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与城市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桂北地区;文化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267-01
一、桂林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分析
现对桂林地区相关文化事件进行大概回顾。2010年4月,广西自治区主席马飚考察湖南长沙文化产业建设时曾提到,“加快建设南宁动漫城,以及桂林、柳州、北海动漫基地建设”。2010年10月中旬,在桂林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第二届中国・桂林创新创意文化节暨桂林国际动漫节”,该次活动主题为“聚合创意要素,发展创意产业,传播创新文化”。可见政府文化部门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偏向于“求新”与“创造”。桂林与之其它东西部大城市相比较,显然在这方面缺少一定的经济与文化土壤。1992年11月,首届中国桂林山水旅游节开幕,曾成为广西三大重要文化节庆之一,但其后却一度中断长达八年之久。
2008年11月,成功在桂林举办 “首届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这也曾很是一件文化盛事,最后效果评估如何,是否达到应有的文化推广与宣传?北京、广州、上海和成都等地的艺术双年展对于其城市品牌与形象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以双年展的展览形式移植到传统山水画创作,这是值得推究的。这样一些潮流前卫的理念引入固然是好事,但对于目前桂林山水画创作的大环境而言,多少有些突兀。
2010年恰逢举办第二届双年展,推动举办的主要为政府部门,官方的政治性十足,而艺术本真却大打折扣。随着新桂林城的建设,政府在临桂已经开工“两馆一院”(桂林博物馆、桂林图书馆和桂林歌剧院),此外还有桂林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艺术品展示、桂林国际杂技城等文化事业与产业项目基地。如此这般,举全市乃至广西的力量投入建设,对于其精神与干劲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对于科学合理规划合理性仍旧值得探讨。
在桂林预备建设国际旅游文化名城方面,除了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该地区是否还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地域艺术存在?显然,桂林内在最大旅游特点,可归结有三点,第一是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第二则是历代文人墨客遗留的文化遗产;第三点则应当归结为桂北地区少数民族与原住居民创造的,具有鲜活特色的民间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这是近年桂林各大小媒体曝光率较高的口号,其中涉及到“建设新区、疏解老城,组团发展、重点向西,优化布局、完善功能…目标为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山水宜居城市和国际旅游城市。”张秀隆市长曾提及到的“现代化”,对其理解和追求以强调科学科技移植的思路。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个适合的契合点,政府文化部门还未明确具体定位,尚且处于酝酿或摸索状态中。
范周认为,对桂林地区大型实景的成功演出已取得模范先锋的意义,这种模式的发展可以作为一个方面深入下去。事实上,桂北地区的文化发展还可再传统民间文化上走得更远。当前,无论是桂北地区还是全国范围内,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艺术生态链是极其脆弱,甚至不堪现代文化一击,假如桂林能在全国率先走出这种困境,不言而喻,对于自身的国际旅游文化品牌树立,有着独特而深远的作用。
二、桂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现状
首先,对于桂林市文化遗产发展与保护状况的相关事件做一个简要的罗列与分析。2004年11月25日,南国早报记者报道《11年桂林两度“申遗”未果 揭开桂林“申遗”五大悬念》。2007年6月28日,新浪网报道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岩溶地貌)”通过表决,于新西兰当地时间27日成为该届世遗大会诞生的第二项世界遗产、中国的第34项世界遗产。2010年8月1日,在巴西利亚举行的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报的地区分别是福建泰宁、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浙江郎山、湖南~山、贵州赤水。桂林申报世界遗产的梦想不断夭折,看似已经到了山穷水尽之时。
桂林市在申遗问题上一直遭遇打击,这与当前国内盲目“申遗”热有关,更加与政府对申遗地直接经济投入建设的基础设施有关。尽管在国内的老百姓已经熟识“桂林山水甲天下”,政府文化部门更需要一张“世界遗产”的名片使其名正言顺,但事实证明失败了。既然现实如此残酷,桂林谋求发展与努力的方向又该以何定位?
首先,分析与把握好桂林地区的自身文化根基是问题的关键。对于“申遗”需要保持一颗清醒审慎的头脑,目前国内对于“申遗”有着最直接与功利化的想法,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将其利益最大化以实现,但另一方面却导致在持续发展上存在的短暂性,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以泰山为例,由于其索道的扩建引发舆论媒体广泛的争论,险遇被除名。2010年,互联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湖南~山,所在地贫困政府为申遗成功而投入4个多亿,再次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对于尚未被列入遗产的桂北八角寨景区,是否因为没有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监督,而大兴土木搞所谓的商业区?显然,政府文化职能部门更应该坚持文化保护的自觉性。
三、在现代与传统之间谋求统一
如何在桂林地区的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找到统一,前文已提到一些实景演出项目,诸如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的《印象刘三姐》、剧场实景艺术《龙脊》等。
在桂北地区的民间,有着丰富多样、形态各异的民族民间文化。这儿有壮、瑶、苗、侗、回族等主要五个世居少数民族,此外还有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与十五个民族乡,少数民族总人口达75万人之多,占总人口比例的15.6%。基于这样的背景,以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打造对象,并深入挖掘。
首先,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应当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如何将开发的度准确把握准,这需要一个科学周密的筹划。在传统少数民族地区考虑如何将现代的生活理念结合,如何做到有针对性的选择,找到发展的侧重点。例如在每一年的桂林山水旅游节活动中,适时的推出一次民族民俗节日盛会、民族服装展演大赛,甚至民族饮食文化大赛等。通过大型的文化活动举办,大胆的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与传统节日介绍给游客,从而形成一定的知名度,甚至品牌的初步形成。其中,桂北地区二月初的“农具节”,可将传统编制技法结合旅游纪念品进行推广。
其次,将当前的文化旅游活动与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结合,强调政府文化职能的主导作用。近年来,得益于桂林市文化职能部门的努力,提倡主办的“读书月”活动举办得有声有色。是否可以考虑将“走读桂林文化”与桂海碑林结合。由此看来,除了与历史文化结合,还可以提出与少数民族结合的主题,例如“走读桂北少数民族建筑”或“桂北服装秀”等。通过官方的主导作用,促社会对交通或信息较为闭塞的少数民族给以重视关注与人文关怀。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建筑;规划设计;城市建设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年发展历史文明古国,具有众多历史文化遗产,而社会总是向前发展进步的,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工作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与问题,而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必定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产生矛盾。通过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建筑规划设计相结合,就能有效的协调他们间产生的矛盾。城市现代建筑的建立是需要空间的拓展,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则需要的是保留原有的建筑或者建筑风格形式。现代化的城市要建立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也要同步进行,可以说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难以相容的,却必须要协调好找的更好让他们相容的方法。这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和规划师们在建筑规划设计时从多方位思考,让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建筑结合,既体现出这个城市历史文化韵味,又不失现代城市的美感。
1.现代城市建筑与历史文化遗产规划设计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应立足于与建筑规划设计中,如何让这种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对于设计师来说是建筑创作中富有挑战意义的命题。
(1)在建筑规划设计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时,应尽量保持原筑的原始完整性,让其原有的面貌得以展示在人们的视野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补充设计,使其整体艺术性更突出。所以我们在规划设计前期,就要对该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认真考察,实地了解。特别是那些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遗迹,即使是一面残墙,我们都必须认真的对待。在规划改造时,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的技术为历史文化遗产还原色彩或者以某种形式突出,这样的突破都能出现既传统又现代,更能够体现出该文化遗产的内涵。
(2)在建筑规划设计历史文化遗产时,由于种种原因原有构筑物并不能保留下来的时,我们要更多的考虑其原有风格的延续,以另一种形式让该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展现,因为有时这种场所保留了太多人们的记忆和感情,跟能展现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的印记。所以我们在建筑规划设计时要把这种情况考虑在内,在建设新的建筑物时融入原有构筑物的风格,保持风格上的延续性,从而使人们能够很快的接受和认可它。
2.在建筑规划设计中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城市是一个新老文化交汇之地,而城市的建筑则是文化遗产的载体,是这一个时代一个时代不同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人们了解历史变迁与展现人类文明进程的一道窗口。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如何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建筑规划设计的结合,使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具有中国本色与当地特色,这是建筑师们必须承担的工作。
首先我们要清楚在城市建设中我们能享受利用的权限。才能科学合理的保护文化遗产,深刻发觉和保护它们具有的文化传承、社会意义、经济价值及环保等方面的多重意义。并与现代建筑规划及人居环境结合起来,以保证其意义具有可以持续生存发展的生命力。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为保护而进行保护而已,更应该科学的认识到保护具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重要意义,因为其是中华文明的传承另类展现,更是中华精神的载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个体的问题,而是应该把其范围影响扩大,把点与点连接,让名城、名镇、名村的价值意义充分体现出来,更能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面貌。在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结合规划时,必须先研究清楚该最基本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个性特点,以便更好的保护文物古迹风格,使其的 精华得以保留及体现在古迹中。同时要注意历史文化遗迹周边的环境要与之协调的问题,在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时,就要考虑到当时历史文化街道与当时的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规划一条老街风貌,每一个历史文物的形成,都是有特定的环境,例如:一个小吃老街的形成,是因为除了那里的小吃较多较好吃,而且当时周边有片空地,可以方便停车。而在新的规划时,由于该地段处于黄金地段,周边的地段基本都建立了高楼,停车的地方较少也不方便,到大厦的地下停车场停车费用又太高,导致该小吃街渐渐的落寞了。同时也要保持历史文化遗产的风貌,风貌是反应城市形态的一种形式。研究历史文化遗迹的基本要素就是要把握住历史文化名城有了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周边环境以及传统风貌。
3.树立正确的建筑规划设计理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现代化的脚步也越来越快,针对城市恶化了的旧城区环境也被提上了城市建设的日程。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是保证其能与建筑规划设计结合在一起能有后续发展。并要明确: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的目的是保护,而不是利用。所以在规划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时,要树立正确的建筑规划设计理念,科学理性合理的规划,并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保证历史文化遗产保留原有的民族特色并让其可持续发展。
(1)在现代的城市建设中,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就必须从做好城市规划设计做起。我国通常是以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来划分历史文化遗产的内容。合理对历史名城进行城市规划应冲以下几方面着手: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长期的规划、合理的保护原则及有效的措施、保护范围大小的确立及历史文化街区。注重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以主次原则区分保护程度,在主要部分要有核心内涵在里面。例如:一个历史文化街区可以划分为若干个主次区域,历史文化街区周边次要区域的建设就可以是该街区历史文化风貌要的延续,在主要核心区域则必须保留突出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
(2)在对城市规划布局的时候,要理性合理的对待老区的升级及新区的统筹开发,根据及社会、经济、人居环境等发展的需求合理的规划布局,严格控制城市向外扩张过快的总体趋势。合理规划建设用地,提高其使用率。并保护好基本农田,推荐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使公共交通的发展更有序。合理改善人居环境,同时使历史文化得以良性的发展。
(3)在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保护整治历史文化遗产的规划中,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同于旅游资源过渡开发,本末倒置不仅没有能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还使其因过渡开发而受损或者流失了原本的内涵,并且在实际上也给历史文化遗产带来了诸多问题。例如一些城市打着开发保护的名义,把原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拆了重建新的,在短时间内取得了经济效益,致使全国很多地方竞相模仿出现了开封的“宋街””,承德的“清代一条街,沛县的“汉街”等等,但是也导致了这些原有许多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沦为“假古董”,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误入歧途。甚至有些地方将历史街区的原居民全部搬迁出去进行老城区改造,以房地产项目开发的方式进行运作,以取代经济效益和利润为目的,但是改造历史文化遗产目的是在保护,而不是以盈利为目,这种方式终究是难以奏效的,不能混淆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目的。
4.结语
总之,在社会快速现代化的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因为其是一个民族发展印记的体现,是增进民族团结及国民教育基地,更是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建筑规划设计的结合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from our livable city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this paper first of current livable cities on the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ly in livable cities in the process of actual construction problems that are expounded emphatically analysis and), and then aiming at thes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iming at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livable cities provide some own humble opinion.
关键词:宜居城市 生态环保 问题 对策
Keywords:livable cities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Question countermeasures
作者简介:任蒴(1981―),女,河北保定人,硕士,保定学院讲师,从事应用经济学研究。
一、“宜居城市”的概念
所谓“宜居城市”指的就是经济、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以及精神生活的需要,能够适宜人类生活、工作以及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主要有两种定义,即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所谓狭义的宜居城市就是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人工环境优美,治安环境十分良好,适宜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仅仅指的是适宜人们居住;所谓广义的宜居城市则指的是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相协调,经济的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氛围浓郁,设施舒适齐备,适于人类工作、生活以及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不仅仅指的就是适宜居住,还包括了适宜出行、就业以及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二、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过程中,我国的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下面以北京为例,对宜居城市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2.1 城市的过度膨胀会阻碍宜居城市建设的进行
2005年将北京确定为首个“宜居城市“的总体规划及目标,这与过去相比较而言,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进步,这主要是由于北京的城市发展速度之快及其经济发展十分快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国务院认识到北京建立宜居城市的必要性。然而,在现代话建设的这面旗帜之下,北京市正在不断地进行着扩张,犹如蒸笼中的馒头不断进行膨胀,以至于北京现在已经有了六环路,那么“城市病”就很快地显现出来了。可以说,北京市正在过度地发生膨胀,城市膨胀在世界上也是十分常见的现象,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尝试到了城市膨胀的教训。城市的不断膨胀,就会产生诸多问题,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以及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各种社会问题等。这些问题夹杂在一起,就使得我国“宜居城市”的建设的进程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因此,笔者认为,影响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首要障碍就是城市的过度膨胀。
2.2 我国的城市正在进行着文化的“自我荼毒”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整个北京城犹如被一个庞大的建筑工地所包围,随处可以见到施工地点,不仅仅北京如此,我国的大部分城市都是这样。我们会经常看到,城市中的许多工地都在消除一个古老而又脆弱的文明,这种文明在现代建设施工中显得那么不堪一击,而这些文明却是长期支撑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文明之林的文明。人们感觉现在到了北京以后,就觉得是到了一个文明受到摧毁的环境之中,北京城的文化正在上演着“自我荼毒”的悲惨一幕。一个城市的文明底蕴不复存在了,那么该城市还谈什么“宜居”呢?因为文化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寄托,一味地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去牺牲精神上的“珍品”,那么势必会阻碍宜居城市建设的进程。
三、宜居城市建设的对策
3.1 城市不能无限制地继续“膨胀”下去
目前,我国的城市,不光是北京,如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都在进行着“膨胀”,城市的不断膨胀会产生很多“城市疾病”。笔者认为,建设宜居城市,首要的就是要消除这些城市弊病。在实际的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需要在专家的共同讨论协商,再结合民意调查,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对宜居城市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和设计。例如,中华世纪坛建在中央电视台、军事博物馆和玉渊谭公园之间就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这几个地方平时人就很多,再加上中华世纪坛吸引游客就人流更多,给周边交通构成过大压力,也使周边群众出行更不便利。像中华世纪坛这样的建筑应该建在五环路以外。
3.2 积极保护文化遗产
一个城市的文化遗产,是这个城市文明的象征,也是这个城市悠久历史的见证,如果在现代化建设的冲击之下,破坏城市文化遗产,那么势必会影响到宜居城市建设的进程。一个城市的文化遗产是人们对这个城市的一种深层次的认知凭证,因此,在宜居城市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城市的文化遗产进行很好地保护。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在现代化城市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城市出现了“膨胀”的发展趋势,那么势必会导致各种城市弊病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宜居城市建设进程。因此,我们要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应该加强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1] 李响, 覃盟琳.“十二五”时期南宁宜居城市建设初探[J].广西城镇建设,2010(9)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建设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地基,是城市建设与管理当中重要依据,如何合理布局、全方位协调,确保城市健康有序发展是城市规划的主要着力点。合理的规划城市空间,节约土地资源,同时打造出最适人类居住的城市是城市建设规划的终极目标。
1.影响城市建设规划要素
1.1土地资源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随着人类需求的增加,土地资源紧缺状况也日益加剧。如何在原有土地的基础上,确保耕地面积的同时满足城市化用地需要,这是城市规划当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加大土地利用程度,提高容积率,同时确保耕地面积不动摇。对于人口数目庞大的国家来说,土地资源的浪费直接影响到国家温饱问题,因此在城市建设规划当中必须考虑土地资源如何合理利用。
1.2空间布局
城市空间布局是否合理关系到城市未来发展走向,首先确保城市内部基础设施齐全,如道路、交通公共设施的完备,同时与外界环境相结合。正确分析城市各个产业发展趋势,做好相关产业未来发展评估,确保城市内部建设物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使得城市建设具有合理性,先进性,美观性。
1.3社会形态
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的重心,国家经济政治的导向对城市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干预性。而城市本身又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区域,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相关问题,当所产生的矛盾与利益使得城市本身无法整合时,就需要公共管理部门的监督治理,这不仅避免对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确保城市整体的利益。如何满足人类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创造出舒适的生活环境与良好的教育氛围是城市规划当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2.城市建设规划所面临的难题
2.1“三污”问题
2.1.1污水处理
目前大量人口集聚城市,生活用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水污染的状况加剧。淡水资源本身存储量较低,城市化的进程对一部分的淡水湖泊造成了污染,使得淡水资源短缺的现象也日益加重,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导致水污染严重,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如何治理污水,确保城市用水安全,成为城市建设规划当中必须解决的难题,如果不能将城市污水问题彻底解决,未来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生存与发展。
2.1.2生活垃圾问题
“垃圾山”成为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的负产物,为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无法消化的城市垃圾,成为各国城市进程中面临的困境。生活垃圾每年以8.42%的速度增长,垃圾露天的堆放排放出大量的有毒气体,严重污染了大气和城市的生活环境,污染过的水体通过雨水渗入地下必然会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同时侵占了大量土地,浪费了土地资源。未经处理分类就对垃圾填埋焚烧,即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又会产生二次污染。生活垃圾影响人类的健康阻碍城市的发展,如何化废为宝,成为城市建设规划当中探索的课题。
2.1.3大气污染
北京的雾霾引发了人们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关注,一直以来空气质量作为衡量一座城市发展的标尺。如何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降低大气污染,成为了各国学者纷纷研究的领域。城市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生活燃煤等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大气的污染性有害物质越积越多,大气污染对人体、工农业生产的危害都相当严重,这些危害可影响经济发展,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损失,这也是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必须跨越的鸿沟。
2.1.4城市文化遗产
城市化的进程不可避免的要破坏原有城市的建筑,这就涉及到了一些古代文化遗产。在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博弈过程中,不少文化遗产被破坏,古代建筑终究没能摆脱碎为瓦砾的命运,盲目的破坏文化遗产不仅破坏了历史的文明,也将属于自己城市特色的文化灵魂扼杀。文化遗产为城市铸造了灵魂,张扬了神韵,提升魅力。因此城市规划当中应避免文化遗址的破坏,反对扒光老城建新城,反对拆“真古董”建“假古董”。
3.发展创新城市,建立宜居之地
3.1建设生态型城市
坚持以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为切入点,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深化污水处理系统,采用建筑节能材料,应用绿色环保新能源,努力实现节能降耗,实现污染减排。依据自然生态基础,切合实际建立绿色城市规划,以科技创新为起点,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确定城市发展目标,确保经济发展的同时建立新型城市,开发新能源,降低“三大污染”。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分清主次、轻重、缓急,克服现有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3.2创建绿色家园
尊重自然发展规律,推进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形成城市绿化带,让公园进入家园,让生活回归自然。扩大城市灌木、乔木、花草的栽种面积,由点成线,由线成面。提高人们自身的环保意识,让建设绿色家园的理念深入人心。城市规划过程中要避免破坏自然湖泊、青山,可围绕自然资源建立城市化园林带。从城市自身环境出发,打造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新城。
3.3根据自身特色建设现代城市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特色,不同的文化气息,不同的历史遗产,因此在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守原有城市的发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每一座城市的传统文化就象征着这座城市的灵魂,一旦破坏了城市的灵魂,这座城市就很容易消失在历史时代的浪潮中。但是一味的坚持传统,则与时代相脱轨。因此既要坚持传统也要求创新,不仅应有自己标志建筑物也应有独特的文化气息,尊重地方文化的发展传统与风俗,同时进行城市创新。不仅让原有城市的文化发光也在新的时代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城市文明。
结语
城市建设规划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理论,坚持资源可持续发展,与自身城市发展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同时,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率提高空间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城市布局,走科学发展路线,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摆脱现有城市规划的困境,创建文明、生态、绿色环保幸福家园。
参考文献
[1] 赫磊,宋彦,戴慎志等.城市规划应对不确定性问题的范式研究[J].城市规划,2012,36(7):15-22.
关键字:城市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了顺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构建现代化的文明城市已成为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但在城市建设和更新的过程中,要注意保留城市文化的地方特色,使城市的历史文化能够得到持续的发展和保存。这不仅是建设和发展现代化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一个城市走向现代化建设的良好根基,更是其内在品质和内涵的体现。
1 历史文化为特色城市的基本
由于城市特色是指该城市为区别于其他城市,而表现出的外在特征与内在气质,因此,贯穿于城市发展始终的历史文化,是展现城市特色魅力的有力法宝,更是建设现代化文明城市的依据。同时,历史文化也集中表现了城市的内涵,如:历史文化遗产可展现该城市独特的民俗风情,以及其超越民族、超越国界的精神财富,从而增强国际吸引力。此外,一定程度上,文化遗产也是一座城市的财富,是一座城市的品牌与个性,是建设、创造现代城市的基础[1]。如:著名的绍兴沈园,虽是一座小园林,且亭台等建筑亦十分普通,然而绍兴沈园正是依靠它自身的文化浓郁气息,将近半个世纪以来,吸引了无数骚客、文人,至今游人不断。
笔者经研究发现,城市特色是构成该城市物质环境与社会文化的总特征,能够充分反映出城市的社会现实。同时,一个城市的长期存在,说明了它对社会、自然的适应能力获得了社会各方面的肯定。因此,城市的独特之处,标志着它的社会水平与能力。而部分历史城市出现了衰落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城市的外部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且社会水平也无法满足变化需求,从而丧失了存在优势,例如:过去比较发达的古河沿边城镇,无法适应河道、运输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成了荒芜的小村庄。
2 历史文化为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
2.1经济水平与历史保护
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城市的文明程度,以及历史文化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密不可分。同时,由于城市不仅是文明的起源地,还是文化的产物,且城市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与人文创新息息相关。因此,现代城市是发达经济与现代文明的聚集地,而不具备文化水平的城市无法得到可持续性发展。此外,对人类而言,通过长期的积累,历史文化逐渐成为了遗留至今的宝贵财富,所以城市的一片瓦、一块砖都有可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反映着城市本身的思想、社会与历史的变迁[2]。这也表明,历史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载体,是象征特定时期文化特色的活化石,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2.2精神需求与历史保护
当今社会,有许多游客仍热衷于参观中世纪城镇,仍喜欢看古遗址、古城堡,以了解历史时期的文化,满足自身精神需求。中世纪的城镇展现着平淡、古朴的生活情趣,充分显示了那个年代独有的文化与城市生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城市的作用与贡献在于,它能留传、保存并发展历史文化,为后人了解文化发展史提供依据。此外,中华民族有着独具魅力的历史、灿烂丰富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保持着强有力的感召力与生命力,有助于提高我国各民族的自尊心,有助于激发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感[3],因此,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历史遗产,成为了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城市历史文化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3.1面临的问题
我国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引发的历史文化破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①建设性破坏。即相关部门在改造旧城的过程中,打着开发城市建设的幌子,肆意破坏城市历史遗产,并用推土机等设备大面积铲除历史建筑物,使历史文化受到致命损害,并失去了其原有的历史文化韵味;②不能妥善处理历史文化保护与改善居民居住环境间的矛盾。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历史文化保护与改善居民居住环境间的矛盾,如:在北京市,胡同的存留问题倍受争议,为改善胡同居民的居住条件,相关部门决定完全拆除胡同、老四合院等建筑,然而千城一面的高楼大厦,却使北京城失去了原有的文化与个性[4]。
3.2解决方案
为构建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间的和谐关系,笔者建议相关部门应分层做到以下三点:①保护文物古迹。这就要求在发展城市的过程中,需特别注重保护历史环境,从而体现该城市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②保护特定历史街区。即在城市改建时,对于具有完整历史风貌的个别街区,需尽量保存原真历史文化遗产,以维护该城市的典型特色,维护居民生活环境的延续性;③保护历史名城。由于我国的历史名城承载着优秀的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且历史名城的风貌、现状格局,具有历史特色,存在占地面积较大的历史街区[5]。因此,不仅要保护古城的实体历史遗产,还要保护其原生态的、无形的文化,从而发扬特色区域中的民族精神。
4 结论
综上所述,保护我国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各市各级政府及所有市民的职责与义务。其中,政府应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投入力度,并积极发动群众,从而让市民自觉提高珍爱历史文物的意识。此外,政府还需加大舆论监督力度,以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任务落到实处,避免为后代人留下历史遗憾。
参考文献
[1]叶炳辉.泉州市开展创建“安全发展城市”工作宣传推动重要性之我见[J].安全与健康:上半月.2012(11):40-41
[2]蒙雪琴.“城市与文化、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J].外国文学.2012(1):155-155
[3]周健.提升城市文明的内在动力:市民归属感和幸福感[J].宁波通讯.2012(19):40
关键词:城市规划;主要问题;主要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城市规划是一个比较宏伟的系统工程,是市场经济下条件,发展城市化建造与增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时也可以确保对土地进行合理的使用,可有效的推进中国城市化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向前发展,对于城市发展与土地使用之间的矛盾可有效的解除!城市规划要求完全的掌握城市的客观发展规律,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案,可以切实做到推动城市规划的开展!在开展城市规划具体工作中,必须要尊重科学发展观的需求,依照城市发展的客观准则,更好的展现城乡规划对城镇建造的综合调整控制作用,推进城镇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一、我国当前城市规划现状
近年来,我国城市规划发展较为迅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特别是在城市建设规模方面成绩显著。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的规模不断变大,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方面的矛盾也逐渐突出,一系列问题日益严峻,当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时,导致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的步伐就会变慢,城市建设质量下降,“城市病”现象逐渐明显。目前城市规划存在着重视发展而忽略保护、重视数量而忽略质量等现象,而且当前低规格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难以实现宏观市场经济的调整。城市中出现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经济不协调等现象,需要制定有效办法进行解决,保证城市化建设顺利发展。
二、我国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城市规划的随意性。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在城市建设初期,做好城市规划工作非常重要。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基础规则和法律保障,在整个城市建设过程中起到支柱的作用。城市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社区及街道、景观及绿化、娱乐设施等建设,在这些设施进行建设前都应该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规划。然而,当前城市规划较为随意,在建设过程中,建设规划随意改变,表现出明显的随意性。
2.缺少文化遗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城市在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总是经历一段漫长的过程,在城市成长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对城市形成的见证,是一段文明的印记,是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然而,在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却缺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许多富含深厚文化地域的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被破坏,造成严重的损失。现代城市建设中,不仅是文化遗产被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遭到了破坏。我们都知道,生态环境是一个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前提,是整个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得到保障的衡量标准。现代城市的适合居住的衡量标准中,除了要衡量一个城市的规模大小、城市建筑质量的好坏之外,城市建设的整体布局以及生态环境的优良也在重点的考量范围内,所以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非常重要,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潜在动力。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建设的不断进步,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在建设过程中甚至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这将不利于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重视城市发展速度,忽略建设质量。一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在整体城市化进程的引导下急于改变城市的整体形象,达到取得政治资本的目的,在城市建设中注重形象工程、献礼工程等,片面的追求城市化建设的整体速度,忽略城市的整体规划及客观建设速度的存在,浪费了人力、物力及财力,最终导致城市化进程减慢。
4.城市规划工作前瞻性不足。城市规划前瞻性不足重点体现在当今城市基础设施与社会发展速度不一致上,其中交通设施建设就是典型的例子。交通拥挤是交通设施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重要体现,当然,这也受我国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汽车企业影响。近年来,我国的城市交通需求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城市的交通数量以及交通道路的宽度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城市的需要,导致交通拥堵现象极为明显。特别在大多数的旧城当中,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以及公共设施的不足使得城市居民的活动空间明显不足,公众的整体利益得不到满足及保证,使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难以提高。
三、解决城市规划中存在问题的主要措施
1.形成完善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当前城市规划中,应建立并完善统一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来适应现代城市建设及规划工作的需要。行政管理体制应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制定,并集中规划的权利,避免其他职能部门分散权利,不利于系统的管理。行政管理体制以精简、统一、统一为基本原则,以垂直一体化管理模式实行管理,并将规划及管理的工作重心集中在市级的权威机构。因为只有市级的规划管理下,相关单位才能授予个人房屋的建房审批权限以及面积限制等审批权限。此外,行政管理部门还要行使建筑工程监督检查权限和建筑用地行政处罚权限,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统一的行政管理制度才能对城市规划起到强化的作用,才能实现“管理有章法、执行保公正”的目的。同时,在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应该建立民主参与决策制度,对于民众利益息息相关的规划工作要广泛争取群众意见,采取政策公示、政策听证及政务公开等方式,加强民主化行政管理的进程。
2.加强城市规划人员素质培养。城市规划归根结底,最重要的是进行城市规划的人才的培养,因为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出现城市规划随意性大、文化遗产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差、规划工作前瞻性不足等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规划队伍人员素质较低造成的。所以,提高城市规划队伍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首先,政府在人才选拔上,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更多的考察人员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而不是毕业院校档次、学历等。其次,对在职的城市规划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定期的培训,不断的提高工作人员的现代城市规划理念,提高其工作素养。最后,领导阶层也应不断学习,加强现代城市建设理念,积极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及规定,提高自身素质思想,不断提出城市规划的新理念。
3.健全决策机构,加强城市规划监督管理。为了保证城市规划决策的科学性、严谨性,应建立健全的决策管理机构,并通过成立专业的规划委员会对城市规划进行严格监督,实现城市规划的科学管理。决策机构中,要实行委员会民主管理办法,以政府相关政策为前提,以科学民主的方法进行决策,对规划的方案进行择优处理。与此同时,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做好监督管理工作,避免涉及个人利益的操作行为。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正处于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城市规划矛盾较为突出的时期。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科学、合理的进行城市规划,优化配置资源、调整结构布局,我国城市建设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l]曾浦成.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
关键词:青州;传统文化;文化产业
青州是古“九州”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蕴涵着无限的文化生长空间和市场拓展空间。近年来,青州市委、市政府围绕着“文化旅游促发展”的发展战略,紧抓文化、生态、高端三大工作重点,努力将青州市打造成文化名城、旅游名市、生态名市和经济强市。 目前,国内的不少专家学者对“青州现象”颇感兴趣,研究者众多。本课题主要就如何弘扬青州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推动青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初步分析和研究。
一、青州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相传大禹治水后,把全国划分为九州,山东的青州便是其中之一。按照五行学说,青州位于中国东方,“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所以称之为青州。青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名人文化、佛寿文化、古城文化与当代文化共存互依;东夷文化、民族文化根深叶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名人文化。自西汉起到清末1 400多年的历史中,青州历代为州府治地,辖区最广时比现在山东省还大,一直是齐鲁大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贸易中心。青州地灵人杰,英雄辈出,孕育了众多文韬武略、彪炳史册的著名人物。一代名相范仲淹、欧阳修、富弼等在青州做过官,创下了令后人景仰的政绩。至今,青州城里还传诵着范仲淹亲自用澧泉水熬制白药丸子分给百姓医治红眼病的故事。宋代朝廷重臣寇准、宗泽、张叔夜等,北魏著名书法家郑道昭和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等,都曾经在青州做过官。他们为青州的经济文化出了巨大贡献,现在青州已成为山东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之一。青州文化还造就了一代名相王曾、抗倭名将邢玠以及王文统、钟羽正、赵秉忠、冯溥等一代贤臣,燕肃、于钦等学术大家。他们追求真理,无视权贵,贫贱不移的文化秉性,表现了青州人的精神风韵。青州还哺育过郦道元、李成、黄庭坚、李文藻等文坛名流。李白、杜甫、欧阳修、李清照等都曾经游历或长期居住在青州,并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句。李清照在青州归来堂居住了14年,这期间她创作了大量的脍灸人口的诗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正是缘于青州山水风光的独特魅力,诱发出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2.佛教文化。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背景,作为齐鲁境内的佛教中心,青州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佛教传入汉地最早的地区之一。青州拥有净土宗、禅宗、密宗等多种佛教宗派,这些宗派留下了大量的珍贵遗迹。近几年,在青州境内发现了许多佛教遗存并且对其进行了修复,现在大量佛学研究论文和专著的相继问世,为青州的佛教文化增添了较高层面的内涵。青州境内有被誉为“天下第一寿”的云门山大“寿”字、集佛、道两家于一身的驼山、魏碑体鼻祖郑道昭的玲珑山题刻、国家森林公园仰天山、世界上罕见的长达2 600米的山体巨佛和被誉为“改写东方艺术史的重大发现”的龙兴寺佛教造像等,处处洋溢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魅力。
3.东夷文化。东夷文化,是山东地区最早的土著人文化。据《禹贡》、《周礼》、《史记》等古书记载,青州地区正是当时东夷人的主要活动地区,并且处于其活动中心。从历史传说看,东夷文化的许多代表人物主要活动在古代青州地域。例如五帝之一的舜,就是东夷人,早期在古青州地区活动。还有协助大禹治水的伯益也隐居青州,青州曾名“益都”,含义即是“供祀伯益的都邑” [1]。
4.古城文化。青州地处交通要冲,地理位置优越。东扼半岛,南控沂蒙,北望渤海,是历代军事重镇。青州市有2200年的建城史,城区内先后建过广县城、广固城、东阳城、南阳城四座古城。在今天的青州城内,仍保存有许多明清时期的古街。像棋盘街、昭德街、卫里街、偶园街、北门街、北关大街等,这些街道首尾相接,绵延10多里,依然保存着青砖、小瓦、石路、木质活插板门的古朴风貌,飞檐高挑的门楼店面,无不洋溢着古文化的韵味。至今,青州还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山西会馆、培贞书院、偶园衡王府牌坊、满族旗城、松林书院、万年桥、周代驿道遗址等大批历史遗存[2]。
二、推进青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
“文化就是财富”。把文化作为资源,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形态,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如何壮大文化经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是摆在青州市人民面前的一大课题。
1.以历史文化的理念,挖掘城市文化的深厚底蕴。树立“以‘人文’挖掘城市底蕴”的建设思路,将历史文化遗产“植入”城市,彰显古城特色和魅力。政府可以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做好对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同时也努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推陈出新,打造历史文化名城,让古城到处彰显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塑造自己独特的城市形象。首先,坚持把文化项目建设融入到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结合丰富的文化遗址和历史古迹,规划建设以周代文化为主题的马驿山遗址公园等不同朝代风格的遗址公园和花园小区,配套规划甲子文化园、凤凰山景观公园等多个文化旅游景区,打造新的旅游亮点。其次,依托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突出青州作为“东夷文化”发祥地和作为江北花卉产业第一县的文化特色,规划建设东夷文化生态园、李清照印象文化园等十一园、十二馆等一大批独具魅力的城市建设项目。
2.以生态文化的理念,引导城市建设与管理转型。突出“古、青”特色,坚持“白墙灰瓦,绿树青石”的城建风格,充分挖掘整合青州历史文化资源,规划建设青州古城,让“古文化”成为青州的城市文化底色。在城市发展格局上,以老城改造提升为中心,加快南部文化产业园、北部经济开发区、东部黄楼花卉园区、西部峱山经济发展区建设,打造“一城四区”城市整体发展格局。在城市建设上,加快旧城改造步伐,整合片区资源,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推动文化地产、旅游地产等复合型地产繁荣发展。加强城市管理,加快大型社区建设,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其次,突出青州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绿色生态特色,加强与文化的融合、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了山环水绕、园在城中、城在景中、人文自然景观互相辉映的城市魅力,把青州变成一个以古州文化、休闲娱乐为主题的“古州福地”文化旅游区。
【关键词】景德镇;文化;产业;城市品牌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两千余年的窑火铸就了千年瓷都景德镇“汇各地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独特社会景象,也铸就了景德镇深厚的文化底蕴。陶瓷文化资源是景德镇各类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陶瓷创意文化产业是景德镇经济发展中最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实施“文化瓷都”战略,加快发展陶瓷创意文化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举措,是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建设创新型旅游都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景德镇产业转型与城市建设
景德镇作为世界陶瓷文化的圣地,如今正在与国家大格局一起,面临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产业转型。这一转型是景德镇从“非典型工业时代”向“非典型后工业时代”进入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这一转型是以陶瓷文化为基础,以文化创意产业为特征,成为世界工业历史向后工业历史转变的大历史激流中,极具特色的个案。文脉散发无限魅力,景德镇是一座充满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在大力实施大陶瓷战略布局的同时,通过建设创意基地、中西文化交流平台等一系列战略举措,不断撬动文化的影响力,让这座城市成为实干家、大学生和外国友人等众多群体的圆梦之城。
对景德镇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遗迹,进行了基于“陶瓷文化活态传承与发展”重要战略规划目标的大发展,正式推动了景德镇千年陶瓷圣地的陶瓷文化与产业的发展转型。这一转型,将工业文明的破坏性转变为对历史、对文化、对环境与人文基础的保护,为景德镇重新成为世界性文化胜地打下了基础。将文化体验与参观游览有机结合,将艺术家创作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将文化艺术与时尚休闲有机结合,将文化保护与创新经济模式有机结合,完全做到旧址保护活态化、体验化、创新化和产业化,将成为历史传统与文化未来进行无缝链接,充分感受到陶瓷文化作为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统一性,感受到陶瓷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生活的息息相关,建设陶瓷文化创意园,必将成为景德镇作为独具魅力的创意城市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2.景德镇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以单一的陶瓷产业支撑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名城。千年不断的窑火不仅锻造了享誉世界的瓷都品牌,也为景德镇留下了珍贵的瓷业古迹、精湛的制瓷技术,独特的瓷业习俗,让景德镇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以陶瓷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文化旅游城市。
景德镇丰厚的陶瓷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昌江河系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了52处151个古瓷窑遗址点。此外,景德镇还有一大批近现代陶瓷工业活遗产和一大片具有历史记忆的老城。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多年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景德镇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目前,景德镇政府已经意识到,如何保护好历史文化资源,对景德镇延续历史文脉、彰显城市个性、提升文化品位、带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景德镇政府从遗址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实际出发,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景德镇大遗址保护工作推进领导小组,明晰市政府主要职能部门的职责,统筹大遗址、近现代陶瓷工业遗产和老城区保护利用工作,并把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湖田窑遗址保护,近现代陶瓷工业遗产保护和老城区保护列入市政府重大工程项目,营造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各方支持,全民参与的齐抓共管大遗址保护的良好氛围。
3.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与城市品牌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两千余年的窑火铸就了千年瓷都景德镇“汇各地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独特社会景象,也铸就了景德镇深厚的文化底蕴。陶瓷文化资源是景德镇各类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陶瓷创意文化产业是景德镇经济发展中最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实施“文化瓷都”战略,加快发展陶瓷创意文化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举措,是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建设创新型旅游都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景德镇正在高起点规划陶瓷文化创意新区,新区涵盖为民服务中心、金融商务区、陶瓷文化创意中心、世界陶瓷博览园、文化传媒中心、陶瓷产业总部基地等,将其打造成以陶瓷文化创意为特色,蕴含瓷都魅力,融合山水生态的绿色新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遗产、优良的文化生态、完备的产业体系,使景德镇正在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陶瓷文化创意创作的聚集地,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国内外艺术家、画家来景德镇研学、交流,开设创意创作室,参与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景德镇历史上“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壮观场景正在悄然再现。
据悉,目前景德镇已经形成了十分完备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瓷业生产体系,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为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保障。除了拥有全国唯一的陶瓷高等学府―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还拥有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省和市研究所,一批国家级的培养、研究、检测、标准化中心。
近年来,景德镇围绕建设繁荣和谐魅力瓷都的总体目标,坚持陶瓷发展优先,在产业布局上实施了打好陶瓷、航空、旅游三张主牌的发展战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坚持了老城区保护改造与陶瓷文化创意新区规划建设并重,把陶瓷元素融入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全过程,逐步形成了陶瓷产业发展新格局,陶瓷产值持续稳定增长。同时,依托丰富的陶瓷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实现了景德镇向旅游大市、旅游强市的转变。
一个城市在社会的层次地位非常重要,层次取决于文化品位的高低,文化能提升一个城市的影响力,文化产业能为这个城市带来无限商机,但是文化产业又有它的特殊性。在景德镇千余年的瓷业生产实践中,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互相碰撞、彼此渗透,逐渐融合为极具地方特色的陶瓷文化,而这一陶瓷文化已成为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对景德镇文化建设深入地思考,如何定位城市发展,如何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好陶瓷文化特色城市,是一个值得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齐皓.景德镇瓷业民俗与陶瓷民艺.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3,6.
1 城建档案的含义
城建档案是在整个城市规划建设以及其管理活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有一定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它主要分为记忆主体和记忆社会客体,主体是指在文明城市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的人,客体是指在文明城市建设中留下代表城市形象的建筑和传统民族文化等。具体来说就是保存一些在宣传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的文字、图片、声像等。城建档案的每一份记忆都与城市的变化历程息息相关,它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灵魂,它是展示城市建设美丽的窗口,城建档案就是由各种元素组合而成。
2 城建档案与城市记忆之间的关系
(1)、城建档案与城市记忆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建档案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城建档案资源的社会功能。留住美好的城市印记,是城建档案展示城市建设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城市档案与城市记忆的关系既有区别又联系密切。城建档案是包括城市记忆的图片、文字、声像等内容,并为留存城市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城市记忆则是构建城市资源建设、丰富馆藏最有力的手段。两者是相互利用、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城建档案事业发展。
(2)、城建档案是记录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建档案是记录城市发展变化、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回忆城市建设,保存和继承城市历史文化的一项文化记载的档案工作,它是对城市的变迁和发展过程中最具有历史价值的形象表达。它是对城市有形境迁变化的记录。如:城市建筑的高大耸立,人文资源的概括,自然风光的展示,文化遗产的保护,公共设施环境的改变等等。都是记录城市资源物质形态的具体表现。城建档案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参照物,是真实客观的反映了城市建设发展变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3 城建档案在城市记忆中的作用
(1)发挥城建档案功能,寻找城市回忆建设变化历程,是构建城市文化建设最和谐的音符。城市形象的变化是代表城市文明进步的具体表现,为了重视城市经济发展,市容建设和环境美化的同时,展示城市的风采。例如:在宣传本地文化建设中,中央一套播出了宣传魅力新乡的大好河山,歌颂宣传了新乡的道德和英模谱系,像史来贺、吴金印等英模,用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英模事迹,将这些英模群体的思想播撒进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在发展城市建设,公园绿地建设中,公共娱乐休闲设施建设都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位公民倍增喜悦幸福感,因为绿化是城市的“外衣”, 建筑是城市的的“脊梁”, 环境是城市的“容貌”,公民素质是城市的“窗口”。保留城市记忆,是体现本地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的具体表现,是反映本地经济建设蒸蒸日上,繁荣富强的重要依据。在倡导精神文明进步,增添城市形象、魅力文化,提高公民素质是城市健康美的标志。市民是参与城市建设的缔造者,是城市公共管理的参与者。所以,记录城市建设和公民素质的文明提高是发挥城建档案重要的职责。
(2) 发挥城建档案功能,有力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建设。城建档案是反映当地历史文化进程的见证,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当地民族历史遗产文化,是一个城市建设积极向上的标志,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建筑,是当地民族文化得到延续传承,发扬光大,城建档案是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发源于新乡的姓氏,姜氏始祖,中华谋圣――姜太公,2002年农历八月初三,在太公故里(今日辉县)举办了中国辉县首届太公文化暨太公诞辰纪念大会,来自北京、山东、郑州等地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学者共同形成共识,一致认定卫辉是姜太公的故里和墓葬地,并定为姜太公为谋圣,专家张新斌2006年发表文题为《大谋圣姜太公》的文章,来弘扬博大精深的太公文化。太公文化不仅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一支,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另如:潞王陵坐落在新乡市北郊凤凰山上,是保存完整明万历皇帝唯一的胞弟陵墓,建筑和十三陵定陵几乎一模一样,雄伟的潞简王墓由潞王墓、次妃赵氏墓和神道三大部分组成,其建筑几乎采用青石和白石,被当地百姓称为“中原石头城”。陵园雕刻手法细腻、纹饰丰富精美,艺术性强,充分显示古人的勤劳智慧,令人赞叹和敬佩,是国家珍贵的大型文化遗产。这些雄伟的明代建筑,神奇的民间传说,展示了新乡人民博大精深的牧野文化。所以发扬和保护当地民族历史文化,使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是发挥城建档案功能最有效的方法。
4 保留城市记忆,加强城建档案建设的相关策略
(1)、征集历史史料,留住珍贵历史。为了更好发扬本地文化,尝试使用多种媒介,多种渠道,挖掘城建档案,积极征集历史资料,丰富馆藏,积累原始档案资料,发挥城建档案功能,使人们加以利用。彰显本地文化珍贵产品,充分利用当得资源,人文资源,广泛拓宽征集渠道,勇于创新,让更多的人积极参与进来,让史料征集工作做出品质,做出深度,通过收集城市记忆的图片、资料,可以通过城建档案功能,搜寻城市建设的发展状况,加深人们对城市相关记忆的回忆,为城市的历史文化增添新的活力。
(2)、利用新闻平台,加强城建档案宣传,弘扬民族文化。加强城市建设工作宣传报道,是新闻传播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社会变革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在当代的价值观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新闻媒介应当为社会民族的发展建设起着积极的宣传作用。传播当地民族文化精神,搜集、整理城市建设发展的相关图片、资料,在报纸、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开设小知识、小栏目,介绍城建档案的重要性,增加当地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例如:《平原晚报》6月25日刊登大型系列报道“传承牧野文化 甄选知名古建筑”活动,希望广大读者和社会各界踊跃积极推荐参加。将记录牧野新?l不同时代、不同风格建筑的每一片粉墙黛瓦展示给人们。
(3)、构建城市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鼓励人们参与编研城市文化。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们应利用好现代化信息技术,积极开发和收集城建档案资源,建立城建档案数据库,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形成以城市化为单位的核心网络共享平台。鼓励单位和个人积极提供反映我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具有存史价值的资料,上报档案馆、史志局,将丰富编辑《新乡档案》《新乡史志》、《新乡年鉴》、《新乡图鉴》等编研书籍。为家乡建设提供宝贵的建议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