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等教育管理学范文

高等教育管理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等教育管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等教育管理学

第1篇:高等教育管理学范文

本讲分三小部分:

一、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含义,

三、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教育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定义,据日本《教育学用语词典》表达,“是就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的经济性作实际上的验证和理论上的体系化的新的学科领域。

虽然,教育经济思想的出现,人们可以追朔很远。一在西方,有人追朔的亚当·斯密,在中国,有人追朔到墨子。但是,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创立,应当说还是近三十年来的事情。从国外有关教育经济学的英文文献的统计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它的发展,1940年以前五十年代后期,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呈现,是有其时代背景的:一是日本和西德在战败的废墟上,迅速恢复和发展,一跃而为世界经济强国。这一奇迹引起了各国经济学家们广泛的注意和深入的探讨,研究结果揭示,人力资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二是计量经济学的进步,提供了定量的分析,证实了对经济发展而言,人力资源的作用高于物力资源。

近两年来,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在我国迅速兴起,也是有其背景的,这就是党重新确立了“在本世纪末实现我国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奋斗目标,并号召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情况和特点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道路”。在全党广泛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三十年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大家一致感到,由于长期以来左的思想的影响和束缚,教育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一直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其突出表现是,教育投资比例过低,·欠账太多,造成教育与国民经济之间严重的比例失调。“实现四个现代化,科技是关键,基础在教育”,“教育上不去,四化要落空”,这些精辟的论述引起了全党的重视。与此同时,各工业发达国家关于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研究也引起了一些教育学家、经济学家,以及在教育和计划部门从事实际工作同志的浓重兴趣。大家从各自不同的岗位出发,努力寻求和探讨教育和经济的内在关系。一支我们国家的教育经济学研究队伍逐步地形成了,并在日益扩大着。

我国的教育经济学,虽然是一门引进学科,但它决不是造搬,而是以为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思想关于教育和经济的科学论述为理论基础,从我国实际出发,在认真吸取国外教育经济学研究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的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它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研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在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一一教育部门所表现的性质、作用的特点。为了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国家从财政总支出中拿出一定的比例投入熟练劳动少.力扩大再生产,我们的教育经济学就是要研究这个“一定比例”的科学确立及其合理流动。换句话说,也就是要研究社会主义教育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探讨社会主义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客观规律。

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任务和内容,就其主要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l。根据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经济规律,研究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既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也是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内容,从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来说,从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强国来说,教育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首要任务。

2。根据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学说,研究教育投资,教育投资的经济效果。教育投资,传统的观点认为是一种“消费性投资”,这是导致长期不重视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学说,教育投资是用于“劳动力再生产”的生产性投资。大量实践表明,它是一种比单纯物质、设备投资更重要的生产性投资。教育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教育投资在国民总支出中应占多大比例,是由客观规律所决定的,这个规律既反映了经济对教育的需要,也反映了教育必须和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

教育投资的经济效果,也就是教育投资的利用率问题。在我们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经济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怎样科学地使用有限的资金,使它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服务,确实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课题。优越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为我们取得最佳经济效果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但是,要真正实现最佳经济效果,还需要我们认真地按教育与经济的客观规律办事。

3.根据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作为制订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理论依据。进行人才予测(包括数量、质量和规格予测)是制订教育规划和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础。人才予测要立足子经济发展的远景规划,要从未来生产部门对人才的需要来决定今天的教育规模、教育投资。科学地进行人才予测,进行现有教学能力的测算,找出它们之间的差距,作为教育投资重点投放部分,这是教育经济学的又一重要任务。

当然,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内容还有许多,我们所例举的三个方面是其最主要的,与高等教育管理联系最密切的方面,其他方面在以后的论述中也将涉及。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内容

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管理,是一门包括范围很广、内容十分丰富的科学。几十年来,随着我们党所领导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成功和挫折中我们逐步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管理经验,可以说,形成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管理学的条件已趋于成熟。目前,上海市和一些省外的高等院校已在着手此项工作。本讲座不准备涉及高等教育管理的一切方面,仅想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高等教育管理的有关方面。

关于高等教育管理的内容,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广大教育管理干部也基本上是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各级政府机关从事教育管理的干部,这一部分人相对来说,与宏观管理关系紧密些;另一部分是大学的管理干部,这部分人相比较而言,与微观管理联系更直接些。

从宏观来看,高等教育管理包括两个大方面:一是党的方针、政策管理,这是管方向、竹路线的,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大学区别于其他国家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例如,严格遵循“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执行中央关于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政策、法令,以保证我们培养的人才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二是事业计划竹理,这是管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规格的,它是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所决定的。例如,①高等教育怎样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②高等教育应当与中、小教育形成怎样的比例最合理;③普通高等教育与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怎样协调发展;④应当建立怎样的专门人才涕队,即高等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中等专业教育应当确立什么样的比例关系等等,也就是说,我们应当立志探索怎样建立最佳经济结构中的最佳高教结构。

从微观来看,高等教育管理就是一所大学的管理。大学工作千头万绪,但主要还是沿着三条线展开的:一是思想管理,这是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得以贯彻,保证人才的质量标准之一一一思想素质的根本环节。它包括:党委领导、党团建设、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教师的“为人师表”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德育教育研究、青年心理学研究。二是教学、科研管理,这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保证人才质量另一标准一一业务素质的关键环节。它包括: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实验室管理、图书馆管理、电教管理等,其中,教学和科研管理又可以分为:一般教学管理、尖子教学管理、师资管理、‘、诊籍管理及教学、科研管理干部的业务管理。三是后勤管理,它是为教学、科研第一线服务的重要环节。后勤工作好坏,效率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科研的质量和水平。它包括:财务管理、基建管理,以及日常生活管理,主要是食堂管理、宿舍管理等等。下面,是我们所谈论的高等教育管理的示意图:

三、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的现实意义

建囚三十二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以一九四七年(解放前高等教育最高年份)一与一)L/又O年相比:学校数由207所发展到675所,增长2.3倍;学生数由15.艺万人发展到114.4万人,增长6.4倍;研究生数由424人发展到2。16万人,增长了5。倍,校舍面积「!J340万平方米扩大到4090万平方米,增长了11倍,教师由1.69万人发展到?4.69万人,J曾长了13.6倍,其中正、副教授由9330人增加到1.66万人,增长0.8倍;讲师邮426人增加到11.17万人,增长31.6倍;助教由4184人增加到6.6万人,增长14.8倍。中等专业教育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以一九四七年(解放前最高年份)与一九八O年相比,学校数由1626所发展到3069所,增长了0.9倍;学生数由38.3万人,增加到124.3万人,增长2.2倍,教师由2.9万人增加到12.9万人,增长了3.4倍。职工高等教育也有了相当可观的规模,八O年生37。6万人,在校生总数155.4万人,教师3.49万人。据统计,三十二年来,我们的普通高等教育共培养了317.8万毕业生;职工高等教育共培养了33。6万毕业生,中专共培养了579.8万毕业生,共计息30多万人。这930多万高、中级的专门人才目前正活跃在我国四化建设的各条战线上,特别是五、六十年代培养的毕业生,经过一、二十年实际工作的锻炼,绝大多数已经成为我国科研和生产的骨干力量。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过去的工作中,由于对教育和经济之间客观规律认识不足,工作中存在着不少的盲目性。例如,一九五八年前后,高等教育大发展,红专大学数直线上升,一个省办起一百多所大学,并提出“十五年普及大学”,显然,良好的主观动机脱离了经济所能提供物质条件的可能性,所以不得不一轰而起,再一轰而散,但这一__L一下就已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再如,我们的专业设置,许多是“三十年一贯制”,这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兴学科大量涌现的形势下,是罕见的,这也是一种盲日性。还有,一所大学经费基数一旦确定,年年如此,招多招少,毫不棺干,这又是一种盲目性。

总而言之,由于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影响,加之对教育的客观规律缺乏认识,在我们的工作中存在着许多盲目性,特别是“”中又遭受、“”的疯狂破坏,使得我们的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出现了许多方面的间题。分析其中一些最主要的问题,如教育一与整个国民经济失调问题;教育内部结构失调问题乙多育自身还存在的用钱不当问题等等,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问题,既属于高教管理问题,,又属于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问题。这就激起我们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研究高教管理的兴趣。

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研究高等教育管理,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建立教育和经济协调关系。教育的发展需要依赖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教育的发展,又通过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智力的物化(如工具改革等)有力地促进生产发展。教育和经济之间有一个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一定发展阶段的经济,必须有一定规模、规格的教育与之相适应,否则经济的发展就要受阻碍。这里有一个客观规律在起作用。为了使我们计划管理更科学,就必须逐步认识并驾驶这个规律,教育经济学正好在这一点上给我们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第二、有利于建立教育内部的协调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生产部门对劳动者智力结构的要求是有其内在规律性的。目前,总的趋势是,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高级专门人才的比例越来越大,但究竞多少适宜,·要视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定。这就要求,教育内部的结构必须与该阶段生产发展要求相一致。并不是说越多越好,越高越好。而是要求高、中级专门人才,以及尖端人才之问有一个合理的比例,才能使他们各得其所。确立这一合理比例,是高等教育科学管理的使命,也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课题。

第2篇:高等教育管理学范文

    【论文摘 要】成人高等教育是成人教育中重要的教学形式。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的管理。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创新思维,建立科学合理的具有成人教育特色的教学管理体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

    一、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逐步形成,知识经济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终身学习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人高等教育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实行教学管理体系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切实提高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是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生命线。现有的教学管理体系存在不少弊端,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体系,才能保障教学管理工作协调运转,管理效能不断提高,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二、现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其一,教学机制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或满足成人学生的学习要求。现行的教学管理体系基本上延续普通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决定学习时间,安排学习计划。学制年限不能灵活变动,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二,现行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课程的设置要与科技发展相结合,把国内外的新技术、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信息等内容作为课程设置的重点,全面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现行的课程体系却忽略了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综合素质的差异,兴趣爱好与工作岗位的差异,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使用统一的教材,固定的课时,学员不能根据社会、就业及个人发展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和教师,重新组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其三,专业设置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的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计划不够灵活,有限的专业选择使得学员不能根据自身的特长、个人职业发展方向的变化选择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专业。随着大批新兴行业、产业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者需要多层次、多形式的学习机会,这就要求成人高等教育顺应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开发更多新专业,满足多方面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

    (二)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学生生源方面的问题。由于近年来的急速扩招,成教学生知识素质不断降低,给教学管理及教学组织带来极大困难。成人学生大多以在职人员为主,平时到课率不高。许多成人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松散,入学容易、学习简单、考试轻松,已经是人们对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整体印象。其次是教师方面的问题。担任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师大部分都是由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兼任,缺乏针对成教学生特点的因材施教,不能结合成人心理开展教学,照本宣科,讲课内容即考试内容的现象普遍,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三)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教学管理方面还没有完全形成成人教育的特点,致使专业设置、课程标准、教学实践与培养目标不配套,尤其表现在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社会实践等环节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实践技能的缺乏和教育理论建设的不足。第二,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由于教学管理者多数依然习惯于传统的管理,在管理内容上缺乏整体规划,对教师的教学信息缺乏系统管理,教学管理信息化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第三,教学管理效率不高。学生学籍管理、考试形式、成绩管理大多还是落后的管理模式;教师课堂授课形式、教学组织、讲授内容、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等远达不到现代教育发展水平;教学评价、教学效果测评等教学质量监控手段基本上沿用旧的传统方式,缺乏教学质量控制的公正性和全面性。

    三、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改革的思考

    (一)完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1.调整专业结构。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更新改造传统专业,开设社会急需专业。开发新专业要做好新专业设置的长远规划,要考虑长远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及经济、产业、技术结构调整的趋向及其对教育体系的影响;将增强学员的社会适用性作为重点,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最后要改造现有专业,对落后的专业要调整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和教学计划,焕发传统专业的新活力。

    2.实行灵活的学年制。针对成人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适应成人特点、市场经济特点的管理制度。修业学年可根据学生完成学业的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这样能有效地提高成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虽然采用灵活学制会给办学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带来相关的困难,教学计划的完整性也会受到影响,在排课、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管理上增加难度,但对于提高成人学生的学习质量,保证合格人才更快更好地脱颖而出是十分有利的。

    3.制定成人特点的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计划要充分考虑到成人的特点,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变化不断地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首先,组织相关专家针对成教学生的社会性、实用性等特点,在符合专业要求的教学计划基础上对陈旧、落后的教学计划重新修订。其次,组织优秀的教师修改教学大纲,剔除落后时代的旧知识,更新体现知识发展的教学内容,满足社会及相关领域的发展要求和学生的职业需求。

    (二)积极推进教学管理体系改革创新。

    1.完善学分制管理。实行学分制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以选课制作为基本特征,用学分计算学生学习数量,学生可以自主确定学习课程、学习进度,修满规定的最低学分即可毕业。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指导性教学计划范围内,自主参与选择专业方向、课程、修业时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缓解了成人学生的工学矛盾。

    2.改革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由于成人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对很多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学内容就要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努力培养学生的现场分析、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把课堂讨论、经验交流、理论讲解、案例教学、角色变换等方式结合起来,在教学的组织和管理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推进考试制度改革。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按照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对考试内容和方法、手段进行综合的整体改革,建立具有成人特色的课程考核体系,提高课程考试质量。考试可分别采取闭卷、开卷、口试和笔试相结合、论文、完成作品、实践操作、设计、调查报告等方式完成对学生课程的考核。减少理论考试的分量,增加实践考核的比例,通过考试让学生学会积极思考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逐步做到公共基础课统一考试,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逐步建设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

    4.实行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学生学籍的管理要从成人特点出发,符合成人学习的实际情况,取消或放宽固定的学习年限。由于灵活学年制打破了严格的年级界限与在学年限,这在时间和空间上更适合学员的在职分散、业余自学的特点。若某门课程补考后仍未及格,学生可选择时间跟低年级重修,对重修的学生采取按旁听生的标准收费,并以课程门数计算收费。这个过程可不受固定学习年限的限制。

    (三)注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成教特性。

    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发挥教学督导组的权威作用,加强教学质量的全程管理。教学质量督导包括对教学环节、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方案等教学活动进行经常性的随机督导和反馈,对教师备课、授课、作业批改、论文指导、学生日常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督导。通过检查课堂教学,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和指导,通报各班学员到课率及学风问题,提出建议,保证教学有序、高效地进行。

    (四)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1.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成人高等教育拥有的专职教师大多是普通高校的兼职教师,他们对成人教育特点了解不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缺乏针对性。要加强对教师有关成人教育学、成人心理学、成人教育管理学等成人教育理论课程的培训,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针对成人教育特点,运用相关理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创造更加优化的教学模式。

    2.培养“双师型”教师。选派具有较高理论学术水平的教师到实践岗位中进行学习,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也可从社会相关岗位一线聘请既有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这样能改善当前教师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达到理论和实际的相结合,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这样才能胜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教学工作。

第3篇:高等教育管理学范文

论文关键词: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 西方教育领导学理论 启示

论文摘 要: 本文通过对西方领导学理论发展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若干理论的概括分析,即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和领导权变理论,指出它们的实用性和局限性,深入探讨这些理论在中国教育文化土壤下的适应性,以及对中国教育领导管理的启示,即在中国的适应性。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对西方的高等教育学术理论等采取了排斥的态度,近些年来,随着学术的进步和发展,此现象已经改变。在此大背景下,包括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内的各行业从业者,客观上需要了解西方的教育管理理论,并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探索。本文拟对西方领导学理论发展演变中几个主要的、有较大影响力的理论作概括的分析,并指出它们的实用性和局限性,通过分析,谈谈这些理论对目前我国国情下的工作环境,尤其是教育工作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对未来领导学研究的一些启示。

二、西方主要的教育领导学理论的实用性和局限性

(一)领导特质概念和理论及其实用性和局限性

1.西方领导特质的概念和理论

作为西方最早成型的领导学方面的概念和理论,领导素质的概念和理论在上世纪初左右逐步被广大行政学、政治学及法学等相关学者接受。领导特质理论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左右的研究以韦伯的西方政治学为基础,以侧重探索领导者的素质为主要方向,学界称此阶段的理论为“领导素质论”或“领导特质论”。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领导者素质是与生俱来的”。该理论的代表人物先后主要有斯多基尔、切斯利、本尼斯等。领导特质论早期的研究重点是,对成功的领导者的素质进行分析,从而期望从中获得领导者的共同素质特征,如斯多基尔、切斯利等领导学理论的研究学者;后期的研究重心则逐步从具体素质的分析转变为分析如何塑造领导者的风格,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如何培养领导者应具备的各方面的素质,如本尼斯等领导学理论的研究学者。

2.西方领导特质理论的实用性

从该理论的产生时期背景,核心概念和理论,以及研究重点的概括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领导特质论”的实用性。它打碎了中世纪“神学天定”的思想牢笼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不再强调领导必须是由血缘决定的天定观念,强调领导的个人基本素质,注重对于领导特质的研究,认为领导者的个性和领导特质才是选拔、决定和评价一个领导者的主要标准,因此,领导的个性和特质理所当然地就成为当时领导学研究关注的核心内容,该理论对当代领导者的选拔标准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3.西方领导特质理论的局限性

当然,由于该理论产生的特定历史时期和理论基础,因此,它是存在比较明显的局限性的。该领导理论的内涵强调领导者的个人能力,个人的能力决定整体的决策和行动的观点,为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持,也成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它和唯物历史观相违背。总之,它过于强调了个人能力和性格的决定作用,是片面的,和我国各行各业,尤其是教育界强调的团队协作和分工专长的精神相左。

(二)领导行为概念和理论及其实用性和局限性

1.西方领导行为的概念和理论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二战的结束,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到60年代,领导理论学界的研究者试图从工作和行为的特点来分析和论证领导者所领导的有效性,以此作为判断领导成功的标准和选拔领导的尺度,这就出现了新的领导行为概念和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先后主要有斯多基尔、弗莱西、罗伯特·布莱克、詹德、伦西斯· 利克特等。具体来说,先后有“四分图模式”领导行为概念和理论、“管理方格”领导行为概念和理论、“PM型领导模式”的领导行为概念和理论、“领导系统模式”领导行为概念和理论、“领导作风”领导行为概念和理论这五种理论,尽管它们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以领导者的行为和工作作为切入口,因此,都属于领导行为理论的范畴。

2.西方领导行为理论的实用性

领导行为理论对二战前的特质理论所影响的个人崇拜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对20世纪下半叶的领导理论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和实用性。它们的共同点都在于关心两个基本问题(“怎么”的问题,即“HOW”的问题),即“领导怎么做”、“领导怎样或通过何种方式来领导群体”。因此,它们都在研究一个核心问题,就是领导者的哪些行为(如何做)有助于他自己进行有效的领导。这样,就部分否定了早期的领导特质概念和理论所主张的“领导者的能力和性格起主要作用”的观点。这样,就对组织机构选拔和评价领导者的标准和尺度提供了新的指导,为更好地推动包括教育管理在内的各项事业快速协调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客观上适应了新科技革命时代,分工专业化和细化后,很少有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能完成一项工作的全部流程这样一个新的强调专业分工和协作的发展浪潮。

3.西方领导行为理论的局限性

领导行为理论产生有它的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在根本上它还是领导特质理论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无非是把研究的方向转移到行为和工作上,进行数学模型化和量化的更理性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完全放弃了领导个人性格和能力的评价,而行为和工作的本身又很难出现一个现成的可对比的对象,该理论本身并不过多涉及对领导者的行为和工作的结果的评价,因此,如果出现同样或类似的工作,由于不同的领导,领导者的行为和工作按照5种领导行为理论的模型来判断和评价,就可能出现占优势的一方其领导的具体工作行为的结果反而不如领导过程劣势一方的情况,这种结果和过程相背离的现象对领导行为理论是一个重大质疑。

三、西方教育领导学理论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我们应该在概括分析了解西方先后出现的几个领导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真正掌握这些理论思想的精髓,对这些理论对中国教育领导的积极作用和不适用的方面,作出自己的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 转贴于

我们在运用西方的各个主要领导理论时,不要忘了从它形成的时代文化背景入手,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切忌从一开始就带着“有色眼镜”,简单认为某个经典的领导理论好或不好,更不能根据提出的时间的近远来判断其适应性。

(一)领导特质理论对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启发

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强调对领导选拔任命的熟悉程度和关系网络的影响,因此,出身和人际网络往往成为领导选拔和判断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1.中国高教管理借鉴领导特质理论的必要性

在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后,我国人事选拔和领导任命的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但是传统的领导文化理论还是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领导特质理论所倡导的“任人为贤”理念,相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领导观念是进步的,是有很大积极作用的,改变了任人为亲的传统,强调根据性格和能力来决定选拔领导者,是我国各行业,包括教育事业,应该大力推行的。

2.领导特质理论在中国高教管理中运用的方法

“又红又专”、“任人为贤”的理念和指导思想,在改革开放后成为我党和政府的主导的领导选拔思想,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具体的落实和操作的方式方法上,还做得不够,需要形成一套符合领导特质理论的较为科学的选拔体制和操作流程,这样既能融合西方领导特质理论的进步理念和指导,又能改变我国传统文化中落后于现代化大生产的因素。

(二)领导行为理论对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启发

1.中国高教管理借鉴领导行为理论的必要性

领导行为理论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使很多教育工作者逐步接受了“天资绝顶的人不一定能够成为领导者”的思想,可以说,它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适应性,即强调领导不仅仅是一个“能不能”的问题,更是一个“会不会”的问题,真正决定一个人成为领导者的因素是他的行为。因此,有能力的人未必就一定能有实际的领导效果和达到领导的目的。

2.借鉴领导行为理论的注意点

领导行为理论对我国改善领导体制和理念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应该得到深入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当然,要注意渐进过程,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对它和中国传统管理体制的抵触方面进行有效的理论本土化的探讨研究。

四、结语

未来的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者在对领导理论的学习、借鉴、分析和讨论等过程中,应加强各理论学派的融合和交叉;强调领导特质、行为与权变环境因素的互动关系等的研究;使诸如此类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等形成一定的领导理论的具体可操作的模式,从而指导我国教育事业的领导选拔、培训、行为提高改善、领导方法与技巧的个性化等的具体实践。

参考文献

[1]郑晓明.领导权变论:西方领导理论的主流[J].人力资源,1999,11.

[2]PETER·G著.王力行,王怀英,吴纪明译.卓越领导力—十种经典领导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第4篇:高等教育管理学范文

(一)学校层面转变观念,加强对成教工作的重视。成人教育是我国整体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决策层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将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摆到同一个发展层面上,使其成为学校总体建设发展中的又一支生力军,在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和服务社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充分研读、吃透教育部及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关学籍的管理规定,以明确培养目标、保证培养质量为目的,制定和完善适合本校实际的成教学籍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政策性和人性化并重。考虑到成人教育的特点,逐步推行弹性的学分制,让学习时间充足、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前修完学分、获得毕业证;对没时间和精力的学生,可以适当延长学制、待其修完全部学分后再颁发毕业证书。对恶意欠费的学生,严格执行教育部学年电子注册的相关规定,对不符合暂缓注册条件或超出暂缓注册期限的学生,不予注册。

(三)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学籍管理质量和效率。学籍管理是一项严谨细致、工作量巨大的工作,必须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国家教育部2002年启用了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将全国高等学历教育学生学籍、学历信息统一纳入平台管理,成为我国高校学籍管理手段的重大突破,也为各高校的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各高校应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系统,制定严谨的操作流程,提高学籍管理质量和效率。同时,各高校还应利用成人教育的网站,建立信息平台,及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加强与学员间的交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四)建立信息化的学生学籍档案,改变传统的档案移交方式。加强档案工作宣传力度,完善学籍管理平台功能,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籍异动、奖惩及信息变动情况等全部纳入到系统中进行管理,由专人负责在系统中打印、制作纸质档案并封装。将成教学生档案逐步纳入到学校统一管理,移交方式逐步规范为机要邮寄。

(五)建立一支高素质、稳定的学籍管理队伍。由于成教学籍管理工作繁琐且责任重大,管理队伍很不稳定。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学籍管理工作在整个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高标准要求从业人员素质的同时提高工资待遇;在人员编制的设置上严格按学生人数比例配备;定期组织教学点学籍管理人员到本部进行业务学习,定期派送本部管理人员参加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培训和提高。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管理人员熟悉业务、胜任工作,保持管理工作的连续性,促进成教学籍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第5篇:高等教育管理学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学研究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039-02

【Abstract】To make clear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high education theoretical study is a practical tas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disciplines. This essay reveals two defects in previous researches, one is a tendency to hot spots while choosing topics, and the other is the detachment of theory and reality. In order to push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education disciplines, we need to make a balance between issues and theory i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to deepen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 theory system on the basis of issue research, and to promote a change from higher dducation research to high education theoretical study.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High education theoretical studyRelation research

坚持学科建制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鲜明特色。这其中,“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关系是一个饶有兴趣的话题。目前,学者们倾向于认为:高等教育研究主要泛指高等教育领域内一切问题的探讨和研究;而高等教育学研究主要研究高等教育中一般的、共性的问题,属于理论性的教育规律探讨。由于完善学科体系、追踪现实问题一直是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两大任务,因此,理清“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关系,对于推进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高等教育研究中“问题”与“理论”关系辨析为视角,分析研究实践中“热点趋向”和“坐而论道”的两种倾向,以期有助于加深对“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研究”关系的认识。

一、热点趋向:高等教育研究的问题偏向

对于高等教育研究来说,“问题”是指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中产生和提出的问题,而“理论”则是指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与理论体系的建立。我国高等教育学是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虽然起步比西方国家晚,但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一开始便是“学科指向”的,研究实践问题、构建学科理论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两大中心任务。

但是,在高等教育研究的实际进程中,“问题”和“理论”的关系却成为一个难以平衡的问题。在诸多有关探讨中有一种代表性的观点,即认为高等教育研究存在偏向,就是仅重视高等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忽视学科理论的研究。有学者将这种偏向概括为“热点趋向”,即学科理论研究的轨迹以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为转移。胡建华等认为,“这一现象在高等教育学科研究中显得尤为突出。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追逐热点问题、以热点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主线”。[注1]

从“高等教育研究”和“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关系来看,学科研究的“热点趋向”可以表述为高等教育研究偏重实践问题的研究,忽视了以构建学科理论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学研究。作为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必须关注高等教育实践的发展,对实践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做出理论分析和对策应答。但是,学科研究一旦形成“热点趋向”的偏向,很可能会出现以问题研究为主的高等教育研究替代了以理论建构为主的高等教育学研究,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实践中的问题未经过科学的建构就成为研究对象,造成高等教育学学科研究对实践问题亦步亦趋,“难以摆脱就事论事的工作讨论模式,失去科学研究应有的理论深度”;[注1]“难以进行基础性和整体性的理论探讨;研究问题没有经过学科性选择,制约了研究的水平,不能有效揭示发展规律;永远处于经验描述的水平,缺乏基础理论的支撑。造成高等教育学研究的肤浅与表面”。[注2]二是就事论事的讨论热点问题的研究对于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没有积极意义。正如有学者认为的“如果学科研究不能促进学科知识的积累,那么学科的发展水平也就无从提高。许多热点问题的研究成果缺失随着热点问题的消失而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注1]因此,研究热点问题的偏向会导致以探索实践问题为主的高等教育研究替代以理论建构为主的高等教育学研究,给高等教育学科研究乃至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带来危机。

二、坐而论道: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反思

“坐而论道”是指研究者脱离高等教育实践进行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中存在的另一种值得关注的倾向。追求科学完整的高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是高等教育学研究的任务。从“高等教育研究”和“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关系看,“坐而论道”可以表述为,学者在开展高等教育学研究时,忽视了高等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对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重要意义,抽象地就“理论”而“理论”,使得高等教育学研究成果缺乏理论创新。

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研究的关注,起源于80年代关于高等教育学研究对象、学科性质、逻辑起点、研究方法等诸多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的探讨。这些探索对于高等教育学科的科学化构建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存在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学科理论体系建构往往过多地强调学科的内在逻辑,忽视实践的客观需要。其结果,或是简单套用教育学理论,或是直接引用外国的或外学科的理论框架来简单验证或审视我国的高等教育问题,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研究还不够深入,也缺乏足够令人信服的理论成果。如潘懋元先生所指:“中国不少高等教育文章,理论一大套,颇具声势,却是‘不结果的花’,……花不结果,恐怕只是过眼云烟。”[注3]高等教育学的相关知识由于缺少必要的实践关怀,必然会对高等教育实践缺乏足够的解释力。“我国的许多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不少可能是‘假命题’,或者是人为的命题,缺乏实践的基础。很多情况下,学者是为了研究而研究,没有人会在意研究成果是否源于实践、归于实践,并服务实践。”[注4]通过反思,学者们日渐发现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似乎与蓬勃发展的高等教育实践关系不大。在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第四届学术研讨会上,潘懋元先生就曾指出,“坐而论道”既无助于理论联系实际,也无助于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注5]

三、“问题”与“理论”的平衡:“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研究”关系再认识

应该承认,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必须立足于问题研究,但问题研究并不能自觉构成一门学科体系。因此,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学科早日走向成熟,有必要平衡好高等教育研究中“问题”与“理论”的关系。

1.以问题研究为基础,深化学科理论思考。

在西方国家,尤其以美国为代表,一般认为高等教育不能称之为一门学科,至多算作一个研究领域。阿特巴赫就认为,“高等教育确实是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它将不会成为一个单独的科学学科”。[注6]西方国家开展高等教育研究多强调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研究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问题,“高等教育研究以院校研究的建制存在,从而形成了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注7]高等教育虽然至多只能称为一专门的研究领域,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西方学者对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一批从哲学视角审视高等教育的著作已成为本领域的经典,例如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其对“高等教育合法性危机”的反思和重估,就是高等教育学研究的经典范例。我国虽然坚持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制,但是高等教育学研究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辨析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关系,其根本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强化研究者学科研究的意识,提醒研究者不要满足于停留在实际问题研究的“虚假繁荣”,要从问题研究热中冷静下来,沉心静气,踏踏实实地进行理论反思,为推进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做一些基础工作。西方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表明,学科理论研究必须重视理论的实践来源。正如波普尔所说,科学仅仅从问题开始。强化问题意识,关注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沿问题,为改革和发展服务,也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鲜明特点。可以说,高等教育实践以及实践中的“问题”,构成了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基本信息来源和依据。

2.推动“高等教育研究”向“高等教育学研究”转型

问题也有多种多样,并不是所有的热点、问题都能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从概念内涵上说,既然高等教育研究将一切高等教育活动都纳入到了研究的视野,那么,作为以学科理论研究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学研究肯定也应该从属于其中。但是,高等教育研究如何才能成为高等教育学研究呢?根据上述的分析,至少可以给我们以下启示,首先,要科学选择研究对象,要坚持学科立场,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对象进行学科化的筛选,找到能够体现高等教育特殊矛盾的基本问题。这就要求研究者要对高等教育发展实践中存在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抽象,从而提炼出真正符合学科内在逻辑、关乎学科发展的“真问题”;其次,高等教育学研究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检验已有理论,提出新的概念与假设,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大量低层次问题研究基础上概括抽象出更为科学的学说与理论。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的研究者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是简单的现象分析或实用性的问题解决方案,而要用科学的方式将其转化为理论思维的课题,追溯其理论内涵,提升其理论品质,并以此构建起一个由一系列比较稳定的概念、原理、原则等要素组成的具有逻辑性的知识体系。因此,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来说,高等教育研究是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的一种研究活动,高等教育研究的成果是形成高等教育理论的基础,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化和学科化的总结即为高等教育学。沟通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研究之间的联系可以把学科建设与实际问题研究结合起来,从而有效防止学科理论研究与实际问题研究“两张皮”的状况。

3.加快构建高等教育中层理论

在研究实践中,“问题”与“理论”的脱节往往表现为具体问题与宏大理论之间难以架起沟通的桥梁。因此,推动高等教育研究走向高等教育学研究还需要推动高等教育中层理论的构建。中层理论是美国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金•默顿提倡的一种研究思路。他认为:“中层理论的意义在于架通抽象理论研究与具体经验分析之间的桥梁,是一种介于抽象的统一性理论与具体经验性描述之间的理论。”[注8]中层理论并不排斥宏观经典理论的思想观点和理论建构策略,而是针对宏观理论因普遍化、抽象化所产生的理想化和空洞化的弊端,旨在开辟被宏观理论所忽视的具体领域和研究方向,增强理论研究的适应性和指导性。实现这一理论设想的策略是:“通过区分宏观理论问题和微观现实问题,建立针对经验调查的中层理论构想和假设,并使这些构想和假设能够在具体的经验调查中得到证实。”[注9]尽管“中层理论”是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形成的,但是对高等教育研究也有着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它既可以提升高等教育研究中问题研究的理论层次,避免问题研究停留在就事论事层次的弊病;也可以帮助高等教育学研究脱离长期局限于宏大理论阐释的局限,避免理论研究陷于抽象推理和纯粹思辨的困境,从具体问题出发,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炼理论,从而开辟高等教育研究向高等教育学研究转型的路径。

注 释

1 胡建华等.高等教育学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M],2006:17~18、20、21

2 胡晓钦.高等教育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研究关系辨析:兼论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J].南通大学学报,2005(6)

3 潘懋元.高等教育研究的比较、困惑与前景[J].高等教育研究,1991(4)

4 王建华.走向从实践出发的高等教育[J].江苏高教,2008(2)

5 夏 P.“求真”与“求用”.高等教育研究的理性反思[J].江苏高教,2008(3)

6 赵炬明.学科、课程、学位:美国高等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争论及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2(4)

7 王建华.高等教育作为一门学科[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第6篇:高等教育管理学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展开浅谈

一、引言

一直以来,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都是高校建设的重点内容,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一些相对比较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形式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同时也严重影响到了高校的建设和改革。在此背景之下,河北外国语学校为有效增加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也在积极寻找相应的解决对策。本文对此进行探究,也是希望促进高校教师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方式过于单一

高校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时候,免不了要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但是通过研究调查发现,教师所采用的沟通方式都十分地单一。尤其是一些年龄偏大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他们总是习惯于对学生进行言辞的说教,即希望能够凭借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给学生讲一些大道理,长此以往,这只会引起学生无限的反感和厌恶,并丧失对各科知识学习的兴趣。总体而言,由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方式缺乏一定的科学性,这也间接地促使相关管理工作的开展难以取得成效,而这不仅会影响到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还会让学生对相关教育教学管理人员产生抵触情绪。

2.教育教学管理者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尤为复杂,相应地也对相关人员的个人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不容否认,很多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在工作上都表现得十分突出,可是面对学生问题,却总是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对策。比如:在处理学生管理问题的时候,相关人员会潜意识地偏袒那些成绩好的学生,然而,这其实是十分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同时也反映出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在心理学方面教育的能力欠缺。又比如:部分教育教学管理者在和学生针对某一教学问题进行探讨的时候,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上所存在的差异,从而导致他们在处理具体的学生管理问题时常常存在敷衍的态度。长期如此,他们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将会出现各种问题,进而也将降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三、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主要办法

1.建立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虽然很多高校都致力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但由于相关体系的明显缺乏,从而使得最终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河北外国语学院针对这一管理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即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主要体现为三点:首先是设置相关的管理课程。即结合大学生的普遍心理特点,重新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就本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重新完善、设置,进而才能构建起一个更加完整且有效的管理课程体系。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所包含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所以还针对大学生学习以外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其原则就是:尽量结合他们在校园内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状况。比如:在安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通常会告知学生为了安全起见,切记不要在寝室内使用电器设备。又比如:学生生活的周边校园环境还可能有很多的酒吧、网吧,可谓是人员复杂,而这时候教师就应该给学生灌输一些自我保护的意识,即一个人尽量不要单独行走;遇到危险情况的时候,尽量报警……总之,只要创建相对完善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不仅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还能确保他们的人生财产安全,而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确保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丰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模式

改变单一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开展模式,才能促使高校管理工作的开展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而相关研究调查显示,充满趣味性的管理模式就比传统的说教模式更加具有影响力。例如:在对学习问题、安全问题等相关方面的内容进行管理教学后,为了检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通过组织有奖问答、演讲比赛、安全管理教育故事等学生喜爱的比赛活动,进而加强学生对管理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总而言之,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进一步强化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对教育教学管理

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涉及诸多的内容,因此,作为相关管理人员,更是要深刻认识到:在21世纪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利用较为科学的方式或者手段去开展相关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通过校园微信公众号的设置,就能帮助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更加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为了体现校园微信公众号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教师就可以事先对引导学生加深对于这一平台创建的认识,并定期相关的信息。比如:河北外国语学院的教师发现部分学生的情绪问题比较严重,但是又考虑到学生不太愿意和他人交流情绪的情况下,就是借公众号这一平台引导学生去宣泄情绪,而其中所设置的“随手拍一族”这个栏目,主要就是鼓励学生把所见所闻到平台上,并且还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的方式,既能够促使学生的情绪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且教师还能借此洞察到学生的情绪和内心更加真实的想法,这对今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也是具有很大帮助的。

四、结语

日益复杂的高校校园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巨大阻碍。因此,作为相关管理人员,在积极承担自身工作职责的同时,还要找到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式。本文主要对河北外国语学院当下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做出了分析,也提出了有效的建议,其目的是希望今后高校教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更加有效且顺利。

参考文献:

[1]陈铭昌.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教育管理的工作[J].科技展望,2016,01.

[2]冯正直.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杨晓静.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J].福建质量管理,2015,09.

第7篇:高等教育管理学范文

1.1人才培养的要求:教育事业一直都是我国最根本的事业之一,同时也是推进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水平,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教学管理的创新。通过创新,高校可以培养出高效率人才,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1.2社会发展的需求:现行的教学管理创新已经无法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创新。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学管理要与发展水平的相适应,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1.3高等院校发展的自身要求:为了不断增强自身实力,高等院校就必须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是重点。通过创新,高校可以积极进行自我调节以及全面发展,从而不断扩大教学规模,增强自身实力。

2.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现阶段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这严重影响到高等院校的发展,主要内容如下。

2.1管理模式陈旧:通过对部分高等院校的调查我们发现部分学校存在教学管理模式陈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重视管理本身发展。部分学校的教学管理的重点还是在于教学本身,对于管理本身的发展却不重视,这导致管理模式发展速度缓慢;二是效率不高。部分学校由于采用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学管理模式,导致管理效率低下,从而阻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2.2管理体制僵化:管理体制不灵活、运行过程僵化这也是阻碍教学管理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于依赖科层化管理。部分学校的教学管理与城府部门管理较为相似,相关的规定以及限制较多,这导致部分老师过于依赖科层化管理,无法进行管理制度创新;二是教学管理没有活力。由于各项规定制度化,因此,教师对于教学的积极性也被压制,教学过程中没有新意,管理没有活力。

2.3管理措施疲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中,管理者每天都在忙于行政事务的管理,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只是就事论事,并没有结合现阶段高校的实际情况。

3.中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创新策略

为了促进我国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本章节结合现阶段高校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从而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

3.1优化课程结构:本文认为要想进行教学管理创新,首先我们要从教学本身入手,优化课程结构、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是一项重要举措。首先,我们要建立课程管理组,组员要包括教授、讲师以及学生、行政人员等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的了解学生对相关课程的需求以及课程开设所需要的条件,从而为优化课程结构打下坚实的基础;接着就是开设综合课程。

3.2借鉴国外教学管理经验:与其他国家高校的教学管理情况相比,我国的缺点主要是实践教学没有充分进行,因此,本文认为国内学校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开展实践教学,同时还应该学习优秀的管理经验,从而加强对高校教学的管理,进而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促进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

3.3实行信息化教学管理: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学管理的发展,实行信息化教学管理是必须进行的措施,主要做法如下:一是组建教学管理领导小组。高职院校要建立教学管理的领导小组,以各院系院长为小组负责人,各个系的学科负责人为主要成员,加强对各个院系信息化教学管理的监督,增强小组执行效率,促进信息化教学管理;二是要完善管理机制。各个学院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将信息化教学管理进程进行公开,同时将监督责任落实到领导小组成员。

4.总结

第8篇:高等教育管理学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学管理 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31

1 引言

教学质量的管理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加强管理、深化改革、思维创新,建立合理的、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

2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改革的重要性

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的不断更新,使得终身学习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人高等教育的突出地位与作用进一步得到加强。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大力推进教学管理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切实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上新台阶。我们发现,现有的教学管理体系存在一些缺点, 尤其是成人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改革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已经成为成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3 当今高等教育管理体系仍存在一些弊端

3.1 管理模式落后

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系统, 基本上还是沿用前苏联的那种行政管理模式的教育管理。虽然学校构建院系两级教学管理系统, 但是学校的教学活动组织大多仍然是遵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示来实施。教学管理主要停留在稳定教学秩序、减少教学事故上,很少从教学规律上去考虑教学管理工作,因而很难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难以得到保障。

3.2 责权不明、机制低下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机制低下、责权不明。学校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分工不明确,例如,有的学校办公室还负责教学管理,二级院系都只能按照办公室的指令来组织教学,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单位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办公室作为行政管理单位,对教学一线的具体情况并不了解,很多指令与现实是脱节的。教学单位成为接受命令、执行命令的“机器”,弱化了本身的教学管理职能。

3.3 系统封闭,且不健全

传统的教学管理系统是从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管理部门直接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大纲的编写、教学人员的安排等都缺乏与教学单位的有效沟通,表现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这种教学管理系统显然难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滞后,也影响到教学管理改革的有效开展。开放式教学管理系统,完善、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是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有力保证。

4 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改革的思考

4.1 优化高等教育教学管理

4.1.1 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

学校要对传统的一些专业进行改造,开设更能适应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学校也要不断开发新专业,以满足国家或地方的长期战略目标。因此,学校在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时既要考虑当前的市场需求导向,对那些社会需求过剩的专业要果断减招甚至停招,同时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准确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4.1.2 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修订原有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应该成为工作常态。制定教学计划, 需要充分调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并与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一方面要组织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另一方面也要多渠道听取学生的意见和要求,最后还要组织任课教师进行讨论交流。在综合各方的意见的基础上,最后整理出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这样从上而下、从下而上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

4.2 积极推进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

4.2.1 完善信用体系管理

高等教育实行学分制必将成为一种趋势。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和自身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完成规定学分。学分制可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自主决定学习内容,自己掌控学习进度,自己监控学习成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2.2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并要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教学内容。教师要加强专业领域的研究,及时了解科研前沿动态,丰富书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也需要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无法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强的人才。理论适度、实践过硬应该成为教学的目标。教学上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可以多采用案例教学、讨论交流等方式,在教学的组织和管理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2.3 促进考试制度改革

基于教育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的课程的性质,测试相关的内容和方法及手段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建立独特的课程评价体系,提高课程考试的质量。为完成对学生课程的考核,分别采取开卷考试,口试和笔试相结合、论文、完成作品、实践操作、设计和调查报告等方式。减少理论测试,增加实践考试的比例,通过考试让学生学会积极思考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做到公共基础课统一考试,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逐步建设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改革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因此,深化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值得从事教育管理人员去深入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胡凤英.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M].河海大学出版社,1998.

[2]刘桂兰.学习型社会背景下重建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思考[J].继续教育,2009,(3):46-48.

第9篇:高等教育管理学范文

学籍管理复杂烦琐,工作量巨大,很多高校在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基本是配备三个人,有些甚至只有一个人,当然这跟在校生的规模也有关系。学籍管理工作量大,具有重复性,工作人员配备不足,直接导致工作过于集中,准确率降低。成人高等教育在学籍信息化管理投入明显少于普通教育,管理软件系统开发及服务器都是一笔不少的经费投入。高校在经费不能增加的情况下,肯定会优先考虑普通教育方面的投入。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也是高校学籍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各高校学籍管理干部队伍中大部分是对学籍管理业务很熟悉,但是用计算机来处理相关的学籍信息,就不那么熟门熟路了。工作人员没经过专业培训,不懂数据库转换、导入导出、数据录入、核对等基本操作,导致工作过程不顺畅,卡在某个点上,一念之下,最终又恢复到传统手工模式。在大规模的数据处理情况下,传统模式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更加无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2、管理不规范,过程不严谨

学籍管理的不规范最明显体现在制度不完善,分工不明确,管理人员有意无意地在工作中参入个人意愿;分工不明确就会导致工作人员相互“踢球”,缺少监督,责任心不强;工作中参入个人意愿就会导致学籍信息出现误差,同样的情况,处理结果却不一样。管理不规范还体现在技术方面,没有建立固定而全面的数据库格式,数据内容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表达方式。这样直接管理数据混乱,资料不完整,时间一久,原先的工作人员离岗,新接手的人员根据原先的数据开展工作,最终就影响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作为管理人员,面对千千万万条学籍数据信息,错一个字,漏一行数据,都不会影响数据全局,可以说成出错率控制在0.05%(举例数,不作为实际参考,下同)之内,但是这0.05%对学生本人来却是100%。错误的学籍信息会包含到学生的个人档案里面,这个错误的信息对学生的工作及生活都会带来无法估计的影响。由此可见,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管理水平、技术水平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本人。

3、成教学籍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对策

3.1改变观念,从实际出发,独立管理。作为管理者,一定要不断学习最新的管理理念,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还得树立“以生为本”的服务意识。随着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广东地区,成人教育在校生规模越来越大,高校基本都已经成立成人高等教育处或继续教育学院等独立行政部门,独立管理成人教育在校生。但是一些在校生规模小的高校,还是会把成教生和普教生放在一起管理。很多高校现有的学籍管理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少缺陷,首先是适应性不强,亦可以说是在开发系统前并没有做充分的需求分析。从而导致开发出来的系统功能不完善,不能适用到学籍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且系统本身已有功能之间缺乏有机的连接。其次是数据接口性较差,不能实现真正的数据共享,学籍管理部门数据与学校其他部门的相关数据不能在内部实现真正的数据共享。在学校的管理经费充足的情况下,学校应该根据成人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独立的管理系统。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基于教育部属下的学信网学籍学历管理系统平台和各高校自身在运行的学籍管理系统两个平台,两个管理系统平台下的学籍维护工作具有很多的重复性。高校应该着力开发出既能符合自身实际情况,又能让两个平台相互对接的管理系统,使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在本校可以通过系统接口方便快捷地将本校学籍管理系统下的学籍维护信息更新到学信网学籍学历管理平台中。由于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基于两个平台,高校学籍管理部门每学年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学籍数据时,从本校学籍管理系统中导出的数据格式与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的标准格式并不能完美结合,总是需要再加工。高校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要以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平台的数据管理为出发点,按平台的要求进行管理对接,高校学籍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应可直接用于学信网的导入导出,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3.2补充人员配备,提高人员整体水平,保证管理质量。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群体是该项工作的主体,是学籍工作的主要执行者。他们管理水平的高低及管理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运转是否畅顺和教学质量好坏。建设一支具备现代化管理理念的学籍信息化管理队伍是非常重要的。高校要经常性地组织学籍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熟知并准确把握学籍相关的政策规定。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知识,结合工作实际情况,摸索研究适合本校学籍信息化管理的技术手段,做到基本能解决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传统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学习软件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让系统软件开发人员学习学籍管理知识,让学籍管理工作与软件开发充分的结合起来。要完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建立学籍信息化管理工作人员培养、引进,开发特别通道,构建专业、认真、负责的工作团队,采取更加开放、灵活的用人方式,适当增加学籍管理人员年底全校评优教师比例,吸引更多其他的专业人员加入学籍管理部门,补充和丰富学籍信息化管理人员资源。

3.3建立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要建立在校生学籍电子注册制度。在校生学籍电子注册是对新生学籍电子注册的进一步规范和延伸,通过学信网管理平台的在校生管理模块,对经新生学籍电子注册的在校生完成升、留(降)级,转专业、转学、休学、复学、保留学籍、退学、开除学籍等学籍异动和操作处理。建立学历证书电子数据网上注册制度,杜绝学历造假情况。建立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管理促进制度,以学信网为基础,促进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和改革,让高校的学籍管理更加规范。建立网络安全制度,严格管理规范,保障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有一定规模的高校,学籍管理数据库已拥有数十万条学籍信息,并且数据量在逐年增加,涉及庞大的人才信息、办学规模、专业设置等重要信息。学籍管理平台系统受到攻击及数据库受到窜改的情况时有发生。数据信息时时受到威胁,加强数据库安全建设刻不容缓。要培养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及保密意识,严格设置各个级别管理人员的操作权限,提高管理人员对信息系统维护的技术水平。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