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煤炭资源发展范文

煤炭资源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煤炭资源发展

第1篇:煤炭资源发展范文

1、巨野煤田。

该煤田菏泽境内含煤面积960平方公里,探明煤炭储量为50多亿吨。含煤层约25层,平均厚度11.35米,主要可采煤层为3层煤,平均厚度6.63米。

2、单县煤田。

该煤田含煤面积97平方公里,预测煤炭地质储量约22亿吨。主要可采煤层为3层煤,埋深在850~950米之间,煤层厚度3.1~7.1米。

3、曹县煤田。

该煤田预测煤炭地质储量约30亿吨。可采煤层为3层煤,平均厚度7米,最厚达8米,埋深在1100~1800米之间,1500米以上预测煤炭地质储量为20亿吨。

二、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近几年,菏泽立足煤炭资源优势,围绕产业链延伸、拓宽和增厚,着力打造煤电化工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现代煤电化产业基地,已取得显著成效。

1、煤炭开发成效显著。

目前,菏泽的龙固、赵楼、彭庄、郭屯煤矿已建成投产,万福、张集、陈蛮庄煤矿正在建设,曹县煤田正在从事地质勘探。2013年菏泽生产原煤1525万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8.8亿元,实现利税(费)41.9亿元,已成为菏泽经济增长的“亮点”产业。

2、煤电项目进展顺利。

据统计,菏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293.25万千瓦,其中国电菏泽电厂一、二、三期151万千瓦,华润菏泽电厂一期120万千瓦,其它电厂22.25万千瓦。目前,赵楼煤矸石利用电厂一期正在建设,国电菏泽电厂四期、华润菏泽电厂二期和龙固低热值煤综合利用电厂等正在开展前期工作。2013年,菏泽完成发电量168.3亿千瓦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6.85亿元,实现利税7.6亿元,已成为菏泽经济增长的“保障”产业。

3、煤炭化工快速发展

随着铁雄新沙300万吨焦化、洪达化工120万吨焦化和富海化工120万吨焦化等一批大项目的建成投产,菏泽焦炭生产能力已达到540万吨。同时,洪鼎化工己二酸、聚隆能源甲醇和大泽化工环氧丙烷等一批大项目也开工建设,这标志着菏泽煤炭化工产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2012年,菏泽煤炭化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1.8亿元,实现利税41亿元,已成为菏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菏泽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虽然有了长足进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与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低碳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例如:煤炭资源转化率还较低、煤炭化工产业链条还较短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还较弱等,这些都是菏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高度重视,并采取综合措施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菏泽资源优势转化的可行路径研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菏泽煤电化工产业要实现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由基础加工向链群扩张、由传统为主向现代为主的重大转变,必须坚持技术先进、装备高端和环境生态等原则,努力做好煤炭产能增加、煤电规模提升和煤化链条延伸等文章,进而促进菏泽经济再上新台阶。

1、努力做好煤炭产能增加工作。

从理论上讲,要增加煤炭生产能力,应从资源勘探、煤矿建设和煤炭生产三个环节入手。一是按照先易后难、择优选点、分期实施等要求,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加大地勘资金投入力度,尽快完成全市煤炭资源的普查、详查和精查等工作。近期,要重点抓好曹县煤田的地质勘探工作,同时积极做好其它地质异常区域勘探的技术论证工作,切实为煤矿建设创建良好条件。二是按照先浅后深、先肥后瘦、分类建设等要求,对埋藏浅、储量大、煤质优的煤矿优先建设;对地质条件较差、开发成本较高、经济效益较低的煤矿可缓建;对在现有条件下,井巷施工困难、一次性投入多、建设周期较长的煤矿,其煤炭资源可作为战略性储备,待条件具备后再建设。近期,要重点抓好陈蛮庄煤矿的竣工投产,同时加快郓城煤矿、张集煤矿和万福煤矿的建设步伐,切实为煤矿增产创造良好条件。三是按照贫富兼采、厚薄同采、绿色开采等要求,在确保煤炭资源回采率不降低的前提下,合理确定采矿工艺、开采顺序和生产规模。近期,要重点抓好龙固煤矿产能提升的核定,同时积极做好赵楼煤矿、彭庄煤矿和郭屯煤矿产能提升的准备工作。到2015年,菏泽煤炭产能力争达到3000万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以上,建成山东省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

2、努力做好煤电规模提升工作。

实践表明,将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电力资源优势,进而形成经济发展优势,这是充分发挥煤炭资源优势的有效途径之一。就菏泽而言,一是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一体化等要求,在切实做好国电菏泽电厂一、二、三期和华润菏泽电厂一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借助国家鼓励“煤电一体化建设”的机遇,重点抓好国电菏泽电厂四期、华润菏泽电厂二期和鲁能郭屯电厂等大容量、高参数、环保型机组建设。二是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等要求,综合利用煤矸石、洗中煤和煤泥等低热值燃料,积极做好大唐郓城综合利用电厂、龙固低热值煤综合利用电厂和赵楼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二期的前期工作。到2015年,菏泽煤电装机容量力争达到500万千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0亿元以上,建成山东省重要的“西电东输”基地。

3、努力做好煤化链条延伸工作。

就煤炭化工产业链而论,一是延伸产业链的长度,尽可能提高精深加工业的比重;二是扩展产业链的宽度,尽可能提高产品综合利用程度;三是增加产业链的厚度,尽可能提高产业链的规模。按照大型化、基地化、一体化等要求,立足煤炭转化的资源条件、技术支撑和产业基础,规划建设一批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市场竞争力强的煤化工产业项目,拉长煤炭产业链,提高煤炭附加值。菏泽煤炭化工要以煤气化、煤焦化为龙头,加快形成化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合成材料四大产业链,重点发展甲醇、醋酸、尿素、焦炭、醋酐、草酸、聚丙烯、二甲醚、醋酸乙烯、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低密度聚乙烯(LDPE)、二甲基酰胺(DMF)、焦油及下游产品、苯及下游产品等14大类产品。近期,加快推进德瑞化工40万吨混合原料制烯烃、大泽化工10万吨聚醚多元醇和万山伟业30万吨粗苯加氢精制等一批煤化工项目建设。同时依托国内外先进技术,积极争取建设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和煤制乙二醇等一批国家示范项目,引导发展现代煤炭化工产业。到2015年,菏泽煤炭化工产业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0亿元以上,建成山东省重要的煤炭化工基地。

四、菏泽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中需注意的问题

将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技术、生态和政策诸多方面。从国内外的实践得知,在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过程中,既可带来正面的社会效益,也可带来负面的生态影响,故提出几个需注意的问题。

1、菏泽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虽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但至今仍未研究制定集科学性、前瞻性和战略性于一体的全市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这样易出现煤炭资源勘探的随意性、煤矿建设的盲目性和煤炭生产的无序性等问题。

2、鉴于菏泽煤电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的滞后性。

结果出现了煤炭生产企业、煤炭发电企业和煤炭化工企业布局呈现相对分散、聚集度低和关联性差等问题,没有体现集聚、集中和集约的发展原则,给煤电化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应用绿色开采工艺采煤,被国内外证明可以达到对地质环境扰动小、资源回收率高和生产安全性好等目的。

但由于该工艺前期投资较大、采矿成本较高、技术要求较严,致使推广应用较慢。菏泽要树立全局、战略和可持续的理念,大力实施绿色开采工艺。

4、由于菏泽已竣工投产的煤矿未应用绿色开采工艺,使得煤炭资源采出后,地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塌陷,又加之塌陷区治理工程的相对滞后等,导致随着煤炭产能的提高,塌陷区呈现持续扩大的态势,已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5、煤炭资源优势的转化具有科技性、环境性和市场性等特点,菏泽应遵循其转化的客观规律,依靠科技进步,根据市场需求,提高转化水平。

同时,菏泽还要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避免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转化路子,要努力将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过程变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过程。

6、目前,国家对煤电化工产业布局、项目准入和信贷投放等方面均严格把关,提高门槛,增加难度。

第2篇:煤炭资源发展范文

关键词: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

煤炭资源型城市是指凭借开采地下煤炭资源而发展起来的,在城市经济结构中煤炭产业占据重位的城市。据统计,我国现有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5%,市区人口数量约占全国城市人口的 18%。长久以来,它们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资源保障。然而,由于煤炭资源的稀缺性,长期的开采使得很多煤炭资源型城市进入了资源枯竭期,煤炭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陷入了困境。目前,低碳经济已在煤炭资源型城市逐步发展,但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现状

煤炭资源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国家要求煤炭城市要以发展煤炭产业为专职,从而限制了这些城市其他产业的发展,使其产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下。长此以往,严重制约了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完善。

煤炭资源开发管理欠妥,资源逐渐被耗尽,城市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一些煤炭小企业不顾国家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擅自在大型煤矿附近胡乱开采,挖掘方式极不规范,开采设备也极其落后,还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矿工,给煤矿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如矿洞坍塌、瓦斯爆炸等重大事故。所以,大型煤矿不得不预留许多隔离煤柱,这就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煤层气资源未被合理应用,“三废”的污染问题严重。煤炭城市不但面临着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所带来的污染问题,还存在着由地下的煤炭开采而造成的地面沉陷问题。

国有企业转轨改制阻力多。煤炭资源城市在建设初期,那些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为给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设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如医院、学校、幼儿园等,所以多数煤炭资源城市公民的就业都是围绕煤炭行业进行的。现在,由于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综合经济发展能力明显不足,煤炭企业出现生存危机就会导致企业资金短缺、失业人员数量剧增等现象,城市的经济也会严重下滑。

城市布局不合理。最早的城市建设要受地下资源分布的限制,而资源分布又缺乏连续性,再加上有些煤炭城市本身所处的地理条件不好,需花费较高的建设成本,因此造成了城市布局散乱,基础设施不健全。近几年来,煤炭产业的发展普遍陷入困境,城市的经济发展困难,缺乏改善基础设施的资金。

由此可见,发展低碳经济将是煤炭资源型城市能够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就目前情况而言,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较低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产品单一,综合开发利用不强。以山西省为例,它是我国煤炭大省,但其煤炭回采率也不超过40%,而那些小矿由于技术落后,设备能力有限,回采率就更低了,每挖1吨煤要耗费5~20吨资源。近几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政策,煤炭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市场竞争力明显下降。可见,煤炭城市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就需要煤炭企业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的脚步,尽快调整与优化煤炭产业结构,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煤炭企业技术人员匮乏,装备落后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煤炭企业的从业人员中,农民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乡镇煤炭企业,其工作人员中农民所占比例近73%,其中多半都是缺乏技术和经验的人员,这就为煤炭企业的健康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煤炭企业要想快速发展低碳经济,先进的低碳技术和设备是必不可少的,而相应的员工激励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满足了这两个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才能如鱼得水。

(三)经营压力和减排压力不断增大

煤炭行业的价格受政府控制,价格未“开放”。煤炭企业现在正处于转型期,本来就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再加上我国的市场与政府调控体系还不完善,这就造成煤炭企业的资源成本、经营成本和安全成本持续增加。同时,相关税收的增加、国际煤炭市场的持续低迷都给煤炭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加之我国二氧化碳减排量指标连年提高,这也给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的煤炭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减排压力和挑战。

(四)低碳经济融资模式缺失

由于低碳项目所带来的节能减排效应、环境贡献无法外化为经济效益,形成低碳经济的社会效益与金融机构的利润追求两个目标的矛盾。因缺乏现实即期的经济效益,金融机构无力分担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社会成本,以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为目标的金融监管体制及资本市场对企业利润实现的严格要求,都使得低碳经济的融资环境更加不利。

三、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分析

(一)调整煤炭产业结构,加速低碳化发展

引导煤炭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加速煤炭企业低碳发展,可提高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通过延长煤基产业链,增加煤炭的附属产品,与建材、电力等行业形成循环产业链,提高煤炭的利用价值,形成价值倍增效应;另一方面,转化煤炭资源为其他清洁产品,如煤制氢、煤制二甲醚等清洁能源。另外,通过煤炭的绿色生态化开采、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及加强煤炭的转化等方式,实现低碳化煤炭资源,促进经济效益、环保效益的共同发展。

(二)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要积极顺应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计划。我国已参与了国际上的低碳减排计划,煤炭企业就要抓住这次机遇,积极与国外煤炭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和沟通,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建立专门的技术研发机构,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力度。并且要在国家的资金支持下,全面建立低碳技术开发体系,通过洁净煤技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等低碳技术的运用,合理开采矿井资源,提高资源的回收率和原煤的入选加工率,从而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努力实现煤炭的绿色生产。

(三)完善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和管理体系

煤炭城市政府要支持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就要充分了解和利用现在的政策法律制度,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借鉴国外低碳经济立法方案,做出科学规划,将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同时,政府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建设好低碳经济管理体系,制定绿色环保政策,为低碳发展服务。

(四)建立低碳信贷激励机制

银行部门可以发达国家绿色信贷标准为参考,为支持和促进煤炭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制定相关信贷政策和标准,利用一些新技术和新指标,更准确地识别有前景的低碳企业,引导资金的流动,从根源上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四、结语

在低碳经济时代,煤炭企业要将自身的优势和外界的机会相结合,努力缓解外部带来的压力,克服自身的弱点,把握机会,紧跟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长远发展做贡献,一起走上经济效益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可持续道路。

参考文献:

[1]宋成敏.低碳经济发展研究[J].现代商业,2014(01).

[2]张英杰.发展煤炭深加工是绿色、低碳经济发展进步的必然之路[J].科学之友,2013(02).

[3]王太峰.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思考[J].山东煤炭科技,2013(06).

[4]贾婉丽.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金融时报,2014(01).

[5]吴正荣.山西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探索与战略研究[J].中国商界,2010(04).

[6]王真.山西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3(11).

第3篇:煤炭资源发展范文

目前,煤矿深部开采中的地质勘探技术是以地球物理方法为先导,其它基础地质手段加以配合,依托计算机技术实现地质工作的动态管理是煤矿深部开采地质勘探的特点。其工作模式可分为三个层面:1)井田范围主要可采煤层开采地质条件评价;2)采区地质条件勘查;3)综采工作面地质条件超前探测。

而从现今的发展方向来看,煤矿深部开采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将地球物理方法、基础地质勘探手段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利用三维地震、瞬变电磁、矿井物探、地面钻探和井巷工程等多元数据,查明采区内断层分布、煤层埋藏深度与厚度、岩溶裂隙发育带的分布和隔水层厚度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平台建立矿井多元信息集成系统,把三维地震、瞬变电磁、矿井物探、构造地质、水文地质等多元信息进行复合、综合分析后建立预测与评价模型,实现地质资料的信息化、数字化和可视化,为开采地质条件的快速评价、生产地质工作的动态管理、突发性地质灾害应变对策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煤矿由于受矿井地质条件差、断层发育、煤厚变化大等地质因素的影响,造成生产接续紧张,单靠一种勘探手段很难摸清煤层赋存状况及构造发育规律,采用综合勘探方法,多种勘探手段结合并用,地面采用三维物探手段,井下先期施工多用途探巷,配合钻探及井下物探等手段,针对影响生产的地质因素开展各项专题研究,不断进行资料的动态综合分析,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为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有利的地质保障。

合理选择勘探目的层,充分利用井下巷道,以大流量、大降深的井下放水试验为主,钻探与物探相结合,多种方法相互验证、相互补充的综合水文地质勘探方法,是查清类似矿井水文地质条件,解放受水害威胁的下组煤的有效技术途径。

1传统水文地质勘探

1.1方法

受岩溶承压水威胁的矿井,底板突水是各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突水机理主要包括:1)岩溶裂隙水网络的发育情况,是发生底板突水的物质基础;2)隔水层的厚度及岩性特征,是突水的制约因素;3)采矿活动造成底板的破坏,是底板突水的诱导因素;4)断裂构造及原生构造裂隙的发育程度,是导致底板突水的关键因素;5)水压与矿压的偶合作用也是导致底板突水的重要因素。因此,水文地质条件的探查范围包括了岩溶裂隙水网络发育规律、隔水层的厚度及岩性变化、断裂构造及底板裂隙的发育规律及发育程度、含水层水位变化规律等。

1.2传统方法的局限性

而任何一种单一的勘探方法,只能大致探明某一种突水因素,如:采用传统的地面钻探、抽水及注水试验,只能探明某一点的岩溶发育及富水情况,对于整个开采范围的富水规律难以有效的探明。另外,矿井突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可能用一个统一的规律进行描述,也就是说,随着空间的变化,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各类突水因素在突水过程中的作用相互交替变化,如:断层导水型突水,构造的突水机理起到了主导作用,而底板破坏型突水,采矿动压是突水的关键因素。因此,要防止底板突水,就必须对各类突水因素进行全面探查,有针对性的实施综合治理,才能有效的防止水害事故的发生。对水文地质条件的探查,采用单一的探查方法显然是不够的。

2采用综合方式进行地质勘探

2.1采区地面地震勘探

采区设计前,通过采用地面地震勘探手段,查明采区构造形态和断层发育规律,查明煤层赋存状况及底板起伏形态,对影响开采的含水层富水性进行评价,并提出水害防治措施,为采区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

同时本阶段的主要工作也是进一步查明采区范围内的小构造,包括落差5m左右的断层、陷落柱和采空区的空间分布形态,根据采区衔接的要求,应提前布置实施。现已成熟的探测技术包括三维地震勘探、瞬变电磁法、矿井直流电法和钻探。地面物探方法较矿井物探方法施工简单,探测效率也高,但受到地表条件的限制。因此,在地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三维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是首选方法。

2.2微动测深勘查

微动是一种在时间域和空间域都极不规则的震动现象。根据波动理论,微动记录既包含有体波也包含有面波。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下,微动的震源是在地表面或海底面,在微动中的面波成分相对于体波成分来说占绝对优势,微动测深勘查方法就是利用这一占绝对优势的面波来反演地下地质结构的方法。同时,依据观测形式的不同微动测深探查主要分为一下几种形式:1)单点勘查。单点勘查方式观测台阵,一般由两个不同半径的同心圆(内接正三角形)组成,在圆心和圆周上内接正三角形顶点处各设置一套微动观测仪。这种观测方式勘查深度与台阵的大小成正比。根据勘查深度的要求,可采用由3个或3个以上不同半径的同心圆组成观测台阵;2)测线勘查。

在煤田勘查这种大面积勘探中,单点勘查已经不能满足生产要求。可采用测线(剖面)观测系统,获得S波速度剖面成果图。在测区内按一定间距布置这样的测线,可实现二维微动测深勘探,并反演测区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合钻孔及其它地质资料,可进一步解释速度异常区域的地质意义;3)平面探查。在矿区或者要求更精细的勘探,在仪器数量足够多的情况下可采用平面观测,并反演测区三维S波速度体,从而圈出速度异常体或者面。

2.3井下钻探及综合物探

在放水试验对主要含水层的富水性达到宏观控制(矿井、采区)的基础上,对富水区的每一工作面,针对不同的条件,采用各种物探手段,探明局部导水构造、隔水层变薄带及局部富水带,再用少量的钻探手段进一步验证,有针对性的重点布置注浆改造、疏水降压等治水工程。

1)井下直流电法透视:从大的范畴来说,井下直流电法透视仍属于矿井直流电法。其目的是探测采煤工作面内部的导水构造、底板含水层的集中富水带。许多矿区的研究和试验证明,井下直流电法透视是探测水文地质异常区最为有效的物探方法之一。2)TEM探测:瞬变电磁法(简称TEM),它是利用大功率的发射装置向铺设在地面的矩形线圈(或称发射框)发送双极性大电流,在电流开启和关断时,由于电磁感应作用产生电压脉冲,电压脉冲的衰减产生感应磁场(即一次磁场)。一次磁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地下介质中产生涡流。地下涡流的变化又生产二次磁场,由于不同地质体其电性特征存在差异,其二次场的衰减亦存在差异。因此,通过研究二次场的衰减规律,可达到推测、分析地下地质异常体的目的。TEM探测可以探测不同高程的相对富水区,以便有针对性的采取防治水措施。3)弹性波CT:即地震层析成相技术,可以推测主要构造的发育情况,但由于该项技术起步比较晚,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提高。4)瑞利波:利用瑞利波探测技术可以对掘进巷道前方的地质异常体,特别是断裂构造进行超前探查,预防突遇断层出水。该项技术对于探测前方构造效果较好。

另外,通过坑透、槽波、脉冲干扰试验等手段,也可以探测地质及水文地质异常区。综上所述,对于受底板岩溶水害威胁的矿区,对水文地质条件的探查,应以各种规模的放水试验为主要探查手段,以此为基础,采用多种物探及钻探手段,对局部的水文地质异常区进一步查明,达到相互补充、相互验证,充分体现多种勘探方法的综合效应,可取得十分显著的技术效果。

第4篇:煤炭资源发展范文

(安徽大学 经济统计专业,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我国许多城市属于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开采产业占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和减少,经济衰退、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等问题必然会推动煤炭资源型城市走向更加可持续的发展转型.淮北市作为皖北地区最大的煤炭型资源城市,是安徽省煤炭资源城市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淮北市以食品工业为转型突破口,取得了较为良好转型成果,但也存在不能忽视的发展问题,本文立足淮北市的产业发展现状对淮北市的产业发展转型中存在问题做出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可持续发展;食品工业

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098-02

1 淮北市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必要性

1.1 产业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发展方式占主导地位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在淮北市煤炭城市产业的建设发展中,主要的产业特征有以下两点:

(1)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简单粗犷,产业构成较为单一,产业有机性较差.同时,单一的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中城市的应变能力变差,无法应对诸如煤炭国际市场变动、资源逐渐衰竭、环境恶化等问题,这也成为煤炭型资源城市随着矿业开采强度加大而经济逐渐衰微的原因.

(2)产业资源依赖性过强,同时产业群体构造方式主要为单一递进式.构成煤炭产业的相关产业群关系密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而随着矿产资源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单一链条”式的产业模式的矛盾也变得日渐突出,不仅资源供给出现一定的危机性,同时一旦其中某个链条断裂,就会引发城市经济发展的结构性衰退危机.

1.2 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淮北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多以“煤”为主,采矿、选矿、煤化工等产业的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日渐尖锐,在追求GDP发展的同时忽略了绿色GDP的相关指数.煤炭开采引发大面积地表的下沉和塌陷,形成了城市内部的“塌陷区”,引起城市建筑物、道路、桥梁的损坏,使城市地质环境与生存环境逐渐恶化;同时大量煤矿的焚烧引起空气中SO2等有毒气体和烟尘的含量增加.

1.3 煤炭产业已成夕阳产业,产业经济出现负增长

2000年以后,淮北市煤炭产业迅速发展,开采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08年普通混煤含税价由不到200元/吨增长至650元/每吨,煤炭产业荣极一时,成为了淮北市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但受国际经融危机和国际煤炭市场的剧烈变动以及国内天然气等技术的普及推广等因素的影响,自2008年8月起,在短短的半年内普通混煤的价格由650元/吨跌至300元/吨,随着天然气等清洁资源的推广,煤炭产业已然成为夕阳产业,煤炭产业经济增长也时常出现了负增长的状况,仅仅依靠煤炭产业来支持城市的经济发展的道路已经行不通.

1.4 煤炭资源属不可再生资源,大量开采导致资源日渐枯竭

淮北市建市可以说是“缘煤而建,因煤而兴”,但目前淮北市煤炭资源的开采已经进入了中后期,在近十年内,先后有4对大型国有矿井、10对地方小煤矿倒闭.预计到2015年,现有11对国有大中型煤矿中的9对狂进将面临资源枯竭的境地,前期大量、无节制、不科学的开采模式导致的煤炭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资源瓶颈的日益显现,因此城市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2 淮北市食品工业持续发展转型的现状

2.1 食品工业园区建设趋于完善,产业集聚效应开始形成

淮北市全市已经初步建设相山区凤凰山食品工业园、濉溪县百善矿粮油工业园、口子集团工业园、杜集区六和工业园等食品工业园区,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食品加工集群基地,这些集群地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食品产业的产业集聚效应也开始慢慢的显现出来.

2.2 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市场体系初步建立

据统计,淮北市全市共有销售收入500万以上的食品加工企业50余家,年销售过亿元企业8家,全市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8家,省级龙头企业12家.截止2012淮北市共建成各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82个,其中辐射力较强的专业批发市场25个.通过数据可以看出,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近年来良好的市场发展形势,食品工业的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食品市场体系的初步建成也给淮北市的食品工业转型道路起到了示范和带领作用.

2.3 食品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全市支柱产业

截至2013年,在宏观经济下行、煤炭价格大幅下降的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淮北市煤炭税收同比下降27%,但非煤产业增加值为284亿元,同比提高10.9个百分点,占全市全部工业总增加值的56.2%,,其中食品工业增加值的份额占大部分,产业整体发展势头强劲,食品工业也已初步转型成为全市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产业所占全市经济总值总份额仅次于传统的煤炭产业.

3 淮北市食品工业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力不足

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一大批优秀的企业逐渐发展起来,但其中的能够发挥指导、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却十分稀少.截止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业年销售收入平均只有6000万元左右,缺少像双汇、思郎、曦强这样规模大、品牌响、效益高、有较好的龙头带头效应的企业.食品加工业的龙头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肩负有开拓市场、创新科技、带动产业发展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同时能够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商品生产发展,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良好的食品工业龙头企业不仅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够进行农产品深精加工,也可以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带动千家万户的发展.缺少龙头企业的现状使淮北市在食品工业转型发展中缺少引导和示范效应,使经济发展转型进程有较大阻力.

3.2 产业链条较短

在淮北市的食品工业转型发展中,食品加工业的形势趋同,商品也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同时产业链条较短,多为面粉、速食、饲料等,而类似速冻食品、熟食、特色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发展缓慢,产业链延续不流畅,企业间业务和技术关联性较差.产业整体链较短且单一,不仅不利于新企业的出现,也不利于企业创新竞争氛围的形成.

3.3 利益机制不完善

食品工业在淮北市的发展已经有一定时间,但相关的利益机制尚且不明确完善,例如超过半数以上的企业未能和农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原料生产合作关系,一家一户的分散型生产方式使农民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原料在品质、品种、数量、质量方面远远不能与食品工业的飞速发展相适应.例如,淮北市重点打造的榴园村美好乡村建设项目:榴园村主要以种植石榴及石榴深加工为主,目前拥有石榴种植面积8万亩,为全国6大石榴产地之一,年产石榴1000余万斤;拥有石榴深加工企业一个,年加工石榴600万斤,年产值150万元,这在全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对其他企业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淮北市榴园村的石榴栽植面积和品种均居于全国前列,但石榴的主要是以鲜果出售,并没有形成深层次的食品加工市场,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缺少企业与农民的共同利益机制.

3.4 农业开发与食品工业发展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虽然政府大力支持淮北市食品工业转型,出台大量政策支持食品工业转型,但就全市范围来看,食品工业发展处于起步时期,加工技术与设备仍与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存在例如食品工业发展配套设施不完善、从业人员学历素质较低、产业发展缺乏创新机制、配套设施产业成本过高、人才供给不足等问题.

3.5 食品安全问题不受重视

在淮北市食品工业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日益凸显,这些问题既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影响了淮北市的对外形象.除了一些企业法制观念、质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淡薄外,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尚不健全,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等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整合.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淮北市食品工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面对可能出现的种种转型问题,政府应发挥本职职能,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如通过产业、信贷、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和培育一批产品新颖、资质良好、发展潜力较大、有市场前景与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促使其快速发展,成为特色突出、竞争力较强的强势企业,为全市食品企业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4.2 加强食品工业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与创新在城市转型与食品工业的发展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的食品工业基础上,着力加强食品工业科技创新.如建立研发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依托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提升食品工业的科技实力和创新实力,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综合竞争优势.

4.3 加大投融资力度,完善产业利益机制

产业发展不仅依托于政策支持与科技创新,投资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发展食品工业的城市转型中,应用加大项目投资、降低银行信贷条件、加强政银企联合等方式,促进形成市场引导的投资机制,通过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投资效益.同时政府与企业以及农民可考虑发展新型合作组织,积极调动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利益机制.

4.4 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以高质量换取高效益

必须抓住制约全市食品安全的重大瓶颈因素,健全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和标准,组织开展相关技术、方法、设备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有效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以高质量换取高效益,才能保证食品工业发展的持续盈利与城市转型构想的成功.

4.5 加大品牌宣传,实施品牌推进战略

可借全市食品工业博览会、煤炭机械博览会等大型会议为宣传平台,大力宣传食品工业发展的建设和招商政策,为发展食品相关产业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积极招商引资,吸引投资者,弥补企业资金来源不足的相关问题.同时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加大研发和品牌推广力度,实施品牌推进战略,促进产业知名度.

参考文献:

第5篇:煤炭资源发展范文

【关键词】煤炭;物流;供应链

一、绪论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储备特征和进入“重化工业主导型”的经济发展阶段特点,决定了在较长时期内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格局将长期保持不变。近年来国际煤价不断攀升,煤炭资源城市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由于资源开采、运输及利用手段的不成熟和环保意识的忽略,对环境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煤炭城市面临着经济转型与经济架构调整的战略问题。

物流是伴随着商品的流通而出现的。物流不仅是商流顺畅的保证,更是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现的基础,并且直接制约社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物流活动被称作企业“第三利润源泉”。这也为资源城市转型和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新的思路。

煤炭物流是指煤炭从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销售服务的整个过程中的实体运动以及在流通环节的一切增值活动。煤炭物流是一个系统物流,它存在于煤炭产品的开发准备、生产过程和销售活动的全过程之中,是生产煤炭产品以及组织煤炭销售等一系列物料实体的运送搬运等动态流转过程,具有量大、点多、面广、时间性强等特点。煤矿综合物流主要包括煤炭生产物流、生产供应物流和煤炭分销物流三部分。

二、煤炭物流行业现状

我国煤炭物流行业大多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煤炭物流的非绿色因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回采利用率较低。目前煤炭物流过程中的回收利用率平均仅为30%,共生伴生矿体利用率只有20%左右,生产过程中有大量废旧物资没有得到有效回收与再利用,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二是在生产、运输、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如煤矸石、矿井水、粉煤灰、有害气体等,没有得到科学处理,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与危害。其次,当前大多数煤炭企业采取的是自营物流,而非更加高效、专业、低成本的第三方物流。对于自营物流而言,要充分发挥优势就必须建立庞大的物流网络,但很多煤炭生产企业并不具备这一实力。

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将竞争的焦点主要放在生产领域的资源扩张、降低成本及提高劳动生产率上,普遍缺乏现代物流是“第三利润源”的理念,因此往往把非生产领域的煤炭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将采购、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售后服务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到煤炭物流统一运作与管理的框架内,因此尽管在物流方面的投入较大,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煤炭物流公司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很多公司虽然配备了电脑和网络,但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滞后或建而不用,在库存管理、物流运输加工、物流信息服务、物流成本控制、物流方案设计和全程物流服务等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基本还没有展开,无法实现装卸、搬运、换装、承接等物流信息的即时传递与处理。

三、资源城市煤炭物流对策建议

(一)引入现代物流理念

作为公司的“第三利润源泉”,高效的物流管理不仅是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增强公司及产品竞争力的需要,而且是公司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渠道。煤炭公司应当树立现代物流管理思想,把物流运作作为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研究,改变过去重生产营销、轻物流管理的倾向,从供应链的视角构建现代煤炭物流体系,增强客户服务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强化煤炭供应链管理

所谓供应链管理,是从供应链整体出发,对从供应商到最终客户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集成管理,力求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服务传递给客户更多的价值的一种综合管理哲学。在供应链竞争时代,煤炭生产企业不仅要对煤炭企业内部物流组织体系和管理体制进行变革,而且要从物流业务模式升级的角度,实现向“全过程一站式综合物流服务者”的转型。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煤炭企业物流管理不再仅仅停留于运输计划的安排,而是从整个供应链的视野,组织和实施针对于煤炭最终消费客户的个性化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同煤炭生产部门、运输企业、仓储经营者、信息管理服务商等结成物流战略联盟,共享需求信息和库存信息,相互间协作消除链条企业之间的效率损失和缓冲库存,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三)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物流技术的应用

煤炭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必须适应这种复杂多变的物流运输体系,在现代物流管理的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上,采用规范、灵活的系统设计方案,有效的把商流、物流和信息流集合为一体,将煤炭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和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煤炭物流管理还应充分依赖信息系统工具,如Barcode(条形码)、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EDI(电子数据交换)、ITS(智能交通系统),建立包括煤炭物流企业专用的仓储管理系统、运输信息系统、订单管理系统、成本结算系统等的综合物流信息系统。

(四)发展煤炭“绿色”物流

将绿色物流概念引入煤炭物流全程,主要包括绿色开采和绿色储运及配送。煤炭绿色开采以及相应的绿色开采技术,在基本概念上是从广义资源的角度上来认识和对待煤、瓦斯、水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基本出发点是防止或尽可能减轻开采煤炭对环境和其它资源的不良影响;目标是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绿色开采技术主要包括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条带与填充开采及离层注浆减沉、煤巷支护及部分矸石井下处理、地下煤气化等。而绿色储运配送,一是推行煤炭产品有效包装制,促进煤炭物流在运输、装卸和流通加工作业环节的升级,减少和避免煤炭运输损耗和污染的发生量;二是建立区域性煤炭物流配送中心,改变煤炭直接外运至消费者的传统习惯,由区域性配送中心面对消费者。

(五)促进煤炭第三方物流发展

发展煤炭第三方物流,有利于提高煤炭物流运作的专业化、集约化水平,提高煤炭运输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减少煤炭运输损耗及由于运输不当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并可以及时快速地响应客户的需求。应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公司,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煤炭物流集团。为了保证煤炭第三方物流的顺利发展,可以考虑在全国范围内整合现有煤炭公司的自有物流体系,通过股份制组建行业物流集团,强强联合,合理配置资源、健全经营网络以快速提升煤炭行业的整体物流服务水平。同时鼓励和扶持有一定基础的煤炭物流公司向第三方煤炭供应链管理服务商转型。

参考文献:

[1]钱鸣高,许家林,缪协兴.煤炭绿色开采技术[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3(4).

[2]刘辉.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状况及其路径初探[J].物流科技,2005,28(18):25-28.

[3]汤希峰,余静.煤炭黑色物流的绿色化转变[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5,25(1):83-85.

[4]孙宇博.煤炭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探析[J].中国矿业,2004,11(3):82-85.

第6篇:煤炭资源发展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课程资源 英语趣配音 校本教研 教师专业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不仅明确阐明了“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的课程理念,还提出了开发与利用网络资源的建议,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

21世纪以来,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网络软件、手机应用软件逐渐成为外语教学的主要工具。在有条件的地区,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都超越了常规媒体的限制,充分利用网络视频与音频资源,为英语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真实的语境。然而,笔者在乐山市进行国培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工作时,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网络课程资源很重要并经常使用的老师不到15%。使用网络资源是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具体表现。出现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教师缺乏课程资源意识。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为载体,尝试利用新媒体课程资源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教研活动的策划

在课题研究的一年过程中,为了使本校教师认识到了网络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增强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课题组成员在实验学校开展了一次教研活动,探索如何利用新媒体课程资源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

1.研修主题。葛炳芳(2013)认为,“教研活动应主题明确,教研活动内容源于教学情景中的具体问题,充分考虑一线教师关心的问题”。英语趣配音是由杭州菲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英语学习手机软件,通过给1-2分钟的英语类视频在线配音的方式练习英语口语。该APP拥有大量难易程度不同的少儿英语视频资源,也包括各种版本小学英语教材的视频资源。无论是教师,还是儿童,对英语趣配音十分感兴趣,但对于如何使用都很困惑。因此,课题组策划了一次以“英语趣配音教学实践”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

2.研修形式。在研讨前阶段,先由执教教师上课,参研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观课议课,直观感受与体验英语趣配音的教学方式;研讨过程中,培训者(课题组成员)带领参研教师围绕英语趣配音教学主要问题进行研讨,引起教师的思考甚至影响他们的教学实践;最后,参研教师收获反馈,培训者围绕“新媒体课程资源”进行总结。

3.研修目标。结合研讨课的内容和本地区教师课程资源意识淡薄的问题,课题组期望本次校本教研活动达到以下目标:通过学习,参研教师能够进行趣配音软件的简单操作;通过议课,参研教师能够了解趣配音教学设计需考虑的基本要素;通过讨论,参研教师能够了解儿童趣配音作品的评价方式。

三、教研活动的实施

1.研修前阶段。教研活动开始时,培训者说明活动主题与活动目标,提出课堂观察的具体要求,然后请执教教师开始上课。

(1)说课。执教教师简要介绍教材与学生情况,具体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及教学评价手段等。

(2)上课与观课。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可以分为配音前、配音中和配音后三个环节。在配音前,教师创设语境让儿童理解新词汇“dress up, grown-up clothes, tons of, underpants, wake”、新句型“Why are you in …? Why can’t you …?”;在教师引导下,儿童认真看视频,感知与识别卡由和爸爸说话时的内心情感(提醒、疑惑、生气、哄骗和夸张等),识别单词重读、连读及爆破,并进行句型操练。在配音中,在同伴与教师支持下,儿童打开手机中的趣配软件,认真模仿与配音,教师引导儿童利用趣配音评价标准对自身与同伴的配音进行评价。在配音后,教师向全班展示优秀配音作品,并安排儿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最后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提交本次配音作业。

(3)执教教师反思。配音过程中儿童遇到最大的障碍是生词、语速与情感。为此,本节课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所有学生能正确朗读句子中80%以上的重音、停顿、连读与爆破;大部分学生能够感知卡由和爸爸说话时的内心情感,并能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所有学生能够根据趣配音评价标准对配音作品进行评价;所有学生能够围绕本节课内容进行角色扮演。

从儿童所提交的配音作业来看,第一、二、四个目标达成情况较好,大部分儿童语速适中,能读出句子中的重音、停顿、连读与爆破,能根据不同的角色,选择不同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并能较好地进行角色扮演;第三个目标达成情况不太乐观,因为本次课是本学期的第三次配音学习,儿童对评价指标还不熟悉,但随着配音学习次数的增加,他们对评价标准会更加了解。

2.课后研修阶段。在此阶段,培训者组织参研教师围绕本次教研目标进行主题研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问题上。

(1)在选择英语趣配音教学材料时,需要考虑哪些要素?设计此问题的目的在于选材是英语趣配音教学材料最关键的第一步,而教师已经习惯按着教材进行教学。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与课题组展开讨论,并达成以下共识:

1)儿童兴趣爱好。儿童往往对流行音乐、动画片、童话故事、电影等感兴趣,因为这些贴近生活,可以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愉悦感和满足感。而趣配音视频资源正好源于电影、动画片、童话故事、电视剧和歌曲的片段内容。例如:趣配音材料Today I will fly是根据深受小朋友喜爱的小猪小象系列图书拍摄剪辑而成。本材料语言简单,生动有趣、简单好玩,非常适合一般将来时“will”教学,可以让小朋友在笑声中学习语言与理解友情。

2)儿童语言知识与技能。为了迎合教学需要,教材编撰者编造的教材过分地保护学习者,地道与真实的语言缺失。然而,趣配音材料具有真实与地道的语言,所以难免有个别超出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词汇和语法项目,但这并不会影响儿童的语言学习。例如:趣配音材料“小卡由去幼儿园”,语言真实、地道、口语化,出现了“so do I, daycare, gonna”等超出儿童语言知识与技能的词汇,但是这并不影响儿童学习句型“I (don’t) want to …”。

3)学习目标与期望。在英语初学阶段,儿童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更想拥有一口标准流利的英语。为了这一学习目标与期望的实现,儿童必须了解单词重音、句子重音、连读、节奏、停顿以及语调等语音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选择合乎语音规律的材料。例如:在趣配音材料“小仙女与王子”中,语音现象合乎规律,连读、爆破与重音明显,且复现率较高。

(2)如何指导家长协助儿童完成趣配音作业?不言而喻,趣配音顺利进行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只要家L积极支持与配合,儿童才会顺利完成并提音作业。参研教师对此问题非常困惑,课题组成员根据实验情况交流了一些有益的做法。

通常情况下,家庭难以融入学校,家校缺乏全面且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在实验前,我们建立“英语趣配音学习”QQ群作为家校交流的平台,吸引家庭参与趣配音活动中。通过此平台,学生可以相互分享自己的趣配音作品,家长与教师可以相互交流儿童趣配音学习情况以及心理与情感方面的需求与变化。交流与沟通的内容主要包括“配音作品提交、趣配音账号、上课问题、课前学习材料准备与请假问题”等。

(3)在评价趣配音作业时,需要考虑哪些评价指标?针对这一问题,课题组成员与参研教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交流。为了帮助儿童发现其趣配音作业的优点与不足,课题组编制了趣配音评价体系,其中包括基本指标、选评指标和评价等级三个方面(见下表)。其中,所有儿童的评价都要覆盖基本指标,而选评指标是教师根据儿童个人特点而选择。

基本指标 选评指标 评价等级

规定时间之内完成配音;不增减词;声音洪亮、语速适中;语调自然、语言流畅;语音准确;元音饱满、发音清晰。 按意群停顿;连读自然;不完全爆破、失去爆破正确;能根据不同的角色,选择不同的语气、语调和语速;配音时,能根据内容,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情感。 A(A+\A\A-)

B(B+\B\B-)

C(C+\C\C-)

3.研修后阶段。

(1)教师反馈。教研结束时,参研教师交流了参加此次教研活动的收获。有教师认为,他们之前一直想将趣配音课程资源融入常规教学中,在尝试过程中无从下手。但今天了解到了趣配音教学操作的基本程序。印象最深刻的是执教教师在上课中,让儿童利用配音评价标准相互进行评价。有教师认为,趣配音最难的应该是选材问题,趣配音APP软件中含有无数的配音资源,但是要选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材料并非易事,他们希望课题组和参研教师以后可以相互分享合适的趣配音材料,以此减轻选材压力。有教师认为,班级人数多,如果在课堂上直接配音可能会导致课堂失控,因此建议课后进行配音。

(2)培训者总结。本次教研是利用新媒体网络课程资源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次尝试。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英语学习课外学习环境资源变得更加丰富,形式也灵活多样。然而,国内儿童英语学习环境仍然局限于课堂,其学习材料主要是国家统编教材及录音,语言输入量极其有限,这无疑限制了儿童对英语的学习。在利用新媒体课程资源时,教师必须考虑课程标准、教师与学生、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话题、素材以及社会文化价值观等要素。在思考过程中,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与能力会不断增强,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四、总结

在实施和贯彻英语课程标准的10多年中,很多教师利用英语新媒体课程资源的意识仍然比较淡薄。将新媒体课程资源应用于英语教学,无形中克服了英语教材的弊端。在实践中,教师体验到了新媒体课程资源的优势,课程资源意识逐步增强,从而促使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葛炳芳.关于学科教研范式的思考――以浙江省高中英语学科为例[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3,(3):7-12.

[2]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7篇:煤炭资源发展范文

关键词:煤炭经济;经济增长;关系

对于我国目前而言,煤炭资源生产和消费是世界首位,因此我国对于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加值得我们思考。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山西省,山西省的经济就是典型的“煤炭经济”,在山西省,原煤的生产占全省的能源生产比例99.5%以上,占全国的原煤产量24.8%。煤炭产量和消费量极大的拉动了我国的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煤炭资源耗竭的问题。因此研究我国的煤炭经济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煤炭资源发展对策是非常有必要的。

1煤炭消费和经济增长特征

1.1煤炭消费特征

在我国的工业消费当中,其中发电和炼焦行业对煤炭的需求量是最大的,这两个行业的煤炭消费每年要占据全国开采煤炭量的一半以上。另外,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也对煤炭消费有着极大的需求,但是随着其他新兴的能源的发展,我国在生活上面对煤炭的消费逐年在降低,转由天然气等资源代替煤炭资源。

1.2经济增长特征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1957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068亿元,到2016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72万亿元,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速率超过9.9%。我国的人均生产总值也由1957年的168元增长到现在的49351元,并且在201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

2煤炭经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煤炭经济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煤炭消费的增长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我国的经济增长对煤炭经济有一定的依赖性。第二,国家经济的增长是煤炭消费发展的前提,只有经济增长才能够促进煤炭消费的进一步增长和煤炭资源科学合理的开采与利用。虽然煤炭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作用,但是经济的增长不能过于依赖煤炭资源的开采,煤炭资源虽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种动力,但是过于依赖于煤炭资源会严重阻碍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因为煤炭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过度的开采会带来煤炭资源的耗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

2.1煤炭消费影响经济增长

社会经济的增长需要煤炭资源的投入使用到产出,煤炭资源为我国的工业生产提供了保证,利用煤炭资源能够推动工厂的机器生产。因此,煤炭资源的供应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在工业生产中,没有煤炭资源的支持,就不会顺利的实现经济的增长和生产产品的产出。在一定的程度上,煤炭资源的消费能够推动我国的经济增长,煤炭资源是国家经济增长所必需的物质基础之一。

2.2经济增长影响煤炭消费

国家的经济增长离不开的煤炭资源的支持,但是煤炭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国家不能够对其随意开采,应该科学合理的进行开发利用。经济的增长能够为煤炭的消费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了煤炭资源的需求量,只有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才会对煤炭资源产生更大的需求。经济的增长也为煤炭的开采带来了更加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在开采的过程中更加的科学化,更加的注重到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束语煤炭资源是我国的工业生产中的必需品,煤炭经济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作用,经济的增长同时也促进着煤炭资源更加科学合理的开采。但是我国的经济不能过于依赖煤炭资源的消费,应该向现代化、科学化的行业转型。只有协调好煤炭经济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才能够促进我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提高煤矿开采的质量和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车亮亮,韩雪,赵良仕,等.中国煤炭利用效率评价及与经济增长脱钩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3):104-110.

[2]吕连宏,薛婕,杨占红,等.中国省域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6,32(11):47-52.

第8篇:煤炭资源发展范文

1.1转型期煤炭资源型城市投资环境评价中的基础性因子分析

首先,对于我国而言,现阶段隶属于煤炭资源型城市已探明的煤炭产量已突破13亿t,相对于全国范围内已探明煤炭总产量比值而言基本达到67%左右。与此同时,隶属于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已探明煤炭资源可供开采储量基本突破84亿t,相对于全国范围内已探明煤炭总产量比值而言基本达到73%。然而不得不忽视的一个问题在于针对煤炭资源型城市投资环境评价的过程中,投资环境评价分析所关注的包括气候、区位以及地貌因素同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仍然比较显著,需要在煤炭资源型城市投资环境评价过程中加以重点关注与研究;其次,从煤炭资源型城市投资环境整体所配备基础设施的研究角度上来说,通过对我国相关实证研究资料的分析发现:我国现阶段各类型煤炭资源型城市在基础设施角度上的基本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煤炭资源型城市货运装置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各类型城市货运装置平均水平。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受到煤炭资源型城市运力性能的限制性因素影响,外运前提下的货运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也就无法确保这部分优势能够充分转换成为对投资吸引优势。从长远发展角度上来说,这种基础设施形式对于煤炭资源型城市投资吸引的力度反而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与缺失;②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呈现出内部结构下的递减性趋势。简单来说,处于成长状态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同中年期及衰退期状态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相比,其基础设施整体水平明显较低;③我国中部区域下煤炭资源型城市相对应的基础设施水平同中部煤炭资源型城市整体发展水平相比明显要高,而我国西部区域下煤炭资源型城市相对应的基础设施水平同西部煤炭资源型城市整体发展水平相比明显更低。

1.2转型期煤炭资源型城市投资环境评价中的激励性因子分析

首先,对于我国而言,现代国民经济发展对于煤炭能源的需求极为密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机构现阶段针对煤炭能源价格、产量、运输以及销售等问题仍然保存比较系统与严格的控制方式。这种控制方式最显著问题在于直接导致了煤炭资源型城市所处煤炭资源市场的整体发育水平较城市所处区域环境下的整体市场发育水平更低,无法确保环境投资行为执行过程中对煤炭资源市场获取的有效性以及对产品所处市场的协调性。更为关键的一方面问题在于:在我国正处于转型阶段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市场因素在引导煤炭资源配置中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仍然存在较为显著的区域性差异问题,发展水平仍然有待加强。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有关市场发育在投资环境评价中的重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其次,从煤炭资源型城市投资环境所面临的政策性因素角度上来说,我国在逐步推行渐进式对外开发策略的前提下实现了自南向北发展以及自东向西发展的总体格局。东部地区,特别是东南部沿海地区基于所占有的大量政策性优化,使得广泛分布于我国中部及西部地区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在政府政策性层面中的竞争无法获取竞争优势;最后,从煤炭资源型城市投资环境所面临的行政管理因素角度上来说,包括政府规模、政府行政效率以及政府执法水平在内的多方因素均从行政管理的角度上导致煤炭资源型城市受分布区域的差异性影响而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发展特点。

1.3转型期煤炭资源型城市投资环境评价中的创新性因子分析

(1)从煤炭资源型城市投资环境所面临的人力资本因素角度上来说,现阶段煤炭资源型城市人均财政教育投入仅表现为东部发达地区人均财政教育投入比例的40%左右,科技性投入所占比例仅为30%左右,人力资本竞争下的劣势最终演变成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综合竞争中的整体性劣势。(2)从煤炭资源型城市投资环境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因素角度上来说,在社会大众物质文化水平与精神文化水平持续提升的背景下,高品位以及高质量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稳定提升已成为社会大众尤为关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恶劣形式尤为严重,这种生态环境方面的缺失问题最终使得煤炭资源型城市投资环境备受考验。

2结束语

第9篇:煤炭资源发展范文

[关键词] 煤炭资源; 经济学分析; 路径构建; 外部性

作为国家战略物资资源的“煤炭资源”如何得到合理利用,成为了我国经济转型期需要直面的问题。我国经济转型期面临着压缩产能水平、优化产能结构等诸多任务,且在支撑实体经济发展上也构建起了许多举措。这就意味着,针对产能水平及结构的压缩和优化,需要规避对煤炭资源粗放式利用的状况;另外,对于支撑实体经济而言还需要拓展煤炭资源的使用价值,从而形成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石。正因如此,在经济学视角下对煤炭资源合理利用的路径展开经济学分析,便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从传统视域下来认识煤炭资源的利用路径,似乎应归属于工程技术领域内所需讨论的问题。实则不然,工程技术领域固然与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直接产生联系,但若在忽视了“成本―收益”比较的话,这种合理利用仍然是不可持续的。可见,这就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一 煤炭资源合理利用的经济学分析

在“成本―收益”分析框架下来对煤炭资源合理利用进行分析,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即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建立在三个层面上的分析,将从国家、区域、企业等三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宏观层面上的经济学分析

借用经济学对“宏观”的界定,这里主要指向国家范畴。作为化石能源的煤炭,因其的生成期远远超过人类繁衍生息的历史,所以我们一般把煤炭资源看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但对于发展国民经济来说,煤炭资源通过一系列的价值变形支撑着下游实体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煤炭产品――电能――实体经济发展。与此同时,由电能所延伸出的民用需求则关系到广大民生问题的解决。不难看出,在宏观层面上所进行的经济学分析更加关注煤炭资源所释放的外部性作用,而采取集约化的开采利用则将从整体上增大这种外部性。

(二)中观层面上的经济学分析

中观层面在空间范围上主要指向区域,这种区域性在本文则主要是指一个省级行政区单元。从我国主要产煤区的分布来看,山西、内蒙古、陕西等区域深受资源型经济的束缚,主要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等不足。因此,山西省一直强调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但转型的起点仍需要依赖于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这就意味着,这些资源大省需要在合理利用煤炭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起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下的经济发展模式。关于这一点,对于那些其它资源丰富的区域同样如此。

(三)微观层面上的经济学分析

微观层面则是以煤矿企业为考察对象,而展开的经济学分析。众所周知,受到下游实体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的影响,上游煤矿企业所面临的外部市场环境持续低迷。在经济层面主要表现为,煤炭产品销路不畅、滞销煤炭产品大量库存。在这种资金循环受阻的状况下,煤矿企业将难以完成减能增效的目标。因此,合理利用煤炭资源便表现为,优化煤炭产品深加工和废物利用等方面。

二 分析基础上的现状反思

反思的目的在于为下面的路径构建提供切入点,为此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现状反思。

(一)针对宏观利用的现状反思

上文已经指出,国家范畴针对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更加关注它的正外部性作用的发挥。这种作用的发挥与当前压缩煤炭产能水平并不矛盾,在引致需求导向下应建立起可持续开发的战略构想,而这种战略构想将实现煤炭资源有序、有利的循环应用。然而,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利用态势,仍局限在微观主体的利益驱动范畴下,因此唯有引入国家的公权力方能改观当前的窘状。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建立,宏观利用也将更应重视规避负外部性因素的存在。

(二)针对中观利用的现状反思

在财政分灶吃饭的财税体制下,区域政府在面对煤炭资源利用时存在着多元目标函数,即融合的有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特别对于那些资源大省的区域经济发展而言,通过出售当地煤炭资源似乎成为了最为直接的地税来源。然而,随着塌陷区的日益增多和地区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也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基于这一现状的反思应更加关注煤炭资源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的共生效应,从而建立起“既脱离单一煤炭经济但又利用煤炭经济”的辩证发展观。

(三)针对微观利用的现状反思

煤矿企业成为了利用煤炭资源的执行者,也是承担煤炭资源利用红利和损失的接受者。针对我国煤炭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应在企业内部构建起压缩产能和优化生产利用的双管齐下模式。这种模式的建立不仅需要借助企业管理层的战略意识,也需要通过区域、国家层面的制度倒逼来强化。这样一来,实则就将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层次串联起来了。

三 反思引导下的路径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反思引导下,针对煤炭资源合理利用的路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构建。

(一)加强利用的成本收益分析

作为对煤炭资源合理利用的主管和指导部门,应加强对资源利用的成本收益分析。这里的成本不仅涉及会计成本项目,还应将隐性成本项目也纳入分析之中。特别对于“交易成本”需要得到重视,这是宏观面制定相关规制的出发点。这里的收益可以转换为“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三个方面。其中,在代际传承目标下所进行的煤炭资源利用,一定要重视生态效益。关于这一点,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给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