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与生物常见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学内容;课后习题;情境模拟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52
一、教学内容
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有助于让学生了解他们所学习的生物知识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并且帮助他们运用所学到的生物知识,更积极地去发现和探索身边的生物奥妙。在课堂讲解中,教师应该更好地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向学生传授生物知识,当然这就极其需要生物教师善于观察和发掘生活中与生物有关的现象,并将这些有趣现象和生物知识巧妙地结合,使生活化的内容展现在课堂上,同时也将生物知识运用在生活中。生物知识会让学生对大自然有更深刻地了解,因而也会更加热爱大自然。将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思考和感知所接受的内容,从而形成很自然的亲身体验,不由自主地使生活中的生物现象与生物课本知识结合起来。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我们总是喜欢找个阴凉的地方去乘凉。可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树荫下的感觉要比躲在太阳照不到的房屋里凉爽得多。这就可以用我们所学到的生物知识来解释。这是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植物在进行蒸腾作用时,其本身会蒸腾出很多的水分,当这些水分在转化成水蒸气时,会吸收很多的热量,于是就将大树周围的热量带走了,所以人们就会感觉非常凉爽了。而这种常见的生活现象也是对生物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最好证明。
这种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由易及难,将难以理解的生物学和生活中的生物现象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恐惧心理消除了,从而使学生更轻松更自信地去学习生物知识。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还有助于学生了解到生物知识的普遍性和重要性,解释生活中的奇妙现象,为建设我们的美好生活打基础。
二、课后作业和练习
教师给学生所布置的课后作业和练习,应该以生活化的课题为任务内容。学生在练习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同时也是实践生物课程的过程。不应该再用题海战术捆绑学生,一味地单单只为了拿到相对的高分和较高的升学率,而是应该让他们回归到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理论结合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独立思考,手脑并用,发掘和锻炼自身的能力和意识,同时也会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只要当学生亲自体会到所学的知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派上用场,解决问题,将会提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可以把类似“环境污染与生物的关系”的题目作为课后作业去让学生练习完成。学生想要完成这个课题,需要先进行实地考察,需要了解周围比如家或学校附近都有哪些污染源、引起污染的因素有哪些。然后根据所考察和了解的结果进行梳理、客观分析和研究。还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根据所分的几个小组确定几个研究项目,并把这些研究项目作为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研究项目如“生活垃圾污染与生物有什么关系”“大气污染与生物有什么关系”“土壤污染与生物有什么关系”等。最后每个小组将各自的研究结果进行汇总,交流意见,整合结论并最终整理成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还可以将这些研究报告作为治理环境方案的参考提供给环保部门。在完成这项课题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求知欲、自主创新能力、独立性和团队合作精神都将得到极大提高。
三、课堂情境模拟
如今课堂的主体已经转变为学生,所以课堂上的主动权还是应该由学生来主导。然而对刚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来说,生物还是一门非常崭新的学科,在他们以往学习中接触得相对较少。为了尽快引导学生将思维转移到学习生物这门学科上,那么,教师首当其冲就要从初中学生所比较熟知的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和他们现有知识出发,来进行生物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过程中引入课堂情境是司空见惯的教学方式,在生物这门学科的课堂上,教师需要构思出与学生的生活、现有知识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等层面紧密相关的课堂情境,这样有助于学生从生活情境中顺其自然地过渡到课堂学习的情境中,学生的关注焦点也进而被吸引过来。因为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在课堂上展现,学生本身的学习欲得到了开发,他们将发现原来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构成竟是如此美妙。他们将会认识到蚕是如何破茧成蝶的,越了解越关注生物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展现和运用。学生通过情境学习,再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产生的疑惑、同学的交流、教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实践和思考,他们将会不断体验到生物学知识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让他们有一种置身于生活和学习的情感体验。
例如,要讲授“遗传基因”这一课题,可以引用学生所熟知的故事开讲。常言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种通俗易懂的说辞,其实正是遗传基因所决定的,遗传基因也正是生物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能看到一种现象:父母的眼睛很大,却生了个眼睛很小的孩子,而这种现象也是生物学科中的不可或缺的遗传变异现象。教师在教课过程中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常见实例,不仅让教学内容形象易懂,降低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难度,还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在这种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中,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另一方面还可以满足学生对生物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结语
自然界中的生物奥妙是应有尽有的,值得我们更深层次地挖掘和探究的也是数不胜数的。初中学科中的生物教学,教师应该很好地把握生物学的这一特点,将自然界中的生物现象和生物教学紧密联系起来,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与生物学相关的各种生物现象引入到教学素材中,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将课堂上和课本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现象恰到好处地融合起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认知广度,同时也提升了他们对自然界中生命价值的认知和尊重。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联系;对策
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生物学科很重要。但是,相比较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而言,生物学科又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究其原因,在于在高考的过程中,生物学科所占的分值相对较小,而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之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会将学习的重点放在生物学科上。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学习都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通过强调生物学科的教学改革,强调生活化教学理念的运用,不断提升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效率。
一、高中生物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性
生物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高中生物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它来源于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是生物学赖以建立的“源头活水”。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内容大多揭示了生命的本质,揭示了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与规律,因此其对于生活是十分有益的。众多的生物学家就是从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入手,经过一番曲折长期的研究和探讨过程,才建立了现在的生物知识体系,因此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入手,利用学生已形成的生活经验和已观察到的生活现象,进行教学,找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点。
二、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对策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想利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就应该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高中生物与生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因此进行生物教学时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内感受到生物与生活的关系,加深新授知识的印象,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如,教学“应激性”与“反射”时,一名学生在下面小声嘀咕,教师灵机一动,叫了这名学生的名字。听到教师点名,学生纷纷看向那个学生,该学生也抬头看向老师,并立即站了起来。教师据此对课堂点名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告诉学生“点名”是“刺激”,学生的抬头是“条件反射”,起立是“反应”,而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应激性”。教师无意间创设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有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也对不认真听课的学生进行了“刺激”。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结合教学内容,挖掘生活化的教学因素
教材中处处都是与生活有关的内容, 只是形式并非直观的生活化,需要教师进行挖掘。比如,教学“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时,教师可对该基因组合定律进行了挖掘:一个长相漂亮但是头脑简单的女孩与一个长相丑陋但头脑聪明的男孩结婚,他们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纷纷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四种可能。教师根据该情境以及学生所得出的四种可能,引出了孟德尔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又如,学习了糖类、脂质、蛋白质之后,教师询问学生家中有没有过于肥胖或者患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的亲人,如果有,则根据所学的生物知识,为他们制定一个合理的膳食计划与饮食方案,并明确告诉他们哪些食物可以吃,哪些食物不能吃。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这些都是常见且容易患上的疾病,学生在为他们制定膳食计划时,不仅巩固了生物知识,也增强其学习生物的信心与兴趣。
3.结合时事热点,理论联系生活
生活中的新闻、社会热点话题是学生都比较关注的,将其与生物教学联系起来,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增强其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听到关于“甲型流感”、“登革热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等新闻报道后,教师可以联系正在传播的上述传染性疾病,为学生讲授相关的传染病原理知识,并解析相关预防的方法。学生在听到教师讲述最近的传染性疾病时,也会感觉到生物教学的实际意义,在学习相关内容时便会更加认真,印象也会更为深刻。
4.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对于生物而言,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忆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而课外实践活动则是最好的方式,一来学生对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比较感兴趣,二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联系所学生物知识,学以致用,会增强生物学习的实际意义。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小生态瓶、探究不同温度下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调查身边常见遗传病(如白化病、色盲)的发病率或通过分析家系画出系谱图、确定遗传方式;还可调查转基因食品种类、蔬菜大棚常用什么颜色的塑料、本地果园生态系统结构、物种丰富度……这些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用到课上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生物知识解决了问题,从而于无形中提升了学以致用的能力。
生活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也是一个巨大的课堂,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一旦教师能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学生就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意识到自己学习的重大责任及价值,触动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主动地、深入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因此,今后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联系生活,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挖掘教材中生活化的内容,利用生活中的热点进行教学,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最终促进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现,提升生物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物学科研究日常生活和周围行色各异的生命现象,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生物课堂教学要面向生活、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回归生活,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深入理解生物学科的理念。生活化教学即教师将抽象的教学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和探求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增强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一、对生活化教学模式有关内容的理解
(一)生活化教学的内涵理解
所谓生活化教学模式指结合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都主要以联系生活实际展开,通过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知识点内容的生活化体验,换一种方式让学生学习生科知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并不是在举例、教学内容上是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一些贴近学生的素材可以引进生物课堂中,并且这些素材不一定非要是生物学科方面的,如用“起床、吃饭、上学、放学、吃饭、睡觉”等形式就可以比喻生物中的“水、汽、云、水”的大气循环过程。重要的是让学生利用新的学习思维帮助思考、理解问题。
(二)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和其他教学模式一样,生活化教学模式也有一些特点。首先,需要师生留心生活中的细小事物,教师要熟练地进行生活化教学,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只有这样才会在课堂上灵活地运用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帮助教学,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这样在老师进行生活化教学时才会有更深的理解。其次,生活化课堂教学氛围应该是轻松活跃的,因为与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相结合,引用一些生活中的素材,比较容易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最后,生活化教学模式有明确的目的性,任何教学形式都是有明确目的性的,生活化教学归根到底是为了帮助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
二、高中生物与生活的关系
高中生物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它来源于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是生物学赖以建立的“源头活水”。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内容大多揭示了生命的本质,揭示了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与规律,因此其对于生活是十分有益的。众多的生物学家就是从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入手,经过一番曲折长期的研究和探讨过程,才建立了现在的生物知识体系,因此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入手,利用学生已形成的生活经验和已观察到的生活现象,进行教学,找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点。
三、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一)精心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是实施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前提。如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些教学案例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原有知识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时,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在充分领会和理解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好教学内容,用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规律的材料替换教材中那些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的材料,使课堂教学内容富有亲切感、真实感和新鲜感。例如,教师在教学“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问题1:大家知道哪些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吗?你最喜欢吃哪一种食物?问题2:大家知道蛋白质对人体有怎样的作用吗?问题3:当大家食用了含有蛋白质的食物之后,大家的身体机能是如何汲取营养的?问题4:假若大家的身体缺乏蛋白质,会有怎样的后果?通过设计这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尤其是贴近生活的问题,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生物知识,促使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生物知识,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善用生活中的热点进行教学
生活中的新闻、社会热点话题是学生都比较关注的,将其与生物教学联系起来,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增强其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听到关于“甲型流感”、“登革热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等新闻报道后,教师可以联系正在传播的上述传染性疾病,为学生讲授相关的传染病原理知识,并解析相关预防的方法。学生在听到教师讲述最近的传染性疾病时,也会感觉到生物教学的实际意义,在学习相关内容时便会更加认真,印象也会更为深刻。
(三)课外实践活动的生活化
对于生物而言,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忆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而课外实践活动则是最好的方式,一来学生对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比较感兴趣,二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联系所学生物知识,学以致用,会增强生物学习的实际意义。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小生态瓶、探究不同温度下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调查身边常见遗传病(如白化病、色盲)的发病率或通过分析家系画出系谱图、确定遗传方式;还可调查转基因食品种类、蔬菜大棚常用什么颜色的塑料、本地果园生态系统结构、物种丰富度……这些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用到课上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生物知识解决了问题,从而于无形中提升了学以致用的能力。
生活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也是一个巨大的课堂,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一旦教师能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学生就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意识到自己学习的重大责任及价值,触动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主动地、深入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因此,今后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联系生活,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挖掘教材中生活化的内容,利用生活中的热点进行教学,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最终促进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现,提升生物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卢灶明.浅谈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课外拓展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8
有一天下晚自习时在校门口碰到我的一位学生肚子疼得历害,于是我就顺便送她到医院治疗,在路上交谈时听她说,由于拉肚子,好几天没好好地吃东西了,下午就吃了些梨子和冰棒,我听后为她生活常识的缺乏感到惊讶(拉肚子了怎么还能吃这些东西啊),也为我是她的生物老师感到内疚。我想在以后的生物教学中,不应只为考试而教学,还应该让生物教学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学习时,不仅能学习到专业的生物学知识,更能让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应用。于是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方式:
一、及时跟进当前时事、热点。
生物科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在电视、报纸新闻中随时有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方面的内容,如爱滋病及其传染、甲型H1N1流感、口蹄疫、转基因食品、食品添加剂、问题奶粉、人类基因组最新研究成果、可燃冰、日本准备修电梯到月球等,都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地穿插,进行适量的讲解,不仅能增加课堂气氛,更能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发展和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同时我还经常收集宣传单,选择一些相应的对学生有用的信息带到学校,如献血手册,以及艾滋病、肝炎、甲流预防科普知识的宣传单,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开阔他们的视野,达到增长知识的目的。
二、尽量进行实物教学。
生物教学中,有很多生物学知识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但常见并不一定学生就了解,所以我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实物教学。如讲到“生殖的类型”的时候,带上一些蕨类植物,让他们直观地了解孢子、孢子囊。同样,在讲解“种子的形成过程”中带上一些新鲜的菜花,让同学们亲眼看看子房及里面的胚珠。讲到“微生物发酵”的时候,我找一些发面条的酵母菌液让学生闻一闻,感受其和一般的面粉液的区别。如果没有实物的情况下,我则尽量地使用挂图或从网上下载图片让学生观察。
生物学作为一门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自然学科,在新世纪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致癌基因、从转基因动、植物到克隆基因。从线粒体基因到人类妈祖”非洲夏娃”、从餐桌上的转基因食品到DNA侦破技术等等,渐渐地成为有文化的公民必备的常识。其中“生命科学”、“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显示出了其领先科学的优势,生物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及“生物实验”’的普及,对“研究性学习”的引入创造了有利条件。生物学实验中的验证性实验及探究性实验,非常适合初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上述学习,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有关生物体结构、功能及进化方面的理论知识。生物学与地理等学科结合,可以为学生创造探索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乱伐森林与沙尘暴、雪尘暴肆虐的关系,以及环境污染与人类疾病发生关系的调查。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而且因为不存在认识上的盲点,学生能够更快地接受、更好地理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通过实验操作、社会实践、考察等方式,让同学将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在教学中,很多时候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我们并没有充分考虑怎样将生物学知识更好地与生活相结合。而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将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例如,我在教学“生物多样性”,谈到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部分内容时,不仅收集了大量的事例、图片、资料,还利用周末和学生一起进行了一次县内资源情况的调查活动,学生经过实践,很快就找到了因为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水资源受到破坏,使鱼虾、黄鳝、泥鳅等减少的现象,以及一些植物因为人为破坏而大量减少的事实。生物圈中的一些资源是可以再生的,可长期贡献给人们,但是由于人们不加节制的开采滥用,从而加速了地球上资源的枯竭。人们以为自己的利益升高了,自己的生活自然会更好了,实际上是给大家及自己的后代带来了灾难。大自然是多么的美丽,既有千山万水,高楼大厦,又有花草树木,蓝天绿草,可人们还是不甘心,为了更好的生存,就不断的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但是,不合理的利用和改造自然是大自然遭受到了破坏,也给人类的今后带来了灾难。最后进行了“作为未来的主人,我们应该怎么做”的主题讨论。通过以上方式,不仅顺利完成了教学,更是将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同样,我在进行“生态系统及生物圈”部分知识学习的时候,在完成教学的同时更强调同学们从校园的环保、绿化、美化实际情况中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书本知识,让所学知识运用到我们身边。结果还有同学对学校的一些现状提出了极有价值的建议,得到了校长的肯定和学校的采纳。
四、适当补充一些生活常识。
关键词:初中生物 教学 生活 分组实验 培植素能 创新思维
一、生物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安排学生“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注意常见的,认识那些不常见的,做一个笔记。这样联系生活,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地学习,虽然,学生已然对这些初中的学习方法感觉毫无新意,但是,这是一个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的基础,这是千古不易的手段。
比如,认识校园内常见的动植物,了解其生活环境,通过室外观察动、植物的形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普遍得到提高,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大增,通过笔记,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比如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文字的表述能力明显改善,热爱学习,热爱学校,热爱大自然的表现也表露无余。
实践证明,学生学习兴趣由于联系生活而普遍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了,喜接触实际,爱动脑动手,遇到问题喜欢问一个究竟,不仅仅满足于书本的知识,当然,要想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还有其他多方面的很多工作,作为生物教师,就要想得周到,为学生积极创造学习知识的条件。特别是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还应该通过其他的途径加大学习量,比如实验课、野外采集、直观教具演示等,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生物分组实验教学效率
生物科学注重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从而能更佳地理解生物现象和获得感性认识,减少机械记忆与训练,增进学习生物的兴趣。分组实验与演示实验的区别是操作性强,并且要求提前预习实验,对实验原理、目的和操作方法先要胸有成竹。分组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结果具备直观性,亲身体会感受深刻,例如探究蔬菜维生素的含量,滴蔬菜汁进高锰酸钾溶液观察颜色的变化速度,记录蔬菜汁的滴数,以滴数多少来得出维生素的多寡,一目了然。
分组实验务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注意安全,确保小组人数的合理性,注重合作精神,确保实验顺利,设计实验要精心,指导须细致入微,比如做“显微镜的作用”“制作临时装片”这些实验时,对于显微镜的结构与作用,详细讲解和示范,学生模仿操作会很快成功。
三、注重教学和培植素能相联系
新的教学理念突出的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因此在教学中应把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语言能力、健康的心理作为贯彻新的教学理念的教学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放在生物教学的首要地位,从而为锻炼学生的能力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考虑教师的教,不能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抛弃陈旧的脱离学生实际的“教法”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使每一位学生心情舒畅、高效、创造性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新的教学理论突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生物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生物课是与生产生活联系最为广泛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模型或激励他们用自己学到的生物知识来解决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深化,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创新精神。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各种生动有趣的各种情景,让课题变得富有魅力,在这样多姿多彩的教学情境中启发和发展学生的智慧和精神生命,将使教师的职业生命充满快乐、激情和光彩,也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了新奇与收获,并使教育的本质变得庄严和神圣。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在生物教学中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课例:“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学片断。
师:非生物因素对生物是否有影响呢?下面我们就以生物圈中的鼠妇(潮虫)为例,来探究是否某些环境因素对鼠妇生存有影响。课前同学们积极准备材料,你们是在什么地方找到鼠妇的?
生1:我在砖石瓦块下面。
生2:我在花盆下面。
生3:我在屋后的土堆里。
师:那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呢?
生:阴暗潮湿。
师:当你见到它时,又观察到什么现象了?
生:掀开砖块后,它又钻到土缝里去了。
师:从你观察到的现象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鼠妇为什么不在光亮的地方生活?
生:鼠妇为什么总在潮湿的地方?
师:既然你们提出了问题,那各小组就根据你们提出的问题,大胆做出假设,参照技能卡,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都有哪些?
(学生分组探究,10分钟后小组汇报交流)。
生1:我们小组在盒子底部一半放干沙,一半放湿沙,每次向干湿分界线部分投放10只鼠妇,结果几次投放,多数鼠妇朝向潮湿的一方。因此我们小组认为,鼠妇喜潮湿。
生2:我们小组在盒子底部全部放湿沙,盒子上面一半盖上纸板,一半盖上玻璃板。每次在纸板与玻璃板之间的缝隙投放10只鼠妇,8次投放,结果多数鼠妇朝向了纸板这一方。因此,我们认为,鼠妇喜阴暗环境。
生3:我们小组还想象气味对鼠妇是否有影响。在盒子底部放湿沙,然后在一侧放上一粒樟脑球,从盒子中间投放鼠妇,结果多数鼠妇都远离樟脑球。于是我们小组认为气味对鼠妇也有影响。
生4:我们考虑到温度也会对鼠妇有影响。我们的做法是在盒子一侧外面用火烤一下,结果鼠妇都朝向另一侧运动。
这节课,教师也是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自己发现问题,然后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教师适时点拨。整个探究过程包括实验材料、器材的准备、实验方法的设计等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的思路有时会超越教师。比如,课前我只预计光和潮湿两种因素对鼠妇的影响,可是在探究过程中,有的组却想出了气味、温度的影响,由此得出了空气污染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总之,生物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教师要不断转变自己的角色,让教学相长,与学生共同发展,甚至于向学生请教,共同研究、发现生物领域的无穷奥秘;想方设法锻炼学生的探究科学奥秘意识,激励他们奋勇直前,不断有更多的发现,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杰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明君.初中生物教学反思与对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情境
生活化教学是对新课标中将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要求的迎合与现实化。高中生物教学内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抽象中映射出生活当中的实例,以生活当中的实例高度抽象出一般性的具有系统性的知识。高中生物的生活化教学既有利于对生物知识的生活化处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迁移到生活当中,主动运用,来指导日常行为和生活细节。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陶行知看来,只有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才可以实现教育的价值,包括学术价值、实用价值以及实现人的完满成长的价值。生活化教学的实质其实也是实现教育价值的途径与表现。它继承了陶行知关于生活教育的精髓,在实施上注重设置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教学手段与生活元素相融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更多地将内容的表现形式与生活当中的实例相比较、相联系,在教学评价上要侧重学生对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考察,注重学生的迁移思维的锻炼和动手能力的提升。最终目的是将学生的知识学习与运用凸现出来,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和迁移学习,实现概念的具象化和学习的高效化。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教学情境生活化,就是在课程的开设和开始阶段引入生活片段,用学生经常面对的事物进行新课程的导入,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知识,进入课程学习的核心部分。在进行情境营造时,教师要让热点话题、常见现象等成为情境素材的首选,使学生能够以熟知的材料去加工未知的问题。同时,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利用丰富的视频、图片和文字展示课程导入部分,以一定程度的表象刺激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进而实现课程第一阶段应达到的目标。例如,高一生物必修一中第一单元《从生物圈到细胞》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并能够准确说出生命系统的层次。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尤其是缺乏足够的设备让学生近距离细致地感受细胞的结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形象的生活案例对抽象的概念进行具象化处理,以便于学生能够以合适的路径接受具有一定难度和高度的新知识。例如,草履虫除了分裂和运动,还能镊食、排泄,生长;和卵细胞作为桥梁,胚胎发育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有关系;SARS病毒的复制与传播等。这些贴近生活,且易于通过多媒体等形式传播和表达的事物是营造生活化情境的优质资源,应该得到优先使用。
二、教学方法生活化
教学方法的生活化,要求教师要突破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学的场景延伸到大自然,延伸到社会当中,并利用现实的生活道具为学生解释抽象知识。由于生物课的特殊性,生物课教学内容可以较为普遍的取材于我们生存的这个环境,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资助搜集教学材料,利用生活当中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新知传授。在进行《脂质的种类和功能》一课的教授时,由于相关实验涉及到使用花生、油菜花等油料作物,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花生地或油菜花地亲自采摘实验标本。在采摘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其颜色,并思考几个问题:菜籽油和花生油主要属于什么化学成分?菜籽油和花生油是从什么材料中提取的?在采摘完实验标本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利用专业设备进行科学实验,例如制备花生种子的徒手切片、利用花生种子切片进行脂肪鉴定,并小组合作完成对洋葱根尖、小麦种子、花生种子、大豆种子的脂肪鉴定。在这里,教师既通过大自然环境实现了对传统课堂环境的突破,同时也实现了用较为现实和常见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新知传授的过程,实现了教学方法的生活化。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是对整个教学阶段最核心部分的生活化总要求。教学内容涵盖整个教学过程,在内容的选择上要与生活背景相联系,在教学处理时也要让知识回到生活当中,实现概念与实物的对接。《身边的生物科学》通过对各种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提高学生获取与甄别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与人类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引入丰富的生活实例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如何让学生认识到生物课的重要性?如何让学生对生物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愿意主动接受、接触和深入的研究它?答案就是让学生亲身体会生物科学的奥秘和与人类生活的息息相关。全球变暖导致的农作物减产、植物行为异常;小核糖核酸分子及其对艾滋病和肝炎治疗的帮助;“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登陆火星并发现有水的证据……这些新闻报纸经常宣传报道的,学生能够亲身感知到的内容正是挖掘学生学习兴趣的点。将生活化的内容真正贯彻到教学过程中,有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评价生活化
传统的课堂对学生的评价只是“一张试卷定胜负”。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是应试教育的恶果。实际上,教育的目的之一,便是让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生成,自我发展,自我完满。如果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迁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那么单一的概念考核和解题策略不会影响到学生教育质量的好坏。如果教育评价能够侧重于生活化处理,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那么知识的流动性就会得到更好的体现,教育的评价就会深入到评价本身当中,实现教育的社会效益、个人效益、长远效益。
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是一种人本教学理念的体现,是服务于人的成长、实现教育核心价值的途径。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尤其是教学评价观念,基于多元智力理论,构建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学科建设规律的新型生活化生物课堂。
参考文献:
[1]谢欣荣.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2.
[2]牟丽红.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有效性的探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4):83-84.89.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程;生活化教学;教学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生物科学和技术已经渗透进人类的生活各个领域,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并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新课标》倡导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主张让学生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生活化教学,就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学科知识,充分挖掘其中的生活内涵,在教学活动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达到生物学科教学的生活化。
高中生物课程中,必修模块选择了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选修模块选择了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特别是人教版教材栏目设计和正文内容的编写上,更是突显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教材中的“问题探讨”“与生活的联系”
“与社会的联系”和“科学・技术-社会”等板块,旁栏中的“相关信息”“旁栏问题”,以及“练习”和“自我检测”中的习题,都注重以生活实际、科学研究为背景,为生活化教学奠定了基础。
而作为学生,他们更希望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能多联系生活实际,更贴近生活,更关注生物科学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更希望能多做实验,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期望生物学知识对自己的生活和将来学业、职业的选择和发展有所指导和帮助。
目前,高考生物试题的命题特点也体现出生物科学时代性,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产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当地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现状,试题内容越来越多地与中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所以,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更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是社会和生活的需要,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是教学三维目标落实的需要,也是高考升学的需要。
二、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经调查,目前我们高中生物的生活化教学的境况并不尽如人意。有些学校在生物生活化教学实际实施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渗入到实际的教学中,难以达到真正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是按照原有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授课。
(一)教师本身的素质参差不齐
教师本身对生物的生活化教学理解不够透彻,专业性素养高度不够,对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也不敏感,再加上工作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没有更多精力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即便关注到细节,发现了问题,特别是一些生物科学发展前沿的研究成果,也很难准确做出专业解释。甚至有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敢把课堂放给学生,就是.怕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自己解决不了,导致课堂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
(二)学生对生活的漠视
由于长期的升学压力和家庭、社会对孩子们过于严密的照顾,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敏感度降低。虽然喜欢生活化的生物课堂,但是缺乏生活经验,缺乏对问题的洞察力,给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增加了难度。
(三)政策的支持和考核标准支持不够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通常以实验为主,目的是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由于一些客观条件、课堂时间的限制,以及教学进度的影响,一些实验在课堂的规定时间难以完成。高中生物课时的安排是固定的,迫于进度和升学的压力,老师和学生又不得不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成绩上。再加上经费、设施、学生安全等诸多问题,生活化教学不能最大限度地真正落到生物教学中去。而对于老师工作和学生综合素质考察,也多注重成绩和过程,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对于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没有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和细致的办法,无法真正推动高中生物教学生活化的全面实施。
(四)家庭和社会的关注度不够
生活化教学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但是,大多数家长不懂得教育和教学,能做的只能是督促孩子复习。而社会对于生物的生活化教学更是了解甚少,就更谈不上配合和提供资源。
三、深化高中生物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建议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大中小学的开展,生物课堂的生活化教学模式将逐步完善与改进。在构建生活化生物教学课堂的过程中,应当以实际的教学目标发展作为引导,将学生的生活方式融人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课堂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针对当前在生活化教学中的发展现状,为更好地使得生活化教学理念应用到实际教学环节,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展。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深化生物教学生活化,提高教师素质是关键。生物科学发展迅猛,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同时,专业化知识的更新不容忽视,教师要注重广泛学习和了解生物科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的研究成果。通过讲座、培训等形式,加强理论学习,让教师更好地理解生物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依据。集体备课、公开课等,注重对教师生活化策略运用的指导和运用,注重收集与生活实际和时事热点等相关的素材,并研讨进行科学的解释。
(二)建立完善的课外生活化实践体制
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通常是以课堂作为教学主阵地,而忽视学生的课外活动,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学生可以真正的回到生活,认识生活,课外活动是将课堂中学习的有关理论知识应用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的主要阵地。所以,可以建立完善的课外生活化实践体制,通过课外学习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其养成一种“爱动脑,爱思考的”学习习惯。例如,人教版第二章,细胞中的无机物一节中,在植物细胞中的无机物有哪些,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到生活中寻找答案,可以将本班的学生进行分组,每组种植一定数量的小麦幼苗,当小麦幼苗成熟后,每组对小麦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与讨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植物所含有的无机物成分。在此教学案例中,教师让学生直接深入到田间,种植小麦。将发育成熟的小麦做出其成分的分析,不仅使学生对此知识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一种团队合作精神。
(三)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课堂
课堂作为教学的阵地,要将教学生活化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课堂教学立足于现实生活,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更加贴近生活实际,让生物科学真正走进生活。
1.教学情境生活化
生活化的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学习环境。所以,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问题巧妙地设置在生活情境中,营造一种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使学生的学习真正融人到生活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教学内容生活化
新课标倡导教师注意结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调查、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社会责任感。教师要善于收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与时俱进的生活题材进行教学,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调查、观察、实验和制作等活动,引导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去观察、认识和理解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或现象,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和技术。以人教版必修一《生命的物质基础》一节为例,分析生物基础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首先,在课程刚刚开始时,教师就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同学们,知道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所含的主要物质是什么,有哪些物质可以用来维持生命的正常活动呢”,问题提出后,教师就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食物中的主要成分有哪些。学生们进行相互讨论,讨论维持生命的主要物质。每组派出代表发言,有学生答道“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代谢出现紊乱缺乏营养物质,那么我们就会到医院中输液,输液的主要成分就是葡萄糖,由此可以推断出葡萄糖能够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必要物质”。其他组的同学也相继发言。最后,讨论结束后,教师对每组同学的观点进行总结。通过上述教学案例,可以看出在生物是一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相关的课程,在人们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真正接触到现实,同时保证学生能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使生物知识真正融人生活。
3.教学评价生活化
常规的作业是习题训练,学校考查的内容越来越多地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题目情景或设置为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场景,或与当地生态、经济、环境紧密相关,或选择生物科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成就,加强了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但是,学生并没有真正走进实际生活。也可以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运用所学知识自酿葡萄酒、米酒,自制泡菜、腐乳等,安排学生真正去实地考察当地生态环境,调查当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利用酶的特性清洗污渍等。这样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生物学,人们生活中时时在应用生物学,不但体现了生物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同时让学生体验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
(四)善于开发和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资源
[关键词]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10108
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我国古代学校就已经作为主要的教育任务和内容。何以见得呢?孔子曾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还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弗畔矣夫。”此外还有孟子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可见,他们都把“明人伦”即培养学生的品德作为教育的目的,优先于智育,也即把德育放在首位。我国古代学校都把德育教育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我们更应当重视德育教育,并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进行渗透。
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一些社会要求的政治规范、思想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教育过程。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生物学科含有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有着它的特性和研究对象,使得它在德育教育中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优势。作为生物教师,应该挖掘教材中优秀的德育素材,伴随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将其渗透进每个学生的心田。下面是笔者对中学生物教材中德育素材的挖掘及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些实践与探索。
一、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懂得感恩立志报国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在平时的生物教学实践中,适当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民族素质和凝聚力,让他们懂得感恩立志报国。例如,在教学“认识生物的多样性”这一课时,讲到我国具有“裸子植物的故乡”之美誉,可以跟学生强调那是因为我国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讲到我国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有三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还有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种数也位于世界的前列,同时生态系统也多种多样等,都可以跟学生强调那是因为我国具有优厚的地理环境,内陆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东部沿海滨临太平洋,海岸线曲折,从而孕育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教师讲“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时,谈到濒危物种,可以跟学生强调大熊猫、白鳍豚、水杉、银杉等都是我国举世闻名的特有物种,当然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威胁,比如野马、新疆虎等已灭绝或者在我国境内绝迹,毛脉蕨等野生植物也早已绝迹,金丝猴、大熊猫、野骆驼、珙桐、银杉、人参等也处于濒危灭绝的状态。总之,教师通过对课本教材德育资源的挖掘与突出,可以让学生既为我国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生态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动植物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责任感。
二、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同时也是观察、分析、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与生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紧扣生物教材内容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和分析事物,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渗透“世界是物质的,也是运动、发展、变化的”
除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首先病毒的结构极为简单,仅由蛋白质构成的外壳和遗传物质构成的核心两部分物质组成。病毒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里才能生存与增殖,离开了活细胞就形成了结晶体。再看其他生物,他们都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而从细胞构成来看,不外是有机物与无机物。而有机物中无论是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还是携带遗传信息的核酸都是由C、H、O、N等多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因此,非细胞结构的病毒与细胞构成的所有生物都有着统一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一切生物都是由各种化学元素构成的,都是物质的。
一般来说,生物个体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受精卵进行细胞分裂,细胞数目不断地增多,而刚分裂的细胞体积较小,当吸收了各种有机物与无机物后,由小变大,则体现了细胞的生长。细胞分裂与细胞生长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是生物个体由小变大,体现了生物的生长。当新产生的细胞数量少于旧细胞灭亡的数量时,则体现了生物走向了衰老甚至死亡。不同个体或不同物种间细胞代谢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其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不同。因此,无论是从个体发育上来看,即从产生、成长、衰老到最后的死亡,还是从物种的进化上看,归根结底都是由遗传信息所指导的新陈代谢所表达的结果。由此体现了生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充分体现了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
2.渗透“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分子水平上看,生物体不是一个只有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简单组合,而是各种化学元素形成了各种有机物与无机物,再由各种物质形成一个有机组合,才有可能形成一个有生命的生物体。所以,生物体是一个各种物质有机组合的统一体。从细胞水平上看,作为构成生物体基本结构单位与功能单位的细胞,其基本的细胞结构都由细胞膜、细胞质与细胞核构成,各部分结构不同,功能也不同,但都不能独立存在,而是有机地组合,形成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细胞,再由不同的细胞构成一个完整的生物体。细胞分裂与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不同的组织又联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器官,植物则由不同的器官形成了一棵完整植株,而人体与动物体则由不同器官形成系统,再由系统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生物体。因此,仅从一个生物个体上看,生物体内部的各种物质、各种结构之间,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生物体。
如果以上是从微观上看的话,那么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则是宏观的。首先,生物与生物之间如何联系的呢?常见的生物间的关系有:蜜蜂、蚂蚁等各个个体间是合作关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则表明它们之间是是捕食关系;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与寄主之间则是寄生关系;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与藻类等则是共生关系;水稻与杂草、同一草地上的羊与兔等则是竞争关系。无论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如何,最终表现的结果都是各种植物与各种动物形成了食物链与食物网,各种细菌和真菌则与动植物间构成了寄生或腐生的关系。其次,生物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又是如何呢?“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马牛羊在草地上奔跑,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如果一旦把以上的生物与其环境错开来,很明显就不太合常理,因此,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生物跟环境相适应,生物是由环境所决定的关系。反过来,“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大面积地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调节气候,避免干旱等,则充分说明了生物可以影响环境。正因如此,当环境在变时,生物种类也在变,并且伴随着漫长时间的推移,生物也就不断地进化着,多样化的环境类型也就产生了多样化类型的生物,从而形成了今天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因此,生物与生物之间,还有生物与其最大的生态环境――地球之间,最终共同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那就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3.渗透“生命活动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要尊重规律,学会按规律办事”
生物界的一切生命现象都是受一定的客观规律支配的。例如,过度放牧而导致草场的退化,乱砍滥伐而导致干旱或洪涝灾害的发生,蝗灾与鼠患,某个草原生态系统杀了狼而导致野兔的增多等,充分说明了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无论对人类有利的还是不利的,人们都不能随意地利用或赶尽杀绝,否则就破坏生态系统,受到惩罚。还有生物个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根据不同生长时期,植物的需要水量与无机盐的不同,人们就能做到合理灌溉与合理施肥;学习了人体的消化与吸收,则指导着人们做到合理营养,同时注意食品安全才能健康成长。此外还有蒸腾作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孟德尔的遗传规律等。人们只有认识了生物界的客观规律,才能按照人们的意愿合理地进行利用或适当地对某种生物进行控制,以便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三、渗透科学探索精神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生物科学史则包含了科学家的假设与推理、分析与判断等思维的全过程,是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研作风以及勇于探索的结晶,是渗透科学探索精神教育的好材料。如光对鼠妇的影响、光合作用的发现、孟德尔遗传规律等的教学中,使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步骤及其艰辛,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怕困难挫折、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四、树立好榜样,充分发挥人格感染力和德育示范性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教师,可见“品德”与“学问”并重。“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无论课内与课外,必须注重自身的言行与举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语言习惯,才能经得起实践的考验,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这样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还有作为教师,对学生应始终怀着深沉久远、博大无私的爱,并以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和教师人格的魅力来触动、感化、滋润学生,那么教师对学生人格感化的力量就愈大。也只有树立好榜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人格感染力和德育示范性。
总之,在生物教学实践中,当进行思想教育时,要做到潜移默化,寓德于教,同时要克服脱离教学实际的空洞说教。在进行某个观点教育时,不能一上来就提出这个观点,而是随着知识由浅入深、逐步展开的同时,把这个观点逐渐渗透到具体的教学中,待总结知识的时候,才可以水到渠成地归纳出这个观点。只有始终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渐渗透的原则,才能使学生在获得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王伟平.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OB/OL].人民网,2007-7-17.
一、联系社会,增强环保意识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适宜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在不断提供人类生存的资源时,却遭到了人类极大的破坏和浪费。如全球变暖(温室效应)、酸雨、水污染、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富营养化、淡水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破坏等,环境恶化已经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社会和动植物的生存与持续发展。高中生物教材中《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两章详细地讲解了有关环保的知识,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把环境保护意识、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保护技术基础知识有机地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当前生活的环境,培养他们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当好环保小主人。具体措施如下:
1、 联系地方环境状况,加强环保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除了结合课堂内容进行环保教育渗透之外,还可紧密联系当地实际,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使学生亲自体会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例如:给学生介绍本地区的资源特点,工业状况,环境现状及本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并鼓励他们通过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环保宣传和干预。
2、进行环保知识测试竞赛
平时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报刊杂志和电视台上的环保知识,再加上平时讲到的一些问题,在“6月5日”环境日那天成印成试卷,对学生进行测试、评分,根据成绩评出一、二、三等奖。开展这种活动既可增长学生的环保知识,又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
3、举办环保之窗
利用黑板、墙报进行宣传环境法规、披露环境污染的危害,治理环境污染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技术。在环保之窗中尽量多联系些学生经常看到、听到的问题,使学生亲自体会环境问题就在他们身边,受到切实环境教育。总而言之,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人能够解决得了的,它需要全人类来关注。我们生物教师应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寓环境教育于生物教学之中,使学生了解环保知识,也是中学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我国乃至全球环境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
4、将环保纳入实践
与学校德育部门合作,开展环保活动,到社区、街头义务清扫,义务宣传,将环保落到实处。
二、生物学教育与营养健康意识的紧密结合
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了很多人体营养与健康常识,如《动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调节与免疫》,以及《遗传病与优生》和《生物工程制药》等章节都有关于健康营养和疾病防治方面的知识介绍,教师不仅要深入理解生物教学内容中与健康有关的理论,还要收集大量与健康、保健、卫生有关的知识与资料,提高自己的健康保健素养。从而带领学生学习和掌握这方面的常识,并建立正确的健康意识。综合而言,从课本中可以提炼缫韵录傅悖
1.生物科学技术的进展为医学、卫生事业的重大推动作用,如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医学和人类健康的关系、器官移植、基因治疗、基因工程制药等;
2.生物界特别是病源生物与人类的相互关系与对策;
3.自然界特别是环境污染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与对策;
4.对人类的健康影响大的、常见的慢性病、多发病、地方病等疾病,如有关心血管病、肿瘤、糖尿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等多种疾病的基本知识、相关的生物学基础及预防措施;
5.对人类健康危害大、传播广的传染病,如艾滋病及其预防办法; 6.传染病的防治与免疫,如非典型性肺炎、脊髓灰质炎的危害、计划免疫等;
7.营养与饮食卫生的常识,如合理膳食、食物的保健作用,食物中毒及防治;
8.青少年常见病与多发病及其防治,如近视眼、肥胖;
9.青春期卫生知识与保健; 急救知识,如外伤的急救等;
10.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吸烟、远离等;
11.增强人口素质意识。在教学中本人及时介绍我国的人口现状、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人类遗传病、先天性疾病的状况、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意义、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基本政策等。在学习完“人类遗传病与优生”有关内容时,本人让学生各自了解周边有遗传病史的家族的优生工作的情况,结果显示绝大多人能正确重视生存环境、努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和实行优生。同时本人结合当前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及人口政策,对学生进行有关的思想教育。使学生了解目前我国的人口问题,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对学生进行人口素质教育、优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生育观,从而增强人口意识。
具体措施如下:
1.开展中学生健康与营养调查,宣传基本的营养知识,如早餐的重要性,零食的选择,常见的维生素缺乏症,青春期常见疾病的防治等。
2.定期开设营养与健康的讲座或课堂。
3.在学校成立健康咨询,包括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指导、干预,并与食堂等学校部门充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