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检验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由从事基础医学研究的学者和从事临床治疗工作的医生共同合作,实现临床问题和基础医学研究内容的双向调整和共同发展,使基础医学研究真正发挥作用,解决基础与临床脱节的现象[1]。医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也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医学前沿学科,是作为医学学科群中最容易实践转化医学的专业之一[2]。因此,应用转化医学理念的指导医学检验课程教学成为目前高职医学院校教育改革的热点方向之一。
一、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高职医学教育承担着面向城乡基层培养医学相关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必须结合我国高职医学教育的特性,调整培养方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包括医学检验在内的高职院校各学科课程教学主要采用教师为主的单向教学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不利于理解理论和进行实践操作,容易出现基础与临床脱节的现象[3]。一方面学生对基础医学的实际临床指导意义理解不深,进而在进入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后又对一些临床现象不能运用基础医学知识解释和理解。另一方面在进入临床工作后不能把临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回归到实验室去验证和探讨研究。
二、转化医学理念引入医学检验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转化医学的学科化过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才培养和相应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科交叉型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是转化医学要突破的瓶颈[4]。基础研究领域迅猛发展使医学检验学与多学科、多领域相互渗透交叉,理论与应用的紧密联系是检验学科众多分支发展的重要特色。转化医学正是强调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紧密结合,其核心内容是指快速有效地将生物医学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转向临床应用,同时把临床应用的实际情况再反馈给实验室[5]。因此,医学检验的主体是检验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结合转化的有机结合。
三、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检验教学改革思路
在医学?z验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转化医学理念,注重教学内容与临床应用的结合,强调教学内容的临床化,把真正用于临床的理论和技术引入教学当中,让转化医学理念在教学和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加强教师转化医学理念培训
转化医学理念要求多学科、多专业交叉配合、相互促进,这就要求医学检验课程的教师树立转化医学理念,积极参与转化医学的理论培训和平台建设,积极学习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新知识,增强对临床检验新技术的理解与应用,具备“基础-检验-临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应以课程教学为中心,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积极培养高素质的转化医学检验教师。
2.基于转化医学理念指导课程教学
在检验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渗入转化医学理念,强授课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往复,使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在授课内容上以疾病的临床症状和意义为先导,融合其发病机制,侧重于临床检测技术的运用。在授课形式上注重采用PBL模式和案例式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主线的特点。
3.以临床教学为契机,基于转化医学理念指导教学
1.1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定位不清晰
专业英语课是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检验专业英语学习是以接受医学检验专业基础知识和英语知识输入为基础,逐渐向以英语输入为媒介过渡,以医学知识学习为目标,以原版医学材料为补充的学习方式,旨在培养专业领域下接受英语信息、处理英语信息的能力,并以英语为媒介丰富专业交际手段,扩展专业交际途径。当前,国内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主要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衡量,这使很多医科院校更重视基础英语的教学,而对专业英语课重视程度不够。更有甚者,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专业英语就是学习相关的专业词汇,阅读相关的英语文献资料,忽略了专业英语课的过渡作用。很多医科院校也忽视了专业英语课的过渡作用,将专业英语课变成了枯燥单调的双语课,甚至是英文教材翻译课。
1.2师资力量薄弱
医学检验专业英语跟基础英语课的最大区别在于把医学检验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懂医学检验的专业知识,有医学检验的实践经验,又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和能力。而国内医科院校普遍缺乏既熟知医学检验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很多老师上专业英语课仅仅是对英文教材内容进行简单的翻译和专业词汇的灌输。
1.3教学方法和模式陈旧落后,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使用,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省内几所医科院校的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借助单一的教材,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使老师的教学热情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受挫,通过死记硬背掌握的有限知识,也只能满足于应试,而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更糟糕的是,学生在英语基础学习阶段积累起来的英语知识,也因无法得到应用而遗忘殆尽。这就使很多学生形成这样的感觉:学了一段时间的专业英语,反倒感觉英语水平越来越差。针对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本文将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针对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构建“建构主义”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以提高医学检验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2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单纯地对现实的反映,知识的传授并非是纯粹的被动接受,而是由具备认知能力的认知个体主动建构出来。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是基于自身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的,而这个过程取决于特定的情景。认知个体经验背景的差异会导致每个个体对知识理解的差异,而具体的情景不同,认知过程中的意义构建过程和程度也不相同。知识是依附于认知个体,并随着个体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变化、改进,呈现新的意义和解释。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在特定情境下,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建构的过程。这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即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等)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生硬地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灌输”,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创造特定的情景,帮助学习者完成认知意义的构建,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获得新的知识经验。教师的作用是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成为学习者的“高级合作伙伴”。同时,学习中的知识构建过程中,学习者并不是一个人孤立地完成的,除了教师的帮助,学习者在与同伴(同学)交流观点、反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也会重构自己的观点。此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对真实情景的体验。真实的情景对学习者知识的有效构建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室必须努力设计和创造足够的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最大程度地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料和语境,促成和帮助学生自己完成关于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构建,而不是单纯地“填灌”目的语已有的知识资料。
3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针对医学检验专业英语的特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进行改进,以实现专业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完成培养复合型医学检验人才的教育目标。
3.1明确课程定位和目标
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是基础英语的延伸和扩展,旨在较高层次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应该以实践训练为主,通过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式,为学生学习提供足够的语境和学习环境,增加学生在专业领域中的英语实际运用机会,提高专业领域内的口头交流、书面写作和阅读能力,而不仅仅是英语专业术语和词汇的灌输和翻译。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转变专业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
课程应由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医学检验专业教师承担。一方面医科院校可以让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专业人才承担专业英语课程;另一方面加强专业教师自身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与国外同行交流,把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动态,既有利于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提高了教师的英语水平。鉴于医学检验专业英语课专业性强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针对医学检验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偏低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初期,应以母语讲授为主,采用渗透式中英文混合授课方式,根据学生接受情况,调整中文和英文的使用比例。对于重点内容或关键点,以先英文讲解后中文解释的方式进行中英文对照讲授。这样可以使学习者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经验,循序渐进地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3.3积极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教师应该积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在了解学生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承担学生学习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引导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临床微生物检验时,可以先通过图片展示细菌形态,再让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的英语专业知识进行描述和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并以英文的形式进行正确信息的引导,然后用中文进行难点解释,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又突出了重点,还达到了学习英语的目的。
3.4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可以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使两者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仅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景,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与教材接触和互动的场所,为实现有效的意义建构创造理想的学习和认知环境。例如,在检验医学的组成课程中,尤其是临床微生物学和临床血液学课程中,存在大量的形态学内容,因此,必须采用大量的图谱或动画或多媒体素材加以形象展示,以增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构建积极有效的学习认知环境。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情况适当引入讨论式和互助式教学,设计问题、案例和语境,让学生用所学专业英语知识进行讨论,相互吸收启发性的部分,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概括总结。
4结语
【关键词】 医学检验;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The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in medical laboratory
WEI Wei, ZHAO Chun-yan, HUANG Xiao-hua,et al.College Medical Laboratory Science,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Liaoning 116044,China
【Abstract】 To reform medical laboratory experimental teaching so as 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ies overall in operation, strengthen to grasp the specialized knowledge and based experimental skill, and strengthen the abilities in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actual work. Also, the reform can inspire students’ love of learning,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cultivate innovative medical talents, meettheneedsof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Medical laboratory; Experimental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途径和方法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宗旨。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检验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检验项目也日益增多;检验技术呈现自动化、机械化、规模化、信息化的现代模式,检验人才的培养方式也必须随之改革。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高尚医德医风的临床检验师,作者对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进行了切合实际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医学检验实验教学现状及改革重要性
实验教学是实现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实验技能,培养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1]。部分教育学者认为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工具”,实验课是为了更好的理解理论课所学的知识点。因此,医学检验专业实验课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实验课时设置较少,不能保证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②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较为薄弱,目前,资历较深的教师是理论课的“主力军”,而实验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自然而然就轻视实验课的学习;③实验的教学模式较为禁锢。基本为教师提前完成实验内容的设计,为学生准备好所需仪器、试剂等材料,并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及临床意义等教学内容制作成PPT形式。课上,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步骤,对实验本身的原理、临床应用意义及所添加试剂的用途基本上一知半解,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缺乏独立总结的思考过程及创新观点的提出;④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工作相脱节现象较为严重。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医院检验科也正逐步发展为“智能化、机械化”取代传统手工操作模式,“速度快、精确高、信息大、易操控、操作易、参数多”六大特点已然成为临床仪器检验时代的新靶标[2]。然而,传统实验教学对这方面知识传授甚少,同时,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临床机会甚少,因此,实验教学的改革对医学检验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2 医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办法
2.1 强化基本实验技能 为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熟练的掌握各种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本院在保证理论课程完整性及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在原有实验课时基础上将实验课课时增加20%,切实让每名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认真进行实验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将具有“高素质、强技能、硬理论”的教师,安排到实验课教学中,师资队伍得到保证。以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实验为例,在同学进行操作前,教师会亲自演示常规仪器、常规玻璃器皿、常规试剂量取的操作过程,着重强调需要特别注意之处,以避免学生因操作不当而影响实验的整体性。为使学生认识到实验结果准确的重要性,在有些实验项目中,如:血糖、肾功能及离子等的检测,为学生准备不同的实验样品,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实验结果准确的重要性。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会逐一进行指点,及时纠正其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错误,一个小小实验操作疏忽,实验结果会差之千里,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
为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本院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实验技能大赛,让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规定的实验题目的所有实验步骤,得到相应实验结果,评委老师会认真观察学生操作的每一个细节,并对结果的真实、准确性作出判断,最后根据学生综合表现评出大赛的一、二、三等奖。
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医药卫生人才,已经成为医学院校实验教学课程改革的方向。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我们增设了小鼠肝损伤及高血糖模型的制备及相关实验指标的检测。开设这样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疾病状态下各相关指标的改变。在这部分实验中,学生负责实验全过程,要求学生自己去查资料,自己设计实验,绘制实验流程图,见图1。再根据学生的设计方案,选择可行的方案实施,最后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报告。该方式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掌握一套较为系统的动物模型制备及相关指标的测定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实践动手能力。
图1 动物模型制备及相关指标检测流程图
2.2 同临床实验接轨,提高实际工作能力[3] 医学检验技术正飞速发展,新的实验项目不断被研发,新的检测指标不断被应用于临床。为使学生在学校实验课上学的知识与临床实践接轨,采用了开设新的实验项目、实验教学与临床见习相结合两种方式。根据学校现有条件,添置部分先进仪器、购买新项目试剂盒用于实验教学,比如载脂蛋白、肌钙蛋白的检测,给学生讲解其实验原理和临床中所接触到的病例分析,使学生在实验课上对这些实验项目有所了解,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为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学生到检验科见习机会,使教学和临床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到学校附属医院检验科,由检验科老师对自动分析仪的工作原理、仪器结构、参数设置和仪器的操作流程向学生做以详细讲解及演示;并且,在检验科教师指导下,学生完全按照医院患者检测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应用。
通过以上实验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问卷调查,95%以上的学生认为提高了科研及动手能力,教学效果显著。今后我们将不断探索,使医学检验专业实验课更趋合理,培养出了一批理论知识深厚、基本功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检验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瑞红,潘世扬,黄飒瑶,等.高校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初探.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1102-1103.
罗列医学研究中经典的5种数学模型,阐述数学建模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总结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可能运用数学建模解决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 医学研究 数学建模 临床实践
Mathematical Modeling in Medical Research
Abstract Explain the mathematical modeling’s meaning on five kinds of classics medical model,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and promote the using of 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medical research; mathematical modeling; clinical practice
医学研究主要使用的是实验方法,但数学的方法也渗透其中。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它在农、林、医、经济、交通、能源等各领域的研究中越来越重要,在这些实际问题中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来选优、预测。数学建模在医学中的应用,如药物性能的比较、传染病的预测和控制、病情的诊断等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显著的效果。医学上治疗方法的效果、新药的疗效等,都要通过临床试验,产生大量的数据,然后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相应的结果加以评判。大量的医学研究,从头至尾都用到统计方法,包括实验设计(正交设计、均匀设计等)、数据采集与整理、数据分析(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统计描述等)等方法。总的来讲常用的有两大类数学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方法。统计分析方法是医学中用得最多、最深入也很有效的数学方法,但另一方面,在对某些医学问题进行机理分析时,数学模型的方法用得较多,而且十分有效。
1 医学研究中的数学模型方法
这里所指的数学模型方法主要指用于描述医学中某些机理而用的数学方法,我们从5个经典的医学数学模型谈起。
1.1 健康与疾病预测模型
人的健康状况分为健康和疾病两种状态,设对特定年龄段的人,今年健康、明年保持健康状态的概率为0.8, 而今年患病、明年转为健康状态的概率为0.7,若某人投保时健康, 问10年后他仍处于健康状态的概率。
马氏链中的正则链模型: 0.8w1+0.7w2=w10.2w1+0.3w2=w
w满足∑ki=1wi=1解得:w=(7/9,2/9),10年后健康的概率是7/9,患病的概率是2/9。
若考虑第3种状态——死亡,则可参考马氏链中的吸收链模型,在此不做详述。
另外,马氏链模型还可以用于解决遗传病的问题,人类的许多疾病如白化病、色盲、多指等,都可以建立模型估计后代的发病率[1]。
1.2 药代动力学模型
药物在体内分布、吸收、排出的规律是药物研究必然关心的问题,试验的方法能有助于了解规律,但真正揭示规律还是有赖于数学模型的描述,主要用到模室模型的方法。通过假设人体是一个室、两个室、多个室等,可相应地得到一室模型、二室模型、多室模型等。室模型的建立还与给药方式有关,通常的给药方式有:快速静脉注射、恒速静脉滴注、口服或肌肉注射。我们以恒速静脉滴注的一室模型为例:
x(t)表示t时刻体内的药量,k0为给药速率,药物消除为一级速率过程,消除速率常数为k,则容易得到如下的一室模型: dx(t)dt=k0-kx(t)x(0)=0
这个模型是数学上的微分方程初值问题,我们很容易求出它的解来,即:
x(t)=k0k(1-e-kt)
容易看出t∞时,x(t)趋近于一固定值k0/k,令x(t)=x0/2,求出t1/2,这便是药品性能的重要指标半衰期,即药物进入体内后消除一半所花的时间。对一特定药品,通过实验测量,估计出k0和k,我们便掌握了它在体内变化的主要规律。
数学模型的方法能揭示一般性的规律,而要从种种特定的研究中总结出一般性规律是很困难的,因而对问题的机理进行数学抽象研究是十分有效的。
1.3 医生决策模型
例如,对某种病有以下统计结果:
治愈瘫痪死亡等待a1a2a3治疗b1b2b3
医生可根据经验或是统计的病历建立统计模型分析,等待与治疗之间有没有显著性差异,即治疗是否有效,此模型表达了大夫能做什么,可能出现的结果,可使我们明确大夫的决策取决于目标的设定及治疗原则等。在此,由于没有足够的数据,所以仅能提供一种模型(方差分析),供有临床经验的医生参考。
1.4 传染病模型
长期以来,建立传染病的数学模型来描述传染病的传播过程,分析受感染人数的变化规律,探索制止传染病蔓延的手段等,一直是医学专家和政府关注的课题,特别是2003年SARS病毒突袭人类,更引起人们对传染病传播机理的关注。基于一定的假设,采用微分方程(组)作为工具,我们容易描述出传染病的传播规律。假设人群分为健康者和病人,且两者可相互转化,则有如下SI模型: Ndidt=λNsi-μNi
其中:N,i,s都是时间t的函数,N(t)是t时刻传染病考察地区的总人数,s(t)与i(t)是t时刻健康者和病人所占比例,λ是病人的日接触率,μ是健康人的日接触率。
转贴于
对这个模型的求解分析,知道λ>μ时,病人比例i(t)在t∞时趋近于固定值(1-μ/λ);而λ
如果考虑病人治愈后有免疫能力,即健康人中有一部分(病愈者)不会转化为病人了,需要建立新的模型。传染病有免疫性——病人治愈后即移出感染系统,称移出者,假设总人数N不变,病人、健康人和移出者的比例分别为i(t)、s(t)、r(t),模型变为所谓的SIR模型:
s(t)+i(t)+r(t)=1 N[i(t+Δt)-i(t)]=λNs(t)i(t)Δt-μNi(t)Δtdidt=λsi-μisdt=-λsii(0)=i0,s(0)=s0i0+s0≈1(通常r(0)=r0很小) N[s(t+Δt)-s(t)]=-λNs(t)i(t)Δt通过求解可得:i(s)=(s0+i0)-s+1σlnss0,其中σ=λ/μ。
分析结果:
s0>1/σ(P1)i(t)先升后降至0,传染病蔓延;
s0
从而可得到传染病不蔓延的条件:s0
提高阈值1/σσ(=λ/μ)λ,μ
λ(日接触率) 卫生水平,μ(日治愈率) 医疗水平
降低s0(s0+i0+r0=1)r0提高群体免疫[2]。
1.5 减肥计划——节食与运动模型
肥胖是一种病,并且可以导致其它多种病的发生。体重指数BMI=w(kg)/l2(m2)。 18.525~超重; BMI>30~肥胖。减肥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时尚。通过控制饮食和适当的运动,在不伤害身体的前提下达到减轻体重并维持下去的目标。
(1)不运动,只节食的模型:
w(k+1)=w(k)+αc(k+1)-βw(k)
α:每8000千卡增加体重1千克,即α=1/8000(千克/千卡);w(k):第k周(末)体重;c(k):第k周吸收热量;β:代谢消耗系数(因人而异)。
(2)运动加节食的模型:
w(k+1)=w(k)+c(k+1)-(β+αγt)w(k)
γ:每小时每千克体重消耗的热量(千卡 );t:每周运动时间(小时)。
用数学模型的方法研究问题,不仅揭示了问题的内在规律,而且节省了成本或克服了实验的困难。我们不必重复地做实验得到数据,再通过统计分析来得到传染病的传播规律,问题中的参数改变,只须重新求解数学模型便可讨论系统受到的影响而不必重新做实验。
2 医学研究中使用数学模型方法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规律
对象机理的探讨,实验的方法只能给出研究方向的揭示,规律本身的表述有赖于数学的刻划,如对DNA结构的刻划可使用拓扑学的方法。
2.2 有利于以较小的代价进行重复和快速的实验,从而探索新的规律
对已知问题进行数学刻划,建立它的数学描述,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成本低廉的模型,它能模拟真实的对象,进而模拟对真实对象所作的实验,这样能大大降低成本,提高速度。例如心脏搭桥手术是一个高难、危险的手术,术前对病人心脏进行全面的分析以便确定最佳的手术方案是必要的,人们便利用数学方法通过计算机造出病人心脏模型,对各种手术方案进行比较、评价、选择,这种比选显然是实际操作不可能做到的。使用数学模型方法,能显著地促进医药研究。
3 数学模型在其他临床实践方面的应用
3.1 泌尿系统结石性质的测定
CT作为一种重要的影象学诊断方法,已经成为现代医学检查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泌尿系统结石是泌尿科的一个常见病,往往由于结石的性质没搞清就动手术。其实由于各种结石的化学组成不同,那么它们所对应的CT值就不同,测定不同结石所对应的CT值,经过统计分析,得出各种结石所对因应的CT值范围,那么,泌尿系统结石的病人只需做CT检查就可知道结石是草酸钙结石或是尿酸钙结石,或是其它性质,这样就有助于对症下药了。这种方法还可以用于身体其它部位的检查,用于疾病的鉴别诊断。
3.2 手术指征的量化
对于外科来说,最难确定的就是该不该手术,这就需要对病人的身体情况做一全面的估计。不同病的手术适应征不同,对于不同的病划分不同的层次,建立层次分析法模型,估计对于某种特定病的身体状况评分,则这种病的手术适应征评分就在一个闭区间内,评分过高,病人不能耐受手术;评分过低,可以采取保守治疗。显然,在这个模型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层次的划分及各层次的权重。这项工作就需要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或是科室主任来完成,供一线医生参考。有了手术指症的量化标准,刚进入临床的医生就能更快地进入角色。
4 结束语
数学模型方法对医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医学研究人员对此重视不够,再加上医学生的数学课程太少,医学研究中的数学方法很少,这已影响了现代化医学的进程。一门科学只有运用了数学,才能达到完善的程度,所以对医学生进行数学建模方法和能力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血细胞;临床检验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668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553-02
在临床诊断中,医护人员为了进一步确诊病况,常常进行血细胞常规检验,此外,临床上常见的检验还有尿常规检验、便常规检验,但是血液常规检验却是运用最寻常的一个项目,其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在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检验及临床意义红细胞其含量高达血容量的1/2左右,因此,血液呈现出红色的黏稠混悬状态。一般情况下,在促红细胞生成素以及其他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作用之下,产生的红细胞或是红细胞受到破坏时会保持在动态平衡的状态之中。若是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这一平衡会受到破坏,一旦被破坏后就会诱发疾病的产生,例如各种贫血。参考值为女性:(3.5-5.0)×1012/L;男性:(4.0-5.5)×1012/L;新生儿则为:(6.0-7.0)×1012/L。
1.2方法
1.2.1血红蛋白的检验对血红蛋白进行测定,主要是对血液中各种血红蛋白的浓度进行测定,一般情况下,多数医生采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的方法,或是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的测定方法,参考值为女:108-148g/L;男:118-158g/L;新生儿为170-200g/L。可能产生的疾病为肺原性心脏病或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此外,还有可能是病理性减少各种贫血、失血过量或白血病等。
1.2.2红细胞平均参数为了能够掌握病人体内红细胞的情况,需要将红细胞的数量、比积以及血红蛋白的含量,将其进行计算,求出红细胞的平均容积、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的平均值以及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平均含量[1]。参考范围为320-360g/L,将红细胞参数计算出来,能够为医护人员提供重要的贫血鉴别信息。
1.2.3红细胞比积一般情况下,红细胞体积的抗凝血含量不做改变,将其放入毛细管或是温氏管当中,随后进行离心处理,并且对被紧压的红细胞层进行计算,计算其比例的大小。参考值为女:0.38-0.42L/L,男:0.42-0.48L/L。增高,脱水或是严重烧伤等导致低氧血症,对红细胞比积进行测定之后,可将其作为补液计算的重要参考信息,降低贫血的发生几率。多数情况下,临床上通过对红细胞的容积以及血红蛋白浓度进行计算,得出平均值,将其作为贫血鉴别与分类的参考依据。
1.2.4白细胞的检验当白细胞的数量,按照每升进行计算,若是每升超过10.0×109个白细胞的时候,医学上称之为白细胞增多,若是当每升的白细胞数目在4.0×109以下时,则称为白细胞减少,一般情况下,机体出现炎症时,白细胞会有所增加。成人为(4-10)×109/L;新生儿为(15-20)×109/L;儿童则为(5-12)×109/L。急性化脓性感染时期中性粒细胞数量会增加,感染灶的范围、感染微生物的类型、患者的反应能力以及感染程度等,决定着中性粒细胞增高的程度;此外,在进行大手术过后的12小时到36小时这段时间,或是急性心肌梗死后的24小时到48小时,都会影响着中性粒细胞的增高程度。
1.2.5血小板检验正常情况下,女性血小板为(1480-258)×109/L,男性为(108-274)×109/L,平均值为195×110/L。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血小板会有所增加或是减少,导致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骨髓造血功能发生异常,而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比较多,例如,血小板消耗过多、血小板破坏增加、感染、中毒、血小板破坏过多等。
2结果
人体的每个器官与组织都有血液流经,在体液和神经的调节、平衡作用下,人体的组织器官之间会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平衡主要通过血液中各项参数来表现,例如生理参数、物理参数等。由此可知,临床上可通过对血液细胞进行分析,来诊断造血系统方面的疾病,不仅如此,对于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也可作为重要的参考信息[2]。所以,在临床三大检验中,血液常规检验应用最为广泛。临床上,医生根据血液检验所反应的信息来掌握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发病原因、程度等,甚至可预知后期情况,这样一来,临床诊断治疗更具有科学性,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3讨论
血细胞检验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信息,因此,各大医院都非常重视血细胞检验工作,但是在检验工作当中都出现了复查不到位,甚至是不进行血细胞的显微镜形态检查现象,这样就导致了误诊现象发生率持续攀升。目前,临床上多是采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细胞的检验工作,该方式检测的方法非常多,和显微镜相比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显微镜是通过目测观察的方式来了解细胞的情况。但是,血细胞分析仪终究不可准确的对所有血细胞进行一一鉴别,尤其是白血病细胞的形态,更加难以检测得出。除此之外,临床上经常采用显微镜进行复查,尤其是对于经仪器检测出的异常标本,必须要通过显微镜的检测。目前,各大医院中已开始采用库尔特贝克曼LH75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该仪器过筛能力较好,并且可提供各种参数的标本,并将参数化成直方图,随后,根据临床资料和复查标准进行分析,对于不需要进行复查的标本可直接发出报告,对于检测出血红蛋白异常、白细胞异常以及血小板异常等情况,则需要进行显微镜目测观察[3]。为了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医护人员在采用血细胞分析仪筛选后,多数情况下还会使用显微镜进行复查,这样可对标本再次进行检查,降低异常标本的漏检率。本研究采用光学显微镜对瑞士染色后外周围血和骨髓涂片的细胞形态进行辨别,发现骨髓细胞中血细胞的释放程度及病理细胞形态出现异常现象,可见,该方法可作为诊断血液系统的主要方法。
综上所述,采用光学显微镜对瑞士染色后外周围血和骨髓涂片的细胞形态进行辨别,可发现骨髓细胞中血细胞的释放程度及病理细胞形态出现异常现象,证明该方法作为诊断血液系统的主要方法,可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光玉,洪小茜.医学检验的质量分析[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11,22(3):241-244.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技能训练
医学检验技术是注重实践性的临床学科[1],医学高等院校要以实践教学为导向,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学生接触临床之前的重要学习途径,在国内各检验院校实践教学的方式都不相同[2-3]。在以前的实践技能教学过程中,多依赖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进一步影响了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4]。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实践教学已经越来越重要。
1实践教学主体内容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关教学机构应构建以实践教学模式为主体、理论基础课程与实践技能课程并重的专业培养模式。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对检验技术专业的就业方向加以评估,并对今后的岗位工作情况和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加以了解,从而构建该专业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基本检验技能。
2实践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2.1实践教学形式与临床脱节
当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主要都还是在校内,但当前教学单位的实践教学环境与临床岗位的条件差距很大,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后,需要很长时间来适应新的环境。
2.2考核制度不完善
当前国内的一些医学检验院校中,主要是基础理论课教学,其次是实践课教学,且实践课占总成绩的比例偏低,因此在校期间学生也不重视对实验课的学习及考核。
2.3校内教学方式过于老套
当前国内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中,主要都是教师对学生讲解实验的操作过程和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将实验过程步骤逐一列出,学生再以实验流程进行操作,实验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所有实验课程结束后,统一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理论考核。这种老套的教学方式无任何实际意义,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非常低,实验报告实用性不强,学生的整体素质未得到提高。
2.4教学内容枯燥
我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目前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内容较为枯燥,缺少创新性,远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进入临床检验工作岗位的需求,致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2.5对临床实践不够重视
目前我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产生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学习的思想态度,对临床实践不够积极主动,最终导致其临床实践能力不强,理论与实际脱节。
2.6临床实践中学生操作较少
当前在我国大部分临床实验室配备了大量现代化先进的检验医疗设备,日常检验工作已经实现了操作自动化、技术现代化和方法标准化,导致学生的动手机会不多。2.7技能训练不严格主要存在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方法、手段、定位、教师能力水平以及考核制度等方面,导致临床检验技能训练未达到标准。
3完善实践教学方案
当前我国对实践课程考核的要求是以实验报告的书写规范程度来评定,这种方式是不合理的,不能完全体现一名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要逐渐完善这种实践考核制度,改进实验考核方式,将实践考核的成绩纳入当年教学的总成绩中,重视学生平时的实践考核,将所有学生的实践积极性、考勤、操作情况等都融入综合成绩中,这样的实践考核方法可明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5]。另外,构建一支专业教学团队,进行岗位实践,熟悉和了解本专业岗位工作流程、要求和标准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对原有课程安排、教材体系、授课内容、授课方法及手段加以改进。同时,大学医学检验教师应该具备“双师资格”,把当前最前沿的临床实用操作技能带到实验室来,使理论知识巧妙地与实践相结合,并在以后的教学中邀请医学检验专业的专家,或者是医院检验部门的专业人士来学校举办实践操作方面的讲座,或者是组织本专业青年骨干教师进行与实践教学相关的教学培训,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4结语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一门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实践教学中应加强临床检验操作技能培训、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同时,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之外,该专业的教师应当针对人才就业市场发展的需求,在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同时增强他们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丽华.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1(11):1021-1023.
[2]魏巍,赵春艳,黄晓华,等.医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实用医药,2011(2):245-246.
[3]李艳.浅析我国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交流与合作[J].大家健康,2012(7):150-153.
[4]翟浩利,路园园,王俊平,等.临床基础检验学综合实验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9):96-97.
【关键词】血气分析检验;酸碱平衡失调;诊断分析;临床意义
血气分析检验指标对于诊断酸碱平衡失调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在诊断酸碱平衡失调的精确性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在对酸碱平衡诊断的过程中还必须结合患者相关的病史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组建血气分析检验的动态效果模式,才能有效提高酸碱平衡诊断的准确性。虽然血液pH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表现出血液的酸碱性质,但需要与PaCO2参数进行对比讨论,在异常参数的情况下,对患者病史的原始资料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出患者酸碱血症的基本患病类型,对AG指标做出最终诊断。
1 酸碱平衡失调的基本变化形式分析
由于PaCO2与HCO3具有同向或者异向的变化形式,因此无法单独从血气检验分析结果或者病史代偿性来判断出患者属于单纯或者复合型酸碱平衡失调的症状。
2 代偿变化范围控制
在PaCO2与HCO3的基本性质出现改变时,PaCO2与HCO3的基本成分内容都会出现相应的代偿反应,PaCO2所具有的代偿变化范围可以根据公式进行取值。
患者出现酸碱平衡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肺代偿发生反应,并且代偿发生时间较短,不存在急性与慢性代偿的区别。患者呼吸过程出现酸碱失衡会通过肾脏发生代偿反应,而肾脏在发生代偿反应的周期较长,通常会持续3~5d,而临床上将酸碱平衡失调的急性与慢性以5d进行分类。而急性、慢性呼酸与急性、慢性呼碱发生过程中的代偿行为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患者在出现慢性呼吸性酸碱失衡所需要的代偿反应程度明显比急性呼吸酸碱失衡强烈,在这类代偿反应中,慢性呼碱反应的所发生的代偿反应最为强烈。在代偿反应失衡或者发生酸碱失衡的条件下,需要对代偿反应的极限问题进行确定,如果代偿反应已经超出了可接受的极限,则pH指数所表示的酸碱失衡问题属于复合型酸碱失衡。
在对酸碱代偿反应公式进行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对患者进行酸碱平衡检验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结合pH指数、PaCO2与HCO3的基本参数变化模式进行,将相关测量数据与患者以往病史情况进行结合,从而确定患者酸碱失衡的分类,血液pH值主要对患者原发性酸碱失衡具有确定性作用。2、采用原发性酸碱平衡失调计算公式,对患者呼酸(碱)的程度进行公式选择,在代偿程度不突破计算限制的情况下,按照代偿反应规律确定发生原发性酸碱平衡失调的的选用公式类型。3、采用相应的代偿反应公式计算完毕之后需要与PaCO2和HCO3的基本参数进行对比。
3 AG概念定义阐述
AG指标是进行酸碱平衡失调验证的重要依据,对体内酸碱指数偏向、电解质含量等相关指标都具有参考价值,对于患者在酸碱平衡失调出现隐匿性酸中毒的测定方面具有重要指向功能。
AG降低的限度在病情诊断方面不具有临床意义,但在临床诊断中使用AG指标具有以下几点要素:1、AG指标数据的测定需要与电解质进行同步分析;2、AG指标的测定时HCO3-、Na+和Cl-的相关离子指标参数测定有直接关系,AG指标的相关三项参数必须测定精确;3、AG代酸指标的判断只需要取样16mmol/L,就能够达到有效的检测结果;4、AG指数测定问题需要与患者病史相结合。
4 总结
酸碱平衡失调在临床方面具有多种表现特征,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都会由于体内酸碱失调而引发相应的症状,采用血气分析检验方法对酸碱平衡指标进行检验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多种因素进行判断,如患者血液中例子成分指标,患者血红蛋白指标,细胞液酸碱指数等,都对酸碱平衡失调的诊断具有临床意义,在进行具体指标分析的过程中,还必须结合患者的相关病史进行观察,提高检验酸碱平衡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吴振裘,王振寰,郭仓.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酸碱平衡失调之诊断及处理――附438例次血气测定分析[J]. 宁夏医学院学报,1980,01:37-43.
[2]李淑芳,赫国志.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血气改变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附1107例测定结果分析)[J]. 吉林医学,1983,05:1-8.
[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综合性;实验技能大赛;效果评价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综合性实验技能大赛的资料,参赛学生88人为实验组(培训组),在未参赛学生379人中随机抽取85人为对照组(未培训组)。竞赛选手自愿报名,不按照成绩等其他因素进行预先选拔。(二)研究与方法。1.竞赛的组织。竞赛由学院、教研室及学生学习部联合主办,制定大赛方案,进行赛前宣传,学生依据兴趣自由报名。赛制分为赛前培训、初赛、复赛以及决赛,优秀选手可代表学校参加国家或地区的比赛。赛前培训主要是学生结合专业课程内容强化训练,教师参加指导、答疑。初赛、复赛采取淘汰制,决赛成绩评判需综合参赛选手的各项竞赛成绩,最终决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2.竞赛内容选择。依据专业特点,综合性实验技能大赛采取四种竞赛形式,包括技能操作竞赛、形态学竞赛、实验设计竞赛、专业知识竞赛。其中技能操作竞赛主要考查选手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毛细血管采血,血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血涂片的制备,细胞化学染色等技术的掌握情况;形态学竞赛主要利用实验室显微互动系统评价学生对细胞、细菌、结晶、寄生虫、管型等的准确判断能力;实验设计竞赛主要评价学生基础理论、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的综合能力,要求学生按实验设计项目,以团队形式完成实验设计方案,参加答辩;专业知识竞赛主要评价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由专业课教师准备竞赛题库,参赛选手抽题作答或抢答,教师现场评判,点评。3.竞赛评价。技能竞赛评分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及标准操作程序(SOP)进行评分,所有项目评分满分100分,其中操作技能占40%,操作流程占10%,熟练程度占10%,时间控制占10%,终末处理及生物安全占20%,仪态仪表占10%。形态竞赛评价主要依据标准答案的评分标准进行客观评判。实验设计评价依据规定时间内选手提交的设计方案及分组答辩陈述,学生、教师综合评价评分,结果分优(满分)、良(80分)、及格(60分)三个等级。知识竞赛的评价依据判分标准现场评分。4.考试成绩比较。将参加过实验技能大赛并赛前培训过的学生作为实验组,未参加过培训的学生作为对照组,比较他们的平时成绩、期末考卷面成绩和总评成绩,了解培训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三)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学生及教师对技能竞赛的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2016年1月—2017年12月参赛的88名学生和19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总共发放问卷107份,有效回收105份,有效回收率为98.1%。参赛学生及教师对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综合性实验技能大赛的评价。师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综合性技能竞赛对学生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团队协助及生物安全意识的提高均比较肯定,肯定度均>90%。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成绩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卷面成绩、平时成绩及总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三、讨论
关键词:医学检验;分子生物传感器;分子蛋白组学;分子生物芯片技术
在基因克隆技术日渐完善和基因测序工作日益完善的背景下,迎来了基因时代。到20世纪末生物学领域中的数理科学应用大大增加,在功能基因组学、环境基因组学和结构基因组学的共同发展的态势下,分子诊断学技术也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为检验医学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分子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对于分子生物传感器而言,其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化学或者生物技术,把诸如蛋白、抗原、抗体、受体、微生物、细胞、酶等生物识别元件固定在换能器上面,在待测物与生物识别元件产生特异性作用后,以换能器作为媒介,将其作用产生后的结果进一步转化为能够检测和输出的光信号和电信号等,再对待测物质进行更全面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达到检测分析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体液中的微量蛋白、核酸和小分子有机物等物质的检测都需要分子生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的存在对于处于手术中和重症监护下的患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Skladal等相关学者利用通过寡核苷酸探针修饰过的压电传感器对丙型肝炎病毒进行检测,同时还对其DNA结构转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扩增过程进行了实时的监测,而整个检测过程仅仅需要10min,除了监测耗时较短外,该装置还具有可以重复使用的特点[1]。Petricoin等相关学者利用压电传感器对破骨细胞生成抑制因子和几种抗体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并从中成功研发出能够迅速检验血清中OPG的压电免疫传感器[2]。Drosten等学者则报道了检测神经递质的酶电报,将电极放置在神经肌肉接点附近可实时测定并记录邻近的神经元去极化后所释放的递质谷氨酸[3]。
2分子蛋白组学的应用
对于分子蛋白组学的研究,在相关领域上可以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相当一部分结论是众说纷纭和互相矛盾。对于一些典型的肿瘤标志物来说,其难以在当前通过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作为代表的蛋白质组学技术来得到充分体现。笔者查阅相关的问题总结出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就是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自身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具体包括重复性、敏感性和每个峰值蛋白在当前设备下确认所存在的弊端;其次就是要考虑实验设计和对照组是否选择得当,对于某个特定的蛋白组模式所反映的是肿瘤的特异性、代谢紊乱还是炎症反应等都难以得到准确的结论;最后就是对于不同实验室所产生的实验结果,其标本处理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其可比性大为降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只有重视并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在检验医学中才能发挥中应有的作用。
3分子生物芯片技术的应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疾病认识也有加深,传统的医学检验技术显然难以,满足当前医学界上准确、迅速、和低耗的要求。分子生物芯片指的是把大量探针分子固定在支持物上,然后与有所标记的样品进行反应,根据自动化仪器所检测出来的反应信号强度来对样品中靶分子数量进行判断。从病原菌检测的角度来分析,由于相当一部分病毒和细菌的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并且把很多代表着每种微生物的特殊基因集成1张芯片。可以根据反转录来对标本中是否存在病原体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还能够检测出其表达的情况,进一步分析病原体对患者感染程度和宿主的具体反应。
4分子生物纳米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