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容却是旅游资源文化。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资源文化;界定
冯乃康指出“普遍认为,在关于旅游文化的解说中,旅游文化主要是指旅游资源中的人文资源,即旅游的客体。”赵飞等2004年的《国内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综述》中,作者在摘要中开门见山的说道,旅游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这里谈的其实就是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王会昌等的《中国旅游文化》也是以旅游资源为主体来构架的。胡幸福指出,有的研究者认为旅游文化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马波在研究中也发现了许多将旅游资源文化研究等同于旅游文化研究的错误。例如,在许多以旅游文化为题的著作,论文中。其实只是研究人文旅游资源的形式和特性。徐菊凤发现许多名为《中国旅游文化》的书籍,完全就是对园林、宗教、饮食、建筑、民俗等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的介绍与阐述。由此可见,国内旅游界往往把旅游对象物的文化内涵完全等同于“旅游文化”。
人们在把握“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这两个概念时的确有很大的难度,除了它们本身的交错复杂,而且在旅游实践中,旅游活动离不开旅游资源,更加大了难度。我们再将旅游文化用于实践指导和开发时,肯定离不开对旅游资源文化的深入研究,而且在认识旅游文化时,也不可避免的要遇到旅游资源文化。从另一方面来说,深入研究旅游资源文化的发掘,会极大地丰富和提升旅游文化,从而加速旅游的文化底蕴,扩大旅游的影响力。如果把握不好他们的内涵和外延,就会把旅游文化的研究引向旅游资源文化的研究。所以,避免混淆两种文化的关键就是认识和把握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的关系,区别它们的实质特征。
一 、旅游文化的界定
关于旅游文化的界定目前尚未得到统一,国内对于“旅游文化”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旅游文化是旅游接待的社会文化和旅游客源的社会文化借助旅游者这个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是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在旅游经营服务和旅游消费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外在表现和观念形态的总和。
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者借助旅游媒介的外部条件,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
旅游文化是以旅游消费与旅游服务行为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和旅游产品文化、旅游环境文化共同组成的以旅游行为为核心,旅游产品为依托,旅游环境为背景的系统性的场景文化体系。
旅游文化从狭义上说,是一门研究商品经济运行环境下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过去时代所创造的旅游文化遗产。怎样立足本地创造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旅游文化的学问;从广义上说,旅游文化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问。
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叫旅游文化。
从旅游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第一,旅游文化是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学者们几乎都提到的;第二,旅游文化不可能离开旅游资源文化而存在,两者之间存在这必然的关联,无论它的主体要素是以旅游客体,或是旅游主体还是旅游活动本身来界定。通常笔者认为旅游文化是由旅游活动而产生,是旅游活动所整合的文化,从他自身的结构来说可以划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
二、旅游资源文化的界定
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文化必备的基本条件,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它具有文化内涵。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的最基本的条件,由于其特有的物质组成,体现出美学价值,这种类学价值就是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姜红莹认为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指的是旅游资源所包括的时代特征、民族性格、审美情趣、宗教情绪、思维方式、历史背景等无形的精神文化和各种文物古迹、生产工具、风俗习惯、名族服饰、建筑、饮食、节庆活动等有形的物质文化。王德刚认为无论是人文的还是自然的资源,它们之所以成为人们旅游的对象,成为旅游资源,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们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能够使游人获得知识和美感,从而在精神上得到享受与愉悦。马锐认为一切的旅游活动如果是以人文动态和物质资源为基础的都可以纳入旅游资源文化的范畴,它是人类在通过旅游活动培育自身,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物质成果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由此可以看出,旅游资源文化在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笔者认为旅游资源文化是旅游资源的文化载体,是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因为旅游资源赋予了丰富的文化特质,产生旅游吸引功能,因此呈现了不同的审美状态,引起人们的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1]冯乃康.关于旅游文化概念的探讨[J].旅游研究与实践,1991,(2):2-5.
[2]赵飞,等.国内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综述[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2):48-52.
[3]胡幸福.论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的区别[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8-12.
[4]马波.我国旅游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8-10.
[5]徐菊凤.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
2005,(4):67-72.
旅游业是低消耗、低污染、多关联、可持续、投入少产出高的优秀产业。有关资料显示,旅游业的投入产出比为1:4.6;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相关产业可增加收入10~20元;每增加1个旅游从业人员,可增加相关就业人数5人以上。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带动区域经济的群体增长,旅游事业构筑了一个向外界展示地区风情风貌、资源配置情况、经济建设状况的平台,通过游客的流动展现地区的整体形象,提高知名度,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基于以上原因,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来促进旅游事业的繁荣。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在2003年9~10月份,就举办了形式多样的节会活动,其中规模较大、效果较好的有:永康中国五金博览会、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东阳横店农民旅游节、金华黄大仙文化旅游节。通过各种节会的举办,营造旅游品牌,开拓客源市场,提升旅游事业。同时向外界充分展示了金华市范围内的产业结构状况及其优势,形成强势产业群体,吸引资金和人才,推动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金华市委市政府为了促进本地旅游事业的发展,会同有关部门多次组织团队前往香港、上海、南京、杭州、温州等地举办各种展示会,展开各种宣传,做大做强金华的旅游产业。
旅游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是旅游者参观游览的目的,也是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必备条件。通过充分挖掘和开发旅游资源,使其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才能招徕众多的游客,促使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并非凭空臆想而为,需要通过搜集相关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开发出具有高档次、高品味的旅游产品。承担着"保存文化遗产,传递科学知识"职能的图书馆,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支持旅游资源开发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1图书馆支持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资源可分为3类:一是以山水风貌为主体的自然资源,二是以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为主的人文资源,三是包含民俗风情、民间曲艺在内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是针对这3类资源的开发。无论是人文资源还是文化资源,都需要充分的考证、挖掘,才能得到开发利用。即使是怡情怡性的以名山大川为主的自然风貌,也只有注入文化内涵后,才能显示其魅力。图书馆长期收藏积累的文献信息资源中蕴含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信息,能很好地支援旅游资源的开发。
1.1图书馆支持旅游景点的建设。
旅游资源开发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旅游景点的建设,只有建好旅游景点,才能凝聚人气,开拓市场,获得经济效益。旅游景点的建设主要包括:一是对古寺名刹、文物遗址的重建和修复,如杭州西湖景区重建雷峰塔、修复净兹寺。二是依照景区的有关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说增建相关景点,如金华双龙洞景区黄大仙故宫的建设。三是主题公园的开发,如绍兴柯岩风景区"鲁镇"的建设。旅游景点的建设都必须通过规划、设计和实施三步实行。在进行旅游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利用相关的信息进行查全、考证,才能建设成蕴含文化内涵的景点,重现景点的历史和文化风貌,才能构成人无我有的吸引力。图书馆应运用信息资源和人才的优势,积极参与旅游景点的建设,为景点的规划、设计提供相关的图片、资料等有关信息,帮助相关部门快、好、省地建设旅游景点。金华市鉴于黄大仙(原名黄初平,东晋时浙江金华人,传说于金华赤松山修炼成仙)在港澳及东南亚一带的影响力,决定在黄大仙修炼得道之所--赤松山修建黄大仙故宫,以吸引港澳及外资的投入。金华市图书馆闻讯而动,搜集、整理有关黄大仙的资料以及浙中一带道观建筑风格的图片,提供给相关部门,使黄大仙故宫在短时间内就建成,并对外开放。并通过今年的黄大仙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取得了旅游事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双重丰收的效果。
1.2注入文化内涵,深化文化旅游。
旅游者是因为了解异质文化的需要才产生旅游动机,实施旅游活动的。现时,城市人喜欢到农村旅游,农民以到过大城市为荣,吸引双方互动的原因就是农村简朴的生活、淳厚的民风和城市的繁华所体现的文化本质。文化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旅游景区都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古寺名刹记录着各自不同的宗教文化;文物遗迹跳动着历史的脉搏;名山大川则诉说着各种传说、朗诵着古诗名赋。缺少文化内涵的旅游景区,只能短暂地吸引游客的目光,无法震撼游客的心灵,缺少生命力和竞争力,最终会在旅游市场的竞争中被淘汰。发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记录着历史长河中点滴事迹,积淀着各种文化。图书馆应结合各地的文化背景,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信息,为旅游景区注入文化内涵,增添景区的文化魅力。东阳横店影视城里建有各种古致而宏伟的建筑,如秦王宫(仿秦阿房宫而建)、清明上河图,初听其名,令人神往。可走进秦王宫一览,里面只见亭台楼阁,水池和回廊环绕其中,而楼阁廊柱间却是空白一片。如果在建设秦王宫时,有图书馆的参与,通过查找相关历史图谱及相关资料,各幢建筑分别给予宫名,在各处门口或廊柱间配上对联,使游客置身其中,或赏联玩味,或触景联想,在游玩的过程中定能增添许多乐趣,也将吸引更多的客源。
1.3挖掘民间曲艺,充实旅游内容。旅游景区吸引游客的不仅仅是景区的景色和相关的文化内涵,各地的民俗风情、民间曲艺更具吸引力。笔者在北京游览民族公园时,就被其中的民族节庆活动和歌舞的表演所吸引而流连忘返。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中,详细地记载着各地民俗风情和民间曲艺。图书馆应积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充分挖掘这份财富,通过编排,在旅游景区内进行表演,定能增强景区的竞争力。浙江永康的"十八蝴蝶"和"九狮图"就是挖掘出来的民间曲艺节目,它们相继在法国桑特民间艺术节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走红。如能通过缩编,在永康方岩刚开发出来的南岩广场上进行表演,不但充实了方岩景区的旅游内容,而且能提高景区的影响力,取得市场竞争优势。
2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1促进了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建设。在现代信息环境下,各类网络信息服务系统风涌而起,冲击着图书馆在信息服务市场中的主导地位,造成了信息服务体系的重组。图书馆只有具备自己特色的馆藏资源,提供特色服务,才能显示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在信息服务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地方文献是图书馆最显自身特色的馆藏资源。某一地区的地方文献是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缩影,它包括记载着与某一地区有关的人、事、物的所有文献资料。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是针对地区的人、事、物进行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正是地方文献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契合点。由于各地的关联性和人物的流动性,地方文献中有很多重要的资源流传于本地区之外。图书馆在支持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仅仅借助于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与旅游资源开发相关的完整的文献信息,比如通过网络查寻、走访外地的名人或者名人后代、馆际互借,等等;挖掘流传于民间的传闻、传说及其相关的曲艺节目等。通过搜集、整理,不断完善本馆的地方文献资源体系,促进图书馆的特色文献建设。杭州西湖景区的主要景点环湖而设,在南线有西湖十景中的"南屏晚钟"、"柳浪闻莺",更有与北线的岳坟齐名的于谦墓。"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说明了当时环湖景区的风光。不知何时起,南线景点逐渐冷落,游客渐稀。对面的岳坟却是热闹胜过往昔。为了重振南线旅游风光,杭州市有关部门决定从重塑于谦形象而起。"于谦史迹万里寻踪"就是在此背景下由杭州市委宣传部和市政协牵头,由相关部门实施的旅游资源开发的行动,于2003年9月9日启动。图书馆应跟踪而行,为有关单位提供于谦生活的足迹,以便更好地实现"寻踪行"的目的,并在"寻踪行"的过程中求得相关文献信息,充实馆藏资源。
2.2促使地方文献科学地开发利用。图书馆收藏文献信息资源的最终目的是被用户所利用。现代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文献单元的服务已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只有通过对文献信息中包含的知识的开发、提炼,提供知识服务,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图书馆在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主动介入旅游资源开发的全过程,通过分析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现时情况,充分发挥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信息能力,分析综合地方文献,抽取文献中与当前旅游资源开发相关的信息内容,通过整合、组织,及时地提供给相关部门,为相关部门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节约时间和金钱,加快旅游资源开发的速度。通过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进一步认识到地方文献的价值所在。图书馆应结合当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状况,主动地、科学地开发利用地方文献,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为地方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如:通过分析名人录以及相关媒体的人物报导,将有关地方名人的情况提供给相关部门,为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挖掘地方文献中的传统文化,与有关部门或者社区配合,为社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文化原料。
2.3体现了图书馆的价值。图书馆长期以来深处闺中,只是被看作是收集文献资料和借还图书的场所,其价值不能被人所认识,这种境况严重地制约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支持旅游资源开发,展示了图书馆工作多元性及其价值;通过开发地方文献为旅游资源服务,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展现了图书馆文献信息的作用。所以,图书馆应全力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同时加强宣传,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图书馆,了解图书馆的价值和功用,营造优良的环境和氛围,促进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图书馆经历漫长的历程,在今天依然保持着昌盛的局面,正是不停地紧跟历史潮流,不断地深化着内涵的结果。图书馆支持旅游资源的开发又是一种与时俱进、提高服务层次的具体表现。图书馆在参与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不但加快了旅游资源开发的速度,提高了旅游景点的品位,其自身也深有得益:通过支持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丰富充实了馆藏特色资源,完善了图书馆的服务体系,提升了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加强了图书馆在信息服务市场竞争中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华.论图书馆对《道藏》的开发与利用.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2)
2刘莉.对西北地区地方文献开发的思考.甘肃高师学报,2002(3)
竹资源与竹乡风貌
中国的竹资源十分丰富,竹林面积已达到420余万公顷,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安徽、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广东等中国南方13个省区。近年来,竹资源的旅游开发逐渐被人们所关注。
“三十大竹乡”的竹林总面积约为130万公顷,占全国竹林面积的1/4左右。30个竹乡中,沐川以慈竹等丛生竹为主;广宁、怀集以茶秆竹和青皮竹为主;长宁、赤水高海拔山区以毛竹为主,低海拔河谷等地以丛生竹为主;临安、余杭、徳清以早竹为主的笋用竹独树一帜;而其他县市基本上都是以毛竹为主。
在竹产地,人们爱竹、敬竹、赏竹、种竹、食竹、用竹,衣、食、住、行与竹密不可分,竹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文化,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竹乡”风貌。
其城镇风貌大多表现出浓郁的竹文化氛围,“城在竹中、竹在城中”,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城市生活,在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均表现出竹符号的普遍存在,这种城镇景观所表现出的鲜明个性具有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在乡村,竹子则勾勒出与众不同的田园风光,竹楼为翠竹环绕,梯田被竹丛掩映,山间清泉被竹管蜿蜒引入村落,头顶竹斗笠的农民在田间劳作,竹制生活生产工具更是随处可见,待客的美味佳肴同样显示出竹乡特色。“竹城”风貌和“竹寨”田园风光构成了竹文化旅游不可或缺的要素。“竹元素”无处不在地表现在总体氛围之中, 这也正是竹文化旅游资源的魅力所在。
竹文化氛围吸引旅游者
竹是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资源。它首先应属自然旅游资源范畴,归属动植物旅游资源。其直接表现为具有旅游观赏价值的竹丛、竹林、竹园、竹海、竹山、竹谷,旅游观赏价值在于竹子本身所具有的“色、声、影、意、形”。作为自然旅游资源,竹子本身无疑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但竹子与其他自然旅游资源的相互衬托,在已形成的“天然氧吧”中增加新的景点,构成多样的环境氛围,则赋予其更高的旅游观赏价值。竹林与水体的结合使环境氛围多了几分秀美与灵性;竹林与地貌景观的结合增加了动感和层次的变幻;竹林与天象气候的结合显现出神秘莫测的意境;竹林与其他动植物的结合使景观充满生机,显得更加绚丽多彩。以“竹”为主题的生态观光旅游,不仅满足了现代都市人对休闲养生的需求,更继承和弘扬了竹文化,将利用和保护竹资源有机统一起来。
以竹为主题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文物、古建筑、古典园林以及历史名人等,其中最典型的是出土文物,如竹简记述了中国古代几千年前的社会文明,具有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竹景,也伴随园林的历史文物价值而具备了历史人文旅游资源的属性。此外,历史名人、绘画作品、诗歌与文学作品、传统手工艺、民间传说与典故等,也因其与竹子的关联而成为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可以说,竹乡和主要竹产地浓郁的竹文化总体氛围对旅游者构成了极大的吸引力。
竹文化旅游的发展,也依托了现代社会旅游资源。竹乡风貌、竹寨风光、民俗风情、地域文化、民居建筑、现代园林、旅游节庆、产业业态等。在竹乡,由“竹符号”所构成的旅游氛围是极具个性的旅游资源,这是竹文化旅游产品的核心构成要素,内涵丰富,外延宽泛,对现实与潜在客源市场具有巨大吸引力。“中国竹乡”和主要竹产地的竹产业十分发达,其产业业态和竹产品均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竹乡风貌、竹寨风光、地域民俗”所构成的环境氛围可使游客深刻体验和领略“竹乡风韵”。
以竹为吸引物的竹文化主题公园对于完整展示竹文化内涵,彰显竹乡特色,营造竹乡风貌具有重要作用,从北京的紫竹院到重庆的竹子公园再到宁波竹种园,均受到游客的青睐。以竹子为原材料的旅游商品更是深受欢迎。竹制旅游商品所具备的纪念性、观赏性、实用性,使其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的旅游购物需求,并具有宣传招徕、市场开拓功能。竹原料还是中国四大菜系中均可利用的食材,川菜、粤菜、淮扬菜、湘菜、赣菜以及傣家菜中的用竹量更大、“竹菜”佳肴种类更多。在中国竹乡及主要竹产地的饮食文化中,竹子已经到了“逢餐必有竹,无竹不成席”的地步。
竹文化旅游资源内涵丰富
在中国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中,竹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是其他类型旅游资源所不具备的。
从竹文化旅游资源的属性特征角度看,竹文化旅游资源应包括:竹资源赋存与禀赋、竹产业业态、竹资源与自然环境氛围、“竹城风貌”与“竹寨风光”、地域民俗、竹制服饰、竹制饮食器具、竹制日常生活用品、竹结构建筑、竹制交通工具、竹制生产工具、竹制药物、竹制文具、竹与体育娱乐、竹与民间传说典故、竹与诗歌绘画文学艺术、竹制乐器、园林与竹主题公园、竹工艺品、竹主题节庆会展等。
竹文化旅游资源内涵丰富,涉及中国竹乡和主要竹产地的历史、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民俗、宗教以及区域发展方向。
竹文化旅游资源独特的属性和丰富的赋存使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旅游开发价值很高,可拼装组合成观光游览、度假休闲、保健养生、购物美食、修学科普、节庆会展、科学考察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
近年来,福建、广东、浙江、江西、云南、四川等主要竹产地均已意识到竹文化旅游资源的巨大开发潜力,大力发展竹文化旅游,变竹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在市场开拓方面,塑造个性化的竹文化旅游地形象。湖北咸宁全力构建“楠竹之乡”,凭借丰富的楠竹资源打造旅游品牌;浙江安吉、江西吉安、四川长宁等则致力于竹乡、竹城、竹海建设。安吉竹子博览园、广宁广东竹博园等竹文化主题公园集竹种培育、竹文化展示和竹工艺传承于一体,成为竹文化旅游的主要载体。
江西崇义全县竹林面积43万亩,竹子品种近60种,竹资源丰富。在“中国竹乡”竹文化旅游开发中,崇义县充分利用竹与城镇、竹与村寨、竹与山林、竹与湖泊、竹与幽谷、竹与气候、竹与客家文化等最佳资源组配,制定发展战略,建设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竹镇、竹岭、竹岛、竹寨、竹谷、竹坊、竹廊”等竹文化旅游区,在竹海风景、竹乡风韵、竹城风貌、田园风光、地域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展示竹文化内涵,使旅游者通过观竹景、住竹楼、乘竹筏、品竹餐、饮竹酒、赏竹乐、购竹器、参与竹乡文化节的完整旅游过程,深刻领略竹文化旅游的真谛,极大满足了游客观光游览、度假休闲、保健养生、青少年修学、科普科考等旅游需求。
此外,竹文化旅游资源中,又包含有大量与竹相关的传统工艺、口头文学、生活习俗、音乐舞蹈、建筑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一方面丰富了竹文化旅游内涵,提高了旅游文化品位,同时又在客观上突出了民族文化特色,促进了遗产自身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遵义市;红色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3-0019-02
遵义市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这些资源特色突出,垄断性强,是遵义市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基础。但是,在目前的旅游发展中,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只有通过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繁荣的良性互动局面,才能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促进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共同发展。
1 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必
要性
旅游资源整合是指“旅游资源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根据区域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旅游市场供求情况,借助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手段,把各种相关资源要素组合成为具有统一功能的整体,从而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市场价值最大化和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过程”。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很有必要进行整合开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档次。随着旅游消费的不断成熟,旅游者对复合型产品的需求增加,旅游产品中参与组合的要素越多,旅游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就越强。因此,对遵义市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能够形成复合型的产品,提高遵义旅游产品的档次。在整合开发过程中,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开发旅游产品,形成在市场上吸引力更强的复合型旅游产品。
②有利于优化旅游产品结构。遵义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以会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以赤水丹霞为代表的生态旅游资源是其典型代表,这些资源类型差异大,品味高,吸引力强,但这些高品位的旅游资源没有取得对应的地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现有的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形式单调的缺陷越来越明显,要增强遵义市旅游业的竞争力,必须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整合开发遵义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能够突出遵义旅游资源的优势,改变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的现状。
③有利于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共同发展。一方面,红色旅游是一种资源依赖型旅游,杜撰和异地仿造红色旅游资源有损红色旅游的庄重性,是不可取的,然而,红色旅游若完全依赖其资分布,则必然会影响其客源市场及旅游容量。如果能将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既可以扩大红色旅游地容量,又能拓宽红色旅游的客源市场。另一方面,红色旅游本身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教育功能,使其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市场的青睐,遵义市的红色旅游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生态旅游可以借助红色旅游的名气扩大进一步发展。所以,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让红色旅游借助生态旅游壮大自己,生态旅游搭乘红色旅游的列车发展自己,有利于形成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2 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可
行性
①二者具有共同的文化特质。红色旅游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形式,是红色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产生的集教育、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新型旅游方式,其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意义,红色旅游所承载的以红色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既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又是社会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生态旅游是“前往相对没有干扰和污染的区域,专门为了学习、赞美、欣赏这些地区的景色与野生动植物存在的文化旅游形式”。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对旅游目的地良好的自然生态的感受,了解当地的文化,从而提高热爱环境、珍爱自然、注重环保的意识,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其文化内涵也十分重要。所以说,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都属于文化旅游的范畴,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共同的文化特质。
②二者在旅游功能上具有互补性。在旅游功能上,红色旅游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其突出功能在于其学习性。这一功能使红色景区主题严肃,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对于追求高消费、高享受的现代人群来说,红色旅游的枯燥、严肃很难满足他们的需要。很有说头、很有看头、没有玩头,是红色旅游的真实写照,除特定人群以外,对其他消费者吸引力较小,因其具有浓烈的政治色彩,因而季节性明显,客源状况起伏大。而生态旅游主要是为旅游者提供放松身心的场所,其突出功能在于其休闲性。这一功能使得生态旅游的客源市场相对红色旅游要更加广泛,但其学习性又相对较弱。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可以利用它们功能上的互补性,形成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互补发展的优势。
③二者在空间布局上具有一致性。遵义市的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在空间布局上具有一致性。很多红色旅游资源分布地恰恰也是绿色生态旅游资源集中的地区。比如,会址-山与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在空间分布上是一致的,红色旅游资源富集的赤水、习水旅游区,恰恰也是遵义市生态旅游资源最良好的地区。这种空间布局上的一致性,决定了它们具有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显著特征,红色旅游能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地的红色文化,丰富了红色旅游的内涵,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能够有机的融合,可以对二者进行整合开发。
3 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措施
3.1 注重理念整合,树立整体发展意识
首先,要树立大市场、大旅游、大产业的理念,坚持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的原则,全市一盘棋,从整体上对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规划,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现象,要对资源整合开发进行整体规划,各县区市要围绕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整体目标,协同合作,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服从整体安排,融合旅游资源,形成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
其次,加强对资源整合的调控和管理。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要协调发展,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要实现有效整合,政府必须要加强对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调控和管理。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给予政策扶持等方式促进整合开发的有效进行,同时还要加大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投入,努力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环境构建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3.2 增强形象意识,打造旅游品牌
遵义市旅游形象的塑造必须有利于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共同发展。目前遵义市“转折之城、会议之都”的旅游形象是从红色旅游的角度考虑的,没有突出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两个闪光点,很难从旅游形象上给人二者并驾齐驱、共同发展的印象。应该一方面突出以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另一方面突出以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为代表的生态文化,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都纳入旅游形象设计中。在进行形象设计时,从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出发,以促进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协调发展为目标,树立遵义市鲜明的形象。
在整合开发过程中,要增强遵义市旅游业发展的竞争力,必须借助资源特色努力构建“会址”、“四渡赤水”、“丹霞文化”等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的品牌,实施品牌联动战略,用品牌吸引旅游者,用品牌提升旅游品位,促进遵义市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3.3 优化资源组合,共同开发旅游产品
《2004~201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红色旅游本身的发展缺陷注定其发展过程中,必须整合相关旅游资源,把发展红色旅游与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密切结合,形成复合型的旅游产品,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要优化资源组合,把红色文化与生态文化结合起来,共同开发旅游产品。
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具有极强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但单纯的红色景观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毕竟有限,需要在红色旅游资源充分利用的同时挖掘绿色生态旅游资源,采用红色搭台、绿色唱戏的红绿结合模式,打造红绿结合的旅游品牌。在遵义市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利用其特殊的生态条件和特有的红色经典文化,如四渡赤水、土城战役、青冈坡战役等,开发几个主题鲜明的、游客可以直接参与的旅游产品,以红色为媒介,以绿色为平台,为游客创设一个既能融入自然,又能体验红色文化的旅游参与空间,通过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够展现遵义旅游特色的一系列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融合的复合型产品,增强遵义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若固守传统的发展方式,必然影响二者的发展。通过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将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繁荣的良性互动局面,“以红色旅游为主轴,带动生态旅游的发展,以生态旅游为后盾,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不失为促进二者共同发展的良策。
参考文献:
[1] 钟虎,吴国玺.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5):84-85.
【关键词】荣县;旅游资源;分析;开发;建议
引 言
荣县位于四川省的南部,属于低山丘陵区,是自贡市通往乐山市的必经之路,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且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不仅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还存在着具有一定价值的人文景观。由于现今我国的旅游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荣县政府对县城内的旅游业的发展也逐渐加以重视,开始投资开发旅游资源项目建设,如政府下拨巨款对吴玉章故居进行重新规划等项目,面对这样良好的发展机遇,在荣县旅游资源具有潜在而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下,分析研究该县旅游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在保护的前提下,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有力地挖掘其存在的旅游潜质,努力发挥出其最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实现三种效益的全面共同进步。
一、对荣县旅游资源的分析
荣县作为自贡市下辖的一个小县城,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县城境内的旅游景点较多,主要景点包括了双溪水库、吴玉章故居、桫椤谷、荣县大佛和荣县二佛寺等。以下是对几个旅游景点做出的详细分析。
1.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差异性大。旅游资源类型分明,同种类型的资源少,资源特色突出,差异性大,是荣县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如双溪水库是以水库为主体,以山林、溪流和各种景观建筑物为背景的水库观光游憩型的旅游风景区;吴玉章故居属于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是为了纪念吴老,重建的故居和陈列馆;桫椤谷是以桫椤植株为主,再加上以天然瀑布、湖泊、原始丛林以及各种植物为背景的集生物景观和水域观光为一体的纯观光型自然景观;荣县大佛与二佛寺是荣县较少的同类型旅游景点,都是宗教与祭祀场所类型的旅游景点,同属于综合人文旅游地。由此可见,荣县旅游景点所具有的特色各不相同,便于形成各旅游景点不同的品牌优势。
2.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荣县不同类型的旅游景点蕴含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如吴玉章故居,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被誉为自贡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宣扬着吴老的爱国精神,为青少年的教育做出榜样,同时,故居内吴老所使用过的各种物件,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人物的合影,都时刻展现出其所包含着的历史文化及其文物价值;荣县大佛中的现世佛和荣县二佛寺里上千尊的佛像集中体现出了深厚的宗教文化,与荣县当地的民间习俗和风土人情相互渗透、结合,形成了县城独具特色的宗教旅游资源。
3.旅游资源保护任务重。荣县不同景点中的旅游资源都具有其不同的旅游价值。如双溪水库是国家级的水利工程区;吴玉章故居是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青少年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桫椤谷是省人民政府亲自命名的“桫椤自然保护区”,在现如今,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政府极力倡导保护环境的背景下,桫椤谷中的自然植被都被保存得非常完好,更是具有大量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构成了桫椤谷的一大资源优势;荣县大佛是世界上第一大释迦牟尼佛,是仅次于乐山弥勒大佛的第二大石刻大佛。这些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是荣县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支撑,要确保对旅游资源本身及其周边环境的维修,并加大保护力度。
4.地理位置良好,交通便利。荣县距离自贡市区38公里,乐山市区100公里左右。自乐雅公路(省二级公路)横穿整个县城境内,为县城通往各区提供了便利。以县城为中心,连接各乡镇的道路均为三级水泥路。荣县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且各景点之间相隔较近。双溪水库坐落于城北,与城东的荣县大佛隔城相望。荣县二佛寺位于老县城西南,与县城隔河相望。吴玉章故居位于双石镇的蔡家堰村,距离县城只有14里,还可通过雅安路直达市区。桫椤谷是距离县城最远的旅游景点,位于荣县西南48公里的金花乡境内,但即使如此,在县城里也有直达景点的汽车。良好的地理位置为荣县旅游资源提供了优越的开发条件。
二、荣县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景点规划不合理。旅游活动及旅游业的空间组织和功能分区是旅游规划的基本问题之一。由于荣县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发展不甚重视,导致景点在功能分区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如游客服务中心是每个景点发展旅游的基本组成之一,而荣县旅游景点在规划时没有为其提供相应的空间位置;在文化商业方面,没有规定明确的场地空间,同时在缺乏管理的情况下,导致一些没有固定位置的小摊位随处可见,破坏景点的整体美观。景点在规划上的不合理,为旅游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通过调查发现,荣县各旅游景点的配套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不够完善,具体表现在缺乏足够的垃圾箱、公厕、停车场、标识牌等方面。如景点内垃圾箱的数量较少,且相隔距离较远;公厕数量少,所处位置较为偏僻,不易寻找,更有甚者,景点内仅有少量的需要收费的厕所,不存在公厕;停车场的位置划分不明确,或者场内面积小,导致时常出现随意停放车辆的现象;景点内标识牌较少,有些甚至是通过建筑物的墙面来进行方向指引。配套设施的不完善严重损坏了景点的对外形象,阻碍了旅游景点的发展。
3.缺乏相应的旅游产品。荣县旅游景点基本上都是属于纯观光游览型的,只是单纯地向游客们展示景点内的各种旅游资源,供旅游者观赏、玩乐。普通的旅游产品,或是根据景点内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而设计出的符合景点主题定位的特色旅游产品则不见踪影,景点内只有少量的与景点旅游主题无关的产品,如荣县大佛入口右侧不远处的龙都香茗专卖店。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地降低了景点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从而阻碍了景点的发展。
4.营销宣传力度不足,知名度低。荣县旅游资源虽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吴玉章故居,不时地会有学校组织学生前去参观、学习吴老的爱国精神。然而各旅游景点相应的管理部门缺乏广泛的市场认知,对拓展旅游市场不够重视,营销宣传力度小。目前,荣县各旅游景点主要还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来进行宣传,以至于其知名度局限于县城境内及周边地区,其他地区的省内游客对荣县的旅游景点大多都处于听说过或不知道状态,只有极少数的旅游爱好者对此有所了解,而省外的游客更是不甚清楚。这就直接导致了荣县旅游景点的低知名度。
5.缺乏相应的旅游线路。合理的旅游线路不仅能够使游客领略到不同的风景,了解到不同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加游客的人流量,还可以为当地居民带来相对可观的经济收入。然而,荣县旅游景点之间合作性不强,旅游管理部门及景点相关高层管理人员对此没有予以重视,并未加以引导设计出独特的旅游线路,导致游客在对各景点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不了解的情况下,在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先后顺序上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造成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时间上和精力上的浪费,既耽误游客的既定行程,又使游客对荣县的旅游景点产生不好的印象,从而降低各景点游客的人流量。
三、对荣县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1.统筹规划,开发与保护同时进行。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之前,邀请专门的旅游规划团队对旅游资源及其周边环境进行有效的调研,分析其优势及存在的不足,同时对其目前已开发的和潜在的市场进行调查分析,在遵循市场导向、特色性、经济和社会效益等原则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采用不同的开发策略,合理开发和规划。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为了避免破坏环境的平衡,尽力做到保护与开发并行,使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为荣县旅游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2.改善基础设施,优化旅游环境。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对旅游景区(点)的发展前景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荣县旅游景点应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根据景点的实际情况,不断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如根据景点范围的大小以及各建筑物之间相隔的距离长短,合理设置垃圾箱和公共卫生间;根据景点所处的位置、游客量的大小以及停放车辆数量的多少,对停车场的空间位置及面积进行合理划分;根据景点内各建筑物的所在位置、相互间的距离及道路的走向,在相应的显眼处放置建筑物方位标识牌等。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能有效优化当地的旅游环境,为景点旅游的发展增加资本。
3.开发旅游产品,提高景区吸引力。旅游产品是在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结合下产生的,它是旅游收入增长的潜力所在,也是旅游发展的关键环节。它不仅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地区旅游业的整体水平。荣县的旅游景区不能只是注重景区内本身存在或者新开发的旅游资源,应根据旅游景区内资源的特色,注重创新,设计出与之相符合的旅游产品,从而提高景区的吸引力,促进景区游客量的不断增加。
4.加强营销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荣县的旅游资源对于当地居民来说是非常熟悉的,自贡市就是其最主要的旅游客源市场。为了提高知名度,荣县旅游景点目前应当拓展的旅游市场主要是省内其他地区及省外的游客。在对荣县旅游景点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后,主张主要采用网络或者是广告、媒体等宣传面广的营销方式,详细介绍各景点内的各种特色旅游资源,加大营销宣传力度,提高景点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5.设计旅游线路,突出资源特色。旅游线路是旅游者、旅游企业或相关部门以及旅游目的地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对旅游景区的开发、旅游企业的发展和旅游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遵守以需求为中心的市场原则,特色性原则,热、冷点兼顾原则,不重复原则,以及交通安排合理原则的前提下,根据荣县各旅游景点的资源特色、景点所处地理位置的交通走向以及景点相互之间的距离长短,分别按照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地、在旅途中的时间、旅游者所乘交通工具以及旅游者意愿和行为等类型进行分类,设计出不同的旅游线路。通过设计旅游线路,加强各旅游景点之间的相互合作,共同促进荣县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旅游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是旅游者参观游览的目的,也是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必备条件。通过充分挖掘和开发旅游资源,使其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才能招徕众多的游客,促使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并非凭空臆想而为,需要通过搜集相关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开发出具有高档次、高品味的旅游产品。承担着"保存文化遗产,传递科学知识"职能的图书馆,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支持旅游资源开发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1 图书馆支持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资源可分为3类:一是以山水风貌为主体的自然资源,二是以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为主的人文资源,三是包含民俗风情、民间曲艺在内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是针对这 3 类资源的开发。无论是人文资源还是文化资源,都需要充分的考证、挖掘,才能得到开发利用。即使是怡情怡性的以名山大川为主的自然风貌,也只有注入文化内涵后,才能显示其魅力。图书馆长期收藏积累的文献信息资源中蕴含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信息,能很好地支援旅游资源的开发。
1.1 图书馆支持旅游景点的建设。 旅游资源开发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旅游景点的建设,只有建好旅游景点,才能凝聚人气,开拓市场,获得经济效益。旅游景点的建设主要包括:一是对古寺名刹、文物遗址的重建和修复,如杭州西湖景区重建雷峰塔、修复净兹寺。二是依照景区的有关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说增建相关景点,如金华双龙洞景区黄大仙故宫的建设。三是主题公园的开发,如绍兴柯岩风景区"鲁镇"的建设。旅游景点的建设都必须通过规划、设计和实施三步实行。在进行旅游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利用相关的信息进行查全、考证,才能建设成蕴含文化内涵的景点,重现景点的历史和文化风貌,才能构成人无我有的吸引力。图书馆应运用信息资源和人才的优势,积极参与旅游景点的建设,为景点的规划、设计提供相关的图片、资料等有关信息,帮助相关部门快、好、省地建设旅游景点。金华市鉴于黄大仙(原名黄初平,东晋时浙江金华人,传说于金华赤松山修炼成仙)在港澳及东南亚一带的影响力,决定在黄大仙修炼得道之所--赤松山修建黄大仙故宫,以吸引港澳及外资的投入。金华市图书馆闻讯而动,搜集、整理有关黄大仙的资料以及浙中一带道观建筑风格的图片,提供给相关部门,使黄大仙故宫在短时间内就建成,并对外开放。并通过今年的黄大仙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取得了旅游事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双重丰收的效果。
1.2 注入文化内涵,深化文化旅游。 旅游者是因为了解异质文化的需要才产生旅游动机,实施旅游活动的。现时,城市人喜欢到农村旅游,农民以到过大城市为荣,吸引双方互动的原因就是农村简朴的生活、淳厚的民风和城市的繁华所体现的文化本质。文化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旅游景区都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 古寺名刹记录着各自不同的宗教文化;文物遗迹跳动着历史的脉搏;名山大川则诉说着各种传说、朗诵着古诗名赋。缺少文化内涵的旅游景区,只能短暂地吸引游客的目光,无法震撼游客的心灵,缺少生命力和竞争力,最终会在旅游市场的竞争中被淘汰。发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记录着历史长河中点滴事迹,积淀着各种文化。图书馆应结合各地的文化背景,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信息,为旅游景区注入文化内涵,增添景区的文化魅力。东阳横店影视城里建有各种古致而宏伟的建筑,如秦王宫(仿秦阿房宫而建)、清明上河图,初听其名,令人神往。可走进秦王宫一览,里面只见亭台楼阁,水池和回廊环绕其中,而楼阁廊柱间却是空白一片。如果在建设秦王宫时,有图书馆的参与,通过查找相关历史图谱及相关资料,各幢建筑分别给予宫名,在各处门口或廊柱间配上对联,使游客置身其中,或赏联玩味,或触景联想,在游玩的过程中定能增添许多乐趣,也将吸引更多的客源。
1.3 挖掘民间曲艺,充实旅游内容。 旅游景区吸引游客的不仅仅是景区的景色和相关的文化内涵,各地的民俗风情、民间曲艺更具吸引力。笔者在北京游览民族公园时,就被其中的民族节庆活动和歌舞的表演所吸引而流连忘返。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中,详细地记载着各地民俗风情和民间曲艺。图书馆应积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充分挖掘这份财富,通过编排,在旅游景区内进行表演,定能增强景区的竞争力。浙江永康的"十八蝴蝶"和"九狮图"就是挖掘出来的民间曲艺节目,它们相继在法国桑特民间艺术节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走红。如能通过缩编,在永康方岩刚开发出来的南岩广场上进行表演,不但充实了方岩景区的旅游内容,而且能提高景区的影响力,取得市场竞争优势。
2 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一、新疆旅游发展目标及文化旅游资源
(一)新疆旅游发展目标2011年5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在乌鲁木齐市召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会议总结新疆“十一五”旅游发展工作,研究部署“十二五”旅游发展工作,使旅游业成为“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的支柱产业,推动新疆旅游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把新疆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旅游胜地和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I”。
“十一五”期间,新疆旅游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接待能力不断提升,旅游品牌效应已经显现,旅游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旅游环境整治取得初步成效。同时,新疆旅游资源开发挖掘得还不够,旅游精品少、产业规模小、经营粗放、管理水平不高,尤其是旅长游短问题还比较突出。“十二五”时期是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立足新疆实际,刻不容缓地推进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张春贤要求,新疆旅游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设旅游大区目标,坚持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建设一批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旅游精品名牌,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富民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新疆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十二五”期间新疆旅游产业发展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接待国内游客8000万人次、入境游客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850亿,力争达到1000亿,占新疆GDP的比重在8%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在20%左右,旅游从业人员力争达到50万人以上,带动200万人就业。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问,新疆旅游业各项指标基本上至少翻一番。
“十二五”开局之年,新疆的旅游业发展目标:接待国内游客3500万人次,入境游客130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5%、22.5%,旅游总收入达到350亿元[21。
(二)文化旅游资源的界定
郭来喜认为凡是能为人们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科研以及人们之间友好往来的课题和劳务的都可以称为旅游资源圈。
国家旅游局旅游资源开发司将旅游资源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被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无论是旅游资源还是旅游资源文化学术界没有给出确切的概念,笔者认为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资源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等同的,因为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存在的而被人类发现并利用起来的自然资源和人类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资源都是被人们用于旅游所需,而在自然资源被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就已经赋予其文化的内涵。而文化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所以说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界定不是很明显。从本质上来说,则是“文明达到一定程度而形成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系统,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因此,文化已成为了新疆现代旅游业的一种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资源。
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具有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文化的内涵,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学者们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主要是以旅游资源为中心,介绍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文化特色、文化属性、文化构成等嗍。
新疆旅游资源更具有独特性、完整性、丰富性和人文性。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交汇融合,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屯垦文化交相辉映。要把旅游业作为重要突破口,加快转型跨越发展步伐已刻不容缓。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灵魂的旅游是苍白的。因此,在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方面,特别是深挖文化内涵方面新疆还需做多方面的探索,通过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新疆应当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着力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实现把旅游业作为新疆战略条件形成了与内地迥异的旅游资源。
二、新疆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及优势
新疆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有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喀纳斯自然保护区、天池自然保护区、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西天山库尔德宁自然保护区和梭梭林自然保护区等,具有别具一格的景观。近年来,新疆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2010年,新疆旅游实现了三个突破:接待国内游客突破了3000万,入境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00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2010年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疆GDP的5.6%、服务业增加值的17%。全疆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5万人,间接从业人员100万人。
旅游产业正在成为新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已经完全具备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条件翻o(一)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从此表可以看出新疆文化旅游资源的自然资源中生物类占绝对优势,在人文资源中风情胜地类资源占有优势,而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无不反映在人文旅游资源的各种类型中,成为这里独特的潜在的和正在开发的旅游产品。旅游业是—个脆弱的产业,受经济以及政治等大环境影响严重,所以要根据当年的国家及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大背景及时有效地调整旅游政策,发展当地游,促进国内游,扩大内需。薪疆旅游正处在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新疆在新时期的战略定位,将加快推进形成国内外游客通过新疆“西进东出”和“东进西出”的新格局。新疆作为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旅游通道、集散中心和旅游目的地的地位正在加速形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树立新疆理念、创造新疆效率将成为新疆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目前新疆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基本形成,逐步形成了以“丝绸之路”为主线、“五区三线”为重点的旅游发展空间布局,打造了喀纳斯、喀什、天池、葡萄沟、那拉提、赛里木湖等一批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旅游景区,已经成为新疆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新疆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一种文化现象可直接导致一种旅游资源的生成,而天然的旅游资源也会因为有文化的修饰润色而更具可观性。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客观物质世界与主观精神世界的“心物交融”的结果。
新疆旅游发展要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突出打好区域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这几张牌;继续重点建设好喀纳斯、天池、吐鲁番、喀什、那拉提等一批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旅游景区和景点;建设好乌鲁木齐、吐鲁番、喀什、克拉玛依、石河子等一批特色旅游城市;不断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建设冰雪旅游基地;积极推进生态旅游示范区,推进特色旅游基地建设。
1.浓郁的民族特色
新疆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55个民族,各民族不断融合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风俗,同时民俗文化旅游是我国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而在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同时新疆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在开展民族风情游上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地域文化特色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锡伯族素有“好骑善射”的美誉,据了解我国许多优秀的射箭手大多来自查县,同时在新疆锡伯族又被称为“天生的翻译家”,他们大多都会说维、哈、汉、锡伯语等。
传统的哈萨克族是一个以游牧为主要生计的民族,与游牧相关的物质非物质民族文化是其文化的一大特色。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生活习惯等共同构成了哈萨克族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成为开发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宝库。
3.冰雪风情
新疆具有丰富冰雪旅游条件,新疆已形成天山北坡滑雪旅游区、阿勒泰滑雪旅游区及塔城、克拉玛依滑雪旅游区三大滑雪片区。从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底,各大滑雪场已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冰雪旅游的收入也在旅游整个收入中基本占到了六分之一。全疆已经拥有滑雪场一二百家,其中上等级的滑雪场23家。乌市周边已经形成了丝绸之路、白云、天山天池、雪莲山、维斯特为龙头,五棵松、阳光运动等滑雪场为递进的连线成片态势。
2006年,为整合新疆冬季旅游资源,自治区旅游局联合民航新疆管理局、体育局等,在全区各地州市支持下,成功举办了首届冬季旅游产业博览会。如今,中国新疆冰雪旅游节暨冬季旅游产业博览会已由新疆地方性节庆展会升格为国家级节庆活动,成为中国西部冬季最大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旅游专业展会。现在冬博会成为一个标志,每年举办时即表明新疆冬季旅游揭开序幕,随即乌鲁木齐丝绸之路冰雪风情节,天池冰雪旅游节,哈密冰雪旅游节、阿勒泰冰雪旅游节、阿勒泰国际滑雪节、福海冬捕节、喀纳斯冰雪风情摄影节等一系列紧扣冬季旅游主题的地州冬季旅游节庆活动陆续在各地展开。新疆冰雪旅游十年磨一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I8]。
4.军垦文化特色
军垦是指1950年中国奔赴新疆的多个地区进行的开荒生产和建设。而“军垦旅游”一般是指游客在军垦景点参观军垦遗迹和了解军垦文化的旅游行为。它属于一种特殊的红色旅游类型。实际上,军垦旅游所依托的旅游资源就是“兵团军垦文化”。其精髓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
【关键词】人文旅游资源;文化旅游;大湘西;民族旅游业;发展
一、前言
在以往的资源观念中,人们更多的是从经济增长与发展要素的角度,关注那些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且易于感知的各种资源,而那些由人类文明所创造出来的,与经济社会发展共生、同构、互动的人文资源却经常易被人们所忽视。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一个全新的旅游分支——文化旅游正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旅游活动归根结蒂是一种文化活动。据专家调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各国去欧洲的旅游者中,65%的人是进行文化旅游。在国内,文化旅游也因其独具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文化氛围而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各旅行社在编排旅游线路、组合旅游产品时,不断推陈出新,用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节目满足不同游客的精神需求。大湘西地区(包括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不仅是自然资源的富集区,而且也是人文资源的富集区,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这正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大资源观念确立的基本依据和大湘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源。
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对大湘西民族旅游业发展的作用
所谓人文资源,就是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通过文化的创造、积累和延续所构筑起来的可供人类继续发展的文化基础。wWW.133229.CoM著名学者认为:“所谓的人文资源就是人工的制品,包括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是人类从最早文明开始一点一点地积累、延续和建造起来的,它是人类的文化、人类的历史、人类的艺术。”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文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称“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是对旅游者形成文化吸引,为旅游者在文化旅游过程中使用和消费并促使文化旅游感受形成的各类要素,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结晶,是民族风貌与特色的集中反映。从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规划实践的角度可以分为三类:实体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指一切以景观实体为存在形式并可供旅游者直接作为旅游目标地的民族文化部分,如建筑、交通、特色城镇和村落、节庆场所、纪念地等;社会氛围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指一切以旅游者可以感受到的由物质、行为、观念等构成的文化氛围部分,如器物、饮食、服饰、习俗、语言、思想观念等;精神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指狭义的精神创造部分,如民间文化、神话、戏剧、歌舞、音乐、绘画、工艺、哲学、宗教等部分。旅游文化与旅游和旅游业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在自然风景区,开掘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会大大提高其文化品位,加速旅游业的发展。
(一)文化对大湘西旅游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旅游研究专家在一次抽样调查中得知,外国旅游者心目中的中国旅游第一吸引物,认为是风光名胜的占30%,认为是民族文化的占70%。日本人来华旅游的兴趣分类大体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古迹的49%,体察民俗风情的22%,观赏文艺美术的7%,品尝风味佳肴的17.5%,其他4.5%。在美国人中,27%的人每年要把数十亿美元花在文化旅游上。文化是旅游和旅游业的灵魂,旅游业经营的就是文化,销售的也是文化。从旅游者角度看,其多种多样的旅游活动类型可归纳为:观光旅游、寻根旅游、休闲旅游、会议旅游、探亲访友旅游、宗教朝圣旅游、度假疗养保健旅游、体育与探险猎奇旅游、海底文化沙漠旅游、以及各种专项旅游、兴趣旅游等。那么,无论旅游者参加哪一种类型的旅游活动,其旅游目的都是了解世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因此,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具有文化才是一壶醇酒,耐人寻味。
(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是大湘西自然风景区所必需的
追求文化底蕴和文化含量,已经成为中外旅游业的共同行为。旅游业行家提出要抓四个注重,即:注重文化内涵,注重文化形式,注重过程的文化性,注重细节的文化性。英国著名地理学家纽拜说:“风景不是自然物,而是存在于自然和人类生活的交接面上。”世上并无绝对意义上的自然风景,一处风景的魅力长存,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其丰厚的文化底蕴的维系,没有文化赋存的旅游资源是没有生命力的。艺术大师刘海粟说:“黄山风景绝佳,我九次登临,但缺少碑刻,历史文化气息薄弱,风光虽比泰山美,终输一筹。”将优秀的大湘西地方民族人文旅游资源以恰当的形式奉献于游人,使他们充分领略其浓郁的文化氛围,受到启示和教育,获得体验和熏陶,旅游者就会得到一种满足,就会将旅游业推向新的层次和高度。
(三)增添旅游文化含量可以加速大湘西旅游产业化进程
如果下功夫提高人文品位,挖掘文化内涵,就会有这样的效果:(1)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越丰富,人们前来获取和共享知识、信息的欲望就会愈强烈,从而增大客流量。(2)增加旅游消费项目,提高旅游消费水平。如在大湘西景区修复寺观庙宇向游客开放,在夜晚安排大湘西民族文化娱乐项目等,就可能会使旅游收入大幅度增长。(3)开辟境外客源,发展国际旅游。“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全人类的。”对大湘西民族文化差异进行探索的价值情趣,是引导现代旅游业客流走向的神奇魔棒,以名山、名水为依托,充分开发利用民族文化旅游,会吸引大量境外旅游者。(4)民族人文旅游开发和再生产所需投入不多,是一种低耗高效的经营途径,极有利于大湘西旅游产业化的发展。
(四)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是实现大湘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与自然旅游资源相比,人文旅游资源是一种可再生和可增质的资源,是真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它具有极大的经济开发价值。著名学者指出,开发和利用人文旅游资源不仅能产生新的人文精神,同时也能创造新的经济价值,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种投资不多,又不破坏自然生态的朝阳产业。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势在必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愈是稀缺的物品,其价格就愈昂贵,并且越是市场所需要的,就越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说是实现大湘西可持续发展的明智选择;从大湘西自身的自然与人文条件来看,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是最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业,也是最具前景的可持续发展产业。
三、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可行性
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多彩,魅力无穷,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奇葩,在中外游人中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大湘西开发利用民族人文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1.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在此繁衍生息,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并与其他兄弟民族交流融合,使大湘西传统民族文化独具特点。
(1)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如土家族的茅古斯、摆手舞、打溜子、咚咚奎、硬气功、吊脚楼、织绵、粘贴画、社巴节、黑神会、六月六等;苗族的以歌为媒、木叶传情、玩龙、舞狮、踩鼓、椎牛古俗、赛马、唱苗歌、跳苗鼓、踩花鞋、赶秋、四月八等;侗族的鼓楼、风雨桥、大歌、合拢宴等;白族的服饰、神话、传话、寓言等,这些都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如果把这些原始性文化加以开发利用,其吸引力将会胜于国内外随处可见的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歌舞厅等娱乐设施。而且这种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替代,在其他地方不可能真切地欣赏到,旅游者来此既饱览山水风光,又领略民族文化异趣。
(2)丰富多样性。大湘西民族文化是全民族集体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到再生产、交易的经济文化以及民间艺术的精神文化等,内容丰富,门类齐全。如:土家族歌舞音乐文化有:山歌、仪式歌、接龙舞、劳动号子、吹牛角、唢呐等;戏剧曲艺文化有:傩愿戏、巫戏、土地戏、阳戏、花灯、渔鼓、莲花闹、三棒鼓等;民俗文化有:土家服饰、礼仪、哭嫁等;工艺文化有:土家刺绣、编织、雕刻等;体育文化有:抢贡鸡、争江山、民间棋类、拳术武术等;医药文化有:麝针、扑灰碗、拔火罐等。如:苗族的上刀山、下火海、咬铧口、捞油锅、爬滑杆、踩鸡蛋、射驽、仙人接绳、八仙脱衣、米变珍珠、玉女穿梭、仙人上天下地、口中抽肠等。如:侗族的多耶舞、琵琶歌、黑米饭、腌鱼腌肉、芷江鸭、蜜饯等。如白族的冬至节、木主节等。这些极其丰富的原始性素材,是旅游文化提炼和升华的源泉,经过加工和再创作,可以满足旅游者怀旧、寻根、求异等多层次、多样性的要求。
(3)群众性和可参与性。湘西民族传统文化,来自于民间,流行于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个显著特点决定了旅游从业人员和观光旅游者都能广泛的参与,可以自娱自乐,活跃旅游文化生活,丰富旅游活动内容。
(4)非时空局限和可调剂性。湘西民族文化以静态形式表现的,一般可在室内供观赏,动态形式的表演文化也可在室内进行,这样就不受时空条件限制,根据需要调控,在夜晚,在不能上山观景的雨雾天,都可安排旅游文化项目。旅游者来大湘西即使碰上雨季看不到自然景观,而能欣赏到充实的民族文化,也会觉得是满载而归,兴犹未了。
2.大湘西山水自然风光如诗情画意,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与其他地区相比,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有世界一流的名胜风景武陵源、猛洞河、小溪原始次森林、栖凤湖、德夯等作依托,有历史风情凤凰古城、王村古镇、南方长城、老司城、不二门、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旧址、芷江和平园、里耶战国古城等作支撑。恰当地开发和利用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山水和文化就会相得益彰,双胜并美。
3.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大湘西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表现民族文化具有诱人的魅力。如:吉首德夯苗族文化游,怀化侗族文化城以其特有的魅力使众多旅游者流连忘返;张家界市秀华山馆以其土家雕刻家具、土家服饰、刺绣等引来观赏的游人络绎不绝;大湘西一大批宾馆、饭店、餐馆、摊贩,纷纷打出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的菜谱、服饰等招牌以招揽顾客。
4.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加快湘西地区开发的战略决策为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和外部条件。
从国际国内环境来看,世界投资重心正不断向经济发展迅速的亚太地区转移,一些富有远见的国外投资者开始把眼光逐渐转向我国发展潜力巨大的中西部地区,这为21世纪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2004年6月2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作出的加快湘西地区开发的战略决策,不仅为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而且也说明对大湘西地区人文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
四、基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大湘西民族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1.切实加强对大湘西旅游业的领导和宏观管理,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加快形成具有大湘西特色的文化旅游区。
把旅游业纳入大湘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旅游产业发展纳入政府工作议程,加强对人文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恢复或移植传统节日活动,如社巴节、女儿节、牛王节、祭萨、木主节等;修复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古建筑,如永顺土司王城,天子山上、中、下三座天子庙;在城区、景区等地安排适宜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提倡建仿古民居,仿古家庭旅馆等。统筹开发大湘西地区特色人文旅游资源,形成大旅游、大网络、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培育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旅游精品线路,重点开发吉首民俗风情旅游区和凤凰历史名城旅游区。以张家界为龙头,以怀化、吉首为中心,以民俗风情为主旋律,主要开发德夯民俗风情、通道民俗风情、凤凰历史文化名城、洪江古商城、洪(江)芷(江)鹤(城)金三角侗文化旅游、芷江抗战受降坊、凤凰南长城、万佛山、凤凰山、黔中郡等旅游精品。
2.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可对旅游企业进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实行贷款贴息,大湘西各家银行在安排信贷规模时,应考虑对旅游业的支持。招商引资实施引资带动和项目带动。财政加大对旅游业的引导性投入,州、市(县)政府应将旅游发展专项经费列入财政年度预算。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向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倾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旅游开发专项资金、国债资金、西部开发资金,加快重点人文旅游资源项目的开发。
3.抓好大湘西民族文化资料建设。政府组织力量编写出《湘西民族文化丛书》,以利于规范民族文化的释义,全面系统地展现大湘西各民族传统文化内容,促进人们对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抢救和整理民族古籍,如对口耳相传、或散藏于民间的民俗文化古籍、事实、实物文化等进行搜集、整理成书出版,或采取措施予以保护。加强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民族文化的研究,以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4.把丰富多彩的大湘西民族文化和奇甲天下的大湘西山水一起向外推介,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把民族文化精华部分编进旅游读物,将文化与山水一同全面介绍,以招标或重奖的办法,激励人们创作出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歌曲、文学、电影、电视片等作品,丰富文化旅游内涵,增强信息辐射。三个市、州报刊、电视台可创设民族文化研究专栏,开办推介民族文化专题节目,以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促进民族文化向旅游产业的转化。新闻媒体应加大对人文旅游景区、特色人文旅游项目和路线的宣传力度,切实把大湘西文化旅游宣传出去,让大湘西的旅游走出湖南,走向世界。
五、结语
长期以来,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依赖,使许多经济学家得出资源就是指各种自然资源的单一资源观,他们因此也确信,只有自然资源才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当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来讲,在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保护之间是一个矛盾和痛苦的选择,其中传统的、狭隘的资源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旅游业是大湘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除了对传统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外,未来大湘西旅游业发展,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是重中之重,以培育大湘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亮点和支撑点,21世纪,基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大湘西民族旅游业发展意义重大,机遇成熟,条件具备可行,必将以文化旅游作为主旋律。
[参考文献]
[1]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赵惠强,洪增林.西部人文资源开发研究[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3].人文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和意义[j].文艺研究,2001,(2).
1 体育旅游资源的内涵
体育旅游可以说是旅游的一部分,自然界以及社会中的事物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激发旅游者的兴趣,从而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体育旅游资源的内涵的界定有多种,笔者比较认同这一种:体育旅游资源是可供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的旅游资源,包括一切具有旅游吸引潜力的体育事物(含人物)和体育现象。
在体育旅游中旅游者不仅可以参与各种体育竞赛还可以放松身心,进行娱乐活动和身体的锻炼。旅游者得到的不仅仅是身体素质的提高更有精神素养的培养,从而达到人文身心全面发展的效果。在体育旅游中不可缺少的就是体育旅游资源,在发展中体育旅游资源逐渐形成了多样性、地域性、季节性、历史性等特征。多样性体现在我国幅员辽阔,从东北到海南纬度跨度较大,拥有丰富的自然奇观,东北的林海雪原中部的黄土高原南部热带雨林景观构了丰富多样的体育旅游资源,相应的开展滑雪、潜水等等的活动。也正因为我国国土面积大,高山、湖泊、河流、盆地、湿地等受地势影响形成鲜明的地域特征,使得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并且形成鲜明的地域性,所以在开发的过程中因地制宜最大限度的激发体育旅游资源的价值。除了自然景观,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也形成了一系列的人文景观比如寺庙、晋商庭院等等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不同季节有不同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冬天的滑雪、冰雕,春季的踏青,夏季的潜水、游泳等等体现着我国体育旅游资源的季节性。
2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机遇
第一,国家政策的支持,资金投入。我国幅员辽阔,自然人文资源丰富,所以如何更好运用这些资源来服务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关键性问题。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宏观调控下可以使体育旅游资源有序规划避免重复开发,造成资源的浪费。在统筹规划下开发,可以提升资源的价值体现不同类型的特色。比如山地资源和水域资源就可以最大化的体现个性价值。目前国家对假区、旅游城市的开发,因地制宜的发展滑雪旅游、生态旅游等,这些政策都能使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经济学家研究表明:体育健身市场的发育水平及市场结构与人均可支配年收入的增长水平基本呈正相关。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人均国民收入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中高档体育旅游项目,国家的经济支持以及外资的投资使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迎来新的机遇。社会的投资力度加大也使开发更加游刃有余。
第二,科学技术的支持。我们应该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尤其是自然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更多的考虑到环境的承载力,體育旅游资源地的冲击力。现代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在开发中可以有数据化的分析,增加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减少对资源的损耗,通过科学的分析安排减少旅游旺季,游客与环境容量之间的冲突,增加可持续发展。
第三,市场需求量较大。随着国家法定节假日的推广,假期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家庭集体出游的情况与日俱增。对于不同性别的群体,体育旅游需要也不太相同,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登山、探险、滑雪、野营等活动受欢迎程度也在提高。当然不同的文化素养的群体对于体育旅游的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文化素养较高的人能参与到更多的集体体育旅游项目中。不论是年龄、职业还是性别的不同对于体育旅游资源的需要也不同,但总体来说,体育旅游的市场需求量与日俱增刺激着体育旅游资源更加可持续的开发。
3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挑战
第一,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由于市场需求量大,社会投资海外投资的加大,使得对于体育资源的开发量直线增加,这就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山地资源的开发使得地质地貌受到一定的破坏,一些水上体育旅游成为热点,比如漂流等,使得对水域资源的开发有些过度,水上飞机等的排泄物对水域的污染,垂钓等对水域中生态平衡的破坏。再有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对树木、大气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要想达到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的目的,还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这到现在还是一个挑战。
第二,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安全体制还不健全。安全问题在现在的体育旅游开发中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当今社会事故频发,而体育旅游者参与程度较高,尤其是国家法定节假日出行的人数迅猛增长,交通压力、交通事故数量增加,成为游客出行的担心因素。再加上越来越多的体育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本身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游客的安全还没有足够的保障。例如:2004年10月,在陵川凤凰谷景区举办的全国攀岩邀请赛中 ,两位河南选手不幸坠落导致死亡等等。攀岩摔伤的人数、蹦极出现生命危险的人数也在增加。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安全体制值得关注,只有更健全的安全体制制定出来,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才能进一步打开市场。
第三,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解不深入,服务质量低。一般旅游价值是指在体育旅游中同时兼有的旅游价值,包括观光、生态与文化价值。如今参与体育旅游的人数在增加,但是民众对体育旅游资源的认知度不高,不能较好的利用体育旅游资源,没有可持续循环利用的意识。只有把体育旅游资源的生态文化等价值充分开发出来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创造力。要想充分利用旅游资源,首先要提高对于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根本性认识,加强宣传力度在参与度和可持续性的提高中才能更好的开发。对于具体的体育旅游项目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质量还很低,导致游客在享受体育旅游资源的同时体会不到体育资源的强大生命力,这样不能形成游客的二次消费,加强服务意识才能有利于游客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参与度,登山、滑雪、漂流等才能可持续的开发。
4 结语
体育旅游将体育活动与旅游行为进行了有机结合,为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赋予了新的意义。只有我们深刻的了解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内涵,才能有效的开发,在开发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将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有效的结合利用起来开发,为游客提供健康绿色可持续的体育旅游资源,发挥体育旅游资源的魅力迎接更多的回头客。因为现阶段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还处于低层次,比较粗放,开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还比较大,污染比较严重。人们跋扈自然的意识比较弱,盲目的浪费也使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保护是开发的前提,要想更好的开发必须有较好的保护措施,很多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社会、海外的投资下,一起努力共同致力于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尽量做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同时抓,使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袁书琪,郑耀星.体育旅游资源的特征、涵义和分类体系[J].体育学刊,2003(2):34.
[2] 王红英.21世纪初我国体育健身消费市场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15-18.
[3] 刘凤香.论体育旅游安全体系的构建[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5(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