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绩效审计细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经济责任审计目标方面,要进一步体现绩效审计的基本理念。在实际审计过程中,要从绩效审计的专业角度,科学合理明确的检查因部分岗位领导决策失误、管理不科学造成的经济损失或其他社会问题,对于相关部门、单位存在的资源浪费、损失和国有资产的流失等,比较严重的问题,要给出明确的处罚责任。提高对干部职责履行和决策管理方面的评价水平,严格落实相应的奖惩机制,提高经济责任的审计目标。在绩效审计视角下,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以绩效审计的视角探索经济责任审计方法。
二、绩效审计视角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面临的主要难点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真实性和合法性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
从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来看,有些被审计单位 在信息资料的真实性、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方面依然存在问题,财务会计活动和经济行为的规范化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为绩效审计的广泛和深入开展造成一定的困难。在真实性合法性的问题没有得到基本解决的情况下,绩效审计难以达到较大的覆盖面和较高的层次。
(二)经济责任审计在贯彻绩效审计理念方面缺乏广度和深度
绩效审计,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涵盖了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经济运营和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覆盖较广,涉及较深。但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中对于绩效问题的关注尚处于探索阶段。
(三)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缺乏确定性,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造成一定的障碍
绩效审计评价会涉及各类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有的指标本身就比较难以量化,加之影响被审计单位绩效的因素比较复杂,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审计人员实践经验和判断能力上的差别,就为评价上的随意性留下了过大的空间,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难以有效控制。
三、绩效审计视角下提升经济责任审计水平的措施分析
(一)逐步推进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结合
从绩效审计的主要特点来看,其一般涉及的审计范围较广,审计的问题难度较大,审计方法比较独特,同传统的审计方式,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基于绩效审计的这种特点,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应该坚持可行性、重要性和实效性相互结合、有机统一的原则,严格做好相关审计项目的分析筛选。审计单位,要结合自身的审计工作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审计资源。在绩效审计视角下,做好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的控制,优化审计程序,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水平,逐步实现绩效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深度结合。
(二)提高审计评价指标的建设水平
经济责任的审计,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对其进行审计评价。因此,要制定一套比较符合现代绩效审计理念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这种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更好地发现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领导干部的工作考核、资金的使用、国有资产的运营等方面,严格落实相关的审计制度,对于不符合相关审计程序、审计标准的环节,要及时纠正,防止问题的扩大。在建立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各级审计单位,既要立足本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又要着眼未来,提高审计工作的时代性,坚持审计责任、审计理念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现代绩效审计模式的有点,切实提高审计评价指标的水平。
(三)各级审计工作人员要及时转变和更新观念,切实提高审计资源的整合效果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主要的还是依靠各级一线审计工作人员,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审计工作人员的观念转变和更新,是绩效审计理念发挥作用的基础。审计工作的开展,在绩效审计视角下,要更加注重审计责任的完善,审计目标的失效性。审计工作人员要及时参加相应的知识培训和业务学习,提高对审计资源的掌握各整合技巧,优化审计工作的开展方法,充分发挥绩效审计的先进作用,提高对现存审计资源的挖掘水平。
【关键词】高校 经济责任 审计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为了强化对高校领导干部的管理以及监督的水平,能够在教育事业中促进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来维护高校的财务、经济能够正常的进行。但是在我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通过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特征以及实践意义进行研究,能够总结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
(一)规章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高校教育中,由于制度中存在着缺陷,这就导致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没有一个相对完整、具有严格标准的框架来进行具体便准的规范,这就使得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出现了
不确定性的管理,使得审计结果不够规范,在内部行政权力中,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没有发挥正常的工效,失去了制度的规范。
(二)在思想认识上的问题。
在思想上出现的问题主要的表现在:高校的领导干部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监督形式,在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并且在工作中没有对审计的对象进行重点研究,在工作中知识注重了形式,没有做好具体的规范检查。
(三)在原则上出现的问题。
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在领导出现离职或者是调转的时候,一般实行的是:“先离职,后审计”的原则,这就出现了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造成了一系列问题:离职后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没有对具体的审计工作进行事前的变更安排,造成工作中出现的漏洞,这就使得在以后的工作中使得“审”与“用”脱节,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
(四)审计工作中独立性比较差。
由于在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事业中,经济责任审计是学校内部额审计部门来进行具体的审计工作,但是在高校经济中,审计对象不够明确,在工作中会受到各种牵制,这就造成在工作中不能完全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实施,仅仅是存在着一种经济业务的依托关系,影响了审计的结果。
(五)审计工作在规划中的缺失。
在我国高校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现状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审计的内容比较复杂;时间紧;审计覆盖的面积比较广,因此在具体额工作中对人事制度上存在着不足,这就会影响审计工作的具体规划,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仅仅限制于形式上,并没有对结果进行具体的规划设计。
(六)审计工作中方法和技术的缺陷。
在我国高校审计工作中,由于受到传统的审计方法的限制,这就导致在工作中会出现一些违法的账面,这种状况就是由于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和技术不够完善,严重的影响了审计结果,造成审计中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策略分析
在高校教育中,审计策略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高校融资的正确进行以及在财务工作中的顺利实施,这就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策略,其中审计策略是指审计人员为了更有效的实施审计目标来具体安排的关于审计计划的流程,审计方法以及在审计评价体系中的具体事项,最终制定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降低审计中的风险,提高审计的效率,促进高校财务工作的有效实施。具体的审计策略表现在:
(一)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计划工作。
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为了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这就需要在具体工作前要制定明确的审计目标,并且选择合理的审计方法,在根据现有的资源中进行颗粒的调整计划,使得审计工作能够科学有效的顺利实施,增强审计的审核结果,完成审计成果,在计划工作中做到合理、高效。
(二)安排具体的审计流程。
在审计策略的制定过程中,重点是从审计的准备工作、实施阶段以及审计的报告阶段进行的。具体的实施过程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对审计对象进行确定,明确具体的经济目标,在识别审计风险的过程中来具体确定审计的流程,根据高校经济责任的具体步骤来实施审计的过程,这样就能够大大降低审计的风险性,提高审计的质量,之后做出比较科学的审计报告。最终在合理的审计方法中来确定具体的经济责任。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技术方法和评价方法。
在研究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审计的技术方法有:从账户进行入手,将账簿和银行账户,来确定具体的会计科目,并且做好相关账目的审计监督工作;在查账取证中研究审计的方法:常见的方法是顺查法、逆差法、抽查法、抽样法、计算法等,在审计方法中还包含着财务分析方法,在高校财务状况中对经济责任以及具体的经济目标进行客观的评价;审计调查法,连续审计法等。
在研究高校审计评价的方法中:它主要是高校经济责任下来研究审计方法的重点以及难点问题。具体有:层次分析法、以及在选择审计评价方法中遵循的具体原则。
总结
在研究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后,能够根据具体的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策略,在研究审计方法以及审计评价提下中构建了完整的经济责任审计程序,最终为完成高校经济工作中的内部控制以及财务状况做出了有效的保障,在领导干部的正确领导下,有效的提高了审计的质量,强化了运用的实效,最终为高校教育事业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完善的体系。
参考文献:
[1]谢文轩,李家声,陈小芳.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几个难点问题以及对策探讨[J].当代经济,2012,(16).
[2]吴怡兴,丁有根,桂珍若.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财政与金融,2012,(28).
一、审查学校科学发展情况 []
审查高校领导干部任期内提出的重大改革发展思路及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果、实施的重大建设项目、争取的重大专项资金等,分析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学校总体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由被审计领导干部提供情况和证明材料,审计组通过检查有关资料、询问了解情况等方式进行核实。
(一)重大改革发展
被审计者任期内推出的重大改革发展措施,并对学校的发展产生重大正面影响,进而取得突破性成绩,如在国家、省级综合性评估工作中取得优秀成绩,获得全国性、省级重大奖励,在与教学科研有关的某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等。
(二)重大建设项目
被审计者任期内建设项目情况,重点检查建设用地是否按批准的数量征用,土地征用是否符合审批的规划要求,以及征地拆迁费用的支出是否合规。
(三)重大专项资金投入
被审计者任职期间,学校新增的专项资金情况。主要检查各种资金的提取比例和管理办法是否执行国家有关规定;检查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规定的用途,有无未经批准相互挤占的问题。
二、审查权力运行公开化情况
从会议纪要和记录入手,审查各项财务资料,并询问相关人员,分析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重大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决策内容的合法性和决策执行及执行的效果等。
(一)决策程序规范性
是否健全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校务公开制度;财务预算、工程建设、重大采购、对外投融资及合作、资产处置、涉及教职工利益等重大事项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的使用,是否都通过民主讨论、集体决策程序,是否都有会议记录。
(二)决策内容合法性。决策的内容是否合法合规。
(三)决策执行及效果
决策是否得到认真执行;执行决策后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是否存在因决策不善影响资金使用效益、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情况。
三、审查资源配置市场化情况
审查评价学校资产管理、基建项目管理、下属单位管理、执行政府采购过程中资源配置市场化原则执行情况等。
(一)资产管理
1.资产入账完整性。资产是否全部入账,有无账外资产,如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有无入账;
2.资产日常管理。资产是否及时登记、定期盘点,账账、账实是否相符,领用是否规范;资产有无因管理不严造成损坏、偷盗等损失情况等;
3.资产使用、处置规范性。资产出租、对外投资和担保是否履行审批手续,资产处置是否履行审批手续。
(二)基本建设管理
1.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是否存在非法集资,建设资金有无被转移、侵占或挪用的,有无超标准、超概算情况,是否按规定预留工程价款;
2.基本建设项目招投标情况。是否存在项目未按规定招投标、未按照招投标文件的条款签订合同或协议;
3.基本建设过程中各种程序履行情况。有无履行各种审批程序,是否存在未批先建、擅自改变建设内容情况,已竣工交付使用的建设项目是否及时办理竣工验收、工程结算和工程决算,并结转固定资产。
(三)下属单位管理
1.下属单位经济活动合法性。下属单位是否存在违法违规的经济活动;
2.下属单位经济效益情况。下属单位的经营效益情况,是否存在严重亏损;
3.下属单位的监管情况。是否建立对下属单位的监督管理制度并有效执行;与下属单位产权关系是否清晰;是否存在将有关资金转移到下属单位或以各种名目违规在下属单位列支费用现象。
(四)政府采购政策执行
政府采购政策执行总体情况,应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的项目是否全部纳入政府采购;限额以上自行采购的项目是否实行招投标。
四、审查学校操作行为规范化情况
检查学校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建立和执行、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规范性、内审监督制度的建立和有效性,重点关注科研经费、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审查评价资金管理政策、收费政策、助学政策等执行情况。
(一)内部管理规范化
1.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情况。内部分工与牵制、现金管理、票据管理、预算管理、收费管理、采购管理、招投标管理、资产管理、科研经费管理、专项经费管理、基本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对下属单位管理考核、内部审计监督等主要财务管理、控制制度是否建立和完善;
2.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各项制度是否严格执行;执行制度后取得的实际效果,是否存在因不严格执行制度而造成损失浪费的。
(二)预算管理规范化
1. 预算编制总体情况。有无编制赤字预算;预算项目是否完整、真实、细化,各项收入是否纳入预算管理并在法律规定账户核算,有无隐瞒收入、设立账外账的情况;
2.预算执行总体情况。各项支出是否按照预算执行,有无超预算、超标准现象;有无虚列支出、转移资金问题;有无在下属单位列支费用行为。
(三)资金管理政策执行
资金管理政策执行总体情况,是否存在公款私存、违规集资、违规担保、小金库等问题。
(四)收费政策执行
收费政策执行总体情况,是否按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收费范围和收费标准收费,有无自定项目、超范围超标准收费;所使用的收费票据是否合法、合规。
(五)勤工助学政策执行
勤工助学政策执行总体情况,助学经费是否按规定标准提取;奖助学金的发放是否及时、足额、规范,是否存在挤占挪用现象,或结余较大。
(六)科研经费管理使用
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总体情况,科研收入真实性;科研支出是否与项目有关,有无用虚假发票套取科研经费;劳务费发放及缴税合规性;结题项目有无及时结账。
(七)专项经费使用情况
专项经费使用总体情况:是否专款专用,有无存在虚列支出、挤占挪用情况;专项经费的使用绩效,有无损失浪费。
(八)其他法规政策执行
除上述列举事项外,其他财经法 规政策执行情况。
(九)内审监督制度执行
1.内审机构建立。内审机构的建立和内审人员配备情况;
2.内审机构工作业绩。内审工作是否有规划、有计划、正常地开展;在经济责任审计、下属单位考核、基本建设项目等内部重要经济事项中发挥的作用如何。
五、审查高校领导干部廉洁从业情况 []
通过听取学校其他校领导和中层领导意见,审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结合了解学校整体廉政建设情况,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廉洁从业情况。
(一)个人廉洁从业情况
1.领导利用职权行为。领导是否存在利用职权和职务便利牟取不正当利益的情况,主要包括是否存在违反决策程序直接干预重大经济事项,是否在收入分配、经费开支、资产使用等方面未遵守有关规定。移送司法处理或已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另行处理;
2.领导个人行为。领导是否存在一些与职务无关、但违反廉政规定的行为,如私自从事营利性活动。
(二)所在学校廉政建设情况
1. 所在学校干部、职工廉洁从业情况。所在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有无因与职务有关的廉政问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其他中层干部和下属单位负责人有无因廉政问题被查处的;
在研究运动技能的深度学习中,我们必须清楚运动技能形成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理解阶段。理解训练的任务,并形成自己的目标和期望,目标意向主要指向学生的自我期待和要求。第二个阶段,分解阶段。老师要将整套动作分成几个动作分解来教,学生初步进行模仿学习,尝试自己完成,最后尝试性地完成所学新技能中的各个动作。第三个阶段,联系定位阶段。使适当的刺激与反应形成联系并固定下来,整套动作联为整体。在这一阶段,练习者已经逐步掌握了一系列局部动作,并开始将这些动作联系起来,但是各个动作还结合得不紧密,在从一个环节过渡到另一个环节,常出现短暂的停顿。练习者的协同动作,是交替进行的,即先集中注意一个动作,然后再注意做出另一个动作,反复地交替,进行不同的动作,然后逐渐形成整体的协同动作。第四阶段,自动化阶段。各个动作相互协调似乎是自动流露出来的。这时,练习者的多余动作和紧张状态已经消失,练习者就能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迅速而准确地完成动作,能够自动地完成一个接一个的动作。由此可见,熟练程度越高越能自动化地轻松敏捷且完善地完成。如:单手肩上投篮,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投篮的技能越完善,投篮的命中率越高,而且意识的参与和控制的程度越少。
知道了运动技能形成的几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之后,我对田径队的训练现状进行分析: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基本是表面工作做的很好,实际上动作并没有起到锻炼身体机能的作用,高抬腿虽然也高抬了,但是学生似乎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高抬腿,频率加快是为了干嘛,大腿高抬是为了千嘛,学生经常为了完成动作而去完成训练任务。当然这跟教师的示范还是有很大的关系,教师从一开始教这个动作就应该强调学生体会大腿发力的感觉。使学生知道练习这些动作是为了在途中跑中步能迈开,频率能加快,这些都是学习动作之前重要的提示。学生学习新动作时,教师的作用很重要,教师应重视正确的示范动作,好的动作是学生学习的榜样,示范时候要有完整、分解示范,示范的面也要注意,镜面示范,侧面示范,背面示范等,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进行示范。比如起跑时的示范,必须有几个面的示范,并且分解示范和完整示范相结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观察到起跑时的重心什么时候抬起,起跑时手与脚的距离位置等等。示范时,也要突出重点,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点之处,在起跑动作做出之后,要强调重心前移,听信号后脚要迅速蹬地。
以上是我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分析,当然要想深度学习运动技能,那么学生的练习方法一定也是重要的。并且要多样,通过不同的练习,学生自己体会各种练习时的身体感觉,肢体的调控,学生模仿练习时先缓慢地做动作,让学生细致地冷肌肉用力感觉,可采用不同重量的器械进行练习分别完成所学动作,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知觉到每一个动作细节:使学生体会到肌肉收缩用力的变化感觉提示相应的肌肉运动感觉,引导学生分析动作感受,使得学生的肌肉运动感受都很敏感,更有利于激发自己的运动潜能。学生的运动技能的学习一般分为阶梯型学习和登山型学习。阶梯型学习要求学生时刻保持自己的节奏,不能被落下太多,但登山型学习要让学生自己找到学习的方法,通过自己的多种渠道获得知识,这就是改变通过单一路径达到教学目标的做法。我们要坚信,学生的学习潜力是无穷的,而且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再差的学生也拥有学习的能力。田径队的学生首先都是班级里体质较好的学生才会被选进,他们首先有了身体基础,剩下的就是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研究。围绕学生的训练,老师要做出很好的训练设计。教师扮演传道者并不难,同时还需要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它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教育智慧和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
除此之夕b“合作学习”也是实现动作技能深度学习的有效形式。合作就是一种技能。合作的动力来自哪里?一是外在动力,二是内部动力,外在动力可以产生内部动力。而内部动力时常来自教师的提问。什么样的提问才会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训练动作的理解和完成呢?比如,如果教师直接问“200米应该采用哪种起跑方式”,这个问题很难让学生有讨论的欲望,因为起跑有好几种方式,这个问题就缺乏讨论价值。可以试着将这个问题变化一下:通常情况下200米跑运动员的成绩会比站立式起跑运动员的成绩要好,这是为什么?这样就使整个问题具有讨论性。学生更愿意参与进去。对于蹲踞式起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结论与建议:将学生训练学习的自还给学生之后,教师的任务其实更重了,远不止督导学生训练这么简单。教师还要思考,练、获得技能的顶层价值观是什么,教育的取向是什么。有了好的教育取向,有了读懂学生的专业诉求,教学、训练工作才能走得更远更好。对于运动技能的学习,教师还应该了解学生的情况,以此来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欲望。
澳大利亚联邦审计总署对绩效审计的定义为:对一个政府组织或其他组织机构,商业实体所进行的独立的、系统的和专业的对经营管理方面的考核和评估。其目的在于评价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是指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和人员对政府部门、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分析评价其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益以及所取得的效果是否与预期目标相一致,以进一步改善经济管理工作,提高政府部门、单位或项目绩效的经济监督活动。
2澳大利亚政府绩效审计更具有独立性
澳大利亚1997年议会通过《1997审计长法案》,确立了审计长和审计署的法律地位,明确了审计长是议会的独立议员,确立了审计长的独立性和其与议会之间的惟一关系;规定了审计长作为联邦公共部门的外部审计人员,享有对联邦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公司,及其下属单位进行绩效审计的权力,并根据部长、财务大臣和议会会计审计联合委员会的要求,对政府企业进行绩效审计。
而我国《宪法》和《审计法》虽然规定审计机关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干涉,但审计机关是双重领导制,政府的组成部门,在行政上受同级地方政府的管理,而且要对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审计工作都是围绕着政府的中心工作。
3澳大利亚政府绩效审计更具有广泛性
在澳大利亚,审计法明文规定审计长必须对公共企事业单位的效益进行审计。审计中,要核查单位在管理财力、物力和人力时对效果性、经济性以及管理或工作效率性考虑的程度如何。目前绩效审计已经成为澳大利亚审计署的一项主要任务。从绩效审计报告的数量看,绩效审计在审计署的审计业务中占相当重的分量。
在我国,虽然《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要逐年加大效益审计份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一半左右。《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强调: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但从绩效审计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为止,省级以下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项目不多,即使开展了的项目,审计程序和内容也不是很规范,审计项目质量不高,绩效审计还没有完全推开。
4澳大利亚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更健全
澳大利亚无论是政府审计还是民间审计都已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审计准则;二是在审计准则基础上细划的审计操作指南。审计准则和操作指南对审计程序、审计内容、如何评价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尤其是评价指标体系,内容详实,具有可操作性。
我国绩效审计,起步较晚,1999年以后,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陆续颁发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企业绩效评价标准》、《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等,但这些只是针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政府公共部门的绩效审计,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既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指标评价标准,也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准则性质的可操作性指导文件,由于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制度规范,导致政府绩效审计难以深入,在评价标准缺乏的情况下,无疑会影响绩效审计的质量和审计结论的可信度。
5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信息披露和公布制度完备
在澳大利亚,无论是财务审计还是绩效审计,最后的审计报告,经审计长签字后,审计报告必须在审计署、被审计单位等网站上如实公布,审计结果相关信息向社会公开披露,让全社会了解公共资源的有效使用情况。同时,对审计结果整改情况进行监督。
随着绿色发展及低碳经济等理念逐渐被世人接纳及倡导,环境审计也逐渐成为独立的形态,并有了初步的发展,其发展成果之一就是环境绩效审计,不过这同时也是目前审计工作的薄弱环节之一。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导致其成为薄弱环节的问题,透视背后存在的系列困难,籍此有针对性地思考应对破解措施。
关键词:
环境绩效审计;环境会计;标准;政府审计
一、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存在的困难
(一)环境法律法规尚未完善不配套
我国目前已经构建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但仍不完善不配套,有的甚至相互矛盾,给审计带来了难度,表现为:一法律法规过于笼统,不少法规缺少细化的具体标准;二是多部门对同一事项立法,部分之间相互矛盾,例如企业污水处理费的征收范围就不一致;三是行政主管部门出现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如排污费的使用。环境绩效审计的法律依据是衡量和评价环境审计对象的“度”,我国已颁布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环境标准,形成了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雏形,但是《宪法》、《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法规,一直未明确审计在环境保护监管中的权限,并未对环境绩效审计方面的具体内容做出明确规定。而《环境保护法》只明确行政主管部门在监督的责任,但未明确国家审计机关的权责,不利于发挥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
(二)缺少环境绩效审计准则
审计准则是连接审计目标和审计方法的纽带。环境绩效审计没有专门的审计准则,造成政府环境审计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中经常只能套用财政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审计类型的准则和规范,靠执业判断或经验进行评价,自由裁量权较大,增加审计风险,影响环境绩效审计的质量。政府审计准则的环保板块尚处于空白状态,是我国整个环境审计体系的一大缺陷。
(三)缺少标准化的评估体系
评估体系是绩效审计的灵魂。环境绩效审计具有多样性和专业性,同一项目可能有多种不同衡量标准,环境监测指标也自成体系。但环境绩效审计离不开成本效益的分析,应用哪些指标来科学反映成为审计人员关心的问题。环境绩效审计是主观性很强,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会有截然不同的结论。因此,只有有相对科学及成熟的标准化评价标准,才能保证环境绩效审计结果的公平公正性。
(四)我国审计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环境审计的要求
参考《中国环境审计实务问卷调查及初步分析》的调查结果,从事环境审计的人员专业背景,其中审计会计占76.2%,工程占14.4%,管理和税务各占4.7%;对环境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其中十分理解的没有,有些了解的占88.2%,不了解的占11.8%。从事环境审计的人员缺乏环境科学知识,当遇到环境科学专业的问题时,有点措手不及。因此对于只掌握传统审计技术的审计人员来说是个挑战。
(五)理论研究手段的相对滞后
1997年以来,我国学术界才开始运用实证方法研究环境会计与审计问题,研究手段相对滞后,而发达国家早在90年代初就开始运用实证方法来研究。目前,国内主要采用传统的定性分析方法,规范研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实证研究则相对缺乏,主要是环境数据资源不充分,影响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的实用价值,制约着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
二、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措施:
(一)完善的环境绩效审计的制度建设
1、建立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环境绩效审计立法是用法律手段规范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意图和效果,达到有法可依,依法审计。可以通过修改《审计法》,明确审计机关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职责、权力、工作范围等,修订《审计法实施细则》等法规,进一步落实具体的工作细则。2、建立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准则。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准则制定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环境审计准则或指南及其颁布的多项环境审计方面的经验性文件、审计报告。环境绩效审计准则实质是对审计行为的约束和引导,包括审计执业道德标准,规范在审计实践中如何评价内部控制及取得证据,明确如何利用环境、能源类的专家,规范专家的行为;技术准则是考虑环境绩效审计的基本技术标准及审计方法。
(二)构建我国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现在的一些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针对企业,且多数为非强制性的指标,而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更多地从公众的角度出发,设计宏观角度的绩效指标。先从环保资金使用的效率(资金到位率及使用率、违规资金率等)、环保项目建设的资源利用(工期计划完成率、返工损失率、检验合格率等)、环保项目的效益(投资回报率、实际达标率、质量系数等)。同时结合现有的各种指标,如宏观的国家及地方制订的环境政策法规,地方制定环境污染综合整治规划、专项整治计划等环保工作目标,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减排计划及各项主要污染的达标指标规定等。微观的单位自行制定的目标、预算、定额、合同等作为评价标准。微观与宏观指标的结合形成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三)尽快建立我国的环境会计体系
环境会计体系为环境绩效审计提供操作平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指出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我国环境会计还处在萌芽阶段。审计人员难以取得环境基础数据,难以分析环境资金的使用效果、环境保护的投入产出,阻碍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应尽快修改现有的行政企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增加在报表中披露的环境相关的信息,建立起有关环境保护责任信息的会计记录、计量、计价、报告,提供真实、完整、可靠的环境会计资料,能完整反映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环境信息。
(四)加强环境绩效审计队伍的建设
培养环境绩效审计人才。审计机关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一支有多专业的环境绩效审计队伍,可以通过招聘的方法,得到资源、环境专业的人才。建立良好的培训计划,让财会专业的审计人员充实资源、环境、工程方面的知识,武装起立体的知识结构。同时,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及外部环境专家的力量,弥补自身的环境审计理论与技能缺乏,推动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姚少芬 单位:广东省审计厅
参考文献
[1]汤孟飞.环境绩效审计应用方法研究[J].财会研究.2011(07).
为了激励广大医护人员工作热情,遵循以病人为中心,以医院利益为目标的宗旨,体现分配公平,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一、考核机构及职责分工
(一)考核小组:
组长:__
副组长:__
成员:__
领导小组下设绩效考核办,考核办由__同志负责.负责全院绩效考核管理日常工作,做好牵头组织和综合协调工作.
(二)绩效考核对象及日常安排
1、医疗、医技:
考核人员:__
考核时间:次月_日-__日内完成,考核周期为上月_日-__日
考核细则:
1、临床科室绩效考核指标及考核办法
2、医技科室绩效考核指标及考核办法
3、手术科室绩效考核指标及考核办法
4、供应室绩效考核指标及考核办法
5、体检科绩效考核指标及考核办法
6、门诊医生绩效考核标准及考核办法
7、临床科医生绩效考核标准及考核办法
8、医技人员绩效考核标准及考核办法
9、急诊医生绩效考核标准及考核办法
2、护理:
考核人员:__
考核时间:次月_日-__日内完成,考核周期为上月_日-__日
考核细则
10、护理岗位量化考核标准
11、病区护士长绩效考核量化标准
12、门诊部护士长绩效考核量化标准
13、供应室护士长绩效考核量化标准
14、手术室护士长绩效考核量化标准
15、病区护士绩效考核量化标准
16、供应室护士绩效考核量化标准
17、导医护士绩效考核量化标准
3)、药事:
考核人员:__
考核时间:次月_日-__日内完成,考核周期为上月_日-__日
考核细则:
18、药剂科绩效考核办法
4、行政:
考核人员:__
考核时间:次月_日-__日内完成,考核周期为上月_日-__日
考核细则:
19、党办绩效考核办法
20、纪委绩效考核办法
21、团委绩效考核办法
22、工会绩效考核办法
23、人事科绩效考核办法
24、医务科绩效考核办法
25、护理部绩效考核办法
26、感控办绩效考核办法
27、财务科绩效考核办法
28、审计科绩效考核办法
29、科教科绩效考核办法
30、保卫科绩效考核办法
31、总务科绩效考核办法
32、病案室绩效考核办法
33、设备科绩效考核办法
34、信息科绩效考核办法
35、医保办绩效考核办法
36、门诊部绩效考核办法
(三)职责:
行政管理:由分管院长、办公室等部门科室考核,由办公室组织.
医疗质量:主要由业务院长会同医务科、护理部组织考核;财务指标:由财务院长会同财务科考核,由财务科组织.
科室管理:主要由业务院长、医务科、护理部、绩效办考核,由医务科组织.
患者满意度:主要由医务科、护理部、绩效办考核,由院办组织.
继续教育:主要由院办、医务科、科教科、护理部等部门科室考核,由科教科组织.
二、考核依据
国家政府相关法规;医院各项管理制度;各科室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各部门责任目标和经济指标等.
关键词:财政资金 绩效评价 问题 解决建议和策略
一、绩效管理及评价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长期以来,各级财政部门都是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组织财政收入上,对财政资金使用绩效重视不够。尤其是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但是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有些地方甚至还存在不合理和浪费现象。因此财政绩效管理已成为财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没有充分认识到绩效评价的意义
绩效评价与审计、财政监督虽然有一些相似的部分,但在本质上存在极大的差别,它们之间的工作程序、方法、结果的运用等方面都不一样。虽然近年来在国家在各方面加强了宣传的力度,也通过项目来推进和影响财政和资金使用部门的工作,但是无论是财政部门内部还是资金使用部门,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绩效评价对改进财政体制、促进部门管理的重大价值和意义,甚至还存在认为这是财政在抓权、干预部门管理等观点。大多数的人们普遍将绩效评价等同于审计和财政监督,认为既然有审计、有财政监督,就没有必要再搞绩效评价,对绩效评价缺乏正确认识,致使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二)法律法规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有法可依、依法执政是每一个法制国家的共识,我国的绩效评价更多的是出于自发状态,绩效评价的开展效果更多的是与部门领导的理解和认知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绩效评级工作还没有明确详细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没有强有力的法律政策指导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在实际工作中缺少强制性的保障,与有关部门、单位不能形成有效的配合,绩效评价的工作效率、质量及广度、力度、深度很难保证。
(三)缺乏科学规范财政绩效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的绩效指标建设处于个案阶段,集中于个别行业,尚缺乏全面、系统的指标体系,尤其是适用于不同专项的绩效指标体系。虽然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将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价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固化,对于指导绩效评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与全面推广绩效评价的要求看,现阶段的工作还不够充分,不够完整。
二、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工作中问题的解决建议
(一)完善财政绩效评价制度
制度是构成完整的绩效评价制度框架体系,形成政策规范管理依据实施办法,从上到下的推进贯彻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依据。使用绩效评价结果评价财政资金使用效果对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依据财政改革的需要,具体需要结合当地财政的情况,当前绩效评价可以建立以下制度:
(1)由政府颁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意见》,该法规用于明确绩效评价的对象,怎样开展绩效评价,由谁负责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的结果如何应用等基本问题,从而为财政绩效评价全面推行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
(2)各用款单位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意见》的工作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就评价的项目安排、中介机构的参与规范、专家选择及规范、指标体系建设规范等出台的规范性文件。通过这些文件对绩效评价的规划、基本方法、委托关系、评价管理、执行以及各部门的职责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保障绩效评价工作在各用款单位的规范实施。
(3)实施细则是对如何开展绩效评价的程序性规定,对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所需要的具体操作进行规范。如绩效评价的基本程序、数据填报要求、数据复核办法、项目招标细则、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细则、行政问责实施细则等,直接影响评价数据完整性、公正性、可比性,为评价结果的使用做好铺垫。
(二)加强绩效评价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根据绩效评价的实际情况,结合财政管理改革发展需要,对重点项目全面开展绩效评价。同时对部分项目的项目绩效目标管理试点工作,通过实践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在绩效评价领域全国领先的制度和规范体系,建成在国内领先水平的、高效率、科学的信息化系统,并以此作为连接指标库、专家库和数据库的信息平台,全面支持绩效评价工作。另外注意通过绩效评价培训全面开展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形成懂理论、能实践的绩效评价队伍。
(三)运用绩效评价结果实行行政问责制
实行行政问责对于强化行政监督、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由重要的作用,充分运用绩效评价的结果,对公共资金使用效果不当、评价结果不好、投资项目绩效不高的情况,要进行对部门和部门领导的问责。进一步推进行政问责机制的规范化、制度化,加大问责力度,明确问责范围、问责程序,增强行政问责的针对性、操作性和时效性,建立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引导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正确政绩观。
三、结束语
财政绩效评价,是政府和财政部门为提高财政效率,对财政资金使用的业绩、效果进行评议的制度,与绩效目标和绩效预算共同构成了绩效管理的基本环节。因此,加强财政绩效评价工作是国际社会推动政府改革和实施公共管理的重要举措,对当前我国财政问题的解决以及完善政府管理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政府审计;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是世界各国政府审计发展的方向,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在《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中给政府绩效审计下的权威定义是:对公营部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目前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目前在诸多方面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亟待克服的难题。本文拟结合自身参与绩效审计实际,剖析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在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并试图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缺乏理论支撑,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文献大多是“拿来主义”,如《英国绩效审计》、《最新国外效益审计》等,介绍的是国外绩效审计的先进经验及做法,除深圳地区的绩效审计实践外,基于本土符合国情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法律法规方面,《审计法》中仅赋予了审计机关对被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计的权利,并未就具体开展绩效审计作出明确规定,况且“效益”也不能与绩效划上等号,前者仅仅关注的是3E中的“经济性”,此外,现行的审计准则也没有任何关于绩效审计的具体操作规程。
第二,欠缺统一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等。由于公共财政资金涉及行业多,且公共部门提供的营利,难以用单纯的经济指标对公共资金的使用绩效和行政成本的控制进行具体的量化分析。因此,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相对滞后,各地的实践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缺乏统一的评价口径,绩效审计犹如一场没有裁判的比赛,难以深入开展。
第三,政府绩效审计难以保持独立性、客观性。我国审计系统采取半垂直式双重领导,审计部门没有独立的财权,在审计实践中受到资源的约束,不能根据项目需要自主决定绩效审计模式和审计实施深度。审计项目的确定通常以政府委托发起,最终的审计结果向政府汇报。审计部门在绩效审计过程所关注的焦点和披露的倾向被政府观念左右,问题无法得到真实、全面、完整的反映。
第四,审计人员素质无法满足绩效审计的要求。主观上,部分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认识不充分,业务实践技能、政策理解水平与绩效审计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客观上,某些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涉及行业包括工程建设、循环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使用和管理效益的评价侧重纯业务的角度,基本不涉及财务核算,超越了单纯审计人员的能力范围。
二、完善政府绩效审计的对策建议
第一,强化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完善相关法律规范体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让绩效审计有法可依,有据可考,从各国绩效审计的发展来看,凡是绩效审计开展得比较好的国家都较早地制定和颁布了绩效审计准则及相关的规范。因此,尽快制订出一整套独立的绩效审计法规体系,是我国大力开展绩效审计和实现依法审计所必须克服的一大困难。
第二,建立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体系。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充分考虑行业、地区性公用标准或行业标准,还要将是否有效行使政府职能作为评价标准之一。在当前统一的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无法对全面的情况做出客观评价,建议将审计的突破点放在具体事项的审计上,从公共资金使用管理的某一方面出发,再深入到制度层面,进而反映财政资金使用和管理上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
第三,推动审计体制的改革,加强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审计机关若能实现垂直领导,有独立的财权和人事权,消除人才流动的门槛,既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共享,也避免人员的冗余。2005年11月在美国华盛顿通过全民投票建立起的I-900提案,赋予国家审计在实施全面独立的绩效审计上最广泛的授权,以拨付专门的政府税收收入的方式,为政府绩效审计带来每月80万-90万美元的收入。倘若我国政府绩效审计能拥有自主使用的专项基金,那么就可采取全程监督、跟踪审计的审计模式,以充分的资源作为保障达到最佳的审计效果。
第四,加强审计系统人力资源的开发。首先,针对目前审计队伍中会计审计人才占主体的现状,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加强经济管理、工程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审计人员评价政府工作绩效的意识,使其能够深刻地理解政府的工作;其次,根据经费预算,采取公务员招录、合同聘用相结合的灵活方式,有意识的引进工程、计算机方面的专业;在出现专门性需求和临时性需求的情况下,以控制审计风险为前提,对一些涉及国计民生和社会关注的绩效审计项目,不妨选择知名度较高、经验丰富、公众信任的大型审计中介机构合作完成,以保证审计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第五,绩效审计关口前移,强化审计的预防功能。免疫系统论对国家审计职能的调整与丰富,突出了审计预防功能的重要性。目前绩效审计的开展模式主要为事后审计,秋后算账,以发现问题为主。为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绩效审计介入时点应从资金使用的预算立项开始。对于重大的资金使用项目,审计部门必须在预算阶段介入,对其资金使用方向的合理性、资金使用的成本效益进行比较分析,从源头控制损失、浪费及决策失误。
参考文献:
1、蔡春.绩效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