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治理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药熏蒸;经络导推;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个综合征,指的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我国脑性瘫痪患儿的发病率为1.8‰~4.0‰,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抢救成功率的提高,脑瘫患儿的发病率呈现升高趋势。小儿脑瘫成为主要致肢体残疾的病因,小儿脑瘫治疗主张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其中运动疗法、作业疗法是脑瘫康复的核心[2]。小儿脑瘫的分类中痉挛型脑瘫占脑性瘫痪患儿的60%~70%,痉挛型脑瘫患儿表现为肢体异常痉挛性,患儿静止、姿势、运动肌张力均增高,造成肢体、躯干活动受限,姿势异常,腱反射亢进,常伴有言语及认知障碍。基层康复机构如何通过物理疗法缓解痉挛型患儿的肌张力,为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奠定基础成为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的关键。本中心脑康复科2008年开展痉挛型脑瘫患儿中药熏蒸联合经络导推治疗,现将中药熏蒸联合经络导推治疗46例痉挛型脑瘫的疗效加以分析.
1 临床资料
所有46例患儿均符合脑性瘫痪(痉挛型)的诊断标准,其中痉挛型四肢瘫14例,偏瘫20例,痉挛型双瘫12例,男34例,女12例,年龄10月至1.5岁32例,年龄1.5岁~3岁14例,40例患儿明确有围生期高危因素至少一项, 高危因素包括孕母早期感染,妊高征,先兆流产,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颅内出血,早产,胆红素脑病,化脓性脑膜炎等,所有患儿均行头颅CT或头颅MRI检查,其中异常44例(脑室旁白质软化11例,脑发育不全20例,灰质异位2例,脑积水4例,侧裂发育畸形5例,胼胝体,透明隔异常2例),46例痉挛型脑瘫中合并癫痫9例(婴儿痉挛症3例,全身性癫痫6例)。
2 治疗方法
我中心应用的中药熏蒸治疗仪为广州市今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JS-809 c医用智能汽疗仪(儿童熏蒸型),经络导推使用的是南京导平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ZDL-401XJ型谢氏导平治疗仪,中药用药为痉挛蒸剂(当归20 g,怀牛膝20 g,红花10 g,透骨草20 g,白芍40 g,木瓜20 g,伸筋草20 g,五加皮10 g)。具体操作方:环境温度湿度适宜(温度22℃~25℃,湿度60%),中药熏蒸剂置入中药发生器,关好中药发生器压盖,提前30 min预热,设定时间20 min,设定温度36℃~40℃,患儿于进食后1 h进行中药熏蒸治疗,预先检查患儿皮肤无破损,方可进行中药熏蒸治疗,中药熏蒸治疗由专人负责,并全程观察患儿治疗反应。中药熏蒸治疗结束,立即给予经络导推治疗,上肢取穴肩、曲池、臂中、外关、合谷,腰背部及下肢取穴肾俞、环跳、承扶、承山、委中、髀关、伏兔、风市、足三里、阳陵泉、解溪,46例患儿中药熏蒸治疗1次/d,20 d为一疗程。同时常规配合药物治疗,运动疗法及作业疗法。所有患儿共进行三个疗程,治疗前后均行改良的Ashworth分级肌张力评价。
3 结果
3.1 疗效判定 显效:肌张力明显降低, 改良的Ashworth分级降低一级以上,异常姿势同时明显好转;有效:肌张力较治疗前有减低,改良的Ashworth分级降低一级以内,异常姿势有改善;无效:肌张力和异常姿势较治疗前无改善。
3.2 结果 4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经过三个疗程中药熏蒸治疗,显效20例,有效2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9.1%。
4 讨论
痉挛型脑瘫伸张反射亢进是本型的特征,一般多见于围生期早产和窒息患者,表现为肢体异常痉挛性,随着年龄增加而发生关节挛缩变形,起立行走成剪刀样交叉不态,足部可见尖足,尖足内、外翻,膝关节屈曲挛缩,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上肢可见肘关节屈曲,手关节掌曲、拇指内收、指关节屈曲、前臂旋前。痉挛型脑瘫肌张力异常增高是伸张反射过强的表现。以往,临床减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多采取药物,外科手术,中医按摩等方法,本文采用中药熏蒸联合经络导推治疗,缓解痉挛型脑瘫肌张力有大量的理论基础,伸张反射的感受器主要是肌梭,肌梭的传入纤维有快纤维和慢纤维,经现代研究发现,高尔基感受器在37℃时发电的频率近乎为零,在温热刺激时,输入脉冲增加,可以抑制肌肉张力[3]。 在熏蒸时,骨骼肌吸收的热量增加,使局部的温度升高,导致肌梭的传入纤维的兴奋性减弱,同时减少了向肌纤维的传出冲动,减低了肌梭的兴奋性。同时平滑肌和结缔组织也和骨骼肌一样,出现了张力减低,收缩运动减少,减弱。中药熏蒸治疗时,由于JS-809 c医用智能汽疗仪采用数字智能化控制恒温加热,使中药液产生富含中药离子的蒸汽,患儿在熏蒸时,由于中药热敷作用,使毛孔张开,毛细血管网开放,可以促进局部和周围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在蒸汽的环境中,机体内邪外出。中药蒸剂有效成分经皮肤吸收,其作用为舒筋活络,活穴通经,对患病部位和经络进行有效渗透,药物直达病灶,对改善微循环,松弛骨骼,活络关节有良好效果。脑瘫患儿采用中药熏蒸治疗正是利用熏蒸时的温热和中药的双重的作用,以及肌梭传导兴奋性受温度影响的特性来有效松界痉挛,减低肌张力。
脑瘫属祖国医学五迟、五软、五硬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先天不足,肾阳虚衰,脑髓失养,后天肝肾亏损,髓海失养,气血虚弱所致。经络导平治疗仪是在生物电子运动平衡理论指导下研制的电子医疗仪器,具有导平针灸、导平推拿及导平输气的三大治疗作用。经络导推通过刺激经络及穴位,调整机体平衡,增加脑部受损区域供血,改善神经功能,从而改变异常运动模式,提高康复效果。
本组4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中药熏蒸联合经络导推治疗,总有效率达89.1%,证明中药熏蒸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好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摘 要:目的:通过分析人性化护理在神经外科患者临床用药认知中的应用情况,总结其实施的必要性与价值.方法:于2014年5月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其中64例神经外科清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向他们发放“护士给药情况调查表”,同时随机选取神经外科护理人员29名,向他们发放“病人用药情况调查表”,分析两张调查表的情况.结果:患者对药物知识的了解率为,对药物不良反应了解率为,有护理人员愿意主动向患者介绍药物知识,有患者希望了解临床用药相关知识.结论:目前,护理人员向患者主动介绍药物知识的主动性达不到患者的需求,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人性化护理,及时向神经外科患者介绍药物的相关知识,从而消除患者对用药产生的消极心理,提高用药安全度,减少医患纠纷,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
关键词 :人性化护理;神经外科;用药认知
中图分类号:R4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076-03
医院护理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与患者的生命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预防疾病、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神经外科是医院中治疗风险较高的科室,也是护患纠纷常发的科室[2],患者在住院接受治疗期间由于对药物认知的不足难免会对用药产生恐惧感,护理人员针对神经外科患者的特殊情况,对患者临床用药认知加强人性化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对用药的认同感,缓解患者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消除用药恐惧感[3].笔者通过对本院的部分神经外科患者与神经外科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发现实施人性化护理是很有必要的.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于2014年5月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其中64例神经外科清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在19~72岁之间,平均年龄(38.1±15.2)岁,颅脑损伤的患者有14例,脑肿瘤的患者有9例,三叉神经痛的患者有13例,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有7例,其他疾病的有21例.同时随机选取神经外科护理人员29名,其中男2名,女27名,工作年限1年以内的有8名,1到5年的有13名,超过5年的有8名.本科学历的有3名,大专学历的有21名,中专学历的有5名.
1.2 方法
向64例头脑清醒的神经外科患者发放均发放“病人用药情况调查表”,向29名神经外科护理人员均发放“病人用药情况调查表”,两张表中除了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不同外,其他均是共性问题,主要有多所用药物的相关知识是否了解,护士是否有主动介绍药物知识的意愿,护士解答或处理病人用药问题是否及时,给药忽视是否主动宣讲药物知识、护士协助服药完成情况、用药后的观察问询情况.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先向患者于护理人员对其中的各项内容做统一解释,使患者与护理人员在充分理解的情况下填写.对回收后的两份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分析患者对药物知识的了解情况、了解需求,以及护理人员的护理情况,然后从中总结怎样加强人性化护理.
2 结果
患者对药物知识的了解率为9.4%,对药物不良反应了解率为9.4%,有65.5%护理人员愿意主动向患者介绍药物知识,有92.2%患者希望了解临床用药相关知识.可见,患者对药物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而且护理人员主动向患者介绍药物知识无法满足患者希望了解临床用药知识的意愿需求.
3 讨论
3.1 人性化护理在神经外科患者临床用药认知中应用的重要性
当前环境下,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医疗机构的竞争已不仅仅停留在医疗环境、医疗技术、医疗设备的竞争上,医疗服务质量也成为了竞争中的重要指标[4],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重视医院的护理质量,人性化护理服务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尽可能的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尊重患者,能够很好的满足患者的要求,而且神经外科属于高风险的科室,常有意外突发事件的发生,而且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稍有差错,都有可能给患者造成不利影响,加重患者的病情,甚至给患者造成生命危险,神经外科的患者一般需要药物的辅助治疗[5],如果患者对药物的相关知识认知不足,也可能造成医患纠纷,从本次研究中,可以发现,神经外科的患者对所用药物了解的认知感很强,达到92.2%,可见他们急需了解相关药物知识.但是从护理人员主动向患者宣讲药物知识的调查情况来看,护理人员在主动介绍药物知识方面存在不足之处,还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这也是造成患者对药物知识了解率低的原因之一.护理人员服务的对象是患者,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如果得不到患者的密切配合,很多工作将难以顺利进行,而且也容易造成护患纠纷,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根据患者的心理需要,及时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促进患者病情尽快康复.满翠[6]等人对神经病科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结果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达到了98.0%,可见加强人性化护理在提高患者满意度方面也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护理人员通过加强人性化护理,与患者进行人性化的沟通,有利于促使患者相信护理人员,将自己的情况及时的报告给护理人员,从而护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患者的情况,从而减少用药与给药差错.根据调查显示,医院护患纠纷产生的重要因素就是护患没有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此,对患者加强人性化护理是很有必要的.人性化护理可以及时的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通过对患者讲解药物的作用等知识可以患者缓解患者对用药的恐惧感,可以提高患者服用的依从性,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改善护患矛盾.另外,护理人员把握好药物知识的宣讲时机也很重要,从本次调查研究中可以发现,有70.3%的患者希望护理人员在用药前就进行药物知识宣讲,而只有44.8%的护理人员日常护理中在患者用药前进行药物知识宣讲,可见护理人员药物知识宣讲的时机不能满足患者对药物认知的需求,这不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总之,护理人员要加强人性化护理,满足患者的药物认知需求,尽量主动的在用药之前就对患者进行药物知识宣讲.
3.2 提高护理人员的药物知识
护理人员是临床给药、讲解药物知识的主体,护理人员只有首先自己对相关药物知识有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向患者普及药物知识,但是从本次调查研究中,29名护理人员中只有31.0%的人员对所用药物知识完全了解,只有27.6%的人员对所用药物的副作用完全了解,可见神经外科护理人员自身对药物知识的了解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在护理中,如果连药物的实施者与观察者对药物的基本知识、作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副作用都不了解,将会大大降低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信任度,从而可能造成患者对药物产生恐惧感,拒绝药物治疗,造成医患纠纷[7].针对这种情况,医院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工作,让护理人员加强学习药物知识,全面掌握相关药物的作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以及在用药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等,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8],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激发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积极主动的向患者较少所用药物的相关知识,及时解答与处理患者用药问题,从而使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怀,增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
3.3 规范人性化护理中的给药行为,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不仅仅是药物的实施者,同时还要保证患者顺利的用药,从本次的调查结果中,可见只有10.3%的护理人员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完全协助患者服药,说明护理人员对协助患者服药方面的认知还不足,没有将其当做人性化护理的一部分,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有些神经患者由于自身原因在没有护理人员协助的情况下,很可能无法自行用药,或者用药不正确,或者没有完全用药,这样会影响患者的病情,而且神经外科有些患者如癫痫患者需要规律服药,在服用期间,需要护理人员的全程陪同与协助,如果护理人员没有做到相关要求,患者可能会没有服药或者没有完全服药,而给治疗的效果造成影响.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人性化护理,尽可能的全程陪护患者服药,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协助的患者和服药依从性差的患者,一定要给予完全协助和全程陪同,等患者正确、安全、足量的服完药物后在离开,对于存在不良情绪的患者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反复向患者强调服用药物的重要作用,并让患者在服药一段时间后自己感受药物的作用,从而消除患者对用药的恐惧感以及其他消极心理.
总而言之,护理人员是患者整个用药的分配者与观察者,需要加强人性化护理,向患者宣讲所用药物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所用药物知识的了解,消除患者对所用药物的消极心理,协助患者服药,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
参考文献:
〔1〕李洁,岳艳芳,张贤贤,等.人性化护理在神经外科病房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13-214.
〔2〕闫红侠.浅谈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中如何进行人性化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2):892.
〔3〕龙丹.人性化护理在小儿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1,01(17):98-98.
〔4〕贺建湘,宋凌霞.人性化护理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25):325-326.
〔5〕贾侯在.人性化护理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z2):229-230.
〔6〕满翠,李杰,于淑敏等.人性化护理在神经外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24):185-186.
(一)重城市、轻农村的环境治理政策导致农村环境治理缺位
由于农村地区幅员辽阔,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一直处于隐蔽状态,在中国的发展战略中,一直对城市环境治理工作高度重视。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对于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态势缺乏科学、客观的认识。加之地方政府发展理念中的重经济因素的偏向,导致对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方面,农村是城市工业生产的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输出地,消耗了农村大量环境资源。另一方面,由于城乡产业结构的不同,城市环境排放的废物远远大于农村,不断向农村转移,导致农村环境不断恶化,而由此造成的损失,城市并未向农村按“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支付治理补偿费。一些农村地区成为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并未得到应有的补偿。中国的“排污收费”制度,一些污染物排向农村却不包括在治理范围之列,并且对于农村小水体、水源地、耕地等治理和保护也未加考虑。作为环境治理的政策长期主要用来治理城市环境,对广大农村环境的治理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
(二)缺乏农村环境治理的机制
中国环境治理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城市地区,对农村环境关注较少。在中国城市地区,基本上建立了完善的环境治理机制。在广大农村地区,环境治理机构不健全,农村环境治理、监督体制不完善。这源于多年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体制,以及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忽视。政府在农村环境领域的公共管理职能长期缺位,未能充分发挥市场在农村环境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环境利益是一种公共利益,个人或企业不能代表公共利益,只能由公共的权力机关来代表公共利益。在环境治理的框架中,政府不但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公共的利益,而且基本垄断了环境制度的供给,应当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职能,积极推动农村“环境良治”的实现。因此应发挥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在政府的引领下,发挥群众在环境治理中的监督作用,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的行动中来。(三)农村居民环保意识仍需提高长期以来,农村居民一直沿袭传统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环保的知识掌握不足、环保意识较弱。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大多关注自身经济条件的提高。对环境的重要性并未上升到重要地位,甚至一些居民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事情,与居民无关。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下,难以发挥环境治理的主体与监督作用,导致环境治理难以收到科学的反馈信息,环境治理效果较差。
二、对策分析
(一)以政府为主体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意识
随着经济发展造成的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环境问题被世界各国广泛关注。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引领,生态文明观、环境公平观、环境正义、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环境保护新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在此背景下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当前农村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应以政府为主体,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意识,强化环境观念。转变过去经济发展优先忽视农村环境保护的不合理的思想,树立环境是农村发展的根本的理念,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基础上切实维护农村居民的环境权益。
(二)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多方参与与监督的环境治理体制
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作为公共事务的人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国家发展的长期战略制定农村环境治理的目标体系。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多方参与与监督的环境治理体制。对环境治理的力度纳入政府考核的主要目标,同时在地方发展中坚持环境为本的发展策略。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农村居民及各级组织既是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同时也应积极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把环境保护与社区发展结合起来,让村民在环境治理中监督治理的效果,并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的行动中来。
(三)健全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
从目前来看,农村环境治理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环境保护的法律条文,但是总体来看,呈碎片化的状态。因此应从农村长远发展的角度,逐步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是改善农村环境状况、加强农村环境监督管理切实有效地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法律依据。为了适应农村环境保护的需要,尽快修改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建立健全农村居民环境权益诉求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同时健全和完善权利保障法律机制,使农民在农村环境保护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农民的各项环境权利,这是实现农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基础和根本保证。在微观层面,对于农村环境治理应该以村委单位,建立建立农村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并有效落实制度。
三、结论与讨论
0 引言
农村环境是农村居民生活和发展的基础,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并且污染源比以前更为广泛,污染速度已经成地毯式迅速起来,所以不得不对其进行研究治理方案。各种农村环境污染已经开始威胁农村居民的健康,甚至通过其他方式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健康。更加应该引起重视的是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应加强人民的环保意识,以次为主展开防污染,治理污染开展排污环保等一系列工作。
1 有关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1 居民生活产生的污染加剧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原本城市中的主要生活垃圾在农村中也大量出现[1]。如装饰材料、废旧电器等,农村垃圾回收体系不完备,使得垃圾不能全部分类回收。这些垃圾随意堆放,通过雨水淋溶,使垃圾中含有的重金属、有机物等进入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此外,农村环保投资较少,农村居民生活污水统一收集比较困难,加之经济实惠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备短缺,使得大部分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直接造成了农村水环境的污染,污染物在水体及其他环境中的直接或间接转换也造成了其他农村环境的污染。这些排放污水中所含的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附近居住人民的健康问题。另外,部分排放污水直接被农民用来浇灌蔬菜、瓜果、庄稼、这些农作物大量污染并直接损伤了居民的身体健康。但由于农村人民环保意识较为淡薄,这也是污染加剧的原因之一。
1.2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为了提高农业产出,增大经济效益,我国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家肥、农药和农用塑料,导致我国农业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化肥和农家肥的大量使用,使得很多污染物质(如有机类污染物质、含磷物质和含氮物质)随地表径流进入水域,造成水体污染;农药的不合理使用,是造成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农药施用后,部分被农作物吸收,其余部分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体,土壤和空气中,造成水体、土壤和空气环境污染,另外,残留在农作物中的农药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近年来,我国农用塑料使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农用塑料很难降解,农用塑料的大量使用严重影响土壤的通气性能和水肥传导能力,长期使用会造成粮食减产。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是造成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1.3 工业生产污染
随着乡镇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乡镇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也越来越多。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使得农村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周边居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短短几年时间,可以从清澈见底的河水变成受纳污水的恶臭水体,污染的速度可想而知。同时乡镇企业资源利用率低,污染治理能力相对较弱,污染物超标排放情况严重,也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国家应在环保方面的宣传要做到位,强调要更具体。
1.4 畜禽养殖的污染不可小视
畜禽养殖业正在成为我国农村经济中最活跃的增长点和主要的支柱产业,但是畜禽养殖业在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2]。农村畜禽养殖企业大多缺乏统一合理规划,很多畜禽养殖场所布局不合理。首先,很多畜禽养殖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废水中含有氮、磷以及一些微量元素,这些物质进入水体后会造成水体污染,影响水体的使用功能,产生黑臭水体,甚至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其次,畜禽养殖场所会产生氨气、硫化氢和粉尘等,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造成影响,甚至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再次,随意排放的畜禽养殖废物会超过土壤环境的承载能力,引起土壤环境的污染,土壤环境的破坏慢慢会造成粮食减产,污染的农田产出的农作物也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另外,畜禽养殖饲料中含有抗生素和激素等,这些物质随着畜禽养殖废水和废物的排放也进入到了环境中,长期积累也会造成水体、土壤和空气的污染。畜禽养殖场所的不合理布局,使得农村很多地区人畜混居,农村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同时,畜禽养殖场的病原微生物也会影响居民身体健康。因此,畜禽养殖的污染也不可小视。
2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及其对策
2.1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大治理投资
政府方面应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也应加大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农村环境治理需要相应的法律保障和制度供给[3]。要改善农村环境治理困难的现状,就必须完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优化各种环境管理制度。更要加大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支持与鼓励各种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保障各项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2.2 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和监测力度
要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加大对我国农村环境的监管力度。强化对农村工业项目的监督检查,严防污染物超标排放;严格落实各项环保制度,对破坏农村环境的单位、行为人和事要加大处罚力度。农村环境质量的监测可以让我们了解农村环境的污染情况,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因此,我们要增加乡镇环保机构人员和设备的配备,加大农村环境质量的监测力度。一旦监管力度和惩处力度不够就很容易松懈,从而纵容了一些环境质量监测人员的惰性,使得工作难以开展,寸步难行。所以,加大处罚力度,奖罚明确也起到重要作用。
2.3 培养污染治理人才,加强宣传教育
人才是强国之本,农村环境治理同样需要人才的参与。培养污染治理人才,有利于我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环境治理方案,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农村环境治理要以村为单元,以民众为主体,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强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使民众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使民众自觉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同时,也要加强基层领导干部环保培训,使领导干部真正重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
3 加强法律意识,认识环保的重要性
为何环境污染愈加严重,农村环境得不到妥善治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环保意识不够强,或者说了解甚少,缺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与责任。法律宣传不到位,人们只有在身体出现严重问题时才稍微重视起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甚至农作物的污染。导致很多地区出现地方病,地区癌症患者增多,所以要从法律开始重视,宣传要做到位,环保知识要普及到位,让每一位居民从心中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身作则。这样,才能有效的把环保工作做好。
在全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排名制实行以来,。。乡在第三周、第四周连续两周在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排名中位列最后,给全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拖了全区城乡环境治理工作的后腿,为此,我谨代表。。乡人民政府就我乡城乡环境治理工作不力向区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及各位领导郑重而深刻地检查检讨,并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向各位领导、区级相关部门、全乡广大人民群众真诚道歉。
根据区城管委、区城乡环境治理工作暗访检查组的意见,我乡排名最后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区域环境卫生保洁力度不够、。。。城乡结合部卫生死角整治不彻底、整治工作力量不足以及对于暗访组意见办理不及时不彻底。对于上述意见,我乡予以充分地尊重并高度地重视,已召开了两次乡政府专题会议予以了分析、查找、检讨,整改措施已在具体落实当中。
连续两周区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排名最后这一考核结果和事实,深深地刺痛了。。乡人民政府全体成员的神经,深刻地撼动了。。乡人民政府班子成员的思想灵魂,经过认真反思我们认识到我乡城乡环境治理工作目前的水平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很不相称适应,与。。乡广大人民群众对环境治理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与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环境治理的要求还有很多不足。存在这些差距和不足的深层次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城乡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系统性认识还不到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是项系统工程,应当用系统的思维来思考、研究、安排、落实此项工作。我乡在开展此项工作中,尽管建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工作部门,先后召开了两次乡村(社区)组三级干部大会(含企事业单位代表)进行宣传动员部署,建立了乡领导、部门联村联企包组包片的工作制度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及考核管理办法,组建了乡内暗访工作组并开通了举报电话。但上述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不坚持、不坚决的问题,一时热一时冷,导致全乡各区域环境治理的工作水平及效果不平衡,尤其是被暗访出的问题全部集中在。。。区域,说明我乡工作在治理重点、难点上还缺乏完善有力的举措,整治工作缺乏系统全面有针对性的安排。
1)政府人员与大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政府部门的内部人员尽管做着环境治理工作,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做到充分的理解,也没有在实际中践行。这样就导致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越发严重。此外,我国还没有设置专门的环境保护课程,缺乏环境教育,造成大众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这也是导致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治理效果不显著的原因。一直以来,各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还处于喊口号的状态,并没有真正的采取措施去保护环境,导致我国城镇化的环境保护工作远远落后于城镇化的发展建设。现阶段,我国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工作人才非常少,现有的人才在生态保护经验与生态知识积累方面普遍较差。
2)法律法规不健全。
环境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也是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西方国家在环境治理方面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我国的环境治理工作起步较晚,治理经验不足,在法律法规方面还需要改善与健全。一直到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才通过了环境保护法,之后又出台了十多部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规措施、法律。尽管如此,但在法律法规等方面仍存着很多问题:首先,在范围上。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立法范围过小,对于一些需要重点保护的领域,没有提出明确的法律规定,法律界定尚不清晰。缺乏对违法企业进行惩治的处罚标准,执法难度较大。其次,在数量上。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数量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第三,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已经落后。目前,我国很多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与法规都是在很早以前制定的,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下的社会发展要求,在具体实施中存在很多盲点。第四,对政府环境行为规范方面,缺少具体的法律法规,造成政府下级单位应付上级单位现象越来越严重。第五,现行的环境法律过于宽泛,没有具体针对性。大多环境污染防治法律法规都是针对城市的,没有具体针对城镇化建设的环境保护法律。当下,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环境问题越发严重,完善法律法规已经势在必行。
3)治理方式单一。
在城镇化建设中,人口多、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条件不足等因素严重影响着我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我国在城镇化环境治理方面经验不丰富、研究不充分,治理方式单一又落后,且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一方面,政府直接控制治理模式虽然具有行政优势,但在生态环境治理中政府不但要发挥主导作用,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且治理的长期性决定了政府主导的长期性和资金投入的长期性,这将给政府带来沉重的工作负担和经济负担。另一方面,我国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主要采取的手段是单一式的行政手段。虽然行政手段具有效果快、无偿性、权威性、以及强制性等特点,但政府关注的重点还是效果快这一特点。很多政府官员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或是提高自己的政绩,采用行政手段在短时间内取得治理效果,忽视了生态环境需要长期治理的特点。比如,汽车的单双号限行、高污染企业搬迁或是暂时停止生产等,这些都是短期的环境治理手段,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二、解决的对策
(一)提高政府人员与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我国政府人员与普通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明显不足,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提高与加强。第一,教育部门应将环境保护学习纳入教学内容中,在幼儿园、小学、中学中加设环境保护课程,从小培养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其了解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进而树立环境保护观念,通过实际行为真正做到保护环境。同时,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还可以影响到其整个家庭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第二,我国成人人口占总人口的74.0%,占据了人口数量的大半部分。成人群体是环境保护的主力军,同时也是需要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主体。因为成年人的观念已经形成,要培养其环境保护意识具有一定的难度。可以通过开设免费环境保护课堂的方式对成年群体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或者在网上专门开通环境保护资源下载渠道,免费为广大群众提供环境保护学习资源。
(二)完善法律法规
通过完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提高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在立法上保障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顺利开展。主要措施有:第一,用法律形式明确企业在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的义务与权利,采用激励政策促进企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自己的力量,提高企业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第二,完善我国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执法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第三,国家应制定详细而又严格的处罚条例,加大对环境违反行为的检查与打击力度,健全环保部门的责任制度,对于环境违法情况,既要处罚违法人员或单位,还要对环保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进行处罚,从而有效的减少环境违法现象。
(三)改善环境治理手段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治理还主要依赖政府的行政手段。政府通过采取强制性的措施来强行进行环境治理工作,但效果并不理想。强制性的方式不但很容易引起群众的反抗心理,还会导致企业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大大降低。结合西方国家的环境治理经验,在未来,我国可以采用经济手段来进行环境治理。比如,采取污染税制、自愿协议等。加强激励手段的运用,充分调动企业环境治理的热情,让更多企业自发的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中来。
三、结语
一、统一思想,把水环境治理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好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要搞好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全市上下正在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对**提出的“两个走在全国前列、一个排头兵”的重要要求按照市委提出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抢抓宝贵机遇,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环境治理,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水环境治理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切实把这项关系**发展、关系群众利益的大事抓好。
1、水环境治理是加强环境建设、创建生态城市的重要内容。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本,水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地处九河下梢,依水而建,傍水而兴,既有“七十二沽”水文化之誉,又有河湖海自然之美。良好的水生态、优美的水景观,对**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创建宜居生态城市,首先要做好水的文章。要按照遏止水污染,保护水资源,重建水生态的要求,加快水环境治理,使**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水环境治理是改善民生、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的生态意识不断增强,更加追求生活质量。搞好水环境治理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体现,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实际行动。市委、市政府已将水环境治理作为二十项民心工程的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扎实有效地做好这项造福百姓、惠及长远的民心工程,努力实现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3、水环境治理是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举措。城得水而美,水因城而秀。水环境在塑造城市形象、增强城市魅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组团先后到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先进地区学习考察,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这些地区都把治理水环境,作为提高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许多污染严重的河道变得水清岸绿,景色优美,成为城市招商引资的名片。学人之长,是为了补己之短、创我之新。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后,**在国内外的影响与日俱增。前不久,我们以迎奥运为契机,开展了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赢得了各方面的赞誉。最近,夏季达沃斯论坛就要在滨海新区举办,中新**生态城即将举行开工仪式,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必将给国内外客商留下美好的印象,产生综合效应,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到**投资创业。从这个意义上讲,治理水环境,就是优化发展环境;美化水景观,就是提升城市竞争力。我们一定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认真做好水环境治理工作,使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成为**的城市特色,成为服务经济发展的亮点。
二、标本兼治,打好水环境治理的攻坚战
水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难度很大,必须标本兼治,采取综合措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1、水环境治理要着力治本。就水治水只能治标,难以治本。污水处理是水环境治理的关键。如果污水处理能力较高,管网覆盖到位,就把住了水污染的源头。这次我们把完善污水处理厂布局、加强管网及配套建设,作为水环境治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在“治本”上在源头上取得突破。对污水处理,要落实兴国同志强调的“适度超前、布局合理、一级标准、全面覆盖”的要求。适度超前,就是考虑未来发展的需求,在规划建设上预留空间和余量;布局合理,就是按照不同区域的污水排放量,统筹规划污水处理设施的布局,合理确定污水处理的能力;一级标准,就是处理出水的COD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全面覆盖,就是污水处理的管网不分郊区、城区要全部铺设到位,形成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再生利用的良性循环体系。当前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污水处理要向区县延伸功能,把现有的污水处理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二是加快区县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年前要新建41座。任务艰巨,时间很紧,各区县要集中力量抓紧抓好。三是同步搞好配套管网建设,使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尽快投入运营,尽快见到效益。
2、水环境治理要着眼全局。城市水环境由城市供水、用水、污水收集、污水处理和水域等多个系统组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我们要立足全局,把水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一是要疏堵结合,比如大沽排污河60多个排污口的治理,不能简单封口,一定要与排污管网做好衔接。通过河道截污,把污水处理全部收集到污水厂集中处理。二是现有污水处理厂要抓紧实施升级改造,提高出水标准。新上污水处理厂项目要坚持一流标准,确保设施达标,处理出水不再造成污染。三是通过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河道治理,减少COD排放总量,为新上项目提供良好的水资源环境。
3、水环境治理要坚持创新思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走出城市水环境治理的新路子。一是要增强生态意识。在水体治理、堤岸建设和植物材料选择上,要运用生态理念,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提高水体的自我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能力。比如,河道的护砌,不能再采用石材封闭护砌的方法,尽可能回归自然,既要有利于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更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二是要增强资源意识。**是资源型缺水城市,这些年我们在节约用水上采取了不少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下一步,要重点解决好再生水回用的问题,通过对污水进行深度无害化处理,加大在住宅、绿化、景观河道以及洗车等行业的使用比重,实现再生水的资源化。三是要增强市场意识。治理水环境要有较大投入,财政资金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要用市场运作的办法解决。要把河道治理和土地开发结合起来,按照“先做环境后出让”的开发思路,通过改善水生态、美化水景观、宣传水文化,使各种水环境要素与园林绿化、休闲旅游、房地产建设等有机结合,拉动河道两岸土地升值,吸引更多社会投资。要发挥价格杠杆作用,认真研究并逐步理顺原水、自来水、地下水、淡化海水、再生水价格体系,鼓励引导人们形成节约用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三、落实责任,高标准完成水环境治理任务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强水环境治理,涉及全市方方面面,各区县、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为加强水环境治理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了工程指挥部,由建平同志负总责,各区县、各部门也要设立分指挥部,有关领导要亲自挂帅,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深入一线,靠前指挥。要强化责任制,把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单位,落实到具体人。市建委要发挥牵头部门的作用,统筹做好水环境治理的组织和综合协调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区县、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确保工程顺利推进,按期完成。
2、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城绕水转、水在城中,是**城市的一个特色,我们要通过水环境治理,彰显这一特色。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设计后整治”的原则,按照清新亮丽、大气洋气的要求,对河道整治方案精心进行设计。每一个施工单位都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精心组织施工。水环境治理,要尊重自然规律,注重恢复河道的生态机能;堤岸绿化,要注重整体效果,使两岸景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要强化精品意识,注重细节把握,精雕细刻,精益求精,把好工程质量关,确保每一项工程、每一条河道都干出成效,成为亮点。
3、强化监督,严格考核。要建立严格的考核监督机制,将水环境治理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各级领导和督察部门,要定期对各单位完成工作的进度和质量情况进行检查督促。严格实行问责制,对完不成计划任务的单位,要予以通报。对工程质量出问题、限期整改不见效的,要进行严肃处理。
(一)环境治理的模式
现阶段我国对于环境问题所运用的治理模式有许多种,政府部门、市场以及非营利组织等都已投入到环境治理中,但在具体实施治理的过程中,由于模式不同,各治理主体的目标与利益也不同,由此导致了决策的不同。
1.政府强制模式在政府强制模式下,政府在环境治理中担当了唯一治理主体的角色[1]。环保部从水污染、噪声、大气污染、固体废物以及工业污染等方面都制定了具体的政策、规划。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政府的贡献值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几乎承担了从政策制定、质量监督、环境产品的提供到实施治理的全部活动[2]。而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性、持久性以及综合性极强的工作,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政府作为唯一的治理主体,要承担各组织的协调、紧急事件的处理和引导公众参与治理等艰巨任务。
2.市场调控模式环境治理不单纯是政府的责任,而是整个社会的义务,这一义务涵盖了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公众。环境资源是有限的,而人们对资源的需求是无限的,单纯依靠政府进行治理,不仅在资金上难以得到足额保障,而且容易导致环境治理中设备的落后、质量监管不及时等现象。而采取市场调控模式,通过市场化手段,可以调动大量的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弥补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资金缺口[3]。
3.企业自觉模式企业自觉模式的运行完全依赖于企业的自觉性,并不具有任何法律的约束力。企业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致力于成为对全社会负责任的企业,并以此取得消费者与全社会的赞誉和认同,从而保证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3]。4.公众参与模式公民作为健康环境的享有者,同时也担负着环境治理的责任。随着当前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公民对环境治理的参与意识也逐步提升。现阶段公民对环境治理的参与,主要是通过政府部门的宣传、教育,使其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二)环境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执法力度不足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环保部门以及各地方政府部门都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就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出台了许多政策,推进了与环境相关的立法、规范和保护工作,加快了环境保护的步伐,但是环境治理中的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仍然不够。由于各地方政府部门间缺乏沟通合作,各自维护自身的利益,导致产生了一些重复治理现象,延缓了环境治理的进度,也降低了环境治理的效率。
2“.失灵”现象产生由于环境保护不具有排他性,导致无人愿意出资进行环境治理,因此环境治理这一公共物品就无法通过市场体系中的供需交易来提供,从而出现了“市场失灵”[4]。政府是公共物品的提供者,但是由于政府作为唯一治理主体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少部分人对环境的特殊需求,即出现“政府失灵”。非营利组织的出现弥补了前两种模式的不足,能够查缺补漏地进行资金投入,以及满足人们对环境的新需求,但是由于非营利组织无法单靠自身的力量进行治理活动,从而产生了“志愿失灵”。
3.公众参与不足目前,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逐渐升高,但是参与形式依然停留在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方面,缺少决策参与,也缺少对环境治理问题的了解,容易忽视相应的责任。公众也是环境污染的源头,他们只有在关系到自身利益时才对环境问题进行监督、举报。公众主要是通过社会团体的形式进行参与,而这种形式的非营利组织对环境治理的影响极为有限。
4.缺乏有效监督由于环境治理以环保部门为主,各地方政府在治理中为了自身利益而互相推卸责任,容易造成环境执法的混乱,或者为了追求各地区与部门间的利益而形成一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使环境治理的具体政策不能有效实施,监督也变得形同虚设。
二、合作网络模式的提出
目前,国内外关于环境治理的研究已经有了许多成果。“合作型环境治理”的研究者蒂姆•佛西指出“,合作型环境治理是融合工业、公民群体或者地方政府的探讨、协约以及一系列的正式以及非正式的管理的治理类型。也可以被广泛认为是在公共与私人部门之间建立的伙伴关系。”[5]我国学者米指出,“合作管理是一种多组织的安排、协议、协商、共同行动等,它主要用来解决单个机构、单个部门、单个地方政府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合作管理暗含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又表明一种新的公共管理活动。”[6]我国学者任洁提出,环境合作治理“应当是指面向后工业社会的一种合作形式,是在环境领域中建立的一种超越环境工具理性和体现高级的环境价值理性的合作形态。”[7]综上所述,目前有大量文献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环境治理进行了研究。现有文献着重探讨了合作型环境治理的主体构成,但对环境治理的主体间如何相互合作形成网络治理模式的研究较少。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将多中心治理理论应用到环境治理当中,即强调政府、非营利组织、企业等治理主体来构成环境治理的各个环节,彼此之间相互约束,相互合作,从而形成一种合作网络模式。
三、合作网络模式的运行
在合作网络模式下,按照不同治理主体的分类以及它们相互间的交叉合作结果,显示出几种治理运行方式。不同的治理主体之间兼顾着效率与公平原则,在政府的主导下相互合作。
1.政策机制首先,在制定政策、方针、措施时,要考虑到不同治理主体的利益,并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导向,使各治理主体的利益得到保护和实现。其次,基于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使任何治理主体都不能拥有足够的资源,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必须彼此依赖、相互合作。
2.市场机制当前引入市场机制,政府可以对每家企业免费发放排放额度和排放权,允许拥有剩余排放额度的企业出售排放权指标,以此促进企业减少排放量。目前也有将环保费改为税收的趋势,由于环保费用过低以及地方政府出于人情赠送环保费等,使环保费这一措施不能有效治理环境问题,而通过税收政策,则可以使环境治理力度得到提升。
3.信任机制合作网络治理强调多中心主体之间的合作共赢,而合作讲求信任。要建立合作信任机制,一是要选拔高质量的参与主体,确保各参与主体有着高效的能力和良好的信誉,这样才能增强相互间的信任度。二是要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充分保障各参与主体的利益,使他们能够放心开展合作治理。
4.利益机制构成环境治理的各主体都想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各主体的利益也各不相同。为了满足不同主体的不同利益,可以制定一种均衡的利益分配方案,在合作中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或优惠政策等合理利益分配方案,以保证合作网络模式的运行。此外,为了实现真正的多元治理,政府可在政策上对处于弱势地位的组织给予扶持,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四、合作网络模式的保障措施
1.加大合作治理立法的力度由于合作网络治理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行为准则还不标准,导致其行使多元治理的行为受到合法性制约。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代表,在合作网络治理中,应给予其他参与主体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的权力,使行为遵照一定的规范和准则,从而保障各参与主体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2.调整政府的职能定位合作网络治理模式既然是由多中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事务并共享权力,那么也应共同承担公共责任。作为合作网络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非营利组织以及公民在内),应对各自的职责进行明确界定,做到权责一致。要完善相应的公共责任制度,加强各行为主体承担公共责任的能力,使各行为主体能够明确自身的职责,在增加公共权力的同时,相应地提升公共责任的承担能力。
3.加强合作意识的培养首先,要加大合作治理的宣传力度,使政府能够明确自身的领导地位,从而正确地引导其他非政府部门加强合作,形成有效的合作治理。其次,由于非营利组织自身的组织建设尚未完善,对治理公共事务的认识还不充分,因此在完善公共责任制度的同时,还应做好各行为主体的道德、思想工作,加强伦理建设。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各村社区落实全员责任制,层层传导压力,从包村组长到村社干部,实行包片到社、责任到人。各村(社区)在整改的基础上,对本辖区的陈年垃圾进行地毯式排摸,组织各村村民进行限期十天的集中整治,切实把道路沿线地头,上街和下街两个桥底等方面的卫生彻底清理干净。
二是强化宣传引导,完善运行机制。各村进一步健全完善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确保清洁人员到位、负责人员到位、经费落实到位,注重经常管和管长远,突出环卫保洁人员,在农忙与否一样清扫,安排与否一样保洁,防止工作时断时续做表面文章,强化真抓实干。镇村社三级建立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微信群,随时传送环境整治行动图片,加大宣传力度,让村民认识到环境整治的重要性。
三是强化压力传导,加大问责力度。镇上成立以人居环境整治分管领导为组长的督查小组,以不定期督查和定期考核的试行办法进行督查。对于工作落实不力、整改不到位的村,将严肃处理问责。强化真抓实干,不断推动我镇各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向高效化、精细化、长效化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参与度不高,卫生意识不强。各村虽然在宣传动员上做了大量工作,但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创建工作的主力军大多为镇村干部、环卫工,大部分群众对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创建工作参与度不够,全民重视,全民动员,全民支持的工作格局还未形成,居民和商户参与的氛围不浓,创建工作一定程度上存在“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群众卫生意识、健康意识、环保意识不强,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还有待改进,“污水垃圾乱泼乱倒、柴草粪土乱堆乱放”的现象比较突出,垃圾清了又倒、占道经营清了又占、车辆乱停屡禁不止、“牛皮癣”小广告铲了又贴,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比较突出。
(二)环卫配套设施缺乏,工作经费不足。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量大、面广,用于整治的资金量较大,面对镇村两级经费不足的现状,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各村没有配备专门清运生活垃圾车辆,短期内只有村干部家用农运车清理,造成垃圾清运不及时,镇区只有一辆垃圾清运车,街道只配套大垃圾箱,没有配备小垃圾桶,不便于居民的垃圾投放,造成垃圾随地乱扔现象。环卫工人待遇低人员少,直接影响了镇区的环境卫生质量。随着镇的快速发展,镇区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大量增加,生活垃圾也迅速增加,造成镇现有垃圾填埋场承载力不能满足逐年增加的垃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