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不同地域文化背景 民族体育 认识
一个民族的文化,实质上就是对他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描述。而描述生产、生活方式的每一种文化现象,都是人类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逐渐积累和沉淀下来的,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民族体育也就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因此,该研究就对不同地域下民族体育的文化进行阐述,使人们能够对民族体育有更多的认识。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文化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地域文化②: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③:是各少数民族历代产生并流传至今的利用各种身体练习来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的总和。
体育人类学④(Anthropology of Sport或Anthropology of Physical Culture and Sport):是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类与体育有关的文化活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二、体育人类学与民族体育的关系
体育人类学就是通过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人类和体育的关系,它揭示和分析人类与体育相关的因素,综合研究人类的体育问题。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体育人类学作为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结合点,对不同地域自然环境下的不同民族人群的体质进行分析,找出差异;也可以通过语言学的研究发现对不同民族体育文化进行描述差异的微妙。体育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至少有以下几个板块:(一)体育原理,以建立全面认识体育的新视角;(二)民族体育,以深挖和弘扬人类传统文化遗产;(三)竞技,以摆脱单纯追求人体极限的误区;(四)定位和标示,以把握未来人类体育的发展轨迹。
三、不同地域文化下的民族体育
(一)民族体育的起源与产生
民族体育是社会体育的重要部分,是各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显著民俗特点,以健身、防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往往以其动人的传说,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情趣和瑰丽的色彩反映了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特点、道德风尚和,是各民族政治、文化、生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具有表演性、地域性、传统性、集会性、节庆性等特点。
另外,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事象,以其浓郁的生产气息、鲜明的生活风格和生动的身体语言,充分地反映出一定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观,成为对生产、生活方式众多描述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就其发生机制而言,民族传统体育发源于社会底层,孕育于人类基本生存需要,广泛流传于民间,是一定地域内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作用于人这一文化载体的产物。具体说来,在特定民族文化圈内,由气候、地形、水文、动植物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环境,不仅为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而且直接造成了人们在体质上的不同,也孕育出不同的运动需求⑤。
对于中国的民族体育的研究开始于1900年日本学者寒川恒夫、涉谷道夫、獭户口照夫三位教授前往上海体育学院讲学,他们将民族体育的研究引入了中国,从此中国开始了对民族体育的探索。
(二)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民族体育的差别
存在形式就是各民族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方式。这种存在不是静止的状态,而是发展变化着的动态。因此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通常都是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相比较而存在。由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将民族文化分为独立型、兼容型、转换型和同化型4种类型⑥。不同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所处的地理、社会、人文环境的不同,以及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不同地域环境下人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产生很大的不同,因此也就产生了不同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
1.行为模式上民族体育的差异
中国地域广阔,不仅辽阔的大海,又拥有广阔的平原,崇山峻岭,在这种复杂的地理环境上产生了农耕、渔猎、畜牧的生产生活方式。体育作为一种人类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人们生存环境的影响也产生了差异。以云南彝族和贵州苗族为例,彝族世居的地方大凉山、乌蒙山和哀牢山三山林立,群峰耸峙,层峦叠嶂,气候极为阴冷,交通甚为不便,有“隔山喊得应,望山走死马”的说法,这种地理环境就产生了山地民族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以及彝族人民勇猛、强悍、武勇、善斗、热情、豪放、崇火等文化特质;另外,古代的彝族是游牧民族,在漫长的游牧经济生活中,形成了彝族人民特有的心理品质、文化思想体系和充满游牧生活气息。在这种背景之下,彝族的“打歌”、“3步乐”、“摔跤”等有着粗悍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应运而生;贵州汉苗交界单纯苗族支系—“方南”(苗语意为“下游苗”)位于清水江流域,由于当地苗族迁徙史和民族反抗的影响,以及渔猎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不仅具有原始礼仪竞技属性,还具有宗教特色“独木龙舟”。
2.思维方式上民族体育的差异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觉
一、文化自觉的内涵
在1997年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届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提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其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及它的发展趋势。文化自觉的过程,是一个艰巨的过程,所谓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关于,文化自觉的基本要求,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也就是说文化自觉强调三个方面的义,即一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自知之明”二是对他民族文化的“自知之明;三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坚持和谐共生的文化价值观。
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内涵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各美其美”――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即明白少数民族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及它的发展趋势;第二,“美人之美”――对他民族文化的自觉,又包含两个层次,即对新疆其他民族文化的自觉与对外来文化的自觉,充分认识不同民族文化的长处,去粗取精,取长补短,丰富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第三,“美美与共”――对中华文化的自觉,了解、明白、认同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观念;
三、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觉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笔者选取三所本科院校:塔里木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喀什师范学院,发放问卷 750 份,有效回收 700 份,回收率 95%。结合问卷结果,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各美其美”――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
1.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度。在回答“您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程度”过程中,有53.4%人选择“非常了解,专门学习; 而在“本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的文化”问题的回答中,有 47%的人很赞同;在问题“少数民族文化对新疆地区的贡献比汉族文化大”的回答中,34%的同学选择了非常同意,40%的同学选择了同意。
通过以上的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强烈认同,甚至存在狭隘、片面性。然而,在实践生活中如果过分强调本民族的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就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如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如果继续将民族意识恶性膨胀,就会出现背离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破坏祖国统一的活动,就会阻碍各民族发展进步,甚至会造成国家的分裂。
2.对本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的认识。在回答“您是否同意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90.63%的学生表示同意,这说明绝大部分同学的认识是明确的,近10%的人选择了不同意和不清楚。这表明还有少部分同学对中华文化和本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不是十分清楚。这既关系到新疆的文化发展也关系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
(二)“美人之美”――对他民族文化的自觉
1.对新疆其他民族文化的自觉。(1)对新疆其他民族文化的认知度。回答“你最了解的历史是?选“少数民族历史”的学生比例为42.4%,选“汉族历史”的学生为17.8%,可见少数民族大学生最了解的历史是关于少数民族的历史;当被问及“你是否关注其他民族的文化和传统”时,选择 “一般”的学生占到了54.5%,选择了“不太关注”的学生占24.8%,选择“很关注”的比例仅仅为20.7%,通过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度更高,但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并不是很了解,如果少数民族没有认识到其他民族的文化的精华,就不可能做到 “美人之美”,这是不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步的,因为一种文化与异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冲突和融合,是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文化演进发展的一种带规律性的现象,这也不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2)对本民族文化与新疆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的认识。对“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是一件很好的事”的回答,只有46.3%的学生选择“非常同意”,选择不同意的占到10%,这说明一小部分学生还不能正确认识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而各民族在对他文化的认同“既可能是一个认识自身,汲取其他文化充实自己的过程,也可能导致封闭与狭隘意识的产生。”甚至导致本民族文化的丧失。如果本民族文化与他文化之间不相抵触则可能被认同,当本民族文化与他文化之间相抵触时,本民族文化就有可能不被认同,甚至引起本民族文化与他文化间的冲突。因此,对二者关系的认识直接回影响到民族团结,新疆的和谐稳定。
2.对外来文化的自觉。(1)对外来文化的认同度。回答“你更重视西方节日还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45.8%的同学选择了“重视传统节日,但经常过西方节日”,还有居然11.3%的同学选择“会庆祝西方节日,不会参加大部分传统”,也就是说一定会庆祝西方节日的占57.1%;对“大学生最关注的电视节目内容是?”的回答是35%的同学选择韩剧偶像剧,18%的同学选择“国家大事”,27%的人选择了“娱乐新闻”20%的人选择“财经”。这些调查数据说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外来文化有着极大的认同与盲目的崇拜。经过与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访谈也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仅热衷于西方的节日,对肯德基等西方的快餐文化也情有独钟,有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们也在疯狂地学习外语,爱看美国好莱坞电影,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他们越来越远,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关注与反思,因为观念形态的东西决定着这些现象,我们务必要保持清醒和高度的警觉,特别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各种形态的文化不断地粉墨登场,西方敌对势力利用自身在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的文化渗透将会不遗余力的发展下去,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文化心态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考验。外来文化包含有先进和落后的思想,(下转第108页)甚至含有有意图将我国“西化”的思想,对西方的价值观念,应该坚持辩证的观点,而非“拿来主义”,特别是当代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还不稳定,认识水平和分析辨别能力也是有限的,更是极易受到了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侵蚀。(2)对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的认识。对“你认为中方文化优异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吗”的回答,可以体现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认识,10.3%的同学选择“是的,并且不需要向西方学习“,60.2%的同学选择“是的,但是还可以吸取西方优秀的文化”,其中看到中方文化应吸取西方优秀的文化的人数最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多数学生能正确认识这两者的关系。
(三)“美美与共”――对中华文化的自觉
1.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度。在“你对中国的文化感兴趣吗”回答中,只有45.8%的同学选择“很感兴趣”,49%的人选择“一般”,49%的人对中国的文化并不是很感兴趣,就没有主动学习的意愿,认识程度也不会太高。“您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程度”回答情况是这样的16%的学生选择了“非常了解,专门学习”,70%的人选择了“一般,作为兴趣偶尔涉猎,70%的人明确表明自己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程度“一般”,这个问题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回答“中华文化都是优秀文化”这个问题中40.1%的人认为很赞同,也就是说有40.1%的人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从数据可看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度并不高,而中华文化的认知是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而中华文化认同又是中国民族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知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对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特征的认同。对“中华文化能够代表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吗?”的回答情况是这样的85.3%的同学认为“非常能代表”,还有14.7%的同学认为不能代表,说明还是有一小部分同学不能正确认同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征。
针对中华民族的结构先生提出了“多元一体格局说”,强调在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二者不间断交流,促进了“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一体特征的认同有利于边疆各族人民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情感的强大的文化向心力,这将有助于新疆各民族间的认同和感情交流,使得民族的凝聚得到根本的提升,这对民族团结,和谐统一的新疆建设意义重大。
通过以上三方面可以看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自觉状况并不是很乐观的,还有待于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的力量进一步培养,提升。
参考文献
[1] .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群言出版社,2005.
[2] 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 王霞.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探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
近年来,各级政府通过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移民搬迁等方式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迅速脱贫致富,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从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扶贫开发的立足点必须建立在对少数民族文化充分尊重的基础之上,否则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在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世代居住的独特地域是少数民族维持和延续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但在这些地方,文化多样、风景优美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地方主管部门领导,将少数民族群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视为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不惜以改变当地居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作为扶贫、减贫的有效措施,最终堕入了“越扶越贫、越贫越扶”的怪圈,同时也引发了个别少数民族地区对国家救助依赖性增强等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不可否认,当下很多地方政府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先发展经济、后保护文化”的错误认识。实际工作中,都愿意把投钱、给物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各级“经济发展优先,其他工作让路”的错误思想。
(二)扶贫开发工作中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做法上存在误区
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地处偏僻,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滞后,经济文化发展基础也相对薄弱,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不能根据自身实际和文化优势决定自身的发展方式,只能听从主管部门和投资单位对当地的发展规划。近年来,在扶贫开发政策的激励扶持下,一些地方借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走上了发展民族旅游和特色产业的发展之路,既保护和弘扬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丰富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又使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然而,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过度包装、任意曲解、商业炒作等现象层出不穷。推倒旧的、翻盖新的,减掉难懂的,加上好看的……,种种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曲解、破坏等乱象屡见不鲜。极大地破坏了民族传统文化原有的深层次文化内涵。若要彻底改变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中的这些短视现象,广泛听取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意愿,尊重他们的选择权,建立有效的立法机制将扶贫开发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变博弈为共赢应是今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一项重要议题。
发展经济与传承和创新民族优秀文化,是一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多以“意见”、“措施”等形式出现,尚未上升到法律层面。要想改变当前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困境,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做支撑。扶贫开发工作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都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样才能彻底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乱象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瓶颈。我们应该看到,一项法规的出台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要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和深入的思考摸索,这就需要各级党政机关和相关部门,提高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认识,引导和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确立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意识。“人治不如法治”,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必须从制定法律法规、健全监督机制、培养立法人才等方面入手,全面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立法工作。
(三)以文化保护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建立少数民族文化立法保护体系
首先,应从国家层面确立扶贫开发工作中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主体地位,组织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并颁布《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法》,此项法律法规应以扶贫开发工作为基点,综合借鉴国内外相关文化保护的成功经验,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同时,强制性做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其次,要确立相关文化保护部门的行政主管地位,明确各省、市文化保护主管部门和扶贫开发主管部门的工作职责,区分各部门相关责任,实行以行政保护和民事保护并重的保护措施和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转变只顾开发、不顾保护的错误思路,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第三,要加大财政立法力度,地方政府用以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专项拨款是少数民族文化保护资金的重要来源,必须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财政拨款进行立法,对资金的分配、使用进行规范,明确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在当地年度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对专项资金的拨付及筹集、使用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监督。
(四)从健全文化保护监督机制入手,优化扶贫开发中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法制环境
建立、完善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开发中的监督管理机制。一方面,各级主管部门必须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破坏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行为;另一方面,建设部门必须科学评估建设项目可能给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带来的不利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避免因建设新项目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受损情况;第三,要建立执法检查制度,文化保护执法机构应参与各地扶贫开发规划的研究制定,利用专业知识促进扶贫开发工作的科学实施;少数民族地区政府还要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体系,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五)夯实文化保护立法基础,着力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立法人才
关键词:语文教学;民族文化;思想内涵
一、引言
民族传统文化对推动当今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将民族文化和高中语文教学相结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这就需要及时准变语文教学思想观念和模式,应用新的教学方法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水平提高。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民族文化教学现状和重要性分析
1.高中语文教学中民族文化教学现状分析。高中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而将民族文化与之相融合,就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受到教学思想观念因素影响,实际教学中就存在着诸多问题。语文民族文化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教学没有重视。老师对学生民族文化知识教学,仅仅局限在对名篇诗词的教学上,只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但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学,这就不利于学生对民族文化价值更好的理解。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对文言文以及古诗文这些民族文化经典内容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差,这就影响了实际教学的效果。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对古典文献学习不知所措,往往是依靠着翻译学习,对文言文的内容探究以及思想价值的内涵探究不注重。由于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比较薄弱,这就必然会影响民族文化精髓的吸收。老师在语文民族文化知识教学中,对学生在民族文化经典内容的赏析以及自我理解方面的教学没有重视。一些老师在具体的讲解中,只注重对诗词的解析或者是直接采用教辅类工具让学生理解内容,没有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自我理解和赏析,在民族文化的内涵思想文化方面的学习还不够。2.高中语文教学中民族文化教学重要性。加强语文教学中民族文化的思想内涵学习,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正是思想成长的黄金时期,在这一环节加强对学生民族文化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有更深的认识,对促进学生成熟发展,以及思想价值观的正确树立都有着积极意义。通过民族文化知识的教学,对学生的民族文化鉴赏能力以及完善学生品格等都能起到积极作用。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民族文化的教学,对学生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以及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等,都能起到积极作用。民族文化中的一些精华知识内容,是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对这些知识学习对学生的成长比较有益。同时对这些民族文化内容的学习,也有助于文化的传承。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民族文化融入可行性及教学措施
1.高中语文教学民族文化融入可行性分析。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对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就有着积极作用,通过从多方面加强教学模式的优化,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有助于教学水平提高。高中语文教学中将民族文化与之相结合就比较重要,民族文化和语文教学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当前高中生自身的特征也对民族文化融入提供了可行性。高中生正处在青春少年时期,在人生价值观上海没有真正的养成,通过民族文化的融入,就比较有利于学生价值观的树立。高中语文教材当中涉及诸多和民族文化相关的经典内容,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涉猎,就能帮助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精髓有更深的了解以及吸收。通过这些内容只是的学习来引导学生对古人思想感情的认识,在审美观念上进行提高。高中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好奇心比较强,对有趣的知识内容比较感兴趣。民族文化中诸多内容都能和语文教学相结合,以趣味性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这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讲一些民俗以及动人的故事作为教学的开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氛围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高中的课程特征也比较有助于民族文化的教育。在教材中的特点是体现时代精神意识的,通过将传统的民俗和当前的生活相结合,就比较方便学生接受。例如在学习到鲁迅先生的《社戏》内容的时候,其中就涉及到唱戏的内容,老师就可就这一民族文化内容进行趣味性讲述,通过相关视频的观看,让学生对戏曲文化进一步了解。2.高中语文教学中民族文化融入的措施实施。高中语文教学中民族文化思想内涵的丰富化,通过教学手段的科学应用,就能内化成学生的思想内涵。笔者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提出几点教学措施。第一,加强对语文教材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根据当前的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对每个民族文化经典篇章都是精心安排的,其中的文言文以及古诗文是重要的代表。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就要充分认识到文言文以及古诗文的学习重要性,从这些内容中让学生领略民族文化的价值和学习的重要性。从对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知识的兴趣上着手,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加以应用,让学生对民族文化知识内容感兴趣,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氛围当中去。例如:高中语文民族文化知识教学中,对《陈情表》的内容学习,就能让学生对忠孝的民族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在经过文本的依次学习和理解之后,学生通过文言文的语言以及思想情感的表述等,都会深深地受到感染。然后老师就要将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忠孝方面能找到现实性,这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注重经典文化的拓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材中的内容是有限的,老师就要将经典的作品通过课外拓展的方式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让学生能最大化地接触到民族优秀文化典籍。这就可通过对新教学技术的应用,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和语文民族文化教学相结合,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方便地为学生呈现动态的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能实现资源的丰富化目标,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喜好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民族文化经典。第三,充分重视民族文化内容的选择。在语文民族文化教学过程中,为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要充分重视,在对民族文化的内容选择上要以积极的情感思想为主。并要能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结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促进学生的语文素质的提高。第四,加强民族文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实施。高中语文教学要从多方面考虑,对教学的内容和方式的科学性就要加强重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是知识的单一化讲授,要能从整体上看待,结合语文教学设计中三维目标的方法,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充分重视。在语文教学中的民族文化的结合方面注重巧妙性,通过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和道德观,让学生通过民族文化知识的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例如在对《孔雀东南飞》的内容讲述中,老师就可将同名的通俗歌曲在课堂上进行播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歌曲的内容和语文文本中的内容相联系,对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通过歌曲的情调来进行体味。这样就比较有助于学生接受,学生也会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民族文化知识的学习当中去。第五,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民族文化的融入,要充分注重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在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到教育领域之后,就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水平,对教育改革也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民族文化的融入相结合,就能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对民族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能起到积极作用。多媒体技术的动态化特征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习惯比较适应,这就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还要重视对学生课堂教学中积极性以及参与度进行提高,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民族文化知识。只有在这些基础教学层面得到了充分重视,才能更好的促进语文教学的质量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的民族文化内容融入,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民族文化知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有收获。传统民族文化的教学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教学举措,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也有着积极意义,希望能通过此次对语文民族文化和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研究分析,能更好的促进实际的语文教学发展,为高中语文整体教学水平提高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庄彩霞 单位:江苏省泗阳中学
参考文献:
[1].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学周刊.2016(30).
[2]魏回春.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6(15).
[3]吕萍惠.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12).
[4]胡凌.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01).
【关键词】语文 新课程 民族文化 弘扬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31-02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非常珍贵,同时也非常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语文课堂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同时通过语文课堂对学生普及民族文化也是使民族文化得到弘扬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新疆地区的小学生来说,向其弘扬民族文化尤其重要,这不仅能够使其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也非常有利于民族和谐。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新疆小学的语文课一定要及时改革,将有关民族文化的内容加入到教学中,这样才能够使民族文化得到弘扬,才能使我国的孩子从小就认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一、民族文化概述
文章本部分将从民族文化的概念、分类以及其价值三方面对民族文化做简要的概述。
(一)民族文化的涵义
民族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所创造的,能够体现本民族的特点以及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往往是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里面包含的是自古以来这个民族人民智慧和汗水以及历史经验的结晶,同时也是从古至今,人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对各种经验的总结,因此对后人来讲是一笔非常有价值的财富。通过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我们通常能够看出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以及文化发展的水平,因此可说,民族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一个国家的历史深度。
(二)民族文化分类
民族文化属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在物质文化方面,民族文化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等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都属于人们在生活中必须接触的东西,因此在民族文化中属于非常常见,也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在精神文化方面包含的内容很多,例如语言、文字、艺术、科学、哲学和宗教等都属于这个范畴,其中语言对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是最为深远的,语言的发明使一个民族之间的人们能够互相交流,从而大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不同的地区形成的不同语言,也将人类分为了不同民族。宗教在民族文化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尤其是在科学技术还未得到发展,或还未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过去,那时候人们对自然非常崇拜,久而久之便演化成了对神的崇拜,因此也就形成了信仰和宗教,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宗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逐渐变小,但在民族文化中仍然属于非常重要的,同时也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方面。
二、民族文化对小学生的价值
1.优秀的精神品质
在历史与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非常值得学习的优秀的精神品质逐渐形成,并流传下来直到今天。
2.独特的艺术品位
一个民族的艺术品位与这个民族所生活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的性格特点是分不开的,因此每个民族的艺术都非常具有独特性,同时也非常具有欣赏、传承和弘扬的价值。
三、在语文新课程中弘扬民族文化的方法
弘扬民族文化要从娃娃抓起,因此,想要使民族文化得到弘扬,首先就应该从小学生入手。由于语文课程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利的途径,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在语文新课程中对民族文化进行弘扬,以使小学生能够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从而能够将民族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一)提高儒家文化在语文新课堂中的比重
儒家文化属于中华民族的一个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儒学所提倡的品质对培养小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以及谦虚的待人接物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语文新课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将儒学融合到课堂内容里。
(二)向学生普及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特点
民族文化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同样,在民族文化当中,各区域的文化特点也是不同的,教师一定要注重像学生普及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特点,使学生认识到,文化并不是相像的,而是各有特色的,使其从小就能够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这一哲学道理,同时根据对不同区域不同的文化特点的学习,也能够在小学生中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这对小学生来讲是非常有利的,同时也大大的有利于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语文课堂全面有效的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和要求。
由此可见,像学生普及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特点对弘扬民族文化来讲也是一个重要,并且有价值的途径,因此也是值得借鉴和实施的。
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劳动智慧的结晶,它对任何一个人来讲都非常有价值,因此非常值得我们弘扬。在语文新课程中,我们一定要掌握弘扬民族文化的具体方法,这样才能够使民族文化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存和传承。
参考文献:
[1]黄钊.儒家德育学说论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03).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方式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对文化进行传承,而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场所是学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方式可以有哪些?我们该如何评价?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本文试以凯里学院开展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方式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解答。
一、加强科研投入,切实保护传承基础
通过对某一事物进行科学研究,可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内在属性和发展规律。高校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活动的投入主要有这几方面作用:通过科研活动可对少数民族语言、风俗、艺术表现、建筑等进行深入的研究,挖掘出该民族的的历史、文化等特征,通过深入分析研究,了解该民族的精神内核。这样,一方面可最大限度的通过相关民族研究活动的结果,留存其民族原生性的特征;另一方面将对少数民族的研究结果与主流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后,我们可寻找双方不同的特点,从大的研究层面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而加强科研投入,可利用经济力量的导向作用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通过学校的科研支持,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更为侧重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上去。而这些课题都是研究人员考虑到学校自身的特点,再结合地区民族文化而提出的,是有针对性、有目标的科研任务,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播、保护、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一个有效的系统的组织机构可为事物发展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支持。而建立相关研究部门或基地,一方面可保证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课题能够进行下去;另一方面能将科研人员进行有效地组织,避免了资源和时间的浪费,以争取在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中取得更大的进步与更多的成果。争取建立起完善的科研体制,从而有效率地进行同时同步的传承工作和教学活动。凯里学院正是看到了一个好的组织机构对科学研究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研究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加强了原生态民族文化科研平台建设。该校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申报并获准成立了省级人文社科基地“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吸引了一大批校内外科研人员,有效地推动了基地建设和原生态民族文化理论研究;二是设立民族教育研究中心和原生态民族歌舞中心管理机构,使得该校的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体系趋于多样和完整[2]。仅在2011年度,这两个中心的专职及兼职研究员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少数民族文化科研成果就有100余篇[3]。总之,通过建立相关研究机构可为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提供力量保证。而从研究的角度出发,对少数民族实物进行留存可为日渐消失的文化提供实物依据,宣传展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唤起广大民众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和传承有重要作用。首先,它有助于人们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内涵和精髓。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在传承和发展当地民族文化上具有低层次性和迫切性,宣传展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能促进民族文化在民众生活中的应用,可以注重对乡风民俗的培养,让民众在生活中产生运用本民族优良文化的习惯。其次,宣传展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并能够促进本民族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007年,凯里学院在原来“苗侗文艺馆”的基础上完成扩建“苗族侗族文化博物馆”,其目的是把该校多年来收集整理的民族民间文化加以保护、研究,使之成为有别于其他同级院校的一张精美的名片和对外宣传的舞台。在这一基础上,校方多次划拨专项资金供博物馆去民间收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实物展品,包括清水江文书及其他苗侗生产生活实物。建立“博物馆”是较好的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活态保护的方式,因为最能继承保护文化原有价值的大多是最传统的传播方式,随着“博物馆”的建立,能让“人际传播”这种最接近其原始状态的继承保护方式,通过“苗族侗族文化博物馆”得以实现。博物馆能使用多样的方式方法保存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民俗状态等,这不仅对其保存有相当重要的价值,而且也可以满足科研者们的需要[4]。该校的这一举措,一方面使得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通过参观等方式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还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保护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实物,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更多可供查看的物质实物。
二、合理设置课程,转变学习模式
“课程”与“文化”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课程是文化的精华表现,是文化传承的必要手段,文化是课程的重要载体,是理解和认识的总结。一方面没有“文化”就不可能产生“课程”;另一方面,如果缺少“课程”作为手段,那么“文化”传承在学校教育中就无从体现。而课程的设置方式可影响教育接受体———学生的感受和后续学习效果。在民族地区高校设置少数民族文化课程体系时的思考方向是要让民族文化知识进入课堂,在各学科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知识[5];要从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出发;要从如何让外民族的学生对所学习的少数民族文化由没兴趣向好奇、由好奇向最后认同这个民族的角度出发;最重要的是课程设置要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正是从这点出发,凯里学院从2004年9月起就启动实施了民族文化特色课程体系建设。近几年来,特别是升格为本科院校以后,该校进一步明确了“办特色之校、育特质之才”的办学思路,着力打造以原生态民族文化教学科研体系为核心的办学特色,有效地推动了“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目前该校的民族文化教学课程体系设置形式如下图:图1凯里学院民族文化教学课程设置形式图同时在教学课程改革方面,近年来,在教育部的号召下,凯里学院民族文化教学课程开始尝试进行改革,不但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而且采用互动交流教学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初步的成绩。同时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教学研究也正在开展,凯里学院曾多次组织教师召开民族文化教学课程教学研讨会,并积极听取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课程建设的意见。通过构建“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特色课程体系”,该校的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在课程中引进少数民族文化,可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从而主动接受少数民族文化,进而达到了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承的目的。
三、通过校园活动调动学习兴趣
与相对单调的课堂学习相比,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而校园活动可采用的多种手段,也可以对少数民族的多种文化形式进行多方位的展现。这样一些直观的展现形式能够使得学生主动投入少数民族文化活动中,进而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承[6]。在凯里学院,标志性的几项少数民族校园活动分别为:每年一度开展的以苗族反排木鼓舞文化为元素、与现代健美操动作相结合改编成的反排木鼓健身操比赛,已经举办到多届的凯里学院少数民族原创歌曲大赛,少数民族知识竞赛,苗侗风情艺术作品展等。这些着眼点不同、展现形式不同的校园活动,积极鼓励并倡导学生参加。而具有民族特色的表演、活动,则使学生在参加活动或者是观看活动的过程中对地区的民族文化有一个深刻的了解,从而不自觉地了解和传承了少数民族文化。当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校园人文环境和学生生活时,本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将与其他地区的民族文化产生文化的碰撞交流,并不断地在交流互动中进行开拓与创新,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得到发扬光大的同时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少数民族文化在继承中得到发展和进步。
四、“引进来,走出去”,构筑传承网络
文化的传承并不只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在高校进行文化传承教育时,如何充分利用外界资源,同时对社会进行反馈,也是高校进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需要关注的问题。除了与政府社会进行合作,获取政策及经济方面的支持外,凯里学院还聘用当地一些土生土长的民间歌师、绣娘、手工艺人等作为兼职教师,通过开设培训班、开展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等方式,将地区的民族文化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另一方面除了“引进来”,还需“走出去”。学校的文化传承教育不应局限于在校学生,我们应该看到学校之外还有很多教育接受者,只有将社会文化传承的范围扩大到学校以外,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意义。凯里学院从“服务地方”的立足点出发,每个学期都会与当地教育局合作开办针对乡镇一级中小学校长的管理培训班。这个“校长班”所设置的培训课程中就包含有关于州情、当地民族文化的内容。通过对乡镇中小学管理者进行民族文化培训,可以让这些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管理者明白当今社会并不是主流文化才是“唯一”的文化。引导他们认识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进而在日后的教育教学管理中积极主动地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如在课程设置中,结合当地情况适当开设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艺术、少数民族体育等课程[7]。通过以上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可以通过由外在到内核、由基础到提高、由形式到精神的传承教育形式所构建的全方位的传承教育网络,使少数民族文化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实现传播和传承,真正实现多元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共存、共生的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扶蓉.湖南少数民族民俗旅游深度开发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
[3]凯里学院.2011年科研成果汇编(内部资料)[G].凯里:凯里学院,2012.
[4]谢琛.贵州侗族大歌的当代传播方式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07.
[5]黄家锦.学校教育视野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
[6]张雪梅.民族地区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与实践———以凯里学院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9).
4月5日,中国・贵州(务川)民族文化发展研讨会在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省社科联、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等地的18名博士、博导、教授出席了研讨会,共商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做好民族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大计。
省委副书记王富玉,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傅传耀、顾久,省政协副主席左定超致贺电。王富玉在贺电中指出:贵州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务川民族文化是贵州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贵州省在保护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希望以举办中国・贵州(务川)民族文化发展研讨会为契机,紧紧围绕民族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研究,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合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民族团结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省民委副主任刘晖指出,在当前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大背景下,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基础上。民族文化产业链如何构建?怎么在开发中进行保护。又怎么在保护中进行开发?多名从事经济、文化、民族、宗教及旅游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务川民族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探究。无疑是我省民族文化事业、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盛事,为外界认识贵州、认识务川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相信有各级党政、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重视、有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参与,贵州民族文化建设将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务川县委书记柳盛明指出:仡佬族作为务川的世居民族与区域的历史发展相结合,形成了包容吸纳、进取向上的开放的文化心态。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务川人民继承了仡佬民族所独具的自强坚韧、孝义忠勇、包容和谐、开放创新精神。为务川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研讨会上,各位领导,专家和各界朋友共商民族文化发展大计,共话仡佬民族发展未来。我们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紧紧围绕以仡佬文化为核心,以城镇建设为依托、以文化旅游为主题,力争把务川建设成为“中国仡佬文化中心”、“中国丹砂文化中心”和“世界人文休闲旅游胜地”。
研讨会由《当代贵州》杂志社和贵州大学中国试验区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研讨会的主讲专家是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战略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李成勋。专家们以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仡佬族祭祖圣地――九天母石寨和大坪镇仡佬文化村为具体考察、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发扬、传承。与会专家在许多问题上取得了共识,就务川仡佬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会议签署了《中国贵州民族文化发展(务川共识)》。
(一)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昆明三所高校(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来自东南亚国家的留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7份,回收有效率为82.33%。其中泰国留学生132人,越南留学生72人,其他国家留学生43人。他们当中本科学生为153人,研究生30人,汉语短期培训的学生64人。
(二)调查问卷本研究所用的工具为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受试的基本信息,包括国籍、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第二部分旨在调查他们对云南的印象及对云南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情况。第三部分为开放式问答题,主要调查他们接触和了解云南文化的主要途径。在分析他们对云南文化的了解程度时,主要采用李克特1-5等级量表。
二、研究发现与讨论
问卷调查主要从他们对云南民族文化的了解及认同层面来分析他们对云南的印象。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共有25个,这些民族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民族习俗、饮食服饰及文化特点,同时,由于云南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多样化的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沟通,从而汇成了具有云南特色的民族文化体系。
(一)东南亚国家留学生对云南的印象在问及“来中国之前,提起云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时,回答次数最多的是昆明,提及次数比较多的是“少数民族”、“香烟”、“民族服饰”、“过桥米线”、“石林”、“茶”。这说明,东南亚留学生对云南的最初认识是从地理概念开始,最先了解的是省会昆明;其次由于调查对象为学生,他们来云南之前,查询了解更多的是云南的高校,而云南高校最集中的地方是昆明,所以“昆明”这个词是他们最为熟悉的;第三由于诸多国际航班直飞云南的到达站均为昆明,它是连接东南亚留学生从本国到中国的第一站,因此,留学生们对昆明的熟悉程度较高。此外,由于云南跨境民族较多,东南亚留学生对云南少数民族提及的比例也相对较高。
(二)东南亚国家留学生对云南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为调查东南亚留学生对云南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共设计了“云南民间艺术及歌舞(含中国民间艺术等)”、“云南城市”、“云南饮食”、“云南旅游景点”及“云南少数民族节日(含中国传统节日)”五个方面的内容。结果发现,在这五个方面,他们最为了解的是“云南城市”和“云南旅游景点”,100%的学生都能列出一到两个云南城市或景点,其次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含中国节日)”,最不了解的是“云南民间艺术及歌舞”。结合调查结果,排在每个层面前五位的分别是:云南城市:昆明(99%)、大理(99%)、西双版纳(99%)、香格里拉(99%)、丽江(99%)云南旅游景点:石林(95%)、大理古城(88%)、云南民族村(87%)、恐龙谷(84%)、玉龙雪山(80%);云南饮食:过桥米线(90%)、饵块(88%)、炸土豆(84%)、臭豆腐(81%)、火腿(70%)云南少数民族节日(含中国节日):中秋节(86%)、春节(82%)、端午节(77%)、火把节(75%)、泼水节(68%)云南民间艺术及歌舞:京剧(72%)、书法(70%)、太极(63%)、剪纸(53%)、功夫茶(49%)为了了解东南亚留学生来云南学习的同时,是否有兴趣了解中国或者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问卷中还提到“你还想了解更多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或中国文化吗?”,83%的学生表示云南民族文化丰富多样,有很多有趣的民族,他们愿意了解更多的云南民族文化和中国文化。但是也有8%的学生表示不愿意,还有9%的学生表示无所谓。而问及“你最想了解云南或中国文化的哪一方面”时,选择“中国饮食”和“中文”的比较多,选择“经济”和“建筑”方面的比较少。这可能与被调查的身份有关,他们大多是学生,来云南主要学习的是中文,要适应当地文化,和中国学生交流,语言是基本沟通工具,虽然部分学生可以使用英文,但是他们更倾向于用中文来交流。为此,选择想要了解“中文”的学生比较多。同时由于在学校,学生们每天都离不开的是饮食,当地食物是否符合他们的口味,也很容易影响到他们来昆明的文化适应情况,因此,很多学生倾向于了解中国饮食。
(三)东南亚国家留学生了解云南民族文化的途径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东南亚留学生在昆明上学期间,了解云南的主要途径有:云南当地的数字媒体,包括互联网、广播节目、电视和报纸;学生所在学校学习的有关文化的课程、身边的中国同学及老师;还有他们在云南的旅游经历及来云南之前在本国的一些媒体资源等。同时还有部分学生表示通过观看中文电影、参观会展中心的文化活动或展览、阅读相关图书、观看歌舞或者节目表演等来了解云南民族文化。此外,还有部分学生表示通过去云南各地旅游或参加文化体验也能了解到部分民族文化。为了进一步探究东南亚留学生在昆明学习期间,了解云南民族文化的途径是否方便,问卷中还问到“你觉得你能很方便获取云南民族文化方面的资料或者知识吗?”,73%的学生反映他们不能便捷获取云南民族文化方面的资料。虽然图书馆和书店都有很多这方面的中文书籍,但是翻译成他们本国语言的不多,双语对照的涉及云南民族文化主题的教材或著作也几乎没有。同时互联网介绍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主要是中文网页,个别有英文介绍,但是用泰语、越南语、缅甸语对照的网站基本没有。同时还向调查对象了解“你在国内的时候有机会接触并了解云南民族文化吗?”,88%的学生表示他们在自己国家基本没有专门介绍云南文化的节目,也鲜有网页或者杂志谈及云南文化。
三、总结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昆明的东南亚国家留学生对云南民族文化的内容认识相对比较清楚,但是了解和认同程度还有待提高。美妙绝伦的旅游景点,五彩绚丽的少数民族,美味可口的当地小吃构成了他们对云南的基本印象。而对云南少数民族的民族习惯、民族舞蹈、歌曲及民族节日等了解还不够深入,也缺乏这方面的文化体验。同时,因为被调查者中间大多是汉语专业学生,他们对中国文化(含云南民族文化)及中文都有极高的认可度,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表示不愿意继续了解云南文化。这一现象值得深究,我们需要提升来昆留学生对云南本土民族文化的关注度;如何构建适合他们语言水平的涉及云南文化主题的汉语材料及他们本国语言材料也值得分析。为此,为了进一步加大云南民族文化对外传播,实现云南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可以依托在云南的东南亚国家的留学生,增强他们对云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并将之培养成为学成归国后宣扬云南文化的主力军。具体建议有三:
(1)加大信息资源建设,构建多语种的外宣网络平台。云南省现有不少推广介绍云南民族文化的相关网站,但是网站语言大多局限于汉语,还有少量提供了英语语种界面,但是涉及东南亚语种的网页目前还比较匮乏。在与东南亚国家进行经济文化合作交流过程中,对外宣传的主要受众是东南亚国家的民众,为此,在外宣网络平台建设中,应将东南亚国家语种列入网站语言,这样更方便这些国家的民众了解和感知云南民族文化,也能促进云南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2)依托留学生课堂教学,设置云南本土文化系列课程。昆明高校的东南亚留学生今后将是他们自己国家汉语教学或者其他岗位的优秀人才,也将是对他们国家民众宣扬云南民族文化的主力军,如何引导他们更好地了解云南民族文化,构建良好的云南印象值得探究。因此,我们应该立足于校园,充分依托留学生的课堂教学,增加他们了解云南文化的途径。如:开设与云南民族文化,摩梭族文化或者云南旅游景点赏析等课程;同时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课程学习,或者将云南民族文化传说或者民俗改编为本国语言,进行再创作等。此外,还可以在云南民族文化课程中加入一些民族服饰展览、服装设计或者昆明饮食文化等内容提升留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要求学生们分组,选取云南的某一个民族为主题对象,对其服饰、饮食、民俗、语言等内容进行搜集汇总,并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全班分享,如此一来,他们对云南民族文化的某些细节或者特色会有更清晰的认识,也会促进他们进一步展开深入研究和分析。
(3)打造云南民族文化品牌,开拓云南民俗体验途径。由于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珍贵独特的习惯、服饰、舞蹈、歌曲、节日及美食等构成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留下来许多经典的作品或仪式表演等。为了强化留学生们对云南多样化民族文化的感知和认识,云南省宣传部门、教育部门及文化产业部门可以联合打造一些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文化品牌,表演风格和内容创造既能呈现云南省不同地方、不同民族在历史、地理、民俗等方面的特色,同时还要切合观众的需求,具有较好的文化感染力。如此一来,这样的品牌能充当东南亚国家民众了解云南的重要媒介,有效推进云南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东南亚国家民众了解云南文化。如今,云南省已经打造了如《云南印象》、《梦幻腾冲》和《丽水金沙》这样的典型民族文化品牌。当然,为了能让留学生们更加近距离感受云南民族文化的风情,在昆明学习期间,还可以给他提供体验云南民俗的实践机会,如暑假云南民族文化社会实践、泼水节云南民族村一日游,或者大学生暑期去云南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支教活动等。这些民俗体验活动都会给他们带来最直观的冲击和印象,也能增加他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进而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了解云南民族文化。
文化由三个层次构成,即物质层次、心理层次和体制层次。民族化是历史的必然,一个民族如果失去自身的文化,那它离最终消亡也将越来越近,只有使民族文化更好的传播和发扬才能使整个民族取得长足发展。体育本身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存在的必然性。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许多民俗活动都受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这种由几千年前传承下来的生活节奏的影响。从远古到现在中华民族始终遵循着节令来生活,而伴随着这些节令也出现了很多相应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像春季的郊外踏青、端午龙舟竞渡、重阳登高、春节期间的舞龙舞狮、踩高跷表演、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回族青少年放牧时“打篮子”“赶毛球”活动演变而来的木球、广西河池地区壮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板鞋竞速运动、流行在侗族、壮族、仫佬族等民族中的勇敢者的运动抢花炮,至今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并时常开展这类运动。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仍在潜移默化地指导和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有很多现代很流行的运动方式都是从民族体育文化中所改善和演变过来的,更适宜现代人民的参与和组织。从当前认识上讲,西方体育一般是以奥林匹克运动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其所追求的“更快、更高、更强Faster,Higher,Stronger”,是不断挑战人类极限,追寻人类的极限在哪里,而以中国为典型代表的东方体育运动则要追求的是人来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什么程度、类型的体育活动是人类所需要的并且对人类自身有益的。东方和西方的体育文化对于人类的发展都是不可或缺、起着重要意义的。
2我国民族文化对大众体育的影响
我国56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体育文化,这些文化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就可以使现代社会文化取得长足发展。这个道理对于体育文化同样适用,我国民族文化对大众体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不同民族对体育文化的认同度,从而提升大众体育参与度。要使人们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大众体育中去,首先要使人们从内心深处对大众体育产生一种认可,了解并认识到大众体育对自身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停留在以前强身健体的层面上,而是从文化的角度使人们的思想层面都得到极大的提升,认识到参与大众体育不仅仅对于自身,更多的是对于整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例如对于气功、太极、木兰扇等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就可以起到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2)利用大众体育作为媒介,使我国民族文化得到更广的传播,使世界范围内都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体育的传播是没有国界的,而我们正好可以利用大众体育的这点优势使我国的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如勇敢者的运动抢花炮、彰显力量的运动押加、具有极高健身价值及娱乐性的高脚竞速都可以经过改良,在有极强健身价值和娱乐性上做到统一。而这些也融入到现代人们的生活中,为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