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和商业的关系范文

文化和商业的关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和商业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和商业的关系

第1篇:文化和商业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社区商业 和谐 内涵 原则 侧重点

任何人都是生活在一定具体的社区中,个人从单位归属制向社区归属制转变,并回归社区,这是符合国际惯例,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社区商业的发展大势所趋,和谐社区商业的构建人心所向。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多城市一直将社区商业定位于城市商业发展中的“拾遗、补缺、次要、补充”作用以片面对待,以至于忽视了社区商业在商业流通产业结构和城市商业发展中所应有的行业地位与职能分工,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根本改观,我国的社区商业发展就很难改变当前“散、小、杂、乱”的低级、低档商业形象。

关于和谐社区商业内涵的界定、和谐社区商业构建的原则与侧重点等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对此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依然是理论空白。本文所做的一些探讨,尽管是一家之言,但笔者认为很有价值,值得关注与研究。

一、和谐社区商业内涵的解读

从字面意义来理解,和谐具有和睦、融洽、协调、有序等意思,一般指影响系统的内外部诸要素发展变化合乎逻辑和规律,处于均衡、协调的发展状态。因此,和谐的社区商业,就是指社区商业主体与社区消费者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均衡、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融洽有序的状态,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对追求“互利关系”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与“诚实守信”,它是两大主体之间“双赢”的具体反映,因为,任何主体之间的和谐均必须建立在相互理解信任之上,而任何的相互理解信任,则又是有着明确对象和原则的;泛对象的理解信任、以至泛对象的无原则的和谐,均不可能存在。

构建和谐的社区商业,有助于社区商业协调、有序的发展,有助于现代城市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升,有助于满足社区消费者的及时、方便地享受购物与服务的需求。和谐的社区商业,它具有如下特征:

1.商业主体诚信守法,富有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商业主体在经营中以法规为准绳,以诚信为基础,一诺千金,童叟无欺,体现出对社区消费者情感、企业员工、弱势群体、社会公益等道德层面上的关爱与责任,富有爱心。

2.不同层次员工群体的需要得到相应的满足

在和谐的社区商业里,尽管员工所处岗位不同,但员工主体平等,最重要的是不同层次的员工群体能通过制度化的手段、通过正当的途径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并且获得尽可能大的公平感和满足感。

3.各项运作机制和控制体系能够动态地运转

在和谐的社区商业里,企业管理公平透明、内部制度科学合理、组织运作协调高效、各项流程高度健全、管理执行坚强有力,社区商业充满生机活力并有序运转。

4.能有效地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和谐的社区商业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在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统一的同时注重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倡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推崇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推进社会的和谐,综合效益良好而稳定。

二、和谐社区商业构建的原则

构建和谐的社区商业一定要讲究原则,并不是为了和谐而是非不分。一团和气,毫无准则,这其实是违背构建和谐社区商业的初衷和原则的。

1.以人为本

加强社区商业企业和谐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应正确认识广大员工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他们是企业的主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其次,要重视沟通与协调工作,避免由于内部竞争导致内耗。再次,企业在发展的基础上要让员工感受到发展和和谐带来的实惠,要改善工作条件,搞好劳保工作,不断提高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第四,要致力于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2.公平公正

公平公正既是和谐企业的重要特征,也是建设和谐企业应坚持的重要原则。它是支撑企业和谐发展的一根重要支柱,没有公平公正,企业就不可能充满活力、稳定团结,构建和谐企业必然成为一句空话。目前企业的公平主要体现在公平的机制、公平的规则、公平的环境、公平的条件和公平发展的机会等方面。因此,在社区商业企业中要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小环境,应使员工在收入分配、接受教育培训、社会保障、参与竞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日常生活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等方面都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以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活力。

3.以法治企

现代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法治企的原则。具体而言,首先,企业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如遵守公司法,劳动法,产品质量法,环境保护法,安全生产条例等,要用这些国家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的运行,维护生产生活秩序的稳定,推进企业的和谐建设。其次,应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依据,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走群众路线,健全并完善企业规章制度,使企业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再次,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管理者带头执行,做出表率。同时,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把执行规章制度的表现同奖惩联系起来,把以法治企、以情治企、以德治企有机结合起来。

4.关系协调

建设和谐的社区商业企业要坚持有效化解矛盾的关系协调原则。首先要针对企业内出现的各类内部矛盾的不同特点,运用教育、协商、调解多种手段和方法,及时地把矛盾和隐患化解于萌芽和基层,避免各类矛盾激化。其次,建立健全化解矛盾的机制,建立健全利益调节机制,建立健全矛盾调解疏导机制,探索员工利益诉求反映的多种渠道,及时排除员工心中压抑和郁闷的情绪,消除偏激和憎恨心理,形成平和心理,最终缓解矛盾。再次,遵循正确处理企业人际关系的若干准则,如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等,发挥其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中的作用。第四,加强沟通,促进员工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减少矛盾和摩擦。

三、和谐社区商业构建的侧重点

和谐社区商业的构建须从外部与内部两个方面去建设,只有建设好外部与内部两个方面的和谐,社区商业才能和谐发展,才能做大做强,才能可持续发展。

1.社区商业外部和谐构建的侧重点

现代社区商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已经不可避免地要与供应商、同行、媒体、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自然环境以及社区消费者等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要与供应商保持合作、与同行公正竞争、与媒介有效沟通、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工作配合、与环境相协调等。在这些复杂的关系处理中,每一项关系处理的和谐与否都关系到社区商业主体能否运转、生存、发展、做大做强等切身的利益问题。然而对社区商业主体而言,与社区消费者关系的和谐与否却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鉴于此,本文在此只探讨社区商业主体与社区消费者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问题。

(1)明确对客理念是和谐的前提

社区消费者是上帝是社区商业应秉承的永恒的理念。其含义是社区消费者在社区商业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社区商业的任何行为归根结底都应反映出为社区消费者着想的想法。在一个完全卖方市场的时代,社区商业只有视社区消费者为上帝,尊重社区消费者,理解社区消费者所需,才能更好的提供服务,满足社区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最终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2)提供优质服务是和谐的保障

适当的营业时间,简便的业务手续,可靠的安全保障,优雅的服务环境,完善的服务设施,齐全的服务项目,舒适的休息场所,优质的食品供应,灵活的收费标准,方便的规章制度等,而社区商业企业员工在服务时应做到以下:礼貌的服务态度,丰富的服务知识,娴熟的服务技能,快捷的服务效率,灵活的服务方式,科学的服务程序,分外的主动服务,得力的应急措施等,以满足社区消费者生理的、心理的、精神的等多方面的需求。社区商业只有始终将对社区消费者服务的理念牢记心中,时刻准备为社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社区消费者才会感动,客我双方的关系才会和谐、稳定。

(3)理清双方关系是和谐的关键

社区商业与社区消费者之间一般存在着如下几种关系:①利益关系。从本质上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首先是交易关系,既是互利和相互依赖,又是矛盾和相互竞争的。②人际关系。交易行为总是由具体的人来进行,或者因人际关系而促进交易关系。③信息关系。企业与消费者之间除了交流商品信息和需求信息外,还可能有其它思想和生活性信息交流。④法律关系。企业应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也不能损害企业财产和名誉,二者均受到法律的保护。社区消费者与社区商业的关系存在着互利、互争、互需、互动、互约(束)等性质。因此,正确认识社区商业与社区消费者之间这些关系,有助于二者间关系的互动与和谐。

2.社区商业内部和谐构建的侧重点

社区商业的对内和谐包括多个方面,如员工与岗位的和谐、人与制度的和谐、员工之间的和谐、各个部门间的和谐、企业与员工的和谐等。每个方面的和谐与否都非常重要,而最主要的集中在社区商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各个部门之间的和谐以及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

(1)社区商业人际关系的和谐

社区商业的主体是人,社区商业全体员工因职责、岗位、地位、角色等的不同而相互间构成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而主要的人际关系有如下几种:管理层之间、管理层与下属之间、基层员工之间的关系。这些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社区商业的内部和谐。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是这三对内部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它直接关系到社区商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社区商业管理者与下属关系融洽和谐的关键是贵在尊重、理解与沟通。管理者首先要尊重职工,信任职工,满足员工对尊重的需要,任何轻蔑、冷漠,都会激起员工的不满,甚至造成关系紧张;其次,管理者要爱护、关怀职工、关心职工的疾苦、为职工办实事、多与职工交流与沟通。再次,管理者要加强修养,培养高尚人格,培养民主作风,平易对待职工。而被管理者应对管理者给予敬重,多理解、支持、体贴,只有双方的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才能营造一种领导与下属互相关爱的融洽氛围,改变双方互相指责、排斥的心理,从而共同为社区商业的和谐建设做出贡献。

基层员工之间的关系。社区商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要由员工去完成,基层员工是构建社区商业和谐的人际关系的主体力量。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饭店的和谐发展。只有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社区商业组织才能和谐运行。处理社区商业企业员工之间人际关系应本着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文明友好等原则,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求大同存小异,正确处理相互间的矛盾和摩擦,减少内耗,缩短心理距离,增强彼此间的亲和力。只有如此,才能创造一个令人愉快的氛围,促进社区商业和谐的建设。

管理层之间的关系。管理层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社区商业企业领导班子成员间、各部门领导成员之间的关系,它是社区商业企业内部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管理层相互之间尤其是社区商业领导班子成员间分工是否明确、是否团结协作,关系是否融洽,对社区商业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影响甚大。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自职责任务的不尽相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不完全一致,使得企业的班子成员间、部门领导间又必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矛盾,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加强道德修养和工作作风修养,培养大度、坦诚、全局、团结、合作、相互尊重等品格,不相互拆台,不争功诿过,,做团结共事的模范。只有管理层之间人际关系融洽,尤其是班子成员间团结一致,才会有企业的和谐发展。

(2)各个部门之间的和谐

在现代社区商业中,企业要正常运转,离不开各个部门的通力配合与协调,否则,仅有前台对客营业部门的工作,而没有后台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合作,整个社区商业企业是无法正常营业与运转的。因此,这就要求各个部门,无论是营业部门还是职能部门,都必须做到全局一盘棋。这首先要求各个部门的管理者、领导者要首先不本位主义,不斤斤计较,摒弃部门既得利益,以全局为重;其次各个部门的员工在销售旺季时或繁忙的营业时段,能配合其他部门的要求,如临时调换岗位、加班等,做到服从组织安排,服从大局,听从指挥,尽最大能力为社区商业和社区消费者服务。

(3)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

尽管在我国社区商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而且发展的速度快慢不一,硬件软件的配套参差不齐,但随着我国城市的形态发生根本的变化,新兴的居民社区日益增多,城市市居民的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的区域功能差异进一步凸现,社区商业的功能将会大大拓展,社区商业的地位将会大大提高,社区商业的人员就业将会大大增加,这就要求社区商业企业提供的平台要让其员工看到自身发展的前景,以人为本,用企业的发展来不断为员工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这样,企业不仅可以因为员工的积极性的调动、人力资本效能的充分发挥而实现它效益的最大化,而且会因为创造出了和谐的企业内容关系而使企业所承担的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内部化,有效地将员工个人的发展与社区商业企业的发展统一起来,从而使社区商业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杨义: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人文内涵和历史哲学思考[N].光明日报,2006-08-05(06)

[2]李定珍:中国社区商业概论[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

[3]鲍观明叶永彪:零售业态演变规律的综合模型构建[J].财贸经济,2006,(4)

[4]鲍观明:社区商贸服务业业态模式选择[J].上海商业,2006,(3)

第2篇:文化和商业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社区商业 体系化设计 前期定位 空间布局 环境营造

社区商业的发展不仅影响到社区居民的消费状况,也影响到城市商业的整体结构布局乃至城市的综合商业能力。在我国社区商业服务体系发展缓慢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脱节成为一个突出矛盾。社区商业设计中,市场定位和规划等环节相互贯穿、前后呼应,从体系化角度看待社区商业策划与设计各个环节尤为重要。

1.体系化的开发特征与设计环节

社区商业具有属地性、基础性、辐射性、集成性的特征。其体系化的开发特征表现为:项目开发与运营的工程体系化:提倡整体考虑、分步实施,专业协同以及项目的整体性操作性。充分分析当地条件和市场环境,准确定位目标客户和商业规模,确定开发模式和节奏,考虑确定营销模式、运营模式等。社区商业应将前期商业策划做好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与建设。招商在前,建设在后。具体到社区商业的设计环节中,社区商业的前期定位、总体规划布局以及建筑环境营造方面都体现了体系化的思维与运做特征。

2.主题与功能定位的体系化

主题定位包括目标市场、功能、特色与规模定位等。宝山上大弘基文化休闲广场的商业定位首先考虑将大学生中低档次的特色餐饮、日常娱乐作为主要的业态聚集类型,采用二层外廊式空间结构,空间内部形成核心交往广场,通过两条步街将内部休闲环境与城市相沟通。处于城市RBD区的社区商业的业态组合与定位当以城市文化重建与精品业态塑造为核心。上海的太平桥地区新天地就营造了以历史人文为依托,以满足高端时尚休闲消费需求为特色的城市场所,体现了文化的独一性和不可复制性。

主力店与经营散户是锚与船的关系。在不同的城市区位,主力店的定位受到当地市场购买倾向,品牌主力店推崇度,整体商业消费定位等因素制约,因此引入具有地区性。证大大拇指广场引进了家乐福;上海浦东正大广场引入易初莲花超市后经营状况得到极大改善,龙之梦购物中心在调换超市的经营主体后也扭转了经营困境。南京的水游城设计全部以连锁品牌替代大的主力店入驻,以特色化的景观营造赢得了商业成功。

明确的主题依赖于业态经营的结构平衡,成功的业态配比是整个定位中另外一个关键性环节。上海西郊百联购物中心是以零售为主的“一站式”购物中心,引入了百货、卖场等主力店;梅隆镇新都会以社区的生活时尚中心定位,强调餐饮、娱乐的休闲作用,主要满足聚会、健身、娱乐、文化等精神方面的消费。无论商业最终定位于怎样的主题,都体现出风险与赢利的平衡。

立足于城市区域功能的回应,社区商业在定位过程中,注重将稀缺性业态和特色化业态整合到产业链中,形成产品的亮点。浦东联洋社区的证大大拇指广场注重文化附加值,除引进常规零售主力店外,还引进了廊桥创意服饰、创意家居,证大艺术馆等与创意、艺术元素关联度较强的业态。“海上海”兴建了三大标志性的文化艺术运营中心:海上讲堂、海上剧场、海上展馆,成为文化地产的标志性精神产物之一。

3.业态布局的体系化策略

适宜的建筑密度对整体商业氛围的营造至关重要。过高的建筑密度不利于舒适性与人性化的环境品质创造,但过低的容积率也不利于商业连续步街的形成。不同的商铺对空间的开放程度要求不同,品牌店与专业店需要较为开阔的对外空间,而特色店需要突出内敛特质。海上海以独创的店铺组合,结合人性化的曲折步道体系,创造了体验式创意商业街的主题。大宁国际商业中心设置了两套交通体系,交通服务于公共机动交通,内部的步街体系尺度宜人,业态设置迎合布局特征,还原了传统街区尺度的都市漫步。

4.环境营造的体系化

社区商业的露天组团式发展格局为购物者创造了公共性极强的共享空间。西郊百联购物中心以组团式空间发展模式创造了中央风情广场,也适应聚集的餐饮、购物业态在空间使用上的要求。北斗星?商业广场在设计中从满足集购物、娱乐、休闲、餐饮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功能需求出发,形成了不同形态的四个开敞中庭与一个顶棚采光的商业内街。梅龙镇新都会紧密围绕有餐饮、酒店、办公、健身游泳四大功能,将功能布局划分成九大建筑体块;各自相对独立的体块之间通过扭转、拼贴等手法形成不规则的空间张力,形成了适合于交往与休闲氛围的室外广场与庭院,并随着步移景换,空间变换着功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社区商业将逐步走向集中独立、组团化的发展道路。社区商业还应当继续加大品牌深度与产品广度,均衡互补,相互促进;实行统一的服务监督与物业管理。社区商业的体系化设计本质上是投资者、开发者、管理者与消费者四方共赢的结果,一个成功的设计模式固然重要,而围绕这一设计模式做建立起的各专业协同工作的体系化整合运做平台,才是当前市场应努力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第3篇:文化和商业的关系范文

“如果说纽约是全世界的中心,那么,第五大道是纽约的中心。如果说武汉是中国的中心,那么,汉正街第一大道就是武汉的中心。” 9月10日,美国纽约第五大道首席执行官Mark Kemsley先生在中部商机(武汉)国际高峰论坛上如是说。

听起来,这是一个雄伟的发展目标,但是Kemsley先生使用了一个双关语“中心”。纽约作为世界商业中心的地位无可厚非;而作为全国二线城市中最富潜力的城市武汉,地理位置虽然处于中国的中心,但能否在原有的商业基础上继续发展,奠定其在全国商业的中心地位?

商业重镇的选择

武汉作为全国地理位置居中的城市,紧锁长江,贯通南北,自古以来,就有“九省通衢”的美誉。曾是“四大名镇”之一的汉口,早在明代就呈现出“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的繁华景象。清代中期,一批又一批的晋商走出太行山,在晋商们中间,就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天元者得中,得中者得天下”。天元即武汉旧称,其显要作用可见一斑。

1861年,汉口向世界开放。1922年,江汉海关进出口总额近2亿两白银,折合今天的人民币约240亿元。随着京汉、粤汉铁路的兴建,特别是万里长江第一桥的贯通,武汉成为“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的交通枢纽中心。

1984年4月,武汉市政府采纳了武汉大学教授、经济学家李崇淮的建议,制订了以“两通――交通、流通”为突破口的综合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并很快得到国务院的批准,在当时地方保护主义横行、市场壁垒高筑的中国率先成为“不设防的城市”。这一战略冲破了旧体制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观念,带来了武汉交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物流的勃兴。

几年工夫,汉正街这个原来只有100多家个体商户的窄小街巷,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并引发了全国流通体制的深层次革命。

进入20世纪90年代,武汉有12家销售过亿元的大型商场。在1991年全国评出的百家最大零售商场中,武汉占了7家,数量上雄居全国之首。

1992年,中国商业第一股――鄂武商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标志着武汉“两通”起飞战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随后,中商、汉商、中百相继上市。一个城市同时拥有4家商业上市公司,在全国也属罕见。

但在与广州、上海等地新崛起的制造业的竞争中,武汉连连败北。从2000年开始,新世纪的城市经营者们提出了“重振武汉制造”的响亮口号。当然,商业是武汉的优势,在武汉加强制造业建设的同时,重振商业之路也被提上日程。

2002年,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亲自带队赴浙江招商。浙江知名企业钱江集团联手铭基集团携50亿重金进入武汉,组建武汉龙腾置业有限公司,规划改造已有530年商业历史的天下第一街――武汉汉正街。

汉正街商贸区占地424亩,占汉正街核心区域60%的面积。其中一期工程汉正街第一大道,在拥有530年历史的汉正街的发源地,重建商铺,改造目前的汉正街以小商品为主导、街区管理混乱的局面,以现代化的建筑特色,重现汉正街作为辐射中部地区的商业中心的地位。

2005年9月11日,汉正街第一大道与美国纽约第五大道管理协会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共同推动中美商业文化交流,相互推广商业街区成功经营经验及先进的商业运营模式。

正确的战略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汪利娜认为,这一战略目标符合我国国情,适应经济发展趋势。

首先,以商业来振兴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是适应我国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大思路、大趋势的。在全世界范围内,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很多大城市,特别是一些大的国际化城市,商业的主导地位愈益突出,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如纽约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88%以上,伦敦这个比例为86%,香港则达到了79%。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工业的发展,城市的主导产业必然是第三产业,所以,从整个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思路来看,武汉选择重振商业是选对了发展思路。

另外,这样的战略目标是从硬资源向软资源的生产方式的转变。硬资源即指在工业发展初期,土地、产房、设备、机件等硬的部件成为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而软资源主要指企业文化、市场定位、品牌效应、商业名誉、厂家与客户的关系等资源。硬资源是排他性的,而软资源是非排他性的、是共享的;硬资源的消耗容易带来资源的约束、环境的制约等一系列问题。我国目前正逐渐从硬资源为主要生产方式转向以软资源为主要生产方式,而提高服务业的占比是主要的手段。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全球经济运行总量增加值的70%以上,但在我国这一比例只有33%,这个数字是非常低的。

商业发展的他山之石

商业带动经济发展固然是不错的规划,然而,振兴商业之路到底应该怎样走?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也许能为自身的发展提供帮助。

汪利娜认为,在整个发展中,除了生产要素的投入,最关键的还要发挥人的积极性。她说:“在体验经济的时代,企业的利润、商业发展的机遇,不在于物质产品,而在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也就是说,无论是企业发展还是商业发展,人的智慧、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可能给生产和商业发展带来巨大利润的最大动力。”

其次,要注重零技术的发展。世界500强企业之首的沃尔玛,它不生产任何的东西,但它的年销售额每年超过2000亿美元。这就是商业的优势。以温州为例,在土地资源和自然资源方面,温州都比较匮乏,然而,温州创造了很多经济上的奇迹,它的经济发展和繁荣程度却远远超过了一些资源富足的省份。温州并没有畜牧业,但它却是全国最大的皮革制造基地,很多著名的皮革厂家,如红蜻蜓、康太鞋业等的总部都在这里。温州自己没有任何制造产业的企业,但是它却能成为全国第四大汽车、摩托车零配件生产加工基地,通过零部件组装产业,使它的本土快速地致富。由此可见,把握自己的发展机遇,把人的能动性发挥出来,没有资源也可以实现零发展。

挑战依然存在

商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毋庸置疑。然而,在武汉发展商业的道路上,挑战依然存在。

汪利娜认为,首先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商业模式。一个城市商业的发展,一个商业街项目的选择,必须要依托自己的背景才能选择好定位。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义乌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它们的定位各不相同,却都有自己的特点。其中义乌人均GDP超过2万元人民币,是我国很多大型省会城市都达不到的,靠的就是老百姓日常需要的箱包、门锁、鞋袜等这些小商品。可见,商业的发展必须有清晰的市场定位,才能有充分的发展。如果软件不配套,则很难达成预定目标。

第4篇:文化和商业的关系范文

现在是商业地产的整合期,有些人做得好,有些人做得不好,关键看顾客需要什么,你是否明白他们的喜好。现在年轻一代消费者,他们的消费习惯多数会受到新媒体的影响,我们之所以要引进新的品牌,推动“博物馆零售”(Museum Retail)的概念,做原创的东西,给顾客独特的体验,也是出于这些考量。新生代喜欢文化、艺术,逛商场未必是来买东西,只是来感受氛围,他们喜欢冒险,喜欢搜罗原创的东西。而我做的就是精挑细选,做潮流先锋者。

02 在商业运作中如何保持正确判断?

商业中这种判断很重要,很多人没有足够的胆量去引进新品牌。我自己目前为止没有出过错,但一定会有失败的时候,这时候就要坚持自己的选择。消费者如果喜欢先锋的东西,你要做的是通过你的选择,将清单推荐给他们,而不是一味地迎合他们。商业和消费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他们在消费的同时也享受艺术。

03 你如何看待中国的年轻艺术 圈?

我想这需要一个过程,慢慢会好很多。首先要培养观众。我们的目标顾客都是时尚达人,有品位、有文化、有自主意识的人。也不是说贵的东西一定好,但我一定要拿最好的东西出来。

04 你对艺术和商业的跨界合作,是出于自身兴趣还是看到了这样的市场机会?

作为一个商业创始人,一定要相信这个东西(艺术和商业的融合)是有它的价值的。很多职业经理人都是信奉“公司要什么,自己就执行什么”这一套。上面的老板是什么意思,底下的人照着去做就是,当然,这很安全,但没有创新。如果你不怎么相信自己,事情最终能被推动吗?能做得成功吗?说回来,这个跨界平台是我一手搭建的,好的品牌都是我亲自把关才引进来的。我觉得艺术和赚钱不矛盾。

05 最近比较焦虑的是什么?

主要焦虑的是“人才培训”方面的事情。很多人只看钱,不看文化元素,比较短期和功利。其实我的团队也不是很大,但有自己的调性。另外,“创意之旅”听起来可能也很虚,但它就是我们的企业文化。

06 假如世界上任意一个人的时间可以拍卖,你想跟谁共进午餐,为什么?

首先我不会买一个人的时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只要是颠覆型思维,我都会有兴趣一起吃饭。我不喜欢跟风的人,不喜欢随波逐流,这些人云亦云的人想法都很俗。

07 今天中午要和谁吃午餐?

和一个美术馆的馆长一起吃饭。

08 假如已经死去的人可以活过来回答你一个问题,你比较想问 谁?

没有这样的人选,我不会崇拜一个人,比较喜欢和现在我周边的人一起聊,一起成长、思考,创造新的东西。死去的人有当时的思考方式,现在的人有当代的思维。我倾向于了解后者。

09 为什么喜欢和艺术家交流?

因为他们有一种颠覆性思维方式,他们真的会用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他们在做一些最基本的人文的东西。和他们交流,也会启发我对零售和商业的思考。

第5篇:文化和商业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商业综合体;市场

综合体,不是一个传统的建筑类型,但它几乎能包含所有的建筑类型。对于它的定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有人甚至觉得没有必要去定义它,因为城市本身就是个综合体,是自我进化而来的,综合体只是把这些散落在各个区域的城市功能,更加集中在一块相对狭小的土地上来实现,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但正是这种“集中”,使建筑设计变得错综复杂,商业行为的加入,使得建筑师所学要考虑的东西也远远超出了建筑的范畴。

商业综合体作为现在普遍的综合体实践形式,逐渐得到了市场的青睐,也因国家政策对于住宅市场的调控,各大地产商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商业项目的混合开发中,而政府也希望通过这种大规模的混合开发来带动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如何平衡建筑设计创意与商业运行可行性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市场的变化中,建筑师又如何在满足业主商业开发目的的同时做到建筑设计的创新?综合体的设计又是如何处理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也许会找到很多个答案,但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答案。我们要做的是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做好建筑设计的以下几点。

第一:城市综合体应该进行城市设计

商业综合体是城市的核心,是城市发展的契机。商业综合体设计应该有换位思考,应该进行城市设计,从城市角度考虑定位和功能。商业综合体应该要非破坏性的插入现有城市之中,必须和当地文化、生活习性以及当地对未来的憧憬相吻合。

第二:商业定位应该清晰明确

商业的定位一般由策划公司与业主提供;但如果过于依靠目前行业里的策划公司(个别除外)而没有建筑师的主观能动性的话,你随后会发现,在设计过程中发生的颠覆性结构调整会超越你的心里承受底线的,而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在耗尽所有热情后的草草收场。与此同时,动摇了业主对建筑师的信心。商业规划和建筑规划完全是两回事,作为设计单位推进一个项目的进行是非常困难的。要做好一个项目,首先业主要有完整的商业规划,有了完整的商业规划设计公司才能参与,通过商业规划确定方案、规模,在此基础上在经过商业设计、反复磨合才能得以确定,这个时候才能得到准确地设计要求,才能进行详细的设计。而建筑师,因为所受的设计训练以及接触项目的大量积累这些优势,确实可以发挥一些商业定位的角色――即使不是设计合同的一部分。

第三:创造有活力的商业生命线

最近几年,商业综合体以一种不可思议的状态飞速发展,同时也导致了商业竞争激烈,而且模式被复制的速度惊人,所以创造一个具有个性特色的空间已经成为开发商们的另一个关注焦点和对设计师的要求,从而让设计概念及主题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好的故事要简洁,有外延,有力量,从而才能保证生生不息。商业综合体并不是一味的拼命做高做大,应该注入文化理念,做一个有人文、自然、景观的商业地产。

第四:商业功能分区布局要合乎人们的社会心理

在项目定位阶段有定性的讨论,这时需要的是将功能具体化,进行水平及竖向的安置,组织各种人流的进出,使各功能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成功的项目一定要有合理的商业路线,要以顾客的心态对待商业布线。顾客路径要清晰、没有折返,而且每个业态尺度都要跟我们的时间相适应,并且做好商业路线空间节点,给顾客留以深刻的印象。同时处理中还需时时考虑几个问题:1、在人流易到达的一二层,包括地下一层,是否最大化了其商业价值?2、在人流不易到达的四五层(甚至六层),是否布置足够的目的性消费功能,包括娱乐和餐饮,及其所有的特色功能?3、在布置不同功能时,尤其是平面面积较大的基地,是否考虑到人流如何在其中定位(知道我在哪里,我要去的地方在哪里)的问题?是否平衡好迷走性和易达性?4、在各层水平交通转折区域,是否较好的解决了前方店面的最大展示及人流的顺畅过渡?

第五:室内设计的商业空间体验

室内设计的重要性,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我们只想到在此强调一点:尽量加各层之间水平向和垂直向的互动,增加人看人的机会,增加租户和顾客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具体设计时,走廊边柱尽量要避免,包边梁时尽量最大化朝向各层的视角等这些细节,与业主争论是否悬挑过多,在室内设计时,与设备协调是否方便布置管线,是建筑师在建筑设计时,是一定要坚持的东西。商业建筑是综合的,不仅仅要节约造价或方便有效,能满足顾客和租户的心里需求,才是最需要解决的矛盾。

第六:具有个性的立面创意

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业综合体要有美学上的追求,必须保持理念上的创新。当你把整个城市看做是个建筑空间时,那么你做建筑就相当于是在为这个空间做一个室内设计,建筑也可以被当做一个产品来设计,它的外形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大多数人群评价建筑的“首要元素”,是给人的最直观的第一印象。

第七:妥善的商业经营

商业综合体和建筑群体本质上不同。商业综合体之间是有机联系的。解决好商业综合体的有机联系第一步应该是策划,第二步是设计和建筑的过程,第三步是招商,第四步是运营管理。这四个环节哪个出现问题,项目都不会成功,每个环节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最终完成成功的商业综合体项目。业主要有比较前瞻性地选择专业商业资产管理公司对项目进行后期运营管理,这些公司,往往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和丰沛的潜在租户网络,对商业的发展历史与未来有相对清晰的认识和预判,能缩短业主的市场教育培训期,使项目在起始点就处于正确的轨道。

第八:适应商业模式的升级换代

商业唯一不变的特性就是一直在变化,商业模型也在经历着迅速的发展更新,网络商业的挑战,使得商业对信息时代的技术回应也不可避免,所以作为实体商业的载体,商业综合体的适应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能否有实体和虚拟的结合平台?能否有把人群从家中电脑旁吸引至购物中心的魅力?能否解决网络无界限与现实有界限的平衡?这些,都是我们的课题。

尾声:

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太快了,商业综合体项目在目前还是被众多开发商当成一个纯工程来做,延续了住宅的思路,在一种非常赶工的状态下完成设计,专业积累有限,这些对于很多建筑师来说都是全新的课题。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师也面临着很多机遇,

在商业综合体设计中不断磨合、不断调整,找到设计的平衡点。

作者简介:

第6篇:文化和商业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社区商业 发展前景 发展现状 发展思路

进入新的世纪,北京在各方面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特别是入世申奥的成功给北京的零售业带来的发展空间已显现出来,但同时也使北京的零售业竞争更加激烈化、范围更加全球化。如何应对如此变化的市场形势,迎接国际商业资本的挑战;如何使北京商业跟上时代步伐,能快速、稳定发展;如何满足人们更多、更高的消费需求。由此,研究探索北京社区商业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社区商业的发展前景

社区商业是以一定居住地域为载体,以便民利民为宗旨,以不断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为社区居民提供日常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属地型商业。随着北京城市的不断发展,新型的社区大量涌现,面对新的需求,应有定位准确、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社区商业,这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适应消费观念的变化和扩大内需,应对国际商业集团的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区商业是综合消费的有效载体。近年来,北京商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在流通规模、设施建设、经营管理和效益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提高,对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城市住宅建设的快速发展所需求的配套面积增加和以城乡居民收入稳定提高为基础的多元化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商业的发展要跟着需求走。消费的革新,需要新的商业形式来承接,而兼容了先进的商业业态、完善的商业组合、优美的购物环境和周到细致的服务的社区商业,恰好迎合了城市居民这种需要。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未来的10年中,我国社区商业的消费将占全社会商业零售额的1/3。2002年上半年以来,全国社区商业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业界的普遍关注。仅上海市社区商业的零售额就达到了600亿元,占全社会零售额的30%;在北京,2002年上半年就有17家营业面积在500平方米的商业企业走进社区。我市居民的消费方式已越来越倾向于方便、快捷,“就近便利”成为消费者的首选。现在北京销售增长率最高的商场不再是那些闹市区的巨无霸型商场,而是一批社区型商场。社区商业已经成为服务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需要大力推进社区商业发展。

社区商业是现代人购物的重要场所。社区商业是城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现代商业经济和房地产的高速发展,社区商业已被提到一个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社区商业既是现代城市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对于居住区和郊县城镇,社区商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商业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方面。北京市商务局了《2005年北京市流通业发展分类指导目录》(即“商业白皮书”)。在这份白皮书中,社区商业被列为北京市未来商业发展和吸引投资的重点之一。社区商业的兴起与发展,极大地方便了百姓的生活,人们可以不出社区便可得到生活的享受。社区商业由于离消费者最近,因此它需要负责消费者所有的日常消费需求,提供必备和指导以及娱乐。

由于一些大型社区向城市周边、近郊扩展,但商业配套设施奇缺,为社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也由于交通不便利,人们对社区商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同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务的多种要求也逐渐显露出来。

社区商业提升房地产价值。随着奥运脚步的临近,北京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新建小区越来越多,边缘住宅不断增加,形成许多新的居民社区。由于这些社区商业配套设施不很完善,居民生活多有不便。按照《北京“十五”时期商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北京市二环路内近期不在新发展大型百货店。北京商业发展重心将向三环、四环沿线和社区转移。许多商家已开始意识到新的竞争或商业机会应在社区商业配套上,这无疑又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许多开发商、投资人、经营商逐渐认识到社区商业的潜在商机与可观利润,这无疑让商家和开发商共同振奋。

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商业繁荣所带来的土地、房产、劳动力以及基础设施等要素的普遍升值。商业的发展对房地产业的带动作用也十分明显,良好的商业设施可提高房地产的销售价格,提升社区的档次,这已为许多新建居住区所证实。社区商业的萧条将会直接导致社区物业的贬值,给房产商带来巨大的损失。

社区商业成为新的商业增长点。据北京市建委系统数据显示,2002年北京市上半年共动迁居民2.5万户,下半年加紧“拆旧建新”,近5万户居民也在年内动迁。由于城市空洞化日渐明显,而居民就近消费习惯的形成,使中心商业街空壳化也变得越来越明显,这无疑使内城相对集中的零售业面临困难。另外,近几年迅速发展的超市、便利店取代了百货业态的一些功能,加之零售业态之间、业态之内争夺消费者的竞争越演越烈,一些精明的商家,已从大商场云集、狼烟四起的商战中转战来到社区这一平静的港湾,以寻求更大的发展。

2003年的国内零售市场,大超市、大百货、大卖场势头较旺。就在中外零售巨头纷纷瞄准大型超市、购物中心等大业态,展开激烈竞争的时候,还是有很多零售企业把矛头瞄向了社区这一新的商机。社区的生鲜超市、24小时便利店等,正以一股不可抗拒的冲劲开始抢食国内零售业的市场份额。物美、华润、金象大药房、普蓝德洗染店等一批知名品牌的连锁企业已细雨润无声般在社区悄然地扎根。社区商业已成为服务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社区商业,可以方便居民生活,同时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社区商业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北京社区商业的现状

社区是城市商业发展的重要领域,社区商业是体现流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几年来,在社区商业服务发展上,政府和企业都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与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商业设施配套不均衡。社区商业是城市商业的基础,是满足居民综合消费的重要载体。随着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居民对社区商业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大部分城市社区商业设施配套不足,网点布局不合理,服务功能单一,不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

随着中心城区居民外迁和新建居住区不断增多,城郊结合部和郊区城镇商业设施相对不足,市场空间和消费潜力都发生了变化,迫切需要配备完善的现代化社区商业来加以满足。目前我市共有2300多个社区,但整体配套分配不均,一些配套好的社区,居民可以实现就近消费,享受便利的服务;而另一部分社区配套不足,满足不了居民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

业态结构不够合理。当前结构的不合理表现在规划的无序性,就是开发商各自为政,胡乱配套,导致重复建设。现在部分社区商铺的租金已超过租户的承受范围,房租的成本优势很难保持;商铺出售后,社区并没有具体的商业分布规划,商家无法预计他将面临的竞争态势;另外,多数房地产开发商并没有严格设计社区商铺的功能,普遍来说,商铺硬件配套较差,进驻的商家还需另外解决配套问题,商家的成本额外增加。

北京城市内部目前的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城区的商业网点过于集中,新建的城区和社区缺少合理的和必要的商业网点的配套,大型百货店过多,部分大中城市大型综合超市已经出现饱和的状态。另一方面,大量新建的社区主要是超市业态为主,而且数量不足;便利店、小型超市比较缺乏,便民利民的生活服务网点也不足;一些松散的小店小铺出售的商品种类较少,不能满足居民多方面的需求。同时,由于缺乏稳定、可靠的进货渠道,商品质量不能保证,所以难以得到居民的认同。

经营中的安全隐患。目前,一些社区商业尚处于传统开发期,社区的商业业态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诸如一些餐饮、修理等项目与居住区混杂开设,油烟噪音等严重影响着社区生活,有的严重破坏了社区环境,造成安全隐患。虽然一些新建住宅配套建设了商业设施,但存在着重房产开发、轻商业建设的现象,没有把商业提到一定的高度去考虑。

商业设施流失严重。随着北京近些年来城市建设危改力度的加大和道路的扩建,一些商业网点被拆除,造成商业网点不断流失,给社区商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部分房地产开发商或者不建配套商业设施,或者建后改做它用,导致可利用的商业网点减少。

社区商业的发展思路

“社区商业”是未来商业新的增长点。《北京市“十五”时期商业发展规划》确立未来5年商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就是将在市区和郊区城镇形成400个配套齐全的社区商业中心,使之满足迅速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

按需设置规划。规划是搞好工作的前提。发展社区商业建设,应将发展规划纳入城市总体建设工作规划中。要通过调查研究,充分了解社区商业服务资源的情况,以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特别是根据居民消费需求变化,以及社区网点数量作出总体规划。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曾告诉我们,商业经济依赖于社会经济基础生活。企业的利润本质并非来源于竞争、战略、规模、速度等,而是源自于企业持续的创造价值并满足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发展社区商业要针对各个社区不同的居住规模、人口构成、收入水平、消费习惯等这几个方面来确定,不能一概而论搞一个模式。社区商业服务的对象是居民,不同社区由于不同的居住环境、不同的收入水平,往往有不同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因此社区商业不仅要满足购物,还要满足不同消费需求,能够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服务于一体,体现商业的多样性、适应性。政府应在规划上起到强有力的导向和规范作用,避免社区商业布局混乱和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适当政策扶持。社区商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商业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方面。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区商业的发展已有数十年的历史。而在我国,社区商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商业经营环境,形成良性运行机制,政府部门应制定鼓励扶持政策。由于社区商业便民利民回报较低的特点,应在租金、税收等方面尽量予以优惠政策,鼓励投资者介入。与此同时,对有实力的大型商业企业集团和连锁企业,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其进入社区,发挥其品牌及管理优势,迅速带动社区商业规范化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社区商业的开发建设还可以采取其他形式,向社会公开招标,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第7篇:文化和商业的关系范文

但是结果如何呢?大家可以看两组数字,中国有医药生产企业4000余家,其中过半数生产医院用的药品,但都以仿制药为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和新工艺者可谓凤毛麟角。大家都生产差不多的大路货,为了竞争生存机会,拼命搞药品回扣和厂商压价,这样情况下,产能过剩达50%以上,如几个生产大输液的药厂老板说,生产赔钱,不生产因设备折旧,照常支付员工工资等原因更赔钱,卖一瓶大输液还不如卖一瓶矿泉水挣钱。因为利润低,因此表现医药研发上投入就低,我国制药企业的研发投入还不到销售收入的1%,投入高的也只有4%~5%,远远低于跨国制药企业。来自英国的阿斯利康2005年研发总投入为34亿美元,相当于其全年销售收入的1/4,约12,000名员工致力于新药研发工作,占其全部员工的1/4多,而我们国家的大多数药厂,整个产品研究室就8、9个人,基本上是整个药厂的生产技术科,因此,其“新产品”出生后能否存活可想而知!

目前医药商业企业日子比工业更难。首先整个中国医药批发企业平均毛利率基本维持在3%左右,而仓储运输费用率好的能控制在1.5%左右,人工和其发生的经营费用率能控制在0.7%-1%,管理费用基本控制在0.5%,以上这些基本上已经和毛利率持平,如果再加上资金占用、设备折旧、商品损耗等,那么就预示着,你做多少销售就赔多少销售。山东药山(九州通设在山东的公司)总经理蒋志涛说,九州通已进入山东两年,虽然2006年预计销售10多亿元,但如果没有九州通总部大物流和管理平台的支持,以及管理团队和全体基层员工谨小慎微、精打细算经营,稍不留意全年就会亏损。济南药业集团的王德顺副总经理的话似乎也阐释着同样的道理,经改制后的济南药业集团下属全体公司2005年实现销售额10.7亿元,而净利润仅有209万元。这个利润按他的话讲,也是全体出资员工勒紧腰带省出来的。那么为什么就是这样,有些就从来没干过医药商业的企业还风起云涌的想进入或者犹豫徘徊其边缘呢?一位业内资深人士一语道破天机:一是这些企业想进入医药商业多数想借助国家相关政策搞医药物流,通过搞医药物流项目达到圈占土地的目的;二就是通过做医药商业,占用厂家货款,达到即赚取现金流推动集团其他产业链条的运转,又改善了整个产业的负债结构的目的;三是确实想通过自己强大的现金流、其他行业商业网络渠道和集团完备的管理平台渗透医药商业,进行规模效益的获取,如前段时间传说家电巨鳄国美要进入药妆领域,这种跨行业的渗透得到了业界大多数人的认可和赞同。这种传言不管是真是假,最起码表明国美有这种资金、人才等实力以及锤炼20年已经成熟的大商业运营管理平台,关键是其如何将此优势和医药商品流通的市场特性结合起来。

但不论进入医药商业动机如何(本文不论及个体自然人搞小医药商业企业之情况),我则认为,对于以前从来没有涉及过商业领域的产业集团,应该在涉足医药商业领域之前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投资战略目标并做好至少3年的实施规划、投资预算。这是因为目前我国整个医药经营的大环境市场竞争还不充分,也就是离经营的市场化还有一段距离,各种资源的配置还依赖于政策和政府的调控,更主要的是市场还是无续的竞争,因此风险相对于已经成熟的其他行业较大,按照经济学理论,风险与收益成正比,但是目前医药商业收益反而很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收益成递减趋势。对于想通过医药商业运营,争取药厂授信,从而赚取现金流,改善自己其他产业负债结构的,也就是玩空手道的,目前几乎很难实现。前几年由于国有企业责任制的不明确以及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片面追求产量,而对商业企业进行大量的赊销或者账期资信,而现在由于企业普遍施用法人治理和上市公司经营需要,企业更多的关注产出和效益,因此加大了对应收帐款的管理并取消了原来赊销和放帐期的做法,80%的企业普遍认为,宁可销售规模和市场份额降低,也决不进行帐期授信和赊销,因此原来那种拿别人的钱做自己的生意的好时代基本已经过去。至少做3年的实施规划其目的就是要有三年持续一成不变投入的准备,因为任何一个从无到有的商业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要经历人才的招聘和培养、市场网络的培育和发展、商业文化及运营平台的形成和搭建等几个过程,尤其是商业文化及运营管理平台的形成要耗费相当大的精力和物力,因为这是形成商业品牌的胚芽和塑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她容不得太多的犹豫和停顿。

二、认清商业操作本质,不要外行领导内行。商业的操作本质是通过商品的交换赚取商品差价,其实质是无法改变商品存在的使用价值,唯一可以改变的是通过经营者的服务和操作技术性增加其交换价值,从而为商业企业提高商品差价,保证较高的获利,因此工业和商业的区别简单说就是原料通过机器变成了产品从而完成工业的全部运营,而商业企业担负的是工业产品的市场交换和价值实现功能,也就是产品或商品通过人手变成等值(货币)金钱,因此,工业(除去研发)是机器起决定作用,而商业是人起决定作用,故如果用工业的操作模式、管理方法和思维模式很难搞好商业。如东盛集团是我国著名的民营制药企业,论运营机制和企业实力均很好,但是其前几年自己独立在全国开发零售门店,结果以失败而告终,后来与笔者曾经服务过的国药控股旗下的国大药房联合投资建立东盛国大联合医药公司,旨在全国开发2000平米以上的连锁大卖场,其预想和创立也夭折在襁褓中,最后仅在上海杨埔区与国药集团联合成立了一家平价卖场,最终东盛集团也撤回其派驻卖场的财务总监。后来,东盛集团调整思路和方法,只是投资和参股运营成熟的医药商业公司,靠投资回报率和股东要求指标来考核所投商业企业的经营者,而自己不再干涉和派人直接参与管理。很明显,东盛集团即达到投资收益的目的,又达到了使成熟医药商业企业拉动其医药工业发展的目的,如投资参股于河北的东盛英华医药公司。从以上可以看出,对于从来没有涉足过商业的企业集团如果想进入医药商业领域,兼并重组或者投资参股应该是比较快的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战略需求和拟重组或参股企业的优势资源结合问题,有些从来就没搞过商业的企业老板根本都没弄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对方企业到底还有什么,就迫不及待的想搞合作,甚至直接就草率地签定收购协议,这种做法未免太武断和卤莽,因为目前医药商业企业最大资产和核心东西基本表现为上下游资源网络、品牌、健全的运营管理平台上,而商业企业潜在的风险在于经营模式落后形成的潜险和富余员工上,所以说兼并重组商业企业可比为无影无形资源排列组合,有很多工业企业在收购重组商业企业中失败的都很惨重,从前面的分析看,目前收购重组医药商业企业风险更大。对于从来就没有做过医药商业的企业集团来说,当前采取投资或者参股运营比较良好的区域性医药商业企业方式更合理,风险更少一些,但是,目前大多数医药商业企业都在进行改制或者虽然改制但还不彻底,其运营风险较大,小的一些商业企业参股运做又没有太大意义,而大的运营比较良好的医药企业,如九州通,其在发展中追求稳健和专业化原则,在资金和战略上基本不需要国内其他企业投入和其他资本渠道合作,更多的是瞄准了国际市场,据有关消息称,国外已经有不少大型医药物流企业已经开始初步与其接洽和谈判。

三、雄厚的资金实力是进入医药商业,最终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先决条件。

第8篇:文化和商业的关系范文

可是话语权和资格又要靠实力说话的,要么正宗溯源,要么独成流派。

能在“武林”中独树一帜的,不是别的,是获得最多的人关注的、最多的人认可的。

比如“新零售”一说,它存在不存在?谁有资格定义它?那就要看谁宣扬的模式与内容最被接受、最被使用。

发展才有话语权。

近日,业内有不少声音质疑马云的“新零售”一说,更称阿里、马云没有定义“新零售”的资格,令人十分费解。

为什么阿里和马云没资格定义“新零售”?那谁才有这样的资格?这资格是谁给的?

不能因为自己早做几天、多做几天零售,就觉得只有自己才有资格定义零售。零售特别是传统零售,并无太高的技术含量,―直以来,这个行业传统的前身不过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罢了,如果有的人以传统的手法搞了十几年产品销售就能懂得零售,那么阿里和马云作为全球最大网络交易平台和其创始人,当然更能。

其实,就是很多人眼中“不懂零售”的阿里和马云,将那些做了几十年甚至一辈子零售的人,冲击得七零八落,几无还手之力。

认为马云不懂零售的人,可能是一种心态。你可以不认同马云所说的“新零售”,但不能剥夺人家谈论“新零售”的资格。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表达观点,马云为什么没资格?

事实上,阿里和马云才是最有资格定义“新零售”的。

电子商务技术和模式的诞生,开始撬动传统商业的根基。2003年5月、2004年10月,马云分别创立了淘宝网、支付宝公司,对中国传统零售业敲响了末日的丧钟。

随着双十一这些莫名其妙的狂欢消费节日兴起,历经千百年的传统零售已经走向尾声。

阿里巴巴与马云坦然出面定义新零售,是实至名归。因为,没有谁把互联网商业模式运用到地球上每一个人、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家庭。

没有互联网,就没有新零售。这种消费与交易服务模式和每一个人发生了如此紧密的关系,渗透到你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不是新零售是什么?

所以,没有阿里零售商业模式,就没有传统商业的危机;没有传统商业的危机,就没有零售业的转变与进化;没有互网零售和互联网金融理念与技术,就没有“新零售”。

至少在中国,“新零售”的开山鼻祖应当就是阿里、就是马云,只有阿里创造性地奠定了新零售的基础与框架,并将之发扬光大,威胁并摧毁故步自封的传统零售,非它莫属。

有些人为了抹杀这些,大肆攻击阿里、嘲弄马云,其目的是否定阿里开创“新零售”这一事实。有些人否定新零售,是因为嫉恨于网络模式冲击了不思变革的传统零售模式。

新零售构成的要件是什么?其中关键的技术与模式不是网络零售、移动支付、数据驱动和智能物流吗?这些不都是发轫于阿里、马云吗?

马云和阿里当然能定义新零售,这是他研究或者说思考的成果,至于定义得完善不完善,业界认不认可,尽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者。其实,阿里和马云也并未声称自己主张的“新零售”是完美的,不容讨论的。

事实上,零售或“新零售”定义如何并不重要,你去问问那些从事零售业的企业家,有几个是照着定义来做企业的?我敢说,很多优秀的零售企业的CEO,对零售未必能给出专家认可的定义、消费者认可的定义。

不可置疑,互联网和进步转型的商业文化为我们曾长期固守的传统敲响了丧钟。零售企业家应该明白这一点。这是无法逃避、不可抵抗的命运。

零售的本质也许亘古不变,它始终围绕产品、服务、体验、成本、效率等元素做文章;但我们倾向认为,零售企业有新、旧之分,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能让零售业更好地了解人,了解需求变化,提供更精准的商品、更精准的服务、更好的体验,这就是“新零售”与传统零售的最大不同。

未来的零售特别是大型零售企业,成功的机会可能更多属于技术公司。

新陈代谢自然之理,于零售业亦然。

第9篇:文化和商业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商业街;建筑外观;商业氛围

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的消费需求,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消费的欲望。因此,在许多大城市中,商业街也就形成了。然而商业街的建筑外观的设计与商业氛围的制造也对于商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下面将简单介绍商业街的建筑外观设计的类型与设计要素。

1 商业街建筑外观设计的风格

1.1 古典式建筑外观设计风格

商业街的建筑外观有古典式的设计,也就是古典式的设计。传统,一般给人们的感觉就是有一些庄严稳重,因此难以体现商业氛围,但是,仔细一想的话,古典式的建筑并不是与场也分为显得格格不入,因为现在的商业氛围具有超流行的特点,因此,他会随着人们的欣赏水平和品位的改变而改变,而且有一些单独的建筑是很难改变的。一般古典式建筑氛围中式与西式的古典建筑。下面将简单介绍这两种古典风格的建筑设计。对于中式的古典设计来说,它主要是以木结构作为其主要特色,还有就是传统建筑中的一些屋顶的设计,飞檐翼角、斗供彩画、朱柱金顶内外装修门及园林景物等,比如我国的故宫等一些列古代建筑,这些都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我国的建筑艺术。而且,中式主要的思想观念是将大自然的山水融入到建筑中。而对于西式的建树设计来说,主要是以石结构为主的,而且同样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如果说中式的建筑时感性的体现,那么西式的建筑风格则是体现着理性。主要运用一些几何,更加强调宏伟,理性。然而,古典式的建筑外观设计在充分地展现其优雅的历史厚重感的同时也要通过装饰传递灵动的现代商业气氛。这也就是现在的商业街仍然存在古典风格的原因之一。

1.2 现代式建筑外观设计风格

随着文化的全球化与现代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商业街的建筑大多呈现出的是现代式的外观设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一些文化的观点也会有所改变,而现代式的建筑设计也就顺应了这一潮流。现代式的建筑设计主要是通过一些现代的沉重的构建以及粗糙的表现来创造出真实的氛围,将建筑的物质性与真实性进行放大,从而吸引人们的眼球,增大消费欲望。同时现代式的建筑会有期自身的逻辑关系以及审美价值,使得人们的视觉角度呈现出多样性,从而体会到不同的时间与空间的变化。

1.3 古典与现代结合的建筑外观设计风格

现在还有一种商业街的建筑设计风格,就是将之前的两种风格进行混合,设计出一种新的古典式与现代式的建筑外观风格。这种设计风格体现着两种不同的风格。古典的一些线条与花纹修饰主要是通过现代一些材料来进行设计,并且结合外部装饰来体现建筑的商业氛围。在保护传统的建筑的同时又添加了一些现代元素。比如,现在的上海新天地的设计主要就是这种风格,它既保留了古典建筑的原来模样,又在古典建筑的基础之上来进行现代设计风格的修饰,采用一些彩色的钢,玻璃等作为其入口,将传统与现代的风格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更加衬托出高贵的商业氛围。还有就是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他其实主要是俄罗斯的建筑风格,中央大街的建筑历史悠久,因此,有许多传统的建筑,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该商业街的建筑设计就将现代与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在给人们呈现出俄罗斯风情的同时也体现了现代的设计理念,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商业街景。

2 商业街建筑的商业氛围营造

2.1 地下商业街的概念与类型

商业街有多种类型,有地上的商业街,比如王府井大街等,但是随着土地的使用量的增大,一种新的形势的商业街就发展起来。地下商业街形成。城市地下街是城市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一系列关于城市空间容量饱和后向地下开发获取空间资源的有效途径。地下街并不是与大型的百货公司的地下商场类似,它主要就是以分散租赁为主。据调查,现在地下街的发展与经济是一般的商业街的2.2倍以上。但是榆次同时地下街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就是地下商业街的层高不足,因此会给人以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而且在地下的话,空气的流通方面不好,缺乏新鲜空气,因为地下的商场没有窗户,必须有大功率的通风设备。其次就是噪声的污染相对严重。地下商业空间由于与地面环境隔绝,声音对人得影响较大,一种表现为地下空间内得机械噪声强度很高,直接造成对人得损害;另一种表现为与外界噪声源完全隔绝,缺少生活中应有的声音,造成绝对安静的环境,令人感到不安。

2.2 商业街的本质与特点

其实不论商业街的建筑风格是怎样的,这些都是一种外表。其实商业街的本质就是促进人们消费的欲望,最终促使其经济的发展。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消费者的心理,也就是要使顾客满意,主要就是要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使消费者进入建筑内购物。因此,要将“以人为本”这种观念融入到建筑的设计中去,从顾客的角度来进行考虑。因此,设计者们可以设置一些演出的广场来进行表演,或者举行一些活动来拉动经济,比如有顾客休息的专用场所或者可以修建一些小型的儿童游乐场,使得带着孩子的顾客更加安心放松。商业街同时也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首先就是广告的特点。现在人们了解产品的途径主要就是广告。广告对于现在人们的视觉冲击非常大,可以吸引人的眼球,起到招揽顾客的作用。而一些商业街的建筑的设计具有广告的特点,可以使顾客更好的记住其建筑与产品,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该地区的旅游效益。

2.3 商业街建筑的设计要素与原则

商业街主要是存在于一些大型城市的市中心,它体现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反映城市风貌,是城市的亮点和精华所在。商业街的建筑设计要素主要有视觉要素、听觉要素、嗅觉要素……视觉要素主要就是一些灯光的设计、色彩的设计以及一些pop广告的设计等。通过这些设计达到一定的视觉效果,满足顾客的需求与口味,将自身的视觉转换成与顾客交流的形式,从而与顾客之间建立良好的心理联系。听觉是顾客的主观感觉之一,声音是传递信号与信息的渠道,商业街可以同过一些音乐、歌舞表演、音乐喷泉等来烘托出商业氛围,最终对顾客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促进消费。接下来就是嗅觉要素。有一些的商业街的化妆品区,如果一进入商场就可以闻到一股令人心旷神怡的味道的话,同样会产生更强的促销效果。

3 结语

现在的商业街是人们消费的主要途径之一。商业街的建筑外观设计可以明显改善商业街的商业氛围,对于促进消费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相关人员应该加强商业街的建筑外观设计最终促进商业街的消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