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提高教学组训能力范文

如何提高教学组训能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提高教学组训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提高教学组训能力

第1篇:如何提高教学组训能力范文

关键词:体系作战;教学体系

美军在新的三空作战体系转型中,加强“空海一体战”、“网络太空战”、“太空作战”三种作战形式。如何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已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军队院校教学体系如何适应这一新的形势,改革创新教学体系与体系作战同步,不断创新发展体系作战理论,是不容回避的课题。

一、教学重心向体系作战要求转移

体系作战需要什么,教学的重心就是什么。目前,院校教学内容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着与体系作战相适应的人才需求。转移教学重心、加强教学针对性是首先解决的问题。

第一,拓展以体系作战的指挥专业内涵。随着体系作战的地位日益突出,信息素质已成为体系作战指挥人才的核心素质。必须在抓紧教学信息化改造的同时,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与建设,在教学中融入信息理论、信息技术、信息装备等知识,拓展指挥专业信息化内涵,促进信息化与教学体系的交融互动,改变片面强调教学或片面强调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打好人才培养的专业理论基础。

第二,深化以体系作战为核心的课程内容改革。在转移教学重点的过程中,必须抓住教学内容与体系作战能力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把信息系统作为体系作战教学的重要基础,把提高体系作战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围绕体系作战的筹划、指挥、协同和保障,突出战术与技术、指挥与管理的知识融合。做到“四要”:要打牢体系作战基本理论;要贯穿现代军事信息技术;要注重全局运筹谋划能力;要突出体系作战专业人才培养。

第三,加强以岗位要求为导向的体系作战教材建设。按照紧贴部队训练、贴近实战、注重质量的原则和建设的系统性、前沿性和实用性要求,以教学的体系性和针对性建设为核心,深入理解体系作战理念、指挥人才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科学确定教材建设的类别、名称、内容和适用对象,避免教材内容陈旧、交叉、衔接不紧密,形成文字教材、多媒体教材、网络教材、电子教案等科学配套的教材体系。文字教材建设既要保证必要的基础知识,又要充分反映知识体系作战训练中的具体应用;多媒体教材必须服务于主教材,体现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网络教材要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纳入的信息要多,以适应体系作战指挥人才对诸多知识的需求;辅教材应围绕人才能力素质要求,在可读性、易懂性和实用性等方面为学员自学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二、创造与体系作战理论接轨的训法体系

培养高素质体系作战指挥人才是全军院校的共同目标,单靠某一所院校或某一种方法是难以实现的。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手段不能单一化,因此,提高培训效益,创新教法训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课题。

第一,探索联合的教学模式。一是把学员的体系作战理论教学固定在本军兵种院校进行,立足于本院校教学,也可让军种院校教员流转教学;二是“提高层”学员应打破军兵种界限,统一调学、混合编班、分处四校、同步流转,到不同军兵种院校进行分课题流转教学,在集中到一所院校或训练基地,进行综合性联合演练,以拓展目前的军兵种交叉培训模式。

第二,推广贴近岗位培养的教学方法。体系作战指挥教学应形成“基础理论专题式教学、实践性案例式教学、前沿理论研究式教学”的教学方法体系。通过灵活运用“分组对抗式”、“角色扮演式”、“互动式”等方式,采取教员引导控制、学员讨论激励等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分组研讨、集中交流、精讲多练等方式,打造专题研讨教学特色,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通过“无原案、分方向、小班作业、集中研讨”等方法,加强想定作业教学,提高学员分析、处理、判断、决策能力。

第三,创新适应体系作战要求的组训方式。按照内集外联、体系集成的思路,强化编组训练、要素训练和对抗训练,逐步扩大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等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信息化训练方法。一是开展多装备组合套训;二是开展多科目交叉联训按体系作战进程组织多科目融合训练,变单一训练为集成训练;三是开展多方式并用合训,提高对抗性训练和指挥协同训练能力

第四,扩大实践教学和实战化演练渠道。加强院校间、院校与部队之间的联合办学和实战演练,制定统一的教学训练计划,使教学理念能够与部队训练同步,形成“统一组织、导调、训练、考评”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网络化异地分布式联合演练,模拟生成体系作战环境,加大对抗演练的难度和强度,提高学员体系作战指挥能力。

三、拓宽以科研带动教学的渠道

创新发展体系作战理论指导是培养体系作战指挥人才的基础。理论的系统性、操作性对开展体系作战的学术研究十分重要。首先是探索体系作战的新战法。学术研究对教学起直接支撑和服务作用,就必须发挥科研优势,扩展研究课题。其次是科研重点向信息化转移。再次是建立研究成果推广转化机制。建立健全总部、院校和部队“一体化”的成果转化机制,坚持用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和部队训练,使学术研究真正成为服务教学、带动教学发展。

第2篇:如何提高教学组训能力范文

“三三六教学”新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尝试和创新,具有可行的操作性和科学的启发性。它使得“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变成“欢声雀跃”。同学们在课堂上自主地预习学习,积极自信地展示自己,同学之间互相点评,共同提升,共同分享“自学”的成绩。总之,杜郎口教学模式在极大程度上解放了教师陈旧的负担的同时,又在极大程度上启发和开发了学生的综合潜力,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达到了空前,学生大胆地展示自我能力和自我观点达到了空前,学生大胆主见地个性化点评达到了空前!

杜郎口中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近几年深受推崇,对我本人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以及固有的教学方法触动颇深。如何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适应本地实际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此谈点自我见解。

一、杜郎口中学的教师让我亲自感受和认识了如何上好英语预习课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重视课堂教学,向课堂要质量。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将英语教学置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设计各类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在预习课上必须明确需要解决哪些由易到难的层次教学目标以及学生会采用哪些相应的有效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必须做好笔记。笔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记书本上没有的内容,二是记听课时不懂的地方。而且要处理好做笔记和听课的关系,避免顾此失彼,影响听课的效率。比如,怎样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层次和性格差异组建合理科学的“黄金搭档”小组,如何起组名、组训以及组长和组员对学习任务的承担情况,如何按照不同小组的特点和特长有效分派不同层次教学任务等等的教学细节问题;在展示课上所要展示的基本内容的确定以及如何让学困生展示基本知识、让中等生提升基本知识以及让优等生对展示和提升内容的总结归纳和个性点评;如何在动态教学环节中持续关注每组每位同学的合理评价以及评价方式的不同优劣,其中强调了以小组为单位的“捆绑式”评价的可行性……令我亲眼见识了杜郎口的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所起的时间和空间作用以及进行的及时到位的知识总结和疑难点的穿插点拨等一系列教学细节活动。

二、杜郎口中学的教师让我亲自感受和认识了如何上好英语展示课

学生必须记住教师的思路,这就要求教师讲课的关键是抓思路要清晰,重难点要突出,讲解要有针对性。在展示课上所要展示的基本内容的确定以及如何让学困生展示基本知识、让中等生提升基本知识以及让优等生对展示和提升内容的总结归纳和个性点评;如何在动态教学环节中持续关注每组每位同学的合理评价以及评价方式的不同优劣,其中强调了以小组为单位的“捆绑式”评价的可行性。

三、杜郎口中学的教师让我亲自感受和认识了如何上好英语反馈课

巩固复习单词和句型,反馈检测固定词组和时态句式,耗时不多,效果不错。课内的巩固复习十分重要,总结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归纳总结,趁热打铁,这样费时值得。学习的环节还有布置作业、再复习及习题练习,每一环节缺一不可。但是课堂学习应当是关键、是重点。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确立高效课堂的理念、实施高效课堂尤为重要。我们应从每一节课做起,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做学生满意、人民放心的好教师。

四、学生主动参与预习探究、展示探究、检测和反馈探究及其三者之间相互的紧密关系

第3篇:如何提高教学组训能力范文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教学方式; 创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3. 062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3- 0106- 02

随着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革不断推进,信息化教学在军事训练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抓好信息化教学已成为当前民兵预备役部队训练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对提升教学层次,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倍增器的作用。在新时期,探索军事训练信息化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尤为重要。

1 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高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高校要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教育领域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被扬弃,教育信息化全方位地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创新。一是教学过程、教学特征发生了深刻变化。教育信息化就是利用信息化的技术、观念、手段、方法,使教育功能发挥得更广泛、更有效、更及时,其宗旨是培养创新人才,加快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传统教学过程相对刻板、简单,立足于教员精讲,学员理解记忆和练习。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过程以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方式实施,教和学两方面表现出开放性、合作性、整合性、交互性、现代性。在技术手段丰富、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员必须不断进行教学探索,必须努力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以实现教和学的良性互动。一种以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师生共同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资源进行教学的模式正在形成。二是教学形式、授课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粉笔加黑板的授课、辅导方式越来越淡化,运用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技术授课越来越普及。教育信息化打破了学校围墙的限制,很多教育资源可以实现网上共享,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形成网络化学习,为学员打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资源体系。网络信息资源以其独具魅力的开放性、探究性和交互性,一跃而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资源。三是教材载体、教学资源发生了根本变化。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学资源十分丰富,教材的外延不断扩大,目前已在纸介质的基础上,发展到磁介质、光介质的广阔领域,这为学习的革命安装了强劲的加速器,为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开辟了一条高速公路。随着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完备的教育体系、完善的教育设施的建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整理资料、备课已被广泛使用,并成为主要趋势。四是学习方式、学习时空实现了新的跨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习场所、学习形式越来越灵活多样;个性化学习、个别辅导越来越广泛和具体。如何辅导和支持学员的个性化学习,如何因材施教、实现个别化教学,如何检查作业和练习,如何考试等,已成为每个教员的新课题。每个学员的基础不同、对信息资源的兴趣与理解水平不同,教员必须将教材内容与信息资源整合,必须将传统的授课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才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实效性。新的学习方式及个性化学习对启发学员创新思维,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 把好“三道关”抓好信息化教学人才队伍建设

教育信息化强调在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下,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创建信息化背景下新的教学模式关键是要靠广大教员的创新精神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在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形势下,要大力开展教员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努力提升教员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针对教员队伍信息化水平低与现代教学手段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现状,大力培养信息化教学人才,注重把好“三道关”。一是把好选拔关,要改善教学力量不足的现状,就应着力提高教员队伍教学能力,要注重选拔和培养一批懂专业、会操作、能讲会教、精通当代信息技术的教员,要注重把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人员选配到教员队伍中,作为教学力量重点加以培养。二是把好管理关,在组织民兵预备役部队训练过程中,从各行各业抽调了不少教员,为此,应搞好人才队伍的信息管理,把每个教员的基本信息、联络方式、专业特长、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都录入信息管理数据库,形成教学人才资源网,对信息化教学人才队伍进行合理调配,综合使用。三是把好培训关。要利用各类培训,加大力度对教员队伍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培训。另外采取“请进来教,送出去学”的方法,将外单位的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人才请进来讲课辅导,择优挑选部分教学骨干送到院校、上级机构和挂钩单位训练和学习,切实拓宽信息化教学人才培养渠道,使教学人才充分发挥综合效能。

3 建好“三个重点”,抓好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

针对当前军事教学中信息化教学平台不完善,整合程度不高,还不成系统、不成规模的特点,应立足自我,协调地方,整合军地资源,更新和完善训练教学物资器材、设施设备,主要加强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搞好“三个重点”建设。一是重点加强教(器)材库室建设。要加大经费投入,专门拿出经费更新、配齐各类信息化教学教材和物资器材,切实抓好教(器)材库室建设,并做好教(器)材的专项分类、储存和保管。二是重点加强信息化多功能教室建设。可以建设集综合多媒体电化教学、网络训练教学、远程视讯教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训练教学场地,搞好“声、像、光、影、电”等设施设备配套建设,切实搞好信息化教学场地保障。三是重点加强信息化教学系统建设,重点加强多媒体系统、远程视讯系统等信息化教学系统建设。多媒体系统着重搞好采集、制作、播放等环节的配套建设,确保发挥最大的综合效能;远程视讯系统建设形成网络,达到“纵向连得上,横向能沟通”的要求;训练教学网络系统主要搞好内部局域网络的建设,集成指挥自动化系统、训练作业系统、军事理论考核系统和军事训练评估系统等训练软件;切实形成一个综合、集约、高效的信息化平台。

第4篇:如何提高教学组训能力范文

关键词:继续教育;教育培训;教学模式;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继续教育是一个有丰富内涵不断发展的概念,不同时期不同组织都有不同的表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继续教育的概念也在深化和拓展,新时期,准确把握任职教育的培训对象、培养目标、培训特点和培训要求,着力突出教学体系建设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任职教育课堂教学应坚持的原则及特点

(一)岗位与目标鲜明

岗位任职培训注重以能力为本位,强调学用一致,教学目标指向性非常鲜明。应始终坚持以培养对象的岗位需求为牵引,以部队岗位对军官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为目标,培养官兵的任职能力,注重教学目标与岗位需求的紧密结合,把握针对性,切实满足官兵的任职需求。

(二)强调实践应用

使官兵全面掌握专业基础理论,提高教育对象的理论素养的同时,更强调实践应用,突出培养官兵解决任职岗位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问题教学和案例教学等实践性教学方法,并利用实验、实作、岗位锻炼等形式组织教学。

(三)强调实用性

实用性是任职教育教学内容的一大特点。任职教育偏重理论应用教学,强调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加之培训时间相对较短,必须在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上下功夫,突出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等。

(四)开放式教学方法

任职教育只有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部队和社会广阔天地,进行操作、演练、实验、实习、调查等,才能使官兵得到实践锻炼。要根据初级指挥员培养的特点,注重在训练过程中传授教学法,适应岗位任职带兵训练、带兵打仗的能力要求,实现与部队基层对接、与战场对接。

二、立足教育特点构筑崭新教学体系

(一)创新教学理念

牢固确立精品战略理念,打造名课、名师,推进“名作工程”;狠抓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工程”,通过发挥精品课程的样板和示范作用,牵引和带动了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牢固确立特色发展理念,立足教导机构自身专业优势和历史积淀,找准教学定位,明确教学目标,形成自身特色教学课目。牢固确立开放联合理念,搞好“内聚”和“外联”,整合教学力量优势互补,横向联系兄弟单位资源共享,共同解决重难点问题。牢固确立人才兴教理念,注重在教学实践中用课题、学术研讨等“载体”牵引和锻炼人才,广纳群贤,打造高层次教学队伍。

(二)以形势任务为牵引优化培训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必须与应用技术的发展相适应,与解决部队建设中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相符合,与未来战场相连通。着眼首长机关任务需求,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教导机构具备教学资源丰富、人才储备充足、研究氛围浓厚的特点,在搞好教学、完成任务同时,要注重围绕首长决心意图和机关任务需求,积极拓展服务保障、研究攻关、人才储备等方面功能。在军事理论研究上,当好“先行者”。始终关注和重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力求与首长机关同步思考、同频共振。对机关赋予的研究任务要勇于承担、大胆实践,对上级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要积极参与、合力攻关,对军事理论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要主动研究、超前思考,区分课题项目,成立研究小组,集中组织攻关。

(三)依据现代化教学要求,创新教学方法

1.树立“学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要求教员精讲、巧问,给官兵自主学习和课堂研讨时间,培养官兵的参与意识和思维能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创建“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把教学过程作为启发、指导官兵自学的过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官兵研究、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坚持因人施教,让每个官兵都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注重选用能体现官兵主体性、创新性和参与性的教学方法,广泛运用问题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官兵个体探究和个性发展。坚决摒弃“一言堂”、“满堂灌”的形式。不仅要重视培养官兵岗位任职所必备的知识与能力,而且还要重视培养官兵健康的岗位任职心理和良好品德,使他们能用终身化的学习思想、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去对待和迎接现实及未来的军事生涯。

2.开展信息化条件下教学组训研究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积极开展电化教学和网络化教学,建立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多种方法并用的电化教学模式;以教学支援系统为平台,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员可以利用教学资源库获取所需的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材、教学素材、视频资料、试题库等教学资源,结合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能够依靠系统支持完成网上考试、远程观摩等教学活动,大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3.突出教学实践环节

将实践性教学重心前移,改变以往先理论后实践的“一线平推”为理论和实践“两线并进”,形成相互穿插、紧密衔接的教战体能适应性训练场。加强实践教学是以官兵能力培养为中心,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一是要加强场所建设,努力自建和联建教学训练靶场、规模化的模拟仿真训练中心;二是按照基本能力、履行岗位职责能力、任职岗位创新能力三种能力模块,将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划分为若干个可独立进行的基本训练单元进行施训,三种能力可交叉融合训练,也可分割训练。

(四)拓宽教员培训的渠道,提升教员的综合素质

任职教育能否办出自己的特色,关键就在于教员素质的高低。担任任职教育的教员应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超的“创新型”人才。

1.加强教员的继续教育培养力度

军队继续教育应在坚持和完善现有院校培训、函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形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提高教员干部继续教育的比例,在提高培训层次,解决教员学历问题的同时,鼓励教员在职攻读学位,提倡个人在职自学,组织参加社会自学考试,提高教员素质。在加强教导队教员和指挥军官换岗任职的基础上,建立教导队教员经常性培训的机制,不但创新了部队指挥军官的多层培养模式,并且为部队培养了大批的“后备教员”。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导队的整体军事研究和教学能力,为部队的人才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2.改善课程学习评价制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课程学习评价在一定意义上对教学起着“指挥棒”的作用,牵住这个“龙头”,可以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课程学习的评价,一是要改革考试方法。课程考试不仅考查官兵掌握课程学习内容状况,而且要考查官兵的认知能力、知识转化能力、思维能力、再学习和自学能力、创造能力。要达到上述要求就必须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开放的、灵活的多种评价方法。如考查官兵调查能力、综合能力、归纳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等,可采用课程论文和学习报告等形式进行;考查官兵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反应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可采用答辩和辩论的形式进行;考查官兵知识转化能力、应用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等,可采用全开卷、半开卷和论文的形式;考查官兵的基本理论、专业理论可采用闭卷的形式;考查官兵分析力、创造思维等可采用问题设置和现场能力测试的形式等。采取形式多样的课程评价方法,会大大激发官兵自学、思考、实践的热情,能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5篇:如何提高教学组训能力范文

关键词:信息系统 体系作战 通信院校 士官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a)-0178-02

士官是我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能打仗、打胜仗”强军目标的关键力量。士官通常直接担负武器装备的操作、使用、维护、保养的任务,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工作岗位具有明显的职业性、技能性;这决定了士官职业技能培训的目标应是:为打赢一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造就一批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我军现有通信装备的高技术士官专业人才;如何完成培养目标,是每一个士官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都必须面对的历史课题。

1 以士官人才培训需求为出发,明确培训目标

人才培养与军事斗争准备要求相适应,是军事教育的基本规律;有什么样的战争形态、作战方式,就必须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通信兵基于信息系统联合作战“体系保障、体系管理”能力的新变化,对通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当前通信士官建设需要以下两类种类型的人才:一是面向通信兵分队的管理型人才;二是提供兵种技术服务的保障型人才。面向通信兵分队的管理型人才,即基层通信分队执行日常管理和遂行通信兵战斗任务的具体组织者,主体是士官人才,是军事通信与信息服务保障的基础力量。应具备较高的个人军政素养和基层带兵能力,懂装备、会训练、善管理,专业技能熟练,组训能力较强,管理带兵能力突出。担负的主要任务:带领通信台站、分队遂行通信与信息服务保障任务,组织通信兵分队军事训练,实施通信兵分队日常管理。提供兵种技术服务的保障型人才,即通信与信息化装备的操作使用与技术保障人才,主体是各级通信部(分)队技术军官和士官人才,是军事通信和信息服务保障的支撑力量。应熟悉主战装备的组成原理、战技性能和运用特点,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担负的主要任务:按照综合信息服务要求,具体实施军事信息的传输、交换和处理等,承担装备操作使用和维修维护工作。

人才需求决定了通信院校士官职业技能培训的训练目标应当是:为打赢一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造就一批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我军现有通信装备的高技术士官专业人才。

2 贴近任务需求,调整教学内容

2.1 深入部队,明确岗位需求

目前,为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目标,我军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军革,新变革中,部队作战的通信保障如何保,在这种情况下,通信士官要做的工作是什么,任职岗位的需求是什么,技术要求是什么,通信士官所要具备素质是什么,他们应当具备知识和技能是什么,是我们必须明确的问题。

要深入了解岗位需求,就必须做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分析部队实际岗位需求。要深入部队参观、学习、探讨、研究,也可以指派部分教员和科室人员定期到部队代职,及时掌握这方面的情况,实时地调整教学课程和内容。组织专门从事教学且经验丰富的教员、教学管理人员、教研室领导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协同制定出科学合理、针对性强的士官教学课程和教学计划。

2.2 根据培训需求,调整培养方案

练为战,而不是练为看;战争需要什么,我们就训练什么。而决不是我们训练什么,战争就会用什么。部队作战和平时的战备执勤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训练什么。

在教学中,除了必要的政治思想、军事素质、体能素质和基本知识的教育训练外,应尽量压缩和合并一些无用或应用较少的课程;加强技术性和实用性方面的训练;使整个技术教育训练过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强调信息技术、专业技术、通信装备的训练;充分体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发挥通信院校过去的训练特色,突出实际动手能力的教育训练。紧跟新科技、新技术、新装备的变化,从实战需要和军队的现有通信装备出发,加强军事通信装备技术技能方面的强化训练。充分利用现有的训练场地、实验室、机房、通信车等进行专业技术强化训练。大力开发仿真模拟设备和实战训练软件,以解决设备不足和维修困难等问题。

2.3 根据通信兵保障内容,科学设置教学课程

通信兵的保障特点决定了其在保障要求上,不仅要做到“迅速、准确、保密、不间断”,而且要实现指挥信息的有序流动、高效融合。在保障内容上,由通常的电话、电报、计算机和视频保障,逐步拓展为综合信息接入、传输、处理、分发和防护的一体化保障。

2.4 以岗位职能要求为依据,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在基础课内容把握上,弱化对学员专业技能培养服务作用不强的内容,坚持基础课以“够用”为度,适当降低基础理论教学起点,适当收缩基础理论教学宽度,突出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在专业课内容的把握上,强化学员岗位任职和技能培养起决定作用的内容,坚持专业课以“能用”为限,适当调整专业理论内容,弱化难、偏、深的纯理论,突出操作、维护、故障分析的内容。在操作实践内容的把握上,强化学员的岗位任职特点的内容,坚持操作实践课以“管用”为主,突出重点方向、重要岗位的操作训练内容。

2.5 针对各专业特点,优化教学计划

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必须调整士官的教学和训练计划。例如:“军人心理学、军用公文写作”等课程,均没有必要设定为20学时,每门设定为10学时足够,这些课程讲完要点即可,至于每个学员这方面水平的提高,还应当主要依靠平时的学习运用和练习锻炼。其他的一些课程,如,数学、物理、英语、素质、地形学等课程,也可以精简、压缩或合并。

3 针对士官教育特点,改革教学方法

3.1 深入了解士官学员的学习特点,力争因材施教

士官学员来自于部队的各个岗位,文化层次和学习能力也有很大差异。有的曾工作在通信第一线;有的是工作在司政后部门;还有一部分是司机、文书、公务员、保管员等。在他们中,有的是高中毕业;有的是初中毕业;有的初中还没毕业。有的学习能力很强;有的学习能力很差。他们都是被各个部队选送到该院来深造学习的,不管他们来校的路由如何,我们都有责任、有义务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士官毕业生。

士官学员的学习特点是:文化水平偏低,高深理论难以接受。但是,他们热情奔放、好学易动,动手能力较强,对于课堂讲解喜欢讨论交流,对于机房中实际操作实践兴趣浓厚。

3.2 灵活教学方法,提高学习积极性

根据士官教学大纲和士官学员的学习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进行教学互动,提高教学效果。教员在教学时应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避免很深奥的理论说教和很烦杂的数学推导。在教学中根据内容可采用讨论式、启发式、诱导式等教学方法。在实践环节可采用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在教学中采用群众检查、群众督促、群众评比的教学方法,由课代表和技术骨干带领执行。

3.3 整合信息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化教学资源是实施信息化教学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与方便快捷的资源获取利用方式相结合,是现代化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当前,通信院校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有限的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地获取和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缺乏成为制约信息化通信士官人才培养的一个瓶颈。因此,重视各种教学资源多媒体应用系统的建设,尽快走上网上教学、网上练兵、网上考核的路子。

作为通信士官培养院校,要明确部队通信士官岗位需求,实现现代信息化战争士官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必须从实战出发,调整通信院校士官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能,提升通信院校培训士官的能力水平,努力实现提出的“能打仗、打胜仗”强军目标。

参考文献

[1] 郭秋菊.适应体系作战信息保障要求,加强通信士官人才队伍建设[J].军事通信学术,2010(5):51.

第6篇:如何提高教学组训能力范文

分析中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背景及基本思路,对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进行探索,让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焕发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中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

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人体解剖学带来了发展机遇。人体解剖学教学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成为研究热点。我校借鉴国内医学院校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对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以便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1改革背景及基本思路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培养懂技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中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能,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高素质劳动者。由于中职生知识基础薄弱,三维空间感较差,而解剖学名词繁多,初学者难以较快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利用最新科技成果辅助教学。

2改革措施

2.1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编写配套实验指导

2.1.1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为了向学生提供其所需的知识,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掌握临床相关内容,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将枯燥的人体解剖学知识与具体的护理操作进行有机整合,对与临床关系密切的解剖结构重点讲解[1]。如引入护理学的导尿术,告诉学生与导尿相关的解剖学结构,使其明白解剖知识的临床应用。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开展教学,为弄清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与人体解剖学联系密切的内容,我们做了大量调查,找出重要知识点,如胸骨角、髂前上棘、食管的3处狭窄等,在实验课中对这些知识点加以强调,重视学生操作技能培养,突出其在护理方面的应用。

2.1.2编写配套实验指导

教材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我校编写实验指导、解剖习题集等措施是有效的。2012年全体解剖教师与实验教师一起编写的护理专业《解剖学基础实训大纲》《解剖学基础实验指导》《解剖学基础习题集》,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加强了学生基本知识,强化了技能训练,而且还拓宽了学生视野,为其今后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2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我校同样重视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启发教育,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1)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积极开发多媒体课件,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国内外相关网站、课件、专著收集图片、动画、文本、音频以及视频素材,也可以用数码相机和摄像机拍摄相关照片、录像,将大量的图、文资料带进课堂,增加教学信息量,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这也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2]。(2)充分利用学校生命科学馆进行现场教学。人体解剖学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实验课多,要求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而近距离观察医学标本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对其理解记忆、提高学习效果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3]。(3)中职生初次接触医学,普遍感到人体解剖学名词繁杂难记。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利用动物器官标本进行直观教学,加深学生直观认知。教学中,根据实际需要,利用动物器官进行教学,如用猪肝、猪心、猪肺、猪眼等,为学生创造直观、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3实验室开放与解剖技能训练

为加强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我校每学年第一学期都会开放解剖实验室、生命科学馆,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在学校技能文化活动月期间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解剖技能培训。培训主要从理论和实验操作两方面入手,理论设置6课时,解剖学教师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人体解剖学的最近进展开设讲座,提高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的学习兴趣;实验操作培训24学时,学生分组训练,力求让每位学生都有动手机会,通过操作训炼,提高学生识别标本结构的能力。

2.4实验考核方法改革

人体解剖学实验考核主要是辨认标本结构,传统考核方法是让学生在标本上指认出相应结构。2009年,我们利用数码相机拍摄标本,然后设计成考试题目,让2009级护理专业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考核,并与2008级护理专业学生实验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发现2009级护生成绩明显优于2008级。3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效果近年来,通过实施教学改革,学生取得了较好成绩。为进一步了解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效果,我们连续对3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超过90%的学生认为我校进行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是非常有意义的,尤其是把临床护理操作有机结合到人体解剖学教学中,极大地提高了人体解剖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原本枯燥乏味的人体解剖学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4]。我们认为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等都有积极作用,能够为学生深入学习临床护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通过改革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不论是从早期的学习阶段还是内在机制上都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顺应了时展要求,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有利于学生能力和个性得到提高与发挥。

综上所述,我校在借鉴其他医学院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较好效果,得到学生普遍认可。因数据收集与问卷调查统计可能受主观因素影响,具体改革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跟踪观察。

作者:杜新光 廖顺顺 单位:广东省东莞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陆莹,张作涛,唐中生,等.中医院校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3(1):108-109.

[2]张复初.浅谈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在医学院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2(7):188.

第7篇:如何提高教学组训能力范文

【关键词】学校文化 教研组文化 教研组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教研组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风、教风形成的基础,同时影响学风,是学校文化建设中重要的精神文化。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教研组文化建设是直接的抓手。

一、提炼教研组精神文化,跳出事务性工作

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很琐碎,既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教研活动中是如何行动的,又体现为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同事的态度以及种种教育教学的方法策略。这些行动的背后体现出了每个人不同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因此,教研组工作就是一种文化活动。

教研组长要跳出事务性工作。当前的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的不在少数,虽然学校制定了详细的教研活动规章制度,但实际情况仍不容乐观。作为管理者需要反思,教研组长常常是“被要求”,体会不到工作的权利与自由,也就体会不到工作的成就感与快乐,工作是被动的,因而教研组长总是习惯于应付性地工作,工作中的形式主义、敷衍塞责便层出不穷。如何提高教研组长工作积极性,作为管理者的学校领导,可以创新教研活动形式,乃至让自己成为校内教研活动的带动者,从而将教研组长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教研组成员也需要跳出事务性工作、教育教学工作、烦琐的检查、教育、督促。很多教师逐渐习惯了某一种工作轨迹,慢慢失去了思考的能力,穷于应付,成为“教书匠”。作为学校管理者,需要减少检查、会议的频率,比如有学校在信息化条件下将会议、通知、工作安排等挂在网上,将时间还给教师。

学校各教研组在学校文化的统领下,提炼教研组的发展理想,即教研组应有自己的“精气神”。教研组应在发展理想的引领下不断前进。教研组成员跳出事务性工作的牵绊,将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和研究活动上升到文化层面,从学校发展、教研组发展的高度出发,提出符合实际的发展愿景。比如,我校数学教研组提出“厚积薄发”的组训,并以此为基础,引导教研组成员学习提高,构建学习型组织。

二、突出教研组教研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所学校的发展,不能仅靠教师的“教”,更要教师的“研”。教和研保障了学校的办学质量,而“研”更是教师突破“教书匠”瓶颈,走向“教育家”的必由之路。从教师专业发展来看,教研组文化在教师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教师成长的“小环境”“小气候”。我校电子电工、机电和财经服装组在“十二五”期间分别以江苏省规划办课题为引领,以科研带动教研,倒逼教研出效果,财经服装组被评为常州市优秀教研组。全校共十个教研组,在“十二五”期间仅有一个教研组没有课题研究任务,其余全部参加课题研究。

在教研组内用开放的心态辩证审视新观念、新思想。教师是文化人,我们应用开放的心态去认识、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很多人参加教研活动时,由于没有理论支撑,一般都习惯于用自己的模式作为标准,这就需要教育管理者包括教研组长在教研活动中注意导向,开放不是和稀泥,不是当和事佬,不是怕得罪人,而是全面看待问题,不以偏概全。特别是对年轻教师,要有爱护宽容的心态,帮助他们成长。

教研组文化建设中需注重反思。一个人,不仅要低头赶路,还要学会遥望远方,更应仰望苍穹,走走停停,回头望望,不断反思总结,为下一段路的风雨兼程而养精蓄锐。教研活动中应安排反思,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如:反思某次活动的效果如何,反思听课议课的形式等等。

教研组文化建设需注重合作文化建设。践行集体备课制,群策群力。备课时,以教师发言和集体讨论相结合,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教学特长,集思广益、互相启迪、取长补短。这样既促进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强化对教法的研究和选用,也保证教师在教学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此外,国际上有一种公认的企业定律,叫“马特莱定律”(Pareto principle),又称“二八定律”。 “二八管理定律”是指:企业主要抓好20%的骨干力量的管理,再以20%的少数带动80%的多数员工,以提高企业效率。我认为该定律在学校也适用,每个教研组均有部分教师愿意发展自己、提升自我,也有部分教师整天牢骚满怀,散发消极情绪。作为管理者,应该发挥先进者的积极性,让80%的教师看到专业得到发展的好处,比如评优评先、定岗、职称等方面获优先。我校语文教研组就逐渐形成了比、帮、赶、超的积极文化,组内中青年教师认真学习,努力提升自己,近年来已有12位教师先后获得教育硕士学位,1人获得常州市学科带头人、3人获得常州市骨干教师称号,教研组还获得金坛市优秀教研组荣誉称号。

三、提升教研组长教学领导力,确立学科带头人地位

组长是教研组的带头人,是教研组文化建设的第一负责人,是教研组文化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教研组内的每一位教师都是教研组文化的参与者、创建者、共享者。教研组长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组织者和沟通者,而应是教研活动的策划者。教研组长不仅要策划教研组的日常教研活动,而且要对每个教师的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具体目标和达成目标的可行性措施,建立共同愿景,最大限度地激励教研组成员的积极性。

学校管理者必须注重培养教研组长,引导他们学会研究,学会组织校内教研活动,使教研组长真正成为教研能手,成为校内教研活动的成功组织者。教研组长要成为好的教学领导者,必须具备三种专业能力:(1)课程和教学能力,主要涉及教研组长的学科素养和水平。(2)沟通与交流能力,更多地涉及思想理念与价值取向层面。(3)教研组长对组内成员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不仅表现在要提炼自己对教育教学的感悟和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方面,还要为组内成员树立起教学研究的榜样。

对教研组长这个领军人物的培养,以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管理效果为目标,可以通过健全教研组长培训制度,在制度上予以保障;还可以建立教研组长沙龙,定期学习和研讨普遍性问题和热点问题,组织教研组长定期向全体教师做学术报告等。此外,学校中层干部的聘用也可在教研组长范围内进行选拔。在实行绩效工资的背景下,教研组长的津贴不能低于科室工作人员的津贴。

四、教育管理者率先垂范,促进教研组文化建设健康向上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校管理者习惯于运用行政权力实现管理,对教师居高临下地发号施令,教研实际上成了“叫研”,教师无动于衷。

学校管理者必须尽可能地多参加校内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既要把自己作为教师中的普通一员,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又要注意为教研活动确立正确的导向。管理者要注意认真倾听每一位教师的发言,记录有价值的观点,与教师平等对话、讨论、争论,在总结性发言中注意欣赏教师,欣赏教师有价值的教研活动过程和有价值的观点。要运用当前教育教学先进的理念,从共性的角度对学科教研提出建议,或者从个性的角度对所讨论的教育教学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教研活动过程中,管理者始终是谦和的,姿态不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而是能够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深入的思考和精辟的分析点拨折服教师、引领教师。这样的教研活动结束后,教师还会觉得意犹未尽,迫切期望下一次教研活动早一点到来。

身教从来都是重于言教的。学校管理者能够气定神闲地研究教育教学及管理问题,一定会带动越来越多的教师做好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事实上也是如此,凡是教研风气比较浓厚、教研活动真正抓出成效的学校,其管理者通常都能首先要求自己做好研究工作。

当然,这并不是说学校管理者个个都必须成为教研能手,关键是管理者必须是出于真诚,真正想通过研究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这样就能使自己成为校内教研活动的最好带动者,既提高了自己又促进了别人提高,利己利人。

第8篇:如何提高教学组训能力范文

角色扮演教学法是1967年由FanninShaftel和GeorgeShaftel提出的,通过表演问题情境和讨论表演来探索感情、态度、价值、人际关系问题及解决策略[1]。老年护理学是研究、诊断和处理老年人对自身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学科。老年护理学强调保持和恢复、促进健康,预防和控制由急、慢性疾病引起的残疾,发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实现老年机体的最佳功能,保持人生的尊严和舒适生活,直到死亡[2]。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数的20%。因此,中专护理专业开设的老年护理学课程主要包括老年人居家护理、老年人常见疾病护理等,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普遍反映内容枯燥、无趣,尤其是无法体会老年人的真实感受,故而在讲授本课程时应用了角色扮演法,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对象

中专三年制护理专业在校学习的二年级学生,绝大部分为女生,年龄16~20岁。

2方法与步骤

2.1准备阶段

2.1.1教师准备

根据教学大纲的重点内容和要求,挑选出适合角色扮演法的相关内容,如居家护理、心理护理、疾病护理等。提前两周安排角色扮演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以充分的准备时间,每两个学时指定4~5组进行表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案例编写的方法,其方法有两种:一是教师设计。教师讲授设计案例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二是学生自行设计,教师审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案例编写要求,包括表演内容、时间、参演人员等。要求每组在展示之后上交本组所编案例的电子版。

2.1.2学生准备

老年护理学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角色扮演法,在上课之初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6个人左右,分组时主要采用自由组合,之后要求每组起一个组名,制订一个组训,选举一名组长和一名发言人。每组在接受扮演任务后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角色扮演案例,进行资料收集、编写脚本、角色分配和角色练习,鼓励学生多利用图书馆和网上的资源查阅相关资料。

2.1.3场地准备

以讲授为主的传统式教学方法主要是在普通教室上课,有一间教室、一个讲台、一支粉笔、一位教师、一组多媒体,没有表演场地,而角色扮演教学法恰恰需要给学生一定的表演空间,因此在实施角色扮演法教学时场地选择在宽敞而明亮的实验室,学生围坐在表演者四周。另根据我校的实验条件,将场地选在护理实验室形体训练房,此教室较为宽敞,活动空间较大,而且四周都是镜子,学生可以观察到自己的表演。另外,此教室属于护理实验室,有利于学生从实验室借用表演所需的物品,如血压计、床单位等。

2.2实施阶段

(1)教师引入课题,强调角色扮演的规则和顺序,尽量让学生自告奋勇进行表演,而不是采取点名的形式。起初学生由于羞涩不愿或不敢表演,此时引入竞争机制,给优先表演的学生以鼓励或奖励,慢慢建立学生的自信,直至由被动表演转变成主动表演。(2)确定表演顺序后,从第一组开始依次进行表演,每组表演完后先由学生讨论发言,提出优点、缺点,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提出意见和改进措施。一般两个学时可完成4~5组的角色扮演,要求每组学生表演时先报自己的组名、所演内容的名称、参演人员及所扮演的角色。

3应用体会

3.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角色扮演教学法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编写案例,而且要求学生对所编写案例进行表演,但无论是在编写案例还是在表演案例时都需要全组学生共同协作,发挥集体的力量,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在编写案例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临床实际出发,分析、解决问题,在表演过程中学生置身于医院的场景之中,面对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围绕现实情境自觉进行知识整合,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和研究,最后通过讨论取得最佳的表演效果,故而角色扮演法大大缩小了学校教学与临床的差距。与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方式相比较,角色扮演法最大的优点是将学生长期以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表演过程中,学生需要用语言、动作将所编写的案例内容展示出来,这就需要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表演能力,包括医护间的沟通、护患间的沟通、护士与患者家属间的沟通、护士与护士之间的沟通等,经过多次的表演练习,提高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综上所述,学生在这两个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提高、互相质疑再释疑,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不断提高,为将来的临床实习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2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相较传统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临床实践经验、专业水平、驾驭问题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临床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二是在角色扮演法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方式查阅资料,进行案例编写,在此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能针对这些实际问题联系临床实践进行分析,并能向学生进行讲解,从而督促教师不断学习、不断钻研业务,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处理疑难问题、驾驭课堂的能力。由此可见,在角色扮演法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简单地把知识、经验、信息传递给学生,而是实现教与学双方的思想碰撞、经验共享。

3.3提高了教学效果

角色扮演法可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动”起来,他们通过编写案例、模拟患者、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表演,而不是简单地执行基础护理工作[3],即通过自主实施等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角色扮演教学法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完成整个案例的编写与表演,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使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转变成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角色扮演教学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形成团队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法充分了解了在临床中如何对待患者、患者真正需要怎样的护理,许多学生说,表演的过程就像自己亲身经历一样。另外,角色扮演教学法需要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术进行融会贯通,如患者入院后采集病史,为患者测量血压,这使学生所学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加强与巩固,使他们受益匪浅,教学效果优于传统灌输式教学法,学生也喜欢且乐于接受这种教学形式。角色扮演教学法在护理教学中应用符合现代学习观,使学生想学、会学[4]。在老年护理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角色扮演教学法,解决了案例编写不足、角色扮演专一、课堂秩序较难维持等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了护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值得在护理教学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青华,王春华,江城梅,等.角色扮演教学法在营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9):38-39.

[2]王珏辉.老年护理技术[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3]陈清清,林小兰,龙波,等.双因素理论在护生实习后期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2):3903-3905.

第9篇:如何提高教学组训能力范文

【关键词】汽车驾驶 教练模式 课程 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职业教育教练型教学团队建设研究,2013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编号:NJZC1344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30-02

汽车驾驶技术是由多层面学习和长时期实践构成的。作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之一,可分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道路驾驶、应用驾驶、车辆维护及交通安全等五大教学模块,教学过程须采取分阶段、分项目组训方式精心设计。实践中,以汽车驾驶基本操作模块的实训教学为例,植入教练技术,按照教练型教学团队建设的理念,设计、分解、实施教学过程,在中职机电类专业的四个班级课程教学中进行实践,取得初步成效。

一、教学内容设计

汽车驾驶基本操作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熟悉汽车的主要操纵机件、仪表、开关的位置、名称、作用和正确的操作方法。学会发动机的起动与停息,掌握汽车起步、变速、转向、制动、停车和倒车等的基本操作方法,并保持各项操作动作的协调。难点是能从系统间相互协调的角度分析起动、转向、制动等的呈现过程。同时,应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文明驾驶、安全驾驶和行车道德规范教育。让学生亲身经历汽车驾驶的实践,培养学生对驾驶技术的情感与兴趣,提高驾驶技术水平和驾驶职业素养。在构建教学内容体系中,融入教练技法,创设一个互动式、教练型的课堂。

二、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本课现有的实训条件,汽车驾驶基本操作部分的教学目标分为四层面:知识目标、识别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其中,技能目标的达成是本阶段教学目标的重点和难点。

1.知识目标。了解、掌握汽车发电机、底盘、车身和附件的四大部分及其各部分的作用。了解燃油供给、发电机冷却、发电机、汽油点火、起动、传动、行驶、转向和制动九大系统及其作用。了解和掌握汽车的性能、分类及汽车文化方面的知识。

2.识别目标。操纵机件的识别:方向盘、嗽叭、变速操纵杆、驻车操纵杆、离合器踏板、加速踏板、制动踏板等。仪表识别:车速里程表、发动机转速表、水温表、机油压力表等。开关识别:点火开关、灯光开关、风窗雨刮开关、空调开关等。

3.技能目标。驾驶前的准备:上、下车动作,车身及四周检查,上车后调整坐姿、座椅、后视镜等。发动机的起动与停息:了解起动是由车钥匙打开点火开关,接通蓄电池与起动机之间的电路,起动机把蓄电池的电能转换为机械能驱动发动机工作,实现发动机起动的过程。了解停息是由踩下离合器、踩下制动踏板、拉紧驻车制动、变速杆挂入空档位置,实现停息发动机的过程。驾驶操作技术:初步掌握汽车的加速、减速、转向、倒车的基本操作方法。了解汽车变速的种类、变速原理、变速器的档位等,掌握汽车的变速操作。了解汽车制动、驻车、停车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汽车的制动方法[1]。树立交通安全意识:知道汽车的安全技术包括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树立“对他人负责”和“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

4.情感目标。融洽师生关系,由浅入深,从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到实现彼此信任和价值认同。牢记汽车驾驶基本操作要点,体会掌握驾驶技术的乐趣,珍惜实训课程的宝贵时间,树立独立完成任务的观点,热爱汽车文化。注意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其树立自信,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养成良好的行为品格。

三、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心理学原理分析,汽车驾驶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两方面,在训练中,大多以熟练操作技能为先导,以强化心智技能为补充,相互促进,逐次提高[2]。分析本课程的实质,针对基本操作部分的内容要求,依据“教练型”教师角色转换理论[3]和“教练型”教学模式转变观点[4],采取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的频繁的反馈与个别化的矫正性帮助[5]。教学策略应从三个维度来实施[。

教学策略应该根据不同的课程载体或项目而有所不同,但共性的要求是,以学生为中心,将现场环境(创设的情境)、课程载体、目标达成和具体的操作机制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常规教学管理,教练引导模式和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评价机制,在给定4个学时内,促进学生的动机学习、掌握学习,并在今后的项目教学中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在教学过程引入教练技术,要根据学情和课程载体等变量,调适好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分解设计

汽车驾驶教学技术要求高、实践性强、情况较为复杂、涉及的环节较多,因此,采取集中安排、过程分解的设计思路,在各个教学环节,进一步细化教练型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项目训练的必备条件:20名学生为一个实训单元,理实一体化教室,5名教练型教师(教练员),5台教练车(每车1名教练,1-4名学生),500—1000m环形训练场地,时间安排为半天。此项目实训,需要教练型教学团队和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见下页表1。

五、教练技巧的情境再现

1.教练型课堂的场景。本阶段的教学内容是初步掌握汽车的起动、加速、减速、转向、倒车的基本操作方法。在操作训练中,设置教练型课堂,运用教练技术,师生互动,愉快地分步完成教学环节。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教师娴熟地驾驶一辆5座皮卡教练车来到了一个环形驾驶训练场。车上还有学习驾驶操作的3名同学。

2.讲解目标。在驾驶的式样场地,教师说道,今天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你们将利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开始学习汽车驾驶操作的第一课,而且,我还要让你们获得操控汽车的体验和乐趣。教练型教师通过勾画使命、目标,使学生对目前充满期待。

3.示范观摩。教师以规范的动作,演示踏板的切换、操纵杆的位置变换。起动发动机,在怠速和加档状态下的操作动作。同学们观摩中则敬畏地注视着老师的一举一动。

4.排除干扰。过了一会儿,教师坐到了前排副驾驶的位置上,感受到驾驶座位上的学生突然处于提心吊胆的状态。开始,学生确实有些恐慌,但很快,教师帮助学生回忆起操作的要点和如何放松以恢复正确的驾姿,并微笑着,示意学生起动发动机和起动汽车。学生紧张的心理,通过教练型教师陪练而减压,帮助学生回忆学习要点。

5.运用同理心。发动机声音忽大忽小,车辆速度忽快忽慢,甚至发生发动机熄火的现象。一位同学留露出焦虑和愧疚的情绪:“这种驾驶看来是很难的,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行。”教师用平静、关心和令人信服的话语:“这没什么,当我最初学习驾驶时也有与你相同的感觉。你看,驾驶正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项任务,需要时间去学习和体会,通过驾驶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把握的原则是,放松,确保车辆平稳,灵活的驾姿和快乐的心情。”学生产生的焦虑,教练型教师用同理心加以缓解。

6.适时纠错。每一名同学开始驾驶操作时,都是与教练型教师一对一的学习、交流。有时,学生在操作上会犯一些错误,教练型教师在指导上也会出现一点偏差。尽管如此,师生都认为这是学习和训练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教练型与学生相互学习,发现问题,接受失误,共同纠错。

7.挖掘潜能。在经过几轮的学习训练之后,教师按照教练技术学习原则,在各个细节慢慢地演示、引导,并逐步增加难度。学生则认真练习,相互交流和提示。教练型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使学生逐步确立自信心。那个上午的大部分时间,教练型教师按照教学目标要求,从引导到观察,即时鼓励,放手授权,学生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自行驾驶,练习和讨论掌握的技能。

8.教学评价。在即将结束本阶段的学习任务时,教练型教师建议做一下自我评议。同学们自豪地站在那里。一位同学说,“我现在终于体验到驾驶的乐趣了。”另一位同学说,“我现在梦想着我也能当教练的日子。”听到这些,教练型教师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达到这样的效果,说明“教练型”学习策略的成功,学生掌握了预期的技能,并期待更高层次的学习。

六、结语

教学转型分析:根据高职学生的基础能力和本课程的目标设计要求,采用教练型教学模式,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面,客观上要求实现教练型教师角色转换和教练型教学模式的转变,努力构建教练型教学团队。

学生技能分析:在两个中职班整个教学过程中,教练型教师按照学生心理变化适时加以引导和激励,一对一的辅导,心与心的交流,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调动起来,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训活动中来,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研究发现,优秀的学生能够在确立自信心的基础上,对新的驾驶项目训练充满期待,梦想自己也能成为教练。

存在问题: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教师从传授向教练的转型是必然选择,目前,还局限于较少课程,更多的课程有待进一步开展理论模拟和实践摸索,教练型教学模式的转变,客观上需要更多人力、设备和场地等要素支持,以及刚性机制加以约束。由于各种因素影响的差异性,采取项目教学法或任务驱动教学法,如果组织策略不当,难以取得成效,甚至会造成更大的浪费。

参考文献:

[1]宋年秀,汽车驾驶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8

[2]祖国忠,赵建国,汽车驾驶技能的熟练形成[J],中国商界,2009.04总第172期

[3]胡建栋,特力更,职业院校教练型教师属性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12.1.21

[4]涂锐,“教练型”教学模式运用于高职教育的理论初探,教育与职业[J],2011.12,总第712期

[5]百度文库,掌握学习策略[J/OL],http:///view/

[6]张瑞凤,高职会计课题教学策略[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