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学素养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职业素养 语文 《归园田居》
课 题:山东省技工教育与职业培训“十二五”规划课题《技工院校文化基础课改革与学生职业素养研究》,课题编号:RSJY2012-Y076。
职业院校的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都与普通高中不同,因此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与普通中学语文教学也有着很大不同。山东省技工院校统编教材中所选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重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高尚志趣,旨在塑造学生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坚定高尚的人生追求,为学生在做人方面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指导,对学生职业素养尤其是文学素养以及人生观念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在《归园田居》的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工具性
叶圣陶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自然、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需要使用这个工具。”各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听说读写等语文的基本功。俗话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两者连到一起,才叫语文,而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是语文工具属性的体现。
中职院校许多学生基础相对较差,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不牢固,甚至更差,有的中职生可能连初中都没有上完就辍学了。所以,中职院校语文学科教学更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从基本知识入手,从基本的听说读写着眼,补足缺漏。在普通高中一年级的教学中,语文基础性知识是作为重点内容来讲的,中职生日常语文教学中也要突出语文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养成查字典、词典等使用基本工具书的好习惯。习惯一旦形成,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通过慢慢积累,掌握了足够的基础知识,才能为日后的学习和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要让学生听诗朗诵,提高学生的听诵能力,把握住字音和节奏。例如在字词方面,让学生把握羁、拙、暧、墟、吠、颠、樊这些字的字音和字义。学习诗歌,重在诵读,只有反复诵读才能闻其声、临其境、感其情,教师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以诵读来加深理解。要通过多种诵读形式,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例如通过师生对话、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多说、多练、多讲,把无形的思想通过有声的语言表达出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采用配乐诗朗诵的方式让诗歌情感慢慢滋润学生的心灵;再通过课后作业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听说读写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普遍的素养,即认识更多的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力求在生活和工作中毫无障碍地学习,更好地跟身边的人沟通,掌握并熟练运用语文这个工具。
二、突出普遍性
在普通高中里,语文课程历来是学生非常重视的一门学科。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从一踏进校门开始,就选择了不同的专业,学习的课程内容也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而忽视文化基础知识的积累,意识不到语文的重要性,语文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副科,甚至被认为是完全无用的课程。
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师就必须突出语文的普遍性,密切语文课与其他专业课之间的联系。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语文在日常生活中的重大意义,让学生明确语文的工具性和普遍性,学生才有可能重视语文课程,并在学习过程中将其和其他专业课联系起来。语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迁移练习,可以用学生的专业课材料进行练习。比如给会计班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诗歌中所提倡的淡泊名利与会计专业人才所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联系起来进行论述,让学生明白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比如给烹饪班学生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把菜谱拿过来,做一些跟菜谱有关的知识梳理,或者进行一些汉字听写练习。另外,教师还可以充分运用语文课的读书方法,让学生用之来学习专业课。通过大量的迁移活动,让学生感到语文确实有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以《归园田居》为例在这首诗的情感目标中,教师要让学生理解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学习他的淡泊明志。因为这种胸怀和精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享用一生的财富,无论从事任何的职业,无论职位高低,每个人都需要在这个有些浮华、过度追求物质享乐、急于求成的现代社会为自己留出一个精神家园,获得精神的独立和自由。
三、突出人文性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内核,也是对人类的现状、将来的关注与责任。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就业和发展,与社会更为接近,更接地气。中职生一毕业就要走上社会,将面对前所未有的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这就对中职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有人把中职生的职业素养比喻成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是学生的知识、形象等方面,是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则是中职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由此可见,隐性的职业素养虽然是看不见的,但正是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而这些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语文课程的教学,因为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就包含了对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等的培养。
教师首先可以从教材方面寻找突破口,要考虑将语文定位成能给学生文化熏陶的重要载体。语文课程应该承载一定的文化内涵,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学习具备一定的修养和道德水准。所以,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更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作为培养技工人才的职业学校的教师,在授课中既要体现语文课程的专业性,还要注意把语文这门课程变得更为实际、更为实用,让学生在生活中、工作中能更多地运用到语文,而不是让语文成为高处不胜寒的纯理论的课程。
在《归园田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四步诵读法,即通过音读、意读、范读和自由读的方式,由浅及深地将诗歌内容反复作用于学生的大脑,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情景的直觉再现。诗歌“三分诗,七分读”,熟读成诵,在诵读过程中熏陶学生的人文情感,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出口成章,有精神追求、高洁志趣、理性思维和丰富情感。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人,百分之三十靠的是智商,百分之七十靠的是情商。职业院校文化课要做的是让学生成为一个精神世界丰富、专业技术精湛的人,而不是只会闷头干活、没有任何精神追求的工匠。《归园田居》一诗恰能通过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人文追求,有利于塑造学生成为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同时,作者陶渊明的亲身经历也像一盏明灯,在追逐浮华的环境里,树立起高尚人格的航标,给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
四、突出趣味性
职业院校的中职学生在语文课程接收量上要远远地少于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对于语文的兴趣不是太大,更加偏向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功利性的学习态度导致了他们的兴趣比较单一。因此,教师就应该注重突出语文课程的趣味性,体现语文课程的个性。俗话说:以趣养志,教师要改革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尽可能多地采用一些创新的、独特的教学手段。
比如,在讲读课文时多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或者时下最新鲜的资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笔者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图片展示的手段把教学知识更鲜明、生动地传给学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是在形式上注重诗歌学习的趣味性,在内容讲授的过程中教师更要注重增强趣味性。导入新课是一节课成功的重要环节,笔者通过播放著名组合羽泉的《归园田居》这首歌曲来调动学生积极性,用学生熟知的人物来引起学生注意力,学生的参与性提高了,自然收获也会更多,对他们的指导意义也就更大。
另外,要增强趣味性,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多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采取灵活的方式组织教学,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传授过多理论性、知识性的东西。比如,在谈到《归园田居》中崇尚自然、淡泊名利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当前反腐新闻,告诫学生什么是该为的、什么是不该为的。这种具有时效性的案例是学生感兴趣的,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五、小结
在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中,只有重视其工具性、普遍性、人文性和趣味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铺路。
人文素质是指人的内在品质,包括人的理智、能力、情感、价值观等人文因素。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人文传统,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情操、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淡化人文传统的教育,大学教育存在着工具性和功利教育观念。学生的民族意识淡漠,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传统节日知之甚少,而崇尚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一些大学生价值观偏狭,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缺乏社会责任感,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理想和信念缺失,精神空虚,浑浑噩噩,人文精神价值观的偏狭。此外,经济的全球化,各种文化思潮冲击着学生的思想,学生缺乏理想信念,把追求经济利益作为人生的航标,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成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古代文学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和智慧的结晶,了解这些优秀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古代文学课程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1.借助古代文学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
理想是人们文化生活价值观的一部分,是人们对未来的追求,理想是支配人们行动的精神动力。大学生思想活跃,处于理想信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理想信念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题,古代文学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是人类精华的结晶,是古代作家人生信念的艺术体现。鉴赏古代文学作品,带领学生感悟民族的伟大灵魂。例如,南宋后期民族英雄文天祥,坚持抗元,后在五坡岭兵被俘,多次拒绝元军的威胁利诱,写诗以明心迹,后被囚禁三年,誓死不屈,大义凛然,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国破家亡,宁死不屈,身陷囹圄,信念不移,“杀身慷慨犹易勉,取义从容未轻许”,一身正气,浩然长存,“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赤胆忠心,光明磊落,成为流传千古的绝唱,用血泪写就的诗词,表现了生死不渝的顽强斗志。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为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写照,表现了“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是诗人豪迈奔放的赞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的直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曹操雄心壮志的宣言。学生的心灵在古代仁人志士的精神感召下得到升华,优秀的作家是激励学生坚定理想的楷模,是民族精神的化身,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2.利用古代文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渗透
古典文学表现出深厚的民族情感,传承着经久不衰的爱国主义精神,古代的作家以饱满的激情,唱出了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强音。英雄人物体现出来的高尚情操,陶冶着学生的性情,为民族前途,捍卫国家尊严,坚持民族气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唤起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例如,屈原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知识渊博,有外交才能,楚怀王在位时,担任“左徒”官职,参与国家的外交事物,主张联合齐国以求自存。后因上官大夫的诽谤得不得楚怀王信任。在上官大夫的挑拨下,屈原被流放二十多年。在楚国面临灭亡时,屈原于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跳进汩罗江自尽。屈原一身正气,刚正不阿,追求理想,坚持真理,献身祖国的精神为学生健康道德形成树立了榜样。学生在体味文本的同时产生情感共鸣,与诗人同爱同憎,同喜同悲,收到震憾心灵的效果。屈原悲剧的人生,政治主张失败了,但他的爱国精神却赢得了人民的尊敬,每年的端午节,人们赛龙舟,吃粽子,五月初五成了纪念屈原的日子。屈原的诗作反映了他顽强的斗争精神,为实现理想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素材,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满怀激情的诵读课文,感悟屈原刚正不阿的正直品德,爱国热情在师生心中澎湃。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之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强意志,深深地感染着学生。
3.利用古代文学完善学生人格
古代文学是人文知识的宝库,古代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体现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蕴含着传统的民族美德和民族审美,古代文学的教学,既要传授文学知识,又要弘扬民族精神。古代文学是古人人生体验和社会生活的缩影,人生的处境瞬息万变,不管顺境、逆境还是绝境,古人的英雄豪杰都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诠释,古代文学的人文性影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老师要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人格,建立健康的道德感,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灵魂,以文布道,因道释文。司马迁遭遇宫刑,以顽强的意志写就《史记》,发愤图强,忍辱含垢的精神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刚直的人格力量感染着学生;苏轼一生逆境,历尽坎坷,品格坚贞、旷达,笑对人生,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良好素材。学生们通过欣赏这些作品,净化心灵,激发生命的活力,提升文学的品味,使人文教育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结语
一、以体验式教学方法实现文学的人文性本体意义
除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之外,我更多的是采用了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这方面,河南医专的吴玉林老师有过比较中肯的阐述:“体验式教学法就是根据授课内容,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场景,让学生通过场景的体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动,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之间展开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知层次,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2]。作为未来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生,他们对中外文学的理解和感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体会,绝不是仅凭一腔热情、熟记某些理论就能获得的,他们需要亲历、体验、经验和感悟。体验式教学正是着眼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在文学课中实施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学中的人文性本体意义,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才品格。高师各层次的文学史课程均蕴藏着极强的人文性,尤其是对作家的认识、文学作品的鉴赏,对于养成个性、增长见识、纯洁道德、学会方法、丰富情感、提升精神等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也是文学课必不可少的目标。在教学中融入“体验”这一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体验的创生者。通过创造体验情景、激发体验欲望、引导体验方向、提供体验动力、把握体验状态等环节,促成学生体验的发生和有效持续。体验的内容包括对某些文学史事件的重新认识;作家人生经历的情感体验,作品思想倾向的有效把握;作品人物的情感体验、作品中某些地文风味的体验等等。体验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首先要求教师在讲授每一个文学知识点的时候,除了必要的讲解和论证外,还要注意生活化的知识拓展。从教学内容来看,不管是文学发展体系,还是作家的创作历程或经典作品的内容,实质上都是生活经验的浓缩和凝结,都是对生活的眷顾。文学世界虽然不能等同于现实世界,但却与现实世界构成对比、映衬、反衬等若即若离的关系,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仔细体验该知识在个体生活中可能产生的际遇,使学生在历史、现实与自身基础上,产生对该知识的有关思考与价值判断。这样可以使知识讲授与历史及现实中的人联系起来,使知识富于人性化。这样的知识讲授对于学习者而言,可以使其在获得了知识的同时促进思考,可以使其在掌握了要点的同时赋予知识以个人化的意义。其次是通过引导学生从文体中改编课本剧,让学生通过编剧、表演直接参与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这方面我系每年都举行一次规模较大的课本剧大赛,先通过预赛再进入决赛。在学生自导自演的过程中将情感融入文本,去体察、品味,再通过文学老师的点评进行对话交流,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品味其精妙之处,在咀嚼与吟味之中加深领悟和思考。再次,鼓励学生积极查找课外资料,尤其是鼓励学生寻找与课本观点或传统观点不相一致的材料,然后结合自己的评价,以研讨会的形式各自展示出来。比如在讲到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时,有些学生就注意到了对这篇经典文章的另类评价。小说第二节中写到三仙姑的外貌时,作者就用了讽刺的手法嘲笑三仙姑,四五十岁了还穿绣花鞋、镶边裤,涂脂抹粉,就是老来俏,老不正经,还说一个作风正派的女人决不这样。对此有人认为,四五十岁还不算老,正是充满活力、魅力四射的时候,追求美无可厚非,爱美是女人的天性,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些是热爱生活的表现。尽管笔者不一定认同这些观点,但这些观点却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在进行这方面的探讨时,教师要充分肯定每一个人的学习经历,避免整齐划一。学习过程是促进个人成长的过程,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知识储备、价值观、思维方式、个性的不同,在学习上每个人必然会有不同的特点,尊重这些特点,是促使每个学生提高学科素养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注重培养文学学科的职业教育化
对于高师中文专业而言,学生不仅要会学,而且还要会教。这不仅是高师学生未来从事教育的职业需要,同时,“会教”文学阅读课的学生也会促进自身学科素养的提高。因此,作为文学课程的老师,不可避免地要在课堂教学上承担着双重任务,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还在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教育教学方法。美国教育家杜威就认为,“每门学科或科目都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为科学家就科学家注意的方面,另一个是作为教师就教师注意的方面”[1]。”很明显,在传授文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担当着重要责任。事实上,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会对高师学生今后的职业态度和教学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每一个教师均有自己的独特教学方式方法,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学习教学技能的大观园,比任何教学见习更为有效。但长久以来我们一直采取的是默会的态度,学生主要关注的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往往忽略了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讲授技巧等方面的关注。事实上一门课程的教学往往包含了两大部分的内容:其一是知识内容本身,其二是讲述方法。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明确地告诉我们的学生不仅要关注第一点,更要关注第二点。要求学生在听课学习过程中不仅要体味知识的精微,更要体验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并且要求从自身的感受出发记录、评价每一堂课的教学得失。这样,在进行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关注、解读、评判教师的讲授,学生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对教学的思考与积累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每个学期我都要布置一次教师角色体验活动。具体做法是:每个班分成八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给定一个内容片断,要求每个片断讲授(或用其他教学方式传授)8分钟左右。先是小组内部试教,然后每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入全班教室讲课。要求其他学生做好听课记录,然后全班按相应的教学要求及教学规律进行讨论、评比,最后选出优胜者给予奖励。这样,学生在整个活动中认真查找资料、努力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相互探讨、全程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既学到了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能促进他们教学技能的提高。其实除了以上几点,课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网络、电影、电视以及各种报刊杂志等,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学资源,对学生更新知识、拓宽文学知识面都起到很大的作用。这方面作为文学教师不仅要鼓励、强调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课外资源,而且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获取方方面面的鲜活而生动的文学知识,达到提升素养的目的,以此保证学习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创造性地引导学生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知识、用知识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比如设计专题讲座:对文学学科的重点内容、关键内容或学科思想和方法、学法指导、学科拓展等内容设计讲座,可以有效促进对文学的深度理解和整体把握;通过广泛阅读,了解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自觉更新学科知识结构,使学科知识更加联系实际。同时也有利于沟通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学活、用活各种文学知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作者:任卫芳 单位:南宁地区教育学院文传系
一、文学素养与职业道德
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职业道德是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在对中高职院校、技工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调查中显示,用人单位对学生吃苦耐劳、团队意识等职业操守的要求更大于对学生技术能力的要求。由此可见,对技能人才职业道德的培养是社会、市场的迫切需求,也是学校对于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范畴概括为“敬业乐群”。“敬业”指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具有强烈的兴趣;“乐群”指在专业活动中表现出高尚优美、快乐向上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共同协作精神。“敬业”与“乐群”二者是密切联系的,如果离开职业道德、职业操守,那么培养的专业知识技能也就失去了意义。文学素养是一个人的审美、情操,是言谈举止之间流露出来的品质,拥有一定文学素养的技能人才在工作中、生活中也会有着良好的职业操守。文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达成的,需要长期的积累。文学素养的培养也可以说是人格品性塑造的过程,对个性心理的建构、品性的完美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如果技能人才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文学素养的培养,势必造成个人发展的不全面。
二、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作为人对外界事物的感官感受,不是考试分数能够评定的,而这种感官感受对于技能人才是必不可少的素质。当技能型人才在从事制造、维修等一系列工作时,从最开始的机械式工作,到后来逐步发展为产品设计师,这一过程对审美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工作过程中细致专研,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都会向身边的人传递出工匠之美,工作成品不再是功能部件的拼凑图,而是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让人赏心悦目。我们的技能人才们需要一双有独特审美的眼睛,才能发现身边的工业之美,才能进行二次加工和创造,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职业技能工作升华为艺术创作。文学素养的培养是利用文学作品中所拥有的文化特质,对学生的感知、情感、想象、直觉等审美的感性素质进行开发和提升。美的感受力、想象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要长期地、多方面地努力。文学素养的培养弥补了理工科大学生的教学只注重学生抽象思维训练,忽视学生在审美过程中的感知、情感、想象、直觉等感性素质的保护与发展的不足,并且避免造成学生感受能力低、情感平庸、想象贫乏。
三、文学素养与“工匠精神”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培养;英美文学;素养
随着我国经济及国际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都在日益提升,教育部门也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问题。提升学生英美文学素养水平,一方面能够满足大学生学习的需要,同时还会为日后学生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在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中提升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水平的作用
实际上,我国大学开设英语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有效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从而让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所以,在大学开设英语课不只是让大学生获得比较优异的学科成绩,也不只是让大学生能够顺利获得毕业证,而是要有效丰富当代大学生在知识方面的储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眼界,强化国际文化交流,最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所谓的英美文学素养从根本上看则是当代学生在文学方面展现的素养。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要想提升当代学生英美文学素养,则一定要让学生尽量接触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从而更好的丰富知识储备。语言为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并且文化和语言有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语言一定不会脱离文化,文化也必须通过语言进行展现。所以,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时候,有效培养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能够很好地提升大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时候,只有阅读到大量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才有可能说出比较流利的英语,因为文学作品当中不光有大量书面语,还有一些日常交际用语及方言俚语。所以不难看出,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能够像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及素材。阅读大量英文作品可以有效丰富大学生的英语词汇量,不断积累词汇正式学生进行英语写作及交流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阅读相应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分析文学作品当中的语境及情感,从而逐渐提高自身的英美文学素养。和我国文学一样,英美文学作品当中同样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美和人性美,所以能够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进而有效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成长及发展。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大学英语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重要意义,根据大学生实际特点,制定出适合的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的教学方法。
二、提高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方法
(一)课前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想较好的培养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大学英语教师就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大学生兴趣着手,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行实际英语教学前,大学英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比较合理的,趣味性较高的有关英美文学方面的问题,使学生带着相应的问题搜集有关文学作品。然后在进行正式讲课以前,教师让大学生将自己搜集的相关英美文学作品内容加以展示和分享,也可以学生们共同阅读。另外,教师还要在教材基础上不断丰富英语教学内容,有效延伸英语教学的内容,选取那些同教学主题有密切关系的文学作品,使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时候充分感受英语的魅力,从而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培养其英美文学素质也就水到渠成了。此外,大学英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在班内组织一些活动,例如排演英美文学当中的话剧,鼓励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表演,从而使其充分感受英美文学及英语的魅力。
(二)有效利用大学第二课堂
目前,为了满足大学生们广泛的业余爱好,丰富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大部分大学都开设了第二课堂,而英语教师则可以适当地将英语课堂同第二课堂的活动进行有效连接,为大学生创设出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受到充分的英美文学熏陶,从而一方面提升学生英美文学素养,另一方面还能有效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另外,有条件的大学还可以聘请一些教授或专业人士在学校举办英美文学的讲座,从而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英美文学知识浇灌,这是有效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重要方式。
(三)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新课标在大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一定要充分认识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及能力的意义,不断增加对教师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抛弃传统的无效培训,从而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英美文学素养及综合素质,只有不断丰富教师教学经验,才会有效满足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需求,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水平。大学英语教学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教学,同时也是一种情感教学,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则要有效借助猜题,引导学生通过载体去充分揣摩并感知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文化内涵,《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材》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因此教师就可以从这些主题当中充分挖掘人文素质教育因素。另外,大学还要积极从校外聘请一些专业英语教师,不断壮大高校英语教师的队伍,并且要利用老带新的培训模式不断培养新的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英语教师。
结语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掌握并能熟练应用英语则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素质。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而要做到这点,大学英语教师就必须积极创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大力拓展学生知识面,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姜敬.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环境下英美文学教学探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郭金秀,周卫军,周霞.大学英语泛读中的英语短篇小说教学[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
[3]郭金秀.理工科类学生英美文学意识与能力的培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
关键词: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人文素养;融合教学
一、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促进作用分析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
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具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特征。若学生不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其在体会和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时,可能会存在客观上缺乏科学方法和有效思路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需要深刻理解和发散思维支持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具有个性化的汉语言文学课程学习素材资源,更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分析研究的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以便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吸收和理解其中的内涵,获得更好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学习的效果[1]。
(二)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够指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效果
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发散性,也更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实践的方式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意义和应用价值进行更进一步的体会和了解。人文素养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实践学习具有重要的支撑性作用[2]。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其才能够在实践的学习中与他人形成良好的沟通交流,并且运用个人良好的自主思维为取得更好的实践学习效果提供帮助。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从宏观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优化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效果的科学路径。
(三)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与汉语言文学的知识体系相似,人文素养也具有多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内涵。具体包括了人文理论知识、人文技术能力、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人文品质等多个维度。因此,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是从综合性的角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造成影响的重要过程[3]。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立足于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从多个角度体会到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认知,对于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以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导个人的成长发展轨迹。保证个人的思想认知方向,最终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认知状态。这也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性作用。是学生在生活学习等各个维度遇到问题困难时,能够坚定信念克服困难的重要动力。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人文素养融合培养的原则
(一)选取科学的切入点,实现人文素养的融合培养
上文已经提到,人文素养具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内涵层次。同时,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也包含了多个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在这种情况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要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实现融合,就需要选准两者结合的科学切入点,立足于汉语言文学的一个细节教学环节,纳入人文素养培养的内容。使得两者的融合教学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效果[4]。同时,这也是丰富人文素养培养内涵提升中,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科学途径。教师在相关的融合切入点选择方面,可结合汉语言文学课程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学与人文素养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统一性,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学习,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立足于文化自信的培养教育,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优化,为两者的融合教学找到科学的切入。
(二)注重先进教学技术和方法的引入应用,提升融合教学的课堂丰富性
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背景下,课程教学的组织落实过程中先进技术方法的应用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与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基础能力和基础、认知层次可能存在相对较低的现象。因此,更需要通过引入更加直观而先进的辅助技术和方法,在针对性的知识学习和引导中,为学生提供更加充分地辅助资源支持。使其在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与人文素养培养融合时,明确课程学习的目标,掌握课程学习的方法。最终为取得良好的课程学习效果提供支持。在具体的先进技术方法和平台应用方面,可用的先进教学工具包括微课视频多媒体平台,以及一部分基于合作探索教学的视频资料、纪录片资料等。教师需结合学生的主观需求,合理选择相应的先进素材资源进行应用,为最终获得良好的融合教学效果提供支持[5]。
三、汉语言文学教学与人文素养培养的融合路径
(一)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发挥出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
教师在面向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课程教学时,不仅要注意方式方法,教学引导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能力素质也会影响到课程教育引导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汉语言文学这类发散性和丰富性较强的课程来说,要想立足于基础课程,实现人文素养的培养。就需要教师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提升个人的能力素质,为取得更好地融合教学效果奠定基础,关于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升路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或参与针对性的培训教育,对先进的教学理念,汉语言文学的深刻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把握,以此为契机,提升个人的综合性的文学修养和素质,水平为个人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积累,打好坚实的基础。二是通过课堂教学的组织落实,不断积累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实现个人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三是通过个人思想认知方向的转变,注重个人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学生对于个人教学感受的反馈,以此自主进行思考和分析,在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以便在课程教学中立足于不同的课程教学切入点,从自身出发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引导[6]。
(二)应用个性化的教育引导方法,优化融合教学的实际效果
不同的学生在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学习中,有不同的课程教学需求,且其基础学习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客观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教育引导就更需要应用差异化的教学引导方式,融入个性化的教学思路,完成课程教学的目标。尤其是在人文素养培养融合的背景下,更需要教师结合人文素养培养的多个切入点和侧重点,应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完成课程教学引导的目标任务。促使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和实践学习效果得到保障和提升。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这种差异化的教学引导方式也能够丰富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使学生对相关的课程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印象,获得更好地融合教学实践性效果。在实践中,可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包括,微课视频指导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合作探索型教学模式。上述教学模式能够基于基础的课程教学用更加具备自主性的课程教学方法,完成相应的课程教学目标任务同时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体验也会得到相应的优化。
(三)积极利用拓展性教学资源,实现融合教学实践效果的提升
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来说,一方面,教师可结合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口的相关实践岗位,让学生进入现实环境中进行实习学习,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在客观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所能够起到的作用。同时,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岗位中,也包括了人际关系的交往和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实践工作内容。这都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知识,以便适应社会环境,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与同事形成良好的交往关系。因此,立足于实践工作环境,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进行提升和优化,具有一定的适宜性。另一方面,教师还可通过组织主题性的社会活动,依托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将一些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机会推荐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作为社会环境中的独立个体参与社会服务和支持的相关实践活动,使其更加充分的了解汉语言文学课程学习的广泛外延,以及人文素养培养和实践应用的重要价值。提升学生对相关课程融合教学的认同感和学习积极性,最终为取得更好的实践教育引导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可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人文素养元素和教学模块的融入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适宜性。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应当立足于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学习、不断丰富个人的知识维度、不断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为适应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要求、提升学生的针对性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慧芬.浅议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理念与实践[J].学周刊,2019(11):11.
[2]蔡杰.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新通信,2019,21(01):171-172.
[3]陈佳娟.审美教育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渗透[J].文学教育(上),2018(10):174.
[4]孙蕾.浅谈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8(24):58.
[5]胡晓薇.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理念[J].牡丹,2017(36):110-111.
[关键词]英语文学素养 大学英语教学 培养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126-02
随着英语教学体制的改革,对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越来越重视。现行的素养教育的实质是传授英语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文化素养、语言能力、心理素养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1]下面本文就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其次对其具体的培养策略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从其中可以看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语言基础课程的需要而开设的,更重要的是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对世界各国的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心理素养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2]英语文学素养指的是在文学领域的综合素养。很多学者普遍认为,想要学生对外国文化背景进行了解,必须先让学生接触外国的文学作品,使其的生活视野得到拓展、语言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这些都有利于对其文化素养的培养,因此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很有必要。[3]
(一)培养英语文学素养,可以进一步提高我们对英美文化的感知
语言就是文化的载体,两者密切相关,不可分离,其中语言不能够脱离文化独自存在,同样,文化的深刻内涵也需要语言进行承载。因此,对于英语语言学习就是对英美文化进行学习,其中文学学习就是其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通过对英语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对英美文化中的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方式等内容进行详细的了解,从而提高其对英美文化的感知。
(二)培养英语文学素养,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在进行语言学习的时候,只有进行大量的输入,才能够正确地对其语言进行输出,其中文学语言更是其语言中的精华所在,不但包括有最高雅的书面语,同时也包含着最通俗的口头语,因此可以说英美文学就是为学生所提供的一个有效的语言模仿样本和学习环境。通过对英美文学的学习,不但可以对学生的词汇学习进行补充,同时还可以在这一具体的语境下,使学生的语感得到增强,从而使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有所提高。
(三)培养英语文学素养,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以及审美能力
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语言风格以及不同的文体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从一开始最浅层的文学语言学习,逐渐地深入其作品内涵之中。英美文学作品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之中蕴含着一定的人文性,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另外,教学中具有真善美情感的美文,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培养策略
(一)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
1.课前教师督促学生搜索课堂学习资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大学教师应当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前设计一些文学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运用多种手段对这些文学问题进行解答。比如在《大学体验英语》教学活动中,第四册教学内容中涉及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根据这句名言,教师可以就其出处、背景、相关的文学知识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搜索具体的资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的疑问越来越多,好奇心也就越来越大,这样一来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也在不断的“问题解答中”得到有效的提升。[4]
2.延伸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完成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之外,还可以在课堂中开展延伸阅读活动,选用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学主题,在提高英语课堂趣味性的同时,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英语文学的魅力。例如,在《大学体验英语》教学活动中,对《爱和友谊》这篇诗歌进行讲解的同时,教师可以搜集叶芝的《当你老了》等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们赏析,使其去感受、触摸、认知文学作品中的美,在陶冶其情操的同时,扩展其文学知识面。为了能够让学生走进诗歌中,走进文学的殿堂,英语教师还可以将上述的诗歌以表演话剧的形式在课堂中展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根据上述诗歌的内容进行故事或话剧的编写,之后可以让学生通过对简单的道具的应用进行表演,使诗歌或故事的具体情节能够在学生面前更加真实、生动地展现,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5]这种方式的应用既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英语文学,增加学生英语文学知识的同时,又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更快走进文学。
(二)通过课外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
1.由于课堂时间很有限,因此,可以通过课外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例如,利用晚自习等其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看文学价值较高的英语电影。但是前提条件是看完后要用英语语言对影剧中的故事内容、精彩片段、经典对话及感悟进行总结、概括并提交书面报告或心得。这种方式既能够检查学生的理解效果、对英语文学的认知水平,又能够锻炼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够让他们在对故事的感悟和思索中,提高其英语文学素养。[6]
2.除上述方式之外,大学英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阅读短篇英语小说及故事,比如《老人与海》、《小王子》等。在英语课课前进行寓意深刻、篇幅短小的文学作品的播放,让对话的生动性、故事内容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并为其留下无限的现象空间。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有帮助。[7]
(三)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
为了活跃校园的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课余爱好,大学都设有第二课堂活动。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将英语教学活动内容与第二课堂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触、接受英语文学作品,并不断地受到英语文学作品的感染和熏陶。比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英语诗歌朗诵比赛、话剧表演等,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英语文学知识领域,又使学生深层次地感受到文学的美,进一步地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与英语作品中的感情产生共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8]与此同时,邀请具有一定资质的教师开设英语专题讲座,对学生的英语文学常识进行灌输,也是课余对大学学生英语文学素养培养的一个简单方法。另外,增加英语影视欣赏活动,也是一种具体、可行的方法。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语言基础课程的需要而开设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开设,扩宽大学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对世界各国的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完成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之外,还可以在课堂中开展延伸阅读活动,选用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学主题,在提高英语课堂趣味性的同时,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英语文学的魅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江华,谭雅素.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09(42):547-549.
[2] 王华丹.大学英语教学中学员信息素质的培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45-847.
[3] 王亚维,冯海平.学英语四、六级网考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2):519-521.
[4] 刘旭彩.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2(4):87-89.
[5] 雷蕾.论大学英语阅读自主学习的必备条件和有效途径[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68-369.
[6] 刘敏,张玉萍.论大学英语中形成性评估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5).
[7] 陈雨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学素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54-56.
一、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
1.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仍旧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权,学生只能够被动接受,参与翻译实践活动的机会非常少,不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
2.英语“双师型”教师缺乏
当前从事英语翻译教学的教师,大多数都不是翻译专业出身,对于文学翻译理论知之甚少,更不能够拥有丰富的翻译实践操作,同时还没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和扎实的批评功底,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和“引导”作用。
3.英语课程系统设置欠妥
英语课程系统设置不够合理、科学,致使大学生双语基础不扎实,汉语知识欠缺,更不会有相应的补救措施。
4.翻译学科评价体系单一
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翻译学科评价单一,不科学,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翻译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二、从文学翻译培养的角度看英语翻译教学改革及对策
1.注重中国文化和文学,培养高校学生良好的汉语功底
当前,大部分师生都认为英语翻译理论知识和英语翻译技巧才是学习的主题,必须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至于我国民族文化学习被忽视,造成了当前中国文化被边缘化的现象却被忽视了。当代大学生能够用英语将西方节日说出,却不能够运用英语将中国的端午节表达出来;会用英语说出汉堡包、麦当劳,却不能够用英语将中国的主食馒头、米饭等表达出来,概括来讲就是患上了“中国文化失语症”。“中国文化失语症”已经引起了广大学者的注意,通过查阅文献,关于“中国文化失语”相关研究非常多,且都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作为当代英语教师,要开展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时,要注重中国文化和文学的渗透,为中国培养出具有文化素养的翻译人才。
2.构建科学英语翻译课程体系,渗透中国文化素养
(1)保证学生语言输出与输入的平衡与互动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都较为注重学生的输入性教学,而忽视学生的输出性教学,导致学生张口说英语的能力低下,不利于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英语翻译教学就是输出性教学的一种,因此将中国文化渗透进来,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汉语言的魅力,还能够补充英语语言文化的不足,为学生营造“讲英语”的氛围。
(2)构建“问题式”的翻译教学模式
大多数学生反映翻译教学较为枯燥,且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式”翻译教学模式,始终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创设恰当的翻译任务,选择典型的范例,使学生进行自主翻译,而教师给予及时点拨和点评,促使学生的翻译水平得到提升。
(3)完成“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的转换
评价对于师生来讲都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讲,因为每位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与肯定。因此,教师要构建科学、合理、多样化的评价体系,促使评价完成由“终结性”向“形成性”转化,加大学生平时翻译实践的分值比重。翻译实践要侧重向文学翻译倾斜,引导学生欣赏“英”“汉”两种语言的美,掌握两种语言表达的特点和区别。
3.构建高质量的“双师型”英语翻译教师队伍
语文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本文化界人士曾说过:“忘记母语等于亡国。”在欧洲,学校教育也很重视自然学科的建设,但他们从来都把语文学科的学习放在首要的位置。在欧洲的基础教育发展体系中,中小学的语言课程就占到课时总数的50%。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语文对其他基础学科的影响和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了学生们一个无限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有着无穷的文字材料和超文本材料。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在教学古诗《赠汪伦》时,一位教师在网络教室里,先打开自己事先设置的文件夹,找到要学习的古诗和一些诗人其他的描写送别的诗篇。然后公布一些相关的古诗词网站,让同学们自己去查阅想要寻找的内容。一节课,实现了几节课都不能完成的容量。老师又让同学们下课后自己回家在网上查找,在电脑上设置自己的古诗卡。最大可能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实现学生的感悟体验。
计算机的交互性,指的是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完整呈现学习内容与过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互。学生在学习时可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独立的主动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包含更多的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促进发展的成分。感悟体验是学生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学习形式,是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自主参与的一种阅读实践活动,它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用眼、耳、鼻、手、脑等感官去体验,从中获得种种发现,继而进行各种思维活动,最后用语言表达出来。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为学生的感悟体验提供了可能和空间。在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是融语文知识传承、语言文字训练和语文教学管理于一体的,它的有效运行不仅表现为教师的善于施教、精于指导和适当的监控,同时也表现为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创新和勇于自律。
三、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信息技术具有极强的工具性,所谓“鼠标一点寰宇游,上下纵横几千年。”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可查阅功能,可参考功能,可参照功能,很高的可信度,使它超过了任何版本的大百科全书。它的这个特点,可以很好地用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它能使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使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能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使语文教学能够校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使封闭的小学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在学习《赤壁之战》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自学课文,再在网上找出三国有关的资料,可以和这篇课文有关,也可以无关。只要是三国的内容。在磁盘上直接显示出来。作业交上来后,内容丰富多彩:有人物介绍,有背景介绍,有故事的结尾,有性格的分析,也有对战斗的评价……虽然都是网上的资料,但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量和知识结构,却不是老师三言两语所能说得清楚的。信息技术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四、利用信息技术的新颖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网络世界里,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正是网络的这种特点,使它总是走在时代的前面。全球化的发展要求人们具备开放性思维与创新精神。因此,各国课程改革都强调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认为教育应该培养胸襟开阔、能够站在全球化视野考察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公民。从知识经济的角度,拥有先进技术和最新知识,尤其是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也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发展的基石。因此,语文的基本素养也应该包含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的特殊性质,可以帮助老师完成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是意犹未尽的。很多老师喜欢让学生设计结尾。计算机可以更直接地实现这个目的。在五年级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积累运用》中,有一个这样的作业:要求学生介绍一种电器。一个老师这样布置作业:选择一种电器,在网上找出它最新的版本,说出它最先进的用途。可以用查阅的资料来说明,也可以用图来表示,还可以结合别人的设计,针对生活中有些电器在使用过程中的缺陷,自己设计一种让人感到满意的电器,用文字把它描述清楚,允许用图例来补充说明。这种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习的创新能力。
五、利用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知识信心。
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网络教学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摈弃了传统课堂的单一、枯燥和单纯的凭借语言理解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变得活跃,充满生机。在网络教学中,有鲜明的图案,有活动的画面,还有各种丰富多彩、有声有色的资料。在网络教学中,鸭子是活生生的,人物也是可以动的。一位教师在教《颐和园》一课时,了解了课文内容后,直接打开有关颐和园的网站,马上,一幅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出现了,有各种说明,有颐和园各处景观的图,色彩明艳,十分有感染力。学生对照网上的内容,很快就理解了作者的表达。课后,学生们兴犹未尽,不肯离去,继续留在电教室查阅颐和园的其他资料。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很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
六、利用信息技术的开放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教育的特点有两点:一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包含政治、思想、道德、价值观、文化、文学、美学等诸方面的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应通过暗示和熏陶使学生获得感悟和体验。另一方面,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和情感世界,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多元反映和独特体验。二是语文学习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课程不是主要获得知识的课程,而是主要获得运用能力的课程。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当今世界的科技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战争与和平,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都应成为语文课程关注的对象。要帮助学生看到各学科之间的关联,并能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信息技术这个大环境可以帮助教师实现这个目的。网络的开放性,使人机互动成为可能,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计算机还是一个双向媒体,不仅能够呈现教学信息,还能够接受学生输入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诱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和强化记忆,诱导他们去寻找并发现错误所在,最终获得正确的结论。对学生而言,可以从计算机提供的反馈中知道结果,并能获得鼓励和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讲,有时还要动手操作。从这方面来看,网络的开放性给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广阔空间。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