明这两者的关系处于良性的互动之中。

旅游业和当地居民的关系及其评估该关系的指标

生态旅游应该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需求和利益,让当地居民加入到生态旅游建设中来,即从经济、心理、社会、政治等多方面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尊重和保护他们的正当经济利益。只有居民对生态旅游有了正确的认识,以及和生态旅游之间建立起这种正向的互动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难题。

在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业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当地居民的经济来源不能完全依赖生态旅游业,应该补充其它的经济形式,使经济多元化。旅游业不仅可以为国家和地方带来大量的外汇收入,同时可以为当地居民带来社会和经济效应。反过来,旅游设施的改善和良好的自然及文化景观会给旅游者带来全新的体验,并为生态旅游业的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文化基础,与此同时还会增进当地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从而有利于当地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

要评估旅游业和生态旅游地当地居民的关系,主要要看当地居民是否从旅游业中获利。当地居民从旅游业中获利的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由于开展旅游业而提高了的经济收益,在这方面主要看地方居民从事旅游业及其与旅游业相关行业的数量,看地方的旅游业企业或与旅游业相关的企业数量以及当地居民与外来者的比例。二是当地基础设施的改善,这方面主要是评估当地离供应商品与服务的最近城镇的距离,医疗状况,教育状况、邮政、电话和电力供应,道路质量、公共交通状况等。三是社会福利条件的改善。这主要是评估居民健康和教育水平的上升,收入增加的影响,地方居民对旅游者和旅游业的态度,真正的认识或经历地方文化等。

对规划和管理有效性的评估

没有好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开展生态旅游不能成功。因此对生态旅游地的管理机构以及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进行评估是对生态旅游进行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也是能够调控生态旅游地域系统的能动因素,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生态旅游地域结构是否有序及系统是否能够良性循环有决定性作用。而要对生态旅游进行有效管理,首先就必须有科学的管理目标。其次要做好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区要确定区域的游客临界容量。第三还要加强旅游环保工作,加强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加快环境保护法规的建设,加强对国民的环境教育,重视环境质量的监测和效应评估工作,同时还要增加环保经费的投入。第四是要加强对生态旅游经营者的管理,要求经营者慎重选择旅游目的地,精心编排旅游路线,培养游客的环保意识,严格控制旅游团人数,培养好的生态旅游专业领队。

评估能影响生态旅游是否最终取得成功的管理因素的指标,因此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要看管理政策的完善和有效性,这包括了环境保护法规的制订和执行情况,生态旅游规划的制订和执行情况,生态保护区的规定和使用限制如何,对社区的介入的支持如何等。二是要看管理策略如何,是否对生态旅游地的年度资料进行更新(包括物种、旅游者数量、周围社区统计等),是否有社区共享计划以及对旅游者的管理如何(包括对旅游者行为的控制、群体的数量、运载量等)。三要评估保护区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素质,这可从对物种的监控,担当旅游向导、景区巡逻和执法的状况,跟科研单位的合作情况以及跟社区的公共关系等。

通过认识资源、当地居民和旅游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了解到对生态旅游的评估,其实就是看这三者的关系是否处于一种良性的互动之中,如果三者的关系良好,可见生态旅游地开展的生态旅游是成功的,而发现三者关系中任何两方的关系处于不好的互动时,就可以提醒当地的旅游管理者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使三者的关系重回正轨。这个评估框架也显示了只要通过运用适当的管理策略,在资源、当地居民、旅游业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生态旅游既可以促进保护,又可以促进发展。因而这个框架既可以评估生态旅游业的各个重要方面的相互联系,同时又可以评估一地生态旅游的地位。

参考资料:

1.王家骏,关于“生态旅游”概念的探讨,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1):103-106

第7篇: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旅游资源 层次分析法

一、武汉市旅游资源分析

以武汉市旅游资源为例,用层次分析法分析武汉市的旅游资源,进而分析湖北的旅游业发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做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它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nty 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运用AHP进行决策时,大体可分为四个步骤进行:一是分析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二是对同一层次的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三是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四是计算各层元素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并进行排序。

1、建立武汉市旅游资源质量评价递阶层次结构。武汉市旅游资源质量评价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将采用《武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的武汉市旅游资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黄鹤楼、汉口江滩、东湖风景区、归元寺、古琴台、武汉长江大桥、木兰湖、汉正街、中山舰、植物园、木兰山、长春观、森林公园、动物园、道观河等15个武汉市重点代表性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即:

目标层:旅游资源质量。

准则层: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

资源要素价值准则中的因子有: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

资源影响力准则中的因子有: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

方案层:黄鹤楼、汉口江滩、东湖风景区、归元寺、古琴台、武汉长江大桥、木兰湖、汉正街、中山舰、植物园、木兰山、长春观、森林公园、动物园、道观河。

2、构造旅游资源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构建判断旅游资源一般是通过问卷向专家调查得到。这里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权重和因子层对准则层的权重由专家(见《武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20年)》)直接给出。

准则层对目标层和因子层对准则层的综合权重,即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对旅游资源质量的权重为:

W1,2=(0.30,0.25,0.15,0.10,0.05,0.10,0.05)T

而方案层对因子层的各判断矩阵则由专家对各评价因子的评分进行转换得到。下面以得到的判断矩阵来说明转换的步骤、一致性检验以及权重计算。为方便则用1,2,…,15分别代替以上所举例的15个武汉市重点旅游资源。

对因子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利用上述转换方法,可得到判断矩阵,对判断矩阵检验其一致性,用MATLAB 7计算上述矩阵的特征根得到其最大特征根为:?姿max=15.4075,则CI=0.029,当n=15,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1.59, CR=CI/RI=

0.018

3、计算方案层对因子层的权重。方案层对因子层的权重也即每个旅游景点在不同因子下所占的比重,这里采取特征根?姿max=15.4075法计算。仍以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因子为例,对应于矩阵最大特征根的特征向量为:

w=(0.313,0.530,0.530,0.358,0.086,0.166,0.244,0.195,0.029,

0.166,0.195,0.071,0.058,0.071,0.033)T

将上述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就得到每个旅游景点在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因子下所占的比重为(用1,2,…,7代替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

w3,1=(0.103,0.174,0.174,0.118,0.028,0.055,0.080,0.064,

0.010,0.055,0.064,0.023,0.019,0.023,0.011)T

按照上述方法,可分别得到旅游景点在其他因子下的判断矩阵,检验其一致性,通过检验后就可以得到旅游景点在其他因子下所占的比重向量。

经过计算,旅游景点在其他六个因子下的判断矩阵,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求得旅游景点在这六个因子下所占的比重向量分别为:

w3,2=(0.168,0.028,0.034,0.108,0.192,0.108,0.028,0.028,

0.192,0.028,0.024,0.028,0.011,0.009,0.011)T

w3,3=(0.108,0.108,0.177,0.041,0.071,0.041,0.071,0.041,

0.177,0.041,0.041,0.041,0.016,0.016,0.007)T

w3,4=(0.130,0.193,0.193,0.053,0.053,0.014,0.130,0.085,

0.008,0.014,0.053,0.014,0.027,0.027,0.008)T

w3,5=(0.089,0.089,0.089,0.089,0.089,0.089,0.089,0.022,

0.022,0.089,0.022,0.022,0.089,0.089,0.022)T

w3,6=(0.218,0.139,0.054,0.086,0.027,0.139,0.027,0.086,

0.086,0.027,0.027,0.054,0.010,0.010,0.007)T

w3,7=(0.074,0.074,0.074,0.074,0.074,0.019,0.074,0.074,

0.074,0.074,0.074,0.074,0.074,0.074,0.019)T

4、计算各旅游景点对目标层旅游资源质量的合成权重。令W=(w3,1,w3,2,w3,3,w3,4,w3,5,w3,6,w3,7),则各旅游景点对旅游资源质量的合成权重w=W・w1,2,计算结果为:w=(0.132,0.117,

0.120,0.090,0.083,0.070,0.066,0.055,0.092,0.042,0.044,0.032,

0.023,0.023,0.011)T。将权重进行排序后并与原来专家评分相比较可得黄鹤楼、东湖风景区和汉口江滩分列武汉市旅游资源质量的前三位。

二、“1+8”城市圈旅游资源整合

武汉城市圈由武汉及其周边100 km范围内的鄂州、孝感、仙桃、潜江、黄石、咸宁、黄冈和天门九座城市构成,即所谓的“1+8”城市圈或经济圈。

武汉自身作为主要市场,城市圈的其他城市作为二级开发市场,在城市圈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后,旅游可达性将覆盖整个城市圈,实现旅游资源一体化。市场立足于差异化的资源基础,市场战略的主要意义是研究和开发区域特色旅游产品和线路,努力开发以武汉为基点的经典旅游产品。如山水名胜游、自然生态游、三国古迹游、科教旅游、红色旅游、温泉康乐游等。以武汉为中心进行放射状安排旅游活动行程。武汉城市旅游圈交通体系建成以后,九城市直接交通都约在两小时公路行程范围内。放射状行程可突出武汉的中心地位,有效利用武汉高水准的旅游接待能力,充分利用交通环路。

要想提高武汉市乃至整个湖北省旅游产业的整体素质,并且加快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必须用创新的观念去认识旅游业、开发旅游业和管理旅游业,打造“湖北―武汉市”旅游新概念。旅游产业化无疑是武汉市旅游业大发展的前提条件。那么,武汉市旅游产业化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自身条件和客观实际,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发展思路。

1、 整体开发:确立大市场、大资源、综合开发观念,讲求整体效益。任何一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赖于对构成该产业形成和发展的诸多要素资源的整体开发。武汉市旅游业这十几年来的发展,尽管在近年来具有一个较好的开端,但与全省和邻省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形势相比,与全省旅游业未来的发展对武汉市旅游资源的倚重程度相比,仍然有着太大的差距。传统的资源观、产业观、市场观,三位一体,紧紧束缚了武汉市发展旅游业的思路,从而阻碍了武汉市旅游业发展前进的步伐,这是武汉市旅游业的症结所在。武汉市要把握机遇、发展旅游,要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发展思路,就必须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全新的观念。

首先,要树立“大旅游资源观”。不仅在宏观层次要冲破传统资源观的束缚,确立旅游资源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的“大资源观”;而且在中观层次,要突破景观资源才是旅游资源的观念束缚,把旅游资源开发的触角伸向旅游商品资源、服务资源、民俗风情资源、客源市场资源等更为广泛的领域内;在微观层次上,则要突破发展旅游只能靠寺、庙,只能靠文物古迹的观念的束缚,切实把握东湖磨山山水风光资源这一武汉市旅游资源的真正优势所在。

确立“大旅游资源观”,还必须在开发山水、文物等有形资源的同时,大力开发无形资源,比如服务资源、民风民情资源等,一个地方的民风民情在旅游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必须研究、学习、借鉴国内外、省内外、地区内外的先进经验。比如在美国的夏威夷,当初夏威夷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并不是靠其自然旅游资源,夏威夷也并不具有什么人文景观资源,旅游业在夏威夷的崛起靠的是当地人民的纯朴、好客。另外,武汉市旅游业还必须突破行政区域、自然疆域的概念,把域外资源比如宜昌(以三峡为主体的旅游)、十堰(神农架)、孝感(汤池温泉)等,以及江西省、湖南省、四川省和河南省的旅游资源纳入自己的视野,当作本地旅游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开发武汉市旅游资源时充分地加以利用、加以考虑。

其次,要确立“大旅游市场观念”。旅游业是天然的市场导向型产业,而且旅游产品也不像其他实物产品那样可以拿到市面上去销售,可以上门推销,旅游产品只能就地销售。所以旅游业的发展尤其需要增强市场观念。

2、内引外联、区域合作。首先,合作开发武汉市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共同经营武汉市生态旅游产品。旅游区域化合作是以产品为基础的,没有像样的产品,合作只能是一句空话。但武汉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现有的生态旅游产品基本上是以原始状态面世,旅游接待服务条件差,大部分资源还没有开发,许多尚且不具备进入条件。尤其是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技术要求非常高,稍不注意,就会造成资源的破坏。武汉市要迅速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唯有走合资、合作开发径途,引进所需要的人才、技术。国内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水平普遍较低,对此,武汉市尤其要做好与生态科研界的联合,制定高层次、高水平、高标准的开发方案,然后付诸实施。在国际上,美国是生态旅游最为发达的国家,也是全球生态旅游的第一客源市场,武汉市若能与有关方面合作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共同经营产品,那么,就会取得一箭双雕、一举两得的效果。其次,联合宣传促销,共同开拓市场。以武汉市生态旅游的特色而言,其国际市场的重点应该是欧美市场,因为欧美是国际生态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在省内,对欧美游客吸引力较大的是宜昌三峡、神农架原始林区、东湖磨山等景点。所以武汉市要注意加强与上述几个地区的联合促销,或者也可以借景引客,比如欧美游客在参观了三峡大坝后,再做一次三峡自然生态之旅,应该是一条比较有魅力的旅游线路,既可以增强线路品味,又可以提高旅游质量。最后,开展跨地区合作。旅游区域化合作主要是以周边邻近地区合作为基础的,但跨地区合作也是区域化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旅游产品组合和线路生成的一条重要渠道。不同产品的组合,往往能给人以落差感,产品与产品之间特色的不同、反差,应该是一种“距离”产生的美感效应。但相似的旅游产品的组合往往也会产生另一番美感。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往往造成客源市场的相互干扰。在国际市场上,“相似”资源正在成为相互促销、彼此宣传的热门产品,游客往往乐于从两处相似的资源、产品中,探寻其不同之处,从而体验另一种发现的乐趣。以此而论,武汉市开展跨地区合作,组合旅游产品,开辟旅游线路的技术空间是非常之大的。

【参考文献】

[1] 查晶晶:湖北省旅游经济影响力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7(9).

[2] 王乃举:武汉城市圈旅游产品系统策划[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2).

[3] 刘春等:武汉城市圈空间竞争力比较分析[J].城市,2007(12).

第8篇: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云南省;生态旅游;文化价值

[作者简介]者丽艳,昆明医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云南昆明650031;朱雄,广州国电京信电力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广东广州510623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1-0064-04

一、云南省民族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也是21世纪一个极为重要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是生态旅游的关键,云南省旅游要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旅游开发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更好地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生态旅游发展。发展民族生态旅游成为云南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民族生态旅游是一种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融入当地真实质朴生活,欣赏当地的自然风光,体验当地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为当地提供有效经济支持的新型旅游形式。民族生态旅游在让旅游者领略原始生态的自然景观、体验民族文化风情的同时又充分保护旅游需求的生态和文化环境。10多年来,云南省正是以秀丽雄奇的自然风光、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云南省旅游在发展中坚持因地制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理念,打造出一批蜚声海内外的旅游品牌。当前云南省的旅游业已成为仅次于烟草业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据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云南省旅游外汇收入增长了1035倍。2008年,全年接待海外游客250万人次,增长12.7%,旅游外汇收入9.5亿美元,增长10.5%;接待国内游客9500万人次,增长5.7%,国内旅游收入600亿元,增长11.2%。

但是2009年以来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旅游作为一种非必需性消费品,受到很大影响,我国旅游业也出现下滑,据国家旅游局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入境游人数明显下降。金融危机及其所带来的经济衰退对我国入境旅游收入、旅游企业投资和国内旅游消费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从云南省来看,据媒体报道,2009年10月以来,丽江、香格里拉等地境外旅游团数量急剧减少。香格里拉部分景点已经被迫关闭。丽江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统计的数据表明,2008年和2007年相比,欧美国家前往丽江旅游的人数出现大幅度下降,其中法国、澳大利亚下跌率分别为40%和20%。2009年前8个月,昆明石林景点人流量下降了30%;大理平均比去年同期下降30%。36%。作为云南省资历最老的龙头旅行社,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去年的总收人才达到4.5亿元,同比已经直降40%。据了解,云南省其他几大旅行社的营业收入降幅情况也大致如此。云南省旅游业每年接待的欧美游客,有60%~70%是由昆明国旅引入的。而昆明国旅到目前接到2010年的欧美日韩订单几乎为零。

面对危机和困难,中国国家旅游局按照中央政府的统一部署,已经并将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应对旅游业所面临的复杂形势。中国旅游部门将吸引各类资金,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特别是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大力发展国内旅游,推动开发一批高水准的旅游景区,开发一批旅游休闲度假产品,促进国内旅游消费;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国和地区,与包括世界旅游组织在内的各国际旅游组织广泛开展交流合作,促进客源互送,实现合作共蠃;促进旅游行业自身能力建设,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增强全行业应对危机和抗击风险的能力,全面提高旅游行业的质量、结构和效益;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持从业人员队伍稳定。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认真审视云南省的旅游市场会发现,云南省入境旅游人数急剧下降,但国内游客数量却有所上升。针对目前全球大环境的实际情况,云南省的旅游业既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又有新的机遇,云南省旅游业应积极进行旅游业内部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重组,旅游市场重新定位,旅游产品开发、创新,对服务体系、价格体系等有更规范的管理,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特别是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全面提高旅游行业的质量、结构和效益,一些老景区也要适时推陈出新。总之,应当尽快与国家大政策相接轨,积极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云南省旅游业从上到下各个环节都应当及时调整策略,以应对持续的全球金融危机。

在当前国际和国内旅游业形势之下,根据云南省的实际,它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成为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宝贵旅游资源。特色是旅游的灵魂和生命。坚持特色发展,提高旅游吸引力,云南省应该牢固树立发展旅游经济就是发展特色经济的思想观念,从加快全省特色经济发展的高度出发,充分发挥云南省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把旅游资源开发与现代科技、体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优势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云南省旅游业应该在加强民族生态旅游文化深度挖掘方面多做文章,进行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极拓展国内旅游市场和未来的入境游市场,开发更具特色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进一步加快云南省特色旅游发展的步伐,永葆云南省旅游的吸引力。

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是当代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文化性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无论是旅游开发、旅游经营活动还是旅游消费行为都具有文化性。理论和实践均表明文化是旅游的根与源,旅游是文化的形与体,文化内涵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业要可持续发展,文化是关键,发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开发和挖掘云南省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会大大提高旅游资源的文化品位,加速旅游业的发展。

二、云南省旅游资源特别是人文生态资源优势

云南省拥有特色鲜明的高山湖泊、高山峡谷、雪山冰川、石林溶洞、热带雨林,构成了类型齐全、规模宏大、品位极高的自然景观,是典型的生态旅游资源大省。从资源分布状况看,云南省的滇中旅游区以及滇西北、滇西南、滇西、滇东南和滇东北六大旅游区域中,大部分旅游资源都是属于生态旅游资源类型。截至2004年,共拥有lo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9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7个省级森林公园、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在已建立的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8个省级旅游度假区中,有大量的生态旅游产品。如石林世界地质公园、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梅里雪山、腾冲地热温泉、元阳哈尼梯田等,还有大批农业观光、农家乐等生态旅游产品。云南省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并具

多样性及高质量的特点,其通达性良好,且与文化价值有密切的联系,十分有利于发展生态旅游。同时也为我们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深挖其文化内涵,赋予更多的文化色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方面,云南省独特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富饶秀丽的边塞风光造就了云南省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不仅在国内独树一帜,在国际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云南省是亚洲几大文化板块的结合部,以形态多样的少数民族本土文化自立,兼容汉、藏、巴蜀、荆楚、南亚、东南亚文化的精华,形成异彩纷呈的多元民族文化。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乃强。52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元文化景观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为典型最为集中的,这也是云南省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各民族的居住环境、文化沿革受外来影响的程度都不一样,在语言、文字、习俗、绘画、音乐、宗教、建筑、服饰等方面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各少数民族的习俗、节庆活动、民族婚恋、日常生活方式和崇信的宗教等种类多样,充满着神秘色彩和乡土气息。各少数民族的服饰、民族居所、日常生活用品都具有很强的美学价值,民族歌舞、民族餐饮、民族工艺以及民族体育等均魅力无穷。

云南省拥有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15个独有的少数民族,如傣、独龙、阿昌、景颇、德昂、基诺等。云南省境内众多块状交错的民族区划,经济文化发展各异的少数民族,创造了不同区域的民族文化。彝族、白族创造了云南省历史上最辉煌的文化――南诏、大理文化,丽江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交界,是“茶马古道”南北交汇的枢纽,民族文化也在此处融合。纳西族先民创造的东巴教以及东巴文化(世界上唯一现存的象形文字)是这一区域的文化特色,泸沽湖畔摩梭人――女儿国――独特的民风、民俗、民居令中外游客叹为观止。而在宗教文化的影响下,迪庆形成了一个以雪域文化与藏传佛教为核心的区域文化。如此众多异彩纷呈、绚丽多姿的文化吸引了海内外的游客。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明显,旅游产业已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文化在云南省民族生态旅游中的价值

在民族生态旅游中,加强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文化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提升旅游资源的品位、主导旅游形象定位与旅游资源开发三个方面。

(一)文化可提升旅游资源品位。首先,文化可提升旅游资源的知名度。一旦旅游资源被赋予某种文化内涵,其知名度就会随着旅游资源的文化传播而迅速提高。如中甸更名为“香格里拉”后给当地旅游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昆明大观楼的长联,被称为天下第一长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很高的艺术价值,赢得了文化界很高的赞誉,引来无数游客。据来自权威部门的统计和媒体的报道,《阿诗玛》形象累计给云南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000亿元。大理“三道茶”每年直接创利2000万元,这就是文化与旅游经济有机融合并放大其价值的审美需求效应和人文产品的消费效应。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内涵,有的是旅游资源本身具有的,有的需要开发者的深度挖掘甚至创造,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是通过发掘或创造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来提升其知名度。其次,文化可提升旅游资源的附加值。旅游资源的附加值必须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深加工才能体现出来。当旅游者把旅游资源当作一种文化来消费时,其文化旅游资源的附加值就体现出来了,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这种文化的价值显而易见。如电影《阿诗玛》的艺术扩散效应与石林这一著名的世界奇观,电影《五朵金花》与美丽神奇的大理蝴蝶泉,“纳西洞经古乐”与丽江,使旅游者既饱览了当地的自然美景,又增添了一份对文化的体验与向往。这些都是由于文化增加了旅游资源的附加值而带来了良好的经济价值,最后,文化可提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既取决于资源本身,也取决于其文化内涵。旅游资源中的文化一旦形成,会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具有吸引游客的魅力,时间越久其文化价值体现得越明显,越能够吸引旅游者,如“风、花、雪、月”的文化形象对大理旅游发展的影响充分体现了文化对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作用。

(二)文化主导旅游形象定位与旅游资源开发。首先,文化能主导旅游形象定位。文化是旅游形象的灵魂,其对旅游形象定位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旅游形象的构建。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构建文化旅游形象,不同的文化旅游地有不同的代表性文化,分为无形的代表文化和有形的代表文化。如昆明四季如春,鲜花不断,“春城”就成为其有形的文化旅游形象。二是文化旅游形象的重塑。文化旅游形象重塑是由于原有的文化旅游形象已经过时,所以要对原有的文化旅游形象进行重新定位。其次,文化能主导旅游资源开发。对于文化创造的旅游资源开发,是在旅游资源进行定位的资源上,通过适当的方式将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物化成产品的过程,也是将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外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由文化主导的。文化对旅游开发的主导作用是旅游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如纳西族东巴文化就是丽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主题,它将东巴文化与其优越的自然景观结合起来开发,构成了丽江文化旅游开发的“核心文化内涵”。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趋势,就是文化、教育、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当代市场经济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竞争。综观国内外具有生命力和强大竞争力的旅游品牌,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注重旅游发展中文化和文化审美的投入,又重视提高其文化内涵和影响力的发掘。

(三)文化赋予旅游资源强大的生命力。追求文化底蕴和文化含量,已经成为中外旅游业的共同行为。旅游业行家提出要抓四个注重,即注重文化内涵、注重文化形式、注重过程的文化性、注重细节的文化性。英国著名地理学家纽拜说:“风景不是自然物,而是存在于自然和人类生活的交接面上。”世上并无绝对意义上的自然风景,一处风景的魅力长存,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其丰厚的文化底蕴的维系,没有文化赋存的旅游资源是没有生命力的。试想如果没有电影(阿诗玛》的艺术扩散效应,有多少人知道这一美丽的传说?有多少人认识石林这一著名的世界奇观?如果没有电影《五朵金花》,又有多少人知道美丽神奇的大理蝴蝶泉,看到那美丽的银苍玉洱?如果到丽江看不到“大研古镇”,听不到“纳西洞经古乐”,丽江还会有如此强烈的吸引力吗?近年来,每年到石林、大理、丽江参观、游览、度假、休闲、开会的人数均在几千万人次以上,给这些地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地方已经形成了融合自然景观一人文历史一文化名品影响力于一体的文化景区。将优秀的地方民族人文旅游资源以恰当的形式奉献于游人,使他们充分领略其浓郁的文化氛围,受到启示和教育,获得体验和熏陶,旅游者就会得到

一种满足,就会将旅游业推向新的层次和高度。

(四)文化对旅游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旅游研究专家在一次抽样调查中得知,外国旅游者心目中的中国旅游第一吸引物,认为是风光名胜的占30%,认为是民族文化的占70%。在美国人中,27%的人每年要把数十亿美元花在文化旅游上。文化是旅游和旅游业的灵魂,旅游业经营的就是文化,销售的也是文化。在当今旅游活动类型多种多样,如观光旅游、寻根旅游、休闲旅游、会议旅游、探亲访友旅游、宗教朝圣旅游、度假疗养保健旅游、体育与探险猎奇旅游、海底文化沙漠旅游以及各种专项旅游、兴趣旅游等等,旅游者无论参加哪一种类型的旅游活动,其旅游的目的都是为了了解世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因此,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具有文化才能耐人寻味,从而对游客具有无限的吸引力。

(五)增添旅游文化含量可以加速云南省旅游产业化进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旅游者的文化旅游需求日益增加,不断追求文化碰撞与互动的体验。云南省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多重特性,正好迎合这种特殊的旅游需要,能够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要,云南省民族生态旅游文化的深度挖掘将促进云南省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优势更快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如果下功夫提高旅游资源的人文品位,挖掘文化内涵,就会使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更丰富,人们前来获取和共享知识、信息的欲望就会愈强烈,从而增大客流量,增加旅游消费项目,提高旅游消费水平,开辟境外客源,发展国际旅游。“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全人类的。”对民族文化差异进行探索的价值情趣。是引导现代旅游业客流走向的神奇魔棒,以名山、名水为依托,充分开发利用民族文化旅游,会吸引大量境外旅游者。民族人文旅游开发和再生产所需投入不多,是一种低耗高效的经营途径,极有利于旅游产业化的发展。

第9篇: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人文旅游资源;文化旅游;大湘西;民族旅游业;发展

一、前言

在以往的资源观念中,人们更多的是从经济增长与发展要素的角度,关注那些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且易于感知的各种资源,而那些由人类文明所创造出来的,与经济社会发展共生、同构、互动的人文资源却经常易被人们所忽视。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一个全新的旅游分支——文化旅游正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旅游活动归根结蒂是一种文化活动。据专家调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各国去欧洲的旅游者中,65%的人是进行文化旅游。在国内,文化旅游也因其独具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文化氛围而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各旅行社在编排旅游线路、组合旅游产品时,不断推陈出新,用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节目满足不同游客的精神需求。大湘西地区(包括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不仅是自然资源的富集区,而且也是人文资源的富集区,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这正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大资源观念确立的基本依据和大湘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源。

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对大湘西民族旅游业发展的作用

所谓人文资源,就是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通过文化的创造、积累和延续所构筑起来的可供人类继续发展的文化基础。wWW.133229.CoM著名学者认为:“所谓的人文资源就是人工的制品,包括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是人类从最早文明开始一点一点地积累、延续和建造起来的,它是人类的文化、人类的历史、人类的艺术。”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文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称“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是对旅游者形成文化吸引,为旅游者在文化旅游过程中使用和消费并促使文化旅游感受形成的各类要素,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结晶,是民族风貌与特色的集中反映。从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规划实践的角度可以分为三类:实体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指一切以景观实体为存在形式并可供旅游者直接作为旅游目标地的民族文化部分,如建筑、交通、特色城镇和村落、节庆场所、纪念地等;社会氛围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指一切以旅游者可以感受到的由物质、行为、观念等构成的文化氛围部分,如器物、饮食、服饰、习俗、语言、思想观念等;精神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指狭义的精神创造部分,如民间文化、神话、戏剧、歌舞、音乐、绘画、工艺、哲学、宗教等部分。旅游文化与旅游和旅游业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在自然风景区,开掘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会大大提高其文化品位,加速旅游业的发展。

(一)文化对大湘西旅游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旅游研究专家在一次抽样调查中得知,外国旅游者心目中的中国旅游第一吸引物,认为是风光名胜的占30%,认为是民族文化的占70%。日本人来华旅游的兴趣分类大体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古迹的49%,体察民俗风情的22%,观赏文艺美术的7%,品尝风味佳肴的17.5%,其他4.5%。在美国人中,27%的人每年要把数十亿美元花在文化旅游上。文化是旅游和旅游业的灵魂,旅游业经营的就是文化,销售的也是文化。从旅游者角度看,其多种多样的旅游活动类型可归纳为:观光旅游、寻根旅游、休闲旅游、会议旅游、探亲访友旅游、宗教朝圣旅游、度假疗养保健旅游、体育与探险猎奇旅游、海底文化沙漠旅游、以及各种专项旅游、兴趣旅游等。那么,无论旅游者参加哪一种类型的旅游活动,其旅游目的都是了解世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因此,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具有文化才是一壶醇酒,耐人寻味。

(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是大湘西自然风景区所必需的

追求文化底蕴和文化含量,已经成为中外旅游业的共同行为。旅游业行家提出要抓四个注重,即:注重文化内涵,注重文化形式,注重过程的文化性,注重细节的文化性。英国著名地理学家纽拜说:“风景不是自然物,而是存在于自然和人类生活的交接面上。”世上并无绝对意义上的自然风景,一处风景的魅力长存,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其丰厚的文化底蕴的维系,没有文化赋存的旅游资源是没有生命力的。艺术大师刘海粟说:“黄山风景绝佳,我九次登临,但缺少碑刻,历史文化气息薄弱,风光虽比泰山美,终输一筹。”将优秀的大湘西地方民族人文旅游资源以恰当的形式奉献于游人,使他们充分领略其浓郁的文化氛围,受到启示和教育,获得体验和熏陶,旅游者就会得到一种满足,就会将旅游业推向新的层次和高度。

(三)增添旅游文化含量可以加速大湘西旅游产业化进程

如果下功夫提高人文品位,挖掘文化内涵,就会有这样的效果:(1)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越丰富,人们前来获取和共享知识、信息的欲望就会愈强烈,从而增大客流量。(2)增加旅游消费项目,提高旅游消费水平。如在大湘西景区修复寺观庙宇向游客开放,在夜晚安排大湘西民族文化娱乐项目等,就可能会使旅游收入大幅度增长。(3)开辟境外客源,发展国际旅游。“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全人类的。”对大湘西民族文化差异进行探索的价值情趣,是引导现代旅游业客流走向的神奇魔棒,以名山、名水为依托,充分开发利用民族文化旅游,会吸引大量境外旅游者。(4)民族人文旅游开发和再生产所需投入不多,是一种低耗高效的经营途径,极有利于大湘西旅游产业化的发展。

(四)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是实现大湘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与自然旅游资源相比,人文旅游资源是一种可再生和可增质的资源,是真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它具有极大的经济开发价值。著名学者指出,开发和利用人文旅游资源不仅能产生新的人文精神,同时也能创造新的经济价值,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种投资不多,又不破坏自然生态的朝阳产业。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势在必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愈是稀缺的物品,其价格就愈昂贵,并且越是市场所需要的,就越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说是实现大湘西可持续发展的明智选择;从大湘西自身的自然与人文条件来看,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是最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业,也是最具前景的可持续发展产业。

三、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可行性

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多彩,魅力无穷,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奇葩,在中外游人中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大湘西开发利用民族人文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1.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在此繁衍生息,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并与其他兄弟民族交流融合,使大湘西传统民族文化独具特点。

(1)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如土家族的茅古斯、摆手舞、打溜子、咚咚奎、硬气功、吊脚楼、织绵、粘贴画、社巴节、黑神会、六月六等;苗族的以歌为媒、木叶传情、玩龙、舞狮、踩鼓、椎牛古俗、赛马、唱苗歌、跳苗鼓、踩花鞋、赶秋、四月八等;侗族的鼓楼、风雨桥、大歌、合拢宴等;白族的服饰、神话、传话、寓言等,这些都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如果把这些原始性文化加以开发利用,其吸引力将会胜于国内外随处可见的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歌舞厅等娱乐设施。而且这种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替代,在其他地方不可能真切地欣赏到,旅游者来此既饱览山水风光,又领略民族文化异趣。

(2)丰富多样性。大湘西民族文化是全民族集体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到再生产、交易的经济文化以及民间艺术的精神文化等,内容丰富,门类齐全。如:土家族歌舞音乐文化有:山歌、仪式歌、接龙舞、劳动号子、吹牛角、唢呐等;戏剧曲艺文化有:傩愿戏、巫戏、土地戏、阳戏、花灯、渔鼓、莲花闹、三棒鼓等;民俗文化有:土家服饰、礼仪、哭嫁等;工艺文化有:土家刺绣、编织、雕刻等;体育文化有:抢贡鸡、争江山、民间棋类、拳术武术等;医药文化有:麝针、扑灰碗、拔火罐等。如:苗族的上刀山、下火海、咬铧口、捞油锅、爬滑杆、踩鸡蛋、射驽、仙人接绳、八仙脱衣、米变珍珠、玉女穿梭、仙人上天下地、口中抽肠等。如:侗族的多耶舞、琵琶歌、黑米饭、腌鱼腌肉、芷江鸭、蜜饯等。如白族的冬至节、木主节等。这些极其丰富的原始性素材,是旅游文化提炼和升华的源泉,经过加工和再创作,可以满足旅游者怀旧、寻根、求异等多层次、多样性的要求。

(3)群众性和可参与性。湘西民族传统文化,来自于民间,流行于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个显著特点决定了旅游从业人员和观光旅游者都能广泛的参与,可以自娱自乐,活跃旅游文化生活,丰富旅游活动内容。

(4)非时空局限和可调剂性。湘西民族文化以静态形式表现的,一般可在室内供观赏,动态形式的表演文化也可在室内进行,这样就不受时空条件限制,根据需要调控,在夜晚,在不能上山观景的雨雾天,都可安排旅游文化项目。旅游者来大湘西即使碰上雨季看不到自然景观,而能欣赏到充实的民族文化,也会觉得是满载而归,兴犹未了。

2.大湘西山水自然风光如诗情画意,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与其他地区相比,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有世界一流的名胜风景武陵源、猛洞河、小溪原始次森林、栖凤湖、德夯等作依托,有历史风情凤凰古城、王村古镇、南方长城、老司城、不二门、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旧址、芷江和平园、里耶战国古城等作支撑。恰当地开发和利用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山水和文化就会相得益彰,双胜并美。

3.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大湘西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表现民族文化具有诱人的魅力。如:吉首德夯苗族文化游,怀化侗族文化城以其特有的魅力使众多旅游者流连忘返;张家界市秀华山馆以其土家雕刻家具、土家服饰、刺绣等引来观赏的游人络绎不绝;大湘西一大批宾馆、饭店、餐馆、摊贩,纷纷打出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的菜谱、服饰等招牌以招揽顾客。

4.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加快湘西地区开发的战略决策为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和外部条件。

从国际国内环境来看,世界投资重心正不断向经济发展迅速的亚太地区转移,一些富有远见的国外投资者开始把眼光逐渐转向我国发展潜力巨大的中西部地区,这为21世纪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2004年6月2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作出的加快湘西地区开发的战略决策,不仅为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而且也说明对大湘西地区人文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

四、基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大湘西民族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1.切实加强对大湘西旅游业的领导和宏观管理,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加快形成具有大湘西特色的文化旅游区。

把旅游业纳入大湘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旅游产业发展纳入政府工作议程,加强对人文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恢复或移植传统节日活动,如社巴节、女儿节、牛王节、祭萨、木主节等;修复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古建筑,如永顺土司王城,天子山上、中、下三座天子庙;在城区、景区等地安排适宜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提倡建仿古民居,仿古家庭旅馆等。统筹开发大湘西地区特色人文旅游资源,形成大旅游、大网络、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培育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旅游精品线路,重点开发吉首民俗风情旅游区和凤凰历史名城旅游区。以张家界为龙头,以怀化、吉首为中心,以民俗风情为主旋律,主要开发德夯民俗风情、通道民俗风情、凤凰历史文化名城、洪江古商城、洪(江)芷(江)鹤(城)金三角侗文化旅游、芷江抗战受降坊、凤凰南长城、万佛山、凤凰山、黔中郡等旅游精品。

2.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可对旅游企业进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实行贷款贴息,大湘西各家银行在安排信贷规模时,应考虑对旅游业的支持。招商引资实施引资带动和项目带动。财政加大对旅游业的引导性投入,州、市(县)政府应将旅游发展专项经费列入财政年度预算。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向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倾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旅游开发专项资金、国债资金、西部开发资金,加快重点人文旅游资源项目的开发。

3.抓好大湘西民族文化资料建设。政府组织力量编写出《湘西民族文化丛书》,以利于规范民族文化的释义,全面系统地展现大湘西各民族传统文化内容,促进人们对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抢救和整理民族古籍,如对口耳相传、或散藏于民间的民俗文化古籍、事实、实物文化等进行搜集、整理成书出版,或采取措施予以保护。加强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民族文化的研究,以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4.把丰富多彩的大湘西民族文化和奇甲天下的大湘西山水一起向外推介,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把民族文化精华部分编进旅游读物,将文化与山水一同全面介绍,以招标或重奖的办法,激励人们创作出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歌曲、文学、电影、电视片等作品,丰富文化旅游内涵,增强信息辐射。三个市、州报刊、电视台可创设民族文化研究专栏,开办推介民族文化专题节目,以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促进民族文化向旅游产业的转化。新闻媒体应加大对人文旅游景区、特色人文旅游项目和路线的宣传力度,切实把大湘西文化旅游宣传出去,让大湘西的旅游走出湖南,走向世界。

五、结语

长期以来,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依赖,使许多经济学家得出资源就是指各种自然资源的单一资源观,他们因此也确信,只有自然资源才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当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来讲,在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保护之间是一个矛盾和痛苦的选择,其中传统的、狭隘的资源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旅游业是大湘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除了对传统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外,未来大湘西旅游业发展,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是重中之重,以培育大湘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亮点和支撑点,21世纪,基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大湘西民族旅游业发展意义重大,机遇成熟,条件具备可行,必将以文化旅游作为主旋律。

[参考文献]

[1]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赵惠强,洪增林.西部人文资源开发研究[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3].人文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和意义[j].文艺研究,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