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历史知识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历史图片 影像视频资料 历史事件 学科兴趣 重难点突破 知识点强化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69-01
历史实物图片与影像视频,就是各个历史时期,具有时代意义的文物、古迹、文字图书,以及经过现代技术处理的漫画、影视资料、记录资料等,在“展现历史学科丰富多彩的特征和空间变迁”同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历史知识迁移与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1]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例展开研究。
1.历史实物图片与影像视频结合运用的兴趣激发作用
由于历史实物图片和影像视频的对历史呈现的直接性与直观性,不仅缩短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时间距离,也制造了非常亲密的空间距离,更能让学生在较为切实的体验中激发兴趣。
1.1单独历史事件兴趣激发
虽然历史学科以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与趣味性,能非常容易地吸引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往往由于历史事件的高度概括性,导致学生在了解基本过程后便丧失兴趣。历史实物图片和影像视频的适时运用,能起到调动、保持与再激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作用。如在教学《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时,显然教材的抽象性与概况性,难以相对长时间地调动学生兴趣。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把香港、澳门、印度、澳大利亚与非洲等地的殖民史料图片或影像展示出来,能从视觉或影像的立体冲击中,让学生继续投入到学习,在把课本知识直观化的同时,积极地探索课本中其他可能出现的兴趣点。如世界上著名的被殖民民族抗争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其历史意义等,让把图片或影像视频直接转化为文字性的知识,培养与提高了学生总结提升能力。当然,在运用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的安排,把相关史料的展示与教学环节结合起来,起到对教学的助推或步骤性作用,避免应急性的盲目和造成的主题偏离。
1.2历史学科学习兴趣激发
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浅显兴趣,向稳定的学科学习兴趣提升,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历史学习效果的积极积累。尤其,教师通过科学的设计与组织,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或环节,把历史实物图片与影像视频资料展示出来,在细化与真实还原历史事实的同时,更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探索精神,实现了具有内驱性的历史学习兴趣和动力。如在教学《》时,由于时间距离的亲密性,各种史料保存比较齐全,而且关于此类史料的影视作品也较多,因而,教师可以选用的材料是非常丰富的,既可以是革命圣地的图片展示,也可以是各种影像资料的播放,让学生在这样的史料帮助下,完全可以自主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以此不仅可以激活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好奇心,也可以指导他们以自己任何可能的方式,去搜集与整理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的相关历史史料,实现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并以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探索精神被不断地强化与提升。
2.历史实物图片与影像视频结合运用的办法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实物图片与影像视频一般作为教学内容或教学工具性的手段,被教师以适当的时机展示出来,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起到了不同的兴趣激发作用。
2.1重难点启发性运用
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对学生而言因为其重要性与难度,就渐渐失去了其趣味性,在教师处理不及时的情况下,反而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冷场与负面情绪的迅速积累。教学中有主要两种运用形式:兴趣再激活性运用。即把相对尴尬或冷场的课堂氛围再度激活起来,让学生的思考积极性继续活跃,为实现重难点的突破创设良好的思考氛围。如在教学《》时,针对左宗棠的重点知识与收复伊利重要性的难点,学生对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左宗棠,就陷入了运用新时期的观点看待特定历史阶段人物的怪圈,依然从封建社会的落后与清王朝的挨打出发,也就不能准确客观地看待一个历史人物的功与过。教师在这种时机,可以适当选择纪连海或易中天的《百家讲坛》对历史人物评论的方法影像资料,对学生进行启发,促成他们客观与全面地开展历史学习。兴趣主题主导性运用。主要是为了确保学生学习的主题稳定性,避免学生的思考或探究出现偏题或跑题现象,教师运用此类史料加以引导。如在教学《第三次科技革命》时,针对学生在突破中因为网络运用的高频率性,而只针对网络科技展开讨论等,教师要积极地介入展示生物科技与航空航天技术的史料,如展示中国的神五到神九的飞天资料,让学生实现全面地兴趣激发与学习。
2.2知识强化性运用
这种目标的运用,主要用在两个环节中:知识小结环节的兴趣激发。课堂教学中,会根据教材内容的机构,进行不同阶段的知识小结,教师在这样的阶段适当地运用图片或影像视频资料,能起到记忆唤醒意义的知识强化作用,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理解更加准确。如在教学《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时,教师在“资本主义“萌芽的知识环节,运用明清经济发展的史料展示与资本萌芽的史料进行对比,不仅可以让学生直观地发现其中的差别,也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和发展内在驱动之间的矛盾,有着更加全面与科学的了解。避免学生因为单纯地依靠文本知识进行绞尽脑汁的思考,实现兴趣激发下的知识学习与总结的迎刃而解。复习环节的兴趣激发。历史知识的复习,往往是知识归纳、分类、整理与总结提升性的工作,任何的历史事件与人物,都是以一个知识点等面目出现,其过程是琐碎的、枯燥的,因而,教师适当地或者直接运用图片与影像视频资料,按照某种规律为学生展现出来,不仅可以对学生的知识复习起到启发作用,也可以潜在指导学生开展高效地复习,整个学习过程充满着视觉与视觉和听觉并在的趣味。如在开展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复习时,教师就可以按照教材内容的课时顺序为学生展示相关史料,既有宏观的提纲,也有围观的暗示。
结语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历史实物图片与影像视频结合运用的兴趣激发,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实,需要教师继续发挥创造性,挖掘此类史料的兴趣激发潜力创设高效历史教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其学习生涯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能力。初中的学习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其从懵懂逐渐建立起自身个性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当中学生会对周围的生活环境变得非常敏感,因此这一阶段正是学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但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社会实践都起着无法估量的重要作用。
一、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当今初中的历史课程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尽全力去引领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并且激励学生凭借自身的认识主动分析讨论问题,教师在一旁观察并加以适当提醒暗示,从而保证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日常的教学课程中,教师应该多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去回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自由思考并加以深刻理解,总结出自己在课堂上所了解到的重要知识点。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正确面对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之处,找出弱点并主动出击,不断完善自身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设相关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动力
良好的兴趣是学生在学知旅途上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上自主探索、积极思考。所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讲解,而且还要注重设置一个与本节课内容相符合的历史情境,以此为了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学习知识营造良好的氛围。这样做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在追求探索以及轻松愉悦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而且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总而言之,创设历史情境能够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并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学习自信心的非常有效的路径,与此同时,这也是用以提升学生在整个初中历史课堂上能够拥有更高学习效率的非常重要的方式之一。
三、通过积极的评价来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与成功感
初中的学习阶段由于学生接触的知识面更广,知识内容更加复杂,所以导致了学生内部逐渐拉开了距离,出现了参差不齐的情况。在整个初中的历史教学之中,教师应该对于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给予足够尊重,以此确保学生的心理不会出现高低不平的状况,促使全部学生对于学习都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与此同时,在课堂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以学生的个性差异来评价整个集体,应该将注意力放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特别是对于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激励与引导,鼓励学生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树立一定的自信心。
在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每当出现问题或者是对问题有了一定的看法与解答时要积极举手发言,努力争取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足够的发挥机会。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在适当的时候运用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一定检验,不管学生答案是否准确,都应该对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能够在鼓励中接受自身的不足与学习上的失误。
四、对于教师自身的相关要求
现代化教学模式对于初中历史教育方面的要求以及对于教师本身的要求,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来说都有了很大不同。现代化的教育方式需要教师在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跟随着时代的脚步以及学生的发展动态进行相应改变,从而摸索出一个更符合当代学生思维模式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就目前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效率来讲还有很大的不足与弊端,这些不足之处使得学生不能进行有效学习与理解,从而导致了学生群体中不断有厌学状况的发生,为了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需要教师在教学模式上不断进行创新、优化,不断完善教学的过程,尽最大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总而言之,提高学生在整个初中历史方面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自主性是一个需要教师长期不懈培养与引导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共同进步。教师大力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学习道路并在日常的授课当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进行教育方式的改善,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新时代的教育当中让自身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学习的动力得到有效、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沐春美.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2013(10).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教书育人的生涯中,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优秀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其实质就是教师专业素质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是不一致的。西南大学靳玉乐教授曾经就这样论述过:“新时代教师应该具有教师职业的美好追求和愿意从教的坚定信念,同时,为了胜任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结构及熟练的专业技能;另外,追求自我发展和提高也是现代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可见,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专业信念与精神、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提高途径与策略。
推动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有许多途径,比如许多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各级各类师资培训、新老教师“结对子”传帮带活动、“名师打造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举措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过份强调了环境、外力的打造。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不主要是靠环境的培养、他人的影响,而是在自身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的,即在实践中历练,在历练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反思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根本和重要途径。
历史教学则是一座桥梁,它回顾过去、联系现实、展望未来,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民族认同、文化尊重等方面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因此,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更应该在反思中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现就将本人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和做法就教与同行,以达抛砖引玉之效!
一、反思“历史教师职责” ――坚定专业信念,培养专业精神
作为一个社会人,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历史教师和其他职业一样,都是谋生的手段。但“教书绝不只为稻梁谋”,在从事这个职业的过程中,你会与很多专业问题碰撞,只有积极面对这些问题,潜心钻研,学习与思考,你才会收获荣誉,收获地位,你才能体会到当教师的成就感和神圣感,你才会爱岗敬业,才会致力于教育事业。当对教学的认识已经从职业上升到事业阶段后,你就会跳出传统的枷锁,在历史教学海洋中遨游,深刻体味经典之精髓和学术之精粹,对历史教学由平淡到热爱乃至珍爱。钱穆在《中国历史精神》中就说过:“历史便是人生,历史是我们全部的人生,就是全部人生的经验。”是的,历史教学是职业,是事业,更是生命。只有把历史教学作为我们生命不分割的部分,我们才能真心去珍惜它,才能谈“爱岗敬业”,才能用心、用智慧去呵护它。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以及历史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教师不应拘于教材,“唯教材是上”,教师要学会回到历史中去重新审视历史,带着如何理解教材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挖掘,把历史教学的着眼点转向客观的历史本体,努力教给学生真实客观的历史知识。特别是当前历史教育更强调民族认同、文化尊重、培养合格公民的大背景之下,历史教师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历史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陈旧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在具体分析历史问题、感悟历史人物抉择、探究历史事件的情况下,学会思考现实中的问题,学会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华东师大聂幼犁教授就说过:“历史教育的终极追求应该是中华民族人文、人权、人性的复苏和觉醒。”我们历史教师在用这种人文精神和科学态度进行教学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专业精神。
二、反思“历史课堂教学”――增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
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具有适合于现代历史教育所需要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相应的教学与研究技能 ,其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往往取决于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取决于教师经常性的回顾、检视、总结和积累,“优秀的教案复制不出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在自身的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才能提高自己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反思性的实践者。”这也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理念,课后反思更有利于教师及时反馈教学实践的信息,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因此,课后经常进行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学会反思是每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如何反思我们自身的课堂教学,真正提高实施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呢?本人认为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去反思,即“四思”。
首先,“思所得”。侧重反思自己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与教学开展过程中的亮点。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例如本人在单元复习课上要求学生回顾并回答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时,一连喊了几位学生,都很难全面说出,课堂教学一时出现“冷场”,我只好“启发引诱”:准确理解新路开辟的经济、社会根源基础上,我试着提示了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不在本地挖掘黄金?”(师)《马可•波罗行记》一书的诱导(生);“为什么不走老路?(师)”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要道造成商业危机(生);“为什么敢?”(师)人文主义倡导的进取精神和传播天主教的动力(生)。几个“追问”,就把新路开辟的原因全部深刻掌握,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饱尝成功的喜悦。这就是教学瞬间灵感、智慧。另外,课堂上能够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运用的过程等等。这些都是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去总结、反思,更需要我们详细的记录下来,以供以后教学使用,并发扬光大。
其次,“思所失”。 比如情景的创设是否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是否与上课内容相符,在引入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不和谐之处,有没有教学内容安排欠妥,教学方法设计不当,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方式单调等等现象。课后经常进行这样的反思,及时客观的找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失误,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正确的面对这些问题,并对课堂教学疏漏失误之处进行系统回顾、梳理,并作深刻反思、探究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的注意点。
另外,“思所疑”。这个“疑”,一是指学生的疑点,课堂上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二是老师自己的疑点,比如教材编写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性的失误、在教学中感受到的教材知识结构安排上的不科学等等。我们都应把它一一记下,细加琢磨,明了于心,耐心解答,及时纠正……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
最后,还要“思‘再教设计’”。每堂课后,都需要我们静心沉思,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有何新招,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摸索出哪些教学规律等。对其及时梳理,进行归类与取舍,写出“再教设计”。关于这一点,我们同办公室的老师就经常问我:同一本教材你教了三四届,早就烂熟于心,为什么还这样孜孜不倦的备课、写教案?有时口中回答诸如“本人健忘”之类的话,其心中早就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三十年的简单重复成就不了一个好教师。
三、反思”教师角色”――丰富专业途径,优化专业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教师的作用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向着真正发展一个人的潜在素质转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正逐渐失去了第一角色的地位。“教师为中心”必将让位于“学生为主体”,教师角色也需要发生相应改变。只有反思传统的教师角色,变换新的角色,才能丰富自身的专业途径,优化专业策略。
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教师角色比喻大致有三种:“教师是蜡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一桶水”,这三种教师传统角色隐含着三大教育观:教育是牺牲自己,培养后代(蜡烛论);教育是复制(工程师论);教育是灌输知识(桶论),这些其实都是单向灌输。在这些教育观作用下的历史课堂是乏味的,学生就会像听“天书”一样烦躁不安,从而“望而生畏”、“知难而退”,产生强烈的厌倦、挫折心理,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因此我们必须变换角色,找准自己的位置。
对教师新角色的定位有很多,比如研究者、合作者、开发者、促进者、引导者等,而本人最为认同的是“引导者”。说教师是引导者,主要表明教师的主要职能由“教”变为“导”, 既体现“学生为主体”,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了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单一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丰富了专业途径,优化了专业策略,提高了教学效果。
以上只是我个人执教过程中所获得的一些片段感悟,更多的是名师专家们的经验总结。作为一名正在成长中的中学历史教师来说,我会一直秉持这样的态度、方法、角色,去思考、去探索、去追求教学更高的真谛!
【参考文献】
1、靳玉乐主编,《反思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年12月版
2、姚国平,《关于教师成长和初中历史教学的几个相关问题》
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
由于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作为巩固和验证理论的手段。作为中学生不但要扎扎实实地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还要重视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为进行科学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教师本身也要练好实验操作的基本功,对每一个实验,教师都应预先操作一遍,通过试做,会发现实验中的一些问题,更能指导学生实验要细致、周到,从而提高实验效果。
在初中七年级实验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基本操作能力上,其中包括显微镜的使用,临时装片的制作,徒手切片、绘制动植物细胞结构简图等能力的培养。以普遍光学显微镜使用为例,它是一种比较复杂而精密的光学仪器,使用方法也不是容易掌握好的,因此要使学生对显微镜的结构、性能、使用方法及其注意事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显微镜中最重要的部件是物镜,它既能放大物像又具有分辩力,而目镜只起第二次放大的作用。因此,在实验前指导好学生预习,掌握操作要点后,教师在实验课中可以用两台显微镜示范教学,一台是由自己操作,另一台则由学生骨干代表操作,同时教师要特别强调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领,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骨干模仿操作一步。然后分组练习使用,教师要巡回辅导并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且准确的学生,另外教师应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和不转动转换器扳物镜的错误操作,以及镜筒下降时不看着物镜,导致物镜与玻片接触而损坏镜头等。通过几次反复练习和使用,学生基本上就可以独立操作了,下次实验课就可开展临时装片的制作及植物细胞的观察。这时教师必须将擦滴撕展盖染吸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再讲每一步的涵义,边操作边让学生模仿操作,这过程中强调注意事项,比如清水不能滴得太多或太少,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现气泡。取材要薄而透亮易观察,展平防重叠,轻盖防气泡。这样学生很快能掌握要领,自己制作好临时装片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等,绘出细胞结构图。这样就达到了实验目的,学生会兴奋不己,终生难忘。
四、观察能力的培养
生物实验中,学生的观察力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和现象获得生物的感性知识,然后通过积极思维,把观察到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上升为理性知识,形成正确的概念的能力。可见培养观察力是培养实验能力的前提,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初中生物实验包括探究、实验、调查、设计、制作等活动内容,共计46个,其中约有一半的属于观察性实验或探究,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正确的能深入了解事物本质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做到以下几点:
1、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知觉活动。观察时一定要明确观察什么,达到什么目的,仔细地进行观察,才能有清晰的感知。在无明确的知觉任务时,感知的对象往往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无目的观察往往会得出与事实相反的结论,例如在理解光是叶绿素形成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时需要观察新鲜的豆芽菜露在空气中几小时后的情况,很多同学只知道它变绿了,而不究其原因。甚至有的同学还会误认为豆芽是吃芽,是芽先萌发,根后萌发,可见有意观察是多么重要!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提出观察目的,并经常提醒学生,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观察的对象上。
2、观察要有计划性。观察除了有明确的目的外,还必须有观察计划。随随便便是绝对收不到好效果的,所以必须注意观察的计划性。观察的计划性可确保输入大脑的信息具有系统性、条理性,这样的信息才便于在头脑中加工、编码,从而提高观察的速度和正确性。例如在利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实验,我提前一周让各组学生自己取样,加肉汁或牛奶培养后,在观察时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从生物教学的角度来观察步步深入:怎样吸收培养液才能观察到的草履虫较多?你看到的草履虫是什么形状的?是单细胞吗?有没有看到纤毛、细胞核、食物泡等结构?它是怎样运动的?为什么要在载玻片中放几丝棉花纤维?通过一系列发问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与能力,可见观察有方式可循。
3、观察要实事求是。一般学生有对自己常见的事物,存在看见就等于知晓的错误想法。对常见事物,他们常常不观察,也不去思索,所以,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时,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逐步学会真实地、系统地、周密而精确地进行观察,真实填写观察、实验记录、认真求实绘制生物图。教师一定要求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实际情况来完成。比如学生认为红细胞是红色的,而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红细胞呈淡黄色。实践证明,真实的记录是极为珍贵且十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由此可见,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
4、学会重复观察和对比观察。为了保证观察的可靠性,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也就是巴甫洛夫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同时还要学会对比观察。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的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时,很多学生由于急躁、没有把握好时间、水温,导致观察到的现象是1号、2号、3号试管都变蓝色。这样既不能体会设置2号、3号试管是作为对照,也无法理解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最好的办法就是重复实验,重复观察。只要按操作程序和确定的时间来完成,一定会观察到只有2号、3号试管变蓝的实验现象,才能领悟这个实验的意义。
五、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现行的初中生物教材中,学生的探究性实验增加了许多。人教版七年级、八年级共有探究22个。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探究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生物知识的欲望,让探究贯穿于整个生物教学中。
一、狠抓备课
教师要明白什么是备课,根除备课就是写教案的错误认识。编写教案是备课的一部分工作,但备课并不简单等同与写教案。过去许多学校和教师把大量时间用于写教案,这是不合适的,教师应把大量时间用于钻研教材,翻查收集资料,了解学生,优化教学设计。
备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备出一份好的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也能使教师教学更有底气,甚至变得胸有成竹。同时,好的教案设计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效率等多个方面,最终对整个课堂课的教学效率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哪门学科,教师真正要备好一堂课,就必须脚踏实地,并结合自身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创造性地研究和设计。
学校提出决定备课成败的五个关键因素是:“研读”——备课的必要前提;“博学”——备课的重要基础;“细致”——备课的基本要求;“创新”——备课的成功亮点:教学内容选择上有创新、教学方法运用上有创新、教学能力应变上有创新;“反思”——备课的发展延伸。
正因如此,我校提出了大备课的备课理念,其基本内涵是:教师要将课标融入自己的教育思想,融入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达到看似无课标实则有课标的备课境界。
二、教给教师处理教材的艺术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载体,教材是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是人生的教科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既立足于课堂,又不局限于课堂,努力向课外拓展,向社会和家庭开放;既立足于教材,有不局限教材,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利用教材,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我们学校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1.浓缩教材,挖掘教材深刻内涵,让学生去认识本质的东西
要求教师做到“五讲五不讲”,“五讲”是:必须讲教师自己的体会、感悟和发现;必须讲透,能讲得学生感兴趣,讲得学生记得住,讲得学生开眼界,讲得学生佩服教师;必须讲程序性的知识,而不是陈述性的知识;必须讲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必须讲主题性的知识。“五不讲”是:支离破碎的分析不讲;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讲的不讲;教师讲不清楚的不讲;学生听不明白的不讲。一句话,讲学生感兴趣而“跳起来又能够得着的那个苹果”。
2.拓展教材,丰富教材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教师必须学会拓展教材。根据所学内容,可以扩充背景材料,还可以补充社会的、自然的、科学的、生活的等多方面的内容。如政治教师可以及时将最新的国内外大事融入教材;语文教师可以进行文章的主题阅读及写作;数学和理化生教师可以将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及原理向学生介绍补充。这样做不但丰富了教材,同时,能激励学生做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人。
3.探究教材,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意识
当前,我们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呈现在课堂上的教材,就应具有探究性。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具备探究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思考、探究其过程,少一些结论的背诵。
4.整合教材,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所谓整合,并不是把不同学科知识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对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去激活某一学科知识。本义是超越学科界限,保留带有结构性的基本内容,注意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技能之间的融会贯通与连接,在这一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科学素养和科学素养。
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课时,将贝多芬的《命运》引入课堂,激励学生在人生的长河中奋勇搏击;一位物理教师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向学生讲明白了“运动和静止”“参照物”等知识;一位生物教师更是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作为教学“遗传和变异”的导入语。
可以说通过整合,做到了“引入别家的水,很好地浇了自己的田”。
三、引导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在推动“五三”课堂教学模式中,号召教师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不断创建适合自己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如任教历史的教师,针对历史知识多而杂的特点,可以采用系统教学法,将杂乱的知识点形成系统;数学教师可以用反刍式教学法,针对数学逻辑性强的特点,学习后面的内容时,不断反刍前面的内容,加强已知和未知的联系;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个个具体的英语生活活动,推动课堂教学。
学校励教师形成自己的模式,进而让自己的课堂形成自己的个性,有的教师课堂严谨,起承转合井然有序;有的教师课堂大气,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有的教师课堂富有激情,潇洒自如、迭起;有的教师课堂教学有深度,直达学生心灵的最深处,使学生不时得到顿悟和升华……
四、不断丰富课程资源
什么是课程资源?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如图书资源、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思想政治教学 问题意识
一、在强化基础知识教学、注重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学生在认识活动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困惑和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基础知识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和前提,缺少相应的知识,问题意识就贫乏。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说:“就像一个圆圈。圆圈内是已掌握的知识,圆圈外是浩瀚无比的未知世界,知识越多,圆圈越大,圆周自然就越长,这样它的边沿与外界空白接触面也越大,因此未知部分当然显得就更多了。”可见,知识越多,就越容易发现问题,越容易提出与上课讲解内容相关的问题。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必须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加强基础知识训练,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强化思想政治课本上所表述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原理、规律和结论的知识内容。
二、指导学生从丰富的背景资料中获取和演绎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力
1.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整理相关资料。具体来说,就是收集、查阅、调查、咨询、整理背景资料,为挖掘、发现和提出问题提供相关条件。如在进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时,笔者让学生分阶段整理学过的历史知识,以追溯古代文明的源流,体会中华文化:①收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有关资料,体会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②收集隋唐时期的中华文化,广泛吸收外域文化的资料,体会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接着,以问题的方式进行相互交流,话题为“我所知道的战国时期的诸子学说和隋唐文化”。通过这种交流活动,可以让学生获取大量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和隋唐文化的背景资料。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这些背景资料中挖掘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然后提出问题,这就给比较抽象枯燥的课堂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气息,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之门。学生便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隋唐文化吗?”“中华文化在明清时期为什么衰退?”“中华文化怎样才能再创辉煌?”“为什么今天的青年热衷圣诞节?”“我们应怎样面对西方文化?”等一系列较为贴近教材内容和社会现实的问题,从而进入探索、思考的境地,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教材中的探究问题。新课改后,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都设有探究问题。这些问题很多都是以案例的形式出现的,其中有些现实问题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思维水平。让学生分析或模仿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他们得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文化生活》部分在讲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之后,提出了“你认为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你能用事例说明你的观点吗?”这样一个现实问题。笔者组织学生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使学生掌握问题的现实意义,然后模拟提问。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学生就提出“儒家思想过时了吗?”“发展教育必须摆脱古代教育思想的影响吗?”等问题,极大地体现了其思维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三、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和困惑,增强理论学习的思辨力和分析力
怎样解决理论知识和现实矛盾呢?必须把矛盾回归为问题,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思考。但一些学生在用问题描述这些矛盾和冲突时,往往容易犯片面性的错误。如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市场经济的取向会导致党政机关干部的腐败现象”,这样的问题显然是不科学的。这里的关键是“党和国家的干部是人民公仆”的科学知识与“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现象”发生了矛盾冲突。因此,怎样用问题来描述这个矛盾和冲突的根本原因所在,然后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讨论,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关键问题。学生往往会被矛盾的假象所迷惑,从而提出“有改革开放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腐败”这一类错误问题,这便是典型的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这里,要让学生用“问题”正确地描述这一矛盾和冲突。首先,就要弄清楚“腐败”是怎么一回事,要让学生探究发生腐败现象的各种背景因素。其次,再通过对一些腐败者走向深渊的实例解读,学生就自然得出了“反腐败是一个长期的艰巨过程,必须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的始终”的结论,从而找到了解理论知识和现实情况的矛盾和冲突的钥匙所在。
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
1.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学以致用。《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所以,要让课堂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来创设问题情境。如在讲到市场交易原则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列举在平时生活中碰到的吃亏上当的事例,知道作为消费者有哪些权利被侵犯了,权利被侵犯后一般会怎么办,及如何认识天价月饼、有毒奶粉、大头娃娃事件等。相信这些问题一定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热情。
2.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再现现实生活中的某一情景,让学生模拟扮演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参与到具体活动中,亲历体验,充分感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所获得的感悟和认知也是异常深刻的。比如,通过创设模拟法庭或者模拟拍卖会,让学生参与到平时不太有机会接触的情境中,再现生活中的种种真实场景,可以提高其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与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学校与现实世界的沟通,不仅存在空间上的距离,更重要的是教育内容、教育过程等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割裂。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教育与现实世界在时间上、空间上的障碍,生动再现丰富多彩的时空世界,提供仿真性的探索情境,这一切都为问题情境教学拓展了空间。比如,在学习现代市场概念特别是无形市场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课堂模拟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等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
参考文献:
[1]朱瑞春.创新教育要选准突破口―试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生物学通报,2001,(12).
[2]严琳娜.浅论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2).
[3]王霞.浅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科技资讯,20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