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乡环境建设范文

城乡环境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乡环境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乡环境建设

第1篇:城乡环境建设范文

[关键词]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 措施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220-01

引言

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改革开放后各地区的繁荣发展,在城乡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由于缺乏治理措施,居民的环保意识薄弱,最后致使城乡环境污染的现象日益严重,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实现城市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同步发展。并妥善解决城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保障城乡建设走上经济繁荣是现今的当务之急。

一、环境保护在城乡建设中的重要性

城乡建设重在规划,确保环境保护、城乡建设、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就是管理与规划。现当代建设不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也不单单只是经济的发展,而是以环境、资源、经人口、济的协调发展,生态环境的平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文明进步、实施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是现当代人们所追求的目标。而城乡环境建设的布局与规划就变得尤为重要。要营造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首先就要搞好城乡环境布局、规划与建设。环境是生产力,环境也是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优良的环境一定会带动经济的良好发展,如果环境得到改善,那么整个城市就会升值,就会真正成为企业投资的一方热土,经济发展就会获得持久的动力。反之,若这个地方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功能不完善,长期缺乏环保设施,不但会使经济质量难以提高,也很难将投资者留住,肯定会阻碍经济的良好发展。所以,在进行城市建设时应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总而言之,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密切,环境保护工作在城市发展建设中任重道远。

二、城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一)、突出的水体污染问题

从资料显示看,在七大水系中,淮河、海河、辽河污染的最为严重,全国有监测资料1200多条河流中,受到污染的河流数目就高达850多,对138年城市河段进行统计,其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在全国范围内不适宜作饮用水的水源的河段高达78%之多,另有50%的地下水也受到污染,许多城市也相继有供水危机出现。经过计算,我国每年因水体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00多亿元。水体污染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与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就直接排入水体中,严重的破坏水资源。近年来,我国的水体污染表现为迅速上升趋势。

(二)、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有待加强

城市环境意识淡薄,居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许多居民在生活中往往只顾自己不考虑别人,只看局部不看全局,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缺乏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对于“脏、乱、差”等现象熟视无睹。由于环保宣传不到位。环保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的宣传环保工作,让人们对环境保护工作认识加深,形成人人动手保护自己家园的良好局面。还有就是居民对环境保护概念的认识不够,有的居民将“环卫”和“环保”混为一谈,觉得处理垃圾是环保部门应该做的事情,如;污水管道堵塞、长时间不清理垃圾等,遇到了这类问题,就直接找环保部门,要求给予解决。

(三)、严重的固体废物、垃圾围城现象

我国将固体废物露天堆积,造成了将近有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都是处于被垃圾包围的现象。堆放固体废物,对社会的危害很大,传染疾病、侵占土地、有碍观瞻,不但自身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还会使大气土壤与水体的污染加剧。大量的固体废物随着人们的生产工作与日常生活而产生,现如今,我国每年在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就约为6.6亿吨,其中有3000~4000 万吨是有害废物,累积起来总量超过64亿吨,将近有5亿多平方米土地被固体废物侵占;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吨,但目前每年正在以7~8%的速度增长。

(四)、城市管理工作与环保资金投入跟不上

由于城市管理力度不够。城市建设中虽然花重金对城市进行环境规划,重视了对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城区内实施雨污分流等管网建设,对主要道路进行了硬化、美化等在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最终导致没有人管理的现象,还有一些居民素质偏低,污水横流、垃圾乱倒,虽然实现了雨污分流,但因为各种因素疏忽管理,导致原本清澈见底的河面,却成了一条污水横流的臭水沟。。还有就是由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环保资金投入较少,财政部门难以拿出资金进行环保建设。导致一些准备开工建设的环保工程,只不能按计划如期完成能延期,使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处于被动状态。建设重在保护,城市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管理,导致城市户外违章广告、占道为市、乱摆乱放、违章建筑等给都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群众来信来访等接连不断。

三、保护城乡环境的措施

(一)、建立城乡环境保护考核体系

对城乡环境保护的考核并不是在单层面上对其进行评估与分析。自然环境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环境的检测依据是某刻的静态检测于其发展相结合,从而进行的整体评估。因此完善的城乡环境保护考核体系的建立是吧、不可缺少的。可以分为三大类:1、对是考核环境管理,包括环境保护的具体应用与措施,还有相应的审核;2、环境质量进行考核,主要是对噪声质量、水质量、与空气质量进行考核;3、是对环境建设的考核,对有特殊危险物品的处理及安放等相关内容,其中还有清洁能源的利用、工业生产的废物处理、污染物的治理以及清理工作、评估绿化建设。相信通过三方面的共同合作,可以使城乡的自然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

(二)、大力推行科技进步,加速开发环保技术市场

要建立环保科研机构。解决发展和环境的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要积极研究开发环保高新科技,积极推广最佳的环保实用技术。二是要提供专项的环保开发经费。研究和开发对节能降耗、治理污染和社会效益型的高新技术。强化市场意识,畅通环境科研向技术开发转化,技术开发向商品市场转化的各种渠道,从政策上、资金上创造条件,大力培育环保科技市场,积极引进环保先进技术。

(三)、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环境意识是指通过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反映出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它可以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价值观。然而并不可能自发、自动产生环境意识,环境意识要靠教育和公众的实际行动来提高。在乡镇工业发展过程中,普通群众的环境意识不强,观念淡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环境污染。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密不可分,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我们应抓住机遇,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把我市建成一个现代化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参考文献

第2篇:城乡环境建设范文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城镇实现“七好”:垃圾收集好、污水处理好、车辆停放好、摊点摆放好、设施设备好、环境绿化好、居民行为习惯好。

农村治理实现“三不”、“四好”:“三不”即:垃圾不乱扔,污水不乱排,杂物不乱堆。“四好”即:垃圾收集好、污水处理好、环境绿化好、居民行为习惯好。

农村“五清”、“五改”:清垃圾、清污水、清污泥、清杂物、清秩序;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路。

城镇“六整”、“六建”:街区风貌、市容秩序、面源污染、生态环境、旧城改造、水环境治理;建特色城镇、文明城镇、卫生城镇、生态城镇、环保城镇、宜居城镇。

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四个需要”:改善人居环境的需要、灾后重建的需要、建设三最新区的需要、城乡统筹的需要。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三治”任务:治脏、治乱、治差。

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四化”: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

治渣降尘“三大工程”:裸土覆盖、提档降土、路口硬化。

二、公民道德建设

(一)公共场所市民的道德标准

公共场所无乱扔杂物、随地吐痰、损坏花草树木、吵架、斗殴等不文明行为;禁烟场所无吸烟现象(商场、公交车上、火车站、汽车站候车室里);影剧院、图书馆、会场等场所安静、文明,无大声喧哗、嬉闹现象;基本无手机声音。

(二)城区单位和个人维护环境卫生必须做到哪“十不”

1、不随地吐痰;2、不乱扔乱倒垃圾;3、不乱穿街道;4、不乱涂乱画;5、不随地吐痰;6、不乱摆摊点;7、不乱停乱放车辆;8、不乱堆乱放物品;9、不敞养家畜家禽;10、不损坏花草树木。

(三)个人怎样杜绝“四乱”行为

1、每天携带手绢、纸巾等随身物品。嗓子“痒”时可以把口谈吐在手绢回家清洗,也可把痰吐在纸巾里扔至垃圾箱内;

2、纸屑、果皮、烟蒂等垃圾应扔至垃圾箱(桶)或专门垃圾场;

第3篇:城乡环境建设范文

一、各地在完成全国城镇房屋普查成果汇总上报任务后,要充分利用现有普查力量,不失时机地按照原国家城市建设总局(82)城管字第77号《城市(镇)房地产产权、产籍管理的暂行规定》,开展城镇房产产权登记、核发产权证的工作。力争在1988年底以前基本完成。

二、城镇房产产权登记、核发产权证,实质上是确认房产所有权的工作。这项工作政策性强、工作量大、情况复杂。请各级人民政府把这项工作作为房屋普查后期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及时部署、加强领导。四川、云南等地的经验表明,成立一个以房管部门为主,有关部门参加,由政府主管领导主持的普查和登记发证相结合的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是完成房产产权登记发证工作有效的组织保证,值得各地效仿。

三、产权清理、登记后要及时发给产权人合法证件。根据各地意见,我部正在设计全国统一格式的产权证式样。目前已开展这一工作、印制了产权证的地方,所印产权证可继续使用,待以后变更登记时,再逐步换发全国统一格式的产权证。

第4篇:城乡环境建设范文

关键词:大气探测环境;城市建设;气象探测资料;影响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1 保护大气探测环境的重要性

近些年,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影响下,祁东县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每年因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造成的损失重大,因此加强气候变化应对工作、进一步增强气候监测和气象服务能力是气象防灾减灾的关键,而气象观测工作又是开展整个气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所获取的观测资料必须具有准确性、代表性、连续性和可比性,能反映出该气象观测站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这就要求气象观测站周围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大气探测环境,才能正常发挥大气探测设备功能,并确保气象资料不受外界因素干扰,从而保证其准确性、可靠性和代表性。由此可见,做好气象设施和大气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直接关系到气象预报的准确性,是现代化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经济建设、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保护、群众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2 城市建设对大气探测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祁东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密度加大,成排高大的建筑物增多,人群活动范围的相应拓宽,祁东县气象观测站大气探测环境受到影响和破坏的现象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违章建筑严重破坏大气探测环境

如果气象观测场附近建筑物高度超出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中限制高度或建筑距离观测场较近,都将会对气象观测场形成遮挡,进而影响大气探测数据的真实性。根据世界气象组织有关规定,祁东县气象观测站与周边障碍物的距离不能小于障碍物高度的8倍,观测站周边10m高的楼房至少要距观测站80m远。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气象观测站附近建筑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致使大气探测环境被影响和破坏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一些开发建设无视气象法规规定,违章建筑使得大气探测环境不断受到较大干扰和破坏,直接影响获取气象资料的代表性、真实性和比较性。风场是反映一个地区天气系统状况重要要素,例如观测场北面建一栋高楼,北方就没有了,周围都建起高楼,太阳光会反射到观测站使观测场温度升高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对天气的准确预测,降低大气探测的准确性。

2.2 气象观测站被迫迁移

同一地点的气象探测资料年代越久远,其科研价值越高,若观测点更换后,所有资料都要从零开始。由于受到高楼大厦的影响,一些原址气象站探测环境被破坏,不得不被迫迁移,而气象站每搬一次家,直接就导致气象资料的中断,地点更换后所形成的数据同历史气象资料无法进行比较,不能系统地开展气候变化研究分析,新、旧观测点必须通过一年时间的实测数据对比后才能力使原址观测资料连续使用,一旦破坏了气象探测资料的代表性和连续性,对科学研究和评估区域、全国甚至是全球的气候及气候变化等造成的不良影响都是不可恢复的。我国一些气象观测站由于周围建设影响更是出现了频繁搬迁,数据连续性破坏可造成一些台站几十年观测资料作废。

3 大气探测环境保护措施

3.1 提高大气探测环境保护认识,增强法律意识

保护好大气探测环境是获取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探测资料的前提,关系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因此要充分利用媒体等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广泛、深入宣传气象法律法规,增强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每一个社会公众对大气探测环境、设施保护重要性认识,树立法律意识,提高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要求广大群众特别是从事城市工程建设的单位和个人从科学发展观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的高度出发,坚决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相关规定及要求,实施有效措施,加大工作落实力度,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能力,确保大气探测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进行。

3.2 建立和完善相关备案制度及部门协作沟通机制

气象部门要依法建立和完善相关备案制度,及时在当地建设规划部门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以及地方性法律法规关于大气探测环境及设施保护范围和标准备案,并加强与建设、规划部门的协作沟通,确保在开展新建、扩建、改建等建设工程时,能首先征得气象主管部门的行政审批,并依法统筹符合气象设施、探测环境保护的项目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城乡建设,减少和避免因城市建设对当地大气探测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从而实现城市建设与大气探测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发展。

3.3 严格审批工程建设程序

气象部门应通过强化大气探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社会宣传教育,积极与当地建设、发改、国土等部门联合,协调并达成一致协议,将气象部门大气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并严把工程项目审批源头,出具气象大气探测环境保护审核意见书后,建设局方可通过城市规划,最后发改局批准给予立项。只有严格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程序,才能有效遏制破坏大气探测环境不法行为出现。

3.4 加大气象行政执法力度

在当地人大、政府的监督和领导下,气象部门和建设规划部门要以《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及地方法律法规的实施为契机,积极争取多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运用专项执法检查等形式,加大气象执法力度,严格查处影响大气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违法工程建设案件,对一些拖延贻误、影响较大的违法行为坚决清理,杜绝有案不查、查处不力的不作为行为,并依法处置和追究影响破坏大气探测环境的相关责任部门及个人的有关责任。

参考文献

第5篇:城乡环境建设范文

环境问题一直是我们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重要性问题。国家倡导环境保护,提倡城乡一起治理,然而,在同样一个社会中,出于同样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控制,却在城市与农村之间产生了大为不同的控制结果。一方面,城市环境问题局部有所缓解,另一方面,农村环境状况的恶化却有失控的趋势。

一、城乡环境治理理念与重视面的差异

城市和农村是人类聚集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两者在环境治理中有一些相通之处,例如无论是城市环境治理还是农村环境治理,其目标都是达到“社会――环境――生态”三者的共赢。相对于农村而言,城市更加重视环境治理,城市多站在生态高度来提倡、执行环境治理,当然这也与城市能够较好的获得物质、政策法规支持有关;农村环境治理理念近些年来虽有较大提高,但广度不够广,深度不够深。在重视面上,城市和城镇居民最关心的问题是大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农村居民最关心的问题则是生活农作垃圾的污染问题;在公众认为最急需改进的环境问题中,农村居民认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各种垃圾的污染问题,城市居民认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汽车尾气排放的空气异味与交通引起的噪声问题。

二、城乡环境治理的差异

(一)城市环境治理的重点

1、固体废弃物

城市固体废弃物俗称垃圾,分为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两大类。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也迅速增加、成分发生变化,给城市发展和管理带来了新的困难,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城市环境,对居民的健康和生存造成了严重影响。2012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29046万吨,综合利用量(含利用往年贮存量)为202384万吨,综合利用率为60.9%,贮存量为70826万吨,处置量为59787万吨。

2、大气污染

随着城市工业的迅速发展、矿物燃料消耗的增长,有毒气体、烟尘、粉尘排入大气的数量不断增加,加之城市交通业的发展,汽车尾气向低空排放的有害气体,车辆和道路增加的同时增加的交通扬尘的排放,使大气受到严重污染。《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2012年,91.4%的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处于达标(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水平,与2011年相比上升2.4个百分点;2012年,环保重点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有下降趋势或者持平状态。(见表1)

3、水污染

城市污水一般由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径流污水组成。生活污水一般特点是含氮、硫、磷较高,此外还含有多种微量金属、洗涤剂和多种微生物。工业废水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它排放污染物量多,成分复杂,毒性大。径流污水是雨雪淋洗城市大气污染物和冲洗建筑物、地面、废渣、垃圾而形成的,这种污水具有季节变化和成分复杂的特点,在降雨初期所含污染物甚至会高出生活污水多倍。2012年,对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共检测38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发现达标水量为218.9亿吨,水质达标率为95.3%,与2011年相比,上升了4.7个百分点。这是国家加大对水污染治理的结果,但还处于不太理想的局面,有待进一步的防治。

4、噪声污染

城市噪声污染主要以区域声环境污染与道路交通声环境污染为衡量指标。2012年,对316个城市的区域声环境进行检测,结果显示:316个城市中区域声环境处于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的比例分别为3.5%、75.9%、20.3%、0.3%,环保重点城市区域声环境为一级的占77.9%,二级的占22.1%;道路交通噪声强度为一级、二级、三级的比例分别为75.0%、23.1%,1.9%,环保重点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强度为一级的占63.7%,二级的占34.5%,三级的占1.8%。与2011年相比,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为一级、二级、三级的城市比例有所下降,为二级的城市比例有所上升;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强度为一级、二级、四级的城市比例持平,三级的城市比例有所上升,五级的城市比例有所下降。总的来说,2012年城市噪声污染有所控制,基本上均衡发展,恶劣情况有所减少,优性发展不强,发展势头有待提高。

(二)农村环境治理的重点

1、农业生产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当代中国农业的不断发展是与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投入的不断增加密切相关的。农药、化肥、农膜等的过度使用,为农业增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过量施用农药和化肥,引用未经处理的污水灌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农村环境污染。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介绍,目前我国农药年产约170万吨,平均18亿亩农田每亩需要近两斤,平均施用量13.4千克/公顷,其中有60%至70%残留在土壤中;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225千克/公顷,但目前我国农用化肥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达到434.3千克/公顷,是安全上限的1.93倍,但平均利用率仅40%左右;农膜使用面积已突破亿亩,年残留量高达50万吨,残膜率达40%,不但破坏了土壤结构,阻碍了作物根系对水的吸收,降低了土壤肥力,造成地下水难以下渗,而且残膜在分解过程中会析出锡、铅、酞酸脂类化合物等有毒物质,造成新的土壤环境污染。

2、养殖业生产发展所引起的环境问题。

现在,养殖业已经成为农村环境污染重要的污染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养殖业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养殖业与种植业开始分离,所以本可成为很好肥料的动物粪便并未用到种植业这一应该用到的地方。结果一方面造成农田面源污染,一方面大量制造化肥。全国畜禽粪便年产生量已达到约25亿吨,是工业废物的2.7倍,在一些大城市,养殖业畜禽粪便排放量超过了1000万吨,大大超过了这些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固体废物的总排放量,它们流入河湖水体,造成水体的严重污染,也是许多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3、农村居民生活所带来的水问题。

农村生活污水包括洗涤、沐浴、厨房炊事、粪便及其冲洗等排水。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农村生活污水的量和质也有较大差别,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生活污水量远高于欠发达地区,污水中氮和磷的含量也高于欠发达地区,而欠发达地区的有机污染物相对要低。总的来说,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具有面广分散、来源多、增长快、污水成分复杂、水质及水量变化大的特征。

4、中小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

受乡村自然经济因素的深刻影响,农村中小企业实际上是一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反集聚效应的工业化。农村中小企业规模小、基础差、起点低的特征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直接。越来越多的开发区、工业园区特别是化工园区近年来在农村悄然兴起并不断壮大,迁移而至的往往是被城市抛弃的重污染企业,他们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在农村的管理缺陷和执法漏洞下,肆意糟蹋着农村的生态环境。近些年来,在人口密集尤其是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集约化畜禽养殖业蓬勃发展,由于这些地区根本没有足够的耕地来消纳畜禽粪便,造成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低、危害直接。同时,随着农村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由此而产生的污染已由小范围的点状分布发展为城乡复合型的面状分布,在污染排放强度上并不低于大型工业企业。

5、城市污染向农村扩散、转移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农村成为城市的垃圾场。多年来,城镇产生的大量垃圾,都运往农村进行填埋处理,特别是许多城市的郊区,被垃圾场所包围,垃圾到处乱飞,产生的垃圾液对水源和土壤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再加上城市未经有效处理的污水,由于水资源短缺,成为灌溉的水源,不仅污染了土地,也不同程度地对食物安全带来隐患。

三、城乡环境治理差异分析

城乡环境治理的基础不同。城市中环境治理的意识和氛围要浓于农村,但是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城市,这就造成了城市中人们环境治理的强烈愿望与环境逐渐恶化的现实以及经济利益为中心的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凸显出城市环境治理面临的现实阻力要大于农村,但是城市集中了较多的社会资源,具有相对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使得城市环境治理的能动性明显优于农村。

第6篇:城乡环境建设范文

【关键词】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控制

中图分类号:TU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091-01

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控制,是指控制主体采取各种措施和途径,选择最佳的控制时机,将工程建设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因此,必须在明确控制主体和控制时机的基础上,分析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控制思路。

一、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控制的主体

工程项目的建设涉及到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三个行为主体责任方。

建设方是工程的投资者,也是工程决策者,对设计方提出工程建设的要求,通过招标竞争选择最优施工方进行施工,因而在整个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建设方处于中心地位。因此,是否要考虑环境因素,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权衡比较,重视环境利益的程度,都是由建设方在进行主体决策时所要全面考虑的。

而对于设计方,它是受建设方的委托,按照建设方所提出的要求合理设计,如果提出环保的要求,那么在设计上不仅要重视建(构)物单位设计和建造,还要考虑周围的整体环境,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不仅要满足建筑质量的要求,还要关心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不仅要适用、经济,还要注意美观,真正担当起建筑师的“龙头”地位。

施工方是通过建设方竞争招标选出的,由于施工阶段不可避免会产生环境影响,施工队伍的合理管理会将这阶段的环境问题减少到最小。因此,在竞争选择施工方时,将环境管理的条件纳入选择施工方的评价标准之一,包括对事故和紧急情况作出的反应以阻止或缓和环境影响,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案与措施针对场地环境问题等。

由此可见,设计方和施工方是为建设方服务的,建设方的要求和建议对两者任务的完成具有指导性意义,那么控制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任务就责无旁贷的落在了建设方。只要建设主体抛弃狭隘的部门利益,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通过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协调环境因素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将环保因素作为选择施工方的重要条件,对设计方提出环境保护的客观设计要求,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就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二、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控制的时机

工程建设的四个阶段是建设项目决策阶段、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建设项目施工阶段和建设项目使用阶段,这四个阶段是相互衔接、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遵循一定逻辑程序并不断发展的渐进过程。对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控制也要贯穿在整个建设过程之中,但从环境问题的来源可以看出,通过在决策中将环保纳入综合决策,“防患于未然”,控制工程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避免今后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此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控制的最佳时机在决策阶段。

(一)建设前期是环境问题的来源

为便于分析,借用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思想和学说,将工程建设项目划分为:建设前期、建设期和使用期三个子过程。其中,建设前期包括建设项目决策阶段和建设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建设期是指建设项目施工阶段,使用期是指建设项目使用阶段。显然,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在建设项目建设期和使用期。

其中,建设项目建设期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任何建设项目的施工,都会产生空气污染、噪声等问题,一方面,但这部分影响会随着项目建设完成,慢慢减少,是暂时性的影响;另一方面,这部分环境问题的治理,在建设期内,要同时建设治理污染的工程。

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是工程建设项目使用期,这期间环境影响可分两类情况考虑,一类情况是工程建设项目的使用必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对于这类工程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大小的控制,只能通过在前期决策设计中,尽可能选择合适的地点和地区,以及人性化的设计,以降低对环境、对周围居民和使用此工程的人员的影响。另一类情况是由于前期决策设计的失误而造成的环境无谓的损失。由于一些工程建设项目在前期没有考虑可能产生环境后果,以致于在执行的过程中引发了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个环境损失是完全可以通过前期详细决策和论证而避免的。

由此可见,环境影响的产生是发生在建设项目建设期和使用期,而环境问题的关键部分则在进行工程建设项目前期时就已经潜在产生了。

(二)项目决策阶段是建设前期的重点

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前期包括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而项目决策阶段是建设前期的重中之重。因为“如何建”问题是决策阶段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后面设计阶段的任务,便是按照决策阶段“如何建”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包括设计者根据决策过程中所提供的环保要求进行合理设计,从而将环境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陆雍森.环境评价[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胡汉明,梁晓星.环境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第7篇:城乡环境建设范文

一、环境工程的含义

环境工程是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环境工程同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医学中的环境卫生学和环境医学,以及环境物理学和环境化学有关。由于环境工程处在初创阶段,学科的领域还在发展,但其核心是环境污染源的治理。相应方面的科学研究也已经出现,环境工程学便是其中的一门学科。环境工程的内容大体上包括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工程,以及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环境系统工程等方面。

二、环境工程建设的主要困难及现状

1.生活垃圾没进行分类处理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断加大,城市生活消费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因此而带来了很大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城市生活垃圾来源有很多方面,包括家庭生活垃圾、商场垃圾、餐饮服务行业等等方面的垃圾。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很多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还停留在传统的做法上,或者采用运输到郊区进行掩埋的办法或者是进行焚烧处理而已。这种办法存在着投资大、运转成本高,同时垃圾中的有用资源也会被烧毁,加上,现有国内焚烧厂运行均比较困难。没有进行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2.园林绿化建设没跟上发展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也相对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各地的城市发展当中,建设水平也不一致。园林建设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降低城市的噪声和空气污染,还能够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提升居住品质但是在我国的城市建设当中,对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重视不够,片面地强调加大商品房和高档住宅的建设,导致很多城市密切在一起,没有足够的绿化空间,我国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相对落后于城市的高速建设发展,将会严重限制未来城市的进步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难点。

3.城市的污水处理不完善

城市生活的污水主要有三个来源: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城市径流污水。其中,城市的生活污水是城市污水的主要来源。生活污水主要来自于家庭、商业区和城市的卫生公共设施等等。这些地方产生的粪便、洗涤污水经由城市的排水道进入地下污水区。对这部分的污水进行处理主要采取的办法是把它们送到城市的污水厂进行相应的处理之后再排放出来。这部分水具有明显的周期循环使用特点。城市中的工业废水在城市污水当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工业污水在全国各个城市当时的分布是不一样的,那些以工业为主的城市,污水排放相对严重些。对城市工业污水的处理要求更为严格,因为这部分污水当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腐蚀性、难化解的污染物。需要采用更为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处理。最后的一个污水来源主要是城市径流污水。他们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特点和复杂的成分。主要是由城市上空的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的影响造成的,也有一些是地面上的垃圾和废物经由流过城市的河流造成的。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污水处理不及时,污水的回收率差,没有进行集中处理等等。这些都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三、积极开展环境评估工作,要坚持与时俱进

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环境管理与环境评估的工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和限制,尽管我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政策,规范了评估程序、改进了工作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与时俱进的工作方法,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开展环境工程评估工作,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改进工作作风,坚持以人为本,保护环境就必须把好项目评估关,把好评估关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生产力。

四、环境工程建设的积极应对措施

1.鼓励社会多元化的投资,强化环境工程建设的体制建设

城市环境工程是一项耗资比较大的工程,在发展当中不仅要求政府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还鼓励社会上多元的投资力量参与到其中来。包括在城市生活污水的建设上,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上和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上,都需要有比较规范的一套体制系统进行维持。让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有利于城市环境工程的良性运行。建立起必要的环境引导机制,加强宣传,加大政府对这些参与者的奖励和维持,调动他们的建设积极性,推动整个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

2.废物综合利用,改革工艺和设备,开发全新流程

工业生产中的“三废”实质上是生产过程中流失的原料、中间体和副产物,尤其是我国农药、燃料行业的主要原材料利用率一般只有30%~40%,有60%~70%以“三废”形式排入环境。在生产过程中比较容易实现的是用水闭路循环,供水、用水和井水一体化,一水多用,分质使用,净水重复使用。我国现已研制成功的利用磷石膏联产硫酸和水泥,利用硝酸生产尾气制亚硝酸,利用硫酸生产尾气制亚硫酸钠,从硫铁矿烧渣中回收金、银、铁,从乐果合成废水中萃取回收乐果等.都是很有使用价值的“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抓清洁生产工艺较早,不仅改善了工作环境,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而且降低了物耗和能耗,也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二次资源

在工业生产中,通常原料、燃料费用约占产品成本的60%~70%。一些基础工业原料,一些生产厂家仅利用其中的“有用部分”,其余的“无用部分”均作为废物弃置,不仅产品成本高,而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仅为30%。随着工业的发展,各种废弃物量与日俱增,不少国家已认识到废品回收利用的重要性和利用二次资源的紧迫性,认识到必须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看做是一个整体,把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废品―弃人环境这―传统的开环模式变成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废品―二次原料资源的闭环系统,使原料资源进入社会后,能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实现多次循环,不造成环境污染。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二次资源的利用列为国家优先考虑的经济战略之一,使二次资源的利用率逐年上升。因此,我国回收利用二次资源、资源综合利用的潜力很大,任务也相当艰巨。

第8篇:城乡环境建设范文

【关键词】河道治理工程;环境影响;对策

河道治理工程可要肩负起提升河道防洪排涝能力、提升居民生活环境质量重要职责。但由于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没有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造成大量废水与废弃物排放在外,使周边水体、空气质量受到严重不利影响,因此需结合河道治理工程建设要求,制定出保护周边生态环境的施工方案。

1河道治理工程现状分析

河道主要有河床护坡,水体等组成,通过合理的治理手段,可使河道具备更加显著的防洪排涝功能。就目前来看,我国河道治理工程数量增多、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部分建设单位忽视河道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将建筑垃圾随意堆放在河道两侧,导致河道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严重损坏了河道水系统的正常循环[1]。不仅如此,对河流进行过度开发,导致河流内部生态多样性下降,与可持续发展目标背道而驰。由此可见,为从根本上发挥出河道治理工程积极作用,相关管理部门需将保护周边生态环境作为建设目标之一,细致分析河道治理可能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对传统施工方式进行不断优化。

2河道治理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2.1河道形态治理的影响

在河道形态治理期间,主要采用渠化或固化等方式,将河道原有自然形态进行改变。对河道内的水流进行控制,使河道上下游态势更加符合防洪要求。对河道断面进行几何化处理,从根本上约束河流的自然冲淤能力,使河道原有纵向及横向形态发生明显改变[2]。此种河道形态的变化可直接影响到周边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导致河道周边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2.2工程建设的影响

在河道治理工程建设期间,会对周边水资源造成一定污染,部分单位将未经过处理或处理不完善的污水直接排入到河流中,使河道内水质不断下降。同时,工程建设也会对周边环境的小气候造成影响,使地面温度上升。通过拦截等方式储存大量水体,也会导致河道上方空气流动产生变化,空气内的能量转换能力下降。

2.3对水体生物的影响

为确保河道治理工程能够更好保护河床边界的稳定性,相关施工单位往往采取在河岸护坡涂抹防冲刷材料的方式。此些材料会直接与水体接触,导致水体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保障河道治理工程结构的稳定性,护坡处理期间还会采取河床硬化措施,导致河床自身的过水性及多孔性下降,河岸周边植物无法获得充足的水分。

3河道治理工程环境保护对策

3.1创新河道治理工程建设理念

在原有河道治理工程改造技术基础上,运用更加先进的河道治理理念,从根本上提升河道治理工程的生态效益与长远效益。结合河流具体情况与特征,明确河流自然形态对工程造成的影响与干扰程度。细致分析课程自身的演变规律,以区域利益共存为原则,更好实现生态环境长远发展目标。做好河道治理规划工作,确保河道治理施工方案能够更好满足河道自然发展需求,顺应河道具体走向布置工程结构。注重控制河道整治的面积与范围,建立起更加合理的河道布局边界,从根本上控制河道治理工程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干扰程度[3]。划分出河道生态环境敏感地区,制定出更加有效的环境保护手段,注重保护此地区的环境完整性,从根本上降低工程建设环节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严禁利用自然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确保河流治理工程能够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符。

3.2应用先进整治手段

通过在河道治理工程开展期间应用更加科学的治理手段,从根本上保护周边水土资源。切实提升工程施工方案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选择对周边生态环境扰动性较小的施工技术与设备。注重对工程施工现场周边环境的监管,细致评估工程各建设环节对生态环境的扰动程度,在保障河流治理工程各项功能符合设计标准的前提下,有效保护周边生态环境。注重河道治理施工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从根本上提升施工人员环保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维护工作中,最大限度发挥出河道治理工程的开展效益,为周边居民与水生物打造出更加绿色健康的生存环境。不仅如此,在河道治理工程建设期间,相关管理部门还需加强施工监督力度,防止污水及污染物随意排放。利用先进工艺将污水进行二次处理,从根本上提升水资源利用率,控制工程实施成本。

3.3做好水生物调控工作

为确保水生物具有良好的生存环境,需在实施河道治理工程期间开展生物协调、补充水量等工作,保护水生物原有生存环境。在河道内部放养鱼、虾等水生物,通过充分发挥出水生物的滤食作用,使受污染的水体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恢复正常。通过跨区域调水补充水量等方式增大河流流量,稀释河流内部污染物,从根本上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从根本上满足大众的用水需求。

第9篇:城乡环境建设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cluding local climate temperature and local rainfall;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water temperature is affected by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nd make the effect of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on the environment, mak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for the benefit of the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reduce the harm to the environment.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据了解,全国已经建成了各类水库 八万多座, 累积堤防长度近三十万公里,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水利工程体系。水利工程可以抗御洪旱灾害保障社会经济安全,也可以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还可以保护水土资源等等。尽管有这些重要作用,但是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引发了生态和环境资源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持续深远的不利影响。所以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影响,才能确保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保证水利工程在经济建设中的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些影响主要指的是水利工程建设对流域气候的影响。

1 水利工程建设对局部气候的影响

目前最大的水利工程建设是三峡大坝,它对地域降水的影响引起了世界上许多研究机构的关注。她们利用测试仪器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如测量热带降雨率和地表温度高分辨率。代表研究机构为美国太空总署(NASA)和宾西亚州立大学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卫星数据及数字模拟表明,三峡大坝造成的用地的变化,即三峡大坝蓄水量在从2003的 66 米急速的提高到135 米,造成了大坝和秦岭之间区域的降水的增加, 三峡大坝附近的降水量的减少。目前,我国正在进行许多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这会改变工程区域的气候环境条件。 其中,水库总库容在 10 亿 m3以上,水域面积在 100km 以上的大型水库对周边气候的影响尤为明显。 其影响分为两方面:气温和降雨。

1.1对局部气温的影响

水利工程,如水库,建成后库区与空间的接触由陆面变为水面,这使得与空气间的能量交换方式和强度均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气温发生变化。库区和周边的温度一般呈增高趋势,其中春季平均气温增高 1.5℃,夏季变幅不大,秋季平均增高 0.5℃,冬季平均增高 0.6℃;

在冬季,大水库(水深>7m)的平均气温可比陆地高1.8℃~2.9℃;而在夏季大水库一般是发挥降温作用,在干旱地区降温效果尤为明显,平均可降低 1.0℃~4.0℃,在高原地区则会表现出较小的增温效应,大约是 0.2℃~0.8℃; 在春秋两季,大水库年平均气温可增加0.8℃~1.9℃,对极端的低气温可增加3.0℃~5.0℃,气温日较差平均减小 2℃左右,年较差减小 1.5℃~2.0℃,在干旱地区可能减小 5℃左右。因此,对局部气温影响比较明显的是大水库。

1.2对局部降雨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降水的影响主要有,一是水面蒸发较强,空气湿度较大,会使降水增加,产生正效应;二是空气的运动,当气流进入水域后,由于风速增大,流线辐散,使得空气产生下降运动,进而使降水减少,产生负效应;三是在温暖季节,水上的温度会比陆地上低,大气层结构与陆上比起来相对稳定,从而不利于对流发展,同样会使降水减少,产生负效应。在湿润和比较湿润的地区,水汽会比较充足,而且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是对流的发展或空气上升与下降运动的强弱,所以在温暖季节,第二和第三两个因素的负效应起主要作用,由此,水域及其周围邻近地区的降水会有明显减少的趋势;而在冷季,起主导作用的是降水增加的正效应,其影响效应远大于使降水减少的负效应,在湿润和比较湿润的地区,水域及其周围邻近地区的降水将会有增加的趋势。 在我国季风区,因为在暖季降水比较集中,因此那时的水域一般都对其附近地区降水量产生减少的效应[3]。

在干旱地区,由于对降水的决定因素主要是水汽来源或空气湿度,而全年各月,水域及周围的空气湿度都大于干燥的陆地,尤其是相对湿度要大得多,水域比干燥的陆地具有绝对有利的降水条件,所以不论是在冷季还是暖季,水域都会产生使降水增加的正效应。介玉娥对小浪底水库进行了统计分析后,得出了库区降水量的变化,最终结果表明在库区周围 的55km 左右范围内,其平均降雨量增加了 16.9%。

2 水利工程建设对水质及水温的影响

宽阔的水域环境,会改变库区水动力条件,而在河流上筑坝建库则会使水域环境宽阔。水的流速变慢,水深、水面宽成倍增加,造成库内水体水质、水温发生变化,从而造成坝下游河流的水环境变化。库区水质变化的主要体现为:库区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的沉降、泥沙含量的增加。库区水体水质限制坝下游河道水体水质,以及坝下游河道水体自净能力。

通常,如果河道水体水质本底状况较好,那么水库工程的建设对库区及下游河道水体水质几乎没有不利影响。但是,如果水质本底状况不好,由于水库工程的调蓄作用使河道水量的减少,这将有可能加重水质污染。

3 科学评价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我国水资源含量居世界首位,理论蕴藏量为 6.76 亿 kW,可能开发利用的达 3.78 亿 kW,但是水资源开发程度却不到20%, 而发达国家为 60%。可见,差距之大。 近年来我国对水资源的开发加强,使得水利工程建筑技术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为了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还总结生态环境影响方面的经验,制定相关的规划和法规。

通过总结经验得知,尽管水利工程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发面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水利工程对水利建设对流域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流域的生态效益必须考虑。这就要求在工程建设前期,科学的评价水利工程可能对社会生态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影响,趋利避害;在水利工程的运行阶段,监测环境影响得到反馈信息,并跟踪评价,注意运行方案调整和改进要及时,修补已经造成的破坏,是破坏降到最低。

4 结语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方面,分析其对局部气候,水质和水温两个方面,可说明其影响是必然存在的。 不但要考虑水利工程发挥重要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和环境效益。 把科学评价水利建设对环境影响作为水利工程的一项基本指标,趋利避害,才能保证水利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保证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 1 ] 汪恕诚.水利建设与生态保护要协调发展[ N] . 经济日报, 2005O08O2(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