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伦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词:外语教学;建构主义;自主学习能力
近年来,“自主学习”成为外语教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学者从不同角度(如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等)对自主学习及其能力培养进行了探讨,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有效地指导了学习者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探讨学习者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建构的途径。在阐释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对该理论下自主学习能力的定义做出了界定,进而探究了学习者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建构方式,以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强调“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其主要观点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阐释。
一方面,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取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的;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另一方面,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习者是信息加工和意义建构的主体,并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知识的导航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范琳、张其云,2003)因而,教师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可见,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教师和学习者的地位及作用较之传统教学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存在个性化差异,学习结果是不可预测的,因此,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借助社会交往和周围环境的交互解决实际问题,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由学习者自己控制学习进程,自我建构学习目标。
二、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自主学习能力的界定
holec(1981)首次提出自主性(autonomy)这一概念,进而从学习者角度对自主学习能力加以界定。他认为,具备自主性学习能力意味着获得了确定学习的目标、内容、材料和方法,确定学习的时间、地点和进度,以及对学习进行评估的能力。国外其他研究者也从不同视角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e.g.allwright,1990;littlewood,1999)自主学习能力这一概念至少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阐释:学习者的学习完全依靠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学到或用到的一整套技能;一种与生俱来的、却被单调而重复的教育方式所抑制的能力;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所行使的责任;学习者确定自己学习目标的权力。(benson & voller,1997)研究者或强调自主是一种能力,或认为自主是某种学习行为,但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研究者都强调学习责任从教师到学习者的转移。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诸多定义,对该理论视角下的自主学习概念进行了界定。笔者认为,建构主义视角下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即要求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依靠自身经验、世界知识等主动进行信息加工和意义建构的过程。该视角下的自主学习充分反映了学习者的能动性、独立性、责任性以及权利性。
1.能动性
首先,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头脑中的原有经验,认为教育者应根据学习者能够建构的知识范围提供学习目标;其次,建构主义尤为重视建构主义环境的设置,主张为学习者创造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教师指导下学习者自身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2.独立性和责任性
独立性是指学习者运用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及自我监控进行独立学习的能力;责任性则是针对学习者自我反思的责任感而言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教师指导下学习者独立建构的结果,注重学习者独立自主学习中必备的学习策略、元认知、自我监控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发展;同时,对学习者与他人的沟通互动,对学习者主动向他人寻求帮助的责任感也相当重视。
3.权利性
权利性针对的主要是学习者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者只有享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空,具备充足的机会和条件,才能运用自己的自主学习权利,养成一定的自主学习习惯。建构主义将学习者视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促进者。事实上,建构主义也“支持学习者发展对整个问题或学习任务的自主权”。(毛新勇、孙长根,1999)教师的任务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自主学习重复体现了学习者的能动性、独立性、责任性以及权利性。该理论为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建构提供了依据。
三、建构主义视角下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建构
建构主义视角下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建构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学习者认知心理的培养;学习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学习者意义建构能力的培养;学习者自我评价及监督能力的培养;学习者自身主体作用的发挥。
1.学习者认知心理的培养
英语教师应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精心设计新颖的教学模式,力图为学习者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者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然而,此过程中一个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在于学习者的心理接受能力。因此,提高学习者的认知心理能力是建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教师可以在课前对学习者进行心理辅导,使学习者接受自己在英语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帮助学习者把英语学习中的依赖性、被动性转换为独立性和主动性,使学习者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方式。
2.学习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英语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在于发展听、说、读、写的技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听、说、读、写巧妙地结合起来。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提高学习者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第一,采用视听法,如通过图画、实例、观看影视录像等,也可采用参观、讲座、操作等方式培养学习者的意义建构能力。第二,拓展阅读、写作经验,如让学习者围绕某个话题进行多种多样的听、说、读、写系列活动。第三,通过模块解读提高读写能力,让学习者阅读文本并进行主题讨论,根据主题写作、举办各种活动进行交流,以内化其语言概念。
3.学习者意义建构能力的培养
英语学习过程尤为漫长,因而,学习者自身的努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教会学习者在分组讨论、资料搜集与整理及自我学习中不断建构新旧知识间联系的具体方式,使其能在没有教师指导监督的环境下进行高效的自我学习。具体可以采用以下途径:首先,教师与学习者一起制定每个单元模块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其次,培养学习者在词汇、句法及语义学习中建构意义的能力。最后,为更有效地建构意义,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方法,从传统的主导地位向指导地位过渡、由导学式向学导式转变。
4.学习者自我评价及监督能力的培养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正确的自我评价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及信心。因此,教师应帮助学习者对意义建构的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主动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鼓励学习者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及媒体资源对知识掌握程度进行监控及评价,并定期做出汇报;鼓励学习者自己查找并组织材料,设计课堂活动,并对所用的教材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习者感受到教师对其的尊重,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和操控者。同时也需要让教师清楚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进一步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其学习效率。
5.学习者自身主体作用的发挥
对于学习者而言,要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具体手段如下:学习者应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并积极投身于学习;应积极配合教师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及学习策略,以便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应争取机会锻炼自己负责自己学习的能力。教师的任务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汲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帮助学生获取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1)进度计划的制定。建筑的承包商需要依据合同里规定的工期和现场的实际施工条件来制定具体的进度计划。其中,计划的内容涉及到各个方面,包括开工前准备工作的确定、施工方法的选择、协调好施工中的各个工种、安排好物资的供应以及确定好施工的目标工期等,这些都需要制定出详细的计划。在进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一些可能影响到进度计划的因素,比如工程量发生变化、材料供应出现问题、设计出现了变更等因素,这些都会使计划进度和实际的进度之间出现差异。所以,在实际的施工过程当中,会根据具体的情况通过网络计划技术对进度计划进行补充和调整,以确保工程项目能够在规定的期限内顺利竣工。
(2)组织实施进度计划。在经过监理和业主双方审批之后,就可以按照具体的进度计划进行施工。此时,工程的承包商需要与业主和监理时刻保持密切的联系,并定期的将工程的进展报告给他们,对于业主及监理所提出的要求和指令要及时的处理好。对各分包单位要做好监督工作,协调好他们工作,对人力、物力和财力都要做好合理的调配,确保准确、到位。为了更好的实施进度计划。
(3)对实际施工的结果和计划之间的偏差进行检查分析,找出出现偏差的原因并及时作出改正。影响施工进度的因素主要包括:①施工的组织不合理。比如没有明确的施工目标、任务分配不清晰、施工场地没有布置好、机器和人力没有协调好等,这些都是组织不到位的表现,会影响到施工的进度。②施工技术出现问题。由于一些工程承包商没有正确的评估好工程的技术难度,贸然使用一些新的工艺和技术,导致施工过程出现了问题,无法保证施工的质量,最终不得不进行返工。③施工条件的问题。由于自然条件发生变化,或者是合同里不可抗力的约束,使得施工无法正常的进行,从而影响整个施工的进度。④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
2建筑施工质量的管理
(1)要制定出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达到相应的施工目的。使在施工之前,以实际的情况为依据,制定施工组织设计,在施工组织设计得到企业的相关主管部门许可后,将其交给监理工程师进行审核。对一些新材料的使用或是对一些比较关键的地方进行施工时,要至少提前一周制定出施工方案和技术的相关保证措施,并将具体的证明材料交由监理工程师的主管进行审批。
(2)根据优化的组织设计与组织方案来做好准备工作。将分部分项的技术人员组织起来,依据企业的具体规范和施工作业指导书,让他们制定出各工序工种的具体质量保证措施,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包括图纸的会审、技术的培训等,并将作业指导书和质量技术交底发放给相应的施工班组。如果要推广新的工艺或技术,则需要事先将相关人员组织起来进行学习。要明晰各项施工的工序、方法、质量要求和相关的注意事项。对于施工的相关机械设备要合理的调配好,平时注意维修和保养,以确保机械设备能够良好的运转和工作。
(3)要按照施工程序进行规范的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对于一些隐蔽的工程必须由监理工程师或其他相关单位签字之后才能继续展开下一道工序。对于一些可能影响到施工质量的部位需要设置相应的质量管理点,派专人进行看管。此外,在施工的过程中,除了严格按照规定的内容进行相关内容的检查之外,还应该在一些重点工序开展之前,对一些重要的项目展开复核,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防止细小差错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
3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危机管理
(1)转变管理观念,加强危机管理的意识。危机管理意识应用于建筑施工管理中最根本的就是要转变管理的观念,加强危机管理方面的意识。危机管理意识的要求对危机要有很强的敏感性,只有对各种危急时刻保持敏感才能在危机出现的时候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应对,所以,对于建筑施工的相关管理者来说,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危机管理方面的意识。
(2)加强对危机管理意识方面的推广,创造危机管理的良好氛围。危机管理意识应用于建筑施工管理中最直接的就是创造较好的危机管理氛围。建筑施工的相关单位可以在建筑设施和其他各个角落展现危机管理意识方面的一些内容,比如贴出相应的口号和标语、放置一些危机管理的警示牌等。为了强化危机管理的成效。
(3)加强对危机预防的重视,创设预警机制。危机管理意识应用于建筑施工管理中最本质的是创设危机的预警机制,这样才能真正地展现出在施工管理当中的危机管理。因此,想要更好地预防各种危机,就必须建立灵敏度高、预警准确的危机预警机制,通过这一危机管理体系来使危机管理意识具有更好的可执行性。
论文关键词:外语教学;建构主义;自主学习能力
近年来,“自主学习”成为外语教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学者从不同角度(如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等)对自主学习及其能力培养进行了探讨,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有效地指导了学习者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探讨学习者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建构的途径。在阐释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对该理论下自主学习能力的定义做出了界定,进而探究了学习者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建构方式,以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强调“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其主要观点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阐释。
一方面,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取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的;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另一方面,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习者是信息加工和意义建构的主体,并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知识的导航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范琳、张其云,2003)因而,教师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可见,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教师和学习者的地位及作用较之传统教学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存在个性化差异,学习结果是不可预测的,因此,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借助社会交往和周围环境的交互解决实际问题,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由学习者自己控制学习进程,自我建构学习目标。
二、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自主学习能力的界定
Holec(1981)首次提出自主性(autonomy)这一概念,进而从学习者角度对自主学习能力加以界定。他认为,具备自主性学习能力意味着获得了确定学习的目标、内容、材料和方法,确定学习的时间、地点和进度,以及对学习进行评估的能力。国外其他研究者也从不同视角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e.g.Allwright,1990;Littlewood,1999)自主学习能力这一概念至少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阐释:学习者的学习完全依靠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学到或用到的一整套技能;一种与生俱来的、却被单调而重复的教育方式所抑制的能力;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所行使的责任;学习者确定自己学习目标的权力。(Benson & Voller,1997)研究者或强调自主是一种能力,或认为自主是某种学习行为,但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研究者都强调学习责任从教师到学习者的转移。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诸多定义,对该理论视角下的自主学习概念进行了界定。笔者认为,建构主义视角下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即要求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依靠自身经验、世界知识等主动进行信息加工和意义建构的过程。该视角下的自主学习充分反映了学习者的能动性、独立性、责任性以及权利性。
1.能动性
首先,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头脑中的原有经验,认为教育者应根据学习者能够建构的知识范围提供学习目标;其次,建构主义尤为重视建构主义环境的设置,主张为学习者创造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教师指导下学习者自身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2.独立性和责任性
独立性是指学习者运用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及自我监控进行独立学习的能力;责任性则是针对学习者自我反思的责任感而言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教师指导下学习者独立建构的结果,注重学习者独立自主学习中必备的学习策略、元认知、自我监控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发展;同时,对学习者与他人的沟通互动,对学习者主动向他人寻求帮助的责任感也相当重视。
3.权利性
权利性针对的主要是学习者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者只有享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空,具备充足的机会和条件,才能运用自己的自主学习权利,养成一定的自主学习习惯。建构主义将学习者视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促进者。事实上,建构主义也“支持学习者发展对整个问题或学习任务的自主权”。(毛新勇、孙长根,1999)教师的任务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自主学习重复体现了学习者的能动性、独立性、责任性以及权利性。该理论为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建构提供了依据。
三、建构主义视角下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建构
建构主义视角下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建构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学习者认知心理的培养;学习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学习者意义建构能力的培养;学习者自我评价及监督能力的培养;学习者自身主体作用的发挥。
1.学习者认知心理的培养
英语教师应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精心设计新颖的教学模式,力图为学习者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者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然而,此过程中一个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在于学习者的心理接受能力。因此,提高学习者的认知心理能力是建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教师可以在课前对学习者进行心理辅导,使学习者接受自己在英语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帮助学习者把英语学习中的依赖性、被动性转换为独立性和主动性,使学习者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方式。
2.学习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英语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在于发展听、说、读、写的技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听、说、读、写巧妙地结合起来。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提高学习者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第一,采用视听法,如通过图画、实例、观看影视录像等,也可采用参观、讲座、操作等方式培养学习者的意义建构能力。第二,拓展阅读、写作经验,如让学习者围绕某个话题进行多种多样的听、说、读、写系列活动。第三,通过模块解读提高读写能力,让学习者阅读文本并进行主题讨论,根据主题写作、举办各种活动进行交流,以内化其语言概念。
3.学习者意义建构能力的培养
英语学习过程尤为漫长,因而,学习者自身的努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教会学习者在分组讨论、资料搜集与整理及自我学习中不断建构新旧知识间联系的具体方式,使其能在没有教师指导监督的环境下进行高效的自我学习。具体可以采用以下途径:首先,教师与学习者一起制定每个单元模块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其次,培养学习者在词汇、句法及语义学习中建构意义的能力。最后,为更有效地建构意义,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方法,从传统的主导地位向指导地位过渡、由导学式向学导式转变。
4.学习者自我评价及监督能力的培养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正确的自我评价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及信心。因此,教师应帮助学习者对意义建构的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主动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鼓励学习者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及媒体资源对知识掌握程度进行监控及评价,并定期做出汇报;鼓励学习者自己查找并组织材料,设计课堂活动,并对所用的教材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习者感受到教师对其的尊重,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和操控者。同时也需要让教师清楚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进一步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其学习效率。
5.学习者自身主体作用的发挥
对于学习者而言,要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具体手段如下:学习者应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并积极投身于学习;应积极配合教师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及学习策略,以便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应争取机会锻炼自己负责自己学习的能力。教师的任务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汲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帮助学生获取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探究式”教学 教学模式
如何改变简单的传授、被动接受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真正调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是当前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中都要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建构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的关于教与学的新的设想,这些设想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其实已经用到建构主义教学的理念,比如探究式教学,然而许多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在接受这种教学理念并将其真正地运用到实际课堂中,仍然存在许多疑问。例如:什么是建构主义?是否有一种具体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就是探究式教学吗?我的教学是否符合建构主义的标准?笔者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谈谈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物理探究式教学。
一、建构主义基本思想
1.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重视认识主体自身的知识背景及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学习不仅是理解和记忆新的知识,而且要分析它的有效性、合理性,从而形成对事物的观点。学习不仅仅是新的知识和经验的获得,还意味着既有知识经验的改造。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要鼓励学生寻找相同或不同的角度系统的概念、规律之间的联系、合理的建构,使学生物理的认知结构的头脑将逐渐形成纵横交错的思路、原先的定向思维,逐渐变得灵动起来,逐渐成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构建。
2.建构主义教学观
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学生成为主角,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发展思维。知识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结果,所以教学过程应是发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建构的过程,而不是传授和灌输。教师应创设各种情境,贴近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学生在经验与情境之间顺利过渡。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学习的主体,而是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建构知识的辅助人。教师的价值就在于是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地组织学生交流合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及时提供资料和回答咨询。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物理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广泛、有很强的思想性、会遇到很多多变的实际问题,物理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现有思维水平作为基础,让他们经历一些教学活动,促使他们反思物理知识,与现有的知识发生冲突,从而进一步了解知识。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1)创设情境。教学环境是基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内容,形成强大的协作环境。(2)提出问题。教师往往要学会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应是支持者和引导者。(3)自主探究。小组间的交流合作,团队成员的互动对帮助学习者理解知识尤为关键。(4)协作学习。围绕不同侧面的特征情况,小组成员间展开讨论,交流看法和思想。(5)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师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建构主义教学目标在于深入理解而不是模仿行为。在建构主义教学中,我们所寻求的不是学生能够重复什么,而是他们能够创造、证明和展示什么。
三、成为一名建构主义教师
有一些教师抵制建构主义教学法。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有:对当前教学方法的执著;关注课堂控制;关心学生的学习结果,成为一名建构主义教师并非易事但也不是如很多教师所想象的那么困难重重。那么什么才算是建构主义教师呢?
建构主义教师鼓励和接纳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建构主义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反应区,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内容。在与学生交流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前,先了解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建构主义教师开展探究的手段是提出富有创见、开放的问题,鼓励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以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教学主张为主要理论,进行积极的教学试点,不断总结经验,成为一名建构主义教师。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充分体现现代的教育理念,研究并将之付诸教学实践,积极进行教改试点,对于当前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Jacqueline Grennon Brooks[美].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01.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9.25.
摘 要:建构主义理论对现阶段高职教育的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在阐述了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会计教学实际,探索了一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会计教学改革。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会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188-02
会计高职教育的教学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会计教学。高职教育既具有高教属性又具有职教属性,而且更注重职教属性。教育部在教高(2006)16号文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这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探索建立符合高职会计专业目标特色的、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会计专业所需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已成为高职会计专业的当务之急和核心任务。
而以皮亚杰、科恩伯格、斯滕伯格、卡茨 、维果斯基为代表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并对学习与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思想。建构主义理论对现阶段高职教育的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本人结合自己的会计教学实际,试着探索一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会计教学改革。
1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为中心、单纯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正是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上述要求而提出来的,因而很自然地,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就成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主要有:随机通达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或抛锚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和合作学习模式等。
2.1 随机通达教学模式(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随机通达教学模式”是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这种反复绝非是为巩固知识技能而进行的简单重复,因为在各次学习的情境方面会有互不重合的方面,而这将会使学习者对概念知识获得新的理解。这种教学避免抽象地谈概念的一般运用,而是把概念具体到一定的实例及具体情境中,涵盖充分的实例(变式),实例同时涉及到其它概念。
2.2 情境教学或抛锚教学模式(situated or anchored instruction)
情境教学或抛锚教学首先是指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习者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Cunningham,1991)。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authentic task),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强调现实的问题情境和学科间的交叉。其次,指教学的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展示专家解决问题的类似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习者的探索。由于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出学习的效果(Merill,1991),情境教学采用“一体化”测验(Test integrated),或者进行与学习过程一致的情境化的评价(context-driven evaluation)。
2.3 支架式(scaffolding)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是借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来形象地说明教学的模式。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习者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Slavin,1994)。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习者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2.4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模式
合作学习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并要扩展每个学习者的保留节目。这一理念非常鲜明地告诉我们,现代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的单向的信息传递,而应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应该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在各种信息的反馈中,循序渐进地锻炼和提高学生洞察力和分析力,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共享的、学习过程的主动建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可以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合作学习还能使教学适应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增强平等意识,促进相互了解,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沟通,学会处理分歧意见,学会分享学习成果。
3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会计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3.1 会计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可以归纳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比较呆板的公式化的教学模式,存在费时费力,知识输出量少;重理论,轻实践;不能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不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难以培养出发展后劲足,开拓创新型的会计人才等弊端。教师满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把知识本身看得太重,重得几乎就是一切。因此,在教学中,采用灌注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重知识的传授,轻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由于会计专业课时少,会计改革而颁布的新法规和会计准则,也没有贯穿到教学中去,使学生所学知识总是滞后于会计改革。在会计教学中,教师重点介绍会计的概念、原则和方法,学生作业“依样画瓢”,使会计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虽然现在有些学校建立了会计实验室,但实验内容比较简单,表现的经济业务不全面,样板性不强,会计案例达不到应有的要求。同时,因大部分会计教师从大学毕业后直接从事会计教学,没有在实际单位锻炼,缺乏对会计核算和管理整个过程的体验,教师在教学中也就无法作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空对空,学生学起来就乏味,没有兴趣。
3.2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会计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有其独特的优越性:第一,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不拘泥于所谓的标准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第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看作学习与自身发展的主体,倡导启发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能力。第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十分强调合作学习,充分利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激发每个人的灵感和智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第四,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多项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3.3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会计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教学设计)
在会计教学中教师在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模式时,应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兴趣激发。
感情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积极的学习情感和主动学习精神的养成,比学习方式、 技巧的掌握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对人一生的发展有更持久的影响。”兴趣的激发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内容上的体现就是要与时俱进,并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引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的兴趣激发就是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或问题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建构主义认为,学习问题必须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问题情景要以自然的方式展现学习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学必须要考虑怎样学,依据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创设自主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由于会计的专业课程都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学习者必须借助实践对象进行知识建构,教师在备课时要事先设计各种任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激发起学习兴趣 。例如在审计课程的教学中,当讲授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内部控制时,老师可设置如下情景:将授课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模拟成为一家企业,然后结合角色扮演将学生按组织机构分组,分别承担不同部门的角色,进行从接受顾客订单到发货收款等销售与收款的全过程的仿真扮演,要求学生能够充分表现出各个环节的相关内部控制,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最后对各组的表演进行评比,选出最优表演组。通过上述问题情景的设置,能够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交互过程中去理解所要学习的主题。
(2)鼓励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即合作学习。它发生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包括与教师的合作、与同学的合作等。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 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而且还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学习,使学习能力有差异的学生增强平等意识,促进相互了解,学会处理分歧意见和分享学习成果,学生同伴之间由原来的竞争关系转变为更有建构性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而有效地挖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例如,在讲授收入的会计处理时,将授课班级分成几个小组,要求每一小组的成员合作完成设计有关收入方面经济业务的题目,然后各组之间在互相交换后,每组成员再合作完成所抽中的其他小组设计的收入方面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即编制相应的会计分录),最后由各设计小组对其处理结果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在集思广益中总结出来的知识远远超出课程本身的内容,这样不仅改善了教学效果,还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洞察力和分析力,培养了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孙晓娟.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财会教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3).
[2]俞航.建构主义理论在高职教育中的启示[J].文教资料,2009,(3).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药鉴定学;教学质量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们赋予了它新的概念,即研究中药质量标准和鉴定方法的应用学科。这个概念在宏观上讲是两个内容,一个是质量标准,一个是鉴定方法,二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本质的联系。研究质量标准是为了控制和鉴定中药的质量,为中药的生产、研究和使用提供依据和保障,提升中药的管理水平;这个标准涵盖着中药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三项指标的必备内容。研究鉴定方法可使中药的质量标准不断提升并趋于完善,是保证质量标准的基础,适用的标准是由科学的方法来实现的,这里的方法实际上是一个体系包涵形态鉴定法、理化鉴定法和生物鉴定法三大板块,每一板块又延伸为多种方法。这种框架的构建可以应用一种新的学习理论来教学,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中药鉴定学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内容多而枯燥,但却有其内在的联系和系统性;二是知识涉及相关学科多,但又不失其自身的完整性;三是实践性强”。教学中只有使学生真正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中药专业人才,才能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鉴于中药鉴定学的学科特点,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胜任。很多学者和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也在中药鉴定的教学中尝试了多种改革,收获了一定教学成果但基本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中药鉴定学的教学探索还不多。笔者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药鉴定的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
1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是一种认知理论,其哲学基础可以追朔至18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哲学家、人文主义者詹巴帝斯塔·维柯,然而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直接的贡献是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形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由学生的内部动机包括好奇心、进步的需要、自居作用和同伴间相互驱动的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即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意义的建构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建构主义的核心是强调学生主动的意义建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而不是主体,一切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而每一个环节的落实又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常见的教学方法有抛锚式、支架式、交互式和随机访问式教学法。
2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药鉴定学教学目标不仅仅局限在“学习知识”的肤浅层面,也就是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不只是将目标扩充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层面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药鉴定学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的一个综合目标。
对于每味药基原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的这些知识层面的目标一般设置明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都明确哪些药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鉴定知识。然而学生仅仅掌握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现行中药专业4年制本科教材全书共载药500多种,其常用中药有350多种。即便学生全部掌握了书中所载中药的鉴定知识,并且工作后也没有遗忘,如果不能利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仍然不能胜任从事中药专业的工作,更谈不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了。一味的追求扩大掌握鉴定药物种类的数目,仅注重知识层面的教学也不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原则。因此,教学还需要有培养学生利用中药鉴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目标。然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不是简单明了的,常常利用已有的知识还不能或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和当今飞快的知识更新速度,如果要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其终生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就必须是教学目标之一。
所以除了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授方法,掌握了方法可以不断地获取新知识解决不同的新问题,最终得以实现培养目标。如我们在大黄的这味药的鉴定教学中,要设置的目标除了知识掌握的目标外还需要设置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例如可以将学生利用已经掌握基原鉴定、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和生物鉴别的知识去区别正品大黄和土大黄这一能力设为目标。通过培养,学生能够对于新出现的不同来源的大黄伪品进行鉴别,以及对今后可能出现的新的鉴定方法具备学习能力。
3教学环节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深入研究中,目前开发了抛锚式教学和支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无论是运用那种教学方法,最终都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药鉴定教学环节做了初步探索。
3.1串联相关学科,设置认知冲突
中药鉴定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相关学科多。因为它是建立在《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学》等学科的基础上的一门综合应用学科。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特别强调学生原有经验的激发以及与新知识的交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作用中学生构建掌握了新的知识。’
教学中,首先简单和学生一起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教师主要引导复习的内容集中在中药鉴定学中需要应用的知识。通过复习,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利于后续学习中对这些知识更娴熟的应用,在串联相关学科知识的同时教师需要适时、适度和适量的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便交互作用的产生,当利用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教师设置的问题时,即产生了认知冲突。如将正品大黄和土大黄饮片实物给学生,让其辨认哪种是正品;将黄芪、桔梗和板蓝根等饮片给学生,让其分别辨认等。利用药用植物学的知识,学生会知道正品大黄来源于蓼科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h eumtanguticumMaxim.eXBal1.和药用大黄RheumoficinaleBail1.的干燥根及根茎;利用中药化学的知识了解到大黄主要含有蒽醌衍生物、鞣制等物质;利用中药学的知识知道大黄性寒,味苦,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因为没有正品大黄和土大黄的原植物所以无法辨别两者,也不知道土大黄是否和正品大黄存在化学成分和功效的不同,更不了解为什么要区别这两者。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此问题后,也能够想到一些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如对两种大黄进行成分分析找出化学成分的不同从而区别两者等。但对于将黄芪、桔梗和板蓝根等饮片一一辨认出来,一时找不出更好的方法。应用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教师给出的问题,形成了认知冲突,自然感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同时也感到已掌握的知识对一些问题的解决确有帮助。这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认知的需要。
认知冲突的设置需要掌握适时、适度和适量的原则。如以上两个冲突的设置可以在总论中设置以便学生自主构建中药鉴定学习的任务和意义等新知识;也可在各论的学习中设置以便学生自主构建大黄鉴别要点以及黄芪、桔梗和板蓝根性状鉴别中的横切面的区别。只有适时的设置冲突才能最大地激发学生的认知欲望。但如果冲突设置的太激烈,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不仅无法解决而且根本找不到任何解决的线索,甚至是本学科发展前沿的难点,专家学者都在为此讨论,也许学生会感到绝望。冲突也不宜过多,应一步一步设置呈现。否则学生感到似乎以前的知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而中药鉴定学又有太多内容,望而生畏。只有适时、适度和适量的设置认知冲突才能达到设置冲突的目的。
3.2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习目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改变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教师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准绳’,而是帮助他们去‘去发现这些准绳…,这与我国的教育名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中心意思不谋而和,都是讲教学应变成助学和帮学。教师主导的任务之一就是创设学生学习活动的情境,它包括学习活动的组织、学习者心态的分析、课堂文化的建设等广泛内容。再创设学习情境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应以达到学习目标为主导,但并不直接告知学生学习的目标,而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自主找到学习目标。
在中药鉴定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中,可根据学生人数和教学条件将学生分成数个学习小组。不论是实验课还是理论课的教学,教师都为每个小组提供药材标本、显微镜和简单的理化实验所用的试剂。如不能提供给每个小组电脑和上网条件或课时有限,可提前将本节课的内容布置给学生,方便他们课前查找相关材料。这是学习活动的前期组织和准备,为学生创造了必要的学习条件。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问题。设置问题可利用的方法很多,如教师可加以引导让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也可根据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在西洋参的教学中,可提出市场有以生晒园参代替西洋参或以次充好的现象,如何辨别?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课堂文化的建设和学生心态的观察。教师不应以居高的态度和权威的身份对待学生。学生在各自的学习小组中利用已有的材料开始分析解决此问题时,教师应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加,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努力营造出平等、互动和积极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应注意观察不同学生的表现,揣摩其心态,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的鼓励,争取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如随机参加不同小组的讨论时,有的同学提出可用显微鉴别的方法来区别茯苓和猪苓,但在做显微临时制片的设计时却错误地用了水合氯醛进行加热透化。
此时教师首先需要肯定想到用显微鉴别方法解决问题是很好的思路,然后再提示学生是否去翻阅一下实验教材的内容使自己的设计更加完美。这样既锻炼了其自学能力也不会挫伤其积极性。又如有的小组的学生总是很少发言,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应注意观察,找出原因。是因为课前准备不够还是信心不足?是缺乏兴趣还是性格问题?找出原因后,“对症下药”,珍视他们特征,因材施教。在整个情境创造中,教师始终应把握好学习目标,做好引导作用,切不可离题万里,天马行空。否则难以完成教学目标,达到预期成效。
3.3探究建构新知,归纳梳理总结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不管教师如何出色,都代替不了学生学习。教师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灌输者和传授者。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学习情境完备,学习目标明确后,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会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材料自主进行新知识的构建。如西洋参的鉴别教学中,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是如何鉴别西洋参的真伪优劣。在学习小组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协作,老师的点拨,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材料,分别用找出了西洋参的形态学特征,显微特征,找到了所含化学成分的特殊鉴别反应,想到用特异基因序列来鉴别等。这些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包括查得的资料和实验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即学生学会了利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和生物鉴别方法鉴别了西洋参的真伪和优劣。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自学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学生在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和学习中得出了一些结论,解决了部分问题,获得了相关知识。之后,还应组织他们对这些收获进行总结,课堂发表,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定期组织学生对新构建的知识进行整理分析,系统归纳,找出内在联系和规律。如帮助学生整理能进行微量升华实验的中药有大黄、丹皮、斑蝥、青黛、薄荷、安息香等。那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微量升华的成分是什么?找出内在联系和规律,明确了微量升华实验的意义、应用范围和原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
4学习效果评价
建构主义教学评价的重点在于知识获得的过程,认为怎样构建知识的评价比对结果的评价更重要。
对于学习效果的评价应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习小组对个人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以及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评价内容由重知识记忆向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心理素质和学习态度的综合考察。评价方法除了传统的笔试更多的倚重多元化体系评价。评价体系采用由单级向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交互评价。
关键词:建构主义;语文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2-042-01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乔纳生指出它是向与客观主义更为对立的另一方向的发展。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及其要素
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意义建构他人无法替代。鱼与青蛙有着亲密的“协作关系”,通过青蛙的讲述,鱼依靠其“文化背景”而建构了“鱼牛”形象,虽然其建构的“牛”与客观世界中的牛并不一致,甚至相去甚远,但仍然包含了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和对原有经验的改造、重组两个方面的价值。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也正是因为每个学习者各以自己的方式建构知识,所以,通过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情境”(为学习者所创设的一个知道学什么、如何学的情境,利于学习者理解和意义建构)、“协作”(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包括师生协作、生生协作)、“交流”(也称会话,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意义建构”(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自己的理解)构成建构主义教学的四大要素。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活动的本质就是“组织学生学习”,判断“这是不是语文课”,就看是否有效地组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所谓“有效”,一是确实有“教一学行为”发生;二是发生的教学行为是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三是所发生的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教学行为是有价值的。
所谓“以学定教”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的活动”为基点,学生与教师一道展开一系列的自主探究活动。它的特征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主导,以探究为主线。语文学科有其特殊属性,语文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的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即使这些知识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也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些知识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而建构,这取决于教学的特定情境。以学定教,既是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具体化,也是语文课程主导理念的具体化。
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必然是教师围绕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证教学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与学生一道,帮助学生“生长”的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对发现学习、指导学习和接受学习存在许多争论,争论的核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各自起什么作用。这个案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对课文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每个学生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课文信息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教师则引导着教学的进行,帮助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以学习为主导,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教师不是知识的呈现者,而是倾听学生的看法,洞察他们想法的由来,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以探究为主线,不是简化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在更为复杂的问题环境中学习,教师对探究的方向有很大的影响,或者给以启发引导,或者提供问题解决的原型,或者给学生以信息反馈等,但重点是把学习任务抛锚于较大的问题探究过程中。这样,比较好地体现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以学定教的思想。
从学的角度观察,案例基本实现了由基于教师教的学转变为基于教自己的学。首先,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包括参与提出并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掌握学习进度等;其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再次,学生有情感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并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教的角度考察,则由基于自我付出的教转变为基于自我学习的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则致力于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与材料,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维持有益于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
三、结论
当然,我们在运用建构主义观点对任何教学案例作分析或者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都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全面衡量语文知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确定性与相对性、特殊性与一般性,学习过程中的传递与建构,教师指导与学生中心,具体情境与抽象概括,个体建构与课堂交互等关系。同时,如果能进一步了解建构主义各种流派观点的异同,如社会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等,对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更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毕欢.浅谈中学作文教学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科技信息,2011(22).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高校舞蹈教学;实践探讨
近年来,建构主义主义理论是教育界出现的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它指的是人在环境中生存的时候,逐渐产生的对外部环境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地充实和完善自身的认识结构的过程。建构主义对高校的学科教学都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尤其是对实践类的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的必要性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的发展途径是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继而发展而来的。它是一个要求学习者主动学习的过程,从自身已有的经验出发,对客观实际进行新的理解,从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它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而非是教学者单向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自行地对新的知识进行建构,最终与自身已有的知识结合起来形成新的认知体系。因此,与建构主义相对应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将学生放在中心位置,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教师只是作为指导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形成一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对于高校的舞蹈这门学科的教学而言,与其他理论性的学科相比,舞蹈具有自身的学科特点:第一,舞蹈具有很强的身体个性,即在培养学生基础的舞蹈能力之外,还需要建立在学生自身学习特征以及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在舞蹈学习上的创新能力。第二,高校舞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将理论和实践二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基本的舞蹈知识的基础上,然后进行舞蹈表演、舞蹈艺术鉴赏,最终培养学生舞蹈创新实践的技能。第三,高校舞蹈教学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它不仅仅是一门独立性的学科,在其中还融入了其他很多的艺术形式,包括音乐、美术等等;另外它还涉及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将建构主义应用于高校的舞蹈教学中,一方面建构主义中为在高校舞蹈的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方法指导;另一方面也为高校舞蹈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理论性的支撑。
二、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高校舞蹈教学的实践方式分析
(一)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活跃学生的思维
在高校的舞蹈教学中,尤其是作为艺术类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活动应该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从而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教学效率的提高。根据建构主义的思想,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66大程度的活跃,从而以为自身的知识建构、舞蹈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因此,在高校的舞蹈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从而不断地培养学生舞蹈学习的创新能力,最终将学生培养成综合性的舞蹈人才。在舞蹈课堂上,要想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首先需要做到在教学方法上做到丰富多样,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摒弃掉,在遵循教学建构主义的基本原则以及借鉴其他艺术类学科有价值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找出适合舞蹈学科发展的、高效的教学方式,如探究式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这些方式对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突破传统的机械式的教学方式等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最终以培养出高素质的舞蹈人才以及促进高校舞蹈教学的发展。
(2)形成学习集体,发挥集体的力量
在建构主义看来,高校的舞蹈教学中的主体和客体并非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而是相互之间共同合作和交流的统一体,二者之间通过你教我学、共同探讨、互相互动的学习模式,在教学效果的提升以及教学质量的加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高校舞蹈教学课堂来说,其本身就是集体式的教学方式,由一名舞蹈老师和几十名同学共同组成。另外,舞蹈作为一项肢体活动类型的艺术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不仅需要通过语言来交流,更重要的是通过肢体上的沟通来实现互动。这就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发挥集体力量的必要性,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通过互相的沟通、切磋、指导等方式,进行学习经验的交流,互相之间进行指导,从而提升舞蹈学习的成效。另外,为了促进高校舞蹈教学课堂上学习集体的形成,高校需要进行有效的教学方式的探索以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集体学习创造更多的机会。
(3)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
情境教学的方式是建构主义中的一大组成部分,它指出了情境的设置对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性。首先,通过设置一个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将学生置于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自然而然地被调动起来了。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的课堂上,教师需要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来营造良好的情境,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对于高校的舞蹈教学而言,其过程具备一定的复杂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各种不同的动作,需要不断地变换空间位置,还需要掌握各种不同的节奏。学生在这样高强度的学习状况下,难免会造成学习质量的降低,随着教学的改进,想要提高质量就更加难上加难了。因此,将建构主义中的情境教学法应用于舞蹈的教学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首先,创造一些为学生熟悉的情境,学生在这样熟悉的氛围中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通过主动地参与到舞蹈学习中,从而促进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使自身的理论知识更加丰富。
三、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高校舞蹈教学实践的发展方向
(一)实现舞蹈教学的针对性和多元化
在高校的舞蹈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成效,教师需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充分了解,然后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在舞蹈动作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舞蹈的基本知识等等,从而设计出为学生所欢迎的动作,激发学生的灵感。另外,在舞蹈理论知识的教学中,需要在学生原有理论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进行选择。在教学方式上,教师需要做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尤其是对舞蹈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来讲,可以综合模仿法、示范法、合作法等方式,从而避免学生会觉得枯燥,最终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
(2)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建构主义强调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动位置上,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即让学生成为主动地建构者。因此,这就需要学生在舞蹈联系的过程中,自主地去探索每个舞蹈动作的技巧,甚至是进行舞蹈动作的创新,从而锻炼自身的创新思维。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需要积极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将舞蹈动作和情感两者联系起来,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舞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维的扩散,最终实现舞蹈学习的创新。
结语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校里,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在教学上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
1、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即"为理解而学习"。这就要求,学习中不能只记住一些概念、原理或只能应付课本上的一些习题,要求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结构化的、整合的,而不是零碎的、片面的。初中物理教学之初,简单物理现象尽管简单,也要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的、丰富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在面对新问题时,能灵活利用它们解释新现象,想出好办法,形成解决各种问题的程序。例如:参照物的教学,就不应让学生背该概念,而应该使学生能分析诸如同步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周用多少时间的问题。还有一些是学生自己提的问题。教师要注意的是,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并不是要让他们学习更多更难、更深的内容,例如在运动这一章中,给学生过多过难的计算题是不适怡的,这不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早地产生畏难心理,而且会模糊物理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学要的是提高学习的质量,使学生建构真正的、有效的知识。就是要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
2、教学的过程是引导高级思维活动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即"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这就要求教学要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不断地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和转换,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例如在进行光的折射教学时,在学生的面前放一杯水,里面斜插一支铅笔,杯子后面放一幅图,让学生观察后每个学生提一个问题、讲一句话,然后大家记下这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先阅读课本,再由教师引导一起讨论,最终学到知识,关键是在此同时学生形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常要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也可以从学生提的问题中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先让学生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在不妨碍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配合并促进他们解决问题。力求使学生的学习有探索性。
3、教学的环境是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内容的、有力的协作环境。我们主张"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所谓"师生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师生相互交流与影响,不只是认知信息方面的,更主要的是情感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在作者的教学实践中深深感觉到特别是初中学生,在他们的意志力还比较薄弱的时候,师生之间的感情因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推动作用是重要的,我们决不应该忽视学生对教师的推动作用,要承认有些物理现象、物理问题是由学生先发现先提出来的,有些问题学生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教师这时要能放下架子、平易近人,这样不但能使教师自身有提高,更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所谓"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合作互助,以建立合作与竞争的生生关系。尽管初中学生在这一方面还不成熟,组织他们进行良好合作还比较困难,但不能忽视这一合作能力的培养,而物理知识特别是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物理知识都比较有趣,与生活现实结合得比较紧密,所以物理课正是训练学生合作、发问、讨论、总结、进步的最佳场所。
我们常采取合作式教学和交互式教学,正是建构主义理论所指的"重视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作用"的主要体现。我们要多设一些对学生来说是力所能及的、有趣的、有探讨性的课题,鼓励他们去研究,可以以课内、课外或课内外结合等形式进行,要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见解。例如:在初中教学中让学生做小实验;每隔一段时间制作科技小报,让他们多搜寻有用信息;以及小科技制作等等。在习题中有疑问时,用实验、讨论的方式来解决也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一次学生画了一个(如右图)的滑轮组,是学生们在争论另一习题的时候想的,问:当可忽略滑轮的重,图中的滑轮组静止时,绳子A、B、C、D四点的拉力情况。这显然是学生凭空想出来的,但这个问题很好,学生争论激烈,有许多学生还引经据典、查找参考书来证明自己的说法,教师一时也不能说服同学,于是教师和几个同学一起去做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把问题解决,然后请同学回来在班上给其他同学讲解实验结果。这样所用的时间多了一些,但实践证明效果很好。这里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导师,能对学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给予正确的指导,但教师不是回答一切问题的百科全书,要相信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任务是把它们开发出来,同时自己也从中汲取营养。就是说我们应着力使我们的教学形式具有开放性。 转贴于
4、教学中的"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除了个体之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建构之外,还有学生个体与其物理环境的作用也不能轻视。在建构性教学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信息源空前扩展,这对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动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另外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有力的建构工具。多样化的丰富的信息源及其建构的工具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对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对物理知识其实并不为零,而是在学习物理课之前他们就已经有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有些是正确的,起积极作用,而有些是不正确的、模糊的起负面消极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这个"相互作用",例如:对于简单运动学生是有认识的,即物体移动就是运动,所以他们对"机械运动是物置的变化"比较容易接受,这是环境的正面影响。而学生却习惯地认为树木、房屋是不动的,所以对"静止是相对的"及"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有不同的结论"就比较难接受,这是环境的负面影响。我们要做的就是因势利导在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强化环境的正面影响,克服和消除负面影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正面影响的强化,负面影响克服,都必须是学生主体自主的活动,教师是无法替代的。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有建设性。
此外,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任务,因而我们提倡教学主体的实践性,除了做好各种物理实验之外,教学中必须有更多的实践成分,包括知识与技术、生活应用和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均应把它纳入学生的注意范围。也就是重视教学的实践性。
建构主义理论启示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我们的长期存在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灌输式教学,灌输式教学把学生当作是接受的主体,而不是创建的主体;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给出结果,是教师在代替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而不是学生自己建立知识体系。这样培养的学生欠缺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见解的能力,更缺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这样学生这个主体还不是完全的主体,是不能自主的主体,而教师则成了"保姆式主导"。建构式教学和灌输式教学截然不同,它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搜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主动建构良好的认识结构。例如作者在电路这部分教学时偿试如下进行:在未讲电路时,开始就带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分组实验,每组3-4人,(同组男女合作效果更好),分给每组3-4个电键开关,三盏小灯珠及灯座,电池组,若干导线,只提1个实验要求,就是让三盏灯亮起来,另外每个小组都要就实验提出1个以上表述正确的问题,各组提的问题不得重复。学生提出问题后就记在黑板上,比赛哪个组提出的问题多,接下来的几节课就让学生解决问题,有时是教师讲解,有时是请学生代表上台解答,有时是学生自行讨论。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在学完电路分析这部分后进行的测试表明,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比以往同期学生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