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践教学的特点范文

实践教学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践教学的特点

第1篇:实践教学的特点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伴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办学条件的优化,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教学技术是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上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取代了传统的黑板粉笔式的手工教学,这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教师教学效率方面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和优势也在逐渐的显露出来,教学活动是教育的主体,因此,教学活动的成果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多媒体教学的广泛运用,使得我国的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本文将简要分析一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特点,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分析

(一)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和直观。传统的课堂只能提供静态的文字和图片,即使有教师的讲解,学生也无法直观的了解所学习的内容,无论教师怎样努力的讲解,学生对于抽象的知识只能停留在想象的阶段,因此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人的认知是有一定的选择性,客观存在的事物多种多样,在一定的时期内,人们总是选择其中的少数,作为直觉对象,并且能够从大背景中分离出来,对他们作出反应。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这样一个选择的过程,所以,仅仅依靠教师的粉笔和讲解,很难使学生把知识从抽象的大背景中分离出来。而多媒体技术,就能够把这些抽象的知识赋予具体的表达方式,把那些看不见摸不到的数学概念,物理化学上的宏观实体和微观粒子结构,采用多媒体技术,用图片和声音,进行具体和直观的描述,加上鲜艳的颜色、动听的声音,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化起来,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开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轻松掌握知识,这是常规教学法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信息容量扩大,课时容量扩大。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扩大了传统课堂的容量,它能够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丰富的内容用直观的图形和影响表达出来,从多方面、多层次去表达同一个内容,这就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微观和宏观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抽象和具体之间进行交替,能够彻底将知识进行分解并传递,化繁琐为简单,减少信息在学生大脑中的加工和转换时间,缩短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传统教学方式,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就无法进行信息的大量扩充,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信息容量大,传授速度快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接受比传统课堂多很多的信息,利用所节省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同时,多媒体技术中包含了很多书本上不具备的知识,在对书本知识进行丰富和补充的同时,也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整个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和完整,有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更加符合新时期信息型综合素质人才的标准。

(三)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上课之前教师己经做好了各种与上课内容相关的教学课件,在课堂上,就省去了大量书写板书的时间,把节省的时间用来演示不同的课件,这为教师的讲课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利于教师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把文字,图片和声音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直观,形象地把枯燥的课堂变得有声有色,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够获取大量的信息,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当前教学模式所提倡的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清楚的展示出各种真实的事件,使学生真切的体会到各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助于学生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出判断,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现代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处理好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多媒体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因此,它不可能脱离传统教学而独立存在,因此,在进行多媒体教程的编制时,要正确处理其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有时很简单的知识点,写在黑板上,并不比幻灯片的效率差,而且要给学生充分的记录和思考时间,保证学生能够对知识点进行记忆,课时是有限的,要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理想的学习效果,就要把多媒体和传统板书的优势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二)重视学习效果,避免喧宾夺主。多媒体的使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更好、更高的学习效果。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教师要能够分清主次,不宜做过多过于花俏的画面,这样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这些丰富的画面所吸引,而无法专注于知识,往往使得学习效果适得其反。因此,采用多媒体技术时,要紧紧抓住主题,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第2篇:实践教学的特点范文

一、学生视角的课堂特征

所谓学生视角,简言之,即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观察事物、看待问题。因此,基于学生视角的课堂应表现为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从学生学习心理、认知特点出发,定位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推进教学活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起始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

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是体现学生视角的课堂教学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换句话说,一节课的教学预设,连学生的学习基础都不太清楚,那么体现学生视角便是一句空话。唯有准确把握学生学习起点的教学预设,才有可能做到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准确,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恰当,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合理,教学活动的推进上有序,教师才能对“什么时候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什么时候需要给学生以帮助”等问题做到了然于胸。

2.学习过程体现学生的独立精神

我们知道,一节课虽然由不同的教学环节组成,但终究是学生对某一个知识内容学习的过程。因此,保证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独立精神,是体现学生视角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特质。也就是说,在整节课的设计中,教师始终需要明确自己首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然后是“合作者”,最后才是“帮助者”。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教师一般在材料提供、问题引出以及活动推进时,介入得多一些,而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时候,应尽可能退后,以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教师应始终牢记,保持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立精神,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

3.学习环境保有生生交流的平台

课堂教学首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环境建设,其次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生态建设,而学生视角的课堂不单单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学习,它同样关注学生群体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生生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课堂生态环境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学生智慧生长、情智发展必不可少的过程。笔者认为,生生交流渠道通畅也应该是学生视角课堂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基于学生视角的课堂教学实践要点

下面笔者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例,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从学习起点的发掘、学习过程中独立精神的维护以及学习交流平台的建设三个方面,对构建学生视角的课堂教学作具体分析。

1.把握适切的学习起点

正如前文所述,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体现学生视角课堂教学实践的根本。那么,实践中教师通过怎样的方式方法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呢?以下介绍两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的方法。

(1)课前微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设定恰当的学习目标

所谓微调查,是相对于严格意义上的调查研究而言的。与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微调查的调查范围较小,调查手段简便易行,调查材料简洁,数据分析简单及时,突出实用性。课前进行微调查,操作时一般需要围绕即将教学的内容设计相关问题,采用简易的问卷或小型的访谈等方式进行。目的是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或者掌握状况,以帮助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设定恰当的学习目标。

如笔者教学一年级上册“加法的认识”一课时,就是在采用课前微调查的方式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后设定教学起点的。

调查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全班学生进行问卷测试,内容为“计算8道加法式题:1+4、2+3、4+1、3+2、6+3、4+5、5+3、3+7”。第二部分,随机选取一个大组学生(11人)访谈两个问题:问题①,果树上原来有3只小鸟,又飞来2只,现在果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请学生口头列出算式;问题②,请说说4+1表示什么意思。举例说明。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了解到一年级学生对“加法”的认识基础是:能够进行10以内的加法运算,但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及价值的认识尚未建立。于是,教学重点设定为:帮助学生在经历加法运算模型形成过程的基础上,理解加法运算的意义。教学进程设定为两个层次:前半节课重点引导学生从“境”到“式”,经历加法模型的产生与提炼过程;后半节课则重点关注从“式”到“境”,体验加法模型的应用与解构过程,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的运算意义提供更多的帮助。

(2)课始重尝试,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组织合理的学习进程

所谓尝试,即先试着做一做,然后再讨论。了解与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除了采用课前调查的方式之外,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在一节课的前5分钟设计一个组织学生尝试的环节来完成。如笔者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这个内容时,就采用了这样的方式。

首先通过媒体逐个呈现三组图形,每组图形在屏幕上出现5秒后消失,随即请学生说说刚才屏幕上出现的是怎样的一组图形。三组图形中,前面两组图形是按重复排列规律排列的,第三组则不按规律排列(如下图)。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活动后,请学生围绕“记忆的难易”,谈感受、说体会、找原因,最终得出结论:按一定规律排列的那两组图形容易记,没有按规律排列的那组图形不容易记。

接着便组织学生尝试。问题:图形按一定的规律排列记起来容易,那你能不能画一组有这样的排列规律的图形呢?试试看吧。

没有研究规律的特征,只是凭着游戏活动中学生的自主观察与体会进行创作,这本身便是一个尝试的过程。实际教学中,因为有了学生的尝试,后续的学习材料也便足够丰富,既包括“简单重复排列”(即2个或3个图形的重复排列)的材料,又包括“复杂重复排列”(即4个或5个,甚至有6个图形的重复排列)的材料。活动价值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一则暴露不同层次学生原有的对“重复排列规律”的认识经验,二则利于教师随后组织交流活动时设计更有层次的学习活动。

2.设计独立的学习空间

新课程实施已经十多年,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已经在一线教师中达成共识。体现学生视角的课堂,一个重要特征便是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独立性。现围绕《认识钟表》一课的教学,就如何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独立学习空间谈几点做法。

(1)关注人人参与,保证学习活动的参与面

人人参与是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说说容易,做起来却不太容易,要保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面,是需要设计的。笔者在《认识钟表》这节课中,设计了三个“人人参与”的基本活动。

一是课始“画钟面”活动。呈现钟表的图片,请学生观赏,然后提出任务:这些各式各样的钟表面上都有些什么呢?你能画一个可以用来看时间的钟面吗?要求每位学生动手画。

二是课中“画时刻”活动。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关系,并能够初步认读时刻后,请学生根据电子钟呈现的时刻(6:00和12:00),在教师提供的不完整的钟面上画出相应的时刻。同样要求全体学生动手画。

三是课末“做时刻”活动。组织学生根据提供的电子时刻(3:00和9:00),请学生用肢体表示出来(左手臂为时针,右手臂为分针)。同样是全体参与。

以上三个活动都有相应的活动目标。活动一,既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也为后续的讨论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活动二,引导学生建立电子计时与钟面计时的关系,建立钟面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活动三,在进一步巩固电子计时与钟面计时关系的同时,强化空间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每个活动都有“人人参与”作保证,使得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调整指导策略,在关注全体学生的同时,还能够适时帮助更多的学生个性化地完成学习任务。

(2)关注独立思考,保证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独立思考既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必要过程,也是课堂上学生思维成果交流的基础,是保证学习活动有层次、有深度推进的关键。从本节课来看,“认识钟表”的显性知识点是知道钟面的构成,了解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关系,知道生活中表示时刻的记录方式――电子计时,理解电子计时与钟面计时的关系。从思维角度来分析,这又是一个从观察到理解,从直接反映到间接反映的过程,是思维从实物形象逐步走向概念表象的过程。完成这样的过程,需要学生有深度的独立思考作保证。

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思考体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独立思维活动,即在没有人帮助下的个体思维。比如任务一中,学生在观察了一部分实物钟面后进行的尝试“画钟面”,需要其结合看到的实物钟面,独立分析钟面上的本质要素,去掉无关要素,在此基础上画出比较完整的钟面;任务二,同样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短针(时针)与长针(分针)的作用,画出相应的时刻,特别是在画“12:00”时,需要学生独立解决时针和分针重合的问题。

二是在交流学习成果后的思维活动,即在同伴启发下的个体反思。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独立思考,是思维成果交流的基础,而成果交流后的个体反思,同样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过程。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设计一些学生自我反思的环节,以保证学生自我比较、自我调整,激起学生反思性的思维活动,调整或完善自身的思维成果。如在交流所画的钟面时,请学生自我修改;当学生在做游戏时,又请学生自己调整,等等。这些活动的设计,很好地解决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偏差,修正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相当有效的。

3.营造生生交流的学习平台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学习素养的提升,除了个体的努力之外,当然也离不开群体的互动与交流。因此,学生视角的课堂在保障学生个体的学习状态的同时,也需要在群体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工夫。生生交流平台的建设,是保障学生群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实践中,教师要做好以下两点。

(1)减少师生对话,增加生生互动,让生生交流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常态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减少了,但“满堂问”的现象多了起来,而“满堂问”的课堂其实质还是教师主宰的课堂。学生视角的课堂更应该关注学生间的对话,即教师更多地履行自己作为活动“组织者”、问题“协调者”的角色,尽可能将学生呈现的问题或材料,作为“皮球”抛给学生,由学生帮助学生处理。主张课堂上的生生互动,建设课堂学习共同体,以保证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反映在实践中,则可以采用大问题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提出一个核心问题: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请学生结合这个实际情境问题讨论交流,从而完成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就不失为一种改变教师“一言堂”或“满堂问”现象的好办法。

(2)减少教师评价,增加生生评价,让生生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新平台

第3篇:实践教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基于网络的英语文学教学;互动;自主学习;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8—150-03

英语专业的文学课程是高师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该大纲不仅勾勒出英语文学课程的教学范围和教学框架,而且也提出了课程的教学组织结构与教学目的,通过文学阅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跨文化知识的敏感度,掌握一定的文学批评方法,领会作品传达的正面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这是一个内容广泛、要求全面、符合学习者在较高水平上学习展开语言学习活动的大纲,但实施起来难度很大。近年的英语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证明,似乎越来越无法完成大纲的要求,原因有三个:第一,外在环境迫使学习者不得学习一些更加“实用”的语言技能课程以满足未来就业的要求;第二,学生对文学课程的误解,以为文学讲解的都是远离现实的知识,因此是无用的知识;第三,文学课程较基础段的听、说、读、写课程在知识层面上更难,在形式上更复杂,所以学生有相当大的畏难情绪,再加上课时的限制,使教师难以完成授课内容,学生难以取得相应的成绩。这些问题促使我们首先应深刻了解英美文学课程的本质,然后发现其学习过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利用正确的方法、形式与手段来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是关键。

一、英美文学学习的理论依据

由于英语文学课程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的课程,不会像听、说、读、写通过反复训练就可以得到提高,它必须经过阅读、思考、讨论、写作等环节的渐进过程才能掌握,在此期间,学生必须主动使用以前学习过的人文和英语方面的知识,必须在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流中才能获得对文学文本的深刻理解,这样才能有所长进。以诊断性与反思性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意味着学习者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他们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不是自己设置的目标。显然,英美文学课程必须时刻提醒学习者和教师注意自己的目标是否合理,所提出的问题是否超出了学生知识理解范围和学习目的,以及教与学双方的互动是否有效等问题,这样控制整个教学过程,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英美文学教学的建构主义特征说明了该课程应该是以获取知识为依归的积极的互动学习过程和教学双方建立知识体系为真实行为。它是社会的、交往的和自我反思的行为,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延伸到课堂之外,那么,网络环境是个不错的选择。

二、网络化英美文学的知识结构

网络化教学环境,按照C,Bereiter的解释,是为学生提供共享数据的网络系统,为学生的互助学习提供环境。学生自己创造结点,包括文本和图形,并进入数据……学生通过阅读和评论他人的反映,在提高自己的认识和思想中得到实践。外语教学广泛利用网络资源和手段已经取得的成绩,主要是在基础阶段课程方面。然而,外语专业,尤其是英语专业高年级课程教学中使用网络的情况鲜有人从理论上、实践上进行探讨。集中探讨网络化或多媒体环境下英美文学教学的文章尚不多见。其中,有的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有的局限于网络或多媒体的某个功能,有的采用认知角度等来讨论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但大都没有关注网络知识的本质和网络学习的策略。

有的大学和教育机构也在积极地建立英美文学教学网站,旨在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向外界扩大自己在该专业的影响,也有直接拷贝国外网站内容的,如盐城师范学院外语系的精品课程和教育部英美文学精品课程都以PPT形式向外公布了课程教案。同时,也分别开辟了“影视作品”、“模拟考试”、“试卷库”、“在线交流”和“课程答疑”等5个板块,在全国范围都是不错的网站。但教育部英美文学精品课程以教师的PPT教案就相形见绌了。

由此看见,一方面说明在这个阶段网络化教学使用的并不普及,另一方面显示教师对网络作为教学辅助和提高的工具仍然认识不足、心存疑虑。文学知识如同其他学科的知识一样,在网络上自有其组织形态、构建模式和存在方式的规律,而且网络作为学习者与知识之间、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进行互动的平台,首先需要参与者学会认识和使用,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第4篇:实践教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土力学 特点 教学模式

中国实现现代化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数量的增加,而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数量的增加又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所以在进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需要大批的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土力学是土木工程领域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涉及面广,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土木学科的其它专业科目、能进行工程事故分析的基础。对于职业技术学校来讲,所开设的土木工程专业课如何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应对社会对土木人才的需求,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如何从教学角度思考,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对于这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来说,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一、土力学课程特点

从土木工程专业角度看,土力学是土木工程及水利工程专业的必修课,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对发展我国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事业有很大帮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现代力学就没有翱翔在天空的协和飞机,没有土力学也就不会有城市的天桥和高速公路。土力学的研究对象很复杂,土原本是在自然界中长期风化的产物,其物理性具有很大不确定性。一般情况下,土力学的理论在很大一部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关。所以,土力学的理论繁多、实践性强、内容的连贯性和其它学科相比较差、使用的公式很多,在对公式进一步推理的时候附加的条件多;此外,土力学内容有很多都是一半经验、一半理论的知识内容,理论知识的应用和现实的实际情况常常存在一定差距[1]。

职业学校教师在教授学生这门课程的时候,多数教师过于强调土力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工程应用,忽视了公式的逻辑推理过程。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如何掌握好土力学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既能够学到基本的土力学知识,又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然后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难题,是每一位土力学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和研究的方向[2]。

二、土力学学科教学模式构建

1.理清土力学课程的知识脉络

土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繁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一定的系统性。我们都知道,土是漫长的地质历史的产物,具有碎散性、多相性和变异性。在土力学这门学科中,主要分为三大方面内容:土的三个特性、土的工程问题、土力学内容。在教师教学过程中,针对土力学的教学内容多且杂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梳理清楚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脉络,运用教学主线把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土力学知识体系的认识和理解,不仅仅在课程的开始部分讲述脉络主线,还要在每一章节的开头都要展示主线,让学生搞清楚各章节之间的关联,在学习每一部分知识的时候能够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在讲授课程内容的时候,在讲述正文之前,一定要介绍本章的基本情况和本章知识脉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清晰、快速掌握知识脉络、把握课程的精髓部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总结和分析能力也会得到提高[3]。

2.结合工程实例进行理论知识讲解

土力学作为土木工程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其它的专业课相比比较重视基本理论,但是如果学生只是学会了很多理论,在学完了之后不知道怎么样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那么理论的讲解就毫无意义。所以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最好能把抽象的理论和土力学工程的实践结合起来。例如:从大坝的溃坝,冲击了60多万亩的农田,导致上万人受灾,引出土的渗透破坏方面问题;从建筑物的倾斜,引出地基变形问题;从地震灾害中形成的堰塞湖的土的特性问题等来进行探讨。这样学生在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的时候比较容易接受,也知道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中职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现实需要的技术型人才,中职土力学教学能否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把工程的应用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在建或已建成工程进行实地参观,再辅以具体工程案例的讲解,这样使教学理论和工程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比纯粹理论知识的讲解分析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所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最好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实际工程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土力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并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实际上,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随处有很多正在建设的工程项目,其中的地基基础工程、边坡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都是土力学研究的对象,都可以进行分析和思考[4]。

3.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

鉴于土力学这门学科的特殊性,采用和传统教学方法不一样的启发式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安排方面,要把握知识的综合脉络,突出分析方法和思路,多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能力。尽量把课堂中的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独立思考,找到正确答案,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次、广角度的思考[5]。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土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土力学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变革关系到专业需求、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各方面内容,是一项较系统的工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最新的土力学教学理论,针对土力学课程的特点,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第一位,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创新思维,结合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丁树云,毕庆涛.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4)

[2]王丽艳,姜朋明.项目教学法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探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04)

[3]刘纪峰,张会芝.土力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一些体会[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

第5篇:实践教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园艺植物病理学;归类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园艺作物所占比重及其对农业经济发展所作贡献越来越大,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此要求农业高等院校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改革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此也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即高等农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适应新世纪农业发展的变化。《园艺植物病理学》是面对园艺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主要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园艺作物病害的相关内容。面对大量园艺作物病害,每个病害又包含着许多知识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园艺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笔者根据该课程的特点,认为归类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为较好的方法,特别是利用计算机及现代网络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动画及视听资料扩充课堂信息输入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人才的一种方法。本文就该课程的特点及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以期与同仁商榷。

一、《园艺植物病理学》的特点

《园艺植物病理学》作为研究园艺植物病害症状、发生发展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的一门学科,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系统性强

该课程以《农业微生物学》、《植物免疫学》、《蔬菜学》及《果树学》等多门课程为基础,重点讲授的是《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及《植物化学保护》中面对园艺植物的内容,不仅让学生了解《园艺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还需要掌握蔬菜、果树和花卉病害的田间诊断技术、调查研究方法及综合防治措施等。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应用技术,内容量大,知识面广,且具有极强的系统性,缺少任何一部分内容对该课程的学习均有影响。

(二)更新快

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园艺植物产品或种子的调运频繁,加大了病原物传播的速度和距离,园艺植物新病害出现的速率或主要病害更替的速率极大的提高,所以教师应通过学术报告、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及网络等途径,及时了解与《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相关的最新科研成果并融入到教学中去。

(三)控制化学农药残留的新阵地

食品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生产无公害或绿色园艺产品已是大势所趋,而园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更多的在指导园艺产品生产。因此,适时将病害控制新技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补充到课堂,向学生说明生产无公害或绿色园艺产品的重要性及途径,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贴近生活,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同时从果蔬生产的技术源头上抓安全,可能会更好的解决农药残留及农药污染环境等顽疾。

(四)真观性差

由于学生非植保专业,缺乏《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中最基本的知识,且涉及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微观知识,肉眼看不到或不易看到,学生平时接触又少,缺乏感性认识,因此不易理解,常常在显微镜下看到病原菌会问“就这个东西啊?”或“就这个样子?”的问题。因此,该课程不仅要学生掌握园艺植物病害的相关基础知识,且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诊断病害和采取恰当的措施控制植物病害。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与实践

根据《园艺植物病理学》的特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归类教学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课堂归类教学方法的探索

该课程知识面广,内容多,任务重,因此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把症状相似、病原相近或控制方法相似的病害作为一个整体讲授,这样既节省时间,又相互类比容易理解和记忆,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1. 相似病害的归类讲授。虽然每一种植物病害从病原到症状都有其特异之处,但也具有相似的地方。如黄瓜类霜霉病和黄瓜类细菌性角斑病虽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病害,但其病状却有相似之处。通过归类把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对比介绍,既节省了时间,又掌握了该类病害诊断要点,便于学生在田间病害诊断和防治,这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实践能力。病原相似的如果树和蔬菜上的多种炭疽病,这些病害由于病原亲缘关系较近,病害的初侵染源、越冬场所、侵入途经及传播途径等方面均存在相似性,所以在控制方法上具有相互参考的价值,可以归为一类讲授。

2. 病原学的归类讲授。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有多种,一一讲授显然不可能,但学生必须掌握各类病原的主要特征以便进行病害的诊断,所以选择具有该类病原典型特征的病原菌类比讲授显得尤为必要。如在讲授子囊菌亚门真菌时以子囊果的差异分别选择产生闭囊壳、子囊壳、子囊盘、子囊座和无子囊果、且引起常见果蔬病害的病原菌为代表讲授,即阐明了该类病原的主要形态特点及分纲、分目及分属的主要依据,同时为各论中常见果蔬病原的讲授打好基础。

(二)实践课教学的加强

《园艺植物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既要学习理论知识,且更注重实践应用能力,要作好室内验证实验和田间应用技术技能的培训。室内验证实验需要制定完备的实践课教学大纲,实验内容全面,实验方法合理,实验标本丰富且具有代表性,同时使用盒装标本或腊叶标本详细讲解病害识别的要点,在电视显微镜下为学生讲解病原形态特征的专业名称,训练学生用专业述语描述症状和病原,这对学生在生产实践中识别病害及相互交流有重要作用。同时带领学生进田间识别常见病害,且让学生以2-3人为1组调间主要病害种类及发生程度,提出防治方案,撰写实习报告,且让学生相互汇报和点评实习报告,交流园艺植物病害调查与诊断的技巧,加速理论知识向应用能力的转化。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恰当应用

1. 直观化。多媒体技术90年代引入中国,后兴起了多媒体热,各行各业开发应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教学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将教学内容制成效果逼真的图像和动画,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形象感,将园艺植物病害症状及病原等不易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内容转化为形象和可视的内容,提高了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能多角度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启发性强,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更新快。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原、防治措施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操作技术,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挂图和胶片投影等虽然包含了一定的信息量,在教学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教学准备时间长、工作量大,不易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而多媒体教学课件便于保存和交流,教师可以在原有课件基础上不断更新资料和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研究成果或病害控制技术很容易填加其中,使授课内容与生产实际及学科发展新动向接轨,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是计算机技术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发学习资源,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已成为国内外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但同时也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明确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和教学工具的角色。教学是学生与教师互动的过程,学生和教师为教学主体,教师不是播音员,要与“听众”交流和沟通。其次,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对于用板书能表达得更好的内容,应积极采用板书,此过程中学生与教师思路一致,并同时运行,使教学效果更佳。第三,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我,包括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多媒体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除传道、授业、解惑外,还能灵活使用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学科前沿知识不断的补充到课件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王斌,但红侠,朱天生等.《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0,22(1):118-12.

[2] 王卫东.多媒件在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工会论坛, 2008,14(4):128.

[3] 张作刚,王建明,高俊明.《园艺植物病理学》的教学与体会[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4(6):3-4.

[4] 王绍敏.《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179-180.

[5] 陆建新,刘世武.案例教学法在《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20-22.

[6] 李任峰,田香勤,王三虎.多媒体技术在动物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784-7785.

第6篇:实践教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 实习基地 旅游与酒店管理

旅游与酒店管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的存在与发展符合国家社会经济和区域旅游产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旅游与酒店产业正在更新结构,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产生和扩大,如会展旅游、旅游形象设计等。结合我国旅游酒店业科学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本专业将朝应用性、技术性和特色专业方向发展,扩大基础学科的支持力度,通过实验、实习、专业实践等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熟悉未来职业及获得新知识等教育目标的教学形式,也是遵循现代教育基本规律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

宜春经济与管理学院以近2500学生作为宜春学院的第一大院,特别是作为学校唯一具备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的学院,可谓是站在了宜春旅游经济发展的“近水楼台”。在校、院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经管学院的旅游、酒店专业飞速发展,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对口专业有2位教授、2位副教授、4位骨干讲师;学生人数也是年年递增,目前已经培养出近300的旅、酒管理专业学生。“近水楼台先得月”,有了楼台,如何先得到月亮是我们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过程中必然面对的关键课题。高等教育强调“产、学、研”相结合。作为地方高校的我们,这更是我们的生命线,如何以地方建设为中心,有目的性、方向性的培养地方周边地区所需人材,如何更好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等等,这正是本课题所期望寻找到的结果,并以此基础为宜春旅游的发展、宜春学院相关专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观点。

1 加大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1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理念的需要

基于专业特色,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必须改革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要把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其个性发展这一基本原则落实到教学环节中,使专业方向的教学模式更贴近市场需要。

1.2适应市场的要求

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能够适应市场,因此我们的教学也要面向实际,不能从理论到理论,要加大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程比例,鼓励开展案例教学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实施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

2.1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可以使学生拥有自己的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场所,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校内实训基地,既减少了师生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同时提高了实习效率,还省去了一定的实习费、讲课费、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等,使有限的教学经费真正用到了刀刃上。根据对国内多所院校的考察与实践经验的探索,我们认为,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分别建设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3个实训室。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方面:

2.1.1导游基础与业务实训:模拟导游技能训练进行模拟导游,同时进行导游影音资料观摩学习,使学生掌握导游技巧,能直接进行现场导游。

2.1.2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实训:通过模型、地理信息系统等对旅游资源进行规划评价,并进行开发设计,使学生掌握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基本方法。

2.1.3旅游电子商务等计算机应用实训:学习并掌握旅游电子商务应用,掌握旅行社及酒店管理软件的使用,并学会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1.4旅游地理实训:通过地图、模型以及影音资料等掌握中国和外国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和旅游资源特色。

2.1.5综合技能实训:包括审美知识训练、形体训练、美容化妆训练、照相机、摄影机的使用、社交人际关系等综合技能训练。

2.2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习提供真实战场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旅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一方面,学生精力充沛,敢想敢干,校外实习基地能给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旅游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旅游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为旅游企业解决路线开发、生产管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供了条件,同时旅游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目前我院旅游与管理专业已经建立了几个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另外,每年暑期,学生自己也联系一些旅游酒店单位实习。实习期间,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自己将来的就业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些同学甚至已与用人单位签下了工作意向。

2.3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作为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第一学年专业课的学习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如(旅游概论)、(旅游地理)、(旅游经济学)等课程,在此阶段,实践的重点是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同时也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在课程实习期间,除了专业任课老师安排一定量的参观实习外,还要在假期安排专业集中实习。经过探索我们认为集中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直接让学生参加旅行团或入住酒店,以一个游客的身分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风景名胜、酒店进行认识实习,体验旅行团中全陪、导游的工作及酒店员工如何开展工作等,并进行模拟训练,将他们领进旅游酒店工作的门槛。另一种方式是建立比较稳定的认识实习基地,由各专业课程老师分别下到实习地,各自就所讲授的内容制作出整套的实习项目,如旅游、酒店资源调查实习、游客市场调查实习、旅游景点及酒店模拟规划实习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项目参与实习。

2.4走出去,请进来,创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开放办学,现代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作为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仅仅依靠在学校里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肯定不能适应企业需求他们必须走向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出去,就是走向社会,了解各行各业的发展状况,了解本行业的发展方向。可以有目的地参观几个著名的旅游与酒店企业,了解旅游与酒店企业运转情况,开阔学生的眼界。也可以引导学生为社会单位、社区服务,为他们进行旅游路线设计,导游讲解等,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请进来,根据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请旅游与酒店企业领导或职员、管理人员来校作报告或讲课,向学生们介绍世界及国内和省市现今旅游与酒店业发展的状况,介绍旅游酒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以及旅游酒店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等,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懂得竞争之激烈,创业之艰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努力培养自己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此,新生入学教育时,我们通常请来各大旅行社、酒店的总经理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而在学生课程学习阶段,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更是直接聘请旅游酒店企业有经验的从业人员进行授课。这样,学生在3年的学习中,做到与社会同步发展,对行业信息了解非常及时。

3 深化实践性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

3.1大力推进实践性教材建设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主要体现在教材建设上,为此,学院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支持教材建设。针对现行旅游管理专业教材理论过深过全,技能操作内容过浅过少的弊端,我们以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中对酒店餐饮、客房中级服务员资格征的鉴定内容为依据,制定酒店服务与管理能力模块的训练目标;以学生技能形成的规律为依据,以技能形成为主线,对现行专业教材进行精简、修改、补充、组合,形成了客房服务与管理实训、餐饮服务与管理实训模块式自编教材。

3.2加强旅游专业实践性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与酒店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实训教师应该是主讲相关专业课程或参加过相应领域内的科研工作,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学校选派教师到国内各大旅行社、星级酒店、旅游风景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与实操技能,这样既能提高理论水平,又能锻炼操作能力,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适应了行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比如主讲现场导游课程和模拟导游实训的教师在省内知名度较高的大旅行社担任过导游、领队和酒店部门经理等职务,主讲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的教师担任过星级酒店培训部经理等。总之,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师实践经验非常丰富,动手能力特别强,符合现代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际需求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原则。

3.3加强校内实训室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将技能训练环节落到实处

(1)建设校内实训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室,可以使学生拥有自己的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场所,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2)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为学习提供真实战场。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旅游与酒店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一方面,学生精力充沛,敢想敢干,校外实习基地能给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旅游业、酒店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旅游业及酒店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为旅游与酒店企业解决开发、生产、管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供了条件,同时旅游与酒店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对口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凤兰.从旅游教育看高校教育对地方经济的影响.经济问题探索.

[2]韩淑云.发展高等教育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哈尔滨学院学报.

[3]高亚芳.旅游高等教育与旅游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科学·经济·社会.

[4]朱长风,杨再明.构建高校服务支撑体系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煤炭高等教育.

[5]王炜.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9,(5).

[6]王华,葛静宜.高职职旅游教育模式构建探讨[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7).

第7篇:实践教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网络资源;情感教育;动机;自信心;自主学习能力;个性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286-02

一、利用网络资源的交互性,倡导“主导―主体”教学理念

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交互性、系统性及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创造了良好的互动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学通过校园网以及互联网建构起一个立体的学习环境,这是一个生动活泼、充满生机的学习和交流空间,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更加顺畅地进行交流与合作,营造了一种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1],使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成信息的组织者、编制者与参与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因此,在教学中应倡导“主导―主体”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与现代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有机结合,使之优势互补,逐步趋于完善。

二、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培养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习源动力

培养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源动力是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多媒体网络环境促进了学生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多媒体形象性、直观性、大容量的特点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用计算机创设的与现实生活相仿的情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学习情感得以发挥。如此丰富生动的语言学习环境能保证学生兴趣持久旺盛,学习内容经久不衰。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拓宽了英语教学的教材、教参的内容,而且也有利于创设语言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三、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性,消除焦虑和紧张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因特网以其资源的广泛性、传递的灵活性、变化的自由性、结构的复杂性以及查询的快捷性等特点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库。网络中众多的英语国家报纸、电台、网站等都是获取第二语言课堂资料的绝佳途径。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免费的交流平台。如,(1)英文文献;(2)多媒体试听材料;(3)教学参考资料;(4)多媒体教材等。很多网站为人们提供最新的考试动态、试题库、教学辅导等栏目方便了教师备课和查阅资料。多媒体网络语言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被动学习局面,学生成了学习和设备的主人,学生根据实际从多个层面从容自主的选择内容广泛的语言材料,自主确定学习起点、学习目标,学习进度,选择相应的学习方式,自行决定处理收集的信息,并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加工,使知识系统化,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及时检查学习效果,从而建立起自信心,消除焦虑和紧张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利用网络资源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多媒体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语言学习和使用环境。它以教育智慧为核心,构建新型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情境,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创造让学生最大限度接触信息技术的条件,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促进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探索、协作式学习,最终达到改善学生学习的目的 [2]。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习者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利用网络资源的灵活性,学生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提供的弹性学习环境,随时随地自主学习,下载或输出所需材料,从而实现网络资源的提供者和接受者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使学习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及时地得到解答和讨论。通过人机协作和师生、生生的协商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共享智慧成果,达到真正意义的知识建构,并在综合运用各种语言技能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使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拓展。

五、利用网络资源的交互性,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以及互动性评价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情感、思维、价值观的变化,有利于激活常态的思维,使得创新精神得以落实 [3]。利用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和交互的自由性,学生在网络学习中以小组为单位,通过BBS、聊天室、电子邮件、ICQ、INTERNET PHONE等方式进行讨论,通过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开展小组合作探索、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协商讨论、相互分享信息,交流心得及研究成果,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发挥集体智慧、互助合作,共同协作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方式即能获得有效的学习效果,也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在更高的认知层次上达到对知识的真正掌握。

六、利用网络资源的开放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资源的丰富性,资源易获性等特征使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更大突出了教学活动的外部促进作用,如网络的互动交流、真诚对话、情感交流、信任互换等。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个性化4A学习的要求。由于语言学习者无论是在个性、环境还是学习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网络信息资源为教学个性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网络教学课件的开发者们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在课件的内容设计上尽量提供详尽的课文讲解,中英文译文,语言点的活学活用,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课文结构的分析和总结以及“同步自测”“阶段测试”的内容,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网络课程中一对一师生交流平台和小组协作机制,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增大了学生的语言输入,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语言学习环境,有了更多的超越传统课堂的师生间交互和学生间交互以及人机交互,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同时使个性化学习程度得以提高 [4]。

七、利用网络资源的平等性,创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创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基础。在网络时代,网络所具有的共享性、快捷性、实效性,使得教师和学生获取信息具有同步性和平等性。丰富的网络资源充实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提供了获取英语信息和练习实践的机会。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丰富和深化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提高自己搜索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还可以通过E-mail交流学习心得,和学生平等地交流、共同探讨学术问题,发表学术见解,拓展知识领域。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八、利用网络教学的时效性,构建良好的反馈平台和评价方式

多媒体网络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反馈平台。在这种环境中,每个学生都可以评价他人,也可以被他人评价。更重要的是,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这种良好的反馈环境,引导学生将以教师为主导的外部反馈转化为学生对自己的内部反馈,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1]。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鼓励,对不足进行正确归因,使学生感到努力就有希望,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从而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同时,在课前、课后通过局域网与学生进行互动,定期收集回馈信息,以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完善与提高。

参考文献:

[1]何志波.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9):77-78.

[2]叶海智.信息技术与情感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8-50.

第8篇:实践教学的特点范文

一、“体验?互动?合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科学内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和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体验?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受到了广泛重视。“体验?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主要着重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互动和合作,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有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体验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本,尤其强调问题的现实性、情境体验性和思维发展性,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师预先设置的系列活动中,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交流,在交流中成长。

二、“体验?互动?合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

目前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体验?互动?合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注重过程的体验性,强调方式的合作性,关注主体的互动性。

1.注重过程的体验性

许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心理学基本理论的讲授,忽略心理素质的培养及如何解决心理问题的具体指导;一部分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当做心理活动课,虽然提供了心理体验的过程,但是不注重讨论分享和归纳总结,淡化了心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因此,“体验?互动?合作”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心理发展的变化,从而改变自己的认知和态度,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2.强调方式的合作性

我国学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的研究趋于分散,大家都从不同的目标取向来研究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这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殊性和个体性,而不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

3.关注主体的互动性

无论何种课堂教学都需要教学主体的积极参与,“体验?互动?合作”教学模式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让学生和教师作为双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接受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指引者,教学智慧在主体的互动性中产生,从而提高大学生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从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参与。

三、“体验?互动?合作”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2001年3月16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3年,教育部、团中央正式确立每年5月25日为“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呼吁全社会关注大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1.“体验?互动?合作”的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为了全面更好地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全面了解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符合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80%的大一新生存在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健康问题,90%以上的在校大学生存在焦虑、人际沟通问题、紧张等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大学教育的重点内容,有效地改革“体验?互动?合作”教学模式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第9篇:实践教学的特点范文

根据近三年的SCL―90心理健康普查问卷的数据、特异体质筛查和心理健康滚动调查的结果显示,我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和学习压力这三方面,而其中尤以就业压力最为突出。同时根据近三年学生的基本情况调查发现,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百分之六十以上都是农村生源,家庭经济压力较大,对就业的需求远高于其他本科院校。并且我校以医护专业为重,百分之六十以上都是女生,特别是护理学院,整个学院男生比例只占百分之一,但是在机电和汽车学院,女生比例极低,所以我校不仅整体生源上男女生比例失衡,在有些二级院系当中男女生比例失衡更加严重。我校学生处于问题家庭中的学生占百分之十,包括单亲、离异、重组家庭及孤儿等,比例相对本科院校比较高。在这种大环境下,学生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不良,厌学情况严重,不断的感受到挫败感和焦虑感,成就动机低,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充满悲观想法等,这一系列不良体验和情绪都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根据以上情况,对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心理健康课程可以在大一开设必修课,因为新生来到学校来面临的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快速有效的适应和融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而简单的入学教育不可能完全覆盖到人际关系、学习心理、人格完善、恋爱心理和生命教育等新生们需要了解和学习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那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则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让新生良好的适应大学生活,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但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是三年制专科学校,学生在校时间只有两年,第三年就外出实习,并且高年级学生逐渐面就业压力和社会适应,所以高年级学生的选修课则应该具有差异化,针对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来设置差异化的心理健康课,向职业化倾斜。比如在医学院开设《医学心理学》,学前教育专业有《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护理学院开设《护理心理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开设《消费心理学》等,这些课程虽然都是专业课,但有心理学的知识作为基础,同时又融入了职业教育的内容,很好的将心理健康教育湖北职业教育融会贯通起来,符合高年级学生的社会适应需求和就业需求。

2.将团体辅导课程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团体辅导活动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学生在交往中观察、学习和体验。学生之间通过游戏活动、分享经验等方式,学会调整改善与他人的交流方式,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在团体活动中寻找归属感,以发展良好的适应学习生活的过程。同时也从职业发展发展的角度,因地制宜,制定出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的活动方案,重视高职学生排解就业压力和理性择业的需求,让学生们在群体活动中获得满足感和方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