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力学的应用范文

生物力学的应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力学的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力学的应用

第1篇:生物力学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生物力学;理念;中西医7年制;中医伤科学;教学

中医学院7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医科学生能达到硕士学位的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要求该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能掌握临床医学的诊疗技能及在基础医学领域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本专业所要求的专业知识。《中医伤科学》[1]作为7年制中西医专业的临床课程,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课程设置是该专业学生第5年的学习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与5年制的教材是一致的。如何利用有限的学时为7年制学生教好《中医伤科学》,使其能够达到大纲要求的标准―即掌握系统而深厚的中医学基础理论和必要的现代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并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的能力,需要在教学中引入很多现代科技的研究成果。为此,在该临床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尝试引入生物力学的理念以引导医科学生在中医骨伤科领域能有一全新的认识。

1生物力学的概念

生物力学是由生理学和工程学的结合来解决生物体相关临床问题的研究学科,强调在临床诊断、治疗和疾病预防为主的应用。其包含的领域相当广泛,微小至细胞,大到组织、器官或是动物体中部分系统的运作功能等,皆为生物力学研究的重要范畴[2]。所谓骨科生物力学,即是应用生物力学的方法来解决骨科所遇到的问题[3]。骨科生物力学将工程原理,特别是机械力学原理应用于临床医学,是需要将医学与工程学结合以跨学科的方式服务于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学科。

2骨科生物力学的教学方式

既然是以生物力学的方法解决骨科所遇到的问题,那么需要在教学中把握那些内容呢?从工程学角度来说,力学的基本术语有负荷、弯矩、刚度、懦变、懦变位移、自由度、延展性、弹性、平衡、疲劳曲线、模量、力偶等基本概念。如果学校没有专门开设工程力学课程,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如此多的概念及原理是不现实的。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理解此概念也是教改的一项重大命题。

2.1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有很强的直观性和交互性,可方便的进行人机双向交流,快捷的在各媒体间进行跳转,亦可作为资料保存,便于学生查询[4];多媒体的另一大优势是具有大容量、多信息渠道,可有效地开拓医科学生的视野。通过自己制作的CAI(计算机辅助教材)课件以及购置的CAI课件,这种多渠道手段的汇集,能够使原来抽象难懂的内容形象化和具体化,更加生动、直接,使得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图文并茂,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在多媒体的制作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制作关于力学的基本概念的介绍,并以形象化的图片或动画来使得该专业学生能够快速掌握。

2.2授课方式的调整按照《中医伤科学》教材的设置方式,其教学的顺序是:解剖复习、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按此教学过程在课堂上讲授,往往显得枯燥沉闷,没有新意。而医科学生在理解采用何种复位手法、为什么要用某一固定予以固定,又为何对某种类型的骨折要采用内固定手段等内容时,却又显得无所适从。这是医科学生初次接触到骨科领域,对生物力学的原理不够了解所致。在教学中,笔者采用在应用解剖复习中增加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如载荷、剪切力、应变等,先使医科学生能有一初步的了解;接着,在固定、手法复位、切开内固定等章节教授时,再以具体病例―问题为中心指导,就能使医科学生知道其所以然。在以具体病例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其能以生物力学的概念来解释、处理骨折、脱位等骨创伤疾患,使之能以科学、精确、具有严密逻辑性来掌握骨科疾病的处理规程,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无论医科学生在课堂上对于基础理论掌握得是多么的扎实,但归根结底是要求医科学生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准确地把握疾病。而对于中医骨伤科来说,基本的动手操作的内容有伤口包扎、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石膏托固定、骨牵引操作等内容。对于动手实践的操作不应是带教老师手把手教会就可以了,如何把生物力学的理念融入到实践操作中去才是关键。如在肩关节前脱位复位的操作过程中,虽然书本上提到又牵引推拿法、手牵足蹬法、拔伸拖入法、牵引回旋法、椅背复位法、悬吊复位法等方法,作为学生究竟应该如何掌握复位的手法呢?是不是所有手法都应掌握呢?各种手法是否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呢?手法间有无区别呢?在实践课教学时,如果不加分析地填鸭式灌输给学生的话,日后在临床上,他们仍将无法快速地胜任该工作。在教学中引入杠杆原理后就可以总结出肩关节所有手法的基本原则是:以腋窝为支点,以肩关节弹性固定位顺势外展外旋、内收内旋即可复位。但是,做完一个小实验―支点的面积与载荷之间的关系,医科学生很快明白如果腋窝的支点面积很小将可能在支点处发生骨折现象,所以他们能够总结出以牵引推拿法复位法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手法。

2.4结合临床,引入新进展当医科学生在临床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生物力学的概念有了基础的认识后,对于生物力学方面的一些新进展的介绍就会有全新的认识,也乐于接受这样的理念。针对7年制的学科特点,注意引入关于骨骼系统研究的方法,如有限元素法。这种新进展的研究方法一般是以讲座的形式予以介绍的。如讲述有限元素法的基本思想时,先将研究对象的连续求解区域离散为一组有限个、且按一定方式相互联结在一起的单元组合体。按单元以不同的联结方式进行组合,且单元本身又可以有不同形状,因此可以模拟成不同几何形状的求解小区域;然后对单元(小区域)进行力学分析,最后再整体分析[5]。引入这种分析方法,一者可以使7年制的医科学生能够了解生物力学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还能使其在整体性分析中牢固地确立以中医科学整体观为基础的思维方式。

3引入生物力学理念在教学中的意义

3.1以生物力学理念认识问题生物力学是涉及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临床医学、力学、数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的一门具有应用基础性、交叉性边缘学科。如能在临床课教学中引入此概念,可以更有效地了解人体的运动、研究骨科方面的疾病、能够设计出并能逐步改进各种人工关节、脊柱假体乃至义肢。教导医科学生以生物力学理念认识骨骼、肌肉、关节方面的结构与疾患,能够使其在临床方面如何处置病患有进一步地提高,也使其在基础医学研究领域能有进一步作为,逐步引领医科学生踏入更高要求的专业领域中。

3.2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链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我国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以往的养成的学习习惯,常常造成学生们遇到的问题照搬课文,纵向思维较多,横向联系不够[6]。生物力学是沟通临床各科及基础医学的交叉学科。在理解与掌握生物力学的概念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将基础课重新认识,而且要求不仅仅是掌握骨骼系统就足够了,是要求在内、外、妇、儿等临床课程中能与骨科疾病相联系,以完整的知识链结构走上临床工作岗位。在临床课的实验教学中还能以此为契机,探索临床研究的热点内容,目的是为在临床实习和临床工作中能及时发现、独立分析、解决临床问题,为开展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将来的基础研究中能横向联系各学科,打下优良的科学素养基础。

总之,通过在《中医伤科学》教学过程中生物力学概念的引入,并非仅仅让中西医7年制医科学生理解这样的概念就足够了,更重要的是通过概念形成思考、观察、处理临床实际问题的生物力学理念,以科学的方式训练学生达成临床医学的完整知识链,能从多角度、多方面横向联系学科基础,为能深入研究医学问题做好科学素养准备。

参考文献

1王和鸣.中医伤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69.

2郑诚功.骨科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1):43-45.

3郑诚功.骨科生物力学的进展.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7(10):901-902.

4陈平波,吕刚.医学教育新模式下骨科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新疆中医药,2005,23(5):71-72.

5崔红新,程方荣,王健智.有限元素法及其在生物力学中的应用.中医正骨,2005,17(1):53-55.

第2篇:生物力学的应用范文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具体落实到课堂的教学中,就是课堂情境的创设。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要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教学资料,在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教材,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

例如,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我们就可以用两袋洗衣粉作为新课的引入,一袋是普通洗衣粉,另一袋是加酶洗衣粉,然后让学生仔细阅读其成分与使用说明,提出:“如果让你来洗衣服,你会选择哪一种洗衣粉?为什么?”“为什么加酶洗衣粉的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里面提到‘最好用温水进行浸泡和真丝类、皮毛类的衣物禁止使用’?”等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七嘴八舌地做出回答,不论答案是否正确,都说明了学生已经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了,从而会有更大的兴趣投入以后的学习活动。这种通过实物情境的导入,既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引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欲望,可谓“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呢?又如在学习“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时,可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大家平时看到放在阳台上的植物的枝条生长出现怎样的现象呢?(向光性)台风过后,水稻、植株倒伏后,过一段时间后又会出现怎样的现象,这又是为什么呢?(根向地性,茎背地性)要回答以上问题,必须学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再如在学习内环境稳态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参加过长跑的同学都知道,越跑到后面呼吸越急促,且越没有力量,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发烧时胃口不好,也没有力气,很不舒服?为什么尿毒症患者要定期到医院做血透?为什么阴天喝水后,会经常小便,而夏天大量出汗后,小便少且会觉得口渴?这些贴近生活的普遍现象,其实蕴涵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通过创设以上这些问题情境,很容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挖掘其学习内动力,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一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像火山一样喷发,学生就会自觉地勤奋学习,当然课堂效率就高,学习效果也会好。

二、教学中注入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增强教学正反馈提升学习力

课堂中的教学反馈,既有积极的、全心投入的正反馈,也有消极的、不配合的负反馈,怎样才能提升教学正反馈呢?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任何活动必须促进活动者内部的体验,从而引起对学习活动的浓厚兴趣、取得活动的好效果。从事和参与教学活动的师生,都是具有丰富感情的人,好的情绪可以产生正反馈,而坏的情绪必然产生负反馈,因而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因素是不能忽视的。

教师要有更多的时间去关心、了解学生,要有更多的精力与学生建立起心灵沟通的桥梁,要有更多的机会与每一位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为教师提高课堂正反馈铺垫情感的基础。

首先,教师要放下架子,以平常心对待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视学生为朋友,以真心换真情,说话语气亲切、面带微笑,课后主动与学生交心,关心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烦恼,在爱心沐浴下的学生,精神愉悦,对教师充满好感和信任,课堂上自然会得到更多的正反馈。

其次,要做到一视同仁,以平等心对待学生。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困生是产生负反馈的土壤,尽管如此,他们对于情感的需求却是共同的,他们更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鼓励和关爱,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以公正、友善、慈爱的态度对待他们,让他们也能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对于他们的缺点、错误,要像对待生活中的亲朋好友那样给予诚恳的帮助,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真心,让这块土壤也能开出正反馈的花朵。我的做法是:(1)鼓励而不打击。上课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即使表现不佳,也要进行鼓励,决不打击,让他们在鼓励中树立信心。(2)信任而不怀疑。要让他们自信,首先得做到他信,他信的对象主要来自教师。教师要相信他们的为人,相信他们的承诺,相信他们能改正自己的缺点,相信他们也能把事情做好,不怀疑他们的决心,给他们时间,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课堂上表现出积极的态度。(3)帮助而不揭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都有做错事的时候,而且谁都有自尊,对于做错事的学生切忌当众揭短,教师一句不中听的话往往会让学生耿耿于怀,情感的伤害自然会带来课堂的不配合,所以,对于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要个别指出,诚恳帮助,决不能当众讽刺挖苦。

三、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促进学生提升学习力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中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活化教学是指要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做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课堂教学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不断地超越现实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充分地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并巧妙地与教材知识相融合,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使生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还会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重要价值,使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状态从愿学到乐学、爱学、会学。

1.课堂教学生活化,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生活化,可打破课堂沉闷的局面,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可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德育渗透。

例如我给学生讲了一个真实案例:公安人员抓到一对拐卖儿童的夫妇,但这对夫妇一口咬定孩子是他们亲生的,拒不认罪。后来一位法医观察“面相”:只见他们都长了一双单眼皮的小眼睛(已知基因为aa),他们的“孩子”却长了一双双眼皮的大眼睛。请问这个孩子是否是被拐卖的?为什么?这样的设计,既是对“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相关知识的回顾,同时又自然过渡,可谓是一举两得。这些源自生活的例子,都能紧紧牵着学生的“鼻子”,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引起了学生的深思,可收到极佳的效果。

2.课堂教学生活化,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考试大纲上明确要求学生“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

如欧盟将全面执行新食品法,提高中国农产品准入门槛,而中国的肉类出口将受“特别关照”,特别加入“善待动物”福利条款,规定“猪必须享受到以下福利:一出生就必须享有至少吃13天母乳的权利;拥有铺了稻草的猪窝的权利;拥有供其拱食泥土的权利;运输8小时就休息24小时;宰杀时必须隔离,不被其他猪看见;宰杀时必须使用电击法,在猪完全昏迷后才能放血和解剖”。否则,猪肉就不合格。学生一听纷纷表示愤慨,认为这是人为设置的贸易壁垒,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在学生情绪激昂之时,我浇上一盆冷水:“欧盟经济高度发达,会无理取闹故意刁难我们吗?他们提的要求难道一点科学道理都没有吗?”于是学生静下心来,运用所学知识展开讨论。仔猪吃母乳能使仔猪增强疾病抵抗力,可以在饲料中少加或不加抗生素;猪窝铺上稻草可减少感染寄生虫和细菌的机会;拱食泥土可摄入饲料中缺乏的天然矿物质,提高猪肉的鲜美滋味;运输途中停车休息,是防止生猪因碰撞挤压而受伤得病;宰杀时要隔离并用电击法,是防止生猪受到极度惊吓时体内产生酸性物质,而这种酸性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害。这样通过周围生活中鲜活的例子,学生更深切地领会到学好知识的重要性。

3.课堂教学生活化,提高自身健康的意识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生物学课程的目标是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其别注重生物科学意识的培养。结合课本知识,使课堂教学生活化,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保持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能力。在讲授“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时,师生可共同关注的最新克隆信息,细胞及转基因食品安全等问题;学习“细胞,免疫”等涉及“病毒”的相关内容时,引入学生最想知道的“非典”、禽流感等,如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的哪些细胞,是如何危及人的生命的?禽流感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的?吃鸡蛋和鸡肉会传染吗?通过这些生活的例子,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反思,有的甚至能让学生受益终生。

四、课堂探究实验生活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验探究活动是师生共同体验生活的活动。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提取其中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的元素,都可以使课堂实验探究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例如在《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教学中,细胞作为生命系统最基本的层次,那它的边界是什么?细胞膜是否真的存在?由于细胞很小,显微镜只能看到细胞之间有一个界限,这个边界是什么无法直接观察。能否通过生活实验让学生亲自去感受细胞膜呢?笔者在教学中选择鸡蛋作为探究的材料,让学生先观察蛋清和蛋黄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学生通过观察能初步感受到细胞膜的存在,然后引导学生在去掉蛋清的情况下,用筷子轻轻接触蛋黄,学生可以看到蛋黄向内凹陷、有弹性,这时学生的探究欲望被调动起来,积极性很高,最后引导学生捅破蛋黄膜,学生发现蛋黄流出来。通过以上实验观察,学生能真正地感受到细胞膜的存在。

五、课后作业生活化,促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价值

课后作业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目的就是要应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学生的作业应该由传统教学中的“统一”“专制”走向“自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应该具有个性化、活动化、生活化。在“细胞的癌变”一节教学后布置学生周末去医院访问癌症患者调查症状、病因、治疗措施等作业,让作业与学生生活世界紧密联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的生物学知识的价值,体验到学习生物学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学习生物学。

第3篇:生物力学的应用范文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具体落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就是课堂情境创设.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教学资料,在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教材,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

例如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我们就可以用两袋洗衣粉作为新课的引入,一袋是普通洗衣粉,另一袋是加酶洗衣粉,然后让学生仔细阅读其成分与使用说明,提出:“如果让你来洗衣服,你会选择哪一种洗衣粉?为什么?”“为什么加酶洗衣粉的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里面提到‘最好用温水进行浸泡和真丝类、皮毛类的衣物禁止使用’?”等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七嘴八舌地做出回答,不论答案是否正确,都说明了学生已经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了,从而会有更大的兴趣投入以后的学习活动中.这种通过实物情境的导入,既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引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欲望,可谓“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呢?又如在学习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时,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大家平时看到放在阳台上的植物的枝条生长出现怎样的现象呢?(向光性)台风过后,水稻、植株倒伏后,过一段时间后又出现怎样的现象,这又是为什么呢?(根向地性,茎背地性)要回答以上问题,必须学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二、教学中注入生活中的真情实感

课堂中的教学反馈,既有积极的、全心投入的正反馈,也有消极的、不配合的负反馈,怎样才能提升教学正反馈呢?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任何活动必须促进活动者内部的体验,从而引起对学习活动的浓厚兴趣、取得活动的好的效果.从事和参与教学活动的师生,都是具有丰富感情的人,好的情绪可以产生正反馈,而坏的情绪必然产生负反馈,因而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因素是不能忽视的.

老师要有更多的时间去关心了解学生,要有更多的精力与学生建立起心灵沟通的桥梁,要有更多的机会与每一位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就意味着为教师提高课堂正反馈铺垫了情感的基础.首先,教师要放下架子,以平常心待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视学生为朋友,以真心换真情,说话语气亲切、面带微笑,课后主动与学生交心,关心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烦恼,在爱心沐浴下的学生,心情愉快、精神愉悦,对你充满好感和信任,课堂上自然得到更多的正反馈.

三、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

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考试大纲上明确要求学生“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

如食品安全问题,欧盟将全面执行新食品法,提高中国农产品准入门槛,而中国的肉类出口将受“特别关照”,特别加入“善待动物”福利条款,规定:“猪必须享受到以下福利:一出生就必须享有至少吃13天母乳的权利;拥有铺了稻草的猪窝的权利;拥有供其拱食泥土的权利;运输8小时就休息24小时;宰杀时必须隔离,不被其它猪看见;宰杀时必须使用电击法,在猪完全昏迷后才能放血和解剖”.否则,猪肉就不合格.学生一听纷纷表示愤慨,认为这是人为设置贸易壁垒,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在学生情绪激昂之时,浇上一盆冷水:“欧盟经济高度发达,会无理取闹故意刁难我们吗?他们提的要求难道一点科学道理都没有吗?”于是学生静下心来,运用所学知识展开讨论.仔猪吃母乳能使仔猪增强疾病抵抗力,可以在饲料中少加或不加抗生素;猪窝铺上稻草可减少感染寄生虫和细菌的机会;拱食泥土可摄入饲料中缺乏的天然矿物质,提高猪肉的鲜美滋味;运输途中停车休息,是防止生猪因碰撞挤压而受伤得病;宰杀时要隔离并用电击法,是防止生猪受到极度惊吓时体内产生酸性物质,而这种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害.总而言之,善待动物也就是善待人类自己.通过周围生活中鲜活的例子,学生更深切地领会到学好知识的重要性.

四、课堂探究实验生活化

第4篇:生物力学的应用范文

    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是很重要的课题,艺术感受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只有具备了对于舞蹈艺术的感受力,学生才能从舞蹈中感受到舞蹈所传递的情感,才会懂得舞蹈的特点。当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后,再去看看上去普通的东西,就会发现出别人看不见的美感。在培养学生艺术感受力中,可以使用多媒体影音资料等,让学生欣赏名师大家的精彩演出,从中品味优秀作品所表现的美和传达的思想。也可在学生欣赏时给学生讲解舞蹈的背景和台前幕后动人有趣的故事,比如在带领学生欣赏《》舞蹈时,给学生讲解在时候对于革命胜利的信心和面对困难所表现出的革命乐观主义。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在教学中还可以使用舞蹈道具,如带有花草的扇子、画有花鸟的手绢、风景优美的背景墙等,让学生仿佛身处大自然中,可以让学生从舞蹈中感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舞蹈内涵。除了这些还可以带学生去欣赏舞蹈,在互动中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舞蹈内涵,这样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创造力

    艺术表现力是指在舞蹈艺术中,运用舞蹈者自身深厚的舞蹈技术功底,其中融入舞者全部的情感,来表现艺术形象的一种能力[1]。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尤为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在让学生认真观察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于所需表现方式来用舞蹈表现。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即兴舞蹈,即在舞蹈课堂上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欣赏,在欣赏后让学生依据自己对于音乐的感受,并根据自身的情绪即兴进行舞蹈创作,这要求学生能够将自身的情感及对于音乐的理解融合,并能够通过舞蹈艺术形式所表现,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十分有利。艺术创造力是指在舞蹈艺术中,发现创造能够突出个人特征风格,能够鲜明的表明个人对于事物理解程度的艺术能力。在学生基本功日臻成熟及艺术感受力艺术表现力得到提高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利用已学到的舞蹈知识和对于舞蹈的认识感受,去创造编排属于他们自己的舞蹈,让学生回到生活中、社会上、大自然中去自己发现创作的灵感和素材。比如要学社编排《孔雀舞》,那就需要让学生了解孔雀,首先是对孔雀的认真细致的观察,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让学生观察孔雀的日常生活习性,也可以带领学生到动物园近距离观察,在学生认真细致观察后获得灵感,进行创作。舞蹈艺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要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懂得创造。比如让学生创作编排《丰收之舞》,那就需要学生深入农民的生活中,去体验农民丰收之后那种喜悦的心情和劳作的伟大。让学生能够走出课堂,用自己的切身体验,把所见所闻融入自己的舞蹈创作中,这才能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

    三、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格心理

    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舞蹈艺术能力固然重要,但是以舞育人同样不可忽视,一个学生的人格心理特点往往决定他今后艺术道路的宽度。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不同思想的独立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性,都具有与他人不同的才华,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引导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乐观的性格,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理,这样学生所创作变现的舞蹈才能更具有感染力,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2]。

第5篇:生物力学的应用范文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初中物理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够参与教学过程。与此同时,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物理知识。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其能力,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着重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种开放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平等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个环境下能够畅所欲言,大胆假设、猜想,并通过各种手段自主探索和发现,最后得出结论。而在这个环境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学生能够主动与教师沟通和对话,进而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放,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初中物理课堂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学生认知、自控力等方面还比较薄弱,因此,上课时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特别是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由于物理知识内容过于深奥,传统的老师讲解,学生认真听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无法接受或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最终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初中物理生活化的教学模式,需结合教材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生活的情境,提升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教学当中。

如,教师在进行物质物理属性的讲解时,可以先问学生一些生活中有关物理属性的问题,如一斤铁与一斤棉花那个更重?进而延伸到台秤、天平及磅秤等的应用上。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活跃课堂的氛围。初中物理课堂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学,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物理,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使学生在接受物理知识时能够更积极主动,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

三、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生活化增强学生物理意识

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课堂中所学的物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充分应用,从而丰富学生生活经验以及生存能力。生活化的物理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们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物理现象,增强学生的物理意识,使其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并让学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所在,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

如在进行杠杆原理的讲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列举一下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通过杠杆原理而制作出来的工具。学生通过思考就会发现,日常生活中许多东西都是利用杠杆知识制作出来的,如指甲刀、剪刀、火钳、跷跷板等。将这些贴近生活的案例,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物理知识的原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的物理,进而增强学生的物理意识。

四、初中物理实验器材生活化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物理的综合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常用的器材应用到教学中,如一个鸡蛋、一次性筷子、一个空矿泉水瓶、磁力棒等。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课外自己准备一些课堂中可能用到的实验器材,如小孔成像中用到的蜡烛;或者让学生直接参与制作,如光反射原理中的潜望镜等。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带入生活中常见的实验器材,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及课外自主探索物理学科的奥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五、初中物理习题生活化提升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学生对于生活中常见的或者熟悉的事物,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设置生活化物理习题,使物理知识更贴近实际生活,能够提升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关键在于习题的设计,科学合理的习题对于巩固和加深学生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具有重要意义。

第6篇:生物力学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应用

生活是一名特殊的教师,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很多课本中的知识点。高中物理教师结合生活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知识,降低学生心中物理学习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取得更多的收获。

一、通过生活实例点燃课堂活力

很多高中生难以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点,课堂上经常出现消极的学习状态,不利于教师正常的教学。想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首要任务是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帮助学生实现良好的思维转换,让他们以更加积极的状态参与到物理知识的学习当中。首先,教师要研究课本中复杂的知识点,想办法把知识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让物理知识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学习“重力的时候”,教师把教学中所用的设备换成常见的学习或者是生活用品,和学生一起进行自由落体运动,提问学生为什么事物都会向下落?为什么重量差距很大的物体下落时间相同?把常见的生活物品与学生容易忽略的问题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有方向地参与到物理课堂当中,为物理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其次,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点的发展历史进行诱导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向学生展示其发展过程及生活中的应用,丰富学生心中知识点的形象,带动学生想象力,促使其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当中,实现物理课堂的高效发展。

二、带动生活实践,提升物理效率

物理是一门理工类学科,教学过程中含有很多实验的内容,传统教学中教师都是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对现象进行观察,但是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降低课堂效率的同时限制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物理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科,实验比理论更容易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要把知识点与生活相结合,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让物理知识深入学生内心。

教师长时间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严重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降低了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改善了这一不良局面,让物理与生活相辅相成推动学生成长,帮助学生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未来的竞争当中,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7篇:生物力学的应用范文

早在二十世纪的时候就有许多科学家预言: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界,生物知识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空间。确实如此,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处处都能看到尖端的生物知识的广泛应用。要使学生在初中阶段打好良好的生物基础,除了要很好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把课本上的相关知识与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中的生物群体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觉得生物知识大有可为。现就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作简单的总结。

在学习了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结构的探究实验后,学生初步了解了: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之所以能够很好地繁衍它们的后代,完成其种族的延续性,是由于不同类型的种子和果实在其结构上都具有利于它们传播的特殊结构。由于这些特殊结构,有些种子可以借助于风力将它们吹向四面八方,从而达到传播种子的作用;有的种子可以借助动物的运动把它们的种子传播到各处,从而完成传播和繁衍后代的作用。这些方面课本上已列举了一些特殊的范例,学生也易于接受。我在教学时提出了让学生结合我校周围丰富的生物资源,再列举一些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在结构上有利于传播的例子,并与学生通过讨论列举了下面一些例子:椿树的种子上长有“翅”,在遇到大风的时候将会被风吹走,从而达到传播的目的。又如:松树的种子上也生有“翅”,在大风的吹拂下便会飞到远处进行传播。与龙须草伴生的一种草,其上长有一些带倒钩的种子,当动物接触它时就会紧紧地抓到动物身上,从而达到传播种子的目的。生物体的这些特殊结构,都是生物体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地适应周围环境和进化的结果。

根据我校所处的河流、水库资源非常丰富这一特点,在“鲫鱼”一节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答:你们人人都吃过鱼,那么你们看到鱼骨有什么特点?许多学生回答:鱼脊梁骨一环套着一环。这里的脊梁骨就是我们本节要学习的水生脊椎动物的脊椎。水生脊椎动物的形体有高度的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鲫鱼对水生生活的适应性。首先将学生划分为了6个实验小组,将准备好的鱼分别放入6个小组的水盆中,让学生按照由宏观到微观,从局部到器官的先后顺序进行观察。针对学生的观察我提出了如下问题:1、鱼的体形有什么特点?2、鱼在水盆内游动时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说外形像梭子形(纺锤形)、流线型等。鱼在水中游动时鳍都在不停地摆动。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又提出鱼体呈流线型有什么好处,各个鳍的作用相同吗?这时有的同学就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有的同学就联想到船型,有的说可能是为了减小阻力,还有的则问鱼为什么要长这么多鳍?可能它们的作用还不尽相同.我说针对以上讨论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鱼在水中是如何运动的,是如何改变方向的,又是如何保持平衡的?然后让他们每一组研究一个探究课题。课题分别为:将鱼的尾鳍剪掉,观察鱼在水中的运动情况、剪掉鱼的背鳍后观察鱼在水中的运动情况、剪掉鱼的胸鳍后观察鱼在水中的运动情况、剪掉鱼的腹鳍后观察鱼在水中的运动情况、剪掉鱼的臀鳍后观察鱼在水中的运动情况、刺伤鱼的侧线让鱼在水中运动。要求每组同学把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予以记录,以便以后与同学交流实验结论。实验完毕后,让各组同学宣读他们的实验结论,同学们都非常踊跃地进行了发言和交流。出乎意料的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最后经我和同学们共同归纳,明确了鱼的尾鳍决定着鱼在水中的运动方向,它向不同方向摆动不但可以使鱼向不同方向运动,同时尾鳍的摆动也是鱼在水里向前运动的主要动力。若失去尾鳍,鱼在水里只能缓缓运动,它不会转变运动方向,只会直行。背鳍能够保持身体平衡,若无背鳍,鱼的身体将会侧翻,不能保持原来的样子。胸鳍、腹鳍能够维持平衡,剪掉这两鳍的鱼游动时将摇摆不定。臀鳍能够协调其他各鳍,起到协调和平衡作用,剪掉臀鳍的鱼会轻微摇晃,各部位鱼鳍相互协调运动才能使鱼在水中运动自如、穿梭自游。这些都是充分利用了当地的一些廉价而丰富的生物资源,来达到了巩固所学生物知识的目的,不但使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而且知道了探究生物知识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生物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现代物质文明的提高都离不开生物科学作出的贡献。学完“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后,学生问道: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经过讨论后得出结论:①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植物的叶把大量的水释放出去,这样在植物体就会产生一种向上的拉力,促使根不断地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能量,太阳光的热能被树叶吸收进行了光合作用,故而树底下温度较低;②植物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叶绿素,在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水或是硫化氢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释放出氧气,故而树底下空气新鲜,人在此处活动实际上是在进行有氧呼吸;③树叶能够阻滞尘埃过滤空气,好多树叶上都有毛细孔,或毛绒。就像人身上的皮肤上也有一层毛绒一样。大气里的灰尘在空气中飞舞时,碰到树叶的话,就会粘附在树叶上的毛绒或毛细孔中,慢慢地累积,将空气中的灰尘吸附,净化空气,故而树下空气较清洁。针对以上现象,完全有必要带领学生在夏天走进树林,亲身体验大树底下是否比其他地方凉爽一些,这里的空气是否比其他地方更清新、更洁净,从而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和山区环境,理解山区还有许多城市无法相比的优势。

通过多年的生物教育过程,我体会到作为生物教师,如果只是将课本上的生物知识教授给自己的学生,那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将课本上的知识和实际所处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并将所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多和周围形形的生物资源相联系,这样才可能避免空洞的教学,学生也才能体会到学习生物的乐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第8篇:生物力学的应用范文

比如,在区分脂肪、糖类、ATP三者时,我们可以用钱币来形容,ATP是同学们兜里的钱,想用时,直接就可以使用,而糖类就好比是宿舍里的钱,使用也比较方便,但需要分解利用,而脂肪就应该算是银行里的钱,如不是糖类紧缺,万不得已是不会分解动用的。

再如,在讲分泌蛋白形成的时候,我们可以假定细胞就是一个工厂,细胞壁和细胞膜就是工厂的围墙,起到支持保护的作用;工厂内的原料车间里,如核糖体,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工厂内的加工车间里,如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则是对蛋白质进一步加工的的机器;而为这些机器配备能源的后勤车间,就应该主要是由线粒体来担当;工厂的运营监督一定是细胞核了,高高在上,指挥一切。

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必修三中,免疫调节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是非常枯燥抽象的。教师可以这样比喻,免疫系统好比人体的“私人保镖”,负责免疫监视的淋巴细胞好比“情报部门”,专门负责作战的巨噬细胞、T细胞就是“作战部队”。

在讲述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联系与区别时,可运用这样的“比喻”进行概括:第一阶段“携手同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都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第二阶段“分道扬镳”,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是在线粒体内完成,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依然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又如,在学习叶绿体结构时,学生对类囊体、基粒、光合膜等概念很容易出现混淆,进而容易混淆光反应的场所。教师可以将一个个空CD盒或者其他空盒叠放到一起,所有的盒子的集合整体相当于是基粒,每个CD盒相当于是一个类囊体,盒子里是类囊体腔,盒子的塑料部分相当于是类囊体薄膜即光合膜,进行光反应的色素和酶分布在膜上,光反应在光合膜即类囊体薄膜上进行。也可以,将类囊体比喻为一枚硬币,基粒相当于一沓硬币,同样,学生可以理解光合膜、类囊体、基粒等概念,为理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打好基础。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种一对一的特性在生物学上也很常见。比如神经递质的和突触后膜的关系,激素与其相应的受体结合,就都好比钥匙和锁的关系。如果其他的钥匙启动了相应的锁,那么则可以解释为某些药物或者物质,与神经递质或者激素相似,相当于赔了一把钥匙而已。

细胞的生命过程,也可以比喻为同学们成长的过程,在相同的教室里学习成长,就好比是细胞的分裂,发育过程,当大家有了自己的工作,就相当于细胞的分化。如果,工作多年的人重新回到学校,并且重又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找到了新的工作,就相当于脱分化的一个过程。

第9篇:生物力学的应用范文

高中生物教学内容虽不是十分复杂,但知识点多,教学时间短(只有两年),有许多内容与初中生物(本地区初中生物几乎没上)、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再加上学科特点(三分理科,七分文科),因而需要记忆的内容特别多。如果找不到一些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的话,要想学好高中生物不太容易。笔者就平时教学中常用的一些记忆方法作简单归纳,供大家参考。

一、理解记忆

理解是良好记忆的基础,通过理解加深记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布鲁纳指出:“高明的理论不仅是现在用以理解现象的工具,而且也是明天用以回忆那个现象的工具”。理解了的东西才记得准、记得牢。所以必需“先懂后记”,这是基本的记忆方法。

学习知识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要帮助学生了解那些看来似乎是无关的新的事实是相互有关的,而且与他已有的知识也是有关的。学生对教材结构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能够缩小新知识和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间隙。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反复强调生物学中的基本原理和观念,直到学生掌握了与这些观念相伴随的完全形式的体系为止。

二、简化记忆

就是将书本中相关知识简化,只记要领,这样既能增加记忆量,又记得较准。比如DNA就可以简化为“五四三二一”。“五”指五种基本元素:C、H、O、N、P;“四”指四种基本单位: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三”指三种物质: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二”指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一”指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三、形象化记忆

所要记的东西形象、直观,记忆就深刻、难忘。把知识形象化能帮助记忆。例如碱基U—(像尿桶)尿嘧啶;C(像半圆包过来)胞嘧啶;T—(像胸前的十字架)胸腺嘧啶。

四、口诀记忆

将生物学知识编成顺口溜或相应口诀,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不易忘记。

例如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变化特点:

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核膜、核仁消失;显现纺锤体、染色体)。

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点裂数倍均两极(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均分移向两极)。

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两消:纺锤体、染色体消失;两现:核膜、核仁重新出现,子细胞重新进入一个分裂周期)。

又如:人类遗传病系谱图的解题规律是:

(1)首先确定显隐性关系。口诀为: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致病基因为显隐性)。如下图I和图II。如果在系谱中找不出下面4种图系,则不能判定显隐关系。

(2)确定致病基因的位置。

①伴Y遗传。口诀为:“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如图III(无论显隐性都如此)。

②伴X隐性遗传。找女患者,口诀为:“母患子必患(这里指子代中所有儿子),女患父必患(不是指子代的所有女儿,只要有一个女儿患病即可)”。如图IV。

③伴X显性遗传。找男患者,口诀为:父患女必患(这里指子代中所有女儿),子患母必患(不是指所有儿子,只要有一个儿子患病即可)。如图V。

同样,叶绿体中四种色素分离带也可编成口诀:“胡黄ab向前走,橙黄蓝黄颜色留,叶绿素ab手拉手,叶黄素儿最纤细,叶绿素a最宽厚”。

五、英汉互译记忆法

生物学中有许多的抽象字符,死记硬背非常困难,如果能借助英语记起来就方便易懂多了。如:H—Hear(can’t hear)听不懂,意为大脑皮层H区受损,表现为:“听觉性失语症”;S—Speak(can’t speak)不能讲,意为大脑皮层S区受损,表现为:“运动性失语症”;ATP中的T—Triple(三倍的),所以ATP为“三磷酸腺苷”;同理ADP中的D—Double(二倍的),即ADP为“二磷酸腺苷”。

六、图表记忆法

在生物学中有许多内容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的地方。其概念的外延、内涵各不相同,不易掌握。在学习中如果借助图表来记忆,既直观,又易区分,还记得牢。如以下几个例子:

应激性、反射、遗传性几者的关系用下图表示既清楚,又明了。

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所包含的生物范围较难区分,辨析方法可采用下图的集合方式表达。

在学习了生物体的各元素之后,各元素的归属范围可归纳如下图所示:

七、对比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