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范文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

第1篇: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管理学;研究方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13102

1 普及本科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三十多年的较快发展,作为经济主体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企业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在企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实践遇到一系列新现象、新趋势和新问题,如何解释这些新现象、新趋势和新问题对管理学理论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国的管理传统和管理实践与西方的发达国家有着显著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我国管理学的广大研究者在对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学科学理论体系。然而,这套体系的建立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学研究方法的作用,脱离了科学的管理学研究方法,管理学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更是值得怀疑。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把管理学研究方法列为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主要选修课程之一,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可以帮助工商管理类本科生掌握管理学理论的分析方法和研究规范并将之应用于管理实践分析,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2 本科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师的教育背景局限了本科生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

大多数高校的本科生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主要由一、两位教师承担,任课教师往往由于只钻研于自己所在的专业领域,而难以对工商管理类这个涵盖广泛的专业领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授课内容只对工商管理类部分专业的学生有明显的指导作用,而对工商管理类其他专业学生的方法论认知则作用不大。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需要让本科生对自己所在学科的知识体系及其形成的相关方法论知识有一个较为深入的把握,然后他们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的管理学理论研究。但授课教师教育背景的专业性局限使得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仅适用于工商管理类部分专业的学生,这就使得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难以全面顾及所有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需求。

2.2 适合本科生的教科书较为缺乏,难以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

管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其教科书既需要向学生展示种类众多的研究方法理论知识,也需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真实科研情境中的研究实践及其成果,从而使他们能够在方法论的认知上同时获得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然而,现有的管理学研究方法教科书往往重视传授方法论的理论知识,对于真实科研情境的例子说明则比较缺乏,这一方面使得学生对方法论的理论知识感到讳莫如深和羞涩难懂,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管理学研究方法形成透彻的理解,更谈不上使学生能够在科研实践中掌握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形成科研成果,这样的结果无异于纸上谈兵,事倍功半。

2.3 其他的专业基础课程没有较好地配合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工作的有效展开

由于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内容中会用到其他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统计学、心理计量学、社会调查等方面的知识,很多本科生由于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上的差异,对某些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缺乏基本的认知,从而使学生难以有效掌握具体方法与技术的精髓,这对于他们在科研实践中有效运用这些方法与技术必然大打折扣。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学生先系统地学习统计学、心理计量学、社会调查等专业基础课程,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管理学研究方法才可以更好地领悟和运用其中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从而才能将之与专业领域的研究有效结合起来,形成教学双长和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 改善本科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虽然在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仍存在上述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其教学的有效安排需要任课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3.1 采取理论传授、范例教学、文献评价、软件操作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管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讲授如何运用统计技术来解答研究问题的课程,按照科学研究过程和管理研究论文的逻辑构成,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性质,可以把课程分为确定研究问题、文献综述、理论构建、研究设计和结果讨论等五个教学模块,课程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向本科生传授这五个模块的基本理论知识,让本科生对如何进行高质量的管理学科学研究打下知识基础。除此以外,选择经典论文,结合典型范例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也是本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比如,教师在讲授研究问题的来源和形成时,可以以樊景立教授等人研究中国情境下的组织公民行为基本内涵及其形成机制为实例,讲解如何发现研究问题,阐释如何将观察到的有趣现象转化为一般性的研究课题。范例教学能够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科研情景,使他们在学习范例的过程中能够亲身感受具体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是如何在科研实践中运用的。另外,文献述评的讲解也是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努力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查阅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详细评价现有文献的进展与缺陷,加深他们对专业知识、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学习与钻研,还可以培养本科生的文献搜索、分析和提炼能力。软件操作是学生从事管理研究的重要技能之一。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现场演示如何运用SPSS或者其他具有相似功能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研究资料的处理,同时也给学生设计一些课后的上级练习作业,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对这些常用软件的认识和运用,最终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管理研究数据处理的基本操作。

3.2 将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科研能力

目前,高校的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仅仅停留在研究方法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这对于学生运用科学和规范的研究方法分析管理实践问题,并将之上升为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必要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但方法与技术仅仅是工具,学会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更重要的。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培养从管理实践中发现研究命题、并运用所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解释和预测管理实践的能力。一个可行的办法是考虑在期末考试或期中作业中安排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从企业管理实践中提炼出相关的理论问题,并向全班同学报告如何运用现有理论与研究方法进行理论建构、研究设计和结果讨论以解决上述问题,从而通过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另外,任课老师也可以考虑将自己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这是因为,一方面,任课教师对自身的研究领域较为熟悉,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投入到同一领域的科研活动,可以更有效地掌握学生在研究方法与技术方面的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在这种科研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教师科研工作的模拟学习,能够提升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任课教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中,恰恰可以弥补以往教学中学生缺乏实践锻炼机会的不足,学生也可以借此机会更深入地掌握研究方法与技术的运用。

3.3 重视提高学生在团队协作科研活动中的科研能力

随着管理学理论发展的日渐深入,其研究中不同模块的技术和分工也越发深化,管理学研究的复杂性也因此迅速提高,从而越来越多高质量的研究需要以团队协作的形式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科研能力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培养他们在科研活动中的团队协作精神。一个可行的做法是向学生布置以团队自由组合的形式制作研究计划书的大作业,这是本课程的一种重要的考查方式,要求各团队做好组织结构、模块分工与协作的安排,并需要严格按照课程教学模块的进度完成研究计划书,同时在每次上课开始之前必须由负责研究计划书相应模块的学生报告其写作进度。在课程结束时,每个团队必须按时提交研究计划书,并将此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教师评阅研究计划书后,可以考虑举办研究计划书报告会,挑选研究计划书做得比较好的团队运用多媒体课件详细汇报他们的制作经验,特别是分享交流他们分工与协作的成功经历,从而既可以对学生开展团队协作的科研活动起到典型的示范作用,也可以为学生在团队协作的科研活动中提高科研能力产生显著的实际效应。

参考文献

[1]王玻.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课程中的渗透教学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10):234235.

第2篇: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方法;悟性

管理学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公共事业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必修课程,其性质属于专业基础课。讲授良好的管理学课程对学生后续其他课程的学习和自身素质的培养有莫大帮助。笔者通过对自身教学方法和过程的反思及总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管理学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规范课程标准,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1.管理学基础概念的讲述。在这个层面上,主要要向学生介绍管理活动的形成、概念、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管理对象和环境等,并由此引出管理者的概念。此外,要向学生简单介绍管理的基本职能和管理的社会责任,此部分课程目的有三个:一是让学生认识到管理活动形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是认识到管理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三是认识到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管理者才是一个真正追求卓越的管理者。

2.管理思想发展的讲述。前人管理思想的形成对我们的后续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个部分的讲述是让学生认识到学科形成的源远流长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力量。在这个层面的教学上,应该按照管理理论从萌芽开始,发展到古典管理理论再到现代管理理论的时间发展脉络进行,让学生认识到任何理论的形成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分不开的,管理理论没有过时和现代之说,只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之说。

3.管理职能的讲述。在这个阶段,重点要向学生讲授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具体方法,同时要向学生阐述四大职能之间的关系,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在讲课过程中将四大职能分开造成学生各个职能是割裂开来的错觉,要始终在课程中灌输管理学各个职能是一个系统的观念,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总体和部分的哲学观。

将课程的标准规范起来,按照合理的顺序安排好管理学中涉及到的重要的几块内容,可以有效避免学科知识无法有效整合的可能,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深度把握管理学课程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1.根据管理学通俗性的特点实行疑问——自学——老师解惑授课过程。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即使他们还没有真正学习到管理的知识,但他们管理有自己的认识(虽然有一部分是错误的)。他们通过自己班级的管理、家庭的管理等等方面已经开始对管理有了较高的兴趣,渴望通过学习掌握实用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来处理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管理问题。认识到学生的特点和对管理学的认识,就可在课程安排中,首先提出一个他们本以为是正确的但实际却是错误的观点引发他们的思考,让他们在课本中自己先寻找答案后,在课堂上进行深刻的剖析和阐述,让学生通过疑问——自学——老师解惑这样的过程完成事半功倍式的学习。

2.根据管理学抽象性特点实行提前预防授课方法。许多学生在学习管理学之前会以为管理学案例丰富,应是一门有意思的课程。而管理学由于其自身的科学性必然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加之管理无定法,这就造成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给出学生标准答案的现象。但是因为学生心理准备不足,一旦面对抽象的东西就会降低对管理学的兴趣,开始怀疑学习管理的必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学生心理的变化,在遇到抽象的知识前提前给学生打好预防针,让学生认识到正是因为管理学面对实践时千变万化,才使管理学充满了魅力,而找到万象中的头绪正是每个管理学者孜孜以求的事情。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提前预防授课方法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正确使用案例教学法

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意义的学科,引进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因为案例常常来自于现实生活,可以让学生有加强的真实感,另外案例分析中总是充满着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在这种高度仿真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站在一个社会人的角度来分析和考虑问题,加之在案例分析时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环境中转化到主动参与的情境中来,这对其综合分析能力和学科兴趣的培养都很有益处。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求能正确的使用案例,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1.案例的选择要紧扣课堂内容。管理学的案例有很多,但是要找到紧扣课堂内容的案例却很难。授课教师不能因为案例不好寻找就选择一个贴切程度不高的案例,也不能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只寻找生动有趣的案例,因为偏离了教学目标的案例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案例的选择是一项艰苦的过程,授课教师要认真做好准备,从大量的案例中精选出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管理规律或原理的案例。如果寻找到的案例比较枯燥,教师可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视频等的形式展现案例来增加趣味性。总之,案例的选择是一项繁重但是有意义的工作,授课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坚持紧扣课堂内容的原则,然后辅助多种教学手段。

2.授课教师要为案例分析做好充分的组织准备工作。良好的组织准备工作是案例分析成功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授课教师首先充分考虑在课堂案例分析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然后在案例分析中调整好自己的角色,使自己永远站在幕后,但课堂讨论的氛围却一直在自己无形的控制之中。既充当教练,又是导演;既是顾问、又是联络员。当学生出现偏离案例分析目的情况时,应巧妙的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思维道路上来;在学生们观点独特、思维开阔的时候,又要无形中将这个氛围带到一个新的。总之,教师时刻不能忘记案例讨论的根本目的,通过自己合理的组织安排引导学生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

3.注重案例讨论后的总结和评价。总结和评价是一个案例讨论画龙点睛的地方,有了这个步骤,整个案例分析的目的才会更清楚,学生才会学到更多东西。案例分析总结可采用小组报告的形式,先让学生通过内部讨论形成小组意见,然后由各个小组相互比较对方的总结报告,给出学生自己的评价,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分析结果重新思考,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也颇有益处。最后,由授课教师根据案例分析的过程观察和结果分析进行最终评价。在最终评价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同时,要对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意见,最后,要进一步强化案例所要传达的信息,使学生切实认识到案例分析对课堂学习的作用。

四、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现在的学生普遍喜欢一种“嬉皮”文化,他们热爱搞笑,但是希望这种搞笑的形式中蕴涵有某种社会现象。而笔者也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按照课件讲授的话,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10-15分钟,但是,如果能在课件中插入有意思的图片的话,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会延长;而如果能在课件中插入跟课程相关的短小的动画或视频的话,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会延长更多。所以笔者认为授课教师如搜集到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短小的动画或搞笑视频,并将其融入到课程的讲述中,使学生在哈哈大笑的同时对视频反应的内容进行思考,会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悟性

笔者对“悟”的理解是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一个有悟性的学生会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融入到课程知识中去,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且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或者情况的时候,会比较容易就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关键。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悟性比正确的答案更重要,人的成功与否,到最后,往往不是由知识的多少决定的,而是由悟性的多少决定的。”在管理学的学习中同样如此,一个有悟性的学生往往得到了更多有用的东西。

悟性是可以在课堂上培养的,这需要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来发展学生的右脑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靠在课堂上压力提问形成的,因为压力情景并不利于学生悟性的培养。笔者认为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自由的环境中提出一些开放性而非结构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线性思维习惯向右脑及逆向思考习惯方面转化。起初这种教学方法对习惯规律性教育的学生可能会比较难,但是,一个优秀的管理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悟性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不是遇到困难就退缩,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时刻谨记培养学生的悟性的重要性,这样,自然就不会因为短期没有成果就放弃这方面的努力。笔者也相信,经过每个老师的努力,我们定能培养出一批有思想有见地的优秀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初蓓.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无锡商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第3篇: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作用;实施;完善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作为一种真正的教学方法,其形成和运用却发生在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全球市场日益形成,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知识、人才的价值和作用日益显现,企业对人才的知识应用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决策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工作者的青睐。

案例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性质及内容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手段。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企业对人的管理是最为复杂和棘手的问题,受很多心理的、情感的、环境的因素的影响。而我们的学生,尤其是没有工作经历的本科生,对书本上抽象的理论不能很好地把握与理解。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这门课程。

案例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案例教学有利于改革传统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处于特定的情境中,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独立做出判断和决策,可充分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案例教学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获得的是背诵、机械记忆、按标准答案答题的知识。而案例教学告诉学生,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发展的。教师可通过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学生通过分析和判断,积极寻找多种答案,获得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成为现实。最后,案例教学可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常要经过小组讨论、大组合作,采取“头脑风暴法”进行思维的撞击。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可以为学生应对即将面临的职场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案例教学的层次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设计中,主要有三个层面的案例设计。首先是微观层面,在讲课过程中,对于重要的知识点或者是有些章节的引入,可以采用小案例让学生进行思考,以便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点,这种案例通常不需要进行小组讨论。中观层面的案例设计是针对某一个或几个相关的章节讲授结束之后所设计的案例。这种案例通常需要学生事先阅读,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小组讨论,提交小组的案例分析结果。最后是宏观层面的案例,安排在整个课程结束之后,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行综合分析的案例。

案例教学的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实施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所谓合适的案例是指案例要有针对性,背景内容清楚明了,同时案例应该难度适宜。准备好案例以后,可先交给学生进行阅读和准备。教师将相关知识点或相关章节的内容讲解后,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通常将学生划分成几个案例讨论小组进行案例讨论,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并发言。讨论的思路一般可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对案例事实和背景做出提要;陈述核心问题;分析限制因素;集思广益,提出变通的解决办法;找出最好的办法并说明理由。在经过规定时间的充分讨论后,要求学生将讨论结果写成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提交,同时要求按小组进行案例分析结果的陈述,最后由教师进行案例分析的综合点评。

解决《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笔者通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体会和思考,发现目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分析及完善措施如下:

案例的选择案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案例虽然较多,但是随着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上的快速发展,很多案例已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有些案例仅仅来源于报纸或报告文学素材,没有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撰写和审视,有些案例缺乏翔实的数据和清晰的背景资料说明,容易让学生产生歧义,不能达到预期的案例教学效果。教师在案例选择中应遵循几个原则:一是案例要有针对性,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有一个或几个理论点相对应。第二,案例要有时效性、典型性且难易适中,需要学生经过深入讨论才能得到答案。第三,案例需要有翔实丰富的企业数据资料,这就需要教师经常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尽可能亲自撰写案例,确保案例背景资料的完整,具有可模拟性。只有教师对案例认真筛选和精心准备,后续的案例教学才能顺利实施。

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案例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任何一方没有进入角色都不能保证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由于目前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缺乏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于书本上的有关管理理论感觉比较抽象,认为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导致部分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案例讨论中表现不积极,很少发言或根本不发言,这当中不排除学生的性格原因,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却在于学习兴趣不浓。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在调动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方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1)在学生进行案例讨论的环节中,教师不能对学生放任自由,而应主动参与学生的讨论,鼓励和督促学生积极发言,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一般在教师的鼓励和要求下,即使非常内向的学生也还是愿意发言的。(2)在听取学生发表意见时,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以免挫伤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3)在课堂上适时表扬一些表现积极的学生会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4)在课程评价中设置一定比例的课堂表现分数,并告诉学生每次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课程成绩。通过以上方式,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教师的角色扮演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同样面临考验,很多失败的案例教学责任并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教师未能很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常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导游”、“导演”和“导师”。作为“导游”,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点;作为“导演”,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剧本”,即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作为导师,在学生的“表演”结束之后,要进行深入思考,做出合理的评价。教师应该对整个案例教学的节奏和进程进行把握,避免被学生所控制,在学生的“表演”偏离主题时,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注意突出“剧本”的主题。教师还要合理挑选和搭配“演员”,保证课堂气氛的活跃,调动学生的情绪。以上对教师角色的要求,需要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不论从专业知识水平、职业素质还是个人人格魅力方面都要认真学习,不断提高。

案例点评的艺术性在案例讨论后,学生总是非常关心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得到教师肯定的小组会欢呼雀跃,反之则垂头丧气。其实学生的表现非常正常,他们认为案例讨论就像解数学题一样,结果非对即错。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就应该明确告诉学生,案例分析不能简单地注重结果,而更应关注过程。案例分析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固定模式,没有统一的结果,但可以有多种方式,关键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教师看重的是学生在分析案例时是否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否采用了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案例点评中可综合评价学生在主要问题分析、决策方案选择、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语言力求中肯并具有艺术性。

案例教学资源的限制对于北大、清华管理类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EMBA学生中的71.2%,MBA学生中的68.6%,本科生中的59.0%认为案例教学非常重要,而期望案例教学学时占总学时30%以上的比例分别为98%、92%和82%,同时,调查显示,实际案例教学的比重与学生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以及有限教学资源的限制,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满意度并不高。《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首先,在学时分配方面,本课程的学时数通常为40学时,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又要兼顾相应的案例,讨论是非常困难的。其次,在学生人数的控制方面,目前本科生上课的人数一般较多,大多是合班上课,进行案例教学时很难保证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同时由于空间的限制,学生没有良好的讨论环境,难以保证案例教学的质量。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实施案例教学的学校或学院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案例教学资源,例如提供良好的师资培训、建设教学案例库、提供专门的案例讨论教室等,便于学生进行圆桌讨论,确保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同时,针对学时有限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在课前自学有关章节的理论知识,阅读相关案例,以便争取充足的课堂时间进行案例教学。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无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尽管该教学方法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必将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丽华.管理案例教学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胡冬鸣.论案例教学艺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12).

第4篇: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项目管理;教学改革

一、引言

项目这种形式自古以来就有,中国的万里长城、古埃及的金字塔、人类登月等都是一个个的项目。项目本身不用依附于某一特定行业而存在,所以可以把项目从不同行业的特殊性中抽象出来进行单独研究,利用有效的管理方法使得任何行业在进行项目实施中都可以从中获益。“当今社会,一切都是项目,一切也都将成为项目”,这种泛项目化的发展趋势正逐步改变着组织的管理方式,使项目管理成为国内外管理领域中的一大热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项目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授课过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相结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强化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使用现实项目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符合时代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因此,在课程教学设计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学生不仅要熟悉有关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掌握一定的项目管理知识,更要加强有关技能和方法的实践培养,自觉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项目管理实践中。

二、项目管理课程

教学现状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教师板书或使用PPT授课,这种方式能使学生掌握项目管理课程的知识架构,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项目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除了必需的理论知识外,更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对于项目的管理、项目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以及项目的良好实施等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在传统授课方式中加入实践环节,收集一些与课程配合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案例分析。两者结合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弥补单纯理论教学的不足,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所用案例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案例之间没有联系,不是一个完整的项目案例,学生虽然能够对单个案例进行分析,但缺少对项目整体的认识与分析,不利于学生整体概念的形成。在教学之外,另一个内容就是对学生的考核,这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考核一般采取期末笔试的方式,笔试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但是无法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高低,存在较明显的弊端,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上是项目管理课程目前多采取的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均存在不能和课程完全匹配的问题。因此需要对该课程的教学、考核等方式进行深入研究。

三、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施

(一)梳理归纳课程知识结构

目前项目管理教材较多,这些教材都有各自的编写重点,有些教材的侧重点是项目管理基本理论与项目实施,有些教材的侧重点是项目评估与分析、带来的经济效益评价,有些教材的侧重点是项目计划、管理、实施的过程。项目管理应该有一个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作为授课教师应该结合课程需求,归纳整理具有通用性和完整性的知识结构。在深入进行课程分析之后,结合国内外多本教材,笔者建议课程知识架构可参考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出版并发行的PMBOK指南。PMBOK是ProjectManagementBodyOfKnowledge的缩写,即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是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对项目管理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工具进行的概括性描述。该指南中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划分为九个知识领域和五个过程组,笔者将知识领域和过程组对应起来,用表格形式表示,在表中不仅表明了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在行列交叉处说明了某一过程组下,需利用对应的知识完成的具体工作。利用这张表,学生能够清晰地识别项目管理的知识结构,便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教学中,笔者会首先给学生下发该表格,并对该表格进行概括性的讲解与说明,在课程之初就建立起学生对课程的整体印象。同时该表格也可供学生在后续项目实践时进行参考,指导学生在项目的某个过程做匹配的工作。根据使用效果发现,学生可以很好地记忆项目管理的九个知识领域和五个过程组,并能轻松地复述以上内容。参考PMBOK指南的另一个好处是,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参加由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发起的,严格评估项目管理人员知识技能是否具有高品质的资格认证考试,即PMP(ProjectManagementProfessional)项目管理专业人士(人事)资格认证。PMP认证考试在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是目前项目管理领域含金量最高的认证。学生获得认证证书是对个人能力的一种肯定,也极大地提升了个人就业竞争力。

(二)组建团队,策划实施真实项目

为了适应课程实践性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选择真实项目,学生自由结合组建团队,从第一节课开始每个团队选择一个项目,该项目的策划、实施与管理由学生团队全权负责,在课程结束时完成项目。笔者在选择项目时集中在小型的活动类项目上,这类项目首先来自学生周围,如运动会项目、迎新晚会项目、公益活动项目等校内外活动。另外根据专业特点,也会选取有明显专业特色的项目,如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教师会选择网店运营类项目。这些项目和学生现阶段的能力较为匹配,学生易于上手完成,且能真正实施、完成项目。根据项目管理九个知识领域和五个过程组,笔者结合企业项目管理经验设计了11个表格,分别是:项目成员表、项目干系人表、项目范围说明书、项目WBS表、项目进度计划表、项目成本估算表、项目质量计划表、项目KPI指标、项目风险管理表、项目采购计划表及项目总结表。每个学生团队的项目根据进度,需要完成以上表格的填写,并提交教师审核。

(三)加强过程考核,提高考核

全面性考核是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考核结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传统期末考试方法不能准确反映出课堂的教学效果,有必要应用多种考核方式,加强过程考核以完善项目管理课程的考核环节。项目管理课程以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基础,将考核分为两大环节:平时成绩考核与期末成绩考核,各占总成绩的50%。平时成绩考核主要包含三个方面:考勤、作业、课堂表现,分别占平时总成绩的20%、40%、40%。作业以上述11个表格为评分对象,课堂表现包含团队协作能力、个人参与度及课堂分享表现等。改变期末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改为项目策划书。每位学生需在期末提交一份项目策划书,策划书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生对项目管理知识应用的水平,也体现了过程考核,更加匹配课程特性。

(四)提高教师项目策划与实施能力

教师在授课中扮演重要角色,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要学生更好地运用项目管理知识进行实践,教师必须掌握项目管理的知识与经验。因此,教师除了要不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还要参与项目提高实践能力,累积实践经验。笔者所在学院开展产学合作教学模式,引进了许多真实的企业项目,这些项目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使教师不用走出校门即可开展真实项目策划与实施。教师获得能力与经验的提升,学院也通过产学合作很好地与企业对接,学生发展也更接近社会需求。

四、结论

以上是笔者结合亲身教学经历提出并完成的项目管理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改进教学过程,深入项目现场,师生共同参与,引导学生将所学转变成技能,提高教师自身能力素养。经过实践,这种理论教学加真实项目的教学模式在学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需要更多教师进一步研究,发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培养出适应社会项目需求的、优秀的项目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美〕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1-6.

第5篇: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范文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货币银行学的教学目的

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工商企业产、供、销及人、财、物等方面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而要从事这些管理工作就需要学生熟悉货币金融的相关知识。试想不懂得信用工具的使用怎样对企业产供销进行管理,你甚至不懂得怎样付款,怎样收款;不懂得金融机构的运作你怎样跟金融机构交流?不懂得利率与汇率的变动对宏观经济意味着什么,你甚至可能看不懂报章杂志的报道。而看不懂宏观经济局势将会对企业管理带来致命的打击——看一看97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房地产投资者们的惨状吧。

而这些知识我们都可以在货币银行学课程中学到。通过货币银行学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能熟悉金融工具的操作方法和流程并初步学会操作一些主要的金融工具。

2.能熟悉金融机构的运作。

3.能运用金融知识分析媒体对宏观经济的看法,能读懂报章杂志的主要观点及其分析。

4.能运用金融知识分析政府的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走向的可能影响,并进而分析对企业的可能影响。

以上这些目标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是很难实现的。

二、《货币银行学》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

传统的货币银行学课程的课堂讲授方法很很多缺陷,这些缺陷直接导致以上目标很难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的缺陷。目前国内的货币银行学教材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翻译的国外学者的教材,这类教材在理论体系上通常比较完善,而且生动性,实践性都比较好。但是这些教材的例子几乎全部是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和西欧的。很多情况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学生很难理解。另一类教材是中国国内的学者编写的教材,这一类教材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国学者介绍西方货币银行理论的,书中所使用的例子跟翻译版教材没有太大的区别;另一种就是中国学者有自己的思考,然后编写的教材,这一类教材所使用的数据和资料多数都是国内的,介绍的也是国内的金融机构,对很多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但目前这些教材的主要缺点就在于(1)过于理论化,对实践不够重视。譬如,每本教材都会谈到金融工具,介绍主要的金融工具。但所有的这些介绍都仅仅局限于文字。学生学习了汇票、本票、股票等等却不知道他们什么样子。学生知道了汇票有三个当事人:出票人、付款人和收款人,却搞不清楚企业什么时候需要申请汇票,企业收到汇票后应怎样办理结算?中间需要注意一些什么?而这些才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最需要掌握的。现在来看看我们的教学对象——本科学生的情况,他们都是直接从中学上来的,之前很少接触到企业和社会经济的运作,对汇票这些工具有些同学可能根本从未听说!简单的几行文字留给学生的只能是一片空白。针对学生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货币银行学》

课程教学改革初探杨波宜宾学院管理系这种知识背景状况,我们必须加强教材的直观性和教学的实践性。

(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传统的教材几乎全是按章节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货币理论等相关内容一一论述,使学生接受知识总是支离破碎的,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金融知识整体。而这是不利于学生对宏观经济的整体把握的。

2.授课方式的缺陷:传统的授课方式基本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但是如前所述,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极端缺乏,对课程内容缺乏感性认识,课堂讲授的理性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理性认识,因为它缺少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过程。所以在授课方式上我们必须首先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3.考核方式的缺陷:传统的笔试加出勤加作业的考核方式,只能使那些善于死学的同学得到好的成绩。正如前面所讲,一个能够准确回答出汇票的定义的人不一定清楚汇票对企业究竟有什么用处。前者可以体现在文字上,而后者更多地体现在实践中。所以由于货币银行学课程对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践意义,需要在考核上体现学生的金融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对货币银行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我们提出如下改革框架。

三、教学模式改革框架设计

1.教材模式改革。界于案例的重要性,我们在改革方案中将强调案例的使用。一般来讲,案例教学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用案例说明理论,二是用理论解释案例所提供的现象。如前所述,传统教材以理论为章节的编排方式使得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我们采用第二种案例使用的方式。我们使用一个完整的金融案例,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金融话题——97亚洲金融危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随着教学的进程,学生将逐渐运用理论来解释这一事件,也可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我们的教材采用如下编排形式:开篇引入两篇文章,在文章中将学生不能理解的部分勾画出来,并在旁提示:链接到某页某章某节——仿网页的浏览方式符合现代学生的信息获取习惯。在后面的章节中按照说明某个现象的要求介绍相关理论知识。并针对文章中的内容提出相关问题。最后,将两篇文章改写,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

2.授课方式改革:在授课方式上,我们在讲授的基础上大量采用其他参与式、亲验式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讨论。在不容易理解的环节,主要通过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弄清楚问题,教师只起引导的作用。(2)实验。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某些环节的实验。(3)实践。对金融工具要求学生实际进行操作;对某些金融市场,如股市要求学生到证券公司实地感受等等。

第6篇: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范文

依据案例研究参与者与案例来源两项标准,当前美国大学公共关系课程中的案例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见下表)。其中的众多因素,值得国内公共关系领域相关人员关注。

个体指定案例研究

这一方法由单一学生个体对指导教师指定的案例进行分析。

比如,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公共关系原理》(Principlesof Public Relations,2011年秋季学期)课程要求每名学生在指定教材中的案例中选取特定案例进行分析,以此作为家庭作业。学生带着教师指定的问题去分析案例并作出回答,并将一个案例带给全体学生进行公开讨论。

加州橘郡海岸学院(Orange Coast College)的《公共关系导论》(Introduction to Public Relations,2009年春季学期)课程共选取11项案例,每名学生需要首先对提供的案例材料进行了解并进行分析,之后在课堂内的讨论中回答相关问题。

个体自选案例研究

这一方法由单一学生对自选的案例进行分析。

北得克萨斯大学的《公共关系专题》(Problems in PublicRelations,2010年秋季学期)要求学生选取两个案例(其中一个为当下事件,一个为以往案例)进行分析,对每一案例完成3页左右的报告,并向全体学生展示分析结果。

得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的《公共关系案例研究》(Public Relations:Case Studies,2009年秋季学期)要求每名学生自选两类案例:四个一般案例与一个主要案例。两部分的分值相同,都占课程全部分值的25%。指导教师对一般案例的报告不做严格要求。学生应当为一般案例研究准备简短报告(3-4页),对案例中涉及到的相关社会组织已经开展的操作进行扎实有据的分析。最终,每名学生应当提交四个一般案例的分析报告。主要案例的研究是选取特定的社会组织或特定社会组织的特定部门展开分析,最终报告长度(包含参考书目)应达10-12页,这明显区别于一般案例。

主要案例的研究过程会持续8-10周,整个研究过程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提案、框架、完成。第一阶段,每名学生应当确定研究对象,并说明选取这一研究对象的原因。第二阶段,每名学生应当提交对研究对象展开研究的内容框架,这一框架会在全班展开讨论。第三阶段完成研究报告。指导教师在三个阶段对学生逐步进行指导与交流。

小组指定案例研究

这一方法由小组对指定的案例进行研究。

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公共关系案例》(Public RelationsCase Studies,2011年春季学期)要求几名学生组成小组开展协作,组成所谓的“学生公关公司”(StudentPRFirms),以类似公关公司的操作模式对公关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操作建议。案例可以选自指定教材或外请报告者提供的案例。在整个课程过程中,每一小组始终关注单一的案例,指导教师与各小组就选定的案例进行会面讨论,最终各小组提交深入的分析报告。

夏威夷大学的课程《公共关系理论与策划》(PublicRelations Theory and Planning,2009年春季学期)要求学生分小组为真实的客户(夏威夷大学传播学院)准备公关计划,指导老师与各小组对公关计划进行不断的课堂内讨论。课程最后,各小组要与真实的客户会面,进行真实的公关提案。

小组自选案例研究

这一方法由小组对自选案例进行分析。

比如,肯塔基大学的《公共关系案例研究》(Case Stud-ies in Public Relations,2010年秋季学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当下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并与全体学生一起展开讨论。这些案例来自新闻报道、公关出版物或美国公关协会网站等。每一小组需要对每一案例提供两项主要内容:第一,简短的摘要;第二,立足于公共关系,对案例中涉及到的社会组织采取的操作进行简短评述。

整合案例研究

美国一些大学的公共关系课程中的案例研究方法,实际上体现出一种整合状态。比如,北卡罗来纳大学的课程《公共关系案例研究》(Case Studies in Public Relations,2010年秋季学期)整合了以上四种方法。在课程的前半期,每名学生需要选取两个案例进行简明评估,并为每一案例提交两页以内的简明报告。两个案例中,一个应当来自指定教材,一个应当来自指定教材之外,由学生自选。课程后半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某一实际的公关案例进行分析(案例的选取需要得到指导教师的审查许可),最终完成小组论文(7-10页)并带到课堂,与其他学生共同讨论。

小组案例的分析应当涉及如下几个方面:1、案例中涉及的社会组织的基本信息;2、案例涉及的事件的基本信息一一案例中社会组织面临的情境;3、媒体的报道状况;4、该社会组织的相关信息5、该社会组织采取的公关策略与技巧;6、该社会组织的关键信息以及利益关系人发出的信息;7、对该社会组织的公关计划进行深入分析;8、针对已经采取的公关策略与技巧提出自己的操作建议;9、经验与教训的总结。

案例研究的深度

第7篇: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 教学 改革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较强,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没有信息系统开发或应用经验的本科生来说不容易掌握,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积极性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要求学生在两周之内开发一个系统,这样安排课程设计往往达不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学生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践锻炼。显然,按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缺乏竞争力。笔者根据多年的MIS课程的教学经历,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同步进行的教学改革方法进行研究,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课程设计改革方案

1.课程教学设计

为了实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同步,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1)选好教材。所选教材必须满足:①教材首先介绍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接着各章依次介绍信息系统开发的步骤。②教材必须全面系统地反映软件工程和信息系统领域的最新发展。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兴趣。③教材应该有一个学生熟悉的案例贯穿始终,这样教材实际上就可以当作课程设计指导书。(2)应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容易组织、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其中学习,方便指导学生课程设计。(3)采用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引进案例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学会利用MIS知识去分析和解决课程设计中的问题。

2.课程设计选题

在介绍完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后,教师上机操作演示各种类型的MIS。接着就开始给学生初步拟定一个有实际背景的课程设计题目。题目布置之后让学生用两周的时间收集资料,认真选题,最后采用双向选题的方式确定设计题目。双向选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自己所做的题目感兴趣,而兴趣是信息系统开发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学生必须按照课程教学的进度同步开发课程设计题目规定的信息系统,不能半途而废。

目前学生可以从互联网上或者从某些参考书中得到某些信息系统开发的文档和软件,所以教师在选题时要多查找资料,注意不要选学生可以仿造或拷贝的某些题目。

在选题中,要求一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小的信息系统的全部开发或完成一个大的信息系统一部分功能的开发,做到一人一题。这样才能促使每个学生独立思考,避免课程设计成果雷同。

3.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同步的措施

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同步的办法是:每讲完一章的内容就让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相关内容的设计工作。这对学生来说既巩固所学的知识,又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如何应用知识。课程设计比单纯做《管理信息系统》作业有意义,所以学生积极性很高。

由于有了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带着自己的题目来听课。由于教材内容与课程设计的步骤一致的,这样学生伴随着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案例讲解,一边听课,一边思考自己的题目在这个步骤该怎么做的。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学生上课非常认真,课堂纪律也比较好。课堂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好转。

在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同步进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求学生每一个开发步骤必须做得完全正确,要求太高的话学生觉得难度太大,对信息系统的开发产生畏惧。(2)在开发过程中,每5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任课教师定期召开一次会议。会上每个学生要汇报目前开发的进展和碰到的问题。任课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建议,这样既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又解决了学生的问题。(3)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不能单纯从网上查找资料来完成信息系统开发,要利用课余时间去对所做信息系统进行调研。课程设计中要鼓励学生创新。

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经常性地对学生同步进行的课程设计进行点评。点评主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1)表扬设计做得好的优秀学生,鼓励其他同学向优秀生取经。(2)对课程设计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要集体讲解,对个别同学的问题要进行课后交流和答疑解惑。

4.课程设计阶段的任务及课程设计考核

随着课程教学与课程设计的同步推进,课程讲授结束时学生初步做完系统设计的大部分工作。课程设计阶段,学生的主要工作是利用两周的课程设计时间,用已经学完的完整知识,对自己所做的系统进行深入的思考,并进一步完善,最后进行代码的编写、测试与调试工作。

课程设计必须有严格的考核计算办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才能在课程设计上花更多的精力,课程设计的质量才有保证。

二、应用情况

两年来,笔者采用本文提出的信息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改革方案指导学生课程设计,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个方案弥补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时间不足的问题,将课程设计时间间接地延长了将近一个学期,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信息系统的开发,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姜海虹 卢宏伟: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改革探索.科技资讯,2006年1期

第8篇: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范文

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demand of increasingly diversification, complic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 from 2009 corporate strategy and risk management course is regard as examination subject. In recent year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present teaching situation and the students' study situation, according to summing up the course's teaching experience, four teaching methods are proposed in the paper. We expect to make teaching reform 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关键词: 教学方法;项目;案例

Key words: teaching method;project;example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5-0256-02

0 引言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在已经学习了《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会计学基础》等相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基础上开设的,它研究的是企业在复杂多变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为了求得长期生存和发展,如何在充分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未来经营发展战略做出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谋划,以及如何将制订好的发展战略成功地付诸实施等问题。

1 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

1.1 课程特点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对学生的知识体系全面性与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这门课的主要特点:第一,内容相对综合全面。以强化公司层面的管理为切入点,以战略管理者的身份分析整个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以及战略管理流程,从而有效规避战略风险,取得战略性成功。第二,实务要求高。在阐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较详细的介绍了公司战略的整体实施过程和财务战略的相关内容,以及风险管理的实务及具体内容。第三,文字叙述相对比较拗口,本教材大多是生搬硬套国外翻译资料,缺乏原创性,条理不清晰,表达不符合中文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带来的困扰很大。

1.2 教学现状 ①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很多高校教师针对该课程仍以讲授为主,案例为辅,案例只注重量而轻质,学生对于原理的理解还只停留在表面上,缺乏在实务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对于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综合分析题目摸不着头脑,经常是偏离了主题,答非所问,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逐渐下降。②知识和能力目标混淆。高校教师在对于章节内容的处理上仍旧是一概而论。没有分清哪些是知识点哪些是技能点,因此学生往往会胡子眉毛一把抓,甚至会出现头重脚轻的现象,学习起来顿感吃力和厌恶。③实践性环节薄弱。通常来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很多高校教师认为该门课程综合性强、难以理解,而且课堂的教学设计难以实现,因此出现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应用能力得不到锻炼。④学情分析未细化。学生学情的分析基于先修课程的理解、掌握与灵活应用,根据其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作为基础,因学生的个体差异产生的学情参差不齐,一概而讲势必造成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下降。

2 教学方法的研究

针对以上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本人近几年的课程教学体会,总结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以供参考。各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基于以学生为中心,把全部同学分成小组或团队,根据不同教学方法的实施采取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两种模式。考核分数计入个人成绩和团队合作成绩。即最终学生的个人考核成绩=考勤×20%+个人成绩×40%+团队合作成绩×40%,这样既锻炼了个人能力又加强了团队合作能力。

2.1 “教、学、练、做”四位一体教学法 在《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理论和实践技能讲授过程中,坚持采用教、学、练、做四位一体教学法,边讲边学,边学边练,边练边做,讲、学、练、做相互交叉,学做合一、理实一体,使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此方法是寓教于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动态过程。

在讲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和学生以合作方式完成,或由学生先讲,老师点评总结,或由老师先讲,学生进行补充,在此过程中可以由同学独立完成,让学生深刻体会做“讲师”的滋味,从而调动其积极性,把枯燥无味、难以读懂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兴趣,让学生回味无穷。在学练过程中为加深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即时性掌握,针对讲到每一章节每一知识模块,根据该知识模块的学习要求(即了解、识记、掌握)和重难点把握,老师提出5-10个练习题,提炼出从2009-2012年的真题从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综合分析题四个题型,题目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由个体学生或各小组团队在规定时间进行作答,同时计入个人平时成绩和小组团队成绩,如果答错将实施倒扣分,这样学生非常踊跃,认真思考,高质量的完成个人任务和团队任务。全方位不同角度使学生掌握该门课程每个知识点的考核点、出题角度和答题技巧。在练做过程中,即根据课堂的教学组织安排需要,最后十分钟由老师自编试题进行闭卷作答,上交批改,下次上课之前进行点评。

通过以上“教、学、练、做”四位一体教学法,学生从主观上彻底把该门课程学习从“难学”到“易学”和“爱学”,把整本书读薄读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的。

2.2 项目教学法

2.2.1 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一条主线,在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借鉴和探索出的课堂教学方法,主张在教学中把工作中的一些真实项目引入到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通过项目管理即项目的确定、项目的策划、项目报告的制作使学生达到了知识与技能的统一。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一个项目带动整个课程”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2.2.2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 例如该课程中老师提出项目名称是“海尔集团战略管理与风险管理”,就需要学生从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战略控制、财务战略、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七个方面进行,该项目贯穿于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从一开始学生首先明确考核项目的任务,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每个团队搜集大量相关资料,进行项目文案的撰写,同时老师要起到督导的作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整个项目教学过程中以“课程技能大赛”为载体,依据项目评分标准表进行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整个项目管理过程分为期初、期中和期末。期初每个项目小组以团队式组建,团队式管理开展项目活动,团队以5-6人为宜,组成人员要根据各自的性格、特长来进行分配,确定项目负责人,由学生团队或老师确定项目名称、目标、工作内容以及实施方案,团队其他成员具体工作依据项目工作内容进行分配。期中要形成阶段性成果并向老师进行汇报,由老师提出指导意见。期末项目的成果包含书面文案和动态PPT演示部分,项目成果的汇报将组织邀请系部相关专业老师作为评委,每组20分钟,其中5分钟由负责人陈述整个项目的作业过程、内容方案和结论,10分钟由小组成员各自汇报所做工作,分析方法以及体会,3分钟对现场观众提问进行答辩,2分钟由专业老师进行点评,所有项目团队汇报之后根据专业老师打分评出一二三等奖,并给予奖励。项目评分表如表1所示。

项目教学法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课堂教学效果,充分使学生利用课上理论与课下时间结合起来,同时践行了“以赛促学,以赛促训”的教学目的。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与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2.3 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学生作为提问主体针对教学内容

从不同角度提出质疑,老师的问题的深入浅出,深刻分析、理解、领悟和贯通知识点和技能点。在该方法实施过程中要注意问题提出的质量、内涵、难易程度,学生往往不知道该如何提问以及回答的切入点,往往因为偏离内容的本质而无法有效应用该方法,因此老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首先引导,接着说明问题的原理与联系,最后进行问题点评和点拨,从而使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有质、有文有理。在问题的回答上针对开放性问题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畅所欲言,真正把握问题提出的本质和知识深入浅出的内在。“问题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3 结束语

教学方法的选择、优化、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效果的保证,也是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的重点。针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立足于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本身研究教学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成为技能型人才,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重点要注意因材施教、因课选法,灵活运用提高教学效果,做到知行合一,彻底掌握该门课程的原理和方法。

参考文献:

[1]于涛.《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的教学范式[J].科技信息,2011(34):488-490.

第9篇: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管理学;管理职能;管理角色;管理风格;教学效果

管理是管理者或机构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人、物、财、时间、信息等)进行合理的配置后有效的利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的工程。它以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为基本职能,将管理者所要承担的十种角色分为了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还把管理风格分为独断型、商议型、参与型和授权型四种。这些管理学的分类可以很好地应用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来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师要做好教学过程中的管理者

管理者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政府机构主管、企业主管、学校主管等,但是德鲁克告诉我们:在一个现代组织里,如果一个知识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有贡献的责任,能实质地影响该组织的经营能力及达成的成果,那么他就是一位管理者。德鲁克还说:任何一位做决策的人,其工作也跟董事长和行政领导相同,那就是计划、组织、整合、激励和考核。教师是每一节课的决策者,教师备课的过程就是作计划的过程,而组织、整合、激励和考核则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因此,教师就是管理者。

作为管理者的教师需要从管理学的知识理论体系中,找到适合课堂教学的管理方法,用于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做好教学过程中的管理者。

二、借鉴管理职能做好相应的教学工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鉴管理职能,做好教学过程中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工作。教学计划要以学校教学资源为基础,统筹学校的人、财、物和公共关系,依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制定出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谋划。

教学组织是保障教学计划得以实施的重要手段。教学组织包括了广义的上级职能部门对一个学校、一个教学部门或者一个教学单位的职能划分,权利分配,组织人员关系确立,人员配置等。还包括了狭义的教师对一门课程、一节课程的组织安排等。我们这里所说的主要是狭义的教师课程组织。课堂组织需要教师了解课程性质,明确本次课程主要教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从而确定课堂组织的形式和方法。

教师在完成知识教授和技能传授外,还要完成对学生的人生观念灌输、道德品质培养等、意志品质养成等教育职责。在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学习动机激励方面都需要老师来充分发挥其领导职能。

教学过程中的控制是按既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督促、检查和矫正,使学习能按原定教学计划进行,或适当调整计划以达预期目的。教学控制工作是一个延续不断的、反复发生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保证实际开展的教学活动及其成果同预期目标相一致。

三、在教学过程中做好相应的管理角色

亨利・明茨伯格把管理者要承担十种角色分为了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员、监测员、传播者、发言人、创业家、故障排除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计划以及以后的职业发展规划时扮演的是领导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传达国家教育方针,执行学校人才培养计划,此时扮演的是传播者的角色。教学过程中随时关注学生学习动态,密切注意思想生活情况,此时扮演的是监测员的角色。有些兼任行政岗位的老师,在有些场合还要代表学校出席各种活动或仪式,并代表学校进行致辞和发言等,此时扮演的是挂名首脑和发言人的角色。课堂内出现突发意外情况,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办法来解决问题;对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革新和改进,此时又扮演故障排除者和创业家的角色。课堂内外对各种教学资源的分配、为了谋求学校发展和教学效果提示,而向上级部门进行申请和报告协商时,又扮演了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的角色。这些角色的承担都是做好教师的教学服务工作的有力保障。

四、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运用不同的教学风格

管理学中把管理风格分为四种,他们分别是独断型、商议型、参与型和授权型。这四种管理风格没有孰优孰劣,它们各有优缺点,各有适用对象。转化为教学手段就变成了四种教学风格,分别为独断型教学风格、商议型教学风格、参与型教学风格和授权型教学风格。具体运用那种教学风格,就取决于教学对象――学生的学习能力了。

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知识技能掌握和意愿动机两方面。依据两方面的具备情况,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分为优、高、中和低四个等级。学习能力低的表现为知识技能贮备薄弱,没有积极主动学习的意愿和动机。学习能力中的表现为有一定的知识技能贮备,有积极主动学习的意愿和动机。学习能力高的表现为有很好的知识技能贮备,但是积极主动学习的意愿和动机较弱,或者缺乏信心。学习能力优的表现为有很好的知识技能贮备,并且有很强的积极主动学习意愿和动机。

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就需要运用不同的管理方法,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针对学习能力低的同学,就需要用独断型的教学风格,给出详尽的指导,明确具体要学习什么内容,怎么去学习,达到什么效果等等。并对他们的学习进行密切的督促和提供必要的辅导。针对学习能力中的同学,就需要用商议型的教学风格,在教学重点和难点部分进行具体指导,并在教学过程中多和学生交流,给予倾听和鼓励,对他们的学习进行必要的督促和辅导。针对学习能力高的同学,就需要用参与型的教学风格,对学习的内容和重点不需要过细的讲解和重复,多些探讨和沟通,并对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效果给予肯定和支持。针对学习能力优的同学,就需要用授权型的教学风格,不过多的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多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并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安排一些自学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M】.许是祥,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美]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M】.阎凤桥,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