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文精神的表现范文

人文精神的表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精神的表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文精神的表现

第1篇:人文精神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现状 现实意义 改革启示

一、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humanism)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历史上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传统的一门科学,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的根本态度。

二、培养人文精神在中国医学教育的现状

发达国家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的培养,人文课程教学时数所占比例较高,如美国、德国达到20.0%~25.0%,英国、日本也占到10.0%~15.0%。而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的教学时数大约占到总教学时数的8.0%,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相对而言,中国的医学生接受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如思修、基本原理概论等都是基于理论学习,却也占据了人文精神在医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重要性。

有一项针对我国10所护理院校的调查,发现这些学校中开设人文课程最少的仅有6门,仅占教学时数的6.2%,有些学校根本不开设人文必修课程。对医学生缺乏人文社科知识的系统性培养,也直接影响了医学人文教育目标的实现。[1]可见我国医学院校在对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方面的课程建设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情况更是令人堪忧。

另一方面,与西方国家医学教育相比,我国医学教育的师资水平依旧比较落后。殷小平曾以“对教师人文素质的评价”为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教师人文素质‘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学生仅占25.3%,认为‘一般’的学生占55.2%,‘不满意’的学生占19.5%。”此外,在对人文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中,作者指出:“学生们反映,即使是人文科学类的课程,许多也是徒有虚名,教室并未讲出有吸引力的内容。”“学生们最期望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式(73.9%)、交互式(61.2%)和小组讨论(44.2%)。事实上,枯燥的理论不仅很难将鲜活的人文精神点燃,而且必然促使医学最终对医学精神本身的背离和异化。”时代与生命的对医学生的要求是要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互统一的基础上,发展和发挥医学科学、医学人文、医学社会的内在相通性,建立一种真正的现代医学精神。

三、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

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侧重于科学教育和技术层面的训练,相对忽略学生关爱病人、关爱生命之人文精神的培养,社会人文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未能收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不少学生选择医学专业更是带着这个行业在社会中有着高收入的功利色彩。“救死扶伤”这四个字后面的精神内涵,并不是他们在踏入这个业甚至是在学校接受教育阶段所强调的学习内容。专业知识是医学生人文精神的伦理实践,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核心,更加关注人的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对病人的治疗过程中,利用人文精神与专业知识的相辅相成,让病人感受到来自医者的温暖与关怀。可是由于我国医学教育对人文精神培养的滞后,“医者仁心”的传统道德已经与现实生活脱节了。

目前社会上医疗逐渐远离对人和生命的关爱,医疗资源浪费,医疗费用高涨,医患关系紧张,人们对医生越来越多的不信任,医患纠纷屡见不鲜,除了一些客观因素,如医疗条件有限,医疗卫生政策不完善, 社会舆论的偏激报道等,但其最根本原因是医务工作者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学校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据中国医师协会最近一次《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全国平均每家医院发生医疗纠纷66起;发生患者打砸医院事件5.42起,打伤医师5人;单起医疗纠纷最高赔付额达300万元,平均每起赔付额为10.81万元。一组组震惊人们眼球的数字,一个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都是对我国医学教育敲起了警钟: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强调人的主体作用,是对医学专业知识的巩固与尊重,更是对生命的理解、尊重、呵护、关怀。

四、人文精神对中国医学教育的改革启示

首当其冲,是要调整人文精神的课程设置。医学人文课程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层面主要是让医学生建立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的正确态度,建立科学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培养道德、情操和人文品味。第二层面是使医学生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探讨与医学、医生职业、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发展有关的若干问题,引导他们重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珍视人喝生命。第三层面是融人文精神培养于医学实践之中,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文课程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充分发掘专业知识文化内涵的同时,发挥人文力量对专业课程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把这种提升带到今后的实践中,把握医学这一生命科学的社会性、科学性和人文性。

只讨论医学人文精神是不够的,需要让它作用于我们的信念,在医疗实践中得以实现。因而各医学院校应该发动各项可利用资源,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在接受理论教育的同时,积极投身与课后的实践中,开展多项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两者互相促进,培养出既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优秀医学人才。

医学人文精神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现代医学科学只有在医学人文精神的指导下,才能摆脱医学技术主义的诱惑,肩负起人类赋予的神圣使命,二者的融通才是现代医学发展之未来。期待着医学发展的历程会进一步朝向人类寻求预防疾病、减轻病痛、治愈疾病、维护健康的过程,朝向人类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尊重思想、尊重灵魂、彰显医学人文精神的过程前进。

第2篇:人文精神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人文精神 初中美术 情感培养

新的历史时期,学生的人格培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初中学生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下对初中美术教学提供明确的要求,要求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尊严、价值、道德的人,将青少年培养成为具有健全的人格修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初中美术教育,除了开展社会美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之外,还需要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与人文精神的教育,不断强调自我意识的网站,培养学生的全面成长。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与追求,是高度重视人的价值观的思想太对,是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与塑造,其主要关注点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主义是以人为主的教育,集中体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需要将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尊重人的价值。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尺度之一,人文修养水平与教育水平直接相关。

(二)人文精神的价值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将人文精神纳入学生的教学活动中,以培养学生的人格完善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能够实现学生思考、感受与发现,体会人生哲理与文化价值。对于初中学生美术教学而言,人文精神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一,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将人文精神贯穿于初中美术教育的全过程,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构建以学生为主的美术教学课堂,重视学生的自发性与主动性,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第二,将人文精神应用于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通过美术技巧的培养与人文精神的训练,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能够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实现美术技巧与个性培养的和谐发展;第三,人文精神是由各种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因此需要教师不断的提升自己,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务的情感意象,为了达到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需要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管径,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实现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的体现

(一)人文精神是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美术教育属于人文学科,美术是人类文明在美学艺术上的体现,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是画家对于社会、生活的感受,能够表达出人的理想、情感、尊严、生存状态等多方面的内容。初中美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美术艺术的价值,同时了解美术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人文精神、自由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初中美术教育而言,需要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

(二)美术教育具有人文精神教育的功能

美术教育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在美术作品的学习中,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美术作品是人文精神的体现,通过美术教育,面相全体学生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初中美术教育过程中,发挥美术的特有魅力,使课程呈现适应学生的认知特征与需求,以学生为中心的开展各种美术教育活动,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与人类情感,能够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三、初中美术教学的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一)利用美术课程,开展阶段性人文精神教学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不同的年纪对于艺术学科的积极性以及人文精神有所不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随着年纪的升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有所提升,但是对于美术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有递减的趋势。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每学期的第一、二节课开展人文精神教学,通过情绪感染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优点,了解美术教学的乐趣。此后随着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采用激励性的方式进行人文精神教学,逐渐让学生了解到,人文精神以及艺术修养是美术学习的重要部分,通过艺术能够提升美的感受,养成更全面的人格。

以《中国优秀的雕塑作品》的教学为例,该课程是第二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而言,该阶段的教学属于培养兴趣,开展人文精神教育的关键阶段。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活动中,针对课文中的“击鼓说唱俑”、“秦始皇兵马俑”等内容开展教学,结合历史事件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雕塑造型的人文精神、民族风格以及艺术特色,让学生体会其中所包含的人文价值。通过人文精神的教学,让学生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了解传承古代优秀文化的作用,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在美术技能训练中,渗透人文精神教学

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的重要方式,也是美术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在美术技能训练教学中,笔者对学生严格要求,要求学生全神贯注的进行创作,一丝不苟的完成绘画人物,同时精益求精,提升学生对美的追求。在美术技能训练中,严格要求学生,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学习习惯,让下j在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受到启迪与教育,明白其中的人文素质的修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以《笔墨的情趣》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演示,向学生展示中国花鸟画的魅力,同时将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向学生传达中国画家注重人格的锻炼与个人修养,因此其花鸟画均具有相应的意义与价值。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梅兰竹菊四君子作品的喻义, 培养他们不怕困难,意志坚定,虚心劲节、刚正不阿的高尚情操和坚贞人格。在该堂课的激发训练中,笔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国话会话技巧,要求学生了解,中国美术作品不仅仅是技法的训练就可以完成,还需要注重个人修养的提升;同时让学生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 关注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境界审美境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结语

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的人格培养逐渐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初中美术教学中,逐步渗透人文精神教学,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修养,实现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第3篇:人文精神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 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语文课堂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人文精神的回归又赖于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1.“人文精神”的内涵。关于“人文”与“人文精神”的话题的讨论由来已久,许多专家学者都曾对此作出过阐述。《辞海》上说:人文“旧指诗书礼乐等,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西方,体现人文精神的“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它有两个方面的涵义:①指与中世纪神学不同的,以人与自然为对象的世俗文化的研究。②指贯穿资产阶级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精神,即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见《辞海》)可以说,对于人文精神,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有它各自的理解和内涵。现在我们一般认为,人文精神是以人类文化为文化基础,以珍视人的自由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追求一种对真理的认识、对道德的完善和对美好情感的体验(即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

2.语文教育需要人文精神。

2.1 时代呼唤人文精神的复归。最近几年来,各界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和呼唤是有着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二十世纪末本世纪初,对我国现代化进程来说正是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商品大潮的冲击,在文化、人文学术领域以及整个社会造成一种人文精神的失落,人们的价值取向变了,就象一位学者说的那样:“中国人纷纷扑向金钱,不少文化人则方寸大乱,一日三惊,再也没有敬业的心气、自尊的人格。”

在物质财富逐渐丰富的同时,有的人在精神上却日益贫穷,于是出现了“穷得只剩下钱”的说法。因而,时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齐抓,要两手都要硬。作为教育界,特别是语文教育界,在这个时候也展开了对学科性质的反思,强调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育,可以说顺应了时代潮流,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2.2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性质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这种观点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认同。因而从学科特点上来说,语文应该是一门人文学科,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并且通过人文知识体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增长历史、文化的智慧,展示高尚的情操,探讨人生的哲理,提高个人人文素养,受到高雅的审美情趣的熏陶,也即人文精神的陶冶和培育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来讲,虽然培育人、教育人是各个学科共同担负的责任,但是语文学科有着独特的作用,因为语言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作为母语,它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精粹,它不仅仅是载体,实际上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因而“文”和“人”有天然的血肉联系。

综上所述,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和人文精神联系最密切,人文精神也需要通过语文学科来弘扬。

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1 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凸现人文之范。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塑造美丽的教师人格,这是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因为教师的心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生命样态直接影响学生的生命样态。好老师就是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它也许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却有着丰富的内涵:教师的微笑是学生快乐的表象,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是学生积极心态的兴奋剂,教师的情绪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教师的友善是学生品格形成的关键因素,教师兴趣广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教师的坦率和宽容更容易使学生也拥有这样的品质。在这里寻不到“教师教会学会”的笼统的说法,也不是因为教授了知识而让自己的人格得到提升,而是因为你的鲜活个性、你的举手投足、你的高贵典雅大方、你的学识和幽默、你的激情和热爱,使你的生命本身多姿多彩,成为人们尊敬的典范。

第4篇:人文精神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十七届六中全会 人文精神

文化问题可以说一直是我们党高度重视的问题。十四大提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十五大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十六大提出“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七大又用了三个越来越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即“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更好地发展文化产业,笔者认为应以培育地方人文精神为契机。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力的核心所在。因此,培育地方人文精神是做好增进文化力这篇大文章的应有之义。

一、培育弘扬新时期地方人文精神的意义

1.培育弘扬新时期地方人文精神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

培育弘扬新时期地方人文精神,为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从而能够凝聚发展主题的力量,充分调动发展主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从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2.培育弘扬新时期地方人文精神是增强各市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当今,文化已成为支撑发展的软实力,而人文精神则是一个地方文化的深层次和核心的部分,是一个地方发展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因此,培育弘扬新时期地方人文精神已成为各市能否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进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3.培育弘扬新时期地方人文精神是提升全市人民文明素质的迫切需要

民众的文明素质,是一个地区竞争力的综合性标志。人们文明素质的提高,能够有力地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文明素质的下降,势必阻止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育弘扬新时期地方人文精神,必将进一步提高全市人民的文明素质。

4.培育弘扬新时期地方人文精神是塑造形象,增强城市影响力的迫切需要

一个地方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信仰、一种追求,也是一种形象、一种品牌,对内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大力弘扬和培育新时期地方人文精神,能够更好地提升各市的城市形象,展示人民群众良好的精神风貌,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新时期地方人文精神的表现

我国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悠久,孕育形成了既与民族精神相统一、又有地方特色的地方人文精神,在推动各市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新时期地方人文精神突出的表现就是我国人民固有的重信尚义、宽厚包容、求实创新的精神,这既是与和谐中国相适应的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央精神在地方的地域化。它以民族精神为根,时代精神为魂,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撑,凝聚应对挑战、战胜困难的巨大合力,激发推动各市现代化步伐的不竭创造力。

1.宽厚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儒学,它表现出宽厚包容的特征。宽厚包容表现在发展上,就是一种开放的事业和博大的胸怀,既善于展示自己的亮点增加魅力,又善于借鉴他人的长处,博采众长,补己之短,兼收并蓄,为我所用。这是一个人、一个地域发展必须具备的两种品质和精神状态。

2.重信尚义。中国儒家精神的一大重要内容是“蹈仁义而弘大德”,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无数志士仁人的实践锻铸着重信尚义的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历史时期,继承和弘扬重信尚义精神,对于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对于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重大的思想价值。

3.求实创新。求实创新,不仅是实践过程,更是一种宝贵的人文精神。对外开放以来,各地人民秉承求实创新的传统精神,知行合一,弘扬和突出了以创新为内核的求实创新精神,经济发展构筑起创新平台,增强各市区域创新能力。

三、新时期地方人文精神培育弘扬植根的举措

培育弘扬新时期地方人文精神是一项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是一项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凝聚民心的工作。

1.在全市形成宣传、普及、推广的,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赋予新时期地方人文精神强大的生命力,使其健康成长,为持续改造和创新文化提供价值引领。

2.组织有关政府机构和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新时期地方人文精神的内涵、功能和推展的机制安排,持续不断地为此提供智力支持。

3.以新时期地方人文精神为主线,组织丰富多彩、社会公众喜闻乐见、具有强力影响的宣传方式,向社会公众进行推展。

4.成立相关机构,对人文精神的推展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和矫正。

第5篇:人文精神的表现范文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志码:A

Humanism in Art Library

FENG Junying

(Shi Jingyi & Liu Ziying Culture and Art Centers, Foshan, Guangdong 528000)

AbstractThis article states the close links between essence of human spirit and the unique culture tradition of libraries, and presents that libraries should care more about humanistic spirit, calls for humanistic spirit revert. It tells us the importance of libraries in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advocating social humanism.

Key wordshumanism; art; library; humanistic care

1 人文精神的实质

人文精神不是上帝预设的完美精神形式,不是外在于人的不可捉摸的精神实体、也不是个体内心孕育的神秘种子,而是植根于自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逐步生成和不断完善的人类精神。这种人类精神是从现实的个人发生并通过现实的社会主体的思想与实践体现出来,是人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的标志;这种精神是社会化了的意识,是文明进步的底蕴,是人类生活的意义支撑;这种精神总是鲜活的,是一切“人化”迹象的源头广泛显现在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 人文精神就是显现在人类文化中的人类精神,是人类文化之灵魂、之内核、之生命力、之基本原则、之公理体系。 人文精神的实质是指对人现实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尊严、生存意义和生活质量的关注――珍视人的生命和自由,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坚持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当代哲学家周国平先生曾说,“人文精神”包含三个元素,其中第一个最重要也最根本的元素就是“人性”,或者说“人道主义”,当中最基本的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尊重人的价值,具体表现在肯定人在尘世间的幸福,人生的价值应该在这世界上实现。更重要的一点是把人看作是人,不光是肉体的存在同时也是精神的存在,人的尊严就存在于人世中精神性的存在,而且尊严高于幸福,这是“人文精神”中很重要的一点。 也就是说,人文精神自身就是高于肉体以外而存在的,是整个社会共同所有的,是人心所向的。通俗的讲,人文精神就是要求整个社会以人文本,以人的精神世界为主。

2 图书馆与生俱来的人文精神

图书馆,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媒介。从图书馆诞生起,这种事业,就成了与文化传承、文化发展的传播方法,为人们提供精神粮食。究其内涵,在图书馆中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书籍和读者,而是在保存人类的文化,并将此文化不断延续给人们,帮助人们进步,帮助社会发展。1986年M.F施蒂格强调:“人文价值观念是图书馆职业的核心。”1987年E.G.霍利说:“我们的职业基本上是一种人文职业,我们的目标实质上是人。”所以,图书馆“天生”就具有人文属性,人文属性是图书馆存在的根本依据。其次,满足读者(即“人”)对知识、信息的客观需求是图书馆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目的,图书馆自始至终的服务宗旨是为社会和人们的知识、信息需求而服务,而知识、信息的最终主体是读者,这也证明了图书馆的人文属性是与生俱来的。

2.1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内涵

图书馆人文精神是指在图书馆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满足人的需要,使人的价值得到实现,使人获得发展,从而体现图书馆的人文关怀,创造美与和谐。 因此无论是传统图书馆还是数字图书馆都离不开人文建设,都需讲究人文精神。没有科学精神的图书馆,是一种没有生机的、落后的图书馆精神,然而要是缺乏了人文精神,则是少了人情味的冰冷的图书馆精神。以弘扬人文精神为宗旨的人文图书馆学,将引导人们走出技术传统的误区,走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为世人奉献出“温馨的图书馆”环境。

2.2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

当代人文精神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以正确把握现代性为核心,以理性为基础。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对象主要是读者。因此图书馆人文关怀主要是指针对读者自身存在和发展中所遇到的文化知识和精神心理方面的关注和探索,为读者提供所需的文献信息,营造充满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和读书环境,从而满足读者的需求。

2.2.1 基点――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

全球经济下的文化传播,要求图书馆以读者为中心,为读者提供所有的良好的服务,满足读者的各种信息需求。只有这样的服务,才能让读者更愿意到图书馆中汲取知识。图书馆的人文精神,追求的正是这一点,所有工作人员将读者树立为工作的第一位,将为读者服务作为最高理念,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沉浸在图书馆的浩瀚知识海洋中,获得其所需。而且,除了能提供读者更好的阅读氛围和更便利的阅读途径外,这种良好服务的人文精神,还会渗透到每个读者的心中,进而传播开来。

2.2.2 人――图书馆人文精神的主体

在图书馆里,每个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可以陶冶情操,获取灵感,吸取动力。图书馆的人文氛围、平等自由开放的理念、人性化的服务,能让读者在获得知识营养的同时,使身心获得自由和解放,使灵魂获得净化,使精神得到升华。综上可得,图书馆人文精神的主体是人,图书馆的服务对象由始至终都应该是读者,而不是那些被珍藏起来不得见天日的馆藏资源。

2.2.3 全过程关怀读者

图书馆人为读者服务,应在整个信息服务过程中认真关照读者,处处关怀读者,时刻为满足读者需求而服务,如为有需要的读者提供阅览所需的用具,为有需要的读者提供帮助等,图书馆的人文关怀服务为社会提供人与人、人与信息直接交流的空间和桥梁。本人认为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一些以人为本的举措,如:建立行而有效的奖惩制度,对爱惜书本的读者进一步的开放馆藏资源,使其能充分使用图书馆的馆藏,好让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完完全全的向读者开放为读者所利用,而不再像以往那样孤单的、被小心谨慎的收藏起来,乏人问津。

3 人文精神与艺术

艺术,以人为本自艺术的诞生之日起,就与人类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艺术为人所创造,是人文的表现,自我的外显。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人文精神由始至终都左右着艺术的道路:从神化的宗教艺术到现代的行为艺术,各种形式各个时期的艺术,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艺术,总是给人以美好的感觉,用作欣赏,然而欣赏之余,也会品鉴出艺术家们透过其所创作的艺术品所要向观赏者们表达的愿望与憧憬。这恰恰也是艺术的人文精神、人本主义的体现。在艺术馆内的图书部,既肩负着为艺术工作者提供学习、提升自我的场地的重责,也担任着普及、提高群众艺术欣赏水平的重任。观赏者们在欣赏艺术作品之余,还能从艺术类图书中吸取更多养料充实自我。艺术图书馆扮演着艺术馆和公共图书馆的双重角色,为读者们提供了优雅的学习环境,良好的艺术氛围。图书馆的服务精神正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艺术同样也是人文精神的表现。因此,为体现“艺术,以人为本”和图书馆与生俱来的人文属性的双重人文精神,处处透着艺术气息的艺术馆的图书部更应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我馆图书部作为公益事业的艺术图书馆恪守“读者至上,服务第一”原则、读者平等、自由原则以及公益无偿原则这三大服务原则为读者、艺术工作者、艺术爱好者提供真诚高效又无偿的优质服务,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和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杨岚,张维真.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39.

[2]辛艳玲.人文关怀:图书馆的本质属性与终极取向[J].图书馆学刊,2007(5):34-35.

第6篇:人文精神的表现范文

在美术课程中无论是对欣赏、造型抑或设计等知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养成积极的情感态度都是美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那么,美术教师如何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呢?

一、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明确欣赏课主旨。

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可以说欣赏教学中每一件优秀美术作品都是先进文化的载体、是人文精神的附体、是精神品格的写照,优秀作品的优秀更在于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殷实。教师应用人文思想统领欣赏课教学,告知学生美术欣赏课不仅仅是单纯地对美进行欣赏,学生应在了解美术表现形式发展、享受形式美感的同时,重视捕捉美术作品的核心价值,即作者及作者所代表的那个时代人文精神的发展与进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一部美术史就是一部人文精神的发展史。

二、教师要创设合适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情感体验状态。

现代多媒体设备让美术教学尤其是欣赏课教学有了上佳的平台,教师在课堂情境的创设方面有了很大的发挥空间,而欣赏课教学要使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有更多的感悟需要教师创设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合适的课堂教学情境,这种情境更多地是一种文化情境。尹少潭教授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这无疑也道出了文化情境的创设对学生深度理解美术作品人文精神内涵的重要性。如我们在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或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时,我们应该用图文、视频及语言生动描绘出“文艺复兴运动”这个社会发展背景,由此触及这个时代精神的发展和进步,这样学生对作品中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就有了土壤和源泉,才能更好地感受到这些作品中与作品外的人性光芒。这种情境也应该是一中相对安静的体悟情境,因为欣赏课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沉浸其中,做到静心、入画,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思想才能更好地穿透形式,指向内涵,产生更多的情感和精神的体悟。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的一些教师会片面强调合作与探究,较多地实施同桌讨论、小组讨论等欣赏学习形式,这样看上去课堂很“热闹”,但有时这种“热闹”可能就影响了体悟情境的自然生成。

三、要努力让学生学会用感性语言提炼作品人文精神。

精神总是在表现形式的背后,它一般情况下是隐性的、弥散状的,需要师生共同去提炼和概括。教师要允许学生发散性思维,给他们尽可能多的感性语言表达机会,如在欣赏凡高《星月夜》时,当学生自然而然或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星、月的光芒即是生命的光芒,此时教师就要给学生情感语言发挥的机会:“生命如同宇宙中的行星一般,虽很渺小,但它是一个有光辉的生命体”、“每个人都应该始终保持生命的光亮,直至生命结束”、“在梦幻般的蓝色宇宙中,生命是如此的充满魅力”……学生这种基于情感体验的语言参与实则就是作品人文精神在自身脑海中的投射,这应是欣赏课架构学生人文精神世界的最主要途径。当然,教师在学生经历体验、获得感悟,进行精神思想概括的同时,亦要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如凡高一些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一定程度颓废的精神状态,又如法国风景画家洛朗的作品牵就了路易十四国王的“口味”多少丧失了自己的个性特征,再如一些西方的宫廷画家纯粹成为了国王与贵族的“绘画技师”,等等。――当学生学会了理性思考及批判,积极的人文精神世界也将获得确立。

四、教师亦要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热爱与倡导本土文化的人文精神态度。

文化学者于丹在央视《文明之旅》栏目《文化的差异与融合》节目中有这样一层意思表述:我们要尊重与包容国外的优秀文化,亦要倡导与坚持中国的本土文化。在美术课程学生会欣赏到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美术作品,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美术作品不一样的人文思想,对国外优秀的美术作品的人文价值与文化内涵要有一种尊重的态度,如西方人以人体为美的传统审美思想、在人物表现方面形重于意的想法。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倡导本位文化,尊重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结晶,肯定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髓,坚持民族的文化本色,如我们在欣赏徐悲鸿等近现代画家作品时,就要让学生充分感受画家在刻苦学习多元文化基础上立足本土、创新发展的艺术态度与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艺术(包括艺术家)这一最基本的人文态度。

第7篇:人文精神的表现范文

摘 要:在21世纪发展的今天,体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出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众所周知,国民身心素质是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稳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国家综合竞争力提高的重要组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过程中的最宝贵财富之一,因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身心素质问题,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更是关系到这个国家、民族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不断强化对体育人文精神的研究,推动体育现代化对于我国社会主要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

关键词:体育 人文精神 体育 现代化 发展 新世纪

中D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c)-0173-02

体育人文精神随着人类的产生与发展而产生、发展,而体育也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引领下才能更加辉煌,才能更符合世界各国人民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才能符合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众所周知,从古展起来的奥林匹克,以及到现在规模、比赛水平不断扩大和上升的奥运会,每处都深深体现出体育人文精神,同时这也是体育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而其重要的内在表现也是人类发展的人文性。而我国在2008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会,对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重要体现就是人文性的体现,对人类生命的赞美,对人类体育精神的赞美,所以可以说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一场高度具有体育人文精神的盛会,是一场高度现代化的体育盛会,由此可以看出,一场现代化体育盛会的举办离不开体育人文精神的指导和引领,所以,在现当展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强化体育人文精神的突出作用,并且不断地将体育人文精神融入到现代化体育中,才能有效地推动体育形式的多样化、才能不断地推动体育活动的现代化、才能不断地推动体育赛事向高水平发展。今天,该文通过对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现代化相关问题的研究,分析了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现代化之间的重要关系,希望为我国体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 体育人文精神的发展为体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体育现代化是体育活动发展至现在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体育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融入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融入大量先进的人文理念,究其而言体育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综合性较强、且复杂的体系,而体育人文精神就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其对体育现代化建设也发挥这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如,通过体育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提高,可以有效的规范、强化广大体育运动员对体育活动的热爱,以及对社会发展所负有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等,同时体育人文精神也对运动员有着职业道德、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要求,无不体现出现代化发展下对人类道德水平的要求,可以说体育人文精神是体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软实力。在经济社会发展高度现代化的背景下,体育硬件设施的建设往往要比这软实力、软件设施的建设要简单许多,所以,体育现代化的建设,不仅仅要有具有高新技术的现代化硬件设施,更要求体育运动员具有高水平的体育人文精神。体育运动员的人文精神达到现代化以后,才能真正实现体育现代化的目标。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全世界已经进入到人文主义发展时期,人才将成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传统的机械生产也将被人文主义取而代之,而人文主义的重要性也被世界各国所认同,如,我国海尔集团董事长这样说过,在海尔集团发展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住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要不断地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由此可见,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而在体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也需要借鉴企业成功发展的案例,有效地将体育现代化建设与体育人文精神建设融合起来,使其实现互动,不断地强化以人文精神为主、为核心的体育文化建设、现代化体育建设,试想,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体育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将会越来越凸显,通过不断强化体育人文精神的建设,可以有效地提高体育运动员的道德水平、体育专业素质以及一个国家体育团队的凝聚力,从而实现高水平、高专业水平的赛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国策实施的不断深化,西方文化也广泛深入到国内,对此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要结合我国体育人文精神、体育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求,来容纳西方有魅力的文化,变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体育文化中,最终形成我国所独有的体育人文精神、现代体育文化。

2 对体育人文精神和现代体育学科之间关系的分析与研究

体育现代化离不开体育科学的扶持。体育科学对社会的发展及体育的现代化建设具有直接、决定性的作用,但科学技术离不开人文精神、创新精神。首先是让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人,同时具有崇高的理想情操、正确体育价值观的人传播人文精神;其次是通过他们的体育舞台表演、运动示范,正确引导体育文化、体育文明向健康方向,向真、善、美方向发展。运动技术的革新、体育科学的创新、体育竞赛的高难度、新颖性、艺术性、娱乐性、朴素性、互动性均能强烈地表现体育的真、善、美,展示中国人文精神和风采。坚决摒弃狭隘的实用主义,如,兴奋剂的滥用。建构现代体育人文精神,弘扬“求真、求善、求美”的体育科学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这种精神包含着独立思考、怀疑批判的精神;包含不畏强权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为科学发展的科学求实精神;为体育、为身心和谐发展的参与精神;为比赛的公平竞争、为表演的尽善尽美而不懈努力的积极精神;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拚搏精神。对于体育科学工作者来说,在以科学、求真的方式来把握体育时,真理的内在价值是第一位的,真实完美本身就是追求,也是研究者唯一的真正使命。有人说学者的真正使命概括为:“高度的注视人类一般的实际发展进程,并经常促进这种发展进程。”马克思说:“有幸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当将自己的研究为人类服务。”因此,在建构现代体育人文精神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经世观念要批判地继承,如,中庸之道,一团和气,不讲原则,老好人;一方面要以出世(民族、国际的高度)的态度研究科学,为体育科学而科学,为体育而体育,不计个人得失而献身于科学、献身体育;另一方面,以积极的态度关爱体育,以天下为己任,为实现人文主义目的而创造和传播体育知识、体育文化,以造福于体育、造福于全人类。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一种既合乎现代体育文明、人类普遍之公理、又具有鲜明中华民族体育特色的新人文精神。

3 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要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在此背景下,人文精神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正负效应并存的问题,即以个人主义为本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仍大量存在,所以,我们作为相关的工作人员,不断地深化研究体育人文精神,不断地推动人文主义理论向前发展是我们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在体育活动中,一些黑哨、假球现场依然大量存在,这些都充分表现出了体育人文精神的暗淡,所以,不断地构建体育人文精神,不断地生化体育精神乐园,找回体育运动参与者的正确价值观念也是我们当前体育事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而我们要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体育人文精神的现代化,为促进我国体育现代化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和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赵锡华.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理念的有效渗透[J].大众科技,2013(4):151-153.

[2] 张铁新.浅谈人文精神在体育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J].华章,2013(12).

[3] 卢欢.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第8篇:人文精神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人文精神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课程除了向学生讲授学科知识外,还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觉悟,形成正确的历史情感、价值观和史学态度的任务。充分挖掘并利用历史学科中的人文精神,培养高中阶段学生的人文情怀,既是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人文精神的概念与意义

(一)人文精神定义

人文精神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变化,其中蕴含着各个阶段人类的优秀文化,沉淀、孕育着伟大的精神文明。人文精神是人类优秀精神品格的集中体现,内在表现为人类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外在表现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精神品格和审美情趣。总体上看,人文精神的实质是以追求真、善、美的崇高理想为核心,以让人类过得更加充实、美好,更具价值为基本目标,以实现全人类的平等自由、思维创造、幸福美好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精神。

(二)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

培育高中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存在于三个方面。首先,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现阶段,我国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变,素质教育不仅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道德品质培养提出了要求,同时明确指出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设计和实践的目的,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使其通过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其次,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历史有别于其他学科,不仅需要指导学生熟悉并牢记史实,同时要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通过学习历史掌握丰富的人文信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爱祖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怀,自觉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第三,人文精神有助于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一方面,加强人文精神培养有助于教师提升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获得学生的认同和认可,另一方面,在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讲授者,同时成为学生成才成长的领路人,学科知识培养与素质提升同步,进一步增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二、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做好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人文精神尊重人的个性,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我提高和完善。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俱变的青春期阶段,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个性相异、志向高远,但同时由于心智尚不成熟,心理较为脆弱,对待各种问题的看法和应对方法不够全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尊重学生正当的爱好与合理需求。特别是对一些学习成绩或行为上偏差的学生,要以平等的、通情达理的、关怀的方式和态度进行教育,从不贬损其自尊心,充分发现其闪光点,及时纠正其行为和心理偏差。总之,建立高度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和必要保障。

(二)优化历史学科教学内容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重点在于优化历史学科教学的内容,具体来说,应当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对于历史人物的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以此提高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在历史人物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教育学生用正确的成败得失观看待问题。例如,在近现代史部分的教学中,林则徐提出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观点的提出体现了他舍己为国、鞠躬尽瘁的思想,充满了林则徐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是个人在历史长河中应有的抱负和胸怀。第二,在政治史和文化史的教学中,应当注重民族精神的挖掘。通过挖掘民族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依靠于人文环境决定的科技实力为主的综合国力,人文环境体现在该民族的整体精神风貌中,反映着该民族精神成熟的程度,因而凝聚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是历史教学注重人文教育的目标之一。第三,在科技史与经济史的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主动抵御物质主义的影响,正确看待经济发展和物质极大丰富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学生进行正确导向,灌输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在物质和精神价值之间找到共通点。

(三)改进历史课程课堂教学的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保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长期以来,国内教育长期采取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法向学生灌输知识。这种教学环境下,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无精打采地听,师生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学生只能通过机械的背诵记忆历史学知识,没有机会也没有兴趣主动思考历史知识中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人文精神,因而素质教育的落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今后的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想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体来说,一是要突出“以人文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把人文主义思想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情与趣,使历史课程内容的学习不成为学生的负担与压力,而成为一种愉悦身心、拓宽视野的机遇。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做好教学设计,从课文情境介入开始,设计一套学生喜爱的、同时充满趣味的教案,将人文精神渗透进课程设计之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探索的欲望进入课程学习之中。二是加强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如果单凭教师一方面的努力,学生不主动配合,无论教师多努力,教学效果依旧无从谈起。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高于基础知识灌输的教学阶段,若想完成这一高阶段的教学目标,单凭教师努力是不够的。因此,在今后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应当善于激发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热情,主动参与进学科知识讨论与学习中来。例如,可以采用专题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围绕特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该人物或事件的历史背景资料,之后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索课本知识之外更高、更宽、更深层次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妥善的指点和评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历史知识和人文情怀。

(四)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历史学科任课教师的人文素质至关重要,一个只会照本宣科的历史教师,根本无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至关重要。具体来说,首先,历史任课教师应当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综合性的教学技能。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必须见多识广,在教学中能够旁征博引、风趣幽默,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够主动地思考和探索,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如果历史教师只了解课本上基本的学科知识,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地讲授课本内容,没有任何知识的延伸和情感的阐发,就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第二,任课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多动脑筋,对于一些历史问题应当具备个人独特的见解,并能够将这些见解讲述给学生。历史课程内容既丰富也简单,丰富在于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背后都有着大量的背景故事,这些故事往往比单纯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更加吸引学生。简单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即是几个社会形态的更替,抓住规律便能很好地理解多数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状况。因此,作为一名历史任课教师,应当能够在“丰富”与“简单”中寻找平衡,讲授内容既不能过于丰富,让学生找不到主旨,也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感觉乏味。这便需要教师具备独特的见解,能够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分析出带有人文精神的内容,并将其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感受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同时接收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综上所述,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高中历史课堂是培养W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平台,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接受学科知识之外的有关人伦、道德、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教育,为其今后的继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关注的重要问题。只有加强对高中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教学中的人文素质,不断改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第9篇:人文精神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自然科学;人文精神缺失;对策

科技产生的负效应已成为摆在现代人面前的不争事实,但以往我们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物质层面,如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科技对人类生活无处不在的影响,科技对人文文化和人类精神层面产生的负效应――人文精神的缺失也慢慢显现出来,逐渐成为困扰现代人的又一严重问题。与技术应用对社会物质层面产生的负效应不同,这种负面影响是隐性的、难以为人们所察觉的,但却能够直接危害到人类生存的精神状况,其严重程度远胜于前者,也更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以尊重人的尊严、维护人的权力、实现人的价值为内容和目的人文精神承载了人的本性需要,体征了人类对人的发展、对目的、价值和意义等问题的思考,是人精神生活的核心和灵魂,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和不断推进社会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原动力。广义而言,科技和科学精神都是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科技的发展不仅没有推进现代社会的人文文化的建设和人文精神的传播,反而在人类文化系统和精神状态等不同层面上都诱发了人文精神缺失的状况。

一、科学诱发的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

(一)人文科学的异化,让人们逐渐忽视了人类及其社会所独具的主体性向度,成为“单向度的人”

人文科学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和传播载体,它以人丰富的感性世界、心理活动、以及行为活动的价值追求为研究对象,以研究者发散的感性思维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研究方法。但近年来人文科学方法论对自然科学方法论和治学理念的借鉴与改革,使得一种过于强调人的唯理性、忽视人文科学特殊性的研究倾向和思维方式在不断地滋生和蔓延。这种对人和社会的独特性与历史性等人类所独具的主体性向度的忽视,使得人文科学的研究偏离其初衷,也使得社会大众考虑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也逐渐地从多元化转向单一化,以至于“把世界看作是一个被剥夺任何历史含义的唯理系统,把现象所有可变的以外的非本质的性质一概抹杀掉。”人文科学的这种异化不仅严重危害了人类文化系统的正常运行,更导致了和人文精神的丧失,使得人文科学其解放人的力量逐渐被抹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奴役人的力量倾向。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一旦这些古典科学简化论的、抽象化与数学性的方法运用到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那么人类的幸福将变成为表面有利,骨子里却是大害的事。”

(二)人类生存的精神状态堪忧

科技的高度发达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使得当今社会的物质生活要比以前任何时期都优越。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现代人在精神上出现的问题却层出不穷。世界卫生组织在2003年世界卫生日致辞中说:“当今世界有4亿人患有精神或神经疾患,或与药物滥用等相关的社会心理问题的折磨。”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已成为困扰现代人生存境况的严重威胁。有很大一部分人,他们常常会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茫然感,找不到生活的真正意义,也不确定人生的目标和价值应该是什么,生活时常出于空虚和迷茫的状态。这些都是人文精神缺失的直接表现。

从以上科学对社会文化系统和人们精神层面产生的种种影响我们可以看到,科学的发展虽然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推动了社会的飞速发展,但并没有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给人类的精神生活带来充分的自由和解放,反而造成了一种科学技术变迁与人性变迁二律背反的状况。

二、科学诱发的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自然科学研究理念和方法对人文科学的不当介入造成了人文精神的缺失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是人类文化系统中的两大类别,两者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都有诸多区别。然而,随着自然科学的成功,人们也逐渐相信在人类社会和心理世界中,存在着与自然界一致的规律和机制,并开始了试图运用还原论和简单性的信念,假定―观察、归纳―演绎与验证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逻辑语言推动人文科学发展的历程。著名科学史家丹皮尔写道:“人类与其周围的世界,一样服从相同的物理定律与过程,不能与世界分开来考虑,而观察、归纳、演绎与实验的科学方法,不但可应用于纯科学原来的题材,而且在人类思想与行动的各种不同领域里差不多都可应用。”的确,人文社会科学能有今天的成就,是与现代科学对其研究视域的拓宽、研究方法的改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但是,在这个吸收借鉴的过程中,一种妄图以理性思维取代感性经验、用自然科学的逻辑和语言统一两种科学的“科学统一运动”也在兴起。这种运动缺乏对人文学科研究对象差异性和丰富性、治学原则特殊性的考虑,简单地主张人文学科也应该保持“价值中立”,将人学、宗教学、文学、艺术等这些无论在研究对象还是研究方法上与自然科学都迥然不同的人文学科僵硬地套用自然科学研究的理念和方法,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文科学的低迷状态,一度本末倒置地成为自然科学的附庸品,造精神的缺失。

(二)科学对人类思想的钳制和由科技造就的生活方式造成的人文精神缺失

当然,科技并非诱发当今人类精神疾病肆虐的必然原因,但科学对人类思想自由的钳制、科学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却与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首先,对科学的顶礼膜拜,钳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科学有着让人信赖的研究依据和现实成就,仅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和人类建制的她得到了超越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的过度膨胀,有一种几乎可以与真理划上等号的倾向。现代社会对科学成果这种缺乏怀疑精神的盲目崇拜,使之变相地成为了现代社会一种新的“宗教”。如果科学规则和某些经验发生争议,那么科学规则将被认为是优先的。敢说不相信自然规律和科学成果的人,一定会被认为是疯子。这种对科技的绝对信赖和盲目崇拜,在很大程度上钳制了人类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思想自由,造成了人文精神的缺失,十分不利于人类精神生活的充分展开。其次,科学造就的人类的生存方式造成了人文精神的缺失,让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更加苍白。现代社会的工作方式非常重视劳动者自然科学知识的获得和专业能力的掌握。这让现代教育也更加偏向于对数理化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对人文精神的教导。在新的社会物质产生条件下的生存条件对人的存在的思考、对价值的追求要求被弱化了,理想、自由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反而成为了生活主旋律的附属品,人文精神开始被忘却、人生的信仰开始模糊。作为个体的人缺少对人的现实“存在”的思考,难以领会到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和生活目标,缺乏真正有力的信念来支撑人生的终极追求,这些都造成了人文精神的衰落,人们对自身生存意义的困惑和怀疑。科学无法借理性的手段提供个人和社会生存的意义,可以说,我们这个无神的社会不知道其生存的理由,亦不知道为何以这种样式生存。

三、应对“人文精神缺失”的措施

(一)正确对待和利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和语言,振兴人文科学

人文科学的振兴是普及人文精神的最佳条件和重要途径。这要求人文科学必须摆脱科学主义对人文科学的种种纠缠,以正确的姿态和独立的地位对待自然科学的理念和方法,重新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新途径。首先,应当充分肯定自然科学使得人文领域的研究走上了“科学”之路。虽然人文现象及其本质具有内涵丰富性、功能复杂性、结构系统性、价值多样性等特点、研究方法多依赖于研究者的感性思维和主体经验,研究结果也不够确凿,但这都不足以否认人文现象的可认识性和人文科学工作的科学性。相反,自然科学在各方面的支持,是人文社会科学能够发展到今天的重要条件。但是,那种抛开人文科学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与自然科学的区别而过分妄图统一所有学科的做法,却会阻碍人文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人文精神的弘扬。因此,人文科学的研究应避免过分崇尚和依赖自然科学的语言逻辑和定量研究方法,根据学科特性和研究对象的情况来变更具体的思路和方法,运用理性思维与感性经验相结合、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接轨等多种研究手段,实现多层次、多方位地得出与对象相符度高的结论。明知人文现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却要按照自然规律的一般性和简单性来对待它,就会取消人文科学的科学性和可能性。只有正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的特殊性,恰到好处地利用自然科学的理念、方法和言语完善自身地研究体系,防止教条化应用、简单化对待的盲目做法,改善人文科学的现有地位,才能实现人文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全面复兴。

(二)弘扬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最根本、最主要的标志。以对人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的思考为内核、实现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平共处、和谐发展为终极目标的人文精神,能够在人们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追求与社会需要等人生的一系列基本思考时,提供一种理性的来源、合理的依据和坚强的后盾,使人们清楚地意识到,什么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并以一种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赋予个体以生命意义,帮助其发掘和确立理想的生存态度和人生目标,避免“在毫无价值的状态中生存”,从而实现人的追求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与平衡。审视自然科学对人类文化层面、精神世界的诸多负面效应,无一不是因人文精神的缺失引发的。因此,弘扬人文精神,唤醒人们对生活意义的思考和对生存状态的关注,引导人们发掘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真正的乐趣,实现人的真正解放,才是预防和解决现代人精神困惑难题的有效途径。

(三)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单纯科学技术或单纯人文情怀,都不足以解决人类面对的社会内部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种种危机。只有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消解与融合,才有可能使人类现在面临的种种困境得到圆满地解决。两者缺一不可、相得益彰。自然科学、科学精神,有助于人文科学更充分、更全面地发现社会世界和人文领域的知识和奥秘,更好地把握和创造符合人类未来发展的文化成果;而人文科学、人文精神,能够使科学技术的发展更符合人类的总体利益,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正如爱因斯坦告诫科技工作者的:“我们只懂得应用科技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以保证我们的科学思想的成果造福于人类而不至造成祸害。”唯有实现科学精神同人文精神的融合统一、相互渗透,以一种具有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指导科学的发展和文明的演进,才能为人类的全面发展开拓更广阔的前景。总而言之,正确认识科学活动的性质和作用,在推崇科学精神的同时,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提高,让科学重新回到为人类服务、为人类的长远发展谋利的角色上,把对科学的盲目崇拜转化为对生存意义的反思和对人文精神的弘扬上去,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德]孙志文著,陈永禹译.现代人的焦虑与希望.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

2、丹皮尔.科学史及其哲学和宗教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3、陈明.论科学主义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影响.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10).

4、贺萍,高娜.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缺失探析.长白学刊,2007(2).

5、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6、张学广.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的演进与生存危机.社会科学,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