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范文

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

第1篇: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 应对策略;职校;班级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1-

在我国的职校,班级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素质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是学生的身心能够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班级文化不但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与行为规范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还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还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还能够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班级文化的建设还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与创业的观念。

一、班级文化的基本内容

(一)班级文化的基本概念

所谓的班级文化,指的是一个班级中的全体成员在其特殊制订的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之中所形成的,同时要为了这一个特殊制订的目标所进行服务的组织的亚文化,这是对班级中的全体成员其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环境其内部的环境以及价值观进行的整合。班级文化的建设就是一种战略管理的手段。

(二)班级文化的基本要素

在我国的职校中班级文化有着较强的目的性,我们要依照这种目的性和班级文化中的文化这一涵义的角度来进行考虑,并且依照着班级文化的基本要素其层次性来对班级文化的要素进行划分,主要分成班级的行为文化、班级的物质文化、班级的精神文化以及班级的制度文化。

(三)班级文化的基本职能

班级文化是一种战略管理的手段,为了进一步对其进行强调,我们对班级文化的基本职能进行了一定的概括,一是强调其心理与价值观的整体作用,二是为了能够使班级教书育人这一目标得以实现而服务。

二、职校中的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缺少一定的核心目标

现今在我国所有的教育者都很重视对于班级文化的建设,可是对于什么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同时还要围绕着这一目标进行对班级文化的建设,教育者们都没有对其进行考虑,这样就会使教育者们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没有工作的重点,因此就无法对班级文化进行很好的建设。

在我国的职校的教学过程之中,因为不需要直接面临很大的升学压力,所以教师在对学生的教学上对于学生学习的风气以及习惯都没有特别的关注,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只要在其毕业的时候能够找到工作,那么教师的就算是完成了其教学任务。并且还要很多的教师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完全的放手,这样是极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从而就会使学生养成的较差的纪律性,以及严重的缺乏对于学习的积极性。

(二)缺少一定的指导规划

职校在对其班级文化进行建设的时候,通常都会由教师来对其进行管理,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自主性有所降低,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产生严重的叛逆心理,这样对学生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还有一部分教师对于班级文化的建设没有提前制订出一个详细的计划,这样就无法根据其班级的实际情况来对其进行阶段管理,这样就很难形成一个具有其特色的班级文化。

(三)缺少一定的职业特征

对于不同的班级其所建设的班级文化业要有所不同,这样才能够体现其特有的班级文化,同时还能够使其班级成员的个性得到一定的体现。现在在我国职校中所建设的班级文化都没有充分的使其个性得到发挥,这是因为很多的职校都没有把职业的道德以及企业的文化充分的融入到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的管理之中,这样就是学生能够对于职业没有一个基本的认同感。

三、职校中班级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一)以对职业文化的氛围进行创建为核心

教师要对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与团队精神进行培养。在班级中,学生通过集体共同进行学习与生活,能够使其对于集体与个人、纪律与行为等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政治觉悟与道德品质都得到一定的体现。

教师还要使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得到提升,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工作前对于企业的氛围进行充分的感受,使学生对于企业的陌生感得以消除,从而能够使学生在对于企业的激烈竞争的环境有所适应。

(二)建立一个教师与学生同为班级主体的机制

班级文化的建设是教师与学生在其中充分的发挥其主体性的主要教育过程。我们在班级中使教师与学生同为班级的主体,就是要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的关系,只有在这种平等的关系中才能够使教师和学生正确面对并解决问题。只有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这种平等主体关系,才能够使教师与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就能够对班级文化进行更好的建设。

(三)以职业规划来作指导,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进行培养

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地适应能力进行一定的培养,同时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的氛围,并且还要适当的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教育。教师还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对于当今社会中职业的需求进行合理的分析与预测,从而才能够对社会职业的岗位需求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一定的规划,这样才能够使学生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职校中对于班级文化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对班级的管理中一定要积极的引进班级文化,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树立积极进取、团结奋进的一种良好的班级风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的接受班级文化。对于班级文化的建设还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从而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充分的提升,进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都能够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第2篇: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贫困地区;班级文化建设;符号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一、概述

目前,很多优秀的高中学校都非常注重班级文化的建设,但是在很多贫苦地区的高级中学,由于地理偏远、经济落后、教学质量不高等原因,导致了优秀学生外流、师资队伍素质不高的现象发生。在贫苦地区的普通高中里,很多老师对班级文化的认识以及重视度不高,甚至有老师认为,在教室的墙壁上贴贴、画画,就是班级文化建设,种种原因导致了贫苦地区的普通高中班级文化建设效果不佳。为了能够有效地促进贫困地区高中班级的文化建设工作有效地开展,需要从其在班级建设中的误区入手,找到在班级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而后提出对应的建设发展策略,从而有效促进贫困地区的高中班级文化建设,最终提升其管理质量和教学质量。

二、贫困地区普通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误区

1.班级符号文化层面的建设误区

班级符号文化主要包括了班级口号、标语、内部环境布置、黑板报、文化墙等方面的设计。大多数的贫困地区,高中班级的大部分时间是以文化学习为主,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往往存在走形式的误区。例如,在班级教师黑板报设计中,由于平时学习压力大,学生自由时间少,往往会很长时间才会更新黑板报内容,再加上对其不重视导致参与其中的人寥寥无几。在班级墙壁文化的建设方面,基本上是班主任选择几种名人标语等贴上,根本不考虑对学生警示的作用和效果;班级公告栏也以各种通知、班级作息表或者任课老师的试卷或习题等学习内容为主,很少涉及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

2.班级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误区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了班级学生的共同目标、班风班貌、人机关系等方面。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层,精神文化建设非常重要,能够对班级集体的发展方向起到导向和约束。然而,贫困地区的普通高中很不重视针对班级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觉得这是在浪费学生学习的时间,会降低学校的高考升学率。即使有个普通高中提出了班级的共同大目标和短期小目标,也大都是跟学习、高考有关系,如在阶段性考试时提出“走好你的每一步”这样的目标,时时刻刻提倡“平时像高考,高考像平时”的口号观念。

3.班级制度文化层面的建设误区

作为班级管理的基石,班级制度文化管理是班级集体认可并遵守的规范,是促进班级文化建设有效开展的保障。在贫困地区的普通高中的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比较大,但是内容比较单一,并没有针对各种情况考虑多元化的准则和规范。在具体的班级制度管理执行方面,方式也比较单一粗暴,导致班级制度建设显得苍白无力。

三、贫困地区普通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

1.设计鼓励性和针对性的班级符号文化

在班级符号文化层面的建设上,要本着让学生自信、快乐的原则,通过设计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班级符号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要构建班级的口号或班训,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来制定更有意义的口号。例如,在高一的时候,组织学生开展“老师,我想对你说”的口号,将自己的几年之后想实现的目标进行编写,并写出自己期望的班训,老师阅读后也能进一步了解学生,辅助制定班级发展的最终目标和过程目标,通过不同阶段口号,来激励学生时刻坚持和不断拼搏。其次,在班级文化墙上,可以充分利用公告栏和黑板报的空间,展示学生日常的作品,或者是老师针对学生的表现而记录总结形成的相关资料,从而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中展示自我,对班级集体也形成主人翁的思想。

2.建立努力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

针对把班级目标、班风班貌、班级成员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精神文化建设上,首先要让班级的总体目标与班级的个人目标方向一致,而后形成班级凝聚力,让班级每个成员为了班级共同目标而奋斗,最终构建一个和谐、平等、互助的班级人际氛围。老师在指定班级口号时,要设定班级在不同阶段的宏观目标和各个阶段的小目标,如在高一阶段衔接入轨、高二阶段文艺并进、高三阶段冲刺高考的宏观目标,而后老师辅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个人目标。在班级目标设定之后,老师要辅助学生制定个人的总体规划和阶段计划并严格实施。在整个过程中,班主任自然成为了班级凝聚力的核心,在与学生的沟通以及为共同目标奋斗的过程中,人际关系也会越来越好,这些都为班级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开展学生自主管理的班级制度文化

针对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要以班主任为核心,通过构建班委会组织来辅助老师开展学生的自主管理。学生自主管理是在班级良好的精神文化前提下开展,首先将建立健全完善的班级制度和奖惩机制,而后制定详细的学生行为规范和约束细则,在班委会的辅助下,督促各个小组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制度文化学习和执行,而班主任在整个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构建的制度内容,不能以老师身份自居而随意地对学生进行惩罚。此外,由于贫困地区的学生多为留守子女,在校寄宿,隔代教育环境下造成个性比较强,再加上父母不在身边得不到监管,性格内向且不善言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散漫不求上进。所以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的融入,多观察,多鼓励、多沟通、多给予老师的关爱,在学生犯错误之后切忌直接惩罚,要通过积极地引导,循循善诱地将其转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四、总结

班级是高级中学最基础的管理单元,是学校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一个班级的文化建设好与坏,直接关系到高级中学教学质量高与低。对于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文化班级的建设,要分析其建设误区,抓住其根本原因,从而实施针对性的策略来开展班级文化的建设。当然,不同的贫困地区的高中其自身表现特征有很大不同,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分析,从而制定相应的改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观贫困地区普通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最终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文芬,吴魏.倾情打造文化名片构筑学生成长乐园———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科学咨询,2012,(07).

[2]杨慧敏.班主任如何搞好班级文化建设[J].甘肃科技,2010,(24).

第3篇: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高校 班级文化 实践策略

1 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班级文化有广义文化和狭义之分。广义班级文化是指全体班级成员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班级文化则指班级所表现出来的被所有成员认同并执行的目标、规范、信念、价值观等。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存在和取得进步的灵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根据亲身参与西南交通大学众多班级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并结合自身长期担任班长的切身感受,主要对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做了尝试性阐述。

2 班级文化建设的现有主要问题

2.1 班级制度简单化

高等教育班级管理采取辅导员制度和导师制并行的方式。但现行的辅导员一般而言均带班200人以上,按30人为一个班级来算,一个辅导员老师基本上带班数量为8个,很难顾及到每个班级的发展,在没有明确的班级规章制度设立和规范的时候,班级在进行制度建立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规范,最终导致班级制度建立的简单化以及可实施性差。

2.2 班级目标缺失化

班级文化重要的导向功能和教育功能都是以班级目标为重要建设内容,但是现在高等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班级建设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导向。高等学校虽然有先进、优秀班集体的评选,但依然是按照成绩为主导、活动为载体来判断一个班级的好坏。在21世纪,各类思潮如网络化、创业背景等影响下,一味的再强调班级的学习成绩或者文明寝室比率显然是行不通的。

2.3 班委分工模糊化

普遍意义上来看,现在高等教育班级中的班委设立一般为:班长、团支书、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学习委员、生活委员、文体委员等几类。但各类班委没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划分,一旦学校、学院有任何工作分配到班级时,基本都是由班长接收信息再往下分配,如果分配不得当或者时间紧急则导致班长将班级工作大包大揽的做完。这样的结果往往导致负责任的班长耽误了自己的时间和学习,而其它班委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班长与其它班委之间没有沟通协作,班级凝聚力不强,久而久之,班长则只做分内的事不再关心班级同学和建设。

3 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

3.1 班级精神文化

3.1.1 班级精神文化的基石——目标建设

班级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建设的整体发展规划,根据规划的时间可分为长期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季度目标等。确定班级奋斗目标的方法有许多种,但最重要的方法有两点。第一,发挥全班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召开研讨会共同商议根据学校及学院的本学年的工作重点和以往的经验将班级的学年目标制定出来,并与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协商后作出决议。这样做的好处是集思广益,由实施主体商议出的决策更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共商的过程可以增进个体之间的情谊,增进师生友谊和联系,提高个体的综合素养达到教育的目的。第二,由班主任或者辅导员根据班级情况直接制定出目标和决议。但是第二种方法具有较强的局限性,现有情况下,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所管辖的班级数目众多,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很难摸清每一个班级的情况因此制定出的目标可操作性较差。

3.1.2 班级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作为班级隐性文化之一的班级精神文化最重要的是班级核心价值观、信念的建立。班级核心价值观的建立目的是形成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从的统一价值观,这也是班级文化建设得以实施和发挥作用的原动力。统一的价值观得到认可程度越大,它所形成的班级文化氛围才能更好的化作无形的教育力量和精神力量,成为班级所有成员认可并主动维护的行为准则和思想原则。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在生存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归属和自我尊重成了最主要的需求。班集体只有建立起符合大多数成员需求的价值观才能达到获得尊崇和育人的目的,这些核心价值观包括如下一些方面:集体荣誉感的建立、毕业后去向的需求、有价值的大学生活范本、考试作弊的看法等。

3.1.3 班级精神文化的载体——班刊的建立

大学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青春年少,风华正茂。许多理想之花在这里开放,成功之路在这里开启。每一个人成年后都渴望能不断回顾自己从前的时光,当作怀念也当作审视自己。大学四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难以忘怀并且不可磨灭的美好时光,通过班刊这样一种形式在记载每一位同学的大学生活可谓班级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班刊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载体,对于班级文化建设有诸多好处:第一,能够记载班级成员每一个阶段的变化,增进同学之间的联系和友谊。第二,记载班级在这四年中的变化和成就,增强集体荣誉感,加强班级与个体之间的联系。第三,在创办班刊的过程中发挥个体的特长,如写作、摄影等,锻炼了个人能力,增强了个体的综合素养。第四,加强班级对外宣传效果,增加班级与外界的联系,可以将班刊广泛传播于学院内部甚至其它院系。第五,为班级个体成员留下珍贵的记忆,在毕业以后甚至很多年后成为加强彼此联系的纽带,让集体的光辉闪耀的更加长远。

3.2 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组织构架及成员分工如下:

(1)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弊端。传统班级管理下,班级分为两个委员会,一个为班长带领的班委会,一个为团支书带领的团委会,每个委员会下最多设置四名班委共10名班级管理者(见图1)。班委会负责班级总体事务,团委会则负责团支部相关事务,两个委员会相互协作。以笔者所在高等学校班级人数为例,大多数院系班级基本人数为30人,此类模式最多能发挥10个人的管理和创造能力,如果加上该班级有寝室长8名,则剩余12人完全没有参与班级事务的决策和执行的权利,只能听从指挥任人摆布。这部分同学的自我创造能力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则相对于其他同学来说落后许多,更别提被他人尊重和自尊了。然而大多数班级由于班委分工不明确,许多班级的班长将班级除了有明确管理者以外的事务大包大揽,或者权责不分明导致的赏罚不分明让其他班委对于分配的任务拖拖拉拉,无法保质保量的完成。班长则成了这个班的“保姆”,长期按照这种模式管理,班级管理建设形同虚设,除了班长以外的大多数同学没有感受到班级存在,没有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更没有机会挖掘自身潜在的能力。

(2)人本主义理论下的新模式。以人为本的理论倡导班级每一个成员都是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因此必须尽可能的发挥班级每一个成员的作用,将班级成员设立在一定职位上,让每一位同学得到尊重发挥自己的潜能,并且将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理想状态是班级成员每一个人都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班级文化建设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还是以一个30人的班级为例,笔者试着将班级划分为5个部门,每个部门下设事务小组,5个部门依照班级的各项事务共设12个小组(见图2),试图将班级建设成为一个组织健全,机构完善的集体,并将全班30名同学都安排在一个岗位上发挥其作用。

图2人本主义思想下的班级管理新模式

3.3 班级物质文化

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的大部分学习生活都是在寝室度过。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教育应该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却受到毕生难忘的教育,而这种潜移默化过程中收到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还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数目,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由此可见,班级成员生活的环境对于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是多么的重要。

(1)寝室文化建设。各类高等教育学生管理中关于寝室卫生的管理层出不穷,大多数学校采取四人一间寝室为一个基本单位,出台了繁多的寝室规章制度,如晚归制度、不得使用违章电器等等。各类文明寝室的评选工作也进行的轰轰烈烈,但一个班级如果没能很好的理解寝室卫生、寝室文化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则很难对班级起到一个良性循环的促进作用。这就特别需要班级管理者针对寝室卫生、寝室文化出台一系列相关制度管理,加强寝室管理,营造多种多样的寝室文化氛围,使得大多数同学从寝室文化中受到关于个人的卫生和文化教育。

(2)走廊文化。走廊是班级建设最容易忽略的地方,走廊包括楼道的墙壁、寝室的门框、门头贴画和寝室命名等等。一个良好的班级管理者会运用多种手段来建立走廊文化,例如带领宣传委员对班级宣传栏进行设计和更新,带领生活委员为每个寝室门框上题上关于班级名称的特色对联等等。这些都是凸显走廊文化的意义所在,班级成员每一次路过这样的走廊自然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对于班级的认识和凝聚力自然增强不少。

参考文献

[1]张云杰.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12.

[2]吴亮.浅谈高职院校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的建设.高教视窗,2010.3.

[3]冯磊,卢莎.以人为本的大学班级管理模式探索.科技信息.

第4篇: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初中 班级文化 特色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154-01

初中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之一就是将班级建设得团结有序、积极上进、充满凝聚力。所谓班级文化,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在交往与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相似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一个具有丰富文化生活的班级,更容易形成独有的品牌特色,促进学习氛围的提升。

一 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

1.对建立和谐班级具有引导作用

班级是学生在学校的基本活动单位,是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最佳场所。班级文化具有广泛性与易接受性的特点,对学生的生活行为举止与思维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文化建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规范学生的行为,还应延伸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将班级氛围趋向和谐。建立和谐班级,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和谐的氛围中轻松学习,最终实现心智与学业的双重洗礼。

2.对和谐校园有着推动意义

班级是校园的基本组成部分,建设好班级文化,让班级具有品牌特色也是建立和谐校园的保障。丰富的班级文化生活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生活,改善学习氛围。通过建设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能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为建立和谐校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班级文化建设的方向

1.优秀的精神文化

第一,新课改环境下,初中生的班级文化需要根据初中生的特点来建设。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找准切入点,利用文化建设让学生产生班级认同感与归宿感,对班级产生文化与情感的向心力。

第二,在课程或是考试结束之后的评价方面,师生应做到平等民主,保持良好的评价氛围,以积极的评价去引导学生。

第三,好的榜样具有良好的带头作用,班级建设亦是如此。教师在学生精神、心理方面要仔细洞察,好的思想要发扬光大,带动全班学生提高思想素质;负面的思想应及时纠正,避免影响其他同学。

2.优质的物质文化

第一,外因是促进事务发展的重要因素,班级内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班级环境布置。师生应有效利用班级的每一面墙壁与黑板板报,将班级文化切实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

第二,班级主题活动的展开是必不可少的,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明确要求要开展班队活动,加强班级凝聚力。一次精心安排设计的班级活动所带来的文化效应远远高于反复的空洞说教。在班级活动的开展方向上,尽可能地以身边资源为基础,贴近初中学生生活,彰显特色亮点。

3.合理的制度文化

规章制度的确立是班级文明规范的保障。初中生的规章制度就是班规,班规的设立应由师生共同决定。在选拔班干部时,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由学生民主评定。在班级制度的实施上,教师应把握好惩戒力度,切勿伤害学生自尊心,要做到适可而止。

三 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文明的学习环境

板报、墙报是丰富班级文化最简易、最直接的方式。通过在墙上张贴名人名言、励志故事,可以对学生的言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丰富的教室布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且由于每个班级设计上的不同,能有效形成班级的品牌特色,让学生对所在班级更有归属感。

2.优良的班级风貌

班级的班规建设是班级文化顺利开展实施的保障。通过班干部与教师的共同作用,良好的班规能带来良好的班级风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在共同努力的作用下为班级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融洽氛围,让学生富有班级自豪感与集体荣誉感。

3.丰富的班级活动

初中生还处于好动状态,班级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对于学生的特殊才艺,教师可以积极引导,让其成为建设班级文化生活的助推剂。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身心,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其他班级学生关注,让班级文化更具特色。

班级活动的开展并不仅仅局限于特长展示,也可以组织学生周末打扫社区、慰问孤寡老人等活动。班级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丰富班级的文化生活,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相互协作,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中受到良好熏陶,增强班级的感召力与凝聚力,让班级文化形成鲜明特色。

四 结束语

如果将学校看做一个社会,那么班级对于学生来说就像是家庭一样。好的班级文化能在潜移默化中规范学生思想行为,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更强调“以人为本”,班级文化生活的打造就是进行以人为本教育的一种手段。如何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让班级文化生活更具特色是师生共同努力研究的方向。

第5篇: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范文

一、科学设定班級管理目标,明确班级奋斗方向

班级管理目标的建立,是班级管理核心所在。它的制定应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意向为基础,教育理念与学生需求相统一,这个目标应在教师指导、学生广泛参与下共同制定,具有导向与凝聚作用,是实现班级科学管理的一项规范化措施。制定科学的班级管理目标还应注意:

(一)目标的制定要具有层次性

学生的个人目标是有层次的,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是根据学生年龄、学期、学年的变化而循序渐进的。在班级管理的目标建立中,要考虑到其层次性和递进性。后一个目标的进行必须建立在前一个目标达成的基础上,前一个目标的实现又激发更高层次目标的出现。制定近期目标,既要能使班级奋斗目标明确,制度常规日臻完善,逐渐使班级管理有序进行,正确舆论与良好班风逐步形成;制定长远目标,目的是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建立坚定信念,激励学生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

(二)目标的制定要具有先进性

在班级的目标管理中,要求目标必须为发展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服务,给予学生磨练意志并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班级共同努力,会使好班风较快形成,并得以持续下去。目标的价值能否得以体现,关键还取决于既能照顾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又要掌握好目标水平与现实水平的差距。

二、开展小组合作,落实平行管理,促进班级管理效能的提升

传统的班级管理层级是:班主任——班长——组长(学生)——学生。在管理过程中,决策、行动指令一般由班主任发出,其他的层级则以执行为主,出于一种被动状态,班级管理效率低下。而且,大部分管理的班干部的管理范围都是直接面对班级所有学生,管理幅度大且得不到有效支持,难度大且效果往往不容乐观。

深受“平行管理”理论的启发。建立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单位的管理模式,则能改变效率低下的状况。其管理结构是:在班主任、班长的协调管理下,建立“执行”和“考核”双线管理模式。“执行”这条线,主要由课代表、组长构成,负责组织相应的活动,落实班主任、任课老师的各项要求。“考核”这条线则由一日班长、监督员组成,负责每天对班级整体情况的监督和考核。“执行”和“考核”均直接对班主任、班长进行反馈。这样的管理,职责明确,层级简单,大大提升了班级管理的效率。

三、建立多元交互的信息平台,建立多重交流的立体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要求班主任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信息时代,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拓宽了,加上学生年龄的特点,他们对多种事物感兴趣并且都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班级教育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学生人格的完善,这也就是要求形成学生独立的精神本体,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自我精神和健全人格。所以我们实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平台的多元化、交互性。

尝试(一):“班级文化”的制定和使用。

大多数班级,都重视“班级文化”的编制和使用。每两周一期的“班级文化”,则提供了班级学生群体的信息,为家长、学生更好地审视、评价学生提供了直观可信的信息。班级文化一般包括以下栏目:荣誉榜(罗列近两周班级、个人所取得的荣誉)、改正区(指出最近班级、个人存在的不足)、活动区(罗列学校、班级近期活动)、教师寄语(班主任点评两周班风、学风等情况)、美文苑(选登学生近期所写美文或发生的美事)、反馈区(由家长反馈近期孩子表现)。

尝试(二):借助网络,搭建多重方便的交互平台。

现在的小学生成长在网络发达的时代,他们见多识广,知识丰富,班主任需要适应网络时代学生的需求,做工作不能光是传统的说服教育。那么重要的问题便是如何发挥网络绿色环保、传输迅速、交流便捷的优势,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主要有以下方式:

1.设置公共邮箱或云网盘

许多班级都设置了班级管理的公共邮箱或云网盘,每位同学以新的方式交流信息,资源共享。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也及时把班级管理、学习的有关规程、过程资料等发往邮箱,以便家长、学生及时掌握。

2.建立朋友圈、QQ空间等新的交互方式

老师可以经常性发一些关于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养成、学习问题解决的一些动态,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发表看法,无形当中引导了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而学生平时在家也喜欢看看状态,发状态,发表评论,这时就需要老师进行一个引导,使手机变成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而不是一个让人玩物丧志的工具。

四、加强自身素质,用良好的品质感染学生

班主任是主要的班级管理者,他对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具备的学识,不仅包括深厚的专业知识,还应包括在社会经验、人生感悟,以及其他各种方面独到的见解。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得心应手地开展工作,制造良好的集体气氛,引导学生个性发展。作为班主任,除了应具备令人信服的学识和对学生的责任心之外,还应该拥有良好的品质。良好的品质是教师从事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面对的是变化发展的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作为一个称职的优秀班主任,必须不断学习,探索,创新,才能激发学生乐观、上进的品质。

第6篇: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范文

班级文化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任何文化都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组成。班级文化也是如此,它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在师生之间形成复杂的联动关系,能体现班级的特色凝聚力。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中有以下重要意义。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对教师及学生个体行为进行规范。良好的班级文化作为一种软性力量,无形中管理着每一位师生,是教师及每位学生的行为准则,约束着个体行为。班级文化以班风、学风等为抽象形式,以班级口号、班歌等为具体形式感染着学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使其形成良好的品德。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对学生的团队意识的培养。班集体之间的相处是由师生之间相互凝聚力的强弱而决定的。当班级文化能让学生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产生班级荣辱观时,就会促进每位学生为了班级的荣誉拼搏努力,并约束自己,帮助学生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之间建立深厚的友谊,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及责任感。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优良的班级文化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更能帮助学生综合发展。班级文化通常会体现在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中,这样的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身心得到放松,更能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

高中班级管理中优秀班级文化建设策略

班级的物质文化处于表层,指班集体的各项基础设施设备及客观的生活、学习环境。它是班级文化的基础,也是其他文化的基础。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教室卫生环境、教学设备等。学生每天都要在教室学习,脏乱的教室容易让学生产生浮躁、厌学等情绪,而整洁的教室卫生环境能让学生有一个愉悦的学习心情,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从教室的墙壁着手,让学生自由创作,如张贴班集体的合照等,其不仅能象征班级文化,还是一道特殊的物质文化风景。教师还可以以板报为载体,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才能,帮助学生展现自我。班级的制度文化处于中层,包含了班级规章制度及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结构。它能制约师生个人行为,帮助师生建立深厚的友谊,是班级文化的保障。班级的规章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及约束学生的重要保障。在制度建设方面,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用民主探讨和投票的方式建立学生自己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自觉遵守、相互监督,将制度落实到位;同时对班级的内部组织结构进行完善,将有责任心、负责心的学生任命为班委,并让其他同学进行监督,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此外,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为其设立阶段性奋斗目标。教师也要对班级设立目标,帮助学生形成班级荣辱观,使其为集体荣誉而付出努力。教师也要及时观察学生情绪,鼓励同学间相互帮助,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班级的精神文化处于高层,能帮助学生实现综合发展,形成健康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是班级文化的核心。教师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游戏活动,帮助学生放松心情,使其更好地投入学习。各式各样活动的举办,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阳光积极的性格,还能创造出和谐欢快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准确把握与学生的沟通时机,可以通过私下谈心、班会和书信等形式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认真听取学生自己的想法,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并进行及时疏导。

第7篇: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57-02

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其实质是小学生在教师的合理指导之下,严格依据班级制度,充分的发挥出小学生的自主能力,对班级实现自主管理。由此可见,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打破了传统的管理模式,以小学生为主体,显著提升了小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小学生管理能力的提升。笔者认为,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应从意识、文化、制度、策略以及热情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1.提升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的意识

提升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的意识,应首先从教师做起。教师应在思想的层面上深入理解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的理念,并对该类管理模式的意义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能够对该类概念进行正确的把握,进而能够实现对小学生的科学指导。因此对于学校而言,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在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的同时,提高教师的责任心,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掌握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的核心理念,提升思想的先进性,以发展的眼光对待班级的管理。

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应在教师的指导之下,由班级内的小学生干部直接组织实施。因而对于教师而言,应在对班级内的学生干部进行定期培训的同时,加强对班级内全体小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其均能够体会到实现全员性自主管理的重要意义,使其拥有与班级管理的优劣呈正相关的责任,提升小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具体而言,教师应指导小学生树立以下几种意识:其一,互助意识。教师应培养小学生养成团结互助的意识,使其明白班级的管理效果同每一名小学生的参与有着直接的关系,激发小学生参与到管理当中的热情;其二,约束意识。教师应要求小学生养成严格要求自己的意识,即严格依照学习以及班级的管理制度,对自己的言语以及行为进行严格的约束;其三,责任意识。教师应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

2.建立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的文化

对于一个集体而言,文化建设是对其中成员的一种无形约束,且其对各个成员的约束力以及约束效果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因此,教师应在对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班级管理当中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班级文化,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因此,在对班级文化进行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对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着深入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应对小学生参与到文化建设当中的积极性进行充分的调动,突出小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提升小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提升其自主管理的能力。笔者认为,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的注重班级内精神文化的建立。首先,教师应帮助小学生在班级内建立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帮助小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并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合理的组织班级活动,要求学生在活动之后对活动精神进行总结。同时,教师应意识到良好的榜样对小学生的带动作用。其榜样可以是班级内的学生,同时也可以是各个领域的先进人物。

3.完善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的制度

在对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的制度进行建立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的了解到小学生对自主管理的愿望,在对小学生的意见以及建议进行全面采集之后,经过民主的评议,班级制度进行合理的建立,从而能够体现出班级内成员的共识。此外,在班级内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制度的建立目标进行合理的确定。笔者认为,班级管理制度的建立目标应分为近期以及远期目标。在短期目标进行实现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其实现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根据各条制度的实施合理性进行深入的判断,及时加以指导,从而能够大幅提高班级管理制度实施的合理性,使得班级内的小学生对制度拥有更高的认可程度。而在长期目标的逐步实现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对实现的效果进行预想,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使得学生能够在制度实行以及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体会到自主管理的乐趣,提高其对班级管理制度的依从性。

4.形成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的模式

由于在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的实现过程中,需要小学生直接实施。因此,小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参与积极性对其管理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笔者认为,在班级自主管理的实现过程中,作为教师应首先对班级内干部的类型、数量以及职责等进行合理的确定,从而能够为小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表现平台,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在对班级干部进行选择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对班级内的学生拥有较为清楚的了解,对其各自的特点以及擅长的领域进行掌握。而在选举的过程中,笔者通常会根据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对部分学生心声的倾听,对候选者名单进行确定,之后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将学生内心当中适宜做班级干部的候选人进行推选。在选举结束之后,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要求,对班级干部的轮换机制以及罢免机制进行详细的说明,并尽可能的使得班级内的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当中。需要注意的是,在班级干部轮换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详细的考察,避免班级干部轮换机制留存于形式之上,而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而言之,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是目前较为先进的管理模式之一,教师应根据班级内学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管理体系,实现高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第8篇: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班级文化 素质教育 新模式与策略

为了提高教育的教学质量,班级文化开展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说脏话等这些基本的素质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不仅要求基本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培养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全面学习以提高综合能力,还要求学生们以个人实际为根本,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然而繁重的课业使得学生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因此须从班集体出发,搞好班级文化建设,让同学和教师们处在完善的教学模式下,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一、班级文化的建设

1.1班级文化的基本内容

班级文化的内容即是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1)班级环境文化建设,包括人文环境和卫生环境(2)班级制度文化建设(3)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包括做人和学习方面的精神。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是是为了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去学习,因为学生们一天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在班里,若是没有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学生们的身体健康则不能得到保障,若是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吵闹不堪的自习课,没有秩序可言的课堂等,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只会产生对班级甚至对学习的排斥心理;进行班级文化建设也为了给学生们的日常行为活动画一个明确且灵活的界限,若一个班级没有制度的监督,这个班级的学生还会按时上课,按时交作业吗?学生们多想扔掉课业,只有玩耍,还未意识到学习的重要,且没有制度的束缚,这样只会毁掉学生们的前途;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则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为人处世和学习精神。

1.2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

虽然班级文化建设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已经取得了成果,但是由于班级文化建设时间较短,学生们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应付我国的应试教育,导致班级文化建设有些不足。不足之处有:(1)班级文化的理论不够系统,不够完善,理论来自于实践,说明班级实践不够,因此学校需要鼓励班级,尤其是班级的主导者――班主任勇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创新;(2)对班级文化的认识不够成熟,总是偷换概念,将企业的文化作为班级文化,孰知虽然同样是集体,但是班级不同于企业,因为班级和企业在不同的环境下发展,班级是在我国的应试教育制度束缚的环境中,企业在我国自由的经济市场下,两者不能等同对待。(3)教育部门、学校和班主任总是重理论而轻实践,关于班级文化建设的板报层出不穷,但是没有切实的成功案例引导着班级去实践。

1.3班级文化建设完善的措施

完善班级文化的建设在于进行素质教育,在于学生们在校园学习生活的点滴。例如(1)很多学校在校园的走廊、教室的空白墙上挂有名字字画以鼓励学生拼搏进取,然而学生却是无视了这些忠言逆耳,若是学校以潮流的图片和解释语来修饰名人名言,相信墙壁上的名人字画会留住学生们的目光,这样既营造了活跃欢乐的气氛又使得学生学习了知识。(2)对于班级的制度方面班主任可充分利用黑板报,将它变作‘说吧’,提供学生自由言论的空间,鼓励学生用精简哲理的句子写出心声,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又为班级创造了书香四溢的气氛。(3)班主任在开班会的内容方面需要做些变动,班会是班主任和学生们交流的时间,班主任对学生们的教育重在此时,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不是知识的教育,而是基本素质的教育,完善班级文化在于完善学生们的个人素质,学校的宗旨是育人,不管学生们的成绩优异,都要注重每个学生的个人素质,教学生们如何做人,这也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要求和完善。

二、班级文化与素质教育

2.1素质教育与班级文化的关系

班级文化开办素质教育首先要对素质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苏志伟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教育和外在教育两方面,内在教育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外在素质指一个人的能力、行为、成就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逐渐替代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的发展,两者的区别在于: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理念等方面的不同,首先素质教育的教育对象是班集体的每个学生;其次是素质教育的教育内容是德智体美全面且可持续的教育;再次素质教育的教育方式更人性化,它是以学生自身为根本,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自立自强,心理素质极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社会人才。班级文化的建设是离不开素质教育这个大环境,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班级文化的建设只是为了分数,这样的班级文化培养出来的孩子大多没有灵活的思维,缺乏很多社会生活真正需要的东西,这样的班级文化不能长久,也得不到发展。而素质教育的环境正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土壤,在这种肥沃的土壤中,学生们才会茁壮成长。同样素质教育离不开班级文化,因为应试教育的大环境还未改变,学生们和教师们的任务很重,而且知识的传授也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教师不能把大部分的课堂时间用于素质教育,因此进行素质教育只能在班集体中慢慢渗透,此时班级文化便是素质教育的载体。在班级文化中开展素质教育,让素质教育慢慢接近学生们的学习生活。

2.2班级文化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目标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素质是人才的根本,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人的实践需要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开拓精神、奉献精神、创造力、应变力、竞争力。人的这种主体性、精神以及能力从哪里来的呢?从根本上讲来自于人的素质。而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提高人的素质从教育学生做起,班级文化开展素质教育,给予学生们提高素质的空间, 才能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专业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班级文化开展素质教育的目标有以下几个(1)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格(2)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手段相结合,不能是一成不变的目标,要随着班级文化开展的素质教育的模式和策略的改变而改变(3)内在素质的目标和活动的过程相结合。内在素质是无法评断的,因为每个人对待每个事物的看法不一样,大家没有固定一致的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等,它不是考核成绩,更不是标准答案,因此内在素质不能因为活动的结果而评断一个人。本着重在参与,以人为本的原则,为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但是对于每个教育者而言要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和适合学生发展的目标。

三、班级文化开展素质教育的模式与策略

3.1班级文化开展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事业需要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在班级文化中不断地发展,在当今校园班级文化开展的素质教育的模式换个策略仍然存在着不足,例如虽然在校园内处处可见张贴的节约粮食和时间的条幅,但是垃圾桶面前是未吃完的面包袋子,饮料瓶子,这里没有体现学生们节约粮食,也没看到学生们注意公共卫生,爱护环境;走廊的墙壁上处处挂着文明用语,切勿打骂追逐,但是下课后每个班里总有那么一些学生出言不逊,或者用不健康的游戏方式嬉戏耍闹,过分的打恼怒了的在放学后竟然会报仇,组团打架闹事!还有许多学生则是在班里睡大觉,这么短暂的课间时间,没用来放松自己反而睡觉,若是在战场上用这种疲劳战,迟早会败战,还如何谈拿起笔杆子应对激烈的考试呢;校园守则里面警戒学生不要早恋,可是每当升国旗,校长总会点出一些名单,通报并警告一些学生出现了男女暧昧关系,经学校考察已经劝其停课,严重的通知家长,在家长面前教训孩子之后,再教训家长,这样的做法毁了不知多少孩子,让早恋的孩子对家长和老师产生厌恶,难道班级文化开展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得到这种效果吗?不!我们要退出新的策略和模式。

3.2外部即社会对班级文化开展素质教育的新模式与策略的推动

班级文化开展的素质教育不全在于班级的模式和策略,它需要社会,需要家庭,需要学校共同努力。外部即对于社会,首先是国家,国家除了出台更先进的制度,还需要监督和鼓励地方政府,然后是政府地方政府需要贯彻落实国家给予的责任和权力,将政策落实在教育部门,还可以利用公益的力量去宣传和支持校园素质教育,例如政府可在公交车站或者公交车上张贴素质教育的语言或漫画,在车上的座椅上挂上素质教育的杂志刊物,尤其在特殊的节日如雷锋纪念日,可组织雷锋团队支援的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人们真正的被雷锋影响,让这个城市可爱起来,让流动的人群看到这个城市和这个城市的政府在为校园的素质教育出力;影响大众观念的还有就是媒体,媒体多采访教育专家,采访教育成功的校长和教师,让媒体的观众都看到榜样并引来学习,电视广告多些公益性的,少些商业性的,中央电视台和各省电视台在这里起着关键作用,如河南电视台,植树节的时候多些保护树木保护环境的广告,教师节的时候介绍些优秀教师典范等,让电视充满绿色、爱心和素质教育的光环,从教育公民开始慢慢渗透渐渐影响着学生们的生活。

3.3内部对班级文化开展素质教育新策略和模式的推动

(1)对于学校而言,学校须落实政府下发的指令,满足社会公众对素质教育的的深切期盼。学校可组织演讲,组织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电影课程,可组织学生志愿参与社会献爱心活动,如敬老爱幼活动为老人送上一份温暖、学雷锋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敬爱师长为教师送一杯热水、孝敬父母为父母洗脚等活动。抓紧对各班班主任的素质教育,培养班主任素质教育的意识,定期开会要求班主任反馈班级文化开展的素质教育情况以及具体案例,开办班主任交流会,鼓励班主任互相学习。班主任则是班级文化建设素质教育的主导者,班主任除了积极配合学校外,要定期做家访,可利用电子文件、电话、飞信、建立家长微信群等与家长保持近距离接触。无论学生成绩好坏,教师须以人为本、一视同仁的进行素质教育,若是班里出现早恋现象,不可责怪,从心理角度去说服学生,必要时联合家长,但必须事前说服家长不可扰乱孩子的情绪。(2)对于家庭而言,班级文化开展的素质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若是家长一味的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配合教师们的教育策略,会使得学生在生活中产生心理负担,学生心理素质较低,因此家长需要跟学校和老师共同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3)学生们要认识到书不能死读,提高个人素质,培养个人情操才是做人的根本,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配合家长配合教师,力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逐渐被社会淘汰,素质教育的步伐越来越急促,但是不可不可数字化,需要班级文化为舟,家长、教师、学校、政府、媒体等作为水,新的模式和策略为导航,将素质教育进行的有条不紊。

参考文献:

[1]章一中.尤敬党. 构筑面向21世纪的校园新文化――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探索现代办学 新模式[J] 新时代的脚步声 2002

第9篇: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范文

一、农村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成因

(一)经济条件的限制,是班级文化建设有力难使。

1.基础设施落后,硬件建设的薄弱。据了解,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的校舍源于“普九重建”,然后就很少再翻修重建。走进教室只见斑驳的墙面,油漆脱落的课桌,许多教室内仅有的现代化设施仅仅是一个录音机或校园广播;同时,许多学校的教室中摆设简单,黑板报、学习园地、队角等教育宣传阵地不齐全,教室体现出无规划状态。硬件建设的不足,限制了不少班级活动的开展,深深制约着班级文化的形成。

2.活动经费的不足。文化应在活动中循序而形,但是农村初中经费紧张,不少班级活动无法开展,学生的课余生活只有在单调乏味中度过。能够开展的活动,项目单调,内容贫乏,覆盖面窄,难以激起学生的热情,不能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二)农村地区文化意识淡薄和片面追求升学率,使班级文化建设成为“多余”。

在当今农村,不少家长由于受文化程度的限制,缺乏对学校教育作用的全面认识,他们普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同时家长大多把考上大学当成孩子唯一的出路。因此,一个学校的升学率如何,就成了家长、社会对学校和教师唯一的评价标准。大环境影响下,不少农村初中把提高升学率当成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甚至是唯一追求,班级文化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课余时间全被文化课的学习占领,教师无暇指导学生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

二、有效改进农村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举措

(一)积极营造和谐优美的班级文化环境,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1.注重教室的卫生,使教室变得洁、净、美,营造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整洁、明丽、温馨的心灵家园,为教育教学的健康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重视教室的布置,充分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书画角、小名士挂像、图书角等来补充学生的文化内涵,渲染教室的文化艺术气息,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终身受益。

3.利用农村优势,开发有效的班级观念文化载体。在班级观念文化建设中,离不开文化载体,如,节日文化活动、小电视台展播、红领巾广播站、小记者采访团活动、小旅游团的采风游、主题中队会等。但以上载体中,农村学生相对缺少参与公益文化活动和家庭文化活动的机会,所以可以结合农村优势,不断开发适合农村小学生的活动载体。

(二)大力开发有效的班级制度文化,使班级稳健发展。

1.健全班委会制度。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出色的班委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老师要精心挑选并培养班委,使他们真正成为班级的核心骨架、教师的好助手。

2.制定合理可行的班规和公约。一个班级除了学校的各种制度外,总要有自己的班规等一些制度。因此学生要依据自己班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富有特色个性的班名、班风、班训、班歌等,班级成员应共同遵守的班内的规定,让学生自理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