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教室文化设计范文

小学生教室文化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教室文化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教室文化设计

第1篇:小学生教室文化设计范文

【摘要】 素质教育要求人才的全面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对高等医药院校来说,要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重点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现科学与人文的交融;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重点要认清创新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增强创新动力,提高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实践育人,是提高医药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育人

Abstract:Competenceoriented education demands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qualified personnel, emphasizing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e capability.As for the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to realiz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qualified personnel, the key point is to strengthen the humanity competenceoriented education to mingle science with humanity.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e capability,the key point is to recognize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 boost their innovative power and enhance the actual effect and pertinence.Educate students through practic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the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innovative spirit,enhance their cultural competence and promote them developing comprehensively.

Key words:cultural competence;innovative spirit;educate students through practice

二十世纪末,一场关于“国民素质”的讨论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也推动了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新一轮教育改革,高等院校成为教育界素质教育改革的领头羊[1-3]。

在此背景下,华中科技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建立起了第一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针对当时理工类院校“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的严重弊端,在大学生中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提倡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适应了社会、教育及人才发展的需要,其在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因而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极大重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关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也逐渐深入并取得明显成效。

但是,随着“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推广,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进一步提高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与操作性”、“如何结合各高校的特点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等一系列问题摆在了研究者面前。

本文根据高等医药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创新精神培养的实际,以“广东药学院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办)”为例,从“实践育人”的角度,探讨进一步提高医药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培养的针对性、操作性以及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两个“分离”,导致两个“降低”

高等医药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创新精神培养的主要问题是:两个“分离”,导致两个“降低”,即,科学与人文分离导致学生综合素质降低,创新与实践分离导致创新动力降低。

(一)科学与人文分离,导致学生综合素质降低

为了弥补人文教育的不足,很多医药院校都提出了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案,但这些方案也只是通过多开一些人文社科类的选修课、讲座,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医药院校科学与人文分离的现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医药院校科学与人文分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缺失

第一,在教学中重专业知识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过分强调过窄的专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医药院校也不例外。这种过分强调专业意识、专业教育的模式,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狭窄,人文素质较差等问题。

第二,指导思想上突出政治忽视人文精神。我国医药院校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对大学生理想、道德的塑造实际上主要是对政治信念的强调,真正意义上对生命的关注、对伦理的思考等人文精神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第三,教育实践中注重技能培训忽视人文精神。医药院校的教学中,实验、实习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各种实验场所和实习基地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最理想的场所。但是,在实验与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传授给他们的是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技巧和成熟的经验,很少有人给他们讲解本学科思想观念的演化历史、价值遗产和医学理论的渊源。

2.人文素质教育内容薄弱

医药院校学生的专业学习课业负担相对较重,专业教学内容挤占了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时间与空间,造成实质上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薄弱。据统计,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8%左右[4]。通过调查发现:在现有医药类学生教育中,尽管通过改革,课程设置更趋于合理,但传统的教学结构没有根本转变。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精神教育的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3.以人文知识的传授代替人文素质提高的现象普遍存在

知识不等于素质,文化知识也不等于文化素质。从知识到素质,有一个“转化”的过程。许多院校对人文素质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增强公共选修课的方法来实现的。这种做法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弥补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弊端,即以人文知识的传授代替人文素质的提高,从根本上来说,还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的水平,其课堂教学也还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的考核也是通过考试来检验的。这种人文素质的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的延伸,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科学与人文,是人才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一对翅膀。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人文知识是同精神世界密切联系的知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人就会成为基于这种不完全知识基础之上的“半个人”。我国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在谈到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时指出:“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有科学的基础与科学精髓。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有人文的精神与人文的内涵”[5]。

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基础是实践。“科学与人文,‘本是同根生’,同源共生,存在着‘交集’。其根、其源、其交都在实践之中。”[6]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与人文分离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脱离实践。

(二)创新与实践分离,导致创新动力降低

医药院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主要问题在于创新动力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人文素质教育缺失,导致创新动力不足

(1)人文关怀精神的淡化,导致创新动力的不足。

人文关怀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如前所述,医药院校存在着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的缺失的问题,其直接影响就是学生缺乏人文关怀。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主观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精神更趋于薄弱甚至缺乏。这一点对于即将从事医药卫生工作并与患者接触频繁的大学生来说,这种精神的缺乏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因为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创新”,或者说不知道“创新为了什么”。

(2)功利思想的滋生,导致创新动力不足。

在市场经济进行得如火如荼但相关体制又不是很完善的环境下,各种经济领域中的趋利避害、追求利益最大化等思想会渗透到各个层次和领域。在主体的自我判断、自我鉴别能力以及健全人格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中,容易受到各种负面因素的冲击而出现行为上的拈轻怕重、责任承担上的避重就轻、思想上的懈怠放松,以及集体合作意识的淡漠、自我中心的过度扩张等问题,这些负面因素的增多会干扰并阻碍大学生主体创新能力培养的进程。大学教育的重心偏向于智力和技术训练而忽视“人文教化”,大学生自身的顺势而为更加助长了这些不健全品质的滋生,这是与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相悖的,更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桎梏。

值得指出的是,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离开了“实践”这个科学与人文交融的基础。

2.创新与实践分离,导致创新动力不足

实践与创新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的过程具有辩证性,而这一过程正是我们理解实践与创新关系辩证性的基础和依据。

实践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与认识的过程是内在统一的。一方面,人的实践活动从来就是在理论(在这里是指创新理论)指导下并通过实践理性具体规范人们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另一方面,创新理论又是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是人们处理人与世界关系在观念中的反映和重现。新的实践产生新的理论,新的理论又指导新的实践,如此不断循环,推动着实践与创新关系的良性发展。

在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中,作为教育者的学校、教师与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往往把实践与创新割裂开来,造成实践是实践、创新是创新的人为认识偏差,使得实践与创新都不能良性发展。其恶果之一便是最终造成创新精神的泯灭,创新动力的不足。

创新精神的培养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要求。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民族,是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在高速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需要一代代具有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来实现。医药院校必须站在时代与社会的高度,从强国兴邦、民族复兴的高度来认识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培养医药卫生人才的创新精神。

二、实践育人,实现两大“提高”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同源性决定了实践是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的最佳途径,是科学与人文交融的基础。实践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决定了创新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因此,实践毋庸置疑地成为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的结合点,成为创新精神培养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结合点,成为文化素质提高与创新精神培养的结合点。实践育人,有利于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效,有利于提高创新精神培养的实效。

(一)实践育人,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效

实践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1.实践可以丰富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知识

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知识,是提高文化素质的前提。没有文化知识,就谈不上文化素质的提高。

实践是所大学,知识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学生可以接触、了解、学习、掌握许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这对于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是大有裨益的。而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丰富,又为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2.实践可以将知识转化为素质

知识不等于素质。要想将知识提升为素质,必须要经过一个转化的过程。实践是“化育万物”的土壤,能够将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科学文化素质,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质。

(1)知识运用的过程就是从知识向能力、素质转化的过程

知识运用的过程,实际上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去与社会、自然进行沟通,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去完成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践者不断地尝试、体验、试错、调试、补充,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融入了自己的主观判断、主观感受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经验体系、情感体系,这就是素质。这个时候,实践者所获得的已经不仅仅是知识,而是实实在在的素质。

(2)对知识运用过程的反刍,是素质升化的标志,是知识、能力创新的前奏

从知识转化为素质,还仅仅是一个初级的转化。实践者在实践活动中或者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对知识运用过程的反刍,即对实践过程的再思考,标志着素质的进一步升华,同时也为知识、能力的创新提供了可能。

没有对实践活动的再思考,就没有完成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就只能仅仅停留在实践的层面而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实践,也就失去了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基础。

(二)实践育人,提高创新精神培养的实效

实践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与认识的过程是内在统一的。从认识的本质上看,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这里所讲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创新,是一种思想上、理论上的创新。因此,实践与创新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实践与认识(再认识)的关系。实践与创新的关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从实践到创新的过程,二是从创新到实践的过程。

1.从实践到创新的过程。从实践到创新的过程具体为:实践——感性认识——创新(理性认识)。这也就是认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是理论创新的过程。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就没有止境,创新也就没有止境。

2.从创新到实践的过程。从创新理论到实践的具体过程为:创新(理性认识)——实践。这是认识的实现过程,实际上也是创新回到实践的过程。创新理论不是目的,其目的和作用都是指向实践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新的实践。如果创新的理论不回到实践中去,它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因此,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让学生正确认识实践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才能实现实践与创新的内在统一,为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不竭动力。

三、医药院校提高实践育人的操作性、针对性以及实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如何提高实践育人的操作性、针对性以及实效性,是提高医药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创新精神培养有效性最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广东药学院坚持实践育人,经过长期的探索,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实践育人模式。

(一)探索与实践

1.立足实践,确立科学育人目标

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上,广东药学院立足于实践,坚持培养“面向基层,培养上手快、善沟通、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

《广东药学院关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指出,人才培养要“立足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思想,根据人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体现广东药学院的办学特色”,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意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人文素质培养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最重要的制度保障。

2.依托基地,拓展实践育人平台

经过多年的努力,2006年,广东药学院与广州大学城及周边7所高校联合申报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获得教育部的批准,广东药学院成为该基地“社会实践基地”。

以此为契机,广东药学院根据自身优势,建成了8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子基地,分别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爱心医疗服务基地、社区服务基地、中药及药用植物基地、文化艺术素质基地、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创业实践基地。其中,中药及药用植物基地、中药标本馆还被评为“广东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此外,学校还新建了制药工程“GMP”教学实验室、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心、“心灵沙发”网络心理辅导中心、中药标本馆和生物制药学生创新实验室等12个实践教学实验室和学生活动中心,并与有关企、事业单位、行政机构合作建设了200多个教学实习基地与就业基地,为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学生的自我实践提供了足够的平台。

3.“四位一体”,完善实践育人体系

(1)加强实践教学,发挥第一课堂的实践育人功能

第一课堂是实践育人的主阵地,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为人才培养提供基本保证。

学校重视对现有医药学科课程结构进行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广东药学院关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强调指出:“应认真研究在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内容、途径和方式。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按照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原则,对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系统的优化,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充分论证各实践教学环节在总体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学校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加大实验课时比例,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鼓励教师吸纳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研究,支持学生课余开展实验方案设计和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知识竞赛和学习竞赛,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2)开展具有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方面,学校逐步探讨出了一条“结合专业元素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各个二级学院、各个学生社团在学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的统一指导下,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开展一系列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有关的活动。如药科学院的“药德堂”、“模拟药房”、“药膳美食节”等 ,中药学院的“野外实习知识竞赛”、“中药标本展”等,临床医学院的“杏林之春医学节”等,医药信息工程学院的“IT文化节”、“编程设计大赛”等。在各种结合专业元素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在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方面也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学校为学生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的“双丰收”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平台。

(3)社会实践,发挥社会环境的实践育人功能

社会实践,指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学生深入社会各阶层、各区域、各行业,运用其自身的知识、能力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活动。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走出校外,真正地参与社会活动,让学生对社会生活有最直接的接触与了解。

广东药学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包括 “三下乡”、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走访调查中亲身体验劳动人民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优秀思想品德,使他们看到了贫困山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激发了他们毕业后投身基层、扎根边疆的热情;既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繁荣昌盛,增强学生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和爱国情感,又了解到当前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道德失范和违法乱纪等现实,增强人文教育的紧迫感和主动性等。

(4)自我实践,发挥实践主体的能动性

教育的过程包括他育和自我教育两个环节、两个变量,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双向关系,而不是单向传输的关系。因此,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接受关于基本价值观念和生活模式的教,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自己在成长中不断地进行“体验”、“试错”、“反思”与“启悟”等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

广东药学院鼓励学生自觉地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中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自我实践,增强文化素质,培养创新精神。

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社会实践、自我实践,构成了广东药学院“四位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

(二)成效

通过实践育人的探索与实践,广东药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精神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1.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学生思想素质进步明显,思想、心理状况较稳定;专业思想和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文化艺术素质不断拓展,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各类文体比赛获得多个重要奖项。

2.实践能力明显增强。学校多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广东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毕业生也得到了用人单位 “上手快、善沟通、动手能力强”的评价,深受用人单位喜爱。

3.创新精神显著提升。2007年相比2005年,学生科技立项增加了5倍之多。三年来,获全国、省各类学术科技创新奖项、“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作品竞赛、“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国家级、省级多个重要奖项。

四、小 结

实践育人,是一种结合实践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育人形式。广东药学院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按照实践育人的思路,探讨出了一个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新模式。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提高医药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J].高等教育研究,2003(3):23-26.

[2]杨叔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兼论全面素质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0):66-70.

[3]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会医学教学与学科建设的建议[J].医学与哲学,2003(3):31-35.

[4]刘凌云、李强.论医学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医学,2005(6):78-80.

[5]周德新.实践与创新关系的认识论诠释[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1-28.

第2篇:小学生教室文化设计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班级文化建设;探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班级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班级的物质文化主体是物,是有形的,主要有班级的桌椅摆放、教室布置、内务整理和学生着装等。精神文化主要指班级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具体表现在班级的学风、班风和考风,这些都是无形的,也是最核心的。狭义的班级文化就是专指精神文化。为此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是每位小学生成长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班级文化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陶冶小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下面笔者就班级的文化建设问题谈以下观点。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班级文化建设促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多年以来,我们的德育所采用的基本方式是由班主任在班会课上传授有关的德育知识。但在形式上往往以教师的讲解甚至“说教”为主,常常不能触及学生的灵魂,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从组织形式到活动内容都显得过于单调,不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班级文化建设,就是要在人类文化宝库中撷取思想精华,通过班风建设、教室设计、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薰陶与感染,并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将道德认识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为了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让学生在良好班集体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我们班开展了“好大一棵树”主题队会。队会中队员们表演了精心准备的一系列节目:演课本剧《集体锁》、童话《我是小河的一滴水》、诗朗诵《我们和我》等。同学们在参与中得到快乐,在参与中接受了教育。总之,班级文化建设,使德育形式“立体化”,把平面的道理,化为立体的形象。一个具体的社会现象、一部电影、一部小说给人的印象,常常比一堂政治课更深刻、更持久,就是因为文化建设在教育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因此,班级文化建设是促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的精神动力。

2、班级文化建设有助于学生净化心灵。德国著名的演讲家海因雷曼麦说过:“用暗示的方式说出严肃的道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为人接受。”学生从班级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得到的暗示,常能使学生在不需任何外来压力的情况下,进行自主教育、自我调适,从而形成积极稳定的心理品质。良好的文化环境带给学生的是清新愉悦、自由、和谐。它不仅使学生在更为广泛的时间、空间上了解社会、理解人生,而且为学生提供情感上的寄托,又无时无刻不在净化着学生的心灵。这就有助于学生开阔思路、形成乐观向上的个性。

3、班级文化建设能够创新性学生思维。最近,我在班级开展了“未来的世界”演讲比赛、“班级建设”金点子征集活动,在班级的墙壁上设立了“每周一句”、“送你一句话”等专栏。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营造了一种人人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乐于创新的班级文化氛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一是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能够创设多种情景,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学生可以感受到伟人及科学家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折不挠的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精神,并从中激起探究新知的兴趣和勇气。二是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文化传承着人类的知识和智慧。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学生的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活动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都将得到较大的提高。另外,在班级文化活动中,学生在获取各种知识的同时,也将接受着科学思想的薰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由此产生创新的动机与灵感。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内容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加强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育人的总体目标、紧扣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

1、班级环境文化建设。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美化教室环境,既能显示良好的班级形象,也可以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心理学研究证明,自然环境、社会现实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一是教室的净化。教室卫生是班级的窗口,是文明的标志。要保持干净的教室环境,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制订严格的卫生制度,人人参与,卫生要安排专人负责跟进;同学的书本,学习用具要摆放工整;课桌椅要摆放整齐。二是教室的绿化。绿色象征青春和活力,代表着希望。我在教室的前面和后面摆放了一些绿色的植物,让教室充满绿色,充满青春的气息。这样还能让学生消除眼部的疲劳。三是教室的美化。发动学生精心设计,巧妙布置,力求教室和谐、高雅,教室是学生学习的阵地,教室布置要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室布置包括:公布栏、班规、名人名言、硕果园、图书角、卫生角等,可分别布置于教室的不同地方。我在前面强调教室的重要性,不是说教室布置好后,就万事大吉,实际上如果这样理解太肤浅了。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之一就是营造一个和谐的浓浓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学习,对好的学风的形成有积极的意义。所以说班级文化建设,不仅看这个班教室布置得如何,更要看这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学风、班风如何。

2、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要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相关制度为依据,同时根据班级实际来进行,要体现班级特色。在制订本班的班规时,我先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议论,再进行全班讨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订了适合本班的班规。在这一版块中以“我们的约定”的形式罗列出全班同学应该共同遵守的几项规定。班规制订好了,是不是贴在墙上就行了呢?不是的。我们更重要的是做好班规的执行,而且是长期的坚持,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只制定不执行。要长期坚持,要注重落实。要求全班同学互相鼓励、互相监督。

总之,班级文化就像春天的阳光,它使每位同学感到温馨、温暖、快乐,使班级井然有序、一枝独秀、充满生机,使学校充满文化氛围、文化底蕴、育人特色。相信不久的将来,重视文化建设将成为一种潮流、一种必然、一项工作在学校出现。

参考文献:

第3篇:小学生教室文化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 绘画兴趣 小学生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喜欢画画,可以说是天性”。小学阶段绘画的兴趣,远比绘画本身更重要,因为兴趣是小学生绘画的内在驱动力,如何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浓厚兴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一、创设美术氛围,提高审美能力

小学生对艺术环境、对艳丽的色彩、对新鲜事物总是有着天生的好奇与兴趣,因此学校、教室以及家里的内外环境布置,特别是四周墙壁的装饰都应注意,内容一定要生动,色彩一定要鲜艳、协调,富有童趣。比如说可以开设一个让学生自由发挥,展示他们得意之作的美术角。美术教室的布置应充满艺术的韵味,让学生走进教室以后就能感受到不同的课题有不同的环境,感受到各种不同的艺术氛围。例如小学低年级,我们可以在教室内布置一些可爱的动物图片,用以来营造童话的意境;中高年级用各种绘画作品来装饰教室,让学生们去感受到独特的美术氛围。同时,又自然巧妙地输出了一些美术常识。此外,尽可能多的带他们去看美术展览会、博物馆、世博会、郊游等,让学生从中学会观察、欣赏和感受真善美,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对绘画的兴趣。

二、适应小学生特征的绘画选材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来选择绘画内容,选择小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具有较强吸引力的题材,通过故事情节引导他们作画,如喜羊羊和灰太郎、世博海宝等,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他们作画的兴趣,还可以让他们了解很多故事情节,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画出生活中的真善美。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一定的情境,以激励小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表现物象,从而感受和体验生活中的美。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历史悠久,有很多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之下,小学生在美术活动中会受到这些文化的感染和影响。因此,在绘画选材的内容上也可选择适合小学生绘画以及表现我国民族传统中的优秀文化。此外,在确定活动内容时要注意突出美感和儿童情趣。伴随着选材的内容,其表现手法也要考虑运用多种形式。

三、寓教于乐,形式多样化

要善于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小学生产生轻松、愉快的游戏心理,寓教于乐,教师除了要做到口头语言的直观形象表达外,还可结合多种体态语言进行形象生动的对事物的描述,带领他们到户外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引导他们观察大自然、树木、花草的形态。教学内容、形式要多样化,在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玩玩的过程中,结合一些趣味性的游戏,在娱乐中不知不觉的学习绘画。另外,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他们在快乐中画画。例如在绘画活动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有一定形状的绘画纸,让他们通过对这个形状的绘画纸联想可以画成什么有趣的东西,例如圆形可以画成太阳、花朵、云朵、球等,这样的形式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单一的绘画方式,不仅让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专注的完成绘画活动,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不断改变画画的环境以及学生作画的位置,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绘画的兴趣。在户外或邻班作画,或在班中作画时将桌子进行合并,全班学生围成一圈画,有时让学生站着画等。但是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只要抓住小学生绘画特点,调动学生情趣,他们都能认真作画,课堂纪律宽松,活而不乱,能收到好的效果。此外,学生十分喜欢集体作画。同在一张大纸上,一目了然看到自己和小朋友的合作成果,心里非常喜悦。在绘画过程中,他们兴趣很高,分别在纸上寻找自己的位置。教师根据学生能力的强弱组织引导合理绘画。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又能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四、运用多种绘画形式,适时传授绘画技能

使用多种绘画工具交替组合,如彩色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等来制作多种类型的绘画作品,如水画墨、蜡笔画、粉笔画、手指画、印章画、吹画等,小学生很容易被这些作画形式小学生吸引,也很容易学会。这些形式的作画在色彩上比较鲜艳,效果特别好,不仅可以使画面变得丰富多彩,还可结合手工内容,采用富有情趣的表现形式,把画、折、剪、粘贴结合在一起,使画面多姿多彩。小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用不同的画法、不同的工具来画画,同时也使小学生学会了如何掌握和使用各种绘画技能。

小学生受年龄的限制,对美术活动缺乏明确的目的性,注意力非常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运用多样新颖的教学手段,让小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接受刺激。产生一种情绪表达的需要与欲望,进而对绘画保持浓厚的兴趣。正如,在一次绘画活动当中,我让学生在沙池中用手指随意作画,让学生不受画纸的限制随意地画,创造出了许多以前从未画过的新形象,使学生的兴趣明显增强。

五、随心所欲自由想象,提高学生创造力

通过有形、有色、有情节的表现形式,借助绘画的笔来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活动方式,引导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自由地创作。让他们大胆地想象,展开思路,从而更好地展示自我,发挥他们的绘画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如:一次,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只青蛙和一条鱼,开始大部分同学都模仿范画来画,但有些同学却喜欢标新立异。有一个学生画了一个带翅膀、有轮子的鱼。同学们都看了都在笑话他,此时,我并没有批评、指责那位同学,而是让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接着我在全班同学面前狠狠的表扬了他,并让全班同学来参观他别出心裁的绘画作品。同学们都夸他们,他们从自己的创造中感受到了快乐,对创造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创作欲望,在他们的带动下,全班同学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参与创造性作画,画出各种各样的蛇和蜗牛,真是“异想天开”,别具新意。

六、结语

学习绘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从培养小学生的绘画兴趣入手,以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因美术具有其他学科的特殊性,是以实际操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所以要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并不难,但要使学生的绘画兴趣长久保持下去却比较困难。正因如此,培养小学生的绘画兴趣就尤为重要了。我们在指导学生绘画时,更应该熟悉和把握好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他们能始终保持绘画的热情,从而能够不断提高他们的绘画兴趣,并使这种绘画的兴趣长久的保持下去。

参考文献:

[1]李玲.小学生绘画兴趣培养四法[J].新课程(小学),2010,(12).

第4篇:小学生教室文化设计范文

关键词:教育建筑;总体规划;平面功能;立面造型

前言

教育建筑是育人的环境空间、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学校建筑是教育建筑的集中体现,它为育人提供了专门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学校建筑的设计,在满足教学科研使用功能要求的同时,为师生提供各种社会交往、信息交流和知识融汇的交往空间,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教育建筑创作必须考虑的一个新课题,值得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实践,争取从不同深度、不同侧面、不同视角去反映教育建筑的特点、个性和当代教育建筑的风采。

中小型的教育建筑量大面广,与人们的学习与生活休戚相关。如果不引起对它们的重视,不精心进行创作,逐步提高我国中小型教育建筑的水平,那么要从根本上改变教育建筑的风貌,势必成为一句空话。本文所要介绍的洞口县创新实验学校科研楼,正是属于这类的中小型学校建筑,我们试图对它的设计过程做一些有益的探索,从而提高自己对现代教育建筑的特点、个性和时代创意的理解。

洞口创新实验学校是由邵东创新教育集团兼并洞口翠园学校组建而成的,是经上级相关部门批准的洞口县唯一一所集学前班、小学、初中、高中和复习部为一体的综合性全日制民办学校。学校复习部、高中部的管理全面运用邵东创新实验学校的管理模式,小学部、初中部的管理借鉴江苏洋思中学的管理制度。学校现有学生2200多人,教职员工154人。

1.学校设计中,总体规划占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小学校选址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①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安静环境(避免学校外部噪声干扰,来自城市交通噪声等);卫生环境(阳光充足,空气流通远离各种污染源);安全环境;社会环境(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市政设施方便。②良好的内部环境。包括场地条件(应选在干燥、排水通畅、地势较高的地段);用地形状(应有利于学校总平面布置,能满足各种尺寸体育场地及其长轴南北向的要求)。

在进行校园总平面设计时, 首先要明确,其服务对象是青少年――未来社会的支柱。因此校园的环境内容焦点要瞄准“教育” 二字,要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行为规律为中心,以开放教学要求为宗旨展开设计,使校园环境起到第三课堂教育作用。

我们在进行总平面布局时,经过充分的考虑,将整个学校的场地置于商务会所和游泳池的东面,能共享到会所周围大片绿地及形态生动优美的建筑小品。场地的东北面为城市规划道路,为让主要教学用房远离城市交通噪声干扰,并获得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将主要教室成正南北向布置,而音乐、美术等教室与规划道路相平行,正对学校的主要出入口。教学楼与周围住宅间隔了苗圃培养基地,也大大减少其对周围住户的噪声干扰。

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总平面布局上做了最充分的利用,腾出大片用地给体育用地及绿地等,以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和运动等的需要。根据建设方的要求及从学校的整体规模来考虑,学校的规模按小学24班,初中12班来设计。校园的总用地面积达到了19408m2,平均每个学生的占地面积为11.98m2;其中体育活动的用地面积为6559m2,学校教学楼的占地面积为1550m2,建筑面积为7928m2。

2.认真探索,在实践中创造富有个性的教育建筑

2.1平面、功能方面

学校建筑要为中、小学生创造安全、舒适、多功能、高效能和具有弹性的空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中、小学生独立自主、生动活泼的学习能力,在智能、技能、身心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适应教育变革和发展以及电化教育、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与普及,学校建筑也随之而变革和发展。

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和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洞口县创新实验学校教学综合楼需设置各种实验室、图书馆、报告厅、阶梯教室以及美术、语言、微机、办公等多种使用空间。但建设方从节省投资方考虑,又希望将建筑面积控制在8000m2以内,这给我们设计增添了不少难度。首先必须解决好平面组合形式的问题,它是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先决条件,须保证教室具有良好的室内环境,并解决好通风、日照、采光、噪声干扰等问题,同时须处理好以建筑形成的室外空间应有的良好比例和形状,以形成各种功能的室外庭院。精心的设计、安排将会形成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学习环境。为此,我们未按老的教学楼模式和设计套路去思考问题,而是在对基地及各种使用功能作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将教学楼按功能分区构思了两大体块,亦即动静两区,较大体块部分,以静为主,为普通教室及实验室部分;朝向为正南北向,通风、日照、采光、防噪声俱佳;另一为合班教室、美术、音乐及微机教室部分,以动为主,与大体块成45度角,沿规划道路设置。连接部分为一处空间较大的休息厅,可安放乒乓球桌,供学生课间活动使用。这样的布局分区明确,功能合理,使用方便。在空间、流线组织上,大小及层高不同的空间互不干扰,各得其所,又通过走廊及台阶踏步的设置,联系紧密方便。音乐及舞蹈教室需达到4.5m的净空,对层高要求最高(普通教室为净空3.4m),走廊上不宜设置过多的台阶,因此将其置于小体块的最顶层,即四层平面上。

同时,为最大程度上改善校园环境及提供学生更多活动场地,四层及六层天面均按种植覆土的荷载考虑,以利于做成屋顶花园或小运动场。整个教学楼平面布局简洁明了,交通组织良好,人流集散方便。

2.2立面造型方面

中小学建筑应具有轻快、活泼、开朗的形象,能充分反映中小学生朝气蓬勃和步入成熟的性格特征,丰富校园环境氛围和城市人文景观。

立面造型上,我们以一个方形的钟楼为主体,将大小两个体块进行穿插组合,浑然一体。整个教学楼以杂色相间的暗红色劈高砖为主调,配以浅绿色玻璃,银色金属栏杆及钢架,用虚实对比的手法,将建筑符号、线条和色彩综合运用,丰富了建筑形象,尽量塑造出了轻快活泼、简洁自然、文化气息浓郁、生机盎然的中小学校建筑风格和内涵。

第5篇:小学生教室文化设计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基础建设;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不断普及,中小学生校园设计也是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发展趋势。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正在要求着我国中小学校园设计摆脱呆板、单调的现状,呈现出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的新景象。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口基数大的现状,我国的中小学校园设计一直都是以尽量多的容纳学生为根本前提,而忽略了校园建筑的内涵。由于学校这一特殊机构的性质,又决定了校园建筑不仅仅是容纳学生的“容器”,它更是学生汲取新知识,磨练新技能的场所。我们都知道,好的环境能够促进个人的发展,而坏的环境是会阻碍个人的发展的。因此,构建一个各具特色,清新明快的校园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的中小学建筑普遍呈现大同小异的情况,程式化的设计风格既不美观又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了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拓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中小学校园设计不仅要承担学生学习场所的职责,还要承担起学生生活场所的重任。

一 校园的整体设计中小学的用地相对紧张, 规模远比大学小, 但其所代表的建筑实质是一样的, 它展现了一种好的学习模式, 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场所, 为学生提供陶冶情操, 使身心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整体设计是中小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在分析基地, 教学理念, 考虑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上, 找出设计的切入点。可能是功能分区模式, 可能是外部空间结构, 也可能是建筑物的群体联结方式。但这个切入点的中心应该是校园的空间构成, 主要就是围合空间与开放空间的组合及变化。

根据学校的规模, 将普通教室分为若干个组, 每组之间由公共空间-连廊相联系, 组成一个普通教学区域, 与专业教室区域结合, 形成主要教学区; 再将教师办公室组合进教学区, 使教与学形成一体。教学区的这种功能组织和空间构成是现行中小学教育中高效合理的一个模式。行政办公区与辅助教学区可组合为一个模块,自成一个区域; 该区域内的图书楼, 报告厅, 多功能教室等, 与师生均有密切的联系, 所以介于教学区与行政办公区之间, 便于师生使用。各功能区构筑出校园整体空间, 体现出空间布局的高效性。功能区块的外部空间应强调人性化的空间; 广场布置结合散点绿化与小品, 既有轴线理性, 又融入自然景观元素, 提供一个可以休闲读书的、富有凝聚力的校园空间。

二 灵活可变设计的运用1、网络的重要性

网络信息时代全面到来,网络科技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历史上任何一位伟大的建筑师都不能忽略这一形势。网络作为重要的交流、学习工具将逐渐在中小学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学”与“教”之间发生了重要变化,对学校设计影响深远。当代中小学校园设计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加强学生的解难能力和创意思维,如何利用新科技维持高学术水平,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网络空间的运用与设置

当代校园设计应该为中小学的学校提供完善的网络科技基础建设设施,例如:多媒体教室、局域网络教室、电源插座、通讯连接集成等等,并精心安排它们与网络中心的相对位置以及各种相关教室的相对位置。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当前的需要,而且对将来的发展也会有深远影响。3、改进主动性的空间类型

传统的课堂授课空间这类设计形式应当减少,校园的灵活的空间设置则应增多,供学生以大小不同的群组一起学习,尤其是以对话为导向、面积较小、有利于进行自我的学习空间的增加。4、设计应注重潜力和应变能力

重新设置并易于改造空间的设计最经得起时间考验。随着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学校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得更易于改造,例如利用活动墙壁缩小或加大空间。比较标准的学校建筑设计要求,依旧包括行政区、课堂、专用教室,以及图书馆、户外庭院、食堂等空间。实际上,模数制灵活教室和设计要求的概念早已被引入到中小学校园设计中。新加坡盛港第17地段中学就是根据此类构想兴建的学校。在这所学校建筑师以90平米的普通教室作为基本单位组织建筑空间,每四间普通教室围绕其中的两间专用教室布置,专用教室与普通教室面积基本相同,内设信息网络与多媒体、空调等设备;每两间普通教室、专用教室间以可移动的屏障相分隔开来,专用教室配备玻璃门,便于老师能了解到普通教室的各种情况。这样的设计使得学校能够根据需要自由变动,校园空间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而标准化设计则能够为学校日后的翻新、扩建提供方便。

三 共享交流体系的建构

1、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的塑造

校园中心绿地、运动场地、中心广场等面积较大,可为各种类型的集体活动提供所需场地,提供给学生演出、集会、休闲、展示的公共场所,以及提供校园可识别的标志。设计中应从尺度、空间形态、景观、环境等各方面入手,将其塑造成为符合群体活动特征的校园公共活动空间,以此让孩子们在交往中逐渐形成关心集体,促进各种交往活动,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团结互助的品德。

2、提倡建筑外部交往空间的运用

建筑的前庭后院、屋顶花园、各种入口附近等空间使用的频率很高,与学生日常的经过、停留、休息紧密相关,极容易促进各种偶然性的交往活动,对共享交流体系的建立及其重要,应该大力提倡。设计中还应该针对使用人的建筑本身行为和特点加以利用,将建筑外部公共空间营造成为宜人、舒适的交往场所,可以满足小组讨论、群体娱乐、个人学习等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需要。

3、注重建筑内部共享空间的建构

在校园中,建筑内部空间与学生密切相关,这些空间通过尺度、形状、材料、质感、色彩构成物质环境,表达功能、情感与视觉,这些都将会影响孩子们的活动行为。因此,宿舍楼、教学楼、行政楼、实验楼等均应在可变性、灵活设计的基础之上扩大各种类别活动休息空间的比重,通过扩大公共廊道、设置中庭、扩展楼梯平台、架空楼层等方式营造一个多层次结构、立体的的参与性系统,促使学生更好地互相学习、交流。共享与交流的各种物质环境体系包含了整个校园的可供交往的建筑室内、室外公共活动场所、公共活动空间等,并关涉到校园环境建设的任何角落。校园设计应针对各层次空间进行环境营造和具体设计,并配以适当的服务设施,努力为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与便捷的场所。例如,北大附中实验中学设计中,设计师将从等高线走势,建筑师将整个校园规划为一个依山而建的家园,与山体合围出大小不一的庭院、广场,形成了多层才能的室外活动空间;此外,设计基于北京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特点,创造了大量不拘一格、开放型的建筑空间节点,如将尽端走道延伸出室外并放大为平台、将楼梯口空间拓宽等等,为学校对空间的使用提供了发展余地和丰富的可能性,同时也为学生建构了一个健全的共享空间体系。

四 绿色生态环境的塑造

资源短缺、人炸、生态失衡和环境恶化已经成为21世纪困扰全球的四大主要的危机。这些危机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敲响了警钟,为中小学生从小就培养环保意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塑造生态的校园环境是当代中小学校园设计的一重要内容,也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和途径,并将学校环境本身作为一本活生生的课本,潜移默化的教育孩子们,帮助他们理解和认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从多方面启发教育年轻人如何节省能源、尊重自然。

1、校园要结合地形地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校园的设计可依托自身的各种环境条件,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势、地形、植被、水系等精心设计,巧妙构思,营造出别具特色的校园自然环境景观,从而达到与自然和谐相交融。

2、营造良好的场所环境

校园中的道路庭院、广场等,使得校园形成一个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的生态环境。设计应构建多层次、立体的的校园绿地系统,同时也应该汲取景观设计的手法与先进理念,将文学、环境科学、艺术等多种学科综合运用,营造出生态园林校园。

3、通过合理布局加强环境保护

加强孩子们的生态环保体验,创造宜人的室内环境。此外,设计还可利用景观小品提升孩子们的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如太阳能庭院灯布置分类处理的垃圾箱,用一次性餐具、废旧电池或塑料袋制作的雕塑作品等,这些概念设计将对学生们起到鲜活的教化作用。

五 文化生态校园的营造

1、把城市设计应用到校园设计

当代的校园设计中,我们可以把创新与城市文化的继承和校园设计紧密结合在一起。建筑师应该以城市实际生活为出发点,深入发掘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与仍在起作用的因素,将其转化为文化创新的契机,融会到校园空间环境设计中。透过环境及校园空间的隐喻再现地方的文脉与历史,不但能够表达出对无形环境的尊重,而且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能够积累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以此对学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为将来面对世界文化与多元文化打下坚实基础。

2、重视地域建筑文化的优秀传统

努力寻求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空间形式的结合点,不断地探索现代审美意识与传统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在校园建筑创作中,如果能够赋予传统样式、造型、材料以新的内涵,便容易得到师生普遍的认同与共识,在使用的体验中产生情感,并转化为公众审美意趣。六 结语

学校并非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同时也是心智教育的场所。当代,学校在提供有效的专业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将校园环境、空间作为“活课本”,启发孩子们积极交往、自主学习。教导他们尊重文化历史,尊重自然与生态。此外,规划设计者应该不断地重复检验学校设计的基础,以实现未来的教育目标,甚至在更广泛的层面上,达到“科教兴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罗伯特·鲍威尔,学校建筑----新一代校园[M].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出版社,2002.

[2]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7

第6篇:小学生教室文化设计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生活化;交流

小学英语生活化是教育方法改革中一项必备的任务。教育者应当让学生在小学生时期具有初步交流的能力。因此,学生学英语一定要与生活相结合。下面,我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分别从英语教学生活化和营造生活化语言环境两方面分别探究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

一、英语教学生活化

1.教材处理生活化。译林版英语教科书是十分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都十分生动有趣。不仅如此,教材中所涉及的语言点也基本上是我们在日常沟通交流中经常遇到的。然而,我们不能只依赖于教材上的知识点。科学实践证明,只有当人体的多重感官都被调用起来时,才能更加深刻的掌握学习内容,并不容易忘记。因此,教育者应将教材处理生活化。在平时的教学中,教育者应将生活中的英语带进课堂。例如,在学习家庭成员的时候,教育者可以让学生每人带一张家庭成员的照片,让学生主动用英语介绍他们的家庭成员,这样,学生就学会了多种句型和短语。

2.教学过程生活化。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利用多样化的贴近生活的教学手段,而不应仅仅只会死板的课堂教学。例如,我在译林版英语教科书第四册“A Birthday Party”的教学过程中就带领学生模拟了生日派对的情形。首先,我和学生们一起布置了教室,将教室装扮成生日派对的样子,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我还另外准备了生日蛋糕、零食和生日礼物等开生日派对时经常用到的道具。然后,我们切开蛋糕并一起唱生日歌。接着,我们一起吃蛋糕、做游戏。此次教学过程虽然不同于以往的课堂教学,但并没有脱离书本。在游戏过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生学到了重点的词组和句型。例如,在生日派对开始前,学生学会了“a birthday party”;在切蛋糕的时候,学生学到了单词“cut”;在分蛋糕的时候,大家积极地问“Which is for me,this one or that one?”;在吃蛋糕的时候,我教给学生“Let’s have the cake.”句型。这种有趣的教学模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热情,同时将英语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游戏中,学生的表达欲望被激发出来,这对于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是很有帮助的。

二、营造生活化语言环境

1.建设充满英语气息的班级。英语气息主要指的是物质文化气息。在具有良好的物质文化气息的学校、班级中英语标识随处可见。点滴的积累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英语水平。教育者应该重视班级及校园生活化语言环境的创建。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英语学习气氛会越来越浓高涨。好的英语学习风气会使得小学英语教学事半功倍。而教室是学生们学习的最主要场所,教育者可以利用教室里的每一面墙壁甚至每一个角落。例如,在班级中有“Be polite.”标识;在学生们的课桌上都贴着他们自己的英文名字;教室墙壁上贴着许多图片。图片是学生自己设计。图片上包括学生们喜欢的照片和单词、词组或者句子。这样的教室环境会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氛围。定期更换这些图片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另外班级里可以设置一个英语角,在英语角里可以放置些英语期刊和英语书籍等。这样,每位同学都会参与到英语学习中。

2.积极开展英语活动。英语活动是拉近学生与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英语活动的开展有很多种形式,其中最主要也最有效果的是英语周、英语月等。在英语月里,学校将会开展很多与英语有关的活动、比赛等。英语写作比赛将会提高学生的文章构思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英语演讲比赛十分考验学生的英语能力,学生在准备工作中,其英语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英语书写比赛将会提高学生对于书写的重视;英语歌唱比赛、话剧表演比赛等此类娱乐性较强且富有竞争气息的比赛会带给学生紧张感,让学生将压力化为动力,从而更高效的学习英语。同时学生也获得了荣誉感和成就感。除此之外,西方的很多节日都很受小学生的欢迎,如圣诞节、万圣节等。借助节日的氛围,教育者应鼓励学生用英语庆祝节日。举个例子,在圣诞节时,教育者可以带领学生装扮教室,制作礼物,写英语贺卡等。这样,学生既度过了一个愉快的节日又学习了英语。另外,学校可以经常性的播放英语广播以推动英语学习。

3.以生活化的课外拓展带动教学生活化。小学英语教师在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时,除了课堂教学需要生活化之外,在课外拓展方面也应该生活化,并且以课外拓展的生活化带动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使课堂内外有机结合,全面贯彻生活化教学理念。小学英语教师在组织课外活动与布置课外作业时,应该从学生的学习想出发,注重内容和设计的生活性、可行性、创新性与实用性,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教师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在课外活动中营造特殊的生活情境,让小学生自由探讨交流,例如,在进行《I like dogs》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绘制一些动物头像的卡片,然后标示相应的英语单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其二,在课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英语学生成果”交流会,展示学习成果,鼓励小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与生活中积累丰富的英语知识,像歌谣和谚语等,以此促进英语知识的学习。

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生活实践展开教学,在生活化教学中,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巩固英语知识,挖掘英语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小学生教室文化设计范文

所谓班级文化,是指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师生通过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营造文化氛围,以及承载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它是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班级文化反映的是班级这个特定的社会组织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班级精神,构成了班集体形成和发展最稳固、最有活力的基础,体现了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是小学生受教育直接、重要的影响源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小学生素质的发展状况。

班主任要想成就一个健康的班集体,就必须从培育健康的班级文化入手,用班级物质文化和班级行为文化等显性班级文化熏陶学生,用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等隐性班级文化教化学生。班主任要通过健康的班级文化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智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关于班级文化建设,近几年我主要是从以下四个层面进行的。

一、建设高品位的班级物质文化

高品位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小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班级教室的布置,体现出班集体的奋斗目标与特色。班集体奋斗目标,是维系班级师生为之奋斗的纽带。所以,我在当班主任的时候,要组织全班学生对教室进行精心“包装”,让教室的每面墙壁、每个角落、每件堂器都具有教育内容,富有教育意义。

“让墙壁说话”。把言简意赅的班集体奋斗目标张贴在教室的醒目之处,起到时时刻刻提醒学生、教育学生和激励学生的作用;教室的正墙上悬挂国旗和张贴治学格言;在侧面墙上布置各种名人名言,或者发动学生用自己作品的装饰墙面,或者把学生的进步展示在墙上,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学习、怎样做人;教师后墙上的黑板报是学生施展才华、倾诉心声、掘取知识的“宝库”,文字编辑、新闻采写、版面设计等要由学生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设计、选材、抄写、写作的能力。

“和课桌对话”。开学初,就要及时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座右铭卡片,写上自己的理想、崇拜的人等,贴于桌角,时时提醒自己,时时鞭策自己;每天打扫并保持好自己脚下的“自留地”卫生,在书桌抽屉里放个塑料袋或盒子,把垃圾放进去,告诉他们班级卫生是从一个小纸屑开始的,告诉学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

二、建设有价值的班级行为文化

班级行为文化建设,就是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文化活动。有价值的班级行为文化,对班级师生的精神面貌、班级精神和群体意识的培养特别重要。

集体活动是富于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学生从中可以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得到激励,从而使集体荣誉感不断增强。除了要求学生积极参加每学期学校组织的活动外,还要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活动。比如:两周一次的“中队会”、课本剧表演、各种“每周之星”评比、各种体育竞赛、手抄报比赛,等等。对于班内开展的各种活动,我每次都是进行适当指导,然后就放手让班干部自己组织、主持,锻炼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

在班级行为文化建设中,每次都要根据班级的实际,制订出周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形式多样、措施扎实、操作有力,效果良好。需要注意的是,开展班级行为文化活动,首先活动必须有价值,或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或寓娱乐于活动之中,或寓求知于活动之中,不能为活动而活动;其次要敢于创新,不拘泥于老方式、旧内容。

三、建设便于操作的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制度文化也是一种教育手段。班级制度是否合理,是否便于操作,反映了班主任的文化素质和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为了让全体学生更好地认同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养成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我在自己带的班级采用了“班干部轮流制”和“每周之星”评比制度。每月一届的班委会除了要完成班级工作计划中的任务外,还要组织好“每周之星”的评比,从遵纪、文明、勤学、劳动、活动等方面推荐出最佳学生。在一年中,几乎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担任班委,既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又提高了学生遵守班级规章制度的自觉性,还培养和锻炼了更多的班干部。这样,将制度的强制性要求变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中,首先注意班级制度必须与上级部门颁发的政策、法规、条例等一致;其次班级制度要符合教育教学客观规律、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班级实际;最后在制定班级制度时要注意突出班级目标追求、价值观念、素质要求、作风态度等精神、文化方面的因素。

四、建设高尚的班级精神文化

第8篇:小学生教室文化设计范文

一、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建设农村小学班级文化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备良好道德情感的学生会更加自信。其次,学生能够学会与人合作,懂得尊重他人。如果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就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与学习中与他人友好相处,并且形成较强的独立性。通过有效的思政学习,小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农村小学教学中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建立班级文化,主要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精神素养。在小学阶段,小学教师通过传统的授课方式来教授知识,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重视教学改革,采取新颖的教学方法,并且将思政教育知识渗透到课堂中,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教师要采取渐进式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巩固自身良好的品质。在建设班级文化时,教师要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政教育,以提高小学生的文化意识,帮助小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增强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小学生德育意识的发展以及“三观”的建立,所以在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既要明确班级文化建设目标,还要将思政教育融入班级文化当中。所以,小学教师可以利用更加多元化的教育途径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制订明确的班级文化建设目标,改变传统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模式[2]。教师要通过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给小学生传递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激活自身的学习思维,从而确保小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学习。

二、目前在建设农村小学班级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了思政教育,班级文化建设目标不明确

部分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政教育渗透不到位。小学的班级文化建设目标不仅仅是完成理论知识的教授,还需要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农村小学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及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思想。

(二)教学理念陈旧,缺少班级制度文化

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不重视思政教育的开展,导致思政育人功能无法发挥其作用。在实际的小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再适应现代农村小学教育的要求。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理念只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小学教师要重视教学方式的创新,积极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并且制定明确的班级制度,要求学生在班级中严格遵守,从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同时,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班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并且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建设农村小学班级文化的有效实践

(一)更新传统教学理念,明确建设目标

教师需要革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来进行思政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掌握科学的班级文化的建设方法,进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学校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品德发展的情况来制订、设计班级文化建设目标与内容,让教师能够有效地在小学教学中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因此,小学教师为了完成班级文化建设目标,需要对学生进行规划性的教学。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需要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教学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接受最有效的思政教育,进而实现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3]。所以,教师要及时挖掘有效的思政育人元素,并且将其灵活运用起来,从而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来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促使学生在小学课堂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同时,小学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充分理解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制订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来进行教学。

(二)开展有趣的班级文化活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想得到理想的分数,还想得到老师的认可与鼓励。因此,农村小学教师要认识到赏识与鼓励对学生的重要意义,并且在日常教学中及时表扬学生。教师可以利用有趣的班级活动来引导学生建立自信,同时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抓住教育契机,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促进其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健全人格的形成。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观察,及时纠正自己的不良学习行为。平等的师生关系会让小学生放下心理的警惕,打开心结,并且欣然接受教师的帮助,从而及时改正不良的学习行为。多样化的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枢纽,能让学生有机会去展现自己的才能,还能够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得到同伴的支持与鼓励。因此,小学课程中要融入班级活动,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丰富情感体验。在小学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以及学习观念,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同时,农村小学教师还可以鼓励不喜欢学习的学生参与到班级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沟通,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秩序。

(三)做好顶层设计,保证班级文化建设的合理性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农村小学教学中,并且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首先要做的是明确和完善农村小学教学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纳入农村小学课程教学大纲,并且保证班级文化建设的合理性。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制订不同的班级文化建设方案,明确文化建设目标,结合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和时间资源,选择最优、最有效的举措来落实班级文化建设。学校的管理层需要高度重视小学课程的班级文化建设。除此之外,学校要开放多媒体教室,让教师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来开展有趣的班级文化活动。学校还可以为小学教师配置单独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学校在对班级文化活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注重小学生的理解水平,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从而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品质,并且潜移默化地纠正自身错误的思想观念,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除此之外,还要建立班级文化评价体系[4]。首先教师对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其次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表现的评价。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相互支持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为了更好地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农村小学教师应以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有目的地制订建设目标及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积极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从而提升小学生的道德意识。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从而确保学生的潜力能够得到发挥。总之,只有不断地改善小学教学环境,创建和谐、优美的班级环境文化,明确班级文化建设目标,才能及时、顺利地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周成志,曾晓琴.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5).

[2]林艳丽.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浅析[J].散文百家(下),2014(12):152.

[3]张春燕.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初探[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6(3):38-39.

第9篇:小学生教室文化设计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汉语;兴趣

汉语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如何促进农村小学汉语教学的发展,已成为关系到提高整个汉语教学系统教学质量,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之一。由于教育领域内部各方面软硬件较落后、家庭经济能力有限、家长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综合素质较差等。这些现状致使农村学生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于城市学生。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汉语教师面对如此现状、如此成绩,使我们倍感肩上的重任。但城乡之间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如何有效地改进农村小学汉语的教学方式。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我从提高学生的兴趣入手,以此提高他们学习汉语的效率。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联系实际、引导农村小学生对汉语产生新颖感

汉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农村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它时,总感觉非常新鲜,心里充满好奇。在这个时候,对教师而言,正是一个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契机。低年级的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对陌生语言的好奇心能激起他们对汉语的兴趣,因此如何设计第一堂汉语课至关重要,这将影响到以后整个汉语教学的效果。针对小学生的特性,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我采用了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进行设计课堂教学。农村学生平时知识面窄,接触的事物少。所以,我用平时最常听到最容易说的汉文导入课程,让他们意识到其实汉语无处不在,从而引起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兴趣和重视,为日后的教学作好铺垫。

二、教学手段形式多样,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一)编制歌曲和顺口溜,制造愉悦的氛围

利用课前3―5 分钟,让学生进行热身。歌曲能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歌曲不仅可拿来唱,而且可配上舞蹈边唱边跳,使学生们都能动起来,把注意力从课间拉回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编制顺口溜也是一热身的不错环节,顺口溜不仅朗朗上口,易于熟记单词,而且促进了他们兴趣的培养。

(二)利用农村现有资源,走出课堂

虽然农村在教学设备上落后,但我们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生物资源丰富。我们可以把课堂转移到教室以外的田间地头。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教学。用景色创造的环境不仅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而且又能突破课堂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趣味性,实效性。

(三)整合多学科优势,发展多元化的汉语教学模式

作为一名小学汉语教师,应该要博采众长,吸取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长处。这些学科具有直观趣味性的特点,能够让汉语的学习过程不再枯燥乏味,让学生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小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情很高,教师可让学生用汉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在学生进行跑步比赛时,其余学生可用“加油!加油!”来为比赛的同学加油。美术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图片就能更加生动的让学生理解,而且可以利用图片进行游戏。

三、创造校园汉语文化氛围

学习汉语最重要的是氛围。在农村,小学生们除了课堂的四十分钟能接触汉语,其他的时间几乎都是沉浸在维文之中,用汉语交谈可谓少之又少。所以,为了使学生能随时感觉到汉语就在身边,我们必须要做的就是营造校园汉语文化氛围:

(一)在教室或寝室内贴上一些警戒语

例如:“保持安静”、“保持清洁”、“勿忘关窗”,还可张贴上汉文的作息时间表。

(二)在教室外,也要让学生感觉到汉语就在身边在校园各处插上中汉文标牌,让学生感觉到汉语无处不在。

四、引入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进取

学习汉语需要兴趣,但在一天天的学习中,必须要让学生时刻感受到在逐渐进步的成功感,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对每个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点滴进步都要及时予以肯定,进行表扬和奖励。平时,我会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激励评价:

(一)利用学生好胜心理,开展小组竞赛

如:在教学单词时,进行猜单词比赛。我可以在黑板上画上几种不同的标志(颜色、水果、动物)分别代表每组(例如:用几种颜色代表每组,又可达到巩固复习颜色单词的效果)然后进行比赛猜单词,猜对一个在该组画上一个五角星,或者一棵智慧树。经常替换汉字会更加促进他们的新颖感和积极性。这种激励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开展学生之间互动型评价和自我评价

教师经常采用口头评价,如:好、棒等。但如果把评价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会产生异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课堂中,某个学生有出色的表现,其他的学生就可以竖起大拇指朝向他说:“嗨 ,嗨,你真棒!”这种全班性的表扬或许比老师个人的表扬效果更好,学生也可以用此方法表扬自己。如:全班学生把老师交给的任务完成的非常棒,就说大家来表扬自己,他们就会很自豪的竖起大拇指朝向自己夸奖自己,这种评价自己的方法要用在全班性的评价上,这样才不会让他们感到羞涩,更大胆的表现自己,甚至也能带动差生的积极性。

(三)利用物质性的奖励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口头表扬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但利用物质奖励更能使学生的学习欲望热情高涨。作为奖励的奖品最好是老师自己制作的东西,那样学生会觉得更加有意义,更加有想拿到奖品的欲望。如:利用自己绘画的一些小动物、卡通等小孩子喜欢的画来奖励学生。这种方法促使了那些没有兴趣学习的学生把心思拉到了课堂中,课堂竞争气氛浓厚,学生掌握的效果极佳。最后拿到画的学生心里乐开了花,甚至非常有成就感。再次得到夸奖时,会更加让他们提高学汉语的兴趣。

五、结 论

总之,促进农村小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地方性特点和小学生的性格特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运用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进取,才能充分激发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从而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提高整个汉语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北平.小学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之我见[J].俪人:教师,2015,(5).