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技术作业范文

电子技术作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技术作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子技术作业

第1篇:电子技术作业范文

【关键词】数字技术;工业电气自动化;模拟控制

【中图分类号】TM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222(2016)01-0215-02

作者简介:骆沛泽(1989-),男,汉族,贵州贵阳人,初级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风力发电工作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各个领域的数字技术应用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其中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过程,能够解决工业企业成本资源的浪费问题。因此,数字技术已经成为了相关研究者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介绍了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所发挥的作用内容,此外,还提出了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运用过程中的具体效果和创新内容。其目的是,更好地推动工业电气自动化同行业信息化业务之间的交流,最终实现助推我国工业事业稳定发展的目的。

1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作用

就目前来说,数字技术应用于工业电气自动化的生产建设过程,不仅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业电气自动化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工业电气自动化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危险性的工作内容,如:局部放电、截波冲击、全波冲击等。将数字技术融入到工业电气自动化的生产过程中,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试验运行的危险性,进而有效地提高工业生产的安全性。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应用数字技术的工业企业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工业电气自动化的生产过程中,应用数字技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工业企业自动化的生产过程提供了一个具有高效率、高稳定性的控制平台。具体来说,这一平台的建立是以工业电气自动化的机械设备作为载体的,并将数字技术应用到机械设备中进而实现高效运行平台的建立。这一平台的应用使得工业电气自动化的生产过程具有稳定性强、操作简单以及下达指令全面等的优势。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工业企业整个自动化生产过程的控制实效性。数字技术的具体应用方法是:以总线控制和分布式的技术操作内容,将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此外,数字技术还可以丰富工业电气自动化机械设备运行的参数内容,使其能够在工业电气自动化的生产过程中发挥出标准化的控制作用。其具体过程为,工作人员要对工业电气自动化实际的运行状态进行控制和监测,并在此过程中找出异常的参数内容。这样一来,可以为自动化的操作提供数据参数的应用便利。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修正运行过程问题的工作效率。

2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效果

2.1提高自动化生产的操作性

数字技术是一种将工业电气自动化实现生产过程数字化的技术,因其有较强的逻辑性。因而,数字技术的应用具有提高自动化操作过程便捷性的生产效果。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是以工业电气自动化运行过程为模型,模拟出对应的数据信息及感应信号,进而对操作内容进行故障判断。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工业电气自动化运行过程中的故障发生率。数字技术具有较强的故障识别能力和便捷操作能力,而这两方面能力具备的前提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要确保命令输入的准确性。除此之外,数字技术应用于工业电气自动化生产还具备的微电子信息技术和强大的处理器功能。这就意味着其能够为工业电气自动化的生产运行提供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

2.2增强自动化生产的可靠性

数字技术的应用,要配以智能化的操作平台。随着网络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的运行环境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现如今,数字技术的应用过程在先进网络技术和智能化电气系统的支持下,实现了数据信息传递的双向性。而且,数字技术还能够顺利的将计算机和仪表设备的智能化、低压断路器进行连接。事实证明,智能化操作平台的可靠控制功能,使得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业电气自动化应用数字技术设备的复杂性。相关人员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只需要在中央控制室进行观察和分析信息数据就可以下达具有针对性的指令。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系统操作的有效性,具体体现在工作人员无需守在相关设备的运行现场监督每一个操作过程的规范细节。

2.3较高的性价比

数字技术能够对系统所接收到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迅速的判断,并根据判断结果下达有效的操作指令。工业电气自动化的运行错误得到有效修正,就能够避免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成本资源浪费的不良现象出现。对于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总体的经济效益来说,则提供了较高的性价比技术来保证其目标的实现。除此之外,在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过程中,应用数字信息化技术。还能在很大程度节省了人力资源分配、物力资源成本的控制以及解决财力资源的浪费问题,这就极大地减少了工业电气自动化生产的失误。由于数字技术的应用效果是具有操作程序的便捷性,那么其本身就可以对工业电气自动化的运行系统数据进行准确的模拟控制。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对整个工业行业生产系统的有效性操作,随着各方面资源的利用率增加,最终实现了降低工业生产成本的目的。

3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创新应用

虽然其应用为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与壮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数字技术的运用时间并不长。这就意味着其具体运用的技术还不够不成熟,对于工业电气自动化实际生产过程还存在着一定缺陷。就目前来看,数字化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应用的过程中,缺乏一个统一的操作标准。此外,对于具体应用的专业技术人员并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这就使得数字技术的智能化功能并没有合理的发挥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数字化工业电气自动化生产的相关建设者,应在现有数字化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对于数字化的智能功能,可通过引入数字化智能终端的方式将其安装在工业电气自动化的运行设备中。具体过程为:当应用数字技术来采集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数据信息内容时,可通过双重配置网下的智能化终端与间隔层进行数据内容的连接和有效传输。其中,对于第一层配置网下的智能终端来说,其主要作用是上传相关的现场设备运行的数据信息内容。而第二层的作用是在于在于保护跳闸。在工业电气自动化的生产控制过程中应用数字技术,还可以采用设置双重保险的方式来降低设备的运行风险。具体来说,在大部分工业电气自动化的生产企业中,为了更好的连接ERP与MES数字系统。在实际的技术应用中,通常采用通讯标准作为TCP/IP的协议,这样一来,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计算机的自动化数字技术。与此同时,还将计算机技术的管理平台与实际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之间实现了有效连接。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工业电气自动化生产过程中,运行数字技术起到了提高实际生产效率的作用。就目前来说,正是放慢发展脚步进行稳定调整的重要阶段。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将其尽早的实现数字化生产运行,是保证工业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发展内容。相关的行业建设者,一定要在这一发展的关键时期把握好数字化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马建华.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与创新[J].制造业自动化,2012,06:142~144.

[2]孙旭彬,李峥.解析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与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6:61.

[3]艾沙江·艾力,阿不里克木·吾甫尔.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与创新[J].橡塑技术与装备,2015,20:154~155.

第2篇:电子技术作业范文

1.1工作室模式的开放性

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不是关在教室里的“填鸭式”教育,也不是关上门闭门造车,更多的是是课堂之外的延伸,是关注于知识的实际运用。在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无需将眼光和脚步固定在教室的小范围之内,可以更多到课堂之外去挖掘丰富的更富有趣味性的知识,尤其是在网络文化如此盛行的时代,能够独立有效地运用网络技术寻找提升自我的知识库也是新时代人才必备的素养之一。

1.2工作室模式的互动性

以往的教学模式过分单一,教师依据教材大纲授课,学生抄记知识点成为了最主要的模式,这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大大减少。工作室模式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更像旧时盛行的“师傅带徒弟”的授徒方式,更多的是手把手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自身经验的频率极大增加,也会不时有协作,相互之间的距离感大大缩减。在同一个项目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就更加频繁,课程不再是可以的一场脑力比拼,更多的是通力合作的一场煅炼。

1.3工作室模式的针对性

工作室模式的教学方式是围绕着项目展开,比起零散知识点的累积,明显更有针对性。虽然比起课堂教育,在系统性方面可能会有所欠缺。但是课堂教育涵盖过多的知识点,往往都是浅尝则止,学生在每个知识点上都没有深入的涉猎,久而久之就会降低学习的兴趣。而工作室模式与之相反,虽然涉及的范围可能比较小,但是针对性非常强,了解更加深入,对项目涉及的知识点的学习会更加有明晰的概念和理解。

1.4工作室模式的实践性

教育归根结底是为学生踏入社会做铺垫,是让他们在融入社会前拥有更高的更符合社会需求的资本。在升学的压力之下,更多的教学模式失去了原本的教学意义,一味以高分为教学唯一目标,培养出了大批与社会需求脱轨的“高分人才”。工作室的教学模式突破这一困境。工作室的教学围绕项目展开,这些项目都是围绕着企业中实际会涉及到的内容,这等于提前为学生开了一道看外面社会的窗口,让他们提前了解踏入社会需要了解的问题,更全面地用实用的知识武装自己。

2工作室模式的实施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作室是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大类之下,分化出定位更加精准的小类别项目小组,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兴趣加入不同的小组,由专业有权威的教师带领项目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研究。项目小组之间可以定期组织交流会议,交流各小组的项目进度和研究成果。在项目完成之后,举行项目成果的展示和评比活动也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不仅能让各小组的研究更有紧迫感和荣誉感,也能更深入了解彼此的研究内容和成果,更好地打开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工作室模式承接的项目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教师承接企业实际的项目后根据学生的意向挑选合适的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共同完成项目的开发。一种是每个教师提出自己的模拟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意向自行选组。在师资力量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学生个人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可以得到最大化的考虑,学习方案更有个性和针对性。学习效果也会相应提升。

3工作室模式的效果

工作室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是十分明显的。固有的教学模式弱化了每个学生的个性,把他们当成统一的教材接收器在培养。学生也在被动学习中失去了对本专业的热情,按部就班的完成固定的学习任务,却失去了创新和探索的能力。当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成为学习的一部机器,这将是教育的一种失败,而大批创新型人才的流失也会成为拖累未来社会前进的阻力。工作室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一开始就有按照兴趣选择项目的权利,这比“填鸭式”教育多了民主。在学习过程中也不是单一围绕课本,而是有实际的项目研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重拾学习的兴趣。比之按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工作室教育模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工作室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教授者,还是项目的负责人。需要将项目的完成与专业知识点更凝聚的融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也促进了教育界水平的不断提升。工作室教学模式中最关键的项目,一般都从实际的企业需求演化而来,甚至不少学校与相关企业开始了合作关系,将企业项目实际融入课堂,拉近学生与企业的距离,缩短学生步入社会的不适应期,也为企业提前打好人才基础,提前着手对口人才的培养。这对于企业和学校都是双赢的局面,企业可以更大程度的减少“供不和求”的局面,学校也可以大大增加就业率。

4工作室模式的困境

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困境主要还是在投入上存在很大的不足。一是师资力量上,工作室教学模式需要更雄厚的师资力量投入,这种模式现在还比较前沿,在师资力量上也还没投入力量培养。二是工作室硬件和软件设备的投入还无法得到保证。三是管理体系还没完全建立。

5结语

第3篇:电子技术作业范文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目前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其实是来源于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它的涵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这有三层意思:一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二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三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教学做其实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做”是根本,是中心。将该理论应用于教学,就是我们现在推行的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主张车间与教室一体化、教师与师傅一体化、学生与徒弟一体化、作品与产品一体化、教学与生产一体化。这种方法是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职业学校教学实践。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学习。收集信息、设计方案、项目的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了解并把握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而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章节次序,把章节知识点按照教学需要整合起来,所设计的教学项目往往涉及整本书的内容,也可以仅涉及某个章节的内容,以最直接的方式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

1. 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安排的项目教学任务。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根据项目任务要求,利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组内成员合理分工,共同完成项目规定的任务。

2. 制订项目实施计划。学生按照项目任务要求,通过团队合作讨论制订项目实施计划,具体包括项目任务的实施步骤、项目任务的时间安排、项目完成后验收等。这个过程最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组织能力。

3. 项目任务的实施。任务实施,学生为主体,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学生根据项目任务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最终完成项目任务。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积极主动寻求解决任务的办法,查资料、相互讨论、寻求老师帮助,通过一系列的主观努力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在做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最根本的是利用所学知识完成项目任务。

4. 项目验收与评价。在项目任务完成后,老师要对项目完成过程进行验收与评价,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并总结出改进办法。同时对项目任务涉及的理论知识归纳总结;对完成项目任务质量进行打分评价;对完成任务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软硬件”支持

1.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实现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双师型教师体现了“教师与师傅合一”;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传统的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分开上课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大批既懂理论又能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因此,推行一体化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大批双师型教师。

2. 一体化教室建设。一体化教室是进行一体化教学的阵地,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保障。一体化教室可以理解为将车间搬进教室,教室即车间,车间即教室,体现了“车间与教室合一”。一体化教室应该有课桌、黑板、讲台、实训工具和设备,另外还要有电脑、音箱、投影等现代教学设备。

第4篇:电子技术作业范文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高春侠(1977-),女,山东鱼台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副教授;张磊(1977-),男,河北任丘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讲师。(山东 青岛 26658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043-0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属于通用性本科专业,国内的理工科高校几乎都有设置,中国石油大学(以下简称“本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就具有本校的办学特色,下设的电力拖动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自动化两个专业方向在石油石化领域的技术应用中越来越广泛。本专业无论是在教学、实践还是科研等方面都突出体现了其“油味”特色,已经于2010年被列为山东省特色专业。通过近两年的特色专业建设,深切感到要想将这一省级特色专业建好,并且要冲击国家级特色专业,一个首要的关键性问题就是要将“电力电子技术”在特色专业建设与教学体系间的桥梁作用发挥好,实施好。因为“电力电子技术”对本专业的两个专业方向及绝大多数专业课程及实践类课程都具有技术支撑作用。要想真正将特色专业建设好,一方面需要将“电力电子技术”本身作为精品课程建设好,另一方面,要将“电力电子技术”与本专业各专业课程,尤其在体现专业课程与石油石化领域中应用的联系与桥梁作用发挥好。否则,特色专业建设就只能停留在做表面文章上,不能落到实处。“电力电子技术”是将本专业的技术理论在石油石化和电力节能等领域付诸实施的接口和桥梁。

总之,“电力电子技术”教学必须要打破传统的直接将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消除各课程之间的壁垒,突出石油特色,将电气工程学科专业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对本门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石油石化行业电气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受到教学学时的限制,课程无法对一些具有石油特色的重要研究热点进行深入介绍,限制了课程在特色专业建设中的作用,迫切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体现精品课程示范作用,解决“电力电子技术”在特色专业建设中促进各课程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

目前,电气工程专业各课程的内容较为松散,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提纲,这与“建设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山东省电气专业特色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解决专业课程之间衔接难题、整合各方向的研究领域、切实落实具有“油味”特色的专业建设是当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而“电力电子技术”由于其自身跨学科、宽领域的特点,恰恰可以作为这样一个接口和桥梁。因此,作为一门立项建设的校级精品课程如何发挥模范示范作用,在促进各专业课程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如何突出作为石油院校的课程特色,是本教学改革项目的一个挑战,但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创新性的研究内容。

2.改革现有教学手段和内容,解决有限学时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匹配的问题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各种变流电路为主线,对电路的波形分析与相位分析的方法贯穿始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尽可能多地掌握和了解本学科的知识,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3.改革“电力电子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解决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问题

在“电力电子技术”的实践教学方面,该课程的教学均采用课堂教学结合课后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模式。目前,学校仅采用挂件结构的实验台或实验箱来完成实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会积极去思考和创新,也找不到探索的目标和方向。这样一来,如果设备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使得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不符甚至出现异常现象,学生就会第一时间找老师要答案,不会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

总之,为切实落实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必须提升自身的学科定位,利用课程优势强化作为特色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作用,因此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进行全面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研究方案

1.打破课程壁垒,强化作为特色专业的桥梁作用

电气工程专业各学科的发展已经进入知识相互交叉、共同发展的时期,传统孤立授课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而“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重要专业课程,涉及到多个电气工程学科课程的知识。利用这个优势,将其建设成为一个承上启下、沟通各课程的桥梁是非常合适的。以“电力电子技术”变流技术作为切合点,将“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交流调速系统”的调速理论、“电力工程”的柔性输电、智能电网等学科理论紧密结合,消除课程之间的壁垒,实现“弱电控制强电”思想的共通,从而将电气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更新教学内容,突出“油味”特色

石油院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是电气工程领域的专业人才,还必须了解石油工业生产对电气技术的需求,能够将电气技术与石油技术很好地结合,为石油工业生产服务。目前,“电力电子技术”中与石油石化科研实践的结合程度还不够深入,如何更好地为行业服务,培养合格的电气化人才,需要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下功夫。例如,可以增加电驱动钻机、潜油电泵变流电流拓扑的分析和简单故障诊断,使课程更贴近现场,突出“油味”特色。

3.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突出设计与创新

采用“感知、学习、应用、总结、提高”五层次教学模式,在“感知”模块中,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案例;在“学习”模块中,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电力电子技术”的理论知识;在“应用”模块中,通过实际电路的搭建和实验调试,使学生将所学的课堂理论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践;在“总结”模块中,将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纳,把对理论的片面认识变成全面掌握,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提高”模块中,将任务驱动式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完全融合,使学生明确岗位对电力电子技术能力的要求,并具备对整个系统的安装调试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撰写科研报告或者调研报告

在本课程教学的前期,向学生介绍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及方法,指导学生撰写有关电力电子技术方面的调研报告,要求学生按照科技论文的规范进行撰写。同时介绍一些相关的优秀网络资源给学生,指导学生通过这些网络资源去查阅相关的中英文资料,使学生更主动地去了解电力电子发展的动态前沿,因而充分认识到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借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5.充分利用当前流行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到互动教学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涉及到很多电路图和波形图,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黑板授课方式相结合来进行授课。各种电路图和波形图可用多媒体制作,利用多媒体可以把全部波形展现到学生面前,增强课堂学习效果。如果教师讲课的方式生动活泼,那么学生就更容易接受,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良好互动,大大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三、结束语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已经在石油大学信息与控制学院电气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以及机电工程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开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程也已于2008年成为校级精品课程,这也大大促进了课程在教学、科研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本课程的电气传动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自动化两个专业在方向上都形成了自己的“油味”特色,且“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技术的发展和教学的要求,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师应不断转变教学思想,调整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改进评价手段,以适应时展的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韩唏春.《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4,(4):55-58.

[2]高春侠,张磊.PSPICE软件在电力电子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7,19(3):125-128.

[3]徐春燕.独立院校《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9,(12):280-281.

第5篇:电子技术作业范文

【关键词】 工作过程系统化 课程体系 教学资源库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自2004年设立以来,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指导思想,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企业行业发展的需要,在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高技能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推广价值的经验和做法。

1.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1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全面重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模式,建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由专业教师、企业技术骨干、课程专家组成建设团队,围绕电气控制设备及系统的运行岗位和维护维修岗位进行工作过程分析,确定对应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课程,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学习单元,融合学校和企业教学资源,设计具体的学习情境;通过教学团队的合作与分工,融“教、学、做”为一体,工学结合,形成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学院内部监控、教育行政部门评价、社会评价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修正、完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2课程建设

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建课程建设团队,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设计,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制订核心课程建设计划,引入岗位操作规范、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相关课程教学中,开发课程标准,建设了与全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

1.3教学资源库建设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了多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职业技能水平考核,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开发、编写充分体现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的特色教材和技能测试题库。

1.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把讲授的重点由单纯讲解知识本身转向同时讲授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法,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采用项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景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紧抓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2. 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按照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双方共赢的原则,建设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完善校外实习基地管理机制,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得到锻炼。

2.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理念及运作方式,引进企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校企合作项目年度效益评价机制,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校企优势互补)、运行机制市场化(利益共享机制)、基地功能多样化。学生在完成真实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目前建成校内实训基地达到20余个,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学生进行专业技能集训,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完成生产与实训任务,掌握综合操作技能,从而具备校外顶岗实习能力。

2.2借助校外实训基地,强化生产性实训

近年来,电子电气工程系在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不仅通过“订单式”培养建立了稳定的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也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建设了高压控制实验室、电子产品制作等生产性实训室。这些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实现“实训与生产相结合”、“教学与技术开发相结合”、“员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通过现场教学与现场实训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中实现教学和实训、生产的互动,有效地落实了学生基本技能的实验和实训。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外实习基地达到22个,保证学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

3.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引进、培养、聘请高水平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通过国内外进修学习、企业工作锻炼、承担项目开发工作、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使专职教师获得高级维修电工以上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水平证书,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能;按照“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工作思路,充分考虑兼职教师的工作特点,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聘用制度,提高兼职教师管理水平,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2007年被评选为山东省教学团队。

4. 建立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

以工作过程导向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建立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校企共管机制,实现实习岗位对口、实习过程可控、实习管理规范。做到:一个目标、四个落实、六个到位。一个目标:学生顶岗实习半年以上达到100%。四个落实:顶岗实习单位落实、企业指导教师落实、考核标准落实、实习经费落实。六个到位:顶岗实习全过程管理到位、学生顶岗实习到位、教师指导到位、顶岗实习课堂建设到位、考评跟踪到位,经费支撑到位。逐步建立起校企联动、分工协作、共同考核、证书管理的实习基地运行机制。

通过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改革和实施,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有了很大改善,培养出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建设成1个国家级实训基地、1门国家级2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教学团队。同时毕业生也以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技能过硬而受到社会广泛欢迎,部分学生很快成为企业业务骨干,深得企业的好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7]12号).

[3] 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02年第12期.

[4] 吕鑫祥.新形势下对技术型人才的重新审视[J].高等技术教育研究,2002,(3).

[5] 丁继安.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学习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 石伟平,徐国庆.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2002,(1).

[7] 王成方.对高职教育中技能培养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1,(34).

[8] 丁继安,吴建设.高职学生应用能力特征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8).

第6篇:电子技术作业范文

[关键词]铁路运输;企业预算;资金拨付管理;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0-0148-02

1 预算管理在铁路运输企业现代化管理中的作用

铁路运输企业历经近二十年的改革发展,市场化进程逐步加快,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已从旧的计划经济下的粗放型管理逐步转变为以企业的经营目标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这要求企业内部资源需通过科学管理方法进行优化配置,有效整合,从而达到企业持续经营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铁路运输企业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按照自身的行业特点,统筹兼顾、以收定支、强化营销、节支降耗,全面实施预算管理。

2 铁路运输企业预算管理基本框架

铁路运输企业预算主要包括:

(1)利润目标预算:包括构成企业利润总额的运输经营利润、其他业务利润、非运输业利润以及对外投资收益等。

(2)运营预算:包括收入预算、运营成本费用(大修)预算、人力资源和劳动工资预算、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等。

(3)其他经营收支预算:包括企业其他业务收支、非运输业经营收支和投资收益等预算。

(4)资金预算:包括经营性资金和投资性资金流入、流出总量、资金筹集总量、筹集方式、时间以及资金运用中发生的资金成本。

(5)各项生产指标预算:包括旅客发送量、旅客平均行程、客运周转量、图定客车开行方案(对数、等级、编组、径路)、临客开行方案、旅客列车上座率;货物发送量(按品类、重点企业)、货物平均运程、货物周转量;换算周转量等。

3 铁路运输企业资金管理的内容及特点

铁路运输企业资金管理主要包括对经营活动资金(收入资金及支出资金)、投资活动资金和筹资活动资金的管理,整个管理过程根据企业资金需求、筹集的总体情况,与其他相关预算衔接匹配。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其必须适应经营、投资和筹资情况的动态变化。由于行业制度规定铁路运输企业收入和支出资金流由不同的系统管理,互相不发生交叉,收入资金的管理具有完整的闭环,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基层单位没有自有资金来源,日常资金的使用必须依靠上级单位审核下拨。因此,铁路运输企业在确保经营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有的先天优势,通过对支出资金拨付的有效管理,对各项经营支出及投资预算的执行产生积极的规划和控制作用,从而实现对下属单位经营预算的全过程控制,最终确保整个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4 为确保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资金拨付管理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4.1 基层单位应根据年度经营支出预算编制相应的资金预算

资金预算管理是铁路运输企业基层单位落实全面预算管理、控制经营风险的重要工作内容。铁路运输企业基层单位虽然不是独立的法人单位,但都具有独立核算经济实体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其自身经济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存在冲突的可能,也是其突破企业下达的年度经营支出预算指标的主要动机。由于基层单位没有资金来源,其资金使用完全由上级单位审核下拨。因此,基层单位制定的与经营支出预算目标相匹配的资金预算,既是其自身满足生产经营资金需要的依据,也是上级单位对其进行资金拨付及卡控的重要依据,同时更是上级单位参与对其经营支出全过程调控的重要实现手段。

4.2 建立严格的资金审批拨付制度

铁路运输企业为实现对下属单位各项运营支出预算的全过程管理及有效调控,在确保所属各单位运营生产必需资金的前提下,铁路运输企业在运营资金的使用上应建立严格的月度审批拨付制度,对企业运营资金实行预算管理,严格按照下达给各下属单位的年度经营预算及审核通过的基层单位编制的资金预算拨款,严禁预算外资金支出。

上述资金审批制度包含资金的范围应涵盖按照企业自身的预算管理办法并履行相关审批程序批准后的:运营成本费用支出资金、工资支出资金、福利支出资金、大修理支出资金、投资支出资金等。与之对应,铁路运输企业可以将对所属单位拨付的资金划分为:月度运营日常经费(其中的工资及福利费独立)、追加成本费用资金、大修项目资金、投资项目资金及其他按规定办理了审批手续的资金。应优先保证职工工资、福利、安全运输生产所需资金的审批拨付。各项资金必须按照用途独立拨付,独立使用,在正常情况下严禁相互调剂,造成月度内某项资金的超预算使用,以致对应的支出预算失控。

4.3 建立基层单位的请款制度

铁路运输企业下属的基层单位应根据上级单位制定的资金审批拨付制度建立对应的请款制度。

基层运营资金请款方式可以有以下三种方式:

(1)对于日常经费,各单位根据年度经营预算、资金预算及本单位次月资金需用量填报《日常运营资金申请表》,于月底前报上级审核部门审批,其中工资与福利费应单独审批。

(2)对于追加成本费用资金填报《追加运营资金申请表》,经上级审核部门审核后,还应报公司相关管理层审批。

(3)对于大修及投资专项资金,应填报《大修资金申请表》、《投资资金申请表》,经上级审核部门审核后,还应报公司相关管理层审批。

4.4 明确月度运营资金拨付方法

(1)明确拨款额度。资金拨付部门应以基层单位资金使用预算为参考依据,按照其年度经营预算付现支出为基数,扣除上级集中支付项目、转移支付项目金额,以12个月平均计算作为月度日常运营经费拨款额度。如年度经营预算尚未下达,可暂按照上年经营预算额度,并对当年已经审批同意的实际支用情况调整拨付。待当年年度经营预算正式下达时,从下达经营预算的当月起对月度运营日常经费予以调整。

(2)明确拨款方式。铁路运输企业应明确对下级拨款的方式。上级主管部门应审核各单位填报的各项资金申请表,经核准后每月分批进行拨款。其中应特别明确:

①对于追加的成本费用资金申请,应在严格地履行单位规定的审批程序并获得批准后实施。如果涉及全年的成本费用调整,应由相关主管部门下达正式追加预算后,调整有关单位月度日常经费额度,从预算下达次月起拨付;特定项目或特定期间的追加预算,已经明确了具体实施时间的,审批部门根据下达的预算审核拨付,其中,项目实施时间较短的,建议一次性拨付;实施时间较长的,建议分期拨付。

②对于大修资金申请,应按照下达的年度经营大修预算、项目合同、实际开工情况、完工进度及大修资金需用量进行审核下拨。

③对于投资资金的申请,应按照下达的年度投资预算、合同、项目实际完工进度资料和资金需求情况进行审核下拨。

4.5 制定月度结余资金的管理方法

月度结束后,基层单位在保留上级单位核定的基本经营备用金后结余的资金,应根据结余资金对应的产生项目填报《资金结余明细表》,将相关资金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并在次月月初根据生产需要对应申请拨付。

第7篇:电子技术作业范文

关键词:一流本科专业;电力电子技术;实践;改革

电力电子技术作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1-5],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集成电路、电力传输以及新能源发电等领域中,不仅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更具有突出的实践性[6-8]。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9-10],针对电力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环节在针对性和系统性上的不足,力图针对性的发掘学生的创新特质与潜能。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电力电子技术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高校向国家和社会输送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加快国家迈向科技强国这一步伐的进程。

1针对的问题

(1)学生从理论到实践、课程到应用、学校到企业的知识应用桥梁缺失的问题。(2)学生在工程实践中所遇到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薄弱的问题。(3)学生不了解社会需求,吃苦耐劳精神缺乏,工匠精神培养缺乏有效手段的问题。

2课程实践体系的构建

2.1研究与改革的目标

通过课堂授课、项目研发、学科竞赛和入企实践等环节,打通理论与实践、课程与应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壁垒,让学生在电力电子技术实践中学会动手,在竞赛中掌握应用,在参与项目中了解社会,提升学生在电力电子领域利用现代化工具手段进行系统分析、课题研发、项目管理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团队意识和工匠精神。通过教学达到以下具体目标:(1)知识方面,掌握电力电子技术实践动手、知识应用所需的基本知识;(2)能力方面,具备较强的系统分析、项目研发、实践创新等能力;(3)素质方面,具备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并通过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等锻炼学生的工匠精神。

2.2实践改革总体实施方案

(1)形成以三个维度为核心的阶梯式教学方式。基于课程目标和能力培养要求,制定从知识传授到能力训练再到素质培养的阶梯式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授上采用“课内教、自主学、应用测”,夯实学生知识和应用基础;能力训练上采用“作业练、竞赛考、项目用”,培养学生系统分析能力、课题开发与创新能力;素质培养上采用“学习中培育、实践中提高、总结中升华”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2)形成以学科竞赛为核心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围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利用“电子设计竞赛、智能车竞赛、互联网+竞赛”三大赛事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完成竞赛任务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应用的能力和设计创新的能力大幅提升。(3)形成以科研项目为核心的兴趣性实践模式。将学生直接编入教师科研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或参与人大大激发了他们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两类项目的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充分锻炼了学生的项目开发和管理能力、创造性思维及工匠精神。

2.3教学模式改革

(1)在知识传授上采用“课内教、自主学、应用测”教学模式。课内教: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讲授电子技术、单片机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原理等基础性知识,构建学生基本知识框架体系。自主学:教师列出读书清单和技术能力清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利用同学间交流进行互助式学习,丰富知识体系,提升技术水平。应用测: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与项目团队,通过完成课题任务,锻炼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测试学生对三大知识模块的掌握程度。(2)在能力训练上采用“作业练、竞赛考、项目用”的教学模式。作业练:教师通过布置以电路设计与制作、程序编写等设计型作业任务,培养学生系统概念,训练学生软硬件设计基本功。竞赛考:学生组队参加学科竞赛,在规定时间完成规定命题任务,考验学生系统分析能力、课题研发能力与创新能力。项目用:将学生编入实际科研开发项目组,承担具体工作任务和角色,着力培养学生项目研发、项目管理能力与工匠精神。(3)在素质培养上采用“学习中培育、实践中提高、总结中升华”的教学模式。学习中培育:通过教师授课、专家讲座、学生自学、小组交流等形式,完善知识体系,培养创新意识,为后续知识应用和实践打好基础。实践中提高:通过课程作业、课题任务、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等环节的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意识,逐步锻炼工匠精神。

2.4课程成绩评定方式

学生的综合考核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课后作业、作品设计和企业实践考核情况。其中课后作业占比20%,作品设计占比60%,企业实践考核占比20%。参加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情况作为评选“优秀学员”的重要依据。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后需提供完整的项目作品和科技报告、获奖证书等。以上成绩由电力电子技术教学团队教师审定。

3结语

通过布置电路设计与制作、程序编写等设计型作业任务,训练学生的软硬件设计基本功,并组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智能车竞赛、互联网+竞赛和编入实际科研开发项目组,承担具体工作任务和角色,培养学生系统分析能力、课题研发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专家讲座、学生自学、小组交流等形式及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并让学生交流分享项目和竞赛实施过程中的学习经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蒋羽鹏.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及发展[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1,5(02):97-98.

[2]邹梦丽.基于“互联网+”的线上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应用与探索[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1,5(02):240-241.

[3]李冬梅.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J].电子技术,2021,50(01):144-145.

[4]李大双.虚拟仿真技术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力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20,22(10):105-108.

[5]张志,姚娜,唐校,等.“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为例[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20,27(05):126-130.

[6]张阳,舒中宾,王曦,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电力电子技术的教改探索与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4):60-62.

[7]曾进辉,兰征,黄浪尘.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现代电力电子技术方向教改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1):43-44.

[8]赵芳谊,张明.试析基于CBE理念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改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9(05):234-235.

[9]宣勇,张凤娟,凌健,等.大学能力建设:我国“双一流”建设的未来走向[J].江苏高教,2021(05):15-33.

第8篇:电子技术作业范文

关键词: 电子技术 课程体系 融合

电子技术课程体系中包括了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电子系统仿真、CAD、硬件描述语言、课程设计、实验等课程,其中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为专业基础课,侧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分析,而电子系统仿真、CAD、硬件描述语言等课程为专业应用工具课程,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桥梁,侧重于实际操作和应用,其中的EDA技术已经成为数字系统设计的必备技术,也是当今技术领域的前沿技术[1]。所以整个电子技术课程体系是相互融合和促进的,课程和课程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在教学实践中,还不能有效地将其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传统的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教学实践只注重理论教学,课堂内容单调,学生学完之后并没有掌握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方法和能力。而在学习电子系统仿真、CAD、硬件描述语言等课程时,需要用到先前学过的数字电子和模拟电子的知识时,学生往往又倍感生疏,致使教学效果不好。这种割裂式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浪费了教学资源,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连贯性差,不能建立电子技术知识体系,思路狭窄。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即把电子技术的理论教学、实验、课程设计、仿真、CAD、EDA、硬件描述语言等充分融合,课程的学习互相穿插和渗透,从而把孤立的课程形成一个教学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实现。同时在电子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当今技术领域先进的知识和发展趋势,对学生进行新技术的引导,使学生在掌握好基础的同时,以最快的方式跟踪时展。

一、学科融合的基本思路

1.在模拟电子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融合CAD和系统仿真技术。

在模拟电子的教学中,充分利用仿真软件能直观得到结果的优势,把理论教学与仿真有效结合,利用波形分析讲解电路功能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但是,传统的讲解只是在黑板上或者在投影屏幕上进行理论分析,学生看不到更直观的图像和结论,如果在课堂上结合Protel或EWB中的仿真功能,在课堂上讲解波形分析的同时,又给学生介绍仿真的概念和仿真工具的应用。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一种仿真工具,在以后的课程设计或者是课外电子制作中加以应用,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数字电子技术中融合EDA技术。

数字电子相对于模拟电子发展的空间较大,速度也很快,在教学中应大胆抛弃过时的技术和知识,采用“案例法”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应最大限度地在课堂上结合相关课程的新知识和新技术。特别是在有关数字电路的设计章节,我们可以在课堂讲解中结合利用最新的EDA技术、硬件描述语言,以MAX+PlusⅡ或Quartus[1]软件为载体进行数字电路的设计、仿真。

3.以上提到的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的各种技术,并不需要我们占用大量的课时对其进行讲解,它们是为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课程服务的。我们利用它们来获得我们需要的波形或者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了解这些技术,拓宽视野。

4.鼓励学生自学相关软件,也可以通过作业由在作业本上做题逐渐向完成一个整体实物设计倾斜,工程可以是很简单的命题,但要求其有一套完整的材料:VHDL程序[2]、图纸、仿真结果等来加强引导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5.经过前期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课程中对CAD、EDA、系统仿真的应用和介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则在具体讲解这些课程时,就可以提高难度,加快进度,尽快地与社会工程实践接轨。

6.以课程设计和实验为载体检验课程体系融合教学效果。课程设计和设计性实验是综合性很强的教学环节,能直接地体现电子技术课程体系融合的教学效果。

二、电子技术课程中多课程融合实例

我以用74161设计9进制计数器为例介绍在数字电路教学中的一个过程。

第一步,进行理论分析和设计,设计出9进制原理图,如图1。

图1 9进制计数器原理图

第二步,为了更直观地表现9进制计时器的计数效果,在课堂上我们用MAX+PlusⅡ软件进行仿真,教师对软件MAX+PlusⅡ简单介绍和演示,在仿真软件中画出相应的9进制原理图,如图2;

图2 74161组成的9进制计数器

第三步,进行波形仿真[4],如图3。

图3 9进制计数器波形图

第四步,布置课外作业,采用反馈置位法[3]完成9进制计数器功能,给出电路原理图和仿真结果。

通过该实例,使学生初步接触到数字仿真软件MAX+PlusⅡ,并通过波形图直观地看出9进制的结果,加深了学生对计数器的理解,并为以后设计仿真同类电路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我们按照这一思路,在自动化专业班级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课程设计,实验等教学环节上,采用课程体系融合的班级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明显好于采用传统教学培养的学生。大多数学生能独立地完成理论设计,模拟仿真,实物制作等环节。

三、结语

实践证明,将软件应用等技术类的课程融合到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等理论类课程中去,既使理论课程变得生动直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又给学生介绍了电路分析和设计的工具,使电子技术教学系统性更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更紧密、更自然,也使后续的技术类的课程结合了应用,有的放矢。教学实验结果表明体系融合式教学方法在学生基础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学中均有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潘松,黄继业.EDA技术与VHDL[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

[2]曾繁泰,陈美金.VHDL程序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

[3]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第9篇:电子技术作业范文

关键词:通信;课程;电子技术;项目载体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开启了通信大发展的时代,使社会对高职通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电子技术课是高职通信类专业的必修基础领域课程,是完成好通信技能培养的奠基石。开展电子技术课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电子技术课开设的现状

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高职通信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电子技术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电工电子应用职业能力,包括熟悉元器件与性能、掌握基本电路分析方法、熟悉电工电子一般应用、熟练使用常见仪器仪表;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为专业领域课的学习奠定电工电子基本理论知识。

在教学组织方式上,囿于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方式和讲授式的教学模式,电子技术课普遍采用了“理论课程+实验教学+实习课程”的分设方式。仍然遵循着课程、实验、实习分离开设,一学期理论教学和实验,另一学期再实习;一位老师讲授理论,另一位再指导实验实习。在教学内容上,电路分析、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的理论知识体系严谨慎密,但实验基本以实验箱验证测试为主,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较少,学生常常是为完成实验而实验,很难将实验上升到知识;实习则用1~2周,完成某单一电路安装为主。在教学考评上,一般以单独的理论笔试、实验验证操作、实习操作等终结性考核为主,辅以平时出勤与纪律的考核。与本科相比,高职学生底子相对薄、基础相对弱,对单纯的知识讲授感到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厌倦电子技术的学习。

学科化的电子技术课程体系和授受式教学模式,在高校精英教育时期,以及在学生素质较高、学习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较好的学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高职进一步放宽入学门槛,高职学生普遍趋于行为导向能力和感知能力较强,对策略性体验型知识易于掌握。因此,电路与电子技术课就亟需改革传统学科化的课程组织模式和授受式的教学模式。

二、通信类专业的电子技术知识与技能需求

通过对高职通信类专业面向的主要从业岗位职责进行调研,分析提炼岗位工作典型任务,登逋ㄐ爬嘧ㄒ蹈谖坏暮诵闹耙的芰Γ分析核心职业能力所在的专业领域课程,建立通信类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对电路与电子知识技能的主要需求关系,如图1所示。

三、以目为载体的电子课体系建构设计

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一体化,就是把项目作为学习载体,教学以项目任务的形式开展。重构以项目为载体的电子技术课基本思路是:先选择合适的载体,即设计出能承载图1中技能和知识点的项目。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主动参与项目的“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总结”,教师对项目任务进行“布置、引导、提问、检查、小结、反馈”,从而达成电子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完成“电路电子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

电子技术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包括四个部分:电工与电路、模拟电子、数字电路和常见仪器仪表。但高职通信类专业一般只包括图1所列的24个基本知识点。为此只需对应选择相应的有效载体,如图2所示,可选择7个项目24个子任务,来承载24个知识点并完成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四、以学生为主体的电子课教学模式构建

选定了7个载体24个子任务,逐一明确每个任务引导知识点,其设计思路即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但还需站在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去组织教学。先引导知识点,再采取“关联、主动、合作、对话”的方式去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即在在关联方面,情境化的设置,体现真实工作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在主动方面,让学生领受任务任务阅资料制定计划,分析解决问题并进行具体实施。在合作方面,小组讨论提升团队能力。在对话方面,学生展现项目,书面和口头总结策略、步骤,展现成果。

实现电子技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路径:一是要设计编写项目任务所需的引导讲义;二是要准备项目任务书材料;三是要建立任务所需的教学情境并做好准备;四是要合理教学调度安排。通过项目设计、任务引导、情境设置、学生咨询决策计划、讨论实施总结、教师点评、布置作业等步骤,达到“让我去做,我会理解”的目的,从而实现电子技术课的教学目标。

五、构建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考核评价

课程评价是教学过程必备的重要环节,既要达到考核目的又要能调动学习积极性。电子技术课教学改革后,需要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结合,也需要知识考核和项目动手技能相结合。考核方式的设计,着重要体现完成任务与掌握知识并重,知识融于任务过程。避免改革后出现轻知识的情况,考核方式建议包括:平时成绩由任务引导的准备与提问、分工与提交的任务方案计划、任务总结发言情况、作业练习等环节构成;项目成绩由任务进程中的观察记录、制作项目结果情况、操作规范情况等构成;笔试成绩由单元知识测试、半期笔试、期末笔试等构成。

六、结语

实施高职通信类专业电子技术课教学改革,着重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情境构建、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设计、以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过程评价和终结考核相结合的考评方式设计。突出学生参与电子项目后再上升到知识的过程,契合了高职学生的思维模式,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愉悦度,从而提高电子技术技能和知识素养,为后续通信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杜爽,朱凤武,郭瑞娟,孙上媛.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J].高教学刊,2016(9).

[2]庄晓燕.电子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5).

[3]韦泽训.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与方法[J].继续教育,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