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本主义的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将教师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的组织者、学生的引导者。
(一)创造和谐课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做真实的自己,没有任何虚伪,适当的时候允许自己在课堂上犯错误,并且鼓励学生找出教师的错误之处,及时更正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错误。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表现,关注他们的方方面面。有些学生的理解能力比较差,一时半会接受不了这些知识,这时候教师应该是不嘲讽不嫌弃,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
(二)教学的重心在学生。人本主义理论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每个人都蕴含着自我实现的巨大能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一个轻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考虑他们能接受哪一层次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地把许多有难度的知识硬塞给他们。教学的重心如果在自己身上,那么教师可能就会从如何更有利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着手,塞得越多,最后学生放弃得越多。
二、人本主义理论下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人本主义课程尊重学习者的个性与要求,强调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认为学校课程必须同青少年的生活及现实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由此可见,人本主义以情意为智慧的基础,以情商和智商的统一发展来关注学生的培养,渴望以学生的情意为纽带引发他们的潜力,使他们的知识、能力、品质得到和谐发展,全面实现自我价值。在人本主义理论下,语文课堂内容更要坚定学科特色,既不能上成纯粹的工具性课程,也不能上成纯政治理论课。在我们周围的语文课堂当中,很多教师知道要渗透人文的东西,但很多时候却像班会课一样,比如下面这样的课堂。
记得有一节《我的母亲》的公开课,教师一开始就从网上找了很多关于母爱的图片,加上背景音乐《念亲恩》,整个课堂非常煽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接下来教师给学生设置了两个问题:第一是自由阅读课文,找出母亲的特点。第二是说说你母亲让你感动的事情。对于第一道题,教师花了不到五分钟就讲了答案,整个课堂围绕第二个问题展开,但是学生说的事情非常空洞,完全体会不到母爱的震撼。最后教师给学生看一个《苹果树》的视频。
纵观整个课堂,轻松、愉快、热闹,却完全找不到语文的踪影。其实,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文本的细节引导学生品读母爱。比如,引导学生思考母亲对三姐、对“我”以及对哥哥的态度。三姐出嫁之时,原文写道:“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母亲的神态、动作描写,特别是那几个动词“挣扎”“咬着”“扶着”,传神地表达出母亲不舍但又不忍因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的感情。除夕之夜,“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这里不单要抓住母亲的神态描写,还要注意环境的铺垫,“拥挤不堪”与“清炉冷灶”用在同一个句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就刻画出母亲晚年光景的凄凉,但因为不能耽误儿子的前途,母亲依然毅然地深明大义,不叫儿子留下来陪伴自己过一个完整的除夕之年。这样一来,一个爱子如命的母亲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在人本主义理论的启发下,语文课堂的内容选择一定要遵循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教师要熟读课文,认真钻研文本,然后选择某一个突破点,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学生能一课一得。教学内容应该在知识的传授背景下,根据文本挖掘出不同的人文内涵,比如情感熏陶、爱的教育、生命的教育、道德的渗透,等等。
三、人本主义理论下语文教学评价指标的改变
关键词: 人本主义理论 语文课堂 教学改革
引言
人文主义是近年来新近流行起来的教育理论,与我国实行的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基本相同。人文主义强调在教学中,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主要功能是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因此在课堂中学生占据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再加上与其他学生交流和讨论,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人才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语文人才的需求更多,在语文教学中应用人本主义,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帮助学生掌握适合的学习方式,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语文人才。
1.人本主义的内涵
人本主义的最早提出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国际上引起重大反响。这项理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将个人发展作为主要思想。之后将人本主义引进教育界,将自我发展作为教育目标,学生在教育中学习到要自主学习,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式。同时要根据社会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以求能够适应社会的各项发展和进步。此外,人本主义还要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际关系的处理,综合看来,学习技能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人本主义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占据主要位置,教师要注重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充分把握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探究心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在学习上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和督促,在课堂中,占据主体地位的不是教师而是学生,传统教学中,教和学是相互分离的,教师的教学方式一般是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这样不仅难以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而且严重影响人本主义在教育界的进一步发展。
2.目前我国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部分学生学习不积极
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都不一样,这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各不相同造成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的学生往往成绩比较优秀,而那些学习积极性比较低的学生,学习成绩比较一般。这是由于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采取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沿袭传统的学习方式,这样,非常不利于掌握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学质量不高,达不到教师的期望值,达不到自己的目标要求,就会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降低学习的期望值。再加上我国普遍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将教师放在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的重要性,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新性,造成学习效率低下,限制人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2教师缺乏教学方式的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教导学生学习知识,另一方面要督促学生和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需要认真考虑教学方式,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在首要位置。此外,还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耐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情绪,比如说,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加强交流与合作。但是实际上,很少有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做到这一点,再加上教师缺乏定期交流和培训,不利于教师提升创新水平,同时限制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严重影响合作教学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3.人本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对策
3.1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在学习和课堂中,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要重视这一点,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民主的良好环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树立良好的学习价值观,全面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帮助和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全面指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在实践课堂中要注意这个问题,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要占据十分重要的主体地位,不仅在教学课堂中占据主体性地位,在教学设计中也要占据主体地位。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将重心都放在了教师的教上,忽略了学生的学的重要性。新课改后,一些语文教师逐渐认识到学生在传统教育中削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但是单凭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略教学设计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限制了课堂教学中人本主义的发展。
3.2加强合作学习在语文中的运用
人本主义的核心思想中,一方面要增强学生主观能动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在课堂上组建学习小组,为学生学习语文创造良好的小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谈论学习中,畅所欲言发,发表看法。很多时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面无表情,一言不发,但是下课后会双眼放光,侃侃而谈,这都是由于上课时教师的压力,限制学生发表看法。课堂上一直注重教师主导地位,对学生造成压迫感。学生受到限制不敢随意发表看法,但是同龄的学生相处时,处于相同的地位,在谈论学习中能够积极地说出看法。这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不仅能够全面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结语
人本主义强调的教学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项理论与我国实行的素质教育在本源上大同小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加强人本主义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龚由志.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与语文教学活动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2011(10).
1.人本主义教材观
英语教材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媒介,而在实际教学中完全照搬教材内容,这只是对知识的嫁接和转换,不能称之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塑造。因此,对于教材的选编依然需要以人为本,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情感和反应,使英语教材的内容更加生活化,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进行多视角的思维和创新。我国的英语教材由于存在教材控制和约束课程的误区,因为,教材并不能称之为课程的全部,英语课程是师生、教材和教育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各个因素之间共同构建一个持续动态的英语文化教育系统。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就是把学生作为整个课程体系的主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2.人本主义师生观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有着知识的绝对权威,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只是对传送者和被动接受者,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强调人本主义师生观的回归并不是弱化教师的地位,教师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依然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而教师不单单是发挥传道、授业、解惑,而更多地要倾向于对学生为人之道和治学之道的教育。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教师承担着引导和解惑的重要角色。缺乏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必然是现代人本主义的异化,离开教师的指导,英语教育必将走向无所适从的学习氛围之中。因此,只有充分树立人本主义师生观,才能彰显英语教育的成效。
3.人本主义资源观
当前的英语教育存在人本主义资源缺失的现象已是不可回避这现实问题,但是,我们如何在这一新的形势下来真正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需要从课程资源的角度来加以审视,对于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现代网络信息的日益丰富,多媒体教学的持续深入,无论是大学、中学英语教育都需要依托本校的具体实际,充分发掘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优势,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对于英语课程资源的系统开发不能离开人本主义精神,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来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才能使英语教学资源有的放矢,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彰显学校的特色,才能服务于广大师生。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创造以人为本的英语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媒介和教学内容几个方面。人本主义的英语教学环境可以说是以师生为核心构件的一个人文环境,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一个师生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学生在教学环境中的角色,这样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方法和手段。首先,英语教师就要完成教学由课程的主角和权威角色到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转变;其次,要把英语课程内容的安排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第三,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教育学生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让学生掌握英语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以完成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朋友;第四,以人为本的英语教学环境的实施需要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开发英语课程资源,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挖掘英语教材中的人本主义思想
随着现代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于是人们开始尝试从教材的角度出发来探索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英语教材,教材本身就赋予了更多的人本主义思想,无论是语言知识技能的传授,还是依托教材进行的学习指导,都是以学生为发展本位进行的一种教育,这些语言知识本身所蕴含的人本主义思想在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时候,无形之中就完成了学生个体意识和潜能的开发和塑造。
如今的英语教材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其内容和主题都体现着人本主义的思想精髓,让学生在面对真实的世界中,把目光投向未来,把自身置于生活的现实当中,以增强他们的生命观、幸福观和价值观等。因此,人本主义的英语教材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特色,才能赋予学生个体生命的真实意义。
3.构建真实的英语学习情境,营造和谐的英语学习氛围
人本主义思想在罗杰斯看来,要想要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就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对个人所产生的真实意义,这就要把学习活动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就要让他们了解学习的知识与未来的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现代英语教学中,教育者就从情境教学的角度来完善学生的心理意识和无意识活动的综合统一,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当中来感知和运用语言,这样,才能真正利于学生完成对英语课程的完整和系统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增加一些与社会实践活动有密切联系的学习案例,通过有效的任务驱动教学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个较为开放的视野中来启发学生的探索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奋度和持续性。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个体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也经常会出现一些自卑、害羞和过度依赖等心理障碍,这样,我们在实施英语教学的时候,就需要培养学生自信、开朗和乐观的心理素质,这也是进行英语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其实,在实际英语学习中,学生的个体情感因素往往对于学习的影响要多于学生的认知,当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挫折或波折的时候,就容易产生一些与英语语言学习的威胁,如果这一威胁不能得以及时的消除,就会产生对学习的回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单单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和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而是,要更多地去鼓励学生自发、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得以成长。
4.实施有效的英语提问策略和反馈策略
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互动和交流的课程,互动就需要教师设置合理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并活跃了课堂气氛。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通过有效的提问策略来转入课堂,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进入知识的学习中,进而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和兴趣。提问也是教师真正了解和掌握学生对知识掌握和学习的程度,以制定合理的教学难度,确立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以督促学生如何进行复习和巩固。在英语教学中提问的类型根据课程内容可以分为限答式提问(close-ended question)和非限式提问(open-ended question),或者分为展示性提问(display question)和参考性提问(referential question)。其中,限答式和展示性提问策略是那种答案在教材中已经确定了的问题,是了解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熟悉程度的基础上提出的,而非限式和参考性提问则是没有确定的答案,而是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讨论的教学情境,各抒己见,自由发挥,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比如:限答式和展示性提问包括一些单词、词组、语法以及句法结构等,而非限式和参考性提问则是对某一事件所持的态度,发表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在不仅仅是以传授知识为基础,在实施有效提问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作答情况作出及时的反馈,这也是真正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参照指标。其中,反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积极性反馈,二是,消极性反馈。积极性反馈是对学生的作答情况进行肯定和赞赏,消极性反馈则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武断的消极性评价;对学生的回答不给予评价或回避;在学生进行回答的过程中,对于一些错误急于纠正而打断学生回答的思路。积极性反馈和消极性反馈无疑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性反馈是学生建立学习自信的基础,消极性反馈在某一程度上能够给学生指明学习方法,纠正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但是,在英语学习中,我们不能单单依托积极性反馈而弱化学生的消极性反馈,也不能过多地进行消极性反馈,否则,将不利于展开英语教学。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既要从积极反馈的角度来对学生的正面作答进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对于作答不完整或者是作答的错误也要用欣赏的口吻来进行评价,真诚地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不是采取批判、冷漠的态度,这才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参考文献
[1] 王德勋.试论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教学与管理,2005(27).
[2]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 舒白梅.外语教育学纲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 曾葡初.英语教学环境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人本主义
一、案例介绍
李某(化名)平时喜欢自言自语,很少跟同学交流,跟陌生人交流时略微口吃。他总喜欢跟在漂亮女同学的后面,甚至有时为了能遇到漂亮的女孩子,他下课后一直逗留在教学楼门口,东张西望。他的异常举动有时会吓到一些女同学,很多认识他的女生都非常讨厌他。最近一段时间,他痴迷于英语课程的学习,原因是他很喜欢该门课程的老师,该老师长相漂亮,说话温柔,年龄在45岁左右。前几天的一个课间,他抱着一束玫瑰花送给该老师,并当着其他同学的面说自己喜欢她。
此外,他还有半夜起床的习惯,他会在凌晨2、3点钟突然起来,然后把舍友都叫醒,逐一问他们:他是不是很丑?直到得到他想要的结果,他才继续睡觉。诸如此类的事件发生过不止一次。
李某基本情况:男,大三学生,身材高大,体态偏胖,略显腼腆和紧张。家庭经济中上等,市区人,从小跟姥姥姥爷一起生活,依赖性强,父母离异,均再婚。
二、案例分析
为了帮助李某走出心理误区,使其健康成长,辅导员跟他进行了多次谈话,了解到:在李某两岁的时候父母离异,不久父母均再婚,李某自两岁至今一直跟随姥姥、姥爷生活,生活条件优越,姥姥、姥爷因担心李某缺乏家庭温暖,对其疼爱有加,百依百顺。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李某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成长的关键期父母的疏远,以及隔代教育造成的,李某长期跟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老人安静的生活习惯,导致其视野狭小,缺乏应有的活力。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他,为人心胸狭小,不善与人交际,还容易表现出固执、偏激、怪异的想法与言行。姥姥、姥爷对李某的过分的溺爱和迁就,使得李某利己主义严重。李某2岁的时候,正好是依恋建立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他会对母亲产生特殊的情感依恋,把母亲作为安全的基地,如果这时缺少母亲的关爱,在以后的发展中容易出现恋母情节。本案例中,李某对英语老师的情感表达就是恋母情结的一种表现。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已无法挽回,辅导员们能做的是正确分析学生问题出现的原因,对症下药,使他们顺利度过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理性、健康地成长。
三、解决方案
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归纳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较低层次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高层次的需要又叫生长需要。
案例中李某正处在一个“心理断奶期”,希望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渴望得到异性的认同和接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当人的低层次需要满足了,会提出更高层次的需要。恋爱这种亲密关系就给了大学生以爱与归属的高级需要。案例中李某渴望恋爱,渴望被对方接纳、关心、信赖、理解,但由于家庭成长环境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他对爱情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同时由于依恋期安全的缺失,李某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恋母情结。案例中李某的性格介于内向和外向之间,情绪不稳定型,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他觉得自己缺乏异性吸引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们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引导。对于大一新生,首先要对他们的生活、学习给予关心和帮助,使他们能够尽早地融入新的集体生活,并逐渐锻炼其独立生活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进入大学二、三年级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并慢慢定型,在学习目标和态度上开始出现分化并日益明显,并且爱情心理开始萌动。临近毕业的高年级学生即将告别学生时代,走上社会,面对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他们会产生强烈的紧迫感,并且面对就业或升本这些他们人生道路上的重大选择,又会产生焦虑情绪。针对毕业生的心理特点,辅导员们要付出更多的关心和耐心,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
四、经验与反思
辅导员应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养高尚人文精神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提高大学生对恋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学校也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摆脱乏味的样板生活,使学生有机会参加到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中来。正确对待大学生的异往,引导大学生形成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平衡。父母要以身作则,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家长必须认真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避免盲目教育,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人本主义确信人都具有向善发展的潜能,它可能不会立即表现出来,而是需要经过长期坚持不懈来实现。这就要求辅导员们在实际工作中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在学习、行为上出现的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分析与处理,不因一时的挫折和困难而放弃对问题自我转变的信心。同时,对于问题学生的学习与行为问题的转变,要求辅导员们有积极、耐心的态度,并运用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来不懈的努力,力争使问题生克服自身的缺陷成为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朱艳新,张日.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与人格理论[J].社会科学论坛,2003(05)
[2]郑国铎.对马斯洛学生主体性思想及其活动论的评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营销理论及传播理论的发展,广告传播实现了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飞跃。这一飞跃使现代广告逐渐脱离了单纯推销商品的特性,朝着人本主义的方向迈进。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一个充满了创造与革新、经典广告盛出、各种广告观念和广告传播理论层出不穷的世纪。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不断发展,纵观20世纪美国的广告传播史,广告传播也实现了从“以制造商为中心”到“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转变。站在新世纪的起点,展望未来全球广告业的发展趋势和走向,清晰可见广告传播理论的人本主义发展走向。
一
20世纪是广告业飞速发展的世纪。美国是广告大国。所以,当今社会,只要人们一谈起广告就会想到20世纪,想到20世纪的美国。可以说,广告传播理论的起步,发展及走向成熟都集中于20世纪的美国。19世纪末,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美国成为世界一流工业强国,其社会经济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与此相对应,美国广告业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批量生产的包装上有品牌名称的商品开始出现在全国性的广告上。此前,人们忽视商品包装和品牌名称。随着批量生产的增加和商业竞争的加剧,商家逐步认识到,采用一个便于记忆的商标名称和令人注意的包装,不仅有利于商品的销售,而且还能让消费者记住这个产品,这种有意识地关注、塑造商品的做法,一改先前广告仅仅只是单纯地叫卖、吃喝,告知有关商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出售的“惯例”,慢慢地将广告引向如何使一种商品与其他商品区别开来、使消费者对一种商品过目不忘、点名购买的理性之路。虽然严格地说来,这还谈不上是完整、规范的理论,但它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某种程度上,它为20世纪初期广告人的理论探索提供了基点,指明了方向。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人,20世纪初期,美国工业逐渐从生产资料的生产转向消费商品的生产,一个消费型的社会逐渐形成。许多成功的市场销售商都认识到市场推销的重要性,制造商们也大张旗鼓地用广告来宣传其商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广告的普遍认识是将之看作是纸上推销术,其代表人物有约翰·肯尼迪、克劳德·霍普金斯。从推销的立场出发,他们认为:“(广告)应该提供一种合情合理的原因,说明这种产品值得购买的具体原因”。销售理由从何而来?当然是从产品中来,从产品的独特品质和个性中来。广告关注的是产品,广告的诉求也围绕着产品展开。如霍普金斯为喜力滋啤酒创作的著名广告—喜力滋啤酒瓶是经过蒸汽清洗消毒的—就是独具匠心地为喜力滋力啤酒找到了一个其他同类产品没有意识到的、独特的产品特征,将之作为说服消费者购买喜力滋啤酒的主要原因,进而取得极大成功。鉴于他们往往以产品为出发点,寻求说服消费者购买的因素,并以之作为广告诉求的主要内容,人们便将他们归之于原因追究法派,将他们的广告表现手法称之为硬推销。如果说,19世纪末期注重商品包装和商标名称的广告还只是将目光停留在商品的外表,使商品不至于彼此混同,那么,原因追究法派的广告则将探究的触角深人到商品之中,从逻辑上寻求说服消费者购买的原因。这可以说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20世纪20年代,美国西北大学教授乔治·盖洛普开始向读者做问卷调查,以测验民意。盖洛普的工作极大地影响了广告行业,广告制作人也开始为自己的工作寻求科学的依据与基础。为使广告更好地吸引公众注意,针对消费者的动机调查逐渐普及。由此,美国广告业走上了崇尚科学之路.40年代,达彼斯广告公司在其广告运作中提出了独特的销售主张理论,即著名的USP理论。UPS理论的中心仍然归结于产品。在他看来,广告成功与否,最关键的问题是能否找到产品的独特的销售主张。那么,什么是产品的独特的销售主张呢?USP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三点:第一,你需要明确的主张;买这件产品,你就可以得到特定的益处;第二,它必须是一个独特的主张,其他竞争者无法提供或不提供的主张;第三,这个主张必须能销售。即UPS理论与先前的原因追究法派的观念一脉相承,其精髓都是突出产品,突出产品所蕴含的值得人们购买的原因、理由。但UPS理论也有超出前者之处,那就是更强调科学与调查,更具有理论的完整性。
这种以产品为主导的广告观念在20世纪前50年一直居于统治地位,较少受到其他思想和观念的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当时社会发展程度及经济环境的影响。50年代以前,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整个社会均处于商品供不应求的市场状况,即使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产品积压,也并非真正的产品过剩,而是社会购买力的严重下降所致。因此,产品的潜在市场是巨大的,只要是有特点、适销对路的好产品,再佐以一定的广告宜传,就根本不愁销路,在这种条件下,广告人无需煞费苦心,只要将有关商品的信息明白、准确地传达出来即可,产品本位的广告自然大行其道。当时的美国的传播学界正盛行所谓的“魔弹论”,人们坚信大众传播具有无穷的威力,在大众传媒如“魔弹”般的信息攻击之下,受众毫无抵御能力,就像一个个应声倒下的“靶子”。面对这些一中即倒的受众,传播者自然很少怀疑信息传播的效果,因而也就很少有意识地去研究受众的接受心理和接受方式,去探寻更加有效的传播方式和技巧,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支持、强化了产品本位的广告传播观念。这种局面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得以打破。
二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被称为变革的时代,当时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促成了广告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其变革也引发了美国广告业上的创新革命。一些新型的广告公司为满足客房的要求,更多地把工作重点放到创新意识上,由此戏剧性地带动了广告传播业的重大变化:广告的侧重点逐渐从产品性能转人产品形象与个性,广告人的目光逐渐从专注于产品转向分析、研究消费者心理,广告诉求的中心从突出产品特征转变为注重受众的心理期待和接受效果。其杰出代表和先驱是大卫·奥格威、李奥·贝纳、威廉·伯恩巴克等。
大卫·奥格威秉承了克劳德,霍普金斯科学的广告观,同时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霍普金斯的广告观。奥格威认为,人们不是因为产品本身的原因才去购买某种商品,而是因为他们把这一商品与某种特殊的形象联系起来了,由此他主张要给每个广告一种与之相称的风格,创造出其正常的个性特色。而产品的风格与个性综合在一起,便形成其独有的品牌形象。如大卫·奥格威广告中那个穿着海赛威衬衫、戴着一只眼罩的男人,赋予海赛威衬衫难以抵御的“新的吸引力”,使默默无闻一百多年的海赛威衬衫知名度大大提高,迅速成为风靡全国的畅销货;李奥·贝纳塑造的万宝路广告,一改以往女性香烟柔媚、亮丽的传统,描绘了一个充满男性的强壮、粗犷、豪放的文化偶像,这个最具男人气、最具美国风格的万宝路牛仔一下子征服了无数美国人的心,他们竞相购买原来根本不屑一顾的万宝路香烟。抽一支万宝路香烟,则似乎是在一定程度上体验美国的生活方式,于是,一个世界级的著名品牌由此诞生。以上两个成功的范例充分显示了品牌形象的威力,在广告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再是产品特征,而是通过品牌独有的个性和意蕴打动、征服消费者的心灵。 自此,广告人的工作的重心发生了转移,他们把广告诉求的重点放到了注重消费者接受心理与消费心理上,力图在广告中树立产品独特的品牌形象以吸引无数受众,或通过广告激发受众强烈的好奇心、同情心以及购买、使用的欲望。这与前半个世纪长盛不衰的产品本位的广告风格已有较大差别,受众的接受和反应开始成为广告人关注的重点,广告人纷纷为创作新颖、独特、具有非凡吸引力的广告探索各种创意方法和表现技巧。于是传统的产品至上的广告观逐渐转向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广告,运作广告。
事实上,这种转变的发生也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20世纪60年代,传播学的研究开始摆脱以往视受众为被动、脆弱、中弹即倒的“靶子”的陈旧观念,从传者中心向受众中心转移。这些理论强调了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决定性,认为受众并非如魔弹论所言,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影响,而是依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去寻找、选择信息。同时,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营销领域,传统的产品推销观念已让位于市场营销观念,企业的一切活动不再是紧密围绕着产品进行,而是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作为自身经营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的变化与需求决定着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研究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可以说,20世纪60年代注重广告的创意和表现的广告传播理论的出现,正是顺应传播理论、营销理论重心的转变,接受传播理论、营销理论的指导而做出的及时的理论回应。
三
但是,这种理论回应是不彻底的。虽然60年代的广告传播理论强调了受众在广告传播活动中的地位,但它仍是站在推销产品的立场上,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旧是产品。可以说,20世纪前60余年广告运作的传统都是“将产品直接推向大众消费者”,到了20世纪70年代,大众的概念开始被“分众”的概念所代替,一些广告创意人员主张所有好的广告,起始于对受众的基本了解,广告应针对特定的消费群体进行有的放矢的信息传播,至此,广告传播领域从产品本位向受众本位的彻底转变才真正得以实现。
[关键词] 需求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 大学英语教学
作为人本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马斯洛的提出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是目前为止被广为传播的一种理论,在许多行业被应用,它对教学和外语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人本主义教育观出发,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英语兴趣和动机,满足个体的基本需求,激发更高层次需求,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一、人类需求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用满足基本需求、降低内驱力来解释人的行为,马斯洛是这种理论的倡导者之一。他认为,需求是人内心世界核心的东西,既然以人为本就得抓住人的本性的基本需求进行研究。他把人的需求按其强度不同从最低到最高分成了七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认识需求、审美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需求构成从下至上金字塔式的层次。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求层次越低,人们越是迫切要求满足。优先支配人的行为的需求,他称之为“优势需求”。每个人由于各种基本需求的满足程度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优势需求,满足优势需求是人的主要行为动机。马斯洛将这七个层次的需求统属于两大类:缺失性需求(或叫生存需求)(deficiency or maintenance needs)和成长需求(being or growth needs)。人的需求层次中最低的四个需求属于第一大类,该类需求可引起匮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人的需求层次中最高的三个需求属于第二大类 ―― 成长需求,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求。满足了这种需求的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马斯洛认为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二、人本主义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人类情感、价值、态度等方面对学习的影响,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重要性,并将人的思想、情感和情绪置于人的整个心理发展的前沿地位。人本主义运动的另一个重要人物罗杰斯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思想。他指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真正有教养的人。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是取决于静止的知识。”这一目标涉及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开发人的潜能,培养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1)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3)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发挥学生的潜能。因此,教师应重视作为个体的学习者,尊重学生的个人需求和个人情感,不仅将他们视做教育的对象,更应切实地将他们看作是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主体,接受学生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鼓励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责任感,为具有真实个人意义的学习和全人教育创造条件。此外,在人本主义看来,“单纯的语言教学不是教育,教育是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特别是持续的学习,是使学习经验富有个人意义,是促进整个人的成长的”。
三、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及人本主义教育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人本主义教育观,为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重新审视大学英语教学的教育心理学视角。
第一,它让我们教师认识到学生学习困难可能是某些基本需求未得到满足。时下,常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其原因何在?中南大学杨昌英教授的调查结果或许可以让教师明白一二。他将学生学习外语的基本动机可分为三类:“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成就需要,在被调查的学生中的分布比例分别为:45%、30%和25%。笔者对所属学校的大二学生做过抽样调查,分析显示:89%的学生认为,他们英语学习上的安全需求主要来自于英语考试成绩的高低甚至是通过与否;38%的学生甚至认为他们面临“生存危机”,担心不能通过英语四六级。尽管国家教育部在逐年淡化大学英语四六级,不再发四六级证书,只发成绩单,但这反而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因为在求职市场上,四六级成绩还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一项指标。大学生们不但面临四六级及格线的压力,更面临如何取得高分的压力,否则他们毕业时可能被用人单位拒用。因此,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上多表现为工具型而非融入型动机。在就笔者所在学校的高年级已经通过四级或六级的学生(233名)的调查中,统计显示:除了专业英语学习之外,仅有21%的学生(49名)利用业余时间学英语,这其中大部分(约80%)是为了自我发展的需要,学习的目的是为考研、出国,把学习英语完全当作一种兴趣和成就需要的只有极少部分。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英语学习动机,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习潜能,提升英语学习兴趣,激发和满足学生的高层次需求。
第二,为学习者创造“安全感”,以提高学习效果。如何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呢?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实施情感教育。教师应有一颗爱心,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护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其次,老师对教材的内容应当非常熟悉,对教学理论有较深的理解,才能在教学的实施上灵活多变。第三,课堂组织上采用网络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塑造轻松的“语言习得”氛围,以便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老师和同学的互动协作中获得归属感和自尊。 再者,教师在设置任务时,应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任务要有挑战性、启发性,难度适中,既要尽可能消除学生的学习焦虑,又要满足学生的认知和美学需求,并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潜能。依照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任务应是学习者现有知识技能略高一层、经他人协助后方可达到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将学习任务的难度设置为略高于学生现有层次,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任务,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有效利用激励手段,让学生有充分的归属感,使学生通过受到别人的尊重建立起自尊,从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高层次需求。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想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应对班级中的群体及个体采用不同的激励模式。比如,老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评价,对学生的良好表现给予及时鼓励,并记录到平时成绩中,作为总体评价一项重要依据,这有助于学生学业中“安全需求”的满足。除了物质激励之外,老师应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精神激励,包括目标激励、参与激励、竞争激励、荣誉激励、情感激励等有效手段。在这些激励手段中,笔者认为,情感激励对于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特别有效。外语学习心理所说的情感是指人类行为的情绪和感受方面,其发展变化涉及性格因素以及对人对己的感受。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其中归属、爱、尊重是他们最需要的。通过情感激励,有助于获得友谊、支持、理解,得到内心的慰籍,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和思想问题,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启动学能,释放学习潜力,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有助于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学习热情。
以人为本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理念,尊重学生的尊严、价值取向、需要、愿望、信念、意志、感受、体验,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创造意识,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英国学者Williams,M. 和Robert L.B.将人本主义对语言教师的启示概括为:(1)给学生创造一种归属感;(2)学习的内容应与学生自己有关;(3)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4)激励学生对自己的认识;(5)发展学生个性;(6)鼓励自尊;(7)注重学生的情感;(8)将对学生的批评减少到最地限度;(9)鼓励学生创造;(10)培养对学习过程的认识;(11)鼓励主动学习;(12)允许多种选择;(13)鼓励自我评价。
勿庸置疑,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对我国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项目组在调查分析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时指出,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大学英语教学发展不平衡。就全国而言,我国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着地区和学校之间的不平衡,总体水平不高。 (2)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提高,但许多学生听力和口语能力提高不大,与社会需要有差距。(3)英语师资短缺。大学英语教师普遍超负荷工作,学历层次偏低,进修和培训机会偏少。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对大学英语教学资源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4)大学英语教学缺乏足够的分类指导,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对不同种类人才的需求。如教学的“一刀切”,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备考,四六级考试对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检测不够等。
以上问题表明,由于各方面原因,大学英语教学对学习者个体差异、个体需求、地区差异和社会需求等方面重视不够,从不同侧面影响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2007年7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作为指导大学英语教学的新的纲领性文件,该大纲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建立网络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对人、书、机、网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发现知识、意义建构,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四、结语
根据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特点,应建立一支基础型、文化型、研究型的师资队伍。大学公共英语课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教师应具备传授基础知识的能力;此外,还应有广博的知识面,即成为文化型、全能型的教师;大学英语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自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组织者,更是教学改革的具体执行者、贯彻者。在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中,各位教师应以人为本,注重学习者个体差异、需求层次,把英语教学与发展人文精神有机地融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完整的人。这是现代英语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Maslow, A. H.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M]. New York:Harper and Row,1970.
[2]Roger,C. R. Freedom to Learn[M].Ohio:Charles Merrill,1969.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和实践受到人们严厉的批评,一些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者也进行了自我批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又称为人性中心课程论,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为先导,同时它也是在抨击学问中心课程论的非人性化的浪潮中应运而生的,目前已经发展为更加完善的一种新的课程论。
二、理论基础
1.心理学基础
人本主义课程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或者至少是中性的,并且这种善良的或中性的本性是天生就有的或似本能的。同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健康的人”,马斯洛认为,人有七个由低到高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从中可看出,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情意伊苏对人的发展,最终关心和提高人的价值与尊严。
2.哲学基础
人本主义从本质上说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因为人本主义哲学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德国存在主义大师雅斯帕斯则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清楚自己的意志,主张重视生活秩序的教育、艺术的教育、宗教教育、文学和历史教育、科学教育。
3.人性论基础
人性是指人所普遍具有的属性,即所有人都具有的属性。从人性论来看,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说都持性恶论的观点,而人本主义则基本上持性善论的观点。人本主义者既反对本能决定论,但又不完全否认人的本能的存在。
三、发展历程
1.古希腊时期人本主义课程论的萌芽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有德行的人才”,他的“产婆术”和“对话法”体现了课程实施过程以人为本意识的觉醒。亚里士多德“教育要适应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与他的灵魂学说相适应,提出了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可见,无论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对话法”,还是亚里士多德体育、音乐、绘画课程的设置,都体现了对人的重视,是人本主义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的最初萌芽。
2.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课程论的彰显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教育家在课程目标上,注重儿童和学生全面的发展;课程实施上用图画、故事、游戏等代替语言教学,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课程目标,设置了较丰富的课程内容,人本主义课程论的体系已经彰显。
3.启蒙运动时期人本主义课程论的初步形成
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启蒙运动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狄德罗高度重视教育在个性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重大作用,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阅读、书写和计算”,因此,他依据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设置课程,同时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
4.现代人本主义课程论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人本主义的旗帜被再次举起,人本主义课程论也在教育中被再度重视。人本主义者主张课程内容要适合全体学生的需要,与学生经验建立联系,适应学生不同的个性差异,设计个性化的课程。
四、基本主张
1.课程目标
自我实现和培养完整的人。人本主义者要求将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他们批判博比特和泰勒等人提出的课程模式只注意解释、预测和控制外部行为,忽视了学生行为的主题意义。人本主义主张课程与教学应培养“完整的人”,自我实现是人的基本需要,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包括整体性和创造性。人本主义者鼓励学生的自我实现,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发现自我,最终实现自我。
2.课程观
强调人的情意发展(affective development)和认知发展(cognitive development)的统一,进而强调情意教育和认知教育相统一,要求突出课程的情意基础,这是人本主义课程论的一个重要特色。因此,人本主义者要求将教育内容与方法植根于情意之中。
3.课程内容的选择
人本主义提出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适切性”原则,强调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与体验发生联系,使学生产生有意义的学习,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论思想和学生观。
4.课程结构的组织
统合化的课程组织。人本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对所有事物的整体做出反应,提倡学校课程结构的组织要注意“整合”,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者心理发展与教材结构逻辑的吻合;二是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理智的知识和能力)的整合;三是相关学科在经验指导下的综合。
关键词:人本主义 成人教育 学习者中心 自我评价
人本主义理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心理学重要派别。其主要的思想是强调人的价值;重视人的意识所具有的主观性,选择能力和意愿;并倡导潜能说,自我实现理论和自我论。人本主义心理学被应用于教学中,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和“学习者中心”。即学校和教师尊重学习者,把他们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和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个人经验,并创造一切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变化,从而使学生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成人教育是在正规学校教育系统之外,对全体国民素质进行不断提高和发展的一种广泛的教育途径,其最终目的是全面开发人力资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国目前的成人教育主要是学历教育、文凭教育。在成人教学中过分重视学术教育,成人学习者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缺乏实践课和技能培养。而成人教育是一种终生学习的过程,必须用终生教育的思想来指导我国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把人本主义理论应用于成人教育的教学实践,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一、人本主义理论符合成人的学习特点
人本主义“学习者中心”理论符合成人的学习特点。成人学习者与青少年学习者相比有许多优越性。由于他们认识能力和自主意识能力趋于成熟,在学习上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是成人学习的主要特点。他们往往根据自身的职业需求,兴趣爱好和社会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或参加脱产进修,或参加自学考试,电大、函授学习。他们能够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在学习的各阶段减少对教师的依赖,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成人教育是成人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再学习和再教育。学习的内容与工作关系紧密,成人学习直接与他们的职业和生计联系在一起。因此通常是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他们通过学习提高职业能力,学习目标与个人的职业追求同步。成人学习具有终身性,贯穿其成长的各个阶段。因具有成熟的心智特征,在从事学习的过程中具有区别于儿童的优越性。他们具有超强的理解力,成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有助于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学习中善于将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工作中,将新学到的知识点与已有经验整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主要针对未成年学生的传统教学方式不符合成人教育的要求和成人学习的特点。传统教学中的学生处于次要的地位,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消极的学习。过去的学校教学目标是“培养能复制某些知识材料,具有从事某些规定的智力活动的技能,并且能复制教师思想的学生”。传统教学只注重对人知识的传授,片面训练人的认识能力,忽视学生精神世界的知情一体性,因而只能培养僵化、刻板、墨守成规,不能应付任何情况的人。而人本主义认为:“知识是否被掌握,所学的知识是否系统,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举足轻重的。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育中,至关重要的是帮助个体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它们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
二、运用人本主义理论实施成人教育
人本主义理论最成功并最有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其基本思想是将教学重心置于学生身上,积极彻底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主张意义学习及自发的经验学习;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应性;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
1.教师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成人教育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已有一定知识基础和工作经验的社会公民,应从学生的实际需要组织教学,学生需要什么即学什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绝对的权威,而是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独立进行创造性思维,帮助他们制订学业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增强学习的自觉性。解决学生提出的学业问题。学生不再是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传授什么就接受什么,而是将学习视为自己乐于从事的事情,积极快乐地寻求学习的最大成效。这种教学地位的转变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
2.教学方式更为灵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使成人的学习成为一种消极的学习。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无选择机械地吸收知识,这样造就的学生只懂得书本知识,不能适应变化的社会。传统教学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而只是教授一些一成不变的事实材料。人本主义则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唯一受过教育的人是已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已学会怎样适应和变化的人,已认识到任何知识都不是完全可靠,唯有探索知识的过程才是安全的基础的人。”在成人教育中系统地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通过开放式的教学,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受教育,现在的网络教育、自学考试、函授学习、远程学习等形式为发展成人教育提供了良机。
3.成人学习专业更广泛。成人教育是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人的一生无论何种阶段都要进行学习,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因此教育就要从个体发展的需要出发,设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开发学生想学,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的实用性课程,满足再教育愿望。成人教育的专业设置可以从学员的需求出发,也可从行业发展变化考虑,克服沿用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科性专业划分法,专业内容更广泛,以保证成人教育满足各类成人学员的需要,使成人教育充分融入社会生活中。
4.成人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沟通。成人教育的学员都是采用业余上课的形式参加学习,在学校的时间短,不像全日制学生天天面对课堂和教师。成人学生与教师之间只能在面授的时间进行沟通,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把面授时间排得满满的,想在短时间内把所有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绝对权威,根本不相信学生能自觉的学习,往往采取命令、责备的方式教育学生,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真正的沟通。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在课堂上学不到,而大量的是那些学了过后很快过时的书本知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降到最低。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能引导学生发挥潜能,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5.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的成人教育局限于解决成人的学历文凭,忽视实用技能的培养。实践课时不足,甚至为了应付考试不安排实习实验课,学生的实际知识运用能力得不到锻炼。人本主义则认为“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灵活地、理智地适应新问题情境的人,在自由地和创造性地运用所有有关经验时,融会贯通某种灵活处理问题方式的人”。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有效训练,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询问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引导学生查阅相关学科书籍,正确利用工具书,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进行研究的能力。
6.科学的评价体系。人本主义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传统教学通过考试的手段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业好坏的唯一标准。学校、教师制定考试标准,执行考试测评活动,考核的内容主要是书本的理论知识,不能完全反映学员整体知识水平和实际技能。对成人学生采用与普通在校生同样的评价体系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必须从学生的利益出发,让学生自己对他们的学业作出评价。考试考核成绩把平时成绩、实践实训成绩进行综合考虑,成人学生通过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调节学习进度,学习内容和应取得的学习成效,实现自我评价。
成人高等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的重要途径,承担着提高全体国民文化素质和培养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等专门人才的重任。只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确实从人的需要出发,关注成人学员的个性特征,实行个性化教育,才能将我国巨大的人口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喻朝善.成人学习基本特点分析[J].成人教育,2003,10.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观
1.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2.主张意义学习及自发的经验学习。罗杰斯在描述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特征时,经常使用“意义学习”这个术语。他认为,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在这种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此外,罗杰斯还用“自发的经验学习”描述他所提倡的这种学习类型。其特征为:(1)它使整个人沉浸于学习中――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2)教学的方向来自学生。(3)它产生学生不同的行为和态度。(4)根据学习者而不是教师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
3.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应性。罗杰斯认为,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而这根本不是凭借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
罗杰斯主张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改革和学习。变化是确立教育目标的根据,而对这种变化的适应取决于学习过程,而非静态的知识。所以,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从而成为能顺应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4.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罗杰斯对外部评价模式持反对态度,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他认为学生是处于学习过程中心的人,只有他自己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已作出了最大努力,才能发现哪些方面失败了,哪些方面意义深远和成果累累。自我评价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本质就是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因而能使学生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意义学习就自然而然出现了。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怎样运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人本主义思想,首先要求教师找准一个角度、围绕一个中心、扮演好两种角色。
1.一个角度。首先要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有关原理作深入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好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高扬“人本主义”旗帜,促使个体和谐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重视人的情感、勇气、自信等方面。它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健康人”;成长与发展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其中,自我的充分发挥和实现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人并不是被动的受到环境的制约,人具有创造性、主动性以及对自己的未来作出能动的选择;人的本性由经验、无意识和情感所滋育,但不为这些因素所决定。这些基本理论,是我们实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2.一个中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学习者中心”教育思想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要求教师具有这样的品质:(1)最基本的重要态度――真诚、坦诚;(2)成功地促进学习的态度是重视学习者,认为他们是有价值的;建立以共情式理解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