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范文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

第1篇: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系统设计 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55-02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适合大一新生各专业学生修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共4学分,排课总学时为72课时,采用电子工业出版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程(Windows 7+Office 2010)》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Windows 7+Office 2010)》两本教材,一本用于课堂项目化教学,一本用于课外实训,相辅相成。本文探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与目标分析

(一)教学现状。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全部采用计算机机房进行授课,学生的实操性强,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各位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尽相同,实训过程有分组训练也有学生个人完成,因此学生在实训的完成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另外,不同的机房安装的操作系统也不一样,有Windows XP和Windows 7操作系统,同一班级的不同上课时段有可能在不同的教室,这些都给教学实施产生了一些影响。

(二)目标分析。总体目标: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素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具体目标:培养学生具有操作计算机操作系统与基本工具软件的能力,能掌握上网以及办公软件的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处理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高职学生的学习特征分析

学习者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用等教学外因条件适合学习者的内因条件提供依据,从而使教学真正促进学习者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通过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可以更好地以学生为中心,设计针对学生的教学过程,选择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职学生的一般特征与初始能力。高职学生一般都已经成年,认知趋于成熟,学生个人对学习的期望值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为学生的成长背景、专业、爱好都影响着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所以他们对于各个模块的学习投入的精力也不同。

高职学生经过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或中职的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已经具备学习该课程的能力。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公共必修课,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实现的目标也不一样,有些学生单纯地为了获得该课程的学分,有些学生是为了考级,有些学生则为了配合本专业专业课的学习。正因为在目标技能上认识不同,导致学生在学习态度上也不尽相同,基础比较好一点的学生,为了获得该课程的学分基本上是在混日子;基础差一些的学生,为了一个操作要想很多办法;为了考级的学生,则相对比较努力;而为了配合本专业课程学习的学生,则有选择性地对相关的内容更加努力学习。

(二)高职学生的学习风格分析。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不强,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缺乏,学习方式也相对单一,基本都是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在学习上对教师具有很大的依赖性,所以,任务驱动与项目化教学可提高这些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降低对老师的依赖,做到以自己为主地学习。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教学法教学系统设计过程

何克抗等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也是应用系统方法,从情景的创建开始,应用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并在实施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操作与训练,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学习情景创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增加课程各项目的吸引力,学习情景的创建要结合专业的特点,增加能解决专业问题的条件。提出问题时要尽量贴近生活,跟工作需要紧密相连,这样学习情景的悬疑性与吸引力将得到很大提高。比如,项目一“我选自己的计算机”应从学生平时自助装机入手,这样就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需求;又如,项目三“Excel2010电子表格应用”应结合各专业的需求来提出,会计类相关专业应从实际应用中的函数入手,金融类相关专业应从市场实际交易的数据统计分析入手等。

(二)项目素材的设计及要求。每一个项目的设计,都是根据项目知识点由入门到深入,项目素材的设计应符合项目知识点的需要,做到简洁实用,能结合各个知识点,这样能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练习到每个关键的知识点,从各知识点中体会到项目给我们带来目的明确的结果。

(三)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最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直观演示法即是通过引入项目后,按操作步骤直观地给学生演示,演示完一项操作后,学生根据内容进行相关的操作,用具体操作来巩固知识点。另外,如项目一“我选自己的计算机”涉及的硬件知识,可采用实物演示的方法,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通俗易懂。任务驱动法即是老师根据项目的某个任务,然后让学生根据要求独立或分组完成,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媒体可以从可适应性、可利用性、低成本性和高效能性这四个方面来考虑,那么从学习计算机的角度来看,只有计算机机房才能更好地适应课程学习的需要,计算机机房座位数一般都大于班级人数,这个在排课的时候已经考虑到。功能不同的计算机机房都能满足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需求,使用的成本并不算太高,效果也不错。

(五)项目实施设计。具体如下:

1.自主训练。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参照课本给出的步骤,一步一步完成既定的操作,对不懂的操作,提前做好笔记。学生自主训练,可发现自己的认识盲点与操作技巧的弱点,经过此过程,在教师演示训练时会特别注意,并会加强弱点的训练。这样就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以学生中心,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2.协作训练。协作训练是学生自主训练的升级版,即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完成对应的项目。那么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因为小组成员之间水平各不相同,他们可以对知识进行相互补充,并且可以相互借鉴、学习,在训练的过程中就可以把个人碰到的问题通过小组协作完成,同时在完成的过程中也掌握了新的知识。

3.教师指导训练。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也应对学生碰到的问题进行指导,重点对难点进行引导、操作与示范。在学生完成项目后,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再根据完成的效果对项目进行演示讲解,特别对学生多犯的一些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使学生第一时间能改进操作方法,然后再进行一次完整的训练,这样就使学生系统性地掌握了该项目的知识。

4.项目实施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以调控和改进完善为主要目的的评价方式,主要方式有自评、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在自主训练阶段可通过让学生自评、一对一评价进行自我总结提高,如果是协作训练则通过小组评价或小组互评的方式进行总结,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指出学生碰到的问题,改进训练操作方法。通过老师的评价,学生已经熟悉自己在项目操作上的不足,然后通过老师有针对性的详细演示和指导,学生应能更快速地掌握该项目知识。老师根据两次完成情况进行对比,并进行总结性评价,得出学生在项目操作上的弱点,掌握项目知识的能力等,继续改进训练方法与内容。

(六)根据实施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调整教学方法、策略、教学媒体等。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完成情况,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动手能力等,而形成性评价更能指导教师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重新选择教学媒体等,以适应学生的学习。

(七)教学设计过程。如下图所示:

四、课程整体评价

实践类的课程评价应以平时的各项目为主,以期末整体考核为辅,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总成绩=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平时成绩的比例占比大,凸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平时实训的重视,做到以过程为主,以学生为中心。

【参考文献】

[1]邵洪艳,王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J].科技资讯,2011(30)

[2]胡春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设计[J].科技信息,2008(32)

[3]孔超.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

[4]黄林国.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14)

[5]蔡韶华,詹泽慧,叶惠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08(12)

[6]罗祖玲.基于就业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30)

第2篇: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校 计算机 信息化教学 设计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49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国在推进教育改革中把重点放在了教育信息化改革方向。因此,学校在教育政策的制订中要促进信息化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在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运用到信息化教学至关重要,它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1 教育信息化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影响

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让互联网技术深入到了各行各业,也进一步推进了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在教学中,要促进教育信息共享目标,促进学校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实现。并且能够更便捷地管理好学校的各个部门工作人员和学生。计算机学科的基本原理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它不仅影响到社会信息化进程,还会促进其他专业学科的发展。实现教育信息化,需要有效地做好校园网的规划建设工作,科学合理地进行网络规划,建设好设施完备的多媒体教室,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中,很多的学校接入了互联网,学校在教学中应用互联网技术的比率有所提高,学生上网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由于信息化的发展,教育的方式有了较大的变化,学生们借助于网络工具来进行学习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进一步推进了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与发展。由于通过网络学习的学生数量的增多,对于高校教育的课程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有较大的创新。同时,信息化的发展让教育信息化网站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1.1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案

“在各大高校逐渐推广普及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也有了非常多的应用,但当前对于资源的整合和建设还有待于加强。在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课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方法并且也都通过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二级考试,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教师们所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中可以使用多种课件制作软件来实现课件功能的应用。如应用较多的Flash、Authorware、Dreamweaver 等常用工具软件来制作优美的课件,而不必再只限于用传统的工具软件powerpoint来制作PPT课件。通过系统的制作,让课件的制作不再局限于powerpoint工具软件,让课件的制作更加精美。有效提高了教学的质量,让学生们学习兴趣高涨,从而保障教学效果,创造教学效果的双赢局面。

1.2 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完善计算机基础课程上机实验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是计算机基础课程上机实验教学方法所必须的,教师们为实现这一课程可以通过搭建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和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完成。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提高课堂的教育效率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上机操作来提高教学的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借助于多媒体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步骤与思想,学生根据教师的操作示范来进行操作,有效促进了实践作业,也方便与老师进行有效沟通交流。采用自由上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加深对于课程的理解与应用。

1.3 建立计算机基础课程互动学习网站,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

为了能使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更好地交流,可以使用互联网建立起交互的网站,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交流与沟通,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学习、认识与理解。在教学中,所建立起来的交互的平台能够让学生下载获取所需的多媒体教案、相关的电子文档及配套的应用软件系统等学习资源。学生可根据教学进度结合各自的情况,选择喜欢的课程进行浏览,提高学习兴趣,达到巩固学习成果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可在网站个人的电子邮箱地址,方便与学生交流。学生可以随时提交课堂中有疑问的点,并随时把问题发给教师。另外,可以通过网络等多种形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在线交流,在线讨论。以此发展学生个人志趣,培养其个性,可以达到小组协作学习、个别化教学,在线学习、在线讨论、远程实时交互的多媒体教学等,使学生从过强的共性制约中解放出来,这都是建立在教育信息化的优良环境为基础的条件下实现的。当今社会,最具发展的两个行业就是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当今在全球文化产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的是网站建设这个后起之秀。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互动学习网站的建设,是离不开当今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的。对于网站建设有着独特兴趣爱好的朋友们对于它的学习并不能仅仅满足于此,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思考、探索、练习、研究,以拓展网站建设领域的研究。在网站建设领域有很多的专业与学者在进行着研究与探讨,通过学习和努力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大师级人物的作品出现。

2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建设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通过前面的分析发现,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建设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教育信息化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为了更好地实现此目标需要大家来一起努力。

3 结束语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计算机的进步与发展。学生要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计算机是其基本的技能。学生在校能打好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离不开学校和教师的努力。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是我们学校与教师努力的方向,为了能尽快更好地实现此目标需要我们共同为之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温涛.透视网络大赛,探索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与改革[EB/OL].2010-10-12.

[2]薛云.浅谈教育信息化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影响[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7).

第3篇: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字:《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学习兴趣;培养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与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社会需要大量掌握和运用计算机技术的人才,那么,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就成为了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但是目前《计算机基础》课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考试“临时抱佛脚”,不能真切地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知识。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兴趣,关乎着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热情以及积极性,也是《计算机基础》课成效达到与否的关键因素。只有教师有计划、有组织、科学地设计教学才能培养起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从而实现增强计算机知识、提高计算机技能的目的。

一、课前积极准备

(一)摸清教材思路

教材是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学习的重中之重,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计算机基础》课的教材更是教学的纲领、课程引导的本体,关乎着教师如何进行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设置,更关乎着教学目的能否达到以及学生学习态度的构建。

教师务必在进行教学之前就要摸清教材思路,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社会联系、操作运用、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环境进行科学地分析和整合。摸透整本教材的思路,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和增加。科学地、有目的地准备与教材相关的图片、文字以及用具方便课堂上的展示。

(二)揣摩学生心理

教师制定的教学设计能否符合学生的胃口,教学设计最终能否培养起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的兴趣,还需要教师积极揣摩学生心理。首先,教师要明白当下流行什么,学生喜欢什么,学生在网络上的喜好是什么,是否能够通过网络兴趣与《计算机基础》课进行联系,能否通过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设计入手。其次,教师在授课之前需要对学生的基础进行审视,通过学生对计算机基础了解程度、喜好程度、知识构架进行了解,以便通过揣摩学生心理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揣摩学生的心理,能够减少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出现导致学生厌学的程序、环节和内容。

(三)构建教学环境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是课堂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在课前准备工作中教师要制定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以便学生能够将学以致用发挥到实际生活中。通过构建课堂内外相结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路径。

二、教学过程的兴趣培养

(一)新颖开讲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在课程开讲中的精心设计使课程新颖生动是每个计算机教师所要重视的首要问题。在短短的开讲过程中做到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乎着后期教学的效果。因此,寻找一种独特的、新颖的、有创意的开讲方式可以在短短的时间内引起学生的注意,以此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的兴趣。

(二)课堂实践的教学设计

实践的重要性之于《计算机基础》无需多说,在教学设计的执行过程中,给学生创造适合的实践内容也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其设计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1.课堂教学活动中强调实践教学,在讲述理论知识之后给学生创造足够多的实践以使学生独立自主地动手进行实践操作,通过操作来了解《计算机基础》。2.在教学机房进行实践,教师一边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理论知识的讲授,一边让学生根据实际课程的学习进而实践。同时也可以通过相应的软件远程操控学生的计算机,让学生通过直观面对自己的计算机,通过教师操纵计算机而进完成教学。3.实践与课堂练习相结合,教师对于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考查不再限于普通试卷,而是通过计算机程序的设定,学生在计算机题库中抽取试题考试,及时反馈考查结果,让学生实时了解自己的知识弊端,让学生印象更为深刻,更加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

三、积极评价 及时反思

(一)积极评价

积极地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进行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建立学习兴趣。教师根据教学设计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评价的时机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指出《计算机基础》中的重难点,同时评价的过程当中可以适当地将自身的亲生经历添加进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以及兴趣。

(二)及时反思

教学完成过后的及时反思是教师进行下一阶段教学设计的基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反思能够发现在教学设计中的漏洞和不足,以便于下一阶段教学设计过程规避这些问题。养成及时反思教学过程的习惯,教师便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也能在反思中发现促进学生兴趣培养的更好的闪光点。

结束语: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兴趣培养是学好计算机技术的关键点,不断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一环一扣衔接,才能建立学生与《计算机基础》课的持久性兴趣。

参考文献:

[1] 徐其达.谈谈利用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希望报刊,2007(5).

第4篇: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基础;农业院校;课时;探讨

中图分类号:TP3-4

1 课程教学目标

《计算机技术基础》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课程,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的有关要求规定,这门课程是在第一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以后的第二层次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种高级语言编程和上机调试程序的能力。课程的教学的目标:在使用计算机的基础上,掌握一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编制一些常用程序,具有一定的程序开发能力;具有一定水平的硬件知识,能够自我组织、安装或开发小规模硬件系统;具有熟悉、消化、使用与所从事专业关系密切的最新软件的能力;具有自我学习能力,能不断吸取计算机科技发展新成果,紧跟信息科学发展步伐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围绕教学目标不断进行,近年来,根据我校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课程设置包括课时都进行了不同程度调整,突出核心或主干课程的重要性。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学生在入学前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大大增加,对计算机的了解、使用情况较以往已大不相同,所以,计算机公共课课时进行了压缩,《计算机技术基础》由60课时(理论30课时)压缩至48课时(理论24课时),相应的课程内容就要做调整。24课时的理论课如何设置,如何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2 课程内容设置

我校《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采用Visual Basic为主要平台,讲授基本的windows桌面应用,主要教学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基本算法编程,二是VB基本界面、功能编程,其中以基本算法编程为核心。根据本次教学改革要求,将主要内容按顺序划分为如下模块:

2.1 基本程序设计

这一部分包含3个教学章节,讲授10课时,主要内容有:

第一章,概述(2课时),具体内容包括硬件和软件;计算机工作原理(存储程序);软件开发工具及程序设计语言(概念、分类等);VB概述(发展、特点等);明确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 vb事件驱动程序的突出特点;VB集成开发环境概览,,明确VB三种工作状态,明确VB应用程序组成部分和文件类型。

第二章,VB基本语言(3课时),具体内容包括VB数据类型;常量和变量;VB表达式;常用数学函数;四则运算类程序设计。

第三章 顺序结构(5课时),具体内容包括赋值语句;Inputbox函数;Msgbox函数;Print方法;常用内部函数;顺序结构程序设计;窗体、标签(Caption属性)、文本框(text属性)和命令按钮简介;Windows风格的顺序结构程序设计。

这一部分学习完成后要求学生掌握3方面主要内容:1. 基本计算;2. Windows基本界面,重点解决Windows风格的输入输出;3. 常用内部函数。这部分内容完成后要求学生对顺序结构的程序设计能够完全掌握,会编程进行基本的运算。

2.2 分支程序设计

教学章节为第四章,分支,讲授3课时。讲授内容为:单行结构If语句;简单块结构If语句(不带Elseif的);一般块结构If语句;条件语句的嵌套。本章中Select case语句因课时原因不讲。

这部分内容要重点强调流程图,掌握分支的形态和含义。

2.3 循环程序设计

教学章节为第五章,循环,讲授8课时。讲授内容为:循环的概念;While语句;Do语句;For语句;多重循环。本章涉及各种常用算法,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

2.4 数组

教学章节为第六章,数组,讲授2课时。因课时关系重点讲一维数组,二维数组简单介绍。本章要重点讲授的内容为排序算法。

2.5 常用控件

教学章节为第七章,常用控件,讲授1课时。重点讲授用文本框解决多行输出和Timer控件。

通过这样设置教学内容,在较短的课时内让学生对VB进行较完整的入门学习。

3 教学探讨

上述的课程设置经过教学实践证明,课程设置紧凑,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同时也要充分利用上机实验时间补充说明,在较短的课时内可以让学生对VB进行较完整的入门学习。

在教学中,要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和安排,注意如下问题:

3.1 尽快入门的问题

农林专业的学生其专业课程和理工类课程差别较大,固有的学习习惯和方式在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中会遇到问题,因此要帮助他们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尽快入门,尽快培养兴趣。教学的内容组织非常关键,有些教科书在一开始就会罗列出很多内容,这些内容会让初学者望而却步,产生畏难情绪,作为教师就是要让学生有选择地掌握重点内容,迅速入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 掌握基本概念和技能

VB的内容十分庞大,吸引人的地方也很多,但是,基本的内容、基本的算法是要学习掌握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要扎扎实实地掌握,作为程序设计的入门课程,如何正确描述和实现算法是学习的关键,不少学生虽然语句也学了,但一写格式就错,编程时总有偏差和感到困难,这都是基本功不扎实的表现,本课程24课时的理论内容都学好了,24课时的上机实践都认真练习了,VB学习就算入门了,以后的学习可以凭自己兴趣展开。

3.3 教学手段方法的改进

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计算机教学在许多高校已完全采用多媒体等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做好课件,体现细节是重要的改革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要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理论课讲清基本概念和方法,实验课加强实践。计算机的操作命令、语言语法不需要推导,概念也不复杂,但必须通过上机操作才能掌握。所以尽管理论课课时减少,但实验课时仍相应匹配,占总学时一半,实验进度与理论进度同步。

4 网络三维虚拟校园的应用分析

在网络三维虚拟校园正式建立之后,其应用层面较广,且其面向的使用用户范围也较广,包括学生、教师、外来拜访者在内的各类人员都可以通过该系统对校园做出全方面定位了解。具体来说,该系统可以应用于以下几大方面:

(1)基本的地图显示:使用者可以通过系统观看到整体校园的地图面貌,并且可以通过按键操作实现对地图的任意放大、缩小、平移等操作,使用户自己能够极为方便地查看校园的整体平面图与细节图,以及三维景观图。

(2)测量功能:尽管网络三维虚拟校园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原实景进行缩放面描述,但是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在图中画一折线或多边形,使系统自动计算其长度和面积,且其数据处于一定的精确范围之内。

(3)地图导航功能:导航功能是网络三维虚拟校园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用户可以通过点击地图上任一图元查看了解校园内任意单元的属性信息,并且可以通过路线查询进行地图导航,通过达到观光与探路的功能。

(4)鹰眼功能:该系统同时能够实现鹰眼功能,既保证客户能够通过系统操作对整体校园的实景进行浏览,就好像借助老鹰的眼睛在校园上空盘旋探测,对校园内的每一处建筑物做出详细的属性信息了解。

5 结束语

短课时《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已正常展开,它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不断督促学生学习,就目前情况看,教学效果基本令人满意。

参考文献:

[1]邓睿.浅谈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0):260-261.

第5篇: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范文

一、导读的设计是整个微课模式的基础

导读,就好比传统教学课堂上教师对上课内容的引入环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这个环节之所以相当重要的原因是教师通过这个环节向学生传达他们接下来即将深入了解学习的知识点,学生也凭借这一环节了解到接下来教师即将传授的是什么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引入环节是否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他们学习的最大兴趣,决定了后面知识点是否能被成功教授,学生能否顺利完全消化所教知识点。由此可见,在微课中,导读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导读的设计环节,这就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结合教师和学生的角度,结合学生兴趣和所要教授的知识点,使导读的设计能引人入胜,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微课的学习。尽量让学生能积极思考,带着好奇与期待进入微课,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二、学习资源的设计

鉴于不同的学生对计算机相关知识、技能水平等掌握程度不同,对自身发展的要求也大不相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各个方面的相关知识的需求也不相同。这就要求微课上的学习资源能尽可能地多种多样,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在微课这一平台上,能取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在这一方面,在一个知识点上,可以从分层次、有层次的跳跃性方面来考虑,按照学生的不同计算机技能水平、不同需求等,仔细分析所要教授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学习某个知识点。这样既能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又能使学习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

三、反馈平台的设计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教学中设计反馈平台,是为了使微课教学能不断地得到改进,从而更好地促进计算机教学。在学生进入微课学习后,可以在视频中或是视频授课完成后,以链接形式点击进入微课反馈平台。学生可以凭借这一平台,表达用微课上课的想法、感想等,更提倡学生大胆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意见。反馈可以采取匿名或开放等不同形式,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设计。因为通过微课上课的学生,是课程的授课对象,在课程的反馈方面,我们教师应当给予鼓励,给予他们发言的机会,从而促进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四、考试功能及成绩测评的设计

第6篇: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WebQuest教学模式;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案例设计;网站制作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169-03

一、WebQuest教学模式的含义及组成

WebQuest教学模式中的“web”指的是“网络”,“Quest”指的是“探究”、“调查”、“寻求”,WebQuest指一种基于网络的“专题探究”活动,是一种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引导,以一定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它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信息并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WebQuest教学模式的实施案例

[教学内容分析]: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第八章提到了网页制作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能掌握网站和网页的制作,特别是能动手制作个人网站展示自己,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来了解自己。而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对于这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内容,大多学生都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并且学习的愿望特别强烈。

[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认识网站和网页的设计原则;了解网站的和维护流程;使用FrontPage2003新建站点和网页;在网页中编辑文字和图片;熟练利用表格进行内容定位和页面布局;文本图片等各类信息的超级链接设置;利用框架制作导航栏页面。技能目标:采用任务驱动、小组教学的方式,以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为主,教师提供课堂讲解与学习资源为辅,两者结合让学生掌握网页制作的各章节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使学生能够热爱美、欣赏美、创造美;鼓励学生发展个性,通过学生自己做的作品,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

[学习者特征分析]:本案例的学习者是大二绘画专业二班学生,该班级有美术功底,对网站美观度有独到的见解。在一年级开设过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具备图形图像处理能力。

[案例介绍]: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并了解互联网,在互联网上浏览新闻、查资料、发邮件、找工作已经成了非常普通的事情。互联网上信息的大部分都是通过网站的形式的,比如说想看新闻可以去中华新闻网等,发邮件需要访问163邮箱等,查资料上百度网站等。那平常同学们都是上网去访问别人做好的网站,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可以在互联网上访问属于自己的网站,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自己,向更多的人去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制作并网站。

1.任务。本章内容学习时间为三周,学习任务是制作网站。该任务由三个子任务组成,每个子任务均由各学习小组课下完成,在每周的课堂时间上进行任务成果展示和讨论。子任务一:认识网页,任务完成形式:PowerPoint课件;子任务二:设计网页,任务完成形式:小组自行设计的网页单页;子任务三:制作网站,任务完成形式:小组网站。

2.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材:石油大学出版社《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第八章。FrontPage 2003视频教程:网页设计欣赏,网页设计作品http:///html/59/网页设计图片作品欣赏http:///show/s118/教师提供的网站评价体系表。

3.教学过程。第一阶段:认识网页。第一步:组成一个合作小组。第二步:上网查找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浏览各类典型网站或网页设计类网站,利用屏幕切图保存有价值的图片。第三步:分门别类地归纳汇总网站的设计排版类型,如按功能分类、按布局分类等,并配以图片解释,形成小组初步成果PPT。第四步:课堂展示。作品赏析:小组成员向其他小组讲解自己的PPT,介绍本组对网页的设计分类,演示成果;过程反思;填写分工表。第五步:教师组织学生分别讨论网站和网页的设计原则,进行总结归纳。第二阶段:设计网页。第一步:小组讨论创建小组网站的主题,确定网站主题和风格。第二步:围绕网站主题和风格,充分利用学生的美术知识背景,要求每位学生用电脑设计一幅网页设计图,可以上网查找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第三步:小组内部评价推荐出最好的设计图,并以该设计图为核心局部修改其他网页设计图,以形成网站的统一风格。第四步:教师指点用图像软件把网页设计图切割为网页的方法,并提示学生在切割时考虑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小组讨论切割方法,将设计图做成合理的网页形式。第五步:课堂展示。作品赏析:小组成员向其他小组讲解自己组的设计,介绍本组对网页的设计思想和演示成果;过程反思:小组陈述在讨论和制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并分享过程中的体验及所学到的知识;填写分工表:小组成员要清楚列出分工细节,对细节进行量化描述,让教师了解小组成员间的分工情况。第六步:小组间互评,互相学习各组的优点,找到自身不足的地方,进行改进。第三阶段:制作网站。第一步:小组认真学习资料资源,仔细研究教师给出的网站评价体系。第二步:小组搜集网站相关资料,丰富各网页内容,不断地补充修改设计,并记录好制作修改过程,最后确定完成小组网站最终稿提交。第三步:课堂展示。作品赏析:小组推荐某成员向其他小组讲解展示自己组的网站,演示成果;负责演示的角色要由小组内各成员轮流担任;评价反思:采用教师之前提供的网站评价体系表来对各组的网站进行评价,包括组内评价和组间评价。在互评过程中有学生成员发现问题,该评价体系并不能非常完整详细的把每个网站的优劣体现出来。经各小组讨论,最后得出一份新的网站评价指标明细表,通过该表对各小组网站重新进行了评价。第四步:教师对学生制作网站的知识点进行归纳讲解,帮助学生对掌握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第五步:各小组通过评价结果和教师指导对网站进行局部修改。第六步:教师展示网站的流程,在教师帮助下各小组在互联网上自己组的网站,并邀请朋友浏览观看。

4.填写分工表:小组成员要清楚列出分工细节,对细节进行量化描述,让教师了解小组成员间的分工情况。

5.评价方法。评价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进行:(1)组内自评。做完任务之后,首先进行小组内部自评,自评时尽量要客观,形成评价报告。(2)组间互评。小组之间通过展示环节观看对方的作品进行互评,互评时要客观,不能互相攻击。(3)教师评价。主要通过学生撰写提交的各项小组成果、小组分工表和评价报告,采用事先制定的评价体系表来进行评价。

WebQuest教学模式是一种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引导,以一定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它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本案例采用WebQuest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的三个阶段设定不同的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内容,灵活使用信息搜集和分析处理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提交成果。本案例中的评价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包括自我评价、组内评价和组间评价,学生通过评价发现任务的不足进而及时修改完善作品成果。本案例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运用刚刚学过的网络基础知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网络资源来学习,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奚晓霞,罗会棣.基于WebQuest的建构探究学习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2).

[2]郝丽华.基于WebQuest教学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实例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3]田洁,王黎.基于WebQuest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J].中小学电教,2010,(5).

第7篇: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范文

本节课将从学生原有的基础(浓、稀硫酸的物理性质及浓硫酸的吸水性)出发,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的教学方法来学习浓硫酸的氧化性,给学生一个“实验是研究化学的基础”、“实验是最高法庭”的深刻印象。在教学中要明确实验目的,明确实验观察的内容,使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现象,分析变化的本质,还要强调实验的操作要点及掌握的实验技能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出主题

[提出问题]现有两瓶没有标签的无色液体,已知是浓硫酸、浓盐酸、如何鉴别?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回答。下面老师再向同学们推荐一种方法:

[演示实验]在试管中放入一些胆矾,再加入少量浓硫酸,振荡,观察固体和溶液的颜色变化。

[学生活动]现象:固体的颜色逐渐变白,溶液颜色没有变化。

[师生活动]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说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讲清吸水性的概念及作用:常用的干燥剂。

[过渡]展示蔗糖样品,给出化学式:C12H22O11, 说明不含水分子,它与浓硫酸作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演示实验]在200mL烧杯中放入20g蔗糖,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再加入15mL浓硫酸,迅速搅拌,并将一根玻璃棒插入其中。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现象: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黑色物质,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教师活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问题的探究来加以说明:

①加入的水有什么作用?

②黑色的固体是什么?怎么产生的?

③固体为什么会膨胀呢?(反应放热产生水蒸汽,由白雾也可说明)。

④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从哪儿来?

探究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

启发诱导,探究本质

[演示实验]在大试管中放入2g蔗糖,然后再加入约5mL浓硫酸,迅速搅拌,然后塞上带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将玻璃导管的另一端插入盛有品红溶液的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现象:品红溶液褪色。

[教师活动]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有二氧化硫产生。二氧化硫中的硫元素应该来源于哪里?

[学生活动]应该来源于浓硫酸,从化合价分析,应该是浓硫酸的还原产物。

[师生活动]看来,这个实验中不仅表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同时浓硫酸还表现了氧化性。既然浓硫酸被还原为二氧化硫,那么什么物质被氧化了呢?思考!

[学生活动]炭被氧化了,是还原剂。

[教师活动]如果炭是还原剂,它的氧化产物应该是什么?

[学生活动]二氧化碳。

设计实验,建模促学

[学生活动]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炭与浓硫酸反应的产物可能为SO2、CO2、H2O。你能否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对你推测的反应产物进行检验?

[学生活动]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探究方案。

[师生活动]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老师总结,肯定学生设计方案中的可取之处,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师生一起讨论形成以下实验方案(用实验装置图表示):

[教师活动]在炭被氧化的过程中,还有没有可能有其他的产物?(思考)如有,只能是一氧化碳。如何确定?

[师生活动]讨论、得出探究方案。并指出中学化学阶段对此反应中,炭的氧化产物只考虑二氧化碳,事实上也有一氧化碳产生。

引伸迁移,完善体系

[教师活动]炭是一种非常稳定的非金属单质,能被浓硫酸氧化,说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那么金属单质能被浓硫酸氧化吗?

[演示实验]在试管里放一块铜片,注入少量浓硫酸,观察是否反应?然后塞上带有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将玻璃导管的另一端插入盛有品红溶液的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现象:在加热条件下,铜与浓硫酸发生反应,溶液呈蓝绿色,有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产生。

[教师活动]浓硫酸被还原为二氧化硫,那么铜被氧化后可能变成了什么物质呢?

[学生活动]硫酸铜。请同学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活动]思考:反应后,试管底部有固体,其中可能含有硫酸铜,如何确证?

[师生活动]讨论交流:把试管里的溶液和固体倒在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中,观察溶液的颜色;倒去试管里上面的液体,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观察溶液的颜色。

[学生活动]根据反应的实际,通过讨论,指出装置中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活动]不活泼金属铜能与浓硫酸反应,那么铁、铝等与浓硫酸反应情况怎样呢?

[播放课件]冷的浓硫酸使铁、铝钝化。

钝化的应用:保护作用;可用铁、铝制容器盛装浓硫酸。

小结: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与许多还原性物质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浓硫酸一般被还原为二氧化硫。因为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因此也具有强的腐蚀性,在使用时要特别注意安全。

知识应用,联系实际

[教师活动]展示硫酸用途的图片,并请学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硫酸的用途是由什么决定的?

(2)得到什么体会?

(3)如何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硫酸的用途?

[师生活动]硫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硫酸的产量曾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实验室里必备的重要试剂。在工业上可用于制化肥、农药、炸药、染料、盐类等。硫酸还用于精炼石油、金属加工前的酸洗及制取各种挥发性酸等。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化学品使用不当或误用甚至滥用,也会给人类带来严重后果,因此,我们一定要形成正确、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注意安全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硫酸的氧化性,了解了硫酸的用途。

巩固反馈理性升华

1.请判断下列做法是否正确,并请说明理由?

(1)若浓硫酸洒在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2)浓硫酸稀释时,应将水沿器壁慢慢倒入浓硫酸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2.10月7日,北京通州发生轿车与罐车相撞,罐身破损,车内装载的13吨98%的硫酸全部漏光。

假如你是当时现场指挥员,该怎么办?

参考答案:

(1)拨打110报警。

(2)疏散现场群众,在现场划出警戒范围。

(3)处理泄漏硫酸:挖沟疏导、土埋、用黄土吸附、生石灰中和、用少量水冲洗,严禁火种。

(4)处理污染区域:生石灰中和

课后作业:

问题探究:

(1)解决问题:

铜和浓硫酸反应后试管底部灰白色固体,除了硫酸铜之外,还有哪些物质?

第8篇: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范文

最初计算机只是被定义为一种计算机器,但由于计算机功能不断强大,它所处理的信息已经不仅仅是数值,还包括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因此,可以把计算机看作是一种按程序控制自动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的一套电子设备。计算机的处理对象和结果都是信息。单从这一点来看,计算机与人的大脑有某些相似之处,因为人们的大脑和五官也是信息采集,识别,转换,存储,处理的器官,所以人们常把计算机称为电脑。不过计算机和人的思维在原理上是截然不同的。计算机是由许许多多的电子元件组成的,它能理解的是类似“开”,“关”这样的简单电子信号。这些电子元件之间有着精确的逻辑关系,好像大脑的神相互配合、协调。用来存储数据或者进行各种复杂的运算和操作。计算机在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是人脑望尘莫及的。即使在某些复杂的智力领域,计算机也有和人脑相抗衡的能力。如:1997年计算机与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对弈中,最终以计算机取得胜利而告终。这是因为设计者事先在数据库里存储了两百万局棋局,通过层层搜索来寻找最佳步伐而取胜。综合看来,计算机是指用于存储和处理信息的电子设备,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它能按照人们编写的程序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存储或传达,以获得所期望的输出信息为社会服务,从而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计算机可以快速高效地对各种信息进行存储和处理,在科学实验,生产活动以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二、高校目前计算机专业的现状

自上世纪末我国逐步形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方针。计算机技术是信息化的核心的技术,计算机专业是目前国内培养信息化人才的主要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对我国全面实现信息化社会有着深远而又重大的意义。

经过多年的发展,计算机专业已经成为国内高校的中规模最大的专业。全国总共有500余所高校开办了计算机本科专业,当然一些高职院校,一些专科的学科也开设了计算机的专业。据统计数字来看,在校生约有30多万。同其他专业相比,这两个数字都是第一。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两个第一造成了就业压力,计算机专业应该会压缩,但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计算机的就业市场也是最大的。计算机市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计算机人才的层次结构,以及就业导向,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这种标准高规格要求。计算机专业的面很宽,就业范围也比较广,深受广大学子和社会的欢迎。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逐步普及,“会计算机”已经不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独有的优势。应强化专业特色,不仅要使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够拥有相对优势的知识结构,而且应该使其打上不同的学校的烙印,不仅要充分体现专业的学校差距,而且还要进一步加强个性化培养,体现个体差别,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的要求。

三、目前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模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对描述和变换信息的算法过程,它包括它们的理论、分析、设计、效率、涉嫌和应用,从而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它是研究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获取、表示、存储、处理、控制和传输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的学科。根据学科的特点,传统的培养模式要求计算机的大学本科教学应该使学生既在这门学科的学术方面又在职业技能方面都要获得培养。应该提供连贯并且协调和宽广的计算机学科知识,强化学生设计能力特别是强调他们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强调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结合。

教育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出要根据国家对各专业的建设的要求,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在高年级灵活的设置专业方向。要大力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加大建设力度,逐步形成自己的专业品牌特色。根据学科发展和就业市场的情况,并参考美国、英国等国家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的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特色特点,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三种不同类型的培养方案:研究型、工程型、应用型。这三种类型主要是从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的性质的角度来划分的。研究的内部可以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或者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工程型需要考虑基本的理论和原理的综合应用,不仅要考虑所建造系统的很多方面的性能,还需要考虑系统的代价以及其他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而具体的工程既可以是以硬件为主的计算机系统,也可以是软件的系统,包括应用的软件和系统的软件。应用型人才,他们在各种企业事业单位承担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人物。和具体应用领域的人才相比,他们更了解各种计算机软件或者硬件系统的很多功能以及他们的性能,他们更善于系统的集成和配置,更有能力管理和维护复杂信息系统的运行。这样看来,我们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又多了一层比较深刻的认识,他们是信息社会的前沿分子,他们的技术和才能在很多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四、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改革措施

1、改变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改变学生完成验证性的教学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方法,提倡在精简课堂授课内容的基础上,以完成一项完整硬件、软件系统的工程设计与实现的课题研究为主要的支撑手段的新的一种教学途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融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理性思维和理性实践,并且同时养成严禁的科学作风,以及与人共同合作的团结协作精神。

2、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以形成健全的人格为根本特征。改变学生那种以前传统的以听课为主的接受学习知识的方式。变为让学生结合所学的课题研究与工程设计来主动学习,给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都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相信只要改变学生的这种传统的学习模式,学生就一定能把知识掌握的更好,并且灵活的运用。

3、从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并重的方向前进

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开拓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强调教学内容.理论体系完整的同时,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增强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让学生更有信心的去学好一门学科。

4、从卷面考核为主转变为以实践成果为主,卷面考核为辅助形式

期末考试试题主要考察工程实践中不易考核到或者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注重对运用原理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核。

5、按照不同的课程方向建立实践教学导师的制度,建立完善的学生实践教学的教师负责制

负责相关课程教学的教师或者是有相同的研究方向的教师组编成指导小组,负责按照不同的方向,系统的设置从大一到大四一系列实践课程;学生加入实践学习小组就和专业教师建立了直接的联系,这样,学生从大一就可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并随时能得到教师的指导。通过在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可以促进专业课程结构和教材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涉及的内容紧跟技术的发展步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的课程结构和教材内容的缺陷,教师通过这些实践教学发现问题并及时对课程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

6、加强实践教学

通过实践教学的不断加强,加速学生在一个具体方向的专业知识获取,使学生在学习时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学习会更有动力。同时,尽可能早的掌握一些专业知识,使学生也能看清技术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树立危机意识,对知识产生更强的欲望,从而推动学生更加深入地去学习。

第9篇: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行动导向; 教学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 自主学习; 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9-2098-02

Based on the Action Oriented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CHEN Jie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Guangdong Jidian Ploytechnic,Guangzhou 510515, China)

Abstract: For action oriented teaching theory is studied and applied to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s" course. Teachers in-depth enterprises, extracted from the occupational group of the typical tasks, creation of learning scenario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workflow,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director. Students complete the learning task in the process, familiar with the work processes and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skills. Practice shows, action-oriented instruction designed to enhance learning initiative, enthusiasm,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has improved.

Key words: Action oriented; Instructional design; computer application; autonomous learning; Multiple evaluation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强调学生通过典型的职业活动获得技能和知识,进而形成经验和能力。“行动导向”教学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与策略,是由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的。[1]

经过调研,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充分应用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设置了从来到新的工作岗位“接手计算机”开始的一系列工作任务,根据工作流程创设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平台进行学习,按照验收标准解决问题,使职业教育更加接近企业的实际。“行动导向”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实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1 创新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设计

在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往往是教师先做示范,演示具体的操作,学生再依样画葫芦,可能下节课就忘记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学习依赖性强,更糟糕的是,碰到新的问题又要举手提问了,缺乏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而更多地是作为教学的咨询者和课堂教学主持者。教学的重心由传统的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这就意味着,一方面,项目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在项目学习中,学生是主要的行为者,在完成学习任务的教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另一方面,情境学习成为以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典型特征。情境学习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学习情境的创建要尽可能与以后的应用情境相接近,使二者尽可能地在高度上达成一致。[2]

1.1 深入企业,提炼典型工作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使教学内容更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教师在设计课程之前进行了广泛的岗位调研,提取典型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同时,邀请企业专家一起,对工作任务进行筛选。精选计算机在企业日常办公、财务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应用的实际例子(如表1所示)。为满足各专业学生的需要,在课后习题中设置了丰富的扩展工作任务,供学生课后自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通过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提高课程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1.2 按照工作流程建构教学内容

企业人员参与学习情景设计,使教学内容再现工作情景,有较强的应用性和针对性,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工作”中学习。有效实现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真正实现所学与所用的无缝对接,突出“理论够用、重在实操”。

表2列出了学习项目及相应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每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工作情景,项目中的任务是工作流程中的一个节点,按顺序进行,可以完成一个学习项目,同时也熟悉了工作流程。

1.3 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基本顺序编排学习项目

行动导向教学与传统学科教学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以工作项目展开学习内容,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基本顺序编排学习项目。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按照情景描述、布置工作任务、验收单、提出解决方案、知识扩展、课后实践来完成工作项目的学习。由于按照项目完成的工作流程编排学习内容,因此,它的知识体系是不完整的,为了补充在本项目中无法体现的相关功能,利用“知识扩展”来做补充,并完成相关的理论知识。“课后实践”主要提供了其他类型的企业案例,例如Word文字处理部分除了以制作公司文件、制作会展邀请函和制作产品推广手册三个主要学习项目外,还在“课后实践”中安排了公司差旅费管理办法、请假条存根、会议纪要、产品销售合同书、年度奖状、培训课程表、培训邀请函、生产单等,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的特点选取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有所用。

2 行动导向教学的具体实施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核心所在是师生的双向互动,认为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积极热情的参与及投入,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咨询者,学生则要从知识的接纳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与传统教学相比,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

2.1 双师型教师保证行动导向教学的实施

为了更好地实施“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学校要求教师每五年有半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经历,利用这样的有利条件,教师充分到企业“备课”,从工作任务的实施中了解学生应该掌握的相关职业技能。学校还多次邀请姜大源等著名职业技术教育专家来校做报告,说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举行“行动导向”教学设计比赛,举办“行动导向教学法”公开课,继而全面推行职业活动导向新教案编写,使教师能够遵循“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让学生在真实化或仿真化的情景中去思考,去做。[4]

2.2 学生自主学习,轨迹跟踪实时控制

引入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一方面,学生无论在实验室还是在宿舍都能够获取网络学习平台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每个知识点完成后机器都可以“预改”进行自动打分,学生可以马上知道自己当前所做的操作是否正确,如果得分为0或不满分,可以按“恢复该题”重新再做一遍,直到做到满分,掌握这个知识点的操作(如图1所示),学生根据平台数据(如图2所示)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进度。

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如:学习详细记录、学习时间和进度、知识点和作业题的完成率和正确率等(如图3所示),调整教学进度,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由于有足够的评估数据和量化教学数据,学生能看到自己的学习“轨迹”,老师也能掌握学生的学习“轨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及投入,也充分体现了“行动导向”的核心―师生的双向互动。

2.3 多元的学习评价方式

评价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是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来源和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依据。[3]该课程的评价着重考核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对学生采取了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如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教师测评、学生自评相结合。在内容方式上包括:项目评价、知识点学习评价与第三方认证考试。其中项目的评价包括基本能力测评与业务能力测评,每一个项目都有一个验收单,学生对照项目进行自评,教师再根据学生在课堂的总体表现给予总体评价。知识点的学习评价在自主学习平台上完成,系统进行自动打分,图3所示是对整个课程的知识点总体评价。在评估时机上改变静态的一次性考试形式,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学习,由机器自动评分;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采用学生自评与老师评价相结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课程学习结束,学生全部参加全国计算机水平考试,检测学习成果。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潜能和学业成就,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既注重操作技能又注重理论知识,同时注重职业关键能力,真正体现考核评价的公平。

3 结束语

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2980名学生参加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合格率达到84.29%,优秀率达到26.6%,远远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61%)[5],名列广东省内高校前茅。实践证明,计算机应用基础行动导向教学设计使工作任务典型化、具体化,丰富了学生的直观体验,并通过所获得的“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具有先进性、典型性、可行性,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学规律。下一步课程建设的任务是丰富学习资源,特别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将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更好地用到实际教学中。

参考文献:

[1] 周蕾,金誉华.《图形图像》课程中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运用[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36).

[2] 胡亚.行动导向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职教论坛,2007.12.

[3] 莫江燕.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旅游服务英语课程设计[J]. 教育与职业,2009,11(33):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