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

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

第1篇: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

一、反思思考过程

回顾解题的思考过程,对解题思路、分析、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理清思维的障碍和突破点。具体可以提出几个问题反思:1.本题运用了哪些思维方法?2.解题过程中运用到哪些知识和技能?3.哪些步骤比较容易发生错误?原因何在?如何防止?4.解决问题的关键何在?如何进行突破?解题过程中最初遇到哪些困难?后来又是如何解决的?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解:设所求点为P(x,y),PF1PF2,P点在以F1F2为直径的圆上,故有x2+y2=25的圆上,又P(x,y)在椭圆上,有+=1。联立上面两方程得P(-3,±4)、P(3,±4)。

做完本题可做如下思考:由于求解的是一个点,因此可以设定点的坐标,然后寻找该点所需要满足的条件,利用方程方法求解。解题过程中运用到圆的方程、点与曲线的位置关系、求两曲线交点等知识技能,易错点是题意可能曲解为“求与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的点”。防止误入歧途的方法是逐字逐句审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写出以F1,F2为直径的圆的方程。

二、反思一题多解

本题求解中,用好“所求的点与两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这一条件是解题的关键,它可以通过圆、斜率、面积、向量、勾股定理等形式来表达,比较各种解法中用交轨法求解最简单。当然在反思一题多解的各种方法的过程中,也复习了向量、面积等相关内容,发散了学生思维,开拓他们的视野。

三、反思拓展变式

对典型题目要充分利用题目资源,改变题设、结论或图形,拓展变式,发展多向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和灵活性。如解完上面例题,可对此题进一步分析:本题所求解的是以F1,F2为直径的圆与椭圆交点的坐标,可判断交点的个数,如果c>b,则有4个交点;如果c=b,则有2个交点;如果cb>0)上的一点,∠PF1F2=15°,∠PF2F1=75°,则椭圆离心率是多少?

四、反思多题同解

通过题后反思,小结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突破了思维的难点,逐步推广到一类问题可以用同样的思考方法解决。如解决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习题中,通过反思归纳,无非应围绕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进行思考,主要看是否是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或锐角三角形。依据已知边角关系去判断,主要有两条途径:1.利用正余弦定理把已知条件转换为关于边的关系。2.利用正余弦定理把已知条件转换为内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通过三角函数恒等变形,得出内角关系,期间要注意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相关的诱导公式。在两边有相同因式的等式变形中,不要约去公因式,应移项提取公因式,以免漏解。又如利用导数求解某函数有关单调性、极值、最值问题,或已知条件涉及单调性、极值、最值,有关题型很多,但解题时都要涉及函数求导,利用数形结合,且都要在定义域内求解,等等。一个数学题目,在解答后除了进行以上各步的反思外,还可以进一步联系拓广,进行综合、归纳、提升,找出共性和规律,提炼哲学观点,领悟数学的主要思想方法和本质特征。经常进行这样的归纳反思,可以达到触类旁通,“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做一题会一类,学生的学习效率将大大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将更加深刻。

第2篇: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高阶思维能力;信息技术;作品创作;成才;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58;G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7-0056-02

我国课程改革目标部分明确提出:“新课程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一要求,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师范学生的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为学生的成才打好基础。高阶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了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是适应时展的关键能力。

一、前言

数字信息化社会中,信息技术承担了大量的记忆性和检索性工作,减轻了人类低阶知识与能力的负荷。未来的专业人才,需要做的不是记住信息,而是要学会运用、重组信息并作出决策。这就需要学习者有深层次的理解复杂概念的能力,以及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新知识的能力,这些都需要人们具有高阶思维能力。

在教学目标分类中,高阶思维能力表现为较高认识水平的层次和能力,如分析、综合、评价、创造。与高阶思维能力相对的是低阶思维能力,它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较低水平的能力,如记忆力、浅表层次的理解力、近迁移的应用能力等。

二、当前高阶思维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大多数仍停留在低阶思维的层次上,没有有效地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1)信息技术一线教师没有从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高度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学生只是简单地收集和整理资料,很多时间在反复操作练习,而没有自己深入思考,这其实是低阶思维课堂。(2)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的高阶学习问题,只有简单的学习活动和任务。表面上学习气氛活跃,实质上学生不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不知道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问题。

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1. 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具有高阶思维特点

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应当与具体的学科课程和教学行为整合起来。在高阶思维课堂教学上,学科教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教师设计的问题和任务,需要让学生投入到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维过程中去,学生要通过比较、归纳、评判、概括、创造等过程才能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仅靠回忆所学知识并不能达到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设计这样的问题和任务,就能够使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2. 信息技术课堂需要学生的高阶学习

高阶学习是一种需要学生运用高阶思维的学习活动。教育者认识到,要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教师在改变自我教学的同时,也要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设法让学习者投入到分析、比较、对比、归纳、概括、问题求解、调研、实验和创造等系列学习活动中去,而不仅仅限于要求学生回忆事实性信息。而现在提倡的小组合作、讨论、案例、角色扮演、项目研究、模拟性决策学习活动等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四、以作品创作类教学为例,分析如何设计问题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教师设计的教学问题,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最有效手段。信息技术课堂气氛的调动和学生思维的触发,常常是通过教师的精彩问题设计而引发的。具有开放性、挑战性、没有现成答案的这类问题,常常是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的好问题。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一般分为四类:事实类、操作类、技术思想类、作品创作类。事实类,是指回答“是什么”这样问题的学习内容;操作类,是指技术的使用;技术思想类,是指信息技术学科特有的一些思想;作品创作类,主要是学生利用所学的软件进行作品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学生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要经历信息处理的全过程(选择工具、采集信息、加工信息、整理信息、作品等)。作品创作类教学往往以活动形式开展,学生参与性强、师生、生生交流的机会多,故非常适合于用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下面,以信息技术教学中作品创作类教学为例,分析如何通过设计“问题”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作品创作类教学大致分为导入(作品欣赏)、确定主题、制订规划、寻找素材、制作作品、交流评价作品六个环节。

1. 导入(欣赏作品)

教师提供3~5幅作品供学生欣赏、评价,这些作品应具有一定反差或有某些不同特点。同时,为了避免学生的评价没有针对性或评价过于简单,教师需要设置一些特别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作品,从不同角度来对作品进行评价。如哪个作品好,“好”体现在哪方面?哪个作品差,“差”在哪些方面?所选内容是否恰当、丰富有效地表达主题?内容是否有逻辑性错误?(科学性)主题是否新颖?(创新性)作品的颜色搭配、文字大小、声音视频与主题是否相符?(艺术性)作品所使用的多媒体是否恰当,使用了哪些媒体来表现主题?(技术性)通过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评价能力。

2. 确定主题

本环节,教师需要将学生分为10小组,每小组5人。教师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学习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主题。如在学习WORD制作贺卡时,教师给出多个主题(生日卡、礼物卡、问候卡、结婚卡、节日卡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自己的主题。学生在选择主题的过程中,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层次性、启发性的问题。如我们最终确定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主题?通过哪些方面的内容来表达主题?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应该是怎样的?需要哪些素材?素材的类型是什么?学生根据这些问题,一步步主动思考。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能力。

3. 制订规划

这个环节需要对学生进行任务分工,思考每个人负责什么样的任务,为什么,多长时间完成比较合适。通过分析成员的特点,评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 寻找素材

学生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寻找素材?自己利用什么工具来制作素材?素材的可信度和效度有多少?找到的素材能否正确地反映主题?这个环节主要培养学习者的分析、评价能力。

5. 创作作品

学生根据规划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自主制作作品,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6. 交流评价作品

教师可以课前设计好作品评价表。比如,“贺卡评价表”的语言文字要求:无错别字,用词准确,表达流畅;技术运用要求:合理运用所学方法制作和修饰(背景、剪贴画、图片、自选图形、艺术字、文本框);表达效果要求:主题突出,画面美观,有感染力。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作品,可以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评价能力。当然,也可以由教师提出一系列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制作或完善评价表,并能够用详细的语句描述各级别的评价标准。如通过前面的学习以及对同学们作品的观察,你认为一个优秀的作品有哪些特征?还可以从另外哪些角度来评价作品?把评价的要求描述得更详细具体些。通过评价表的制作,让学生感知评价一个作品的认识过程,促使学生修改自己的作品,其语言能力、文字组织能力、评价能力会得到升华。

五、结束语

高阶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了时代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任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教师设计的问题和任务,要让学生投入到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维过程中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钟志贤.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设计假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4(12).

第3篇: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高阶思维能力;网络环境;大学生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化产业加速的发展,网络网格化管理的新型城市管理创新模式逐渐落实于各项城市管理之中,通过分层分区的管理,这种模式可以将通过基层的单位将一个城市行政性的划分,而应用最广泛的就是在大学校园里,充分的使用城市管理中的网络网格化管理,现今,中国高校管理者的研究课题重点都放在如何针对问题控制在基层上解决的上面。以学生住宿地方为基本网格单元,学校管理部门通过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对其进行分区,方便以区为单位乃至整个校园的管理,十分方便。

学生管理工作应该引入先进的思想,以针对学生个人发展,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为主,而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则是教育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应该基于高阶学习的特性,即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合作能力等,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一、以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为指导思想

学校的管理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特性,学生管理是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发展自身能力,应该将教育是思想引入到管理中去。高阶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者的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力。而这些能力恰恰都是学校应该去引导与培养的,而培养学生能力不单单要落实在课堂,更应该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的管理工作去,不能秉承以机械管理方式。

而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基于高阶学习的,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性、自主性、探究性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与更密切的联系,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提供更多的资源让学生干部更了解管理知识,让同学们能更加密切的合作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等。

二、学生自我管理网络网格化体系建立的背景

高校学生管理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为了更好的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收集学生管理中难得可贵的信息资源和在学生管理中遇到的各项问题,掌握学生管理的最新信息,更好的为学生服务,高校中采用将学生宿舍划为网格,形成学生自我管理网络网格化体系。

充分利用数据库提供的数据,使基础平台人工化,以学生宿舍为全体网格区域的范围,以班委会、党团干部为各项责任人,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学生时刻的思想动态为管理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学生时期容易出现的各项潜在问题和造成问题的不稳定因素及时的进行收集、分析、处理、排查和反馈,对突出的事件及早的控制和监督处理。这种以实现对全体学生全面覆盖、及时跟踪的管理格局,将是以班级为整体,宿舍为网格的最新创新的学生管理模式。这个名为学生自我管理网络网格化体系的学生自我管理模式是建立在收集学生基本信息的平台上的,此平台采用分级制管理模式,以学生的各项管理为切入点,逐步提高学生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逐步更新管理能力和管理机制,以便更好的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引入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模式,构建学生自我合作,自主探究能力,是我们实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根本,是我们的指导原则,也是我们的实施方式。

三、学生自我管理网络网格化体系的具体内容

在高校中推动实行学生自我管理网络网格化体系是为了解决在学生管理中,遇到的粗放式管理和"消防式"的工作方式等问题,将其转向精细化管理和"防疫站"的工作方式,最大程度的推进学生工作,减少在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加快工作尽早走上新台阶。

推进的模式具体实施如下:

1.以全体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党员预备党员同志、各班班团干部为划分网络的基数。以qq群,公共博客的常见的网络空间为平台。

2.对各宿舍形成的网格进行落实责任的管理、各个宿舍的舍长担任其本宿舍网格管理的责任,承担网格的第一负责人,确实落实真实基础信息的收集和学生不稳定因素的考察工作,第一时间向负责本网络的班委上上报真实的不稳定因素并及时做好前期的稳定和控制的工作。管理各分管网格的班委是所在管辖网络的直接负责人,对舍长提供的信息进行细化、处理、核实,对排查出的真实不稳定因素做好前期的稳定和控制的工作。

作为班长,要及时做好本班所有网格的信息收集的工作,第一时间记录并掌握学生的相关信息,及时记录、反馈、核实、上报和参与处理学生的突发事件,并做好稳定网格安全的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

系专职辅导员主要负责信息的整理、稳定事件的发展和事件处理后的存档工作,做好各项信息处理工作时,台账明细,档案管理规范,能具体真实的反馈出本系所管辖的各个网格最新动态相对应的管理情况。

管理层级如下图所示:

3.各部门明确具体工作要求。各个班级网格管理负责人要认真做好信息的记录,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处理问题,主动与班级同学交流感情、增进彼此间的友好关系,及时了解班级同学日常生活及学习状况,及时报告问题,强化自身责任意识。

第一,要定期召开例会,内容为通报近期的重点工作的完成情况、目前的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近期的工作安排;以及对全体宿舍管理工作的建议和意义等,要求参加的人员为分管宿舍的辅导员和各班班长。

第二,落实网格管理人员的责任制。网格管理人员要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良好管理作风,负责宿舍网格管理的辅导员要定期向上级汇报,切实做好学以致用,在这个网络网格化体系实施的过程中,各级的工作者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认识程度,增强做好学生自我管理工作的使命感,让自己更有责任和紧迫,目的使所有学生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并快乐成长。

第三,确定学生网络管理员,让学生们在利用网络空间时杜绝无用的,不健康的信息在网络空间的出现。使网络空间正规化,更加高效的保障管理工作。

网络空间的自主化可以使学生利用网络了解更多的管理知识。使学生干部发挥他们的作用,实现自我管理。培养学生干部的自主性。而同学们也可以在网络中自主寻求对于自己有用的信息。这样就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探究性,使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增长。

当建立学生的自我管理网络网格化体系之后,要在各个校园中建设一支有力的大学生管理工作者的队伍,通过学生自我管理网络网格化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增强学生管理上的自主性,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培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张蓉.构建柔性管理为核心的大学生管理新模式[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76

[3]魏剑波,赵冬亮.学长制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发展模式及作用研究[J].教育研究,2010,(2):94

第4篇: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题 思维能力

数学的应用题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判断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方面,应用题中包含的不少抽象的文字叙述和复杂的数量关系,对于处在稚嫩阶段的小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要以系统反复的训练,代替孤立的一个一个讲解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要通过变化,让他们在做题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变式课程的“五变法”

叙述的模式化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让学生做变换条件和问题的练习,能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它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概括能力和应用能力方面占重要作用。

变式课的教学有五种基本做法。(1)叙述方法的转变,即保持题意不变,转化题中的词和句的叙述方式;(2)重点词语的转变。重点词语不同,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方法也会相应发生变化;(3)条件的转变,即保持问题不变,让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之间相互转化。(4)问题的改变,即条件不变,只改变应用题的问题。改变应用题的问题,不仅使题意发生了变化,而且使解题的思路和具体方法都随之发生了变化。(5) 改变条件和问题,即题目大意不变,把应用题中的条件变成问题,问题变成条件,从而分析和解题方法相应改变。

例1:“有黄气球8个,红球24个,共有多少个球?”

根据题目,有以几种变换形式:(1)有红球24个,黄球比红球少16个,共有多少个球?(2)有黄球8个,比红球少16个,共有多少个球?(3)有红球24个,比黄球多16个,共有多少个球?(4)有黄球8个,红球24个,红球是黄球的多少倍?(5)有32个球,其中红球比黄球多16个,红球和黄球各有多少个?

题目中尽管条件叙述形式改变了,但其数量关系却是一样的,这样变换形式的训练,对培养学生认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具有良好效果。

二、激发创新意识,发散思维“很给力”

发散思维是学生创新精神的核心,要训练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

例2:农场有苹果树80棵,梨树比苹果树多1/4,

可启发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1)加减关系,①苹果树和梨树共有多少棵?②梨树比苹果树多多少棵?③苹果树比梨树少多少棵?(2)乘除法关系,①梨树有多少棵?②梨树是苹果树的多少倍?(3)百分比角度,①苹果树是梨树的几分之几?②梨树比苹果树多几分之几?③梨树和苹果树各占两书总量的百分之几?(4)比的知识,①苹果树和梨树的比是几比几?②梨树和苹果树的比的几比几?③这两组比能否组成比例,为什么?

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学生便是思维能力的发展大有裨益。

三、一题多解,不走寻常路

―题多解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敢于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的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寻求解法的多样性。

例3:如图,求图中面积有多大?

【解析】此题面积有多种解法:(1)把图形看成两个梯形,把两个梯形的面积加起来。(2)用整个长方形的面积减去三角形的面积。(3)看成是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加上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把三者面积相加。(4)看成是一个梯形的面积加上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四、活学活用活思考,跳出思维“陷阱”

数学中的概念、公式和法则是经过无数人检验得来的,学生在解题的时候往往只顾拿过来便用,而很少去探究其过程,这大大影响了他们变式思维的形成。例如在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中“长方体的体积计算”里,学生学习了“v=a×b×h”,对号入座,很快能求出其体积。为了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由a、b、h可以得出v,还要做进一步的分析:(1)如果a×b表示底面长方形的面积,h表示高;(2)若a×h,表示正面或者后面长方形的面积,则b表示垂直于正面或者后面长方形的高;(3)若b×h表示左侧或者右侧面长方形的面积,则a表示垂直于左侧或者右侧面长方形的高。这样就能够打破字母公式导致学生形成的定式思维,当任何一个长方体任何方式摆放在学生面前时,学生都可以轻松地算出其体积。

五、整体着眼,防止“一叶障目”

有些题目本身比较复杂,若“循规蹈矩”,往往会无从下手,不知不党地陷入题目的“死胡同”。这时候教师引要导学生装换思维,从整体着眼,全面观察题目各数量间的关系,找到解题的要害。

例4:有4个数的平均数是10;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为15后,这4个数的平均数则为12。原来被改动的那个数是多少?

解析:乍一看题,或许很多学生都想知道,这4个数各是什么?于是忙着去找――这显然是办不到也没有必要的。本题的解答要跳出局部思维定式,不能简单地把4个数分开来考虑,要从整体的题目要求把握,题目要什么,我们就求什么。首先,改动前4个数的总和为l0x4=40,改动后4个数的总和变成了为12x4=48,改动后的数比改动前的数增加了48-40=8.由此想到,是什么数改为15后增加了8呢?所以15-8=7,得出答案为7.

六、自编题目,“我的地盘我做主”

对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多半是直观的形象思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编应用题,是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方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已学应用题的理解,使学生将实际具体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数学能力。通过积极思考,能够让学生弄清楚数量关系,发展思维能力。

未来需要创新型人才,这样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型教育。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有方法、有计划地启发学生多角度积极思维,发展、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比较、概括、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五环四步 能力本位 基础英语 专业英语 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英语教学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基础英语阶段的课程和初高中英语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基本一致,主要是学习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教材内容也是以课文、词汇、语法为主。而专业英语课程既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这对于英语基础本身就很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普遍感到难度太大。尤其是物流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很多都是对英语要求很高,如果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不够的话将很难胜任工作。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结多年的高职英语教学经验,认为应该在基础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逐渐渗透专业英语的知识,采用“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让基础英语自然衔接专业英语,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他们能够顺利适应大二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

一、“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简介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高职教育尤其是高职英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使得高职英语教学逐渐受到重视,在专家学者的不断探讨下,产生了多种教学模式。在这些模式中,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导的“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适合高职英语教学,尤其适用于基础英语衔接专业英语的教学。

“五环四步”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其中“五环”指的是“能力发展动员、基础能力诊断、能力教学训练、能力发展鉴定、能力教学反思”这五个教学环节,“四步”指的是“布置任务、分组行动、展示成果和多元评价”这四个步骤。在“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中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分组,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的授课时间不能多于三分之一。在教学前要“诊断”学生的基础能力,学习后必须鉴定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和学生的能力水平。“能力本位”强调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要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原则设计课程内容。“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正适合为当前职业教育服务,为国家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基础英语教学一直存在不少问题。众所周知,高职学生普遍英语基础差,进入大学对英语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最后放弃英语的学习。学生普遍反映本来学习基础英语的时候就困难重重,专业英语突然又增加了大量生涩难懂的专业词汇,学生难以逾越这个鸿沟。只有进行教学改革,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且将专业英语逐渐渗透到基础英语中才能帮助学生度过难关。 “五环四步”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在让学生强化基础英语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并且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专业英语的词汇和表达法,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专业知识内容。

1.对应新的教学模式,英语教学要有一套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总体来说,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都应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改变了以往以一张卷子来评判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既关注学习成果,又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衔接的过程中,尤其是物流专业英语,评价体系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判。形成性评价能综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在参与小组活动时体现出来的职业素养,这些都是一张考卷无法考出来的。

2.同时,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的任务时,小组内成员互相了解,因此,组内互评也要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其次,还要有自我评价,也就是自评。“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找到自信,学生在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时候用自我评价的方式进行反省反思。另外,教师还要安排学生进行组间互评,对其他小组出现的问题予以指正,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其他小组在完成任务中的优点。

3.学期最后的终结性评价也要改变试卷上试题的设计,尽量运用灵活的方式考查学生对词汇、语法等知识的掌握,试题也要尽量贴近专业情境,有针对性的考查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要适当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注重考查学生思维、交流能力和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总之,通过在教学中合理渗透物流专业词汇和知识,可以使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自然衔接,而“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完善,教师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把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效的教学方法与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相结合才能实现高职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无缝对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第6篇: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70-02

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其还能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的提升,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探究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改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措施,以帮助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1.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师未能正确认识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历史是文科学生高考科目之一,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重视学生历史科目的考试分数,而忽视了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且由于历史不是理科学生的高考科目,因此高中理科学生一般不重视甚至不开设历史科目教学。随着近年来新课改的不断深化,高中教育要求越来越高。新课改的环境下,高中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越来越重要,因此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理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新要求了。现代教学理念不仅要求高中学生通过历史教学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它还要求学生通过历史教学构建更高水平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不仅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并还能够获得更高的综合能力[1]。

1.2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法不科学。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些高中历史教师未能掌握科学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式,从而想要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能够立竿见影。此外,一些教师不能够将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工作与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相互融合,从而使得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引导不够科学与深入,进而使得高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不够系统与全面。不科学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式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学习历史知识,其还可能让学生养成不良学习习惯,进而影响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因此高中教师应该正确对待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采取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措施

2.1根据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学生需要在老师科学的引导之下逐渐构建历史思维。同一班级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学习能力不同,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的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一般可分为敏捷型、缜密型、变通型、深沉型四种思维类型。这四种思维类型能通过锻炼而相互融合,即学生可以通过科学的锻炼而兼具其中几种思维类型。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向融汇兼具型思维能力方向发展,从而使学生能够构建更加灵活的历史思维能力。此外,班级学生的年龄、性格不同,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不同,在培养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及年龄特点,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构建,以帮助学生历史知识的个性化发展[2]。

2.2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高中历史内容较多,学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才能学好历史知识。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科学的规划,并应该根据历史教学的进程,逐步强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逐步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思维能力的锻炼主要是对学生历史理解能力、历史知识记忆能力、历史知识概括能力、历史知识分析能力、历史知识判断能力、历史知识评价能力、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历史知识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历史知识水平合理安排各个阶段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一般情况下,高一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高中历史知识,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较少,在该阶段,教师应该侧重于学生历史记忆能力及理解能力的培养。而在高二时期,学生有了一定量的历史知识储备,学生也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学习方法及历史思维方式,因此在该阶段,教师应该侧重于学生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高三阶段,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已经相对较为丰富,该阶段教师应该侧重于学生深层次的历史评价能力及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中,随着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应该循序渐进的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由浅至深,由简至难,不断积累与深化,从而使得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构建效果更好。

2.3创设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情境。情境教学已经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且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利用情境教学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创建历史情境对学生历史理解能力培养十分有利。如: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再现历史情境,学生在历史情境中能够直观历史,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也更加简单明了。此外构建历史情境,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记忆能力。构建历史情境,不仅有利于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其也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利用情境教学模式,以帮助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更好的培养[3]。

3.结束语

高中历史教学十分重要,但目前高中历史教学效率还有待提高。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效率的学习历史,且其还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但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分析高中历史教学,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工作中的不足,并积极探究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改进方法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张丹.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9.

第7篇: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高中 历史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历史学是人类传承的根本学科,由于其特殊性而广受关注。但是关于这一门学科的授课至今还不算做得很好,很多老师只会搬读课本,而致学生失去对历史的兴趣,甚至根本记不住,这样的后果就是越来越多的现代人连朝代都分不清了,思维能力更是无从谈起。本文就这一现象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了一定研究,围绕这一论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表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历史经过一定的沉淀,时间的冲刷,已经越来越淡出我们的视线,只有把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才能赋予其新的活力,能被大众接收。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的带领很重要,一个饱含感情、贯古通今、幽默生动的课堂是很多学生想要的,也是历史教学中必须具备的。怎么把陈年的历史用现代的形式表达出来,继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作为老师,首先应该做的是吸引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结合时事、当下的政治环境等社会信息,运用历史的观点讲述、评价,从而引出讲课的主题,带引学生从课堂中运用历史的思维模式去看待当今的社会现象,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也能培养其借古鉴今的能力,使其印象深刻,从理解中牢记历史。

另外,课堂上一些必要的讨论也是提起学生兴趣的另一方法。但是,这里的讨论并非是对课本历史大事的讨论,而是跟历史相似的时事热点的讨论,了解学生的观点,然后切入历史的话题展开讲课。学生在经过讨论之后表达自己的看法,老师根据得到的信息反馈到课堂,增加师生的互动,让学生觉得历史课堂是一种探索,增加其思考的频率。

二、合理指导学生阅读思考

学生对历史的阅读大多数停留在背诵的阶段,很少有到达深入思考研究的层面,这样既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目的,也会使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产生负重感,认为这是累人的背诵活。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阅读能力,适当指导学生应首先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阅读,对历史的理解才能把历史当作一门真正的学科,领会到其真正的社会作用。

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组织归纳书本内容,即用自己的话讲历史。概括能力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开始,要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学会概括。另外也可让学生尝试讲课,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形成良性竞争,给了学生表现的机会,突破老师一人讲课的模式。这样的形式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其首先对书本所讲做了一定了解,通过讲解加深,最后老师总结,锻炼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的重视以及因材施教

教师通过日常对学生的观察,结合学生自身素质,对不同的学生尽量做到个体差异教学,综合全体学生的水平进行总体上的思维能力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及时指导能够很好地发掘学生的能力,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很多学校因为教学的压力、升学率等原因,要求老师限时完成课程教学,而老师也迫于压力没有很多的时间去对每个学生进行教导,只能大致上完成教学。在对于学生总体教学的过程中其实也可以发现个体的差异,老师更应该细心留意,做到口到心到,积极教学。

四、利用历史材料发散思维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世界史都有大量的史料史实,其中不乏一些有趣的如越王卧薪尝胆、岳飞背刺精忠报国等故事,可以运用材料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他们对材料进行讨论探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惯性思维。在这个过程,可以鼓励学生结合实际、结合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等一切,充分调动各方资源,理解分析材料,从而发散到历史学的社会作用。

同时,要主张学生学会反面思考,即从教材的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尝试站到对立面去重新认识史实,这一做法往往会有一些意料之外的有趣事情发生。学生的观点由此也能得到提升,不再停留在书本的层面上,让历史真正为现实服务,让学生真正了解历史、善用历史。

老师还需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是沿着一个中心展开思考联想,而辐合思维刚巧相反,是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对各种思考想象结果加以理解分析,最后得出最佳结果的思维过程。老师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还需要注意思维的收合,避免学生天马行空最终回不到现实。

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相象力则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由此可见,想象的重要性。而对于历史这一个学科来说,最需要和最缺乏的都是想象,因为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世界里,我们读史,但是不加以想象是无法在脑中形成体系的,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囫囵吞枣,水过鸭背,不知所云。之所以缺乏,原因也很简单,历史对于我们后人来说,简单地说就是一纸文字,要能通过文字想象刻画当时的情景情节,了解事件当中的情感恩怨、来龙去脉其实并不容易,所以想象力固然是缺乏的。这里面就很考验老师了,想象力各人不同,甚至老师也不一定有很好的想象力,这就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就需要借助一些图片、电影、古诗词、歌曲等比较实在的形式结合文字,由老师带领学生通过文字对历史进行描绘讲述,完成想象到创造的过程。

【结语】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也决定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高低。只有做好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教育才能引导其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社会现象,分析社会现象,才能从学校的学习回归到真实的生活当中。在往后的社会工作里,一个人也需要利用史学的观点去看待社会问题、工作上的问题等等,可以说,这是对于学生一生的影响,举足轻重。

参考文献

[1]何成刚.历史教学的策略与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

[2]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第8篇: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处在当前的教育改革阶段,对高中历史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比较重要。在这一背景下,对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实质性意义。下面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优化策略进行探究。

1.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有着积极作用,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要能充分重视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从策略实施层面来看,首先要重视对学生思维多样化的培养,对高中的历史教学要能够在深度上有所加深。如果未能使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就要指导学生对历史概念加强理解,并对历史史实进行综合性的概括,指出其本质。

2.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培养,对学生求异性的思维能力培养给予充分重视。这是逆向的创造性思维,在特征上主要是采用不同常规角度及方法观察分析客观事物所形成的思维。对这一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打破陈旧的思维模式,解放学生的思想。

例如,在十月革命的内容讲述过程中,教材上的讲述是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学生就提问:当前的俄罗斯不是回到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不是说明十月革命没有对俄国的命运有所改变。这一问题比较偏激,但对一些学生的观点也是有所包含,这也说明了学生敢于质疑,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质疑精神进行鼓励,并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

第9篇: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

一、历史理解与演绎推理概述

1.历史理解

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时,理解历史是认知历史的核心,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理解掌握之后。

比如,在学习英国绥靖政策时,有学生进行探究:十九世纪末期,德国已崛起,对于欧洲的利益、海外领地等已经开始产生威胁,而英国并没有立刻参与法俄同盟,而是在德国明确威胁英国的利益之后才加入同盟进而形成了三国协约,可以说这也是英国绥靖政策的一种表现。此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积极以演绎推理的思维模式将知识点联系到一起,明确英国颁布的绥靖政策不仅是一种时政形势的体现,而且也是一种习惯性的政策,进而加深了学生对英国绥靖历史问题的理解。由此可见,高中生要想对一系列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了解,关键在于发现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些历史关联,方能不断扩大自己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便于培养更深层次的历史推演思维。

2.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属于逻辑推理的一种,是人们认识事物时主要运用的一种思维方式。除了演绎推理之外,逻辑推理还有归纳推理,两种推理模式充分凸显了前提与结论的关系。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演绎推理对于构建高中生历史思维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来体现:

(1)展示与验证规律:在学生的认知中,演绎推理往往由简到难、从抽象到具体。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一系列事件、人物、思想等加以理解,才能激发学生内心真实的历史情感,构建正确、科学的历史认知体系。(2)通过演绎推理更新旧知识:若演绎论证的前提被指出将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则需要对其推理的前提加以修正,这就是逻辑学中常提到的归谬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归谬法进行历史学习,有助于及时发现已学知识体系中的错误之处。(3)通过演绎推理,有利于建立历史知识联系,便于扩大学生的历史认识。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的联系进行分析,可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甚至发现一些之前没有认识的东西,但是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否到达这一层面,则成了学生之间思维差异的一种体现。

二、在高中生历史学习中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

1.对历史逻辑给予尊重,并且确保学生思维准确

任何演绎推理,都是在尊重历史逻辑的条件下开展的,学生的推理务必与客观规律、常识相符合,简而言之就是演绎推理不能偏离客观的历史事实。

例如,在讲授关于青铜鼎的用途时,学生可以大胆推论:古代用于加热食品的器皿就是食器,而在我国考古中所出土的青铜鼎,发现其中装有熟肉,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商朝的青铜鼎就是一种食器”。从这个推理过程来看,学生提出:用于加热食物的器皿属于食器,这点推论与常识相符合,前提正确,那么推理的结论也正确。此时,教师就要展开更深层次的教学,远古的陶鼎虽然属于烹饪器皿类,但是发展至商代后,这种青铜鼎则主要被用于祭奠,属于祭祀礼器而非常用食器。这样一来则明确了学生的推理过程,可能将历史差异忽略了,从而得出错误结论,通过这种推理方式,加深了学生对青铜鼎的认知,提升历史学习效果。

2.多角度推论,利于学生全面认识历史

在历史学习中积极运用演绎推理,在此规则中一组前提对应的结论只能有一个;但是对于学习历史的学生而言,某个历史事件很可能会出现几种结论。历史认识有辩证性与多维性特点,所以学生在学习中需要通过反复推理,最终从一个综合的角度,客观地看待历史事实,进而培养其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授“”时,首先让学生推理:民族的内部争斗停止、一致对外提示民族意识的觉醒,而“”后国内的各派势力逐渐消停,并展开团结抗战;得出结论:“”之后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这一现象是基于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前提下,这一非偶然,属于日本蓄谋已久,然后再进行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起点”进行再次推理。最终基于一个历史事件,从多个角度展开推论,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及后果。

总的来说,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中积极运用演绎推理,不但要尊重历史的逻辑性,而且还要站在综合的角度来认识历史事件,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辩证思维,达到客观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