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体的免疫功能教学设计范文

人体的免疫功能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体的免疫功能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体的免疫功能教学设计

第1篇:人体的免疫功能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多感官 教学 课例 设计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098-02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可刺激其大脑皮层并增强突触间的联系,从而加强理解和记忆。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起点是感官对该事物的知觉,而人类对一个事物的感知,只有通过多种感官的反映才能产生关于该事物的全面认识。

一、课例主题

本课例以“多感官参与教学”为主题。多感官参与下的教学就是给学生创设“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调动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动觉及触觉等通道获取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感知事物,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方式不仅通过多重刺激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习效果,还能满足不同类型学习者(如视觉、听觉、动觉、触觉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二、课例背景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课题为“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笔者尝试采用多感官参与下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受到良好效果。该课例在全国生物课改经验交流会上展示后给与会专家和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会后很多教师纷纷前来祝贺、交流感受或索要课件。

三、设计与分析

(一)新课导入,视听刺激

课前2分钟播放防治艾滋病宣传歌曲《飘动的红丝带》,并配防治艾滋病宣传的背景画面。

【分析】通过播放动听的音乐,展示生动的图片来刺激学生的视听通道,引发注意。

(二)新知学习,多感配合

1.免疫系统的组成

【看一看,比一比】投影免疫系统组成示意图,挑选两张学生预习时所画免疫系统概念图对比。概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如下图所示。

【分析】教师将免疫系统组成示意图和学生预习所画概念图呈现给学生,意在启动学生视觉通道,加强直观感受,增强了学生兴趣。

2.淋巴细胞的起源、分化和功能

初始设计:

【想一想,议一议】提供下列问题情境,供学生讨论交流。

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去掉胸腺的小鼠,小鼠可失去全部特异性免疫功能。

(1)此时如果输给小鼠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功能虽得到恢复,但仍与正常小鼠不同,即不能产生抗体。为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因为大剂量X射线损坏了B淋巴细胞,而来自胸腺的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

(2)如果在X射线照射后不输给小鼠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而输给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去胸腺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不能恢复,但产生抗体的功能却得到一定恢复。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胸腺的淋巴细胞和骨髓中的淋巴细胞在免疫中起不同的作用,胸腺的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3)欲使大剂量X射线照射过的去掉胸腺小鼠恢复全部免疫功能,接下来应如何实验?

学生根据上述两步实验,容易得到答案:同时给该小鼠输入来自胸腺和骨髓的淋巴细胞,小鼠就可恢复全部免疫功能。

【优点分析】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功能是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通过设计问题情境供学生讨论分析,意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在理清其功能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缺少对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功能的比较和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总结归纳,学生印象不深。

改进设计:在学生上述问题的讨论交流后,再通过下表来总结归纳。

【改进分析】图表可以给学生更形象、直观的刺激,通过图表对比,学生对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功能一目了然,印象更深刻。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初始设计:

【读一读,看一看,听一听】学生先阅读教材中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的文字说明,再观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三维动画视频,边看边听教师的讲解。学生不理解,教师又重复讲解一遍。

【效果分析】由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教师往往采用让学生先阅读再反复讲解的方式以期突破难点,但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依旧似懂非懂。原因在于学生虽在教师指导下阅读、听讲,参与的感官以视觉、听觉为主,而动触觉参与少,且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得到发挥。

改进设计1:

【读一读,看一看,说一说】学生先阅读教材中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的文字说明,再观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三维动画视频,接着由学生对着视频组织语言描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效果分析】虽然给学生提供了动口机会,但由于学生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非常陌生,又是第一次接触“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三维动画,根本看不懂视频呈现的过程,所以学生讲得“牛头不对马嘴”,笑话百出。尽管课堂气氛活跃了,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改进设计2:

【读一读,看一看,议一议,问一问,说一说】学生先阅读教材再观看动画视频(循环放映),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对照视频所展现的过程尝试创新性配音,要求不发生科学性错误,有疑问可随时向老师提问,最后各组推选“最佳人选”到全班交流。

【配音片段】

第2篇:人体的免疫功能教学设计范文

医学免疫学处于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其内涵丰富,但理论性强、内容抽象、不易理解和记忆。医学免疫学的基本理论整体性非常强,各章节之间联系密切,所以,在讲授每一章内容时,都会涉及到其他章节的知识点。例如:在讲授第一章“抗原”时,必然会涉及到抗体、MHC、免疫细胞等后面章节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讲都是陌生的,往往难以接受。此外,医学免疫学向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发展迅速,如:新的细胞亚群的分类、细胞表面的分子标志物以及不同亚类细胞的功能、T细胞、B细胞活化时所涉及到信号转导通路等,这些都加大了理解和学习的难度。

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课程较多,而专科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所以各门课程的学时有限,且安排相对集中,在学习完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这两门专业基础课之后,就直接进入医学免疫学的学习。由于医学基础知识了解较少,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的认识仍处于大体和细胞水平,对分子水平的知识了解更少,大大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总之,在医学免疫学的教学上,所面临的理解难度大和学生基础差、授课内容多和课时紧张等多方面的矛盾非常突出。因此,如何使学生轻松地掌握医学免疫学知识是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

1上好第一堂课——绪论

对于很多课程的第一堂课,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将学科各发展阶段的主要事件、成就罗列出来,平铺直叙,泛泛而谈,久而久之导致大多数学生误认为绪论无实质内容,无关紧要。但是,根据医学免疫学的学科特点,我们认为,与后续章节相比,绪论一章的意义更为重要:首先它是对医学生新学一门课程的思想总动员,更重要的是它在课程结构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在第一节课的讲述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增强课程的魅力显然十分重要。

通过深入的教学研讨,我们对“绪论”的讲授进行了改进。首先,重点、清晰地阐明三个基本问题,即:医学免疫学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医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它,以及如何学习医学免疫学?在讲述过程中,我们以古老的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现今的各种疫苗接种、以及20世纪末的艾滋病(AIDS)和2003年触目惊心的非典流行为例,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医学免疫学知识的实用性、认识到学好医学免疫学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学生跟随老师去探索奥妙无穷的医学免疫学世界的浓厚兴趣,为今后的理论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由于医学免疫学系统性非常强、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所以,我们通过第一堂课的讲授还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使学生了解抗原刺激机体后,免疫系统被逐级活化,将抗原破坏清除的大致过程,即整个医学免疫学的知识框架;同时留下无数个“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在逐步展开的后续章节中有针对性地学习。

2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2.1运用启发式教学

医学免疫学内容抽象难懂,照本宣科往往索然无味、效果欠佳,而传统的以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客体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适应现代教学需要、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开拓创新,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我们在医学免疫学教学过程中强调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1.1运用形象贴切的比喻形象贴切的比喻则可以帮助

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2]。如在教学中,我们把免疫系统比喻成军队,把细菌、病毒比喻成入侵的敌人,免疫细胞比喻成战士,这样有助于学生很好地理解。再例如,在讲解免疫三大功能这个重点内容时,同样可以采用比喻的方法:免疫系统的第一大功能是免疫防御,它的任务是阻止外来微生物侵入机体,这一任务类似于国家军队保卫祖国,防止外国入侵;第二大功能是免疫稳定,它的任务是清除体内变性、损伤和衰老的细胞,此功能相当于清洁工;第三大功能是免疫监视,它的任务是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的细胞,此功能就像公安局负责侦破各种刑事犯罪分子。通过这种生动的比喻来进行简单的讲解,往往比长篇累牍的阐释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记忆。

2.1.2适当联系临床内容医学免疫学是一门基础与临床

的桥梁学科,它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通过联系一些常见的疾病类型,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也可以变得生动有趣,有助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充分调动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如讲到T细胞活化需要双信号,而肿瘤细胞不表达或表达极低密度的共刺激分子,这样不能有效地激发机体的T细胞免疫应答。如果将B7等共刺激分子基因转染如肿瘤细胞,即可增强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有效地激发机体的T细胞免疫应答。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此类基因修饰疫苗,对清除微小转移瘤,预防肿瘤复发有较好的疗效。将理论知识临床现象结合,有助于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将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帮助对医学免疫学理论作深刻理解。

2.2突出重点和难点,减少各学科之间的重复内容

由于医学免疫学的内容纷繁复杂而理论教学课时有限。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进行了相应的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的取舍。在保持学科理论完整性的前提下精简讲授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及最新进展,对于其他课程讲过的内容,可以一略而过。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在有限的学时内,使理论课授课内容涵盖了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生理功能等教学大纲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2.3强化创新意识

教师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全面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时还要尝试着提出一些新的见解或方法来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介绍医学免疫学及相关知识的新进展,有意识地鼓励、启发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打开学生思路,激发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如在讲授单克隆抗体制备原理时,让学生思考如何制备艾滋病的检测试剂盒,由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4采用赏识教育方法

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信心,满腔热情地对待他们,他们每前进一步,要及时真诚地表扬他们,充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的,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并以此作为推动学习的动力,从而积极有效地进行学习。

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3.1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作为一种新近发展起来的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日益受到国内教育界的重视,成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多媒体我们摆脱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把许多复杂的理论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把抽象的过程简单化。这样,不但能够扩充课堂知识信息量,节约教学时间,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医学免疫学教学课时紧,教学难度大,理论性较强,多媒体技术在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和融会贯通方面,能达到其它任何讲解方式所不能达到的特殊教学效果[4]。因此,在教学中使用制备精美的多媒体课件,首先在美感上征服学生,使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化,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Flas也常常被引入教学中,例如:在讲授补体部分内容时,采用动画形式演示补体激活的级联过程,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补体知识。虽然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医学免疫学的教学实践帮助很多,但也不能过分地依赖多媒体,传统的黑板在教学中的地位也不容忽视。由于多媒体教学速度很快,学生很容易跟不上教师的教学速度,不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因此结合板书,将本课的重点随着课程的讲解一步一步写到黑板上,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所讲的内容起到—个提纲挈领的作用。

3.2做好归纳总结

在每堂课结束之前,就所学内容给学生进行言简意赅的归纳总结,可以使学生明确重点,加深印象,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总结。例如,多种免疫分子(如补体、TNF、穿孔素、颗粒酶以及Fas与FasL等)都具有细胞毒作用,但它们杀伤靶细胞的机制各异:补体活化后在细胞表面形成MAC,引起靶细胞溶解;TNF与靶细胞上受体结合导致靶细胞坏死或凋亡;Fas与FasL结合导致Fas阳性细胞凋亡;穿孔素引起靶细胞溶解破坏;颗粒酶可激活靶细胞内切酶系统,使其DNA断裂引起靶细胞凋亡。通过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使其融会贯通,促进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3增强师生交流,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大学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所以师生交流除了课堂上面对面的交流之外,更重要的是课外的交流。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网络及多媒体技术为依托的一种在线式互动教学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网络课程。因此,我们建立了医学免疫学网络课堂,设置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练习题及参考答案、教师答疑、网上讨论等几个模块,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完善了教学环境,便于学生掌握课程学习的重点、难点。通过这种具有“互动性、实时性、生动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及时地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第3篇:人体的免疫功能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高职;生理学教学;网络教学

就高职教育而言,要求学生具备的是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够用”为度作为教学原则。生理学课程的网络教学是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和在线互动等多种方式和手段,建立生理学课程学习支持体系,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有效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多方面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达到学习目标。本文就生理学网络教学关键环节包括:教学设计、课堂调控、教学评价等进行逐一阐述。

1 教学设计

网络教学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上应用的最佳体现,它对网络环境的运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有着更高的要求。网络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都有别于一般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所能提供的只有资源和工具,因此,生理学教学设计必须解决网络资源、工具和学习任务的关系,决定通过何种媒体形式、按照何种呈现顺序、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向学习者传递信息。

目前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1]:一是网络课堂往往只具网络教室上课的形式,没有网络课的实质。学生并没有充分运用网络环境独特的优势自主探究,荧屏浏览多,实机操作少,是“展示型”的课,而不是“操作型”的课,大大浪费了网络环境的资源。二是网络教学以少数优等生的操作取代全体学生的参与;学习要求、学习内容统得过死,无视学生程度的差异。

通过生理学教学设计、课件设计体现网络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一是教学设计通过电脑操作、网络应用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探究学习空间,有更多的学习信息容量,有更活跃的网络互动交流[2]。为满足这种要求,学校应该投入足够的资金与人力,建立各学科精品网站平台,制作一批内容新、形式生动、界面好的网络多媒体课件。二是教学设计必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者就像走进了“自助式餐厅”,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都应具有弹性。如在进行血型输血授课教学设计时,采用网络上的动画资源,让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在计算机模拟病人身上进行输血,通过互动网络媒体让学生学习的血型输血知识,学生对不懂的问题进入相应的网站查找资料进行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对共同的存在问题进行当场答疑。

2 课堂调控

教师必须学习当一个群体的组织者、学生自学的咨询者和学生智力交流的协调者,否则,他们将无法面对学生新的需要而在学生面前茫然失措。教师利用网络进行课堂调控的方式有:

2.1 实验教学——虚拟实验和实验视频生理学实验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多媒体模拟操作系统,给予学生部分经典实验的实验视频演示,进而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开展基本“操作”的模拟学习,使学生在实验前有一个心理、知识和技术上的准备,并最终建立起与实验操作的亲和性及成功实验的自信心。例如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项目——蛙腓肠肌标本的制备。经过这样改革后,提高了学生动手的机会,由以前4人一组变为2人一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标本制备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实验动物的利用率。

2.2 理论教学——案例学习案例是学习医学课程的重要手段。生理学课程建立的案例库在网络上共享,供学生使用,要求学生组成4-6人的网络学习小组进行协作学习[3],同时,课程开辟BBS专题讨论,教师有针对性地在BBS讨论区设置专题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互动性学习,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先查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各学习小组谈论自己的观点,教师对小组的观点进行点评,并给出正确的答案,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内分泌章节时采用谁制造了激素男孩案例讲解糖皮质激素的作用。一个患足癣的小男孩因接受不当治疗居然命悬一线,险象环生。虽然侥幸捡回了性命,病痛却接踵而至:脂肪肝、胆结石、柯兴氏综合征、免疫力严重低下、生长发育受到抑制、股骨头坏死……

另外,通过开辟专门的讨论区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技术性问题,使他们不至于对新的技术手段有陌生之感,同时又不至于犯一些不必要的技术错误。教师更多地使用公告栏式答疑区,便于了解其他学生的问题及学习动态;提供查询服务,造就网络融入课堂教学方式。

2.3 理论教学——创设学习情景教师十分重视创设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交流、协商。“应用性环境”是一种带着要解决的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所创造的一种以现实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在建构意义的基础上,强调对知识的应用,并用所学的知识提出相应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从学校成为省科协人体健康科普基地以来,通过网络与本地中学生进行联系(福建职业技术学院论坛),开展科普教育的专题讨论,采用网络报名形式,假若中学生报名人数达到50人,可以组队不定期来我学校接受科普教育,如针对肥胖中学生开展应注重哪些饮食、运动的事项等专题,将本专题与生理学消化章节联系起来学习,让学生参与进来学习并讨论中学生的疑问,给学生创设特定学习情景,让学生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和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探讨。

由于网络课堂教学仍在教室中进行,教师的调控作用也不能排斥传统教学中的有效成分,教学成员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也是不可少的。

3 教学评价

网络学习强调自主学习,学习的促进尤其需要评价策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丰富了网络生理学教学的评价手段,具有多项测评功能的评价系统的实现已不再是梦想。

在以往的教学中,多采用总结性评价,例如期末考试、年终评定等。它更多的关注整个阶段的教学结果,意在获得教学工作总效果的证据。

而学习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像建构主义学理论下的情境创设,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及人与人的协作关系都是随时空转换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在网络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反馈及时,管理方便,省时省力等优良特性,对整个教学过程做跟踪监控、检测、指导,即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形成性评价也叫过程评价,就是关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态度、应变能力甚至情感等,以中期学习成果展示的形式进行,从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相应给出建议和补救方案。

此外为了使网络生理学教学更有针对性、预见性,还需对学习者进行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目的明确,针对性强,通常可以解决一些带共性的问题。通过建立练习、作业和测试与反馈系统,根据教学周历,安排学生作业和练习,并进行阶段性测试和网络在线测试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阶段性测试采用无纸化系统(Lanstar系统),Lanstar系统是一套应用在电脑教室中的多媒体教学平台系统,可以给教学提供一个开放的的平台,本系统具有自动分析功能,教师便可以掌握学生对课程理解和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对学生学习进行指导;网络在线测试,客观题由网络自动批改,主观题由教师网上批改,通过成绩系统和通知系统反馈给学生,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

网络教学应与时俱进,提高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增强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但是学习本门功课所必须,也是学生今后向高层次发展所必须。

参考文献

1 许汉.网络课堂教学的争议和反思[J].信息技术教育,2005,9:59-61.

第4篇:人体的免疫功能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因教材制宜;以学生为本;弹性化教案;激发集体智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235-02

以往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上。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上来。面对新课程,教师该如何备课呢?

1 结合教材实际,因教材制宜

教师在备课时,要求教师在教材中挖掘出核心的内容及培养目标,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在把握了教材精神之后,对教材给定的素材和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整合,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灵活地删减或适当增补恰当的素材。既要"精选",更要"选精"。备课时应该把握好尺度。可新增一些最新的科技成果,删减可行性差或相对陈旧的实验内容和研究性专题。充分体现了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新课程中, 细胞主要的亚显微结构"、"细胞分裂"、"酶的性质"等三个知识点均由D(应用)调整为C(理解),"现代免疫学的应用"、"酶工程简介"均改为选学内容,"生态系统的类型"全调整为B(识记),"种群及数量的变化"全调整为C(理解),而"酸雨等全球环境问题"由A(知道)调整为C(理解

网络、现实生活、教学环境中存在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在备课时应加以挖掘。准备好各个教学环节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和实验材料、用具等,这些是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在糖、脂、蛋白质等内容的讲授中,给学生介绍一些功能性物质,如膳食纤维、低聚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低聚麦芽糖等)、糖的衍生物(木糖醇等)、功能性脂肪酸(EPA、DPA、DHA等)、活性多肽、活性蛋白质等,使学生对学科的发展有更多的了解,上网用数据库查看感兴趣的知识,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2 以学生为本,结合学生的实际备课

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

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综合考虑教学过程的多种因素,体现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启迪思维,勇于探索,富于想象,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以及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学习。高明的设计师应"在不疑处设疑"。如:以"鲫鱼"作为探究材料时,若所设计的问题是:"鲫鱼有哪些外部形态?","呼吸器官是什么?","消化器官包括哪些?"等等这些浮光掠影的问题,学生都能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何须探究?这样简单的问题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思维萎缩,不去探研问题本质。我们应在"不疑处设疑",如:"鱼睡觉为什么不闭眼睛?","鱼为什么会停留在不同的水层里?"再如:授完蛋白质代谢这一内容后,如问:"蛋白质是怎样消化的?它以什么形式被吸收?氨基酸在体内发生了什么变化?那太肤浅了。我们应在"不疑处设疑","你吃过牛肉吗?你知道牛肉是怎样变成了人肉?"这样的问题的提出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案、学案设计要遵循:

2.1 导向性:设计的问题要准确反映教学的重、难点,要能挖掘教材隐含的内容。高中《生物》必修课本中P202描述了秋水仙素的作用:"能够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时形成纺锤体,染色体虽然完成了复制,但是不能形成两个子细胞,因而使染色体的数量加倍,这样加倍的染色体就存在于一个体细胞里。有的学生误认为有丝分裂后期染色单体着丝点的分开是纺锤丝牵动造成的。因此,产生了理解上的困惑:既然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形成纺锤体,那么染色单体的着丝点又如何分开呢?染色体又如何加倍呢?实际上纺锤丝的作用只是牵引染色体运动并无使染色单体着丝点分开的功能。那么教师就可设计问题:有丝分裂后期染色单体着丝点分开是纺锤丝牵动造成的呢?还是自行分开与纺锤丝牵动无关?这样引导性问题提出,既能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能将教材隐含的内容挖掘出来。

2.2 可知性: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自己的努力探索能解决的。不可太难,否则"启而不发"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导致课堂"僵局"。也不可太易,否则课堂上过于热闹,学生没有真正进行思考,影响学生探究的兴趣。

2.3 程序性: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涉及的知识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发展到实质性内容。

2.4 新颖性:所设计的内容要力争新奇,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蛇一生中只蜕一次皮吗?蛇为什么老把舌头伸出来?它没有脚为什么能很快爬行?

2.5 普及性:"但求人人进步"的原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探究。

探究性教案、学案注重过程而不是结论,注重分析、应用、讨论、对比和优化。教师在设计时需要有探索研究的科学精神和扎实的生物学科知识。

3 设计弹性化教案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教师可以在备课中适时适当地设计交流与讨论内容,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师生积极互动,能发挥出创造性来。交流与讨论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为教师备课留下很大的空间。

学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积极,增添备课的实效性。

备"糖代谢"内容时,在动物及人体内当血糖浓度过高时,会有四条去路,讲完第四条途径:糖尿病患者通过尿糖排出体外后,有的学生可能会发问:"医生如何来检验患者尿液中是否有葡萄糖?"作为教师不要以为这样问题还牵涉到物理或化学知识就不予理睬,而应做好准备,启示学生,然后让学生讨论。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又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 充分激发集体智慧

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的优势。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5篇:人体的免疫功能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高中生物;创新能力;培养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生物教学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逐渐形成创新意识,提升学习品质和效率。教师要注意为学生提供适宜创新环境,通过展开质疑活动,优化引导教学策略,升级课堂训练体系,增强学生创新主动性,激活学生创新学习思维,为构建生物学习认知体系创造良好条件。

一、创设适宜情境

学生创新能力一般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为激活学生创新意识,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促生学习主动性。创设教学情境方式众多,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做出精准选择。列举生活案例、讲述生物学故事、展开信息搜集、多媒体展示等,都属于教学情境创设方法,特别是多媒体运用,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选择。多媒体具有强大展示和联网功能,教师利用多媒体将丰富的图片、视频、动画、文字等信息,以声光电直观形式传递到学生面前,可以成功激活W生学习热情。

创设教学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实际需要展开,并非一定要用到多媒体展示。在学习“细胞生活的环境”相关内容时,教师这样创设情境: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吃饭,这些食物从口进入食道,达到肠胃,经过肠胃蠕动消化,将营养物质分离出来,食物残渣进入大肠,最后排出体外,而营养物质参与到内环境系统运动,并通过一系列代谢活动,最后形成组织细胞。根据这些描述能否画出示意图呢?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并利用简图形式进行实践尝试。在展示环节,教师让学生根据食物体内循环情况,对气体体内循环展开陈述。学生学习兴趣被激活,课堂内探究气氛浓重,很多学生都尝试表达。有学生说:空气通过我们的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内,经过系列处理形成两部分物质:一部分是氧气,这是营养物质,进入到循环系统,参与内环境运动;另外一部分为二氧化碳和水,则成为代谢物,进入到泌尿系统或者是通过皮肤排出体外。当学生陈述完成之后,教师已经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课堂学习研究气氛和谐。

教师利用陈述法,将学习内容进行直观梳理,并发动学生跟进画示意图,学生学习兴趣被成功激活。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教师让学生依照前面示范对气体体内循环展开陈述,学生虽然是照葫芦画瓢,但创新能力培养似乎不打折扣。气体和食物都参与体内循环活动,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学生绝对不敢轻易展开陈述。当学生完成相关操作之后,再来学习相关内容,其学习自然更顺畅,学习效果也是水到渠成。

二、展开质疑活动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利用设计疑难问题展开教学,还要发动学生展开质疑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形式,对生物学现象、概念、原理等内容展开质疑,以充分调动学生创新思维。传统教学中,教师大搞一言堂,学生根本没有主动发言的权利,学生学习被动。新课改大背景下,课堂教学要求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意识,发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符合学生学习认知成长规律。学生可以对教材文本、教师教法、学生学法等内容展开质疑活动,这对学生顺利梳理生物学认知有重要帮助。

如学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时,教师发动学生展开质疑活动,让学生将疑难问题提交到学习小组,然后由组长筛选,提交到班级,最后由教师对相关疑难问题展开解答,或者是师生互动共同完成问题探究。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很快就集合了质疑问题。典型的问题有:人和动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实现的,那么,神经调节的方式是什么呢?反射的例子有很多,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含羞草也会快速合拢叶片,这些属于反射吗?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反射弧包括哪些基本环节?如果一个人的手受伤了,他缩手反射的传入神经受损了,他还能够感觉到疼痛吗?从一只青蛙脊背上剥离一根神经,如何来判断它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多少个神经元?教师对学生质疑问题进行整合梳理,然后对专业性较强的问题进行细致解读,其他问题投放到班级中,由师生互动解决。

从学生提出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对教材学习是比较深刻的,有些问题已经超出教材内容,这说明学生具有了创新思维,能够由此及彼地展开学习思考。虽然学生对相关问题存在模糊认识,但敢于质疑,这已经是难能可贵的。

三、优化引导措施

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引导本身就需要创新,不仅要学生参与质疑活动,还要对课堂学习方式、引导方式进行创新实践。首先是预习环节设计要创新,教师要对学生预习进行多元设计,为学生主动参与预习活动奠定基础。其次是课堂互动学习形式要创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传统模式需要改变,学生设计问题学生回答,或者是学生提出问题让教师回答,都是创新教学尝试。合作学习形式也要创新,小组讨论、小组调查、小组竞赛、小组操作、小组展示、小组演绎、小组实验等,都属于合作学习范畴,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展开个性设计,以提升课堂引导教学的有效性。

生物课堂教学有自身特点,教师在引导设计时,要注意介入创新意识,这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重要促进作用。如在学习“免疫调节”时,教师从艾滋病问题讨论展开教学引导,因为学生在初中阶段对这个内容有一定了解,自然对免疫调节相关内容充满关注。为让学生获得形象直观感知,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让部分学生参与电子课件的制作。学生搜集大量信息材料,为课件制作提供丰富信息支持,不仅为课堂教学带来重要帮助,还培养了良好预习习惯。在课堂教学展开后,教师将部分学习内容分解到学习小组,由学习小组展开学习研究。关于疫苗的应用学生比较熟悉,学生展开回顾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实例展开学习。因为引导针对性很强,学生进入课堂学习迅速,不仅掌握了相关学习知识,对学习内容之外的东西产生了探索期望,这也是典型创新表现。

学生参与教师电子课件制作,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学生在具体参与过程中,对相关学习内容有了更为深刻认知。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教学引导方法众多,如何介入创新意识,这是生物课堂教学必须直面的课题。

四、升级课堂训练

课堂训练是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设计和操作时,教师要本着创新的原则,对训练内容、训练形式、训练时机、训练评价等进行优化升级处理,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训练机会。在选择训练内容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生活认知情况,促使文本生本思维对接,围绕学生生活感知设计训练内容。在训练形式方面,教师要注意题型的多元化,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列举题、陈述题、辩论题、实验题、调查题、归结题、数据分析题等,多种题型的混搭,可以给学生带来全新认知感觉,对促生学生创新意识也有积极影响。在训练要求上,也可以体现创新,体现要求渐进性、难度梯度性,观照不同群体学生实际需求,增加自主选择题型份额,也可以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重要契机。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是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要求。在课堂教学设计操作中,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对教学环节、教学引导方法、教学训练等内容展开创新设计,对教学行为进行创新尝试,促使学生尽快进入创新学习之中,并在多重学习感知中形成生物学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何兰平.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J].学周刊,2013,(06).

[2]付娴贤.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3,(S2).

第6篇:人体的免疫功能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生物化学 教学方式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44-02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由于生物化学内容十分广泛、概念十分抽象,代谢途径又错综复杂,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几十个学时内能学有所得,是我们每个生物化学老师在执教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作者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在以传统的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与实践,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为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生物化学课程设置的改革

(一)学生学习基础分析

我校医卫类专业学生以女生为主,课堂纪律好,学习积极性高,态度端正,因此整体学习氛围好,多为高中起点,但是文理学科兼有,基础知识总体水平欠佳,缺乏扎实的化学知识基础,再加上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应激刺激反应迟缓,难以适应新的环境,独立学习和生活能力弱,再加上生物化学课程内容抽象、代谢途径繁杂、更新快、教学难度大,容易枯燥,这就要求我们任课老师在不多的学时里不仅要讲得生动具体,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理念遵循针对性和实用性原则

我们学院作为一个以医学专业为主,多专业为辅的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面对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实用型的高技能医学专业人才。那么对于生物化学的课程设计来讲,应该紧紧的围绕这一目标。学习与实践结合,设计情景学习,并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强化职业能力,以职业岗位应用为导向,来调整教学内容,从而实现高职教育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开发性。

(三)课程学时分配,针对不同专业优化调整

生物化学作为护理、临床医学、助产、检验、药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针对不同的专业,生物化学的课程设置有不同的作用与要求,对于临床医学专业,要求熟悉临床生化指标,在疾病的在诊断治疗过程总可以利用生化知识辅助诊断和治疗;对于护理专业,要求能熟悉临床生化指标,解释常见病的发病机理;对于药学专业,要求熟悉生物化学相关原理,在治疗过程中利用生化知识解释药物的作用机制;而对于检验专业要求熟悉临床生化指标,具备生化检验基本技能。

就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方面,基于具体工作岗位职业能力需要,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对教学与实践课时进行调整。

(四)课程内容选取,突出重点难点,理论联系实际

根据课程设计的理念,我们的教学设计思路是,突出重点难点,理论联系实际。如:生物大分子性质及结构生物大分子代谢途径,讲解后给学生更多实际验证的机会,如对自己的唾液淀粉酶活性测定,最后再系统分类归纳,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我们将课程内容主要分为四大板块,即: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主要包括蛋白质、核、酶学章节的内容)、物质代谢及调节(主要包括生物氧化、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内容)、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调控(主要包括DNA的复制、RNA的转录以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其它专题(主要包括维生素、肝胆生化、水盐代谢、酸碱平衡)。其中物质代谢及调节、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调控三个板块所占比例较高,其中物质代谢及调节占到总学时的38%,实际上这三个板块也正是我们整个课程内容的重点及难点,而其中以物质代谢及调节的内容为重中之重。

二、生物化学教学方法的探索

一门课讲的好与坏,知识能否让学生掌握,关键在于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学习起来又相对枯燥的学科。因此教学活动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课堂评价,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以及课后作业的练习,验收当堂课的学习效果,同时将信息反馈给授课老师在那些地方还应该重点讲解;最后是考核测评,可以不定期的对学生进行单元检测,以此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力求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加深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

(一)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如何使学生能在枯燥的生化学习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教师可以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按照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逐步揭开生命体发展神秘的面纱。例如,在“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这一章节中,请同学们思考“鸡蛋里的那一层膜是起什么作用的”;在“糖代谢”的章节中,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是高原反应”。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堂活动中听讲、思考、进行分析讨论,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二)讲授式的教学方法

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是将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知识,配合直观的图片和生活实例来促进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加深巩固教学内容。

例如,在讲到“生物氧化”这一章节的知识点“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时,可以先从到一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词开始,“大宝SOD蜜,今天见还是明天见”,先用这样一个开场引起同学们对于这个知识点的学习兴趣。然后再介绍SOD是人体内的一种最重要的细胞保护酶,既能防辐射损伤,又能有效地抵抗过氧化阴离子自由基,从而延缓衰老,调节机体代谢能力,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等知识性的内容。最后把SOD比喻为人体内的“爱国者导弹”。这样的一些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讲授方法会引导学生从被动的灌输知识的模式进入主动学习知识的活动当中,既理解了生物化学的知识内容,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是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出现的一些热点或常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

例如,在讲到蛋白质的元素组成的知识点的内容时,可以提出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会让同学们来思考和讨论一下三聚氰胺所引发的毒奶粉事件和蛋白质有什么联系。课堂讨论结束后,同学们理解了食品工业中测定食品的蛋白质含量是通过测定氮原子的含量来间接推算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由于三聚氰胺(含氮量66%)与蛋白质(平均含氮量16%)相比含有更高比例的氮原子,所以被一些造假者利用,添加在食品中以造成食品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假象。因此添加过三聚氰胺的奶粉就很难检测出其蛋白质不合格了,这就是三聚氰胺的假冒蛋白质的原因。课堂活动结束后,同学们不仅深化了知识点蛋白质的元素组成特点,同时也深入了解了学科以外的知识。

当然,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同样也是检验同学们知识掌握牢固与否的标准。教师应该在考试的基础上采取加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的考核方式来检测我们的教学效果。有压力,就会有动力,无规则不成方圆。只有这样,教师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会不断完善教学,提高自我,力求做到真正的“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第7篇:人体的免疫功能教学设计范文

1基础医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1.1基础医学教师定义及来源

相对于临床医学而言,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等内容,是研究人体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生理病理规律的科学体系,是医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整个医学发展的基础。基础医学教师是指在医学院校从事这些基础医学分支学科课程教学的教师。基础医学教师来源主要有3种:

(1)医学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工作,占90%;

(2)临床医生向教师转岗,如外科医生转为人体解剖学教师,占4%;

(3)从科研院所进入高职院校任职,占6%。1.2基础医学教师教学现状与两难局面由于基础医学教师多是医学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类院校进行教学工作的,没有接受过正规施教教育,缺乏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又缺乏临床工作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无法引入鲜活的临床案例,导致基础医学教育偏向于过多的理论化,“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而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多较差,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因此,导致了基础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知识的脱节。

2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意义及必要性

2.1基础医学教师与“双师型”教师标准的差距

目前,我国还没有“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条例,各院校基本上是根据下列标准评定“双师型”人才素质的,即在具有讲师及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前提下,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具有本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2)近5年中有2年以上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3)近5年曾经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或以上)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

(4)近5年曾经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或以上)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良好,在市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5)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的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经过培训并取得结业证书。大多数高职院校基础医学教师即使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但由于仅只是考证,没有充分的临床实践经验,因此,与真正意义上的双师素质教师还存在很大差距,想缩小这一差距就需切实走向临床参与实践。

2.2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必然性与意义

教师专业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世界性潮流,其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新理念和新制度的建立,成为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成功策略。基础医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今后教师发展的趋势,与专业化贴近的首要关键就是要与临床进一步接轨。根据这一发展需要为基础医学教师制订适合自身特点的走向临床锻炼的计划,并给予适时的协助和教育,最终将最大化实现教师潜能。

3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实践方式及手段

影响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因素:

(1)制度层面把控是否到位;

(2)走向临床的方式是否合理;

(3)走向临床的考核标准是否量化。

3.1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制度化建设

为促进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可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内在驱动力,使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自修和反思。教师的自我发展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不可低估的潜在动力,关键在于引导。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首先需在学校层面形成一定制度,使该项工作成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根据作者对周边10所医药类高职院校的调研结果显示,只有2所学校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一般以鼓励和自愿原则开展走向临床工作。对其中121名基础医学教师、102名专业教师及90名行政人员进行的进一步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对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制度化建设工作给予了肯定。

3.2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实践方式

依托行业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积极鼓励并组织教师到医院参加工作实践。本校走向临床顶岗的方式多样化,

(1)以时间段划分为:①长期顶岗,利用半年、1年甚至更长时间完全在顶岗单位进行实践(如西南医院);②短期顶岗,利用寒暑假到医院顶岗(如附属医院);③间隔顶岗,利用平时排课间隔到医院顶岗(如每周只排3d课,2d到顶岗单位实践)。

(2)以学科对口划分为:①完全对口型,如生物化学(生化)教研室教师到医院生化检验科室进行顶岗实践,病理教研室教师到病理科顶岗实践;②不完全对口型,如病原生物学教研室教师到皮肤科进行顶岗实践,对皮肤科感染病知识进行学习,为部分对口型。

(3)以教师授课面向专业划分,如该教师的药理学课程面向的是护理专业则可选择在医院护理岗位进行顶岗实践;正常人体功能面向的是康复专业则可选择在医院康复科进行顶岗实践。以本校基础医学部为例,从2012年7月开始已有38人次到医院进行了顶岗实践,另已有医院专家、学者及高级技术人员6人次到本校进行讲座培训与教学活动。通过顶岗实践教师本人反馈自身教学有很大提升,特别是边实践、边顶岗的教师对教学效果的促进度较高,该种方式的优点在于从临床中刚接触到的知识可及时、有效地应用到课堂中去,学生反映效果好,教学手段灵活,与临床结合紧密,学生受用度高。

3.3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考核模式

走向临床的考核模式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规范:

(1)临床实践的考勤管理通过医院与学校共同承担,并进行双向管理;

(2)实践能力和效果主要由医院方给出相应的评判标准,在实践完毕后作出相应的考核结论;

(3)学校结合医院给出的考核结论、综合表现及反哺理论教学的效果进行评分,评定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3个等次,根据学校相应制度给予一定奖惩。

3.4基础医学教师专业化与走向临床的联系

教师专业化理论认为,教师教育的本质不是简单地“重复”,而在于需要一定的“专业精神”、“专业理论”和“专业技巧”,并不断地进行改进、完善和创造。对基础医学教师而言,应着眼于进一步培养适应医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潜能。医学教师的服务对象是人,在教学中既要求医学教师传授广博的医学基础专业知识,更要求他们遵循教育规律,讲求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走向临床这一举措可极大丰富基础医学教师的临床医学知识素材,弥补了原先基础医学教师过于理论化的教学方式,教师专业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强化,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另一个积极作用是能激发教师的科研思维火花,能推动更多、更好的科研项目的申报。只有基础与临床结合后才能使课题更具有经济与社会价值,进一步提升学校软实力,促进学校长远发展。

4走向临床后反哺理论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4.1反哺理论教学的手段与方式多样化

走向临床后基础医学教师接触的临床案例较多,可充分应用到教学中,如项目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类似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双语教学法等。以本校病理学教师为例,有2名教师参加了西南医院学年顶岗实践及6名教师参与了附属医院的边教学、边顶岗的实践活动。走向临床后教师收集了大量病例资料,初步具备了临床病理检查能力,能分析和诊断常见病理切片并报告结果。鉴于本校现阶段班级编制及学时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病理学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了类似PBL教学法,即应用教学思维,在课堂中引入了以问题讨论为中心的教学法,通过“分组思考、推荐汇报、总结归纳”等方式在学生中全面实施。根据实施后的效果反馈,学生普遍反映与传统教学法比较,新的教学法学习代入感更深,知识掌握得也更牢固。不同教学法实施要求比较。

4.2反哺理论教学采用“私人订制”形式

反哺理论教学体现了独特的“私人订制”形式,如本校中医康复专业《正常人体功能》的任课教师被安排在附属医院康复科进行了顶岗实践,实践后教师与中医康复理疗医生进行了亲密接触,了解了工作性质及常见病例和操作手法,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更能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项目为引领,编写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等。这样形成了一整套为学生量身定制的教学资源系统,学生受益无穷,为《正常人体功能》的教学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优秀资源。今后,教师的教学将会事半功倍,学生在职业生涯中也能熟练掌握机体各部位结构与功能,能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增强了学生诊治疾病的信心。

4.3促进反哺理论教学的激励机制

为保障教师进入临床实践后反哺理论教学的积极性,应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及完善的政策支撑。可将实践后的效果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如转化为教学改革论文的数量及质量,应用于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及教学效果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考核结论为优秀者可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外出进修、学年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

4.4反哺理论教学的重要意义

第8篇:人体的免疫功能教学设计范文

中西医文化导入的必要性中西医学存在的文化差异,除在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方面有所体现,还在术语体系、医学理论、诊疗思想及技术等诸方面均有体现,所以教学中就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导入不同的医学文化成分,以便提高学生语言交际的共识与医学交流。如在医学英语学习时,隐含在语言形式下的希腊文化的导入即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希腊文化对英语医学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其中的术语体系。许多医学英语术语的词根直接来自希腊词源,而其中有一些词源与希腊神话密切相关,例如,Atlas是希腊神话中肩负天空的巨人,所以承载象征天空的头部第一颈椎(寰椎)即为atlas,派生的医学词汇还有atlasvertebra(颈椎)和atlodidymus(寰椎联胎)等,而从希腊文化衍生的医学精神(《希波克拉底誓言》)也是加强医学生道德修养的理论基石[4]。中医院校必然面临大学英语向中医专业英语的过渡。在大学英语阶段对中西医文化进行适当的导入,不仅对后期的专业英语学习十分有利,也符合语言教学的宗旨与目的,是十分必要的!

中西医文化存在诸多差异,所以在高等中医院校英语教学中,不仅要以语言共核为中心内容,还要注重中西医文化导入,使两者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方法上相辅相成、融会贯通,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语境进行中西医文化导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艾伦(Allen)[5]在讨论语言教学的方法时指出了三种不同方法:结构分析法(structural-analytic)、功能分析法(functional-analytic)、非分析或经历法(non-analyticorexperiential),并认为这三种教学法代表交际能力的三个平面,如表1所示。表1语言交际能力的三个平面平面1(结构分析法)平面2(功能分析法)平面3(经历法)注重语言形式特征注重语言内容注重语言的使用把传统的语言教学和交际语言教学放在一个连续体上,就可以看出三个平面与教学形式的关系[6]:平面1侧重传统语言知识教学(包括语法、翻译法、直接法、结构-听说法等),平面2是“为交际而学”(learningforcommunication)的交际语言教学所侧重的,而平面3则是“通过交际而学”(learningthroughcommunication)所强调的。三种教学法作为一个连续体,尤其是平面2提升到平面3的过程,实际上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种内化过程,即从简单地传授课本中文化事实和交际规约到引导学生主观感受现实事物,“亲历”跨文化情境,进而“建构”自己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交际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必须注意交际情景具备真实性、实用性[7]。鉴于中医院校的专业性,外语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应根据专业特性,适当导入中西医文化,利用语境或设置情境,通过有意义的任务,达到中西医文化导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阅读Unit4———threekindsoffatigue,根据交际教学法的内涵,教学设计环节包括:①开启主题;②课文阅读和主旨归纳;③提出问题分组讨论;④教师总结。首先,开启主题部分:在多媒体环境下,播放慢性疲劳症患者分别与中西医医生的门诊对话,并用问题:“Whatarethedifferencesbetweenthesetwoclinicdialogues?”引出主题“fatigue”并引发学生对中西医就疲劳的不同认知的思考。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回答,教师补充,可总结出中西医文化对慢性疲劳的不同理解。例如,中医将疲劳归属于“虚劳”“郁证”“百合病”等范畴,将疲劳的病因病机精辟地概括为“精气夺则虚”、“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认为病位以肝、脾、肾为主,病机多为本虚标实,以虚为主,因虚而郁。而西医文化对于“肝”“肾”“脾”等只做器官的微观理解,亦无“精气”等概念,对疲劳的发病机制有两种主要学说:即病毒感染和由感染直接介导的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另外,与内分泌系统失调、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异常、营养代谢障碍等因素密切相关。第二步,课文阅读和主旨归纳:读者在阅读中不断做出预测,并通过阅读不断确定或否定自己的预测,完成与作者的交际。第三步,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Whatkindsofsuggestionsdoyouhavetogetridoffatigue?”将学生分成5人一组进行讨论,学生运用常识和已有的医学知识用英语讨论,然后以头脑风暴法将各组的意见搜集起来。问题具有开放性,答案就有多元性,最后再通过组织门诊对话这一任务,设置特定情境,将前面所讨论的疲劳的发病机制、原因、可能的治疗意见等进行总结,重新组织到情境对话中。第四步,教师总结:对学生就问题的观点和看法进行总结,对陈述过程中较为普遍的语言错误进行批正,以免再犯类似错误。通过设置情境,在情境中进行中西医文化导入,以及在情境中将文化和语言结合应用,通过学生-学生、学生-老师交际,可有效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9篇:人体的免疫功能教学设计范文

香港地区中学课程纲要中生物科课程纲要(中四至中五)包括七个部分:宗旨及目标、课程纲目、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课程、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参考资料和视听教材。本文只介绍香港课程发展议会编订、香港教育署建议学校采用的1991年版本内中学生物科课程纲要里的明确学习目标部分。明确学习目标的基本精神:一是在于辅助教师选取教材、教学活动及教授方法;二是可作为学生的学习指引和评鉴学生的依据。明确学习目标与纲要中的宗旨和目标、纲目相比较,对教师的教授和对学生的学习两方面要求都更具体和详细。同时,明确学习目标也是指出能力中等的学生修毕课程的个别部分后所应达到的学业水平。

香港地区中学生物科课程纲要中的明确学习目标务求详尽,包括课程的知识、技能、能力等所有要求,但中一至中三课程内的一些较基本的教授目标已删除,因为要达到这些目标,本课程前部的目标应先达到。例如,第三章人体呼吸器官的构造,要达到“能叙述在呼吸道上空气的润湿、过滤与温暖过程”的教授目标,必须先达到“能跟寻外界空气进入肺泡的通道”的目标,因此本目标不与前目标重复,已删去对前目标的要求。同时,教师无须为其本目标所局限,可随本身的教授方式和学生能力编订其他教授目标或修定本目标以作施教之用。

香港地区中学生物科课程的明确学习目标既是教师的具体教授目标,又是学生的具体学习目标。都是在纲目、宗旨和目标总的指导下的具体要求。本教学目标经常提及的两组意义相似的术语的内涵是:第一组旨在达到事实的记忆,包括“阐释”、“叙述”及“指出”。“阐释”一词用于一些基础概念的正规定义。“叙述”一词指对现象或过程的回忆。而“指出”一词对于学生只需要回忆一部分现象或过程时使用;它也界定了教学的范畴。第二组术语与科学实验有关,包括“设计”、“进行”、“示范”及“叙述”。当有多个可行的实验方法时,学生需要“设计”一个实验,并将先前所学的应用在实验装置上。在进行实验时,可能需要记录数量化的数据或作长时间的观察。要求学生“进行”的实验,通常较注重实验技巧,而实验的内容可在教师参考资料或课本中找到。某些实验结果可用作“示范”某些现象。例如,将试纸放入或将气体通入溶液内,所用的技巧较简单。“叙述”实验指要求学生认识某些实验如何进行及其预测结果,而重点不在实验技巧上。

香港地区中学生物科课程纲要中的学习目标:

第一章 生物的种类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1.指出生物的多样性。2.将动物分为有脊椎类和无脊椎类。3.将脊椎动物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及哺乳类。4.观察植物的外表特征,将它们分为有花及无花植物。5.将无花植物分为藻类、真菌类、藓类及裸子植物。6.用二叉式检索表将生物进行分类。

第二章 细胞

1.通过细胞的基本构造的学习,学生应能:

(1)认明在光学显微镜下细胞的基本构造。(2)指出下列细胞构造的功能: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叶绿体、细胞核及染色体。(3)辨别动物细胞及植物细胞。(4)制备生物组织的暂用玻片以观察细胞构造。(5)正确操作光学显微镜以观察玻片。

2.通过细胞内的生命程序的学习,学生应能:

(1)就细胞中进行的分解代谢和组成代谢过程说明代谢作用的意义。(2)说明酯在代谢作用中的功能。(3)说明酶的蛋白质本质与其特性的关系。(4)以“锁钥假说”说明酶活性的专一性。(5)以实验显示过氧化氢酶在动植物内的存在。(6)以简单实验示范酸碱度值及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7)阐释扩散作用、渗透作用及主动运输。(8)叙述在活细胞内扩散、渗透及主动运输的现象。(9)说明细胞膜的选透对渗透作用及主动运输的重要性。(10)以简单实验示范渗透作用及细胞膜的选透性。

3.通过细胞分裂的学习,学生应能:

(1)概述有丝分裂的过程,强调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及分离。(2)说明有丝分裂对维持染色体数目的重要性。(3)顺序排列玻片或显微照片中的有丝分裂程序。

4.通过细胞作为生命的基本单位的学习,学生应能:

(1)指出细胞为大多数生物的基本结构单位。(2)指出结构的三个层次为组织、器官及系统。

第三章 维持生命

1.食物与营养作用

(1)通过营养方式的学习,学生应能:

1)辨别自养式营养及异养式营养。2)辨别动物式、腐生式及寄生式营养。3)说明白霉或根霉及绦虫如何获得食物。

(2)通过人体所需食物的学习,学生应能:

1)辨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的下列特性:a.主要组成元素;b.食物来源;c.代谢功能;d.能量值。2)指出维生素(a、c及d)、矿物质(钙及铁)及食用纤维;a.它们的食物来源;b.它们的代谢功能;c.缺乏时所引起的影响。3)以简单实验测试常见食物中是否含有还原糖、淀粉、脂肪及蛋白质。4)以二氯酚靛酚(dcpip)测试食物中是否含有维生素c。5)说明人对均衡膳食的需要。6)指出人类的年龄、活动及怀孕和食物需求的关系。

(3)学习了哺乳动物的营养作用以后,学生应能:

1)说明摄食、消化作用、吸收作用、同化作用及排遗作用。2)从哺乳动物牙齿纵切面简图中认明下列结构:齿冠、齿颈、齿根、牙釉质、牙本质、髓腔、神经纤维、微血管、牙骨质及齿龈。3)叙述各种不同牙齿的功用。4)比较人类的乳齿系及恒齿系。5)概述蛀牙的成因。6)说明蛀牙的预防方法。7)设计透析管模型显示小肠对不同大小食物粒的分别透性。8)从已解剖的哺乳动物消化管中认明下列结构:口腔、唾液腺、牙齿、食道、胃、十二指肠、回肠、胰、肝、胆囊、胆管、阑尾、盲肠、结肠、直肠及。9)指出消化道的蠕动将食物推动。10)说明食物在口腔、胃及小肠中机械性及化学性消化作用的重要性。11)写出产生碳水化合物酶、脂肪酶及蛋白酶的器官。12)叙述碳水化合物酶、脂肪酶及蛋白酶的作用。13)以简单实验示范淀粉酶对淀粉的作用。14)以简单实验示范胆盐对油的作用。15)说明小肠结构如何适应于吸收食物。16)认明绒毛中的下列结构:单层上皮、微血管网及乳糜管。17)跟寻养料经消化后由循环系统运抵身体组织。18)指出被吸收后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及甘油的用途。19)列举肝的功用包括:调节血糖;贮藏糖元、铁质及维生素;制造胆汁及分解过剩的氨基酸。20)指出大肠的功用。

(4)通过学习植物的营养作用,学生应能:

1)叙述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下列的化学反应:

2)设计简单实验以显示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叶绿素及二氧化碳。3)指出光合作用产品;a.储藏;b.释放能量;c.转化成其他产品以助生长之用。4)认明在显微镜下叶的切片中光合作用有关部分的构造。5)指出氮对合成蛋白质及镁对合成叶绿素的重要性。6)指出化学肥料能对作物提供额外的矿物质。

2.呼吸作用与气体交换

(1)通过学习呼吸作用,学生应能:

1)阐释呼吸作用是一个由酶分解食物逐步释放能量的氧化过程。2)认识生物体内所释放能量的各种用途。3)以简单文字方程式表达需氧呼吸及缺氧呼吸的过程。4)就氧的需要、能量的释放的多寡及呼吸后的生成物三方面分辨需氧呼吸和缺氧呼吸。5)指出和说明引致肌肉中乳酸积聚与氧债出现的因素。6)设计简单实验以显示动物及萌芽中的种子可产生热能。7)设计简单实验显示动物及萌芽中的种子能放出二氧化碳。8)设计实验以显示经酵母菌发酵的葡萄糖可产生乙醇及二氧化碳。

(2)通过学习人类的气体交换,学生应能:

1)从胸部的简单切面图认明以下的结构:喉、气管、支气管、小支气管、肺脏、胸膜、胸膜腔、肋骨、肋间肌、横膈膜及心脏。2)认明已解剖哺乳动物内的呼吸器官。3)叙述在呼吸道上空气的润湿、过滤与温暖的过程。4)叙述肋间肌及横膈膜肌在肺换气过程中的作用。5)利用模型解释肋间肌及横膈膜在肺部换气过程中的作用。6)认明利用模型代表肺部换气过程的缺点。7)解释吸入气体与呼出的气体其成分不同的原因。8)以记录腊烛在集气瓶内燃烧时间比较吸入及呼出气体的含氧量。9)用石灰水或碳酸氢盐指示剂设计简单实验,比较吸入及呼出气体的二氧化碳量。10)认明肺泡中能帮助气体交换的结构和特征。11)解释氧及二氧化碳如何经扩散作用而透过肺泡膜。12)设计简单实验以比较运动前后的呼吸率。13)设计实验以量度肺活量的大小。14)以能量需求的不同解释运动如何影响呼吸的速率及其深度。15)设计简单实验以显示香烟含有焦油。16)指出吸烟可危害健康。

(3)通过学习植物的气体交换,学生应能:

1)叙述光量与叶中气体交换的关系。2)解释叶片如何进行气体交换。3)设计实验以研究光量对植物二氧化碳交换的影响。

3.水与生物

(1)通过学习水对生命的重要性,学生应能:

1)认识水是一种代谢物又是细胞的主要成分。2)就水作为溶剂及作为运输与化学作用的媒介解释其重要性。

(2)通过学习生物与水的关系,学生应能:

1)解释保持细胞及体内液间渗透平衡的重要性。2)解释浓度不同的盐水对红细胞的影响。3)以渗透作用解释植物细胞的硬胀及软缩状况。4)解释浓度不同的蔗糖液对细胞的影响。5)设计简单实验以观察浓度不同的蔗糖液对马铃薯条的影响。6)阐释蒸腾作用的定义。7)设计简单实验以显示水分如何经蒸腾作用丧失。8)叙述如何简单地以蒸腾计显示影响蒸腾率的因素及讨论该装置的缺点。9)解释光量、温度、相对湿度及空气的流动如何影响蒸腾率。10)解释陆生植物及水生植物叶上气孔的分布和蒸腾作用的关系。11)利用氯化钴纸以比较叶片两面失水的速度。12)解释叶子浸入热水后为何会放出气泡。13)从双子叶幼根横切面中认明以下结构:根毛、表皮、皮层、木质部、韧皮部及维管束。14)解释蒸腾作用如何帮助根部吸收水分。15)解释根部的构造如何适应吸收水分。

4.生物的运输作用

(1)通过学习哺乳动物的循环系统,学生应能:

1)认明血液涂片中的红血细胞和白血细胞。2)从下列各方面比较红血细胞、白血细胞与血小板:产生的地方、形状、大小、数目及功能。3)列出血浆的主要成分。4)说明血液对于运送气体、养分、排泄物、激素及热量等的功能。5)指出氧在红血细胞中以氧合血红素的形式输送,而二氧化碳在血浆中以碳酸氢盐离子形式输送。6)指出在输血时abo血型应如何配对。7)以简单实验显示氧及二氧化碳对加入柠檬酸盐后的鸡血的影响。8)以简单实验显示血浆中葡萄糖的含量。9)绘出示意图以显示肺循环及体循环。图中应包括以下结构:心脏、左心房(心耳)、右心房(心耳)、左心室、右心室、肺动脉、肺静脉、肺、大动脉、上腔大静脉、下腔大静脉、肠、肝脏、肝动脉、肝门静脉、肝静脉、肾动脉、肾静脉、肾脏、头、手、腹及腿。10)从图中认明心脏的下列结构:右心房(心耳)、右心室、左心房(心耳)、左心室、二尖瓣、三尖瓣、半月瓣、腱索、肺动脉、肺静脉、大动脉、上腔大静脉、下腔大静脉及中隔。11)解释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关系。12)认识心肌血液供应不足为导致心脏病成因之一。13)进行简单实验以显示鱼尾鳍、蝌蚪尾或蛙蹼微血管内血液流动的情况。14)认明在已解剖的哺乳动物体内的主要动脉及静脉。15)辨别动脉、静脉及微血管在结构上的区别,并指出此区别与其功能的关系。16)显示前臂的静脉膜的作用。17)叙述血液如何受以下条件影响而产生组织液:a.微血管壁的薄壁;b.微血管与组织液间的压力差异。18)叙述淋巴系统的下列功能:a.将组织液送回循环系统;b.运送脂肪;c.作为微血管及体细胞间物质交换的桥梁。19)认明促使淋巴液流动的方法。

(2)通过学习有花植物的运输作用,学生应能:

1)以染剂实验显示水是从根经木质部运输至叶的。2)说明有机养料是沿韧皮部输导的。

5.支持与运动作用

(1)通过学习哺乳动物的支持作用,学生应能:

1)指出哺乳动物的骨胳包括:a.中轴骨胳—头颅、脊柱、肋骨与胸骨;b.附肢骨胳——肢骨与带骨。2)就下列方面说明哺乳动物骨胳的功能:a.支持;b.运动;c.保护体内器官;d.贮藏矿物质;e.制造血细胞。

(2)通过学习植物的支持作用,学生应能:

1)认明双子叶植物幼茎及木质茎横切面内的支持组织。2)指出年幼植物或植物非木质部分主要靠硬胀的细胞来支持,而木质茎则主要是由木质部来支持。

(3)通过学习哺乳动物的行动,学生应能:

1)以肘关节或膝关节为例解释屈肌及伸肌作为一对拮抗肌的功能及其杠杆作用。2)指出腱及韧带在运动时的作用。3)指出下列关节在骨胳中的位置及其可活动程度:a.球窝关节;b.铰链关节。

6.通过学习整合作用及反应,学生应能解释下列名词:“刺激”、“反应”、“感受器”及“反应器”。

(1)通过学习哺乳动物对环境因素的探测,学生应能:

1)认明眼球的下列结构:巩膜、角膜、脉络膜、视网膜、黄斑、盲点、视神经、睫状体、悬韧带、晶状体、虹膜、瞳孔、水状液和玻璃状液。2)解释眼球不同部分的功能。3)叙述影像形成的过程与视觉的产生,包括:a.角膜、晶状体和眼球液体的折射作用;b.影像的性质;c.视网膜上感光细胞的功用;d.神经脉冲从视神经到脑部的传递;e.神经脉冲在大脑皮层视觉中心的分析。4)解释实验中对不同距离物体的聚焦是利用不同厚度的透镜而达成的,并比较其与眼球调整作用的异同。5)说明并解释远视和近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6)指出全色盲及红绿色盲的含意。7)从耳朵切面图认明下列的结构:耳壳、外耳道、鼓膜、耳骨、卵圆窗、耳咽管、半规管、耳蜗、听神经、外淋巴、内淋巴、外耳和内耳。8)叙述听觉产生的过程,包括:a.声波传递的途径;b.扩大声波振荡的方法;c.声波对感觉神经末梢的刺激及引致在耳蜗管内产生神经脉冲;d.神经脉冲由内耳传至脑部的途径;e.神经脉冲在大脑皮层听觉中心的分析。9)解释半规管的功能:当动物姿势改变时,会推动胶状物,牵动感觉毛细胞而产生神经脉冲。10)指出食物的味道是由于味觉及嗅觉感受器同时受到刺激而产生的。11)指出鼻内及舌上均有化学感受器。12)指出不同的皮肤感受器分别负责接受接触和热度等刺激。13)说明皮肤上的触觉感受器并非均匀地分布全身。

(2)通过学习植物的生长反应,学生应能:

1)说出向性的定义,包括向光性、向地性及向水性。2)以实验显示根的向地性和茎的向光性。3)以生长素的功能解释根的向地性及茎的向光性。4)说明向性反应的重要。

(3)通过学习哺乳动物的协调作用,学生应能:

1)指出中枢神经系统能协调感受器和反应器,因而可对不同的刺激作出适当的反应。2)说出神经元包括细胞本体及神经纤维。3)认明大脑、小脑、延髓及指出其主要功能。4)从一脊髓横切面图中认明下列各部名称:中央管、灰质、白质、脊椎神经、背根神经节和腹根。5)描绘在脊髓反射弧中神经脉冲传递的途径。6)就下列各项辨别反射动作和随意动作:a.神经脉冲传递的途径;b.动作的有意识控制;c.反应的速度;d.对同一刺激所引致反应的划一性。7)指出激素:a.由无管腺分泌;b.由血液输送至身体各部;c.于特定的目标器官产生作用;d.可调节身体功能。8)指出胰岛素能促进:a.身体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b.葡萄糖在肝脏内转变为糖元的过程。9)解释低血糖对胰岛素分泌的负反馈效果。10)指出性激素能控制第二性征的发育。11)指出人的第二性征。

(4)通过学习哺乳动物体内平衡,学生应能:

1)说出排泄的定义。2)说明渗透调节的定义是调节体内水和盐的相对份量。3)从肾脏的纵切面中认明下列结构:髓质、皮质、肾盂及输尿管。4)认明肾元的下列结构:输入小动脉、肾小球、输出小动脉、鲍氏囊、卷曲管、集尿管及肾盂。5)解释肾小球超滤作用的过程。6)指出:a.肾元的结构、如何帮助肾小球进行超滤作用;b.肾小球滤液的成分。7)解释葡萄糖、氨基酸、盐分经扩散作用和主动运输过程,由肾小管再被吸收至血液中而水分则经渗透作用再被吸收。8)就水分和盐分的调节,解释肾脏的渗透调节。9)从一皮肤纵切面简图认明下列各结构:表皮、真皮、汗腺、汗管、汗孔、毛发、毛囊、竖毛肌、皮脂腺、微血管及皮下脂肪。10)说明以下结构与体温调节的关系:a.皮肤表面的微血管;b.毛发和竖毛肌;c.汗腺;d.皮下脂肪。11)就胰岛素分泌的不足解释糖尿病的成因。

7.通过身体防卫的学习,学生应能:

(1)说明皮肤是一道抗菌的机械屏障。(2)叙述呼吸道的纤毛上皮有过滤空气中尘粒和细菌的作用。(3)指出胃液中的盐酸能杀死随食物进入胃的大部分细菌。(4)指出盖于伤口的血凝块能止血及防止病原体的入侵。(5)指出白血细胞可借吞噬细菌及产生抗体来保护身体。(6)说明接种疫苗为人工免疫法的一种,其原理包括:1)若身体曾受某种抗原侵袭,身体中的某些白血细胞就会记认该种抗原。2)若该种抗原再度侵袭,身体便会立即制造大量噬菌白血细胞以及专门抵抗该种抗原的抗体。

第四章 生物的发育及生命的延续

1.生殖作用

(1)通过学习无性生殖,学生应能:

1)辨别无性及有性生殖。2)叙述无性生殖的各种不同形式,包括二分体分裂、出芽生殖、孢子形成及营养繁殖,并举出适当个例。3)说明营养繁殖的优点和缺点。4)用插条法繁殖新的植物个体。

(2)通过学习有花植物的有性生殖,学生应能:

1)认明花的各部分及指出该部分的功能。2)说明传粉作用和受精作用的重要性。3)从一实例中认明一株花与适应风媒或虫媒所具有的结构。4)指出:a.花粉粒内藏有雄配子;b.胚珠内藏有雌配子。5)叙述有花植物中受精作用的过程,包括:a.柱头上的糖溶液刺激同种植物的花粉粒生出花粉管;b.花粉管将雄配子带至胚珠;c.雄配子进入胚珠内与卵子结合成为合子。6)指出受精作用后,花的各部分在果实及种子的形成中所产生的变化。7)认明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各部分及指出该部分的功能。8)指出果实和种子的功能。9)认明果实和种子为适应靠风力或动物散播所具有的结构。10)说明果实和种子的散播对植物生存的重要性。11)叙述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萌发过程。12)解释种子萌发所需要条件的实验结果。

(3)通过学习人类的有性生殖,学生应能:

1)认明男性生殖系统中下列部分及指出该部分的功能:贮精囊、尿道球腺、尿道、、、阴囊、前列腺、输精管和附睾。2)认明女性生殖系统中下列部分及指出该部分的功能:卵巢、输卵管、子宫、子宫颈和阴道。3)指出由一带有细胞核的头部及尾部所组成。4)叙述在月经周期中子宫壁的变化。5)指出的传送过程。6)叙述受精过程及细胞核和卵子细胞在输卵管中的结合。7)略述由受精卵至胚胎的发育过程,包括:a.合子由输卵管移至子宫内,已分裂而成一细胞球;b.在子宫内胚胎的形成;c.胚胎植入于子宫内膜,并形成胎盘和脐带。8)说明胎盘在母体与胎儿间养分、氧和废物交换的功用。9)指出羊膜在胎儿发育时的功用。10)略述生产的过程,包括:a.阵痛开始;b.子宫颈扩张,容许婴儿的头部通过;c.子宫颈和腹肌的随意收缩,引致羊膜穿破;d.子宫肌收缩,首先将婴儿头部迫出阴道;e.扎截脐带;f.子宫收缩、排出胎盘。11)讨论亲代养育对后代成长的重要性。12)指出需要节育的原因。13)说明下列避孕法的生物学原理:安全期避孕法、、子宫帽、避孕丸及外科手术避孕法。

2.通过学习生长与发育的知识,学生应能:

(1)说明生长乃个别细胞体积的增大及因分裂而引致细胞数目增加。(2)叙述量度生长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量度生物的干重、鲜重及大小。(3)总结和阐释用萌发中种子作简单生长实验所得的数据。(4)说明发育及细胞分化成组织、器官及系统的结果。

第五章 遗传学

1.通过学习遗传与变异,学生应能:

(1)说明遗传特性及由小段染色体dna分子组成的基因所控制。(2)指出每种生物皆有特定的染色体数目。(3)辨别单倍体与双倍体。(4)概述减数分裂的过程,包括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及分离而导致形成单倍配子。(5)解释减数分裂对形成单倍配子的重要性。(6)顺序排列显微照片或玻片中减数分裂的各个阶段。

2.通过学习遗传的形式,学生应能:

(1)用下列名词阐明遗传现象:显性、隐性、杂种、外表型、基因型、等位基因、同型合子和异型合子。(2)解释配子在遗传中的作用。(3)列举单基因杂交遗传的例子。(4)用遗传学符号、图表等,以逻辑推理方法解决单基因杂交遗传的问题。(5)解释x及y染色体如何决定人类的性别。(6)用x及y染色体解释为何男女比例大致相同。

3.通过学习变异这部分知识,学生应能:

(1)列举连续变异与不连续变异的例子。(2)说明不同的表现型可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或两者的相互作用所引致。(3)解释遗传变异可由减数分裂时各染色体的独立分离现象、受精作用的随机性和突变的过程所引致。(4)就适者生存的现象解释变异的重要性。

第六章 生物与生物间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学过生态系的知识,学生应能:

(1)列举影响生物生存的物理及生物因素。(2)以物质的循环及能量流等观念去解释稳定生态系。

2.学生在学过生态系中的能量流动后,应能:

(1)说明能量进入生态系主要是通过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而达成的。(2)说明能量以食物形式由一生物传递至另一生物。(3)解释能量在食性层次之间散失的途径。(4)利用本地生境中常见的生物绘制简单的食物链及食物网图。(5)用食性层次之间能量散失的现象去解释数目塔及生物量塔。(6)说明非典型数目塔存在的原因。(7)解释有毒化学品,例如ddt及重金属如何经食物链积聚而影响顶级消费者。

3.学过物质的循环的知识后,学生应能:

(1)解释碳循环中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的作用。(2)绘简图显示碳循环的主要途径。(3)绘简图显示氮循环的主要途径。

4.学习了生物在生态上的互相依赖性的知识后,学生应能:

举例说明以下的关系:捕食、竞争、片利共生、互利共生和寄生。

5.懂得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后,学生应能:

(1)解释微生物在酿酒、制造面包、物质循环和产生有用含氮化合物供豆科植物使用等过程中的作用。(2)说明微生物的害处。(3)解释抗生素纸绽如何影响培养菌而导致在培养基上形成抑制环。(4)说明不同食物保藏方法的生物学原理。

6.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1)学习了土地利用的知识后,学生应能:

指出滥伐及单种栽培可能产生的影响。

(2)通过学习污染这部分知识,学生应能:

1)阐释污染的定义。2)指出烟和废气中常有的污染物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碳和铅。3)列出常见的家居废物包括清洁剂、垃圾、塑胶制品和金属罐等。4)叙述常见的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害处。5)列出常见的农业及工业废物包括原油、热废水、可溶的重金属化合物、无机肥料和粪肥。6)叙述常见的农业及工业废物所造成的害处。7)说明长时间受噪音影响可引致神经紧张、听力减退或失聪。

(3)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后,学生应能:

(1)说明人口膨胀对土地需求的增加如何破坏自然生境及生态平衡。(2)阐释环境保护的定义。(3)认明废物再循环和控制污染为保护环境的两种途径。(4)简单解释污水处理的生物学原理。(5)讨论立法及教育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中学教育质量,尤其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中学教学质量时,虽然测量的项目是诸多方面的,但从它的某一学科课程纲要中对受教育者即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要求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从上面我们介绍的香港地区中学生物学科课程纲要中明确学习目标来看,能够看出香港地区中学生物学科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基本情况。总体的分析,作者认为不少方面层次和水平是比较高的,可供内地中学生物教育教学借鉴或参考的地方也是比较多的。

1.突出素质教育

香港地区中学生物学科的教育思想是根据香港地区社会需要为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提高的教育,即生物学科的教育要围绕为适应当地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服务的。生物学科的教育目标不仅是学生毕业后谋生的手段,还是提高学生生存和生活质量的需要。使学生不仅学会立足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本领,更要学会社会发展青年人必备的生物科学知识、技巧和能力,为终生学习、生活打下基础。尤其是科学素质的要求,除了特别需要的科学知识外,还要加强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同时,中学生物学科教育还要为发展学生的个,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条件,使其有更多的机会把热爱生物科学的潜在的才智得到良好的培植和发挥。

2.体现了中学生物教学的最新趋势

30年来世界各地包括香港地区不断进行中学生物教学改革,不愿学习生物科学的情况已经大有改善。按照香港地区中学生物科课程纲要明确学习目标的要求,学生学习生物课程,将会觉得乐趣无穷,终身受用。体现了生物教学改革的最新趋势,一是加强内容与社会的联系;二是着重态度、高层次思考能力和传意技巧的培训;三是采取更有生趣和更多交流的教学方法;四是运用概念图等工具来发展概念;五是选择以“结构理论”为基础的新颖教学设计;六是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