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洋资源的保护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海洋资源会计研究体系的形成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许多会计学者将会计理论与环境问题结合起来,指出自然资源具有价值,并进行了诸多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的研究,逐渐形成了自然资源会计这一会计学新的分支。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自然资源会计的研究,比较成熟的有矿产资源会计、森林资源会计等,对海洋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开发战略与管理、海洋产业、海洋区域经济等方面,鲜有从微观的角度研究如何核算海洋资源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这是由于海洋资源的资产特性决定的。尽管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许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条例,但这些法规的具体落实多方面均依赖于海洋资源会计的核算与监管工作。而处于探索阶段的海洋资源资产化管理问题,许多信息的取得需要通过海洋资源会计核算予以解决,因此海洋资源会计核算的研究有其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
(二)海洋资源的特性 一是海洋资源包括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港址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水资源、海洋再生能源等。海洋资源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多面性,使得海洋资源总的经济价值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有形的商品价值,主要是直接利用价值部分;一部分是目前研究还不够成熟的生态环境价值。由于一部分资源产品和服务价格难以确认,因此影响了海洋资源会计的发展。二是海洋环境与资源属于无价格的公共物品,其价值在量化上比较困难,不易与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的结果比较。三是海洋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性资产,既具有一般资产的稀缺性、收益性、权属性和有偿性,又具有海洋资源特有的海洋水体流动性、海洋空间立体性、海域质量差异性及使用功能的永久性等特征,使得海洋资源的资产化管理进展缓慢。
二、海洋资源会计文献综述
(一)国外海洋资源会计问题的研究概述 对于海洋资源会计问题的研究,国际会计理论界早就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早在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提醒沿岸各国注意,海岸带资源是一项“宝贵的国家财富”;艾伦·科特雷尔指出保护有限的海洋资源并展开海洋资源价值量的核算;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有20多个国家政府、国际组织或研究机构开展了自然资源核算理论方法的研究,但目前尚未有成熟的意见;CoastAnza等综合了各种方法完成了全球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估算。这些研究内容及成果具较高的前瞻性和系统性。
(二)国内海洋资源会计问题的研究概述 徐质斌提出实施海洋资源管理总的思路:即四个目标一国有资产所有权实心化、经济效益评价真实化、资源产权流动化、资源再生产循环良性化;一个核心—资源产权管理;三个步骤—产权登记、价值评估、产权经营。许启望等进行了“海洋资源核算的初步研究”,首次在国内提出了海洋资源的总价值量核算和分类价值量核算。吴姗姗对渤海海洋资源的价值量进行了初步的货币化估算。这些研究说明在海洋会计的研究上我国会计理论界也给予了较高程度的关注,为海洋资源会计的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些研究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前瞻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我国海洋资源会计的研究思路。但因这些研究所使用的方法较为单一,其研究对象也不是直接针对全部海洋资源,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其他学科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海洋资源价值的初步估算,没有建立完善的海洋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在我国对海洋资源采用有偿化、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后,很多涉及海洋资源的会计理论问题更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三、海洋资源会计研究体系的框架及其内容
(一)海洋资源会计研究体系的框架 整个研究以海洋资源的会计核算作为出发点,首先从会计的角度探讨海洋资源资产化管理中涉及到的资产、负债、权益、收入、成本、费用等基本会计要素,以及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问题,以此为起点,进一步研究海洋资源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评价等管理会计的问题和微观核算如何与国民经济宏观核算对接的问题。海洋资源会计研究体系框架具体如图1所示:
(二)海洋资源会计的内容 一是海洋资源会计目标。海洋资源会计的目标具有两个层次: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基本目标是使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和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优化,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是为有关信息需求者(主要包括政府、潜在投资者和企业合作者、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等)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关于企业因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破坏而产生的成本和收益的静态和动态情况,从而帮助信息需求者做出有利于自然资源保护的投入和收益实现均衡的对策。
二是海洋资源会计的对象。海洋资源会计作为会计学科体系中的一个新的分支,其对象包含以下几个层次:海洋资源会计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它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海洋资源会计学形成的基本依据、形成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海洋资源会计学的学科定位、学科结构、海洋资源会计的核算和管理体系和海洋资源会计的考核指标体系等;海洋资源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的实施对象,它所反映和控制的主要内容是与资源生态循环过程相联系的海洋资源经济循环各阶段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海洋资源会计信息系统的具体业务处理对象是海洋资源的形成、开发、配置、运用、储存、保护、综合利用和再生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关键词:海洋经济绿色发展
一、海洋经济发展特点及现状
在对海洋资源与环境主要因子核算方法优化的基础上,通过对海洋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进行更加全面的核算,可客观反映沿海各省(区、市)海洋经济发展的资源与环境成本,给提供海洋经济绿色化发展路径打下基础。
1.沿海各省(区、市)绿色海洋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层次分明。结合2011年和2013年两个年度数据的对比,从绿色海洋生产总值规模看,沿海各省的绿色海洋经济发展格局相对稳定,大致可划分为3个层次:广东、山东及上海拥有明显领先优势,处于第一梯队;福建、江苏、浙江、天津、辽宁为第二梯队;河北、广西、海南则处于第三梯队。
2.海洋资源消耗成本显著,海洋经济发展方式需加快调整。
从成本消耗看,海洋资源消耗成本占据较大比重。其中,天津、海南、河北、江苏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海洋资源消耗成本占资源与环境消耗总成本的99%以上,体现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对资源近海依赖性强的特点。我国海洋产业结构水平不高,海洋渔业、油气资源等传统海洋产业仍占有较大比重,导致渔业、油气资源消耗成本相对突出,对绿色海洋生产总值形成了较大的削减效应。以广东和天津为例,2013年两地海洋油气资源消耗成本分别达318.93亿元和273.25亿元,占资源与环境消耗总成本的比重分别为76.2%和82.9%。
3.海域资源成本影响显著,用海综合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长期以来,以填海造地为代表的粗放型用海方式,是我国沿海各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2013年,沿海各省海域资源消耗成本对海洋资源与环境消耗成本的影响十分显著。其中,浙江、海南、江苏、辽宁和福建5省的海域资源消耗成本占海洋资源与环境总成本的比重均超过50%,分别达88.1%、87%、77.9%、74.4%和62.9%。
二、体制机制问题
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海洋开发与海洋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其中,既有经济发展阶段的问题,也有发展方式的原因,但体制机制不健全是关键所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资源产权制度不健全,制约海洋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
我国自然资源归国家或集体所有,但受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清晰、未实行严格资产管理等问题的制约,海洋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制度仍不完善,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高增长、高收入,甚至随意无偿、低价出让海域、海岛等资源。同时,由于环境产权制度尚未确立,海洋生态补偿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不健全,出现有“老板发财、百姓受害、政府买单”的局面。
2.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
我国海洋经济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导致海洋资源价格的形成过多地受到行政干预,使价格机制扭曲、市场信号失真、竞争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对市场内在活力的释放形成了较大制约。
3.政府宏观调控与监管能力相对薄弱。
在调控对象方面,边界不够清晰,行政审批项目仍较多,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较多,甚至直接干预企业投资经营决策。这些行为在很多领域替代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削弱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在调控目标方面,海洋经济发展指标设置的科学性不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等体现得不足,不同领域的指标、地方发展目标和全国目标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在调控手段方面,引导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工具不完善,经济手段运用不够,具体政策与总体发展目标的衔接不好,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尚不成熟,长效调控机制仍不健全。
三、政策建议
1.探索建立与实施绿色海洋经济统计制度。
试点改革海洋经济统计制度,逐步建立完整的海洋资源与环境账户,并制定统一、科学的资源、环境核算方法标准体系,建立完善的绿色海洋经济核算体系,力求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海洋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源与环境消耗成本。改革现行的政绩考核制度,将绿色海洋经济作为地方政府考核指标,加快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海洋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2.加快推动海洋资源市场化配置。
积极推广浙江象山等地在海域使用权抵押登记、招拍挂以及海域海岛基准价格体系建设等领域改革的成功经验;深入推动海洋资源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海洋经济要素市场体系,加快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大力培育海洋经济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海洋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海洋资源的高效配置,避免资源的粗放利用,实现海洋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3.逐级落实海洋主体功能区划制度。
以《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为指导,根据不同海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合理确定不同海域主体功能,逐步建立国家、省、市三级的海洋主体功能区划体系,全面加强我国对于海洋开发的综合管理能力和开发利用效率,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构建陆海协调、人海和谐的海洋空间开发新格局。
4.建立全方位的陆海统筹管理机制。
以海定陆,严格按照海洋环境容量,实施污染总量排放控制制度,全面加强对入海河流、陆源排污口及临海工业区的污染排放监管,进一步降低入海污染物的环境虚拟治理成本;探索推动海岸带管理立法,通过对海岸带范围、综合利用、管理模式以及自然岸线保有率、危险品仓储区建设、执法主体等进行规定,全面提升我国海岸带综合管控能力,降低近岸海域环境风险。
5.推广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
在全国全面推广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将更多的重要海洋生态区、脆弱区纳入到海洋生态红线范围内,增强对海洋环境保护的管控能力。严格执行围填海总量控制制度,避免海域资源规模化围填,低效率利用。
关键词:海洋生态损害;补偿制度;国际经验
基金项目: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项目重点课题:“生态文明建设视阈下辽宁省海洋生态损害补偿体系研究”(编号:Lslktzdian-15)阶段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P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5日
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相关海洋资源管理部门专门制定了《海洋生态损害国家损失索赔办法》,并明确规定对海洋生态损害之后应该如何赔偿的相关问题。此法律对保护我国的海洋生态资源,规范此方面的索赔工作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海洋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恶化后会对人类的当前生活环境造成影响,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类未来一段时间的生存和发展。因而世界各国在交流和协商下,制定了海洋资源利用相关的国际公约,各海洋国家也根据自身的相关情况而制定了各自的海洋生态保护相关法律。
一、美国海洋生态损害补偿制度
美国最早关于海洋生态保护相关的法律为《油污法》、《清洁水资源法》等,这些法是在普通法基础上形成的,其对规范美国的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工作起到了基础性作用。相对而言这些法律规定的赔偿范围比国际公约的更广,且相应的赔偿额度更高。例如美国的EXXON石油公司在出现一次邮轮触礁事故之后,泄露的原油污染了近1,609公里的海岸,近万平方海域被污染,并对附近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同时产生了一定全球影响。这次污染事件促使美国在次年制订了《油污法》。随后美国对其进行了改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规范的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制度。
(一)普通法下的生态损害补偿制度。美国关于生态资源保护的法律首先具体规定了相应受保护资源的范围,主要包括渔业资源、湿地、野生动物等。如果这些资源被破坏,根据普通法的规定,可以对行为主体进行公诉,并据此获得相应的生态损害赔偿。根据实际情况可知普通法对赔偿的范围并没有具体的规定,主要是资源损害相应的货币度量。这样对于一些重要特殊资源的损害,不能准确的估计其货币度量值,这样就产生一定的补偿不合理问题。美国的普通法对生态损害的赔偿范围规定为资源减少的市场价值,而对主体则规定为公共机构,在确定赔偿金时,只有资源的修复费用低于造成的损失情况下才能实现,这样对一些与重要环境、文化相关的生态损害一般难以明确其市价,其赔偿也就不容易实现。而且普通法对损害与行为之间关系的确定也有明确的要求,而在生态损害情况中,这种关系一般不能很清楚的确定出。据此可以看出,通过普通法来保障生态损害的赔偿情况存在明显的缺陷,相应的损害行为认定和损害赔偿范围确定方面都有较大的局限。
(二)生态损害赔偿制度。为了有效地应对普通法在此方面的局限问题,美国随后制定了《清洁水资源法》和《油污法》,并以此来作为生态损害赔偿的基本法律。在此基础上美国的生态损害赔偿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在出现生态损害情况下的赔偿主体、主体、赔偿范围和标准等。这样在海洋生态损害事件发生之后就有法可依,相应的损害也可以得到及时合理的赔偿。根据这些规定,赔偿范围主要包括修复费用、过渡期损失和评估费用等,而相应的生态损害的赔偿,主要用途为恢复受到损害的环境,保护其免受再次损害。同时这一制度还明确规定了海洋环境损害评估标准,在此情况下如果出现海洋污染情况,受害者可以清晰且合理地得到相应的赔偿。在这些法律和制度规范作用下,美国的海洋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这些也对其他国家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
二、加拿大海洋生态损害补偿分析
加拿大的海洋资源也很丰富,其很早就研究了海洋污染损害赔偿相关问题,并从法律层面确立了船舶溢油赔偿机制。加拿大还最早加入了《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同时还根据自身海洋资源实际情况而制定了相应的国内赔偿机制,这样就可以根据国内外两方面赔偿机制来确保相关的船舶油污损害得到妥善赔偿。
(一)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制度。加拿大关于海洋资源损害赔偿的法律主要为《航运法》,其侧重于国内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方面,在1971年修订之后,此法中加入了相关溢油责任的规定,并对溢油相应的赔偿主体和范围以及标准等做了规定。《航运法》对相应的溢油责任限制规定为,每吨溢油133个特别提款权。对比各国关于溢油法律的建立时间可看出加拿大是此方面立法最早的。
(二)赔偿基金制度。《航运法》同时还对海上污染赔偿基金做了规定,也就是通过海洋运输石油到加拿大的货主需要交纳每吨15加分的摊派,并将其加入到油污基金中。加拿大对此基金专门设置了相应的账户,并设定了相应的固定利率。20世纪80年代末,加拿大对《航运法》进行修改,也就是设立了新的船舶油污基金,简称为SOPF,同时还增加了国际油污基金不曾包含的部分。在此情况下油污赔偿包含的范围显著增加。新设立的SOPF和国际基金组织也有一定的关联,这样在出现海洋资源污染情况下,可以通过SOPF先支付清污费,并先期进行受害人的赔偿,之后再依据相应的规定向损害主体和国际基金提出索赔。这样就可以使得相应的赔偿工作顺利进行。
三、日本海洋生态损害补偿制度
日本在二战之后为了尽快促进经济发展而对海洋资源进行了大量开发。不过当时对海洋资源还没有明确保护意识,因而大规模的进行围地填海、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等,同时还大幅度的改造了沿海地区的海洋生态环境。在此情况下经过20多年的持续无限制开发,原本风景优美的海岸线受到巨大的破坏,并出现明显的侵烛,海藻、湿地面积在也急剧缩小,一些地区还出现了大量赤潮现象,造成了一定经济损失。为了有效地应对这方面的问题,日本政府从海洋规划、立法等领域开展了相关规范管理活动,同时还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措施,这些对日本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
(一)多种海洋发展规划减少生态损害。日本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与其他国家相似的道路,也就是早期肆无忌惮的牺牲海洋生态环境,在多年以后对海洋资源造成较大破坏并受到严重损失后,才开始重视起海洋资源保护工作。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制定海洋发展规划,并在随后的开发中积累了大量此方面的开发经验。进入90年代之后其开始对前期中暴露的具体问题进行总结反思并制定了更科学合理的海洋发展规划。随后在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都加大重视的形势下,其也和国际社会合作,并制定了更具体的海洋规划,对原有的规划内容进行了适当的修订。这些对日本海洋开发、环境保护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注重海洋法律体制建设,强化生态保障。在不断的努力宣传下,日本社会各方都普遍形成了自觉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并形成了全面的海洋环境保护体系。为了更好地进行本国海洋环境的监管,日本还和世界海洋保护组织联合开展了相关海洋环境的调查和监测工作。2004年日本根据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实际情况而制定了《海洋白皮书》。此书对日本相应的海洋资源的存量、开况等做了详细和深入的论述。次年日本渔业部还制定了海洋政策建议书,主要是从海洋立法及海洋管理等方面论述了日本在未来一段时间应该开展的工作。同年日本颁布了《海洋基本法》,这对规范和完善日本海洋政策法规体系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并预示着此体系已经很完善。
(三)门类众多的生态损害赔偿。日本社会对环境保护有着深刻的认识,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法律制度。日本环境立法最初是在水俣病的促进之下开展的,在当时水俣病事件产生了轰动全国的影响,引发了民众的强烈关注。在社会各界的压力之下日本政府相继出台了《公害对策基木法》之类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并对公害的补偿等做了明确的规定。根据此法律,在受到相关公害导致的影响后,受害者可以根据《民法》、《公害对策基木法》等侵害方,并提出一定的赔偿。例如西淀川大气污染诉讼主要就是这些法律而要求作出赔偿的。
四、国外海洋生态损害补偿制度的经验及启示
根据以上各国相关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论述可以看出,为了确保相应的赔偿制度得以贯彻落实,就很有必要制定相应的制成法,并建立相应的赔偿和诉讼制度。可以详细地分析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的经验,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建立起我国的海洋生态损害制度,以促进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实施环境公益诉讼机制。这种制度最早是美国建立的,随后被其他西方国家参考引用。根据这项制度规定,在出现相关生态赔偿问题之后,联邦及州政府可根据法律规定,要求污染主体停止污染并作出相应的赔偿,在受害对象不明确情况下,政府可以代收取赔偿金。在一般情况下此类污染事故主要是损害了公共利益,因而根据这种公益诉讼制度,可以通过政府机构来提起公诉并要求其进行赔偿,以此来避免相关诉讼主体缺失情况。
(二)建立专业评估机构和制定切实可行的海洋生态损害评估标准。为了确保相应的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得以顺利落实,且损害赔偿金额清晰确定,就需要建立与之对应的海洋生态损害评估标准。与此同时,还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海洋生态损害评估规则,以及相应的专业赔偿管理机构。美国的这种损害赔偿制度相关功能的发挥和其专业的赔偿管理机构密不可分。我国在制定此方面的赔偿标准时,需要考虑到具体国情,对此类评估规则进行全面分析并充分考虑到其执行后产生的各种后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专业的生态损害赔偿评估机构以及与之匹配的损害评估标准。
(三)建立海洋生态损害责任保险制度。《海洋环境保护法》对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作了具体规定。由于海洋环境污染事故一般会造成大面积海域污染,因而导致的损失往往很大,大部分污染者并不具备赔偿能力,为此就需要通过相应的损害保险制度来保证赔偿工作得以落实。在此制度下相应的赔偿可以顺利进行,且事故导致的损害也可以得到有效恢复。因而我国很有必要加强现有的保险制度,参考其他国家的经验,建立起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保险制度。
(四)建立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基金制度。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对生态损害赔偿虽然做了一些大体规定,不过太粗略缺乏操作性。而美国的《FUND1971》法在海洋生态污染损害方面有较好的适应性,可以适当的参考其并建立相应的生态损害赔偿基金制度。可以通过政府财政拨款和税收来为此提供资金;同时设置相应的专业基金管理机构,并依据行政管理体制进行责任界定,通过法律层面确定出此类基金的性质,以此来为这项基金制度的贯彻落实打下良好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白佳玉.美国自然资源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初探――以油污治理为视角[J].西部法学评论,2009.5.
[2]曹洪军.海洋生态损害补偿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学术交流,2013.8.
[3]FREEMAN A M.曹贤刚译.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01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3-0032-04
一、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指的是区域系统内部各要素,通过自身的发展及相互间的互相反馈作用,所拥有的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能力。对海洋经济而言,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即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海洋内部各要素通过自身的发展和相互间的互动反馈,支撑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能力,它应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借鉴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编写的《200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阐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指的是某一沿海区域的海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其对沿海区域海洋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支撑作用。
2 海洋产业的经济功能:指沿海地区利用海洋资源、人力、技术以及资本等经济发展要素,通过合理的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配置,可以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总体能力。海洋产业的发展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海洋产业产值的比重及增长速度从资源开发角度说明了人类对海洋的开发程度以及海洋产业的经济贡献。
3 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指的是沿海地区治理海洋环境污染及使海洋环境恢复到一定目标的能力。
4 海洋科技发展水平:海洋科技渗透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各个要素,从而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海洋科技可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海洋环境保护能力。
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根据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所包括的内容,可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具体分为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指标、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指标、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指标和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指标。
1 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指标,包括海洋产业总产值增长率(%)、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海洋第三产业比重(%)、港口货物吞吐量(万吨)、滨海旅游业收入(亿元)。
2 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指标,包括海域面积(平方千米)、岸线系数、海水养殖面积(公顷)、盐田面积(公顷)、宜建港口港湾数量(个)、海洋石油资源储量(亿吨)、海洋天然气资源储量(亿m3)。
3 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指标,包括工业废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率(%)、清洁海域面积占海域总面积的比率(%)、海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万公顷)。
4 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指标,包括海洋科研机构数量(个)、海洋科研从业人员(人)、海洋专业技术人员(人)、拥有发明专利总数(个)、发表海洋科技论文数量(篇)。
三、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方法
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多元统计方法、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法。
1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法)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她的基本思想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人的判断以确定决策诸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总排序。
本文使用改进的三标度层次分析法IAHP(Improved AHP),其计算权重的步骤如下:
2 多元统计方法。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聚类分析法其基本思想是认为所研究的指标(变量)之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相似性,把相似度较大的指标聚合在一起,关系密切的聚合到一个小的分类单位,直到把所有指标聚合完毕。判别分析法是根据影响研究对象的多种指标,依据一定的判别原则,对研究对象的归属作出判断的多元统计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因子分析是把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研究对象指标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指标之间相关性较高,不同组之间相关性较低。组代表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抓住这些主要因子就能够对复杂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3 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模糊综合评判可以理解为在已知信息不充分的前提下,评判具有模糊因素的事物或现象的一种方法,其中“灰色”指信息量少、不充分,为“量”的概念,而“模糊”指评判信息中具有概念不明确的因素。
4 对各种方法的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评判法进行多目标决策方案的评价,可以解决评价中的非精确性问题,对主观的概念进行量化,方便了问题的数学处理,减小了主观判断带来的差异,使结果更为准确,更为符合实际情况,能够得出较正确的评价结果。
层次分析法是对一些较为复杂、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其应用涉及广泛的科学和实际应用领域。该方法对人们的思维过程进行了加工整理,提出了一套系统分析问题的方法,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了较有说服力的依据。虽然该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的经验,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但对于精度要求不太高的决策问题却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由于灰色模糊综合评判以灰色模糊数学理论为基础,可以处理同时具有灰色性和模糊性的综合评判问题,因此有着更广泛的适用范围,它比其它的评判方法更接近客观实际,使评判结果更加客观可信。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包含了专家评价法。
尽管层次分析法、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解决多指标评价问题能够得出较为有效的结果,但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即各评价要素权数的确定比较困难,主观性较大,使得综合评价结果不具有惟一性和客观性。而聚类分析法、判别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各综合因子的权数是根据综合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大小来确定的,方差越大的变量越重要,从而具有较大的权数,这样就避免了人为确定权数的随意性,使得综合评价结果惟一。但聚类分析法、判别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对指标的数据的质量要求较高,因此在实
际应用时往往不如层次分析法和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灵活实用。
四、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在此,本文运用已构建的指标体系对中国沿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实证研究,一方面为制定国家层面上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沿海地方海洋管理机构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借鉴,另一方面也可对已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1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体系是对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抽象和模拟,但各个指标对系统的贡献不同,这可以用一组归一化的权重w1,w2…来刻画。传统的权重分配常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其中层次分析法不仅对咨询专家要求高,而且多轮咨询的工作量大。层次分析法一般采用九标度刻画比较判断结果,因此操作困难,计算复杂,还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为了计算方便,本文采用三标度层次分析法。参考刘波(2004)的研究,社会、海洋经济、海洋资源与环境、智力支持权数分别为0.137、0.256、0.478、0.128,C3l可以认为在本文所研究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指标层的四类指标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指标、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指标、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指标、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指标。根据三标度层次法凹,对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指标层的四类指标,即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指标、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指标、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指标、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指标,经过计算,得到其权重分别为0.2765、0.3988、0.1917和0.1329。同理,可得到因子层指标的权重(见表1)。
2 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结果。运用已建立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沿海11个省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数据采用2005年国家海洋局、国家统计局以及各省市的统计年鉴、海洋年鉴。通过对有关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海洋科技综合能力以及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加权综合,得出沿海11省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得分(见表2)。
3 结果分析。根据表2分析结果,中国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依次为海南、山东、广东、福建、浙江、辽宁、上海、天津、江苏、河北和广西。根据表2分析结果,运用聚类分析法将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划分为四组,即为极高组、高组、中组、低组。
极高组中包括海南、山东。山东省在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两方面居沿海地区首位。山东省的青岛市是中国著名的海洋科研基地,青岛的海洋科研和教学单位约占全国总数的1/3左右,素有中国的“海洋科学城”之称。全国110多个海洋科研与教学机构,在青岛就有24个,其中国家级、省级各类海洋科研机构10多所,教学机构5所。青岛的海洋高科技人才占全国同类人员的50%以上。山东省废水治理的处理能力在全国居于首位,这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科技水平。海南省在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方面在全国处于第1位,其中海域面积、岸线系数、海洋石油天然气储量在全国居于绝对优势地位。
高组中包括广东、福建、浙江、辽宁。广东的海洋科技综合能力仅次于山东,在海洋产业发展能力等其它三个方面也居于前列。福建在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方面处于全国前列,而在其它三方面均居于中游。浙江在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方面仅次于山东,而在其它方面均居于中游。辽宁在海洋科技综合能力和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方面居于全国第三位,其它两方面则较为落后。
中组中包括上海和天津。上海和天津的海洋产业发展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它们的海洋资源供给能力较差,同属海洋资源短缺的地区,这与其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相吻合。在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方面,上海和天津居于全国后列,这主要是由于区域经济高速发展造成海域环境污染所致。在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方面这两个城市处于中游。
低组中包括江苏、河北、广西。江苏和河北在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方面都较为落后,在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方面也处于后列。江苏在海洋环境治理和保护能力方面仅次于山东和浙江。广西在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方面都处于全国后列,但在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方面居于中游。
五、结论和思考
1 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抽象和模拟,仍有一些影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无法包括到评价指标体系中。例如,在本文评价结果中,海南省处于极高组中,其重要的因素在于海南省拥有200万平方公里海域以及丰富的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但由于南海地区海洋权益问题的存在,使得海洋开发受到阻碍。任何评价指标体系不可能完全地描述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在具体使用指标体系时,决策者可以根据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对已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和补充。
走向新世纪的我国“蓝色国土”的生态环境出现了危机,根据十多年来的连续监测和研究显示,我国海洋环境污染正在呈继续恶化的趋势。据第二次全国海洋环境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近岸海域的环境污染严重,个别海域滩涂已经成为无生物区;海洋生态系统退化,南海的珊瑚礁、红树林生态系统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许多海岸与海岛的自然景观因污染和破坏已经失去了往日美丽的“容颜”……在眼前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中,人们选择了前者,热带海洋资源因而在以惊人的速度锐减。热带海洋资源锐减换来的结果是,海滨生态环境恶化、鸟类的乐园惨遭荼毒、滩涂海洋经济动物产量下降、近海鱼苗资源明显下降、赤潮灾害日趋严重、海洋国土侵蚀、港口淤积率提高、台风暴潮经济损失急增、滨海置荒土地增多及海洋景观日趋单调……
毁去的已成事实,现有的仍在毁去,若不加以阻止,南海的海洋环境问题将更加严重,近岸海域环境退化将加剧,海洋污染程度也将加重。保护热带海洋资源,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关注南海环境,切实地推进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我们有责任为保护这宝贵的资源而做出不懈的努力。为此,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环境保护协会准备以热带资源为内容开展绿色营活动。我们实地调查热带资源,了解红树林、珊瑚礁等资源的保护现状和面临的困难,开展环境教育活动,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结合,走双赢之路。并将此次的考察活动的报告提交有关部门和对外公布,让更多的人关注南海环境,为热带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贡献一份力量。
二、活动主题:保护热带资源 关注南海环境
三、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全国大学生绿色营
承办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保护协会、海南省自然保护发展研究会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四、活动目的
1、通过此次活动宣传,让南海的海洋环境问题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到关注和保护热带资源的行列中来,使更多的人了解红树林、珊瑚礁等热带资源的功能及其面临的各种问题,尽力去保护热带资源,让生活在红树林、珊瑚礁等地区的动物有良好的生存环境,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
2、与当地政府和民众的交流,起到桥梁作用,并宣传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热带海洋资源,让每个人行动起来,保卫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的环境。
3、调查西沙群岛环境保护现状,促进热带海洋资源更好的保护与开发。
4、提高我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海洋保护意识,让他们知道我国在960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外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促进海洋事业的公众参与,形成全民族关心海洋,保护海洋,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发展海洋事业,沿海民众协同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新局面。
5、同时学习守岛官兵身上体现出的西沙精神,弘扬革命优秀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
6、加深参与者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并思考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在活动中培养绿色人才,传播绿色文化,播撒绿色种子。
7、加强各高校的联系,促进与各高校环保组织之间的交流,促进各协会的进步与发展。
五、活动内容:
国务院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国家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对地方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指导与协调,并监督实施。
实施海洋开发必须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我国的海洋开发,在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前,部分产业已经发展到了极限。如海洋渔业,捕捞强度过大,已使我国的渔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些鱼种已形不成渔汛,有的濒临灭绝。长期以来,人们把海洋当成天然垃圾场,使近岸和河口地区海域水质严重污染。在渤海湾和珠江口海域,这种污染已经直接影响到人群生活和生产的安全。在这些地区普遍加大海洋开发的力度,势必会加剧海洋环境的恶化。这就是《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到的“ 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并举,保障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要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走产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实施海洋开发必须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我国的海洋产业中,海洋捕捞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盐及海洋化工业等传统产业发展早,聚集的劳动人口多,有些产业生产技术落后,低水平盲目发展造成资源破坏严重,自身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大力发展海洋养殖业、油气业、旅游业和医药业等新兴产业成为海洋开发的重要政策命题。同时,也要积极培育可以深化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的高技术产业,积极勘探新的可开发海洋资源,促进深海采矿、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发电等潜在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实施海洋开发必须加快海洋科技的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施海洋开发,必须以科技开路,加强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带动作用,尤其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优化海洋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的资源配置。海洋产业是高投人、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在我国目前海洋科技力量相对较薄弱的情况下,必须由国家继续支持海洋科技的发展。由于海洋的环境特殊,无论是在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开发、勘探,海产品的深加工,还是管理技术等方面,都对科技有更高更特殊的要求。而且这些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单靠市场、靠产业自然积累来投资,都很难实现快速发展,必须两条腿走路。
关键词:舟山;海洋生态文明;思考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361-01
舟山群岛作为我国第一大群岛,是唯一一个在群岛中建立起来的地级市。近年来,舟山市在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方面的成绩显著,在遵循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生态立市原则的前提下,日益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优先建设生态海岛,创设国家综合海洋开发实验区,在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出了较大努力并取得一定成果。
一、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舟山市以整体发展为着眼点,考虑到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从以下几点加强污染治理力度:①处理城市污水,投资约1.96亿元,在岱山、小干、定海、嵊泗四个城区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能力高达8.2万吨/天;②处理工业污水、废气。建设了展茅工业区、浦西工业区、泥峙工业区等集中污水处理措施。投资约8500万元,在2008年投入使用了郎熹发电厂海水脱硫项目,可实现95%左右的高脱硫率目标。在2009年,又采取“第三方”治理形式,建设了二期工程的环保配套措施,弥补我国烟气海水脱硫工程的特许经营空白。另外,对整个舟山市4t以上的锅炉进行烟气治理,在废气治理企业投入脱硫设备;③危废品处置。已建成“舟山市医废处置中心”,日处置医废能力5.0t,目前开始建设日处置能力20t的工业固体废气处置项目;④生活垃圾处理。完成了团鸡山垃圾填埋场的扩容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增设生活垃圾中转站,形成长效收集处置的管理体制;⑤科技监管。目前,舟山市已经建立1个省级空气自动检测站、7个城市空气自动检测站,并对重点污染源实行在线监测、实时监控。
二、坚持执行环境准入制度
加快完善环境评估审批制度,实现空间准入、项目准入、总量准入的“三位一体”目标,从源头上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经济转型。一是把好空间准入关,根据全市生态环境状况,划分区域功能,强化环境空间管理,优化产业布局;二是把好项目准入关,大力支持改善民生、节能减排、结构优化的项目,做好服务工作,开通绿色通道,严厉禁止“两高一资”项目,拒绝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开展;三是把好总量准入关,尽早介入环评规划,在区域环境容量、资源承载力基础上,根据“削减替代”原则,将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任务总量落实到具体的企业与项目中。
三、严格控制捕捞行为
严格控制捕捞行为,提高渔业捕捞的许可管理。尤其重视增殖放流、种质保护工作,全面推进渔业资源的修复与保护工作,切忌亡羊补牢。舟山市海洋经济的发展应该从过去的资源为主改为技术为主,提高海洋资源产业的科技含量,同时将目光投放到非资源型产业发展中。如果海洋开发没有了科技的支撑,必然是粗放的、资源掠夺形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以长远角度为出发点,舟山必须做好现有海洋资源的保护工作,并改善、恢复海洋环境,依托特色渔业资源,寻求“绿色渔业”新出路,以环境保护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落实“科技兴渔”战略,提高效益水平。
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汲取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在舟山市加大高新技术投入,积极开展低污染、低消耗的产业结构,实现清洁生产目标,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发挥生态环境保护手段。这样,必须改变落后的产业结构,应用新观念、新技术,全面发展环保产业,提高工矿企业的达标排放与污水处理水平,尽量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排放浓度。另外,全面实施海洋环境监测管理制度,例如加强海洋海岸环境预报、全面治理大规模养殖区的有害赤潮问题;近海海洋灾害预测、海洋生态系统评估,等等,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在舟山市组织开展的“碧海生态建设行动规划”,综合治理海湾、河口,加强重点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工作,科学开发滩涂,合理保护海岸线资源与无居民海岛,实现海洋经济的规模发展及速度与资源环境相适应,充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五、鼓励新型生态产业发展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在于开展低碳产业、生态产业等。目前,舟山市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海洋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舟山既要强调绝对低碳产业发展,同时也不能完全放手相对低碳产业。应继续提高工业发展实力,实现企业转型与产业转型的互促,逐渐形成水产加工、船舶修造两大支柱型产业,科学规划石化产业发展,确保碳排放与能源消耗处于同行业的先进水平。另外,舟山凭借海洋资源优势,还应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推动港口海运项目;海洋旅游也是天然低碳产业的体现,舟山近年来举办了《徐霞客旅游文化研讨会》,发挥名人效益,在城市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等方面获得一定认可,既实现了环境保护目标,同时提升经济效益与城市形象。
六、全面推行“科技兴海”战略
目前,舟山全面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但是高层次的海洋科技人才欠缺,整体科技水平不高,缺乏海洋科技储备力量。归根结底,人才已成为制约舟山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若想加快舟山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借助外来力量,实现人才的柔性并进,加大产学研力度,将先进的科研成果转变为生产力,加快舟山各项海洋生态建设、海洋工业等发展动力。目前,舟山市委市政府正式投资筹建“舟山市海洋科技(人才)创业园”,筹划合并扩建海洋类大专院校及海洋经济研究院,这些都给人才储备、海洋科技发展提供了平台。
总之,舟山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既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人才支持,共同构建舟山的硬件环境与软件条件,给人才成长提供空间,更好地发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舟山市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付翠莲.关于舟山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5.
[2]罗宁,万倩倩.刍议舟山地区海洋渔业资源的价值评估及价值提升[J].水产科技情报,2010,4.
[3]石兆文.舟山海洋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优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6.
海岛的意义不仅在于岛屿本身的资源,而且还是中国防务体系中的前哨阵地,因此开发海岛对加强海洋工程建设,促进海洋科技发展和工农业进步以及国防建设等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1988—1995年有关部门进行了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和海岛综合开发试验,完成了《全国海岛综合调查报告》。1988年4月海南岛建省并成立经济特区,这是中国海洋经济建设中的重大事件。2003年1月粤(广东)海(海南岛)铁路正式通车,完善了海南岛同雷州半岛的综合运输体系,促进了海南岛的经济发展。作为中国的第二大岛,海南的现代化对保卫和开发中国南海区域具有重大意义。1996年国务委员在第二十四届世界海洋大会上致辞中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共享一片海洋,热爱海洋就是热爱人类自身,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的未来。”因此“,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海洋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工作,在大力推进海洋经济的同时,积极探索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发展模式,为解决海洋资源与环境问题进行了不懈努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重视对海洋污染的调查和监测,初步建立了由近海到远海、多部门合作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和预报、警报系统。二是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三是制订海洋环保规划,中国先后制订了《全国海洋环保“九五”(1996—2000年)计划和2010年长远规划》、《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和《海洋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四是开展了对海洋污染的整治,国家遵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和“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方针,对不符合标准的沿海的厂矿企业限期达标,否则令其搬迁、停产或关闭。五是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中国目前已建立各种类型的海洋自然保护区59个、海洋特别保护区2个,为保护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作出了贡献。
曾强调:“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联合国将1998年确定为“国际海洋年”,对此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确定了“迎接海洋世纪,共铸蓝色辉煌”的主题,组织了有史以来以海洋为主题的最大规模的公众宣传活动。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中央有关部门下达文件,由交通部牵头成立筹委会,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开展筹备活动。2005年7月11日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出会的国务院副总理黄菊指出:中国既是陆上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大力发展海洋事业,对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权益、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的7月11日,即郑和下西洋纪念日作为中国的“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中国的实施日期。通过“宣传郑和、学习郑和、弘扬郑和”的一系列活动,对全国人民进行了一次海洋观的普及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海洋意识,为海洋经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海洋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的来看中国海洋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底子薄,在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中国在走向海洋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2012年国际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不断提醒我们:在国际海权竞争激烈、海上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近海生态环境频遭污染的背景下,制订和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仍需全方位、多视角的审慎思考。因此今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贯彻党的十精神,促进中国海洋经济全面、快速、健康、和谐、持续发展。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海洋经济管理。一是要加快转换海洋经济发展体制,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海洋产业的效益。二是要建立健全海洋经济管理法规,依靠政策、法规、金融利税等有效手段加强管理,以便贯彻执行国家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和规划。三是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自觉服从和顾全发展海洋经济的大局,遵循国家统一的海洋政策,并正确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调节好沿海地区及相关内陆地区的经济活动,促进海洋领域的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要努力发展重点海洋产业,以点带面,加快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和提高效益。一是要扶持海洋高科技产业,并以其为龙头,形成海洋产业的中坚力量,带动海洋经济的全面发展。二是要将提高效益放在首位,走科技兴海之路,重视海洋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三是要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海洋产业,以促进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四是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率,并积极探索新的可开发资源,特别是要重视中、远海资源的开发。
第三,要促进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使海洋产业群不断增值扩大。一是要大力加强海洋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和滩涂种植业等)。二是要调整、提高第二产业(包括海盐和盐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滨砂矿业、船舶制造业、海水直接利用业和深海采矿业等)。三是要努力发展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服务业等)。四是要积极支持新兴海洋产业和未来海洋产业的发展(包括海洋生物开发产业、海洋能利用业等),使之在海洋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有明显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要促进海洋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综合协调发展,并形成大的海洋产业群和重要的海洋基地。
第四,要调整海洋经济开发的顺序。鉴于目前世界和中国周边海洋权益的激烈争夺,为了尽力保存国内资源,确保能源持续供应的可靠性,必须改变过去“先沿海,后海上”“、由近及远,梯次推进”的开发顺序,而应调整为:先海上,后陆上;先远海,后近海;先海外,后国内。
第五,要加强海洋服务业的保障作用。海洋经济发展受到海洋自然条件限制很大,因此发展海洋气象业、海洋保险业、海洋救捞业、海洋金融业等海洋服务业非常重要,特别是要加强海洋观测、预报、预警和防灾、减灾工作,以减轻海洋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第六,要大力开展在海洋经济方面的国际合作。海洋经济是与国际经济联系非常紧密的领域,在海洋石油业、海洋采矿业、远洋渔业、远洋运输业、造船业等方面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引进和吸收发达国家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以提高竞争力,实现跳跃式发展。
第七,要保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一是要防止酷渔乱捕破坏资源,改进捕捞技术和方法,为海洋捕捞业的持续发展提供资源基础。二是要建立各种海洋环境保护区,保护好海洋物种和生态系统,为海洋农牧化的大规模发展创造条件。三是要扩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区域,发现新的油气资源。四是要坚持深水港湾必须深水深用的原则,以便用于不同规模的港口建设。五是一切适宜于旅游娱乐的岸线、海滩、浴场和水域,都要预留下来,以保证海上旅游娱乐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六是要促进沿海岛屿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把沿海岛屿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与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和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考虑。
[关键词]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科技需求;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1 ― 0041 ― 03
一、辽宁省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现状
(一)辽宁海洋渔业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辽宁省地理位置非常优越,面向渤海与黄海,海域面积广阔,据统计,海域面积已达到15万平方千米。随着渔业的兴起,辽宁省近年来不断将强对渔业捕捞的强度,大面积而且不分种类的对海洋中的鱼类进行捕捞,不仅对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且过度捕捞导致渔类减少,自身阻碍了辽宁海洋渔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辽宁省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渔业资源环境是发展海洋渔业的重要物质基础。〔1〕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沿海地区受益于政策优惠,经济快速增长,人口不断涌入沿海地区,随之带来的就是一系列副作用,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以及农村的农业废水大量排入海洋,水质恶化,海洋鱼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再加上沿岸的滩涂浅海被大量占用,鱼类生存空间被挤压,对辽宁海洋渔业的发展造成了冲击。
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外消费市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如今,切实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俨然成为社会共识,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海洋水产品也不例外。目前,辽宁省渔业资源环境质量不断下降,水质遭到污染,而且渔民滥用药物情况存在,导致鱼类产品的安全性保障需要加强。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的支撑是海洋渔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3〕辽宁省近年来对海洋渔业方面的科研投入以及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投入明显不够,而且政策扶持方面也明显不足,缺乏有力的机制保障,阻碍了辽宁海洋渔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辽宁海洋空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经过长期发展,辽宁省已建设成以大连港、营口港为核心,以锦州港、丹东港以及葫芦岛港作为辅助的海上交通综合运输体系,不仅与国内其他沿海地区的港口互联互通,而且与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建立了海上贸易网络,海上交通十分便利。但是港口建设仍然存在着自身的不足:
1.港口质量建设存在欠缺。目前,我国90%以上的外贸物资通过港口进出。海上煤炭和石油的运输量分别占其总量的30%和45%。〔4〕然而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对港口的建O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扩大港口数量这一层面,而是将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加强港口管理,以求提升港口总体质量这一层面,这样不仅能够在世界竞争的浪潮中脱引而出,而且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港口自身的优势。
2.海洋环境污染严重。我国的港口建设技术水平还比较低下,处于初级阶段,辽宁省亦是如此。由于陈旧落后的设备,再加上港口建设技术比较低下,在建设港口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废料,没有妥当的后期处理技术,这些废料会被丢弃到周围海域中,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三)辽宁海洋矿产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辽宁省优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丰富的海洋矿产资源,全省主要分布有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砂矿资源,储量非常丰富,也有相当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已探明的砂矿资源中,金刚石的产量名列全国前列。但是在矿产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不合理开发导致海洋环境污染严重。近年来,辽宁省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方面出台的政策相对比较宽松,这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科学技术水平落后,也造成了粗放式开采方式的滥用,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也对海洋环境形成了威胁。
2.勘探开采技术落后。辽宁省目前对海洋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技术研发尚存在不足,对矿产资源的勘探范围与规模还不能满足需求,再加上现在资源开发利用规模较小,政府的资金投入也不够,因此,增强勘探力度对辽宁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至关重要。
(四)辽宁滨海旅游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辽宁已经形成了以大连市为首的旅游城市,丹东、锦州的旅游项目也正在兴起,构成了辽宁东部沿海各市的滨海旅游带。在滨海旅游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旅游项目创新不足。当前辽宁省的旅游业主要是满足于底层级的海洋旅游需求,集中于水上游乐、观光探险等项目,旅游业的种类与活动都比较单一,传统旅游项目居多,创新性不足,这也直接导致了辽宁海洋旅游项目无法满足高层级的海洋旅游需求。
2.旅游业高端管理人才缺乏。高端管理人才的缺失,将严重影响海洋旅游业的服务质量,而目前辽宁海洋旅游业在这些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只有妥善处理好,才能保证辽宁省的海洋旅游业向可持续发展、合理发展方向进发。
二、辽宁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层面的问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任何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只有科技才能解决发展中的瓶颈,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利用也是如此。经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发现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例如针对辽宁海洋渔业的产业化程度较低,对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严重等问题,〔5〕科技都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综上所述,辽宁省在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中科技方面存在的不足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技术的研发以及在转化方面还不成熟
辽宁省在科学技术的研发以及在转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技术装备这一方面,在科研机构研发出成果之后,并不能及时的转化到海洋企业的实际生产当中,在加上政府对科研机构投入的资金较少,导致技术装备的研发与生产进程也相当缓慢,如此一来,更是拖慢了科学技术在转化方面的进度,不能形成实际的生产线和产业规模,从而抑制了辽宁省的海洋经济的发展。
2.科技创新能力与国际合作能力尚存在欠缺
辽宁省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而且与发达国家的双边与多边合作都也不是十分紧密,造成了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资源闲置与浪费的情况严重,不能发挥效益的最大化,特别是在远洋海域以及深海海域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还在初级阶段,存在诸多科技难题。如此一来,辽宁省在参与竞争大型海洋开发研究项目中,就会丧失竞争力,失去竞争的机会,影响到辽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的发展前景。
(2)政策法规层面的问题
近年来,辽宁省的海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相比之下,辽宁省出台的海洋政策并不能十分契合海洋经济发展的进度,要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从政策的整体指导思想到具体实践的方方面面都要做出改变。归纳而言,辽宁省在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以及不完善的法律法规
当前,辽宁省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缺乏整体的政策指导思想,正因为如此,在落实到具体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中,由于缺乏政府的财政支持,劳动力缺乏。而且政策支持力度的不够也影响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海洋环境污染以及资源的非法开采都缺乏法律法规的规制,导致海洋资源的非法开发利用现象严重。
2.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监督管理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
辽宁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监督管理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这是阻碍辽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一个环节。缺乏合理有序的管理导致在资源开采的过程中浪费现象不时发生,而且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从而影响到辽宁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三、 辽宁省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科技需求
(一)海洋渔业资源的科技需求
1.海水养殖技术的科技需求
近年来辽宁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发展势头非常强盛,研发速度很快,特别是以海水养殖技术为重点项目的开发引人注目。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辽宁省的海水养殖技术要依靠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养殖病害的问题。另一方面,科研机构还要加强对基因组的研究以及基因转移的研究,然后有效运用于海洋生物资源中,改良海洋生物遗传基因,培育优良品种,以求提升辽宁省海洋生物资源的市场竞争力。
2.海洋声学技术的科技需求
海洋声学技术对于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作用,该技术不仅使用方法简便快捷,探测鱼群准确度高,探测的鱼群范围也相当广泛,具有可靠度高的特点,并且通过海洋声学技术,能够对海洋中的渔业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聚集时的密度情况进行精确地测量,为渔民的渔类捕捞提供了可靠地支持,从而促进辽宁省的海洋渔业发展。
(二)海洋空间资源的科技需求
1.港口建设的科技需求
随着船舶业的不断发展,海洋强国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重视对港口的建设,建设拥有先进技术的装置配备的优质港口,提升港口的质量层次,是每一个海洋国家的追求。而辽宁省紧追世界发展的潮流,随着近几年的发展,辽宁省在研究沿海深水海道以及海岸、巨型河口航道整治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成果终将会转化到实际的运用中来。
2.海上城市建设的科技需求
当今社会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激增,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人口拥挤,交通堵塞,所以许多沿海国家开始慢慢实施海上移民策略,而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建设海上城市已经成为可能。现在辽宁省海上城市的建设方法主要是通过填海造陆等方式为主,随着科技的不断提升,未来将有更多形式的海上城市的建造方法。
(三)海洋矿产资源的科技需求
1.海洋传感技术的科技需求
目前,海洋传感技术主要是应用于海底矿藏勘探、海洋潮汐检测以及海底地形地貌探测等领域,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海洋传感技术对于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具有重大意义,今后的海洋传感技术应该更多地向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靠拢,充分发挥该技术的最大化效益。
2.海洋油气资源的科技需求
油气资源在海洋矿产资源中占有重要的比例,所以重视研发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技术,从对油气资源的勘探到油气资源的开采全过程,都需要科技的支撑。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今后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将趋向于电子化、数字化、自动化,在海洋四维地震勘探技术、海洋遥测地震探测技术、海洋数字漂浮电缆技术、多频海底探测技术、深海钻探技术、海底探测数据自动传输技术、深潜和遥控运载器技术、深水钻井技术、采矿系统组合技术、水下自航式海洋^测平台技术等方面将取得重大进展。〔6〕
(四)滨海旅游资源的科技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