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科学研究方法范文

小学科学研究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科学研究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科学研究方法

第1篇:小学科学研究方法范文

一、逆反心理的界定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在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第一,年龄与生理条件。作为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生理上的发育开始趋向成熟,使他们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出现了一种脱离成人的倾向,他们由小学那种学习生活突然过度到紧张的中学生活中,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就表现得特别突出。

第二,心理过程发展的不平衡。中学生时期,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往往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情感、意志的发展先于认知的发展。在认知问题上,又容易出现非理性的认识。同时,许多中学生,由于他们的学习目的不同、需要不同、动机不同,在认知过程中,受每个人内部环境的不同影响,造成中学生在由知向行的转化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转到社会所要求的行动上来,因而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好奇心的驱使。中学生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促使和推动学习者去探索有关的事物和认知信息。

第四,思维品质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固执已见,走向极端。

第五,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中学生的需要,已由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要,开始跃进式地大幅度向高层次的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与阻碍,从而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有时难于正确对待一切事物,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结果,挫折所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不断扩大,反控制情绪膨胀,“逆反心理”就会随之而来。

三、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对策

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对待中学生消极的逆反心理,如果不加以及时的应对,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对此提出以下几种对策:

1.优化学生教育的外部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学生会、团队基层组织、健康的舆论、团结友爱自尊自强的班风、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就是学生受教育的外部条件、有力的教育因素和积极的心理氛围。

2.注重了解中学生心态,努力体现教育的艺术。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捕捉教育时机,以优良的教育艺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防止和克服中学生消极逆反心理的重要途径。

3.重视心理疏导,努力控制逆反心理。教育过程中针对学生消极逆反心态的特点与成因,教育者要用有效的方法进行疏导。要注意运用“自己人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把教育者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选择适当的方法去处理问题,这样就会缩短教育者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控制学生的逆反心理。

4.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调查研究表明,31.2%的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52%的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成功作内在归因,对自己的失败作外在归因。[2]即总是赞赏自己学习的成功,认为是自己的能力强或自我努力的结果;对学习上失败,常常将责任推在题目太难,老师偏心,运气不佳等情境因素上面,而对其他同学学习的成败却作出相反的归因。

5.发动学生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由于身份、年龄等差异,中学生往往有意无意地对师长的话有一种抵触心理。而对年龄相仿、身份相同的同学,往往不会有戒备、抵触心理,同学的话更容易入耳。许多情况下,教育者发动学生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6.对于已经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教育者应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对于缺乏知识经验而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要尽量联系他们的实际,运用具体生动的事例,讲清道理,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形成正确观念;对于教育者因处理问题不公正或要求过繁又不严格执行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教育者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断改进工作,以实际行动取信于学生,重新赢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

7.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教育方法要妥当。教师对待学生一定要一视同仁,不能感情用事,不要见到好学生就喜笑颜开,见到差学生就紧皱眉头,横眉冷对。

总之,在中学生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它对中学生心理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疏导方法是每个教育者都必须探究的一个课题,学生的逆反心理,并非是不可解决的疑难问题,我想只要我们本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学生的逆反心理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

【摘 要】以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探究学习,是小学科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想上有着重要意义,还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本文结合笔者的多年教学经验,对小学科学实验课堂中学生的探究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课;探究

在小学科学教学时,通过有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充分展现学习主动性,这是当前我们教师教学工作探讨的主要问题。在新课标中对此有明确规定,将探究学习作为学习科学的首要核心,这表明,在科学学习中通过有效的探究,是当前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1]。实验是一种以动手操作为主的科学学习方法,为此,通过实验探究可有效促使学生享受科学学习,并在亲自动手操作中,体会到科学实验的乐趣,不仅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可有效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思维。

1.自学课本法

自学课本法主要是帮助学生自行学习课本中的实验知识,并对实验的相关语句、词语的意思进行理解,并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实验,不能够进行实验的开展。通过自学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理,带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带着问题,也更加利于激发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学生在自学凭着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这使得学生会随之产生一种喜悦的成就感,为后面的持续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采用这种自学课本法的实验内容应当选择较为简单,学生操作起来非常容易的内容为主,否则可能导致但效果。例如:在学习《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学生需要对“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这一实验进行探究,首先我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了阅读,再由学生通过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明确这一课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应当进行的实验方案等,最后通过带领学生进行,得出了改变橡皮泥形状之后以及实心团橡皮泥在水中排开的水量数据。又如在学习《浮力》一课时,通过应当学生对课本进行阅读,了解到需要进行“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这一实验,学生在对课本进行理解之后,明确了需要进行何种实验,并通过实验对泡沫块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了分析。

二、引导设计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学习,对实验进行了亲自探究,这并非就是说教师放任不管,在其中教师应当起一个引领者和组织者的作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研究和讨论。在引导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建立在全班或者小组的讨论上,归纳小结出一个方案,再结合方案来进行实验。例如:在学习《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对这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充分讨论,并拟定了一个实验计划。同时提出了几个相应的问题“100毫升到底有多少水?是否需要运用量筒进行测量,是否需要运用有刻度的烧杯呢?食盐又需要如何获得?我们在放置食盐时,应当如何进行,是一大包放进杯中,还是一勺一勺的慢慢添加?一勺食盐又是多少呢?在放置的过程中,我们是否需要进行搅拌呢?......”这些问题经由学生小组讨论之后,均得到了较为清楚的解释,同时在讨论中,逐渐理清了实验的相关顺序以及需要明确的变量,再由学生进行实验研究。又如在《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中,首先我提出了“液体与空气等物质本身就有明显差异,并且我们也无法真正看到空气,那么我们要如何得知空气的体积变化呢?若我们用瓶子来装空气,那么瓶子内的空气体积也会出现膨胀,那么瓶内的空气就会被挤出,我们又无法观看到,我们应当怎么办?怎样才能够看到瓶中往外跑的空气呢?......”在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最后得出了可行的实验方案。

三、仪器提示法

在学生了解,并掌握了一些仪器的使用方法之后,可通过仪器提示法来进行实验探究,主要是指在实验前,教师根据所设定的实验方案,对学生中需要运用到的一些器具等摆放到讲台上,由学生根据实验需要对仪器进行选择,这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简单电路》一课时,首先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灯座、一个灯泡、一个电池盒、两根导线以及一节电池,再由学生根据本次实验要求以及所有的材料进行选择,组成一个简单地电路。若再为学生提供一个灯座、一个灯泡、两根导线,那么学生即可连接成两种电路,此后,再由学生对电路进行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明确了何为并联,何为串联。又如在学习《金属热胀冷缩》一课时,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气体和液体的热胀冷缩,这时,我为学生提供了水、酒精灯以及“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实验要求和目的,选取了铜球和铜环进行本次实验,在实验中学生了解到在进行加热前,通过能够非常顺利的经过铜环,再对铜球进行加热处理,观察到铜球无法通过铜环,再将铜环放置到水中冷却,发现其又可再次经过铜环。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本次实验时,一定要避免学生被酒精灯烧伤,且在对铜球进行加热处理后,严禁碰触铜球,以免被烫伤。

四、放手实验法

当学生在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之后,教师可不再对实验进行指导或者提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开展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自行调整实验方法,同时结合实验结果对探究实验进行总结,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印象更加深刻,更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关键[2]。例如:在学习《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一课时,学生前面已经了解到了溶解的概念,我为他们提供了沙、面粉、高锰酸钾以及食盐等材料,学生根据课本所提供的引导和表格,经由小组实验进行实验,并完成了课本表格的填写,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进行了分析。

总而言之,实验课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方法,其丰富的教学内容也能够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理,而实验课的探究教学,可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科学思维,同时在不断的动手实践中,更好的理解科学知识,真正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第2篇:小学科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课堂教学方法 知识应试型 “把课堂变成学堂” 教学技术路线

引言

高校教师既要重视教学内容研究,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探讨,而且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原因之一是:一般来说,教师对所教课程的内容把握得较为清楚,即使不去专门研究有关内容,其理想和现实也不会偏差太多;原因之二是:学生来大学上学的目的是增长知识、培养才能的,只要达到此目的,教学方法可以多样,然而,尽管教学内容相同,不同的教学方法所带来的教学效果可能有天壤之别。

目前,大多数高职教师仍然采用知识应试型教学技术路线,主要特征是填鸭式教育,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极差,不少师生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度日,为扭转这种糟糕的局面,笔者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进行了不懈探索。

一、高职高专知识应试型教学技术路线及其缺陷

知识应试型教学技术路线一般是指通过教师的讲授来向学员传输知识的一套技术方法。它是目前高职高专课堂教学活动中大量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法。

(一)知识应试型教学技术路线的基本特征

知识应试型教学技术路线最显著特征是教师教(讲授)、学生学习(听课、记笔记),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中心的地位,学生围绕教师所授内容进行理解和记忆。虽然在讲授中会涉及到对案例的分析、提问等多种教学技术,也会采取一些措施启发学生思考,但教师的中心地位始终十分突出。教师以语言、文字(课件或板书)、图表等形式向学生传播理论、知识和阐述思想、观念为主要任务,包括学科系统知识的讲述、原理讲解和难点的辅导等。这种教学技术路线的突出特点是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即以教师的施教活动为主。它虽然便于教师直接地发挥其指导作用,但学生被动学习,其主体性不能得到体现[1]。

(二)知识应试型教学技术路线的基本程序

知识应试型教学技术路线的基本程序概括起来就是一个组织教学、讲授新课和小结内容“三段式”[1]。

1)组织教学。教师利用较少的时间和精练的语言,排除分散学生思想和注意力的因素,引导、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组织教学,通常是概述设置本课程的理由、讲授的目的、学习内容的要点或提出相应的要求。

2)讲授新课。这是讲授课的主体或关键环节。讲授是教师各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包括前沿理论的敏感性、分析判断力、逻辑思维力、知识存储度等多种因素。一堂好的讲授课也许能做到逻辑层次清楚、分析全面准确、语言表达清晰、课件(板书)规范,也能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新的知识、新的信息。

3)小结内容。一般是概述讲授内容和归纳讲授的要点、逻辑体系,或指出理解、掌握讲授内容应注意的问题,或提出复习、思考题、阅读书目等。

(三)知识应试型教学技术路线的基本特征、基本程序蕴含的教学缺陷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难以调动。由于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中心的地位,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始终处于接受的地位,思维活动只能按照教师讲授的内容来进行。而且由于教师大都把一个问题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讲得清清楚楚,学生不需要动脑筋就弄清了一个问题的全部答案,使其学习的主动性难以调动起来。

2)学生学习的创造性难以发挥。在知识应试型教学技术路线下,教师自以为按教学计划要求全面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讲解、分析、论述知识、经验、思想观点,期望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掌握教学内容,其实是一厢情愿的。我们曾调查过100个毕业生,其中92个学生说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基本忘记了。采用这种教育路线,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难以调动,“灌输”的知识不仅成为过客,还致使学生的创造性不足。因为在采用知识应试型教学技术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为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工具。教师和学生都成了知识的奴隶,而知识倒过来成了教学过程的统治者,使得课堂教学失去生命的活力,学生学习的创造性难以发挥[2]。

3)扼杀了学生的个性。知识应试型教学技术路线“三段式”的基本程序本身就是“满堂灌”的形式,教学方法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理解,缺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相互作用。

二、从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看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国高职高专招收的学生分数低,年龄一般在18岁以上,他们的学习习惯、做事习惯已经基本定型,三岁大的儿童,大部分习惯就已定型,所以有“从小看大,三岁看老”之说,人的习惯有正、反两方面之分,我国目前的高职学生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方法是较差的。具体地说,人有智商、情商和律商,高职的学生和本科生相比情商不低,智商可能稍低,而律商则普遍较低,遇到困难就躲的有之,感觉学习困难的大有人在,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没有快乐感[3]。

长期以来,中国的中小学大多采用压制性教育,学生的一切都是由老师和家长安排的,不少学生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极力推行,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习惯和过去的高职生相比有大幅度下降,有相当多高职学生讨厌学习,上大学前,他们深受升学压力,勉强应付学习,上大学后,没有压力不愿自觉学习,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对这样的学生来说收效甚微,因此,高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般认为高职的学生不爱学习,其实他们不是全然拒绝学习的,只是需要有适合他们的方法[4]。教育起源于学,而不是起源于教,现在的学校大多办成教校了,不是真正意义的学校,采用以教为主的填鸭式教育,教学效果极差。由此,笔者认为,应对高职课堂教学作出一系列改革,改革的思路是: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场所、探索的场所、探讨问题的场所、锻炼的场所、展示才华的舞台,把学校变成真正的学校,把课堂变成学堂。这种变化将从根本上颠覆传统的教学方式,并将产生不同寻常的效果。笔者把这种教学方式称之为“把课堂变成学堂”教学技术。

三、“把课堂变成学堂” 教学技术是高职高专能力创造型技术路线的主要支撑

由一种教育路线过渡到另外一种新的教育路线,必须有一系列的方法、技术来支撑,产生“你不想贯彻很难”的强势教育生态。培育学生能力就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是以学生学习为主,而不是以教师讲课为主,采用“把课堂变成学堂” 教学技术使学生能力发展成为可能。

(一)“把课堂变成学堂”教学技术的理论解释

“把课堂变成学堂”教学技术是属于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它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课前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要在课下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或者完成任务或者展示自己的成果或者讨论有关问题等等。一般地,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快下课时,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任务,为下次课的进行做好了动员和安排。如果把一次课当做一欢会,学生就是演员,教师就是节目主持人,演员是要排练节目的,排练的过程要在演出前完成。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把课堂变成学堂”教学技术,不是让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教师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从学习内容的选择到学习方式的设计,从学习任务的布置到学习成果的评价,教师都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如果把一个教学项目比作拍摄一部电影的话,学生仍然是演员,教师则是导演。

“把课堂变成学堂”教学法有如下特点:

1)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协调者、引领者;

2)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习是主动的,对学习是充满激情的;

3)这种教学方法能把学习的三个环节(预习、上课、复习)很好的结合起来,即该教学方法的实施离不开三个环节的层层推进,三者环环紧扣构成学习的自然链条;

4)这种教学方法实施的过程就是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

5)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是靠分组活动来完成的,能够较好地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6)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对学生进行多方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学生助教对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评价体系更完整,评价结果更公正、更客观,学生们还能从评价中相互学习、相互鞭策、相互促进。

(二)“把课堂变成学堂”教学技术

高职高专几乎所有的课程教学都可以使用“把课堂变成学堂”技术,不管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不管是公共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只是可能有一些教师不太会用这种教学技术。此技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乐在其中,更重要的是可以彻底贯彻“能力创造型”的技术路线,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与知识应试型教学技术路线不同,“把课堂变成学堂”教学技术并不是面面俱到地学习课程的所有知识点,而是重点学习课程的核心内容,启发学生自己去研究相应知识点。根据我的教学试验,“把课堂变成学堂”教学技术的要点如下:

1)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建立团队,每个小组6~7人为宜,设小组长一名,组长负责本组的业务分工及工作进度的掌控,负责向教师或有关人员传递信息及成果上交。

2)挑选学生助教3~5名,职能是服务学生联系老师,收缴作业,批改作业,评定学生成绩。

3)教师将一个课程学习内容分为几个项目,一个一个地做项目。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由学生做项目,教师进行组织、指导,提出有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学生的疑问。课堂学习方法多种多样,实施时根据具体的项目而定。

4)成绩评定:教师提出教学的组织设想,划分不同项目的分值及成绩评定办法。对阶段性的工作实行四级评定: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助教评定、教师评定。助教根据各小组成果的完成情况、自评及互评情况对各组进行评分。教师根据总的情况再进行最终评价。

该教学方法对于各类课程都可使用,优点是对有关知识学习牢固,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趣味性强,锻炼团队合作精神。缺点是项目总数不会很多。该方法也适用于实习或实验时仪器不足的情形,一个组一个仪器,某个学生负责操作的某一环节,然后轮换。该方法还适用于纸上演练――角色扮演的情形,根据项目进行岗位分解,一个组一类岗位,然后再把各个岗位分成子岗位,一个人对应一个子岗位,即个人定岗,组内成员沟通,组间交流,本职工作会干了,然后换岗,先是组内换岗,最后组间换岗,结果每个人都经历一遍各种角色,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是牢固的[3]。

四、辩证的看待“把课堂变成学堂” 教学技术的缺陷

运用“把课堂变成学堂”教学技术的主要缺点是传授的教学内容不太多,即学习项目总数不会很多。有些教师认为,课程的内容很丰富,总课时量却较少,运用这种教学技术更是搞不了几个项目,感觉好像没把理论体系讲完整,总想把一生所学教给学生,总觉得学生这也不会那也懂,这种想法的出发点虽好,但却无法实现。拿一个刚刚涉足该专业的高职学生和从事该专业多年、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扎实理论功底的教师相比,其差距确实很大,但前者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必须一步一步来,遵循教育规律方能事半功倍。

我认为,能力高于静态知识,没有上过军事学院能自如的指挥战争,爱迪生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则有惊人的发明创造。可见,强能力“弱”知识可以很快使少知识变多,无能力多知识会很快使知识变少。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能力,要在“凿深井”上面下功夫。法国罗曼・罗兰说过,与其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罗曼先生指出了大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可惜很少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

其实,有“击溃10个师不如歼灭一个师”的战略思想,运用在学习上就是“凿深井”的方法。与其学了许多知识很快忘了,不如钻研学科的核心问题一辈子忘不了。人们常说的“思想闪光点”,就是“凿深井”技术的表现。“凿深井”技术促成创新高效率,获得人生新突破。思维的这种特异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功能,能将普通知识在运用能力的作用下放大若干倍,为创新者本身提供了独特的运用知识和能力的环境。

也就是说,采用“凿深井”的教学方法,在极有限的课时内,学生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学习完本课程的所有知识或技能,只要能学一些核心内容即可,以后学生还可以根据实践的需要再进一步扩充知识面、锻炼相关技能,这也是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的重要指导原则。

五、结语

1)“把课堂变成学堂”教学技术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够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2)“把课堂变成学堂”教学技术能够彻底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变得自信、向上、自强,从而呈现出勃勃生机。

3)“把课堂变成学堂”教学技术是一个全过程的教学方法,该方法的所涉及的时空并不局限于课堂,它已极大地渗透到学生课余学习、生活的时空领域。

4)教育改革方兴未艾,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也是近几年的事情,其教学改革的前景将是非常诱人的,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是大有可为的。

注:本文为2012年云南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职业院校违纪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为2012C056

[参考文献]

[1]鲁伟.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与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Z1期.

[2]刘志栋.高职高专课堂教学技术路线应如何改变[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02期.

[3]吴彩霞,万琦,程相杰.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1.

第3篇:小学科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研究

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学效率低、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等情况,要想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现阶段的改革重点往往是放在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结合现阶段的教学情况,提出几点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创新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拓展性教学方式。教师应当结合数学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的设置学习任务,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亦是如此,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主动的去学习,将学习数学融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去。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把练习带入到生活中去,在家中运用树叶进行加减法的练习,运用分蛋糕锻炼学生的除法运算等。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使学生的运用能力得到了提升,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多表扬勤鼓励。教师的鼓励才是学生前进的动力,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拥有成就感,体会通过辛苦劳动获得肯定后的快乐。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很多教师在提问时往往会偏重于对成绩好一点学生的提问,对成绩差基础薄弱的学生往往是很少提问或者是不提问,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采取批评点评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错误的落后的,会极大的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消极心理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课堂上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不论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教师都应当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孩子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增强对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

数学知识具有众多的符号、公式、图形,这些知识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是枯燥难懂的,教师通过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能够透彻的理解知识,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知识点化抽象为具体,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数字、公式、图形、符号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将单一枯燥的知识点汇聚成一个知识网,更利于学生的理解。笔者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备课过程中,经常将教材中复杂的图形习题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进行讲解,通过课件的讲解可以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图形的变化和辅助线的描绘,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要点。

三、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学生的理解能力的不同和对学习的积极性的差异,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想要做到教学的最优化,让不同成绩的学生都有所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应当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能让教师的教学方法束缚了他们的思维,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应当对其加强辅导,帮助学生掌握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并引导他们能够学会独立的学习和思考,使他们的学习成绩逐步得到提高。这种分层教学的方法避免了传统教学中“一刀切,齐步走”的落后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各自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四、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更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对课堂环境的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建和谐课堂环境的重要前提。学生对于教师总是有一种畏惧感,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喜欢与教师进行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态度语气要和蔼亲切,让学生消除对教师的畏惧心理。不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都应当积极地和学生进行沟通,做学生的好朋友,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从而可以找到学生问题的关键从源头解决问题。

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法的时候一定要灵活能动,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教师在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往往受到教学大纲的影响,一些教师为了能够更好的符合教学大纲而失去了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让原本高效灵活的教学方法变得僵硬死板。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按照教学大纲制定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教学大纲只是给教师的一个参考,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既要以教学大纲为参考,同时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当依据教材的内容,根据学生之g的差异和发展的特点来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中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做朋友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达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邹小华.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研究[J].南北桥,2015,(10).

第4篇:小学科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英语口语 兴趣 氛围 操练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口语教学不仅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而且符合时代对学生发展的需求,口语能力的提高,也是学生英语素质提高的重要标志。时代在召唤,英语口语教学必须提到突出的位置。口语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加强口语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是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应该努力并尽量做到的。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方法:

1 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说”

游戏是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并辅以竞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游戏和竞争机制引入口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胜的欲望,收到良好的效果。

采用看英文版的电影、动画片、儿童歌曲等方式巩固课堂教学。它们节奏感强、形象生动、容易吟唱,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增强学生的语感,强化记忆力,启发思维,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

在每一节课,都做到“以动制动,交流互动”,用有趣有节奏的小对话,带游戏性练习或英语歌曲穿插其中,使学习过程动静结合,调节、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更把学英语变成快乐的事。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一旦形成,学生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各种英语学习活动,并从中获得乐趣。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乐于开口,自然而然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 营造良好英语氛围,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是训练学生良好口语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教师在教学当中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多的使用全英文进行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耳闻目染,真正地学会如何运用语言知识,以便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1)教室的布置。教室是学生最常接触的环境,笔者所在的学校有些教室中使用了英语教科书中的卡通人物和场景来布置教室,另外还增加了课文中的一些语句,让学生耳濡目染,学生在不经意间接触了英语,不经意间就说起了英语。

(2)使用全英文教学。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少地说汉语,而是通过手势、眼神、动作、音调等辅助手段来组织教学。用英语组织教学能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创设英语氛围,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表达的习惯。笔者要求学生在学校见到英语老师,用英语打招呼;凡是英语课堂,就要求学生尽可能用英语进行交流,如学生来晚了要进教室,就必须用英语说出:“May I come in ,please?”老师就用英语回话:“Yes, please!”,随着学习的深入,笔者所教的小学生已能主动地运用所学过的英语进行简单地问候和谈话。

(3)创设情境,角色扮演。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必须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课堂表演就是要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给孩子一份自由发展、自由发挥的天地。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而课堂表演正是集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于一体的教学过程。

3 加强交际操练,突破语言难关

操练是语言教学的主要巩固和反馈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语言难点。有时是英语词汇的发音,有时是句子的使用,有时则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此时,如果教师一味地听、讲、读,而让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与跟读,是难以奏效的。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好坡度,严密安排各个环节,在师生间充分运用全身反应法,在听、说、读、用的过程中,在师生、生生的互为双向运用及多向交际中激发和发掘学生学习的潜力,从而突破语言难关。

譬如:在教pencil、 ruler、 bag、 book 等学习用品时,我开展学生在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单词接龙游戏,传话游戏等。结合I have a…句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展示自己的学习用品,设计抽奖游戏,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情景中兴致盎然地学习语言。又如在教完数字1-10后,我让学生带来他们最喜欢的遛遛球,一边玩,一边数,学生们既玩了球,又复习巩固了数字,一举两得。如此将枯燥、机械的单词运用到生活化的语言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组织个别-小组-集体三种形式进行交叉训练,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机会,渐渐地把语言难点融化在交际操练中。

4 完善口语评价体系

第5篇:小学科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 课程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

一、引言

小学《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塑造儿童美德、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生活技能,以达到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素质、善于探究和热爱生活为目的的综合性课程。针对授课对象是儿童的特点,为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达到既有利于学生在人生启蒙教育阶段的良好品德培养,又能够提升学生的生活和做事技巧的双重目标。因此,探讨合适的课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目前,我校采取的是以教师讲台授课,学生台下听讲的传统教学方法。尽管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大量的故事引入,并在一些生活技巧介绍中,设置有体验式动手环节,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学生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但却也存在显著的弊端。主要的问题有:第一,理论与实际脱节。虽然在授课老师的严格要求下,学生也能懂得许多的道理,但是由于知识点主要来源于书本,而缺乏相应的实践知识,故造成学生理论与实际脱节,无法在生活中做到身体力行,即学习的效果不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二,学生的生活技能提高有限。虽然教学中存在一定的体验式教学环节,但是所占课时比例偏少,且针对性不强,以至于让学生亲自动手的程度不够,故并未达到预期的教学要求[2]。综上所述,当前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即从各个细节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手段,才能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

二、课程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

(一)课时分配的调整

在《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基本的思路[3]为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体验式环节,即有意识地减少理论课时的授课比例。首先需要进行改变的,是在总课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于理论和体验式环节的课时调整。根据本校该课程的特点,一学期该课程的课时调整情况,如表1所示。

(二)引导式授课方式

引导式授课方式[4],是指在理论知识点的教学中,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取而代之的是引导学生多进行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该教学方式的优点在于,将学生从以前的被动学习角色转变为主动探索者角色,通过主动参与的方式,强化课程知识点的理解,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至于如何在课堂中进行引导,可以采取提问、思考、讨论等环节,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课内互动。例如,在课程教学中,涉及关于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品德的知识点中,可以采取如下教学措施:第一,通过多媒体以动画视频播放的形式,为学生开篇引入一些经典小故事(如孔融让梨、扇枕温衾等);第二,待学生看完这两个故事之后,由授课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觉得这两个故事有什么共同点?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道理?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如何组织学生按照小组展开讨论,积极思考;第三,待学生讨论完毕,让学生回答自身的感受,并整理答案;第四,结合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进行梳理和总结,最后引出做人应该尊老爱幼的主题。通过引导式的理论教学,由于增加了W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过程,其学习兴趣能够有所提高,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三)体验式教学环节的实施

体验式教学环节[5],是指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塑造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生活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布置相应的实际任务,使学生更多地去体验生活细节、感悟人生的环节,即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在该环节的实施中,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授课教师则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例如,为培养学生节约、低碳环保以及反对铺张浪费的人生价值观,可以设定一个题目,即让学生们搜集生活当中的废弃物,然后将这些东西组装成简单、有用的产品进行循环使用(如可以用废纸、盒子等做成精致的垃圾桶,用废弃的易拉罐,通过简单的操作,做成笔筒等),整个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充分发挥,并进行操作,教师则主要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帮助他们解决以及监控学生的体验环节。通过该环节的实施,既培养了学生的高尚价值观,又训练了动手能力,达到一举多得的教学目标。

(四)考核方式的变革

基于该课程的特点和培养目标,传统的卷面考试方式,以分数高低为学习判别标准的考核形式并不适用。因此,课程教学中,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形式[6],即通过理论教学中,学生的课堂互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的动手参与情况以及最终的作品展示等,每一部分均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入成绩,最终的总成绩,由各部分的成绩综合评定。考核方式的变革,改变了“一卷定终身”的传统模式,更加重视的是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以及最终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案例分析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本人进行了一学期的教学试运行,研究对象为本校4年级某班的学生,教学实施细则按照上述教学改革措施来开展。当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完毕之后,为追踪教学效果,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随机对15名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调查。其中,学生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有:第一,你认为自己在生活技巧方面的能力是否有所提升?第二,在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你的学习兴趣如何?第三,总体学习效果如何?家长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经过一学期学习之后,你认为孩子的道德品质是否有所提升?第二,你认为孩子的生活技能是否有所提升?第三,你对该课程中,孩子的学习效果,是否满意?具体的调查结果,如表2表3所示。

由上表可知,完善教学方式之后,从学生方面,认为自己在生活技巧方面提升较大的人数为12人;觉得自己对该课程有很兴趣的有7人;认为课程的学习效果较好的有8人。可以得出结论,绝大部分学生均认为自己的学习收获较大。从家长方面,认为小孩的道德品质和生活技能提升较大的均有13人,对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满意的家长有11人。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整体学习情况也基本满意。

综上所述,根据学生和家长的问卷调查数据来看,进行教学改革后,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质量、动手能力等方面均有了一定的提高,证明了新教学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

通过分析《品德与生活》课程中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从课时分配调整、引导式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方法的完善。从教学实践效果来看,基本达到了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为后续进一步优化教学措施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陶琳娜. 新课程下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方式的探究[M].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13.

[2] 潘茂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9(9):231-232.

[3] 王静.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J]. 科教文汇,2013 (9):18-19.

[4] 王旭. 《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机电技术,2013,36(4):162-164.

第6篇:小学科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改善策略

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开设,对于教学方面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都比较小,心智各方面也都没有发育完全,没有什么认知水平可言,更没有什么生活经验,对于日常生活知识也是一窍不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发挥主导作用的教师,就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及育人理念,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秉承新课程核心理念,将“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思想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意识,推动学生主动地发现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真正地融合在一起。下面,本文将对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选用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及育人理念

教师需要遵循新课程改革理念,根据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每一位学生都是需要被爱护和关心的,特别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教师的关爱对于这些学生而言特别重要,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秉承“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不偏爱任何一个学生,对每一位学生都平等对待,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学生的日常生活方面,教师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对于教学过程的发展而言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然,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营造一种浓郁的、自由的、平等的教学氛围,为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开创一个好的开头。

二、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与道德修养

在新课程核心理念的指导下,为了达到教学最优效果。教师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自我道德修养。除了巩固自身本专业的知识,还要不断涉猎各方面的课外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育科研活动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态度谦虚。

三、教师需要不断丰富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生虽然年龄幼小,心智各方面发育不成熟,但思维极其活跃,活泼好动。因此,教师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观察每一位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以及心理特点,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策略。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再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如,教师在讲解《不同的声音》这课时,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这节课的内容。教师可以在教室中随意找一位同学到讲台,然后蒙住这位同学的眼睛,再随意找7位同学分别用自己平常的声音对被蒙着双眼的同学讲一句同样的话,让这位学生猜到底哪几个同学对他讲了话。通过这个游戏,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思考,这位同学是靠什么分辨出不同的声音的。通过游戏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引导学生主动也思考问题。

四、教师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需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再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我们都知道教师的鼓励对学生而言很重要,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运用恰当的情感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如果学生表现得很好,教师可以选择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加以褒奖。如果学生表现得并不如意,教师也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因为小学生年龄幼小,所以,教师需要用和善与关切的眼神告诉学生下次一定可以,充分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在教学活动中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当然,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同样很重要,因为学生之间更加了解,所以,评价也更加真实。与此同时,还需要结合家长的评价。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教育在现代教育中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并且小学科学教学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需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予以正确引导,以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俊朝.新课标下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4,12(10):208.

第7篇:小学科学研究方法范文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标的提出,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方法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近两年,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下面根据教学实践, 谈谈笔者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一些看法。

一、用对话方式促进发展

对话是最直接和最简单的交流方式,同时也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的思维过程。我们通过对话进行沟通,了解对方的心理,并且能够广泛地、大量地吸取外界的各种信息。在不断的反馈和交换中,变成自己的方式进行理解,建立起新的思维模式,以此来获取最终的结果。

在课堂中:首先让学生先叙述一下各自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吗?都说一说,老师会给大家进行讲解。”在问的时候,我知道教师的行为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面带笑容而且字正腔圆,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们开始都不敢说,后来经过鼓励,大家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七嘴八舌,踊跃发言,说出了自己的疑问和困感。在这个过程中,想象力是最活跃的因素,通过对话产生联想和启发,不但产生新的问题,并能够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师生之间在互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很多的契合点,让问题变得不是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语文不再变得枯燥和难以理解。

二、利用渗透阅读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

中国文学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生古诗词阅读材料的数量和内容上都有了要求。在教授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如果只停留在表面,不开展深入的研究,学生就不能品味到语言与内容的精彩。因此,我在课堂上利用阅读和品味以及想象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大胆地想象诗歌所描绘的场景,把握诗意阅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熏陶出美好的理想和情操。

小学课本中收录的古诗都是千古美文,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地吟诵,不仅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并且在朗读的时候,古诗词平仄押韵、对仗工整,让人觉得朗朗上口,不知不觉地就深深进入诗词的意境之中,从而体味到文字的语言美。

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各人所描绘的场面不同,所蕴含的意义也就不一样。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讲述,既扩大知识面,让学生了解了祖国诗歌的丰富和文字语言的美妙,又在对比的诵读中提升了学生的感悟能力,把自己彻底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课本中的许多文章都要通过朗读来进行初步的理解。但是再美的文字,对于学生来说都只是一个符号,展现不出文字的美。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也曾经说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同学们通过朗读展开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想象,使一部文学作品的美好都展露了出来,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巧用幽默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使用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把知识变得浅显易懂,让学生易于接受,还可以使人在精神上得到彻底放松,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师生间的亲近感。幽默的语言能让课堂变得活泼。幽默的评价可以让学生笑着接纳,而且印象深刻。

例如在学习《九寨沟》这篇文章的时候,通过启发,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站起来,诵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和句子。但还是有一小部分性格孤僻的孩子沉默不已,于是我点名叫一个平时很内向的孩子站起来,让他读描写小熊猫的句子。可能是平时锻炼得少,再加上教室里坐满了听课的老师,这个孩子有些胆怯,读的声音好像蚊子叫一样,并且有些发抖,完全没有了小熊猫喜滋滋地照镜子的感觉。我假装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哎呀,这只小熊猫好像有点害怕呀?我们都没有听清楚,你能再读一遍吗?”班里的同学都对他投去了善意的微笑,这个孩子也开心地笑了。笑声赶走了不安和拘谨,他又重新读了一遍,这次声音很大,一只爱美的小熊猫的形象就渐渐地跃然于眼前了。此后每当上课,我都会注重用幽默的语言去评价孩子,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至有一些内向的孩子也变得开朗了。名师于永正曾经总结过自己的经验:“幽默固然有赖于知识的丰富、思维的敏捷、口语的畅达,但重要的是要有融融的爱心、博大的胸怀、乐观的情绪、爽朗的性格。老师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只有笑着看学生,才会有幽默的心境。”借势引导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也需要我们平时不断地进行经验的积累。

四、引导精思,更现本色

古人强调:“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指出“学而不思则罔”。语文学习离不开感悟,这个“悟”就是一种思考。《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目标中,首次提出了“感悟”这一概念。笔者认为,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着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觉,获得一定的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目的。为此,课堂上应该注意:

1、提出的问题要值得思考。当我们的一个问题提出来,学生小手如林未必是件好事,也许问题太简单。反之没人举手发言也是有问题的。因此,所提出的问题要精心筛选,答案不能一伸手就摘到,也不能高不可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首先,创设的问题要紧扣内容。任何问题的提出和设计要紧扣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有针对性地设置。其次,创设的问题要新颖。“求新求异是所有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共同特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新颖,能激活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求问题。再次,问题的提出要注意难易适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因材施教”。

2、要让学生“潜心涵泳”。潜心涵泳,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感悟策略,就是学生自己去体味、去琢磨,是真正的感悟。例如,《草船借箭》中有一句话: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我们就回去。”如果不加潜心涵泳,学生是很难对诸葛亮的“笑”有所感悟的。而事实上正是诸葛亮的这一“笑”,才是本文最传神的地方。通过对诸葛亮“笑”的潜心涵泳,有的学生感悟到诸葛亮是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有的学生感悟到诸葛亮是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有的学生感悟到诸葛亮是在笑自己的神机妙算。一个简简单单的“笑”字,在学生的全心玩味、专心咀嚼下,竟然开掘了如此生动而丰富的内涵和意蕴。

3、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我们在听课时常会看到有些教师一个问题刚提出来就要求学生回答,学生根本就没有思考的时间还谈什么思维训练,并且每个学生理解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教学应该面向对全体学生,不要为了赶所谓的进度,完成所谓的教学流程而搞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学习,必须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第8篇:小学科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效率 兴趣培养 提高改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41-01

课改专家崔允郭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收获,并且对于老师的授课方法让学生很难接受,可谓是无效的教育。”所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是要通过教师巧妙的安排进而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提高课前准备工作的有效性

1.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吃透教材和学生,才能在课堂中把生动的一面在课堂教学当中体现出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的达到课堂效果。

2.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

课堂效率的根本在于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因为课堂也好、学习也好,学生永远是第一要素。因此,要想真正提升效率,就要让学生主动融入到真正的学习环境中。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1.把握教学目标

教师应注重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培养。所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将学生的心动、脑动和想学、会学结合起来,实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标。

2.落实师生角色

语文的根基在于它的“拨打净胜”,作为小学语文老师,作为小学生的启蒙者,要转变教学观念,通过让学生分角色的领悟其中真实的情感,按照自己的思想充分感受到语文知识无处不在的魅力。

3.有效提问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1)提问内容要有思维价值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从不同的角度与深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展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具体明确的提出问题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具体明确的提出问题而非模棱两可,使得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抓不住重心,因此丧失兴趣,对于教学效果来说大打折扣。

(3)立足重点向学生提问

教师应当抓住题眼设置疑问,激活学生初读课文的兴趣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因为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抓住突破口,有意设置疑问,从而激活学生阅读全篇课文的兴趣。

(4)提问时可适当的扩大范围,深入浅出

学习是否深入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围绕一个“疑”字展开的,有疑才能产生问题,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引导,不仅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而且能够很大程度上多方面获取知识量。

4.完善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教学的组织环节,是对课堂管理的完整再现。课堂结构不仅规定时空中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步骤的具体安排,也是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等的具体体现,为教学效果的体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5.丰富教学方式

根据我校实际,提出学生以自学为主并得到教师恰当指导的“三个三分之一”教学模式,以形成优化的智能结构为目标,突出“自学―导疑―精讲―演练”的基本教学结构。

第一个三分之一:鼓励学生自己主动探究,课前,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年龄特点,精心设计预习指导提纲,提出预习目标,上课后检查预习情况,提出自己疑难问题,设计并出示自学提纲。

第二个三分之一:广泛开展组内互动,组织互动,带着疑难问题学习课文,经过交流学习成果,通过小组间的互动,使得各小组受到了一定的启发。

第三个三分之一:分享成果,学习知识启迪智慧,通过习题引导学生练读,练说,锻炼能力,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检测题目进行达标检测。

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启发诱导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在兴趣的驱动下去认真学习,勤干求知。

6.多元化利用教学资源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通过黑板向学生展示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可能有的时候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厌烦的感觉,觉得语文就是单纯的一门语言课,因此必要的教学过程中,合理适当的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教学手段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高课后总结有效性,及时进行学习评价与反馈

通过达标检测与学习效果反馈是常见的反馈方式。方法一是进行提问。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是教师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得到反馈的效果也最直接。在提问时,应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进行抽查提问,这样才能对全班学生的情况有较为准确的把握。方法二是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当教师完成教学内容后,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总结时间,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本节的重难点,通过概括的全面性来判断掌握的好坏情况。方法三是教师通过测验,根据具体需要来确定检测的周期和方式,然后根据得到的检测结果,综合分析学生掌握的较好与较差的知识点,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使他们能更好地掌握内容。

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永恒的、必要的社会现象,我们应认真研究教育的根本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创新中探索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作为自己教师生涯过程不懈努力和追求的奋斗目标,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他们的学习潜力,不仅要让他们学到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通过自己在实践中的经验,开辟一条新的途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9篇:小学科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高年级 微课运用 有效方法

微课,以视频为载体,记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某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与传统的视频教学不同,微课不仅短小,还非常方便学生下载,实现移动化学习。对于理解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小学高年级数学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激趣,还要注重教学重难点的化解以及练习的强化等。而将微课与高年级数学教学相结合,可以全面优化教学,给予学生新鲜学习体验的同时满足激趣、化解难点以及强化练习的多重教学目的。固此,教师要主动探索促进微课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的有效方法。

一、巧用微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兴趣的激发非常重要。相比小学中低年级的数学学习,高年级数学难度更大,所涉及的理论、公式、定理等较为复杂。而对于这些比较固定的知识,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到枯燥。因此,如何将学生的兴趣带动起来成为关注重点。微课新颖,符合学生的兴趣需求,教师可以在微课中创设情境,以情境引出数学学习内容,让学生有兴趣去探索学习。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利用微课创设情境,成功达到激趣的目的。生活中有多种多样由组合图形构成的东西。因此在设计微课时,教师融入了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组合图形,以增强学生的熟悉感。随着画面的切入,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在利用微课引出生活情境后,教师再引出相关问题。例如:什么是组合图形?如何计算组合图形面积?教师还可以一一展示组合图形,让学生先将所看到的组合图形一一拆解,由此强化“组合”概念。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如果教师直接引出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那么学生就会感觉到索然无味。而借助微课引出情境,引出教学主题,则能强化教学效果。

二、巧用微课化解难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每一节课都有重难点知识,如何化解这些重难点成为教师关注焦点,因为它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在碰到教学难点时,教师习惯性以反复讲解形式化解难点。殊不知,有时反复的讲解只能让学生云里雾里,难以消化,难点没有攻克,但课堂时间已经去了一大半。而将难点内容设计成微课形式,以生动的形式向学生解释难点问题,让学生快速接受。为此,教师可以巧妙借助微课,化解数学学习难点,全面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扇形》这一课时,教师以“微”化解难点,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大小有关”这一知识点,学生感觉到较难理解。为此,教师以此作为切入点设计微课。在微课中,教师以动态形式展示了同一圆中,圆心角的变化过程。动态的直观展示,让学生直接观看到其变化过程。通过观看思考,学生可以得知“圆心角越大,扇形越大,反之则越小”的结论。传统的教学无法实现直观动态展示,而借助微课能够顺利实现。对于数学课堂中尚未攻克难点的同学,教师还可以引导其下载微课,课后继续观看,直至理解为止。在实践中,教师还需要配合一定的讲解,从而深化学生印象,强化学习效果。

三、巧用微课强化练习,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练习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练习,教师可以有效地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最大化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以布置家庭作业形式为主,学生基本完成书面形式的作业。而将微课运用到数学教学,教师则可以提供在线练习形式并提高在线平台,让学生互相交流,高效完成练习。也就是说学生先观看微课,再进行在线练习,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在平台探讨交流,实现在线学习。这种新颖的模式能够让学生体验网络化的数学练习模式,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完成练习。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一课时,教师以微课促进学生完成练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微课设计中,教师以“比的应用”为设计重点,带领学生回顾关于“比”的知识,深化理解,促进运用。紧接着教师引出相关练习,如:1. 氢和氧按1∶8的比例重量化合成了水。630千克的水含氢和氧各多少千克?2. A、B两个数的比是5∶6,A数是10,B数是多少?由此,学生结合数学相关知识,完成练习,巩固知识,拓展思维,增强学习效果。

总之,微课可以运用到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除了上述中提到的,教师还可以以“微”引导学生预习,以“微”促进学生拓展学习等。微课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能够给课堂带来活力与精彩,也能够增强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从而实现高效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钟绍春,张琢,唐烨伟. 微课设计和应用的关键问题思考[J]. 中国电化教育,2014(12):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