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范文

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第1篇: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范文

高中阶段处于青少年的青春叛逆期,又面临着来自学业上的巨大压力,很容形成巨大心理落差,轻则产生心理问题,影响自己的学习,重则产生心理疾病,会影响正常的生活。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这一时期的学生的心理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家庭、人际关系到学业成绩等时刻影响到高中生的脆弱心理。高中班主任作为学生最亲近的“大朋友”,积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有利于开发学生内在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得到有效提高,促进高中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格。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开展相辅相成

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德育教育也能促进高中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所以,高中班主任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对德育工作的进行也有着重要作用。

(三)拉近师生关系,有利于日常工作的管理

高中班主任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班级的管理者而已,高中班主任还是学生学业的指导者及心灵的领路人。高中班主任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学生的困境、压力和难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如此,师生双方都更能够理解彼此的行为,有利于学生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也有利于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一)高中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得到重视

高中升学压力很大,不仅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高中班主任也有升学压力,而且班主任不比学生的心理压力少。首先,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对学生的身体健康负责,监督和保护学生的日常生活,保证其人身健康。其次,班主任还是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监护人,高中生在高中阶段既是青春期又是叛逆期,班主任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要在学生遇到困难和压力及时给予关注和帮助,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再次,班主任还要保证学生的升学率,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好的发展空间;最后,离开学生,班主任还是个普通人,需要照顾家庭,要缓解生活上的压力。因此,高中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也需要得到关注,班主任要时刻注意调试的心理,在健康的基础上做出最好的状态才能更好的引导、照顾和帮助学生。

(二)师生双方对在高中阶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

现阶段,很多高中教师对在高中阶段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不足。高中班主任关注学生的重点还是在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上,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混为一谈,对实际操作心理健康教育不了解。而学生在这个阶段重点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会怀疑在自己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高中阶段,高中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潜能的开发,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整体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

三、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的建议和对策

(一)高中班主任注意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

1.认识和明确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地位。高中班主任不但有教育教学的任务,还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班主任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在具体的工作中首先督促学生好好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然后还要明确自身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争取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学校要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展开进行监督,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2.关注高中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首先,班主任自身应该学会自我调节。班主任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确保自己处于健康水平,并调试到最佳状态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高中班主任要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保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科学有序展开。最后,学校领导应该关注包括班主任在内的学校所有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使教学活动有效展开,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

(二)使师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重要性,了解和掌握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高中生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高中班主任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要能够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心理活动的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方法与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以维护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另外,高中阶段的学生固然应该将生活的重心放在学习成绩上,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只有保证心理健康,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才能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打击,在学习的路上走的更远更好。

(三)提高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首先,从高中班主任层面,使其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应提高其开展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其次,鼓励班主任积极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不断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在帮助自己调节心理状态和心理压力的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最后,学校要经常对班主任进行考核及培训,也可以适当对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的班主任给予肯定和奖励,在帮助高中班主任提升内在动力的同时增加外部刺激,提高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四、结语

第2篇: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范文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有些学校在“应试教育”思维模式左右下,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情,认为只要管理好学生和抓好升学率就行了,至于学生的心理问题,那是心理学专家和医生的事,小学无力也难以解决,或简单地以思想政治工作取而代之。正是这种认识导致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开展或不能向纵深推进,以至于把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送至医院就诊,并动用药物和医疗器械治疗,使心理健康教育呈医学化倾向。因此,要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须大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此项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方法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只有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真正发展。

二、加管理评估,建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机构

教育部《关于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应有专人负责或分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意义深远且牵涉面广的工作,它不仅需要领导重视,且须把它作为一项重要措施来组织实施。因此,学校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由校长负责领导,制定一整套教育计划,设立心理辅导中心或心理咨询室,健全规章制度,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着力运行。为防止工作流于形式,确保质量,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应强化监督检查,做好评估工作,运用科学方法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以促进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时限可以是定期的和不定期的、平时性的和阶段性的;评估的方式可以是学校的自我评检、校际间互评、上级主管部门检评及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评估等。通过有效管理和合理评估,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有序、高效稳定地发展。

三、健全队伍,组建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就总体而言,每个教师都应是心理辅导员,他们都应拥有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熟悉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把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并以良好的心理特质去影响学生。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由于起步晚,各地发展极不平衡,远未达到预期效果,且出现了一些不良的操作情形,这除了思想认识等原因外,其重要的因素就是师资队伍的水平问题,很多学校就是因师资力量匮乏而无法启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需要,也是保障此项工作高质有效的需要。时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就是从教队伍将从兼职为主转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此专业化的发展方向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胜任。发达国家和我国的港台地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均有资格认定制度,有的已将心理辅导作为教师教职考核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必须一方面大力做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前培训工作,在高校加强此项专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尽快做好在职教师的受训工作,使其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持证上岗,以逐步扭转目前从教人员“杂拼”的现象,从而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不高的状况。

四、全员参与,共建良好的心育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专业从职人员的事情,并非针对哪一个学生的问题,它指向于全体师生。这就要通过各种路径(如外出进修、校本培训、专家讲学、远程教育等)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知识和能力,使得专业心理辅导和非专业渠道并驾齐驱。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的优化、学科教育的渗透、课外活动的熏陶和学校隐性教育的作用,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另一方面,应使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教合一”,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共铸整体教育合力,营造良好的心理发展氛围,摒弃德育化、课程化和医学化的不良倾向,使心理健康教育向良性方向拓展。

五、区域合作,共享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第3篇: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教师;心灵;真情;付出

教师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师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教师角色的多重性决定了教师素质的多样化。教育工作是塑造完美个性的工作,教师的职业是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教育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灵素质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教师的社会角色,一方面他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另一方面他还是集体活动的领导者。同时,他也是学生家长的人;他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以多重身份集一身的教师,就应该具有全面而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作为一名合格且优良的教师而言,应具备哪些心理素质呢?1.积极的工作态度;2.广博的学识;3.全面的教育、学习能力;4.良好的性格特征;5.正确的角色认识和角色期待。

教师对学生性格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教师的一切心理因素的变化都会对学生构成一定的影响。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一是教师要正确面对压力与挫折,并用最合理的方法来排解这些无可回避的压力和挫折,在克服这些困难的同时,也要不断增强抗挫折能力和寻求缓解压力的方法。二是教师的合理认识和心理健康直接左右着对学生的心理塑造情况。

为此,教师应该做到:

1.教师应具备正确的人性观和学生观,要注重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2.教师应具备明确的教育价值观与质量观。

3.教师也应具有人才观和评价观。

教师的情感与心理健康一样,对学生而言,有着极强的教育功能。教师的情感不仅是教师个人的一种心理特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一方面,教师的积极情感是其献身教育事业的动力源泉;另一方面,教师的积极情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同时,教师的积极情感是取得理想教育教学效果的基本条件。教师的心理素质包括有性格、教学观和教学心理卫生、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与业务素养,这些因素,每一方面都不容忽视,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足够成为影响学生心理成长的因素。

故就上述观点而言,教师首先应建立健全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完美的健康的心理去影响、教育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应该是学生的教师,更应该是他们的心灵交汇的朋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培养。在新时代的教育模式下,教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一个合格的自身拥有健康心理的心理医生。

真情的付出,终将会有心灵的交汇。

第4篇: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健康观念;问题;预防保健;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58-02

大学生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个群体,不仅有远大的志向、高尚的道德素养、牢固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而且又具有健康的身体。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由于缺乏对健康的重要性的认识,在学校很少注重健康活动的训练,学校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活动也很少,使得大学生普遍处在亚健康的状态,身体素质不佳。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加强各方面的健康知识教育,提高他们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对于大学生的自身的个性形成和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校和学生都要加强对健康的重要性认识,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

1 现代健康观念的主要内容

现代的健康观念主要包含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健康三个方面,我国公民只有同时具备这四个方面的健康要求,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

所谓躯体健康就是指身体各个发育正常,身体各个机构性能完整、无缺陷,具有健康的体魄。躯体健康从六个方面要求人们,分别时体型匀称、体重达到标准,具有抵抗普通的传染病和感冒等病情,眼睛敏锐明亮,发泽光鲜发亮、头屑较少,牙齿没有龋齿,干净、颜色正常,牙龈无出血现象,身体肌肤具有弹性。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人精神健康、心理素质良好,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个人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优点和缺点、自身的能力特长等,有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对于自身的缺陷能够坦然面对,接受自己、认可自己。个人具备发育完善的大脑,与年龄特征相符的智力条件,没有智力障碍和大脑疾病等。个人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够接受自己,也可以接受身边的人,乐于助人,乐于与他人交往,并在人际交往中感受工作、生活的乐趣,认可他人与自己一样有着重要的存在性和价值,在社会发展中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等。此外,良好的心理健康还表现在热爱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不断激励自己在工作中进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持有一颗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情绪变化不大,不会亦喜亦忧、多愁善感,不自卑、不焦躁,不自暴自弃,遇到困难不畏惧,能够勇敢面对,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总是处在乐观、满意和愉快的状态。所谓社会性健康又包括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两个方面。社会适应良好是指个人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明确的观点和认识,能够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适应变幻莫测的社会环境,能够承担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道德健康是指在于他人的交往中能够尊重健康准则,重视对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促进和维护。道德健康还包括履行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如捐献爱心、献血等,不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等,这些都是衡量道德是否健康的标准。

躯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性健康三者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只有具有健康的体魄,才能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也能相应地推进躯体健康的发展,保持自身的整体健康状况。

2 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轻微或者严重的健康问题。大部分学生熬夜现象严重,晚上一点以后才睡觉的学生大有人在,晚上不睡,白天不起,周末可能会睡一个上午或者直到下午才起床。不重视早餐的重要性,早上为了赶课,不吃早餐,导致上午的课程还没有结束,就出现饥饿、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喝酒、抽烟等现象较多,一些男生甚至女生都会存在抽烟、喝酒的问题,他们认为生活中的压力太大,抽烟、喝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心情,调节情绪,却忽略了这些行为对健康的损害程度之大。大学生的生活缺乏规律性,最终导致了躯体健康受到损害。另外,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中,结果显示,一部分大学生存在轻微的心理障碍,不能正确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缺乏明确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心理障碍使得他们产生自卑感,学习成绩下降,生活态度不高,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降低,最终导致轻微的人格障碍和精神障碍的出现。

大学生存在的健康问题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针对躯体健康问题,是由于大学生的睡眠不规律、缺乏体育锻炼、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等因素形成的。现代的大学生都是居住在集体宿舍中,舍友之间的干扰性较大,又由于自身压力等的原因,不能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和足够的睡眠时间,形成睡眠障碍。大部分学生的校园生活比较慵懒,很少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体育课程减少,更加得不到有效锻炼。锻炼意识薄弱,特别是女生,更加缺乏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影响自身的健康素质。大部分在校生缺乏良好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时间不规律,不能按时起床吃早餐,而三餐中最重要的则是早餐,它对于人的营养的补充十分重要,大学生却不能引起对早餐的足够重视。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自身对环境的适应性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和自理能力都不高,不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规律,表现出生活懒散、对事物不能提起兴趣、对生活的积极性不高等。由于学习动力不足,导致积极性下降,成绩不好,影响到自己的心情,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心理负担,导致变得自卑、情绪不高等,从而形成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很强,不能很好地与他人交往,认为别人不如自己,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很大的人际交往障碍,有的学生为了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交往关系,忍受对他人的不满情绪,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心理健康。还有恋爱问题,由于被别人拒绝,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爱情,不能正确与异往,导致在爱情中受到挫折,从而不能正视自己所面临的情况,最终使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3 针对大学生健康观念转变的预防保健对策

对于学校而言,要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定期向学生灌输健康知识。完善学校内部的医务室和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增加设备,选择优秀的医护人员和心理咨询师,给学生开设一条良好的健康预防保健通道。此外,学校还要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检,保证学生的健康,及时发现有健康问题的学生,并进行及时的健康维护,防止流行疾病在学校内部的感染,定期对宿舍卫生进行检查,督促学生保持良好的宿舍卫生等,从各个方面做好学生健康的预防保健工作。

对于大学生而言,要注意调整自己学习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熬夜现象的出现。增强体育锻炼,坚持每天散步、跑步等,增强自身的体质,调节神经过程的灵活性,促进发育,增强自身的健康状况。调整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注意合理的饮食,保证一天三餐在规定时间内进食,一定要重视早餐的重要性,每天都要吃早餐,补充自身所需要的能量和营养,杜绝暴饮暴食和节食等现象的出现。此外还要减少饮酒量和吸烟量,要充分了解酒精和烟草对身体的危害,自觉地维护健康,对自己的健康负责。针对心理健康的维护,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预防和保健。首先,要增强自己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和自理能力,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特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要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时刻考虑别人的感受,坦然面对人际交往中的一些问题和客观现象。有不良情绪要及时与他人交流,防止走极端、钻死角,增加自己的阅读量,从书中学到更多的交往知识。最后,要有自己的理想目标和规划。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思考未来想要达到的目的,并制定一定的计划,有步骤地一步步达成目标。避免失去方向、生活迷茫现象的出现,及时根据所处环境进行规划的调整,增强生活的计划性,为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保障。对于社会性健康的维护,要在维护自己健康的同时,加强对他人健康维护的意识,提高个人素养,尽己所能帮助他人,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定期的鲜血,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健康质量,还能帮助到需要的人。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缺点、能力和特长,承担起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

4 总结

总而言之,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一定要加强对自身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养好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己的体魄。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提高自我情绪调节的能力,从各个方面加强自己对健康观念的转变。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和健康同时发展,共同进步。此外,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对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做好健康的保健和维护工作,自觉提高自己的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小兰,李永红.体检信息化系统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05):225-227.

[2] .高校医院在医疗改革中定位的几点思考[J].中国学校卫生,2010(02):102-103.

[3] 崔月颖,王小万.《塔林:增加财富与促进健康的卫生系统[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02):23-25.

第5篇: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范文

(一)班主任便于对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观察在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与班主任的关系最为亲近,接触最多,而班主任也对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予以负责,为此便于对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观察。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属于警觉、阻抗和衰竭渐进的过程,在警觉期,这种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茫然与不知所措等,而在阻抗期,则是对应对方法进行探索,借以消除心理健康问题,而在最后的衰竭过程,这种心理健康问题加重,由于应对手段的失败,进而出现悲观、绝望与心理崩溃的情绪,进而引发自残等行为。因此必须对少数民族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早的的发现,进行及早的干预,以避免进入衰竭过程,防止个体与社会受到危害。作为与学生最为亲近的老师,班主任应及时的发现少数民族患者警觉、阻抗过程中的反常行为,并针对这些反常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

(二)班主任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灵活班主任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解,同时应为学生进行及时的解决疑惑,并做好心理辅导,进而促进班级成员的心理健康发展。随着心理教育重视力度的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卫生、心理健康问题等也都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师负责,但是这其中也存在较大的问题,也就是即便心理咨询师、学生处等部门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但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变化过程则往往容易被忽视,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的作用也就显得尤为的重要,由于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更多,因此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也就更加的灵活和具有针对性。班主任可以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具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采用相应的活动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进而使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解决。同时由于班主任工作的性质,使其能够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三)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处理中班主任属于全程参与者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与生活的行为与情绪的反常上,班主任不能将其看作简单的态度问题进行处理,应及时的将情况上报,并让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与心理干预。心理健康问题与一般的思想问题不同,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应进行及时的反应与处理,进而避免严重问题的发生,减少危害。班主任在发现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后应防止过度保护,及时地将学生的心理问题反映到专职心理辅导老师那里,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咨询与心理干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专职老师负责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班主任仍然需要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状态给予高度关注,并在平时的生活中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心与辅导,班主任应作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全程参与者,应具有充分的责任心与耐心。

二、新疆高校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建设良好的班风,营造和谐心理氛围高校班主任需要建立起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档案、个案资料,内容包括基本情况、个性特征、职业能力倾向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等,并通过这些资料的分析来掌握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可以在班级设立起具有良好心理素质、乐于助人的学生作为朋友“辅导员”,或者安排心理委员来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在这期间应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辅导与培训,从而更好的营造起良好的和谐心理氛围,促进他们在辅导中进行交流,有效的认识心理健康问题,认识自我,起到彼此启发的作用。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在班风的改变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可组建起小组、宿舍、班级,以及院系和社团等网络系统,进而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少数民族与其他学生的友好共存与交往。

(二)进行针对性多样化的教育高校班主任应对少数民族学生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并且表现较为特别的,存在行为偏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对其进行跟踪教育。刚进校的大一新生,班主任应帮助他们适应学校新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在生活上与生涯规划上给予辅导;对大二少数民族学生人际交往、情绪、爱情上的问题,应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对大三的少数民族学生应给予如自我意识、考研与就业以及个性辅导等;针对大四少数民族学生在求职与就业中的心理压力问题,采取职业适应和耐挫力的辅导。各个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交叉进行,也可以有所侧重。例如在大四的学习中,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应贯穿于整个过程,并指导学生对自己的生涯进行总结与规划,同时在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自信的面对自己的未来,积极面对生活,健全人格,实现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班主任应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心理理论水平针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班主任应及时地掌握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相应的理论知识,如大学生在情感、人际关系、个性、爱情以及就业等方面的特点;掌握少数民族在不同年级与不同时期所遇到的适应与发展的问题,掌握与运用团体动力的基本理论、心理辅导中的基本技术、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原理与技术等等。同时新疆高校应推荐班主任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来,使班主任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获得提升,以便更好的参与到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同时还可邀请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与学者到校内来举行专题讲座进行班主任的团体辅导,进而提升班主任对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使班主任掌握心理辅导的技术和方法,并有效的应用到学生队伍建设中来。

三、结束语

第6篇: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心理健康 重要性 教育方法

平息了很长时间的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仍令我们记忆犹新,加上屡屡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不由得让人不断追问:大学生,你为何如此脆弱?

世界卫生组织在其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是整个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的表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是现代教育对高素质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社会化历程中成长发展的必然条件。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加强和改进,取得实效性都需要创新,既需要观念、内容和管理机制的创新,也需要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一、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要通过广泛的宣传,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了解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一般的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对暂时的心理不适进行调节,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讲座、报告、心理沙龙、主题班会等为载体,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可成立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并积极指导协会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活动,如心理培训、电影赏析等,提高学生的心理自助及助人能力。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注重活动的内容及方式、方法,尤其要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网络工作,努力搭建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平台。

二、努力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积极开展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

小林以当地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某重点高校,第一学期期末,本来踌躇满志准备获取奖学金的她未能如愿。她的情绪从此一落千丈,变得郁郁寡欢,无心学习,也无法处理好与同学的人际关系,还整夜失眠。最后不得不去医院精神科检查,结果诊断她是患了抑郁症。据日前一项对大学生抑郁症的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抑郁障碍疾患率为23.66%。在大学生中有抑郁现象的比较多,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自我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对自己进行了一些否定。一般这样的学生情绪都比较低落、不稳定,不爱搭理人,做事情没有兴致,时间长了,容易造成心理情绪积聚,对学习、生活肯定会造成影响,严重的则会患上抑郁症。如果没有找到正常渠道发泄,可能会沉迷于一些自己觉得是正确的事物上面,比如网络。这就需要周围的人群关注他们,给他们温暖,与他们谈心、交流,帮助其释放出自己的压力,以缓解这些症状,从而恢复到正常状态。

高校要在大学新生入学之初通过采用科学的心理测量工具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及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对那些心理困扰较为严重的学生要逐一访谈,并根据访谈情况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帮助或心理干预,实行动态管理。并充分利用调查资料,结合日常咨询记录等,按学院、班级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心理档案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依据,不仅便于我们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状况和共性问题,及时地发现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我了解、自我认识,预防心理问题,以促进其健康成长。要积极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医院四级心理防护网络,形成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结合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与班级之间心理信息的相互沟通与交流体系。

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工作中要积极构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心理训练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规范教学管理,加强教材建设,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采取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努力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发挥课程的心理知识普及、心理素质培养功能。

四、积极开展心理咨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咨询制度,聘请心理卫生专家,采用门诊咨询、书信咨询、电话咨询和咨询等方式对各种心理疾病以及学习挫折、人际冲突、性格障碍、环境不适等引起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个别咨询,化解或缓解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加强咨询队伍建设,对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和大学生教育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心理咨询业务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心理咨询的方法,提高咨询业务水平,从而更有效地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咨询工作。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人才培养、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感,要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从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高度,从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高度,深刻理解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小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J].新西部(下半月),2008,(07).

第7篇: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一、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由于目前我国所处的现状,每个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生活节奏的加速、养育方式的变化等影响因素下,面临家长所给与的过多压力,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承受着各方面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幼儿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家庭教育中都只片面的注重智力的开发,忽视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大量研究调查显示,我国幼儿健康状况问题的存在和发生非常普遍和严重,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数量越来越多。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妨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及良好品德的形成,还给家庭、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二、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12条提出“幼儿园必须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和幼儿心理卫生保健工作”,也就是强调了健康心理元素的重要性。但由于认识上的误差,一段时间来,在健康教育模式上存在着对生理保健重于心理保健的现象。很多幼儿园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园内的心理教育等实施活动中只满足幼儿生理方面和基本物质的需求,忽视了幼儿心理健康的真正内在需求。并且实践过程局限,忽视幼儿实际接受能力,进行矫正采用的方法也只是行为治疗,未考虑对幼儿是否真正适用。

(二)缺乏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

幼儿心理发展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幼儿的潜在可能性,其作用不言而喻。而在我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来说年限短、理论研究少,这就导致培养出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其水平仅停留在一个较低层次水平上;幼儿心理健康的课程在幼儿园教育中分散、凌乱、没有集中性,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与幼儿年龄差异较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整合力度不够。

(三)师资力量缺乏,家庭不同步

教师们对心理健康标准及效果的评价把握不准,因为知识相对零散,教育时间的局限,教师在实际情况中面对幼儿的心理问题,往往束手无策,无法及时正确纠正。另外,从家长角度来看,生活中忽视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他们缺乏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教育能力,导致有些幼儿性格过于内向,或者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在家长的溺爱下任性自私、承受不了挫折。幼儿园中也常见到一些有不良习惯的幼儿,例如吸吮手指、咬衣服、攻击性强等;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明显滞后,未能和幼儿园保持教育的同步和递进。

三、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重视理论,提高幼教工作者素质

幼儿教育是一项具有高度专业性的工作。我国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多为幼儿教师,保育工作者在幼儿教育生活中也起着辅助的作用,他们需要更多的道德感、责任意识和专业知识,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幼教人才队伍刻不容缓。幼教工作者从自身角度来看,应提高幼教专业素养和法治底线意识,真正做一个热爱孩子、热爱幼教事业的合格幼教工作者。应对幼儿教育工作者进行心理学知识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提高自己心理卫生方面的有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及诊断知识,并将所学心理知识有效运用到幼教工作中,能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更好地促使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二)创设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

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必须“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幼儿园的物质环境要能促进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幼儿园整体环境要安全、舒适、卫生、实用,园内装饰和材料要考虑到色彩的选用,整体能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幼儿园利用自然环境,合理布局,院内装饰色调柔和,要符合幼儿审美情况。要在良好、舒适的环境中,在教师理解、宽容的态度下,引导幼儿自由主动探索世界,得到身心的良好发展。

(三)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幼儿园在一日活动中以具体、形象的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心理的不断发展。幼儿园教育者的教学活动在幼儿的生活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相互配合。所以家长不仅要关心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而且还应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树立正确的儿童发展观,充分利用社区及幼儿园资源。同时幼儿园要开设专门的讲座为家长提供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充分利用社会、社区的资源,做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沈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1).

[2]桑青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探微[J].中国健康教育,2002(07).

[3]王丽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2012(16).

第8篇: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范文

当前,家庭参与学校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家长是否有效地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就是围绕学生健康成长这一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协调好系统之间、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协调、同步、互补的关系,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开展家校合作,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最终使家庭教育再来支持和强化学校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补正。

一、存在问题分析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不断向家庭延伸,从而调动家庭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才能获取最大的教育影响力。但现实情况是,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十分艰难,家校携手致力于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重重障碍。

1.家庭方面的缺陷

(1)家长参与意识缺乏

不少家长认为教育学生的责任在学校和老师,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也负有责任和义务。这些家长把家庭和学校的性质和功能绝对化、片面化了,完全割裂了两者在教育方面的连接性和统一性。很多家长与学校合作也是仅限于孩子的学习方面。在他们心中,成绩是一切,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则往往是忽视了或置之不理。

(2)缺少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有些家长也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不具备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不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技巧,因此就不能正确有效地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谈不上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有时甚至由于家长采取的方式不当,而使子女在不良心理中越陷越深。

(3)家庭教育环境本身的缺陷

除了受自身水平的限制,家长不能主动、正确地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家长自身的言行、所采取的一些不当的教育方法(如专制教育、棍棒教育)以及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如父母的消极情绪和心理障碍)也会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冷漠、忽视、敌意或吝于表达关爱的情感,会使子女在情感发展上充满焦虑和不安全感,对他人易生敌意,易于侵犯攻击他人,自我控制力及社会适应力均很差。他们在家里也会表现出冷漠、戒备的态度。

2.学校方面的问题

(1)认识错位

如今,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处于发展、推进阶段,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多年来应试教育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学校和家长一样都将眼光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上,学习成绩好坏几乎成了衡量学生好坏的惟一标准,升学率的高低也成了衡量一个学校或老师教学质量的惟一准绳。因此,学校开展家校合作的内容也多限于学生的学习方面。

(2)形式单调

有些学校虽然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更多的是学校单方面进行,把学校当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权威,完全忽视了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和特有的优势。

一些学校开展了家校合作,但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摆摆样子,随意性强,计划性和连续性很差,起不到实质性作用。很多学校缺乏家校合作的整体性计划,没有从制度上加以保证,只是在一个学期里,抽几个时间段开展一些粗浅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家校合作(如印一些传单让学生带回家,请家长来校与孩子一起做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亲子活动),其他时间则偃旗息鼓了。这种合作形式只是把家长当成教育的对象或老师的助手。合作中,学校习惯于向家长灌输教育思想,没有把他们当成平等的合作伙伴。这种单通道的合作方式很难收到明显的效果。

(3)师资匮乏

家校要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一支专业基础知识过硬、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质量关系到合作的效果和教育的质量。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无论从规模还是业务水平,都不能与现实的需求相适应。有的教师尽管接受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由于教育教学经验不足,根本无法深入学生的实际;有的教师仓促上阵,缺乏科学的基础知识,容易误导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有的只是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这种重知识轻体验的心理教育方式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此外,部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令人堪忧,无论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还是教师平常采取的教育方式,都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二、期待与建议

1.统一认识

理念的一致性是家校合作的基础。家长和学校都应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中介,是个体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双方应把关注的焦点从仅仅局限于智育层面扩大到素质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一方面,家长应认识到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只有积极地与学校合作,才能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认识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优势,是学校所无法替代的。

2.多途径沟通

合作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学校和家长应通过灵活多样的交流渠道,真诚沟通,共享信息,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美国新泽西州矿山学校采用一种称为“星期五文件夹”的家校联系方式,文件夹内除了装有“教师――家庭交流表”和一些帮助家长辅导孩子作业的资料和技巧等东西外,还有一些激发孩子好奇心、自信心、学会如何学习等的诀窍。这种简单但有实效的方式在美国已逐步推广。家庭和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开放教学日等双向交流活动,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现时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共同协商解决的办法。

3.优势互补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亲密,相互之间情感的感染性就越强,感化作用也越大。父母在爱中有效地对孩子进行熏陶、引导,能更有效地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孩子也会因为父母的慈爱和家庭的温暖而更易接受父母积极情感感染的影响。另外,孩子与父母朝夕相处,相对教师而言,家长对子女了解最细致,他们更易了解子女的心理发展水平,更易发现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家庭中很多生活细节可以当作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家长能够就地取材地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孩子站在镜子面前照来照去,对自己的长相很不满意,老觉得自己丑。家长看到这种情况,要及时地跟孩子讲外貌只是外在的东西,人更重要的是要有内在美,让孩子学会接受自己,而不盲目地自卑。这种随机教育方式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容易被孩子接受。

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和心理机能健康发展的一类教育活动。教师相对家长而言,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因此教师能更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所固有的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无法比拟的,这些性质决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此外,学校是同龄人聚集的场所,由于同伴在年龄、性格、兴趣等方面的相似性,他们更易于交往,乐于交往,更容易营造一种健康活泼、引人奋发向上的群体氛围。

4.提高双方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需要有相应素质的合作队伍,学校应充分发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利用自己的优势帮助家长走出教育理念上重智育、轻心育的误区,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家长进行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努力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家长之间处境比较类似,家长本身更具说服力,因此在家长教育方面,有时候可以让水平比较高、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比较丰富的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一定成绩的家长给其他家长开讲座,交流经验,这比单纯地由学校进行讲授效果更好。

同时,学校还要为教师补上家校合作的有关理论和技能,如提高教师对合作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培训方法等。同时还应组织全体教师进修和专业培训,不断地提高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第9篇: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农村初中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成因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及时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惑,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就目前来看,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就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

一、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部分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由于身处偏僻、生活压力较大、争相进城等诸多原因,近年来农村教师的心理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有:职业倦怠,心理疲劳,烦躁、忧郁、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有时甚至失控,行为偏差,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人际交往障碍和职业压力感,人格缺陷与人际关系紧张,自制力差,职业适应性差。

2.部分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佳。我县作为贫困县区,绝大部分学校地处农村,农村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滞后,面对升学的竞争、教师和家长的高期望值以及自身年龄发展的身心矛盾、留守儿童等问题,产生了各种各样心理上的不适应和困惑茫然,从而导致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逃学、上网、偷盗、抽烟、酗酒、打架斗殴等现象时有发生。

3.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模糊。农村中小学之所以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主要缘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教师中心”的观念,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雷声大、雨点小。学生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就打!没问题!”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通情达理,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4.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硬件建设落后。目前我县共有农村初中45所,农村初中教师中只有5人为心理学(包括应用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专业,还不能完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即使别的老师勉强接受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巧的培训,但由于对技巧掌握的生疏感或迫于工作上的压力,仍然不愿意花时间活学活用。在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漠,人们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农村地区大多数教师和家长根本没有没心理咨询这个概念,农村学校心理健康课和心理健康老师是虚设的。

二、原因分析

1.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工作压力过大、多重角色以及行政干预给教师带来了心理困惑。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工作状态不在于上8小时的班,还可能延续到一整天。而且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在长时间强大的压力和多重角色的扮演下,势必导致教师心理憔悴、精神状态不佳,时间一长就会不同程度地患上心理疾病。另外,当前农村教师的报酬水平还是难以反映教师的劳动价值,与公务员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部分教师在心理上不平衡,再加上物价大幅度上升,使得教师生活产生困难。这些因素都对教师的心理情绪有一定的影响。

2.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不当。主要是在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中,心理学健康教育知识未全面普及,社会、学校、家庭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小孩子辨别能力差,许多社会不良现象很容易影响他们。另外,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不当也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不佳。教师不尊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部分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忽视了情感的交流、引导,教育方式、方法单调、刻板,不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初中被忽视。陈旧的教学观依然统治着课堂教学,不民主的师生观使学生主体性丧失,分数成为束缚学生个性发展的沉重枷锁。而且大部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漠不关心,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了一项无法落实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