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绩效考核管理机制范文

绩效考核管理机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绩效考核管理机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绩效考核管理机制

第1篇:绩效考核管理机制范文

当前,高职院校实现了良好的发展建设,提高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是极为重要的工作。由于高职院校是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所以必须要强化高职院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调动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使行政管理人员能够积极认真完成工作计划和内容,更好地实现个人与高职院校的发展。如今,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必须要提高重视。本文主要阐述分析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

关键词: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

高职院校中,行政管理人员是管理的主体,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管理效果。如今,高职院校的竞争日渐激烈,纷纷开始强化品牌建立,展现育人特点,也就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职院校需要认识到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水平的重要性,科学进行绩效考核,更好地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

一、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意义

高职院校实行行政人员的绩效考核能顺利实现高职院校的组织目标,绩效考核不仅要考核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结果,还需要考核工作过程,分解整体与长期目标,使其变成个人目标、年度、季度和月度目标[1],组织人员的目标完成情况也需要有专门人员监管,形成系统化的绩效考核体系,顺利实现组织的长远目标。绩效考核还能够使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更加积极主动,实现行政管理人员的公平晋升,科学考察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过程和结果,收集相关信息,了解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成就等,以此作为行政管理人员晋升、调动、降至等科学依据,优化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配置,使其更加积极投入到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中。绩效考核还能更好地指导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绩效考核能够明确行政管理人员工作中的不足,制定科学的行政教育培训计划,全面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进一步优化行政管理水平。

二、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有效策略

1.做好系统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如今,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理念缺乏先进性。因此,要实现良好的绩效考核效果,就需要积极创新绩效管理的思路与方法,强化系统化的教育培训,实现良好的人才管理。高职院校内部绩效考核体系建设中,要优化培训机制,使行政管理人员能够自主学习,强化彼此间的了解与信任。高职院校需要优化培训管理思想,使培训内容更加实用,培训效果更加有效,可以使用网络信息技术辅助绩效考核管理。高校宣传部是绩效培训的主体[2],在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培训时,可以通过案例式、体验式的方式进行培训,建立行政管理人员的学习档案,并准确记录与反馈培训情况,定期公布绩效考核结果,做好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依据现有的绩效考核管理,可以分级进行月度、季度和年度的考核。结合行政管理人员的差异,开展针对性地培训,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凝聚力,强化沟通管理,更好地促进行政管理人员的发展进步。

2.开展绩效沟通,激励约束人员

在高职院校中需要引入绩效考核指标,以此作为绩效管理的方式。绩效考核后,明确行政管理人员的业绩和工作情况,帮助行政管理人员明确自身的职责,更好地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水平。学校的教务处可以将行政管理人员的业绩划分为绩效指标,比如每年的基金申报项目数量、行政管理任务数量等[3],对指标进行量化管理,更好地约束激励行政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聘任制招聘行政管理人员,依据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任用优秀员工。依据日常、年度考核等,晋升素质水平高、工作敬业、满足高职院校行政管理需要的员工,对于表现不好的员工可以进行调岗、解聘,提高行政管理人员整体水平。

3.健全绩效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效果

高职院校的绩效考核是比较系统的工作内容,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的领导必须要树立现代化的绩效管理理念。绩效考核能够实现管理者与员工间的沟通,同时也是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健全绩效管理机制,实现人事聘用制度,实现公平聘用。依据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制定科学的薪酬,使岗位设置更加公平。完善目标绩效管理模式,形成公平的考核文化,避免考核中由于主观因素出现偏差。

三、结语

只有对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实行科学的绩效考核,形成良好的高职院校风气,才能够更好地培养高职人才,提高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效果。当前,高职院校的绩效考核工作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认识到绩效考核的意义,保证绩效考核能严格遵循相关程序开展,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平平,冯永斌.高职院校行政人员绩效考核方法选择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6):13-14.

[2]王青,曹艳秋,刘佳雯.高职院校行政人员绩效考核改进策略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9):259-260.

第2篇:绩效考核管理机制范文

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巩固我镇环境整治成果,建立镇区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改善镇容镇貌,提高环境质量,确保镇区环境秩序优美整洁,特制定本考核办法。

一、检查考核内容

检查考核的对象为镇12名环卫工作人员和1名公园管护员。通过日常检查与季度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对保洁人员进行检查考核。

二、考核内容及评分办法

1、责任路段每日的清扫作业在清晨7:00(夏)7:30(冬)前结束,人行道、路面、边沟、下水口、树穴等应整洁。未按时完成发现一次扣3分。垃圾日产日清,全天候巡回保洁,路面见本色。卫生死角一处扣5分,曝露垃圾0.1平方米以上一处扣2分,零星废弃物一处扣0.5分。

2、责任路段果皮箱管理,随时保持整洁完好,无破损缺失、无垃圾外溢、垃圾焚烧、“野广告”等,一处不合格扣1分,其中“野广告”10条以内计一处扣0.5分。发现果皮箱破损缺失未及时上报管理处扣1分。

3、责任路段倒垃圾时场地整洁,基本无臭,无撒落垃圾和废弃物,无积存污水,垃圾转运及时,无垃圾满溢。发现一处不合格扣2分。

4、公园保持地面整洁,绿化带内无垃圾。发现一处不合格扣2分。

5、责任范围内公厕标牌按规范设置,随时保持完好整洁,公厕内外环境(3-5米范围内)应保持整洁,无乱堆杂物,厕内各项设施完好,无各类“野广告”,基本无臭、无蝇蛆、无垃圾、污水,粪便不满溢。一处一项不合格扣0.5分。

6、环卫工必须着装(帽、衣服)上岗,未着装上岗一次扣5分。

在我镇环境卫生保洁质量考核当中,考核项目及所占总分数比重如下:镇区道路无漏扫占15分;全天保洁不到位占20分;镇区道路无垃圾杂物占15分;镇区无垃圾堆占10分;公厕保洁到位占5分;作业时间内不脱岗占15分;无群众来信来访占5分;责任区内及时清除“野广告”占15分。

考核结果等次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等,得分90分以上为优秀,得分89—80分为良好,得分79—60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年度根据考核与检查情况,落实奖惩规定。

三、奖惩办法

每月每人拿出150元为绩效考核进行奖惩,考核结果优秀的得绩效考核的120%,考核结果良好的得绩效考核的100%,考核结果合格的得绩效考核的95%,考核结果不合格的得绩效考核80%。对于考核检查结果不合格,检查考核小组责令保洁人员限期整改。日常检查工作中,每发现一处脏乱点位,扣发责任区相应保洁员5%的基本工资;发现保洁严重不到位的扣发保洁员当月工资。对于年度得到3次不合格的责任区,检查考核小组对落实责任不到位的保洁员予以辞退。

四、建议

第3篇:绩效考核管理机制范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的

公司秉承“XXXX”的管理理念,为全面客观地评价XXXX集团各部门各层级员工业绩,解放思想,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发员工的热情、干劲和奉献精神;从而使得人治向系统管理转移,特制定本方案。

第二条 适用范围及考核范围

本办法适用公司各部门,考核范围为在岗正式员工,不包括试用期员工、实习生、置业顾问等岗位。

第三条 考核标准

高标准、严要求、重质量;

量化为核心,非量化为补充;

重工作不重分数,重结果;

关注计划进度、工作质量、成本意识、员工满意度。

第二章 公司考核体系及职责

第一条 考核层级及主体

为保证公司目标层层传递,绩效考核层级遵循自上而下,逐级分解的原则,绩效考核层级划分具体

如下:

 

层级

考核者

被考核者

公司

总监/副总

总经理

公司高管

经理级

直管总监/主管副总/总经理

公司各部门中层管理

员工/主管级

部门经理/直管总监/主管副总

第4篇:绩效考核管理机制范文

关键词:绩效管理;意义;考核指标;设定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01

绩效管理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为我国的医疗改革提供必要的借鉴;有利于加强医院绩效与挖掘员工潜力,通过将员工的个人目标与医院战略结合,提升医院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医疗行业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客观反映公立医院的经营管理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公立医院的经营宗旨是不断满足公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管理的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比较低廉的价格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对医院进行绩效管理,可考评医院的各项业绩,判断其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准确反映公立医院的整体运行状况,为我国的医疗改革提供必要的借鉴。

(二)有利于改革和创新公立医院的管理水平。通过对公立医院绩效管理进行研究,进一步拓宽现代医院发展的管理思路;丰富与发展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方法与和科学的管理工具;进一步推动现代医院管理水平。随着医改的进行与不断深入,对公立绩效管理的需求也逐步规范。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考核评价的建立,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医院管理,为医院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可为政府的医院管理决策提供真实、全面、可靠的信息,使公立医院管理更加规范、合理,进一步提高公立医院绩效,使医院走上快速发展之路。

(三)有利于正确划分医院、职工利益,为医院的持续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体现团队成员的优势。打破吃大锅饭的现象,增强员工主人翁意识。

1.对医院的利益

解决涨工资和发奖金的问题:谁该涨?谁不该涨?该涨多少? 解决员工的人事调整问题:谁该晋升?谁该调岗?谁该辞退? 了解员工培训和教育的需要:谁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减少员工不良行为;使正确的人做正确的工作;培养人才梯队计划;奖励及留住表现最好的员工等等。

2.对中层的利益

对管理方式的反馈;改进团队表现;对团队业绩公正的评价;更好地利用培训时间;确定如何利用其团队成员的优势。

3.对员工个人的利益

员工对岗位绩效有认同感、价值感;对其技能及行为评价给予反馈;激励导向性;有参与目标设定的机会;了解医院对他工作的评价;知道了自己改进工作的方向,明确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理解员工工作的重要性,理解其表现怎样被衡量。

二、公立医院绩效指标的设定

目前大多数公立医院均承担医疗、教学与科研3项任务,因此,在进行指标设置时,根据医院近期发展目标,确定考核重点,结合医院在医疗市场上竞争机制的内部需要来设置,并尽量简化。

(一)医疗质量指标

公立医院作为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医疗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老百姓看病治病的效果,因此是所有考核指标中最重要因素,所占权重为40%。若因主观原因造成医疗差错、事故,由绩效考核委员会根据差错大小、及社会影响等因素综合衡量,扣除部分乃至全部医疗质量分值。

(二)经济效益指标

由于医院为差额拨款单位,上级拨款通常针对某一突发事件、科研项目等,专款专用,不能满足医院日常运作、发展需要,医院运营所需绝大部分资金要靠自己筹措,因此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基础上,也要注重经济效益,在降低患者次均费用的基础上,控制成本,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经济效益类指标在绩效工资分配中占40%权重。

(三)科研和教学指标

科研与教学是医院除医疗之外的另两大主要工作。科研水平的高低代表着医院的地位、水平以及发展后劲,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着未来后备医学人才的素质。指标设置需要激励员工不断地学习、创新,既注重每天的医疗工作,又不忽视科研与教学,均衡发展以保持医院整体竞争优势。在绩效工资分配中,科教类指标所占权重为10%。

(四)社会效益类指标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医院要提高自身社会地位、扩大影响力,社会效益尤为重要,必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的理念。老百姓之间的口碑,是给医院做好的宣传。社会效益类指标所占权重为10%。

三、总结

目前医院对绩效管理意义有不同程度认识,应该加强绩效管理方面的培训,力争人人参与。绩效管理指标实施,争取利用好阿基米德给出的答案: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地球。如果能够找到绩效管理的支点,绩效考核方案的调整毫无疑问将解决实施难的局面,反之不能。这个管理的支点就是资源的整合,是给绩效管理这个工具提供一个它可以运行的环境。当我们撇开就绩效考核的狭隘思想,通过绩效方案调整为契机,以综合思维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时,医院面貌的变化将会是惊人的。

参考文献:

第5篇:绩效考核管理机制范文

【关键词】经治医师 绩效考核 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1

1 绩效考核和管理的内容和关系

绩效考核也称成绩或成果测评,绩效考核是组织为了实现生产经营目的,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采取科学的方法,对承担生产经营过程及结果的各级管理人员完成指定任务的工作实绩和由此带来的诸多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

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关系密切。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必备手段,只有通过绩效考核才能为绩效管理提供依据,指明方向,从而提高绩效管理的水平,确保管理的有的放矢,提高管理的成效;同时,二者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区别。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在关注点、切入点和侧重点上都有不同。

经治医师负责制,是由1名经治医师——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资格医师和若干名下级医师组成的一个医疗小组,经治医师率领该医疗小组全权负责实施患者门诊、住院、手术、会诊、出院后随访等一系列医疗活动。经治医师作为独立工作单元的第一责任人,主要负责科室本辖区病人整个医疗过程的诊疗服务、完成本辖区各项医疗指标及经济指标,并承担本辖区下级医师的培训和督导责任。

对经治医师实行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是目前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考核不仅能给经治医师提供其业绩情况的反馈,而且考核结果也是医院制订相应的人事决策与措施的重要依据。如果缺少对业绩、能力的考评,只依赖管理者的主观评价制定政策、措施,一定会出现偏差。所以,必须制定出科学、客观的经治医师绩效评估和考核方案和制度,对每位经治医师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作出客观而公正的评价。

2 经治医师绩效考核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考核工作认识不够充分

考核工作作为人事工作的一项常规内容每年甚至每个季度都在做。但是在进行考核的过程中往往因为对考核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没有把绩效考核作为管理的重点提到一定的高度来全盘考虑。因此在制定、实施考核方案的过程中缺乏创新思路,考核方式和内容陈旧,没有与医院发展的主导思想紧密结合,不能突出考核的重点,没有发挥考核应有的作用。

2.2 考核指标的制定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在制定经治医师组考核指标时,往往是把科室考核指标进行简单的分解,没有针对诊疗组与科室的区别点量身订制符合实际需要的考核方案。在对不同科室的诊疗组进行绩效考核时,往往由于不同科室之间诊疗组工作性质、病种特点不同但考核方案相同而导致考核结果出现偏差。

2.3 对经治医师诊疗组的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估计不足

2.3.1 科主任和经治医师的关系问题。经治医师负责制实施后,经治医师的工作责任心明显增强,对诊疗组管理也更加尽职,科主任的日常管理作用被弱化。大型综合性医院由于人员结构复杂,诊疗组较多,科主任的行政协调作用往往难于发挥,势必产生医疗安全隐患。

2.3.2 各诊疗组间的关系问题。经治医师负责制实施后,引进了竞争机制,各诊疗组为了提高工作量和工作效率,很可能出现争夺病人等不良竞争现象。另外,在重大抢救及疑难危重病人救治中需要多部门、多学科的配合,相对科主任负责制而言,经治医师之间的配合显得不够协调。

2.3.4 经治医师负责制实施后的学科发展、学科建设问题。实行经治医师负责制后,各诊疗组人员均由经治与下级医师经双向选择自由组合而成,人员相对固定,导致住院医师轮转困难。与之配套的绩效分配方案和考核方案导致诊疗组医务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临床医疗工作中,对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与发展方面的思考和投入减少,势必影响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提高。

3 完善和改进经治医师绩效考核和管理的对策

如何正确评价经治医师的贡献与业绩,充分调动各级员工积极性,是每个医院在实施经治医师负责制过程中都面临的难题。只有不断探索建立适合自身医院发展需要的、科学、客观、量化的绩效考核kpi指标体系,才能达到最大限度调动全体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医院工作的全面发展。

3.1 提高对经治医师绩效考核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经治医师绩效考核和管理工作是医院人事管理的重要内容,医院各级领导要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此项工作对经治医师的激励作用和队医院医疗质量提高的重要促进作用。各级管理者应当从思想上认识到,考核工作是对每一位经治医师的综合评价,做好考核工作可以使经治医师明确自身能力和缺陷,为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提供重要依据。

3.2 制定客观合理的考核标准。

客观合理的考核标准是做好经治医师绩效考核和管理的基础。在制定考核标准时要从实际出发,从临床工作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出发,量身定做符合每一个临床科室每一个经治医师岗位考核需要的考核标准,在考核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考核结果才能客观公正,才能作为制定政策、调整方案、奖惩的重要依据。

3.3 及时完善相关制度和规范,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好解决预案。

3.3.1 强化科主任的管理权限和职责范围。科主任作为科室的行政领导和学科建设带头人,必须要有绝对的权威,科室成员要明确经治医师负责制是在科主任领导下实行的,这样才能确保科室的完整性和战斗力。经治医师虽然在本组内拥有医疗终结权,但是必须接受由科主任为首的质量管理小组的监督和考核,对各组的医疗服务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对违规、违纪现象,科主任有权根据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3.3.2 在抓好经治医师负责制的同时,协助科室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抓好学科建设。通过不断调整绩效考核指标,加大对科研、教学及学科建设重要性的导向作用,促进整体学科的发展。通过相关政策和管理手段,协助科室构建年龄结构合理、专业优势互补的人才队伍,为科室发展做好人才储备。本着以临床工作为基础、科技创新为龙头的发展宗旨,根据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学科发展规划,为科室发展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 许萍,张鹭鹭,周琳,等.谈医院核心竞争力[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5-7.

第6篇:绩效考核管理机制范文

关键词:科研管理;民族院校;绩效考核制;激励机制

“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三项基本职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高校科学研究发展迅速,科研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

民族院校承担着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高科技、提供高水平服务的重任。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政策倾斜,我国民族院校取得了较快发展,办学条件显著提高,科研条件不断改善。但是,相对国内外高水平综合院校而言,我国民族院校科研工作普遍存在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的现象。教师的工作量以教学的课时计算,科研工作没有被纳入工作量的计算范围,从事科研工作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导致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很低,科技后备力量匮乏、观念落后。

然而,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科研能够促进教师学术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能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能为科研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要想突破瓶颈,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世界一流民族大学,民族院校应该把科研和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正确引导民族院校科研方向、促进民族院校科研健康发展,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

第一,以广大教师和研究生为主体,以人为本。教师和研究生是科研工作的主体,科研工作应把广大教师和研究生放在首位,强调科研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采取措施创造有利于科研发展的环境,打破传统学科界限,融合优化资源优势,引导科研方向及资源配置,带动整体科研实力的提高。正确处理和平衡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通过教学为少数民族地区输送合格毕业生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注重科研工作和创新对学校整体实力和当地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适应社会对高校科学发展的需要。

第二,以绩效评估为手段,完善考核制度。绩效考核是对教师科研工作的评价机制。由于科研工作具有探索性,潜在性及效果滞后的特点,而科研工作绩效评估要充分考虑科学性、公正性,给考核评价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以往对科研项目的考核更多地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对项目执行的过程和经费绩效的考核,没有形成对科研项目进行绩效评估的制度,没有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和产出进行评估,取得的所谓成果不能得到实际应用,成果转化率低。应该采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正确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不能以科研成果的数量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或尺度,避免助长单纯以量取胜的投机心理和限制束缚那些难度较大或者周期较长的科学研究活动。

定性方法主要是指邀请熟知被评科研项目领域前沿知识和国内外发展动态的知名专家进行同行评议方法,利用群体的智慧形成正确的判断。但是,由于定性评价容易受到学术偏好和人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应该注意使评价主体多元化、社会化,避免偏见、冲突、欺诈或其它影响评价结果信度和效度的现象产生,增强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确保评价的可靠性。

定量方法主要是一种指标量化评价方法,主要是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并给各指标赋予不同权重,最后将各指标的不同等级得分与其权重系数相乘得出该指标的最后得分。在制定绩效评估体系时,必须依据学校科研基础与科研目标、科研发展与学校整体定位等因素。遵循客观性、整体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通过绩效管理提高资助项目的准确性和经费效益,从而达到既能保证科研经费真正用在科研工作上,又能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和效益的目的。

第三,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合理有效的、公平公正的激励措施可以引导科研向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鼓励科研人员出成果、出高质量的成果。首先,应该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形式,以奖金、学术称号、荣誉证书等形式让高校老师得到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满足,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其次,要根据年龄、职称、科研能力和学术领域等因素将科研人员分为不同的层级,每一层级用不同的科研标准衡量,在鼓励基础较差的中青年教师的同事,也不能挫伤老年教师的积极性。然后,积极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学术环境,肯定高水平人才和他们的劳动成果,对高水平学术论文、学术专著,获奖成果和技术专利等给予适当的奖励。最后,引人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和创新能力。

民族高校科研活动的日益发展要求更系统的、更先进的,多样化的科研管理体系为其指引方向和提供服务。进一步完善民族高校科研管理体制,为广大的科研工作者提供良好的环境,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和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民族地区的生活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杜学亮高校科研管理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管理观察,2009,(5)。

[2]冯敏,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3)。

[3]高乐敏,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与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4]韩小彬,激励机制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构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0(5)。

第7篇:绩效考核管理机制范文

首先,缺乏有效的绩效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将无法达到其应有的作用和功能,从而使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非常不完整。要想员工很好地关注绩效管理,必须将员工的薪酬福利,以及薪酬管理与绩效管理相结合。缺乏行之有效的绩效管理,培训工作与绩效管理也不能很好的进行结合,企业的培训活动也不能针对员工的不足而得到有效开展,那么企业的现有人力资源的素质水平就很难通过培训活动而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所以,没有科学的绩效管理,就会让培训、员工职业规划、激励制度、薪酬管理变得没有方向,一切工作都会失去秩序。

另外,没有科学的绩效管理,企业在制定的绩效考核指标和标准过程中,以及制定完成后,就不能更加顺利地和相关被考核员工沟通。企业也会非常随意地制定考核标准,没有按照战略因素其制定考核标准,只是依据个别领导的私人想法制定。如此,就不能传递给员工关于公司的想法,就不能有机结合企业的目标和员工的工作目标,如此会让员工的个人目标偏离公司的目标,让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断降低,也降低了员工的满意度,尤其是当绩效考核标准和指标非常不合适的时候,会让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很大地抹杀了。

二、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1.建立科学设计指标体系,强化战略目标落实

根据公司战略目标和工作重点,使用平衡计分卡,根据公司战略和目标,安全生产、服务、管理运营、财务的四大类型的指标,分类为很多个详细的目标,最终达到相关部门的目标,形成了公司的战略目标系统,通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以达到为公司的战略目标。工作人员职责在设计中应该和公司的目标是相同的,一起思考定性和定量平衡指标。通过项目管理,行为锚,以及其他创新方法的评估,预测评估的定性指标的结果,以免只注重评估的结果,忽略了过程。

2.关键绩效指标(KPI)的制定及运用

关键业绩指标是根据公司大的计划和公司管理目标,这要求公司管理团队对公司目标获得更深入认识后,获得最重要的成功原因,最终确定关键业绩指标(KPI)。KPI的分解是从上到下,我们可以说KPI体系,更能够揭示公司发展的关键点,实施评估侧重于结果。这样就形成了公司级KPI,根据本单位的上下各个层面的表现,得出的关键要素,提炼各部门KPI,最后以促进这些要素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价,同时也细分KPI。对于要考核的指标权重、评价标准、绩效指标,企业整个组织成员要一起制定,并签订专门的绩效目标书面协议,这是一种激励员工非常关键的办法通过考核,因为员工可以利用考核清楚,和公司期望的目标相比,自己的工作绩效差距在哪里,同时明白自己的职责。

3.动态实施绩效管理工作

绩效指标并非统一不变,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实行动态的管理,对部分的指标及权重可以根据公司、部门的业务发展或工作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利用对权重和指标的调整,能够有助于员工获得公司及部门的重要关注关键点和发展方向,制定和开展有效的评估计划通过调整和了解方向。动态实施绩效管理工作让绩效指标发挥了领导和指导方向的作用。

4.丰富考核方式,关注绩效改进

为了使被考核者的绩效情况能够从多个方面被反映出来,要采用态度、能力、工作业绩相结合的方式,在绩效考核过程中。态度和能力得分评估采用“行为锚”和“因素评估”。管理评估,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为了使每个业务部门,这有助于那些每个业务部门的理解和角度更加全面的评估,同时帮助那些谁是决心改善的方向的评估。一些工作的特殊性,可以提高绩效管理,进一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针对一线辅人员,更深层次的运用绩效薪酬导引方向的作用,并利用绩效薪酬获得一些一线非关键人员薪酬的增加。

5.做好绩效沟通反馈及结果应用

第8篇:绩效考核管理机制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绩效考核;绩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创新高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机制的构建思路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2日

绩效考核是指考评主体对照工作目标或绩效标准,对员工个人或小组的工作状态及结果进行考核与评价,并对结果进行反馈的过程。高校管理人员主要是指从事教学、科研以外的行政管理工作的员工。绩效考核作为员工评价和选拔工作的基础环节,一直是人事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长期以来,高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基本上沿用政府部门行政干部考核的标准和体系,未能体现大学与一般公共行政部门的区别,难以全面、公正、客观地评价管理人员的工作实绩,影响了管理人员积极性的发挥,弱化了绩效考核的功能。因此,探讨高校管理人员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对于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高校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主要缺陷

(一)过度追求“量化”标准与管理工作难以量化之间存在突出矛盾。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绩效至上”倾向,即在绩效考核中对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的考核均采取考核标准量化的做法,也就是追求建立一种大而全的绩效标准,力图把不同岗位、不同职称的教学、科研及管理人员的工作通过绩效分解的手段建立起标准的、量化的绩效分值,各项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均有固定的权重和换算值并最终体现为量化的分数,达到相应分数的人就有晋职、续聘或加薪的机会,反之则要承受各种负面的影响和压力。在这种大而全的绩效考核体系中,管理人员的绩效和教学、科研人员一样,是一组可以计算、描述、并能相互比较的数据。在实践中,决策者和管理人员制定绩效考核标准时基本上是从所在部门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出发,但管理工作自身的特点以及越来越多的跨部门合作行为使得这种量化的绩效考核标准的精确性大打折扣。

事实上,正是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在当前高校行管人员的绩效考核中,完全实施量化考核的比例并不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对高校干部的具体考核测评中,有具体考核指标、有平时绩效统计的,占13.77%;有具体考核指标的,占30.43%;有平时绩效统计的,占10.14%;凭大致印象的,占23.91%。上述结果表明,高校对考核标准的规定大多停留在定性的层面上,没有根据不同部门、不同职位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对考核要素进行量化,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如有的高校对管理干部“优秀”的标准规定为“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熟悉业务,工作勤奋,有改革创新精神,成绩突出。”这样的笼统规定,伸缩性太大,难以对管理人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进行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很难区分出真正的优劣。

(二)考核指标难以准确反映员工业绩水平导致考核结果失真。高校管理人员是组织决策和组织目标的执行者,其工作体现出专业化及流程化并存的特点,流程原则上要服务于核心业务流程(教学科研),主要为支持、服务。相对于教学、科研绩效考核的标准量化模式,管理工作的考核标准则存在广泛的模糊化、歧义化界定,无法准确衡量管理人员的真实绩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工作的非量化。高校管理人员的很多工作,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很大程度上不能定量衡量,往往需要通过大量定性指标来判断,否则难以保证考核过程中的客观性。(2)工作的过程化。管理工作内容往往为某项事件的过程,其结果具有滞后性,成果在当期考核中不能充分体现,这将影响考核者对管理人员工作绩效判断的精确度。(3)工作的临时化。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参与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临时性、突发性工作较多,长期计划执行的准确性受到严重影响,直接影响考核者对管理人员绩效效率及重点的评价。(4)工作的跨部门化。高校中行政职能部门往往需要纵横协调相关职能部门才能开展本部门的工作,协调的质量会影响到相关部门的业绩,甚至整个组织的业绩,反过来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也会影响管理部门的绩效,因此对其工作质量的衡量可能会有多个考核者,需要不同的考核者框定各自正确的考核范围,否则,就可能出现考核结果失真现象。

(三)考核内容缺乏针对性弱化了绩效考核的激励效果。在绩效考核体系中,考核内容是对某一岗位人员的具体要求,是考核体系的中心环节。但目前很多普通高校对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的指标体系、指标项目和权重没有区别或区别不大。这样势必导致产生两个方面的弊病:一是只注重对管理人员共性的要求,忽略了个性方面的要求;二是考核重点不突出,该考核的内容没有考核,该重点考核的内容却淡化了。此外,目前虽然全国绝大部分高校已经实行了校内岗位津贴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考核结果的刚性原则。但另一方面,因为岗位津贴发放标准与考核结果的挂钩,有的单位和部门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搞“轮流坐庄”,皆大欢喜。在考核形式上,偏重于听述职报告、民主测评、个别谈话、查看资料等静态考核方法,缺少实地的、跟踪的动态考核,使考核者对干部情况的了解还是较多地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很容易导致被考核者对其结果的认同度不高,最终考核工作也难以达成“促进、改善、提高”的目的。

必须明确,在高校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绩效考核是手段,激励才是目的。绩效考核应遵循有利于激发被考核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原则,但许多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往往流于形式。一方面现有的岗位津贴只能维持高校管理人员生存、安全等低层次需要,偏低的收入一直是引起高校管理人员普遍不满的原因,导致对高校管理人员的激励缺乏必要的基础,从而使绩效考核的作用发挥得并不明显;另一方面由于对考核结果相对保密,缺乏对表现优秀、政绩突出和正面典型的宣传和对问题严重的反面典型的剖析,导致考核激励机制缺失。

二、新时期高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考核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原则。科学性体现在考评指标和体系合乎高校党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具有严谨、精确、周全、逻辑性强的特点。用于考评同类对象时,内容是可比的,付诸实施时,是可测定的,同时,考评的方法和手段是先进的。在绩效指标设置上,主要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个方面。高校管理干部的工作绩效比较复杂,有些指标不好定量。如思想品质、工作能力等,只能以定性的描述为主。但在整个指标体系的设计中必须坚持能定量的必须运用数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定量,使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这样的考核结果才更有说服力。因此,在考核评价干部时,应将定性考评和定量考评有机结合起来,二者结果必须相互参照,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综合分析。

(二)考核指标引导的发展性原则。高校管理人员考核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鉴别被考核者的履职表现;二是发现被考核者的优势与不足,协助其改进。在美国教育评估标准联合委员会所公布的员工评估标准中,限定用途、建设性导向和促进专业发展被看成是评估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因而,考核指标体系的建构要充分考虑引导和促进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发展。同时,还要考虑到管理人员自身发展与部门发展的结合。特别是要关心青年管理人员的成长,切实构建一套适合青年人才成长规律的体制,激发青年人才潜能和创造活力,引导高校青年管理人员走上可持续的职业发展道路。

(三)考核指标设计的差异性原则。高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指标的设定要能够充分体现高校目标及其在不同部门的分解,要使考核指标与高校发展目标高度契合。要达成这样的目的,可以尝试使用“平衡计分卡”的方法,改变传统绩效考核片面注重财务指标的做法,将绩效考核指标划分为四个相互平行的维度: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将这四个指标统一在大学发展的战略目标下。考核指标应具有非常好的区分度,既能区分作场景的差异,又能区分出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差异。要对德、能、勤、绩、廉五个维度进行科学地细化,准确地确定关键绩效指标,然后再逐步分解到部门,再由部门分解到岗位。同时,根据不同部门和岗位特点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

三、新时期高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从“绩效考核”到“绩效管理”:创新绩效考核的管理理念。长期以来,绩效考评虽然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管理方式,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多弊端。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多数正在运用的绩效考评系统都有许多不足之处,这一点已得到广泛认可。绩效考评的明显缺点在于:对绩效的判断通常是主观的、凭印象和武断的;不同考评者的评定者的评定不能比较;反馈延迟会使员工因为好多绩效没有得到及时地认可而产生失败感,或者因根据自己很久以前的不足做出的判断而恼火。”针对绩效考评存在的缺陷,学术界和实务界逐渐提出了绩效管理的概念。绩效管理是管理组织绩效和员工绩效的综合系统,是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评、绩效反馈和绩效结果应用等一系列环节的一个完整系统。在高校,推动实现从绩效考评到绩效管理的转化,有利于充分调动高校管理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促进促进管理者与教职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形成开放、积极参与、主动沟通的组织文化,增强学校的凝聚力,达到提高组织和个人的绩效,激发管理人员的潜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二)从“过去导向”到“未来导向”:最大限度激发高校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高校管理人员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资源。在构建管理干部绩效考核体系中,高校应摈弃过度依赖奖惩制度而忽视人文关怀的做法,充分尊重行政管理人员的人格,相信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追求与潜能。实践表明,在绩效考核中,过度依赖奖惩制度,简单地把绩效考核同奖惩行为联系起来,会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最直接的也许是人们把绩效考核更多地看作是一种分配机制,养成人们之间不比贡献业绩,只看待遇多少的习惯,要么是斤斤计较,要么是风水轮流转。这样一来,绩效考核的着眼点——提升员工素质,激发员工积极性,提高工作业绩——反而被淡化或掩盖起掉了,完全背离了绩效考核的初衷。事实上,在实际工作中,极少有人因惩罚而改善其绩效。处处是雷区,反而会带来种种问题:比如行政人员改善绩效的动力来自于利益的驱动以及对于惩罚措施的惧怕;过分依赖制度而削弱了各级管理者对改善绩效方面的责任(失去责任主体)。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就是上述做法所造成的恶果之一。只有让高校管理队伍中的每一个成员切身体会到制度化信任与人性化关怀,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员工的成就动机和工作热情,在实现自身职业发展目标的同时,为高校未来发展目标做出最大贡献。

(三)从“平面化”到“立体化”:全面推广“360度绩效考核法”。目前,高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指标设置相对单一,不能完全反映考核对象履行职责,创造业绩的全貌。例如,目前高校一般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对高校行管人员进行考核。然后,根据不同部门的管理人员所处职位的要求和不同的工作职责,分别设计相应具体的考核指标以及指标中的权重分配,实行分级分类考核,增强考核的可操作性。虽然从形式上看,考核内容较为全面,基本能反映了考核对象所做业绩的状况。但由于高校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结果很难量化,直接影响到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如何才能使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准确?采用“360度绩效考核法”是一种较为流行和有效的途径。“360度绩效考核法”是指从被考核者发生工作关系的多方主体那里获得被考核者的信息,以此对被考核者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绩效考核的过程。其核心是由被考评者的上级、同级、下级或服务对象(包括机关、院系,甚至有关学生)等熟悉的周边同事担任考评者对其进行评价,从四面八方对被考评者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多角度、全方位的选择考评者将使考核信息的来源更全面、更详细,也更具体。同时,各类信息之间能否相互补充、相互验证,从而保证绩效考核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为此,要增加绩效考核的透明度,以便于接受利益攸关方的日常监督。同时,还要破除行政工作的垄断性。当前,由于部分高校绩效考核的不公开,使绩效评价缺乏透明和公众监督,为全面推广“360度绩效考核法”创造必要良好的制度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业昆.绩效管理系统研究.华夏出版社,2007.

[2]熊哲琰等.高校中层干部考核的问题与对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

[3]范群.我国高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现状及创新分析.现代教育科学,2009.4.

[4]周彩云.普通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研究.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5]慧,唐振平.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缺失与对策.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6]毕意文,孙永玲.平衡计分卡:中国的战略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7]鲍传友,毛亚庆,赵德成.高校行政管理干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A大学的案例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6.

[8]Harry Levision.Appraisal of What Performance,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76.7.1.

[9]黄瑛.论高校教师人力资本报酬激励主观绩效评价机制.学术论坛,2005.7.

第9篇:绩效考核管理机制范文

1.1企业的基本绩效考核管理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根据其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战略调整,制定合理的评价规划标准,对企业员工进行内部情况评价,制定多层次、细致的评估明细内容,通过绩效考核完成对企业员工的有效分析。制定企业生产运营发展规划管理,使企业员工和部门可顺利完成自身任务。深化企业的评价规划管理制度标准,在绩效考核规划中完成绩效考核计划、辅助管理、标准设计以及考核绩效反馈等各项内容,将各个环节相互联系,发挥企业绩效考核的作用,逐步提高企业的员工管理水平,保证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组织规划管理有序进行,提高其整体发展水平。

1.2企业绩效考核和管理之间的联系

按照企业的发展过程,将绩效考核和管理两者联系起来,分析企业绩效考核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企业的人力资源在绩效考核过程中,能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企业可采用战略考核管理实施方案,不短提升企业考核目标。总结企业的绩效考核内容,回顾考核的数据,组织完成企业内部的工作内容、计划效率。组织开展多种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企业绩效考核管理活动,从企业绩效考核管理中寻求适宜企业组织发展的管理方法。

2绩效考核管理的实效性

2.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效用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员工的绩效考核规划过程制定实际管理标准,逐步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工作热情。企业管理者要在企业员工的组织规划中逐步了解企业内部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的具体工作责任,发挥自身实际工作效用,提高绩效考核规划管理的实用效果,保证考核的明确性、有效性和准确性,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保证企业人力资源快速有效发展。

2.2促进企业员工的全面快速管理

按照企业的生产运维规划过程,对企业员工进行制度考核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清楚认识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效用,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实现员工的工作效益发展,才能逐步提高企业效益。开展企业员工学习培训活动,完善企业员工的新知识学习过程,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从企业发展规划目标中完成企业价值的快速发展,逐步实现企业员工的综合性规划发展建设,增强企业向心力。

3逐步开展企业的绩效考核管理工作

3.1制定合理的科学化的管理规划标准

企业通过制定科学化的考核管理标准,可在有限时间范围内,对企业内部的工作流程和步骤进行业绩考核。设定科学化标准,分析考核标准职责,根据相关考核标准完成企业科学化运营规划管理。通过制定合理的生产运营发展流程,保证工作考核管理的可行性,实现企业员工对绩效考核的准确效果认定。在考核过程中,对企业进行快速标准考核,制定奖惩方案,实现对企业绩效规划的有效考核管理,提升企业内部的有效监测和评判,实现科学化管理。

3.2逐步减少外部因素影响考核效果

根据企业的绩效考核标准对外界的各类因素进行干扰防御,提早制定考核规划管理过程,防止出现客观问题影响考核绩效内容。加强企业的工作积极性考核,针对外部考核因素对企业考核结构的影响程度,进行系统分析,完成最大效果的真实绩效考核管理。落实平时绩效考核规划沟通管理,逐步加强企业员工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防止因企业员工的消极怠工造成的效率低下,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通过企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高效有序的快速运营规划管理。

3.3建立良好的企业绩效考核监督检查管理过程

根据企业的员工考核绩效规划管理,对企业发展中的外界因素、干扰问题以及影响条件等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分析企业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构,提高绩效考核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确保企业在实际经营发展过程中,建立良好的绩效考核体系,使企业经济快速发展。逐步完善企业的员工考核规划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相关考核规划的处理能力,制定合理的、有影响力的、高标准的员工考核投诉管理流程,保证有效的监督和检查管理,合理分析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处理系统内容,调整企业绩效考核管理制度。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