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管理体制范文

教育管理体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管理体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管理体制

第1篇:教育管理体制范文

一、辅导员、班导生、级导生、班导师四位一体管理模式

辅导员:学生专职管理者,坐班,工作对象是年级或全院学生,从新生入学一直到毕业全程开展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承担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光荣责任,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同班导师、级导生、班导生一起工作,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班导生:由高年级素质高的学生党员担任,工作时限为一年,从新生入学开始进入角色,是新生辅导员的得力助手。针对班级学生个体开展工作,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的指导。级导生:由工作一年且带班优秀的班导生担任,工作时限为一年,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进入角色。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指导学生,特别是针对学生科技竞赛、考研进行指导和帮助,主要针对班级层面开展工作。班导师:由专业教师担任,不坐班,工作时间从大一就开始,但是从大学三年级才开始进入角色。班导师工作职责:一是保持与学生的联系,关注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二是对学生个体或班级给予学业、就业以及养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指导;三是及时与学生辅导员沟通,对学生工作提出建议。

二、建立健全班导生工作制度

辅导员、班导师、级导生、班导生工作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既教书育人又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但他们也有不同点,即工作年限不同、工作层面不同、工作阶段不同、工作对象不完全相同。学院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专职管理者,班导师是系党总支部根据各年级的情况有机分配且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工党员,而级导生是在新生入学一年后,班导生的服务年限到期,从带班优秀的班导生中选拔一至两人担任整个大二年级级导生的学生,主要是在思想、学习、生活以及学生科技竞赛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班导生是选聘高年级优秀学生或党员担任。通过公开选拔、培训、聘用和考核,持证上岗,受聘的学生助理班主任,大部分是院团委、院学生会、系部团总支、学生会和各学生社团的主要干部。他们思想品德好,政治素质高,积极进步,热心为广大同学服务,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学习成绩优秀,综合能力强,在同学中有较强的影响力和说服力。他们在班级的日常管理、学习活动、文体活动、基础文明建设等事务性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班导生榜样的力量,和辅导员相互配合,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完善

辅导员与班导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共同完成培养学生的任务。其中辅导员在学生教育管理的规范性、系统性、指导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班导生既是辅导员的助理,又是连接辅导员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可以发挥自身优势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弥补了辅导员面对新生入学存在大量问题而身单力薄无法一一解决的不足。辅导员的工作以“面”为主,班导生的工作以“点”为主,“点”与“面”结合,避免工作出现盲点,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具全面性和系统性。班导生是从高年级的学生党员、干部当中选拔的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思想观念、学习方法、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自身的良好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新生,起到了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同时,辅导员通过对班导生的培训与指导,协助辅导员解决实际问题,以学生管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意识,使学生由以前的他律为主向现在的自律为主过渡,学生管理工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发挥班导生的学生身份优势,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具实效

首先,班导生和学生在年龄上是一代人,况且班导生本身就是学生,因此二者之间的心理是相通的,不存在所谓的代沟,彼此更容易交流;其次,班导生没有教师的身份与威严,他们以高年级学长的身份出现,和学生的地位是对等的,容易被学生接受;另外,班导生分管的系别专业一般与自己所学的相同或者相近,作为成功的过来人,他们的现身说法比教师更有说服力。所以班导生与新生年龄相仿,且经历相似的特点,深受新生的喜爱和欢迎。他们能经常深入学生中间,及时掌握学生的信息以及思想动态,给予学生的关怀疏导,引导和教育更为直接、具体、有效。缩短了新生适应大学的适应期,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富实效性。

三、对四位一体管理模式的体会

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辅导员、班导师、级导生及班导生分别在不同阶段扮演不同角色,他们四位一体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完成培养学生的任务。这里辅导员的角色是最重要的,在学生教育管理的规范性、系统性、科学性、指导性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始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始终陪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注学生成长,是连接班导师、级导生、班导生的一根线,将学生工作的全局性、整体性、系统性紧紧联系在一起。

第2篇:教育管理体制范文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关于高等教育事业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属、隶属关系和职责、权益划分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各种新思潮对高等教育的冲击,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把握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思路,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其改革的涵义

1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含义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关于高等教育事业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属、隶属关系和职责、权益划分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主要包括国家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和高等学校的自身管理体制两个方面的内容。具体而言,它既包括高等学校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管理体制、招生就业体制,也包括高等学校的办学体制、管理权限、投资体制、管理工作、管理人员等。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高等教育事业的根本制度,是国家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中机构设置、相互关系和责权划分的制度,主要是明确由哪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进行统筹和决策、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之间的责权利如何划分以及采取何种方式才能对高等学校和教育机构进行有效的管理等。其最主要的作用及意义在于:明确的规定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学校在实施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及各自的职能。相较各个高校这些子系统而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具有全局性、整体性的大系统,它决定学校的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后勤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直接支配着高校的全部管理工作。

2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含义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指政府或高等学校、高等教育机构对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改革的内容相应地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政府(中央)与政府(地方政府)在管理权限方面的分配与安排,也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集权与分权之间如何实现合理的安排:二是政府、社会和高等学校的关系,即政府如何进行宏观调控、社会怎样积极参与、高校如何自主办学。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就在于:适应新形势下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变革的要求,协调政府、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关系,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办学能力,建立一个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教管理体制。

从微观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指高等学校或高等教育机构内部有关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我国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机构的内部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改革前,高等学校及其机构的管理机制基本上与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对口(一般由对口的职能部门,如各级教育部门统管),具有明显的依附性、封闭性特点,导致高校缺乏独立、自主办学的能力。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开始对内部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要形成既能适应上级主管部门的对口管理需要,又具有一定的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能力的内部管理体制,但由于种种原因,改革的结果离理想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加入WTO后,如何继续深化高等学校及其机构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理顺政府、社会及各高校之间的关系仍然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新时期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环境要求的,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有利于高等学校自主办学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新时期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健康、和谐、有序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形成,离不开两个背景:其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其二,权力比较集中的政治体制。这两个背景最大的相同点就是集权。不可否认,这种受集权影响巨大的高等教育体制曾经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然而,面对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各种新思潮对高等教育的冲击,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源配置不合理。

长期以来,高校的行政人员普遍存在人员过多的问题,许多高校不是因岗设人,而是因人设岗,各院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严重浪费了人力资源。此外,高校的主要中层管理岗位,通常都是职教相兼,对科研教学和学校的管理工作两肩挑,大部分人员由于分身乏术而有所偏重,这样既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保证,也不利于学校的管理工作的高效与有序。

第二,监督机制不健全。

由于高校部分中层管理干部“职与教”相兼,一方面,作为学校中层管理干部要参与学校的决策过程,贯彻落实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制定各项具体的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另一方面,作为教师要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接受监督和检查,使得制订者本身也是执行者,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监督无法保证,工作难以展开

第三,竞争机制不科学。

无论是高校行政人员还是教学人员由于缺乏科学的竞争机制,奖惩不及时,报酬不合理,激励不到位,没有真正做到优胜劣汰,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得过且过,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1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首先,必须加强院校合作办学。实现优势互补。

自20世纪90年代始。院校之间的合作办学在我国蓬勃兴起。大量地理位置相近的学校通过协议就教学、科研等达成一致的合作意向,在合作中力争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最终双赢的目标。这种办学模式由于能实现校际间的资源互补,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因此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追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进行了合并,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从长远来看,高等学校通过合并实现优势互补。进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办学模式在未来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仍应大力推行。

其次,有必要继续扩大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把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作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实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二十年来也确实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大学比以前有了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但是,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角度看,目前的状况仍不理想,比如高校招生、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教职员工科研项目的评定等方面仍无自主权。因此,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学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仍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必须继续坚持和壮大的重要内容。

2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

首先。要转变教育管理观念。

我国加入WTO后。在教育服务方面的承诺将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产生重大的影响。长期以来,由于计划性、指令l生的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我国各级教育部门一直信奉“高等教育管理就是行政管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行政体制或属于行政体制”。现在,这些落后的、旧的观念必须加以扬弃,取而代之的应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从而使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政府的教育管理模式等满足全球化、国际化的要求,达到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之目的。

其次,转变政府部门的职能。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一直以政府行政机构设置模式为榜样,政府对教育管理干预过度,学校自主权过小。在目前的新形势下,政府部门必须尽快转变相关职能,“下放”相关权力。政府如不能做到政校分离,从繁琐的事务性管理中退出,高校的自主办学也就无从谈起。政府也就没有教育国际化视野。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完全脱离政府管理,政府管理仍是高等教育存在与发展的保障与基础,政府主要履行宏观的、全局性的、指导性工作。也就是说,政府部门在制定和执行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程序更为公开、更为透明: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事务性管理转向宏观管理;进一步扩大学校的自主权等。

第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

第3篇:教育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体制;体制改革

在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如火如荼,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改进。

一、加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等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增加,高校在加强其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时的对其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近年来各校虽有很大的体制改革,但其自身管理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大部分依附上级管理,处于被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才能使高等教育得以自身发展,才能更好的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现人才培养模式雷同,缺乏特色,难以适应综合化和多样化的人才需求。通过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不但要具有宽厚的基础科学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优秀的协作品质。只有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高等教育才能培育出综合性多样化的高端型人才。从而使高校的发展能够同市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培养满足市场对优质人才的需求。

二、加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1.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创建特色学校,加强国际合作

根据我国各地的经济和高校的分布情况,突出重点,明确各自的办学方向,创建特色名校。为了保持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一定要规范各类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建立有效的办学监督、评估和质量保证体系,以保障教学质量和受教育者的权益,从而使我国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扩大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加速高校办学的国际化进程。为了进一步的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扩大留学生教育,争取更多外国留学生和学者来华访问学习,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支持和鼓励高校举办或联办国际学术会议,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出国参与学术会议。和国外著名高校、科技企业、研究机构建立经常的稳定的教育交流和科技合作。

2.加强高校的自主管理

因为我国的高校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政府主导和干涉而进行管理的,因此在高校的管理基本是国家主办,政府直接参与,学校协助的,依附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导致学校的自主管理的被动。但是政府的高等教育管理对学校的实际情况了解不足,不能针对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因此其管理手段和管理职能,在高校管理中并不能进行有效的实践与检验。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就要不断加强高校的自主管理水平,使高校掌握自主管理的权利,能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其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完全不对其进行管理,而是将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充分尊重高校的自主管理和办学权利。政府要对高校管理中的如教育经费的管控、教育监督与评价等工作进行一定的规划与设计。

3.完善高等教育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必须要进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高等教育机制,这也是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高等教育发展要同市场紧密结合起来,积极的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在政府的干预下参与到市场活动中,对一些市场环境中不合理现象进行干预与指导,从而促使我国的高校能够成为可以自我发展、自我支配的权益实体,而不是受某一方支配的机构组织。政府可以针对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制定相关的保护和约束政策与法律。近年来,我国已经渐渐形成的依法治教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并对其内容进行不断的完善与补充,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三、结束语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会不断的深化与发展。一方面是我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不断发展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并经之路和必然结果。不断加强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触及深层次矛盾就难见成效。要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克服不敢改、不愿改、不会改的畏难情绪,摒弃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惰性思维,突出重点,攻坚克难,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迈出更大步伐。

参考文献:

[1]唐汉琦.中国高等教育治理的兴起——基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分析[J].山东高等教育,2015(4)

第4篇:教育管理体制范文

1.高校的办学主体和投资渠道比较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的办学主体比较单一,除了国家和各级政府之外,社会和个人的参与度很小。这种办学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些弊端。由于办学体制单一,就无法很好地调动地方以及社会办学的积极性,因此,引入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已成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趋势。在投资渠道方面,高校长期以政府投资为主,投资渠道比较单一,缺乏社会和个人的参与。这样一方面抑制了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国家财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直接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2.高校内部管理方式滞后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浪费教育资源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高校的内部管理模式滞后,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由于高校的管理体制漏洞较多,学校的人事制度也缺乏相应的竞争机制,使得高校的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得过且过的现象十分普遍。另外,由于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竞争与监督机制,高校的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3.高等教育管理队伍人员的整体素质需提升

在高等教育管理队伍中普遍存在着整体学历偏低、缺少主观能动性、工作效率比较低以及专业知识匮乏等问题。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校管理人员基本上都不是管理专业或者教育专业的人员,在管理理论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所以,在开展相关工作的时候,有时无法根据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相关工作,工作开展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与随意性。并且大部分管理人员都乐于安于现状,不想改变自己熟悉的工作状态,也不愿意学习一些先进的理论知识与管理思想。这些问题就限制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阻碍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4.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特色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纵向结构而言,在层次上要求其不仅要具备更高、更精的教育模式,还要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科学技术进步以及岗位职责对高等教育的普遍需求。并且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还受到一些外在条件与制度的制约,还缺乏培养尖端人才的相关体制机制。从横向结构而言,各高校一直都比较重视单一学科人才的培养,这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职业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脱节,需要开展相应的高等教育改革。由上述内容可以看出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相对比较单一,缺乏自身特色,教育目标相对空泛,对开展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一定要加强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促进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二、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有效策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强烈,为了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满足各个方面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对高等教育体制进行创新,这是进行教育创新、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研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有效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创新管理观念

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形成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进行观念上的创新,积极转变高等教育的发展及管理观念。首先,观念上的创新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在审时度势的同时反思传统价值,在此基础上进行灵活的调整和应对。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它又是一场立足于现实的思想革命。其次,要更新教学思想观念,就必须创设高等教育新目标。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进步,21世纪需要的人才是拥有新精神、新知识、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等教育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简政放权,实现高校办学体制的自主化

政府管理部门对高校往往管的过于具体、过于细致,学校自主办学的能力遭到了很大的削弱。因此,要努力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模式,进一步扩大高校的管理自。政府要做到少管治,多服务,做到简政放权,还要积极转变管理模式,由以往的直接管理和微观管理转为间接管理和宏观管理。另外,还要在实践中努力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激发和调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使高校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才能进一步完善高校的办学机制,扩大高校的自主管理权。

3.拓展高校的投资渠道,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要进一步拓展高校的投资渠道,实现投资与融资体制的创新,这不仅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高校发展的重要条件。国家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改变办学主体单一的局面,从制度和政策方面为社会力量办学提供优惠条件,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要创新办学体制,打破国家垄断的局面,形成多样化办学的格局。

4.创新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教育体制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高校办学和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我国高校要建立新型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实现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首先,高校的管理者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调动各方面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其次,实现人事制度上的创新,推行全员聘任制。最后,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与绩效相挂钩的分配制度。

5.加强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切实提高管理队伍人员的整体素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高校的管理队伍一定要具备与时俱进的业务能力,加强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而了解并且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加强对相关信息技术的学习与运用,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与专业水平。并且一定要加强管理队伍人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培养,具备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敢于创新、勇于实践。除此之外,一定要加强对管理队伍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并且突出强调培训的目的性,增加培训的实用性,重视培训质量与实效的双重标准,进而有效增强管理队伍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三、结束语

第5篇:教育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大学;教育管理;人性化;应用措施

1前言

大学生始终处于身心不够健全的快速过渡发展阶段,此时一旦说缺乏教师正确的引导,他们便会遭受外部不良环境因素侵蚀,产生诸多不良行为习惯和思想问题,如今表现最为显著的便是大学生情商和人文素质过低的消极状况。所以说,在既有大学教育管理体制中融入人性化管理理念,对于促进大学生人格、生存技能健全结果,有着极为深刻的指导意义。

2大学教育管理体制中贯穿人性化管理理念的现实意义

首先,为推动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贡献更为强劲的支持力量。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当前国家政府的一项重大使命,在此类背景下,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翁,就更加奠定了人性化管理理念在大学既有教育管理体制之中贯穿融入的基础。其次,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化改革需求的必然结果。大学生教育管理体制之中贯穿人性化管理理念,是时代和高等教育事业进步的一类时代性标志。透过教育对象层面观察审视,教育不过是沿用对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指导培训,目的是加强受教育人群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这类结果可以说正是人性化教育理念的彰显,能够大幅度提升教学实效之余,迎合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最后,加强学生自我发展实效。大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属性,就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科学化指导服务,令学生专业技能和素质获得更高水准的提升;而透过学生角度观察,实时性地接受合理的教育,更加是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前提。所以,鉴于该类特征,有关大学完全有必要进行传统教育管理体制革新改造,而其间人性化理念的贯穿和落实就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

3人性化管理理念在大学教育管理体制中融入沿用的措施

3.1尽快树立起人性化教育管制理念

人性化管理理念想要在大学教育管理体制之中予以有机彰显,第一要务便是整改和优化既有管理体制,之后针对大学教育管理主体加以多元化指导培训,保证其可以更为理想地理解人性化在教育管理体制中贯穿的内容和需要彰显的价值。在此类背景下,有关教学管理主体才可以更好地接纳这部分人性化教育理念,保证在后续诸多教学引导活动中予以表现,令学生愿意主动积极地学习,并为高校教育质量改善,奠定基础。

3.2沿用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方式

在大学既有教育管理体制之中进行人性化理念沿用,需要借助对应的方式加以落实,具体表现在教育管理模式和操作流程等方面,就是说要将师生等成员的基础性需求考虑进去,使得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有趣专业的知识,而学生又可以全程认知听讲,自觉地遵守学校一切行为规范,努力做一名专业的大学生和合格的社会公民。

3.3设置充满人性化思想的教学管理内容

为了令人性化管理思想特征在大学教育管理体制中予以真切地体现,有关管理人员还需要结合相关教学管理内容进行重新改进,旨在促使相关教学内容可以更加理想、高效地迎合大学生自我改造需求。换句话说,如今大学生想要获取何类教学内容,大学就有必要借助适当的教育管理途径进行特定的教学内容设置。所以说,在大学开展人性化教育管理工作环节中,有关管理主体和专业教师务必要细致化调查,掌握不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最为重要的是在学习内容选取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和机会。

3.4创造和谐愉悦的教学管理环境

在贯彻落实大学教育管理人性化改革指标期间,还需要关注教学管理环境的优化和学术交流和谐氛围的营造细节,须知一旦说校园提供一类理想的教学环境之后,预先设想的人性化教育管理条件才能够得以落实。所以,在大学校园之中主动开创一类和谐安定的教学管理环境,推动对应教学工作的有序拓展进程,显得十分重要。而和谐教学环境和愉悦文化交流氛围之间,亦存在着缜密的关联,两者共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结果。另一方面,全方位开发应用互联网技术。透过大学教育人性化管理的实际应用角度观察论证,为了愈加理想地凸显大学教育管理的便捷和高效性特征,有关管理主体仍有必要针对部分创新型科技实施进行全方位开放应用,如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等,可以十分可靠地将人性化管理价值予以发挥,特别是在大学生人性化教学课程选取环节中,互联网辅助功效几乎难以被轻易替代。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教育管理环节中,全方位关注人性化管理理念的应用和落实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具体到实际的人性化管理落实环节中,务必要透过整个大学教育管理体制层面入手,这样才可以更为高效率地改善教育管理的人性化特征。

作者:李隆瑞 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爱君.构建基于人本理念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1,31(29):155-167.

第6篇:教育管理体制范文

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教育事业进行组织管理的各项制度的总和,教育管理体制是整个教育体制得以构成和运行的保障,它对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有直接的影响。它涉及教育系统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隶属关系、权力划分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其外延包括以教育领导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制度。

以来,我国的课程管理权力几经变革,经历了高度中央集权、扩大地方权限、加强统一领导和管理、权力下移与地方负责等几个阶段。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也经历了六次变革,由于它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形成,所以主要有高度集中、自我封闭、垂直领导等特点。虽然说在时代背景下它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在以后,原有的教育管理体制的不足之处就逐渐暴露出来,从而不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这样对教育管理体制的缺点改革就势在必行。1999年中央政府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正式提出“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课程改革目标。我国各个地方主要采用的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它真正的实质是以乡为主,由各级县、乡、村实施对基础教育的管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体制也出现了弊端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试行)》,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进而,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实行三级课程的制度和模式就以法律的形式得到了正式而明确的规定。因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框架分为三个部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现在我国各个地方主要采用的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它真正的实质是以乡为主,由各级县、乡、村实施对基础教育的管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体制也出现了弊端。现在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形式是属于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制度,是一种以中央集权为基本,中央和地方管理适当结合的制度。隶属关系表现为: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与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之间存在上下级关系,同时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隶属同级政府,体现了一种从属制。这样就把前面的基础教育管理的体制优点结合了起来,抵消了不足之处。这种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为:一是关注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二是对政府在教育管理体制中的作用进行了调整,提出了“省级统筹,以县为主”。三是经费的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四是依法实施义务教育,树立责任意识。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学校管理缺乏自主管理权

我国在开初由于国家集权,实施的主要是垂直领导。对于学校来说,学校的事物几乎就全部都由政府决策,学校只是执行政府命令,是政府的附属物。后来虽然说经历了中央“放权”,对学校而言是建立一个政府的宏观管理,有利于去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但是政府和学校关系没有改变,仍然是直接的行政管理,从本质上看,仅仅是单纯的管理权限的变化,不过是换了一个管理机构而已。因此,学校拥有极其少的自主管理权,让学校的本质去为统治阶级服务,而不是从学生本身的身心健康出发,使学校成为了一个冷冰冰的为国家输送所需人才的机器制造厂。

2. 学校的办学主体和投资渠道比较单一

当前,我国的学校办学主体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国家和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参与度很小。由于现在社会的快速发展,单一的国家和政府办学很难调动办学的积极性,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就面临严峻的考验。办学主体和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是必然的趋势,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和投资渠道可以调动全社会参与教育的积极性,让学校教育扩大影响和减少国家的财政危机。

3. 各个教育行政组织机构间的管理混乱、职责不清

科学合理分配各个教育行政组织机构间的职责是搞好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在教育行政机构与学校的关系上,从我国建立起,教育的行政组织机构大多数都是直接干预学校的教学过程、学校管理过程的情况十分严重。导致教育行政组织机构工作和任务繁冗复杂,该负有的职责落不到位导,这是没有理清职责而导致的问题。

三、 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解决措施

1. 改变管理观念,相应放权实现学校办学的自主化

为了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对基础教育管理观念进行改变。观念上的改变首先是要根据现实社会的需求,因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既源于社会需求也受社会制约,教育带有各个时代社会的特点和要求,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性质。其次,要创设基础教育的新目标,让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对于政府就需要对学校放相应的权力,由以前的直接管理和微观管理转为间接管理和宏观管理,除此之外,应该发挥政府的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和激励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基础教育面向社会,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2. 使办学主体和投资渠道多元化

要进一步拓展学校的投资渠道,实现投资和融资的改变,这是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国家应该积极鼓励地方学校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促进学校吸引社会上的企业和个人来投资。学校也应积极主动到社会上拉拢有利于学校发展的资金来源,形成多元化局面。

第7篇:教育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 管理体制 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及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也取得一定的效果。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还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更是难以适应,因此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其对策在于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其改革的定义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一种体系化的高教管理组织制度,是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及职责划分的体系与制度的总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主要有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及高校自身的管理体制,不仅包含宏观的政府、社会和高校各要素间的关系与组织运行方式,也包含了微观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主要包括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及内部管理体制等。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这一改革主要对教育机构进行重新调整和权限重新划分,确定各级教育机构和权限间的相互关系。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让各高等教育管理系统的运行更富有效率,具体目标是要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管理者与办学者之间的关系。

二、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1.培养现代化事业建设人才的需要

现代科技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人才,通过高等教育领域的体制改革,能够提高高等教育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和人才。现代科技发展的鲜明特点在于发展速度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加快发展与急剧变革的强烈趋势,同时又呈现出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并以高度综合为主体的大趋势。适应新时期需要的人才,一定要具有宽广的基础知识、极强的组织能力与过硬的协作能力。唯有适应如今经济发展的高等教育,才能培育出合格的人才。因此,以集权为主要特征的高教管理制度必须进行改革。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与发达国家竞争生存的空间,就更加需要依靠人才。高级人才的培养就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之所系,客观上就迫切需要培育出大批拥有先进技术的优秀人才,就需要高等教育在规模、结构及质量、效益上有新的发展。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十分稀缺,必然会造成严重的教育供、需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其出路就在于实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此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彻底转变成大众化教育,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储备。

2.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一定的经济体制会要求与其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自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需要不同于以往计划经济体制的高教管理制度与之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发挥市场对于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高等教育是培育高等人才的专业机构,也应当走进市场,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计划经济下的那种等、靠、要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因而一定要面向市场进行自主办学。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虽然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是还难以跟上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进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还不相适应。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唯有建立起与其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才能使高等教育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3.高等教育自身创新和发展的要求

如今,国际竞争的核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资金与人才的竞争,也不是技术上的竞争,而是制度性的竞争。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就将教育资源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列入生产性投资之中。教育是一种全局性与主导性的基础产业,这一观点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共识。这就要求实现高等教育领域管理体制变迁,从而使高等教育能够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以实现高等教育产业化与办学主体多元化,并积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积极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1.实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等教育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做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教育是一项提高与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基础性活动。可以说,缺少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就不会有高素质的人才及高度文明的社会。从高等教育管理上进行考察,应当全面实施科学化与人文化管理,不仅要做到尊重人,而且同时又要提高人的素质与水平,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起来,以求达到在培养人的技术及技能的基础上塑造人的高尚品格。高等教育管理应当弘扬与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积极培养人类对科学求真精神的同时,积极发展人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2.实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政府和高校的关系是高等院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外部关系。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理顺政府和高校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政府职能、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正是政府同大学这个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间的关系不断进行调整,以求实现二者的平衡和和谐发展,实现教育和社会良性发展的过程。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经过不断变革,已初步形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级管理、条块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但是,这仅仅是改革的初步成果而已,在现实工作中,要真正实现政府和高等学校之间关系的平衡发展,还迫切需要一个不断探索与完善的过程,这就涉及到政府职能与管理形式的根本性转变。为此,一定要使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走上一条法制化道路,让政府管理的权力与责任、政府和学校的相互关系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实现依法行政与依法办学,并让政府逐步从直接行政管理转向间接宏观管理。其具体内容有:凡是属于市场调节的领域,政府所起到的只能是规范市场运作和发展市场的调节性作用,比如,高等学校的招生及毕业生就业、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凡是不属于市场起作用的领域,政府则应加强行政管理,比如,各类高等学校的设置标准制定等。同时,要不断调整与革新管理手段及方式,尽量减少各类行政审批手续,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战略规划、依法行政、政策指导和信息服务上,集中到各种间接调控手段上,使政府在管理高等学校的过程中能全面尊重教育规律及学术规律,实行宏观管理和间接管理。

3.实施高等学校自主办学体制改革

政府应积极促进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使高等教育这部庞大的机器在社会大系统的运转中变得效率更高和作用更大。对此,一定要实施高等学校自主办学体制改革,在学校内部建立起一种既符合教育规律,又能主动适应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新机制:一是实现校内决策和校外参与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高校内部决策的科学化与制度化。在现代社会中,高校的发展往往都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不管是学校的发展,还是学校特色定位和学校办学质量、水平的检验和确认,都难以离开社会参与。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的确立,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更是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所以,高等学校要实现自主办学,就一定要与社会保持十分密切的联系,通过校内决策和校外参与的结合,实现高校内部决策的科学化。二是全面整合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让高等学校的发展更加符合其学术机构的自身特点。当前,我国各类高等学校已基本形成了学术机构与行政管理机构相互并行的新型管理体制,学术机构负责科研规划、课题招标、职称评定等学术性、业务性的决策和管理;而行政机构主要负责教学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及后勤服务等行政管理工作。如此组织分工基本符合高等学校运行之需要,但是要更好地促进高校发展,应当继续整合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使高校的运行更加流畅,效率更为提高。三是实行集权管理和分权管理相互结合的新机制,在高等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科分类增多、管理层次不断增加的新形式下,应当努力提高高校内部权责分配的科学化程度。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学校已成为十分复杂的组织系统,所以高校学校内部权责分配应当依照学校规模的大小、学科门类的多少、校园布局情况来进行划分,从而充分发挥校内各部分的活力,使高等学校内部的自主办学和社会外部发展更加协调有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快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实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发展目标,重点是通过改革创新以排除制约高等教育加快发展的各类障碍。在这一改革过程中,应当通过实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高等学校自主办学体制改革等形式,创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彤.论联合办学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关系[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1).

第8篇:教育管理体制范文

市场的需要才有职业教育,我国的市场经济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而在我国民众对待职业教育的观念的时候还有待进一步的转变的时候,此时地方政府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但是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主要的问题体现在了政府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上存在问题,由于政府对职业教育性质的认识存在偏差,使得职业教育中的政府这一环节的存在缺位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职业教育管理的主体是比较复杂的,很多个部门都在管理一个职业教育,有的时候执行了这个部门的文件,但是相对的又违背了另一个部门的文件,最终导致管理的效果不是特别的明显,其次,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不及时,没有对大学教育的宏观调控那样标准,再有就是政府对职业院校的微观干预过多,使得职业院校逐渐的缺乏了创造性,制约了人才的培养。最后一点就是政府在管理职业院校的时候,并没有进行全面的管理,因为职业院校的目的是为了给市场培养综合性的技能型人才,而政府并没有真正的处理好市场这一环节的机制,而且还对职业教育进行多头管理,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职业教育在管理的时候出现了问题,一个部门推脱一个部门,都说不是自己的问题,使得出现的问题很难得到解决。

2.对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问题的分析

2.1职业教育的管理主体政出多门

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主管部门一般分为教育的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的主管部门、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和企业办学四个主管部门。各个主管部门都在掌握着办学单位的人事、财产和权力。主要负责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问题,把职业教育的各个部门都进行了额分割管理,出现了职能交叉的现象,这样的话就使得职业教育的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很难发挥出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虽然有的省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逐渐的减少了分割的部门,但是还是有一部分部门让人进行着分割管理,相互之间的矛盾不断,最终影响的还是我们职业教育中的学生。

2.2各业务部门之间管理不协调

政府的各业务部门职教管理职能出现了交叉的现象,在统筹上显得比较乏力,我们知道职业高中和高等的职业院校都是由教育部门管理的,而技术院校和职业培训都是归劳动保障部门管理的,我们从财政方面入手,教育事业的费用是属于财政部门支出的,但是教育的建设方面的费用确实由发改委进行投资的,这样看来,职业教育的管理是多个部门共同进行的,一但出现问题,那所有部门都是有责任的。

2.3职业教育部门的内部管理出现脱节的现象

在我国教育部门的内部,职业教育分为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这两个职业教育分别属于职成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部门来管理,也就是说同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但是在管辖上却是不同的管理部门。这就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在上升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时候,所学习的内容很难衔接上,这给我们职业教育的体系建设来带了体制性的障碍。

2.4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法律不完善

教育想要进行,一定要有与之相关的法律跟随,有了法律的保障,才能够有效的推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开展,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时间不是很长,所以一些关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都没有及时的颁布出来,因为法律的形成不仅需要政府的参与,还需要立法起草者的参与,如果没有相关案例的参与,职业教育法律的出现是很难的,而且很多的矛盾和问题都需要在法律当中解决。所以说职业教育的法律所涉及的范围还不是很广泛,在实施的细则上还不够清晰,再加上政府的主管部门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经验不足,有很多的管理问题都需要自己去不断的摸索才能够找到相应的的解决办法。

2.5社会企业的参与热情很低

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为了企业而培养的,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的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似乎对职业教育的问题不是很关心,如果没有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和支持,实现职业教育的发展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第9篇:教育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育管理 机制 困境 创新 基本逻辑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1 高职教育管理的现行体制

一般而言,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是对高职教育事业进行组织管理的各项制度的总和,其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决定着高职教育的成败、效益等。我们一般从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对之加以具体认识:宏观方面主要指的是政府与高职院校的关系,具体是指政府的政策和管理对高职院校管理及发展的影响等;微观方面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内部的管理模式,包括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关系协调机制等方面。

从宏观视角来看,我国的高职教育管理的现行体制表现出以下特点:其一,两级管理,省级为主。即我国的高职教育实行中央与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管理,但是以省级管理为主的体制。其二,教育部门主管、其它相关部门协管。其三,事业编制,人事财务依赖国家。

从微观角度看,高职教育管理的现行体制仍然沿用既有的模式,计划性较强,各个部门设置、分工、管理方式,一方面对上级比较依赖,另一方面,部门设置过于重复,分工不清、管理方面家长式特点突出。我国的高职教育单位,招生模式以考试为主,比例受到户籍、性别等因素的限制,规模受到上级单位预算和指标的限制;对学生的培养与管理,也是沿用老办法,重基础知识学习,主要以老师授课为主,以考试来测评培养成果;对教师的管理,缺乏激励机制,论资排辈成为一种惯例。

2 现行体制的困境及创新要求

(1)条块分割的困境。一方面,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由一些中专、技校等合并而成,各个学校的管理模式与管理体系是大为不同的,这些异质性较大的部门组合到一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协调方面的困难,而且各个部门设置与领导岗位的设置分工都会出现扯皮的现象;另一方面,这些单位由于既有的差别,其上级主管单位也有诸多的不同,条块分割非常明显,这对高职院校的管理影响非常大,比如,遇到重大决策时,总是难以取得统一,效率很低。

(2)形式主义的困境。现在的高职院校,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迅速合并组建起来,不过只是形式上充分体现着现代组织的特征,于是便陷入了韦伯所说的形式主义的铁笼,遭遇了形式主义的困境。也就是说现在的高职教育管理的形式上非常完备,也很符合现代组织管理的要求,但是实际的管理效率却是非常低下的,因为组建本身不是简单的相加和形式的整合,而是内在的合作。

(3)参与困境。主要体现在政府部门及其他管理部门如何参与管理问题以及这些部门之间的管理权限。另外,社会力量如何共同参与管理。总的来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现行管理体制存在着条块分割、部门分割、人才培养与就业分割等诸多障碍。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职权的划分和管理机构的设置复杂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职责的分散性,极易造成管理上的杂乱无章和工作效率低下。①

(4)组织困境。组织困境表现在如下几个层面,其一是人事制度不健全。现在的高职教育人才配置不合理、人事制度僵化现象非常突出。无论是人才引进,还是人才培养方面都存在着缺陷;其二是部门设置不合理,机构臃肿。有时候出现多个部门管理一项工作的局面,效率极低;其三是没有完整的管理运行机制,基本是依靠惯例,习惯和传统进行组织管理,人治特征非常突出,科学性不足。

从现代组织学的视角来看,高职教育机构作为一个组织,整体效益是其基本的管理目标。而效益的具体内容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等各个层面,现有的高职教育体系由于受到既有的管理困境的限制,而无法满足社会对其提出的要求,也缺乏应有的经济效益,在当前的背景下,无论是内在生存需求还是外在的压力,都为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提供了驱动。

3 创新的基本对策

笔者认为,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有迹可循,具体创新的对策应能够体现以下三个要求:其一,时代性要求:即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应该凸显时代性,运用和融合最新的管理技术与理念,与时共进。并能够回应时代要求,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其二,开放性要求:即高职教育管理的体制创新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工作,创新是一个过程,而且永无止境,创新必须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精神。要把眼界打开,睁开眼睛看世界,注意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其三,主体性要求:体制创新本身就体现着主体性的要求,正是为了主体的发展与进步。正是出于对组织主体的效益的追求,才会有创新的内在需要。这就要求创新必须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此外,创新还应该以高职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受教育者为中心,切实围绕这些主体的根本利益而创新。

基于以上三种要求,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高职教育管理的体制创新:

(1)宏观层面通过立法重新构建一套高职教育管理的体制。针对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确立一个新的部门,专门处理高职教育的整合与管理问题,做到由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有效处理各方之间的利益、权利关系,以替换既有的管理体制,解决组织各种困境问题。

(2)探索一种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机制。当下,高职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参与困境,急切地要求我们在参与机制方面的创新,而探索一条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路子是非常合理的选择。多元主体参与即是政府、企业、学校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管理运行机制。这种多元参与可以弥补因为单一主体的盲目性带来的问题,比如有业难就和无业可就等。

(3)建立全面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制度环境。但针对目前农民工市民化的迫切要求,建立健全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其具体指的是,通过职业技术培训将农民工具有职业资格,能够达到就业准入,以很好地应对城乡二元的压力。

(4)高职院校招生管理制度要应时创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着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应对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那么我们必须首先在招生管理制度方面做出改革,要使农民工能够进入到职业教育系统中来,这就需要我们的招生模式上做出突破,或者针对农民工进行专门的招生,即依据他们的特点制定专门的招生政策等等。 F渚咛逯傅氖牵ü耙导际跖嘌到┟窆ぞ哂兄耙底矢瘢芄淮锏骄鸵底既耄院芎玫赜Χ猿窍缍难沽Α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