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通信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
十以来,多次强调,军队要“能打仗、打胜仗”,牢固确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随着部队武器装备更新和实战化训练不断深入,培养更多能够遂行多种通信任务、技术娴熟的技能型人才,对基地化教学训练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课程教学应按照“部队训练向实战靠拢、院校(训练机构)教育向部队靠拢”的要求,遵循“继承、调整、精简、优化、创新”的原则,理顺与相关联专业教学内容的关系,适应专业装备更新情况及实战化训练改革进程,推动教学内容、组训方法和配套建设创新发展。
一、遵循技能生成内在规律,突出部队岗位任职合格要求
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必须着眼部队岗位任职需求,围绕教学实践,抓好与《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中规定的训练科目、部队承担作战训练任务、装备更新发展的结合,增强教学的指向性和内容的针对性,提高参训人员的岗位任职能力,实现训练机构教育与部队训练内容的有机衔接。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应按照“理论-实践-理论”、“考核-分析-评估-纠偏”的组训方式反复实践,确保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和训练效益。
一要坚持调研论证,确定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当前,基地训练承训的专业技术人员普遍生活阅历较浅、个体文化差异较大、服役时间较短,但他们成长成才愿望迫切、比学赶帮超的意识强烈。随着部队新装备、新网系和战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装备组训模式、能力素质生成的着力点也随着发生变化。以部队作战任务、岗位任职需求为牵引,突出参训人员能力素质基础、基地现有培训内容的调查研究,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有利于理清教学改革的思路,有利于规范教学活动的组织,确保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
二要立足教学实际,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组织人、参与人、学习氛围、装备器材等多方面的条件制约。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必须要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立足当前需求与着眼长远发展的关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专业训练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学之初要讲清抓好专业学习对部队建设、参训人员个人发展和部队岗位任职的重要性,明确课程教学组织的方法、要求,装备配备和技能考核的标准,增强参训人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正确处理好部队装备更新与基地现有装备差异、大纲规定训练内容与现有装备训练、训练教材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在依据《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按照“增新删旧、调整完善、并简优化”的思路,适时调整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确保训练内容适应部队训练实际和装备更新需求,训练标准达到并适当高于大纲考核标准,使培训的专业技术人才到部队后能顺利走上岗位、战位。
三要改革研究并举,推动教学活动深入开展。教学中要坚持“研为教用、研改结合、以研促教”的指导思想,结合承担的课程教学任务、实战化训练组织、通信综合演练,总结研究专业课程建设配套改革内容,及时把研究成果和补充的新装备运用到教学之中,按照难易程度分级梳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要点,制定相应的课程实施计划、实践操作流程、值勤值机规范、技能评定指标、考核验收标准,按照起步和补差训练、基本技能训练和应用提高训练三个阶段进行教学改革检验,有效促进教学改革的持久开展。
二、适应岗位任职要求,突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参训人员未来专业技术岗位任职能力,训练内容和标准要依据《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并着眼部队装备不断更新现状,训练组织依据大纲又要高于大纲。目前,基地承训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周期缩短,但技能要求随着装备的更新和军事斗争准备的推进却相应的提高,这就要求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精选教学内容、精练装备操作、精细技能培养上来。依据参训人员知识能力结构、专业教学和技能生成规律、理论实践相互嵌入原则,坚持理论讲解、实践操作、考核评估、理论强化不断线的培训方法,按照教学内容分模块、技能训练分阶梯、组训方式分层级的思路,大力推进组训方式、方法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训练效益。
一是合理确定专业课程培训内容。依据《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和人才培养目标,着眼“能打仗、打胜仗”能力要求,突出训练中最实用的装备及仪器仪表操作使用,重点训练最管用的值机值勤、故障排除和日常维护内容,强化训练通信保障手段综合运用等内容。适应参训人员学历层次、知识结构,把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按基础知识、必须学会,基本技能、必须掌握,专业重点、训练强化,拓展知识、了解补充的思路,使专业课程教学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以遂行通信保障任务为牵引,以提高参训人员专业技能和组织指挥能力为核心,按照单装操作重技能,多装训练重联通,专业要素联合重组网,实战化演练重运用的思路,确定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组训方式方法。
二是训练阶段划分采取阶梯递进。专业课程教学应结合装备训练特点,遵循由基础到应用、由低级到高级的实践原则,可将专业教学培训周期分为起步训练、基本训练、应用训练和综合训练四个阶段,形成阶梯逐步递进的态势。起步训练阶段主要针对参训人员学历层次较低、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实际,以统一的理论讲解和装备仪表操作使用为重点,解决专业知识“入门”问题;基本训练阶段主要针对专业知识及相关领域知识的深入学习,熟悉专业教学内容组训方法、基本技能、仪表使用,探索技能快速形成的途径和方法;应用训练阶段主要采用想定作业、室外现地教学等方式,根据实践课操作实施流程,规范训练的组织、检验训练的效果;综合训练阶段主要结合装备全功能运用、多要素联合训练、实战化训练和综合演练,在近似实战的条件下全面锻炼和提高参训人员的战斗作风、战场意识、装备操作和功能运用,进一步巩固和强化理论学习和基本训练成果,尽快提高参训人员的未来岗位任职能力。
三是教学内容配档运用模块集成。专业课程教学组织要打破专业间界限,立足现有装备进行优化组合和精简调整,对专业教学课题进行集约处理、模块配档,各模块之间可按照“积木”原理,优化组合、有机串联。着眼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以专业装备操作运用、专业综合训练为核心,抓好相关课题模块教学和实践环节的穿插组训,形成横向交叉组训、内容衔接、专业互补,纵向突出重点、逐步深化、逐级提高的训练体系。模块化组训方式的有效运用,可以大大减少各课题间的重复内容,节省训练时间,便于查漏补缺,便于把同类型、相关联的内容相对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强化各知识间的交叉渗透,巩固和消化专业知识。
四是专业技能训练坚持滚动升级。专业知识掌握和装备熟练运用要以部队岗位任职需求为牵引,坚持不断强化。专业课程教学中应按照参训人员入学前专业知识掌握、专业培训参与等不同情况进行分组,实行小教员帮带制度,抓好有一定专业基础学兵的优先培养,建立装备操作、台站组训示教示训小组。充分发挥专业骨干和小教员的作用,带动其他人员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加强阶段性考核讲评的触动作用,通过考核竞赛,选拔技能合格人员进入下一个模块升级深化专业学习,对不合格的人员进行补差强化训练,直到达到训练规定的考核标准,从而调动和激发参训人员的荣誉感和自信心,提高参训人员参与学习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改善专业课程教学条件,抓好教学配套内容建设
深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加强专业教学配套内容的建设,不断完善专业课程教学条件,应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专业急需、完善配套,挖潜改造、经济实用,灵活组织、注重节约”的指导思想,不断改善专业课程教学条件。
一要建章立制,推动专业课程教学规范开展。适应未来新装备科技含量高、部队岗位任职和实战化训练要求严等情况,应加强专业课程教学规范化运行,通过对装备操作流程、值勤值机规范、考核评价标准等内容进行规范统一,使参训人员树立严谨的工作态度、养成优良的机务作风、培养强烈的责任意识。
二要突出重点,优化完善场地设施建设。随着实战化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新型装备的不断更新,原有的教学设施、场地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要求,需要本着借用、改造、重建等思路,在充分发挥原有训练场地作用的基础上,利用好驻地周围有利环境,构建和实现实战化训练想定作业内容和现地教学需要的场地,增强实践性组训的效果,提高参训人员在复杂条件下实施通信保障的能力。
三要盘活资源,寻求专业建设持久深入。专业教学中应结合参训人员技能掌握情况,充分发挥现有专业教学软硬件平台效能,为专业训练创造单装操作、多专业联合、实战化训练的场所。加强维护和保养装备器材,革新制作教学辅助用简便器材,保持装备仪表的完好率,广泛开展多媒体教学应用,积极利用模拟器材、仿真软件辅助开展模拟训练,推动教学改革和学科专业建设不断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晓峰译.美军训练模拟[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
[2董爱国,方鑫.美军基地化训练的主要特点.国防科技,2002.12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系统 工程监理
一、 智能建筑与建筑智能化系统
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通讯、办公、建筑设备自动化,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建筑智能化系统就是在建筑(包括环境)平台上,利用系统集成技术实现的通讯自动化系统(CAS)、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它们与建筑环境一起构成了整个智能建筑。
建筑智能化技术是现代建筑技术与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和充实,它的技术基础是现代建筑技术(Architecture)、现代控制技术(Control)、计算机技术(Computer)、通讯技术(Communication)、图像显示技术(CRT),即所谓的“A+4C”技术。“A+4C”的发展,推动着智能建筑不断集成化发展的进程,并在一些现代建筑中形成一种崭新形式的建筑弱电系统(建筑智能化系统),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和任务的共享与综合管理,充分体现智能建筑投资合理、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灵活的目标,这也是人们追求建筑智能化的目的。
二、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特点
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A+4C”以及管理科学、施工管理技术等学科知识的全面支持。同时,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首先是一项建设工程,必须科学地进行投资、效益、工期规划,并按建设总目标实施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但是,作为一项新生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在系统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行业监管方式都与传统的建筑机电系统有所不同,相应的标准和规范还不完善。建筑智能化系统各子系统间、建筑智能化系统与其它机电系统、建筑智能化系统与土建和装饰都有一系列相关的配合与协调。因此,在系统实施过程中,将对系统规划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的人员在工程技术、管理经验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1(例图)略是建筑智能化系统各子系统与相关工程的配合配套情况。
建筑智能化系统系统相关工程配合表 系统名称 相关技术、知识 配合工程 配套与监管 楼宇自控 自控、建筑设备 安装、强电、空调、给排水、电梯、装饰安保 电子、电视、 安防知识 安装、装饰、消防报警、门禁 公安技防办 消防报警与广播 电子、控制、 消防知识 安装、强电、空调、 给排水、装饰 消防局 综合布线通信、计算机 安装、装饰 卫星电视接收与CATV 电视 土建、安装、装饰 音像管理处 门禁 电子、自控、 安防知识安装、安保、装饰 背景音响 音响、广播 安装、装饰 程控交换机 通信 综合布线、装饰 电信 电话 通信 综合布线 电信 无线直放站 通信 安装 无线电管委会 停车控制自控 安装 LED大屏 电子、计算机 安装、装饰、综合布线 BMS 计算机 BA、消防报警、安保、 综合布线等 办公自动化网络 计算机、管理 综合布线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跨越诸多专业技术领域,在工程实施中又有许多相关工程的配合协调要求,且在系统设计、设备选型、工程公司选择、施工安装、工程验收等环节上,现行的标准和规范还不太完善,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督和保证体制。现在大多数系统集成公司从属于IT行业,而设备安装公司又属于建设行业,因己方利益的驱使和行业的局限性,设计院或系统承包商在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难免犯重技术、轻效益或重设计、轻实施的毛病。造成一方面系统功能盲目升级,增加业主投资,另一方面因缺乏有效的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往往是一流规划与投资、二流施工管理、最终落成三流的系统。施工、调试期间,因设计、施工、集成、设备供应等界面划分不清,造成设计、安装、集成、设备供应各方相互扯皮,业主忙于调解,不堪重负。类似情况严重损害了用户利益,也影响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健康发展和功效体现。因此,利用社会力量对建筑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队伍选择、施工管理、调试验收等全过程实施技术咨询与监理是确保工期、质量、减少投资的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这在一些重大建设项目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成功实施中已经被证明了。以下是笔者对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中如何实施工程监理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三、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的性质和特点
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过程中,涉及众多单位和机构,它们有业主(或建设单位)、设备生产制造单位(设备供应商)、管线与设备安装单位(安装公司)、系统承包商(工程公司或系统集成公司)、建设或设备监理机构,要完成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监理工作,首先必须明确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的职责范围,同时处理好与其它单位和机构的关系。
1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与业主间关系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是受业主委托承接监理任务的。经业主授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可代表业主对系统的规划设计、工程承包商的选择、设备选型等提供咨询服务,对系统的安装质量、系统性能、建设工期、投资进行监理。所以,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与业主间关系是一种被委托与委托关系,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咨询和监理服务,该服务贯穿系统的整个建设过程,服务内容在委托合同中体现。
2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与设备供应商、安装公司、系统承包商间关系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之所以能够担任工程监理职责是经业主授权,业主应向规划设计部门、设备供应商、安装公司、系统承包商及时通报委托与授权事项,明确那些机构和人员可以代表业主行使工程监理的职责,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与这些单位间不签任何合同,监理活动是以业主与这些单位签订的合同为依据,按有关标准和规范执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与这些单位间关系是监理与被监理关系。
3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与建设监理间关系
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中,既有项目建设监理及其分支机构,又有建筑智能化专业监理机构。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监理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投资、质量、进度为控制目标。从监理的业务看,建设监理机构通常是对一项基本建设工程进行全过程监理,包括土建和机电设备部分的监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则仅对其中的建筑弱电系统(智能化系统)进行监理,两种监理的内容有所覆盖,却各有侧重。因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迅速,且愈来愈专业化,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进入施工现场,可以弥补建设监理机构、人员在专业技术、监理方式和管理经验上的不足。从实施监理时间跨度来看,建设监理通常是土建施工开始,项目整体验收结束(包括土建和主要机电设备验收)。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的业务可从系统规划设计、设备安装施工、调试运行和系统验收,通常要延伸到建筑整体竣工以后一段时期。在全过程的监理中,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服务形式,有不同的专业技术人员介入,体现出专业化监理机构特有的优势,这是一般建设监理公司所不及的。总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是一种专业化的、全过程的工程监理,是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中对建设监理从专业技术和监理制度上的补充和完善。
四、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主要任务
建筑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工作可以分成以下阶段和任务。
1 规划设计阶段
(1) 帮助业主明确和提出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总目标
(2) 对系统的实现目标、投资规模、可行性作出综合评估分析
(3) 按业主要求制订系统规划书或对设计院的系统规划书作出评估分析
(4) 对系统设计过程实施监理与提供技术咨询
2 系统承包商选择与设备选型阶段
(1) 按业主要求,制订或审核项目招标书
(2) 协助业主组织实施招投标工作,提供技术咨询
(3) 审核系统承包商资质、资历、工程业绩
(4) 作出系统方案、设备性能价格比分析
(5) 为业主商务谈判提供技术咨询
(6) 审核设备供应和工程承包合同条款
3 施工准备阶段
(1) 审核承包商施工计划、设备供应计划
(2) 审核承包商项目实施组织设计
(3) 组织召开设计、安装、工程承包商、设备供应商协调会,做好技术交底
(4) 科学划分设计、安装、设备供应、调试工程界面
(5) 审核设计院、承包商的系统深化设计图
(6) 监督完成相关系统(如消防、安保、电话等)施工报批手续
(7) 审核系统调试、验收方案和相应计划
(8) 审核人员培训计划
4 安装施工阶段
(1) 定期组织召开工程例会,协调各方关系和进度
(2) 审核批复施工联系单、技术核定单
(3) 组织系统设备到货开箱、验收、移交
(4) 按施工计划实施进度控制和工作量认可
(5) 协助建设监理实施设备、管线安装质量监理和隐蔽工程验收
(6) 参与土建总包组织的工程例会,协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与其它工程(如机电、安装、装饰)间进度与关系。
5 系统调试阶段
(1) 线缆测试、单体设备性能测试监理,签署认可测试报告
(2) 单项系统调试监理,签署认可调试报告
(3) 系统联动调试监理,签署认可调试报告
(4) 调试计划进度控制
(5) 组织实施系统阶段验收
6 系统试运行阶段
(1) 组织实施系统试运行
(2) 协调业主、物业、系统承包商间关系,明确职责界面
(3) 审核系统技术培训资料和人员培训监理
(4) 审核系统操作规程、设备管理制度
(5) 审核与确认试运行记录
7 系统验收阶段
(1) 审核系统竣工资料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
(2) 按设计要求、合同条款对系统性能、试运行情况进行审核
(3) 分阶段、分步骤协助业主组织系统验收
(4) 协助业主组织第三方测试与行业主管部门验收
(5) 督促落实系统保修责任制度
(6) 按工程合同、设备供应合同、变更记录审核系统造价决算。
新的世纪已经到来,随着城市信息化发展进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有了蓬勃发展的机遇,如何在一些投资大、技术新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中实现投资、质量、进度的有效控制,对包括业主、承包商之内的各方人员都提出了极高的专业技术和工程管理知识的要求,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概念和模式的引入,无疑是提供了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伊春地区;护林防火;见解
1 伊春林区自然现状
伊春地区位于黑龙江东北部,地处黑龙江和松花江两大水系之间的小兴安岭腹地,施业区划面积4万平方公里,其中有林地面积313万公顷,森林覆被率85.5%。属于典型大陆性季风气候,春秋两季多干旱少雨、多大风天气、干旱等气候异常的现象,使林火发生的频率呈上升趋势。拥有亚洲面积最大,素有红松故乡的美誉,也是松嫩平原的天然屏障。保存最完好的红松原始林,森林类型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蓄积量较多的树种有红松、云杉、冷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水曲柳珍贵树种等,藤条灌木遍布整个施业区,各种珍惜名贵的针阔叶树种110余种。森林大多集中连片,或与草甸、林区居民点交错相连,由于施业区内有矿山生产、农民耕种、林内作业等生产活动频繁容易引发林火,一旦起火,造成火烧连营,所以森林防护工作不可忽视。按照“政府主导,媒体联动,教育渗透,全民参与”的要求,深化宣传实效,提高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并对森林防火进行科学预测和实时监测,提高火灾决策的可信性,切实发挥预防火灾的作用,对提升伊春地区森林防火工作提出实施的见解。
2 森林防火存在问题
由于伊春地区施业区森林面积大,有17个施业局,跨市区、县经营区多,地形、地势复杂,控制和扑救森林火灾能力有限,森林火灾扑救的难度加大。所以防火工作还存在问题:
2.1 森林防火责任管理没到位
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的宣传教育职能、部门间(局、乡、镇、村民)等协调达不到共识,对林区防火领导责任制、监管森林防火管理体制,明确森林防火的重要性没落实。
2.2 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系统不完善
面对伊春地区施业区总面积大的问题,现t望塔覆盖率仅有64.8%,对边远地区覆盖率低,特别是伊春以北乌伊岭、汤旺河等施业区面积大的林业局,监控力度达不到,对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及监测不能做出准备判断。
2.3 森林防火通讯监测系统管理不规范,实时监测不到位
实时对森林火灾信息指挥、预警监测、卫星林火监测、信息传输等在内的国家级森林防火应急指挥中心分布少。省级森林防火应急指挥中心由实时指挥中心、预警中心、宣教培训基地、物资储备库组成,不能实现信息化、视频化的指挥,需规范森林防火现代化指挥系统。
2.4 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力量薄弱,装备跟不上
专业队伍数不足,素质差别大,部分装备老化现象,不能满足高强度森林火灾。林区山高水少的区域,林火扑救系统的改进需从增加防火公路、增加专业防火人员,着手于增添防火设施及基础设施建设,逐渐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专业队伍,及时增加森林消防物资储备及基金。
3 加强伊春区森林防火工作的见解
本着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害设防、重在实效、突出重点的原则,在森林防火设施建设、科学有序地管理系统工程、林火预防预报和扑救手段等到方面者有质量的提高,对各个环节的优化配置,达到最佳的扑火管理体系,加强森林防火的制度建设提出见解。
3.1 建立社会化的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意识
进一步开展进林区的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每年防火期,组织开展“宣传月”活动,组织开展森林防火法律法规的培训,依法防火,制定相应的森林预防等级及防护措施;编写印制《森林防火宣传手册》及相关宣传资料;改善宣传教育设施条件,增加林区的防火宣传牌、宣传栏和防火检查站的数量,林区县和林业局增配防火宣传车和宣传设备。加强防火宣传教育,建立防火管护检查站等防火宣教设施。因此在宣传力度上,增加森林防火的业务知识,使广大群众既懂得森林防火的政策、法规,又遵守森林防火的各项要求。
3.2 建立和完善森林火险预警中心
利用森林火险要素监测站,对可燃物因子采集的数据,共享国家气象局观测网数据,通过预测预报及时准确地预报森林火险等级和林火行为等,及时向社会。在森林火险预警中心和分中心国家级和省级森林火险预警预报平台。在全国森林分布范围内的林缘地带、林中空地,按照每10万公顷有林地和灌木林地的标准,设置国家级森林火险要素监测站,各省在国家级森林火险要素监测站设置的基础上,加密增设省级森林火险要素监测站。
3.3 建立防火信息化系统管理
充分利用森林防火地理信息,发挥卫星监测、飞机巡护、t望观测等作用,对重点区域进行监测,及时定位,为确保为火源早发现,建立火情系统工程以局t望监测为主,t望塔全天候进行监测,对地面巡护和群众监测为补充。第一火情信息传递系统。该系统是综合保障体系的中枢神经部分,在扑救的全过程中,信息传递必须畅通无阻,才能保证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最佳衔接,本系统包括有线通讯传递、无线通讯传递和传递等系统;第二火情预测预报系统。充分利用有关气象台的天气形势等气象信息资料,结合收集汇总的有关野外气象数据,火险等级的预测报工作有效;第三林火阻隔系统。要充分利用森林地形地貌如林区公路和河流等对调林区隔离网,坚持因地布局、突出重点,使林区防火线、防火隔离带系统基本能达到阻滞、低强度地表火的能力。
3.4 加大森林防火设备资金投入
如设立专业消防队、建设有林政检查站、防火t望塔、森防设备库等到基础设施;配备扑火车、灭火机、望远镜、GUS定位对讲机等必备设施;在重点治理片区内合理布局了望台,更新改造现有了望台,增加可视和红外探火等林火自动监测与报警设备,提高监测含量,扩大了望监测范围区域。还因地制宜地选择摩托车、马匹等交通工具在各自分管的责任区内,按照不同的火险等级进行不同时间、不同密度的巡护监测,及早发现并报告火情。
为保障专业扑火队伍的通讯,减少设备故障造成的损失,配备背负式对讲机、超短波基地台(车载台)、手持机等常规通信设备。
3.5 引进推广森林航空消防新技术
提高恶劣环境条件下火情侦察能力,开展机载多光谱扫描探火系统和无人驾驶飞机的应用。
3.6 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
加强专业队伍组织建设、提高管理人员和扑火人员素质,科学规划队伍建设,完善各级应急预案,从实践中总结和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修订和完善。增强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加强对一线扑火指挥员的教育培训,提高现场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和健全森林防火通信及信息指挥系统的培训机制,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设备维护保养、管理操作技能,确保通信网络和信息指挥系统管理和应用效能。
【关键词】信息通讯;通讯线路;线路维护;线路管理
引言
科技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前发展,信息通讯技术将更广泛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这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信息通讯快速向前发展。但人们随之也会对信息通讯的安全稳定和服务质量的要求更好更高。信息通讯线路的安全稳定问题,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备受关注。
一、关于信息通讯线路简介
所谓信息通讯线路,是指进行通讯信息传递,保证传递过程的完成的载体。目前,主要采用的有卫星、光缆线和微波等无线线路。[1]
根据通讯线路铺设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架空信息通讯线路、地埋信息通讯线路、管道信息通讯线路和海底信息通讯线路。
整个信息通讯线路包括了各种设备构件,如管道、电杆、缆线、电线、以及计算机等其他设备。如果其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就很有可能产生整个信息通讯线路的障碍而无法正常工作。因此,信息通讯线路的建设和维护,在实际工作中显得格外重要。
二、可能产生信息通讯线路障碍的因素
信息通讯线路故障,通常是指因为通信线路的原因导致的信息通讯服务中断而不能正常工作。科技在日新月异的进步,而信息通讯技术也在飞速的发展,在信息通讯线路网中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光纤传输技术。光纤传输技术是指以光导纤维为介质进行的数据、信号传输技术。在现实工作中,光缆线路铺设完成后,光缆线路的保养管理工作依然非常重要。对于一些突发的紧急的信息通讯服务故障,光缆线路的保养管理人员需要迅速准确的查找产生故障原因和具体情况,以在最快时间内排除故障,减少对社会生活、工作和生产活动造成的巨大损害。[2]
在实际工作中,根据调查和分析总结,发现容易导致信息通讯线路发生故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光缆建设工程施工因素导致光缆破坏
在信息通讯光缆架设过程中,不按照设计要求施工,光缆线路铺设不合理、架空光缆弯曲或打结,这些对信息通讯信号传递有着很大的负面的影响,严重时会引起光缆内光纤折断而破坏信息通讯服务的正常工作。
(2)信息通信光缆遭受外力因素干扰而引起线路阻断
在我国,目前信息通讯光缆线路建设采用的最广泛的是架空光缆和地埋光缆的方式。但不管是用架空光缆还是地埋光缆,都很有可能使光缆遭受外力因素的干扰而导致通讯线路故障。常见的情况有:货运卡车违章超高撞坏光缆、土地及农田整修等因素都有可能会引起信息通讯线路破坏,导致光缆线路无法正常工作。
(3)故意的人为因素破坏光缆线路
由于光缆自身价值比较高,对光缆保护工作也无法全面进行,加上一直以来,在信息通讯线路护线方面的宣传力度和范围不足,使得人们对信息通讯光缆的认知和保护程度不高,一些不法分子乘机对光缆进行采割和挖掘,盗窃光缆用于出售,这就引发信息通讯传递事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4)自然灾害等意外因素引发信息通讯线路障碍
雷电暴风等原因导致架空光缆被树木压断,在光缆通讯线路光缆下堆放柴草、树木等易燃物,也容易引起火灾破坏光缆线路,引发通讯信号故障。此外,山洪、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等意外因素,也可能会引起信息通讯线路发生故障。
(5)其他特别因素导致信息通讯线路障碍
现实工作中,有时候地埋光缆挡住了白蚁筑巢和蚁道,白蚁遇到阻碍后不会避让,就要打通光缆来开辟蚁道,这就破坏了信息通讯线路。这种情况非常特殊,一般发生的概率更小。除了白蚁破坏线路外,还有其他许多因素都会引发信息通讯线路的障碍。[3]
由于信息通讯线路分布范围广,信息通讯线路故障点小,因此故障原因很不容易判断并排除。所以,怎样有效地对信息通讯线路进行管理与保养,从源头上阻止信息通讯线路障碍的发生,是实际工作的中关键所在。
三、应对信息通讯线路障碍的可行措施
“预防为主、防抢结合”,是信息通信线路的管理与维护的基本原则。通过以上对信息通讯光缆线路故障可能出现的原因的具体分析,可以有针对性采取一些管理与维修信息通讯线路的措施。信息通讯线路管理与维修为的是确保信息通畅,所以,我们要在故障发生前及时有效的处理安全隐患,以免通讯事故的发生。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信息通讯线路的建设工作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严格执行架空线路的高度和地埋线的深度的国家标准。例如,架空线路电杆上的设备,该有接地线的一定要有接地线,在信息通讯线路下,移除易燃物,最大程度降低导致信息通讯中断意外因素;制定相关计划,按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信息通讯线路进行巡视、排查隐患。[4](2)加强信息通讯线路的日常维护工作。第一要加强对信息通讯线路的日常巡查工作,要对信息通信线路沿线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巡视和检查工作;第二要加强宣传保护工作,取得所在地政府部门、信息通讯线路沿线单位、驻地部队或公安派出所联系,经常对沿线群众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对信息通讯线路的认知度和保护力度。第三还可以建立护线监督机制,保持与施工单位的密切联系,通过多种方式监督施工工作按规定开展。第四要加强线路故障排查工作,日常工作中保证严格执行盯紧、盯死、盯到底的看护工作。(3)针对前面所述的故意人为破坏的问题。我觉得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同时着手:一方面应该加大对沿线群众的宣传力度,让群众深刻了解信息通讯线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要严厉打击盗窃和破坏信息通讯线路的行为,以威慑企图破坏信息通讯线路的不法分子。(4)适时更新和增加信息通讯专业维修设备工具。在信息通讯线路的管理与维修过程中,必然要使用专业的设备工具。设备工具越完备,技术手段越先进,在信息通讯线路发生事故时,则处理信息通讯线路故障的效率也就越高。挽救的损失也就更多。(5)要加强内部人员培训,制定和完善信息通讯线路故障紧急预案,有条件的可以开展抢修演练活动,培养一个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通讯线路抢修团队,在故障发生时,确保能及时、准确、有效的查出事故原因并排除故障因素。
一 即墨市小型水库概况
即墨市现有小型水库52座,其中小(一)型水库8座,小(二)型水库44座。这些水库大多建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这期间全市共修建小型水库43座,占全市小型水库总数的82.7%。
多年来,即墨市的小型水库在防汛、灌溉、涵养水源等方面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但受限于建设时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这些水库多属“三边”(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工程,普遍存在抗洪能力偏低和质量较差的缺陷,加上经过40多年的运行使用,工程设施普遍老化和损坏,严重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并威胁着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 小型水库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解决小型水库安全隐患问题,即墨市按照“突出重点,确保安全,兼顾效益”的原则,展开了大规模的小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其中在2006-2009年间,累计投资5000余万元对33座病险小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一些长期困扰水库安全度汛和效益发挥的险工隐患得到有效解决。但与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相比,即墨市小型水库管理工作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产权不清,体制不顺。全市小型水库多数未进行确权划界,所有权不统一,其中全民所有的有5座,集体所有的有47座。二是管理薄弱,方式不一。据统计全市52座小水库中,市水利局管理2座、乡镇政府管理11座、企业管理8座、村集体管理26座、水库所在村联户管理1座、个人管理4座。同时,这些水库的防汛工作均由当地政府负责。在诸多的管理方式中,由村或个人管理的水库,日常管理和养护几乎无人负责,安全管理责任无法落实;乡镇政府管理和村集体管理的水库对防汛管理较为注重,但由于管理经费、人员等原因,对日常管理和维修不够重视;企业管理的水库对日常管理较为重视,比较注重经济效益的发挥,但对防汛工作缺乏充分的认识。三是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全市小水库管理普遍存在规章制度不健全,安全检查制度执行不认真,检查结束无文字材料、无反馈信息等问题,安全管理存在漏洞。四是队伍素质差,技术含量低。小型水库管理队伍中专业技术人员很少,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严重不足,安全责任心不强,管理手段和设施也很落后,无法满足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需要。五是管理经费没有着落,管理单位亏损经营。自2007年开始,政府每年给每座小型水库1000元的补助,但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很多水库得不到地方财政支持,并且又无其它收入来源,绝大多数水库管理单位入不敷出,难以为继。六是基础设施不配套,安全运行无保障。绝大多数小水库无管理房、水、电等配套设施,缺少必要的观测和通信设施,加之交通又极为不便,工程基本处于盲目运行状态。
三 对策和建议
为加强小型水库的管理工作,确保水库效益发挥,应着力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快发展,努力突破。
(一)加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力度。到2010年底,即墨市将再完成10座病险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将彻底解决全市小水库的病险问题。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大小型水库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做到每座水库有管理房,水、电、路畅通,为水库安全运行提供基本保障。
(二)建立健全小型水库统一管理机制。一是做好小型水库的确权划界,划定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
工程管理范围:大坝及其附属建筑物、管理房及其他设施;库区设计洪水位以下的土地和库内岛屿;挡水、泄水、引水等建筑物的占地范围及其周边30-50米。
工程保护范围:水库设计洪水位至校核洪水位之间的库区;主体建筑物管理范围外延200米;附属建筑物管理范围外延50米。
二是明确小型水库的所有权归属。确定小(一)型水库归国家所有,小(二)型水库归国家或乡镇政府集体所有。
三是明确小型水库工程管理主体,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建议全市8座小(一)型水库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2-5名,由市水利部门主管。其余44座小(二)型水库可由所属的乡镇人民政府统一管理,安排专职管理人员1-2名。小(一)型水库的管理人员工资由市财政支付,小(二)型水库管理人员的工资由所辖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财政支付。
(三)小型水库防洪保安全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县(市)、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主要负责人分别是小(一)、小(二)型水库防洪保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小型水库安全负总责。水库出现险情时,必须全力组织抢险。即墨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小型水库安全的监督管理,监督安全责任制的落实和执行;在汛前和汛后组织技术人员对全市小型水库工程进行安全检查;汛期安排包库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包库技术人员负责小型水库调度运用方案和抢险预案的审定把关。
(四)加强管理人员培训,实施规范化管理。
对全市所有小型水库管理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定期参加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以提高小型水库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与素质。建立健全小型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和注册登记制度,以及防汛管理、日常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形成工程技术档案,强化安全意识定期对工程设施进行现场巡查,严格运行管理,并熟悉防洪抢险预案,汛期服从防汛管理部门的调度指挥。
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投资与开发、对外出口贸易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方面。随着全球经济下行风险的增大,上述三个方面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难以持续,我国经济正处在由10%左右的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转换过程之中,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企业利润持续降低、居民消费成本逐年上升、外商投资规模逐渐缩小,我国经济转入中低速增长的趋势已成定局[1]。在这种外需低迷、内需不振的情况下,如何挖掘和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国的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是我们必须思索和面对的问题。虽然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各个行业发展速度缓慢,但近年来,通用航空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企业数量、机队规模、飞行小时数、从业人数等均稳步增加,这从侧面说明,通用航空市场需求强劲,动力持续释放,是我们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通用航空作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对促进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扩大内需、保障民生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在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选项。
1.1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对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就我国经济下行而言,经济增长速度逐年放缓,从2011年的9.3%,下降到2015年的6.9%。直接的原因在于内需不足。就投资需求而言,一方面,传统产业的投资收到产能过剩的影响,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已经不可能;另一方面,新兴的投资方向并没有真正兴起,产业结构升级动力不足。就消费需求而言,随着国民收入的逐年增加,居民消费需求已经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为主要目标转换为全面提升生活品味和质量的需求的转变,但是我国创新供给不足,对消费者新的、高层次的需求的满足程度契合性较低。就投资需求而言,通用航空发展将带动机场建设、机务维修、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民航服务业以及民航教育培训等新的投资需求,创造出新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对投资的引领,全面提升我国投资需求的质量和品质;成为经济投资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就消费需求而言: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将会形成新的商业生态,催生新的消费领域,观光旅游,通勤飞行、个人娱乐、培训飞行等的航空消费需求会日益增长,必然会对提升全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品质提升带来重要的影响。
1.2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对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带动新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加,新技术研发能力提高,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来源。通用航空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从通用航空产业链结构来看,通用航空器的研发和制造位于整个通航产业链的顶层。通用航空器的研发和制造必然带动新材料、电子、通信、能源、精密制造等一系列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带动形成一批专业信息、专业技术、专业人才汇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带动新技术的创新与研发,推动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
1.3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对促进就业稳定增加具有重要的意义
就中国目前经济的发展形势而言,传统的依靠上马大工程项目来带动就业岗位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目前国家应该探索通过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环境和岗位,为经济的发展增添活力。通用航空的发展除了能够提供大量航空类的就业岗位外,围绕私人娱乐飞行、旅游飞行、公务飞行、航空训练飞行、体验飞行等方面提供大量的服务性工作岗位。此外,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还能带动一批新兴行业的发展,进而创造出更多、优质的就业岗位,激发就业潜力与活力,促进经济的健康、持续、有效的发展。
2通用航空航务人才在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安全飞行。近年来,我国通用航空安全形势并不乐观。行业安全事故概率持续走高,给原本就积贫积弱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带来更大挑战。提到保障航空安全,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飞行人员、机务维修人员在航空安全中的重要作用,而管制人员、飞行签派人员、情报人员、气象保障人员的作用往往容易被忽视。就通用航空飞行安全而言,不仅仅需要技术精湛的飞行人员和通用航空器机务维修人员来全力保障安全,而且与公共运输航空飞行安全一样,通用航空的安全运行通用离不开机场管制人员、飞行签派人员、航行情报人员、气象保障人员等航务保障人才的通力合作。从一些国际权威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来看,飞行事故中,人为因素占50%以上,换句话说,降低人为因素,则飞行事故可以减少一半。因此,要做到安全运行,通用航空航务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用航空航务技术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不但要全面了解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对航空器的工作原理谙熟于胸;不但要熟知各个系统,还要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具有协助机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用航空航务人才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通用航空的安全运行,只有保障通用航空安全运行,才能够确保整个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2]。
3通用航空航务人才总量需求预测
截止到2015年年底,中国在册通用航空器总量为2235架次,按照行业平均人机配比来计算,保障人员(特指民航局授予执照的机场运营、通信、气象、签派等专业人员)配比为0.5∶1,应有保障人员1100名左右。根据我国十三五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末我国通用航空器的数量将达到5000架次。以此推算,未来五年内,我国围绕通用航空航务运行保障的人员需求将达到2500名。通用航空专家委员会预测,未来10年我国通用航空飞机需求量约10000架,其中活塞动力飞机6000架、涡桨动力飞机2000架、喷气公务机500架、直升机1000架,预计市场规模约1500亿元。按照产业拉动比1∶10计算,通用航空全产业产出规模约为15000亿元。相应的通用航空航务技术岗位的需求量预计为上万个。同时每年又有一定数量的人员流失,都需要大量补充从事通用航空航务技术保障工作岗位的人员。
4我国通用航空航务人才现状及培养情况分析
4.1通用航空航务人才现状分析
随着通用航空飞行量的不断增加,为通用航空运行安全提供航空运行指挥、航空气象分析、航空情报服务、飞行计划制作、飞行动态监管等航务保障等工作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变得更加亟需[3]。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重公共运输飞行,轻通用运输飞行,造成我国通用航空航务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有限,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新入职的人员急需强化培训和锻炼,老员工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造成了通用航空航务工作面临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的尴尬局面。航务工作涉及到飞行的各个环节,航务人才的良莠不齐给通航运行安全留下了较大隐患。
4.2通用航空航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为了满足保障通用航空器运行安全的需要,民航院校围绕通航航务保障方面已经开设了相关专业,去培养通用航空一线急需的高技能技术人才来满足我国通用航空相关技术工作的需求。但是现行的人才培养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简单化,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调研不深入,不全面,造成了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不匹配;(2)专业对应岗位群认知片面化,未能形成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操作性较差;(3)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照搬了空中交通管理、机场运行管理、飞行签派等专业,没有形成具有通航航务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4)实践实训课程不足,未能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效衔接,未能为学生提供基于虚拟现实环境下的通航航务技术实训。
5我国通用航空航务人才素质及培养措施
5.1通用航空航务人才素质结构
通用航空航务人才素质结构主要包括:意识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品德素质五个方面[4]。(1)意识素质指从事通用航空航务工作的理想、信念、兴趣、成就动机或抱负水平。对于通用航空航务人才而言,保障飞行安全是最高的工作职责,而是否具有良好的从事通用航空航务保障工作的意识素质,是实现这一最高工作职责的首要条件。(2)知识素质作为通用航空航务人才的工具性素质。主要为:应急救援指挥和协调技能;包机保障方法与协调技能;通航公司运行控制流程和方法;航空气象资料和图表的分析方法;通航航务管理的方法和规范;航空情报资料处理流程和方法;飞行领航的基本理论等知识。(3)能力素质通用航空航务人才能力素质包括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四个方面。其中一般能力主要为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能力、操作能力、外语能力等。(4)身心素质通用航空器的飞行活动一天24h都可能执行。因此,倒班制、夜班通宵的工作任务、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对于通用航空航务保障人员来时是经常面对的。这种工作性质对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极大,需要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坚强的毅力、耐力,乐于吃苦、勇于拼搏的精神等。(5)品德素质品德素质同身心素质一样对于通用航空航务人员能否正常开展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没有良好的品德素质作为支撑,就很难形成高度安全责任意识,进而就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通用航空航务保障人才。
5.2空航务人才培养措施
针对我国通用航空航务人才队伍及人才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应加强通用航空航务人才的培养,以高素质的通用人才队伍为通用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应该以培养符合保障通用航空器运行安全的高素质航务人员为目标,以贴近通用航空航务岗位实际要求、贴近通航航务人员自身需求为宗旨,以适应通用航空事业发展、建设学习型组织、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全面推行校企合作框架内的新型能力提升培训教育模式。按照通用航空航务岗位需求,建立通用航空航务人才培养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操作课程体系,通航航务人才培养教材体系,人才培养共享型资源库体系[5]。利用校企合作的模式整合企业和学校的优质资源,充分体现“学校主动服务企业,企业发展依靠学校”的先进理念,为通用航空航务人员的资质和能力建设做出贡献。
作者:张亮 单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世锦.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要素市场改革[J].智慧中国,2016(9):4-6.
[2]董青.通用航空航务现状对民航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J].交通企业管理,2015,30(11):73-76.
[3]余地,李本水.破解通航发展的人才瓶颈[J].大飞机,2014(6):78-80.
关键词:消防部队;信息化;问题;对策
【分类号】D631.6
近几年,全国各地公安消防部队积极顺应消防工作发展的要求,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明确目标,扎实工作,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建设,实现了火灾防控信息资源共享,极大地推动了部队全面建设。但由于缺乏数据标准,已有的信息也不能得到充分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不断改革现行工作机制,改变传统业务流程,规范日常工作程序已经成为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
1 信息化建设对消防部队的深远意义
信息化在基层消防领域的运用,主要是指掌握、了解各类信息,在计算机上建立数据库,包括消防实力数据库、消防重点保卫单位信息数据库、化学危险品数据库、消防水源数据库、特种灾害、事故对策数据库、灭火战术技术数据库等,并归纳出其中的规律和原理,利用现代通信、网络工具在防火、灭火工作中加以运用。现代灭火救援有两个重要武器,一是靠装备,二是靠信息。装备是基础,决定了技术与战术;信息为先导,决定了最终结果。实现由“物质型”向“信息型”战斗力的转换,提高消防官兵的信息化素质、装备信息化含量、指挥控制的信息化水平、作战方法的信息化程度,对于确保现代灭火救援的胜利,有着重要的作用。
2 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虽然前一阶段消防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消防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还不够高,覆盖面还不够广,建设情况还很不平衡,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和消防工作及消防部队建设日益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还存在许多不足和薄弱环节,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
(1)部分领导对信息化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足。部分领导对消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重重要性认识不足或有偏差,认为信息化可有可无、可为可不为,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和必要的人力物力来抓这项工作,同时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注重网络硬件配备,忽视软件建设和人员培训,系统建成以后,没有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推动应用,使之成为摆设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现实工作实践中。
(2)信息化组织机构和编制不明确影响和制约具体工作人员积极性。随着国家信息化和公安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消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一项长期的、不断发展和十分重要的工作。目前各级公安消防部门承担信息化工作的人员比较分散,没有专门的工作机构,有的在秘书处,有的在微机室,有的在通信处,这一问题已经严重制约和影响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和专业技术队伍的稳定,与国家信息化的大趋势,公安信息化发展的总要求,以及消防信息化建设的繁重任务极不适应。
(3)消防信息化建设资金得不到保障。公安消防部队的人头经费由国家财政经费列支,其他经费如城市公共消防设施、消防装备建设以及其他业务经费均由地方财政分级解决。我国消防经费投入一直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城市公共消防设施、消防装备建设的欠账都很多,信息化建设经费就更难得到保障。这个困难在西部及经济欠发达地区消防部门尤为突出。
(4)大量已经投入使用的单机版、单项性软件给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带来困难。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在公安消防部门投入使用的软件大多是单机版和单项性的软件,这些软件积累了大量的应用信息和数据,但共享程度低,利用不充分。如何顺利实现前期单机版和单项性软件信息数据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已成为目前制约消防综合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和发挥效益的瓶颈和难点。
(5)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信息化人才的匮乏也是制约消防信息化建设进程的重要因素。绝大部分总队目前计算机专业人才非常缺乏,同时普通干部中熟练操作计算机的人员比例也不是太高。受消防现役体制的影响,大量引进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人才难度较大。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全员计算机技能水平问题将愈显突出。
3 积极推进基层消防信息应用的对策
要推进信息深度应用,首先要从战略性举措、革命性高度,进一步提高和统一思想认识,真正使全体官兵体会和意识到信息化建设作为消防工作发展方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而实现全员采集、全员应用。
3.1 提高信息应用人员素质,注意专业人才积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计算机、网络、软件为支撑的信息化已经成为时展的显著特征之一。提高信息应用人员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单位领导干部要树立强烈的信息意识,并积极引导全体官兵树立“应用增效”、“向信息化要警力、要战斗力”等理念,使信息应用和信息实战的意识真正深入警心。二是全体官兵都应树立强烈的学习意识,特别是在计算机、网络、软件等方面,要把各系统的应用作为官兵必须应知应会的内容,再逐步掌握信息评价、提炼、加工的方法,真正提高应用的准确性、实用性。三是重视应用专门人员的培养和集聚。既要大力表彰系统开发人员,也要积极鼓励和培养应用人员,更要培养在应用中学、在应用中钻、在应用中业余开发,把实践与技术结合起来的多面手。
3.2 建立实战化的信息应用综合平台
要以灭火救援业务管理系统、119 接处警系统、综合业务系统等各类系统为基础,形成互联互通、高度共享的消防警务信息平台。要全面整合现有的各类信息系统,规范制定统一的使用帐号和密码,打破各系统的技术障碍和壁垒,实现基础信息资源在各地区、各警种之间相互联通、高度共享。
3.3 加强信息应用规范,建立日常化信息应用工作机制
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已不是建不建用不用的问题,也不是采用何种激励手段和机制的问题,而是到了必建非用不可的时候。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日常化应用工作机制,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强力推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要加强岗位计算机技能培训,大力提高全体干部的科技素质,把计算机操作作为广大干部的一项基本功和基本技能进行培训与考核,把不会“上机”就要“下岗”作为考核的硬指标,杜绝先进科技设备弃置不用的严重浪费。
3.4 深化信息应用效果
要有效解决传统信息工作中存在的诸多薄弱环节,以及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必须进一步完善一体化信息平台,形成多个平台采集信息,所采集的信息均导入一个平台进行分析研究,信息研判成果按不同平台进行分类储存并按需读取的信息工作模式。既要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要防止“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善于从纷繁芜杂的信息群中剥茧抽丝,提炼最有价值的信息,指导实战,深化信息应用效果。
4 结语
总之,消防信息化建设是消防部队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信息应用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采集到甄别、提炼、研判等一系列环节中,以及人员意识、能力、水平的转换提升过程中,都有大量艰苦的工作等待我们去做。我们要树立“信息主导警务”的理念,努力打造“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应用、全警受益”的消防信息化新格局。■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服务贸易 进出口 贸易自由化
中图分类号:F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034-02
一、引言
服务贸易是指一国居民向其他国家居民提供服务而取得劳动报酬的交易活动,既包括有形的活劳动,也包括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在没有直接接触下交易的无形活动。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服务贸易业飞速发展,服务贸易在我国GDP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提高,而且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攀升,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在当今迅速发展且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服务贸易已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分析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因素对提高其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服务贸易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已经成为国际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服务贸易业更是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
1.我国服务贸易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以来,我国的服务贸易的进出口额逐年增加,1982年我国的服务贸易为44亿美元,到2008年,仅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就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2000―2007年,中国的服务贸易年均增长21.29%{1}。
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服务贸易进入了“繁荣期”。出口额由1997年的245.0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1464.5亿美元。2008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到了世界服务贸易出口的3.9%,位于世界第五位,进口额由277.3亿美元上升到158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的4.6%,位于世界第五位,进出口总额由1997年的522.3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3044.5亿美元,特别是2003年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以来,发展更加迅猛{2}。
2.我国服务贸易部分行业逆差进一步加大。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中国的服务贸易逆差额进一步扩大。当年逆差为115.6亿美元,同比增长51.9%,是自1997年以来逆差最大的一年。从行业看,运输、保险、和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三个行业一直是服务贸易差额的主要来源。与2007年相比,2008年,运输服务逆差为119.5亿美元,与2007年基本持平;保险逆差为113.6亿美元,同比增长16.4%;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逆差为97.5亿美元,同比增长24.2%。
3.传统服务贸易占比居高不下,新型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在中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比重中,以运输、旅游、其他商务服务为三大进出口部门,2006年它们分别占到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34.3%、24.2%、11.2%和出口总额的23.0%、37.1%、23.5%。从进口份额上看,这三个部门的总和在大多数年份都占到80%以上,其中运输服务贸易业发展速度最为迅速,从2003年开始占据第一的位置。从出口份额上看,运输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总出口的份额由2000年的12.18%上升到2007年的23.97%,增长了11个百分点。到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运输和旅游出口增幅有所下降,其中运输同比下降26.5个百分点,旅游同比下降7.6个百分点(见表1)。
近年来,我国的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保险等新兴服务业发展速度也不断增加。2008年上半年,金融出口额为1.3亿美元,同比增长66.3%;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金额为27.7亿美元,同比增长42.1%;咨询出口金额为78.4亿美元,同比增长58.6%{3}。由这一系列数字可以说明我国新兴服务贸易正以高速增长的态势向前发展。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服务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推动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增长。但是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它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服务业的基础相对薄弱,结构不合理,服务业主要集中于传统服务业。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于世界和亚洲平均水平,服务产业相对落后。目前,世界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平均已达到62.6%,以北美洲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更是达到了70%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2006年中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40.7%;与东盟国家相比,中国的服务贸易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明显偏低{4}。
再者,我国的服务贸易的出口仍以旅游、运输等服务行业为主,每年在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的比重都比较大。2008年,我国旅游和运输服务两个行业就占到了服务贸易总额的54.4%(表1)。
在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中,许多新型服务行业仍然处于逆差状态,我国的服务贸易仍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上。
2.我国服务贸易相对于货物贸易比较落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的比重不断上升,占我国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有所下降。我国服务贸易进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2.5%提高到2008年的4.65%;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2.2%提高到2008年的3.9%。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5616.3亿美元,出口14285.4亿美元,进口11330.9亿美元。其中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为3044.5亿美元,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为22571.8(表2)。可见我国的服务贸易相对于货物贸易而言有很大的差距。
3.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和总体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不对称性。我国总的出口贸易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都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在世界排名也逐次上升,但服务贸易的绝对值与相对值都很小。1994年,服务出口收入221.04亿美元,占世界份额仅为1%,位居第22位。虽然到2008年服务贸易出口上升到第5位,但仍在商品贸易之后。
可见,我国的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没有同步发展,而且服务贸易经常处于逆差状态,与总的贸易顺差形成鲜明对比。仅2009年上半年,服务贸易总逆差就达到166亿美元。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分布的显著特点依然是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占主导地位,上半年仅运输和旅游两部门就占服务贸易总数的55%左右。而金融、保险、IT、专利权使用费、广告、音像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所占比重不足15%。而且从相关数据中也可以发现,保险和专利也是逆差的大项,约占逆差总额的40%。
四、在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下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世界服务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世界服务贸易总量持续快速增长。1980年至2008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从3650亿美元扩大到72000亿美元,增长了19.73倍。其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世界服务贸易结构从劳动、资源密集型的传统服务行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新型服务行业转变。最后,发达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上升。发达国家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48.5%,占进口总额的45.6%,并且在服务贸易中长期处于顺差{5}。
针对上述世界服务贸易趋势,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服务业的投入,提升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由于我国的服务业起步比较晚,总体水平比较低,而且产业结构也不合理,服务种类和设施尚不健全。因此,我国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组建服务企业集团,加大服务的力度。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仍有较大的差距,服务贸易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因此,目前我国可以重点扶持以下行业:一是投资少见效快、就业容量大、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如商贸,运输,金融,保险,旅游等;二是发展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新兴行业,如咨询、信息、中介等各类专业服务;三是发展农村服务业,为农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四是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基础作用的行业,如教育事业、公共服务等。在发展国内服务业的同时,不断拓展国外市场,增加我国服务业的出口,创建跨国公司,从而提高我国服务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逐步推进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竞争力总体上处于弱势,还不具备全面开放的条件。因此,我国应结合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趋势,根据我国服务业的具体情况,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对不同地区区别对待,对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特别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银行、保险、咨询、邮电、通信等,可在沿海地区设置试点。此外,还应根据不同情况制定恰当的服务贸易保护政策。在坚持国民待遇的原则下,采用严格规范的国内政策以限制或推迟外资进入,以保护幼小的民族服务产业。
3.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我国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针对我国比较缺乏服务贸易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状况,首先,应该在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所筹建国际服务贸易专业,培训更多、更高层次的熟悉国际服务贸易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不断输入新生力量。其次,加大对相关教育产业的投资,完善各类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从而更好更快地培养出服务贸易专业类的人才。我国可以从专业技术等方面培训高层次的服务人员,成立一个全国性的服务贸易人员培训机构。同时在各地各行业也设立一些分设机构,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服务人员培训网络。再次,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加大对海外服务业人才的吸引力,积极引进人才;同时又要谨防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服务企业人才的流失。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加强国内服务业人力资源的保护,减少人才流失对国内服务业的损害。
五、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在我国货物和服务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同时,我国服务贸易进口总额在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也正在慢慢地提高。这标志着我国的综合实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我国服务贸易内部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从而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有一定的限制影响,因此,我国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嘉龄,陈石灵.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经济贡献度的比较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0(2)
{2}刘海云,余道先.中国服务贸易:总量增长与结构失衡[J].国际贸易,2010(3)
{3}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tradeinservices.mofcom.省略
{4}张琳,宫占奎.关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思考[J].经济问题,2009(10)
{5}田中林.当代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应对策略[D].长江大学经济学院
从2001年开始,平凉市委、市政府结合市情实际,以缩小数字鸿沟为主题,在西部地区率先将信息化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纳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框架中,选择政府、教育、农村、企业等领域信息化和信息化环境创建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积极务实的推进。经过几年努力,全市区域信息化指数提升较快,一些领域的信息化效益开始初步显现,与发达地区在教育、农村、政府等领域的数字鸿沟有了一定程度的缩小。
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是治本之策
教育在西部地区的发展中占据着更为特殊的地位,学校往往是当地的知识传播中心,教师有较高的社会威信,学生分布范围很广,而且对新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从长远来看,数字鸿沟问题的真正解决,首先依赖于区域内大部分公民自身素质的提高,而这一问题只有通过教育加以实现。因此,将发展教育与推进信息化结合起来,既是西部地区缩小数字鸿沟的首选突破口,更是从根本上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基本途径。
平凉市在信息化工作起步之初,就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到全面推进信息化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市的大局中来。经过市内努力和大力实施国家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项目,目前,全市累计在340多所学校建成计算机教室500多个,配备微机2万多台,建成教育卫星宽带网站近2000个,农村中小学基本实现校校拥有远程教育资源接收设备,全市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绝大部分中小学包括农村中小学都接入了互联网或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另外,我们还明确提出了教育信息化服务“三农”发展的思路,托信息之伟力,还深情于人民,立足教师在农村普遍受信任、学生的覆盖面广、学校的带动性强等优势,充分依托学校现有的各类信息化设施,面向农民及时传递各类实用信息。
在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行教育信息化,面临着资金、人才等一系列的现实困难,我们坚持以机制创新为动力,注重研究和解决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深层次障碍,由政府牵头协调,以学校为实施主体,鼓励社会各方面参与,形成了全社会重视、多渠道融资、高效益运转的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体系。在融资问题上,我市探索出了“财政拿一点、企业欠一点、银行贷一点、项目投一点、勤工俭学补一点、教师借一点、社会捐一点、群众集一点”等八个“一点”的办法,近几年全市每年筹集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都在2000万元以上,而这其中当地政府直接投入仅占10%左右。特别是我市2001年通过融资性租赁的模式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创了全国的先河。同时,我市还将掌握信息化技能作为科任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大力开展了多层次的教师信息化技能培训,形成了一支适应发展要求、多个层次互补的师资队伍。
解决农村信息匮乏是现实选择
当前,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成本较高,不能及时掌握科技、政策、市场、劳务等各类信息,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很大,产品销路不畅,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农村信息匮乏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与农民增收的突出因素。大力开发农村信息资源,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切实改变农民与其他市场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是一项意义重大、关系长远、极为迫切的工作。
从2002年开始,平凉市将农村信息化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各级政府牵头,以乡镇为基本单元,适当延伸到村社、专业协会和致富带头人,累计建成150多个旨在解决农村信息匮乏问题的“农民信息之家”,每个信息之家都配备了计算机与打印机,接入了互联网,向农民及涉农组织免费提供多载体、全方位、多层面的信息服务。
在服务方式上,各信息之家每逢集日全天候开放,群众可直接查询各类信息,同时设立了信息栏,定期各类信息。有的乡镇利用驻村干部下乡的机会,把农民群众需要的信息带下去,把农民需要的信息反馈回来,或者把一段时期带有普遍性的信息编印成小册子,免费向群众散发;有的乡镇在村社设立了信息点,通过黑板报和有线广播向群众信息;有的乡镇在信息之家设立了咨询热线电话,接受群众咨询;有的信息之家还实行了农技、农机、畜牧、卫生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坐堂咨询的办法,并且在信息之家内部设立了新产品、新技术专柜,为农民群众提供服务;有的信息之家利用手机短信形式和“农家宝”信息机,定期向农民实用技术、市场行情,实现了信息的低成本传播。
在服务体系上,市上建成了“平凉市农业综合信息网”,指导并监控信息之家开展工作,县(区)电视台开办面向“三农”问题的专题节目,定期向群众播放实用技术、外出务工、农产品行情等信息。各乡镇以 “农民信息之家”为核心,在各个行政村设置信息服务站,村民小组设立信息服务点,并在乡镇设立专职的农村信息员,聘请各个层面的兼职信息员,从而形成了一个反应灵敏、渠道健全的信息采集与体系。
在工作机制上,我们将农民信息之家与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建成了“双培双带”工程培训基地,依托信息之家开展农村党员电化教育;将农民信息之家与农村基层政权的日常运作结合起来,适应了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了基层政府的决策效率与水平,提升了为农服务的能力;将农民信息之家与农村专业协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提高了各类协会的市场灵敏性,增强了农产品适应市场的能力;将农民信息之家与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为农民群众提供医疗、科技、计生等方面的实用信息;将农民信息之家与教育信息化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学校现有信息设施的应用效益。
近几年来,由于信息之家服务方式灵活,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可靠度高,并且坚持全免费服务,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群众到信息之家赶集已成为我市农村的一件寻常事。农民信息之家已经成为当地农村信息的新的重要集散地,成为农民了解外界的窗口、走出平凉的桥梁。
同时,我市还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工作。我们将电子政务作为缩小数字鸿沟的重要先导,根据政务信息、方便群众办事、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大力推进政务工作上网工程,对外建成以“中国•平凉”门户网站为龙头的政府门户网站集群,对内建成了党政内网平台,并完成了45岁以下公务员的信息化技能培训。我们还将信息化软环境建设作为缩小数字鸿沟的基础性环节,从工作机制、政策法规、人员培训等方面,全力营造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信息化与经济协调发展
从我市的实践来看,紧紧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化数字鸿沟为数字动力,是完全可能的,而且还能实现信息化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良性互动,为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增加动力。在这一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体会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要将缩小数字鸿沟纳入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从本质上讲,数字鸿沟仍然是一个发展问题,缩小数字鸿沟,也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站在全局的角度,制定相对长远的战略框架。一方面,通过经济的较快增长与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与通讯技术的普及率,为区域内更多的人平等地、低成本地获取信息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按照立足当前、适度超前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应用为先导,注重现有各类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以构建区域信息化发展的支撑体系为重点,有选择、分层次、有步骤地予以推进,使信息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利用信息技术全面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使西部地区获得发展上的后发优势。
二是要切合实际、科学慎重地选择缩小数字鸿沟的切入点。当前,西部地区的信息化准备能力明显不足,要实现全面消除数字鸿沟,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因此,要客观分析区域的发展实际,充分考虑到大多数人的文化水平、收入情况及信息意识等方面的现状,从宏观上探索解决认识、人才、资金等信息化制约因素的有效途径,寻找比较优势,重点选择那些当前迫切需要信息化支持、收效较快且成本较低的领域或行业,集中人财物等各类资源,下大力气进行突破,使信息化既能充分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能为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信息化的支撑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