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神文化内涵范文

精神文化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精神文化内涵

第1篇:精神文化内涵范文

“快乐”元素的小马代表是碧琪,她总是十分积极乐观,个性开朗、活泼、积极,是不折不饶的“开心果”。碧琪非常喜欢筹划各种宴会,迎接新朋友和新生活,鼓舞大家积极生活,她的表情永远那么夸张和兴奋,声音也充满激情。当黑暗魔驹来到小马谷,所有小马处于恐慌之中时,只有碧琪一如既往,她没有害怕黑暗魔驹,而是以乐观的声音鼓舞着大家。不仅如此,碧琪视所有小马为朋友,喜欢看到朋友微笑。对于新来小马谷生活的孤僻的克兰奇,碧琪不厌其烦地与他沟通:给他做时尚假发,甚至为他找到了失散多年的特别的朋友玛蒂尔达,终于感动克兰奇。正如碧琪的名言:“友谊最棒的地方,就是能够让你的朋友微笑。”这匹小马的形象正是代表着当代美国主流人生价值观——追求幸福快乐。美国之所以能够实现较高的快乐值,源于美国人对家庭、教育、财富等方面的态度和看法,而美国这种乐观主义精神的发展和增强,与美国文化中的开放和包容是分不开的。在《我的小马驹》中,这种乐观进取精神的价值得以生动地展现释放出来。

二、诚实品质

在动画中,小马苹果嘉儿拥有“诚实”的特点。苹果嘉儿所在的苹果家族负责小马谷所需的苹果汁、苹果馅饼等生产工作。他们诚实工作,从来不偷工减料。在一次外来者以廉价量多的苹果汁进行的挑衅中,苹果家族凭借优秀的原料与精细的制作工艺赢得了比赛的胜利,以诚实守住了苹果汁的生产权。如果苹果家族也为了利益而比赛失诚于小马谷的小马们,那么苹果家族将会失去一切。诚实的品质是小马谷所追求和崇尚的品格,是苹果家族生存之道,也是美国文化透过动画所折射出来的目标点。

三、忠诚品格

云宝是“忠诚”品格的代表小马。这种个性体现在动画中最为明显的是云宝面对最强闪电飞马队的邀请时,犹豫矛盾过后,毅然选择了代表小马谷的队伍,拒绝了飞马队。她忠于自己的朋友,忠于小马谷。其实,云宝的这种精神就是于忠于国家和民族的表现。忠诚是一个国家凝聚力的有力保障,是美国所宣扬的文化特征。美国人对于忠诚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很高。这种民族精神的文化也常常显现于影视作品当中,而《我的小马驹》中云宝的形象只是其中之一。

四、善良特质

动画片中能够以柔克刚的小马是柔柔。柔柔确实称得上是最善良的元素代表。她不愿意打扰他人,害怕伤害别人,她为了朋友的愿望可以实现,甚至会勉强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同时,她作为“善良”的化身,却可以通晓所有动物的感觉,面对强悍的挡住小马们去路的狮子,柔柔只需要几句安抚语言,就可以让狮子变得温顺起来。柔柔还可以排练小鸟们演唱歌曲,为舞会伴唱。从柔柔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善良的力量——能战胜困难与邪恶。但是,善良不是懦弱。柔柔最初在生活中常常被不公平对待,她的小马朋友们都想帮助她战胜懦弱。后来,通过牛头怪训练事件,柔柔真正学会了如何表示反对和讨厌。她的一句:“不行就是不行”,成为了牛头怪欣赏、模仿的语言。

五、慷慨大方

慷慨元素的代表小马是珍奇。当她发现穗龙有一颗火红宝石,惊喜万分。穗龙割爱将红宝石送给珍奇,珍奇觉得穗龙很慷慨。于是,她决定为小马谷的每匹小马都做一件斗篷,以表示自己对于获得穗龙慷慨赠予火红宝石的回馈,足见珍奇的慷慨本质。穗龙与珍奇之间由于慷慨结下的友谊十分深厚,以至于到了后来的“穗龙贪婪事件”,那颗火红宝石对于挽回穗龙,避免变成怪兽龙,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慷慨”对于友谊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六、团队合作

如果不是紫悦的“友谊魔法”团结了分别具备乐观、诚实、忠诚、善良和慷慨元素的小马们,那么最终的“和谐之元”将会在个人的意见分歧和误会中永远无法被找到。可以说,友谊就是一条连接所有成功元素的线索,是所有元素发挥作用的开启钥匙。在美国理念中,只有实现团队合作,才能发挥个人价值。而崇尚友谊与团队精神都是基于宽容文化精神之上的。美国具有宽容的精神文化土壤,滋养了友谊合作精神的发展。

七、邪恶代表

第2篇:精神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杜琪峰;文化内涵;精神走向

一、杜琪峰电影的定位、角度和影响

作为一个成长于香港著名的三不管地带――九龙城寨,自幼便跟随父亲在东乐戏院工作,其间观摩了大量西片,尤其是动作片和西部片,并深受日本大导演黑泽明电影创作理念、镜像风格影响,杜琪峰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对英雄形象的塑造能力和对命运独大、偶然频发的迷恋的影像创作观。

相比较于徐克在美国学习电影制作的经历和王家卫香港理工学院美术设计系毕业的科班背景,杜琪峰更像香港本土培养的“草根”导演的代表。17岁就进入被称为“香港电影少林寺”的无线电视台(TVB),1980年到1990年从事多部收视率极高的经典剧集和商业电影的编导、监制和导演的工作经历,使杜琪峰谙熟商业电影的拍摄规则技巧,熟练掌握了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电影的制作方法。所以,九十年代后期,香港电影日渐衰弱的时候,年过不惑之年的杜琪峰却进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作激情。他与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银河映像。从那时起,杜琪峰的电影创作渐入佳境。他和银河映像的创作班底一起,凭着对电影的无比热爱,以严谨的制作态度、圆熟的电影技法,制作出一系列影像风格鲜明、黑暗凌厉、极富活力与创意的作品,使评论界对香港电影的未来产生新的希望。

通过对杜琪峰电影的文化含义研究可以发现,杜琪峰电影实际上己经成为香港电影乃至香港文化在后工业化和“回归性”社会的文化符号和独特景观。深入解读杜琪峰电影的文化含义和精神走向可以全方位、多元化地观照前后的香港社会、香港人的文化心理及香港电影的变化。

二、杜琪峰电影的文化内涵:十个大佬,九个坎坷――反英雄化的精神走向

当同时代的徐克、王家卫的作品已经作为经典被写进电影学院教课书的时候,杜琪峰出人头地的时代才刚刚来临。时逢97亚洲金融危机扫荡全港,面临回归大限人人自危,经济过快增长的后遗症一一爆发。在金钱社会的影响腐蚀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冷淡疏离,一切好像都变得不是那么明确和清晰,而是变得模糊而冰冷。而传统香港英雄电影中,英雄们信奉的道义和公理,离现实世界也越来越远,也越来越遥不可及。在经济凋零和后暂时失去精神母体文化而产生的身份缺失感的双重夹击下,杜琪峰的电影和电影中的主人公走向一条“反英雄化”的后现代的精神文化策略之路。

(一)对传统英雄世界的质疑:后工业社会的迷失与无奈

进入90年代末期的香港,经济速度放慢,伴随着回归后精神文化的迷茫与缺失,原有的意识形态逐渐消解,电影文化语境的创作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与现代主义确立主体和主体性不同,后现代主义解构了、消解了主体性。后现代主义否认本来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否认本体论,否认有世界的最终本原、本质存在,否认“基础…‘原则”等问题。随着后工业文明的发展,主体越来越失去了自主性,同时,还忍受着内外的压力而产生的焦虑、苦闷、彷徨、忧郁、孤独、无助,只能随波逐流,无所适从。

在吴宇森式的传统英雄片中,英雄们虽然身处黑道,却毫无疑问是影片中正义的代言人、公理的化身。传统电影中的英雄们为人豪迈潇洒,行事光明磊落,充满了香港经济腾飞年代人们特有的自信与朝气。他们信赖的道德标准非常清晰,“盗亦有道”,这是八十年代传统英雄片不可撼动的标杆。而杜琪峰仿佛是生来的悲观论者,他从一开始就怀疑这种想法的可行性。

杜琪峰电影中的英雄,既不能像吴宇森式的英雄一样义薄云天、大义凛然,坚守自己作为传统英雄符号的道德底线和行为准则,又无法完全放弃做英雄的梦想,干脆做个彻头彻尾的碌碌小民,所以他们只能在日益冰冷无奈的社会大潮中随波逐流,继续迷茫。他们挣扎在昂扬的梦想与灰暗的现实之间,纠结于“原则”的改变和“世道”的变迁之中,苦苦寻找新的定位。例如《一个字头的诞生》,影片采取三段回环式的叙事结构,以一只滴答作响的手表特写镜头作为时空转换的叙事媒介物,使刘青云饰演的主人公黄阿狗经过三次时光回转才能实现成为英雄的梦想:第一次,闪过滴答作响的手表特写镜头后,黑道人物黄阿狗和一帮立志干一番大事业的黑帮小弟到湛江偷运走私汽车,结果时运不济,客死他乡;第二次,滴答作响的手表再次出现,前面窝囊软弱的黄阿狗突然变得坚毅决断,胆识过人,在接受吴镇宇饰演的阿猫请求后,前往台湾做杀手。在经历了一番曲折后,终于以重伤之躯赢得了江湖大佬的认可,坐上了老大的交椅;第三次,出现了两次的手表特写切入画面,黄阿狗在街边的算命摊旁算命,命理师告诉他有两种选择,何去何从,到底黄阿狗会在人生的岔路口选择哪一条道路,没有最终的答案……

影片以幽默而苦涩的方式表明了后工业社会语境中英雄的尴尬处境,英雄不再是以前那种快意恩仇、潇洒倜傥的江湖过客,而是活在社会底层的,尚对江湖梦想怀有一丝憧憬的普通个体。在影片中,梦想即使最终实现,也是以个体几乎被消灭作为代价的。个人毁灭性的奋斗,尽管换回了看似辉煌的地位,但传统英雄的骄傲感和自豪感却像脆弱的薄片玻璃一样,一戳就破,完全没有昔日英雄功成名就时的意气风发和春风得意。在杜琪峰的另一部电影《再见阿郎》中,那句刘青云不无自嘲意味的口头禅“十个大佬,九个坎坷”,更直接地表达出杜琪峰对传统的传奇化英雄们的质疑和否定。

(二)命运无常的灰暗主题:宿命论与偶然性

佛教认为世人过去之世皆有生命,辗转轮回,故称宿命。宿指宿世、过去世;命指生命。宿命的意思是指:一切众生在过去无数次的轮回中,曾经历各式各样的生命形态。一切都是早已被注定了的,命运独大,世事无常,人不胜天,世间充满了偶然性和偶然性引发的必然性。佛经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便是对宿命的最好诠释。

相较于传统英雄片的主题――“英雄选择命运”,英雄的死,往往是为了为兄弟情义、天理公道的正义之死;杜琪峰的电影主题却往往是“命运选择英雄,英雄难逃一死”的宿命论调。命运难测,普通个体只能听凭它的摆布,一步一步小心翼翼的向前走,步步惊魂,每秒钟都有变奏的可能。就像刘青云在《暗花》中对梁朝伟饰演的警察所说:

“我和你就像这个弹球,弹到哪里,什么时候停,都是身不由己”。在影片中,原本凶悍霸道的警察梁朝伟在强势的命运面前,彻底失去了警察身份给其带来的优越感和话语权,只能和刘青云饰演的杀手在命运的“代言人“洪先生的布局下上演“猫捉老鼠的”桥段,在一场毫无生存悬念的游戏里,不顾一切争夺残存的生存机会。刘和梁都是受到命

运摆布的可怜虫,只能被动地接受一切,没有机会,也绝对不可能扼住“命运的喉咙”对命运实施反击,而且对命运的反击也只有一个结果――悲惨无奈地死去,甚至连收割自己生命的人的面目都不知道!人定胜天的豪言壮语,在杜琪峰的电影里,往往是垂死之人的虚张声势,显得脆弱而可笑。这种一以继之的悲观论调,反复出现在杜琪峰的电影中,展现出了杜琪峰所持的悲凉人生态度。

存在主义之父萨特曾经说过“我的存在是偶然的”,“任何偶然性不是一种假象,不是一种可以被人消除的外衣;它就是绝对,因而也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而杜琪峰的电影也一再的将这种存在主义的经典理论运用和放大。例如影片《非常突然》,以任达华和刘青云为首的六名警员在成功击毙一伙抢劫金铺的悍匪后,却十分偶然地遭遇了三个原本胆小如鼠的小毛贼,而原来只有轻武器的三个毛贼却又机缘巧合的得到了纪律部队才装备的重火力武器。一场偶遇的枪战过后,曾今面对悍匪都毫发无伤的警员们却倒在了三个小毛贼的枪口之下。于是偶然因素在影片的叙事达到最大的发挥,几乎代替事物发展的规律成为必然性,无数的偶然性集合拼凑在了一起,更是凸显出一种命运独大的悲剧宿命主题。

(三)正邪对立淡化:人性化、真实性与复杂性

在传统英雄片中,正邪的对立是清晰可辨的。无论黑道还是警察,区分正邪的标准就是情义――重情重义的人,是堂堂正正的正人君子:而背叛情义的人,则是为众人所不齿的小人。但在杜琪峰的电影里面,命运的残酷已经超越了人所能控制的范围。人性的对比已经不那么明显了。在其中后期的作品里,杜琪峰习惯于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真实的精神状态。是故,他并不回避英雄身上存在的缺点,也很少将反面人物简单化、脸谱化,所以很难在其影片中找到一条清晰的正邪对立的分界线。

由于情义在杜琪峰的电影里已经非常弱化,甚至有些捉襟见肘,自然无法成为衡量人性善恶的标杆。而杜琪峰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使他的电影必然要展现人物的不同侧面。以“正”或“邪”简单地对杜琪峰电影中的人物进行评判,显然失之偏颇。就像《PTu》中的沙展任达华为了同事肥沙,置警队的纪律于不顾,帮助肥沙隐瞒丢枪的事实并用极端的方式向线人逼供,就完全丧失了其作为警察的身份认同和职业道德,与其说任是警察,倒不如说他是披着司法外衣的“黑道大哥”更为合适。

即使对反派人物,杜琪峰也很少以类型化、脸谱化的方法来塑造他们的形象。例如《大事件》中与警察上演“资讯、枪火、心理”三位一体式警匪大战的悍匪任贤齐,就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不同于传统电影中残暴、粗野、头脑简单的匪徒形象,任贤齐饰演的悍匪更加智慧、更加人性化,也更具有真实性。杜琪峰在塑造这个匪徒形象时,赋予了其更多的圆形人物的特质。杀戮不再是任贤齐饰演的匪徒对付警察的唯一方法,仁慈的对待人质,并将和人质一起温馨共进晚餐的视频传播到网络,赢得公众的好感,成为任贤齐对抗警察的有效途径。而放下手中杀人的手枪,系上围裙,拿起铁铲炒菜的桥段,也将“悍匪也是普通人”的简单哲理有趣的表现出来。尤其任贤齐说“其实,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当警察”时,那副认真的神态,让人不禁莞尔,一个真性情、貌似有点小可爱的雅痞匪徒形象便深深地刻在了观者的心中。直到任贤齐倒在张家辉饰演的警察的枪口下时,我们还要对其产生一丝惋惜,全然不知自己己陷入到杜琪峰有意编织的“斯德哥尔摩”情境之中。

对于反派人物,杜琪峰有时还会表现出几分同情,显示他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就像《枪火》中王天林饰演的肥祥,杜琪峰并没有直接表现他如何处心积虑、如何阴险的谋取江湖大佬的地位,而是以被抓时,他那终于轻松下来的表情和一句“搞那么多事无非为了吃一顿饭”,揭示出后现代生活对于所有人的压迫,将一个在后工业社会中追求自己人生价值,心理被扭曲的江湖人物的真实心境表现出来。《真心英雄》中的两个老大,虽然毫无信义可言,但是在影片中,’他们身处江湖血腥厮杀当中,时刻都如惊弓之鸟、丧家之犬,完全没有以往电影里反派人物那种嚣张和狂妄,有的只是人在江湖的身不由己和每天在刀口上讨生活的无奈辛酸。

当正与邪的对立越来越黯淡,英雄安身立命的基准又该如何判定?在面对真实生活和残酷命运双重打击的时候,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淡泊名利舍生忘死?也许现实的呈现人物面对茫茫江湖的真切感受,再现江湖人物的人性复杂与无奈,才是杜琪峰所向往的英雄世界吧。

三、结语

如果说香港电影从1985年开始发展、兴盛,那前十年是属于徐克的时代,后十年,毫无疑问,是杜琪峰的时代。从1997年的《一个字头的诞生》到2009年的《复仇》,沧桑十几年,历经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日益低迷的香港电影市场,杜琪峰一直坚持制作本土气息浓重、带有强烈香港意味的电影,并逐渐为世界所接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对于杜琪峰的这份坚守,对于他在电影中表达出的文化含义和精神走向,作为喜欢香港电影的人们,我们都应该送上一份敬意!

参考文献:

[1][陶]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2][美]大卫・波德威尔香港电影的秘密一娱乐的艺术[M]何慧玲,李悼桃,译.海南出版社,2003

[3]王欣欣.杜琪峰电影的艺术心理解读[J]电影评介2007(2)

[4]肖冬民俄底修斯的放逯与杀戮:杜琪峰替匪、黑帮片的反英雄主义[J].电影新作2003(3)

[5]徐向辉杜琪峰电影的哲学解读Ⅱ]理论与创作,2004(2).

[6]李道新王家卫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J]当代电影2001(3).

[7]银河映像公司网站.http://nfilkywayimage COM.

[8]网易娱乐频道.香港制造版.http://bbs6 net

[9]西祠后窗看电影.http://2467.省略,

作者简介:

第3篇:精神文化内涵范文

唐长安城是唐朝的国都①,是唐长安文化的重要载体与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唐朝国家意志的象征,长安城是唐代审美理想物化形态的典范,也是唐诗创作重要的人文环境。唐诗不仅承载着长安城的建筑思想与审美文化,也是不断充实、拓展长安城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正是在承载与拓展的过程中,在与周边文化地理环境、都城建筑群体的交流互动中,诗人的创作心态日益成熟,诗歌的审美文化内涵日趋丰富,并呈现出丰富多元的审美形态与审美境界。

【关键词】 文化地理 长安城 唐诗 审美 境界

唐长安城是唐代建筑艺术的美学典范。作为唐代诗歌的重要表现题材,长安城建筑对于唐诗审美与文化内涵的丰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具体而言,关中地区的地理形胜,长安城的宫城、皇城、外郭城之建筑格局以及内在的建筑语言,长安城与终南山的关系等,都是促使唐诗审美与文化内涵走向成熟的重要因素。同时,唐代诗歌对唐长安城以及关中地区的抒写歌咏,也不断丰富、深化着长安城乃至长安文化的整体内涵,并因此成为唐长安城建筑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推动长安城建筑美学走向延伸与发展。

一、长安城的文化地理内涵与

唐诗审美理想的表达

杜甫诗云:“秦中自古帝王州。”(《秋兴》之六,《全唐诗》卷二三〇)②隋唐以前,曾有十一个王朝先后在关中立都③,这里是所谓“世统屡更,累起相袭,神灵所储”的“帝王之宅”④。郑樵《通志略·都邑略第一·都邑序》称:“建邦设都,皆凭险阻。山川者,天之险阻也。城池者,人之险阻也。城池必依山川以为固。”⑤关中地区南背秦岭,北对北山,又有潼关诸塞环绕周边,“潏滈经其南,泾渭绕其后,灞浐界其左,沣涝合其右”⑥;“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⑦。这样的自然地理形势,在古代地缘政治角逐中具有明显的军事优势。

不仅如此,关中地区还便于繁衍民生,养殖五谷,具有突出的经济地理优势,所谓:“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河渭漕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⑧就微观地理环境而言,关中地区也非常适宜建造都城。关中平原由北而南大体分为三个地理单元:第一个从渭滨至龙首原,第二个从龙首原至少陵原,第三个从少陵原至秦岭。第一与第三单元均不利于建造都城⑨。第二单元东西近20公里,南北10余公里,高坡洼地交错且略有起伏,呈现出波澜壮阔又回旋变换的地理风貌,都城设计者有可能在平塬坡谷间寻求最大限度的拓展与纵深——唐长安城广大的面积已充分地诠释了这一特点⑩。

可见,唐长安城所处关中地区,具有两个突出的地理特点:一是雄奇险峻,易守难攻;二是险峻中尚有开阔肥沃的平原地带。前者以军事地理优势呈现君临天下的雄健壮美,后者以经济地理优势呈现养育苍生的舒展优美。它们与关中建都历史构成唐长安城独特的文化地理内涵,对唐诗审美形态与审美境界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唐太宗写道:“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帝京篇》十首其一,《全唐诗》卷一)表面来看,它似乎是南朝张正见《帝王所居篇》的余绪。然而,历仕梁、陈的张正见不可能见识京洛都城的现实景象与气象。《帝王所居篇》依靠传统的语汇、陈旧的意象组织京都诗赋题材,但其创作动力依然未脱宫体诗的窠臼。《帝京篇》则不同,统领它的不再是魏晋、南朝以来陈陈相因的宫廷咏物习气,而是新兴王朝崭新的政治观、历史观与文艺观:“追踪百王之末,驰心千载之下,慷慨怀古,想彼哲人,庶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漫之音……故述帝京篇,以名雅志云尔。”(《帝京篇·序》,《全唐诗》卷一)

显然,真正主宰、驱动《帝京篇》内在激情的并不是《帝王所居篇》这一类作品,而是漫游丰镐的慷慨情怀,驰心尧舜的哲思雅志。诗中的长安城不仅是太宗“万机之暇,游息艺文”,“观列代之皇王,考当时之行事”(《帝京篇·序》)的立足点、出发点,也是实践“观文教于六经,阅武功于七德”(《帝京篇·序》)的政治舞台。因此,《帝京篇》所呈现的是秦川函谷的雄奇地貌、帝宅皇居的壮美景观与文治武功的理想情怀汇聚而成的英雄主义崇高感。这与其说是美的境界,倒不如说是善的光辉,是借助长安城的地理、建筑形胜,对唐朝政教文治思想的阐发与表达。

与太宗诗中的雄奇壮美相比,唐玄宗与贺知章的诗作形成一种强烈的美学对照与和谐补充:“太华见重岩,终南分叠嶂。郊原纷绮错,参差多异状。”(唐玄宗《春台望》,《全唐诗》卷三)“神皋类观赏,帝里如悬镜。缭绕八川浮,岧峣双阙映。”(贺知章《奉和御制春台望》,《全唐诗》卷一一二)它们无意表现山川田园的纯美意境,而是再现沃野良田的丰饶富足。它唤起我们对关中平原辽远开阔的审美想象,但驱动想象的并不是孤芳自赏的隐士情怀,而是孕育苍生万物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是殷实丰厚的关中土地。可见,关中平原之美的基础在于养育之善,它与太宗诗的政教之善相呼应,形成关中文化地理风貌的另一类审美形态。

如果说唐太宗、玄宗、贺知章等人更多是借助长安表达政治家的德政、善政理想,那么,卢照邻与骆宾王的全景式描述则更加细致深入,也更富于文学与审美的气质:“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卢照邻《长安古意》,《全唐诗》卷四一)“皇居帝里殽函谷,鹑野龙山侯甸服。五纬连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横地轴。”(骆宾王《帝京篇》,《全唐诗》卷七七)这两首诗最大的特点在于:以长安城地理环境以及建筑格局为间架结构,以长安城的宫廷、市井风情为主要内容,以长安城的荣枯兴衰为基本格调,表现出有别于传统都城题材的新的审美态度与审美理想:它是一种活泼新鲜的生活,一种真实健朗的情感,一种盛衰无常的警觉与幻灭。诗中确实还有宫体诗的残影,但卢、骆的创作毕竟完成了“一个破天荒的大转变。一手挽住衰老了的颓废,教给他如何回到健全的欲望;一手又指给他欲望的幻灭。”

长安城显然是表达这情感、欲望与幻灭的典型意象。在初唐人眼中,魏晋南北朝的漫长历史似乎都可透过长安城的古今兴衰表现出来。卢、骆诗中的长安城是见证历史文化命运的传统意象,它蓬勃的气象与格局也是唐士人突破门阀垄断、积极参预政治的美学象征。诗人一面沉醉于富艳景象,一面叹息贵贱无常;一面渴望融入贵戚行列,一面又要求人格的独立。这种两难的境地导致结尾转向对都城生活的质疑甚至否定。但全诗的主题并不是患得患失的隐忧,而是长安城的壮大、繁华以及诗人对这一切的独立思考。它的本质是“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所以,“即使是享乐、颓废、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灼着青春、自由和欢乐”。他代表着上升中的世俗士人阶层的态度与理想。因此,卢、骆的诗作不仅是唐太宗《帝京篇》的延伸与扩展,也是唐朝时代精神的文学象征。而唐长安城建筑的新基址、新格局、新观念便是支撑这时代精神的文化地理因素。

二、长安城的整体布局与唐诗的多元审美形态

关中地理形胜的特点是高峻中有开阔的伸展,唐长安城也因此显示出不同于前代都城的布局特点。

《类编长安志》卷二《京城·城制度》载:“(隋文帝)自开皇二年六月十八日,始诏规建制度。三年正月十五日,又诏用其月十八日移入新邑。所司依式先筑宫城,次筑皇城,亦曰子城,次筑外郭城。”《京城·再筑京兆城》载:“诏宇文恺,则建大兴城,先修宫城,以安帝居,次筑子城,以安百官,置台、省、寺、卫,不与民同居,又筑外郭京城一百一十坊两市,以处百姓。”长安城按照宫城—皇城—外郭城顺序依次建造,宫城位于全城正北,皇城在宫城之南,外郭城则以皇城为中心向东西南三面展开。

对于宫城居郭之西而市在郭北的传统都城制度而言,坐北朝南的格局是个重大突破。它使宫城雄踞龙首原高坡,造成独尊全城的气势。它符合天子据北而立,面南而治的儒家礼治思想,也是朝廷举行元旦大朝会的实际需要。长安城还一改“城”、“郭”混居的旧制,在宫城之南专建皇城设置行政衙署,并大大扩展外郭城面积,明确宫城、皇城、外郭城的界限与职能,形成北拥宫城,南临皇城,以南北向中轴线为准东西对称的棋盘式整体格局。作为唐诗创作最重要的基地与人文环境之一,唐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影响着唐代诗歌的艺术结构与审美形态。如袁朗所作《和洗掾登城南坂望京邑》(以下简称《望京邑》):

二华连陌塞,九陇统金方。奥区称富贵,重险擅雄强……

神皋多瑞迹,列代有兴王。我后膺灵命,爰求宅兹土……

帝城何郁郁,佳气乃葱葱……复道东西合,交衢南北通。

万国朝前殿,群公议宣室……鸣珮含早风,华蝉曜朝日……

端拱肃岩廊,思贤听琴瑟。逶迤万雉列,隐轸千闾布……

处处歌钟鸣,喧阗车马度。日落长楸间,含情两相顾。(《全唐诗》卷三)

袁朗家族本为江左世胄,陈亡而徙居关中。《望京邑》开篇借关中的雄强形胜称誉此地帝业隆兴,进而形容宫城佳气葱笼。从“万国朝前殿”开始,全诗重心由宫城推向皇城,渲染君臣议政的端庄肃穆。从“逶迤万雉列”以下数句则从皇城推向外郭城,展开活跃的市井生活画卷。

与唐太宗、卢、骆的《帝京篇》相比,《望京邑》具有独特的审美与文化内涵:(一)它以宫城—皇城—外郭城建筑格局作为构思全诗的框架,呈现出逐层推进、渐次开阔、错落有致的艺术结构。如果说长安城是一首凝固的诗,那么《望京邑》则是由长安城的建筑语言建造的诗化长安城;(二)作者依据宫城、皇城、外郭城的方位、功能,依次描绘其建筑风貌及人文内涵,从而在整首诗中营造出多层次的审美形态,呈现出丰富的审美境界;(三)它借助唐代真实之长安而非陈旧的都城题材,创造出一个新的审美空间,其语言、意象虽然还残留着宫体诗的气息,但它的艺术结构、审美趣味却代表着时代的美学理想。

类似艺术结构与审美境界的诗还有不少。如:“四郊秦汉国,八水帝王都。阊阖雄里,城阙壮规模。”(李显《登骊山高顶寓目》,《全唐诗》卷二)“秦地平如掌,层城入云汉。楼阁九衢春,车马千门旦。”(沈佺期《长安道》,《全唐诗》卷九五)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由宫城高峻的龙首地势起笔,接着渲染皇居帝宅的壮美,再由皇城推及辽远的外郭城与郊野,由此形成一个开阔而整饬的审美空间——雄阔的地貌,错落的层城,尊贵的君臣,欢乐的百姓,它们表现出政治的和谐秩序,长安的和谐建筑,诗歌的和谐美感,其核心则在于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的形成与和谐。

宫城是长安城的核心,皇城则是仅次于宫城的第二重城。它北仰宫城,南俯外郭,是百官理政的中央衙署。其建筑格局不仅便于拱卫宫城,也便于君臣处理政务。

皇城与百官关系如此密切,自然也成为诗人歌咏的对象。岑参《和刑部成员外秋夜寓直寄台省知己》云:“列宿光三署,仙郎直五霄……长乐钟应近,明光漏不遥……笔为题诗点,灯缘起草挑……微才喜同舍,何幸忽闻《韶》。”(《全唐诗》卷二〇一)按《唐两京城坊考》,刑部署在皇城承天门街之东,第四横街之北,尚书省都堂西面第二行。岑诗首二句叙省中寓直,又二句言刑部迫近宫城。玩其诗意乃称誉圣上体恤礼遇郎官。“笔为”二句描述郎官的日常工作生活,最后二句表达幸蒙擢拔、忝列朝官的圆满心态。全诗语调平静,诗境祥和,透露出恭顺谨肃的生活气息。

再如苏颋《奉和崔尚书赠大理陆卿鸿胪刘卿见示之作》(《全唐诗》卷七四),诗云:“省中何赫奕,庭际满芳菲。”指吏部所属之尚书省位于皇城第三横街南承天门街东。吏部官署位于尚书省都堂以东,大理寺官署位于皇城第四横街北,故次二句云:“吏部端清鉴,丞郎肃紫机。”鸿胪寺位于皇城以南朱雀门内,绿槐葱茏,故又二句云:“北寺邻玄阙,南城写翠微。”全诗融吏部、大理、鸿胪三官署之功能、方位于典丽平和的诗情中,达到“参差交隐见,仿佛接光辉”的美学效果,并传达出“宾序尝柔德,刑孚已霁威”的德刑兼用之儒家治国理念。

这一类诗语言典雅精致,布局井然有序,情感平稳祥和。这与诗人的郎官府吏身份,与皇城的职能、环境,与其官舍整饬、外邻宫城的布局有关,同时又是规范的政治生活反映:“朝日……御史大夫领属官至殿西庑,从官朱衣传呼,促百官就班,文武列于两观……百官班于殿庭左右,巡使二人分莅于钟鼓楼下,先一品班,次二品班,次三品班,次四品班,次五品班……朝罢,皇帝步入东序门,然后放仗。”

繁缛隆重的早朝是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政治情感的重要寄托:“肃肃皆鹓鹭,济济盛簪绅。”(颜师古《奉和正日临朝》,《全唐诗》卷三〇)“逾沙纷在列,执玉俨相趋。”(岑文本《奉和正日临朝》,《全唐诗》卷三三)“辉辉睹明圣,济济行俊贤。”(韦应物《观早朝》,《全唐诗》卷一九二)这里展开了另一个美的天地,一种祥和、秩序的氛围,它传递出农业文明安宁、稳健的生活节奏与韵律,反映了唐士人饱满安谧的社会心态。它与皇城肃穆整饬的建筑语言相辅相成,形成一种端庄、典丽的诗美境界。

就是这同一类诗题,也会呈现出多元的美学风貌:“万国仰宗周,衣冠拜冕旒……祖席倾三省,褰帷向九州。”(王维《奉和圣制暮春送朝集使归郡应制》,《全唐诗》卷一二七)“百灵侍轩后,万国会涂山……声教溢四海,朝宗引百川。”(魏徵《奉和正日临朝应诏》,《全唐诗》卷三一)与刚才的祥和端庄不同,这里洋溢着万国朝宗的骄傲与壮美。其实,虔诚热烈的礼拜与谨肃恭顺的寓直本来就是唐长安政治生活的两个侧面,祥和精巧与恢弘洒脱本来也是皇城建筑美学的两种风貌,它们统一在丰富多元的长安文化中,成为支撑唐诗多元审美形态与情感个性的人文内涵。

需要指出的是,宫城、皇城建筑美学对唐诗的诸多影响,与唐长安城的建筑理念有直接关系。如前所述,关中地区高坡与洼地交错起伏,其中横亘着东西走向的六条高坡。如何处置这六条高坡并突出宫城、皇城的位置,成为建造长安城的一大难题。宇文恺解决难题的理论工具便是《周易》乾卦理论。《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关内道》载,“隋氏营都,宇文恺以朱雀街南北有六条高坡,为乾卦之象,故以九二置宫殿,以当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及兴善寺以镇之。”宇文恺将六条高坡看作上天设在长安城基址的六条乾卦爻辞,每条高坡上的建筑都能在乾卦中获得理论解释与归宿。

《周易·上经·乾卦》云:“……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乾卦六爻的本质在于演示天道人事的盛衰规律。将六爻比作六条巨龙,象征乾卦在变化中孕育飞龙翔天的强健力量,而这正是隋初帝王君临天下的精神写照,也是隋文帝君臣营造大兴城的真实意图。宇文恺以乾卦作为隋大兴城营构的理论基点,用意可谓深远。

宫城是长安城的核心。既然“九二”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周易·上经·乾卦》)象征真龙天子的出现,宫城就该建在“九二”高坡即龙首原的最高处。政府衙署是行政中心,应建在紧邻“九二”高坡的“九三”高坡上:“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周易·上经·乾卦》)这爻辞是对忠肃辅政之百官的最佳描述,而百官寓直皇城的恭顺氛围,早朝、寓直诗的秩序与规范之美,也正是通过“九三”爻辞的深层内涵获得了与长安城建筑文化内在的联系。

三、长安城的建筑美学与

唐诗胜景的形成

宫城、皇城是唐长安城的核心,外郭城则是长安城的主体,是百姓的生活区域。它的建筑布局有两个特点:(一)由于处在开阔舒缓的小平原,因而得以建成宽敞整齐对称的街衢里坊,展现出宽阔和谐的审美景观;(二)由于坡地起伏造成局部地理环境不和谐,需要修整改造部分洼地、高坡,使长安外郭城的整体布局趋于和谐完善。

宋人吕大防说:“隋氏设都,虽不能尽循先王之法,然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亦一代精制也。”长安外郭城共有东西向十四条大街,南北向十一条大街,它们笔直宽敞,彼此平行又相互交错,将外郭城划分为一百余坊,呈现出“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诗》,《全唐诗》卷四四八)的网状建筑布局。坊里则是封闭式方形布局,四周环筑坊墙,这固然有“逋亡奸伪,无所容足”的安全实用功能;同时,环环套筑、往复相连的坊墙与平直如弦的宫墙、街衢,也营造出稳固简约、单纯明快的美感氛围。人们在方正如一的宫墙、城墙、坊墙、街衢中行走,整齐、反复的节奏、韵律传递着强烈的秩序感、归属感与崇高感。大一统王朝的政治意志,大唐长安的审美理想,都在外郭城这平整、开阔、简明的布局里得到了尽情的发挥:“南陌北堂连百里,五剧三条控三市。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卢照邻《长安古意》),《全唐诗》卷四一)“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复道斜通鹊观,交衢直指凤凰台。”(骆宾王《帝京篇》,《全唐诗》卷七七)

除了坊里街衢,名胜景区也是外郭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们的设计更见出宇文恺的独运匠心,也更能体会长安外郭城地理风貌与唐诗审美意境的微妙关系。曲江池是唐长安城的风景名胜,造就了不少的名篇佳句。如:“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杜甫《曲江对酒》,《全唐诗》卷二二五)“更到无花最深处,玉楼金殿影参差”(卢纶《曲江春望》,《全唐诗》卷二七九)等等。其实,曲江最初并非名胜,只是经由宇文恺的精心设计,始得大放异彩。前文曾述,宇文恺巧妙利用高坡地形,突出宫城、皇城位置,并使局部建筑之间和谐统一。高坡的设计如是,坡间洼地也需精心规划方能化丑为美。曲江本是少陵原上的洼地,好似高坡上的疤痕。宇文恺“以其地在京城东南隅,地高不便,故阙此地,不为居人坊巷,而凿之为池,以厌胜之”,因地制宜开凿成人工湖供百姓游览。从玄宗开元年起,朝廷不断扩建曲江池,以致“四岸皆有行宫台殿,百司廨署”,“曲江亭子,安史未乱前,诸司皆列于岸浒……进士关宴,常寄其间”。

在洼地修筑楼阁固然有助于宴游观赏,同时对凹陷地区也是一种地理补偿,并借此达到长安城整体和谐的美学效果——这正是宇文恺设计长安城的一个重要建筑美学原则:“宇文恺以京城之西有昆明池,地势微下,乃奏于此建木浮图。”屹立在长安西南低洼处的木塔,与周边的高大建筑竞丽争辉,弥补了地形上的缺陷,也给诗人俯瞰渭川南山提供了崭新的审美视角:“半空跻宝塔,晴望尽京华。竹绕渭川遍,山连上苑斜。”(孟浩然《登总持寺浮图》,《全唐诗》卷一六〇)“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岑参《登总持阁》,《全唐诗》卷二〇〇)

其实,即便同样是高坡,设计的原则也不尽相同。“九五”高坡乐游原虽然高于“九二”高坡龙首原,却无缘成为宫城、皇城基址,只能化为长安城的一道风景。因为按照宇文恺的设计理论,乐游原这条高坡对应《周易》乾卦中“九五:飞龙在天”的卦辞:“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及兴善寺以镇之。”于是,宇文恺索性因势利导,将其供给京城士女游乐之用:“其地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宽敞,京城之内,俯视指掌。每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京城士女咸就此登赏祓禊。”

登上乐游原,诗人的目光驰骋开去,思接千载,神游万境,将繁华的长安生活,庄严的皇城宫掖同悠远深沉的秦汉故事融通一气,使本来就浑厚爽豁的乐游原更加雄伟、壮阔:“高原出东城,郁郁见咸阳。上有千载事,乃自汉宣皇……歌吹喧万井,车马塞康庄。”(韦应物《登乐游庙作》,《全唐诗》卷一九二)这雄浑健举的诗风,固然得益于健朗的时代风会,而乐游原高屋建瓴的地理形胜也是催化诗心、诗风生成的重要因素。

乐游原还有另一番卓荦不群的气象。在《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中,王维写道:“眇眇孤烟起,芊芊远树齐……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全唐诗》卷一二七)与宏阔的《登乐游庙作》相比,这里弥漫着超然达观的散淡清妙。也许由于乐游原偏处东南一隅,远离宫苑且多有寺观,此地的坊里宅院也便拥有了超逸清远的气质:“不觅他人爱,惟将自性便。等闲栽树木,随分占风烟……迹慕青门隐,名惭紫禁仙。”(白居易《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因寄元郎中、张博士》,《全唐诗》卷四四二)这是“穷则独善其身”的典型表白,其中不免有“省史嫌坊远”、“鬓发各苍然”的落寞无奈,但在远离宫苑、百司的新昌坊,这样的表白似乎更凸显了中唐士人行藏出处的两难境遇。沉默的新昌新居不仅因此浸染了浓厚的人文情怀,也成为诗人表达思绪最适宜的地理语境,并进而促使这表达更具有思想的深度与审美的感染力。曲江池与乐游原,由长安城的地理缺陷而成为长安城与唐诗中的胜景,进而成为长安城自然地理、人文景观与诗美境界和谐交融的代表。在这一转化的历程中,曲江池与乐游原不断走向人文意义的纵深,唐诗清新健朗的美学风神便借由江山之助力逐渐得以形成。

四、唐诗的都城意象与长安城文化内涵的拓展

诗歌艺术与表现对象的关系不是单向度的。地理形胜与建筑格局影响着诗美境界的生成,而诗歌创作一经完成,作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唐诗也必将影响到长安城审美、文化内涵的拓展与深化。比如,唐诗对长安城历史文化的多元表现,就形成了多层次的诗歌美学风貌——这里有天人相应的宇宙境界:“凭崖望咸阳,宫阙罗北极。”(李白《君子有所思行》,《全唐诗》卷一)有万方乐奏的神圣朝歌:“酆镐谁将敌,横汾未可方。”(宋若宪《奉和御制麟德殿宴百官》,《全唐诗》卷七)有天子蒙恩的傲然荣耀:“归来入咸阳,谈笑皆王公。”(李白《东武吟》,《全唐诗》卷一)有旌旆逶迤的浩荡军威:“陇路起丰镐,关云随旆旌。”(储光羲《哥舒大夫颂德》,《全唐诗》卷一三七)也有潇洒健朗的游侠气质:“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王维《少年行》其一,《全唐诗》卷一二八)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交叉、并列甚至替代使用丰镐、咸阳、长安等都城意象。这些意象有时代表唐都长安,有时并不确指某一座具体的都城,而是借用这些历史跨度很大的都城意象表达一种帝都与帝王的气象。事实上,周之丰镐、秦之咸阳,汉唐长安四座都城及其周边区域,历经数千年的积淀,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关中地域文化为基础,以都城文化为核心的传统内涵深厚的古都文化圈。帝都与帝王气象其实就是这个文化圈所特有的文化个性。

但我们发现,精确的史学、地理学概念有时很难表达人们对帝都、帝王气象的细微体验,更难以替代诗歌艺术在情感深处引发的历史共鸣。这种共鸣也许很难再现历史的细节,却足以激发人们对帝都与帝王气象的历史情怀。的确,在唐诗的召唤下,人们更容易将关中长安雄浑的地貌、雄伟的建筑、深邃的历史与自己的人生、情感、命运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并不强调人地关系的科学性,而更关注人与自然、建筑的思想共鸣与情感交流,它所点燃的恰恰是冷静的史学、地理学难以触及的审美空间,这也正是唐诗扮演的角色。在诗人的抒情歌咏中,长安城的历史传统被赋予浓厚的审美意味,宏伟坚实的建筑在诗美的创造中展现丰厚的人文内涵,这就是唐诗吟咏长安城的美学意义。

事实上,唐代诗人正是借助“北阙”、“南山”等诗歌意象,在长安城与终南山之间构筑起一座更辽阔的“长安城”,并在这个更丰富的审美空间中完成对长安城的美学阐释。唐诗中的“北阙”、“南山”意象有多种内涵。在“北阙千门外,南山午谷西”(杜牧《朱坡》,《全唐诗》卷五二一)中,“北阙”指拱卫大明宫含元殿的翔鸾、栖凤二阙,南山指终南山脉。“北阙南山是故乡,两枝仙桂一时芳。”(杜牧《赠终南兰若僧》,《全唐诗》卷五二四)则将这对意象组合成一个词组,作为长安乃至唐王朝的代名词。在多数诗中,“北阙”、“南山”用不同的意象形式象征君臣之间的复杂关系:“北阙临仙槛,南山送寿杯。”(赵彦昭《安乐公主移入新宅侍宴应制同用开字》,《全唐诗》卷一〇三)“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孟浩然《岁暮归南山》,《全唐诗》卷一六〇)“丹殿据龙首,崔嵬对南山。寒生千门里,日照双阙间。”(韦应物《观早朝》,《全唐诗》卷一九二)在这里,翔鸾、栖凤双阙不再是拱卫含元殿的臣属建筑,而成为长安城的象征;终南山也不再是遥远的风景,而是化作拱卫长安城的“双阙”:“南山奕奕通丹禁,北阙峨峨连翠云。”(沈佺期《从幸香山寺应制》,《全唐诗》卷九六)“飞阁极层台,终南此路回。山形朝阙去,河势抱关来。”(许浑《行次潼关题驿后轩》,《全唐诗》卷五二八)

这些诗篇以浪漫的想象、开阔的视野将龙首北阙与连绵终南联系在一起。它突破建筑构造的现实局限,将都城的外延一直扩展到终南山脉,使现实之长安城及其皇权意志从有限的人文建筑延伸向无限的自然时空,传递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建筑文化意旨。使人间皇权与自然天阙在诗歌的吟咏中声息相通,从而使这座宏伟的“大长安城”跃然纸上——这是一座唐诗造就的长安城,一个唐诗开拓的新的审美空间,是现实长安城建筑美学、艺术审美的延伸与拓展。

当然,诗人们对“大长安城”的审美想象与创造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根植于古代都城深厚的文化传统之中。在“大长安城”的文学创造中,“阙”的建筑文化内涵至为关键。作为一种拱卫宫门的建筑形态,阙本来源于帝王示礼布政的礼制,也与北朝汉人的坞堡生活有关。翔鸾、栖凤双阙因此具有礼教、军事的双重功能。它们通过飞廊与含元殿组成“凹”字结构,连同东西两侧的系列建筑群,将含元殿拱卫在中心,造成一种高山仰止的瞻望视角,给拜谒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左翔鸾而右栖凤,翘两阙而为翼;环阿阁以周墀,象龙行之曲直。”(李华《含元殿赋》)

这种阙楼拱卫向心正殿的建筑格局遍布整个大明宫乃至长安城:中书省、门下省等行政衙署拱卫朝向宣政殿;翰林院、学士院等议政衙署拱卫朝向紫宸殿等中轴线建筑群;而外郭城则拱卫朝向皇城,皇城拱卫朝向宫城……其实,拱卫向心的建筑语言也体现在整个关中地区。作为人文之阙内涵的延伸,“天成之阙”是古代都城建筑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三辅黄图·秦宫》载:“始皇广具宫,规恢三百余里……表南山之巅以为阙,络樊川以为池。”这些环绕宫城的庞大山系是宫城的天设之阙。它体现了古代都城依山面水的传统格局,显示出大一统王朝治达天人的恢弘气魄。

这正是唐代诗人借助诗歌之美创造“大长安城”的文化基础,也是唐诗与长安城建筑相互默契的思想根源——通过“北阙”、“南山”意象,我们得以描述长安城及其地理环境的文化特征,得以揭示都城建筑与诗歌表现的象征意义;同时,唐代诗人的创作心态及其诗歌品质,又在与长安城建筑、地理格局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得以生成并不断走向成熟。

唐长安城建筑与唐代诗歌的关系,再次印证了一个古老而朴素的真理:艺术的审美与创造来源于对生活不断的发现、提升当中。生活之所以能持续保持创新的活力与持久的魅力,就在于我们不断给它注入新鲜的血液,这血液就是我们对生活、对未来的理想与希望。而文学创造及其审美意境不仅是滋养理想与希望的血液,也是我们所期待达到的永恒不朽的精神境界。关中、长安的历史文化是丰富深化唐诗审美、文化内涵的重要因素,而唐诗对关中、长安历史文化的再现、表现与诗化,也使关中、长安焕发更多的人文光彩、思想光辉与情感光华。关中与长安的历史并不是从唐诗开始,但唐诗的介入,为关中、长安的历史增添了新的内容,塑造了关中、长安新的历史、新的形象。

其实,关中、长安的文学塑造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周秦以来的丰镐、咸阳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秦汉以后文学中的丰镐、咸阳,大多是建立在文献与遗址基础上的文学想象,所抒发的也多是历史怀古的情绪。汉大赋对汉长安的描写与歌颂,象征着新文学形式对关中、长安的当代塑造。但东汉以后的长安屡经战乱,兴废无常,魏晋南北朝文学中的长安,早已退缩成陈陈相因的历史符号,汉长安的雄风不复再现。

唐诗中的长安则不同,如前所述,唐长安城在地理基址、建筑格局、设计思想等方面均表现出创新的理念与时代的精神。而长安文化发展到唐代,无论就其文化内涵的丰富与创新,文化传统的成熟与持久,都堪称这一时期中国文明乃至东亚文明的代表与象征。唐诗在这一时期也逐渐走向成熟,成为《诗经》以来诗歌艺术最高的审美典范。唐诗与唐长安城,古代诗歌艺术与都城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它们彼此交相辉映,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共同表现唐朝蓬勃的时代气象,而文学艺术视野里的关中、长安,也就此开始了它全新的审美历程与审美境界。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5AZW00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06JA75011-44004)、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6BaWY020)阶段性成果。

①隋文帝在原汉长安城东南营造新都,名大兴城。唐高祖李渊因隋之后,定都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城。唐长安城“因隋之旧,无所改创”(宋程大昌《雍录》卷一《龙首山龙首原》,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1页)。为行文方便统一称作长安城。

②本文所引唐诗均出自清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③关于长安建都朝代的数量,参看牛致功《关于西安建都的朝代问题》,载《陕西师大学报》1994年第1期。

④宋宋敏求:《长安志·原序》,《经训堂丛书》本。

⑤宋郑樵:《通志二十略》,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561页。

⑥清毕沅:《关中胜迹图志》卷三,《关中丛书》本。

⑦⑧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82页,第2044页,第256页。

⑨第一单元为西汉长安建都故地,“经今将八百岁,水皆碱卤,不甚宜人。”(唐·魏徵等《隋书·艺术列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66页)第三单元面积小而海拔提升过陡,亦不宜建都。

⑩隋唐长安城总面积约84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都城。参见马得志《唐代长安与洛阳》,载《考古》1982年第6期;张永禄《唐都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0页。

(11)逯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75页。

(12)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13)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页。

(14)(32)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0—44页,第133页。

(15)《礼记·礼器第十》曰:“是故圣人南面而立,而天下大治。”《孟子·万章上》曰:“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

(16)参见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6—193页。

(17)《长安志》卷七《唐皇城》载:“自两汉以后,至于晋齐梁陈,并有人家在宫阙之间,隋文帝以为不便于民。于是皇城之内,惟列府寺,不使杂人居止。公私有便,风俗齐肃,实隋文新意也。”

(18)长安外郭城面积74.6平方公里,占全城面积89%。隋唐统一后,各地士民移民京师,不得不扩展外郭城:“陈叔宝与其王公百司发建康,诣长安,大小在路,五百里累累不绝。帝命权分长安士民宅以俟之,内外修整,遣使迎劳。”(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一七七,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5516页)本文所引长安城数据均采自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城发掘队《唐代长安考古纪略》,载《考古》1963年第11期;宿白《唐长安城和洛阳城》,载《考古》1978年第6期;曹尔琴《唐代长安城的里坊》,载《人文杂志》1981年第2期;马得志《唐长安兴庆宫发掘记》,载《考古》1959年第10期等。

(19)唐朝结束了南北的分裂与战争。南北朝的门阀望族开始走向没落,科举出身的庶族士人不断突破贵族的垄断,“一条充满希望前景的新道路在向更广大的知识分子开放,等待着他们去开拓”(参见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15页)。

(20)(34)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页,第79页。

(21)宋欧阳修等:《新唐书·仪卫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88—489页。

(22)关于六条高坡的数据、方位,参见曹尔琴《唐长安与黄土原的利用》,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增刊。

(23)宇文恺,字安乐。隋建大兴城,任营新都副监,“凡所规画,皆出于恺”。参见《隋书·宇文恺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587页。

(24)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页。

(25)《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1—14页。

(26(27))元李好文:《长安志图》卷上,《经训堂丛书》本。

(28)宋程大昌:《雍录》卷六《唐曲江》,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32页。

(29)参见新、旧《唐书·玄宗本纪》、《资治通鉴·唐纪》、《唐摭言》有关记载。

(30)五代刘昫等:《旧唐书·文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61页。

(31)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2页。

(33)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关内道》,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页。乐游原地势过高不便于居住。如有人居住,也不利于宫城与皇城的安全。

(35)参见杨鸿年《隋唐两京坊里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57、175、349页。

(36)《春秋左传正义·昭公七年》,《十三经注疏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759页上。

(37)晋崔豹:《古今注》卷上“都邑第二”,《四部丛刊》本。

(38)参看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87年版,第130—145页。

(39)《资治通鉴》卷二〇二:“上御翔鸾阁,观大脯,分音乐为东西朋。”(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73页)《旧唐书·肃宗纪》:“大阅诸军于含元殿庭,上御栖鸾阁观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51页)

(40)清徐松等编《全唐文》卷三一四,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第3186页上。

(42)陈直:《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4页。

第4篇:精神文化内涵范文

1.北京协和医院宣传处,北京 100730;2.北京协和医院党政办公室,北京 100730;3.北京协和医院 纪委监察处,北京 100730

[摘要] 医院精神内涵是医院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一个医院经历历史发展沉淀形成的精华。医院精神内涵引导着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是医院文化和医院发展的灵魂,是医院在竞争中得以胜出的软实力。我国医院精神以文化标语为载体,以凝练的语言体现出医院文化的精髓,因此,加大对医院文化标语的宣传力度可以促进医院文化建设的进程,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凝聚力,增强医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恰当的英译医院文化标语可以更好地开展医院外事宣传工作,进而增强医院的国际影响力。翻译医院文化标语应符合以下三个原则:体现医院的特色文化内涵,符合英语语言对称美和节律美,发挥文化宣传的作用。文章以北京协和医院的“协和精神”为例,探讨了“协和精神”对医院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依照英译医院文化标语的基本原则试译了“严谨、求精、勤奋、奉献”这一“协和精神”。

[

关键词 ] 医院文化标语;宣传;英译原则;协和精神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3(a)-0005-03

On the Important Role of Cultural Slogan in the Hospital Propaganda Work and Its English Translation Principles

——to "PUMCH Spirit" as An Example

YE Shengnan1 MA Dandan2 HU Jinyan3 SUN Wei2

1. 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Beijing 100730,China;2.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office of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Beijing 100730,China;3.Commission for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department of th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Beijing 100730,China

[Abstract] Hospital spirit connotation is one of the the core contents of hospital culture, and it is the essence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a hospital. Hospital spirit has been playing a guiding role in the fields of staff work style, ethical standards and values, and it is the soul of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of a hospital. In addition, the hospital spirit is the soft strength to win in the competition. The cultural slogan is one of the carriers of the hospital spiri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fined language, the cultural slogan embodies the essence of the hospital culture. Therefore, strengthen the work of hospital culture slogan propaganda will promote the hospital culture construction process, improve the staff´s enthusiasm and cohesion, and enhance the hospital´s visibility and influe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the proper translation of hospital culture slogan will better carry out hospital foreign affairs publicity work, thus improving the hospital´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Hospital culture slogan translation should conform to the following three principles: coincid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ospital culture connotation; conform with the symmetrical beauty and rhythm beauty of English language; develop with the work of cultural propaganda. This paper takes the “PUMCH Spirit” of th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as an example, and analyses the significant roles of “PUMCH Spirit” to the hospital propaganda work.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forementioned translaton principles, the paper translates the “PUMCH Spirit”.

[Key words] Hospital cultural slogan; Hospital propaganda work; Translation principles; “PUMCH Spirit”

[作者简介] 叶盛楠(1985-),女,河北人,北京协和医院宣传处,硕士,初级职称,研究方向:新媒体宣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行业在承担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同时还面临市场竞争的考验,国内医疗行业面临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挑战。实践证明,战胜这一挑战的有力武器之一便是医院的文化建设。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医院文化建设在医院发展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医院精神内涵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一个医院经历历史发展沉淀形成的精华。医院精神内涵引导着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是医院文化和医院发展的灵魂,是医院在竞争中得以胜出的软实力。医院精神内涵以文字为载体,通常以“院训”或“医院精神”等文化标语的形式加以提炼表述。随着医院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其文字载体—医院文化标语及其英译版本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为医院的国内外宣传工作奠定了基础。本文将从开展宣传工作的角度对医院文化标语的重要意义及其英译原则进行探讨,为了更加形象具体地分析,文章将以北京协和医院为例,分析“协和精神”对于医院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并根据翻译原则对其进行英译。

1医院文化标语在医院宣传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基于历史发展、经济条件和客观地域条件的不同,我国众多医院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客观的医疗指标数据上,更多地存在于历史积累、文化内涵、办院理念、学术氛围等方面。这些差异性所反映出的便是独特的医院精神内涵,而以此为基础提炼出的文化标语也具有鲜明的差异性。以协和为例,“协和精神”便是北京协和医院特色的代言人,提到北京协和医院便联想到“协和精神”,这使得协和不同于其他医院。

1.1“协和精神”是医院宣传的核心内容

近百年来,北京协和医院在中西文化共同影响下不断积累和沉淀,逐步形成了“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协和精神”是医院的文化精髓,其以精炼、深刻的二字四句短语为载体,对北京协和医院文化进行浓缩和提炼,是北京协和医院文化的核心内容,集中展现了北京协和医院的文化特色和灵魂。“协和精神”是医院历史、传统和文化的结晶,是对外展示医院特色和魅力的中重要载体,也是宣传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1.2 “协和精神”是凝聚协和员工的动力源泉

“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体现了医院发展的文化精髓,在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为协和人提供了行为指南,为医院凝聚和团结员工的力量提供了精神动力源泉。在这一精神的指导和激励下,一代代协和人将始终以严谨、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勤奋和奉献的实际行动投身于治病救人的事业中。

1.3 “协和精神”是医院的特色“名片”

“协和精神”作为北京协和医院特色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向国内外宣传医院的文化内涵和办院理念,对提高医院的知名度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宣传工作中,“协和精神”是对外介绍医院最好的宣传语,通过“协和精神”便能把握医院的基本特色,“协和精神”以其鲜明的特色深深的扎根在协和人的心中,并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提升了医院的知名度。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大力开展中英双语宣传工作已成为医院走向国际舞台和提高国际影响力的必然途径。随着医院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不断深入,英译医院文化标语“协和精神”显得十分必要,恰当地翻译可以在医院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工作中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

该文将探究医院文化标语英译的基本原则,并试译“严谨、求精、勤奋、奉献”这一协和精神。

2医院文化标语英译的基本原则

2.1体现医院的特色文化内涵

基于历史条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风俗差异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医院在物质、制度、文化等领域均存在差异,医院间的文化标语也具有鲜明的个性。因此,准确理解医院的文化背景和内涵是准确翻译医院文化标语的基础。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初,北京协和医院率先在全国医院中开展文化建设,将“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确定为协和精神的表述。“协和精神”自确定以来就成为医院医、教、研、管等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也为医院院风、学风的建设指出了目标和方向。

著名血液科专家张之南说,“为什么说‘协和精神’是协和人的共同特质 一个人要想在高标准、严要求的环境下生存,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奋发图强,不断上进。而一个人能勤奋不已、高标准要求自己,一定有一个内在的动力,协和人的动力就是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对病人的关心和爱护,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严谨,指医院“三基”、“三严”的传统。严, 指严密、严格、严肃。谨, 指谨慎小心。《论语》中讲“谨而言”,这就要求每位协和人以严肃认真、谨慎严密的态度开展各项工作。因此,严谨可译为preciseness,strict或者rigorous。

求精,指协和人做事追求极致、精确、精益求精的态度。求, 指追求、探索。精,指质优、细致、完美。科学的作风就是严谨求精的作风, 尊重患者, 尊重科学。因此,与此背景下求精含义相一致的英文翻译有refinement、perseverance。

勤奋,指协和人总是不断自我加压,忘我投入的敬业精神。勤, 努力认真, 不断地去做, 尽力地去做。奋,本意是指鸟类振羽展翅。《淮南子 时则训》中讲: “鹏鸠奋其羽”。勤奋可英译为diligence、sedulity。

奉献,指的是协和人以医学科学发展、守护人民健康为己任的无私奉献精神。奉,恭敬地用手捧着。献,恭敬庄严地送给。奉献可翻译为devotion。

2.2符合英语语言对称美和节律美。

医院文化标语英译译文应体现英语表达的对称特点和节律特点,这是保证译文舒畅的需要,也是标语类翻译功能性的需要。在保证译文含义准确的基础上,应该尽量照顾以上特性需求,使得译文整齐、平衡、对称,避免出现语法和含义准确,但读起来拗口的译文。因此,将“严谨”译为“preciseness”,“求精”译为“perseverance”,“勤奋”译为“diligence”,“奉献”译为“devotion”。 一方面准确的表达了“协和精神”的含义,一方面符合对称美和节律美的要求。

2.3发挥文化宣传的作用

医院文化标语作为医院文化内涵的文字载体,体现了医院文化的核心内容。翻译文化标语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医院对外宣传工作的需要,体现医院的办院理念、作风传统和文化内涵,因此在医院的对外宣传工作中,恰当的文化标语翻译能够使人直接地感受到医院的文化气息,使得宣传工作事半功倍。翻译医院文化标语的目的是对外交际,传递医院的文化内涵,吸引受众对医院的兴趣和关注。

北京协和医院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几代人的协和人更是以自己的生命在谱写着协和的文化篇章。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患者以生命相托的沉重感已经深入到协和人的骨子里。如何将严谨、求精的协和态度和勤奋、奉献的协和作风形象地体现在剪短的文化标语译文中 不妨借鉴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思维—“Mens et Manus”,即“Mind and Hand”。 [2]mitpress.mit.edu/books/mind-and-hand]这一表述涵盖了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因此“协和精神”可以翻译为“preciseness and perseverance in mind; diligence and devotion in hand”。 这一翻译不仅准确地表达了原文的含义,照顾了译文的对称美和节律美,更使得“协和精神”动态地展现在受者面前,满足了医院文化标语交际功能的需求,更好地实现了对外宣传的目的。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将“严谨、求精、勤奋、奉献”这一“协和精神”翻译为“preciseness and perseverance in mind; diligence and devotion in hand”。

3 结语

医院精神是医院文化的重要内容, 是医院长期积淀形成的特有的传统、院风, 是全体医务人员的价值取向、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的体现。[3]李建军.强化医院文化建设是构建医院内部和谐的重要手段[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7,12:9053.加大对医院文化标语的宣传力度可以促进医院文化建设的进程,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凝聚力,增强医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恰当的英译医院文化标语可以更好地开展医院外事宣传工作,进而增强医院的国际影响力。翻译医院文化标语应遵循以下原则:体现医院的特色文化内涵,符合英语语言对称美和节律美,发挥文化宣传的作用。医院文化标语既存在共性,有各具特色,这就需要医院宣传工作者不断地深入挖掘具有特色的医院文化,充分发挥中英文医院文化标语的名片作用,从而更好地开展医院的宣传工作。

[

参考文献]

[1] 俞德海.论英汉翻译应体现汉语表达的节律特点[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2):63-67.

[2] 倪歌,倪凯等.240家大型公立医院院训特点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20(12):1144-1146.

[3] 李建军.强化医院文化建设是构建医院内部和谐的重要手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2:9053.

[4] 徐青.培育医院精神的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3,12:92-95.

[5] 陈小国.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J].中国医药指南,2010,12(8):170-171.

第5篇:精神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艺术创作;精神内涵

全球性背景下的中国艺术家正面临着国际文化之间互相碰撞与融合,多元互补已成为当今文化发展的趋势。如何建立符合这一时代风貌的艺术价值观的特点——即通过自己的作品创造出现实背景下的典型特征,让绘画语言与当代的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突出艺术创作的精神内涵。

全球性背景下的中国艺术家正面临着国际文化之间互相碰撞与融合,多元互补已成为当今文化发展的趋势。如何建立符合这一时代风貌的艺术价值观的特点——即通过自己的作品创造出现实背景下的典型特征,让绘画语言与当代的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突出艺术创作的精神内涵。

全球性问题包括环境污染、人口问题、能源缺乏、核战争威胁、道德堕落等日益尖锐的问题。在绘画创作中要体现“全球性问题”,好的艺术家总是立足于时代,同时又超越时代、关注社会现象,发现其背后隐藏着人的心灵深处那尚未被人意识到的最本质的精神特质。表现当代社会最本质的社会精神,针对这一社会精神表达出一种超越民族的精神呼唤,这是艺术家应该追求的目标。改革开放为我们今天的发展准备了很多的物质基础,精神产品的质量有待提高,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提高社会的精神品质是责任更是义务,具体就体现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要有社会责任和精神内涵。纵观世界艺术历程我们可以看出,被称之为经典之作的艺术作品,其独到之处是在继承了传统精神内涵又创造了新的时代风格,二者达到了和谐统一。作为一个有着非常深厚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绘画艺术只有扎根于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才有可能在世界艺术领域占有自己重要的独特的地位。中国绘画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也要重视摄取外来文化、学习各国绘画艺术之长。现代中国绘画是历史文化的延续、扬弃和创造、只有在灿烂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中国绘画才有更深的内涵。峋癖泶锍鲆恢殖矫褡宓木窈艋剑馐且帐跫矣Ω米非蟮哪勘辍8母锟盼颐墙裉斓姆⒄棺急噶撕芏嗟奈镏驶。癫返闹柿坑写岣撸魑幻帐豕ぷ髡撸岣呱缁岬木衿分适窃鹑胃且逦瘢咛寰吞逑衷谧约旱幕婊髌分幸猩缁嵩鹑魏途衲诤W莨凼澜缫帐趵涛颐强梢钥闯觯怀浦渲鞯囊帐踝髌罚涠赖街κ窃诩坛辛舜尘衲诤执丛炝诵碌氖贝绺瘢叽锏搅撕托惩骋弧W魑桓鲇凶欧浅I詈裎幕淼奈拿鞴殴婊帐踔挥性诒久褡逵判愦澄幕校庞锌赡茉谑澜缫帐趿煊蛘加凶约褐匾亩捞氐牡匚弧V泄婊诩坛忻褡逦幕车耐保惨厥由闳饫次幕⒀案鞴婊帐踔ぁO执泄婊抢肺幕难有⒀锲痛丛臁⒅挥性诓永玫睦肺幕幕∩希泄婊庞懈畹哪诤

“现实主义”在西方原意有两种,广义是指如实描绘、再现生活真实的创作方法;狭义是指19世纪中叶法国兴起的库尔贝、米勒等为代表的一个美术流派、强调表现当代生活,并以社会底层人物作为作品的主人公,具有批判的精神内涵。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每一种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开发性与交融性基础上的。相互吸收和借鉴是一切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基础手段和途径。但吸取和借鉴更要注重精神内涵的吸取,这样会更本质更深刻更有意义。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广阔无垠的外延。我国的民族艺术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也正是因为它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艺术家要在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只有这样艺术才会更“世界”;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现实主义”在西方原意有两种,广义是指如实描绘、再现生活真实的创作方法;狭义是指19世纪中叶法国兴起的库尔贝、米勒等为代表的一个美术流派、强调表现当代生活,并以社会底层人物作为作品的主人公,具有批判的精神内涵。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每一种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开发性与交融性基础上的。相互吸收和借鉴是一切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基础手段和途径。但吸取和借鉴更要注重精神内涵的吸取,这样会更本质更深刻更有意义。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广阔无垠的外延。我国的民族艺术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也正是因为它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艺术家要在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只有这样艺术才会更“世界”;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绘画大师塞尚说:“画画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它意味着寻找各种关系的和谐”。塞尚说的“各种关系的和谐”就是精神内涵在绘画中的运用,正好比写生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感受,有意地建构自然的和谐关系。

绘画大师塞尚说:“画画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它意味着寻找各种关系的和谐”。塞尚说的“各种关系的和谐”就是精神内涵在绘画中的运用,正好比写生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感受,有意地建构自然的和谐关系。

中国画对点、线的理解与应用,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绘画是一脉相承的绘画形式语言,在传统国画中导入中国情结的浪漫构思,形成点、线在作品空间与构成上的空灵与韵律,这就是精神内涵在传统绘画中的典型运用。吴冠中先生在1950年提出“形式美”,强调在作品中运用黑白,长短,高矮,大小等等的形式美感对比因素于作品中。如1979年油画作品《苗圃的鸡》,作品以整体暖灰色背景,树的线条颜色,弱化了油画中的光影色彩,而转化为中国画中的阴阳表现,作品用暖灰色直接勾勒线条,抛弃了色彩变化的勾勒,即使是处于受光状态的树枝,勾勒的线条也没有色彩倾向性,小枝条也用深浅不同的线条勾勒,穿插。以大面积的近乎平行的线条构成整个画面,加上鹅的色彩与面积处理都体现了设计理念的用途。这种设计运用使画面充满了宁静与稳定的形式美感,山体的曲线轮廓又增添了优美感。吴冠中先生用油画的材料,中国画的写意表现,使用点、线、面、构成作品的形式美感,把写生风景营造成一个优美的内心世界的传达。这是一个典型的设计理念在绘画中运用的案例。

中国画对点、线的理解与应用,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绘画是一脉相承的绘画形式语言,在传统国画中导入中国情结的浪漫构思,形成点、线在作品空间与构成上的空灵与韵律,这就是精神内涵在传统绘画中的典型运用。吴冠中先生在1950年提出“形式美”,强调在作品中运用黑白,长短,高矮,大小等等的形式美感对比因素于作品中。如1979年油画作品《苗圃的鸡》,作品以整体暖灰色背景,树的线条颜色,弱化了油画中的光影色彩,而转化为中国画中的阴阳表现,作品用暖灰色直接勾勒线条,抛弃了色彩变化的勾勒,即使是处于受光状态的树枝,勾勒的线条也没有色彩倾向性,小枝条也用深浅不同的线条勾勒,穿插。以大面积的近乎平行的线条构成整个画面,加上鹅的色彩与面积处理都体现了设计理念的用途。这种设计运用使画面充满了宁静与稳定的形式美感,山体的曲线轮廓又增添了优美感。吴冠中先生用油画的材料,中国画的写意表现,使用点、线、面、构成作品的形式美感,把写生风景营造成一个优美的内心世界的传达。这是一个典型的设计理念在绘画中运用的案例。

艺术家在绘画中表现人类高层次的精神世界,它高于人类的世俗生活和普通欲望之上。艺术作品之所以强调艺术的心灵化,正是因为各种形式的优秀艺术作品,可以滋养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智慧,升华人们的思想境界,也就向人们展现了一条通往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绘画作品可以使那些不朽的精神以一种永恒的形式保存下来,人们可以通过它和未来对话,可以告诉未来的人,曾经有人具有这样的情感并思考过。在绘画中精神世界的运用也是设计理念的体现,只有设计出精神世界的图像才能体现在画面上。马蒂斯说:“一切艺术家都带着我们时代的烙印,最伟大的艺术家则是那些印痕最深的艺术家”。最深刻的艺术作品很重要的成分就是设计理念。油画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外来的艺术样式,但同时它也是一种世界性的艺术语言,因此,艺术家能否更好地运用这种艺术语言来准确地表达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表达对生命的感知,就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永恒课题。“油画的民族化”是一代代艺术家的追求目标,其中一个课题就是在民族精神里找到“形式感”,用设计的眼光来思考艺术形式,寻找艺术语言。中国油画提倡现实主义,现实主义侧重于关注现实,注重过写实手法来揭示社会的本质,表达画家对现实的深刻认识。现实主义是代表中国油画的特色,关注现实,关注形式感,关注艺术语言,但必须用艺术的、精神的视线去关注现实。张晓刚作品《大家庭系列》,对老照片的创造性运用,这种创造性运用就是设计理念的体现,将历史性肖像转换到画布上,这种转换就必须有设计理念才能做到。张晓刚归纳出老照片脸谱化的中性特征,这种归纳也是突出精神内涵。他的作品更强化了本土形式感,又交代了一个逝去时代的集体缩影,这种形式感和时代感也是设计出来的精神内涵。

艺术家在绘画中表现人类高层次的精神世界,它高于人类的世俗生活和普通欲望之上。艺术作品之所以强调艺术的心灵化,正是因为各种形式的优秀艺术作品,可以滋养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智慧,升华人们的思想境界,也就向人们展现了一条通往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绘画作品可以使那些不朽的精神以一种永恒的形式保存下来,人们可以通过它和未来对话,可以告诉未来的人,曾经有人具有这样的情感并思考过。在绘画中精神世界的运用也是设计理念的体现,只有设计出精神世界的图像才能体现在画面上。马蒂斯说:“一切艺术家都带着我们时代的烙印,最伟大的艺术家则是那些印痕最深的艺术家”。最深刻的艺术作品很重要的成分就是设计理念。油画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外来的艺术样式,但同时它也是一种世界性的艺术语言,因此,艺术家能否更好地运用这种艺术语言来准确地表达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表达对生命的感知,就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永恒课题。“油画的民族化”是一代代艺术家的追求目标,其中一个课题就是在民族精神里找到“形式感”,用设计的眼光来思考艺术形式,寻找艺术语言。中国油画提倡现实主义,现实主义侧重于关注现实,注重过写实手法来揭示社会的本质,表达画家对现实的深刻认识。现实主义是代表中国油画的特色,关注现实,关注形式感,关注艺术语言,但必须用艺术的、精神的视线去关注现实。张晓刚作品《大家庭系列》,对老照片的创造性运用,这种创造性运用就是设计理念的体现,将历史性肖像转换到画布上,这种转换就必须有设计理念才能做到。张晓刚归纳出老照片脸谱化的中性特征,这种归纳也是突出精神内涵。他的作品更强化了本土形式感,又交代了一个逝去时代的集体缩影,这种形式感和时代感也是设计出来的精神内涵。

2004年带着走进农民工内心深处的想法我画了第一幅农民工题材的油画作品《 都市兴奋》。构图上我突出画面的设计元素,应用山一样的形状去表现农民工的精神内涵——正像题目中说的都市让农民工“兴奋”了 ,农民工来到都市看到了都市里新鲜的、好奇的让他们兴奋了;都市在农民工的艰辛劳动下都市也“兴奋”了,即都市变得更美丽漂亮了。这幅画重点体现农民工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内涵。2004年《都市兴奋》成功入选十届美术作品展览,在黑龙江省十届美术作品展览中获银奖。

2004年带着走进农民工内心深处的想法我画了第一幅农民工题材的油画作品《 都市兴奋》。构图上我突出画面的设计元素,应用山一样的形状去表现农民工的精神内涵——正像题目中说的都市让农民工“兴奋”了 ,农民工来到都市看到了都市里新鲜的、好奇的让他们兴奋了;都市在农民工的艰辛劳动下都市也“兴奋”了,即都市变得更美丽漂亮了。这幅画重点体现农民工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内涵。2004年《都市兴奋》成功入选十届美术作品展览,在黑龙江省十届美术作品展览中获银奖。

精神世界高于人类的世俗生活和普通欲望之上,我相信自己的绘画创作会永远朝着这个方向前行,这是我的艺术追求。

第6篇:精神文化内涵范文

自有大学以来,大学就是知识的圣殿、文明的使者和高尚的化身,大学之所以神圣和高尚,就是因为大学有精神,大学精神文化与大学同在。人,需要有灵魂有精神,大学同样需要有灵魂有精神,这种精神是文明的、高尚的、巨大的、隐形的、弥散的:它滋养着人的理想、品格和气质,孕育着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成为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精神家园。大学精神文化所设立的精神价值尺度,可从根本上引导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内涵,集中体现在每一所大学的整体精神面貌、办学水平、办学特色以及其所具有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之中。[2]具体表现在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情感品格之中,难以用文字、符号或程序化的方式显现于外。大学精神文化客观存在于一代又一代大学人的思维特点、行为准则、学术风范和行为方式之中,构成了不同大学不同的人格、气质特征和价值追求。实践证明,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精神文化,越是历史悠久的大学,它所蕴藏的精神文化内涵越是丰富。一所大学所具有的精神文化底蕴越深厚,所反映的精神文化特征越明显,所发挥的精神文化影响越深远。大学精神文化的假性存在大学精神文化一般有两种形成方式:一种是自然生成,即文化自在和传承;另一种是自觉追求,即文化自觉和创造。从自在到自觉,体现了大学精神文化发展的一种趋势。如果说过去的大学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自在和传承,那么现在许多大学则更注重文化自觉和创新。

大学精神文化的自觉创新是积极和进步的,但目前在这一过程中存在形式主义和虚假倾向。如作为大学精神文化外在表现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校训、校风、学风等,许多大学雷同甚至于相同,而各个大学真实的精神文化和办学特色得不到充分体现。在一部分大学中,人们“自觉创新”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校训、校风等大学精神文化的文字表述变成了虚设的花瓶,既与实际不符,又没有创新性。以校训为例,据国内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256所大学中,有192所大学的校训为“四词八字”的口号式,有8所大学的校训同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有27所大学的校训同为“严谨、勤奋、求实、创新”。在256所大学的校训中,包含“团结、勤奋、严谨、求实、创新”5个词语之一的有147个。[3]大学师生对一些同质化、标语化、流于形式、过于华饰等假性存在的精神文化表述没有认同感,同质化精神文化建设形不成浓郁的精神文化氛围,更无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涵特质性辨析大学精神文化并不是一个文化巨筐,什么样的精神文化内容都可以装。我们必须正确区分大学精神文化内涵的特质和非特质。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涵特质关于大学精神文化,学术界的表述多种多样,我们较倾向于以下定义: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特有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表征,是给大学行为提供指导,使大学采取这样而非那样行动的基本信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是人类文明和真善美的集中体现。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涵虽然十分丰富,但其特质则只有两种精神:即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其核心是文明高尚、追求真理、正义善良、批判守望。

大学既是文明的产物,又是文明的标志,更是文明的使者。大学的责任和使命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和人才的培养,还有对社会良知的守望和社会不良的批判。正如《大学》开篇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之道”,反映了中国古人为教、为学的大学精神文化特质,体现着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和社会使命。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主张的“自由教育”也是以发展理性、陶冶心灵、享受生活为目标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4]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但基本上是由精神、观念、习俗三部分组成。其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核心。“科学精神追求真理,是求真”,“人文精神追求和谐幸福,是求善”,求真与求善的结合就是求美,也是对社会责任和使命的追求和担当,大学精神文化内涵的本质是真善美和社会责任。这也是建立大学价值、大学品格、大学风尚的基石。大学精神文化的非特质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一般情况下,大学精神文化内涵包括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传统、大学品格、大学价值、大学风气、培养目标、发展战略和办学思想等等。大学精神文化内涵不等于大学精神文化特质。大学精神文化特质具有稳定性、非功利性,一切与人才培养,一切与终极关怀,一切与大学使命无关的性质都是假性特质。比如“追求卓越,建设一流”等是一些大学的奋斗目标,但并非大学精神文化特质;再比如,“勇于创新、鼓励竞争、宽容失败”等是大学文化品格之一,但却不是大学精神文化的特质。

大学精神文化的根本使命性辨析大学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精神文化建设。大学需要教学,但教学不等于教育;大学需要学问,但学问也不等于精神,大学需要发展,但发展也不是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根本使命。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根本使命是心性修养、精神守望、文化创新和社会批判。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使命培育心性德行。纽曼认为:大学是“教育场所”而不是“教学场所”,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使命是使学生养成“一种以自由、公平、冷静、克制和智慧为特征的心性习惯”,同样,洪堡等人也提出,大学的目的就是“修养”,即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心性的修炼,德行的养成,人生价值的实现。坚守高尚精神。大学文化对民族文化与人类文明的传承功能,决定了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高尚特质。大学诚然不能脱离现实,但又必须和世风流俗保持一定的距离,远离尘嚣,保持纯洁、冷静与清醒,时刻关注、守望社会道德和良知。创造先进文化。大学的使命是站在时代的前沿,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传承的基础上创造先进文化、先进思想、先进理论、先进制度和先进的实践模式,特别要着力创新办学理念、发展战略和文化模式。要以时代的特征和实践的动力彰显大学创新文化的内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大学既要用传统批判现代,也要用现代批判传统。当我们拥有了更多辩证、开放和豁达的批判精神,社会才能更快发展、科学才能更快进步。

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忧虑近半个世纪以来,大学精神文化弱化,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专业主义、惟科学主义、惟技术主义、惟市场取向的价值观充斥于高等教育领域,大学已经不再是高尚精神的殿堂。世界各国都在谈论大学危机———大学经费危机、大学质量危机、大学道德危机、大学自治危机等等,然而,这些还只是浅层次的危机,而真正深层次的危机是大学精神危机。[5]因此,人们呼唤:大学精神,魂兮归来!但是,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问题上,也有令人忧虑的问题,主要是:认识不足。一些同志对大学精神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大学是搞教学科研的地方,教学科研是硬任务,精神文化建设是软性工作,看不见摸不着,做好做坏甚至于做不做都无碍学校的发展大局。重视不够。一些高校干部对大学精神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抽象肯定,具体否定,“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还有人认为,精神文化建设是那些曾经有着辉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老牌大学的工作,一般高校没有资格谈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建设不力。一些高校比较重视大学文化建设,愿意把钱花在大学文化环境建设上,栽树种花塑雕像,也愿意进行大学制度建设,认为这些是实在和有效的,而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上则显得力不从心,无规划、无思路、无办法、无措施。目标不明。一些高校对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目标不明,思路不清,不知道本校需要和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大学精神文化。有的高校简单地把校训、校风、学风建设等同于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层次不高。一些学校的大学文化建设层次不高。把大学文化等同于校园文化甚至于大学生社团文化,把大学精神文化等同于政治文化、稳定文化,一讲精神文化,似乎只有政治理论入脑入心入课堂,而不能上升到人文和科学精神层面。#p#分页标题#e#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大学精神文化是不是可以创新进行过学术争论,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精神文化只可以积淀和继承,而不能创造和创新,但更多的学者认为,大学精神文化包含大学文化传统,又区别于大学文化传统,大学文化传统需要积淀和继承,而大学精神文化中的大部分内涵都是可以设计、建设和创新的。大学精神文化内涵的可创新性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是相辅助相成、相互依存的,传承是创新的条件,创新是传承的基础,没有创新就没有传承,没有传承也谈不上创新。大学精神文化既是传承的结果,也是创新的结果;大学精神文化内涵建设既是一个历史的筛选、积淀过程,也是一个承前启后、除旧布新的过程。就是说,大学精神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内核,是需要也是可以创新的。创新有两种,一种是偶然性创新,一种是设计性创新。大学精神文化既然具有创新性,就必然具有可设计性,也就是说,大学精神文化是可以设计的。不同的大学完全可以创新设计出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先进的大学精神文化模式与内涵。

大学精神文化中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品格、大学价值、大学风气、培养目标、发展战略和办学思想都可以创新设计,同时是应该认真建设的。其中最核心的是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有什么样的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大学品格和大学风气。同时,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还决定着办学思想、发展战略、价值取向和人才培养目标。要不要进行大学精神文化的设计,能不能进行大学精神文化的设计和怎样设计,要依据各个高校自己特定的历史和现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大学精神文化的设计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坚定不移地按照设计思路持续地进行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务实性大学精神文化是可以设计和创造的,但又是不可以随意设计和创新的。大学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独特的精神风范、文化气质、价值取向和区别于其它大学精神文化的隐性文化。在大学精神文化设计时,既要考虑本校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又不能拘泥于历史和传统;既要有较高的精神境界和教育感召力,又不能脱离本校实际,随意做假大空的设想;既要学习借鉴外校的大学精神文化设计思路和成果,又不能抄袭外校的精神文化设计与表述。

大学物质文化、景观文化可以委托有关设计单位进行设计,而大学精神文化则不能由大学之外的单位和个人来进行设计,也不能由上级部门来定调定格,必须由本校的校长和全校师生共同设计、创造和选择。大学精神文化设计一旦形成就不能随意改变,而要持之以恒地一以贯之,要使大学精神文化设计深入人心,融入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变成真正的大学精神、现实的大学风气、优秀的大学品格和全校共有的价值取向。久而久之,当人们一走进这所大学,与这所大学的师生一接融就会有一种别样的精神风范和人格气质隐隐显现,这就是大学精神文化。大连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实践大连大学的大学精神文化设计基本可以用“一个核心,二项突破,三大建设”来概括。一个核心文化理念。一所大学,没有先进的大学文化,就不能成为优秀的大学。大连大学在长期存在的办学实践中感受到一种先进的文化理念对于大学发展和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感受到大学是最应该最需要贯彻以人为本原则的地方。大学中的以人为本,其本质与核心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成功为本。因此,我们在2000年前后提出了“让每个人都成功”的文化理念,后来,又修改成为“让每个人都成功,让每个人都快乐”。

第7篇:精神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公益海报;文化特性

信息时代的公益海报在多元化的设计领域中,为设计师提供了无限创意的空间,同时也成为现代设计文化和观念的传播者,它在有效传达人类精神文化领域的主题下以神奇的视觉符号,在非凡的创意中注入文化理念,让设计与心灵对话,传达设计文化的视觉语义和生命力,并成为反映时代文化、先进文化的传媒代表。

1 追求主题系列化的文化表述

平面公益海报这种图形媒介的传播媒体,凭借方寸纸上的静态图像除追求文化品位外,怎样才能提高观者的视觉注目率及信息接受率?近年来公益海报的主题系列化诉求所形成的大规模视觉优势,可使主题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深度表现,既提高了传播力度,又使主题的引导及说服功能更具亲和力,强化了观念,丰富了视觉表现。这种在中心主题统帅下追求子主题系列化的文化表述,其内涵的深度思考和延展体现出信息时代公益海报的又一个文化特性。

1.1 意念集中的系列子主题

任何作品都应传递出主题思想,反映创作的意念。从属于中心主题的系列子主题必须鲜明地表达出海报主题的思想内核,即传递的意念必须集中,既简洁而明确,又给人以清晰明确的概念,这样由多个相同意念的子主题构成的系列化组合,搭建出坚实的意念堡垒,由此而形成的强大的视觉阵容及主题攻势,可使观者在对主题深度感悟时,又增强了记忆力。

1.2 多视角的独特表述

明确了中心主题的思想内核后,系列化子主题的表述必须从新颖而独特的视角来切入主题,并创造出独到见解的一组节点式的子主题,以此具体展开其表述方式,充分拓展想象思维:或从宏观的角度、社会价值的角度、个人观念的角度、危害的角度等方面去挖掘新创意;或运用文学中的比喻、推论、类比、假设等修辞手法来启迪创新思维,从中寻求最具新意的、最有内涵的、最绝妙的一组语言结构形式统一化的子主题,这将作为创意设计中表现的主题理念和创造画面效果的基础定位,是形成系列化风格的内在生命线。多层次、不同角度的诠释将更加突出主题的信息力度,让大众在同样文化理念的信息传递中接受观念、接受信息,这种与众不同的主题系列化风格体现出作品的个性魅力。

1.3 揭示主题的深刻内涵

如果一件设计作品,特别是传播观念的设计作品不能开掘出令人心动不已的思想内涵时,当然就算不上上乘之作。具有深度思考力的公益海报其实来源于设计师对平凡生活的细心感悟,思考着生活带来的观念、价值、审美、创造的哲理性,既是最能让广大观者在情感上引起共鸣的话题,又是借助不同的表现手法来间接暗示的深刻哲理,从而给人们以更多的文化启示。

2 体现时代文化观念的公益主题

随着国际经济的日益融合,传播空间的巨大变化,艺术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人们越来越需求精神世界的多元感性满足,海报艺术作为信息传播的交流媒介,以图形语言和注入文化理念的主题设计碰撞着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领域,成为最具精神浸透力的传媒之一。

文化概念早已融入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贯穿于人类的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文化一词在《词海》中“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可见文化是一种积淀,是一个创造过程,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是构成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不同的时代就会传递出特有的文化观,现代艺术设计在现代文明进程中所体现的先进的设计观念、设计思想、设计手法无不蕴涵着现代文化的创造精神,而作为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平面公益海报正反映人类精神深层结构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生活观所构成的意识形态,并对群体行为模式予以引导,推销时代新观念,引发公众的公共意识和公益行为,这种满足人们精神功能需求的艺术作品必然赋有深刻的文化特质。“主题是一种思想,是一切艺术作品共有的基本要素。”传播明确观念和思想的主题是公益海报设计过程的核心及灵魂,其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哲理。内涵丰富而鲜明的主题海报传播着精神文明,引导着社会舆论,支配着公众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推动着社会公益事业的迅速发展。

3 注入本土文化的设计理念

在招贴设计中注入本土文化,实质上是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过程,以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来丰富自己的个性语言,在现代设计的共性中去寻求个性化的创意表现,这种将传统文化元素注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之中的创意体现出信息时代公益海报设计的又一个文化特质。

我国是一个东方文明的古国,积淀着非常丰厚的民族文化和精神,传统的文化艺术更显示出无限的审美内涵,传统绘画艺术体现的那种神韵、空灵的艺术精神。观念的思考和个性化的表现是公益海报创新设计的追求,深层次地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与图像元素,巧妙地吸收并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去,以体现出中国文化内涵的个性化设计。

4 传达文化概念指向的符号化图形

符号是一种高度概念化的指向形象,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公益海报艺术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绝妙的符号图形进行文化概念的形象表述,注重主题内涵的深度拓展,即依靠图像来表达对象的象征性,并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从而体现一种既简洁而又蕴藏丰富信息内涵的视觉符号形式,并赋予明确的意义指向。

“图形一词通俗所指就是那些具有广告性质的图画作品,具有认为设计性、着意于说明某种概念的视觉符号,总之,它明显和美术作品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质和意义。”图形的概念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延展,从传统手工技法产生的图形扩展到现代的摄影、电脑等科技手段所演绎的图形中,无不浸涵着不同文化概念的符号意义,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图形语汇,并成为媒体传播中投射信息的主要载体。“所谓‘设计’,就是将视觉语言的这些优势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发射力量和迫使受众不得不接受的功效。”

5 结 语

面临“信息技术全球共享”的时代,公益海报艺术的文化内涵会不断的延展,文化特质也更加突出。电脑图形设计所创造的前所未有的高精度、高效率、以及丰富而全新的视觉表现效果,为公益海报设计师提供了一种超乎想象的创意空间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一种新的作业标准,并带动公益海报艺术走向更为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树庭:《有效的广告创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傅根清《广告原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李砚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黄建平:《广告招贴设计》,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第8篇:精神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中国文化基础;和谐功能

一、群众文化是中国文化体系的基础部分

群众文化的含义是大众开展的文化活动,它的活动内容往往是民间和民俗文化的形式化,这种形式决定了群众文化包含了中国许多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我国地域上的广阔,决定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繁多,分析中国的文化组成很难在一个层面用一种形式或者观点来概括中国文化,这种文化的复杂性决定了我国文化的差异性明显,所以群众文化当中隐含的文化元素是非常丰富的。这种群众文化的丰富文化内涵决定了它成为了我国庞大文化体系的真正基础。

二、群众文化的本质是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和”是我国从古到今的文化追求,和谐的精神贯穿了我国文化发展的全过程,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无不体现出和谐的精神。今天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实际上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具有时代精神的辩证的继承和发扬。

因为我们的群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文化的历史悠久,从原始社会的简单的舞蹈到今天的各种戏剧,民间艺术始终担负着文化的传承。纵观古今,从民间故事、民间歌舞、民间戏剧等群众文化作品中,都凸现着非常丰富的和谐、融合、和睦、平和的思想和审美观。虽然群众文化因其地域特色而纷繁多样,但是其核心的思想就是“和谐”。因为在中国人民对生活的追求最终目标就是平静与和谐的意境。这种追求和向往是人民求“和”本质,也是文化传承的主线。群众文化是民间艺术的体现,所以人们最基本的追求自然也融入了群众文化,所以权责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是人们求“和”思想体现。

三、群众文化对社会和谐的作用

群众文化对社会和谐起到的实质作用在于,群众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精神目的是要达到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之间的“礼仪”化,这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的和谐作用。今天它是由群众文化的三大基本功能:教化、求知、宣泄来具体体现的。

(一)教化作用

群众文化的易解读性是其广泛流传的基础,因为源自民间所以对于百姓来说群众文化是最容易接受的形式。所以群众文化内涵很容易对百姓起到教化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传播广泛。群众文化是文化传播的优良载体,其大众化的形式和贴近生活的内容使之可以很快得到公众的认可,所以传播广泛。其二,内涵丰富深刻。虽然形式存在着地方差异,但是群众文化的内涵大部分都是积极向上的内容,孝道、求和、快乐的理念往往是宣传的主题,其内涵是深刻的。其三,道德宣传。所有的群众文化形式的内涵都是鼓励真善美,批判假恶丑,这实际上就是对人民道德观的规范和构建。

(二)满足人们求知的渴望

群众文化的作用还在于其对知识信息的传承作用,这是对人们求知的满足,是群众文化的另一个显著功能。其一,是对经验的继承和传播。群众文化当中的知识和信息是一种对生活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它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人们获得知识信息的途径。其二,寓教于乐,形式的多样化和娱乐化,使群众文化的形式是轻松愉快的,人们在陶醉其中的同时,其文化内涵和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在娱乐中获得知识和明智,这是群众文化对人们求知的最好满足。

(三)宣泄作用

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压力倍增。情感的宣泄是现代人减轻压力的主要方式,其表现为,其一,观看,群众文化娱乐性完全可以让人们在欢笑中忘却烦恼,对于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任何一个人都不会置身其外。其二,参与,群众文化顾名思义是要大众参与,高歌一曲、欢舞一段这不就是最好的释放压力的方式么。

综合地看,群众文化的作用就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反省、求知、娱乐的平台,观看、参与群众文化是对百姓潜移默化的再教育。这样的过程中,人们接受的是“和谐”文化的直接影响,这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是巨大的帮助。

四、发挥群众文化对社会和谐的帮助

(一)群众文化为社会和谐提供精神支撑

全民的“求和”思想和道德观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这种全民和谐的思想的确立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但是其主要的基础是明显的,就是人的和谐观念的教化和树立,所以和谐的思想建立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且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这与今天的“和谐”诉求是不谋而合的,虽然具体的细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其本质是没有变的,就是人们对和平美好的向往和追求。群众文化之所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就是因为其导善求和的精神实质。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我们应当积极鼓励创作弘扬和谐精神的群众文化产品,利用群众文化的和谐作用和理念,用推行广泛的群众文化活动和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方法,借此来宣传和谐的思想,宣传社会和谐的理念,让“礼仪”精神、和谐心态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以和为贵”实质化、升华化,达到和谐社会建设的需求高度。这样才能使群众文化的内涵提升,成为建设和谐精神文明的支点。

(二)群众文化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氛围。

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的需求使物质化的精神需求占据了我国国民的精神思想。这种扩大化的拜物化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十分不利的。这也是目前社会矛盾激化的根源,群众文化在这时的作用有两个方面:其一,要鼓励人们积极向上、正面争取自身利益。让人们知道,劳动是致富的唯一手段,勤劳是生存的一种技能。其二,通过引导情绪上的宣泄和调剂缓解压力,构建人们阳光的心态。通过这样的方式,群众文化完全可以将和谐气氛传播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五、总结

群众文化是民间艺术的升华,它来自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教育我们要“求和”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源和精髓。今天我们要构建社会和谐,当然也离不开“和谐”精神和氛围的塑造,所以,群众文化的内涵决定了其必然与“和谐”相关联,也必然能够为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2002.

[2]张佑才.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基层文化发展[J].中国文化报,2005.8.1.

[3]徐家良.公共行政学基础[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4]苏晓华.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群众文化的多样性[J].图书与博物,2009(8)

第9篇:精神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金银玉器的制作;《考工记》器物制作;美学文化传承,历史人文精神

1 金银玉器的历史内涵

金银玉石文化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璀璨恒星,散发出恒久不散的艺术魅力,不仅有着考究的制作工艺,更有着自身的历史内涵和人文气息。金银玉石最广泛的意义,在于文化走向和地域风情的直接表达,运用客观艺术制作的视野来阐述别具特色文化氛围。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现代文化的凝练,金银玉石的器物记录都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能深刻地反映出文化最本质的内容,引领文化最具特色的亮点。同时,金银玉石性质的记录不仅仅是对于文化风情的直接表达,更多的是用艺术化的富有人文气息的装饰和风格来讲解,让人能直观地了解到文化风情和历史内容的本质。地域的不同对于文化的影响有着巨大的作用,金银玉器凝练出来的不仅仅是历史,间接性表达出来的还有历史人文精神的过渡。作为艺术文化的兼容媒介,吸收、融汇着古往今来各式各样的文化精髓,表现出古往今来各种文化的独特风格,为人们保存着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财富。

2 金银玉器的人文精神

从古到今的历史文化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特色,木质或者纸质的文字记录随着岁月的流淌都会泯灭在历史的硝烟之中。金银玉器作为固化的物质组织形式对于文化的记录也有着优秀的传承作用且不会随着历史红尘的过渡而发生改变;对于文化的记载和传承有着深刻的历史凸显作用,能够生动传神地表现曾经的历史场景,使人深受启发。特色化的金银玉石记录,是主题事物展现的一种艺术体现形式,通过时间和空间因素相组合达到历史记载的一种视觉美感传递。“记录”本质上的原则是特色文化的展览与文化展现,通过制作专业化的金银器具让人们充分地了解事物特色化的内容,感受事物的艺术特色。历史发展过程中浓厚的人文关怀,表达着最为热切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思感。金银玉器的人文精神在于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先人们对于历史使命的担当,用最辉煌的手段留下最为完美的文化财富。文化在这里碰撞出最为烂漫的火花,各色的文化在这里交融、汇聚,结合文化自身的差异形成了金银玉器的特色文化。在文明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各类美好的情感也在萌发成长,发展壮大,吸收各种文化的精髓形成了金银玉器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将历史精神生生不息的传承下来。借鉴场景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来打造艺术化的直接性记录器物,在金银器具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地域文化的特色,引发人们深思的是器物本身流露出来的人文情感。无论是历史的红尘过渡,还是现代社会的蓬勃发展,视觉震撼的背后是艺术情感的真情流露。一代代能工巧匠,不断地行进行着艺术创作,殚心竭虑创造出辉煌的艺术器物来表现辉煌的历史文化,不断地走向艺术的巅峰,创造出更具特色的金银艺术器具,延续着文化的传承。

3 金银玉器的文化核心

金银玉器作为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有着自己核心的文化价值,不仅展现着历史的聚散离合,而且还体现出器物承载的历史云烟。金银玉石文化的传承有着自己的文化价值,这种价值不仅是民族认同的归属感,也是文化流传不息的动力所在。精神元素的融入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所在,没有精神支撑的文化不能称之为文化,精神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文化的核心所在。人们自身思感的汇聚形成了金银玉石独特的特色文化,文化的传承也源于精神的加持,没有精神的传递不可能有文化的绚丽多彩,因为文化的核心是精神,精神的归属来源于文化的归属,生生不息的生命文化之火在不断地汇聚,不断地传递来源于生命的历史传承。生命精神是物质文化的核心所在,也是支撑人们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桥梁。各个民族的人民在地域上彼此汇聚,彼此交流。各个民族在这里彼此的融合,用信仰内涵来铸造自己的民族精神,让各个民族的人民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共同奋斗,肩负国家使命,相互扶持,开创了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各族儿女世代受到民族精神的感染,在骨髓中深深烙印下了民族的情感,无论时光转变,地域变迁,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始终不忘自己的家在哪里。金银玉器的精神传承渲染着民族的精神,各族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汇聚,产生着最为绚烂的金银玉器文化的传承,开拓历史,汇聚历史使命,走向创新。物质文化发展在于人们对于发展历程的记录和看重,在文明形成的过程中人们用金银玉器等方式记录下自身的所见所感所思,让后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古人的精神思想。源于信仰的传承,人们不断地追求超脱,在发展中谋求壮大,在拼搏中不忘历史使命,将国家的命运与自己牢牢地捆绑在一起,用自身的努力为国家作出贡献,将民族发展的历程深刻的记录下来,将自己的精神信仰流传下去,让物质文化不断地传承,让金银玉器的文化内涵在史诗中不断扩大。

4 结语

历史文化的传承汇聚在金银玉石中绽放出最为璀璨的光辉。历史的尘烟不断地消散,不断地融化,金银玉器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传承着优秀的文化精神,传承给后人优秀的视觉共享,传递出先人们的精神思想,感天动地。别具匠心凝聚历史精髓,开创辉煌器物王朝,让造物美感烙印在历史的天空中。

参考文献:

[1] 田树谷.广州市金银珠宝商会积极开展珠宝知识普及活动[J]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1(04).

[2] Michele Lee,周耀恩.古典甜品[J] .明日风尚(时尚美容),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