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素质的含义范文

心理素质的含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素质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素质的含义

第1篇:心理素质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素质 途径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1心理素质的含义、特征

1.1关于心理素质,学者们有着不同的意见

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邢根溪认为,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品质。它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心理活动在个体身上的积淀,是一个人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特征和能动性。刘岸英认为,心理素质是个体整体素质的基础。它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和外界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下,所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品质和能力等心理因素的总和。

综合以上几种观点,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与大学生的学习、学术研究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

1.2心理素质的特征

刘华山对心理素质的特征概括得比较全面和准确。经过简化其观点,可以认为心理素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相对稳定性与可发展性。心理素质是个人的心理特质,不是人的个别心理或行为表现,更不是一个人一时一地的心理与行为的表现。但是,心理素质又始终处于发展中,具有自我延伸的功能。(2)综合性。对心理素质,不应从简单的心理过程或心理特性的角度来加以研究,不能将心理素质简单地看成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感情、意志及其特性,对心理素质的研究应从个性层面上着手。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3)可评价性。心理素质对人的活动成效有影响,因而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其品质具有优劣之分。人的某些个性心理品质,如内向与外向,一般不对人的行为成效产生影响,因此不应将它纳入心理素质之列。(4)基础性。心理素质不是大学生在特定领域中获得的某一专门知识和技能,应是那些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会适应性和创造性等活动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心理品质的综合。

2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大学生是社会上文化层次较高、思维最为活跃、最具有朝气的群体之一。但是由于受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影响,使得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多集中在人际交往障碍、抑郁、焦虑、强迫、精神症状等方面。许多新生存在适应不良等问题,毕业生在庞大的就业、爱情去留等压力下,也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症状;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生由于经济和精神压力而出现自卑心理和人际交往障碍等。诸多数据和事实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之一。

3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

3.1采用渗透的方法

高校应当把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去,使其能够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善于挖掘人格中的要素,结合教学环节进行心理教育。只有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开展,取得有效的成绩。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3.2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并由专门的心理老师为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得大学生的消极情绪得以释放,摆脱心理压力和障碍,改变认知行为,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心理行为训练、热线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向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

3.3要认清自我,加强自我意识的培养

所谓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对自己与周围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态度。其主要表现在评价别人与自我评价的能力、独立性与自制力等方面。自我意识是心理素质整合水平的评价指标。了解自我意识发展对人才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3.4在实践中强化心理训练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生存环境是影响和制约人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应要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并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等,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生活中,增强社会经验,提高自我的能力;多了解社会生活的艰难和辛苦,磨练自己的意志,增强生活的承受能力。同时加强人际交往和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人际观打下基础。

总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加强心理素质培养是一个社会化、系统化的过程,必须树立教育管理的新思路,逐步探索,祝福完善。

参考文献

[1] 郭晓飞.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绍兴文理学院报,1998.12.

[2] 李有华.搞好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1.12.

第2篇:心理素质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培养; 医务人员; 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R36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278-0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人为本的意思逐步加强,医院高风险、高强度的特殊职业,导致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更加明显,直接降低他们的工作效率,影响医疗工作质量。当前,加强医务人员优良心理素质的修养,是卫生系统开创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和基础工程。只有关注和培养医务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的促进他们坚守救死扶伤宗旨,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目标。

1 心理素质的内涵及其积极意义

1.1 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含义。

1.1.1 素质。 素质是个体对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和行为规范内化和升华的结果,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的标志。

1.1.2 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发挥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主要包括心理潜能、心理能量、心理特点、心理品质与心理行为五个方面。

1.2良好心理素质的积极意义。

1.2.1 良好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现代医学证明,拥有健康的心理,对人一生的行为、性格和智力等因素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健康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还关系到未来的成功,更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最基本的人生课题。

1.2.2 良好心理素质是培养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积极关心别人的意识。美国调查报告指出: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成绩相比,二者是同等重要。日本航空企业在录用毕业生时,注重独立人格甚于学习成绩。医务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

1.2.3 良好心理素质是正确面对困难的关键。人生难免有很多困难,要敢于面对和克服,否则,将会受到诸多影响。美国《托萨世界报》报道说,据美国心理健康资料中心统计,近几年,美国产业界有关人员因在竞争中受到心理压力导致生产力下降,每年平均达180多亿美元的损失。可见,良好心理素质是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关键。

2 当前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和原因分析

当前医务人员心普遍存在很大的心理压力。全国抽样调查显示,压力来自家庭生活因素的占55%,感觉工作压力重的占54%,资格考试难的占96%,与领导沟通压力大的占45%,环境因素占39%,社会压力63%。表现为积极应对压力的有75%,表现为消极应对的有25%。就其原因分析:一是工作量大、心理压力大、环境复杂、经常接受病人死亡的刺激是导致医务人员心理状况不好的主要原因;二是救死扶伤的愿望与医疗水平发生冲突,从而对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影响;三是医院突发事件多,作息时间没规律,使医务人员没有正常生活规律及睡眠习惯,容易产生烦躁、不满及身体不适感;四是恋爱、婚姻、经济困难等给医务人员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五是紧张的医患关系,是影响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长期以来,医疗资源供给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这样必然会对医务人员产生愤怒和抑郁心理。

3 培养医务人员健康心理素质思考与对策

3.1 增强医务人员的自我健康意识。精神病学家麦灵格乐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其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 ,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 ,敏锐的智能 ,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气质。”因此 ,医务人员应长期的坚持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自觉地接受和制定自我保健措施。

3.2 培养医务人员稳定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

人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喜怒悲惧等情绪、情感的起伏变化,使人的活动加速或减速地进行。人需要积极的、快乐的情绪,它是获得幸福与成功的动力,使人充满生机;人也会体验焦虑、痛苦等消极的情绪,它使人心灰意冷,沮丧消沉,若不妥善处理,可能严重危害身心。医务人员需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去锻炼高尚的道德感。

3.3 培养医务人员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气质。健全人格是心理健康、体魄健康的主要标志,它的特征是有机统一的,稳定、和谐。发展健康的人格其核心目的就是为了发挥人的潜能,培养良好的工作、生活能力,为了每个个体生活的更快乐、更美好。因此 ,培养医务人员有积极的情感 ,坚强的意志 ,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气质是人生来所具有的内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良好的气质可以在实践中发展和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的。医务人员应当培养自己勤奋求实、热情开朗、勇敢坚毅、耐心细致、刚柔相兼、宽容大度和诚实正直的良好气质,在医疗实践中认真负责,尽职尽责,努力工作,完成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 于衡燕. 浅谈新时期医务人员心理素质的培养[J].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 1999

[2] 薛慧英,张,葛鑫,段励夫. 社区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态调查与分析[J]. 健康心理学杂志 , 2004 .

[3] 戴迪. 重视基层医务人员的职业压力及心理健康状况[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 2005 .

[4] 刘锡潼. 医生的心理健康亟待提高――专家谈医务人员心理健康问题[J]. 健康大视野 , 2005 .

第3篇:心理素质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人格 心理素质 人格健全

人格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指演员的面具,面具会随着角色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后来此词被用作描述人的心理。日常生活中,“人格”是个高频词汇,我们常用它来形容敬仰崇拜的人,也用来委婉地表达对某些阴暗面的不苟同。而延伸到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现状,什么是人格,什么是健全的人格,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人格的涵义及其描述模式

心理学上的人格内涵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个体在人生舞台上表现出的种种言行,这是可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和人格品质;另一方面是内隐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面的真实自我,是人格的内在特征。当下,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核心是加强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从外在到内在,全面提高其整体素质。近年来,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成了共识。通过词汇学的方法,他们发现大约有五种特质可以涵盖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面,即开放性、尽责性、外倾性、随和性、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这五大人格也被称之为人格的海洋,可以通过NEO-PI-R评定。根据我们生活地区的不同,不同地方的年轻人会有不同的人格特征,而这些人格特征的形成,都以生活的教导及周围人的潜移默化为基础。

二、人格特征及其表现

作为一名大学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不应简单地从学生的日常表现或谈吐中去认识他们。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世界异常复杂,如果我们的认识局限于单一的生活表象,想要真正了解他们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人格的特征有充分的理解,从而能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予以解决。

1. 人格的独特性和稳定性

个体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先天和后天环境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环境会使某一人格品质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不同的含义。如独立性这一人格特质,对于在缺乏父母爱护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独立带有靠自己努力的含义;而对于一个在民主型家庭成长的孩子,独立则是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部分。人格的稳定性是指那些经常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一贯的行为方式的总和。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质一旦稳定下来,要改变是很难的,这种稳定性还表现为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的一致性。

2. 人格的统合性和功能

在每个人的人格世界里,各种特征不是简单的堆积,而是依据一定的内容、秩序与规则有机的组合起来。人格的有机结构具有内在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们常用人格特征解释某人的言行及事件的原因。面对挫折,有志者认真总结经验,在失败的废墟上重建人生的辉煌;而怯懦者一蹶不振,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当人格功能发挥正常时,表现为健康有力,支配人的生活与成败;当人格功能失调时,则表现出懦弱、无力甚至变态。

高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大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学校的硬件、软件配置及建设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和人格塑造起着关键性作用。

1. 校园环境影响

学校教学楼、图书馆、办公楼、餐厅、宿舍楼等建筑物的规划设计,花草树木的选栽种植,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等构成了学校的外部环境,一个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对人才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良好的育人环境能提升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向美、向善。

2. 教师影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育人。教师的人格特征、行为模式与思维方式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研究者们发现在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等不同教师的管理风格下,学生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应以公平公正的人格魅力以及足够的热情与期望来影响学生,做好学生的标尺。

3. 人际关系影响

学校的人际关系,从横向看,有领导集体、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的人际关系;从纵向看,有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家长、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整个关系群体对学生的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学校要通过教学及讲座、班会、辩论赛等各种活动使学生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在各种关系网中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

四、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措施

个体的人格形成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对于大学生来说,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其人格的塑造与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人格培养、心理素质教育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可供参考:

1. 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2. 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从“心理健康问卷”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

3. 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理论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课程教育就是强化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人格,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五、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任重道远

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人格培养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塑造健全的人格,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及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

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各项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做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塑造完美人格,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超越自我,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曾天德,张大均.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内部机制探寻[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5,(4): 108-113.

第4篇:心理素质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心理素质 自信力 意志力 技能技巧

一、前言

舞台心理素质,是指舞台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机能,它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文化素质为发展条件,在与生理素质、文化素质交互作用中,逐渐发展形成的内在特征。[2]它的发展与提高不仅有助于舞台表演者技能技巧的改善和发展,而且能更有效的促进表演者对艺术作品的完美诠释。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舞台表演者除了要具备高超的演技、良好的艺术感觉、超强的领悟力、良好的驾驭感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为表演者带来宽广的表现空间,正确完整的传达创作者的精神,诠释作品的内涵,而且可以实现在创作者精神基础上的二次创作,使原作品具有升华性的创造意义。反之,如果表演者的表演心态不够成熟,心理素质较差,那在演出的过程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不但不能达到舞台效果的美感,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可能会使年轻的表演者因此失去表演的信心和勇气,承受巨大的压力。因此,本文将从意志、自信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怎样构建良好的舞台心理素质。

二 、稳定坚实的专业功底

首先,一位优秀的舞台表演者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著名导演赵宝刚对刚刚踏进表演艺术大门的学生们曾经讲过:作为一个成功的舞台表演者,需要有多方面的素质。首先要有扎实的基础。[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认为舞台表演者表演的最终任务是创造出各具特色的鲜明生动、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这主要依靠演员的技能技巧,它主要包括形体动作和言语动作,通过“身体、动作、表情、声音和一切传达最细致的内心体验的手段”对角色进行体验。[4]

因此,稳健扎实的专业艺术功底,是艺术创造者保证“艺术品”质量的基础,不但能增强表演者的自信心,还能够使表演者在舞台表演中有尽情发挥的余地,从而做到较为完整的传达舞蹈编导者的精神。形象的说,稳健扎实的专业艺术功底,好比象牙塔的地基,只有地基深厚,艺术之巅才会更加牢固。没有日积月累的专业功底,是无从塑造艺术形象,更无从塑造舞台形象的。没有专业功底,艺术无从谈起,对表演者来说,是没有丝毫诠释艺术的能力的,更谈不上在舞台上要做出成绩。当然,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可为表演者带来顺水推舟的作用,给予表演者强烈的自信,激励其进行超自我的发挥,达到优质的舞台效果。

三、审时度势的能力

舞台表演者所具备的审时度势的能力,是指表演者在平常的练功和演出的时候,能主观能动的分析、利用条件,达到舞台表演的最佳效果。“舞台”,我们通常把它比作“聚焦点”,这主要得于台下不计其数的目光,以及无数根思维神经,他们都将最好奇的光芒投射到舞台中央。活跃在舞台上面的表演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将折射到这些眼睛里。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舞台表演者必须具备观察周围环境,快速而准确的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对自己的行为、动作迅速做出应变。因此,能够根据临场情况做到准确的心理应变,是一位优秀的表演者所具备的必要条件。表演者能够临危不惧,适时调节好自己的心理适应力,在准确判断周围形式的同时为自己做出相应的心理暗示,本着为艺术作品负责任的态度,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完整准确的完成好相应的表演内容,此种能力需要敏锐的反应与洞察力,作为一位表演者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心理素质。

当然,这种在舞台表演间审时度势的能力的获得,一是需要有足够的实践经验的积累,二是要具备敏锐感知不同事物的能力。一旦表演者具备了审时度势的能力,舞台就不会成为“聚焦点”,或许会成为另一个排练厅、另一间琴房、一片美丽的田野,或是t望无际的大草原,让表演者以轻松的心态更好的表达艺术作品和思想情感。因此,舞台表演者个人审时度势心理能力的提升,能为他更好的创造艺术提供无从比拟的条件。

四、坚强的意志力与充沛的自信心

概括地讲,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活动功能的有机综合体现。具体的说,心理素质是个体的心理过程在各方面品质及个性品质的有机综合表现。其主要构成因素为:认知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自我意识水平、社会交往能力等。心理素质构成因素是多方面、较复杂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也可以直接列举具体的内容,下面我们就从意志力和自信心等方面进行阐释。

自信心(Self-confidence)是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价,它是一种成功过后的“良性情感”,可以引导我们继续做那些有利于我们存在的事情。作为一种个人素质,是个体成长和成才不可缺少的。自信心强的个体,能对自己所知所能及各方面的特性作出积极评价,坚信自己的判断而很少从众,其获取成功的可能性较自信心弱者大。[5]因此,每一位成功的舞台表演者所具备的基本素养,必定离不开充沛的自信心。自信心的体现,也代表了一个人的抗压与抗击打能力,甚至体现一个人排解并消除自我心理障碍能力。

意志(Will)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的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要克服不同种类和程度的困难。[6]由于遇到的困难的种类和性质不同,意志活动的表现也不同。舞台表演者所具备的意志力具有几个层面的意思。首先,对于一位表演者来说,意志力已经是他们骨子里所具备的东西了,通过日积月累的练功,没有一定的意志力是很难完成这种艰苦甚至枯燥的练习生活。其次,针对表演者,意志力又代表另一层含义,代表着坚定理想、坚定信念、坚定目标、坚定自己的艺术之路等等。但是在实现这些理想目标的过程中,有人往往会受到种种因素的诱导,比如功利心、荣辱观,每位表演者最初都抱着一颗单纯向上的心态去攀爬艺术的象牙塔,而历经岁月的洗礼,难免会遭受各种不同的诱导,尤其是“名利”心为舞台表演者带来的压力和误导,致使多年来很多年轻人单纯的追求名利,甚至为了名利丢掉了最初的艺术理想,丢掉了自己的人生追求,迷失了生活的目标,从而改变了自己的意志方向,最终慢慢淡出艺术圈子。

可见坚定的意志力对于表演者是多么重要的素质,意志力是坚定艺术信仰的强心剂。有了坚定的意志力,自然为自信心的提升做好了条件。单从舞台表演方面来讲,只有顽强的意志力,在演出过程中,才能够使表演者的情感服从于技术,使表演者的表演情绪更加稳定,以此让表演者的情感与技术达到高度配合的状态,最终统一于意志,实现艺术作品高标准的舞台呈现,从而增强了演员的自信心,最终达到艺术风格的稳定发挥。不难看出,意志力及自信心是伴随表演者一生的最为宝贵经验,他们既适用于舞台上的心理要求,又适应于台下人生追求的点点滴滴,是引领艺术风帆前进的顽强动力。

五、舞台表演者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把良好的心理素质视为表演创作的一种动力,他形象的运用“统帅”来比喻智慧、意志、自信心、情感等要素对于表演创作的推动作用和影响力。[7]因此,舞蹈演员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首先,加强舞台表演者技能技巧的训练。俗话说:“艺高人胆大”。也就是说高超的技能技巧是建立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保证。技能是运用知识来完成的活动方式,它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比较复杂的动作方式达到完善化就是技能。[8]舞台表演者只有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练好基本功,让它们达到自动化,才能在舞台表演过程中顺利的完成指定的任务。

其次,加强舞台表演者的自信。我们可以通过萨而特的“自信训练”(assertion training)来提高舞蹈演员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训练”主要包括“肯定性训练”、“申辩训练”和“决断训练”,旨在使缺乏自信者的情感和行为方式发生改变,帮格过于退缩、习惯压抑感情者增强自信心,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增强社会技能及降低焦虑水平。[9]通过长期的自信训练,可以使舞台表演者从容的诠释艺术作品。

再次,顽强意志力的培养。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有一段名言:“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个成功在等待着。”[10]这句话说明,意志在人的成才、成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名优秀的舞台表演者必须要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对每一个动作都要细心体会、勤学苦练,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自觉的排除一切困难障碍和错误诱惑,这是建立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措施之一。

第四,勤于实践,做到胸有成竹。艺术实践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必经之途。让舞台表演者经常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通过实践,锻炼他们的勇气和自信心, 使他们在一次次的演出中积累经验,让舞台成为他们真正挥洒自信的天地,养成良好的舞台心理素质。

第5篇:心理素质的含义范文

摘要:散打运动是一项对抗性强实战性强、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运动。在实战中,运动员除了要具有良好身体素质和精湛的技艺外,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战略战术。只有练就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战略战术,才能在比赛中充分发挥潜能,以艺撑技,取得优异成绩。

关键词:散打,心理素质,战术

散打运动是一项对抗性强实战性强、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运动。在实战中,运动员除了要具有良好身体素质和精湛的技艺外,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体能和技艺得到充分发挥的内部动力,只有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在比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一、心理素质的基本含义

心理素质是社会文化素质赖以形成的重要基础,是决定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运动员在赛场胜败的关键。心理素质的能动性是人才素质形成的基本条件。因此,作为散打运动员必须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坚韧不拔的意志,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积极向上,勇于进取。

二、心理素质的训练方法

(一)意念训练法。意念训练法就是由运动观念而引起的在思想上所产生的一种假象训练,是通过对运动的想象或回忆来实现的。通过想象或回忆某种运动动作或实战所引现出脑海的一种观念,从而起到心理素质训练的作用。具体的做法是在安静、放松或睡觉前的一种集中注意力在头脑中想象自己正在进行的某一运动项目或某一动作环节。一开始练习时间为3-5秒,随着表象能力的提高,时间可以逐渐增加来满足练习的需要。

(二)自我心理控制训练法。自我心理控制训练法的目的就是使自我身心获得或保持有效的动作行为,增加成功的可能性,运用自我思考来掌握自己的主动权。当实战中被对手击中或处于不利于自己的状态时自己应当如何冷静的去应付,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控制自己的焦虑,应将其变为动力。一般的做法是对动作变化的各种速度上有明显不足的,就以控制时机为主;如果对方步法不灵活或距离感不好,就以控制重心为主;对方心理素质较差的,就以控制心理为主。

(三)模拟训练法。模拟训练就是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实战的反复练习,为运动员参加比赛做好适应性准备。要做好这点,必须对比赛对手、环境条件、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多方面进行详细的了解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研究的结果来安排训练,使训练内容尽可能和比赛中出现的情况相似;要将自己置于实战格斗的假象之中,想象对方正在进攻,而自己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防守并进攻对方,练习时想象尽量要逼真。

三、散打战术的训练

(一)战术在散打比赛中的作用。散打战术,是根据比赛双方的各种具体情况,为战胜对手而采取的计策和方法。散打战术以谋略为主,随着散打运动的发展,比赛中运动员技术水平和竞技能力日趋接近,单凭身体、技术战胜对手的现象逐渐减少。良好的运动素质和技术水平,只有通过一定的战术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在比赛中有更多取胜的机会。因此,散打战术是散打训练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散打的战术训练

首先应该确立正确的战术指导思想,遵循散打技术的规律和竞赛规则。正确运用战术的基础是掌握战术原则、战术形式和发挥战术作用的条件。良好的战术意识应体现在复杂多变的条件下,积极观察场上情况,随机应变,快速准确地决定自己的战术行动,占据场上的主动权。

(三)散打战术训练的基本原则

1、注意培养战术意识和战术打法。比赛时战术的制定靠赛前对对手的了解,靠教练员和运动员一起制定合理的战术打法。但赛场瞬间万变,这就要求在平时的训练中,运动员必须有独立的判断能力、战术思维及应变能力,才能根据对手情况制定相应的战术,提高战术意识水平。

2、基本战术与多种战术结合进行训练。在平时的训练中,首先要熟练掌握基本战术,在掌握基本战术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几种适合自己的其他战术反复练习。做到各种战术之间运用灵活,以应付各种战局的需要。但要注意不能华而不实,只求多不求精,要注重实效性、实用性。

3、注重战术训练质量。战术训练时要模仿实战气氛,严格按实战中的要求去练习。战术动作时机、力量、判断、反应、距离、方向和角度等都要以较高质量来完成。

4、战术训练要与其他训练相结合。有了一定的技术才能提到战术,如果基本的技术还没有掌握,战术训练也只是一句空话,战术训练与身体训练、心理训练、技术训练是分不开的。因此战术训练要与技术训练、心理训练、身体训练协调进行。

(四)战术训练的方法

1、模拟训练。教练员(或同伴)模拟不同战术所需要的动作,反复练习。练习的力量、速度要由轻到重,由慢到快,直到接近实战或超过实战水平。如:可以模仿擅长腿法的对手、擅长拳法的对手等,练习者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战术进行对抗,或针对某一个对手模仿他的常用动作进行针对性的反击训练。

2、分解训练。一种战术一般由几个动作组成,可以先将这几个动作分解逐一练习,最后再完整练习。练习佯攻战术时,以指上打下为例。指上(直拳)打下(侧踹腿),第一步先练直拳,练习时要求出拳速度快,虽是佯攻动作但要逼真,引起对方注意。第二步练习侧踹腿,要求侧踹腿启动要突然、果断、有力。第三步将直拳和侧踹腿完整练习。

3、战例分析训练。现场观看比赛或观看比赛录像以及回忆自己所打过的比赛,重点要看运用战术较为典型的片断。根据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研究相应的战术。

第6篇:心理素质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 中小学生 必要 原则

我国心理卫生专家认为:心理健康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个人心理状态自我感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强,能发挥更大的心理能量;二是指个人没有心理疾病。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现在绝大多数学生都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他们的家庭背景形形。在孩子的接触范围内,社会文化因素和家庭因素给了他们许多不良的诱导。在家庭因素上,不少孩子从小受到大人们的不当灌输,家长认为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思想,让孩子吃好的,用好的,过分溺爱,致使孩子娇生惯养、任意挥霍,灌输的是“谁谁有钱、谁谁有权”,带孩子玩股票、抓彩票,用钱来奖罚孩子等。社会文化日益丰富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极大的。从网络上,青少年学到了暴力和征服,从电视上学到了高智商犯罪、怎样利用权力和财富来满足私欲。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里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结合中小学教育特点,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里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活拨好动,好奇心强的生理、心里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运用育教娱乐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的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当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生存环境相适应、相和谐时,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心理素质是学生素质结构的核心与基础,学生的一切发展都是在此基础上来展开的。心理素质的发展“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归宿”。

三、心理健康教育遵循的原则

由于心理现象极其复杂,每个人的情况又千差万别,所以,我们不能象测量血压或体温那样划出一个心理健康与否的明确界限。因此,我们必须按照“要主动接触,不要坐等回避;要热心真诚,不要冷漠做作;要耐心倾听,不要肆意打断;要讨论启发,不要武断灌输;要实事求是,不要主观臆断;要积极疏导,不要压抑遏制;要协同配合,不要孤军奋战;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包揽;要自觉自愿,不要强迫要求;要平等相待,不要居高临下;要了解尊重,不要猎奇侦讯;要适度接纳,不要指责训诫;要自我领悟,不要包办代替;要科学引导,不要说教附合;要力求内化,不要强迫变化;要守信保密,不要随意张扬;要心悦诚服,不要令人屈从。”的原则,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的长远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拨、主动地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正确态度。

四、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第7篇:心理素质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人口发展 现代 个体审美心理素质

“1994年开罗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这里的‘人’应该既指个体的人,也是指群体的人口;既涵盖了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也涵盖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①

人口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全球共同关注的战略问题。而人口发展的质量,即人口素质如何是人口能否科学发展、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最根本所在。据调查表明②:在我国的现代教育中,我们更多地重视人的知识与技能教育和培训,而人的发展既包括提高人在现实社会的生存与生活技能,又包括实现人的权利和为人的权利实现创造条件,还包括培育和重塑现代人所必备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和社会态度。笔者以为,教育应对时代的变化做出积极有效的反应,无论是教育观念、教育手段,还是教学内容都应顺应时代而变革,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有良好心理素质、快速应变能力,以积极心态学习并对待风云变幻的外在环境、适应环境且能创造环境的高素质人才。

一、个体审美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摆在教育面前的重要任务

考察中外教育史可以发现,过去的教育概念,主要是指成人一辈对儿童、少年、青年的生活生产经验传递、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传授和道德情操熏陶这种社会现象。现在的教育概念是人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应接受教育,即终身教育观。一方面,教育使人获取生存技能;另一方面,教育为人的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可能性。人们对客体的认识,譬如我们如何看待一个物体、一件事情、一种体验以及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各种关系,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待客体的情感,而我们的快乐或痛苦的情感体验又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生活中充满着各种矛盾,以什么方式来对待和缓解矛盾或者从根本上解决矛盾,或者说当客观矛盾无法解决时,人应该怎样从精神层面正确认识矛盾的存在,怎样调整心态以达到内心冲突的平衡,都成为我国现代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时无法回避的问题。而审美“具有超越陈旧平庸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潜在力量”“审美特殊的表意实践可以颠覆日常性的压力和刻板,舒张人的情感需求,满足想象力的自由伸展。”③所以,人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审美心理素质总是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新行为紧密相关的。如果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价值取向的话,那么个体审美心理素质的培养则是摆在教育面前的重要任务。一个人的知识获取量可以有多有少,但一个人不能没有对待生活的审美态度。

二、民族审美心理素质是个体审美心理素质培养的教育参照

不是所有的主体在面对客观对象或改造对象时都是以审美活动的形式来完成的。“审美活动是人类的高级活动方式,需要特定的素质和能力以及相应的对象,它们都是长期劳动、实践造就的”,④所以,个体审美心理素质是可以通过训练而得以产生或提高的。每一个个体都在相对的群体里(如民族)生存发展,受到特定群体生存理念、精神意识以及价值观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融入群体并找到适合自己全面发展的空间。特定群体的生存理念、精神意识以及价值观中最核心的并得以传承的那部分理念、意识、价值观往往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某个特定群体审美心理的典型特征,是社会进步、民族进步进程中的诗意化特征,是促使社会发展、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以情感为中介来认识客体的思维方式在整个人类世界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认识客体的思维方式使每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人在面对未知的时候,在人的认识能力还没有达到将未知变为已知的时候,以共同情感为中介将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民族的力量、国家的力量、地区的力量,使人们产生不畏惧未知、不惧怕未来的信心和对集体力量、自我力量的体验欣赏感,从而产生自我认同、民族认同的,这种认同感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形成乐观的对待生活的态度,这种思维方式就是认识世界的审美方式。只有具备了审美认识现实的心理,人的精神才能超越现实,才能拥有迎接挑战、改变现实的激情。只有这样,人的心灵才能在一种积极状态下舒展地运用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投入到现实生活,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性。

三、个体审美心理素质培养的实施途径

1.个体审美心理素质培养与个体自我确证

“现代化”是一个持续发展着的概念,但任何一个“现代”的概念都包含了与时俱进、积极进取、自主、凝聚、创新等含义,“现代化的人”也应该是具备与时俱进、积极进取、自主、凝聚、创新精神的人。现代化的人必须体现人的观念和品格的现代化,必须体现现代人应具有的审美素质。

马克思的劳动起源说及人类学家对人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告诉我们:从人的出现到人对自己的确证,人走上了一条对自身反省和思考的必由之路,当人通过某一中介(本质力量对象化后的物体)看到了人对人自身反省的过程,看到了人在自身的活动及其活动的延续过程中所有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的全过程。于是活动及其活动的延续连同共时的情绪及其持久的情感全部成了人审视的对象。这对象被称为“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与审视对象情感融合的过程就是美的体验过程,即审美的过程。在当今社会,只有培养具备审美心理素质的人,特别是培养具备与时俱进的现代的审美心理素质的人,才能真正实现人口发展的目标。“审美现代性具有自身的逻辑,这个逻辑就是它内在的反思性”,这种反思“不断地反衬出现存世界的黑暗和不公正,激励人们对美好的新世界的追求。”⑤所以培养人的现代的审美心理素质,首要的是培养人在反思中确证自己的能力,培养人实践中积极体验的心态。

2.个体审美心理素质培养与移情教育

个体受教育的过程是个体接受信息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成为受教育者头脑中的有用信息。审美是个体从接受信息到输出有用信息的过程的中介。因为“审美活动得以展开的心理机制是移情,所谓移情即审美过程中的主体将自身的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之上,主体的情感灌注于客体之中,使得原本死气沉沉的对象获得生命活力,此时意境便产生了。审美主体的情感又通过新生成的审美意境得以升华”。

第8篇:心理素质的含义范文

一、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一)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二)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培养学生做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

(三)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体育教学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老师的讲解与示范,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

二、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求真。

(一)培养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通过体育教学手段,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更主要的是能教会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到体育文化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做体育器材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

(三)对学生进行"三基"教育。

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这些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才能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

(四)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

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等等。所以,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能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三、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

通过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身体活动机能,养成卫生习惯,培养学生脑体结合、综合适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

(一)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通过体育动作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练就一身强壮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自控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健身锻炼,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动作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田径中的中长跑项目。球类运动的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气功等都可以进行健身活动。通过讲授正确的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矗

(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审美艺术素质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爱好。体育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型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二)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特长。通过选修体育课的方法,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从而使学生领悟和品出所喜爱项目的艺术内涵,从中发挥艺术才能和特长。

第9篇:心理素质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构成

本文为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校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经费资助;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09324);“项目教学法”在《工程项目管理》教学的应用研究――学校教学立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8日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又存在着人力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从广义角度上讲,我国对大学生的培养应该是对人员素质的一种升华,是对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那么,作为一个大学毕业生,在走向社会时,应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呢?

一、素质的定义

我国心理学家曹日昌指出,素质是“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心理学中,亦将个人生来所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作为素质的完整涵义。但是,从广义角度上讲,人的素质应是劳动的产物,一切由于劳动活动而得到提高和改善的人的特征都应属于人的素质范畴。因此,对素质的定义应是:指个人完成一定活动与任务所具有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点,是行为的基础与根本因素。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绩效素质五个方面。

二、大学生素质的构成

素质的构成,是指素质结构的基本划分,包括基本成分、因素和层次。笔者认为,一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的素质应从德、体、勤、心理、能力五方面进行衡量。

(一)思想政治素质。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深刻而剧烈的历史变革中,推动这种变革的因素是:对内改革以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对外开放以求紧跟世界当代文明的发展潮流。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和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带来了全方位的社会大变革,这从根本上将大学生推入到一个与社会相通的开放环境之中。因此,对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修身观。传统美德是致力于个人的修身养性的,并把个人的修身养性视为做人的根本,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道德修养应从点滴开始,重内省内思。行成于思,毁于随。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大学毕业生能否在自主意识基础上修身养性,应是人生道路的奠基石。

其次,义利观。谋义信道是义利之首,舍利取义是至上的境界,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道义本色。在传统美德提倡以义取利的基础上,当今社会,在社会公共道德、职业道德许可的范围内,决定个人利益的取舍,应是目前大学毕业生的义利观。

再次,国家观。传统美德在个人对待国家的取向上,倡行尽忠报国,名垂青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选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义精神,曾哺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大学毕业生应具有的正确国家观是:国家至上,社会为先;放眼世界,国家利益不可侵犯。

(二)身体素质。准确的讲,身体素质是指人的身体健康程度,对自然环境和人才环境的适应程度、健美程度等。主要表现为基本活动能力和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其中,基本活动能力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和工作的物质基础。适应能力包括内适应能力和外适应能力两种,内适应能力指人体内生理功能的平衡,主要表现为抗病能力;外适应能力主要指对于外部环境的反应力和耐受力。

大学毕业生为适应即将到来的工作压力,其身体素质的培养应从工作的持久性、旺盛的工作精力和出勤率等方面进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正是伟人能经受各种艰难困苦而岿然不动的真实写照。

(三)勤奋耐劳素质。“勤”既指一个人对事业的执著,又指一个人的恒心和努力。“勤奋耐劳”不仅要求在事业上进行精力和智慧的付出,而且要求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的老黄牛精神,以高尚的事业心作为勤奋的开始,以辉煌的业绩作为勤奋的结晶。

作为名大学毕业生,应以脚踏实地的努力作为出发点,摒弃一切繁华和虚假。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任何艰苦的环境下,勤政、勤业、勤事、勤民,尽心、尽力、尽能。

(四)心理素质。“心理”在希腊语中原义为灵魂,心理素质指人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和应变,它主要包括智、情、意三个方面的内容。

智,即智力,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和实践所形成的认知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它本身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注意力、思维力等五个因素。情,即感情,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反应,它本身包括情绪(心境、热情、激情)、情感(责任感、荣誉感、爱憎感)和情操(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三种形式。意,即意志,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主动地支配和调节行为,从而克服各种障碍达到预期目标的心理过程,它本身包括决心、信心和恒心三个层次。

大学毕业生应具有顽强的奋斗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新环境中的成长、创造力和对困难的承受力。

(五)能力素质。能力素质包含面较广,涵盖了决策能力、领导能力、组织能力、人事工作能力、协调能力、指挥控制能力等。大学毕业生的能力素质应从技能方面培养:它的含义是适应社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它的评判标准是先看其常规工作能力,即实践、设计、改造能力,再看其创造能力,即其创造意识、创造原理、创造技法的掌握。但是,从能力素质上讲,技能应是一种素质的综合体现。当代大学生在此方面应从专业情感、专业习惯、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实践应用四方面加以深化,只有这样,其知识才存在较高的含金量。

总之,21世纪有着挑战与机会并存、冲击与生机共有的复杂局面,大学生素质的形成,应是在其自由选择、反省和行动校正后得到的。中国传统美德中,立志、惜阴、攻读、养性、自强、俭朴、敬业、礼仪等丰富的修身思想,也是大学生修身养性、进行自我素质培养的精炼思想。大学生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在人性上把握做人的基本准则和道德,在灵性上培养创新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才是适应21世纪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