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郊游音乐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提问,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一个音乐教学工作者应关注的课题。下面结合我平时课堂中的一些教学经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提问要具有科学性
1.提问的内容应准确。教师向学生传授的是科学知识,一个问题的提出应注意其蕴含的科学性,问题包含的内容应是准确无误的。音乐课上往往有教师问:“这首歌曲的节奏是快还是慢?”节奏只有长短之分,而速度才有快慢,久而久之,学生的脑海里就会形成错误的概念,而教师的提问无论有多少,都是无效的。其次,问题的表述要清晰明了,主题性要强,不能模棱两可。如:“请比较这两首歌曲,并说出它们在表达情感及速度、节奏上有哪些异同”,而不是“请比较这两首歌曲有哪些异同”。因此,有效的口头提问就像有效的书面写作一样,每个词都必须经过仔细斟酌。
2.转换问题角度,做到新颖。音乐课堂中,针对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年龄、心理、兴趣、爱好等特点,做到课堂提问力求灵活、新颖,只要一个问题变换一下角度或发问方式,就会别开生面、新鲜有趣,容易激起学生积极的思维。例如,每当学一首新歌时,听后不免要提问:这支歌曲表现了什么情绪?传达了怎样的音乐文化?如果每次都这样发问,学生必定会厌烦,因此可以根据年级及歌曲内容的不同,把这几个问题换个角度来问。
3.调整角色,形式灵活。例如教学歌曲《西风的话》,出示歌名后,可让学生先自己欣赏范唱预习歌曲,引导他们尝试提问,既可提问老师,也可向其他同学发问。学生们会一改平时回答问题时的冷场,提问的形式随意创造、不拘一格。凡是能吸取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方式,都是可取的。
二、因地制“疑”,做到全面兼顾
《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但是,由于学生的音乐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以及各班的学习基础能力也有差别,音乐素质更是因人而异,因此,课堂提问不能以偏概全,既要面向优秀学生,又要考虑到各类底子差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基础较好的不断拔高、音乐基础较差的学生逐渐缩小差距。所以,对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所提的问题应有所不同,否则,课堂上全是优秀学生的实践基地,会大大打击认知水平较低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地会使课堂变得没有生气,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降低。可结合具体实际,对差点的学生提问一些知识回忆、能形成联系之类的记忆性问题;对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则可提一些综合应用、分析理解、总结评价之类的认知性问题,真正形成课堂互动。
三、扣准要害,推进提问向纵深发展
课堂提问一定要具有明确的目的,不能漫无边际。要针对要害问题不放手,层层发问,直至将问题剖析清楚,使学生有深入的理解。教师的课堂提问不是课下交流时的闲谈,而是严肃的课程教育,一定要紧扣授课主题,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首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好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倾听,在倾听中寻找答案。而当一个问题直接提问难以回答时,可采取迂回包抄的手段,诱发学生逐层深入思考问题,也常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欣赏《春江花月夜》时,初听时设问:这首曲子最有韵味、最有特色的乐器是什么?你能不能哼唱一下乐曲旋律呢?复听时设问:你能听出音乐描写的是一个怎样的景色吗?你能记住这件特色乐器的音色吗?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层层深入地去聆听,并让学生相互讨论、叙述,学生在思考中慢慢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抓住最佳时机,巧妙设问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选择时机很重要。首先,应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的心理状态来加以把握。当学生疑惑不解、一筹莫展时,当学生胡思乱想、精力分散时,当学生有所感悟、跃跃欲试时,要抓住最佳切入时机,适时发问,让学生迅速开启思考的钥匙。其次,教学视角也是课堂提问时机选择的重要依据。提问的时机一旦迎合了教学需要并与教学视角相吻合,则选准了“最佳时机”。
教学目标
1、演唱歌曲《郊游》,感受歌曲,用自然的声音演唱。
2、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进行创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通过歌曲教学和即兴创编,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丰富其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用悦耳动听的歌声和富有情感的动作去体会和表现音乐的内容。
2、难点:教师为音乐创编表演营造气氛,并做好组织工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导语: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大家想不想去郊外看看啊?(想)那就让我们随着春天的脚步郊游去吧!
出示:展示春天的图片并播放音乐《郊游》
师:请大家起立,乘上音乐车出发吧!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小朋友们手拉手去郊游。
师: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描述图片内容。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春天真是太美丽了,这儿老师把它总结成了一首歌谣,大家来一起看一看!
出示歌词。
请几位小朋友来朗读一遍,大家仔细聆听并做出评价。
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读。
出示“白云飘飘,春风柔柔”的节奏,老师领读。
刚刚我们用图画的形式、语言的形式,感受到春天带给人的快乐,同学们想不想用歌唱的形式来表达我们快乐的心情呢?
二、教唱歌曲
1、播放歌曲《郊游》。
同学们真的很棒,已经能合着音乐演唱这首歌了,只是有些地方还不是很有把握,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我们先来认识几个好朋友。
2、学习乐谱:
出示乐谱,认识小节线、小节和终止线;
(一句带过:乐谱中竖直的细线,就是小节线;而两条小节线之间,就是小节;歌曲曲谱最后的一粗一细的双纵线就是终止线。)
师:你们数一数,乐谱中一共有几个小节线。
3、介绍歌曲:
师:《郊游》这首歌曲是台湾童谣,2/4拍,2/4拍(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唱两拍)
同学们仔细观察全曲一共有几句?第几句和第几句相同?
生:3句,第一句和第三句相同。
4、学习歌曲:
师用口风琴演奏,同学们跟着试唱。
4、难点教唱:
师:这个乐句中的“飘”字和“柔”字比较难唱,一个字唱了好几个音,大家来试试把这个音的旋律画一画,(指导生做手势),并练习唱。
师:“
悠”大家注意一下,老师唱了几拍?(4拍)。
4、第二遍教唱。
歌曲处理;大家想一想,
第一句和第三句描写的是去时郊游时快乐的情景,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速度来演唱呢?大家可以做动作体会体会(轻快,高兴),来试一试;第二句呢?描写的是春天美丽的风景,应该用什么样的速度呢?(舒缓,优美)试一试。
三、歌曲表演
郊外的景色这么美,光唱歌怎么能体现我们的心情呢?下面我们跟着音乐来跳一跳吧!
分小组创编舞蹈。
学生上台表演。
四、欣赏乐曲《春天在哪里》
五、结束部分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非常好,老师特别高兴与大家一起到了美丽的野外去郊游,同学们能用一句话说说郊游时的发现吗?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也是一个播种的季节。让我们珍惜眼前这美好的时光,祝愿同学们都像春天的竹笋一样天天向上。同学再见!
教学反思
《郊游》是一首台湾儿歌,旋律亲切活泼、朗朗上口,歌曲描写的是儿
童结伴去郊游的情景。
1、我在设置教学情景时,首先让学生欣赏图片,并通过音乐活动让孩子们感受音乐的情绪,并说出自己的感受,激发孩子们的音乐学习兴趣。
2、低年级的儿童起点较低,不识歌谱,音准欠佳,所以我采用教唱法让孩子们学习歌曲。
3、《郊游》歌曲中的第一、三乐段和第二乐段演唱情绪是不同的,我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体会:欢快的地方要以弹性的声音唱,抒情的地方用柔和
的声音连贯地唱。
4、在歌曲编创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积极性很高。因为时间关系,使得互动不过瘾。我觉得在细节问题上要注意,教学语言要有激励性,要加强课堂的灵活性。
《郊游》说课稿
今天我以人教版小学音乐第四册第一单元《郊游》一课内容为大家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歌曲《郊游》是一首曲调流畅、轻快从容的台湾童谣。歌曲2/4拍,全曲分三个乐句,第一、三乐句节奏比较紧凑,生动地描述了小朋友郊游的欣喜之情。第二句节奏比较舒展,表现了美丽的大自然景色。本首歌短小有趣,形象鲜明,易于二年级学生演唱。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设计理念,再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课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指导学生用优美、真挚的声音歌唱。
2、能力目标: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进行创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与大自然的感情。丰富其对音乐的感受。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引导学生用悦耳动听的歌声和富有情感的动作去表现和感悟音乐的内容。
难点:一字多音的音准问题。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准备:图片、口风琴、音乐播放器、打击乐器。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我将精心组织开放而有力的课堂教学,努力让学生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在教法上我综合运用了创设情境,兴趣引入法,视觉图想象法、谈话法、体验法、合作学习法、音乐表演法等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形象的教学语言和丰富多彩、形象直观的图片,将音响效果与视觉形象结合起来。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创造为目的”的教学原则,发展学生的能力。在歌曲教学中,我还注重透过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法治、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全面发展。
(二)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本节课,我引导学生用“欣赏、感受、探究、讨论、表演、合作”等多种方式学习,让学生去感知歌曲、演唱歌曲、表现歌曲,使他们在爱学、乐学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教学思路: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唱歌曲、体会情趣---能力拓展、即兴创编---德育渗透、自制乐器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苏霍姆林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针对这一特点,我利用美丽的郊外景色,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气氛,把他们带入悠然自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情境之中,同时,激发他们用语言表达的愿望,导出本课歌词,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精神状态,为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唱歌曲、体会情趣
1、聆听歌曲、体验感受。教学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从直观入手,使学生如临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受,我利用学生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将歌曲的内容通过图片呈现于学生眼前,画音结合,使学生很快进入歌曲的审美情景中,唤起他们学唱新歌的欲望。
当学生初步感知歌曲后,引导学生用轻声哼唱,使学生再次获得审美体验,感受到旋律美,受到美的熏陶。
2、学习歌曲,难点教唱
首先对学生的哼唱表示鼓励、赞扬,树立学生自信心,为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然后,带领学生节奏游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歌曲节奏;接着随琴用听唱法学唱歌曲,了解歌曲相同的部分,找出难点,即一字多音的音准问题。
难点学习:
我利用图片,直观、形象的将难点部分的节奏展示给学生,通过做听辨游戏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并且用反复教唱和画旋律线相结合的方法对难点部分进行学习。
3、歌曲处理:教师设疑:“大家想一想,郊外的天空是怎样的,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来歌唱呢?”学生通过讨论、共同探究、得出结论,并且由教师找出一两名学生进行示范唱,加深情感体验。
4、完整地歌唱全曲
设计这一环节,我有两个目的:
(1)歌曲学习的总结。完整的、准确的演唱歌曲,可以使学生有成就感。
(2)创编表演做过渡。
(三)音乐活动
即兴创编
本环节,我运用播放音乐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创造欲,鼓励学生根据对音乐的理解,进行即兴的创编表演。教师应做好组织工作,力求为学生创设轻松、开放的空间,使活动愉快、有序的进行。
这一环节,把歌唱、舞蹈、表演、游戏相互融合,让学生在自由创编与即兴表演中感受音乐的美,体会创作的快乐,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并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得到发展。
(四)德育渗透
自制乐器
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一种时代的产物,传统的音乐教学是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进行音乐理论的传授和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教学方法常以讲授法、练习法为主,课堂教学往往过分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往往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信息时代,教学模式又该是怎样的呢?我认为,它应该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民主平等参与的教学模式。比如,在唱歌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听赏录音或老师范唱――学唱歌谱――学唱歌词艺术处理。这种教育模式的思想基础是:“使学生们的认谱视唱能力得到提高”。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的发现探索,学生的实践与创造全然被漠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受学生欢迎,反而抑制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降低了学习效率。与此相反,采用欣赏歌曲――直接唱歌词――再学唱曲谱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感受能力提高,对乐谱的畏难情绪减少,审美意识增强。为什么效果不太一样呢?这是因为老师把学生看成了学习的主体,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看得高于一切。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常存,自始至终处于发挥、探索、创造艺术形象及表现、享受音乐情感的活动中。
二、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营造富有情趣的师生探究式的学习氛围,必须打破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变沉闷的教学为生动活泼的教学,变教师组织下的教学为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
1.营造民生、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创造才能。随着新教育理念不断地运用到教学中来,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朋友”关系越来越受到欢迎。教师要注重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做到与学生既是师生又是朋友,激发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提高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在一种和谐、欢乐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尽情想象,尽情发挥。音乐教学中的创作活动很多是即兴的,如为歌曲编配简单的动作,为歌曲重新改编歌词等,即兴创作往往又与即兴表演联系在一起,没有时间反复排练,学生在教师和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表演需要很大的勇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不能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学生的创作热情可能受到抑制。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说错话”,鼓励学生“争气”,提倡标新立异,以鼓励为主,使他们心情放松,无拘无束,尽情发挥聪明才智,充分表现创作才能。
2.展现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新知识。音乐来源于生活,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素材应当来源于现实生活。在音乐教学中,要勇于打破“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思想,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如让学生用各种声音材料模拟和表现自然界的种种音响及对事物的感受,用声音创编较为完整的带有情节的声音故事等。在上《风雨和雷电》课时,我先让学生听了一段剪接的风雨雷鸣的声响资料,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大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画面。然后提供打击乐器,让学生敲敲、听听,感受几种打击乐器的音色。鼓励学生自己选择乐器模仿风雨雷鸣的声音,最后和学生一起分析演奏的效果。这样做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创作热情。又如在欣赏《冬日里的篝火》中“出发”,我用了描述情景的语言导入:“冬日郊游,多么高兴啊!我们一起坐上汽车出发吧!汽笛长鸣,车轮洋洋,车厢里响起欢乐的歌声……你从音乐中感受到了吧?”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将教师以“冬日郊游”所作的情景描述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并随着音乐的展开而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3.善于捕捉每一个课堂细节,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感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因势利导,充满激情进行授课,从而燃起学生的情感之火,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深化对音乐作品的感受。老师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寻找突破口,激活学生的创作意识。例如,在欣赏音乐童话《龟兔赛跑》一课时,我让学生续编龟与兔的第二场比赛,很多学生都说小兔子改正了骄傲自大的错误,而乌龟却因成功而变得洋洋得意,最后输给了兔子。但是,有一位学生却语出惊人,当比赛进行到最后冲刺阶段时,乌龟突然掏出火箭鞋,一眨眼工夫就到达了终点,反败为胜了,我当时捕捉到这一细节,及时给予这个学生以表扬,并指出这是一种很好的创意。
4.构建合作学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集体性的音乐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与人的交往能力。为了让师生互动,让学生有“我们”一起的感受,师生共同成为学生的主人,激励学生不断在肯定中发展,我在教《小红帽》这一课时,在学生学传唱歌曲的基础上,分几个小组,采用戏剧表演的方式,编创表演“小红帽又遇大灰狼”的故事。学生还没有等我把话说完,就开始忙起来了。他们按组长分配的角色相互帮忙化装,有的拿来衣服披在肩上做鸟儿翅膀,有的用蜡笔在额头上画皱纹,扮演奶奶。接着进行排练。我尽量不干预学生的自主安排,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己艺术才能的舞台,加深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感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改革传统的音乐考试评价制度
新课程提出: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培养众多的音乐爱好者。小学音乐学科不需要精确的量化,即没有鉴定和选拔的任务,也无须面对升学的压力。音乐教师的作用主要不是鉴定学生音乐素质好或差,而是让学生心中的音乐种子生根发芽。我认为,新的考试评价方法可以从下面两方面考虑。
一是在技能部分,分成唱、奏、跳、表演等几个部分,从几方面考核学生。这样就避免了考试的单一性与偏倚性。着重于考核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从而全方位挖掘学生的潜能。
[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自由涂抹,探索不同的运笔方式,初步感悟不同的线条。
2.大胆地运用笔墨,感知线条的浓淡干湿、粗细曲直的变化。
3.乐于参加水墨活动,培养审美个性和发展创造能力。
教学准备
1.宣纸、小碟子、墨汁、毛笔、笔洗、毛毡或报纸。
2.音乐:《狮王进行曲》、《春江花月夜》、《郊游》。
3.水墨作品:大师作品、小朋友作品。
4.师带幼儿去东洲公园。
教学过程
一、通过介绍“文房四宝”,导入活动,激起兴趣。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什么?(毛笔)。还有什么呢?墨、纸,这是什么?这是一块砚台。
师: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我们把它叫做“文房四宝”。
谁用毛笔到黑板上来画一笔?
二、自由涂抹,探索不同的运笔方式,感悟不同的线条。
1.请个别幼儿与老师分别涂抹,分析不同之处。
2.听《狮王进行曲》,集体涂抹。
3.欣赏黑板上的涂抹,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师小结:小朋友们都很棒,画出了那么多变化丰富的线条。
三、找找生活中的线条。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的线条,那就来找一找吧,你找到了一些什么线条呢? 师小结:生活中有这么多变化丰富的线条,那画家是怎样来表现它们的呢?
四、欣赏水墨作品。
生活中有这么多变化丰富的线条,那画家们是怎样来表现它们的呢?
让幼儿讲一讲自己最喜欢哪幅画?为什么对这幅画感兴趣?教师抓住机会对典型的画作一点评。
师小结:画家们画的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情景,那我们现在也来做一个小画家,把我们前天去东洲公园所看到的情景画下来,好吗?
五、游戏:拉根线条去散步。
1.幼儿尝试用水墨线条表现去公园的情景。
师:我们带上变化丰富的线条和点点、墨块一起去散步,把我们一路遇到的情景记录下来,请小朋友注意的是,老师说走到那里的时候你就得立刻把遇到的情景记录下来。
听着《郊游》和《春江花月夜》的背景音乐,幼儿拿起笔,在老师的语言提示下,玩起了水墨游戏……
2.展示作品,说一说自己的作品。
六、拓展活动。
出示用水墨画作品做的裙子、扇子等。
师:水墨画作品不仅可以欣赏,而且还可以美化生活。有机会的话我们也去试一试吧!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国画是中国特有的民间艺术,作为教师给幼小的孩子使用国画工具与材料,领略其趣味并有所实践,无意间播下一个认知、热爱、理解传统文化精髓的可能性的种子,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教学上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引导幼儿自由思考、自由交流、自由想象、自由创造;幼儿心灵自由、思维自主、行为自决,让幼儿听着《狮王进行曲》自由涂抹,探索不同的运笔方式,这一过程幼儿异常兴奋,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寻找生活中变化丰富的线条,用水墨线条表现去公园的情景……孩子们学得主动愉快而富有创造。
欣赏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让欣赏这一手段发挥它独特的作用?我认为给幼儿提供一个好的欣赏环境,也就是蒙台梭利所指出的:有准备的环境。这节课“有准备的环境”最主要的就是画家的作品:英国著名画家康索的作品《长颈鹿》,中国画家张大千、黄宾虹的山水画,还有小朋友的作品……“长颈鹿”高挑而又美丽的身影只用寥寥几笔就表现得淋漓尽致;“山水画”用浓墨、淡墨就画出了大自然茂盛的草木和滋润的空气;看小画家画得多丰富啊!粗粗的线条表现了乌云和暴雨,轻松流畅的线条代表着彩虹,淡淡的线像是河水的波动,还有挺立在风中的大树。
幼儿在欣赏名画之后,能从中获得启迪,能拓展表现的空间,对绘画创作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开学第一天的第一节课,我要求小朋友讲述一下春节的见闻。彤彤大声宣布:“我妈妈带我到动物园去了,她给我买了一只小兔,它叫甜甜。”;阳阳争着说:“我们全家都去了动物园,看见了很多的动物,有孔雀、长颈鹿和大象,而且大象的耳朵很大很大的。”;明明接着说:“老师、老师,春节我和爸爸妈妈也去了动物园,假山上有很多小猴在跳来跳去,猴子很特别,总是往耳朵抓痒,可好玩呀!”……听着孩子们的争论,整个场面沸腾起来了!发现孩子们对动物非常感兴趣。引起我的遐想,产生了对“动物”主题研究的念头。为了让孩子们对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有进一步的了解,并能深刻了解动物耳朵的特征。因此,我确定了此次活动。
2、活动目标
2.1 引导幼儿理解儿歌内容,了解动物耳朵的特点。
2.2 能清楚完整地描述动物耳朵和走路的特征。
2.3 培养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初步萌发生态环保意识。
3、活动准备
3.1 课件。
3.2 兔子、马、象、猫、猴、狗等动物图片及动物头饰。
3.3 动物名称卡片和动物特征卡片。
4、活动重点
幼儿了解一些动物耳朵的特点,掌握儿歌的内容。
5、活动难点
鼓励幼儿大胆创编各种动物的走路动作,并完整、清晰的表达出动物耳朵的特征。
6、活动过程
6.1 导入
(轻轻拍铃鼓)小朋友,这是什么声音?你们知道声音是身体的哪个部位听出来的?看看我们的耳朵是什么形状的?而动物的耳朵是怎样的呢?今天老师带你们去郊游,找一找动物的耳朵有什么特点。幼儿手拉手随《我们一起去郊游》音乐进场。
6.2 活动过程
6.2.1 教师:我们快到目的地了,大家听一听,看有什么声音?(放录音,听动物叫声)。你们猜猜我们现在来到了什么地方?(动物园)。
6.2.2 出示课件:动物园,让幼儿观察各种动物的耳朵有什么特点(个别提问)。
6.2.3 出示儿歌挂图。
6.2.4 听录音朗读儿歌,引导幼儿欣赏。
6.2.5 教读儿歌。教师逐句教幼儿跟读、分组读、集体读儿歌,值到幼儿熟练掌握。
6.2.6 重点分析、学习儿歌。利用多媒体出示问题及各动物卡通头像,通过图文结合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并帮助幼儿加强记忆,激发幼儿的兴趣(师幼互动)。
(1)谁的耳朵长个别提问出示课件:兔子说句:兔子耳朵长创编动作。
(2)谁的耳朵短个别提问出示课件:马说句:马的耳朵短创编动作。
(3)谁的耳朵遮着脸个别提问出示课件:象说句:象的耳朵遮着脸创编动作。
(4)谁的耳朵尖个别提问出示课件:猫说句:猫的耳朵尖创编动作。
(5)谁的耳朵圆个别提问出示课件:猴说句:猴的耳朵圆创编动作。
(6)谁的耳朵听得远个别提问出示课件:狗说句:狗的耳朵听得远创编动作。
6.2.7 引导幼儿结合自己创编的动作扮演动物角色,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儿歌,并深刻领会儿歌的内容。
6.3 游戏活动
6.3.1 小组游戏:找耳朵。
幼儿分别戴上兔子、马、象、猫、猴、狗动物头饰。分成三小组,小组与小组互动,教师作提示。让幼儿将动物的头像与耳朵进行匹配,进一步巩固儿歌的内容。
6.3.2 集体游戏:找朋友。
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让拿着动物图片的幼儿与拿着相应字卡的幼儿找朋友。教师边读儿歌,幼儿边游戏,让幼儿深刻理解儿歌的内容。
6.4 活动小结
再出示课件:动物园
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去了什么地方?(动物园),开不开心?动物可爱吗?各种动物的耳朵有什么特点?我们要爱护动物,更要保护好自己的耳朵,知道吗?
6.5 问题延伸
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动物耳朵的特征,还有哪些动物的耳朵和其它动物不一样呢?回去跟爸爸妈妈一起探讨,明天回幼儿园告诉老师。
6.6 结束活动
6.6.1 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到了动物园参观,看到了许多动物,特别是各种动物的耳朵非常不同,回去你一定要告诉爸爸妈妈和幼儿园其他的小朋友呀!好啦,天快黑了,我们要回家!动物园再见!
6.6.2 放离场音乐《彩虹》,幼儿边唱边退场。
6.7 活动反思
6.7.1 目标意识较强,整个活动能够把握好活动目标,达到预期的目的。
6.7.2 活动内容生动有趣,互动性强,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幼儿能清楚完整地描述动物耳朵和走路的特点。凸现语言活动的特征。
6.7.3 环境和情境的创设合理,游戏性强,有神秘感,使幼儿融入到情境当中,在活动中充满了兴趣,积极性高。
6.7.4 教师所采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能够有效的为活动服务,帮助幼儿加强记忆,激发幼儿的兴趣。同时使教师更加灵活、自然的实施教育目标。
6.7.5 活动形式多样,思路清晰。教师的语言比较精炼,提问合理,能够激发幼儿想象并调整活动气氛,同时衔接好个活动环节。
6.7.6 幼儿在活动中思维及语言表达活跃,兴趣浓厚,愿意大胆并完整、清晰的讲述出动物耳朵的特征,并创编动物的动作。活动常规良好。
一、多种多样安全教育环境的创设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重点就是让环境说话。幼儿园可以借助主题活动契机,加强对幼儿园安全环境的创设,一句句充满童趣的提示语,一张张、一幅幅富有创意的安全标志和图示,一本本色彩丰富、图像生动的安全书籍,形成幼儿园独特的安全教育氛围,让幼儿在安全环境的亲密接触中增进幼儿的安全意识、丰富幼儿的安全知识、掌握简单的安全技能,为幼儿的安全插上“隐形的翅膀”。在幼儿园内,班班创设“安全岛”“安全屋”等环境,充分考虑本班级幼儿的年龄特征,将其和领域、主题活动的内容相结合,用有趣的符号和图片布置环境,如交通、医药、玩具、穿着等方面的安全,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使幼儿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有关安全防护的知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创设安全互动墙和制作安全棋,让幼儿在白主探索操作中获取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使安全教学活动得以有效延伸和拓展,如“安全滑滑梯”“小红帽”等,以及可以自主操作探索的、会说话的“交通安全我知道”“安全标志我设计”“快速逃生”“我会安全撤离”“生活安全小知识”互动墙和区域操作材料,等等。
二、情切生活安全教育资源的挖掘
安全教育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例如,在教学“相亲相爱”这一主题时,其中有《小乌鸦爱妈妈》一节课的音乐活动,按照教材中的要求可以是理解歌词的内容,培育幼儿爱妈妈的情感。在这节音乐活动课后,教师可以增加和补充“小乌鸦找食物”的自我安全教育活动,教育幼儿不要听信陌生人的话,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所领受的任务能够独立完成。
在创设安全课程的过程中,课程可以根据春、夏、秋、冬的不同季节特点灵活生成。例如,春季幼儿的郊游活动频繁,教师可以开展幼儿的户外活动安全教育;夏季温度较高,幼儿最爱吃冷饮,这时教师要关注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秋季气候干燥,教师应该注重消防安全教育;冬季可以根据不方便的冰雪交通进行安全教育。另外,安全教育课程的开发也要结合幼儿园的自身条件进行。幼儿园可以组织学生到城市交通集中的十字路口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如过马路、了解交通信号灯。同时,教师必须从关注社会突发事件(地震、火灾等)和幼儿行为开始,搜集安全方面的不利因素,制作安全教育课程,帮助幼儿总结和提高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有效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
三、开发安全教育园本课程的措施
1.在活动中体验
首先,在教学活动中体验。虽然当下课程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教学活动依然是教育的主体活动,幼儿的安全知识和白护、自救的基本方法都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学习和渗透。
其次,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游戏活动是幼儿园的主要活动,教师应当按照安全教育的内容设计趣味性强的游戏活动,使幼儿的情感和能力在游戏活动中得到体验。
再次,在主题活动中体验。教师可以从“幼儿园日常生活安全教育”“家庭和社会活动中的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以及意外灾害中的安全教育”等三大方面,开展安全主题教育活动。例如,中班“马路上的汽车”主题活动中,通过“交通规则我知道”“我知道的标志”等系列活动,让幼儿了解了一些常见的安全知识,学习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
最后,在一日活动中体验。幼儿园一日生活是实施安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情感举止的最佳基础,因此安全教育必须渗透到幼儿园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此指引幼儿的行为。
2.进行多元整合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因此我们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做到为了一切的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我们教师不仅要让自己的教学快乐起来,也应使幼儿的学习是快乐的。
快乐法宝一:创情境,趣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导入环节也十分重要。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主,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学习特点决定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在情境中进行,那么,孩子的学习一定是快乐的。如在我组织的小班健康活动《脸上的朋友》时,我在孩子们周围放满了毛绒玩具,这样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他们仿佛置身于玩具的世界,和可爱的动物朋友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快乐的氛围一直延续到活动结束。
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就像最好的老师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海洋。教师要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把教材中“死”的知识,用“活”的办法呈现出来,以形象、生动、具体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激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只有学生感兴趣,才喜欢学,也才能学得好。
快乐法宝二:精组织,勤放手
教师在进行活动时,需要有一定的机智,这就是所谓的“精组织”:在活动中不仅要关注全体幼儿,也应对个别幼儿的表现留意;在组织活动时,需要教师有一个善思考的头脑,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一副会聆听的耳朵,还要有一张能解决困难的嘴巴。如罗晓翔老师组织的大班语言活动《家》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罗老师的娓娓道来,及时抛接幼儿的问题,对每个幼儿的回答进行不同的反馈,当教师提问:清清的小河是谁的家?幼儿回答是“小鱼”过后,教师对他们的回答进行了肯定,也把问题进行了深入发散,提问到:怎么样让小河变得清清的呢?我们小朋友可以怎么做?幼儿立刻想到了环境保护。
而这里所说的“勤放手”,即把学习主动权下放给幼儿,这需要教师一改以往“圣旨”式的知识传授,教师在活动中只充当合作者或适当引导者的角色,让孩子自由探索,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如王亚老师组织的中班数学活动《分树叶》中,教师不是直接传授幼儿进行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而是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不同的分法,在幼儿自主观察操作下,孩子们很快知道了树叶可以按照“大小”“颜色”“数量”进行分类。教师对幼儿的发现进行了总结,也对幼儿进行了表扬,孩子们为自己的发现感到骄傲,在整个活动中都是趣味盎然,兴致勃勃。
快乐法宝三:敢变化,乐思考
这里的“敢变化”并不是教师无目的的变化自己的教学过程,而是教师应该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适当的处理,必要之时随幼儿的兴趣改变活动步骤。记得曾经在一次培训的时候,一位从外国参观回来的园长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幼儿园教师在组织活动《郊游》时,原本制定的目标是认识落叶,但在活动中,孩子们对草丛中的某样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园长让我们想想,如果是你在组织这个活动,你会怎么办?我们都想了一些貌似很聪明有效的办法,如,和孩子们说“我们看完落叶再来研究这小昆虫吧!”“小昆虫很喜欢落叶,你们也喜欢的,对吗?”以此把话题引到落叶上来。但是园长告诉了我们那位教师的做法,她直接把原来的课程改掉,不但对落叶只字不提,而且还主动和孩子们一起参与到寻找昆虫的过程中来。我记得有些话印象深刻“为什么不尊重孩子们的选择呢?他们也是在发现,不管是落叶也好,昆虫也罢,孩子们都有收获,那么,为何还要计较学到的是落叶知识还是昆虫知识呢?”可见,真正做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也非易事,我们也需要“变化”的勇气。
“思考”在任何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体现,不管是活动的准备,或者是活动的组织,或者是活动后的延伸,但我想说的思考是教师的反思,即对组织教学活动过后的总结和反思。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精彩的活动不是一次就能得到成功的,这需要教师反复的思考。如徐亚萍老师组织的大班音乐活动《小木偶的舞蹈》,一开始的设计也非常得当,教学效果也良好,但是徐老师不满足于目前的成绩,不断尝试,不断创新,在环节的连接和设置上不断思考,最终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快乐法宝四:集资源,共教育
我们都知道,幼儿教育不仅是幼儿园的事,更是需要家庭、社区一切可利用资源共同努力的事,那就需要我们集资源,共教育。《纲要》亦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次偶然的翻阅,让我知道了国家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了,而且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一次新课程的培训,—次新课程讲座的聆听,一次新方法的尝试,让我隐隐感觉到了这场变革将给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也就是说,新一轮国家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所处的角色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历史性的变化让我欣喜,让我深感自己的责任将越来越重大。
作为一名站在教学第一线的美术教师,新的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智能可以说是迫在眉睫。因此,在新课程的环境中,我将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新时代、新思潮、新理念、新尝试、新改变……一切都会悄悄的发生变化。
第一、我将由原来的美术知识的传授角色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促进角色。
在此之前,反思、剖析传统教育下的美术课所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种不中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以前我们教师以成人的要求、专业的标准要求学生,要求学生该怎么画就怎么画,该画什么就画什么,这种完全由老师规定课业内容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学生沦为学习的奴隶,使学生不赶轻易出手,加重了学生的自卑感,导致学生对美术望而却步,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而且,老课程本身具有许多的弊端,且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又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即偏重于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学习内容单—、高深、繁多,以培养专业化人才为倾向,完全背离了个性发展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则不然,它确认美术课程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制作过程……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以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为总目标。教师不能把学生的大脑当容器,更不能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横在学生面前,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潜能和个性灵活处理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教师充当的是课堂的组织者,应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相互合作的关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树立学习信心,实实在在地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鼓励者,使学生把你当作心目中的“大朋友”,愿意和你接近,愿章和你交流,愿意你分享他们的欢乐……
有了这些新的思索,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也做了些新的尝试,慢慢的觉得这些变化是可行、效果是不错的。
第二、我将改善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围绕教科书做一些新的资源开发和累积。
在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越发的觉得新课程迫切需要的、呼唤的是知识面广且多才多艺的综合型的教师,这是—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一直以来音乐教学和美术教学活动都是分科进行的,各自的角色—旦确定,就只管吸收自己领域内的知识了,往往在自己所教学科的砌起下高墙、且悠然自得的满足于现状。如今的改革,使我很敏感的意识到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的艺术课程改革的需要了。如我年教艺术七年级下册《春日抒情》之《播种希望》一课时,里面所涉及到了乐器知识、语文中的诗词解读知识,还有关于春天气候方面的知识等,我感觉到了自己知识的匮乏。所以,越发的感受到新的艺术课程迫切的要求艺术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
除了要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其它学科领域的知识,而且要力图获得比学生更为丰富、详尽的资料,才能对艺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所准备,解决起来游刃有余。以综合艺术课程为例,每—个单元都是—个主题,比如《艺术与数》、《秋天的节日》、《线的情感》、《黄土地的畅想》等,每一个主题都渗透了舞蹈、戏剧、散文、绘画等多种艺术和其它的学科知识,同学们在学习美术、音乐知识的同时感受各种知识的快乐。作为每一个美术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必须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要不断的攀登知识的颠峰,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学生—个艺术的诠释。
知识无边,资源无限。正是因为如此,我在反复的实践探索中,越发觉得仅仅靠教科书为唯一资源上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艺术课程资源需要不断的开发并要很好的利用,才能上课的质量保证上课的量和效果。原有的音乐、美术教科书越来越不适应时展的需要,越来越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动—动脑,自己思索一下,学校里学生的艺术作品展览室、图书馆、省级市级艺术馆、各种民间团体、校内外的网络资源及美好的大自然,不都是我们艺术教学的最好的资源吗!
充足的资源找到了,还需要我们的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要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活动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社会的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如我在上《春之歌》那课时,就带着学生到江边放风第,让学生在广阔的、充满春意的大自然中自由的翱翔。
那么,这些艺术课程资源如何来开发呢?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源远流长的民族艺术文化,正是美术与音乐综合课程大力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资源,如藏族的歌舞、朝鲜族的荡秋千、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以及汉族的民间手工艺等。都是民族艺术文化的体现。对课外、校外艺术资源的开发,包括家庭艺术活动(如休息天的郊游,参观博物馆等),社区艺术活动(如镇上组织的书法、绘画比赛,演唱比赛等),少年宫艺术活动(星期天及节假日的各种美术音乐兴趣班等),区、县艺术比赛等等。还有,对蕴涵着艺术的自然地理资源也可以进行开发,独特的地形地貌,壮 丽的山河……“总之,只要用心去想去做,我想这些丰富的艺术课程资源将给我们的艺术老师带来全新的艺术感悟,也将给我们的学生带来无穷的艺术享受。
第三、将对学生的艺术学习作出合理的、充满人性的评价,不断的激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
—支红笔,优良中下,“好”与“不好”,“象”与“不象”……一切都那样的自然。除了这样的评价方式,就再没别的让我觉得站在我的立场评价学生的最合理的评价方式了, 且不知这样的评价方片面强化了评价的界限,让我尴尬的扮演着终结性和惟—性的课程裁判者,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和被测试的被动境地,给了他们自卑和压力,就好比在他们的脖子上挂着石块,而要求他们轻松的游过河。经过全新的思索和实验,印证了新课程标准评价理念要求美术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从而促进教师从评价角色转向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角色。经过实践,我发现要这样把握: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
如讲《春日抒情》那课时,我播放春天来临时大地发生变化地影片,同学们在柔和的音乐声中积极的讨论着,尽情感受春天所带给人们的欢乐……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冰雪融化,大地一片生机到处都有生命在萌动。我还经常用讲故事、师生共同表演等教学形式,调动学生们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在美的环境中自然轻松地增长了知识,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的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那反之学生若有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与冲动,教学就轻松多了。
又如在上《线的情感》的时候,我让学生用线来描绘一样事物,随便什么的事务都可以,我尊重他们的个性,让他们可以按客观去描绘,也可按主观意识去表现,既可以用写实地手法,也可以夸张、变形,画完了还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见解。实践证明,这样有利于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他们都能创造出风格各异的画面,令人耳目一新。另外教师要用发展地眼光看特学生,会给他们的学生时代留下美好的回忆。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中会参差不齐,为了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我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性及造型特点的不同,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张扬。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人文性;情境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审美教育以其陶情冶性的人文关怀形式与以往单纯培养理性、传授技能的智力教育区别开来,越来越多的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引领学生徜徉在书林翰海中,体验课文中的美好情感?如何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趣味,愉悦的审美体验?我们有必要对语文进行审视与展望。
一、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当前的语文教学,缺少人文性,枯燥单调是广大学生对语文课的评价。在课堂上老师照本宣科,一成不变地划分课文结构,归纳段意,检查背诵。学生奋笔疾书,唯恐漏掉老师口授的“标准答案”。这样的课堂秩序井然。我们承认,这种教学方式的确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是却将美文的内蕴抛之脑后,这样的语文学习必然步入歧途,使学生学习成为一种压力的痛苦而不是一次愉悦的审美体验。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审美教学。
二、语文教学贯穿审美教育
1.教学生关于美的知识
要使学生步入美的殿堂,必须教给他们一些关于美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有计划地、系统地讲授了一些美学知识,使学生对美的范畴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一尊断臂的维纳斯雕像,那优美传神的形体美,令人叹为观止,这是雕像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永恒的微笑”,让人常看常新,这是绘画美;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会使人感到一股荡气回肠百折不挠地与命运抗争的力量,这是音乐艺术的美;读到白居易的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文学美。我结合高中语文的实际,把语言美、意境美作为审美教学的重点,把审美教学渗透其中。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审美接受能力
(1)情境式导语设计,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
教学中激发学生审美热情的方法很多,我认为情境式导语设计能激发学生审美热情。如我讲《祝福》时,是这样导入的:“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艰难地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岁上下的女人。那又瘦又长的左手提着一个装着破碗的竹篮,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根下端开裂的长竹竿。她,就是祥林嫂——鲁迅著名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一个惨遭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通过文学独白的方式,用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祥林嫂,同时又营造出一种凄美之境来唤起学生的审美热情。又如在教授《荷塘月色》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曲曲折折的荷塘,圆圆的叶子,像亭亭的裙,还飘来缕缕荷香。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去欣赏美丽的荷塘月色吧!”这段导语,既传神地描述了客观景物又抒发了主观情感,语言形象生动,一幅多姿多彩、极其绚丽的优美之境展现在学生眼前,激起学生对荷塘的美好憧憬,使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
(2)课文分析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我通过文章的优美语言,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赏力。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有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对荷塘及月色的描写传达来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韵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当我们学习到这段文字时,一幅光彩相间,淡雅朦胧,明暗相宜的月色荷塘显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跃的想象,升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文课本中收入了不少“语言美”的古今诗文。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豪放飘逸,《雨霖铃》的缠绵悱恻,《拿来主义》的犀利、幽默,《赤壁怀古》的磅礴、激越,《山居秋暝》的清新、质朴,《荷塘月色》的高雅、隽永,《长江三峡》的瑰丽、壮美等等,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给读者呈现着千姿百态的美感。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文章,深入地体味不同风格作品的语言美,在领略其语言美中得到美的享受。在课堂上,我还通过诗词中的意象,让学生体味作品的意境美。欣赏作品意境美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十分注重意境美的创作,做到“意中有景,景中有意”。《雨霖铃》扣住“杨柳”“晓风”“残月”几个意象,就很容易体会到作者将自己的离情别绪融入这几个意象中,渲染出一种凄凉、伤感的艺术氛围;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中抓住“孤烟”“落日”意象创设出雄浑壮丽的意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渲染出幽清明净的意境;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
3.引进时代活水,提升审美人格
教师可以通过校内外的课外活动渗透审美教育。在校内可以组织语文兴趣小组,创办校园文化社,办墙报等,让学生接受美的诱导,动脑动手,寓教于乐,自然而然地表现美、创造美;在校外,可以通过社会审美活动的创设,渗透审美教育。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郊游,接受美的熏陶;搞社会调研,接受美的再创造,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美,并用笔讴歌美,使学生由一个审美的人变为一个具有强烈审美意识,渴求美、创造美的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教师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美育,才能让学生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总之,只有做到美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育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