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

服务业产业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务业产业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务业产业体系

第1篇: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

[关键词]航运产业;融资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5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4-0162-03

航运是贸易的衍生物,世界贸易中每年有超过50亿吨的货物通过海洋运输进行交换,航运市场占世界外贸运输90%的份额。在世贸组织的服务贸易讨论中,航运业被分为三个部分,即航运、航运辅助服务、港口准人。随着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航运产业迅速发展。2009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9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为2500万标准箱,排名分别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

航运离不开金融,更离不开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2009年国务院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快发展航运金融服务,支持开展船舶融资、航运保险等高端服务;积极发展多种航运融资方式,探索通过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为航运服务业及航运制造业提供融资服务,允许大型船舶制造企业参与组建融资租赁公司,加快开发航运金融服务产品,为我国航运企业控制风险创造条件。

航运产业融资是航运金融的重要内容,因为航运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在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船舶制造等各方面均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较大冲击的背景下,如何改善航运产业融资环境成为我国建设水运物流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我国航运产业融资现状入手,在思考航运产业融资体系构建的基础上,探讨我国航运产业融资服务体系建设的策略。

一、我国航运产业融资服务现状

目前,我国航运融资的主要方式有贷款融资、股票融资、债券融资、融资租赁和产业投资基金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运产业的投融资模式与整个国家的投融资改革同步进行,在投资主体、融资渠道等方面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贷款融资方面,国内多家银行成立了独立航运金融平台。2009年以来,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中国银行等均相继组建成立航运金融部门并进行业务创新。例如中行国际航运金融服务中心推出了包含对航运企业的产品设计、客户营销、账户管理、资金理财、融资授信等一揽子金融服务的方案。截至2009年底,中国的银行业对航运业提供的信贷金额约900亿美元,大概占全球4700亿美元的19%(据估计,实际金额可能更高)。

股票融资方面,一些国内航运龙头企业,如中国远洋、中远航运、中海A股和H股相继上市,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筹集建设资金,形成了国家、企业、个人和各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投融资新格局。截至2010年9月14日,我国A股市场航运及物流企业65家,占A股上市公司的3.3%;其中,港口类上市公司14家,船舶制造企业4家,海洋运输企业11家。

债券融资方面,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已经成为航运企业的有效融资途径。2009年我国航运类企业年度累计发行债券251亿元人民币,约占全球航运企业债券总发行量的1/3。截至2010年9月6日,我国有航运企业债券9只,营口港、上港集团和中海发展发行了可转换债券,中远航运、日照港发行了分离交易可转换企业债券。

融资租赁以融物方式来实现融资,是集贸易、金融、租借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业务。民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自2008年成立以来,船舶租赁业务获得快速发展,目前在建和登记的船舶共73艘(逾280万载重吨)。2009年10月30号,我国第一艘以融资租赁方式建造的大型现代化汽车滚装船首航。2010年6月,上海交银太平洋船舶租赁有限公司等6家首批在上海综合保税区设立的单机单船融资租赁项目公司获得营业执照。目前,船舶融资租赁已经成为仅次于银行贷款的第二大船舶融资渠道。

航运产业投资基金是产业资本、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结合的专业融资服务平台。2009年12月29日,中国首只船舶产业投资基金在天津揭牌投入运营,首批募集资金28.5亿元。2011年,由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国泰君安证券公司以及上海虹口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上海航运产业基金成立,首笔募集资金为50亿元。

二、我国航运产业融资服务体系的构建

尽管我国航运融资市场在近几年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与世界发达的航运中心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融资资金供需缺口大、创新能力不足、融资结构不合理、融资法律政策环境缺乏吸引力、与航运融资有关的中介机构发展滞后等问题。提升航运融资服务层级面临的最大障碍是缺乏健全的航运融资服务体系。从理论上说,商业性融资支持体系至少应包括三部分:一是提供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体系;二是提供间接融资的银行体系;三是提供诸如担保、风险补偿、咨询等的融资服务中介体系。目前,我国航运产业融资只是在间接融资方面比较成熟,而在直接融资方面,尚未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股票市场不完善,债券市场不发达,风险投资实力有限,使得航运产业中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资金支持,提供金融中介服务的机构体系更是滞后于市场需求。

从世界著名航运中心的发展经验来看,航运产业的进步有赖于建立高效健全的航运产业融资服务体系,如伦敦、新加坡等世界航运中心同时也是金融中心。因此,我国航运产业要进一步健康发展,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主体,必须构建科学完善的融资服务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既要充分发挥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现有金融机构的作用,更要借鉴国际经验,加快金融创新,大力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构建的实质是对现有融资体系的完善和创新,改进现有融资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实现更好为航运企业服务的目的。

如图-1所表示,航运产业融资服务体系的基础是企业信用建设,前提是航运风险管理与防范,信用建设和风险管理是整个体系稳健运行的基石,需要航运融资活动参与主体特别重视并协作完成。整个体系以融资业务创新为核心,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在现代经济社会要解决航运企业的融资问题,仅靠资金需求方或供给方的努力无法取得满意效果,只有构建航运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社会中介多方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系统,才能有效地解决航运产业融资问题,金融机构是融资业务的提供主体,政府监管部门对融资业务进行支持、引导、约束,航运企业是融资业务的需求者,可以通过反馈促进融资业务的创新。各个部门相互之间需要沟通协调,最终目标是在各个参与主体利益取得的驱动下,促进

航运产业的壮大。

三、我国航运产业融资服务体系建设策略

航运产业的成长漫长而又充满风险,在发展中需要大量的不断的资金支持,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融资服务体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不断改进,逐步完善。对其建设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充分发挥现有金融机构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完善航运产业融资体系

尽管存在很多问题,我国航运融资总体上正以较快速度发展。商业银行是商业信用的主体,其本质是通过转让所经营的货币的使用权来追求利润最大化,商业银行应该在我国的航运融资中发挥重要作用。政策应该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加强对航运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对经济周期、宏观经济、区域经济和航运产业的研究,并细分市场,挖掘优质客户,提高现有融资水平。除商业银行外,航运产业融资服务体系中的其他金融机构及中介也需要大力推进航运融资业务的发展,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应设立专门服务于航运产业的部门,并与专利、会计、法律、产权交易等中介机构合作,贯穿航运融资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控制,减少交易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发展适合航运企业特点的信贷创新产品。同时政府应鼓励国外资金加快走进来,金融管理部门从总体上整合金融资源和要素,构建相应的“航运投融资服务链”。

(二)加大航运融资创新力度,探索新型融资方式

目前,我国航运融资过分依赖银行贷款,对新型融资方式的应用非常有限,而许多新型融资方式与银行贷款相比可以更好地减轻企业的债务负担,弥补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的缺陷。随着我国航运船舶技术改造所需资金缺口和信贷规模的日益扩大,必须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和手段,开发适合现代航运企业的信贷产品,推广先进适用的金融技术,提供专业化、细分化航运金融服务。支持新型融资方式的发展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直接融资已经成为企业获取长期资金的主要方式。对于股票融资而言,由于多数航运企业难以在主板上市,因此,要推动以创业板为核心的创新机制,借鉴国外成熟市场经验,研究建立统一监管下的场外交易市场,完善企业并购重组机制,推动航运产业做大做强。对于债券融资而言,应该推动利率市场化,并规范监管,健全债券信用评级制度,为航运企业债券融资创造更大空间。二是加快组建航运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是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相结合的有效平台。政府及相关机构应出资组建专门的航运产业投资基金,并筛选优秀的专业机构,采用市场化的监督与激励机制,经营管理基金。三是通过信托融资产品创新,拓展航运融资渠道。在各种金融手段之中,信托具备多种平台优化组合优势,通过直接贷款、股权投资、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将多种金融工具进行优化整合。四是积极开展航运融资租赁业务。通过融物进行融资,同时实现融入资金和购买设备两个功能,它对于面临船舶更新改造的航运企业是一种具有吸引力的融资方法。此外,项目融资、资产证券化等对于航运产业都是新型有用的融资方式,应该努力探索。

(三)完善航运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提高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顺利进行的保障,风险的防范、控制、化解及风险补偿机制是航运融资活动正常运转的重要环节,我国金融机构对航运风险的识别和管理水平一定程度限制了航运企业的融资需求,需要建立与航运投融资相关的航运企业信用评价与担保系统,通过按信用等级来确定是否融资的评估制度,降低投资失误。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应该贯穿于融资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融资活动发生前,金融机构要建立科学的借款申请人审查体系,多渠道获取航运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记录等方面的真实情况,进行客户筛选。同时,政府支持建立再担保机构及权威性的信用评级机构和适合航运企业的信用评估模型,合理评估航运融资的风险。在融资活动中,金融机构应当依据实际信贷需求的不同导向,对不同的航运企业就信贷类型、种类、期限、额度等设计不同的组合结构,以满足融资需求的多样性。在融资活动发生后,为了保障信贷资金的收益及安全,金融机构还需要有严格的信贷资金运行与管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深入航运融资企业跟踪检查,对其现金流量、收益状况、担保物价值、偿债能力、经营环境等实行动态监控,有效防范和降低融资风险。此外,包括融资咨询服务、融资诊断服务、创业辅导、财务会计辅导和金融互助等内容的航运融资辅导体系是推动航运产业资本化运作、为航运企业提供优质高效融资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四)健全航运融资法律法规,提供税收、政策优惠

航运产业融资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保证。我国目前金融领域法律体系不完善的重要表现就是对债权人权利保护不足,借款人违约成本较低。因此,政府应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以及按国际惯例办事的法规制度,从国家层面完善航运法、担保法、物权法等航运产业融资的相关法律,并有效履行法律性条例和国际公约,通过为航运融资创新提供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来增加金融机构的信贷创新动力。同时,政策扶持是迅速提高融资能级的重要因素,应该在外汇政策、财政税收政策、船舶抵押登记程序等方面对从事航运融资业务的机构给予相应的财政优惠。优惠政策应着重从以下方面改进现有状况。一是通过降低税收减少航运融资业务的成本,吸引更多资金进入航运产业。二是通过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减少制度,提高航运融资效率。三是通过完善监管,奖励航运融资创新,建设良好的航运融资发展环境。

(五)加强航运融资人才培养

人才是创新的主要群体,航运融资需要大量掌握海事、航运、金融、保险等各方面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随着金融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产品逐渐复杂,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逐步提高。因此金融机构培养航运融资创新研发人才和能熟练掌握、使用创新产品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引进和培养并重。一方面,通过制定优惠政策从世界先进航运中心引进;另一方面,在高校设立航运金融专业系统全面地培养,并加强实践锻炼,同时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航运融资业整体素质。

注释:

①聂伟柱、柏亮《船舶和航运融资租赁业异军突起》,载于《大陆桥视野》2010年第12期,第89-90页。

②③甘爱平等《航运金融学》,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④周巍《租赁业在我国航运融资发展中的作用》,载于《水运管理》2010年第11期,第3-5页。

[参考文献]

[1]甘爱平,等.航运金融学[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韩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大学图书馆,2008.

[3]聂伟柱,柏亮.船舶和航运融资租赁业异军突起[J].大陆桥视野,2010,(12):89-90.

[4]秦涛.中国林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2009.

[5]王兰军.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1,(3):48-50.

第2篇: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

2008年,在纪念国家火炬计划实施20周年大会上,中心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先进服务机构”称号,2009~2011年,连续获得由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评选的“生产力促进(服务贡献)奖”。

一、核心业务及服务特色

近年来,中心按照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的战略部署,深入贯彻实施“两服务行动”,积极参加“科技援疆”,面向决策主体、创新主体,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服务,逐渐形成核心业务及特色服务。

(一)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围绕全省经济、科技发展,提供决策性、全局性、战略性和时效性的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为政府部门科技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产业集群服务。以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载体,整合政府、企业、科研院所资源,通过组织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工程、产学研合作、开辟俄罗斯市场、开展对外交流、建设照明检测平台、新产品推广等,服务于我省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

(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发挥中心的科技中介桥梁作用,以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主线,以科技型企业培育与服务为重点,深入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组织科技成果对接活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四)TRIZ理论推广应用。围绕全省创新方法试点工作,面向企业、科研机构、教育系统三个群体,采取“培训先行、试点推动、典型引路”等方法,组织开展TRIZ理论宣传、培训、学术交流、企业示范应用和创新设计大赛一系列工作。

二、服务绩效

(一)强化战略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中心相继承担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规划纲要的研究和起草、承担了《黑龙江省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对策研究》、《黑龙江省新材料产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黑龙江省生物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黑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研究》、《黑龙江省科技发展优先领域技术路线图研究报告》等多项重大、重点研究课题,为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推广应用TRIZ理论,助力企业自主创新。

中心80%人员参加过TRIZ理论专业培训、专题报告会,初步培养出一支18人的TRIZ理论培训师队伍,形成了5人的核心服务团队,其中1人 获得MATRIZ协会三级TRIZ师资,5人待认证3级师资,2人获得TRIZ协会二级认证,2人获得创新工程师认证。中心编辑出版TRIZ基础教程,奠定了国内领先地位。先后承担国家创新方法专项项目3个,省级创新方法科技攻关项目3个,创新方法成果转化两项;举办省级TRIZ杯大赛2届,国家级TRIZ杯大赛2届;专业培训班7期,学员2400人次,培训报告会12场;主办TRIZ专题网站访问量65万人次,列全国同类网站之首。

(三)服务LED产业集群,提高创新与产业升级

为推动半导体照明示范工程,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举办了多届“国际LED冰雪景观照明创新设计大赛”,吸引了全国各地数十家LED企业参赛。为推动我省LED 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助推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金融紧密结合

通过开展对接会,每年均有约20余项签约,共达成合作意向50余项。2013年已有15个项目申请了省内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中心组织20家高新技术企业参加赴俄参加滨海边疆区交流合作对接会和开展科技招商活动,已有4家取得了良好对接效果。中心还积极走入大庆、双鸭山、伊春、密山等地市,联合当地科技园区、产业基地共同推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如推动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与大庆恒通公司对接,双方达成合作开发“罐体探伤机器人”项目,签约金额预算100万元。

中心结合创新基金项目申报、创新创业大赛举办、科技成果招商等工作,征集到130家企业的融资需求,涉及融资需求资金额度11亿元,向26家金融、投资、担保机构进行了推介。今年已有151家企业贷款265笔,贷款总额22.51亿元,贷款利息总额为2.09亿元,其中2012-2013年贷款利息为1.47亿元。

(五)服务创新创业,探索科技服务新模式和新途径

第3篇: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严肃游戏;气象服务

1 研究背景述评

新媒体是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提供具有交互性的信息服务新工具和传播媒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正以越来越多的形式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其中以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媒体平台为代表,为现代人际交流和信息互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人们对更具有交互性和信息实时互动性的媒体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气象服务市场类产品,如新媒体天气、交互性气象灾害援助和气象环境仿真等也随着新媒体平台的成熟发展从传统的专业技术研究走向了开放化、实时化和可交互化的新研究模式,同时对传统的气象服务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气象服务市场是一个具有跨行业性质的市场体系,其服务对象和市场规格包含了连接交通、能源、通信、建筑、商业、文化等领域,气象服务市场在我国的未来发展急需具有跨学科、跨行业性的开放多元的传播平台。因此无论是新媒体传播平台得天独厚的开放多元化传播平台,还是新媒体环境提供的多样化可交互的先进服务体系,都为我国未来气象服务市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2 严肃游戏对气象产业服务的功能

2.1 严肃游戏的概念

严肃游戏,是不以娱乐为目的的功能性和研究性游戏开发。严肃游戏由于其独特的跨学科性和以可视艺术为基础的交互性和趣味性,广泛地被应用在工业、农业、物理、化学、医疗、公共服务行业等。以严肃游戏引擎为核心技术的气象服务市场研究将完全打破传统的气象技术研发和服务市场模式,通过严肃游戏引擎的跨学科和交互性连接气象服务市场的跨行业接口,使不同行业的人群更方便快捷且可交互易操控的使用各类气象服务,一是开拓市场,二是利用新媒体技术为服务增效,三是扩大气象类知识和服务的普及范围,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意义。

2.2 国内外严肃游戏对气象产业服务现状

在我国,以严肃游戏为核心技术的气象类服务市场开发和研究寥寥无几,而架设在新媒体传播平台下对该技术和气象类服务市场的合并性研究更是几乎没有,而国外一些研究人员已经着手通过严肃游戏的方式推广多元化的气象服务平台。美国一家气象部门的直属公司专门针对气象严肃游戏的开发和设计,为用户提供气象知识普及的服务,该公司同时对接当地的广播电视台,开发了一系列的气象类新媒体应用,包括网络端和手机端的交互性天气预报,气象灾害实时预警,同时利用新媒体传播平台的特性,开发了每个用户可实时上传的全球天气数据收集系统,一方面为气象类天气现象的变化和规律进行预读,同时打开了不同行业间对气象服务业的联系,将有可能的气象类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另一方面为科研人员和企业提供了可视化和可操纵的严肃游戏开发平台,包括农业气象应用、飞行模拟、气象现象仿真模拟和防灾预警等游戏应用领域,方便其进行教育、科研、市场投入等一系列行为的模拟应用。这种气象类服务市场产业链不但扩大了市场和服务人群,也从一个侧面增加了市场创收。

2.3 严肃游戏对气象产业服务的作用

通过新媒体传播特性创造多元化气象服务市场体系,以微信、微博和手机客户端作为主要传播载体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具有开放性、交互性的传播和普及意义,同时为传统的气象类服务市场的升级和业务扩展奠定了传播基础。同时以严肃游戏为核心,带动气象类科研和服务业务提升。利用严肃游戏和气象类服务行业的共同的跨学科性特征,带动不同行业和学科间的科学研究与服务业务量的提升。最终形成多元的气象服务市场产业链,扩大市场的同时增加市场创收。从高级气象服务后台到中级气象服务业务到低级气象服务应用端口进行链式连接,将科研、产业和服务结合一体,提升服务市场的效益和创收。

3 新媒体环境下的气象产业服务多元化

3.1 气象服务市场的业务多元化

新媒体平台提供了包括支持HTML5的开放语言框架、云技术、Paas平台即服务技术以及手机端原生应用技术等多个核心技术支持,这些技术不仅可以在传统的网页上实现目前普遍的气象类服务功能,如天气预报预警、气象灾害防治、气象类业务服务等。同时更因为新媒体中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应用等功能加强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能力,通过上述核心技术,可以将气象服务业务进行多功能的扩展,从传统的“看天气”或是被动式的接受气象服务的模式转变为可以进行人机交互的新型业务模式,使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手机、数字电视和平板应用等多种便利的形式进行实时、交互和有趣的气象服务业务,增加气象服务市场中业务本身的多元化。

3.2 气象服务市场的对象多元化

气象类服务市场行业对象较其他服务行业相比,明显的具有跨学科、跨行业的多元化特征。无数事实和成功的做法强有力地向人们展示了气象服务与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部门发展的密切相关性。其中农业、林业、渔业、牧业等行业是气象服务市场对象的典型。在影响该行业收成的诸多因素里,气象是重要因素,所以,掌握天气的近期变化和长期趋势至关重要。 气象部门与工商企业合作的前景无比广阔,而且,与工商企业合作,也正是气象部门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即气象服务市场多元化的主要方向。此外,气象服务与交通运输业、旅游业、建筑业及重大的活动如庆典、剪彩、集会等,都有广泛、巨大的合作前景。利用以严肃游戏为核心的引擎进行气象服务市场业务的研发可以很好地从科研、教育、业务、商业等多个目标进行多元化发展,利用相同的跨学科特性,将气象服务市场对象之间的联系和业务内容本身结合在一起,通过可视可交互的形式设计气象服务产品,如为海洋运输、海洋工程、建筑冶金、石油化工、电子等多个经济领域进行气象类服务产品的可视化设计等。同时再利用新媒体传播平台,将不同领域和学科间的服务人群结合,使更多的行业领域可以接受气象服务。

3.3 气象服务市场的业务多元化

由于严肃游戏和传统的气象类服务产品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跨学科性和可交互行。人们通过接受严肃游戏类产品,可以更好地进行人机互动,直观且可视可参与地融入气象服务业务中去,增加人们的沉浸感和产品的可靠度。与现有的一些传统天气预报预警、气象防灾服务等相比,严肃游戏技术可以为气象服务市场带来更多三维空间感的体验和解决气象类产品在视觉程度上难以满足用户需求的问题。通过严肃游戏引擎开发的气象类服务业务不但可以提高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同时可以令气象服务市场更好地为对象服务,使不同行业领域的人群都可以通过搭载严肃游戏开发环境的新媒体平台如手机、平板、数字电视等进行有趣且具备交互性的气象服务。

参考文献:

[1] 吴宇.浅析严肃游戏在中国的发展[J].科技视界,2015.

第4篇: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

中小企业集群主要有两类要素主体集聚:一类是专门化企业集聚,另一类是中介机构集聚,前者通过专业化协作分工形成了企业集群的核心产业和辅产业,后者通过为前者服务形成了企业集群的服务产业。企业集群的发展需要专业化的服务体系作为支撑,通过服务体系的作用,缩短反馈环,与核心产业和辅助产业一起,构建起企业集群的网络结构体系。这种由链式结构向网状结构的转变,是企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正是企业集群内成员企业之间形成的网络结构、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方式以及专业化服务体系,使它形成了集聚优势,表现出很强的竞争优势。

笔者通过对湖北典型企业集群的分析,试图剖析的关键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从产业链分解的角度看,企业集群的形成模式有哪些?进而了解影响企业集群产业链分解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二是讨论基于产业链主导联结模式的企业集群成员间关系以及这种关系之间的联结机制,重点关注服务体系与集群企业的联结;三是分析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内容,以促进企业集群的形成以及服务际与集群企业的有效联结。

从产业链上、中、下游分解的角度,企业集群的形式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产业链本地分解扩展,另一种是基于产业链异地分解合作扩展。

(一)基于产业链本地分解扩展的形式模式

基于产业链本地分解扩展而形成企业集群,这种集群的产业链上、中、下游主要集聚在当地,往往从产业链的―个环节开始,逐渐扩展而形成。产业链的当地化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和供应成本,便利了上、中、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互动,为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协作创造了条件。具体的形成模式又可以划分为三种:

第一,上游产业引致型。这种企业集群往往依靠上游原材料优势,通过向中、下游延伸产业链条扩大集群规模和收益,或者依靠已有的产业基础,向下游拉长产业链条,扩大集群经营范围。如湖北徐古镇蘑菇企业集群,1999年该镇大面积推广种植蘑菇,采取“政府搭台,农民唱戏,社会筹资,股份经营,干部带头,部门支持”的发展模式,开始了最初的创业,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张,鲜菇产量的节节飚升,逐渐将着力点转向深加工。2004年武汉长华食品贸易公司投资1.5亿元,建成年产10万吨的蘑菇罐头、蘑菇原汁酱油、蘑菇酱菜深加工出口基地。目前,徐古的蘑菇生产已经形成以长华为龙头,以康之源为配套的蘑菇加工板块,产品畅销国内外。再如应城市盐业化工企业集群,该集群最初以盐业化工为主,后来通过以原盐的生产带动下游两碱、化肥、芒硝等产品的增长,以主业生产带动下游相关辅助产品的生产(如盐碱、化肥生产所需用编织袋的生产),扩大了集群经营范围,形成了以盐业化工、精细化工等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企业集群。

第二,中游产业引致型。最初,―个地区的本地企业都生产中游产品,随着产业需求的扩大,影响的提高,不断吸引上游配套企业入驻,下游依附企业衍生。如湖北鄂州市金刚石刀具企业集群,该集群起步于1983年,由燕矶人张忠明从上海引进技术,投资3万元,从创办的第一家金刚石锯片厂开始,逐渐裂变、扩大,2005年市场拥有量占国内市场份额60%以上的规模。在中游核心产业金刚石刀具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碳片生产、石材加工等上下游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2005年,该集群中石材机械系列包括各种类型的锯石机、切割机、磨光机等,年产值达到1亿元。

第三,下游产业引致型。最初,本地企业以生产下游产品为主,随着这些企业对中间产品和上游产品需求的增加,外部资源和新企业由于受到当地需求的吸引而进入该产业的上游环节,在拥有大量下游企业的地区投资建厂,为当地企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以及其它中间产品,这样,大量的上、中、下游企业逐渐形成纵向合作关系。

(二)基于产业链异地分解合作扩展的形成模式

基于产业链异地分解合作扩展而形成企业集群,这类集群往往是跨行政区域的,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关键生产环节分布在两个、三个或者更多的相邻但不属于同一行政区划的地理边界上。如广东顺德的乐从镇和伦教镇之间的纵向合作案例,乐从镇家具企业成行成市,构成全国最大的家具市场,同时依靠家具设计的不断推陈出新,吸引了全国各地采购商。对于乐从镇而言,较快的家具设计需要有成套的家具生产模具和木工机械设备,而靠国外进口这些设备,价格高、周期长,也不能满足当地企业的特殊需求。而毗邻的伦教镇开始专门开发和生产木工机械,其中60%的产品专门提供给乐从家具生产企业。这样,乐从是一个专门从事家具生产的专业镇,而伦教则是为乐从专门提供上游产品的专业镇,两个镇依托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而形成更大范围的企业集群。

(三)影响企业集群产业链分解的关键因素

从企业集群的形成模式可以看出,影响企业集群产业链分解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企业衍生。不论是哪种形成模式,产业链的裂变、分解、扩展,都离不开企业家的创业和大量企业的诞生。二是政策因素,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需求扩大、利润吸引而引致的产业链分解扩展是比较普遍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由下至上的自发形成模式。但在湖北的典型专业镇,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不容忽视,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制定一系列拉长产业链的规划,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给予新创企业土地、税收、家庭子女教育、人才培训等政策支撑,同时在企业创办以后,给予配套的扶持企业成长的措施,才使得产业链得以延伸。三是跨行政区域合作。当产业链分解在异地时,这一点尤为重要,没有这种合作,生产要素和服务要素就无法自由充分流动,产业链就无法通过知识、信息、人才的流动实现分解扩展,跨区域的生产和服务协作就无法实现。

三、基于产业链的企业集群联结模式及服务共享机制

(一)企业集群联结模式及成员结构

以产业链为主导关联模式的企业集群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以单一产业链为主导关联模式的企业集群,一种是以多个产业链交互在一起的企业集群。前者在意大利比较普遍,特别是在意大利南部,存在着众多依托产业链而形成的特色经济区域,在这些区域内,大量中小企业承担着从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到后勤服务的完整的产业链价值活动。如美国加利福尼亚葡萄酒业集群。后者主要是带配套关联企业的集群模式(Poter,1998),比如绍兴纺织业的化纤、织造、印染、服装一条龙的产品关联,围绕该产业链还出现了纺机、染料助剂、纺织技术服务等辅行业。由这些紧密联系协同互动的企业构成了庞大的纺织企业集群。

虽然两类集群主导关联模式不一样,但两类企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关联都主要表现为“供应商――用户”关系。正如帕得卯和吉勃森所说的,集群是一些企业互动形成的,这种互动可能是通过充当价值链中的供应者或顾客来实现。在这种价值链联结模式中,企业之间有较为明确的专业分工,并由此而分化出四类集群成

员:供应商、竞争者、用户和公共部门(PadmoreGibson,1998;魏江,2004)。从产业链联结的角度看,集群成员之间的关系则主要可以划分为四种:供给与需求关系、合作与竞争关系、服务与被服务关系、规制与被规制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集群成员间的关系图谱(图1和图2)。

(二)服务共享机制

供应商、竞争者、用户三个子群通过垂直网络关系和水平网络关系相联结,可以共同分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而公共部门子群,包括专业化服务结构和政府部门则主要通过知识流、物流、信息流、人力资源流结合规制安排与前三个子群相关联,构成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核心架构。

从服务联结机制看,前三个子群(核心产业和辅助产业的主体)与后一个子群(专业化服务部门和政府服务部门)又通过两种机制相联结,一是直接服务联结机制,包括中介结构为集群企业直接提供劳动力培训、教育、技术和管理咨询,以为企业提供商业为主。二是间接服务联结机制,如地方政府建设公共服务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中心等),以为企业建设基础设施和提供公益为主。同时,地方政府提供的扶持性政策则为两种联结机制得以有效运行提供支持和保障。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从产业链分解的角度看,中小企业集群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一是为企业创业成长提供完善服务,促进企业衍生;二是提供政策支持,为企业发展建设有利的政策环境;三是加强对内开放,建立跨行政区域的服务体系共享平台和机制;四是培育中介机构,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作用;五是加强服务性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一、四两个方面的作用在于使商业与集群企业通过知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力资源流联结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二、三、五三个方面的作用在于提供公益,并为服务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提供有利的政策保障。通过五个方面的建设,建立起中小企业集群与服务体系的共生机制。而就建设方式而言,则主要包括强制性和诱导性两种。经过调研,我们在湖北典型企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大都找到了相应的个案。

(一)为企业创业成长提供完善服务,促进企业衍生

1、融资辅导及信用服务。融资服务开展的渠道主要有两个:一是建立政府、银行、企业的三方联盟,如2005年2月,黄陂区政府、交通银行武汉分行、佳海房地产公司签订“三方合作协议”,由交通银行武汉分行对佳海都市工业城授信10亿元,向园区中小企业提供包括流动资金贷款、小额授信在内的全面金融服务,确立定期沟通、不断创新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全力支持佳海都市工业城内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通过这个由政府、银行、企业组成的全新战略联盟,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二是提供信用担保,开展信用评级。通过建立信用担保公司,鼓励和支持集群内外的法人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进行商业性信用担保和企业之间的互助担保,搭建银企互信平台,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活动,能有效帮助解决企业流动资金不足问题。例如,为了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黄石采取的具体做法包括:一是成立了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的运作模式是按企业法人注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采取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模式;二是成立了市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中心,会同人民银行、工商、税务、质检、公安等部门组成评审小组,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实行百分制考核办法,将评价结果在有关媒体予以公布,并实行分级别和淘汰制;三是成立了市中小企业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投资咨询服务;四是成立了中小企业信用互助协会,为会员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2、技术服务。包括组织中小企业开展项目对接服务、为中小企业建立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等,通过各种技术服务机构,如孵化器、生产力中心、科技园区等,为集群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技术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可以通过三种途径,一是集群内部设立技术服务中心,主要是龙头企业自己建立或几个企业技术联盟共同发起建立;二是吸引外部研究机构在集群内部设立技术服务中心;三是由企业和外部研究机构在集群外部设立技术服务中心。我们发现这三种途径往往是相互结合的,比如仙桃市彭场镇无纺布企业集群,在成立省级“无纺布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基础上,依托新发公司,成立国家级无纺布产业服务平台,引导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姻”,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与此同时,在省科技厅的指导和帮助下,集群中的部分骨干企业纷纷与中国纺织研究院、武汉纺织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成功研究开发出了多层厚克度复合无纺布等10多个新产品。

3、劳动力培训和教育服务。对于非中心城市的企业集群,开展人才培训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走出去”,如徐古镇按照“人人会种菇,个个当行家”的要求,实施蘑菇技术能手“万人培训工程”,每年培训技术骨干3000多人次,组织外出学习技术100多人次,造就了一支强大的技术队伍,为蘑菇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支持。第二种是“引进来”,主要是通过专门培训机构或企业自己从中心城市聘请高校教师或科研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如鄂州金刚石刀具企业(公司)在全国各地聘请了国家级的专家30多人,其中两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俄罗斯国家两院院士1人,与多家国内知名院所、专业机构常年保持技术联系,并通过金刚石生产力促进中心,培养金刚石专业技术人才。第三种就是“自主服务”,主要由集群机构(经营性专门培训机构)组织当地技术能手、企业家为当地群众授课讲解,这种形式在农业企业集群中更为常见。

此外,考虑到吸引外地企业家的需要,还要顾及外地企业家的落户、子女教育、父母赡养等细节问题,为企业家及家属提供生活服务等。

(二)提供政策支持,为集群企业建设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

地方政府为集群企业提供的政策支持主要包括税收减免政策、财政贴息政策、土地征用政策、资源(如水、电、煤)价格优惠政策、技术支持政策、融资政策、品牌扶持政策等。目的主要在于吸引企业入驻、降低企业成本、促进企业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利的软环境。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以税收优惠减免政策比较普遍,是现阶段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利器。如为了做大做强金刚石刀具企业集群,鄂州市区两级政府出台了18项优惠政策,鼓励金刚石刀具企业向燕矶刀具城集中。为此,区委、区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区长为指挥长的“鄂城区刀具城建设指挥部”,由区经贸局牵头,抽调21个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规定对入园企业在项目立项、用地审批、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实行全方位优惠。按照能减则减、能免则免的原则,不收或少收规费,降低企业建设成本。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对投资达2000万元的企业,从获利年度起,前三年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实行全额征收全额返还,后两年全额征收减半返还。优惠的政策招来了一大批优质企业,2005年以

来共有18家规模以上企业进入了刀具城。

(三)加强对内开放,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集群服务体系共享平台和机制

有研究表明,我国市场正在走向“非一体化”,国内省际贸易强度不断减弱,国内市场被划分为众多子市场。这种行政性区域市场分割是各级地方政府以地方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采取地方保护主义的结果。这种作法违反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为了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对内开放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按党的十六大要求,“改革流通体制,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尽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由于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服务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要做好相关工作,仅仅靠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跨行政区域的合作。建立跨行政区域的服务体系共享平台主要是针对具有共性的服务项目而言,比如,针对中小企业应用新技术成本较高,不利于新技术向中小企业扩散的问题,湖北省有关部门先后分别走访了化工、建材、食品、纺织、制药、生物制品在内的10多个不同行业的127家中小企业,针对这些企业普遍有对生产工艺过程进行优化、提高产品技术和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需求,与某大学合作共建“智能可视化优化技术服务平台”。通过这一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的建立,为中小企业解决带有行业性和基础性的共性技术。

此外,在各地(市)、县成立各类服务机构的基础上,还要形成信息及各种服务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的工作机制,政府要扶持社会化服务机构的成长,为它们提供信息支持,特别是具有宏观性、全局性的信息支持,还要善于选择包括融资担保、管理咨询、法律咨询、认证评估等在内的各个社会化服务机构作为合作伙伴,借助其专业素养提升为中小企业的服务水平,进而形成特色服务产品和长效合作机制,体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培育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其在企业集群过程中的作用

中介机构主要有两类,一是行业协会,二是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机构。专业化服务机构在企业集群中广泛存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筹资融资、技术支持、信息咨询、市场开拓、人员培训、经营管理、国际合作等各种服务。而行业协会同样在集群企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作为保护和增进协会会员企业利益的单位,行业协会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为会员企业提供各项服务。在湖北的典型企业集群中,行业协会大多由政府牵头,企业自发成立的行业协会并不多见。政府在行业协会成立之初,主要起引导作用,协会成立后,政府逐渐放权,鼓励协会自主解决会员企业面临的各种问题。如武汉徐古镇建立了“政府引导,协会搭桥,部门联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协调服务体系。抓中介服务,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政府本着“引导不干预,指导不代替”的方针,帮助菇农建立了食用菌协会,为菇农牵线搭桥,提供服务,排忧解难。建立了“空中联系,地面落实,电话一挂,服务到家,有求必应,高效优质”的便捷服务机制,变菇农“找政府”为“找菌协”。

对于中介机构的培育,首先,地方政府需适当提供财政拨款,为中介机构的启动提供一定资金,并利用自身的资源、信息和组织优势从区外引入相关产业的研究机构、培训机构或其他专业性机构的专业人才以及设备,成立“政府主导型”的专业化服务机构(姚海琳,2004)。其次,当中小企业和中介机构的交易持续增多,中介机构实力持续增强时,地方政府就要实现退出,退出有两个方面:一是组织退出,就是使中介机构完全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而不是地方政府的某个职能部门;二是政策退出,包括最初的资金支持政策以及其它特殊的扶持性政策(补贴、价格等),目的在于在财务上与中介机构脱钩,从初始的资金垫付者的角色中摆脱出来,同时促进社会化服务机构的自发建立和成长,促进服务市场化。最终,通过退出,实现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

第5篇: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

1. 基层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农业机械管理局是东辽县农机维修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县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全县农机维修销售网点。县级和乡镇级设立的农机管理站和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学校,以及个体修理网点,负责全县农机维修服务,主要从事农机动力机械、配套机具的维修保养,维修方式以换件维修为主,维修设备以手工维修工具为主,设备简陋。从业人员中,文化水平以初中文化水平为多,技术等级以初、中级为主。维修网点以专项维修和三级维修为主,初步形成了农机维修服务网络。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还没有摆在应有的地位 县、乡两级农机维修管理部门基础设施差,办公简陋,办公经费难以保障,有的地方甚至没有电脑和交通工具,开展农机维修服务工作有一定难度。

2.2农机维修人员的自身素质比较低 农机维修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知识陈旧,经营管理水平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维修行业的发展。

2.3农机维修行业体系不健全 农机维修行业还没有形成规模,数量少,农机维修服务网点、维修服务能力还跟不上农机装备迅速增加的需要,尤其在农忙季节根本不能满足农田作业机具维修的需要。农机维修服务网点设备简陋、规模小,不能从事大型农业机械的大修保养,只能以换件维修为主,维修厂点急需升级改造。

2.4三包服务不能落实到位 三包期内的维修由农机生产厂家负责,但由于生产企业很多三包维修站多设在市一级农机销售单位,而县乡两级一般没有三包维修站,不能及时维修,农民需等待很长时间,特别是大型动力机械的三包维修靠一两个三包维修人员是根本解决不了的,维修质量得不到保证,修理时间较长,农机大修更是无力承担,使购机者的作业时间缩短,减少了作业收入。

3.加强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3.1明确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目标 按照“重点扶持县级、逐步健全乡级、积极扩大发展农机维修网点,大力扶持不同形式、不同级别的农机维修网点,按区域优化发展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有一定维修能力的高新农机具维修区域中心”的要求,以推进农机维修服务体系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为目标,使农机维修服务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3.2加强基层农机维修服务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农机维修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现代化设备和技术,只有具有现代知识的人使用、管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和提高效率。同样,农机维修服务水平的提高,也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服务队伍。因此,按照“科教兴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农机维修服务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造就一支技术精通又善于经营管理的农机维修服务队伍,使农机维修服务工作步入健康和持续发展的。

3.3加大对农机维修的资金投入 制订具体政策,确保县级农机维修主管部门的管理和办公经费,确保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稳定,适应农机维修行业日益壮大的需要,满足县级对农机维修行业管理的日常需求。投入一定资金补贴基层特别是县级农机维修主管部门,购置必需的办公设备,改善办公条件,提高工作效率。

第6篇: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

一、专业简介

1.专业建设现状。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重庆市水利局直属的行业高职院校,也是重庆及西部地区较早开办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校内建有“工程测量实训中心”,有地形测量实训室、地籍测量实训室、数字测量实训室、变形监测实训室、数字成图实训室等5个专业实训室,为学生实习、实训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瞄准行业基层单位需求,着力培养学生测绘工作一线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和能力,近几年来为西南地区测绘、水利和建筑行业培养了大批一线技术人才,特别为重庆的测绘、水利、建筑行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仍将是我国水利、建筑、道桥等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大发展时期,其中工程一线的工程测量技术人员就是十分紧缺的一类技术人才。据统计,全国每年需要新增工程测量人员5万多名,重庆市每年需要新增工程测量人员2000人左右。

2.专业发展与建设目标。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城乡规划、土地整治和工程建设,紧跟测绘行业科技发展,顺应高职教育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开展校企双赢的长效合作机制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习实训条件改善等建设,全面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两年的建设,使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服务重庆市乃至西部地区测绘行业及水利建筑行业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1.构建新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标准建设:一是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坚持校企合作,推进中高职衔接,强调终身教育,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构建“基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过程核心职业能力”的新型课程体系。我们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进,对不同生源学生采用分班、分层次教学方式,开设更具针对性课程;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企业全程参与,分析岗位能力和职业能力要求,以此确定所需的教学内容,从而调整课程设置,并根据调研反馈信息,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学生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后,由于企业需要和不同岗位能力要求,学生就有进行再培训的需求,特别是实践技能的培训。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中,还应强调职后教育和终身教育。二是课程标准建设方面,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最终要落实到每一门课程上。因此,需要按照新的课程体系建设好每一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和配套教材。专业的课程标准采取统筹安排、逐年编制、修订和完善的方式,在顺序上按照专业核心课程、一般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排序依次建设完成。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第一,强化技能培养。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大纲与授课计划,规范安排教学,保证实习实训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达50%以上;引入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技能培养环节,突出职业技能训练,经反复强化训练,学生职业技能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由单一到综合,逐步适应工作岗位。第二,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对学习领域中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分析,结合课程特点创新和设计多种教学方法。如全站仪测量技术应用、地籍测量、工程测量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法”,即:典型工程项目测量任务目的、任务分析测区现场踏勘与所需仪器操作熟悉测量方法及技术要点讲解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教学过程点评工程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分析学生形成测量成果的文件学生之间互审教师评价任务完成。变“学做分离”为“做中学、学中做”。

3.考试和考核方法改革。开展学校与企业结合、过程与效果结合的多元化学生考核和能力评价方式,加大企业考核的力度,突出技能考核的比重,继续实施“毕业证+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评价、考核制度,建立一套科学、合理、适用的考核制度。

4.专业课程建设。根据工程测量与监理工作过程的典型任务,以工程测量服务为核心,将职业岗位标准、技能要求融入教学改革之中,整合岗位技能项目课程内容。依托工程测量教研室,由学院骨干教师与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业专家共同研究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资源和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等内容,最终将《控制测量》、《工程测量》2门课程建设成为院级及以上的精品课程,并编写2门特色教材。同时以精品课程和核心课程为载体,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推动其他主干专业课程的建设,专业课程建设规划如表1所示,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开发网络教学,形成教学资源库。(1)教学资源库建设。进一步丰富、完善现有核心课程、精品课程网站,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优质教学课件,收集建立专业电子教材库、图书资料库、音像资源库、行业信息资源库、教学仿真软件库、技能测试系统、师生互动平台等教学资源,逐步形成立体化、能够共享、具有辐射示范作用的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的优质共享教学资源库。(2)开发网络教学,形成教学资源库。利用校内网络,建设以教学软件、电子课件、专业资料、视频资料、技术动态为主的信息资源库,使教师共享教学资源,同时也为对口院校提供教学资源的支持。

三、结语

第7篇: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

关键词:服务外包产业;税收政策;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094-03

服务外包业是现代高端服务业以及国际经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肥市是“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示范城市”。 合肥市以安徽服务外包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示范区和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示范区三个“示范区”为载体,分区域、有重点地发展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业务。合肥市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其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近年来, 为了促进服务外包产业的良性和快速发展,合肥市施行和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相关税收政策:如《合肥市服务外包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等,对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现行的这些税收政策在执行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需要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服务外包产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所得税优惠力度弱

1.服务外包业享受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激励力度有限。目前,中国服务外包业获得的税收支持政策内容范围有限。根据国家税收相关规定,对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因此,只有经国家认定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示范园区内的外包企业被认定为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自2009年1月1日起五个年度内享受15%的所得税优惠税率,未纳入北京、天津、上海、合肥等20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就只能按25%缴纳企业所得税。目前,合肥市在企业所得税方面,服务外包企业可以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低税率政策。同时,也可以直接被认定为软件业企业,按国家相关政策,享受应纳税额“两免三减半”的直接税额减免优惠。除此之外,服务外包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其他方面的优惠政策内容则很少,激励作用有限。

2.认定服务外包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标准较高。目前,服务外包企业只有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才可以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现行规定: “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条件 的服务外包企业,可以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由于服务外包业的产品(服务)收入范围内容和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和服务收入范围内容是有差别的,如物流业。因此,根据什么标准来认定哪些服务外包企业是高技术企业,确认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这个条件,难度较大。同时,根据最新的税法规定:中国境内经认定的新办软件生产企业,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即“两免三减半”政策。服务外包软件开发企业获得软件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基本条件是:“年软件销售收入占企业年总收入的比例达到35%以上,其中,自产软件收入占软件销售收入的50%以上。” 但这个税收优惠确认条件标准较高。目前中国许多软件企业软件产品研发能力较弱,这些企业所进行的离岸外包服务业务中,相当比例是技术服务性业务外包,仅有少部分是属于软件产品开发业务外包,因此,要满足上述条件要求,许多软件企业较为困难。实际上,目前合肥市软件产品开发企业达到这个比例的不多,因而无法真正享受软件企业所得税激励政策。

3.服务外包企业税额抵免项目少。服务外包企业在利用税前费用扣除和应缴税额扣除方面,范围有限,扣除的项目内容和一般性企业基本一致,影响了服务外包企业的技术引进的积极性。根据规定,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其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按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8%的比例,据实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此项扣除比例高于一般企业2.5%的比例。

根据税法,服务外包企业多属居民企业,对来源于境外的收入、股息、红利等所得,在国外已实际缴纳了所得税额,为避免国际间的双重征税,国内可以从其当期应纳税额中抵免。抵免限额为境外所得依照中国税法计算的应纳税额,超过部分可以在以后五个年度内,用每年度抵免限额抵免当年应抵税额后的余额进行抵补。这样的抵免方法存在年度较长,分国分类核算复杂,抵免数额有限问题,对外包企业的激励作用较小。

(二)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缺乏

目前,服务外包企业享受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较少,合肥市只对服务外包创业和领军型人才以及关键性技术人员和外籍专家个人所得税方面给予一定税收优惠,主要是施行创业时期的薪酬三年的免征和作为非居民纳税人享受附加扣除4 800元的政策。对人才和专家从国外取的薪酬收入个人所得税执行国内扣减限额政策,没有施行当期全额扣除的政策。对于技术人员个人的稿酬、技术转让、讲学和培训等获得的报酬所得,在税额扣除方面内容有限。因此,对人才的吸引、引进和投资效果有限。

(三)营业税优惠政策有待完善

服务外包企业主要以缴纳营业税为主。国家对离岸服务外包企业的出口业务规定营业税是免税的,但在政策执行中的其他一些方面还需要完善。

1.技术服务出口缺乏税收激励政策。根据目前税法,中国出口退税政策仅限于征收增值税和消费税的货物出口业务,对于服务外包企业的服务出口不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只实行免税政策。因此,有较多从事离岸服务外包的合肥企业,为了享受出口退税政策,在服务形式上不是选择申报软件出口,而是选择申报技术贸易出口形式,因此,导致外包企业大多选择申报营业税而不是增值税。但是,目前的营业税没有对服务出口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导致其以含税价格进入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减弱了服务价格优势,其竞争力明显受到削弱。

2.营业税存在重复征税,加重了企业税负。现行营业税属多环节征收的流转税,税负有向下游递延特点,对分工较细的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存在累积征税问题。服务外包企业分工越细,承担的营业税税负越重。由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生产外包业越来越具有分工细化和专业强化的特点,分工越来越细,重复征税问题不可避免。税负过高,影响了分包和转包经营积极性,阻碍了服务外包业的发展。

3.金融保险和物流业服务外包营业税税率偏高。目前,按税法,服务外包业包含的金融保险业执行5%的营业税税率,业、仓储业、设计、咨询等业务归“服务业”税目,适用税率也为5%。这两个行业相对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等其他服务行业3%的税率相对偏高。另外,伴随当前服务外包业务日趋一体化、系统化,许多行业相互联系起来。如物流业就将运输、仓储、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及物流信息等各环节都密切联系在一起,现行税制把物流业各个环节人为地割裂开来,要求按不同环节,不同应税项目,不同税率征税,增加了核算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物流业外包的发展。

(四)增值税优惠政策较少

1.服务外包企业征收增值税的范围偏窄。目前服务外包企业多数业务属营业税范畴,不能享受抵扣,税负较增值税偏重。另外,大多数服务外包企业购置的固定资产无法当期抵扣,不利于服务外包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给固定资产更新较快的服务外包行业造成了事实的税收阻碍。比如,安徽省合肥市服务外包企业中的动漫设计业固定资产设备投入较大且要求更新加速,据笔者调查,2008―2010年其年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达24%。按现行增值税政策,该行业不仅要缴纳3%的营业税,因无法抵扣,还实际承担了外购设备价款中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税收负担加重,阻碍了其快速发展。

2.服务外包企业混合经营时多确认为征收营业税征税。部分生产型服务外包企业从事混合经营行为的,在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外包主要提供部分技术产品。由于外包销售产品占业务比重较大,根据税法规定,企业应按征收增值税处理,但由于现行税法规定为服务业,企业多按营业税征收,增加这类生产外包企业的发展的税负。

二、完善服务外包企业税收政策的对策

(一)立足长远,改进税收政策激励方式

目前,各地政府对服务外包企业的税收政策支持,多采取给予税率降低,税额的减免、奖励补贴等直接优惠方式,这些激励政策往往具有时效性和短暂性,所起的作用有局限性,不利于服务外包业稳定长期的发展。因此,对中国服务外包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应尽早由直接优惠为主转变为以间接优惠为主,对于服务服务外包业的税收优惠可以更多地采取延期纳税、加速折旧、投资抵免、费用加计扣除等间接优惠方式,多采取能调动服务外包企业积极性的税收激励措施,以利于支持政策长期发挥作用。

(二)加强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支持力度

1.放宽高新技术(服务)和软件企业的认定限制。建议放宽认定服务外包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或者软件企业方面的条件限制,适度降低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认定时依据的“以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60%的比例”、“软件产品自行开发应达到的50%比例”等条件限制,扩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享受面。目前,从事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的企业,可不区分是技术性外包还是劳务性外包,统一作为技术性外包业务,在所得税方面均统一享受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政策。

2.加大所得税减免政策的支持力度。应加大对服务外包企业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可从企业创业盈利年份起,享受“两免三减半”的定期税收优惠,税收优惠到期后可以继续享受高新技术企业15%所得税较低税率。也可像印度等国那样,对从事软件行业企业所得税实行5年减免,后5年减半按12%比例征收,对再投资部分3年减免等优惠政策。并对服务外包企业境外所得已纳税额扣除可考虑当期全额扣除的做法。加大所得税减免政策的支持力度,调动离岸外包企业的积极性。

3.扩大企业所得税的有关税前费用扣除范围。为促进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对其发生的相关费用,允许税前扣除。应扩大企业所得税的有关税前费用扣除范围,加大税收支持激励力度。对于服务外包园区内企业购进的为研究开发项目服务或生产高新产品用的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加速折旧法扣除,加快设备的更新,鼓励采用新设备,提高生产力。同时,应扩大现行企业所得税的有关费用扣除范围,提高外包企业的费用扣除标准。为鼓励促进创新发展,对企业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实验发生的研究费用以及企业推广高新产品、高新技术的培训费用和高端人才、核心员工的工资和职工教育经费等,可考虑在税前加倍扣除。

(三)加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制定

服务外包企业属知识密集型企业。为调动服务外包企业员工的稳定性和积极性,应充分认识到个人所得税政策所起的作用。应对服务外包企业高级主管,核心技术员工的薪酬、稿酬、财产转让所得、从事服务外包人才培训的培训师、外籍专家短期劳务所得额等可考虑施行三年免征个人所得税,三年后其短期劳务所得给予一定比例的减让。对核心人才和专家从国外取的薪酬收入个人所得税额可执行全额扣除抵免政策。

(四)强化营业税政策支持作用

1.争取服务外包企业出口服务营业税零税负或低税负。为增强中国服务外包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应借鉴各国普遍对出口服务实行的营业税零税负或低税负政策。争取将营业税纳入服务外包企业退免税政策范畴,对外包企业服务出口企业实行营业税退税或免税政策,努力实现服务外包行业营业税整体保持0%~1%低税率水平,增强服务出口企业竞争实力,以更好地促进服务外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2.采用营业净额征税方式。为解决服务外包营业税的重复征税问题,可采取对服务外包取得的营业净额征税做法,即采用净差额征税的办法,减轻服务外包企业的税负。对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境内服务外包实行分包和转包经营的,其服务总承包方在计算营业税计税依据时,允许其营业收入扣除转包、分包服务费用后得到的营业净额作为计税依据计算。

3.降低金融保险和物流服务外包适用税率。针对金融保险业税率相对偏高的现状,建议对金融保险业的营业税率进行改革,设法将金融保险业的营业税税率降低到1%水平,也可尝试将金融保险业纳入增值税的征税范围,直接征收增值税。结合物流业一体化的特点,建议修改营业税目,单独设立“物流业”税目,将物流业系统中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以及物流信息等内容统一按1%的营业税税率征收,减轻税负,扶持物流业的发展。

(五)加大增值税政策支持力度

1.逐步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企业作为一般纳税人征收增值税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因此,应积极争取服务外包企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可减轻税负。目前从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实际征税情况来看,基本上还是以征营业税为主,不具备全面征收增值税的条件,但可尝试对服务外包企业逐步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可先将部分生产业以及内部分工比较发达的消费业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如可先考虑在交通运输业、物流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电讯业等行业试行征收增值税,再逐步推广到其他外包行业。有些小型服务外包高新企业或可考虑直接明确认定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确定税率为 3%征收。

2.实行高端服务进口购入按规定抵免政策。建议对服务企业在购买诸如专利等高端生产而发生费用时,允许其按照现行增值税抵扣条件,作为进项税额按一定的比例或全额抵扣。此外,当服务外包企业进口所需生产经营用的固定资产设备及配套件、备件,可以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服务外包企业引进属于《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所列的先进技术和专利许可,按合同规定向境外支付的软件费、专利费用的,也可实行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优惠政策,

3.完善服务外包增值税出口退税政策。中国现阶段服务外包提供的企业出口服务业务的类型主要是劳动供给型,服务价格因素是这类业务在国际市场上主要竞争手段。由于国际服务外包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外包服务企业面临着较大的替代压力。建议对于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企业为获得的营业收入而发生的前期研发费用若涉及增值税、消费税和关税,可实行全额退免。对于国内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进行转包、分包所发生涉及的流转税的一律实行完全退税,以实现服务外包出口零税负的目的,增强中国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服务外包税收政策的原则设想[J].中国经济周刊,2007,(1):77-80.

[2] 夏杰长.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与财税政策选择[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2):56-59.

[3] 姒建英.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财税政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1):38-42.

[4] 霍景东.发展服务外包业的财税政策探析[J].税收研究,2009,(4):17-19.

[5] 李英.南京软件外包人才问题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1):126-127.

[6] 郑莉莉.合肥市发展服务外包SWOT分析及其对策建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4):143-144.

第8篇: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图书馆 旅游产业 信息服务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业成为海南省支柱产业之一,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随着旅游信息日益丰富和繁杂,亟待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和处理模式,即能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便捷的服务,满足各种用户不同需求的信息服务系统。数据库是旅游信息系统的核心,它集智能导游、旅游营销、资源规划与开发利用为一体,与超文本及多媒体技术结合得以实现。集信息搜集、保存文化遗产功能为一体的图书馆,如何利用地方文献资源,发挥自身的信息优势,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我省图书馆界面临的新课题。

1网络时代旅游业的信息状况

1、1网络时代旅游业的信息需求

旅游业是信息敏感型产业,信息传播方式的优劣是旅游企业能否获得商机的前提。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是信息,旅游企业需要根据不同消费需求信息聚合、组装旅游产品,从而根据游客的偏爱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及服务;游客通过获取、分析和比较旅游供给方提供的旅游目的地和设施等相关信息,做出旅游决策。网络时代的旅游市场将从传统的资源、客源竞争转化为知识、技术和信息竞争。旅游公司一方面按照游客的需求进行产品和服务决策,提供最能符合游客价值观的优质服舞另一方面通过捕获、记录、保存、分析、处理游客消费行为和消费欲望,发现潜在游客消费市场。同时,实时信息传递可使企业业务流程形成更快捷、更高效的反应机制。不论旅游企业向旅游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和服务的信息,还是计划出游者借助信息进行旅行决策,信息的时间纬度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旅游业而言,信息的及时性和新颖性至关重要,要求供给方提供准确的、完整的、详细的信息。如果旅游企业得到市场的即时信息,就可以及时做出反映,例如调整价格,提供特殊服务等,从而降低经营风险。因此,旅游信息传播便捷与否已成为旅游者、旅游供给商和旅游商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1.2目前海南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表现

一般来说,旅游市场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服务体系三方之间互动的结果。旅游主体即旅游者,旅游客体即旅游资源,主体与客体的连接点即旅游中介。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活动的参与人对市场特定交易信息拥有量不相等的现象。旅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也主要存在于这三方之间。

1.2.1旅游主体和旅游中介的信息不对称

这一不对称主要表现为单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在旅游活动中,旅游中介是连接旅游客体和旅游主体的桥梁和纽带。就中介而言,必定搜集旅游主体所需的各种信息,利用所获信息对旅游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策略,规划旅游线路和终端旅游产品的内容。相比之下,旅游主体除了对旅游客体产品的模糊认识和旅行社提供的简要线路计划外,获取信息的渠道少、成本高,对消费质量几乎一无所知。这就出现了旅游中介为谋取自身利益和参与行业竞争,利用信息优势进行市场营销,降低服务质量和标准的现象。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各种不规范旅游企业的产生。据统计,海南省旅行社有150多家,但可以接待旅游团的部门却有2400多个。

1.2.2旅游客体和旅游中介的信息不对称表现

这一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单方面的不对称。同样的原因,旅游中介有相对丰富的旅游客体信息,进而采取相应的旅游行为。旅游客体主要通过旅游中介获取相关信息。由于旅游客体和旅游中介的信息不对称,旅游中介在组织旅游活动时常有违规行为,旅游主体的旅游经历因为旅游中介的违规行为而遭遇挫折,殃及了旅游主体对旅游客体的评价,旅游客体因此受到旅游主体的抱怨而失去潜在的旅游主体,阻碍了海南旅游业健康顺利的发展。海南旅游业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各种不规范旅游企业的产生。反映在终端服务上,导游及司机在不征求游客同意的前提下,强制性地安排大量自费景点和购物活动,业内称之为“填坑现象”;反映在盈利模式上,组团社先以近似于机票成本的超低价格吸引消费者,接团社以“零负团费”即“人头费”的成本接下业务后。直接加上自己的预期利润兜售给具体带团的导游和司机,导游和司机通过自费景点和购物点的回扣提成来保证旅游团的基本运行并实现自己的利润;反映在产业结构上。大型旅行社纷纷蜕变为旅游经营牌照挂靠中心,劣质景点和旅游购物消费点多如牛毛,整个市场呈现出“散、小、差、弱”的局面。

2海南大学图书馆依托地方文献提供旅游信息服务的实践

为促进海南旅游业健康蓬勃地发展,消除旅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海南大学图书馆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走出了旅游信息化之路。

2.1旅游信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海南是自然和人文资源极为丰富的宝岛,在源远流长的纸质文献里,积淀了深厚的旅游文化底蕴,可供挖掘的旅游信息相当多。由于海南大学1983年才建馆,所以在建设旅游资源数据库时遭遇文献资源不足的问题。针对旅游信息服务中信息缺乏的情况,我馆通过多途径的搜集,及时地补充相关的纸质信息资源,如实地收集了大量有关海南旅游的文献资料,包括海南各旅游景点的文字、声像资料、地方志、名人游记、历代人物资料、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等;收集了反映海南省形象的资料,如图片、照片等:收集了反映海南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文艺资料,如诗歌、戏曲、小说、故事、绘画等;收集了反映海南自然和社会历史变迁的实物等等,形成旅游资料的系统性。其次,进行网上旅游信息的收集。旅游信息是动态发展的,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和整修、旅游热线的变换等信息在不同的时期都有不同的变化。我们分门别类制作成电子文档,使各层次的读者可以利用图书馆,了解和研究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2.2开发地方文献,纽建旅游信息数据库。

我国已有了许多旅游网站,如国外著名的“预览旅行”,国内的华夏旅游网络有限公司等。海南建省较晚,信息化服务管理的基础相对较薄弱,在已有旅游网络中,还没有一个令旅游主体与客体、供与求、生产与消费相适合,综合食、住、娱乐、观光、购物等“一站式”的旅游服务平台。海南大学图书馆为了改善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利用已积累的大量珍贵的地方文献资料,整合各种旅游信息资源,主动地开展旅游信息服务。课题组将这些特色文献资源收集、整理,进行二、三次文献资源深度开发,然后把经过分析、综合的旅游信息进行数字化整合,建设成了海南旅游资源数据库。通过内联网、外联网和公共互联网技术建立起了覆盖我省的电子旅游网络。由此,建设了一个集互联网、网络GIS与电信技术综合一体化的、实时数据库联机服务与多媒体的动态、动画、虚拟多维实景全过程为一体的“一站式”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建成“具有检索便捷、支持多种媒体和获取文献方便的可跨库无缝链接的全文数字资源库”。从而改进业务流程、重组行业资源,提高了海南全省旅游管理水平,提高了海南在国内、国际旅游的竞争力。

第9篇: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

关键词:高技术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系数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一、引言

高技术服务业,这个名词在我国最初是在《2003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若干重点项目指南》中被提出来的;2007年,已成为新的经济支柱产业;2010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业”;201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

高技术服务业是传统服务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高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下,逐步融合成的一种新兴服务产业形态。高技术服务业对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

构建高技术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是为了评价高技术服务企业的综合实力,引导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优化运营状况,提高经营业绩,使企业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也可以为政府提供评价企业的依据,对有发展前途的高技术服务业进行大力扶持。

二、江苏省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高技术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呈现出国际化、高端化、集群化的良好发展态势,是江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标志。

1.高技术服务业的成就。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11》数据整理,2010年江苏省GDP达到了41425.48亿元,高技术服务业达到了970.45亿元,占比2.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605.28亿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365.17亿元。2006年-2010年稳步发展。

2.投资总量稳步提高。2010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达1300亿元,其中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经费87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1%,位居全国第一。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152.6亿元,行业比重1.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投资114.3亿元,增长15.2%。

3.产业集群建设。江苏各地根据原来的已有发展产业模式,形成了一批重点突出、导向明确、各具特色的高技术服务业产业基地,如南京的软件产业、苏州的嵌入式软件服务外包、昆山的模具设计、常州的动漫游戏设计、泰州的生物医药研发等产业集群,截止2011年底,全省已建成了108家省级高技术服务集聚区,实现营业总产值3196亿元。

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库的构建

国际上通常采用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来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官方的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4套:资本保值增值考评指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2项指标)、财务评价指标体系(8项指标)、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10项指标)。

这些评价指标体系要么体现了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么体现了企业的社会功能、经济效益,对高技术服务业这一新兴行业就不能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综合考虑高技术服务业的特性和内在要求,从创新力、社会贡献力、服务力三个维度构建高技术服务业综合评价的指标库。

2.评价指标分析

根据已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各方经验,构建了高技术服务业综合评价的指标库,包括3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为了精简指标,现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指标库进行分析。

(1)定性分析

从主观上对指标进行分析,主要从指标度量的难易程度、指标数据的易得性、指标的实际意义等几个角度进行。

指标度量难易程度角度,服务创新、服务支撑力、服务管控力、服务执行力等指标内涵较为宽泛,而且目前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不便于衡量。员工满意度、客户满意度本身就是两个独立的课题,其数据的获取需要各自建立的指标体系来衡量,相对复杂。

指标数据易得性角度,企业为了自己的竞争能力,涉及商业机密的数据我们是无法获得的,比如长期合作的客户数,企业的订单数等。

指标的实际意义角度,专利的申请数指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但是专利的拥有数指标能更好的体现企业创新的高科技含量。管理人员工作经验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高技术服务企业的服务能力,但是不如服务利润率指标反映得直接。

定性分析之后得到的指标如表2所示。

(2)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后,得到了包括3个二级指标和15个三级指标的高技术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结合25家高技术服务企业的具体数据,对比各组指标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决定各指标的最终取舍。

表3,科研人员比率与科技活动人员比率的相关系数达0.801,科技活动人员既包括从事科技研发的技术人员,也包括科技管理人员和为科技提供服务的人员,与科技活动人员比率相比,研发人员比率能更好地反映在企业的自主创新方面的人员投入状况,故删除科技活动人员比率。

表4,R&D费用支出比例与技术改造经费比例、技术引进经费比例、消化吸收经费比例的相关性均较高。与技术改造经费比例、技术引进经费比例、消化吸收经费比例这三个指标相比,R&D费用支出比例指标能更好地反映在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经费投入状况,因此删除其他三个指标。

表5,新产品销售增长率与利润增长率的相关性较高。与利润增长率相比,新产品销售增长率更好地反映了高技术服务企业新产品被客户和市场接受的程度,更好地体现了企业的经营效果和服务效果,删除利润增长率这个指标。

(3)评价指标体系

四、小结

本文是结合江苏省高技术服务业各企业的实际情况、具体数据,给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他省市可以借鉴这一评价体系。

高技术服务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各企业的具体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可以给各企业综合排序,政府会给予有发展前途的企业相应的支持,使之发展壮大;企业要对比自己的不足,不断努力、不断创新,开发研究新产品,并同时提高服务质量,使企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2003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若干重点项目指南.科技部,2003.

[2]仇冬芳,柯飞帆,李宝宝,王瑶.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江苏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评价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1,24(6):47-51.

[3]翁朝霞.基于SWOT分析的江苏高技术服务业选择研究[J].特区经济,2012(5).

[4]江苏统计年鉴2011.江苏省统计局,2012.

[5]江苏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推进会.江苏省工信部,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