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文化建设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这对新世纪文化建设构成了很大的冲击,也有了文化工作拓展的新领域。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化工作的历史责任,对于加强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就更尤为重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将继续成为我们搞好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
在群文理论工作的研究中,在整个文化事业领域,社区文化作为最具有群众性,区域性文化工作,所负担的文化工作任务尤为突出。从社会效果分析看,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成分,社区文化的发展建设趋势,直接体现着一个地区文化发达程度,人民的综合文化素质。繁荣社区文化,不仅仅是丰富和活跃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在于推动全社会文明健康的向前发展。
二、社区文化的建设的兴起和发展。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应突出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党政机关和主管文化部门,必须把社区文化建设自觉地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为了使这项“文化工程”落到实处,即需要长期的规划,又要有近期的工作打算。而且要纳入社区政府的时政纲要,配合其它上层建筑和精神建设工作,成为考核政策政绩的内容之一,做到真抓实干,长期坚持,才能使社区文化在新世纪有新活动方式内容,获得持久、稳定、时代化、新颖式的发展,才能真正造成当今社区文化崭新的大所侯,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社区和乡镇的最基层。文化部门要积极争取把配套建设文化设施列入到社区当局的统一规划,并努力办好社区文化活动。几年来,齐齐哈尔市建华区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就是本着这一原则在五个街道办事处和所属居委会,文化活动室,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三级群众文化网,深入普遍开展了社区文化活动。例如,建华区东五办事处把配套建设文化设施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为了新世纪文化建设工作的需要,搞好现代化城市居民的文化艺术品味,他们各方筹集资金,重视规划,修整了街道文化活动站,而且配套了各种文化设施,使群众文化生活搞得有声有色。
另外,建华区文化办事处,地处嫩江东岸,又是全市各大专院校的集中区域,相对其它街道更是得天独厚,尤其是社区文化开展的更为突出,几年来都在各县区名列之首。这对社区的文化工作建设深入开展无疑又到了更广泛深入的促进作用。这些,都为开展新世纪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重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必须因地制宜,从不同社区的实际出发,创造形成各具特色的社会文化。
新的形势要求社区文化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且要有所创造,有所发展。另外社区文化的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对做好群众文化工作,(包括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群文事业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社区文化工作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合理的组织机构系统,社区文化的各项具体活动也就不可能正常开展。
建华区地处齐齐哈尔市老城地段,卜奎三百年的人文历史或少的影响着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社区文化的表现领域主要是: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广场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老卜奎的本土文化等上述文化体系以高水平,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在各个不同阶段、场所和各大节日里充分开展和全面展现,给建华区这块带有卜奎风貌和地理特色的地域增深了新色彩增加了新精神文明内容和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景象。文化街道社区内,以市规划院带头组织的浏园晨练点,以建华区离退休老干部为中心的江堤晨练景点400多人的里练队伍十分壮观,每天清晨自然形成一道晨练健身的风景,并形成了一定的规律和活动规模。文化街道区域内的市民政干休所有60多人的秧歌队场所坚持活动深受当地市民的欢迎。
必须以社区舆论为先导,以文化互补为契机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建设社区文化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共同为搞好新世纪的社区文化作出贡献。要经常通过传播媒介,大力宣传开展社区文化舆论的同时,还要以文化互补为契机发展区域和单位之间的横向关系,共同为搞好社区文化出力献策。从社区文化工作实践来看,有的单位有经济力量,却缺少文化艺术骨干,群众文化工作冷冷清清;有的单位文艺骨干队伍很强却缺少相应的乐队;有的单位有齐全的文艺队伍,却没有高水平的创编人员。由此说来,大力普及社区文化就可以使单位有钱出钱,有人才出人才,有条件的出条件,通过文化艺术人才的互补把各单位的群众文化丰富多彩,从而以社区文化为中心,带动和促进区域内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本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显示出群众文化的地域特色和代表性。通过各个社区活动室晨练点、自身活动的开展,加强了区域与区域之间,工厂与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各单位在社会实践中一旦尝到了文化互补的甜头,对社区文化活动有了新鲜感,参与感和责任感,就会更好的理解和支持社区当局和社区成员两个积极性。只有这样,在新世纪之初,搞好社区文化建设才会有扎实的社会基础。
关键词:社区;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258-02
党的第十党代会结束后,各地的文化建设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加强文化建设对于我们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社会,意义重大,一个国家的兴盛,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富足,文化方面的匮乏,没有文化的繁荣,就没有小康社会的实现,更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梦更无从谈起。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深深感受到,作为民族之灵、兴国之魂,文化建设长期以来处于被淡忘的状态。在当下,与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相反的是,大多数社区的文化建设更趋于停滞状态,这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目标极不适应。社区基层文化是我们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缺少这一环,新型社区建设便不可能实现。加强文化建设,重点在社区,加强社区文化的建设,满足每个居民对文化的不断需求,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社区文化指的是特定社会区域中人们各方面行为所构成的文化生态系统。它既包括这一区域内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包括该区域内社会成员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生活习俗、审美方式、娱乐时尚等。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在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促进人际和谐、增强社区凝聚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首先,有利于满足社区群众文化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广大社区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高涨。社区文化建设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居民能够就近就便享受文化服务和参加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对文化的强烈愿望。其次,有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组织社区各种文化活动,吸引广大居民参与,使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到社区之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社区文明程度。近年来街道各社区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吸引了广大社区居民参与,起到了教育社区居民、强化社区精神、培养道德情操的作用。第三,有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社区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协调各单位与居民之间的关系,增加了交往,得到相互了解,互相协作与配合,增强了社区居民的感情交流。人们参加社区文化活动越多,越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会自觉维护社区利益,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目前,虽然各级政府和基层文化部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发展社区文化,但在其建设中仍存在许多不足。
(一)部分领导在思想上认识不足。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影响不大,社区文化可有可无,搞社区文化就是随便弄两间麻将室,配一些健身器材,把社区文化建设简单化,单一化。
(二)社区文化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目前小区建设中专门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配套建设的场所极少,社区居民对此反映强烈。
(三)经费紧缺、设备不足,活动难以开展。经费是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基础,没有经费购置活动用的设备、器材,文化活动也难以开展。
(四)社区文化骨干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目前社区文化工作处于一种自发状态,主要靠一些爱好文艺的热心居民,大多情况是离退休的老同志在维持。社区文化管理队伍和服务队伍人才匮乏,缺乏懂文艺、有经验的社会文化工作者。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社区基层文化建设应加强以下几点: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整合社区文化资源。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工作,把社区文化工作的成效纳入政绩考核的范围。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设备,积极与辖区单位联系,争取辖区单位将文化活动场所向群众开放。根据群众需要,通过街道文化站与辖区合办各类培训班(如书画、音乐、舞蹈等),提高社区文化活动的品位,增加社区文化活动内容。让群众能够广泛参与,起到陶冶情操,自觉抵制不健康的生活娱乐方式的作用。使社区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用健康、易于接受的文化活动占领社区文化阵地。
(二)加快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广大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在居民居住密集的地方,以社区面积和居民人口为基数,按比例增设文体活动场地和文体活动用房,配置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多功能活动厅等室内外活动场所。历下区部分社区做的不错,配备有电脑室、图书室等等场所。
(三)多方面筹措经费,确保社区文化活动持续发展。社区文化属公益性事业,完全依赖政府单方投资也不行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解决经费短缺问题。
1、财政给予适当投入。无论在设施建设、设备补助,还是在每年的活动经费上给予适当的投入,并充分利用机关、社团、企业、学校的文化资源,将社区内的场、馆、站、室对居民开放,既补充政府投入的不足,又避免文化活动场所的重复建设及资源浪费。
2、实行低偿服务。大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服务项目,实行低收费的办法进行服务管理(如电影、舞会等)。对于社区居民以低于市场价的标准收费,既可达到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目的,又使居民群众能够负担,易于接受。
3、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走“共建、共享”之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利用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老年文化、家庭文化等为外延创造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促进社区文化事业的繁荣。
(四)加强社区文化服务队伍建设。
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正的要求,建设一支以业余骨干为主、专业人员为辅的社区文化辅导员队伍,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负责组织、指导社区文化活动,增强社区文化建设的生机与活力。要培育具有社区特色、业务精、素质高的社区文化骨干队伍,定期开展专业培训,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服务,增强社区文化骨干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使之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主力军,社区文化活动的带动人,使社区文化全面活跃起来。要充分发挥社区内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人才集聚的优势,将社区内单位的文化骨干融入社区文化队伍,提升社区文化队伍的整体水平。其次要配备有文艺专长,热心于社区文化事业的专职工作人员,参与团队的管理工作。像历下区甸柳一居,就是从区、市级文化馆请专业老师定期来辅导、带队,使各支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不断升高
(五)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内容。
要坚持贴近社区实际、贴近社区居民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社区文化活动,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结合,从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环境美化、科技普及、艺术培训等方面充实社区文化内容,以歌舞音乐、说唱弹奏、琴棋书画、体育竞技等形式进行社区文化传播,想社区居民之所想,应社区居民之所需,解社区居民之所盼,引导社区居民自觉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保持社区文化活动旺盛的生命力,满足不同层次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历下区某些社区做的很好,像甸柳一居社区,就开设有免费的舞蹈队、电脑班、模特队、合唱队、民乐队等等,居民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选择不同的班,该社区的居民普遍具有强烈的幸福感、责任感、满足感,社区更是非常团结、和谐!
(六)推动社区文化服务创新。
关键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地域传统文化
地域传统文化是体现空间范围的一种文化类型,主要表现在语言、饮食、婚丧礼俗、民风民俗、节庆、信仰与民居等方面。是地域范围内的民众在一定的时期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地域传统文化以其鲜明的地域性与强大的影响力,成为众多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在联系居民沟通、社区参与与提升社区居民的共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地域间人口流动加剧,浙江绍兴作为千年古城,其地域传统文化建设的步伐已经明显跟不上时展的速度,目前正面临着地域传统文化认识弱化,居民参与度低,传统文化建设乏力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将地域传统文化融于社区文化建设之中,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一、地域传统文化与社区文化建设
(一)地域传统文化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先生指出:“社区建设是建设一个守望相助、尊老护幼、知礼立德的高尚精神文明的过程,也将是社区居民共同营造一个和睦成风、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美好生活环境的过程。”因此,从本质上来讲,社区建设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核心内容。社区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主要通过社区居民不同的文化载体来呈现,而不同的社区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地域特征与传统特色。浙江省绍兴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应根据社区居民的自身特点,选择居民们自己喜闻乐见的文化类型,构建本社区的特色文化。因此,社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应因地制宜地体现本土特征。而能体现本土文化特征的来源恰恰是地域传统文化。地域传统文化是一种根基文化与传承文化,是地域范围内的人们通过世世代代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绍兴作为千年文化古城,其独有的水文化、桥文化、酒文化、名人文化等等都体现出了绍兴人民的独特的气质与秉性。而这些沉淀下来的经典文化是社区文化建设之根。因此,社区文化建设离不开“地域传统文化”。在绍兴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融于地域传统文化,培植社区居民的共同价值观,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必然。
(二)地域传统文化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1.规范社区居民的行为方式,影响社区居民的价值观念。地域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空间特征的文化类型,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同时具有约束性与继承性。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起到影响与调节的作用。绍兴地域文化中的典型文化特色如鉴湖文化、名人文化、纺织文化、黄酒文化及民俗文化等,这些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与行为规范,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绍兴人的日常生活行为,统一着绍兴人的价值理念,规范着绍兴人的传统秉性。这种传统文化作为持久性的特征,对构建和谐、民主、向上的社区起到重要的引领指导作用。2.熏陶社区居民的思想,调节居民的精神生活。绍兴历史悠久,地域传统文化内容非常广泛。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同时还拥有“江南风情看绍兴、江南古城看绍兴、江南文化看绍兴”的美誉。这是绍兴文化的根脉所在,也是绍兴文化的魅力之源。在绍兴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应大力挖掘以鲁迅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越都为代表的古越文化,以黄酒为代表的物产文化,以越剧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以兰亭为代表的书法文化,以乌篷船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来打响绍兴城市社区文化的品牌建设。这些地域传统文化内容涉及到学识、品德、技能、文化、精神多个方面,这些良好的文化教育资源在社区文化中有意或无意的渗透,对社区居民起到很好的榜样、教育作用。3.激发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绍兴地区拥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从大禹治水、兰亭序、造酒工艺、纺织工艺到书法节、黄酒节、大禹祭祀节等等,每一个节日与事件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绍兴民俗乌篷船、打花鼓、唱大戏、猜谜语等等都是绍兴地域各种传统文化传递、表演的重要载体与舞台,社区通过多种形式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热情,还能很好地提升社区居民的审美观与鉴赏力。久而久之,社区居民的凝聚力与归属感也会培养起来。
二、绍兴城市社区地域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绍兴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特别是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积累,但在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通过查阅资料、走访、问卷调查,实地了解了绍兴城市社区地域传统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地域文化认识弱化。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与城镇化进程速度的加剧,现代思维观念与传统文化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人们对地域传统文化中的观念、节日、民俗等诸多内容出现遗忘与淡漠的现象。在课题组的实际调查中关于绍兴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时,其中不了解的占27%,不太了解的占38%,一般了解的27.75%,了解的占7.25%;当问到您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绍兴地域传统文化时,通过学习了解的占23.5%;听别人讲述了解的占38.2%;通过网络媒体了解的占30.75%;通过相关活动了解的占15.72%。从实地调查的总体情况来分析,绍兴城市社区居民对地域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不尽人意。从调查的统计数据来看,老年人对传统文化了解的整体情况比中青年人要好,而在参与问卷调查与访谈过程中最不了解的是中小学生。这说明绍兴民众对地域传统文化的认知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淡化。2.地域传统文化参与度低。对绍兴地域传统文化参与程度的考查,笔者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与活动开展实地走访两个方面来了解。在城市居民参与娱乐文化活动的问卷调查中,选择跳广场舞的占32.5%,选择看电视娱乐节目的占58.73%,选择其他活动的占8.77%。这说明绍兴城市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内容单一,质量有待提高。在问到你参加过的绍兴地域传统文化的活动时,选择参加过越剧、绍剧、莲花落的占2.82%,参加过大禹祭祀活动的占1.83%,选择参加过兰亭书法节的占3.2%,参加过黄酒节的占2.1%。这些最能凝聚居民的地方代表性文化活动本应该成为民众联络情感、增加凝聚力的桥梁与平台,但每年举行的这些活动实际发挥的作用并不大,居民偶尔参与,很多都是迫于任务与形式,实际主动参与的少之又少。3.地域传统文化建设缺乏长期有效性。地域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从实际调查与访谈来看,绍兴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从整体上缺乏长期性的规划,而实际开展的文化活动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从政府层面来看,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仍不够完善,特别是文化建设人才的严重缺乏,地域传统文化建设后继无人,文化断层情况严重;从社区层面来看,实际有效的文化建设活动开展不多,现有文化活动的开展无法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从居民方面来看,文化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在于地域传统文化建设缺乏长远性的规划,相应的文化建设配套建设跟不上,文化建设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立竿见影,自然地域传统文化建设的效果就不尽人意。
三、绍兴地域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地域传统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而长期的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联合行动,如何使得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绍兴能够焕发新的生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有效结合,需要政府主导、社区策划、民众参与等多方式、多手段进行,这也必将成为社区文化建设重点关注的问题。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地域文化的认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地域传统资源,首先,要意识到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须要加大社区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使得领导干部与社区居民意识到: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特别是建立在以社区居民为基础的地域传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地域传统文化是培养社区居民共同归属感的源头与起点,地域传统文化是社区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社区居民相互交流与促进情感的纽带。其次,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绍兴地域传统文化,让民众意识到地域传统文化在城市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第三,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文艺宣传画册、地域传统文化专业人士宣讲等多种方式,并让这些形式活动的开展成为一种常态,深入到社区居民生活之中。这种形式循环反复,久而久之,社区民众的地域传统文化的意识就会逐渐地形成。2.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有自己的特色。文艺演出、娱乐健身、读书看报、休闲交流的场所的设计要符合社区居民的喜好与地方特色。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社区文化人才结构,特别是充分挖掘地域传统文化专长人才,建立兼职与专职相结合的社区人才队伍。有条件的与地方高校联系,建立校企合作,尽可能地挖掘文化人才。最后,要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文化活动,文化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内容尽量丰富,同时要充分挖掘地域传统文化,将民众们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文化采用多样的形式进行传递与表达。只有在思想上重视,设施上过硬,形式上多样,内容上丰富的社区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的热度与激情。通过多手段、多样式,让地域传统文化扎根于民众,不断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3.建立长效机制,将地域文化建设融于社区文化建设之中。社区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需要从政府制度支持、文化设施硬件完善、社区实际操作完善等多方面进行配合。首先,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相关社区文化建设的制度,并能定期投入文化建设资金,保证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其次,以制度的形式规定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作为一种常态。在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以社区居民共同熟悉的传统文化为起点,培育与发展社区居民的共同归属感。这是建立社区文化发展长效机制的重中之重。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多样性。社区居民年龄、性别、身份、职业不同,对文化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以社区居民共享为基础,拓宽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拓宽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必须建立在共享与喜好的基础之上。为此,社区可以充分挖掘社区的显性资源与隐形资源。显性资源主要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等,有些资源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能够很好地激发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社区的隐形资源是指社区居民职业、身份不同,他们自身所隐含的文化资源也不尽相同,将这些资源充分挖掘,与居民共同分享,以提高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李茂松 单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唐濛等.浙江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马仲良.社区文化与教育[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关键词:社区文化;民间资源;文化品格;以人为本
社区文化是一种地域性文化,是以社区为依托、以文化活动为载体所表现出来的社区成员的生活方式、行为习俗、价值观念、知识水平、娱乐心态、审美层次、人文环境等文化现象的总和。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社区文化具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也存在种种不足。如果把社区文化放在社会主流文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人们的着眼点应该在于它积极的、光明的一面。
一、社区文化的民间资源及其民间立场
寻找社区文化民间根基确立的意义就是还社区文化以民间性的原生态,在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中寻求社区文化的生命意识。在我们看来,社区文化不仅其抒写有自觉的民间意识,而且还有着完全有别于社会主流文化的特点,以刺激文化的更深入发展。例如,社区文化具有自娱自乐、自我管理的特点,要求群众自发地组织和参与,因此,广泛发动群众是社区文化得以开展基础和关键。文化活动、文化设施和文化投入都要考虑群众需要,以内容上的多色调、题材上的多义性、意识上的多维化、形式上的多样化直接面向群众,使其能各得其所、自由选择。
民间立场是社区文化文化价值选择的落脚点。它以文化的形式揭示了当代社会蕴藏在民间大众之中的原始生命力。社区文化既是国家威权和社会主流文化精英认识大众的民间广场,又是大众超越国家和社会主流文化精英权力对他们话语进行模拟的广场,在充满官方秩序和意识形态的现实世界中仿佛享有“文化特权”,他们可以超越既定的价值规范与官方钦定的视野,按照生活自身的规律存在,诸如东北二人转等街头艺术,用或许是粗鄙的、插科打诨的语言和形式反映来源于民间的真实姿态和思想。
二、社区文化要重视提高自身的品质,开创新的文化品格
社区文化秉承了文化对自我生存状态的省察,以及人在现实环境的压力下对心灵慰藉的渴求。言说的自由及社区表达的快捷,无疑成了人们倾诉心声最恰当的选择。社区文化在艺术之思上,必须敞开自己的视域,借鉴、丰富自我的表现手段,只有如此,社区文化方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首先,要重视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重点抓好专业和业余两支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
其次,要向社会主流文化学习承担自身的文化责任。社区文化需要主动站在大众的立场,介入社会和现实生活,真正发挥出文化的人文关怀和时代意识,承担起引导大众的责任,赢得大众的尊重和认同,并且以教育为促进手段,提高群众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品格。
三、社区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打造社区文化品牌
社区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要把社区文化建设真正作为社区内广大居民群众的一项事业来抓,正确引导广大居民群众真心诚意地关心和参与社区的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广大社区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区群众的主体性得以发挥。
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重解决居民群众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需求问题,致力于不断提升社区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要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环境,培养社区居民友爱、平等、和谐、参与、协作的社区文化价值观念,完善规范社区文化生活的各项规章和管理制度。
同时,社区文化要注重人性关怀,大力宏扬人文提升的精神文化,将社区教育深入到广大居民的精神生活的理性层面。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民心,振奋精神;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行为、形成美德,促进人文素养的提升,从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李玉鹏,曹苏芳.打造社区文化提升社区教育品质[J].江苏科技信息(科技创业),2010,(10).
[2]蓝光喜,陈钰.构建社区文化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J].求实,2006,(2).
[3]曾章秋.社区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对策研究[J].大家,2010,(7).
1 引言
新世纪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社区化和城镇化的建设,中国农村社会进入了新的转型期。根据数据统计,我国到2014年的行政村数量下降了大概60%,镇人口将首次超过乡村人口,到2020年城市化率也将达到近60%,比现在提高近10%,这意味着未来15年内将有大约1.5亿人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因此大量的村落将走向终结.如此快的建设步伐和大规模的工程,又加上现在农村社区化建设还没有健全的环境科学保护的政策,在农村社区化建设中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令人担忧。
现如今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农村社区化建设后的环境污染问题,但是对于在社区化施工过程中所造成的一些潜在和显在的环境问题的认识还不足,大多数的人认为这与城市施工毫无区别,环境问题可以类推,但是我们没有认识到农村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农村的生态环境由于农药、化肥的的大量的施用,已经十分严重,在农村社区建设施工中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废弃物,进一步恶化了本来就岌岌可危的农村生态环境。因此,探究农村社区化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对于以后农村社区化“绿色推进”,是十分有意义的。
2 农村社区建设施工中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2.1 主要环境污染探究
在农村,由于化肥农药不合理地大规模使用,使残留的化肥农药通过淋溶、地面径流和挥发等方式,对土地、水资源和大气环境造成污染[3]。然而在农村社区化建设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使本来就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雪上加霜,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是农村社区建设中不容易引起注意的环境问题。而且随着农村社区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图1),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会逐渐凸显。 造成的主要污染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 固体废物垃圾污染
调查表明,在农村社区化施工中的所产生的垃圾主要是碎砖、混凝土、砂浆、桩头、包装材料等组成[2],约占施工废物垃圾的80%。固体废物垃圾是农村社区化建设施工中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应该加大对固体废物垃圾的处理(表1)。
2.1.2 大气环境污染
在农村,一方面由于配套设施跟不上,在施工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弥漫天空,造成局部地区空气质量和能见度急剧下降。另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材料废物,随意乱放,产生的有害气体,污染大气(表2)。
2.1.3 水环境污染
农村社区化建设的废水主要是建筑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施工人员生活中和建筑施工中产生的垃圾废水等任意排入一些河流中,造成水体污染;还有就是固体废弃物的堆积,产生的一些有害液体通过渗透进入地下水污染农村水环境[4]。
2.1.4 土壤破坏污染
农村社区选址大多在农田附近,并且在农村社区化建设过程中基本没有专门的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和垃圾回收厂。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垃圾,大多堆积在周围的农田或沟壑,这种处理垃圾的方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堆积的废物产生有害液体,进入土壤,严重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而且建筑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大,影响范围广且深远,如难以降解,而且长期存在于土壤中会改变土壤特性,便会破坏环境美感、危害人类健康、污染土壤、降低土地经济价值。
2.2 农村社区建设所造成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
2.2.1 农村环保机构缺失以及管理体系的不完善
在我国,最基层的环保机构是县级环保机构,并且环保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还是城市,导致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在2012年,我国东部、西部和中部的乡镇环保机构分别有3849、2619和5605个,而有污染的乡镇企业为479908、397684和3335640个,也就是说每个环保机构要监督管理数百个企业,如此比例失衡,导致出现管理漏洞,一些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5]。
2.2.2 有关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环境法规不健全
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社区化环境管理考虑不周,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农村社区化建设施工的环境保护政策 [6]。
2.2.3 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淡薄
我国农村居民由于文化水平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长期以来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及观念。对垃圾给环境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施工人员随意投放垃圾已成为习惯,造成农村社区化建设中垃圾污染日益突出。
2.2.4 农村环保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很多经验证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据统计,环保投入如果能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1.5%可以基本控制环境污染;如果达到2%~3%可以逐步改善环境环境。
我国在“九五”期间,用于污染防治的投入还占不到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如果说我国环保总投入不足的话,那么农村环保投资更是严重不足,绝大多数市(县)农村环保投入均为空白[7]。
2.2.5 建筑垃圾焚烧
在施工中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很多施工方的做法是进行露天焚烧,由于建筑垃圾成分复杂,产生大量的有害污染物,严重污染了大气水和土壤。
2.3 农村社区化建设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一系列恶劣影响:①与农药化肥污染形成复合污染,直接危害了农村地区人群的健康;②导致酸雨面积扩大,伤害林草和农作物,从而造成土壤资源退化;③二氧化硫等直接危害农作物叶片,导致农业产量降低。
水环境污染对农村的发展同样带来了恶劣的影响:①水污染使水产养殖的质量降低;②降低了水的使用价值,从而造成农村水资源的紧张或缺乏;三是农村饮用水安全标准难以达到,易于引发某些恶性疾病,危害人们的健康;
土壤污染则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农作物的污染、减产;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品质不断下降。土壤污染除影响食物的卫生品质外,也明显地影响到农作物的其他品质。
3 农村社区化建设中产生的环境污染的解决方案
由于“农村社区化”建设在中国还是一项新兴的农村规划模式,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而且有关方面的制度尚不完善,尤其是这项工程所关注的重点是农村社区规划工程的进展,而对于在建设过程中的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不太重视,使其成为一项重大的隐患,久而久之,它所造成的影响会逐步扩大,造成农村地区环境污染更加严重,危害农民身体健康。通过对很多地方“农村社区化”建设中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方案。
3.1 遵循有机更新理论[8]
“有机更新”理论是吴良镛先生对北京旧城规划建设进行长期研究,在对中西方城市发展历史和理论的认识基础上,结合北京实际情况提出的,主张“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 顺应城市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与发展”。在农村社区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样如此,我们应该按照农村的内在规律,整体把握农村的细胞和农村组织更新的有机性以及更新过程的有机性。顺应和摸清农村社区化的机理,使农村社区化的建设“绿色推进”。
3.2 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在农村,由于接受程度的限制,其环境意识普遍淡薄,导致在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对于工程和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处理不得当,随意丢弃,造成环境污染[4]。因此需加大宣传力度。首先,在农村社区施工处,宣传新型生态文明的观念;其次,开展一些环保科普知识讲座,提高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营造一种良好的保护环境的氛围[9]。
3.3 组成“农村社区化”施工环境保护监察小组
由各部门选派一些人员,组成监察小组。定期组织进行突击监察,确保施工地不是只做表面文章;进一步明确部门、乡镇 、村委会、农民群众在社区建设中的环境保护责任。形成“政府统筹推进、部门协调配合、乡(镇)村积极运作、农民主动参与”的推进工作联动机制[10],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使农村社区建设绿色推进。
3.4 国家对农村社区建设进行合理的环境规划
我国农村社区覆盖面积广阔,且东部、中部、西部等各地的农村社区环境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我们的环境规划具有一般性,不能因地制宜。因此,应该根据各地区本地的特点进行环境规划,尽量使各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持初始状态,使农村社区建设不加重地区的环境污染[7]。现在,注重的是社区建设完成后的环境规划,而社区建设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管理体系尚是空白。而且,设立的环境保护部门,县一级环保机构是最低层的环保机构[8]。因此,应该制定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使环境管理部门加大监管力度,设立在农村社区的分机构,完善有关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环境问题的法律条例[11]。
3.5 绿色选材
对于农村社区化建设中使用的材料,应尽量做到绿色环保;合理选址,对于农村社区建设的选址,尽量远离耕地,避免垃圾直接丢弃在农田,造成污染,并且离村子的距离不要太近,以免加重噪音污染;积极发展新型的生态农村社区模式。打造以绿色环保为主题的建设模式,在施工的过程中始终体现绿色环保的理念,形成绿色园林,加强环境保护。
3.6 借鉴成功的城市建设环境管理制度
城市的环境保护体制已经趋于完善,对于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环境问题,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城市建设的环境管理体制,对成功的城市环境管理体制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农村当地农村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找出适合农村社区化环境保护的管理体制。
3.7 加强技术防治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要做到科学技术化。①粉尘材料运输应限制高度,且表面喷洒水并覆盖,防止扬尘污染;②施工、生活和办公区道路硬化配备专人洒水清扫,以控制扬尘;③灰土集中过筛、拌合并设围挡,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在废水处理方面。修建临时沉淀池,生产废水应首先排入沉淀池,严禁直接外排;施工现场的所有临时废水收集设施、处理设施均需采取防漏隔渗措施,生活污水应与施工废水一起由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对油漆、油料等易污染的化工材料分类存放,配备沙土、铲、托油盘等防止泄漏引起化学污染;水泥、黄沙、石灰类的建筑材料需集中堆放,并采取一定的防雨淋措施,及时清扫施工运输工程中抛洒的上述建筑材料,以免这些物质随雨水冲刷污染附近水体[12]。
建筑和生活垃圾的处理。制定垃圾分类收集的奖励和处罚规定,提高施工人员对垃圾进行分类的积极性;拿出专项环保资金,加强对垃圾的处理;制定有关保证和促进垃圾分类收集制度推行的法规政策等[13]。
4 结语
农村环境污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技术、经济、社会及环境等方面。农村作为环境保护的薄弱区,环境污染问题本就因为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而十分严重,因此我们在农村社区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不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遵循自然法则,对于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垃圾要进行合理的处理,配备相应的垃圾处理设施,在处理垃圾的同时充分利用垃圾,并且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多农村社区化建设施工的监管力度,制定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使农村社区建设“绿色规划、绿色推进”。
“生态文明”是当今时代的重中之重,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这点,考虑到农村环境的特殊性,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消除和减少农村社区化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打造农村社区建设的环保新模式。才能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环境基础,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指数。
不同的农垦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会有不同的问题,但有几个关键的问题是大多数农垦企业都存在的。只有真正认清和正视这些问题,才能避免农垦企业文化建设误入歧途。
1.注重形式,轻视内涵
农垦企业文化走形式化的路线是普遍性的问题,此时企业文化已经被口号式和公式化了,而文化的真正内涵被忽略。殊不知企业文化反映的是已经沉淀在企业中的那些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但是部分农垦企业文化建设有名无实,只是满足于口头表达上,并不打算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其实农垦企业文化建设并不在于其华丽的外表形式,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唤起干部职工对农垦事业的认同、对企业发展的认同,并上升到企业上上下下的共同认知和企业精神层面,形式上的东西并不显得十分重要。
2.停留表面,脱离管理
农垦企业要真正形成文化力,就应该从“文化建设”上升到“文化管理”,把文化渗透到农垦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目前,不少农垦企业文化建设还只停留在表面,出现了“为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的现象,文化建设没有和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对接起来,导致企业文化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突出表现在有的农垦企业不是在生产管理中慢慢生出自己的文化,而是请专门的策划机构在短时间内就设计出理念、口号以及企业文化手册等,这看似效率很高,但被策划出来的企业文化与企业员工没有任何关系,只能成为摆设。可能回顾农垦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企业文化建设脱离了农垦企业经营管理,那些宣称进行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多数农垦企业没有在经营业绩上体现出来,不少农垦企业经营业绩逐年下降直至连续亏损,其中一些农垦企业甚至被兼并。拥有好业绩的农垦企业一定是把自己的文化融入到了管理之中,优秀的文化伴随着优秀的管理,这才是“文化制胜”的关键。
3.缺少个性,疏于传统
虽然很多农垦企业都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但不少农垦企业全然不顾本企业的区域、历史、体制及至产业结构等特点,只是一味地模仿别人的做法,提出的一些口号和文化理念与企业实际情况相脱节,缺乏个性化和吸引力。实际上,由于自然资源、生产特点、地域范围、产业结构和经营机制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农垦企业自己独特的成长阶段和不同的内外环境,企业文化的特征也不尽相同,其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当然也会有所区别,而只有基于本企业特点的文化才能发挥出实际效用。因此,不同的农垦企业应该表现出个性的文化色彩,没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无异于没有企业文化。
4.陈旧老套,缺乏创新
当前的农垦企业不仅需要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更需要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才是农垦企业创新的源泉。只有当农垦企业文化能够针对企业内外环境,适时调整、创新和变革,才能保证农垦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总之,虽然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界的共识,但是具体到某一个农垦企业,文化建设思路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只有认真地总结各方面的经验教训,积极引导农垦企业文化建设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够形成良好的农垦企业文化力,从而保障农垦企业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农垦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
发源于美日、风靡全球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和飞跃。正因为如此,作为新生事物,农垦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不仅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而且对企业文化还有很多错误的认识误区。
1.把农垦企业文化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
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农垦的企业文化建设大多数由政工部门负责,这就给广大干部职工一种错误的认识,把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混淆起来。其实,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功能是“政治导向”,是要用先进的意识形态,提高企业干部职工认识世界及改造世界的能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而企业文化偏重于体现企业风貌,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艺术,其目的在于引导企业员工形成一种集体观念和共同价值取向,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因此,光靠一个党委书记、一个政工部门,是无法完成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建设的。
2.认为农垦企业文化就是举办文体活动
很多农垦企业看到文体活动能陶冶干部职工的情操并增强凝聚力,就用举办文体活动来代替文化建设,这种观点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许多农垦企业管理者在谈到企业文化建设时并没有抓住农垦企业文化的精髓,只是把举办几场球赛、搞几次文艺演出以及组织运动会等一律称为企业文化建设,导致大家将农垦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文体活动。
3.认为农垦企业文化就是标语口号
许多农垦企业到处悬挂或张贴各类标语口号,这些标语口号看起来颜色鲜艳、赏心悦目,念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因而大家都认为这就是农垦企业文化。实际上这些口号仅仅是企业文化系统建设工程中的外在表现形式的一种,许多农垦企业的实践证明,形成真正的企业文化是要经过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花费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很多心血,经过较长的时期才能逐渐巩固下来。农垦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企业文化被农场干部和职工承认、接受并真心实行的过程,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识深化过程。
4.认为农垦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标识
把企业文化等同于CIS设计,对精神层面的建构漠然置之。CIS仅是企业文化的外显部分如冰山露出海面的一角而已。CI系统的作用在于,让公众通过该系统辨别企业身份,使之脱颖而出。CIS侧重的是企业信息的传播与企业形象的塑造,而企业文化建设是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使员工万众一心共创事业,它的作用重在建设与铸魂。所以,在重金聘请专家进行包装的同时,不能忘了如何让包装的东西融入自身企业,让干部职工自觉接受并付请行动。
5.认为场长(经理)文化就是农垦企业文化
作为地方名校的老校,一般都会建新校区,以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面对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政府也将为老校建新校区作为基本对策。于是,作为名校的老校都有几个校区,形成了大校,甚至教育集团。
新校区的建设有三种模式,一是政府代建,学校只要拿钥匙;二是学校参与,方案形成之时,学校便渗透意图,建设还是政府承担;第三,完全由学校负责建设。无疑,从教育角度来看,第三种最为合理,因为学校的文化建设,从基本的校舍、场地、景观就能体现出来,学校负责建设,完工时呈现的不是房子,而是学校。
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是“传承与发展”,“传承与发展”的中间,有一个最佳期、最佳点,校长必须有“经营”意识,才能在“传承”中发展。显然,建造新校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
二
“爱德·求真”是吴江实验小学积淀百年的文化经典。先辈以“爱德”勉励我们,“以爱育人,以德树人,培养大爱大德的学子”;后人又以“求真”迎时代潮流,启迪师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爱德”是学校文化之魂,“求真”是学校文化发展之源。新校区建设,必须将老校的文化经典“镶嵌”在新校区整个空间里,这种“文化嵌入”,体现在校舍、庭院、景观等方面,需要进行精心构思与实施,这里不一一细说。
说实话,很多的“文化嵌入”,仅是外在的文化描述,缺乏内在的文化质地,空泛为一种“文化装点”,这是当下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一大通病。建构整个空间文化,我们紧紧抓住了学校文化的“求真”精神,将成人的“文化描述”变成孩子们的“文化行动”。我们紧紧围绕“探究”这一应和儿童“求真”精神的主线,在新校全新的空间里,建构起“自然探究”“生活探究”“文化探究”三大领域,形成一个让儿童积极卷入的三维探究空间。“百种树”“百种石”,集中提供了自然探秘库;“菩提广场” “求真之路”,发掘了学校文化史;“水”“电”“磁”,呈现了生活体验的百科书。我们研制了“校园探秘”系列校本课程,让学校环境建设和学生的探究学习融为一体。学校成为孩子们探密的乐园、探究的文化场,成为孩子们“求真”精神的启蒙地。
从角的“文化装点”转变为儿童立场的“文化行动”,这是学校文化发展中最容易忽视的关节点。“文化行动”当然也要体现学校的“制度文化”和“教师文化”;然而,作为地方名校的老校,其新校区文化建设的核心要义应该不在这里。核心要义应该在哪里呢?
三
一个企业能不能可持续、创新型发展,关键看两点:长处和短处的理解、处理。即,长处能不能发扬光大,短处能不能克服、消灭。对于企业的创新发展而言,更多取决于后者。一个国家能不能受到他国的尊重,一般也取决于两点:自身更多的优势和自己最少被人攻击的弱点。所以,美国成为头号大国,俄罗斯国力不算太强,然而受制于他国的缺点基本没有,所以他国也不敢惹。
寻找文化发展的短板,尤其是致命的短板,应该是学校文化发展,乃至创新的“最佳点”。这个“最佳点”要在文化诊断中发现。“文化诊断”,就是从一些行为现象进行具体分析,把握内隐规矩与内隐概念,判断其是否与学校的主流文化、优秀的教育思想相一致。文化诊断是学校文化经营中的难点,一方面我们不注意诊断,另一方面我们不会诊断。“文化诊断”的基本测试手法:观察学校师生面对基本问题、利益冲突时的表现。这最能体现出学校文化发展水平,最能试验出学校文化发展的致命短板。
为此,我们广泛了解师生对教育基本问题的态度,并实际了解师生日常教育生活中的表现。通过大量的访谈、问卷、情境考察、问题争鸣等方式,梳理出两大教育问题:一是教师在学校处于绝对的主导和支配地位,学生几乎处于绝对服从地位。尽管老师们非常认真、严谨,却不大考虑孩子的身心特点,教育几乎处于一种“专制”的情态。二是教师还是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育优劣的唯一标准,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没有真正关注。教育的短视行为,直接导致了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的功利取向。更为糟糕的是,这样的情况,师生们已经熟视无睹,不觉得是个问题。教育专制、教育功利,成了学校文化发展的致命短板。
试出了“短板”怎么办?这就需要改革。改革需要契机,新校区建设,就是一个消灭“文化短板”的好契机。抓住新校区建设,我们提出教育要从“成人立场”走向“儿童立场”,将“理解、宽容、保护、激励”作为教育的基本准则,这样的教育才会“生动”。教育要超越当下,立足长远,培养更具发展力的“素养”,这样的教育才会“大气”。儿童立场,教育的内在法则;素养至上,教育的质量使命。于是,承“爱德·求真”校训,办“生动·大气”教育,这一教育新追求渐渐明晰起来。2009年10月,新校区启用仅一个月,《“生动·大气”教育文化建设纲要》就经省内外名家论证顺利通过。文化建设纲要系统建构了“生动。大气”教育的“理论系统”“操作系统”“管理系统”“评价系统”。这一份文化发展规划,在省内的小学界还是首创,引起了一些著名学校的管理团队的高度关注。
四
“我梦想,每天和爸爸妈妈去东太湖散步”“我梦想,有一天和王亚平姐姐遨游太空”……这样充满“儿童情结”的标语,顺理成章地出现在学校的广场。小到一条标语,大到“基于儿童的制度重构”,以往大多从成人的视角出发,现在我们研究儿童应有的权利:儿童有迟到的权利,儿童有落后的权利,儿童有犯错的权利,儿童有辩驳的权利,儿童有选择属于自己的课程的权利等等。这些教育文化的转变的源头,在于领头羊的教育思想的转变;而教育领头羊的思想的转变并成为全体师生的行动,需要一个好的实施契机——抓住新校区硬件建设的契机,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更新与发展,这是我们最大的体会。我们用文化经营的理念,在新校区落成之际,有效克服“文化短板”,教育的“儿童立场”得到了“嵌入”和弥散。
一、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这些内容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起到深层次的引导。(1)要培养学生的班级精神。从班主任接到新班后开始,逐步让学生理解接受,根植在全体学生的心里。我班把“扬我班威,壮我班魂,齐心合力,共创佳绩”作为班上的班训。抓住一切机会给学生讲解这些理念的含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慢慢培养并形成这种班级精神。(2)要培养学生的班级凝聚力。在学校校运动会和文艺晚会上,尽可能地动员每一位学生参加,让他们懂得为班集体出一份力,为班上感到自豪。对于形成健康向上、团结进取的班级团队精神起很大作用。(3)要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在学生面前宣传同学之间的关系是用金钱都不能买来的,不像社会上的酒肉朋友。这样使学生的团队意识能够加强,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比较容易。
二、班级环境文化建设
教室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的家,是学生每天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作为中学班主任,对不太成熟的中学生进行认真引导,与班主任共同来精心布置教室每一个角落,美化好教室环境,营造好这个温馨的家。在这样环境优美的教室里能消除学生学习后的疲劳,同时增添学习生活中的乐趣,促进学生奋发向上,激发学生热爱班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主要从下面做起,(1)净化好教室。卫生是教室的窗口,是班级文明的标志。要将教室环境保持干净,让学生自己制订卫生制度,并共同加强检查和监督,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2)绿化好教室。绿色象征青春和活力,代表着希望。在教室的前面和后面摆放一些绿色的仿真植物,以及在墙壁上有序地挂上绿色的仿真叶藤等,让教室充满绿色,充满青春的气息。(3)美化好教室。要使桌凳摆放整齐,课桌上面的书要有序放置。班级专栏、板报、宣传栏和学习园地等分别布置于教室的不同的地方。让学生自己精心设计,巧妙布置,力求教室和谐、高雅。
三、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关键词:住宅小区 规划建设 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164-01
【引 言】: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我国居民对住宅及小区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现阶段,随着住宅小区不断的发展,人们对住宅小区居住环境的舒适度、便捷度、文明健康程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针对现阶段小区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住宅小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住宅小区规划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住宅小区初步建设完成各项设施不完善,生态环境没有建设好,整体规划格局没有建全就入住,小区内部一楼的住宅用房当成商业用房来做,导致商业环境混乱,街道改造产生的噪音污染比较严重,对老年人及小孩使用的公共设施建设规范的不够完善,小孩玩耍使用的器材少且安全系数较低,小区的绿化环保达不到标准,空间的环境品质不高等等。
1.1 住宅小区的生态环境不完善
在当下这个寸土寸金的时代,住宅小区楼与楼之间的密度非常大,容积率高,使得住宅小区的居住品质达不到标准,绿地建设比较少,而部分绿地的建设缺少人文化和个性化的体现。绿地建设时,把原有的花草树木铲除后种上新的物种,新的物种又比较单一,所以在美观上达不到效果,还容易遭受病虫害,从而使绿化难以维系。
1.2 针对小孩和老人的设施比较少
我国是老年人口较多的国家之一 ,现在已经进入了老年化阶段,所以在住宅小区的建设中要加关注有关老年人的活动设施,需要打造老年人活动广场,在广场中建设的健身设施要适合老年人锻炼身体并适当增加休息的地方,与此同时也要加强注重儿童玩耍设施的建设与场地的合理安排,例如儿童玩的滑梯、秋千等。目前,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很多孩子都没有玩耍的设施,在道路上玩,在水泥场地上玩,这都不利于孩子的安全及健康成长。
1.3 道路施工中产生的噪声污染
在住宅小区建设中,一般刚建成的小区道路都不完善,还没把路修好就搬进入了新居,在随后的小区道路建设中必然会给居民带来一定的噪声污染,除了这种噪声污染,疏散交通带来的噪声污染也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困扰,现在人们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有车一族越来越多,这就给道路交通带来了影响,为进一步缓解道路的交通压力,把住户的车辆都引进了小区里,这样小区里的小道就需要不断的拓宽,进而占用了大量的绿地,小区里的绿地不断减少,变成了一条条宽敞的大马路,仅留下小小的人行道,车辆不断穿行在小区的各条街道上给小区居民的安全留下了隐患。
1.4 小区的环境承载量及科技含量低
由于小区内部的人口多,产生垃圾的数量较多,相对来讲,垃圾箱数量的设置与垃圾处理就很容易出现问题,垃圾数量过多而对应垃圾箱却很少,物业清理不及时,垃圾都倒在了垃圾箱的外面造成环境污染。垃圾箱没有二次回收和可再生垃圾等分类,使垃圾的二次利用率降到最低,而通过科技手段处理垃圾的智能小区更是少之又少的。
2、城市对住宅小区的要求
住宅小区是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适合人们生活居住的小区,主要的表现在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人际交往环境与精神文明四个方面。良好的居住环境要有便利的交通,上下班出行、购物回到小区就感到舒适,小区内的休闲环境,既要满足人们审美要求,又要陶冶人们的情操。在小区的空间设计上既要满足当下的生活居住环境,又要满足以后的生态节能环保的发展,为小区居民建立认识社会,参与社会,交流文化,满足精神需要的居住环境。
3、改善住宅小区规划建筑的对策
3.1我们在小区规划设计时,要有超前的设计理念。
我们在规划时,应采用当代最新的技术和设计理念,提高小区整体品味,对房屋的外墙面,楼顶,地面等采用最新的设计元素,从而实现整体小区环境规划理念超前的目标,为小区将来的再次开发、设计提供一个良好的扩展平台。
3.2我们在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要高效率的利用资源。
在住宅建筑中运用环保的外墙保温节能技术和新型建筑材料,建设生态小区。在小区的绿化过程中要多种植树木,用来减少绿化的用水量,从而达到资源的节约。同时要多个树种搭配种植,这样养护起来更方便,其遮风挡沙效果比草坪要好得多,另外再辅以灌木、花卉等绿化植被,形成良好的绿化景观系统。
3.3我们在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对现有自然环境的再次开发和利用。
我们在做规划设计时,应该多方面考虑。争取把现有的自然环境条件完全利用上、利用的彻底。让现有条件发挥最大的功用,让小区整体规划成为依托现有自然环境上的再延伸,形成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周边环境、人文环境等多方面融合。例:引如活水、配套周边体育设施等。
3.4我们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建筑物的空间结合。
我们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各种建筑物空间的结合。把建筑主体、园林、走廊、广场等多种建筑物的空间结合统一规划设计,形成一个多方位的交流场所。为小区居住生活的人群提供生活场所、娱乐场所。
3.5我们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发挥智能化优势为群众服务。
在住宅小区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以小区智能化建设为发展目标。通过智能化设计与建设规划,让我们生活的小区变得更便捷、更舒适、服务更智能、环境更美观。
结束语:总之,城市的开发在很多地方都不断的上演着,在不断发展城市的进程中,也给住宅小区居民的生活产生了一系列影响,既有正面影响,也有很多负面影响,本文中肯的提出了住宅小区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小区空间环境的质量,保持生态平衡,利用自然能源的开发和节能,从重视住宅小区的数量上逐步转变到重视小区的质量,从重视内部环境到重视整个空间环境上,住宅小区的规划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配合,并遵循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创造出我们美好的家园。
参考文献:
[1]薛慧平,魏征,吴屹东. 居住区生态小区的规划设计[J]. 陕西建筑,2009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