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渔业产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业;投入产出分析;产业关联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将是未来较长时间内的一项重大任务。本文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技术,发掘《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信息,对我国农业进行产业关联分析。在国民经济的关联互动中分析农业的投入产出特征,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发展的提质增效提供借鉴。
一、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作为一种数量经济分析方法,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籍俄裔经济学家西里・列昂惕夫(W. Leontief)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随后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得以应用,方法体系不断发展并在社会经济各领域拓展了应用范围。该方法以经济结构分析见长,研究对象覆盖不同体量的经济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各经济系统内组成部分的投入(流入)与产出(流出)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本文中,将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基本指标,对农业进行产业关联分析。
本文所指的农业是广义的农业,与2007年中国42部门投入产出表中的“农林牧渔业”对应,既包括种植业(狭义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还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指对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进行的各种支持活动。下文主要考察农业的投入来源、产出使用去向以及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以期促进其又好又快发展。
二、我国农业的投入来源结构
投入产出表一般分为三个象限,其中用于分析投入来源部分的为第一象限中间投入部分和第三象限初始投入(或称为增加值部分),二者相加构成了部门的总投入。在200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中,农业的总投入为48893亿元,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该数值等于总产出;在第一象限的中间投入为202338262万元,第三象限的增加值为286591738 万元。农业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即中间投入率为41.38%,该指标反映了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对国民经济各行业部门的依赖程度。
定量分析投入产出表中42个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需要计算的一个基本指标是直接消耗系数或成为直接投入系数。农业对其他行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在农业单位总产出中直接投入的商品或服务的价值数量,是反映农业和其他部门产业关联的基础性数据指标。通过观察2007年投入产出表,42个部门中只有金属矿采选业对农业没有直接投入,其他41个部门均有投入。通过计算直接消耗系数,表1显示了直接消耗系数大于0.2%的对农业生产投入前16个行业。按大类行业分为农业1个部门,制造业6个部门,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个部门,服务业8个部门。其中居于前5位的是农林牧渔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化学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上述制造行业、服务业及农业自身是目前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性部门;智力要素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而研究与试验发展业、教育等对农业提供智力支持的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分别为0.001490、0.000976,可见农业对此类部门的依赖程度仍然偏低。
三、我国农业的产出需求结构
农业总产出的需求去向包括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从中间需求看,为343 439 679万元,农业的中间需求(使用)率即中间需求与总产出之比,为70.24%,凸显了农业的中间需求特性,说明农业对各部门的中间生产过程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最终需求方面,在农业的最终需求中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含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出口分别占80.94%、14.37%、4.69%,表明农业主要用于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农业的对外贸易逆差达16619824万元,表明我国农业产业安全问题十分迫切,农产品结构亟待提升,需要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农业的产出使用去向说明,农业事关国内供给和产业安全,其基础性地位只可加强,不可削弱。
从产业间的直接消耗看,其他部门对农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即其他单位单位产值中对农业的消耗占比,可以发现其它部门对农业的依存关系,如表2所示。
从行业依赖角度看,有36个部门需要农业作为中间投入,另外的6个部门(含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不需要农业作为中间投入。
直接消耗系数大于1%的13个部门中,包括第二产业7个部门,第三产业5个部门以及农业本身。第二产业以农业为原料来源的传统制造业为主,包括食品、烟草、纺织、家具、工艺品、造纸等,第三产业以住宿和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为主。其中直接消耗系数大于10%的部门为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0.381574)、纺织业(0.143574)、农林牧渔业(0.140657)、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0.120098)、住宿和餐饮业(0.119944)、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0.106290)。
四、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基于以上投入来源与产出需求的分析,农业与其他部门的产业关联紧密,体现了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的基本特征。下面采用两个指标: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进一步定量分析农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的程度。
在投入产出表中,包含了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在42部门组成的矩阵中,假如有一个向量变动,将引起相关变量的连锁反应。在第三象限中,如果所有部门的最终使用需求均增加一个单位,由此而使某一部门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即称为感应度系数。另一方面,如果某一部门的最终产品增加一个单位,势必到其他相关部门产业波及效应,反映这种效应程度的系数便称之为影响力系数。为便于比较,我们取1作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平均水平,便可观察该部门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产业关联效应中的高低程度。
通过计算,2007年农业的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分别为1.690 857、0.725 925,表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对农业的需求拉动效应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农业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前向关联效应显著;但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投入推动效应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农业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后向关联效应不显著。从整体看,农业的感应度力系数远大于其影响力系数,表明该行业受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远大于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我国二、三产业的平稳较快发展,势必对农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五、结语
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可知,传统制造行业、生活服务业及农业自身是目前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节点性行业;而以农业为原料来源的制造业,尤其是轻工业部门是农业中间使用的主要部门。农业的感应度力系数远大于其影响力系数,表明该行业受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远大于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在国民经济系统中,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产业提质增效,需要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的协同发展。
在经济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加大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力度,必须加快专业技术、专业管理、专业信息、专业人才等现代高效率、专业化的高端生产要素向农业的聚集。从产业关联看,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在更高层面上实现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第二、三产业要强化对农业的科技、装备、人才、智力支撑,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推进互联网+农业,培育新的经济形态,实现生产、销售、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实现固根本、强基础、增效率的基本目标。
参考文献:
[1]韩长赋.毫不动摇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J].求是,2010(10).
[2]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Z].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论文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
农业产业化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农村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式,指在稳定的前提下,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牵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区域性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经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十二五期间,如何变我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的格局为社会化大生产组织形式,解决农工商分离、产供销脱节的问题,把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市场衔接起来,促进上饶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是必由的路径。
1 上饶市农业产业化取得的成绩
(1)龙头企业数量增加。截止2008年底,全市拥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8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66家,市级龙头企业120家。
(2)龙头企业规模增大。全市68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为11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达到3家,亿元以上达到22 家。列入全省“双十双百”工程的14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43亿元。
(3)带动农户总量增大。我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农户38.6万户,带动农户增收3.8亿元。如万年生猪集团大力推行“协会+集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养猪模式,带动农户养殖1.2万家。
(4)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截止2008年底,全市有44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工商登记,农民合作社成员总数23000人。
(5)农产品品牌建设上了一个台阶。截止2008年底,我市获著名农产品商标24个;获江西省名牌农产品47个;获绿标343个;获有机食品标志216个;无公害农产品68个。万年贡米成为地理标志农产品,婺源县成为中国绿茶核心产区金三角之一,德兴的“源森”牌红花油被评为江西省名牌(农)产品。
2 上饶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1)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低。
上饶市虽然有着丰富的农产品和农业资源,但农业生产仍处于粗放型的传统农业发展阶段,农产品加工能力和转化率都相对较低,长期以来普遍存在单一的粗加工产品多,系列开发深加工产品少;大路货产品多,名优特新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平销产品多,畅销产品少;内向型产品多,外向型产品少等“五多五少”的问题。农产品深加工转化增值率低,资源开发层次浅,造成农业后续利益流失,农产品的高附加值难以实现。
(2)组织化程度低,市场开拓能力弱。
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现在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所以只能走组织化经营这条道路。近年来,虽然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了较快发展,但是总的来看组织化程度并不高。2006年全市只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有201个,其中专业合作社57个、协会95个、其它49个,部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仍是社团法人,以技术咨询服务、交流生产经验和有关信息为主,在引领千家万户的农民如何正确把握市场、顺利走向市场方面还缺乏有效的办法,真正能够实现有效开拓市场的非常有限。
(3)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能力不强。
规模较小,实力较弱,辐射能力不强是上饶市大部分龙头企业面临的情况。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3月,上饶市级以上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188家,省级以上为68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只有22家,过10亿的3家。由于龙头企业发展主要受到融资困难、资金短缺的影响,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低,导致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难于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
(4)品牌竞争能力不强。
一是农产品品牌意识淡薄,对农产品商标注册的认识不足,一些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名山名湖被外地抢注,没有把商标作为拓展市场营销的有效手段。二是目前上饶市农产品的少有大品牌,处于牌子少又不响的处境。
3 上饶十二五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路径
3.1 突出农产品深加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十二五”期间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抓农产品加工业,抓加工业必须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必须培育大品牌,从而才能延伸产业链,完善服务链,拧紧利益链。抓住了农产品加工,就抓住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主要矛盾,就抓住了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关键。
(1)粮食加工。我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鄱阳湖更是全国闻名的“天下粮仓”,2008年粮食总产达286.5万吨。要想增加粮食产品的附加值,要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实现从粗加工向精加工、从单一品种加工向多品种加工、从简单产品向深加工产品转化。重点扶持年贡米集团、弋阳大禾食品有限公司等粮食加工企业。
(2)茶叶加工。以名优茶、有机茶、保健茶为重点,加大茶饮料、茶多酚等茶叶系列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延伸产品链条。整合茶叶的品牌资源,全市重点培植3-5个精品名牌。加强绿茶加工企业的改造与建设,提高绿茶的质量和档次,扩大出口创汇。重点扶持婺源绿茶、婺源的“大鄣山”牌有机茶叶、“源发”牌绿茶、“林生”牌绿茶、“绿露”牌上饶白眉茶等知名品牌。
(3)水产加工。依托以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为代表的全市水产养殖优势,以渔业龙头企业建设为核心,重点扶持以鳗鱼加工、龙虾加工以及常规鱼的熏、糟制品为主的系列加工企业。完善优化产品结构,研究开发精深加工系列鱼制品、风味食品,速冷调理食品等,发展水产品综合加工业,不断提高水产品附加值。
(4)林木加工。目前,上饶全市林业用地面积为2058.2万亩,林木绿化率达57.7%,活立木总蓄积3836.9万立方米,其中竹林面积158.4万亩,毛竹18314.6万株;用材林面积876.0万亩,蓄积1861.6万立方米,林木资源非常丰富。我们要以林木原料基地为依托,以龙头企业为带动,重点发展竹胶板、竹地板、竹家具、竹笋、竹工艺品、细木工板、高(中)密度纤维板、贴面板等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
(5)畜禽加工。要大力实施无公害和标准化发展战略,培育和扶持一大批规模大、牵引力强的畜禽加工龙头企业。对现有的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企业改制,引进一批有高新技术、先进设备的新企业。以加工冷却肉、分割肉为突破口,生产适销对路的袋装冷却肉为主的卫生方便食品,逐步实现畜产品由农贸市场走向超市、餐桌。
3.2 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
品牌化是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培育农产品品牌是促进传统农业向产业化转变的重要手段。要使上饶农业发展的增长方式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必须积极推进上饶“特色品牌,做大做强优秀品牌”农产品的品牌培育战略。
近年来,我市在树品牌、创名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的来说,我市农产品品牌杂、规模小、档次低、竞争力弱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如婺源的茶叶品牌就有近40个,大大小小的茶叶加工作坊有400余家,这种“百茶齐放”现象导致过度竞争,谁也成不了名牌。所以政府部门要引导企业进一步更新观念,强化品牌经营意识,以地理标志保护、原产地保护为平台,加大品牌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叫响一个品牌。
3.3 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的风险不仅仅停留在生产领域,已经转向到了市场流通领域。发展是硬道理,卖出去更是硬道理,所以要大力培育形式多样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主体,放眼全球开拓农产品的销售市场。
(1)大力发展公司制农业企业。以优势产业为重点,努力培育和扶持一批农产品经营公司,力促三个转变,即从单纯从事农副产品收购,向苗种、生产资料供应、加工、保鲜、贮藏、运销等一体化经营转变;由以本地营销为主转向本地与外地、国内与国际营销并重,深购远销,实现销售市场多元化;由注重农副产品的现货收购经销向注重市场信息的收集方向发展,发挥好信息在引导商流和物流中的特殊作用。
(2)发展超市农业。超市系统代表现代流通业的发展方向,对农产品加工业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他们都是货架销售为主,摆上货架的东西与零售店里摆进柜台的东西不一样,与进农贸市场的更不一样,同样的水果玉米进入上饶市区的超市销售与进农贸市场的价格相差接近50%。因此我们要引导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基地主动与国内外大中型农产品连锁超市挂钩,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品供销关系,为农产品销售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
(3)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加工配送、电子结算等新型物流业态。发展集团购买、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电子商务,落实国家和省、市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减轻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3.4 破解农业企业融资难问题
(1)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重新定位政府的投融资作用。虽然上饶的经济和财政实力还不足以大规模反哺农业,但是政府财政支出新增财力的使用应当大幅度向“三农”倾斜,特别是对于法定支农支出要确保落到实处,并最大程度去争取国家各项支农资金。此外,政府亦不能充当投融资的主导力量,而是要正确定位在其中的角色,即在努力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为其他有投资能力的投资主体如金融机构和外资创造有利的投资条件,引导资金流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项目。
(2)大力扶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众多金融机构当中,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投资农业产业化当中具有先天优势。在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比较方面,农村合作金融由于其人员和网点优势,加之对农村环境的熟悉,在向农业企业提供融资时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和风险管理方面有较大的比较优势,这样可以相对其他金融机构而言在这方面有较低的边际成本。政府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降低这些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扩大和丰富农村合作金融的业务范围,增强业务能力,在这些金融机构开展适应农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种贴现、汇兑、信用证等业务,为农业融资创造金融环境。
(3)充分发挥利用外资潜力。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利用外资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以实现的。农业产业的效益和农产品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地的资源禀赋,而上饶在许多自然资源上有其独特优势,如上饶丰富廉价的土地资源、良好的绿色食品生产条件等,这意味着投资上饶农业产业化能带来良好的收益,再则近年来上饶基础设施和投资大环境的改善,都使利用外资成为现实的可能。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政策优惠吸引外资,积极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丰富利用外资的方式。
3.5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积极培育和扶持由农民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负盈亏的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对于有条件的地方,在自愿的前提下,以“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为原则,以产权为纽带,大胆探索组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以农户入股的形式,与合作组织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促进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依托各地的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从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农民实际出发,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为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质量,还要切实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化。
(1)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除了要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积极性,更要不断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依托政府在财政、技术、金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鼓励和支持农民自主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以及其他形式的合作与联合,淡化兴办合作经济组织的行政色彩,防止走“政企合一”的老路。
(2)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做法,在市场运作的前提下,把合作经济组织办成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登记、照章纳税、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实体,同时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农民在政府的宏观政策指引下自我组织、自我保护、自我发展。农民从合作组织的服务中得到利益、合作组织通过服务获得收入。
3.6 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由于目前农民在信息、技术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各涉农部门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充分发挥在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物资、基础设施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组织社会力量,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1)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涉农部门信息网的作用,在扩展容量的基础上,规范信息采集、分类。增加报刊杂志、电子网络、电视和广播电台对农业信息的传播量。
(2)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待遇,确保他们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上。条件具备的村要配备农民技术员,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员在农村科技的示范、引导、辐射和带动作用,有效解决村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和动物防疫网络的断层问题。
(3)建设良种繁育体系。通过现有的农业科研机构、种子(种苗、种畜)经营部门以及农业龙头的引进、选育、示范和推广,扩大我市农、林、牧、渔各业优良品种的覆盖面。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SPSS;农业总产值;统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 S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2.026
“三农”问题始终制约着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全国总体经济的发展,而衡量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总产值,将多元统计方法引入农业总产值分析的研究不但可行而且是科学的。本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农业总产值进行判定,力求对农业布局的合理性和农业发展潜力提出评价与建议。
1 资料来源与处理
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网,选取全国各省和直辖市及自治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数据。四个指标变量是:X1=农业、X2=林业、X3=畜牧业、X4=渔业。借助SPSS算法进行主成分分析:
2 主成分分析数学模型
主成分分析是一种通用的降维技术,主成分向量的协方差矩阵;其中,即。总方差中属于第主成分的比例为称为主成分的贡献率。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最大,称之为的第主成分得分,平均主成分得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主成分特征值
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了四种农业产值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上表列出了四个主成分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结果显示,由于前2个特征值方差的累计贡献率达83.6%,大于80%,较好地反映了原始数据集的特征,故选取前2个特征向量进行分析。
3.2 主成分系数
提取方法:主成分。
(1)第一主成分:由第一主成分的表达式可知,所考察样本协方差的特征值均为正值,各变量的系数在0.6~0.9之间,呈较均匀分布,反映出四种农业总产值在各省农业生产中为一般发展水平。 (2)第二主成分:第二主成分表达式中,所考察样本协方差的特征值既有正值亦有负值,X1、X3的系数为负,X2、X4的系数为正,正负系数的和较接近,结合各变量的含义,第二主成分表示农业、畜牧业总产值与林业、渔业总产值的对比。(3)各省主成分得分情况。
由第一主成分Prin1的得分可以认为:农业生产整体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为山东省,河南、江苏等地次之。显然,山东省农业经济多年来一直位于全国第一,山东农业产品的产量不算最高,但是农业产业化相对完善,把初级农产品深加工后的附加值很高,农业生产整体发展水平最低的三个省份别是、青海和上海,吉林省农业整体水平居于中游。
【关键词】主导产业;投入产出分析;熵值法
引言
主导产业是指某一经济体在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能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导向性和带动作用,并拥有广阔市场前景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产业,这些产业在一国经济发展中成为国民经济的龙头,并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主导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驱动轮,是形成合理有效产业结构的契机,产业结构必须以之为核心才能快速向高度化推进。选择主导产业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区位商方法、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投入产出法等等,而投入产出法是应用最多的,这是由于投入产出法有以下优点:投入产出方法利用的投入产出表数据资料极其详尽,可以为分析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投入产出方法适合解决具有结构性的问题;投入产出法能够模拟和计算经济活动中的连锁反应和波及效应。本文对主导产业选择基准进行深入分析,根据2007年新疆投入产出表分析计算得出自治区应该选择的主导产业。
一、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基准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历史条件下都有不同的侧重,应该根据区域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建立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主导产业的选择一般要考虑以下三条基准:
赫希曼连锁效应基准。连锁效应指一种产业的发展通过投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产生的带动作用。赫希曼连锁效应区分为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前者指一部门对其他部门的中间产品投入或是其他部门对本部门中间产品的需求;后者指某一部门生产过程中其他部门中间产业的投入。
罗斯托基准,这是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对主导产业的选择提出的准则。罗斯托在借用赫希曼的前向、后向联系思想的同时,提出旁侧波及联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联系更广泛的基准――扩散效应基准。
筱原基准,日本产业经济学家筱原为规划日本的产业结构提出的准则,即“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收入弹性基准是从社会需求出发使产业的需求增长随同国民收入增长而增长且结构相适应的原则;而生产率上升基准是从社会供给方面使产业结构趋势走向合理化的准则。
除上述三大基准外,还有创新和发展潜力原则、经济效益原则也经常作为主导产业选择的根本原则。
二、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的建立
依据主导产业选择的基本原则,本文选取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技术系数、经济效益系数、劳动投入结构系数和产业扩张系数六个指标。
1.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的公式为:
表示的是第列行业的影响力系数,表示的是列昂剔夫逆矩阵,其意义为该产业影响力的大小,及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的大小。
2.感应度系数
感应度系数公式为:
表示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其表示的意义为该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的大小,显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部门。
3.技术系数
用文字表示即劳动报酬和纯收入之和除以每一列的总收入,公式为:
其意义是表明该产业新创造价值率的大小,是一种纯增量。
4.经济效益系数
用文字表示为总增加值除以总投入值,公式表示为:
其表示的意义为反映一个产业经济效益的高低。
5.劳动投入结构系数
用文字表示为第部门的劳动投入除以该部门总投入,公式表示为:
其意义为该产业每单位产出所要支付的劳动报酬,反映的是劳动效益。
6.产业扩张系数
表示某列的产业增加值除以全部的产业增加值,公式表示为:
其所反映的是该产业的扩张能力。
三、数据分析
(一)根据上文对主导产业各个指标系数的测算公式,代入新疆2007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可计算出相应部门以上6个系数值,由表1列出。
(二)指标权重的计算。在综合评价时需要先确定各相应指标权重的大小,而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一般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是由研究者的经验和判断给出,因此具有较大的主观性;而客观赋权法是从指标的统计性质上考虑,以数理统计方法为基础,克服了主观赋权的种种缺陷。因此本文选取客观赋权法中的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运用熵值法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从而计算得出综合指标得分,具体如下:影响力系数权重为29.01%,感应度系数权重为21.26%,技术系数权重为4.34%,经济效益系数权重为3.67%,劳动结构系数为8.58%,产业扩张系数权重为33.14%。计算各部门的综合指标得分如表2所示。
从综合指标数据看,2007年新疆主导产业排名前十的分别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建筑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农林牧渔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化学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及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四、建议和不足
由于不能全面考虑到影响主导产业的所有因素,所以仅从数字上分析是不够的,并且因子的缺失和权重计算方法的选择以及计算的误差,综合指标不能反映全部的情况。因此通过引入其他标准建立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评价体系,是一种新的尝试。同时,主导产业的选择还应与当地的实际经济条件、环境资源和人力资源相适应。
综上所述,选择主导产业要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从投入产出表得出的主导产业只能说明大体情况,而实际应用中应该从更多方面入手,才能得出更准确的主导产业。
参考文献:
[1]钟契夫.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
[2]戴宾,秦薇.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社会标准及应用[J].社会科学研究,2003.
[3]新疆投入产出办公室.新疆2007年投入产出分析表.
[4]胡江红.从投入产出表分析安徽省主导产业的选择[J].经济论坛,2010.6.
关键词:DEA模型;农业投入产出;比较借鉴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农业的发展关系着国运民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农业增长迅速,但并没有摆脱粗犷型增长方式,所以,依赖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率是我国农业增长的长期目标。在此,通过对我国各省市的投入产出效率研究,对比不同省市的效率、规模和方法后,各省市可以取长补短,改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所以对农业效率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适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31个省市的农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DEA方法
DEA(Data EA)方法是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简称,由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和Rhodes在1978年提出,在法雷尔基础上,从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效率评价方法。该方法的原理主要是通过保持决策单元(DMU)的输入或者输入不变,借助于数学规划和统计数据确定相对有效的生产前沿面,将各个决策单元投影到DEA的生产前沿面上,并通过比较决策单元偏离DEA前沿面的程度来评价它们的相对有效性。使用DEA分析方法我们能够有效的地得到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效率关系,从而衡量投入的合理性,而且还可以测定在投入要素非DEA有效的情况下如何改进要素投入量,从而使要素投入达到最优状态。所以本文配合运用DEA方法中的不考虑规模收益的CCR模型和考虑规模收益的BCC模型对我国各地区的农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分析。
三、我国各地区农业投入产出相对效率评价实证分析
(一)本文指标的选取。因为农林牧渔总产值作为一项基本的产出指标可以反映某个区域农业产出的规模和总量,因此可以把农林牧渔总产值作为实证分析的产出指标。而投入指标主要有劳动力、土地要素、资本和技术投入,又因为数据可得限制所以选取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人数作为劳动力投入,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和农业耕地面积作为土地要素的投入,财政用于农林水事务的支出作为资本投入,农业化肥使用量和农业机械劳动力作为技术投入。应用DEAP2.1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表1)
(二)结果分析
1、总效率等于1的DEA有效性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2008年北京、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和海南的总效率值都等于1,说明这7个地区为DEA有效,规模收益不变,投入产出达到最优。他们的投入产出呈现不同的特点,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经济不发达地区,投入产出量比较少但边际值较大,如海南,与发达地区不同,海南属于热带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成本低廉,品质优良。香蕉、菠萝、荔枝、芒果等53种热带水果遍布海南岛。2007年海南天然橡胶干胶28.74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除了天然的区域优势,海南垦区的建立和发展,产业发展企业的形成,农业专业协会的建立以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海南的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第二类是经济发达地区,他们多属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早,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高,机制成熟,二三产业发展迅速,第一产业的发展能与之相互协调促进。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较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了更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所以,除了天然的地域原因,农业要更快更好的发展,把握好三大产业的关系实现现代农业的转型是根本出发点。
2、总效率不等于1的非DEA有效分析。非DEA有效的地区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总效率和规模效率接近于1,纯技术效率等于1的地区,有山东、四川、青海、广东、湖南、和天津。这些地区总效率非常接近于1,属于投入产出效率没有达到最优,但是纯技术效率已经达到了最优,所以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只需提高规模效率即可。
第二类是总效率小于1,但是规模效率接近于1,只有纯技术效率小于1。这些地区有湖北、河北、河南、吉林、黑龙江、广西、安徽、新疆和内蒙古。说明它们的投入产出效率没有达到最优,规模效率接近最优,应把重心放在提高技术效率方面。
第三类为总效率小于1,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小于1。这些地区分别为江西、重庆、云南、贵州、甘肃、陕西、宁夏和山西。要提高这些地区的总效率,不仅要从技术效率入手而且要从规模效率入手,这些地区大多为西部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都落后,长期以来都以粗放型的农业增长为主,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限制了农业生产发展。如山西,土地流转进程缓慢,严重制约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水平的提高,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系不够紧密,难以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产业链和共同体,政府部门缺乏对农业产业化的引导,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业趋同现象严重导致总效率只有0.308,生产效率低下。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未达到最优效率的多属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中部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明显,气候条件优越,土地、水产资源丰富,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这些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起点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足,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农业和农村的市场组织化和市场发育程度远远低于工业和城市,造成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和配置的巨大障碍,农业产业分工不明显,产业结构趋同,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较低,农业科技投入低,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弱,企业效益差,产品竞争力弱导致效率未能达到最优,所以正确处理农林牧渔业之间的关系,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是中部农业发展的关键。而西部地区的发展再也不能只追求产量、数量,而必须考虑销路,面向市场,把当地的自然优势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西北最大的制约因素是缺水、缺地,正因为如此,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更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搞好结构调整,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益的项目上。我国西部的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光照资源丰富,昼夜温差较大,夏季较为凉爽,适宜果树、蔬菜、花卉的生长发育,与国内其他产区和国外同类产品相比,都有较强的价格优势,有利于国内外市场的开拓。西部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产业化经营,离不开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在继续强化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基础、发展各种形式的市场中介组织的同时,着力培育一批抗风险能力强的农业企业或农业公司,尽快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的竞争力。
四、结果与讨论
从上面的分析结果可知,非效率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而效率比较低下的地区省份依然较多,农业的发展需要加快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一)要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在新形势下,必须用崭新的现展理念、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超越农业和农村的层面,把农业问题放到整个国民经济中统盘考虑,跳出农业抓农业。切实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作用,促进城乡要素互流、产业联动、市场对接,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新机制。要将先进的工业思维、技术和装备“内植”于农业,让它变成农业的一部分,从而推进农业的工业化。
(二)要用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增加投资,调动全社会的投资热情,广泛采用工业化成果,加快农田基础改造和设施配套,以机械替代人力,以设施武装农业,创造优良的物质条件。同时,树立农业资源利用可持续理念,构筑现代农业生态,促进现代农业高效、持续、健康发展。
(三)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以农民的素质提高为基础,以农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为核心,不断推动科技进步,使农业发展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具体要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和高效生态农业的要求,加强科技创新和应用研究,调整科技开发方向,逐步从保证农产品供给向保障农产品质量转变,从增加产量向增加收入转变,从单项技术向综合配套技术转变,加快研发与现阶段农业相适应的技术和生产模式。
(四)要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现代农业是市场农业,必须要有先进的组织形式来经营农业,核心是要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着力增强农业主体的创造力。围绕农业创办工业,引进工业改造农业,全面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类经营大户;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分散的农户形成一个整体去面对市场,以提高农民的市场谈判地位和农业的综合效益;要积极创新农产品营销方式,采取品牌战略、连锁经营、虚拟经营等方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要用坚强的执法手段保障农业。要稳定并完善家庭承包经营,抓紧完成二轮土地承包完善工作,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仲裁,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依法保障农民土地经营权。强化农业综合执法力度,整顿规范农资市场秩序,扩大农民知情权、监督权。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管,有效遏制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乱收费、乱摊派和乱罚款,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使农民利益不受侵害。同时,要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体系,尽快编制农业灾害和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着力增强农业发展的安全力。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熊德平.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
[3]懂承章.投入产出分析.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4]赖作卿,张忠海.基于DEA方法的广东林业投入产出效率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8.
[5]诸文娟.投入产出效率的DEA分析方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
【关键词】光伏材料;专利分析
前言
光伏产业因其资源丰富、无污染等优势,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加强对光伏的开发利用。光伏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最终可归结为光伏热利用和电利用两方面。当前,美国、日本等国都将光伏列为未来的主要重点开发能源,其研发重点在于太阳能电池,在这一领域发达国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与国际上蓬勃发展的光伏发电相比,我国光伏技术相对落后,多数跨国公司通过申请大量的高质量专利,抢占我国该领域的制高点,对光伏技术领域关键技术进行层层部署,意图垄断未来的光伏产业市场,针对现状我国光伏企业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做个人的专利布局,迎接国际市场的挑战。
1、光伏领域技术国内外现状
1.1国外现状
在全球太阳能专利技术领域中,日本、美国、德国等为太阳能技术及应用大国,非常重视太阳能光电利用技术的研发与保护,以日本为例,日本经济产业省运用各种措施,发展本国的光伏产业,相关资料显示,日本经济产业省在1993年开始实施“新阳光工程”,布局建立日本本土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和太阳能市场。通过一系列的政府资助和相关研究、开发、示范,在太阳能电池制造技术和降低成本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1.2国内现状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申请的太阳能核心技术专利统计中,外国公司排名明显靠前,特别是日本公司。一个国家、一个产业知识产权的强弱,主要看它的发明专利,我国光伏发明专利市场主要为国外人占领,而光伏实用新型专利则为我国企业所占据,从而出现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专利保护较弱,处于产业链下游的现状。国内企业技术的投入的周期循环总是慢人一步,使得我们的企业技术常常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
1.3光伏产业的前景
预计到2030年,全世界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将占到30%以上,而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世界总电力供应中的占比也将达到10%以上;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总能耗的50%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占总电力的20%以上;到21世纪末,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将占到80%以上,太阳能发电将占到60%以上。这些数字足以显示出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及其在能源领域重要的战略地位。到2020年,我国力争使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8GW(百万千瓦),到2050年将达到600GW(百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将占到5%。未来十几年,我国太阳能装机容量的复合增长率将高达25%以上。
2、国内专利分析
2.1总体趋势分析
通过整体趋势可以看出,1987年-2005年属于技术起步阶段,国内光伏材料专利申请量较低,每年申请量都在20件以下。从2006年起,专利数量逐年递增,增长幅度不断加大。从分布来看专利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上海、北京等省市。这些地区集中了较多的与光伏材料相关的大型企业及科研院所,起步基础高于其他省市,排名前五位的城市除北京外都为南方地区,说明南方地区在接受新的技术上要强于北方地区。整体趋势表明,随着国家对环保、节能和可持续性发展能源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以及外来技术的引进,该技术领域的专利的增长趋势还将进一步持续,光伏材料相关技术在日后将进入高速发展期。
同时,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在中国申请了光伏材料方面的专利,一方面可能是与中国企业的技术合作;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为了占领中国广大的市场所做的技术铺垫,这部分专利尤其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2.2申请人分析
通过前10位申请人的综合比较发现,申请人的专利申请量差距明显,除李毅外相对活动年期较短,专利平均专利年龄较低,不少申请人为近几年申请的;其中李毅申报专利较早,活动年期为10年,说明该创益科技公司(李毅)对该领域较为重视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多、较早,但是专利平均年龄偏低,经检索后得知该公司虽然申报较早但是专利数量偏低,大部分的专利都是2007年申请的,所以造成平均年龄偏低;多数申请人也是在近3年专注专利申报的,相对平均年龄较低,说明企业都逐渐重视专利保护。
2.3技术领域分析
根据各个IPC号对应的专利数量的多少,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明创造活动最为活跃的技术领域,发现技术分布,通过分析发现,国内在光伏材料技术领域的发展重点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H01L31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半导体器件,占总数的63%;二是C01B33光伏产片的材料,占总数的13%;三是C30B29光伏产片的材料占总数的8%。
从IPC申请人构成可以发现,大部分申请人在H01L31领域内都有专利申请,李毅在该领域内申请较为突出,说明东南大学在频率选择方面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通过整体来看除李毅外,其他的公司申请专利的技术领域主要为C30B领域即光伏材料的加工与生产,而李毅主要的技术点分布于生产光伏材料的设备上。
透过技术趋势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光伏技术的热点:
1、太阳能电池表面工艺与材质的构成为近几年专利申请的热点,专利数量较为集中;2、光伏材料中的硅片、晶硅的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正在形成下一个发展趋势,专利的数量在不断的集中;3、新兴技术晶硅薄膜正在受到大家的重视,但是专利分布的较为分散,还没有形成领域,这部分技术可能为下步发展的重点。
3、国外专利分析
3.1趋势分析
从趋势来看,国外在光伏材料领域的专利申请量虽然存在一定的波动,但整体上处于上升的趋势,说明光伏材料相关技术在国外还处于发展期,该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处于上升的趋势,总体来说国外在专利申请增长上较为稳定。
3.2申请人分析
由趋势可以发现前十位专利申请人都为日本和美国的企业,其研发具有延续性与可持续性,专利申请步步为营,每年都会形成一批专利,其中2003年日本企业KYOCERA CORP申请量突增至55件,2004年日本企业SHARP CORP在申请突然增至73件,经检索两家企业申请的主要专利都集中在:将太阳能转为电能的转换器件的电压、电流发生器;说明日本的企业2003-2004年已经感觉到太阳能利用为以后新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都在努力争取该市场的份额,尤其是针对如何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电子材料与设备,而国内还是将生产太阳能板的材料作为发展的重点。
通过对排名前10位的申请人分下可以看出,日本的申请人占据绝大多数,SHARP CORP和KYOCERA CORP从事研发的人员数量较多,研发实力强;日本企业申请的专利平均年限都为5年左右,活动年期为9年左右,说明日本企业早在10年前就关注该领域的发展,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正在在该领域内不断延伸,而且近期申请量正在不断增加,以上公司都是该领域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需要对其密切跟踪、分析。
3.3技术趋势
国外在光伏材料技术领域的发展重点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H01L31(对红外辐射、光、较短波长的电磁辐射,或微粒辐射敏感的,并且专门适用于把这样的辐射能转换为电能的,或者专门适用于通过这样的辐射进行电能控制的半导体器件;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这些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其零部件)占总领域的67%。二是H01M14(电化学电流或者电压发生器)。三是H01Q1/28(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半导体或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由此可见国外的重点在光伏材料生产设备与光电转换材料和设备上面。
4、光伏材料专利的现状
通过分析得知,当前竞争日益加剧,进入规模、成本、质量、技术竞争时期。总体来说光伏专利分布为:上游由国外厂商居多,国内企业处于中下游位置。只在最简单的环节发展迅速,其它方面都受制于发达国家,整个产业的竞争能力还有待大力提高。
1、在国外太阳能专利技术领域中,日本、美国、德国等太阳能技术大国,非常重视太阳能光电利用技术的研发、专利申请与保护
2009年在全球前十名光伏专利持有公司中,日本公司占据了9位,目前日本已不满足早期的传统光伏技术,而是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新一代光伏技术(如聚光发电技术等)方面,保持技术领先。通过分析发现这些国家的太阳能专利均有一半以上集中在制备太阳能光伏材料的设备中,这表明太阳能光伏应用技术与市场紧密结合,为其赢得了先发优势,不失为我市企业学习借鉴的对象。
2、2003年之后薄膜电池的各类专利申请均呈现增长趋势
国内对于薄膜电池的专利申请虽然活跃,情况不容乐观,以硅基薄膜太阳电池为例,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对其展开研究,80年代末,小面积电池效率达到11.2%,大面积电池效率超过8%,均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但在产业化进程中却远远落后国外,那时国内没有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硅基薄膜电池生产线。
3、薄膜电池产业核心技术专利仍然掌握在国外企业手里
最明显的表现特征是:以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为代表的国家对于薄膜电池专利的申请量开始逐年增加,这些国家的太阳能专利一半以上集中在太阳能薄膜电池领域中,而我国专利在相关技术领域只占到三分之一,其中在华专利申请量中,日本又占据优势,中国薄膜企业则相对落后。一个产业的诸多产业链环节出现技术与市场寡断的局面,这很让人感到尴尬,同时也制约着国内薄膜电池的发展。
4、相比薄膜电池,晶硅电池的局面显然要好些,但对于相关核心技术专利不多,国内呈现专利数量多但质量不高的现状
根据报告,目前晶硅领域的专利申请分三类:一类为太阳电池及其组件制作工艺等技术的专利,其申请数量占一定比例;第二类为光伏系统、并网发电、光伏屋顶等太阳电池主要产业应用领域,占一定量的专利申请;第三类是一系列技术门槛较低、实用性强的太阳能应用产品,如太阳能庭院灯、草坪灯、交通标志、广告牌灯,此类专利有大量的申请数量。
5、国内本土实用新型专利占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总量的95%以上,国外实用新型专利仅有几件
在中国申请的太阳能核心技术专利统计中,外国公司排名靠前,特别是日本的公司,如佳能株式会社、夏普株式会社、三洋电机株式会社等。当前的情况是,我国光伏发明专利市场主要为国外人占领,而光伏实用新型专利则为我国企业所占据,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专利保护较弱,处于产业链下游。
5、针对光伏材料现状的两点建议
技术不是一蹴而就,但需要一个积极的氛围,比如国家重视,提供必要的研发条件与资金,比如国内大企业间进行技术攀比,甚至先模仿后超越等,这些主动的、进攻的方式在处于落后状态的情况下都可以倡导。以下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根据企业不同需求,采用不同专利策略
第一、国内光伏产业的主力军上市企业,其具有自主品牌、一定规模、长期发展计划,这类企业都应重视专利技术与知识产权的获得和保护,根据自己的核心技术建立起技术专利池,同时加大产学研合作交流,做好技术转型机遇的准备。
第二,国有企业,具有资金雄厚、产品性能与质量欠佳、各项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的现状;国有企业有条件且有必要申请专利,目前此类企业多拥有自己的实验室与技术中心,同时与国外之间存在合作的专利技术项目。
第三,国内的私营企业,可以通过申请专利来获得专利技术,进而获得丰厚的垄断利润。部分中小型企业在缺乏研发条件时,根据需求可寻找适合的专利技术发明人,进行专利转让、许可、购买等方式。
2、国内太阳能企业应逐步建立专利联盟
与跨国公司主导的各种国际专利联盟相比,我国太阳能企业的专利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力倡导与发展。我国太阳能企业实施专利战略应考虑企业的实力,不同企业由于其技术领域的实力差距在实施专利时也不尽相同。具有较强实力、在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可以采用进攻型专利战略,其方法主要是采取专利技术垄断,通过专利技术许可、专利申请等方式,以获取最佳的收益;经济实力较弱、技术落后的企业,通常采用防御型专利联盟战略,即利用对专利技术的二次开发、技术引进等方式开拓自己的市场。
参考文献
[1]2010-2015年光伏太阳能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投资风险预测报告
[关键词]体育产业 现状 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129-01
前言
体育同国民经济的关系是:它能够为社会提供健康的劳动力,提供精神产品,而且这种精神产品同物质产品一样,是人们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体育运动以其特有的魅力,充分发挥了自己本质属性,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力不可估量。
一、体育运动产业现状
经典的体育项目正在逐步尝试着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高水平运动员也从商业机制中受益,他们穿戴印有赞助公司标识的服装等装备,出现在体育竞技赛场上,获得广告费。在国际体坛中,我国体育运动的整体竞技水平还处于中下游水平。
(一)思想不够开放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在传统思想观念的约束影响下,不够开放,现在的体育运动一般只注重教学和课余训练,另外,受整体体育运动产业发展水平的限制,整个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体育运动产业的发展,高校体育市场的发展和开放程度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缺少商业赞助
目前,大部分体育运动产业没有依靠市场经济规律来进行操作。企业赞助,也只是以单纯的广告为目的或是执行政府或主管部门的指令性赞助。企业没有将此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环节和企业文化来发展。
企业还没有把高校体育运动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环节,没有把校园体育运动作为企业文化的延伸来发展,校园体育赞助还很不规范,资金流向缺少透明度。高校体育赞助要扎根于市场经济规律之中,合理、有序地发展校园体育产业。
二、发展对策
(一)转换经营观念
体育运动产业的管理与经营者,要建立这样的意识,即:市场、服务、经济、社会等意识,了解社会的需求,提高资源利用率,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体育运动产业。坚持“以教为本,多种经营”,明确责、权、利。依照商业市场经济规律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使体育运动产业的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在经济上形成良性循环发展。
(二)开发利用资源优势
高校具有优秀人才和优良的体育设施等相应的硬件条件优势,充分发挥人才和硬件条件设施的优势,在保证正常教学、训练等任务的同时,开展有偿服务,实现创收赢利。
(三)加强人才培养
在体育运动产业市场中,重要的是人力资源。解决体育运动产业市场中人力资源短缺并提高运行、决策、管理等人的职业素质,是体育运动产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条件。体育运动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具有能够提高市场发展运行、高效率、高水平的高素质人员,否则再好的策略也无意义。体育运动产业经营者、决策者、管理者的素质,决定着体育运动产业化的发展水平。
三、展望
高校体育产业的长足发展对未来中国的体育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世纪应该是人、环境、社会协调的世纪,人们将愈加重视我们生存的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之路。“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21世纪的世界体育将以大文化为灵魂,以高科技为筋骨,以国际性为面貌。中国体育将表现出中华民族精神和身体诸方面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张贵敏.田径运动教程.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2]王维,张丽彦.对高等院校田径运动走向的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6):821-829.
[3]张庆武,张斌.高校体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19(1):32-33.
[4]陈立基.跨世纪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计划的设想.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5,2:16-18.
[5]周小洪,曹缔训,杨永德等.体育产业结构政策初探.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1:14-18.
[6]蒋进东.浅析我国体育产业化现状及对策研究.商场现代化,2007,490:376-377.
[7]潘喜梅,高杰.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商场现代化,2007,491:240-241.
[8]范立双.体育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点的影响因素分析.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1):7-8.
[9]付治华,陈文远.对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和思考.科技资讯,2007,6:139.
[10]王立平.我国田径运动产业市场化运作及特征分析.
关键词:偏离-份额分析法 传统产业 新兴产业 启东
“十一五”期间,启东市积极应对国内外宏观环境多变的严峻挑战,紧紧围绕建设“桥港时代新启东”的战略目标,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国民经济始终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这一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0亿元,年均递增14.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000元,工业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十一五”期末启东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510亿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已形成电子信息、海工船舶、精密机械、电力能源、电动工具、医药化工、纺织服装、临港产业等支柱产业。面对新的形势,启东市提出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带动工业结构升级,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到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50亿元,年均递增18%左右。所以,如何处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转型,是启东市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将启东市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进行对比研究,希望能够更加理性地认清启东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促进启东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偏离-份额分析模型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缩写为SSM)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Daniel(1942)和Creamer(1943)提出,后经Dunn(1960)等学者总结并逐步完善,成为研究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有效的统计方法之一。该方法将某段时期的目标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参照区域作比较,以此说明目标区域内各部门或产业与参照区域相关部门或产业的发展情况,具体过程如下:
启东和南通的规模工业产值分别用e和E表示,各时期基期均设为0,末期为t,即以e0、et和E0、Et;将区域经济划分为n个部门用j来表示(j =1,2,…,7),即以ej0、ejt和Ej0、Ejt来表示。
计算启东和南通第j部门在2006-2010年产值的变化率rj和Rj:
以南通市各产业部门所占份额为依据,将启东市各产业规模标准化为:
将启东市2006-2010年第j部门的增长量设为Gj,三个分量设为Nj,Pj,Dj,则Gj=Nj+Pj+Dj。其中,Nj = e′j*Rj,Pj=(ej0-e′j)*Rj,Dj=ej0*(rj-Rj)。其中,份额分量Nj代表南通市平均增长效应,指启东标准化的产业部门按照南通平均增长率发展所产生的变化量。结构偏离分量Pj代表产业结构效应,指启东产业部门比重与南通该部门比重的偏差引起的该部门增长相对南通标准产生的偏差,其数值越大说明该部门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越大。竞争力偏离分量Dj代表区域份额效应,指启东和南通同一部门不同增长速度引起的偏差,反映启东该部门相对于南通的竞争能力,其值越大,说明j部门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
启东市的总增量G可写为:
启东市7个产业部门占南通的相应比重在基期和末期分别为和,则启东市和南通的相对增长率可以表示为:
其中,W和U分别代表结构效果指数和区域竞争指数。若G愈大,L大于1,则目标区域增长快于从参照区域。若P愈大,W大于1,这说明区域经济中朝阳的、增长快的产业部门比重大,区域总体经济结构较好,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倘若D较大,U大于1,则说明区域各产业部门总的增长势头大,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
启东市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SSM分析
(一)数据来源
《启东“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海工与船舶、电力能源等优势产业,使新兴产业尽快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重点改造提升纺织服装、电动工具、医药化工、精密机械等四大传统支柱产业,推动一批传统支柱产业的改造升级。表1和表2分别是南通市和启东市2006-2010年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情况。
(二)启东市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SSM分析
1.从份额分量来看(见表3),本文研究的七个行业存在很大的差别。传统产业中的医药化工业、纺织工业和新兴产业中电子信息业,其份额增量明显高于实际增长量,说明这三个行业的发展基本是依靠参照区域南通的增长带动起来的;而传统产业中的精密机械业、电动工具业和新兴产业中的船舶与重大装备业和电力能源业,其份额增量明显均小于实际增长量,说明这四个行业的增长更大程度上是靠启东自身能力发展起来的。
2.从结构偏离分量来看(见表3),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即都为正值,这说明这七个行业的结构对经济增长都是有贡献的。但是,进一步比较,会发现其中的差异性。比较这七个行业结构偏离分量的增率发现,新兴产业中的船舶与重大装备业和电力能源、传统产业中的电动工具业的增率分别达到了321.50%、
210.84%和218.55%,说明这三个行业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最大的。
3.从竞争力偏离分量来看(见表3),不同行业存在明显的差异。新兴产业中船舶与重大装备业和电力能源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的增率最高,分别达到了791.70%和249.88%,说明这些产业的竞争力最强,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传统产业中的纺织工业和电动工具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都是负值,增率分别为-69.47%和-18.27%,说明这两个行业的竞争力较低。
总体来说(见表4),2006-2010年启东市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除纺织工业外,本文统计的其余六个部门均实现了100%以上的增速,电力能源业的增长更是达到了1007.56%。启东市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总份额分量、总结构偏离分量和总竞争力偏离分量均为正值,说明其对经济增长起到了较大的作用:总偏量分量为4871880.45万元,L(=1.3189)大于1,表明目标区域启东市的增长快于参照区域南通市,从表3可以看到,除了纺织工业和电动工具业相对变化率为正以外,其余均为负值,电力能源业的相对变化率更是达到了-7.9170;总结构偏离分量为3460017.07万元,W(=1.0879)大于1,这说明启东市经济发展中新兴产业部门比重大,区域总体经济结构较好,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大;总竞争力偏离分量为1411863.38万元,U(=1.2123)大于1,则说明启东市各产业部门总的增长势头大,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
结论
综述所述,当前江苏省启东市还处于一个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共同发展的阶段,如何在发展过程中协调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是政府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其实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关键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促进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对于启东市而言,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关键是处理好可能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传统产业中的纺织业为例,这是一个高污染的行业,如何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排放,是今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对于电子信息和电力能源等新兴产业来说,普遍存在产业链不长、产品前延后伸研究开发不够、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研发经费投入不多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加快传统产业的科技化提升,加快新兴产业的高端化扩张,在发展过程中,再根据城市自身发展情况和国内外环境,进行产业的取舍和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的健康转型。
参考文献:
1.张健.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比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6)
2.于冬,王元地.城市知识增长结构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1)
3.方丽.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浙江省服务业比较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1(1)
关键词: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就业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2
一、第三产业与就业关系理论综述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经过理论结合实证,得到第三产业对就业有重要影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当中的产值比重呈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当中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都呈现上升趋势。
配第-克拉克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其观点认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中心将会由有形动产行业逐渐转向的服务类的行业,并且服务类行业将会拉动经济进一步增长,使得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劳动力进一步向服务类行业转移,促进产业的发展。
费景汉-拉尼斯从动态角度研究工业与农业的产业二元模型,其观点认为农业生产力提高会导致农业产能剩余,这是农业劳动者流向工业产业的先决条件。
二、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1.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与结构变化
我国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贡献的比例逐渐提高,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GDP增长率为8.3%,2014年我国第三产业GDP增长率为10.4%,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当中的比重呈现逐步向上的趋势,在第一,第二产业GDP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的时期,我国第三产业将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重点发展工农业,因此,第三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较为缓慢,物资都是由国家统一调配的,饭店,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受到遏制,邮电通信与交通运输业符合国家发展的政策,传统的服务产业得到稳定的发展,能够迅速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大范围服务业并没有得到良好发展。
在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政策引导下,国家更加注重经济建设,第三产业的发展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金融保险业,餐饮,文化旅游业,电影行业都得到良好的发展趋势,并且在全国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下,信息更新加快,人民接受新事物的思想变化也给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需求,这些都为第三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1978年到1988年,我国第三产业GDP增长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平均增长率在10%以上,第三产业得到良好扩大发展。
从二十世纪90年代到现在,第三产业发展更加迅猛。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信息技术更新更加迅速,网络科学技术发展结合第三产业,并且国家对外资引进制度更加成熟,符合规范,金融服务,网络销售,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更加迅速。
2.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不足
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更多与高新科学技术相结合,因此,具有高附加值,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大,我国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参差不齐,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企业在第三产业当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并且第三产业的发展不能够更好给予第一第二产业引导,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较低。
第三产业的发展应该与我国的交通运输业,房地产建设相呼应,尽可能避免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状态,将资源利用效率提高,避免产能浪费,提高经济增长效率与质量。
三、我国就业现状分析
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基础打,竞争激烈,我国的经济增长并不能够很有效带动就业,东部,西部经济发展并不均衡,城乡与城市的经济差距较大,我国就业形势一直不容乐观。
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高知识储备的人才,我国劳动力人口数额巨大,许多劳动者自身的文化素质不能够胜任企业的工作,许多高新科学技术企业往往面临招工难现象。而数额巨大的,自身科学文化素养不高的劳动者总是在就业与失业当中徘徊,并且这些劳动者的流动性很强往往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这也给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带来了人口流动,增加竞争,解决就业的压力。
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城镇的发展仍然与预期要求具有较大的差距,城镇的建设并没有吸引更多企业的投资,因此,城镇的发展没有给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经济形势的不确定,金融危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发展的风险将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冲击,许多中小企业面临资金周转困难,发展困难,不得不进行裁员,这也给社会增加了更多的就业压力。
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有不小的差距,第三产业的发展与我国第一第二产业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呼应,第三产业对就业拉动作用仍然有待提高。
劳动者对职业的选择也影响了我国的就业形势,许多劳动者尽量避免到偏远的地区,或者工作辛苦的行业,大都选择较为轻松,良好职业发展的行业,这就大大增加了许多行业的竞争,而一些基层建设行业往往面临没有稳定的从业人员状态。
四、我国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节奏加快,在紧张工作之余对电影,餐饮,投资,娱乐等第三产业的需求加大,人们越来越追求时尚,富有个性的消费,因此,这就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拉动作用。
第三产业具有良好的消费需求,就能够创造更多就业的机会,餐饮等服务业就能够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想,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良性竞争,第三产业的选址,募集资金等环节都需要有良好的市场分析,这也促进了信息咨询,金融理财等第三产业更加深入的发展,这些行业规模的扩大,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就业的资源。市场的良性竞争,交通等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市场分工的专业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专业分离,加快了产品生产销售的周期,也加大了产业内部不同行业的业务联系,促进了产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产品品质,拉动经济增长。
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拉动第一,第二产业更好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建筑,设计,农产品销售等行业的发展,加快产品销售,资金流动的循环,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而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也能够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结构,避免产能过剩,从而更好促进经济,增加就业。
五、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的措施
1.优化劳动力资本建设,加大教育投资,引导劳动力适应产业发展
产业的发展往往结合高新科学技术,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大。我国要优化劳动力投资建设,加大教育投资,重视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全面培养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学校教育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力争为第三产业提高更多符合要求的高科技人才。
企业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对社会上暂时没有达到要求的劳动力,进行吸纳教育培训,力争培养更多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人才,为就业提供支持。
政府要促进再就业培训,将社会上闲散的劳动力吸纳培训,为企业提供更多有用的人才。闲散劳动力也有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学习,吸纳新的知识,为再就业做足准备。
2.减少垄断行业,以市场机制引导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就业
垄断会造成经济效率的低下,阻碍经济健康良好发展,阻碍产业结构的发展,在引导第三产业的发展当中,要以良性竞争的市场机制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积极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使第三产业的发展配合第一,第二产业,有良好的产业结构循环促进就业,拉动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M].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1978-2015.
[2]刘树成,张连城,张平.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